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基础医学教育与人文知识渗透_基础学论文发表世蕲乎乱

基础医学教育与人文知识渗透_基础学论文发表

医学是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既以“人”为研究客体,又以直接服务“人”为主体。医疗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人文 关怀。在两年半的基础医学教育阶段,遵义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始终坚持课堂內外结合、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全方位、 多角度将教学活动与人文教育结合,重在培养学生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同步提高医学人文素养,逐步形成了“课程主导、知识渗透、实践融入”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为学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医学人文渗透;教学改革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是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医务人员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世界著名医学史专家卡斯蒂廖尼的至理名言如此描述:“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医学从诞之日起,伴随着医疗技术同时产生的是对患者的同情和照顾,是人道主义的关怀。只有将医疗技术与医学人文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美的医疗服务我校临床医学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大致分为基础和临床两个阶段,时间各占两年半。除学校培养方案计划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外,我们始终坚持课堂内外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将教学活动与人文教育结合,重在培养学生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同步提高医学人文素养,逐步形成了“课程主 导、知识渗透、实践融入”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学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基础阶段教育与医学人文渗透的实践探索情况总结1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培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需要每位专业课程教师充分认识到在课程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授课教师只有在注重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主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人文素材,将人文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此外,教师的学识和形象以及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科学的热情、独到的见解与积极创新的思想、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教学中展现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均有利于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得到相关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管理队伍也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教育意识,才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策划和参与人文教育相关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教育内涵2重视基础医学课程“人文”挖掘基础医学课程总论部分中的人文内容我校基础医学各学科理论课堂上,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融入教学。如生理学介绍英国医生哈维如何发现心血管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生物化学介绍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体寄生虫课程介绍Ross、屠呦呦等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等。既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启发科学创新思维,同时让学生了解众多科学家为推动医学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用科学家的敬业精神、坚定顽强的理想信念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身边人的真实故事激励学生课程教学结合我校重要学科创始人和前辈的工作及先进事迹介绍,感染和教育学生。比如微生物学家魏曦院士在美国求学时在“立克次体琼脂斜面组织培养的研究荣获哈佛大学的奖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美军细菌战罪行调查团”的检验队长,揭露美军使用细菌战的阴谋,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我校已故院长、外科专家陈荣殿 教授大胆创新,通过临床观察和细心研究,改变了一百多年来胃大部切除术空肠近端对小弯的手术方法,创立了“华氏n式空肠近端对大弯的胃空肠吻合术”;1978年大连医学院复办时,主动放弃调回条件优越的大连而选择留在医疗条件和技术比较落后的贵州,矢志扎根贵州,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学校和医学事业,病逝后遗体捐献给学校做病理解剖,并要求将遗体解剖的过程拍摄为电视录像用于教学,部分遗体制作为解剖学示教标本。学生通过了解本校这些真实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了解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工作和生活,学习他们爱校、爱国的高尚情怀和为医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引导学生随着我校近年PBL、TBL等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内容融入医患沟通、法律法规、生殖伦理、医生职业保护等医学相关知识,不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 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的了解。比如通过学习可以了解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批准上市到规模化生产、运输保存等具体环节;了解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遗传疾病对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同情心;学习产前诊断和出生缺陷检查等知识,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命和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通过拓展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好医生不仅需要出色的医疗技术,还需要具有仁爱之心和渊博的知识。作为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工作态度、道德情操、艺术修养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呈现给学生,引导和感染学生,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人文教育更具有成效。3实验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如解剖实验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播放悼念祭文、三分钟的默哀仪式和鞠躬、敬献菊花和纸鹤等方式,表达对“无语良师”的崇高敬意,感恩“无语良师”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增加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医学教育离不开实验教学,动物实验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实验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还是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始终坚持无论实验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树立科学的动物福利理念,维护实验动物的基本福利,在实验中善待动物的同时,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最大可能降低或减 轻对动物的伤害和痛苦,并将动物伦理学相关内容纳入实验教学内容中。此外,还将动物伦理学相关内容做成展板上墙宣讲,引导学生对实验动物的爱护与尊重。组织胚胎学等实验课中通过开展动物组织标本取材、切片制作等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互助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通过手工胚胎模型的制作实践,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发生的过程,还可拓展开展婚前性行为等话题 的讨论。

款冬

新基础教育与班会论文初稿

关注新基础中学生被看做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他们的身上应该具备独立学习、自己思考、富于创造等精神,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了非常严格的管教。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在对待学生的教育行动时会忽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家长标榜为了孩子的明天霸占了他们今天的每分每秒的休息时间;老师宣称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从而让他们的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这就是我国学生的生存状态。叶澜教授提出和实施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所包含的生命教育观正是解决现实和理想状态下矛盾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伴随着高速的发展,一些问题和社会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在新的发展时期里,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新基础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德育教育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真正影响学生的心灵世界,单纯依靠枯燥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学校德育中的一个最现实问题恰恰是说教化、强制性、行为主义的。德育工作很难发展学生对于道德规范和纪律准则的情感认同,由此出现了学生对于德育内容了解但不愿遵循、被动遵守却不主动践行、小时服从长大却时常违规的现象。我认为我们应该依据个体品德发展规律,重视道德实践,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培养。德育研究应该重视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主张贯彻到主题班队会的活动之中去。德育工作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科教学、少先队活动、校会、班会、报告会、讨论会等来完成。在众多过程中,主题班队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的本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主题班队会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由于主题班队会是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集中的环境下进行的教育,它强化教育渗透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主题班队会就是提升德育功能的一种思路。它采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格言分享、实践行动等多种形式,实现育人目标。主题班队活动不但具有很好的教育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创造精神,主题班队活动是少先队员或班级同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是指一种标有某个主题名称的以中队、大队或班级为单位并由该单位所属分支组织分工合作共同筹备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教育活动。新基础思想指导下的班会应着眼于“新”字。新基础教育”中的“新”包括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新。第一,从研究的目的或目标看,新基础教育引领下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是社会转型时期为实现基础教育学校的转型而进行的。第二,从研究的基本性质看,新基础教育引领下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是一项综合整体开展的,变革理论与变革实践相互依存、相互构成,极具复杂性的创生型活动。第三,从研究的基本路径看,新基础教育的主题班队会是通过“研究性变革实践”来实现新型学校的创建。第四,从研究的价值取向看,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第五,从研究对学校教育活动变革的要求看,新基础教育指导下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的活动观是以动态生成为核心。第六,从对教师队伍的要求看,新基础教育要求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形成富有创造智慧的新型校长、教师和研究人员,并通过他们培养新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此阶段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上“关键时期"。初中生是处于“关键时期”的关键时刻。他们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来看,变化都是最大、最快。我们普通的教育经常会忽略这个时期。而“新基础教育”理解的生命内涵具有完整性与发展性。“新基础教育”认为人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具有完整统一性;人的生命的各个阶段具有完整性与统一性;人的生命个体层面与群体层面具有完整统一性。这三对关系任何一对当中缺少一个就使人的生命不完整,使人处于消极的生命状态。新基础理念下的班队会活动恰恰关注了这种发展与变化,为关键期的学生提供了保障。新基础概念引领下的班会把握如下几个特征:一、展现生命活力。传统的班队会活动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按独白讲授,学生在台下竖耳静坐,不喜欢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会乱。叶澜教授对“乱"字有一段话:“什么叫‘乱’?‘乱’ 就是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老师上,他们的行为不是学习行为。老师要转换学习阶段时组织失灵,学生不参与教学的活动,那就是乱。主要看‘形乱’ 还是‘神乱’,如果学生的活动还是围绕主题内容展开,那就不叫乱。"从这番话可以看出活而有效的主题班队会才是“新基础教育"追求的。二、把对生命的态度转变成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班队会活动中的生命实践是指通过班级活动来实践生命观。传统的班级活动是一种缺乏生命实践意识的说教,其班级活动组织缺乏民主、活动内容单调。有些传统的班级活动面向的只是极少数学生,一些班级规定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才可以去参加;有的班级活动只要班委会和团委通过了就可以开展;对好人好事的学习只限于班上口头讨论而没有实际行动。“新基础教育”在探索性阶段就把建设具有生命活力的班级定为研究的目标。经过发展,到发展性阶段时,班级建设研究时机成熟了。“新基础教育’’并没有对班级建设的重要部分——班级活动做固定模式的描述,而是在以生命实践这目标的基础上鼓励各实验班级和学生视不同的现实情况而展开。三、契合特有的班级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对文化有过这样的定义: “文化包括作为社会一名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全部能力与习惯;文化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仪式及其他有关成分,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文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知识的形态存在着,它还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们在群体生活中凭借自身创造的生活方式得以成长与发展。班级文化是由学生群体与教师在共同的接触与交往中形成的一种联合生活方式。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班级文化,每一种形式的班级文化都是一种文化表达,体现着全班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面貌,凸显着学生的生命力量。因此,在班队会活动中对于班级文化的提升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班级文化具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是指班级的精神文化即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而广义的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的物质文化(可视化的实物建设)精神文化的总和。“主题班队会是德育的聚光灯”。当班队会成为学生的一份期盼时,当学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指引时,当班会能使学生从中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能以健康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时,这样的班队会将是更精彩的,更成功的!

高丽僧

「鼓楼小学」播种收获,不负光阴——盘点2020鼓楼教科研成果

2020年,疫情袭来,鼓楼小学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正常学习保驾护航。教师们在工作岗位上锐意进取,教科研成果捷报频传。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一次次精彩的课堂、一份份优秀的数据,背后是鼓楼教师的张力与活力。下面,请通过阅读以下数据及图文来回顾这一年鼓楼小学做出的教科研成绩。2020年终盘点01项目、课题:契合当下,发展未来2020年10月31日,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立项单位公示,徐州市鼓楼小学申报的品格提升项目“鼓楼少年‘毅·责’品格涵育的学军铸魂行动”榜上有名,被批准立项。此项目的立项,既是对鼓楼小学前期德育工作的认可,更为鼓楼小学指明了未来的育人方向。做好常规化课题工作。2020年1月13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小学美术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完成结题工作。2020年7月8日江苏省第13期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文化自觉的创意汉画课程研究》召开开题论证会议。2020年2月由许平平副主任主持的徐州市第十一期教学研究课题《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的运用的研究》完成结题工作。2020年9月由孙媛媛老师主持的徐州市教师个人课题《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完成结题工作。每个学科立足实践教学,申报课题探索发展道路。2020年在徐州市级、区级课题申报工作中,鼓楼小学成功立项课题60项(市教研课题1项、市级个人课题7项、区级个人课题52项)。市教研课题1项市级个人课题7项鼓楼区区级个人课题52项(全区339项)02论文:评比发表,两处精彩2020年,鼓楼小学发表、获奖共计论文62篇。其中,徐州市第十七届”创新杯”论文获奖33篇(一等奖8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徐州市第二十一届“科研杯”论文获奖10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3篇);省级发表11篇、市级发表1篇;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获奖(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1篇);鼓楼区“四有”青年好教师征文获奖(一等奖2篇、三等奖1篇)。徐州市第十七届”创新杯”论文获奖33篇(一等奖8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徐州市第二十一届“科研杯”论文获奖10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3篇)省级发表11篇、市级发表1篇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获奖(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1篇)鼓楼区“四有”青年好教师征文获奖(一等奖2篇、三等奖1篇)03教科研团队:骨干力量,创优争先在2020年鼓楼区三师工程评比中,鼓楼小学共有7名教师榜上有名,其中领军名师2名(张晓辉、孙媛媛)、带头优师1名(王海晶)、青年良师4名(王淑惠、张雪、邵雷、李文梅)。鼓楼区领军名师——张晓辉主任鼓楼区领军名师——孙媛媛老师鼓楼区带头优师——王海晶副校长鼓楼区青年良师——王淑惠老师鼓楼区青年良师——张雪老师鼓楼区青年良师——邵雷主任鼓楼区青年良师——李文梅副主任写好收官笔,奋进新征程。2021年的精彩,值得期待!主编 李旭监制 周靖霏总监 朱汉东【来源:名城徐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鉴识

重大突破!陕西教授团队研发数十项科研成果,在国际期刊公开发表

在科学创新的进程中,学术论文的撰写发表是反映基础研究进展,让公众了解科技前沿突破的重要渠道。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规模,则是一项反映高校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陕西科技大学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研成果频频出现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本期推送,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回顾2020年陕科大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吧!1.张美云教授团队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综述论文2020年3月,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美云教授团队在国际工程技术与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题为"Fabrication,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of Aramid Nanofiber"的综述文章。陕西科技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杨斌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张美云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这是陕科大首次在此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有效提升了学校在工程技术与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2.王传义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发表热点论文2020年3月,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学院王传义教授团队在重金属离子吸附分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发出一种快速高效地从水中去除汞离子的环保型海绵吸附剂。相关成果以"Novel polyethyleneimine functionalized chitosan–lignin composite sponge with nanowall-network structures for fast and efficient removal of Hg(II)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上。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被编辑部选为该杂志前10%的热点论文(Hot Article)。论文第一作者为环境学院博士生张丹,指导教师为王传义。3.王学川教授团队在化工领域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论文2020年4月,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学川教授团队在化工领域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题为"A novel bio-inspired multi-functional collagen aggregate based flexible sensor with multi-layer and internal 3D network structure"的文章。陕西科技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王学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刘新华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岳欧阳为论文的主要完成者。4.周友平教授团队在植物糖分子内氧同位素组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5月,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周友平教授领导的天然产物稳定同位素组学(Isotopomics in Chemical Biology)团队,通过近4年的努力,率先开发出葡萄糖分子内全部5个氧原子的自然丰度18O/16O测定新方法,相关成果以"Novel Position-Specific 18O/16O Measurement of Carbohydrates. II. The Complete Intramolecular 18O/16O Profile of the Glucose Unit in a Starch of C4 Origin"为题,在自然指数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青年教师马然为论文第一作者,课题组2019级博士生赵雨为论文第二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的参与单位。5.李志健教授科研团队在传感与储能等领域取得新进展2020年6月,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志健教授带领的"纸(纤维素)基材料的生物信息功能化"团队,在柔性传感、储能、智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连续发表6篇高水平论文。这是该团队牢固树立"立足轻工,丰富轻工,跨越轻工"的学科发展理念,聚焦"新轻工、新工科"建设的具体实践。陕西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团队青年教师刘汉斌、吴海伟副教授等主要参与了这些工作。6.薛惠丹副教授在cell子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20年6月,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薛惠丹副教授在Cell Press旗下的国际植物学重要刊物《Trends in Plant Science》杂志(SCI影响因子14.006)发表文章。这是陕西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的影响力。7.薛俭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连续发表2篇高水平论文2020年9月,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薛俭教授团队完成的2篇学术论文分别在绿色与可持续科技类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影响因子:7.246)和能源类国际权威期刊《Energy》(影响因子:6.082)上发表。这2篇论文是薛俭教授团队在绿色金融工程领域取得的国际前沿性研究成果,标志着陕西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将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学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8.李英宣教授论文登上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2020年9月,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李英宣教授在二氧化碳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Plasmonic Hot Electrons from Oxygen Vacancies for Infrared Light-Driven Catalytic CO2Rection on Bi2O3-x"为题,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李英宣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018级硕士研究生文苗苗为第二作者。这是学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期刊发表"研究论文"。9."生物质化学与材料"院士创新团队赵伟副教授研究成果再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时隔一年,陕西科技大学轻工学院"生物质化学与材料"院士创新团队赵伟副教授在生物质高分子精密合成领域再次取得突破进展。2020年9月,相关研究论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Metal-Free, Highly Active and Selective at Room Temperature"为题,登上国际化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陕西科技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和第一作者单位,赵伟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018级硕士研究生吕岩凤为第二作者,轻工学院青年教师李季为共同通讯作者。10.郝晓东博士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高水平论文2020年10月,陕西科技大学前沿院许并社教授团队青年人才郝晓东副教授在Wiley旗下的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题为"Amorphous/Crystalline Heterostructured Cobalt-VanadiumIron (Oxy)hydroxides for Highly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的文章。陕西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单位,郝晓东副教授、刘彬教授和颜清宇教授共为通讯作者。这是陕科大首次以通讯作者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该论文的发表代表着学校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研究单位合作的新进展,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11.郝晓东博士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发表高水平论文2020年11月,陕西科技大学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青年人才郝晓东副教授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发表题为"Atomistic origin of high-concentration Ce3+ in {100}-faceted Cr-substituted CeO2 nanocrystals"的文章。郝晓东副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日本东北大学和东京大学为共同通讯单位。这是陕科大首次以通讯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学校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研究单位合作的新进展,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12.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在《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7篇高水平论文2020年,陕西科技大学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在许并社教授的带领下,在能源、环境、光电等领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相继在《ACS Nano》(IF=14.588)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7篇高水平论文。该系列成果的取得标志着陕西科技大学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成效日趋凸显,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的建设逐渐成熟,为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也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13.陈庆彩副教授团队在大气环境领域顶级期刊发表7篇高水平论文大气污染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之一。人们无时不刻不在呼吸着空气,并暴露在各种可能具有潜在危害的大气气溶胶之下。大气气溶胶中含有的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引起细胞和机体损伤,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潜在不利影响。为此,评估大气污染健康风险因子的毒性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庆彩副教授团队围绕"大气颗粒物中新型健康风险物质的污染特征、来源和形成机制"课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在ES&T、ACP、EI等一系列大气环境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7篇高水平论文。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科技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439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9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64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出版著作303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1843篇,EI收录期刊论文1795篇;共获授权专利6632项。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前5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

对曰

中国高校为何要攀比论文?因为中国基础高端科研论文数量太少!

中国高校基础科研太薄弱中国高校为何要攀比论文?2018年国家教育部出台“破四唯”、“破五唯”等政策,引发了“发论文无用”、“做科研不必发论文”的奇怪思维,甚至有人拿着政策到处炫耀,高校做科研可以不需要发论文!做科研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事情,发论文是科研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不发科研论文,那么大家都可以不去做科研,论文是对科研数据的总结,其实国家的政策是规范科研论文的形式,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而是为了科研而发论文,中国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位列全球第一,但是就拿中科院情报中心的一份数据来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大学、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引论文产出率远低于美国哈佛大学,表现最好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只有哈佛大学高引论文产出率的一半,而作为中国顶尖科研实力的中科院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半,不到哈佛大学数据的1/4。清华大学高居全球第一工科应用领域,聪明的中国人做的很好2019年美国权威的USNews世界高校排行榜中,中国的清华大学高居世界工科高校榜首的位置,有人认为这个排名不靠谱,毕竟麻省理工学院的实力有目共睹,清华大学可以超越麻省理工学院觉得不可思议,如果是理工科排名清华大学差麻省理工大学太远,如果是工科排名,清华大学靠着规模取胜,2017年的数据显示,清华大学在校博士生数量多达13080人,而麻省理工学院全体在校学生才不到万人,清华大学的博士们偏重于工科应用,大部分应用基础科研论文,而麻省理工大学偏重于基础科研工科发展,这也是为何中国高校高引论文产出率低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属于工科为王,弱化基础科研,因为基础科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验证实验,而工科应用,直接把别人验证好的基础科研成果来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可以明确地创造出社会财富,因此务实的中国人更喜欢科技舶来品,这也是为何中国所谓的科技企业核心科技都需要进口的原因!中国基础科研太薄弱 基础科研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中国的基础科研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由于基础科研需要设计实验,从未知和猜想中获得新的成果,很多时候都可能遭遇失败,特别是基础传统学科,想要获得新的科研成果非常难,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总结大量的实验数据,而中国的高校的管理者们却把科研创新当成儿戏,3年一考核,甚至1年就一次考核,浮躁的科研氛围,让中国高校的科研人员,不得不加班泡实验室,中国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基本上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实验,越是好的高校,这种情况越明显,高校给教授们的严厉,教授们给学生们的安排实验课题任务,当面对现实的考核时,本来再多一年的数据就可以发表一篇好的论文,结果为了应付考核,只要出一点成果就不得不发表低一级的刊物,甚至还有教授故意编撰数据造假,只是为了应付高校的考核任务!中国的科技发展需要自我创新开始,尤其是基础科研,不能老依靠欧美的科技输入,工科为王会给中国带来科技快速的发展速度,但是长久以往,中国的科研人员就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大家都想走应用科研的捷径!做科研不发论文,这是非常错误的言论,也是最幼稚的言论!

胡不仕乎

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高等教育选拔人才

图片来自网络基础教育的功能是把一个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所必需的教育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权威专家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将要生存与发展,基础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只有这样,国民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我们的社会与经济才能可以持续发展,每一个人也就可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自身价值得以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公民能够具有最低限度的知识和能力,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基础教育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在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会说话或能表达加上“有力气”基本上就达到了那个时代的生存要求;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有力气可以生存,没有技术技能就难以发展;现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要有知识,更需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否则就难以发展,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部适龄国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第二,基础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以及评估等,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要体现基础教育中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因而,政府要创造条件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所有适龄儿童能够平等的接受基础教育,使每个家庭都具有基本的选择权利。而且,这种权利不能是依靠个人的行为或其他资源,通过“交换”而获得,它必须是通过政府的行为来实现的。这种权利的实现是保证每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其积极性的重要前提。相反,如果人们得不到这种应有的权利,必然影响社会的公平。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有优秀的高等教育。但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那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也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不负责任。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高等教育很快就进入普及阶段,大学的宽进基本实现,但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永远是大多数。如果再把基础教育定位在“选拔”大学新生的目标上,必然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今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大陆的基础教育,是指幼儿、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狭义上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上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目前国家还没有普及这一阶段的教育,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教育是党之大计,是国之大计。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校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熏陶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要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敬老师创造发挥,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要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社会各单位特别是宣传、文化、科技、体育机构要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提高提供条件。(荣誉主编李志民

穿越侠

博士生、青年教师发南大核心论文越来越难,为什么很多研究生能发

论文,是科研成果的发表途径。科研成果水平有高下。最直观的展现就是能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目前,为了便于评价论文的高低,国家相关单位会对刊物进行测评,给刊物制定排名等级。好的刊物就会被纳入北京大学的核心目录或者是南大的核心目录。Cssci期刊目录整体公正,部分名不副实南京大学的核心目录现在是多数学校比较认可的一个评价目录,是受教育部委托制定的一个期刊测评机构制作的目录。核心的力量这个目录中的多数期刊水平非常好,学界都非常认可的。上面发的论文呢,也是水平较高的,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论文,我们很多人看过之后,也感觉水平平平,并不是一定非常的出众。所以,这就是我们对南大核心目录有意见的一个重要地方。核心意味着是水平高的一个体现。但水平一般的论文也可以发表在上面那我们感觉就对这的排行排名产生了质疑。在学界往往流传着一些刊物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不丢失,会到南京大学做公关工作。发文难,发文不公平,导致青年科研人员积极性下降学术往往需要积累。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那些教授和拥有明显的高级科研人员水平较好。而且在交流过程,也掌握了很多的学术资源,发文也会相对的容易些。科研有不公平的现象因为有研究基础,期刊也会对他们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对于他们的科研水平的把握更准确,便会主动地跟他们约稿,这样的情况下期刊优先考虑发那些已经得到水平验证的老教授们、专家学者们的论文。比较之下,那些青年科研人员就会面临很大的发文难度。尤其很多学校和单位都会对青年教师和博士生有科研考核。博士生一般发两篇cssci(也就是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多半博士生没有办法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在cssci核心目录期刊上能够发表论文的人。再就是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是高校之中科研单位之中重要的科研力量,是未来的科研主力。但发文难,使得他们科研积极性会被抑制。不公平的期刊发表状况和低效率的期刊审稿等问题也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科研就是生产力更关键的是,他们的生活也因为论文减少,或者论文难以及时发表,没办法提职称,没有办法提待遇。他们会过得非常的清贫。科研往往是科研人员的生产力体现没有生产力,没有产品那样学校。单位可能就会有理由不给予相应的待遇。代写代发论文而且发文难的情况下,很多人还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去谋利很多核心期刊会在市场上出售发文名额,这就是说明市场已经开始对科研这一块儿市场进行商品开发进行合作。代写论文代发论文在社会上已经是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话题,这就说明这样的考核和发文问题很严重。期刊论文数量在减少,原因就是为了排名科研人口在增多,国家扩招研究生,这是大战略。这意味着发文难度越来越大,期刊数量是一定的,而科研人员在增多,那科研产出也就增多,而科研产出没有办法面向市场期刊就是市场没有面向市场那就是废物,那就废品。你看,为什么会控制呢?这主要是为了保证科研水平的严谨性宁缺毋滥。当然好东西都是稀缺的,不可能让人人都可唾手可得。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从2010年开始到今年2020年。ccr的论文发文数量直线下降,减少了近50%,这是为什么呢?cssci15年发文数量变化图据行内人士分析,这应该是期刊们却为排名,刷数据,减少篇目数量,拉长论文篇幅。这样以来,一个刊物一年发文的数量就会非常小。如果有人转引有学界认可的话,那么它的分子就会增大而在分子增大的情况下,分母减小,对于他的比率,提升是极为有限的,因为期刊能够掌控的就是他的发生数量,而不是转引量。转引是学界的一个动态的认可。数量越多越好,但这不是期刊说了算的!他们要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一个问题就是发文数量,所以我们说,2010年到现在发生数量出现直线下降,或许未来越来越严重。这是我们排名出现之后,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变的可能还有考核机制当然,我们相信cssci目录制定单位的公正公平。但是,必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南京大学期刊考评中心应改变考评标准,期刊数量和质量要有比例,不能只看比率,不管数量。为国科研发论文,就应该跟国家发展,文化发展,学术发展大趋势和基本方略一致!

万物殊理

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让大学老师更安心教书育人

某大学的学生们正在上课(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程敏/图)据新华社报道,最近,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蒋华松没有一篇“达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成为该校凭教学专长晋升教授的第一人。过去,中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硬条件更注重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的衡量标准就是论文,所以论文成为中国高校教师评职称的硬门槛。为了评上高级职称,不少高校教师把很多精力都放在发论文上。当然,能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当然也能说明学术能力强,但是唯论文的指挥棒,让高校教师对教学并不怎么上心,因为教学会耗费大量时间,影响写论文。当然论文也不只是在评职称的时候用,评上教授后,各种校内的评比考核、项目申请等也是以论文数论资排辈,这就导致很多教授更加热衷于带领研究生博士生做项目做实验,继续产出论文(当然还有做项目的经费),而对给本科生上课不热心。武汉大学给本科生开了一门由5个院士5个教授共同上课的基础课,持续引起舆论的关注。为什么?因为在中国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院士太少了。尽管教育部早就要求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一个基本条件。但是多年来,能够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院士还是太少,以至于媒体会把这当做一个新闻。而在国外,知名教授甚至是诺贝尔奖得主给本科生上课的情况非常常见,甚至是一种常态。2018年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但是为了不耽误原定的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他把新闻发布会推迟了。被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理查德·费曼1950年代开始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授,他给本科生上课的录音后来整理成《费曼物理学讲义》出版,至今仍是物理学本科生最重要的入门课程。1965年费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也仍然继续给本科生讲课,并在1972年获得了奥尔斯特教育奖章,而这也是他最为自豪的一个奖项。当然,国内也有不少教授兢兢业业给本科生上课,但也有人评上教授后就不屑于给本科生上课了,认为自己教授的身份已经不适合教本科生了,只肯给研究生上课,对学校安排的本科生教学任务,都推给研究生代上。出现这样的情况,与部分教授的师德有关,但是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挥棒有更大的关系。好在近年来高等教育界认识到这个问题,逐渐开始转变。教育部多次发文,所有高校教师都必须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加大了教育教学工作量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明确提出教授、副教授都必须完成一定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公共基础课教学课时要求。部分高校也推出了一些教授甚至院士授课的基础课程,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向授课倾斜,规定对教学专长型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重点考察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只有考核的指挥棒变了,大学老师们才会有动力为本科生上基础课。教得好也能评教授,可以让一部分更擅长教学的老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长,而不必为了评职称挖空心思发论文。教学成绩占考核比重提高,可以让更多教授、院士们更愿意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而本科生们接受更多的大师熏陶,也更有可能成才。(来源:南方周末)

人心

我市一教研员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

为切实提高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公布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名单的通知》,我市教科院生物学教研员杨守菊老师榜上有名,成为全国基层为数不多的入选专家之一,也是东营市基础教育界唯一入选的学科教学专家。杨守菊,东营市教科院生物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教学能手,“杨守菊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学术兼职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优课”评审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教材培训专家,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团队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济南版)教材核心作者。迄今已领衔主研或参研国家级、省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3部;在《教学与管理》《生物学教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7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项成果获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应邀在省内外做学术报告近百场。【来源:东营教育发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汝自洒濯

“一丹奖”创办人陈一丹发表署名文章呼吁通过教育共建更美好世界

1月24日是国际教育日,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创办人陈一丹在彭博社发表署名文章,呼吁反思在新冠疫情下教育领域暴露出的不平等问题,同时更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努力推动建立更公平高效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陈一丹在题为《全球教育正走向更包容的未来》的文章中写道,新冠疫情将现今教育系统中的不平等问题暴露无遗,未被现代科技所惠及的年轻人所受影响尤为严重,而那些本就被贫穷、性别或残疾困扰的边缘化儿童则更加举步维艰,有些儿童被迫中断学业甚至面临永远无法重返校园的风险。陈一丹认为,尽管面临疫情和纷扰,创新仍不断涌现,人性的热情和努力闪烁着光辉。疫情阴霾终将散去,人们应当反思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世界,以及希望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球化正前所未有地将经济、环境和人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育系统需要帮助年轻人为未来做好准备。陈一丹是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于2016年创办一丹奖,旨在表彰教育研究的卓越成就和实践中的创新,通过教育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如今该奖项已经举办四届。“即使世界经历巨变,一丹奖依然聚焦教育领域的最佳创意,为建立一个带领我们继续前进的教育体系添砖加瓦。我们憧憬,在未来,学校更具包容性,孩子们求知若渴,并乐于以开放的思想,智慧和热情来迎接棘手的挑战。那就是我们想要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未来。”陈一丹说道。以下为陈一丹署名文章全文:全球教育正走向更包容的未来一月二十四日是国际教育日。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庆祝这一别有意义的日子,彰显新冠疫情期间在保护和促进教育上的卓绝努力。国际教育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机,去反思过去八十年左右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一批哲学家组成的委员会为《世界人权宣言》奠定了基础。 《宣言》第二十六条指出:“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在历史上促进了各国政府对所应肩负公民责任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它转变了人们的自我认知和接受教育的意愿。二十世纪下半叶,教育在各阶层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个人生活和社会形态。广泛的教育机会促使人们开始打造技能,提升研究能力以及形成社会和公民态度,进而为从粮食安全到通讯技术,从交通运输到医疗卫生等所有社会问题的进步奠定了基础。教育为亿万人民开辟了一条摆脱贫困的道路,帮助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创新中心以及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完善的公共和文化空间。新冠疫情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一年以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令人措手不及。迄今仍有6亿莘莘学子无法返校,这威胁着人类过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不仅要从个人、希望和抱负的角度上,来理解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要站在大众社会的角度上,去看待这一影响。我们需要思考这一年来,人类潜能的重大损失,而这些潜能本应是驱动大众福祉的力量。新冠疫情将现今教育系统中的不平等问题暴露无遗。未被现代科技所惠及的年轻人所受影响尤为严重,而那些本就被贫穷、性别或残疾困扰的边缘化儿童则更加举步维艰。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儿童被迫中断学业,许多孩子将面临永远无法重返校园的风险。让我们抱有希望尽管如此,疫情和纷扰之下, 创新仍不断涌现,人性的热情和努力仍闪烁光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政府、学校领导者、老师、家长和学生在压力下为适应新环境都做出了巨大付出,我们为之赞叹。我们向创新教学方法、持续学习使用新技术、不断自我提升、辛勤耕耘以保证边缘化儿童不掉队的创新者致敬。我们赞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正是他们培养了当下带我们走出危机的科学家和医护人员。随着我们逐步走出疫情的阴霾,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究竟想要建立什么样的世界,以及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下一代将要面对种种新挑战,诸如气候变化和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行业转型,人才需求改变以及教育公平等问题。教育系统需要帮助年轻人为未来作好准备。我们都需要意识到,全球化将经济、环境和人类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要以培养年轻一代为共同目标。致力教育,追求卓越一丹奖旨在表彰教育研究的卓越成就和实践中的创新,愿景是透过教育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即使世界经历巨变,一丹奖依然聚焦教育领域的最佳创意,为建立一个带领我们继续前进的教育体系添砖加瓦。我们憧憬,在未来,学校更具包容性,孩子们求知若渴,并乐于以开放的思想,智慧和热情来迎接棘手的挑战。那就是我们想要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未来。首先,我们应该为探索发现和创新开辟更多空间。在个人层面上,每一个热爱探索的孩子都是积极的学习者。在系统层面上,实验和论证可以令教育学科更具科学性。在政策层面上,遵循这些原则,意味着为民营机构开放空间,例如民间组织和普惠的线上教育平台等等。这些世界顶尖教育家们坚信:致力于教育公平更能驱动创新。其次,教育家们不仅鼓励我们了解未来学校的新面貌,也已经开始为之奠定坚实基础。这就需要打造一支支才华横溢、积极进取的教师与学校领导者构成的骨干团队;吸收来自幼儿和早期学习环境的科学研究之新见解;采用培养二十一世纪技能的教学方法及课程;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并充分释放科技潜能,提供公平、高质量的教育。2021年国际教育日是我们庆祝数十年成就的时刻,也是我们反思挫折、并重新出发,致力于建立更公平高效的教育体系的时刻。借此良机,让我们透过教育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文章来源: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