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学和教科研哪个能力更重要?不忘初心莫走偏!掘火者

教学和教科研哪个能力更重要?不忘初心莫走偏!

作为一名教师,本位的能力就是教学能力,因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科研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手段,学校和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就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通过提高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教学能力就是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取得的,不是天生的,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训练,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一直以来,在中小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本位的第一位的能力,但是在高校里,有些偏颇,过于看重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其实这是一种跑偏的节奏,高校教师的职责也一样是教书育人,其次才是研究。对于这一点,教育部在振兴本科计划里明确给出了答案,就是教师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教书,大学教师也不能例外。教书当然需要教学能力,没有教学能力,也就谈不上什么教书了。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区片县市省等教育部门和有关单位,也会组织大型的教科研活动,但是,所有的这些活动,并非是为了教研,而是为了教学。通过这些活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无疑,教研活动非常重要,教师的教研能力自然也很重要,但是,这个能力是服从于教学能力的,教研能力是包含在教学能力之中,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实际上,教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两个能力是正相关的。很多名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求教师提供在专业领域的获奖证书,优课、基本功竞赛、论文等,特别是上课和基本功的证书,被相当看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些证书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通过这些证书,我们可以看出一名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一个多次夺得省市优课大奖的教师,去专业水平一定是很高的。没有得奖的教师专业水平不一定差,但得过高级别大奖的教师专业水平一定不差,这是一定的。所以,我们重视教研能力,因为从教研能力上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无论怎么重视教研,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决不能跑偏!

简发而栉

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惠民一中这样做

日前,知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李冲锋应邀来到惠民一中,对全校400余名任课教师进行了一整天的面对面培训。培训会由惠民一中校长王传升主持。李冲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曾任聊城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现兼任华东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等职。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有十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教师如何做课题》《教师教学科研指南》《教育的细节与大节》《教学技能应用指导》《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等著作十多部,参与《教育基础》《母语教材研究》等二十多部著作的编写。上午的培训,以“四轮驱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为题展开。李博士形象地把“教学、科研、阅读、写作”比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轮子。培训过程中,李博士积极鼓励各位老师打造属于自己的代表课,做点小课题,持续而适度阅读,走上写作之路。李博士认为,简单重复周而复始地上课不会有质的提升。通过共同备课、一课多上、多次研讨,一个学期至少应打磨出一堂精品代表课。就教师普遍关心的教育科研问题,李博士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老师们,要立足教学做研究,从小的题目做起,树立教育科研的意识,逐步提升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关于读书,李博士从“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读书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指导。关于写作,李博士号召大家“从今天起,立志著一本自己的书”。他把点燃老师们的“代表课之梦”、“科研之梦”、“读百本书之梦”、“著一部书之梦”统称为“燃梦行动”。他激励大家插上理想与毅力的翅膀,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坚持阅读,及时写作,在累积中逐渐实现自己教学的突破、科研的发展。他让大家相信:目标虽远,持行必至。养成习惯,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必有其效。持之以恒,久必芬芳。下午,李冲锋博士就“目标导向的有效教学”,给全校任课教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讲解,并与在场教师亲切互动,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培训讲座结束之后,惠民一中副校长李德桐作总结讲话,高度评价李博士的奉献精神、严谨态度和深厚学养。李德桐说,相信李博士的讲座,一定会使我校广大教师认真规划个人发展,唤醒成为卓越教师的梦想,深钻细研,热爱读书,善于写作,积极科研,进行深度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稳步提升。 惠民一中作为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发展培育项目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努力打造一支教学过硬、有研究能力、主动学习、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李冲锋博士的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实操性强,既能燃起教师专业发展之梦,又能指导教师具体上课,为惠民一中教师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 赵光泉 王秀青 记者王文彬

孝乎

教育思考:教学不仅需要日常,更需要教科研

今天并没有打算写关于教学与教科研的文章,但在一篇报道中发现自己的一句感悟让我产生写此文章的动力。十八个教科研课题齐开局 菏泽这些教师纷纷表示收获满满有时候一个人的文字不只是当时的精神力量,有可能成为下一步成长的动力。人生相遇就是缘分,在守住缘分的同时能给周围带来动力让人生更有意义。(我就坐在没有拍的哪个角落里,哈哈)1.教科室教务处是学校的日常工作,则教科室就是学校的顶尖科研部门。没有教科室的科研成果,学校推行的教育教学很难有系统的成熟经验。但恰恰教科室很多学校都没有,有的有也只是一个名字,缺少实质性的科研工作探究。任何一所有前瞻性学校都有教科室或者其它名字。其实教科室是服务与教学的前沿探究的部门,如果把教务处比喻成四肢,那么教科室就是大脑。没有教科室学校可以存活,但没有教科室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就没有方向性。教科室的工作是学校推进很多活动的发令部位,因为战略高层的思想没有经过教科室的实际科研不一定有落地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思考没有落地能力,我们的想法就无法得到落实,甚至无法给老师送去具有教育的实际经验,无法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教育意义。因此,没有经过教科室探究实践的教学思考都会给教育教学带来教育盲区,甚至是对学生的危害。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应该从重视教科室的建设和引领做起。再说一下教科室不只是为学生设置,还应该有针对老师的成长教育等内容的探究。教育不只是凭借一时的想法产生的教育动力,而是有了想法后经过学生、老师等部门实践探索后才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指导。2.课题课题是什么?课题并不是我们凭空想来的内容,而是为日常工作服务的内容,如果我们仅仅把课题当成日常工作之外的内容,没有必要去做课题研究,因为一开始他就脱离日常教学服务的基本准则,自然也不会在后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恰好相反还会增加老师的日常教学事务,增加部分老师的教育负担。课题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如果它的存在影响了老师的日常教学,我们的课题就已经死了一半或者全部,或者说老师就根本没有教科研方面准备或能力。话又说回来,如果老师没有相关方面的思考,老师的教育生涯也丢掉了部分前进的可能性。课题与日常教学有关。它本身是为提高教育教学某些方面的能力而开设的研究,或者是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开设的教育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经验(具有指导性或实用性)。因此,希望更多的人不要把课题脱离日常教学,如果脱离了,课题的灵魂就失去了存在的真实意义,成为老师谩骂的累赘。课题与学历无关。很多老师谈到课题就说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仔细想一下,这与学生还没有去写作业就断定这个题目不会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老师是学习者的代表,更是终身学习者的代表和推动者。因此请老师不要过早的否定自己,而是尝试着去接纳有关对自己帮助的内容,逐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比如说,老师想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老师必须思考方法,在思考方法时,只能通过课堂的尝试、学生的反馈找到能唤醒学生参与的提问方式或者习题类型等等经验,把这些自己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就是自己的课题内容。从网上下载下来就拿来使用的东西是他人的,因为他人的经验永远都属于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究出的成果,只有经过自己的实践验证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产生更有意义的价值。课题研究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没有课题研究能力也就没有实践教学改革的能力。因此加强学校和老师的科研能力,是为下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提供可能性。3.项目式学习和科学关于项目式学习,不仅是综合实践课程,更是一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并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与暂时的教学质量相违背,但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项目式学习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师团队,而且需要胆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支撑着它去落实,去给家长等目光短浅的人去解释,如果家长不接受,实践的老师很有可能成为“鱼肉”。写到这里,我还想说一句:有些家长干预学校的教学工作,是社会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甚至有些幼儿园被家长逼成为了今天的存活,偷偷的小学化的现象,这些都在表明教育的急功近利性,但这只是教育悲剧的开始。因为每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共16年的时间,教育如果能唤醒孩子自我成长内驱力,别说小学,初中,就是高中开始人生的追逐也能翻盘。科学科目不只是传递单纯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发现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从小有相关方面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将来在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科研能力就会得到更高的发展。但这样的教育实践却需要很多方面的制约,包括师资人数和教师的眼光。关于教学和教研是学校发展缺一不可的,如果教育的发展想进行突破性的发展教研是不可或缺的。最后感谢,省、市、区、校给与本次的交流的机会。前行的路上不仅需要思考,也需要他人给予思想的碰撞。20201707

别怕我

教学、科研该如何平衡?“重教学 强科研”才能形成合力

编者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学和科研似乎始终存在矛盾:“对立说”将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讨论孰轻孰重;“良心说”把教学和科研分别归于道德和学术层面评价,把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归于自发自觉;“重奖说”注重增加人财物投入,忽视职业素养、管理效能及资源转化的作用。“破五唯”的号角已然吹响,教学、科研究竟该如何平衡、“共处”才能轻装上阵、焕发生机,最终形成合力?1、一流大学无不以培养一流人才而著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从中国高等教育现阶段使命维度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中美博弈的制胜因素无不归结为科技和人才的终极较量。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升引领力、塑造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从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维度看,一流大学无不以培养一流人才而著称。教学是大学立校之本,无教学不大学,教学是办学事业的根基;科研是强校之路,无科研不引领,科研是引领创新发展的方向。重视教学、做强科研,研究型大学才能创建世界一流。从人才培养规律维度看,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新知识既非凭空产生,也非一成不变,而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研究型大学教学,既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重教学”以固其本,“强科研”以成其高,在二者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学生夯实知识根基,掌握创新方法,涵养创新精神,塑造科研品质,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2、“重教学 强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新时期以来,高校教学和科研均呈现出新特点。教学由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科研“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使得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需要日益迫切。教学学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以及产教融合的推进,使“重教学 强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教学学术发展为两者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然而实践中,教学学术长期被弱化,由教师个人道德自律或是依靠政策倾斜刺激促进教学,实则都忽视了教学本身的科学性。教学学术研究师生互动和智慧生成的规律,在教学相长中促进了学术的深化;教学学术充分肯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所具的学术价值,其对规律的探寻与科研具有同向性、融通性;教学学术呼唤打破“教学孤岛”,学术成果能够被他人使用和发展,对于教师团队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团队亦是科研发展的前提。教学学术使教学和科研得以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衡量评价,也使得二者互相促进、有效转化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两者融合创造条件支撑。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业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客观上促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普及。“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成为教育新常态,师生由单向传授变为共同探索的学习共同体。可以预见,随着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将逐渐由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向信息技术引领内在赋能转变。从“如何教会知识”到“如何教会学习”,更加注重认知技能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网络海量资源使“人人为师 相互学习”不再困难;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通过教育数据采集分析为学生定制和优化学习方案;跨媒体智能技术为学生了解、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供远程场景、虚拟场景等。可谓时时处处教中有研、研不离教,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由此更加紧密。产学研的深化为两者融合搭建平台基础。产学研合作是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高校密切与外界联系,有利于高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科研可持续发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实施,把产教融合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和改革举措,也为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科研联合攻关提供了新契机。3、“重教学 强科研”要迈过三道坎儿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点是以科研实践带动教学活动优化、提质、升级,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难点是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转变,并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是指挥棒,必须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推进、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建设与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实际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做到“软”“硬”兼施,对教学的“软指标”做到“硬考核”,对科研的“硬指标”强化“软考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从职业责任入手强化教学职责,辅之以奖励,真正树立人才持续研究和学术成果长期积累的政策导向,引导学者回归学术研究本质,涵养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实现厚积薄发并形成良性循环。做到“破”“立”结合,在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新评价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完善适合不同类型教师发展的学术评价体系,让各类教师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和涌流。做到“上”“下”统筹,在各个层面共同发力。学校要改革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供给,建立科研上水平、教学提质量、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政策导向;学院要创新实践路径,不断完善岗位聘任考核办法,不断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遵循规律,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紧跟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提升从教能力。建立科研反哺教学评价支撑体系,改革教师团队建设模式。以推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推进教学团队、学科团队和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促进三者有机融合。建立科研反哺教学评价支撑体系,规范教科融合评价制度,注重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设立专门教改项目、专项资金鼓励优秀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创新团队管理模式,提升团队协同作战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牢牢把握当前产教融合改革历史机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以提升人才培养对产业升级的贡献率为导向,充分发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主渠道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动力源的作用,将学校自身发展融入区域经济、产业行业发展当中,集成双方优势资源育人并及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牢牢把握培养一流人才这一核心任务,推进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选拔优秀的有学术潜质的本科生,打通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让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入课题组、早接触大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夯实学术基础,同时通过构建模块化、递进式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其在高水平教学、学科、科研平台、企业实践基地支持下成长为优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目前,不少高水平大学已经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上展开了积极实践,通过优质平台资源集成与转化,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向高纬度跃升。(来源:《光明日报》)

鸿门艳

教师只需4步做好教育科研

不少教师对教育科研都有畏难情绪,但是现在学校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要求非常严格,不少评职称、晋升和评优都很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那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呢?资深校长把教育科研简单的概括为三句话和四个步骤,读懂这三句话做好这四个步骤,教育科研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好。我认为要做好教育科研有三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有冲动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研究要有冲动。教师要有想解决问题的欲望。欲望不强则动力不足,最后变成完成任务,或者网上复制一点上交学校了事,对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毫无益处。第二句话:有计划的实施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按照计划来一步一步有效实施,才能积累过程的研究成果。计划就是研究的实施蓝图,也是避免惰性的重要手段。很多老师开题有冲动,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计划,到结题的时候依然也只有开题时的一些幻想。第三句话:有灵性的表达科研成果能不能够获奖,能不能够被推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表达方式。表达一定要有灵性,让自己和别人都有读下去的舒适感,要把做法讲得活灵活现,别人可借鉴,可模仿,可超越。下面谈教师教育科研的四个步骤第一步:选题如何选题呢?教师的研究应该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大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选题:一是因听而生。这是老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获得启发,产生了研究的选题。二是因聊而生。是指与同事聊天的过程当中产生灵感。三是

幽助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描绘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蓝图,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部署。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被列为首要建设任务;在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被列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为响应国家政策,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我单位特组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线上工作坊。本期工作坊将聚焦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金课建设、教学方法、研究方法、学术论文撰写发表等关键问题,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进行理念、方法、路径、技术的分享。沈敏荣法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经济法律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非行政化运行模式的教师促进中心(OTA)建设与发展”项目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三获奖人,2014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OTA创建为例”获第十一届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获奖人, 2013年)。时 间:2020年7月18日9:30-11:30“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理念暨新时代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新动态学习成效:1、理解近现代大学教学理念的发展,以及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的理念;2、分析并能够有效应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中的困境和挑战;3、充分认识和利用高校教师促进中心的作用,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李艳梅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时 间:2020年7月18日15:30-17:30把握教育发展趋势 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学习成效:1、教学需要“劳模”,但是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劳模”;2、需要对教育发展大趋势有所思考;3、需要对教学规律有所探究和实践;4、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有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时 间:2020年7月19日9:30-11:30浅谈科研新手的几点注意学习成效:围绕科研选题、学生培养、团队建设、经费申请等问题,浅谈科研新手的注意事项。裴秋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中组部干部培训特聘专家,EAP培训师、心理咨询师、人才测评师;20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经历;历任哈工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系副主任、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沟通心理学》负责人。时 间:2020年7月19日15:30-17:30大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分析——识别学生心理,设计应对策略1、00后学生心理特征2、跨界理解00后的理论和方法3、与00后学生沟通方式方法学习成效围绕四个维度(零零学生族的常见沟通心理问题、行为结构、危机管理、社会支持系统),以案例体验与理论阐释的形式,有维度、有套路、有强度地呈现关键角色冲突、心理动力机制和实战干预技巧,探索家庭、家族、学校、朋辈等背景下教学管理的领导力、执行力、合作力、恢复力的创造与提升。亮点理念先行——教育专家分析新时期高教新挑战新趋势方法精炼——国家教学名师开展教学与研究的方法论干货分享痛点答疑——心理学专家分享和00后大学生沟通的心理密码本期工作坊将聚焦热点问题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进行理念、方法、路径、技术分享从而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

一颦一笑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两方面全面发展,成就优秀的你

能力和素养是两码事。就好比郭靖和欧阳锋,两个人能力都很强,但是郭靖素养高,欧阳锋素养差,所以最终欧阳锋只是个“西毒”,而郭靖终成一代“大侠”。关于“能力”和“素养”,最近那个“组织小学生为肖战应援”的老师就很能说明问题:你可以说她“不具备一名教师的素养”,但是你不能说她“没有当教师的能力”。能力是“硬实力”,素养是“软实力”。所以,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要分开来讲。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这得从“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说起,教师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4个字:教书育人。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就重点体现在“教书”之上。为了“教好书”,他应该具备:1.讲一口流利标准普通话的能力。“语言”是一个老师正常进行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工具,你的引入、提问、过渡、讲解、总结、和学生的交流,统统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所以国家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着明确的标准:二乙及以上水平,语文老师则至少要达到二甲。在以往,我们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普通话水平并不标准,但那是过去教育水平不发达造成的。现在衡量一个优秀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应该就是:你能不能说一口既标准又流利的普通话?2.“备好课”的能力。上课就好比上战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好课”就是一名优秀教师打好“上课”这场仗的“粮草”。可别小看了“备课”这件事,真要把它做好,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你需要熟悉《课程标准》,明白自己这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你需要熟悉《教材》,清楚这一节课你要讲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要详讲哪些地方要略讲;再次你需要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怎么引入,中间如何过渡,重点的地方要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难点的地方又该如何去突破,怎么做评价总结,板书怎么设计,布置什么课后作业。这些问题你都要在备课当中事先谋划好,并形成书面的教案。3.“上好课”的能力。在工作中,我们不乏遇见一些善于“纸上谈兵”的老师。把他们的教案拿来一看,事无巨细、考虑周全,完全达到了“备好课”的要求。可是一上课堂,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完全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整堂课死气沉沉,效果一点也不好。如果把一个优秀教师比作大侠郭靖的话,那么“上好课”就好比是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可以说是最核心的一种能力了。首先,上课时你需要精神饱满,说话要抑扬顿挫、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学生上课时的表现,要及时进行恰当的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再次,要尽量去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自主探究来获得问题的答案,老师只是课堂的一位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另外,还要妥善处理好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因为一节课不可能完全按照你教案上所设计的那样发展,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比如你设计的一个问题,学生并没有按照你的思路去答,甚至与你设想的方向完全相反,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你会“随机应变、见招拆招”,将课堂重新引入正轨。4..协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如果你以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就是上好一堂课,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教育是一个针对学生的系统工程,而教师就是联系学生和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和监督、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和布置、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和期盼,最终都会压在教师身上。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更加会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学会:怎么去处理好和家长、学校领导以及社会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你需要恰当而又有效的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下一步更好的教学;你需要应对来自学校领导的压力和同事的竞争;你还需要把握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体罚学生和惩戒学生之间的度,随时接受社会的监督。这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关系,协调处理起来,没有一定的能力是搞不定的。5.熟练运用互联网、多媒体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前段时间“全民上网课”,有的老派优秀教师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因为他们对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的运用,明显不如年轻一代的教师。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海量的学习资源、多媒体全方位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的便捷。它必然并且已经成为了现在教育教学的主流。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那么他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6.优秀的教科研能力。一个教师,不仅要自己优秀,还要会总结会带动,让自己的团队、自己身边的教师,也跟着优秀起来,这才是真正有分量的“优秀”。怎么去总结去带动呢?这就需要你有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了。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组建自己的团队,实践、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最终形成教育科研成果。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你的带动,老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且你的经验也得到了总结,可以更好的让其他老师学习参考。看得见的“硬实力”讲完了,再来说说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软实力”——素养。前文提到过: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重点体现在“教书”上。那么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就应该集中体现在“育人”之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和一般的职业有些不同,它是直接面对学生(未成年人)的,除了要教授他们看得见的“知识”之外,还要用无形的力量去教育引导他们,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这些“素养”:1.热爱教育这份事业。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心里必须要有一点教育的情怀,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初心”。你心里有什么,眼里就会看见什么。只有当你的心里真正把“教育”当做一份事业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愿意为它去努力奋斗。这份“初心”,会让你变得越来越优秀。2.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在头条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喜欢当老师,想辞职,出路在哪里”之类的问题。这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问题,想辞职换工作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那么你必须要接受并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同样的道理,假如你连教师都不想当、不喜欢当,又怎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3.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恒心。很多时候,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优秀的并不是“能力”,而是“态度”。就好比大侠郭靖,天生资质愚钝,但他硬是凭着“别人练三遍,我就练三十遍三百遍”的态度,终于成为了绝顶高手。那么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呢?应该是: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恒心。因为你面对的是学生,所以必须要有“爱心”;因为教育教学工作琐碎而又繁杂,所以你一定要有“责任心”;因为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你还要有“恒心”。4.过硬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要传授学生知识、给学生解答疑惑的。所谓“学高为师”,如果你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都不过硬,又怎么去传授给学生、怎么为他们解答疑惑?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学科专业素养。此外,教育是一门科学,还需要你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5.职业道德素养。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乌申斯基所谓“身正为范”,很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通过教师个人的示范来教育引导学生的。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具备教师的职业素养,做到为人师表。6.法治素养。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体罚学生、老师摔学生手机”之类的消息,说明在法治如此健全的今天,仍然有许多老师缺乏必要的法治素养。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条文,还是要搞清楚的。7.虚心学习、终身学习的素养。这个时代在飞速的发展,如果你想持续不断的保持优秀,就必须要有“虚心学习、终身学习”的素养。否则你可能会优秀一时,但很难优秀一世。一身绝顶的武艺(能力)+“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素养),让郭靖成为了世人所景仰的大侠。相信既有能力又有素养的您,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宋人围之

教师们研讨,课程教学如何突出“研”的能力?

通讯员:陈琛、梁红霞近日,研究生院组织召开研究学分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30余位课程责任教授、教学团队成员参会,就如何以研究学分课程教学为牵引,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夯实研究生学术基础、提升科研能力进行分享、交流与探索。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测绘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文学院等8家培养单位的“研究学分课程”主讲教师做主题交流报告。他们结合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组建、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分享了课程建设经验,展示了阶段性建设成果——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电力市场管理机制设计》课程,聚焦学科建设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联合授课,拓宽学生研究视域,强化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认识与信息经济学方法的系统掌握,以培养问题导向的思考方式,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课程,分九个专题,对一流大学建设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依托学生课堂报告、教师点评及讲授、专题讨论、自我研修等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实地调研、学术会议学习、师门例会组会研讨、专题论文讨论等科研实践形式,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测绘学院《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课程,围绕大数据理论和方法、高性能技术等主题,以学术讲座方式开展教学,并建设了飞行测量机器人实验环境,以支持飞行测量机器人原创性研究。该课程建设支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并推动获批“现场四维重建与信息融合技术研究”“高分遥感智能主动调查监测技术研发”“全球典型要素信息提取技术”三项课题。生命科学学院《表观遗传与肿瘤调控》课程,在前期本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以生命科学前沿论坛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前沿技术与科研训练的结合,将研究生从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转变为主动去认知和领悟。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支持下的时空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课程,引导选课研究生结合在研项目,选择常见时空大数据进行具体场景下的存储管理与分析挖掘,并支持他们参加学科赛事,课程教师向隆刚教授组建的团队获得“2020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大数据赛道”二等奖,课程教师关雪峰副教授还出版专著《高性能时空计算及应用》。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生态技术》课程,将前沿讲座教学与学生研究实验有机结合,支持选课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第一临床学院《基于医学的交叉学科科研思路启发》课程,聚焦各交叉学科与医学相结合的研究现状,扩展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认识,指导选课研究生设计一个以医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文学院《论语>古抄本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课程结合学科特色,在指导选课研究生认真研读日本、韩国与中国本土《论语》古抄本同时,组织他们进行读书会报告,以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点,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同时,增强选课研究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认识,已有3名选课研究生获得国家汉办公费资助出国交流。交流会上,与会教师还就如何推进实验类研究学分课程共享平台建设,落实研究学分课程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优化本硕博阶段课程衔接,加强对选课研究生的联合指导,激发师生共同科研成果产出,以高质量的课程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等话题,进行了热烈探讨与交流。据介绍,研究学分课程建设于2017年启动,是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现有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升级版,旨在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体系改革,强化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切实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在新一轮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我校正探索将研究学分制度纳入培养必修环节,加强交叉领域知识教学,将社会需求、科学技术与工程时间问题嵌入课程教学,加强研究生科学问题选择、研究设计、研究实施、研究交流、研究评估等方面的训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参加研究学分课程学习的师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课程建设成果,在本课程教学与学习实践基础上,发表400余项高水平学术成果,参与解决重要技术问题,授课教师获批一批国家级研究项目等。(编辑:肖珊)【来源:研究生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父女情

高校教学和科研有什么区别

我在高校从事人事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对高等教育也有一段时间的研究。教学科研关系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就在前几天的时候写论文,从知网上找到了几十篇讨论教学科研关系的论文。学者们不光是讨论现在社会上热议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讨论教学科研是否能互相促进。一般来说,大家都比较认同科研对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从事创新性和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的研究成果会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大家对教学是否促进科研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在一些互动性比较强的课堂上,学生会对一些问题提出特别的看法,从而启发教师的思维。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目前高校教学内容不可能像科研工作那样前沿,教学和科研工作仍然存在比较大的脱节。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国内一些研究者通过调研也发现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确实是比较小。教学对科研没有促进,那是否存在妨碍呢?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教学和科研是存在冲突的,至少从时间和精力上是冲突的。其中教学对科研的冲击比科研对教学冲击的更大一些,换句话说,一个一直做科研的人,如果要同时从事教学工作,他的科研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另一个一直做教学的人,如果同时做科研,其教学受到的影响会相对小一些。造成这个的原因很多,比较直观的原因是:教学能力具有延续性,一个教师花一年时间上好一门课后,后面不用再花这么多时间去准备教学内容了。而一个教师即便花十年做科研,他仍然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往前推进,一旦教学占用了科研时间,势必会对科研造成影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所有老师都喜欢一直上上过的课,而不喜欢开新课,喜欢一段时间上同一门课,不喜欢同时上多门课。假想一下,如果让老师从教学和科研任选一样,只要完成规定任务就能拿相同的工资,那大多数老师一定会选做教学,因为教学更难考核一些,显得更容易一些。此外,科研工作能否取得成绩,绝大部分因素取决于教师本人,但教学不一样,还取决于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体系以及生源质量等,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基于上面的分析,高校对科研进行额外激励,而把教学作为教师应该做的事,这是合理的选择。但目前,由于社会导向问题,以及高校在科研上的不断加码,使得天平过多地往科研上倾斜。教师往往在科研上拼尽全力,而在教学上差不多就行。这个问题也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也翻阅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于这种失衡的导向,大家都没有特别有实效的办法,或者说大家并没有真心想要去扭转。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一是提高教学要求,对教学的基本环节把好关,让教师对教学不至于敷衍了事。二是培养以教学为特长的教师,鼓励他们去做教学研究,去编教材,去付出,然后提高他们的待遇,打通他们晋升的渠道。至于那些愿意从事科研的教师,也不可能让他们放弃科研而转投教学吧。世上现在高校的老师既要兼顾教研,也要兼顾科研所以说非常累,那么在高校里面,到底是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呢,这个要依情况而定高校也分研究性大学合职业性技术学院,如果在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那么,那么可能就以教学为主如果在研究性大学那么科研的分量上的相当大还有有的大学特别是有的老师,因为年龄或者因为别的因素,不想再净身尺寸那么他理论上也可以不搞科研所以说在高校里,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要依据这个大学的层次和自己人生的规划那么如果说一个年轻老师在科研领域是一个新兵的话,那肯定要在高校里做好,坐等板凳,甚至清贫的准备,因为做科研并不是一件可以急功近利的事情,大家必须沉下心来,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说大家想要快速的赚到收入,我觉得到高校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

乐而非乐

全国中小学教科研能力与课程教学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国中小学教科研能力与课程教学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有感教学研究室 于娟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在不断地碰撞,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建设与实施、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教研员,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也在不断更新观念,在学习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有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但总感觉是雾里看花,效果并不明显。观摩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师精心做了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但还是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打造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先学后教”的“五环”“六环”“七环”,但总感觉形式大于内容,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学,进行真实的教;观察我们的课题研究,还存在着选题不当、方法不对,效果不佳等许多问题……这种种现象的存在,让我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困惑。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带着太多的疑问,我们来到了山城重庆,近距离地接触了教育专家,一场场精彩的报告让我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眼前一束亮光,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新天地。我只在乎你“教学,是帮助学生学的事业。”“学习必须经由个体建构!!”“合作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科书的处理,而作为专家型的教师,其责任在于在课堂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李大圣院长《教学关系变革与高质量学习》的报告句句箴言,冲击着我的思想。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调整(变革)教与学的关系,凸现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权力和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四要素的内在统整——高质量的教;主动的学:学习质量的根本保障!!亲密的师生关系;优质的教学内容。如何才能“高质量的教”?如何实现“高水平的学”?如何达到“要素统整”……高质量学习五大系统 20 个原则让我们茅塞顿开:“宜学”“想学”“易学”“会学”“成学”,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中心,变“教师怎么教”的思考为“学生想我怎么教”的思考,让“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真正做到为“成功的学”服务,为我们在乎的学生服务。点亮一盏盏心灯“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约翰·奈斯比特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朱永新重庆市沙坪坝教师进修学院龚雄飞院长在《学本教学: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趋势解析与路径分析——从传统教学到学本教学的转型升级》的报告中从另一个层面阐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龚院长总结了中国教学改革的四个阶段:教学型—导学型—学导型—学本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课堂教学正在从前两个阶段向“学导型”的课堂转变。学导型课堂既强调教学预设,同时强调教学生成。生成性资源主要指学生自学中反映出来的创造性的思路、特色性的设计、多样性的解题方法,以及学生暴露的错误、发现的疑难、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这些真实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或教学,把“创造变成最美的教育风景”,更把“错误变成最好的教育资源”。而学本型课堂则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努力的方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老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利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互助式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以学定教,学生主教”。这样的课堂实现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的变革,教学方法由讲授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点亮一盏盏心灯。而这一系列的变革源于“核心素养”的提出。好好向上,天天学习“核心素养是教学目标的来源,也是确保教学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在核心素养改革的背景下,传授式教学重在对知识的记忆和复制,弱化了智力开发和思维训练,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不适合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的需要,我们必须要予以改革。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罗生全博士《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报告中,我们不仅明确了“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基本的概念,也对核心素养引发的教学改革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核心素养的提出及相应的课程改革,共同引导教学趋向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设计并开展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过程的激励者,成为学习条件的创造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使教学活动中每一学生都可以表现兴趣和才能,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种通用能力,使之能够在未来的职业、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有效地适应各种情境。情境创设的作用是在学生与问题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核心素养。教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要把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哪些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教学设计思考的重要问题。伴随核心素养融入原学科课程,基于真实生活情境选取跨学科主题,与学科课程内容一起共同支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与教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如:主题、合作、探究、情境体验、案例等,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向融合。而要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关键。要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胜任力,就得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在课程开发、活动设计、教学创新等方面实现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化用重庆市巴川中学校郭洪校长的《“顶天立地”抓管理》报告中“好学生都是学生自主出来的”这句话,我说“好教师也是教师自主出来的”,我们要“好好向上,天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