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中国教育行业研究报告”发布荀况

“2020中国教育行业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12月18日讯(记者 刘钰)“2020中国教育资本论坛”今日在京举办。此次论坛以“破浪融合”为主题,由《证券日报》主办。《证券日报》与海通证券联合发布“2020中国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K12在线教育渗透率提升,下沉至三四线城市趋势明显。在高等教育领域,市场空间广阔,上市公司在民办高教行业集中度较低。职业教育领域里,稳定就业的政策红利显著。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在线教育发展大大提速。围绕“融合——线上线下融合趋势”“破浪——教育行业未来之路”“赋能——机构逐鹿万亿市场”三场圆桌,相关领域专家、分析师与企业代表展开对话与讨论。【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请治剑服

2020年十项重要的教育研究,有些颠覆你的认知

2020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教师们不得不将物理的教室转变为虚拟的甚至是混合的教室。研究人员尽可能地搜集各种材料,进行各种实验,以了解在线学习环境中哪些有效、哪些无效。神经科学家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我们的认知……在教育的路上,人们的探索从未停止。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2020年有哪些重要的或者有趣的教育研究,有些可能会颠覆你原本的认知。01请让孩子成为讲故事的人当学生学习一门新语言时,请让他们大声地说出词汇,最好能将其表演出来。采用大声朗读并表演的方式来记忆单词的孩子,几个月后记忆单词的能力几乎翻了一番。研究人员让一群8岁的学生听另一种语言的单词,然后用他们的手和身体模仿这些单词。例如,在学习德语单词flugzeug时,他们张开双臂并假装飞行,表演出飞机的样子。两个月后,这些学生记住新单词的可能性比没有伴随手势聆听的学生高出73%。这是一个提醒,如果想让学生记住一些语言知识,请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学习它,例如通过绘画、表演或者将其与相关图像配对。02神经科学家再次捍卫书写教学的价值对识字前儿童的大脑扫描显示,手写可以促进幼儿的阅读能力。当孩子们手写字母并尝试读出它们时,至关重要的阅读电路就会闪烁起来,但是当键入或追踪字母时,效果基本上消失了。研究人员研究了七年级的大龄儿童,通过对比他们在手写、画图和键入单词的大脑受到的刺激图像扫描得出结论,认为手写和绘图产生了表明神经元有深度学习的神经追踪。研究人员解释说:“每当将自我产生的动作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时,就会对大脑产生更多刺激,与键盘打字有关的动作则不会以相同的方式激活这些网络,绘画和手写才能做到。”当然,不可能完全让手写代替打字。耶鲁中心说,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发展数字技能,并且有证据表明,技术可以帮助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克服笔记或手写笔迹模糊的障碍,最终使他们将自己的时间用在有天赋的事情上。03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是更好的学习者一项研究认为,某些最流行的学习策略(如突出段落、重读笔记和强调关键句子)并没有那么有效,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产生对学习的问题,并逐步按这些问题提出更多的探索性问题。在这项研究中,学习一个主题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学生在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比使用被动策略(例如学习笔记和重读课堂资料)的学生高14个百分点。研究人员发现,提出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对这个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且可以增强他们记忆所学内容的能力。有很多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提出高效率的问题,比如进行测试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交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利用一些游戏作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平台。04社交和情感学习对语言学习的帮助社交和情感学习(SEL)有时被认为只是堆放在教育工作者的盘子上的一件事,但其实它确实可以带来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有关文本复杂性及其实际含义的新研究》这份报告指出,老师可以通过教学生处理挫败感和焦虑感,以及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从最初毫无意义的单词串中寻找意义的问题。该研究认为,SEL能力在解决理解复杂文本过程中的作用是隐含的,该过程从文本中解码和提取含义,并掌握了人们不理解的单词和段落所带来的情感挑战,而不是放弃或是对文本进行肤浅的理解。与其说学生不懂科学或数学,不如更仔细地观察学生与文本的交互方式,通常学生需要增强SEL技能,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复杂文本的阅读能力。05喜欢学习语言吗?编码可能适合你发表于Nature Research的一项研究发现,学习如何编码更像学习一种语言,而不是学习数学,颠覆了人们以往的传统观念.在这项研究中,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被要求学习一种流行的编程语言Python,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评估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和语言能力。研究人员发现,数学技能仅占一个人学习编码能力的2%,而语言技能的预测能力几乎是前者的9倍,占学习能力的17%。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因为编程课程经常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数学课程,这个障碍不必要地排除了很多有潜力的学生。06PBL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项目式学习(PBL)是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教育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对PBL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以及二年级课堂扫盲成就的某些方面进行大量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分析发现,在社会研究和信息阅读方面,总体上PBL组优于对照组。在信息写作中,各组之间的总体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著。与高贫困、低绩效学区的常规教学相比,研究组进行的PBL版本确实可以提高成绩。但研究者也声明,该研究结果并非对所有版本的PBL或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07学龄前儿童更喜欢丰富的书籍在1930年代,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创造了“小科学家”一词来描述幼儿的学习方式:他们以感官探索世界,通过与周围环境互动并观察因果关系来构建知识。牵引力、密度、稳定性,孩子们早在上物理课之前就已经探索了这些概念。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Margaret Shavlik, Jessie Raye Bauer和Amy E. Booth组成的研究团队让3岁和4岁的儿童阅读图画书,并创建了两本有关动物的儿童读物,一个包含因果关系信息,而另一个则因果关系极小。研究人员给每个孩子读了这两本书,问他们更喜欢哪一本书。两周后,他们再次给孩子们看书,看他们是否有一致的喜好。结果显示,孩子们两次都选择了带有因果信息的图画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对带有因果信息书籍的偏爱比他们随机阅读时所期望的要高75%。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会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利用这种偏好可能会增加孩子的阅读动机,帮助他们建立终身学习的技能。08高效虚拟教室的秘密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一个团队编写了一份有关在线学习最佳实践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渠道问题(例如获取材料)而不是特定的内容问题(如理解能力的失败)通常是在线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这一看法呼应了此前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建议远程教学中的教师应该使用一个专用的集线器来处理重要文档,例如作业;通过使用电子邮件或文本之类的一种渠道简化沟通和提醒;并在整个虚拟空间中减少难以阅读的字体等视觉混乱和不必要的装饰。由于这些工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新工具,因此教师应该定期向学生确认可访问性和易用性等问题,并及时询问诸如“你是否遇到任何技术问题?”和“你可以轻松找到作业吗?”等问题, 以确保学生体验平稳运行的虚拟学习空间。09理解一段文字需要多少背景知识?这项实验开始了30年来对阅读理解的研究,并且逐项研究证实了Recht和Leslie的发现:没有背景知识,即使是熟练的读者也难以理解一个主题。但是这些研究仍存在许多悬而未决问题,比如更好的解码需要多少背景知识?有没有办法量化和衡量先验知识?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终于揭示了这些谜团。研究人员向3534名高中生提供了44个术语的列表,并要求他们确定每个术语是否与生态学主题相关。随后,研究人员分析了学生的回答,以生成背景知识得分,表示他们对该主题的熟悉程度。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学生阅读了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并进行了测试以衡量他们对所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结果显示,在背景知识测试中得分低于59%的学生在随后的阅读理解测试中的表现也相对较差,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熟悉某个主题中59%的术语,那么他们理解课文的能力就会“受损”,而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快速提高理解力。阅读不仅仅是知道文本中的单词,还涉及对文本剩余内容进行推断,并且读者拥有的背景知识越多,他们进行推断的能力就越强。10警惕那些“吸引人的细节”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有趣的信息与课程的学习目标无关,很可能会损害学生与特定目标有关的学习。对近70种学习成果的分析发现,平均而言,暴露于诱人但无用的细节的学生的表现要比没有学习细节的学生差。例如,当一位老师开始一堂有关火山的课程时,他兴奋地说:“已知的声音最大的是东南亚一处名为Krakatau的火山发出的声音。当Krakatau在1883年爆发时,据报道听起来像15000枚核弹!你认为火山喷发听起来像什么?”学生们想象力瞬间被点燃,争相回答问题。你一定觉得这是很好的课堂效果,但如果深入研究,你会发现这堂地理课不是关于火山喷发的结果,而是关于导致火山喷发的条件。学生更有可能记得戏剧性喷发带来的毁灭性声音,而不是潜在的地理概念。研究人员将这些吸引人的、有趣的、不相关的信息诱人细节称为“吸引人的细节”。它们可能是文字、插图、照片,动画、旁白,视频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线资料出现,现在是时候仔细考虑课堂内容和设计的各个方面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会减少学习特定的学习目标吗?参考文献:1. Christian Andr, Brian Mathias, Anika Schwager, Manuela Macedonia, Katharina von Kriegstein,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Vocabulary with Gestures and Pictures Enhances Vocabulary Memory for Several Months Post-Learning in Eight-Year-Old School Children2. Karin H James,Laura Engelhardt,The Effects Of Handwriting Experience On Functional Brain Development In Pre-Literate Children3. Mirjam Ebersbach , Maike Feierabend, Katharina Barzagar B. Nazari,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Generating Questions, Testing, And Restudying On Students' LongTerm Recall In University Learning4. Maurice J. Elias ,Connecting SEL to Academic Outcomes5. Chantel S. Prat, Tara M. Madhyastha, Malayka J. Mottarella , Chu-Hsuan Kuo,Relating Natural Language Aptitude To Indivi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Programming Languages6. Children’s Preference For Causal Information In Storybooks7. Swapna Kumar, Florence Martin, Kiran Budhrani, Albert Ritzhaupt,Award-Winning Faculty Online Teaching Practices: Elements Of Award-Winning Courses8. How Much Knowledge Is Too Little? When a Lack of Knowledge Becomes a Barrier to Comprehension9. Kripa Sundar,The Student Engagement Trap, and How to Avoid ItEND

红舞鞋

2020年中国教育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依据教育活动的组织程度和制度化水平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也指制度化教育。非正规教育是对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的统称。教育支出稳步增长推进教育行业发展十九大报告关于发展教育事业部分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几年,中国教育支出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教育支出34913亿元,同比增长8.5%。教育支出的稳步增长推进了中国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在校学生数不断增长推动教育行业市场需求受教育是所有孩子的权利,中国对教育格外重视,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普通高中和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量小幅波动。2019年中国学前教育在校学生4713.9万人,小学10561.24万人,初中4827.14万人,高中2414.31万人,高等学校3031.53万人。在校人数的不断增长推动了教育行业的市场需求。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教育行业发展趋势1。收入增长推动优质教育支出中国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及中产家庭的崛起带动了优质教育的支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教育行业越来越优化,推动优质教育的发展。2。鼓励私人资本发展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对教育领域的投资不足,教育资源分配出现不均的情况。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教育行业,提高教育效率。近年来,民办教育集团大势发展,补习班、在线教育等教育方式进入人们的眼中。未来,在5G及新兴技术的发展带动下,在线教育行业将飞速发展,带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3。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传统的公立教育体系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社交技能及心理、身体健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目前,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青睐能够提供更全面素质教育的学校。4。专注应用型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日益剧增为了更好满足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国家不断推出利好政策支持本科教育的发展,简历高校分类评估制度,预计未来中国应用型教育的教育机构日益增加。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教育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彼得潘

教育学和教学的深入分析研究

教育和教学中文摘要:深入了解教育与教学。关键词:教育与教学引言:对教育和教学的深入探讨,更能清晰的深刻的认识教育和教学,以便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学中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以后的发展也会有一种指导的意义。要清楚的了解两大块内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认识他们。教育的概念从狭义的概念是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接基本的要素是教育活动最原始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核心最基本最基础的存在形态。与教育目的的定向作用调节作用和评价作用,使得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发生联系。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人们往往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现教育目的,二者具有一致性与同构性。教育活动中,人们往往通过选择不同的教育目的来实现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人的能动性本质。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水几经变化感激,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女主人,其基本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二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我国的教育目的主要在中小学得到了实现。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将它看成是人类的发展和进化的过程,另一种则是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层面及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这三个字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有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的住进人的体智德美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发展它具有未完成性,能动性的特点,使得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的发展规律。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有很多,其中有主要有遗传环境和个体活动。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以年轻一代通过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使他们按社会发展和家庭及个人所期望的要求社会化,专门化个性化,以保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积极而有力的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优势和作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我们应当让年轻一代的发展过程成为战将引领下的有意义的事,为自觉自强的过程。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被社会所制约,但教育也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只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及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新功能有具体细化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刺猬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课程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已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中当代的重要意义,有有以下几点,一觉已成为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而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教育深刻影响社会公平。教学中的课程它的内容,包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等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一般有说明或前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包括书也称课本,它是一句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它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的暗扣,按照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城市设计是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将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表述太细致,往往会限制过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研制,而教学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和概括,又不利于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不利于课程评价,因此应当是两个方面保持适当的平衡。成目标的设计应当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包括最低标准和最低最高标准,终极目标和过程目标等不同层次的目标,这样才能对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调控和评价作用。教学爵士,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在教师有计划的领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课程,预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力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素质的活动,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到这里有必要和把教育教学加以区分,教育教学和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下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要受认知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教学过程也要注重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性,首先是间接性质,其次是引导性,最后是简洁性教育过程也是以教育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遵循你实现价值的目标过程。同时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狮身兽兽之食为特征的传授教学,另一种是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为特征的问题,教学。教育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虽然对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模式研究较多,如主动性教学模式,自主训练教学模式等在一线的教学中对处理主导与与主体的关系本身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没有真正理解和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主导的过多满堂灌的现象大量存在,另一种是已故人自由任制,放任自由,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满足学生的快乐,而完全不要教师主导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采用一些合理的策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前提,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基本原则,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是实现主体主导最佳结合的,基本上单课程设置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契合,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重要条件,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主要途径。教学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他禁止导师禁止,导致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而教学原则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教学原则有主要有启发性原则。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血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也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学教的方法和教学升学的方法是以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的主要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的教育价值转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取决于面临的教学任务,学科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教学的艺术在于选择与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在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和研究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上课是教学的主要工作,为了上好课,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预习,为了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课后教师还要辅以其他教学形式,为了保证教学有效的运行与改进,还必须适时的对其评价,将教学并以上课为中心环节,组织一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的师生互动流程,它包括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基本环节。

为命

2018中国K12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观点1.K12教育行业是一个CR4不足5%的千亿刚需市场,K12在线教育有望提升市场集中度。但长期来看,K12在线教育行业的市场格局将呈多头林立状,天然屏蔽“有你没我”的互联网残酷战争。2.2013-2016年,中国K12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0%以上,2017年攀升至51.8%,市场规模达298.7亿元,成为规模化变现元年。3.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其产品形态经历图文、视频、直播几代变迁,目前带来的最大价值增量是师资更优、体验更标准化。在线体验质量的提升和效果的可控性将是下一步待解难题。4.盈利困难和优质在线资源不足是K12在线教育行业最明显的两个问题。模仿线下思维,采用直播方式收取课时费是现阶段最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部分头部企业已开始加深与线下的合作,未来续费率将逐渐成为核心运营指标。5.在线直播领域正在进行模式探索,在线一对一、在线小班课与双师课堂备受关注。根据线下市场的经验,未来线上市场也将以小班课为主流,同时并存多种模式。发展背景:千亿刚需市场中的一颗明珠本报告研究对象界定“K12”又名“K-12”,全称为“Kindergarten to 12”,意指美国教育体系中的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在中国通常指小学到高中学段。在中高考升学环境下,中国K12线下教育市场主要提供民办学校、课外辅导和托管服务,到了线上则供应品类和方式都有所丰富。近两年,K12在线教育行业表现亮眼,相比体量庞大的K12线下教育市场可谓新生牛犊,值得关注。本报告研究K12民办教育市场中的在线辅导、在线实用英语、在线志愿咨询、教育信息化软件等领域。K12线下课外辅导:千亿刚需下瓶颈明显传统K12课外辅导业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有老师、有场地,一个典型线下机构的教师薪酬和场地租金要耗费掉60%左右的营收。线下场地有限的辐射半径及利用时间、优质师资漫长的培养周期阻碍了机构的快速扩张,而我国高考由各省命题、中考由各市命题、教材分版发行的制度又给大量小作坊提供了根本性的生存土壤。线下市场天花板有限:1)全国性品牌难以下沉:2017财年,新东方855个学习中心、好未来507个学习中心分别有90.8%和99.8%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难以下沉到被地头蛇和众多小机构把控且人才短缺的中小城市;2)区域性龙头只能在本地深耕,北京的高思教育、陕西的龙门教育、河南的大山教育、山东的大智教育、江苏的佳一教育、广东的明师教育等各自耕耘一亩三分地;3)相比于广告、游戏等行业,这个行业的营收水平普遍不高,双巨头2017年财年K12业务营收在60-70亿元级别,精锐、学大等小巨头在20亿元级别,区域性龙头则在7000万-4亿元级别。由此形成的市场格局极度分散,CR4<5%。在线化拉开K12教育行业整合大幕:发展更快、创新机会更多在线教育给了这个传统行业更大的想象空间。新东方、好未来、VIPKID可谓是中国教培行业的三块门匾,他们分别成立于1993年、2003年和2013年,十年一代,代代提速。从成立到年营收超过35亿元,新东方用了18年,好未来用了13年,而VIPKID仅用了4年。除去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影响之外,如此迭代要归功于互联网、新兴技术和资本对教育品牌规模效应的放大作用。K12线下市场的商业模式无非是收取课时费,但在线上,产业链正在重组。如在线平台搭建、在线工具研发、在线内容研发、营销/管理类SaaS供应、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师资招聘和培训等,几乎每一个细分赛道都刚刚开始起跑。K12在线教育市场将孕育出更多几十亿营收规模的大机构,进而提升市场集中度。在线化拉开K12教育行业升级大幕:师资更优、体验更标准化我国教师资源分布呈金字塔形,越是高水平的老师数量越少,而且越集聚在发达城市,中小城市对优质师资的渴求十分强烈。1991年,有名校名师资源的101远程教育网诞生,带起了一股名校网校潮,受当时网络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获取一些文字、图片形式的片段化教育资料。进入2008年以后,K12课外辅导需求开始大幅增长,录播视频形式出现,学生得以观看到完整的课程内容,但内容粗糙、管理服务不完善,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直到2013年,伴随着带宽扩容、4G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巨头进入、资本进入,正式意义上的在线教育元年才到来,从业者纷纷探索多个赛道,K12在线教育的服务和产品逐渐开始标准化。2016年下半年开始至今,行业开始摸索如何在线上实现比线下更个性化的体验和更好的效果,如果能解决这两大难题,K12在线教育市场将迸发出远比线下市场更强劲的生命力。发展现状:高速增长与白热化竞争并存市场规模及增速自2012年以来,中国K12在线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基本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即使在2015年降至21.4%后也能够快速反弹,在2017年攀升至51.8%的新高位,相应的市场规模达到298.7亿元。艾瑞分析认为,2017年市场规模高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一对一直播授课的火热——一对一直播授课清晰的盈利模式让部分企业从2015年、2016年的营收困难迈向了规模化营收阶段。而在2018年、2019年,直播授课仍将作为企业营收的主要贡献者,带动其他尚未清晰的盈利模型建立起来并得到验证,这一行业的市场规模仍将保持40%以上的增长率,直到2020年开始有所趋缓。企业图谱商业模式目前,K12在线教育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课时费、内容费、电商抽成费、系统授权费、平台佣金、广告费等形式,其中课时费是最主要的形式,主要包括录播课时费和直播课时费。收取课时费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它沿用了线下市场的思维:用户为效果付费。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传统线下教育具备许多能够助力效果实现的优点:1)老师和学生都被固定在教室里,师生面对面,学生天然具有学习的仪式感,不易脱离场景;2)师生互动方式多样,包括语言、图文影像、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学生可进行全身反应;3)班课学生之间可互相竞争和学习。而在线上场景中,这些元素的冲击力被弱化,学习效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线上产品还比较初级,家长依赖线下经验、不愿尝试新模式实属正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个行业的家长主体逐渐从75后、80后变成85后、90后,用户对优质在线内容的付费意愿提升,预计内容收费的占比会迎来增长。而课时费的占比将有所下降。在线直播领域:融资竞争白热化2017年全年,K12在线教育行业投融资热区集中在在线培训领域,其中在线少儿英语培训领域投融资笔数占35.9%,在线学科辅导占28.2%,合计64.1%。其余份额被工具类(17.9%)、测评类(12.8%)、K12知识付费类(2.6%)、高考自主招生类(2.6%)瓜分。市场需求大、刚需属性强、政策限制少、盈利模式简单清晰,成为在线培训受追捧的原因。尤其是在线少儿英语培训领域,相比于在线学科辅导来说,政策限制更少、用户需求更标准化、师资配备(外教)与线下差异更大,导致融资热度迅速升温,带动了在线学科辅导领域的融资热潮,也点燃了资本对整个K12在线教育行业的信心。在线直播领域:模式之争你追我赶许多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源泉。带宽网络、云服务等在线直播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K12在线培训行业涌现出大量中小企业。在线一对一、在线小班、在线大班等纯在线模式最先出现,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失、线上体验粗糙等问题的出现,以双师课堂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也逐渐浮出水面。除了To B还是To C、纯在线还是混合在线、一对一还是班课等方向问题之外,老师是固定排课还是随机分配、教材是引进权威还是自主研发、定价及配套服务是便宜大众还是高端小众等更多分叉口一一出现在企业面前,由此演化出众多细分领域。而中小企业的实力又决定了他们难以迅速扩张占领市场,从而形成了千帆竞发的局面。整个K12在线教育:优质资源仍需沉淀,盈利难题依然存在在快速增长的背后,K12在线教育行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从业者来说,最令人望而却步的问题是增收不增利;对用户来说,优质师资和内容不足、教学体验和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2017年,企业倒闭、名师出走、流量虚高、被指涉黄、明星代言战、电话营销战等媒体爆料频频出现。混乱产生的根源是行业准入门槛低,但对核心资源的要求程度高。这是新兴行业快速增长下的必然现象。未来趋势:一场关于体验和效果的硬仗用户结构正在改变,旧思维需及时更新K12在线教育行业的用户群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1)家长:新一代80后、90后家长受教育程度高,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目前的小学家长高学历者更多——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开始,当年中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同比猛增47.4%,持续近10年的扩招输出的这批人在2005-2014年间陆续生子,成为如今小学教育行业的优质家长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还将陆续成为初、高中教育行业的优质用户。因此如今面向小学生的在线直播如火如荼,若干年后面向初高中生的在线直播也将迎来用户红利。2)学生:2018年起,K12在线教育行业的学生用户已全部变成00后,相比于80后和90后,他们的网络消费意愿更强,消费偏好更独特,对个人体验更重视。因此如今被怀疑“走不通”的商业模式在未来皆有可能,由直播课程支撑起来的单一变现体系将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其他非直播类产品的变现很有可能最先从小学产品开始。在线直播领域班型之争逐渐明朗,最终以小班课为主流班型目前,在线少儿英语赛道纷纷开辟在线小班课业务,学科辅导赛道则稍滞后于在线少儿英语,仍以一对一模式最热。从线下市场的主流班型演变轨迹来看,大班课最先成为主流,一对一后来居上,后又被小班课赶超,至今小班课都占据着主流地位。“大班——一对一——小班”的路径不是偶然,它背后有着深刻的演变逻辑,线上市场也将遵循这一规律,最终形成以为小班课为主、多种教学模式并存、分别服务于不同人群和教学目标的格局。这三种教学模式要想顺利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大班课需要额外解决网络带宽的技术问题,一对一需要额外解决师资供应的人力问题,而小班课需要额外解决线上组班和授课的教研问题。小班课从线下迁移到线上的难度最高,因此问世最晚,但未来前景十分可期。下一步需攻克在线体验和效果难题互联网给K12教育行业带来的价值体现在师资共享、效率提升、体验优化和结果清晰4个方面。目前K12在线教育在师资和效率方面已具备了超越线下市场的能力,但在体验和结果方面仍面临和线下市场一样的难题。体验粗糙:在线化仅能做到让用户快速获取资料和信息,但如何保证师生互动的顺畅、调动同伴学习的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维持学习动力等问题还在探索中,如在线小班、双师课堂等都是探索方向。结果随机:不论线上还是线下,对“结果”产生机制的研究都不够深入,目前在线市场涌现的诸多概念和模式,如自适应、人工智能等都在试图解构这一问题。只有翻过了这两座大山,K12在线教育相比于线下才能真正显现优势。当然,线上线下不是对立的,未来的K12领域的学习将混合进行,这就需要线上线下都能具备好的体验和效果,并能实现顺畅的对接。

毒蝎子

《中国STEM教育调研报告》2019

即可下载全文。—END—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仅供教育科研学习,原文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往期精彩文章回顾20.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19.会议邀请 | “大学教学创新与一流本科教育” 国际学术研讨会18.关于举办“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高峰论坛”的通知17.薛欣欣:我国高校教育学院学术竞争力比较研究——基于2018年16家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期刊的载文统计16.关于举办“第四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讨会”的通知15.【征稿启事】2020年STEM国际会议14.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投稿被接收名单13.专稿| 2018 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6家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期刊的发文统计12.“追求教育卓越的理念与行动”国际研讨会即将在南京举办11.与其让研究生大张旗鼓搞创新,不如让其踏踏实实读点书10.速看!“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名单公示来了,东北师大成为最大赢家!9." Harvard Ecational Review"Volume 88, Issue 3 (Fall 2018)8.第四轮学科评估高校A类学科数量及排名(报专业选择高校A类专业准没错)7.2019年高中数学新教材正式发布!内容大变化 +数学必修1教材(PDF)下载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5批面上资助获资助人员名单(教育学)5.中国知网推出:全国教育学-学者论文指数排名TOP50

物也

国际前沿:STEM教育研究与趋势定量分析

近日,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Yeping Li、尼古拉斯州立大学(Nicholls State University)的Ke Wang、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Jeffrey E. Froyd等学者在《国际STEM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cation)上在线连续发表两篇关于STEM教育研究与趋势的文章。其中一篇发表于3月10日,题目为《STEM教育的研究和趋势:对期刊论文的系统综述》(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journal publications)[1],另一篇发表于4月22日,题目为《STEM教育的研究和趋势:对公共资助项目的系统分析》(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ublicly funded projects)[2]。两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对STEM教育的国际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就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编译,与读者分享。01STEM教育研究和趋势:对期刊论文的系统综述首先在时间段上,该文选择了2000年至2018年底。起点之所以选择2000年,是因为STEM这个缩写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截至时间之所以选择2018年底,是因为该文作者2019年开始进行综述研究。在论文的选择上,该文作者基于谷歌搜索、耶鲁普尔乌教学中心(Yale’s Poorvu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期刊目录以及专业判断首先选出了45个期刊,然后以标题或(和)摘要中含有“STEM”(或含有STEAM以及含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短语)为条件,对这些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最终从其中的36本期刊中(有9本要么没有符合检索条件的研究论文要么是非英语期刊)选出798篇研究论文进行分析。通过对这798篇论文进行分析,作者得到如下一些发现:1.自2000年开始,STEM教育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呈逐渐增长趋势,其中从2010年开始出现显著增长。另外从2015年到2016年,从2017年到2018年出现特别显著的增长。在798篇论文中,在标题(或在标题和摘要中都含有)中含有“STEM”(或STEAM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短语)的共有549篇,仅在摘要中含有的共有249篇。从年度分布上来看,从2010年开始,两类均出现显著增长,但在标题中含有“STEM”的论文比只在摘要中含有“STEM”的论文增长更快。在论文内容所涉学科领域上,798篇中有488篇(61.2%)包含STEM的所有四个学科领域,有141篇(17.7%)仅包含STEM中的其中一个学科领域,有84篇(10.5%)既包含STEM学科领域也包含非STEM学科领域,包含STEM中的两个学科领域和三个学科领域的分别有72篇(9%)和13篇(1.6%)。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自201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是包含STEM四个学科领域的论文。2.在所选的36本期刊中,有2本是综合教育研究期刊,12本是刊名中含有一个STEM学科的期刊,8本是刊名中含有2个STEM学科的期刊,6本是刊名中含有3个STEM学科的期刊,7本是刊名中含有“STEM”名称的期刊,1本是刊名中含有“STEAM”名称的期刊。其中刊名中含有1种学科、2种学科以及含有“STEM”的这三类期刊刊载的样本论文数量接近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三类期刊每年平均发表超过40篇。样本论文发表期刊排名前五的是《科学教育与技术杂志》(Journal of Science Ecation and Technology,共发表80篇)、《STEM教育杂志》(Journal of STEM Ecation,共发表65篇)、《国际STEM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cation,共发表64篇)、《国际工程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cation,共发表54篇)、《学校科学与数学》(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共发表41篇)。3.按照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以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划分国家/地区属性,不考虑其他作者,这种方法的统计指标为文章篇数或篇数占比;另一种是基于统计公式对国家/地区属性进行赋值,如一篇文章有两位作者,第一位赋值0.6,第二位赋值0.4,三位作者的话,依次分别赋值0.47, 0.32, 0.21,这种方法的统计指标为赋值总分或总分占比)划分论文作者的国家/地区属性,发现排名前五的国家/地区一致,均为美国(两种类别占比分别为75.75%、74.91%)、澳大利亚(4.65%、4.81%)、加拿大(2.26%、2.31%)、台湾(1.76%、1.73%)和英国(1.76%、1.61%)。4. 798篇STEM教育研究论文中,83.7%为合著论文,独立作者的仅有130篇。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同样合著论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2015年之后增长非常显著。另外,合著论文中,国内学者合作的论文明显高于国际学者合作的论文。5.在论文内容上,关于“目标、政策、课程、评价和评估(包括综述)”的主题类别几乎占了一半(375篇,占47%)。其次是“K-12教学、教师和教师教育”(103篇,占12.9%),紧随其后的是“K-12学习者、学习和学习环境”(97篇,占12.2%)。这可能是学术界对K-12 STEM教育的教学和学习都有广泛的兴趣。另外,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关于“目标、政策、课程、评价和评估”的主题增长最为迅速。6.在研究方法上,使用定量方法的增长速度最快,使用定性和混合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及非实证研究也在增长,但非实证研究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实证研究的增长速度。02STEM教育研究和趋势:对公共资助项目的系统分析该论文以STEM教育的公共资助项目为特殊视角,选择了2003年至2019年由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ES)资助的127个项目为样本,对STEM教育研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之所以选择美国,是因为在期刊上发表的STEM教育论文美国占很大一部分。而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STEM教育研究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支持,有助于成果的产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政府重启对STEM教育研究的资助。近年来奥巴马政府、特朗普政府均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STEM教育研究。由于自2003年始,美国教育部对STEM教育研究的资助主要由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Ecation Sciences)负责管理,所以该论文聚焦于由该机构资助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上。时间段的起点自然也就选择为2003年。对于资助项目样本的选择,该文作者直接借用了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资助项目分类,其中STEM教育在两个大类下都有,一个是在“教育研究”(Ecation Research)大类下,另外一个是在“特殊教育研究”(Special Ecation Research)大类下。在第一大类中共有98项,在第二大类中共有29项,合计127项。然后作者根据研究问题,对这些项目进行了编码,包含多个类别的项目会进行多重编码。例如,其中一个项目在学科类别上有三个编码,科学、技术和综合,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该项目中都有涉及。通过分析,作者得出如下一些发现:1.STEM教育研究项目的资助数量在年度上没有明显的特征。2007年之前基本呈现一个逐年增长趋势,从2009年到2011年和从2012年到2014年总体上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STEM教育研究项目资助总额在年度上也没有明显的特征,年度资助总额波动较大,两大类合并计算,最高出现在2007年,超过3300万美元,最低出现在2013年,为269万美元。对于“教育研究”大类下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和两大类合并起来的项目,每个项目的年平均资助额在1132,738美元(2019年)到3,475,975美元(2014年)之间。对于“特殊教育研究”大类下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的年平均资助额差异很大,其中2014年和2017年该大类下没有STEM教育研究项目。在项目资助额度大小上,127个项目中大部分获得了100万-200万美元的资助(77项,占比60.6%),超过300万美元的项目位居第二(21项,占比16.5%)。在项目研究周期上,127个项目中的绝大多数是3年或4年的项目,其中4年期研究项目最多,有59项(46.5%),3年期研究项目其次有54项(42.5%)。2.2009年以前大部分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为一人,2009年以后项目负责人为多人的成为主流,说明STEM教育研究越来越需要合作。3.2012年之前,大学是STEM教育研究项目的主要获得机构。从2003年到2019年,有80个项目(63.0%)被大学所获得。与此同时,非大学机构只获得了47个(37.0%),在近几年里它们在争取STEM教育研究资助上似乎越来越积极。这说明,STEM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参与的趋势,这其实也是STEM教育研究重要性的另一个指标。4.127个STEM教育研究项目中,大多数聚焦在5-8年级上(70项),其次为1-4年级(48项),接下来为9-12年级(38项)。5.以“开发和创新”(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为研究目标的项目最多(58项,占45.7%),接下来为以“效能与复制”(efficacy and replication)为研究目标的项目(34项,占26.8%)和以“量度”(measurement)为目标的项目(21项,占16.5%)。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在“教育研究”大类下的项目,以“开发和创新”为目标的项目数量有下降趋势,而以“量度”和“效能与复制”为目标的项目数量有增长趋势。6.在项目所涉学科上,大多数聚焦在单个STEM学科上,其中88个项目聚焦数学,51个项目聚焦科学,43个项目聚焦技术,2个项目聚焦工程。尽管每个项目可能聚焦多个学科,但是在88个聚焦数学学科的项目中,有54个项目以数学作为唯一的学科聚焦点。另外,聚焦STEM综合学科的有55项(43.3%),这进一步证实了一个普遍的看法,即综合STEM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7.在研究方法上,“介入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分别有104项(81.9%)和89项(70.1%)。在数据收集上,标准化测试和设计测试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其次是调查、观察和访谈。大多数项目使用三种定量方法。在数据分析方法上,使用定量方法的远远大于定性方法。[1] Li, Y., Wang, K., Xiao, Y. et al. 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journal publications. IJ STEM Ed 7, 11 (2020). https://doi.org/10.1186/s40594-020-00207-6[2] Li, Y., Wang, K., Xiao, Y. et al. 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ublicly funded projects. IJ STEM Ed 7, 17 (2020). https://doi.org/10.1186/s40594-020-00213-8(本文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八国STEM教育研究丛书”课题组编译。内容与图片均来自于所编译的两篇文章。访问参考文献中文章doi链接,可直接阅读和下载这两篇论文)

精神病

艾瑞发布《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头部企业引领下的教育共享时代

2月20日,知名第三方数据机构——艾瑞咨询发布《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对中国在线教育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掌门1对1作为K12在线1对1领域唯一被报告深度解读的教育机构,头部领先地位获认可。掌门1对1头部地位获认可就在三天前,掌门1对1才刚刚官宣完成3.5亿美金E-1轮融资,由CMC资本、中金甲子、中投海外直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投资,某知名国际组织、sofina、海通国际、元生资本等机构跟投,这笔融资创下了K12在线一对一全科辅导赛道的最大融资记录。一边是不断有企业退出在线1对1赛道,另一边则是掌门1对1获得用户和资本的双加持,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境遇正是互联网环境下马太效应被放大的真实写照。业内也不断有声音传出,在线教育的各个赛道格局已经开始形成,资源向掌门1对1等头部聚合的趋势未来会越来越明显。掌门1对1完成3.5亿美金融资获投资方认可“淘金热”结束,头部企业势能凸显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2517.6亿元,同比增长25.7%,预计未来3-5年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16-24%之间,增速持续降低但增长势头保持稳健。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在线付费意识逐渐养成以及线上学习体验和效果的提升是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但艾瑞咨询在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在线教育的第一波“淘金热”已经结束。2018年开始,随着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以及国家政策的介入,整个行业开始迈向初步成熟阶段。纵观整个互联网商业发展的历程,每个细分领域都会在“行业大洗牌”后,形成赢家独大的格局,在线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好未来和新东方分别在K12教育和语言培训领域成为巨头,而VIPKID、掌门1对1两大在线教育“独角兽”,也已在各自主营领域占到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同样看好他们的巨头潜质。中国精英管理杂志《商学院》此前发起的“10000组家庭英语学习大调查”显示,中国家庭选择VIPKID平台学习英语的比例占到56.67%,VIPKID的全球付费用户已超过50万。艾瑞发布的《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则对掌门1对1的头部地位予以肯定。掌门1对1累计注册学员人数已达1800万,旗下3大品牌年营收总和也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这让报告中“多年深耕,增长迅猛”的评价显得十分贴切。用户增长加速,头部企业规模化展现雄心虽然在线教育整体增长趋于平稳,但必须看到的是,随着用户心智的成熟和K12教育本身超高的试错成本,用户对教育机构的挑选呈现更为谨慎的态度。易观《2018互联网K12在线辅导行业报告》则发现资本对K12教育市场的重点投资对象已经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逐渐向成长期企业转移。在行业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用户和资本的要求愈发“苛刻”,教育企业只有资源整合、技术进步和服务升级才能带动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掌门1对1等头部企业能够长期受到用户和资本的青睐,想必正是得益于其各个关键要素的势能“爆发”。掌门1对1的投资方CMC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陈弦表示:“掌门1对1拥有一支执行力出众的优秀团队,在服务、体验和运营上不断精益求精。我们相信掌门将继续加强在行业内的优势,同时不断创新,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显然掌门1对1就是投资人眼中“非常专注又看得懂赛道的,可能跑出来的头部企业”。从2014年成立以来,掌门1对1始终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1对1教育服务。优质的教师资源,超过1万人的教研团队,行业领先的互联网技术,这些要素都成为奠定掌门1对1领先地位的关键。此外,掌门1对1创始人兼CEO张翼还在年会上创新性地提出“精兵重质”的概念。在张翼看来,掌门1对1仍旧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未来AI老师也有望成为团队的重要成员,E-1轮3.5亿美金融资将为智能化科技研发投入专项资金。以海量数据积累和深度学习GPU集群作为基础,掌门1对1正不断升级优化3.0智能化学习系统,运用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自然语言理解、数据智能等一系列技术,加紧为教学场景进行智能化赋能。该系统的不断完善,能够进一步为学生匹配更精准的老师,优化学习路径,实现“千人千面”的教育教学,有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AI能够帮助老师完成作业批改等繁复工作,帮助老师实现课堂的数字化,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解放老师的生产力,让其有更多精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和兴趣。智能化技术将有效推动掌门1对1的规模化跃升,达到“精兵重质”的效果。在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掌门1对1也能够实现教师教学的标准化,保证整个教育服务链的优质,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K12在线教育野蛮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进入下半场的教育企业唯有“精耕细作”才能笑到最后。头部企业在前期已经抢占行业高地,获得先发优势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实现教研、技术和资源势能的全面爆发,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同赛道的其他选手的差距。这样看来,掌门1对1广受眷顾更像是下半场的开场哨音,未来的K12在线教育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束于教也

蔡红红|在教育研究中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问题与反思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9.12摘要量化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研究的主观性存在冲突,因此,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适切性引人深思。在教育研究领域,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常面临以下问题:量化研究具有表层化倾向;调研数据的信度难以保证;受强调学术发表的风气和形式主义的影响,部分量化研究者时常容易陷入“数据”的泥沼,或热衷于使用“高级”统计方法,但这无益于探寻教育行为和现象背后的现实意义与内涵。应忠实于教育研究中测量结果的宽松尺度,不能一味迷信精确的“数字化”测量;掌握较完善的量化研究技能和哲学思辨能力,并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思考。关键词教育研究;量化研究;实证主义;统计方法社会科学的量化实证取向源自19世纪中叶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最初主要受自然科学领域的启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学界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对实用性、工具性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迎合政府和财团法人对现实问题调查研究的资助偏好,推行“实用为本”的改革。与此同时,受自然科学领域“客观、科学”的数学化研究方法和沃森(Watson J B)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影响,统计方法逐渐在社会学研究中取得主导地位。由此,美国社会科学研究走向量化与反规范性论述的“科学”方向。而教育研究以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传统为依据,20世纪初以来,美国的主流教育研究也往往带有定量性质。一、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研究教育问题时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它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推崇实证研究方法的声音,以统计方法为主的量化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论具有普遍适应性。研究方法决定教育学的科学性质。尽管伦德伯格(Lundberg G A)意识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所差异,如人有态度、动机、意向等,但他依旧坚定地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置这些差异。他认为,诸如渴望、希望、恐惧、价值、目的、意图等的心灵状态均可被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即“自然科学”化。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化”成为其“科学性质”的重要体现,同时加强了社会科学自身的合法性地位。在崇尚实证研究的研究者意识里,通过将教育现象或研究对象的态度、看法与意见等转化为量化的客观材料与数据进行研究,至少抽离了人的个体性和主观色彩,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窠臼,得出的结论更客观、可靠,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无疑也更符合科学研究中价值无涉的标准。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统计方法在经济消费取向、文化观念和政治意向等方面的运用屡见不鲜,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因此,运用量化方法进行教育研究,有着广泛的社会现实基础。但运用此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适切性和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实引人深思。笔者将以教育研究中最常见、运用最频繁的量化研究方式——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将所得的资料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验证或推断结论,这一研究形式为例,阐述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争议与问题。二、在教育研究中运用量化研究方法面临的问题马克思曾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化”的研究方式一度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但运用该方法进行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精确化和机械的“测量”印记。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独特、富有价值色彩的社会现象,其运行、发展与变化都有与其他现象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人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关系,非任何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所能比拟。然而,当前对“数学化”、以统计分析为重点的量化研究方法的推崇常常容易使人们忽略了该方法用于探究特定教育问题的适切性及方法本身的缺陷。不假思索地套用自然科学精细化的数学模式,很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与教育现实并不相符,不但无法揭示客观的教育规律,也贬损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在教育研究中运用量化研究方法面临着如下诸多问题。(一)量化研究存在简单的“数学化”取向物理测量数据的每个数字都有其确定的位置与意义。在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者经常将不可观察与直接测量的被研究者主观态度或意见等概念操作化为测量量表,并赋予相应数字以程度高低之含义。以李克特五分态度量表为例,“1至5”这之间的5个整数分别代表被研究者“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的态度。这些数字没有绝对零点和单位,两个相邻数值之间的数字如4.5,它介于同意与非常同意之间,但在被调查者的认知中,这个数值是未被赋予意义的,且无法说明被调查者赞成4.6即代表同意程度高于4.5。因此,研究者擅自赋予除五分量表中五个整数之外的数值以内涵,其与被研究者本人的初衷可能不符。拜尔考(Berka K)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或社会测量是一种较为精致的分类,或者可以说,它是一种理念的或概念的方法,具有相对参考性,与实际意义上的“测量”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学家邓肯(Duncan O D)也注意到了社会学研究中态度量表可能面临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在“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的数轴上,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位置,只有他自己才可能恰当地指出这个位置在哪里。人们对数轴上每个态度的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如有人对事物的态度比较宽容,有人则比较严格,前者“非常同意”的选择标准可能相当于后者“同意”的判定尺度。因此,同样选择“非常同意”,对被调查者而言,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分析时,研究者一律将在李克特五分量表中回答“非常同意”的人赋值5分,并直接将其作为等距且等比的物理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如此便能将他们作为类别或等级变量时获得更多信息,且能用更高级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处理数据,以显示分析的复杂性与研究的深刻性。这样的做法体现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量化研究对精确的追求,带有简单化、易操作倾向,却忽略了问题的真正焦点:能否如实呈现被研究者的态度与想法。(二)量化研究具有表层化倾向基于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其价值与深刻性时常遭到质疑。弗莱克斯纳(Flexner A)指出,调查问卷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被整理成各种图表,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却要么是凭调查开始前的常识就能直接判断的,要么是最终得不到可靠证据支持的。他对问卷调查进行了强烈批判,称其只是一种廉价、方便和快速获取信息资料或非信息资料的方法,问卷填答的随意性也令其不具备科学特征。他强调,不管多么巧妙地收集资料与信息,报告和检查等都不构成研究。尽管许多研究者指出,量化研究是通过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以探求各个研究变量背后的因果关系。但当前教育领域许多的“量化文章”,甚至相当部分教育学领域的学位论文,更类似于调研报告,而不是科学研究文本。在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往往只提供了一种呈现教育现象的方式,它能向我们展示“实然”的状态,却无法指引我们“应然”的方向。如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知晓大学当前及以往的所作所为,以及这如何影响社会;或根据调查,揭示政府、教师或学生对大学行为的态度与期待。但这都不能回答“大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无论量化研究结果如何,我们都可以合理发问:这是大学应该做的吗?在收集了所有的调研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后,这个问题仍然存在。无怪乎有研究者指出,量化其实只是一种近乎没做什么决定的决定。与此同时,量化的数字将人们的认知限缩在表层化的维度内,量化研究者时常容易忘记在教育研究中这些数字代表的概念与内涵,陷入纯粹计算数值间各种关系的狂热之中。对于这一现象,孔德曾指出:在实证体系下,基于盲目联系的本能作用,我们热衷于为同时存在或相继出现的现象建立联系,但对外部世界的合理探索和考察却证明,世界的连带关系比我们所设想或希望的松弛得多,许多这类关联在现实生活中纯属虚妄。另一方面,量化研究者根据数据或统计结果“看图表写话”,这一模式促使其习惯于将重心置于数据或数量关系的解释,忽视了对教育现象自身更深层次内涵的关切,也不利于个人创新思维的发展。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说,无休无止的计算绝不会产生理论、原理或思想。教育研究中的测量无法让人们触及蕴藏在表象下的内涵,而且也导致人们不想往深处继续挖掘。工具实证主义倾向导致量化研究者选择性地关注当前研究工具所能解决的范围内的问题,之所以使用量化,其实是因为看到了该问题可运用与自然科学类似的测量指标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教育研究领域,这表现为部分定量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能够直接用测量量表(特别是西方广泛使用的、较成熟的量表)进行定量分析的教育问题。就如卡西尔(Cassirer E)所说的方法决定论,方法本身决定了“科学性”,因而也决定了“事实性”和“真理性”。在当前社会科学崇尚实证研究的环境下,这体现了一种片面追求量化,研究方法决定研究问题的不良倾向。(三)量化研究的信度难以保证数量化资料的可靠性是量化研究具备一定信度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调研数据的方式,因其高效、便捷和易量化等特点,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教育研究中,问卷类型主要以自填式调查问卷为主,这意味着被研究者能否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如实、准确地填答问题是数据真实可靠与否的关键。但是,有些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中国人缺乏以共同的信任和制度保障为基础的对一般人的“普通信任”。在问卷填答过程中,低信任度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被调查者不愿意填写问卷;不完全相信调查的匿名性,戒备心较强,未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或态度回答问题;对一些通过行政手段收发的问卷,鉴于行政压力与社会称许性的影响,被研究者在填答问卷时倾向于美化组织或自身形象。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即使在匿名回答的基础上,采用投射、情境故事等技术性手段,中国被试仍对问卷调查保持较高的防御性。这都导致问卷调查所回收的数据可能并不反映被研究者的真实情况与想法。除了天然存在的人际信任问题,教育研究对象的特质与调查工具的设计也深刻影响着调研数据的信度。在教育研究中,调研对象经常包含多维度的人的态度、情绪与意见等具有强烈主观特质的概念尺度。人的多变性、不同的问卷填答情境,往往也意味着这些主观概念的测量结果可能并不稳定。例如,同一位被调查者填答两次相同的问卷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是否有人监督、问卷发放者的身份、以及调查是否关涉自身利益等,这些因素也显著影响着被调查者的问卷填答情况。而我们无法通过观察等客观手段对问卷的信度进行监测,以确保收集到他们真实的想法。此外,问卷设计的合理性也极大影响了可靠数据的回收。一些研究者希望通过一次问卷调查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在设计问卷时,未考虑问卷篇幅的科学性,也未设身处地地感受被调查者填答问卷时的心理状态,经常出现一份问卷包含上百甚至几百个问题的情况。通过这样的问卷收集而来的数据,其信度是存疑的。一项量化研究的论证依据与结论建立在调研数据的分析之上,常有学者用“Garbage in, garbage out!”来形容数据品质对量化研究的重要性,即如果你收集回来的数据质量(指数据的信度、效度)很低,则不论你使用何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都将无法令人信服。因此,能否收集到人们的真实信息与想法,并合理地将其转化为可信和有效的数据,是进行规范、科学的量化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得到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四)量化研究者容易陷入数据的泥沼学术发表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一位学者的科研能力与声誉,且与其职称评定、晋升、薪酬待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领域推崇实证研究的当下,逐渐有些研究者,特别是一些研究新手开始注意到基于数据(尤其是大样本数据)撰写的文章在学术发表中的优势:量化文章在部分教育期刊中的比例逐渐增加,有了数据的论证,论文可能更易发表;相比哲学思辨而言,运用基于数据的量化分析方式撰写文章的门槛较低;量化研究更关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很多研究成果被采用为政府决策的依据,这为研究成果和研究者带来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这些特点使得部分研究者对数据的收集与运用趋之若鹜,也因此时常容易陷入数据的泥潭:倾向于探究能够用数据分析和回应的教育问题,对于教育领域中不可操作化的理论或伦理问题不感兴趣,也束手无策;将数据作为“原材料”,企图通过“概念-属性-变项-测量-因果关系-统计”这一套特定程序,解释其所研究的所有教育问题;只看到数值及其之间关系的测算与内涵,将教育研究对象抽离出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使其成为“没有历史”的人与物。另一方面,量化研究者希望从数据出发,让数据为现实发声,但这需要建立在对数据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处理、分析与解释之上。然而,在测量、探索变量关系等环节,部分研究者的量化操作却并未严格遵守统计要求或学科研究规范。他们忽视数据特点,简单套用各种统计方法,极度关注统计结果的“价值性”;操纵甚至篡改原始数据,直到获得各项指标良好的模型和符合其预期假设的统计结果。这样“数据至上”,却又随意对待数据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为了发表而研究,缺乏信仰和思想,没有精神、没有灵魂、没有价值追求的“投机行为”。(五)量化研究者热衷于使用“高级”统计方法由于数理概率理论提供统计学科学的基础,以致统计学连带地提供了社会学量化研究以科学的基础。依据此认知模式,数理统计得以被“正当化”为科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越高级的技术越有利于揭示复杂、未知的科学问题,以此类推,数理统计作为量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分析工具,这是否意味着,越繁复和高阶的统计方法就越有利于分析深奥的教育问题,或是将问题分析得愈深刻呢?但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部分教育研究虽然运用了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看似“高级”的统计方法,但其要处理或说明的问题,其实使用较为简单的交叉表分析或差异分析等“普通”方法就能解决,因为基础与高阶的统计方法之间往往存在着部分相似的功能。但当前许多量化研究者却乐于“化简为繁”,倾向于使用复杂而不是简单易懂的统计方法来分析问题,以使研究过程看起来更有深度,结论更具“科学性”。然而,方法的“精进”并无助于厘清事实或揭示更深刻的道理。在教育研究中,同时运用基础或高阶的统计方法,得出的结论别无二致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小孩一根铁锤,他会发现,任何他看到的东西都需要给它一锤。”科塞(Coser L A)用这个有关工具的法则讽刺20世纪70年代那些热衷于使用当时被视为“先进”的结构方程模型等量化社会学家的做法与想法——以为严谨而复杂的方法即是具备了刚性科学的特质,因此可以克服理论上的薄弱。仔细阅读教育类量化文章会发现,研究者使用“高级”统计方法,通常建立在将量表“数学化”操作的基础上,它意味着数轴上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内涵,且每位选择同一数值的被研究者的态度都是一样的,但这样精细的“数学化”操作可能并不恰当。这一量化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研究的主观性冲突,笔者已在上文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数值意义尚未明晰的前提下,“精深”的统计方法或精巧的计量模型无法增加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高级”统计方法是易复制的,片面追求“高级”统计方法的技术主义倾向无助于学科知识的积累,也背离了“研究方法始终应为研究问题服务”的初衷。三、结论与反思在教育领域推崇实证研究的当下,定量研究由于其数学化的“科学”特性而备受关注。但教育研究的主观性与量化研究的客观性之间的冲突、量化研究的表层化倾向、调研数据的难以确信、部分研究者对“数据”和“高级”统计方法的偏执,这些都表明:将定量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应当是谨慎的。所以,我们应该始终明晰对教育研究怀抱着的期待。为了把社会学推进以物理学为典范的“科学”殿堂而一味向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倾斜,将只是一种东施效颦的作为,更是一种自我矮化与异化的行止。鉴于教育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我们不能迷信问卷调查和统计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确是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服务于教育研究目的,有助于提示教育活动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应在深刻意识到量化研究方法局限性的同时,更慎重地使用它。量化研究中的教育测量需要还原被调查者最真实的想法与状态,这意味着研究者要忠实于被调查者的选择和测量结果的宽松尺度,对数据的解读保持谨慎的态度。如将量表的数值作为有序变量进行操作与分析,而不是一味追求精确的数字化表达,也许这样更有利于探寻教育行为和现象背后的现实意义与内涵。此外,对量化研究浅层化的诟病一定程度上源于部分教育研究者对量化研究方法的不当使用,且量化研究的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过程绝大部分在私下进行,往往不为人所知,这导致人们无法监督和检测其分析过程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因此,我们应掌握扎实的问卷设计、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严格遵守量化研究程序,对数据与客观事实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科学地操作数据,谨慎地解释结论,以此提高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方法的价值。同时加大对量化研究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伦理审查与惩戒力度,遏制“为了发表而发表”的形式主义。最后,教育研究的成功取决于研究人员在遵守基本研究原则的背景下,对其研究实践的不断反思。所以,最重要的是,在量化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数据和计算而牺牲了思考,漠视数字背后“人”的内涵。量化研究方法的价值与局限性也提示我们,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具备较完善的量化研究能力,还需重视对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它的重要性,孔德早就做出了预判:如果缺乏某种既定的思辨观念作一贯的指引,那么人的才智就绝不可能组织、甚至不可能收集必不可缺的材料。作者蔡红红,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9期第61-65页教育研究方法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投稿平台:http://editor.cahe.e.cn/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立会 服务兴会 规范办会 创新强会网址:https://www.cahe.e.cn/【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起则于于

艾媒-2019中国k12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

报告要点 中国K12在线教育渗透率逐年上升,2020年预计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人 学科辅导仍然为K12在线教育用户首选课程,占比超八成 英语数学成K12在线学科辅导大热,各有近六成用户在线学科辅导选择该两门课程 一对一定制提升学生成绩效果最好,87.8%的一对一定制课堂用户均感到成绩提升 少儿编程持续火爆,22.8%K12在线教育用户兴趣教育首选少儿编程课程 各线城市K12在线教育喜好存差异。一线城市最爱一对一定制课堂,三四线城市偏爱公开课— 领取方式 —1、编辑不易,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支持一下 学而知识库2、请私信关键词:K12在线教育,即可获取完整版PDF版,无需转发。3、尊重内容原作者版权,链接到期后自动清除,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需要商用,请咨询内容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