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技部:将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九洛之事

科技部:将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来源:金融界网站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下一步,将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整个国家科技工作的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要改革完善项目形成机制,基础研究很重要的是能不能准确的提出和描述问题。探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机制,建立对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冷门学科、 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第一财经)

加强原始创新,今年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020年是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时间节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2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够跳得多远。在5月1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我们在原始创新方面相对薄弱,这是中国科技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在这点上,我们在国家规划、政策制定、资源安排方面把基础研究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过去一年我们在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了投入,这个投入相对于其他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等方面来讲增长更快,达到了10%以上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愈加明显。今年3月初,我国公布了由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提出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创导向,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取得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接着在5月,科技部官网公布《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的通知,其中提到,加强基础研究统筹布局。坚持基础研究整体性思维,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强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应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部署,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共性基础问题,为国家重大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强化目标导向,支持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强化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鼓励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制定基础研究2021—2035年的总体规划。中科院院士田禾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学科前沿,一定要做出新的原创型研究,实现了影响国际的研究,就能避免总是处在跟跑状态。王志刚在19日的发布会上说,做好基础研究,应从提问题开始,讲的问题要是一个基础问题。二是强调数学、物理等理论和方法。这也是基础研究的一个难点。三是强调应用研究的基础支撑。再就是加大政府支持,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最后改革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突出原始创新导。比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怎么样想办法让企业、社会投其他领域时多投一点给科学,让科学家能够更安心地在基础研究方面自由探索,静下心来做这件事情。可以发现,虽然企业的研发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从比例上看,仍需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其中,企业投入拉动作用突出。我国R&D投入的三大主体,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R&D经费分别比上年增长11.5%、10.5%和15.2%,对R&D经费增长的贡献分别为75.9%、12.4%和9.3%,企业依然是全社会R&D经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此外,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090.4亿元,占R&D经费比重为5.5%。高等学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589.9亿元、423.1亿元和33.5亿元,其中高等学校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为51.1%,是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

真红

专访李灿院士:建议设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灿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记者 张雷 陈锐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然而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目前却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和选拔“以论文为导向的一刀切”的现象。昨天(10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此下去,尽管我国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文章数量继续攀升,但仍不一定能做出相应的创新性成果,不利于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李灿委员建议,将目前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改进重组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90年代初成立以来,激励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极大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工作。但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足也暴露出来。李灿委员认为,目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存在的问题就是“以论文为导向的一刀切”。“比如很多做应用基础研究的学者,为了完成评价体系的论文数量要求,也会拿一些文章出来。”李灿委员表示。“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另一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不能静下心来坐冷板凳,针对重大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做研究,长线的去坚持。”“不可否认,论文是需要的,但完全依靠这一个指标,就会在实践中略显偏颇。”李灿委员指出:“其实除了论文之外,应用基础研究学者的优秀专利,或者其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成效,都可以作为评价标准。”李灿委员认为:“评价体系本身就是具有导向作用,以论文为核心就会导致一些年轻工作者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没有去攻克基础课学里的难题,又没有解决应用科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此下去,尽管我国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文章数量继续攀升,但仍不一定能做出相应的创新性成果,不利于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建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改进重组“我国学术界往往混淆了基础研究的内涵,将基础科学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和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放在一起评审。对于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研究均‘一刀切’,以论文和论文影响因子为主要判据,这就使一些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工作和人才队伍受到严重影响。评审工作简单化,缺乏对研究工作本身的判断,弱化了对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最近中办、国办也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旨在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因此李灿委员建议,将目前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改进重组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两项基金各有侧重,使得人才和成果的评价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

禁猎期

切实强化基础研究 持续推动应用创新

据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12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推进科技创新有关情况汇报并部署下一步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会上,科技部作了汇报,与会同志进行了讨论。李克强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加快。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薄弱、一些关键技术亟需突破等问题,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加突出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塑造发展新优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以改革更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李克强指出,推动科技创新要引导各方面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上来。注重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在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明显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要完善待遇等政策,不提不合理的硬性时间要求,鼓励他们甘坐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自由探索、厚积薄发,努力有更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着力加强对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支持,夯实创新的基础。同时要抓好应用研究、创新成果市场拓展等,既支撑就业和经济发展,也能促进基础研究上台阶。李克强说,推动科技创新要尊重科学规律,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使科研团队有更大自主权、省心办事,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完善成果评价制度,破解简单靠论文评价人才的问题。引入科研竞争机制,使能干的有机会一显身手,使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打破不合理限制,重大科技项目要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李克强强调,推动科技创新要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客观认清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很多方面不能“平地起高楼”,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勤于和善于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借鉴相关经验,结合自身创新创造,取得更多成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方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争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鼓励扑下身子,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各方面齐心协力,扎实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爱听闻

提升广东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规划政策给出这样的启示

科技政策专列继续发车!.本次专列为大家送上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政策体系专题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原动力,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建国以来,国家在历次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均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作为重要内容,同时也出台了多个加强基础研究的专项规划与支持政策。通过梳理基础研究在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的演进,厘清国家近期推进基础研究的各类政策,提出广东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建设的相关意见建议。一、基础研究在国家科学技术规划纲要中的演进表1-国家科技规划纲要中基础研究主要内容梳理二、国家专项基础研究规划内容表2-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主要内容梳理三、国家基础研究体系建设情况(一)完善基础研究布局1紧抓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工作教育部于2018年7月印发了《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教技〔2018〕9号),提出组建世界一流创新大团队、建设世界领先科研大平台、培育抢占制高点科技大项目、持续产出引领性原创大成果等四大核心任务,以及全面推进、夯实基础、优化环境、保障投入、加强开放等五项重要政策措施全力助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发展。2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出台《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将原来庞杂、相互交叉的科技计划进行了整合,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3完善基础研究区域布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批复同意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还有数百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4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二)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出台《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基〔2018〕64号),从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体系、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创新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三)提高基础研究国际化水平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出台《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国发〔2018〕5号),明确战略规划,确定优先领域;做好项目的遴选论证、培育倡议和启动实施;建立符合项目特点的管理机制;积极参与他国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四个方面重点任务。(四)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1分类评价,优化基础研究项目评审机制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强调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议为主;初评环节实施小同行评议,在部分前沿与基础科学等领域逐步按适当比例引入国际同行评议。印发《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简化项目管理过程,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以承担单位自我管理为主,一般不开展过程检查;改进评价方式,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重点以国际国内同行评议为主;对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等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实施差别化的经费保障机制,结合科研机构职责定位,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经费支持相协调的保障机制;对基础前沿研究类机构,加大经常性经费等稳定支持力度,适当提高人员经费补助标准。2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出台《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科研设施与仪器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四、广东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建设的建议(一)多渠道加大广东基础研究投入1争取更多中央投入争取大幅度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项目预算及领域数量,延长项目资助年限。2加大省级层面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模式,主动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落选项目。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中排名靠前,申报资质良好的但未能入选的广东项目免于二次评审,直接予以支持;对于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在研期间科研成果优秀的,项目到期后予以接续支持。(二)加快高水平基地建设,创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加快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对标国家实验室,结合广东产业与区域优势特点,强化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2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广东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广东,在已有的大科学装置基础上,加速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广东,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化建设。3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优化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公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收费标准。(三)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1加强本土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进行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定向培养,在省重大人才工程中留出一定比例用于培养本土基础研究创新人才与团队。2建立分类评价针对基础研究领域出台专门的评价制度,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机制,注重团队研发成果原创性评价。3依托对外重大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广东所需海外人才。制作:省技经中心广东科技政策法规与体制机制改革智库、省科技监测中心

虞梅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不应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简单分开!

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9日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是致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之一。5月30日,中国科协举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薛其坤院士参加座谈会并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摘录。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薛其坤习总书记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总书记还号召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众所周知,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晶体管的发明,当时就是为了替代体积大、功耗大的电子管,它还催生了获2000年诺奖的集成电路的发明。获得2007年诺奖的巨磁阻效应,当时就是为了寻找新的磁传感器;获得2010年诺奖的石墨烯,当时就是为了寻找后摩尔时代能替代Si的材料;获得2014年诺奖的GaN就是为了制备出能发蓝光的发光二极管。我带领团队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为了降低电子器件能耗和发展量子计算等而导致的“从零到一”的科学突破。这些例子说明,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常常会催生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同时也会促进科学的前进。我强烈呼吁,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强力支持重大应用目标导向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强力支持能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自主发展的基础研究,这既能占领科学高地,也能开拓新的应用高地。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应当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简单区分开来。假如发现了室温超导,发现了太阳能转化效率超过Si但价格与Si比拟的太阳能电池,发现了硬度比拟金刚石、延展性比拟钢铁的材料,这不但属于重大的科学发现,而且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还有可能导致全新技术和工具的发明。应用前景越大,涉及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往往越具有挑战性,原创性也越强,颠覆性意义也越大。为此,我们必须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重点规划和部署好重大应用前景导向的原创性基础研究。重大应用目标导向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也是培养优秀和杰出人才的摇篮。要实现这类研究的突破,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对所在学科的科学理论的掌握融会贯通,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入木三分,对专业实验技术、仪器和方法的驾驭炉火纯青。需要学生有非常好的科学直觉,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突出能力,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犀利眼光,有善于归纳演绎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对探究自然奥妙的强大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强大愿望,有“虽千万人吾往矣”、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百折不挠、追求极致、挑战极限的优秀品格,有为国科技献身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可见这类研究对高端人才培养的作用。最近,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清华大学成立了五大书院,实施强基计划,推进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强基计划重在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是与重大应用目标导向的原创性基础研究衔接的一个重要计划。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对科技工作者包括学生等各类人才评价体系进行空前力度的改革,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从事重大应用和需求导向的前沿基础研究的氛围,吸引、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和一批科技人员选择这类研究,以此回答钱学森之问。我觉得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直接关乎着科技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进程。文字 | 薛其坤来源:清华大学 清华招生 编辑 | 晓鸽

大国守城

我国将对基础研究人员和应用研究人员分类进行评价

新京报快讯(记者吴为)9月17日,人社部办公厅、中科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分类评价,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按照意见的规定,未来要根据不同类型科研活动、不同岗位类别、不同成长阶段人才的特点,分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并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对评价标准优化完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将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分开评价这是这一次改革的一个大格局。“这两类人差异是很大的,放在一个篮子里评就会出现导向问题。对于搞应用研究的人,应该更关注应用成果,而不是论文等。”这次改革提出一个基本原则——要求“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汪玉凯认为,这就是让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有更加宽松的环境。“基础研究的创新是很难的,对创新性思维的要求很高,提出尊重这些规律,也是对基础研究人员提出评职称的一个导向。”汪玉凯说。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着重评价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能力,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等,鼓励创新、包容创新。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人员,着重评价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效益、技术推广成效、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主要从事科技咨询的人员,着重评价其决策咨询服务水平、行业评价认可度、科技服务满意度等。此外,在评价方式上,意见也进行了分类规定,提出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基础研究人员以同行学术评议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人员、技术开发与推广人员、科技咨询人员等突出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

理气

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27日,省科技厅在成都举行政策吹风会,对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行解读。《实施意见》从强化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育、深化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改革、提升基础研究主体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基础研究开放合作水平五个方面,提出了14条重点措施,并在服务保障方面提出了5条支撑举措。《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培一批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取得一批重大原创研究成果,建设一批高水平基础学科。组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联盟《实施意见》提出,强化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在科技创新基地布局方面,围绕网络信息、能源、空天、人口与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四川省实验室,加快创建国家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署建设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优化完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建立有序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组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联盟。加快建设科学数据中心、应用数学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实施意见》,我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校院所在科研领域的人事管理、薪酬分配、项目经费等方面自主权,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学术休假制度。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强化对承担重大任务的人才和团队的激励。完善省级科技奖励制度,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杰出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同时,完善青年人才梯次资助体系。统筹各类科技资金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开展长期稳定研究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加强川渝地区创新协同《实施意见》还提出,加强川渝地区创新协同。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创新发展,协同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打造中国西部科学城基础研究协同创新策源地。共同争取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普基地等,推进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开放共享。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联盟方式推进创新合作。【来源:武侯检察】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告诉我

昆明发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为相关人才建设高端人才公寓

7月8日,据微信公众号“昆明发布”消息,昆明市人民政府于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表示,力争经过5至10年,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等。并依据“春城计划”人才专项,建立“高端专家库”,支撑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昆明发布”消息称,《办法》将开展营造科创环境、优化区域布局、构建科研体系、加强人才建设、布局研发平台、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融通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深化对外合作、助推成果转化10项重要任务。其中,在加强人才建设方面,《办法》要求,依托“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和培养工程,引进和培养能取得重大成果、坚持潜心研究的杰出人才,引领有关产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主持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创新领军人才,具有科研能力及创新潜力、获得国内较高学术成就的青年拔尖人才,有望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引领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同时,加大博士、博士后培养引进力度,鼓励研究人员依托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开展创新性研究,建立“高端专家库”。加强实验技术人才、专职工程技术人才和服务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办法》还提出,支持建设高端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良好的住房环境和个性化精准购房服务,并建立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生活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通道。积极主动为引进人才在本地工作提供便利,为昆明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进提供服务保障。对新建人才公寓、租赁住房在供地方式、供地价格上予以政策支持。以下是“昆明发布”消息全文:昆明出台政策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为人才提供个性化精准购房服务日前,昆明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聚焦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市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融通发展,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源泉和人才储备。总体目标按照总体目标,昆明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市重点产业及关键技术领域培育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力争到2022年:新培育40个左右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科技创新中心,10个左右进入省级重点实验室行列;新建或者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3个,基本完成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系设计,优化区域布局。经过5至10年努力,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等。并依据“春城计划”人才专项,建立“高端专家库”,支撑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办法》明确,将开展营造科创环境、优化区域布局、构建科研体系、加强人才建设、布局研发平台、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融通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深化对外合作、助推成果转化10项重要任务。营造科创环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营造各类人才在昆明市“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优化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布局昆明市基础研究资源,进一步优化空间、层次和专业结构,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资源高地。依托现有在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及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才、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先布局基础研究基地,鼓励开展面向全市重大科技需求的科学研究,引领带动学科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各类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强面向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构建科研体系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创新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加速基础前沿最新成果对创新下游的渗透和引领,形成以市场信息为源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高端人才资源有效充分融入,实现产业发展重大技术有效储备的闭环式科技研发体系,促进基础研究良性发展。围绕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原湖泊治理、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及关键技术领域,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方式,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加强人才建设依托“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和培养工程,引进和培养能取得重大成果、坚持潜心研究的杰出人才,引领有关产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主持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创新领军人才,具有科研能力及创新潜力、获得国内较高学术成就的青年拔尖人才,有望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引领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加大博士、博士后培养引进力度,鼓励研究人员依托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开展创新性研究,建立“高端专家库”。加强实验技术人才、专职工程技术人才和服务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科研队伍结构。支持建设高端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良好的住房环境和个性化精准购房服务,并建立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生活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通道。积极主动为引进人才在本地工作提供便利,为昆明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进提供服务保障。对新建人才公寓、租赁住房在供地方式、供地价格上予以政策支持。布局研发平台以昆明市基础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导向,高质量布局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引导培育现有研发平台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认定,争取与云南省科技厅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开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助推重大成果产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有关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储备。鼓励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知名一流高校院所到昆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开展高水平联合研究。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支持,解决重点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采取政府引导、税收杠杆等方式,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市级财政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在昆明市设立分支机构且承担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给予建设引导经费,对新认定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给予奖补。通过市级科技计划,鼓励围绕市场需求,瞄准重点领域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高价值知识产权及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对获授权的发明专利,符合我市专利资助办法规定条件的,按相应标准给予资助。推动融通发展完善以市场为需求导向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协作,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稳增长和树标提质计划,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与运营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金融与资本服务等机制,变“知本”为“资本”,为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试验开发融通转化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资源共享完善科技报告制度,推动更多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充分发挥驻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以高校联盟和科研院所联盟为抓手,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机制,通过发放“创业创新服务券”等多种形式,推动实现驻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型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面对企业开放,为企业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深化对外合作主动融入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协同共同体。鼓励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为依托,在周边国家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促进国内产业国际化布局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助推成果转化完善以科技成果为纽带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联合研究、委托或联合建立实验室等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合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机制。鼓励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在科研成果股权化方面先行先试,引导投资机构在有关片区投资,对投资机构向科技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完成投资的,按不超过实际投资额的5%给予投资风险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文章来源:新地产)

开之以利

四川出台14条措施 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原标题: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27日,省科技厅在成都举行政策吹风会,对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行解读。《实施意见》从强化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育、深化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改革、提升基础研究主体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基础研究开放合作水平五个方面,提出了14条重点措施,并在服务保障方面提出了5条支撑举措。《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培一批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取得一批重大原创研究成果,建设一批高水平基础学科。组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联盟《实施意见》提出,强化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在科技创新基地布局方面,围绕网络信息、能源、空天、人口与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四川省实验室,加快创建国家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署建设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优化完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建立有序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组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联盟。加快建设科学数据中心、应用数学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实施意见》,我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校院所在科研领域的人事管理、薪酬分配、项目经费等方面自主权,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学术休假制度。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强化对承担重大任务的人才和团队的激励。完善省级科技奖励制度,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杰出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同时,完善青年人才梯次资助体系。统筹各类科技资金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开展长期稳定研究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加强川渝地区创新协同《实施意见》还提出,加强川渝地区创新协同。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创新发展,协同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打造中国西部科学城基础研究协同创新策源地。共同争取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普基地等,推进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开放共享。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联盟方式推进创新合作。(成都日报记者 宋妍妍)(责编:李强强、高红霞)【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