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被骗311万,能给我们家庭教育带来哪些反思?目无所见

研究生被骗311万,能给我们家庭教育带来哪些反思?

研究生被骗311万最近有看到一则视频,一个女研究生,被骗了311万,民警上门提醒,不愿意承认,最后发现确实被骗后又不愿意报警,直接刷新她单位领导的三观:“你脑子还进水了,你脑子有问题啊!你这研究生研究的什么问题?”事情是19年发生的,我顺便又百度了一下对应的关键词,发现这个事情还真不是个例,后来者源源不绝。所以被骗这个事其实和学历没啥关系,研究生一样被骗,那么既然和学历无关,为什么他们会被骗呢?到底是骗子手段太高明还是被骗的人太愚蠢。都研究生学历了,应该和愚蠢不沾边吧!为什么会被骗?如果大家把这个女研究生的案例和亲戚朋友分享,你们的亲戚朋友会怎么评价这位上当受骗者呢?毕竟很多人没有和骗子“近身搏斗”过,但是他们都会有一个类似的评价就是:涉世未深!学历高有什么用!象牙塔也有网友会有疑问:她平时不看网络资讯么!现在随便网上一看都是各类情况科普,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就能预防被骗。我觉得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现在的网络资讯都是算法推荐的,如果完全不关心社会资讯的话,确实会看不到,就算APP展现在面前,因为不关心也不会点开看,只看个标题也没什么用。还有一个原因,了解是了解,但是个人的应变能力并不足以应付这样的情况,真在自己身上发生了,有的人就算是了解过各种诈骗的手段,该上当还是会上当。“8个凡是”防诈骗预防诈骗,我们应该怎么做?在学校的教育中,除了学科教育,也会有很多拓展知识教学:消防知识、急救知识,但是都是浅尝辄止,对于防诈骗,也只能是宣传,如果真的要说为什么这么容易上当受骗,更多的责任在家庭教育。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在13年4月,湖北交警从一位间歇性神经病女子手下救出一个被拐女孩,通过事后的总结,大家发现其实女孩获救更多是因为自己机智。1、孤立无援时,没有过度反抗;2、发现警察,认识警察,迅速挣脱求救;3、抱着警察哭喊“她不是我妈妈”;4、准确描述被拐过程,排除言语干扰;5、准确报出姓名及父母姓名和联系方式;6、全程紧贴警察保证自己安全。在事件后续,大家也了解到,女孩的家长一直有意识地给孩子做防范教育,这个才是决定女孩获救的关键。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借鉴作用。看完这个小女孩的操作之后,我们再反思一下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们的孩子能做到么?有教过么?现在骗子也不是一上来就说要你汇款,要你发验证码,都会从两个方向去做铺垫,要么是获取信任,要么传达恐慌。现在还普遍存在的一种诈骗:盗号诈骗,从QQ有了之后,到现在的微信,一直都存在。我们到底是信任QQ微信,还是信任这个账号代表的人,既然是信任代表的人,为什么不去确认账号的那边是不是这个人?制造恐慌一般都是假冒公检法的名义,因为大家都信任警察的身份,但是要信任也要信任真的啊,谁说他是公检法,都信么?不验证的么?最后,回到家庭教育上面,该怎么解决呢?我觉得可以拿“涉世未深”来做参考。就把我们日常一些出现的诈骗手段用来教育孩子,比如,可以问孩子:有一个叔叔要带你走,你跟不跟他走?如果这个叔叔说带你去找爸爸妈妈呢?你跟不跟他走?如果他说他是警察叔叔,要带你走呢?不断和孩子普及各种情况,最后告诉孩子一点,无论谁带他走,都不跟他走,除非电话、视频确认,爸爸妈妈同意。这是教孩子质疑他碰到的情况,一定要确认是他真正可以信任的,不是他人说了就信,而是自己验证才信。关注教育多一点,人生未来好一点,关注我一起懂教育!2021年第一天,带着孩子做一个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变得更优秀孩子读初中,成绩下降,青春期叛逆!怎么办?

称道数当

家庭教育:回顾家庭教育学的发展,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科学

家庭教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家庭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教育古已有之。从它产生以来,人们就从事家庭教育实践,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并不断有所变化和发展。说它崭新,是因为家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历史是短暂的,尤其在我国,家庭教育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可以说正处于开始阶段。回顾家庭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人类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探索逐渐由古代的直觉经验型一步步走向理性与科学。一、古代——家庭教育实践与经验总结原始时期,家庭教育处在不知而行的自发状态。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意识思考应该是在文字出现、人类迈人阶级社会以后。起初,家庭教育科学并没有以一种独立的学科体系存在,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观点存在,并且是同哲学、政治、伦理乃至宗教等思想融合在一起。在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理论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却有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在他们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中论述过家庭教育。西方国家最早论及婚姻家庭和子女教育问题的古代思想家应该说是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设想了“共产共妻”的集体家庭制度,男女的结合要按照优生原则分配;提出教育要从幼儿开始,使其成人时就知道要“敬神、敬父母,并且互相友爱”。亚里士多德总结他担任马其顿国王八年家庭教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要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等观点。我国是家庭教育历史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我国古代最早谈及家庭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周易》,其中的《家人卦》包含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充分反映了西周时期家庭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理论思维的高度。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仲从稳定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四民分业”、“家学传授”的思想。孔子、孟子的某些家庭教育思想记录在《论语》、《孟子》之中。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提出了“治家必严”的观点。《大学》首次阐明了家庭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我国形成重家教的传统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后,我国家庭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系列专门的家庭教育著作。北齐的颜之推所着《颜氏家训》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甚至是世界上较早的具有独立体系的家庭教育专著。该书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原则、家庭教育的内容以及家长的修养做了系统论述。北宋司马光所着《温公家范》是与《颜氏家训》齐名的著作,该书首先论证了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然后分议治家的方法。《颜氏家训》和《温公家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开始从描述性逐步走向规律性的探索,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转折点。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著述极其丰富,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家教、家训类著作达117种之多。除此之外,历朝历代的文人还撰写了大量的教子诗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家庭教育研究所达到的程度。二、近代——家庭教育科学萌芽欧洲国家以“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作为迈入近代社会的标志。14世纪末一15世纪,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言人的人文主义者撰写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于1450年撰写了《儿童教育论》,北欧的伊拉斯谟于1529年撰写了《幼儿教育论》,西班牙的比维斯于1523年撰写了《基督教女子教育论》等。这些著作强调要注重儿童的家庭教育,要求父母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儿童,用人道主义的教育方法教育儿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完成了著作《大教学论》,提出了“母育学校”的设想。1633年,《母育学校指南》一书出版,该书专门论述了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西方国家出现得最早的家庭教育专著。随后,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影响很大的家庭教育著作。英国的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法国的卢梭于1762年出版了名为《爱弥儿》的家庭教育专著,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1801年出版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德国的福禄培尔也于19世纪初出版了《人的教育》一书,英国的斯宾塞于1861年出版了《教育论》一书。家庭教育专著相继出现,“教育心理化”思想的产生标志着家庭教育理论研究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是和我国近代社会向西方学习的轨迹相一致的。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许多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开始运用现代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理论研究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著作。近代爱国将领朱庆澜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的家庭教育专著,它系统论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原则、内容以及家庭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无产阶级文化的伟大先驱鲁迅亲自研究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在其著作中深刻而精辟地论述了家庭教育的理论问题,其作品《随感录二十五》、《二十四孝图》、《上海的儿童》、《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从孩子照相说起》等专门对我国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通过对自己的儿子陈一鸣的观察和实验,总结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于1925年出版了《家庭教育》一书。陶行知先生评价该书著者“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并称该书为“中国父母的必读之书”。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建立在观察和初步实验的基础上,为我国的现代家庭教育学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的历史上,前苏联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因其熠熠生辉的思想而永远铭刻于世界教育历史之林。在这些教育家中,不乏对家庭教育拥有真知灼见者。如克鲁普斯卡娅对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有许多重要论述;20世纪30年代,马卡连柯出版了《父母必读》一书,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家庭教育学专著;20世纪7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家长教育学》一书,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怎样办家长学校以及如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等问题做了生动而深刻的阐述。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大潮中涌现出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他们高举人性解放的大旗,追求“民主”、“科学”。在这样的价值视野下,家庭教育的研究立足于人,立足于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并日趋专门化和科学化。虽然中国在整个世界近代化的进程中落后了,但在20世纪初,中国的家庭教育研究却曾有过短暂的辉煌。通过陈鹤琴等人的努力,中国的家庭教育研究也开始迈向了理性、科学的道路。三、当代——家庭教育学学科体系初建一般来说,一门学科的建立,从研究对象方面而言,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本质和规律的本学科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专家学者,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著作;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30年中,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研究基本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步恢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开办了大量的家长学校;(2) 创办了一批有影响的家庭教育杂志和专业期刊,出版了为数不少的家庭教育类著作;(3) 开展了几次全国有影响的家庭教育热点讨论;(4) 建立了多个家庭教育专业网站;(5) 成立了各级家庭教育研究会以及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6) 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然而家庭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与改革开放后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所导致的家庭教育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相比,是不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尽管目前我国冠以《家庭教育学》书名的著作和教材有一百多种,但真正反映我国家庭教育现实状况及提出系统理论的极为罕见。当前我国大陆的家庭教育学学科依然处于初创阶段。台湾地区在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均出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理论研究方面,台湾地区拥有较为完备的研究机构和数量较多的专业研究人员,除了设置在高等院校中的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外还有多个民间家庭教育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多有留学背景,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训练,能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台湾地区的家庭教育研究较大陆而言有较高的水准,研究内容全面拓展,研究结果也较为丰富。在家庭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方厍,台湾地区有专门的法规作保障,且行政管理顺畅,学术机构参与活跃,具体运行所需的经费和人员也都有保障。台湾地区和大陆同根同祖,有着相同的家庭教育文化背景,但进人现代社会后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和成绩。台湾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注: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其食不甘

家庭教育:我国的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界一直缺乏对家庭教育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多的是传统家庭教育经验的一种延续,家庭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率先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并于1992年设立了当时我国唯一的一个家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经过大量艰辛的开创性努力,家庭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关注并参与研究。可以说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我国家庭教育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仍存在明显问题,要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突破这些问题阻碍,走出困境。1. 重现实研究,轻历史和比较研究近30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成果颇丰,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家庭教育”主题词搜索可以发现,1980—1989年期间有1 164篇文章,1990—1999年期间有5 650篇文章,2000—2012年期间有22 044篇文章。近十多年,家庭教育研究的文章明显增多。从研究的内容看,涉及家庭教育的功能、价值取向、亲子关系、家长教养观念与方式、独生子女教育、父性教育、学习型家庭建设、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等,许多研究反映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家庭教育现实问题,而家庭教育历史发展研究不足,中外跨文化研究也较少见。若将家庭教育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在家庭教育内部,需要研究的内容有家庭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主体、内容、功能等基本问题,同时还需要研究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亲子关系、影响亲子关系的各种因素、亲子互动的过程等。就家庭教育的纵向发展来看,它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要想在家庭教育中“有所作为”,对家庭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认识与理解是必不可少的。2, 研究方法不够规范国内有学者曾对我国家庭教育研究方法作了统计分析,胳风在《当代家庭教育研究方法一一三大学科的比较和分析》一文中运用系统文献分析法归纳了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大学科的家庭教育研究方法。其分析发现,教育学范式的家庭教育研究所使用方法的前五位依次排序为:理论思辨的方法、调查分析的方法、文献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和经验总结的方法;采用心理学范式的家庭教育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中,调查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占绝对优势,采用社会学范式的家庭教育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理论思辨、调查分析和文献分析为主。研究者认为,“总的来说,三大学科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理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比较规范的,在我们看到的心理学家庭教育研究成果中,文献检索、研究设计、测试工具和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及其讨论的叙述都比较规范,基本上实现了和国际学术界的接轨。教育学和社会学有关家庭教育研究的方法还不够规范,真正达到学术化水准的作品还不多。”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家庭教育研究中,一般性的议论性文章比较多,深入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经验研究较少。调查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存在缺陷,比如资料收集的方法不明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样本抽取不随机、样本规模小、测量所需的指标不统一,等等。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需要规范,研究人员应当认识到研究方法是否规范不仅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质量,还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使用和交流,因此需要下大力气提高研究方法的规范程度。3, 研究视角需要拓展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主要学科范式为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然而家庭教育是非常复杂的实践活动。美国学者].罗斯,埃什尔曼在《家庭导论》一书中提出研究家庭问题所涉及的学科达数十门之多,如人类学、生物学、婴儿成长学、人口统计学、历史学、法律学、宗教学等。家庭教育几乎和所有家庭问题都有密切关系,因而要深入研究家庭教育现象、揭示家庭教育规律就必须借助其他各门学科的理论视角和解释框架。家庭教育研究除了继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范式外,还需要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生态学、生物学、宗教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的理论视角。注: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金银滩

李玫瑾被教育学者公开diss,家庭教育到底该听谁的?

最近,一篇《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火遍了小伊的朋友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在文章中,作者洋洋洒洒8000多字,历数了李玫瑾教授在讲座与节目中的种种论点,并将其全方位无死角diss了一遍。可能有人要问:是谁这么大胆,敢diss李玫瑾老师?其实,这个作者也大有来头,她就是写出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明星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她是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她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教育类书籍销量前五的常客,很多家长都应该听说过这本书,其中的金句被无数文章引用,自然也有不少簇拥者。那么,为什么同样是“明星教育家”的尹建莉会对李玫瑾教授如此不留情面地批评呢?小伊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其实这背后,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之争。传统教育能手,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李玫瑾教授大家都应该熟悉了,即使自己没看过她的讲座,也应该在朋友圈和家长群里见过她的教育技巧。她出生于1958年,现年62岁,是研究犯罪心理的专家。在2004-2010年期间,她点评了三起著名杀人案:2004年的马加爵案、2009年的北京大兴灭门案(李磊案)、2010年的药家鑫案,其中从犯罪心理入手的教育言论引发了家长们的热捧,近年来频繁出入各种场合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成为许多家长推崇的“育儿专家”。如今62岁的李玫瑾教授,几乎可以说是奶奶辈的家长,她的教育理念自然也是那一辈惯常的“管教教育”。从不同的场合都可以看到,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是:孩子要靠管,而且要尽早管。比如她提出:0-3岁是孩子与家人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建立时期,这种依恋不断积累直至12岁。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应该及时地满足其生理需要;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将其当作朋友......可以看到,这是一种主动的、强势的教育方式,强调家长的主观教养,且对教养的年龄段有明确的界限,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就该这么管,到了另一个年龄段就该那么管。甚至在每个阶段,还可以细分到每一岁:三岁时,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四岁时,家长要教会孩子等待和自律;五岁时,家长要在诱惑训练中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如何与他人分享;六岁时,孩子要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有些人觉得它有些死板教条。但它的好处在于实操性强,许多没有经验的父母也可以照着流程一步一步来,这也是李玫瑾教授受追捧的重要原因。让世界充满爱的教育学者——尹建莉尹建莉老师的教育理念与李玫瑾老师截然相反,其主张是“换位思考”。更具体地说:孩子出了问题,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错误。尹建莉老师和她女儿比如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她写道:改变成人比改变孩子困难得多,但不改变成人,孩子就不可能改变。这对很多被父母伤害过的孩子来说,就像是一句至理名言。而且,她对于改正孩子的错误也有独到之处:不去控制孩子的身体动作,而是想办法引导她的心;不满足于孩子表面上的服从,而是让好习惯成为孩子内在的一部分。这一点也引得很多新时代家长的认同。但是,她的教育观点不像李玫瑾教授那样细致地具有实操性,而是从思维上教育家长,因此并没有后者那么广泛的受众。那么,尹建莉老师对李玫瑾教授提出了哪些批评?这些批评又是否正确呢?接下来小伊带你一一分析。李玫瑾vs尹建莉1、关于立规矩:尹建莉老师首先批评的,就是李玫瑾教授的“控制论”。李玫瑾教授认为,许多孩子青春期出现问题,不听话,说不得,动不动就离家出走、闹自杀,是因为父母“管晚了”。因此,3岁前后就要开始防止孩子任性,对孩子说“不行”,给孩子“立规矩”。因此,要3岁之前有恩于他,3-6岁立威于他。而给孩子“立规矩”要做到“四个不要”:一不要骂,二不要打,三不要说教,四不要走开。通过这几种手段,就能够“控制”孩子。说实话,看到李玫瑾教授讲要“控制孩子”,也让我心里有点发怵。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还记得“北大留美高材生拉黑父母”的新闻吗?34岁的王猛(化名)从小成绩优异,是当年四川某地级市的高考状元,北大生物系本科生、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如此优秀的孩子却用尽全力想摆脱自己的家庭。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写了一封15000字左右的信控诉父母多年对他的控制行为,他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小学班里搞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穿齐膝短裤,母亲却要求穿长裤;高中,王猛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也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大学前的毕业旅行,变成了父母炫耀孩子的工具;.......所以说,控制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方法,从这一点上看,李玫瑾教授确实说的不对,因此我投尹建莉老师一票。但是,尹建莉老师接着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不管教论”:认为父母有权打骂孩子,就等于认同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且儿童天性本恶。认为父母无权打骂孩子,就等于认同孩子是他自己的主人,儿童天性本来向上向善,只要不加阻涉,他们一定会去追求自我实现。关于这一点我其实也不赞同,因为这种说法未免太过绝对,如此言之凿凿地把父母定性为占有派和自由派,恰恰犯了简单化人格的错误。更多时候,家长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控制概念,只是怀着一种朴素的态度,认为孩子错了,让他改正就好。而且,她说“只要不阻涉孩子的行为,孩子就一定会追求自我实现”,但我们生活中却看到了很多相反的例子。比如前两天上海书店事件,10岁的小男孩猥亵5岁小女孩,被发现后家长还在包庇,难道这就是向善的吗?去年7月份,有人向尹建莉老师提问:孩子高空抛物,需不需要惩戒?尹建莉老师回复说:孩子不该惩戒,是家长造成了儿童心理扭曲,才会高空抛物。孩子犯错就是父母在作怪?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为孩子开脱,又怎么能令人信服。在我看来,像上面两个孩子犯错的例子,家长就应该管教,而“爱与自由”,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2、关于满足:除此之外,尹建莉老师对李玫瑾教授的“延迟满足”言论也颇为不满。延迟满足是指:孩子看中一个玩具时,第一次绝不要买给他,要骗他说妈妈不够钱,加几次班才能把钱攒够。这样他就知道了妈妈工作养家辛苦,金钱来之不易。同时,利用孩子想要玩具而不得不讨好家长的心理,在“延迟满足”期间,就可以让孩子干活了,比如:支使他做家务,让他安安静静坐下来写字、画画多少张且必须达到你的质量要求。李玫瑾教授认为这样可以给孩子建立“规矩”。但尹建莉老师认为,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匮乏感,现在不让买,将来只会报复性拼命买。她觉得,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痛痛快快满足孩子,不谈任何条件,孩子才会成为心理上的富翁。内心富足的孩子反而不会见什么要什么,遇到父母真的无力满足的情况会很好商量;长大了也不容易购物成瘾。究竟哪一种是对的呢?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实验,他们针对一批孩子做实验。先把孩子们放在一个教室里,每个人发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说: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这块糖,之后,就会再奖励给他们五块糖。一类是老师一走,就迫不及待的把糖果吃掉的;最后一类是一直坚持到15分钟之后。在此期间,他们甚至不断的把糖果放在嘴边,不过,最终还是抵制住了这种诱惑。实验到此并没有结束,后期,又跟踪这些孩子几十年,最终的实验结果是:老师一走,立马吃掉糖的人,最后的成就最低,基本生活在社会底层;而坚持到最后的一拨人,踏入社会后,成就是最大的,基本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由此可以看出,延迟满足确实是有用的,小伊也同意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但这也不代表尹建莉老师的批评有问题,家长确实不应该欺骗孩子来让他达成延迟满足,适当的时候该满足就要满足。3、关于吃苦:吃苦文化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也是占有很大地位。且不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震人发聩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是在民间俗语中,也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口口流传。李玫瑾教授希望孩子能像贵族一样,禁得住眼前的诱惑,看到更长远的东西,本质上她是认同吃苦教育的。而尹建莉老师认为,吃苦文化是封建糟粕,她说:没有一个贵族是叫花子摇身一变而成的。穷人乍富,我们会叫他“暴发户”,因为这样的人可能跟贵族一样有钱了,往往心理上还是穷人。“暴发户”与贵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童年——前者一直在积蓄匮乏感,后者一直在积蓄满足感。李教授怀揣着培养贵族的理想,却教人培养穷人的方法。她认为,只有快乐成长的孩子,才能拥有像贵族一样的富足感,从而变得独立、勇敢、有创造力。关于这一点,现实中并没有完全吃苦或完全快乐的人。因此孰是孰非,大家可以自行判断。结语总的来说,李玫瑾教授和尹建莉老师的观点就像中医与西医之争。李玫瑾教授代表的传统教育就像中医,历史悠久且行之有效,但有些方法确实老套迂腐,比如她的“控制论”和“欺骗延迟满足”。尹建莉老师代表的教育理念就像西医,同样行之有效,并能明确说出其背后的心理学概念。但科学有时也并不能站得住脚,反而需要传统管教出马解决问题,比如“让孩子学会社会规则”。另外,她在对待传统的方面太过偏激,简直像西医一棒子打倒了中医一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洋洋自得。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明确的说,一个家庭有问题是家长有问题还是孩子有问题。它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不能光靠管教孩子或者父母反思就能一劳永逸,真正的和睦永远都是整个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无论是“爱的管教”还是“爱与自由”,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是小伊,关注我,带你看更多有态度的教育观点

周頌

我的家庭教育经历及启示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是当前热议的话题之一。有人认为应该接受当前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有的认为传统的教育理念更符合实际,我的观点是能用好用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首先,我不赞同那种将所有的过错与失败都归结于传统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认为父母的教育是落后的,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观点。社会确实在不断的变化中,相关的知识与理念确实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但是我们都知道成功的路与失败的路虽然有千千万,但是都有其固有的共性。而且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多的是共性,而不是差异性。例如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需要认真、负责、努力的做一定的功课,父母与当前新兴的教育理念看似是不同的,但是本质并没有多大差别,都是在当时当景的条件下作出的较佳选择。如果每个人都有无限可以利用的资源,我想父母也不会去逼迫我们去学习那些质量不是很好的材料,但是现实是当前只能获取这些资料,如果不用,谈何发展,毕竟一个人的发展是不能等待的。其次,我简单的描述一下父母对自己的教育经历。首先是上学之前,我们每个人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在一起的,这时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以身作则与鼓励,我想只要父母不动不动就打我们,这就是好的。上小学期间,由于还是每天回家,因此父母的角色是督促我们完成作业,与老师共同努力把我们塑造出学习好的人。进入初中之后,我们可能大部分开始留校住宿,此时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少了,而此时我们的发展更多的是靠学校的教育,而且我们都知道,此时父母适当放松,不激起我们的叛逆心理就是比较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我们过来人都知道这个阶段的成长基本上决定了我们大学的起点及可能的终点。进入大学与研究生阶段之后,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更多的体现在叮嘱与牵挂上,也是部分学生与家长产生所谓的理念冲突之时,我们认为此时与其怪父母不理解我吗,不如说我们此前没有与父母做好沟通交流。而作为一个大学生,这是我们大学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我们没有掌握好,因此更多的还是应该怪自己没有学好吧。最后,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再反思与回忆一下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与影响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以及某个瞬间吧。所以,我们不赞同过分的夸大教育理念带来的不良影响与冲突,而是应该去立足当下,有效的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冲突。在小时候父母尽自己所能地帮助我们快速成长,进入大学之后,我们应该带着父母一块成长,这时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您说呢?

胡广

一个家庭出6位学霸,5位博士生,1位科大硕士生,家庭教育的奇迹

关于学霸和天才,此前小编也带着大家一起熟悉了许多人,既包括十多岁入少年班的天才,也包括年仅十六岁就被名校录取为博士的神童学霸。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都是拥有着极高的智商,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14岁入科大少年班,本科后直接到美国读博,毕业后留在美国的学霸。不过,在我们分享的实例之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有些人早期表现的十分突出的天才和神童学霸,却是因为脱离了家庭的管教,最后是无奈地走向了贪玩的道路上两次被同一所大学开除的神童,脱离家庭管束教育,迷恋小说和游戏,最终其个人的学习之路,不得不被打断。说起来,这些都是无比让人痛心的例子这位神童学霸界的前辈,曾为后来者起过榜样作用,后来却遁入空门。所以,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来说,是十分的重要了。在浙江省的瑞安市,有一位名叫蔡笑晚的老先生,他便是因为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十分注重方法,因为被誉为了人才的魔术师。具体多厉害?我们还是先对蔡先生的教育成果,一睹为快吧:长子蔡天文,在国内毕业之后,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录取为博士生;次子蔡天武 ,14岁时便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所录取,19岁开始留学美国攻读博士,25岁从美国的罗切斯特大学博士毕业;三子蔡天思,本科毕业之后被美国的圣约翰大学录取为,成为博士生;四子蔡天润,所学的医学专业,本科在华西就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赴美留学,最终从美国肯色州立大学博士生毕业;五子蔡天君,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最小的孩子蔡天西,也是蔡晚笑家庭中唯一的一个女孩子,非但没有因为年纪小、是女孩子就表现的差,反而是兄妹六人之中,目前来说履历最为耀眼的一位。蔡天西,和其二哥一样,14岁的时候就考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本科毕业之后前往美国常春藤高校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学习一年之后转学进入到了世界知名的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因成功参与了难度很高的科研项目,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得到了巨大的荣誉。此后,蔡天西26岁博士毕业没多久,就被哈佛大学返聘成为了助理教授;28岁,更是成为了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并且成为了可以教育高级知识分子的博士生导师,这个时候,她手底下的博士生,有的比蔡天西还要大上好几岁。蔡笑晚先生因为历史的原因,没有受到过比较正规的大学教育,不过也是将教育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毕生事业,更是出版了《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书籍,在书籍面世之时,更是取得了惊人的销售量。从1967年到1977年出生的六个孩子,都被教育成了硕士、博士,而且还是有五个博士的成绩,这样的父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确是让人惊羡不已。也正是因为在对孩子的教导方面做出来的惊人成绩,蔡笑晚家庭在2014年获得了全国百户最美家庭的称号!孩子们成功之后,蔡笑晚家庭也是饮水思源、没有忘记回馈和感激社会,拿出了一百万来,成立了蔡笑晚助学基金,鼓励更多需要使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学子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

坏男孩

教育部:2019年,家长也要接受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无法取代

教育部:2019始,家长也要接受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无法取代2019年1月18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2019年始,家长也要接受教育!这段日子正式很多中小学生开学的日子,很多家长或许在暗暗的高兴,终于“放假”了,在寒假里那些被孩子们虐到没有脾气的家长们在开学的时候互相调侃,难道真的开了学,家长就可以把教育的接力棒交给学校和老师吗?家长们就真的可以“放假”了?其实不然,前些日子在抖音上一个很火的视频,视频中一位老师吐槽“现在的家长和社会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任务就交给学校了,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和学校有关,孩子品行不端正,学校的责任,孩子作业写不完,学校的责任,孩子成绩不好,老师的责任,这种想法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孩子的教育学校教育只是一小部分,真正有价值、长久性、深刻性的教育是家庭教育,这和家长们的行为息息相关,教育家长就是要让家长明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和社会责任,同时家长们也应该了解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规律,让他们懂得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有效地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教育家长不应该是学校的责任,也应该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家长们应该主动接受接受、主动了解教育,我们都知道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长一边刷着抖音一边却让孩子不玩手机,一边说着脏话一边让孩子不骂人,一边对老师戾气冲天一边教孩子要将心比心,试问这样的以身作则是不是有效?是不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家长应该是孩子榜样而不是孩子讨厌的对象,孩子越长大越接受教育就越更加全面的认识家长,如果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并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反过来孩子就会责怪你!孩子的性格和家庭教育的紧密程度非常强!所以,家长们,你们应该去学习怎么教育?如何教育?不要等孩子大了才后悔莫及

骨肉不葬

家庭教育有多重要?985硕士毕业,职场屡屡碰壁,只能靠父母关系

闫女士的女儿是985大学硕士,长相甜美气质出众,亲戚朋友们都很看好她女儿的未来,觉得她女儿走出校园,很快就能凭借着高学历、高颜值在社会上立足。可让闫女士没有想到的是,女儿自从踏入社会,屡屡碰壁,即便入职,也过不了实习期就回家了,最后还是闫女士托熟人找到一家公司,女儿才开始正常上班。就在最近,闫女士发现女儿工作状态不太对,一回到家只要提起工作,就满嘴的牢骚和抱怨,一会儿说专业不对口,一会儿说同事不友好,一会儿又说上司没有人情味。闫女士担心女儿受欺负,就找到当初给女儿介绍工作的熟人了解情况,不了解不知道,了解之后闫女士羞愧地头都抬不起来了。原来女儿自从入职之后,一直是一副懒散的状态,别说是有人找她帮忙了,就本职工作她都不能积极完成,很多次拖了团队的后腿,领导为此批评过她几次,可她不仅不认错,还特别任性,摔门而出,搞得现在整个公司里的人都不想跟她相处。好成绩吸引眼球的同时,也掩盖了孩子身上的缺陷!像闫女士的女儿这种人在生活中其实不算少数,学校里靠好成绩混得风生水起,演讲、作报告、拿奖学金,总之各种荣耀集于一身,可出了学校门的那一刻,他好像就成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为什么一道门,可以让孩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家长要明白,校里校外是两个世界,学校里看重成绩,但走上社会,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孩子上学时分数高,只能证明孩子用功读书了,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适应社会往往需要具备更多的技能,比如交际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责任心、高情商等等,如果孩子本身在这些方面上就不具备优势,那么即便他在学校里成绩好,出了校门也会立马变成人下人。所以,成绩好只是一时的,孩子身上原本就存在的缺点,都会在他出校门的那一刻浮现出来,并成为他发展路上的阻碍!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类人?是家长的错误观念!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正处于学习的阶段,那么成绩好坏最能说明问题,分数高低就意味着孩子的能力强弱,也因此,家长们只专注于如何帮孩子提高成绩,却忽视了孩子品行、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家长们在孩子上学期间总会选择性地忽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他未来接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课堂、老师、同学,还需要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环境以及不同的人,如果孩子综合素质不达标,未来是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综合素质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学习阶段好好学习,把成绩提高上去,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毕业了走向社会再慢慢磨练,提高综合素质也来得及,而事实证明,等孩子长大后再培养,就来不及了。好的习惯和品性,都是从小到大慢慢形成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在未来有所体现,并得以应用,如果家长不尽早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那么孩子的综合能力就会相对较差,不具备竞争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又怎能有好的发展呢?相信各位家长看到这里都明白了,我们在重视孩子成绩的同时,不要忘了引导他提升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八千万

家庭教育:认识家庭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有助于开展家庭教育实践

认识家庭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是理解和把握家庭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只有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家庭教育理论,才能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实践,也会为家庭教育的研究提供保障。家庭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是由它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决定的。首先,看它研究的内容。家庭教育学所研究的内容,既不是一般的家庭生活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而是家庭中的长辈对其晚辈,特别是父母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家庭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同。学校教育,主要涉及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一般没有血亲关系。社会教育,主要涉及领导与被领导、社会其他人员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一般也没有血亲关系。而家庭教育则与上述不同,它涉及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有着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即血亲关系(包括拟血亲关系)。这就决定了在学科特点上,它与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育学有着不同。但是,它又研究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因而就其学科特点看,它也就必然地具有一般教育学的共性,又有其个性。再看其研究方法。我们研究家庭教育问题,既包括对历史的及现实的家庭教育现象的研究,也包括对国内及国外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有时还用社会调查、社会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也与一般的教育学不同,而是鲜明地显示出社会学的性质和方法。因此总体来看,家庭教育学具有如下一些学科特点。1. 具有教育学的性质,属于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问题和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学校教育学主要研究教学、德育的原理,揭示教学规律,德育规律,阐述方法、原则、内容、组织形式等问题,使教师明确如何进行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学主要探讨父母教育孩子的规律、原则方法等问题,因而家庭教育学又明显地具有教育学的性质和特点,它又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教育学,而是研究家庭范围内的教与被教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和教育方法、内容、目标等问题。因此从这种角度看,它又是教育学,是当代教育学的一个分支。2, 具有社会学的性质,尤其是具有家庭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初的西方世界,“角色”、“期望”、“小组常模”成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从研究方法看,它强调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它有着许多分支学科,家庭社会学是其重要分支之~、家庭教育学,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地对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较为深人的社会学研究,探讨搞好家庭教育的方法,以丰富家庭教育理论。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学明显地具有社会学的性质,属于家庭社会学的范围。3, 具有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由于家庭教育学既具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性质,又具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性质,而社会学和教育学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属于不同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学具有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在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增加,原有的、传统的老学科本身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因而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呈现着新学科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并且主要表现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跨学科的、综合性新学科和应用新学科的出现。家庭教育学,就是由家庭教育工作的需要所决定,由婚姻家庭社会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相交叉而产生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新学科。它除了吸取家庭社会和教育学的营养之外,还涉及医学、遗传学、营养学、卫生学、美学等多种知识,为父母教育孩子提供知识基础和科学保证。当然,家庭教育学主要任务是走上学科独立的道路。注: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第一次

6个娃5个博士1个硕士,父亲谈心得:家庭教育很重要

蔡笑晚,年轻时是一名乡村医生,家庭贫寒,却将6个孩子培养为5个博士,一个硕士。被誉为“人才魔术师”。他谈到教育孩子时说:“孩子是自己的,你不用心,没有人会关心。”是呀,孩子成不成才,只有父母才是最操心的,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会抓成绩,但是毕竟学生那么多,老师无法兼顾所有的学生,而且只要有那么几个特别优秀的,老师就可以被宣传为名师了,所以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有些家长会说,我工作忙,我学历低,教不成孩子,还是得靠他自己,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我们总不能替他考试吧。家长朋友们,这些想法,真的是大错特错,赶紧改一改吧,有时候,孩子的学习还真的有家长的事。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使劲儿。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出孩子从出生到18岁,每3-6年就是一个性格成长的飞跃。在0-6岁,孩子的行为以及性格的形成都是模仿大人,这个时候大人如果不注意个人生活习惯,以及个人品德修养,孩子也会被影响。这个时候大人最好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陪伴学习并不是坐在旁边监督孩子,而是用自己学习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让孩子自觉地去模仿你的行为,培养出学习的兴趣。道德培养越早进行越好蔡笑晚认为,道德情操是一个人成才的先决条件之一,道德培养越早进行越好。因此他从小就要求孩子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孩子宽阔的胸襟,他带着孩子一起阅读,用古今名人坚毅勇敢,敢于担当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孩子们。不恐智不达,唯恐德不修,道德情操是孩子的软实力,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方向是否正确,能走多远。从小对孩子的道德做一个正确的引导是每个做家长的必修课。我们谁都喜欢并且赞赏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别人口中评价的,“有礼貌的孩子”。家长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每次都是孩子有了某些方面的坏毛病时,家长才去指正。但是家长积累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做到提早杜绝以及正确引导。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坚实的基础用爱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也需要人为创造的,我们不难发现的一点,家庭和谐的家庭普遍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因为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安静的,能让他们静得下心来学习,所以孩子的学习是需要家长一起努力并且配合的,同时除了家长不吵架,保持环境安静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家长回家后孩子学习期间你们的娱乐活动或者放松活动,改为比较安静的阅读是最好的,不仅噪音少,你们本身向他们传递出的积极向上也是一种正能量。呵护孩子的学习环境,也是呵护孩子的未来,家长千万重视。结语:家长朋友们,身教大于言传,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以及思想。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你觉得家庭教育重要还是学校教育更重要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