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广东省基础教育未来课程研究中心在深揭牌,省、市、区三方共建不见水端

广东省基础教育未来课程研究中心在深揭牌,省、市、区三方共建

南都讯记者谢萌6月10日,广东省基础教育未来课程研究中心(以下称“未来课程研究中心”)在龙华区正式揭牌成立。龙华区教育局局长王玉玺主持揭牌仪式,广东省政府参事、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厅长罗伟其等出席揭牌仪式。广东省基础教育未来课程研究中心包含研发中心、项目中心、融创中心、推广中心四个内设机构。其职能是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研究,提供决策支持;开展课程改革政策、标准、规范研究,为省、市、区出台政策文件提供支持;组织开展未来课程研究、开发、培育、推广工作,为深圳市龙华区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行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组织开展“龙华云校”课程开发项目;推进课程云的建设和推广;指导和培育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行示范校等工作。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创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基础教育要高质量发展,需要“变轨超车”,彰显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应有的创新品质。深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立表示,广东省教育厅同意并支持龙华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行示范区”,是对深圳教育、龙华教育工作的肯定。龙华区委常委马里表示,龙华区将继续抢抓“双区驱动”的重大机遇,以建设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行示范区为契机,聚集一切资源、用好一切力量,力争将中心打造成为省内乃至全国领先的课程改革智库和成果孵化平台,为加快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龙华教育将以“三龙五校一中心”为龙头,依托中国教科院、创新科技企业、高等院校,以全省基础教育领军人才为支撑,以龙华区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和博士为主体建设“广东省基础教育未来课程研究中心”,打造集研究、开发、体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区域学生发展中心(“龙华未来学院”),孵化一批面向全省及粤港澳大湾区服务的高品质课程。【来源:南方都市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无情无义

博实乐获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

广东佛山2019年8月21日 /美通社/ -- 8月20日上午,博实乐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签署协议,宣布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在当前国家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双方将共同探索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的新思路,打造素质教育典型范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课程处处长陈云龙,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刘辰宇,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理科教材硏究中心副主任曾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干部孟璨,佛山市教育局局长商学兵,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温联洲,博实乐教育集团总裁冯一意,博实乐教育集团副总裁程晋升等领导参加了此次签约仪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是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研究平台和指导中心,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的研究、拟定课程标准、引领地方教研部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国家基础教育建设和改革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博实乐一直是中国校本课程创新的先行者,办学二十多年以来不断探索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的内涵,形成了以“基础学科课程、综合能力课程、个性特长课程”为结构的特色课程体系。博实乐教育集团总裁冯一意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的建设,将有助于打造博实乐高水平教育教学师资和管理队伍,全面提升集团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实现集团各学校特色创新发展,形成博实乐办学特色和民办学校实施课程创新。“在今后的合作中,博实乐将借助教育部搭建的平台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及专家资源,通过国家层面的教育研讨,不断提升教研水平和教学品质。”冯一意说,“我们致力于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努力、贡献。”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张国华在致辞时指出,本轮深化课程改革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坚持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作为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中考改革顶层设计的主要参与单位和专业支撑力量,对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深入推进,负有极为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张国华表示,本次与博实乐教育集团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是我们进一步立足本职发挥优势,推动国家教育政策转化落地,引领基层一线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全面提升博实乐教育集团的教育水平,不断探索民办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模式,为全国教育同行提供经验借鉴。莅临本次签约仪式的部分领导合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将协助博实乐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5年课程建设战略规划及年度课程改革指导计划,并助力博实乐旗下连锁学校和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完善,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研发、实施方面的专业引领,指导各学校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的同时,双方还将共同推进课堂升级改革,以教学方式持续改革为抓手,引导教师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博实乐倡导“5C”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并将核心素养的内蕴成功融入到中英双语阅读、领导力课程建设和项目式学习等课程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将成立由全国知名课改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为博实乐核心素养5C校本课程项目把脉问诊,探索形成有博实乐特色的课改理论和策略方法体系。此外,双方还将在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师资培训、课改试验区际交流等方面深入探讨合作。博实乐教育集团副总裁程晋升表示,在个性化教育、STEAM教育课程、核心素养5C校本课程、园校特色创新等方面博实乐已初步形成符合集团内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实际的课程整合文本及相配套的“使用说明书”。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后,博实乐期待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打造范本经验,将中国素质教育推向更高水平。

书云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面向未来的课程:机遇与挑战

为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国际交流,把握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做好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主办,法政国际教育和中国教研网协办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国际研讨会”于10月20-2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会议以“面向未来的课程: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改革。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出席并致辞。郑富芝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载体,课程改革与创新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教育公平和质量明显提升,保障了亿万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一是创新课程改革体制机制,形成了“决策-管理-研究”三位一体新的工作格局。二是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强化课程育人,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是加强教研指导服务,构建国家、省、市、县、学校五级教研网络,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强化课程教材基础研究,建立专门的国家课程教材建设研究基地,集中力量提升课程教材质量。郑富芝表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课程改革创新,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他提出三点倡议:第一,准确把握面向未来学生发展的需求,共同探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第二,努力实现适应时代的“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都能出彩、成功、幸福。第三,强力推动学生主动、有效学习,不仅重视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还要使学生“愿意学”,为理想而学、为热爱而学。OECD和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以及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加坡、芬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主旨报告。来自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组,以及课程教材中心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综合课程改革实验区”、学科教研基地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深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达成五项重要成果。关于把握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要求①未来需要的人才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传递者,还是有解决复杂问题或未知问题能力的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具备社交能力的人。②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加高效地工作和生活,但是技术发挥怎样的作用要看在什么样的人手里。因而,未来的课程改革需要特别注重技术道德和伦理问题。③课程设计应如何将不同地域、民族的的文化、态度、价值观念等有效融合,并通过课程教学落实,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关于优化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①加强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程序性知识、认知性知识的整合,并依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②在不同学段或年级的学科知识中逐步建立进阶式的大概念,即以包含两个或多个概念的关系呈现,在某个或某些学科中具有知识和过程支撑作用,不仅可以在新的情境中进行转化应用,还可以通过探究或学习活动推断或发现。③明确特定学科或知识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侧重。关于“少教多学”,促进学生综合学习和深度学习①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及效率。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方法、做好学习规划、实现主动学习。②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让学生熟练掌握学习的工具和方法。③要通过独立设计跨课程主题、跨学科单元或在某一学科内综合其他学科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④ 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路径。关于构建科学的评价方式①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估。②除中考、高考之外,要形成全面的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估。关于教师专业发展①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有热情、有扎实的学科功底。②教师不仅是教学的执行者,更应是积极的创造者,同时还要注重教师之间的协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国际研讨会在与会嘉宾的精彩分享中圆满结束。本次会议是社会各界秉持教育互信的理念、开展深度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并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搭建长期深度交流合作的机制与平台,共同建设面向新未来的优质课程。*注* 本文部分文字摘录于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部分文字整理于与会领导的讲话内容。- END -编辑 | 王教姣图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国际研讨会往期精彩回顾《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首发!全面解析国际理解教育现状及未来第四届新聚合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共商国际化教育发展之路

大方体之

深圳这个区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将打造课改样本

南都讯 记者谢萌 10月2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以下简称“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与深圳市龙华区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签约仪式在龙华区人民政府举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是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深化合作而共同建设的。它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各项顶层设计有效落地生根,让课程改革的红利真正惠及实验区的中小学生。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将通过发挥平台和资源优势,为实验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供正确方向引领和先进专业指导。力争通过合作共建,探索区域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模式,全面提升区域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水平。龙华区委书记、区长王卫表示,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成功签约,是龙华基础教育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对推动龙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龙华区将以此为契机,聚集一切资源、用好一切力量,努力打造大湾区基础教育标杆。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表示,未来五年,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将充分发挥在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等领域的专业优势,通过专题培训、项目引领、专家指导、基地校研修、学术研讨、经验总结等方式,为龙华区提供专业引领、过程指导和资源支持,确保实验工作进展顺利,为龙华教育品质提升与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努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为何选择落户龙华?龙华区自2017年正式设为行政区以来,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成功获批创建广东省唯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行示范区,研制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南等课程改革文件,引导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初步形成课程教学体系。三年多来,公办学校从33所增长到56所,幼儿园从3所增长到25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已达118所。新改扩建学校23所,增加超4万个优质公办学位;累计引进95名高层次人才,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1888人,占在编教师35%;依托“三龙战略”,加快“未来学校”建设,打造高质量教育智能体,推动“大数据平台”“未来学校”建设,实现了5G网络区域全覆盖,智慧教育领跑全省。“实验区”将给龙华带来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落户龙华,将深入挖掘龙华积极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整体推进龙华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学校+云校”的课程新生态和积极学习范式,打造以智能+积极教育为特色的课程改革龙华样本和城市范例;将以幼小衔接、特色课程等为重点,建设在课程改革方面有影响力的学校,开发一批智能+积极教育创新优势项目,培养若干名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和领军人物,培养一批课程、教学、评价改革领航教师,提升龙华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未来还将开展龙华区课程改革国际比较研究,提升国际影响力。以龙华区和大湾区、世界先进地区为样本,以大数据和实践案例为支撑,对龙华区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水平进行比较研究,提升龙华区基础教育国际影响力。未来,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将组建若干名在课程、教学、评价、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特长的知名专家团队,为龙华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并将通过指导龙华教育制定教师队伍五年发展规划,提升龙华教师专业发展总体水平。同时,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将通过为龙华教育提供各类区域教育质量内涵提升项目、邀请参加全国性重要会议并对龙华教育开展系列培训指导等,使龙华教育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得到发展,以全面提升基础教育竞争力。【来源:南方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玫瑰谷

今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题开题会暨都江堰实验区建设中期推进会召开!

12月2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题开题会暨都江堰实验区建设中期推进会在都江堰市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研究员、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主编付宜红等专家组成员,四川省教科院院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涛,四川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何庆,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马海军,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都江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小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殷波,市政协副主席杨永奎,康定市教育局负责人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都江堰市教育局班子成员、市教育局机关科室、直属单位负责人,成都市常树计划派驻都江堰市学监和导师,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四川省“名师工作坊”、成都市“名师工作室”、都江堰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等参加会议。唐小峰表示,都江堰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市教育系统要提高站位,深入挖掘都江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体现都江堰精神的基础教育;要珍惜机会,各中小学、幼儿园一定要把握实验区建设的机会,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飞跃;要奋发有为,实验区建设要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江堰实验区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南,结合《都江堰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都江堰市名师名校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厚的教育情怀和积极的创新能力,为实现“优教都江堰”目标奋发努力。《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社长郑疆宣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对都江堰实验区申报课题《问道—都江堰育人模式探索》的立项批复。都江堰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代表课题组,就课题选题、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汇报了都江堰实验区课题前期的准备工作。原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刘永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研究员,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主编付宜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苏君阳,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原副主任、市督学、特级教师胡新懿等专家对课题进行了点评。专家组认为都江堰市教育局主持申报的“问道—都江堰育人模式探索”课题紧扣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将都江堰本土文化和精神融入到区域教育改革实践之中,通过学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带动区域整体育人模式的变革,从区域和学校两个层面开展行动研究,体现了“扎根大地办教育”的思想,对探索区域基础教育育人模式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方案目标、思路清晰,内容框架基本合理,重点比较突出,研究步骤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课题的开展对促进都江堰教育走向内涵发展,整体提升都江堰教育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经专家组审议,一致同意该课题开题。建议课题组进一步提高研究站位,聚焦都江堰基础教育面临的真实问题,严格按照课题立项的初衷与目标积极推进,将课题研究与都江堰实际工作相结合,使课题研究的过程成为都江堰全市教育行政、教研、科研及学校校长、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提升的过程,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都江堰市教育局局长李桦安排了实验区建设中期推进工作。他表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是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是促进都江堰市教育内涵发展、优质均衡的重大举措,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重大机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全市教育系统务必高度重视,积极作为。要对标对表、明确责任,强化培训、锤炼队伍,课题引领、重点突破,健全机制,强力推动,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取得实效。何庆宣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题学校名单。都江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殷波宣读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课题学校名单。马海军代表成都市教育局对都江堰实验区课题成功立项并开题表示祝贺。他强调,成都市教育局大力支持都江堰实验区建设工作,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工作,都江堰市教育局要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提高区域整体教育水平为目的,扎实推进实验区建设。都江堰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忠说到:“ 我们想通过都江堰文化的研究和都江堰育人模式的落地,把都江堰文化和都江堰课程建设、课堂改革、评价改革等等很好的有机结合,最后达到综合引领整个都江堰教育改革与发展。” 原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刘永胜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个课题,紧紧扣住了都江堰文化,把都江堰精神融入学校教育和课程之中,既符合当前国家立德树人具体的要求,也能给孩子构建出有地域特点鲜明的一些特色课程,在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的改革下,相信对都江堰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主编付宜红对都江堰课题给出了高度评价,她说道:“这个课题站位非常高,聚焦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把都江堰自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着眼打造的是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和都江堰精神基础教育体系。希望都江堰以项目为载体,真正从都江堰学校入手,通过开展研究带动工作,我觉得这就是这个课题的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它的亮点。”据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为都江堰市教育改革创新搭建了宽广平台,都江堰市将以此为契机,全面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江堰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 -2021年)》,加快推进全市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贡献都江堰智慧,奋力开创“优教都江堰”建设新局面,为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监制/赵龙魁 主管/张 伟编审/邬京文 责编/王 绯 张艺舸编辑/周鸿雁 记者/韩晓曼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Dujiangyan Converging Media Center

博览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落户龙华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区委书记、区长王卫等共同见证签约仪式。10月2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以下简称“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与龙华区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签约仪式在龙华区人民政府举行。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陈云龙,龙华区委书记、区长王卫,区领导马里、韩荡出席签约仪式。会上,张国华指出,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与龙华区人民政府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适逢其时。未来五年,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将充分发挥在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等领域的专业优势,通过专题培训、项目引领、专家指导、基地校研修、学术研讨、经验总结等方式,为龙华区提供专业引领、过程指导和资源支持,确保实验工作进展顺利,为龙华教育品质提升与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努力。王卫强调,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成功签约,是龙华基础教育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对推动龙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龙华区将以此为契机,聚集一切资源、用好一切力量,努力打造大湾区基础教育标杆,为加快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作出龙华探索、贡献龙华样本。据悉,龙华行政区成立三年多来,龙华教育实现了5个前所未有:一是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累计投入超16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30%;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前所未有,新建改扩建学校23所,新增学位超4万个,增幅居全市前列;三是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教育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增长57%;四是教育成绩前所未有,中考成绩跃居全市前列,高考成绩屡创新高;五是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前所未有,在全国率先创建未来学校,率先实现区域学校5G网络全覆盖,文化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随后,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陈云龙与龙华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马里代表双方签订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共建协议。据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是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深化合作而共同建设的。它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各项顶层设计有效落地生根,让课程改革的红利真正惠及实验区的中小学生。接下来,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将通过发挥平台和资源优势,为实验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供正确方向引领和先进专业指导。未来,龙华教育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聚焦课程、教学、评价育人关键环节,构建从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教改生态闭环,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龙华基础教育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来源:龙华区】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可形已信

打造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龙华样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落户深圳龙华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肖欣静10月2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协议签署仪式在龙华区委大楼举行。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陈云龙,课程教材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董远洁,课程教材中心教学处副处长何成刚,深圳市教育局主任督学蔡茂洲,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潘希武,龙华区委书记、区长王卫,龙华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马里,龙华区委常委、区委(政府)办主任韩荡,龙华区教育局局长王玉玺等出席了签约仪式。此次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的成功签约,是龙华基础教育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对推动龙华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业务发展中心和科学研究所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专业机构,主要工作是以推动全国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建设(包括指导计划,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以及专业指导省县校4级教研机构等。深圳是获批国家级示范工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所以选择落户龙华,是因为龙华自2017年正式设为行政区以来,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把握区位优势,坚持“双区”驱动、规模质量两手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发展。记者了解到,龙华区成立三年多来,龙华教育实现了5个前所未有: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前所未有,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教育成绩前所未有,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前所未有。未来5年,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将与龙华区教育局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深入推进龙华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龙华区基础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打造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龙华样本。

第五街

关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都江堰市挂牌成立啦!

3月19日,都江堰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签约仪式暨实验区建设启动仪式在青城山高级中学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成都市教育局普教二处处长石斌,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李光荣,都江堰市领导殷波、袁明、杨永奎等出席。当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都江堰市教育局三方共同签署《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框架协议》,同时出席活动的相关领导为都江堰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揭牌。“都江堰市目前有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存在差距、普通高中教育同质化严重、课程建设机制亟待完善、优秀教师数量不足,缺少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领军人物等方面的问题。”都江堰市政府副市长袁明谈到,为解决制约都江堰教育内涵建设的瓶颈问题,都江堰市积极争取,获得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都江堰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批准。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介绍,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后,今年将在都江堰重点开展制定区域教育总体规划、确立引领区域发展的研究课题、深度参与各实验区专业项目等工作。未来三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都江堰市教育局将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通过实施课程领导力、校本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培训、教材使用培训、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骨干教师研修、卓越校长成长计划、卓越教师成长计划等多个项目,探索育人新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干部、教师队伍成长,进一步提升都江堰市基础教育内涵建设水平。更多新闻点赞!央级媒体集体打卡都江堰七里诗乡!让世界了解都江堰|青城山—都江堰精彩亮相马来西亚!春分将至|一起来分享都江堰的山水之味!春分之情!创建天府旅游名县·都江堰在行动!又一波国际友城为都江堰打call!关注丨都江堰市首届“寻找古堰名医”活动启动啦!赶快来报名吧!监制/赵龙魁 主管/张 伟编审/云朝清 责编/王 绯编辑/王碧嫦 来源/封面新闻都江堰市新闻中心Dujiangyan News Center

缓急相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钱守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有着全新的理念。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一、明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基于核心素养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核心素养注重跨学科的、可迁移的综合能力。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了关于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要求,解决的是“如何教”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强调的是“学什么”的问题,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如此才能达到整体育人的目的和效果。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国家课程的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的整合研究,加强学段衔接和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小初高一体化的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的全面提高、素质的综合发展。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广义的课程整合包括四个层面,即经验的整合、知识的整合、社会的整合和课程的整合,其最终目的在于学校教育与民主、社会的统整。这是整合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一部分。狭义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是指教育行政单位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以减少知识内容重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改善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价值的,通过对课程目标的重新设置、对课程内容的重组和拓展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的多样化、课程评价的多元化、课程资源的丰富和信息化等途径,来建构的一体化或综合化的本土课程(区域课程或校本课程)。课程整合有助于夯实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课程领导力,突破业务发展瓶颈。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从“教书匠”的单一身份变成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课程领导者,具备课程领导力的教师需要有较强的课程理解力、一定的课程设计力和扎实的课程实施力。教师通过横向课程整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将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课程内容贯通起来。三、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为什么要倡导“大”单元呢?崔允漷教授认为,“大”的用意有三:一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站位,改变教师的格局。只有进行大单元设计,让教师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才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二是针对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习题、分数等,而忽视学生能力、品格与观念的培养,导致“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的问题,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过细以致“见书不见人”的习惯做法,明白“大处着眼易见人”的道理。三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时间与学习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学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它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

单身夜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区域教学质量提升

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准确掌握旌阳区初中八年级学情、教情,进一步为教学工作提供基于数据与事实的可靠依据和正确导向,促进区域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3月26日上午,德阳市旌阳区“2020年秋期初中八年级期末学科核心素养监测分析报告解读会”在德阳市第七中学拉开了帷幕。会议由德阳市旌阳区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培训中心主办,旌阳区教科所英语教研员杨雯主持,旌阳区40余名初中英语教师参与会议。会议由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外硕士生导师、成都师范学院学科培训专家程德金担任主讲,他与来自旌阳区各个中学的英语老师一起,就2020年秋期英语期末考试试卷及成绩进行分析,并就教育课程改革展开讨论。会议从试卷总体概况、成绩总体概况、考试整体水平现状分析、对策与改进建议、基于课堂教学的“破局”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会议开始,程老师简述了试卷的主要题型以及难度和区分度,就学生的具体成绩展开分析,意在提醒教师注意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平衡。接着就此次试卷,展开了详细的数据分析,既涉及各个考试题型,又涵盖了初中阶段的重要知识点。程老师指出,教师不因只注重平均分,而因重视“一分三率”,即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差生率。同时,教师既要注重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又要寻求团队合作,逐步提高工作效率。会议的最后,程老师进行了详尽的根据课本阅读语篇的分析与讲解,不仅包括知识点的阐述,还涉及到英语各素养维度的表现,让在场的初中英语一线教师受益良多。程老师勉励大家,一定要满怀热情,乐于奉献,积极参与并努力提升自己,苦练基本功,认真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创新探究课堂教学新模式。(杨雯 艾艳 刘智)【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