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课题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3个内涵与特征快乐星

课题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3个内涵与特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而教育科学研究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内涵及特点,必须先理解和把握科学研究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它表明以下三层含义:(1)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发现事物的真相或本质,以便预见并改造现实例如科学史话中关于毛地黄草治心脏病的传说说的是一个巫婆用马尾巴上的毛天落水毛地黄草等六种东西配成药,可治心脏病后来人们偶然发现这六种东西中少了某一种,有时也能治心脏病,有时却不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六种东西中,只有毛地黄草是必不可少的从而证实了治心脏病靠的是毛地黄草尽管这个故事仅仅是个传说,却也说明科学研究的目标指向。(2)科学研究依靠的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集中反映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规律及范畴之中它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却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探索客观规律,指出正确的途径和思考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如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及类比系统思维方法等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途径而具体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以及数学方法等的合理应用,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手段。(3)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固然关注探索研究的结果,关注研究能否验证某种假设,揭示某种规律,但更关注的是研究的过程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可见,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并运用研究方法,是促进科学发展掌握规律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关键。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的人生观世界观进一步形成,他们的科研意识得到提高,科研方法渐趋成熟,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加强所有这些,都是别的活动过程所不能给予的。科学研究的特征科学研究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1)客观性科学研究是探索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它必须客观地反映客观现实其客观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认识:———研究对象来自客观世界科学研究作为为人类的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过程而每一项研究,都是缘于客观世界有待解决的问题或是有待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例如上世纪80年代杭州市天长小学“幼小衔接”的研究课题,就是由于不同层次幼儿园的孩子在小学低段的不同状况这一客观教育实践需要而提出并加以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的客观性为了使科学研究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克服随意性,确保客观性这就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例如要有科学的假设,明确的研究目标;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记录与分析;可靠的资料与数据;等等防止胡乱抽取个别的典型例子或凭个人主观倾向取舍材料例如有位哲人碰巧抓了一只丢了条腿的苍蝇,就断言苍蝇的腿是五条这就是以个别例子代替客观现实的一个案例。———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是客观真理,要求各方面都十分准确,例如资料准确观察准确调查准确统计和测量准确分析论证准确结论表达准确等等它具有可检验性一方面,就研究的结果而言,有明确的预设的可供检查的指标,绝对不是主观臆测的产物;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对已有规律不断进行检验的活动,它不仅要检验所得的结论能否用于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且要检验它在解决新问题时能否得到综合运用。(2)系统性现代系统论理论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要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框架中加以考察,把系统作为认识的出发点,从整体着眼,对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分析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更大的研究系统的子系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是填补空白的项目,也要借鉴他人的理论方法与资料,不可能“脑袋一拍,计上心来”例如韩进之等1983年开始研究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在我国尚属空白的课题,他们就查阅了我国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资料,并借鉴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才开始起步的。———研究方法与程序的系统性科学研究是按一系列预定的步骤进行的系统的科学探索,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周密的组织合理的安排总之,不仅研究的方法是系统的,而且研究的程序也是系统的。———研究结果的系统性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即某方面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在这一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不仅不互相排斥自相矛盾,而且互相补充紧密联系在这一体系外部,它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例如对儿童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研究,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但它仅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子系统学校教育只有与社会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3)创造性创造性是科学研究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对此,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内容的创造性一项研究课题,不是去重复研究人们早已解决了的课题,而是要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对于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必须赋予新的内涵,从新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与研究,以获得更进一步的结论换句话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方法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用科学方法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因此,科研方法上的革新突破就更显重要目前比较常用的科研方法若按方法来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等等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一项研究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需要同时运用好几种方法在这里,研究者如何充分发挥主体性进行创造性劳动就很重要。———思维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很艰巨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某项研究课题的创造性程度,取决于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即能否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是否善于抓住研究过程的机遇,“当机立断”?对资料有否高度的鉴别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捕捉“闪光点”?敢否直面失败,勇于“东山再起”?总之,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创造这是它与其他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缺乏创造性的研究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地下城

40个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单选题,帮你轻松拿下科二单选40分

马上要考试了,今天拿出40道小学教师资格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选题供大家检验学习成果,我们知道在小学科二中,第一道题就是20道单选题,每题两分,共计40分。那么,开始做题吧!1.在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2.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学校教育,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3.一般认为,( )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A.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C.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D.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反馈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5.著名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这一观点支持了教育的(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现在我国的著作( )中。A.《大学》 B.《论语》 C.《春秋》 D.《学记》7.“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是(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8.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9.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夸美纽斯 C.苏霍姆林斯基 D.杜威10.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应该是(  )。A.神学和哲学 B.哲学和心理学 C.哲学和伦理学 D.伦理学和心理学11.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杨贤江 B.蔡元培 C.陶行知 D.徐特立12.否定教育在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单一性和统一性,这体现了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为(  )。A.教育终身化 B.教育全民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多元化1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14.“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一种( )思潮的体现。A.制度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 C.形式化教育 D.非形式化教育1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1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 )A.教育目的 B.教学目标 C.课时目标 D.培养目标17.那笃尔普认为“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A.伦理本位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18.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19.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就是(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20.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是(  )A.选题 B.文献检索 C.调查研究 D.构思与设计21.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 )A.专职的科研人员 B.教师C.科研群体研究者和个体研究者 D.学生22.教师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现在的表现去判断他的过去和将来,要查看学生的成长档案,和学生之前的班主任进行沟通。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特点的(  )。A.延续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23.上课的过程中,有一学生姗姗来迟,并且不打报告就闯入教室,老师示意他马上坐下,投入课堂,然后继续讲完要讲的重点内容,在其他学生做题之时,再走到学生身边,处理这件事情。老师这样机智的应变体现了教师(  )的劳动特点。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24.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从关注周围的人际关系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时,这个阶段是(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长阶段25.能否自觉关注()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A.情境 B.学生 C.生存 D.自身专业成长26.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  )的理论。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隐性课程27.为跨人新学段和升入高年级的学生学好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而适当提前安排有关奠基内容的教材编排方式属于(  )A.直线排列式 B.过渡式排列方式 C.螺旋式排列式 D.活动型排列式28.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29.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30.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为( )岁的儿童。A. 5~11 B. 6~12 C. 5~12 D. 7~1231.创办于1897年的南洋公学中的外院,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其创办者是(  )。A.张之洞 B.盛宣怀 C.康有为 D.张焕纶3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堂教学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现场教学33.“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34.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  )特点。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作用相结合35.“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36.夸美纽斯说:“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这符合(  )教学原则。A.直观性 B.循序渐进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37.“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反映的是(  )教学原则。A.直观性 B.循序渐进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38.王老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让学生谈谈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学生们探讨得很激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王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39.《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40.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自学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1.B【解析】孟子是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人,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2.D【解析】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以是一切教育之中。3.A【解析】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有许多方面,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进行分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是构成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是教和学双边活动的中介,只有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使教和学双方发生相互作用,否则就不可能有教学过程。4.A【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5.B【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学习是动物的生存本能,“印刻”的概念恰恰体现了动物这一本能。6.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实施启发教学。7.B【解析】这句话出自《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8.A【解析】孔子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9.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0.D【解析】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应该是伦理学和心理学。11.B【解析】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蔡元培。12.D【解析】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13.D【解析】这句话是说劳心者作为统治阶级,无需从事生产劳动,而劳力者作为被统治阶级,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供养统治阶级。这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观点。14.B【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历程。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15.A【解析】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1904年。16.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培养目标的概念。17.C【解析】他这句话的意思是社会比个人更重要,所以应从社会需要出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所以选C。18.A【解析】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19.B【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0.A【解析】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一切科学研究工作均是从选题开始的。选择了研究课题,也就意味着确定了主攻方向,这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21.B【解析】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讲师、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主体是实际工作者,主要是教师。22.A【解析】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过去、现在,这体现教师劳动是没有什么时间限制的,所以是时间上的延续性,所以选A。23.C【解析】这种随机应变的行为叫作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4.B【解析】教师在关注情境阶段会把焦点投向学生成绩的提高上。25.B【解析】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26.B【解析】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的,由一系列活动组成。它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如实验、参观、表演、绘画、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27.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材的过渡式排列方式的内涵。28.A【解析】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提高成绩教学水平等。29.A【解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30.B【解析】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 岁的儿童。31.B【解析】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32.A【解析】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是目前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33.B【解析】这句话出自《老子》,表达的意思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能力。34.C【解析】这句话体现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即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的统一。35.D【解析】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36.A【解析】直观性指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看一看,听一听,看实物或者图像就是通过生动的表象,全面掌握知识,所以选A。37.B【解析】“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序,应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的意思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意思是教师杂乱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应该按照学科知识的顺序,学生学习的顺序进行教学。所以选B。38.D【解析】老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讨论,所以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39.B【解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体现的是合作学习,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与其他选项相比讨论法更恰当,应选B。40.B【解析】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读书指导法。

礼相伪也

关于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题研究对一位教师,尤其是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将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和思考整理成文,以期和同行分享。一、找准“落点”:把要解决的问题弄明白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问题驱动是课题研究“应然”的、真正和真实的动机所在,至于功利的动机,也应置于这一“大的动机”框架之下,成为这个动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此动机之下的课题研究,才能使“课题攸关者”成为真正的、长效的“大赢家”。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的现象,揭示客观规律,创造新理论、新技术、开辟知识新应用领域的智力性劳动。科学的研究问题应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继承性和积累性、重要性、创造性、清晰性、可行性、合适性、合乎道德等基本特点。着眼核心任务,旨在生命关怀,瞄准教学症结,致力治病补弊,把握学科特质,回归科学本真。缩小研究视角,实施聚焦透视,放大点滴创意,推窗引来大江。“跨界”实现结合,“域间”生根增值,转移关注重点,追求研究“极值”。二、清理“地基”:把要研究的内容理清楚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可重复,可积累,理论上可证伪,科学知识方面具有确定性。哲学家康德说,哲学是对“自明性”(不言自明事物)的分析或反思的活动,是一种“清理地基”的工作。所谓“清理地基”,是指对课题申报文本、设计方案等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改、调整、充实、完善。对课题核心概念及其内涵进一步廓清:尽可能下定义说清核心概念“是什么”;可以或应该明确阐释核心概念的“题本意涵”。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以为……”,等等。教育科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其基本结构为“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确定问题→……”的一个循环模式。三、蓄养“底气”:把要用到的理论学到手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没有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的深入认识,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任性的。这种教育如果碰巧与儿童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条件下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阻碍、分割乃至中止儿童的发展。陈垣教授有“竭泽而渔”说,维特根斯坦有“连根拔起”说(“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是比较多的,如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新课程“过程性目标”理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标”,体验需要过程,过程就是体验;刘惊铎的《道德体验论》相关理论;(美)库伯著,王灿明译的《体验学习:让体验作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相关理论;李吉林的情境德育主张:……引导儿童自主,让道德教育成为他们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情境活动体验”);冯卫东倡导的“经历优先”,如《“重申”几个“优先”》,并与一所学校合作开展《“让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教育’”实践研究》等。作为课题研究者对理论的掌握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四、着力“行走”:把要实现的愿景做一做要相信“好课题是‘做’出来的”,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特别要强化与彰显其实践品质,真正做到“教学研一体化”的课题可以说都是成功的。在行动研究中积累经验,这是我们生成、晶化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一个“逻辑起点”。朱永新、叶澜等教育名家所发起的课题研究、教育实验都非常强调现场,强调行动,强调“做”,因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事实上,课题是一座初步打开、尚待人采、生生不息的富矿,是一摞“虚”“实”相映、有效有益、异彩纷呈的成果。课题研究是一次众人献智、方家指津、“风暴”频起的盛会、一种贴地行走、且行且思、行思有获的样式。无论结论如何,都应该先行动起来,在“做”中才能成就课题。边做边思,边做边听,因为倾听即教育,倾听窗外,声声入耳;倾听师长,天天向上;倾听同伴,走向共生;倾听儿童,享受教育;倾听自我,反思成长。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应该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互相倾听的教室”。五、经营“理论”:把要提升的智慧说出来这里所谓的“理论”是指“实践性理论”,而所谓“说出口”是指表达出来,主要指写作。戴维说“我只有说,才能想”。“实践性理论”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为了实践的理论,是教师在自我实践经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借助一定媒介,对某一个或某一些、某一类教学事实进行分析或归纳,从而形成有一定创见或新意,能对个人后续教学或同行教学有所启发和助益,兼具较强操作性和较强条理性、规整性的教学思考或教学观念。“说(写)出来”是很重要的,马克思范梅南说,因为只有“写下来”,我们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知道什么。张民选教授认为,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将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觉得一项课题研究没有什么可以写作,可以发表,那么,这项课题实际上没有多大研究价值,抑或难以操作——或者说,不依托写作、没有成果发表的课题不是好课题。再者,最好的教育科研写作或成果的发表,又非课题研究莫属。如《“自然生长”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践》“慢育厚生“理论(“厚生”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不教而教”理论(老子: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卢梭“消极教育”,体现“无为则无不为”和自我教育思想。)、“无形有象”理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中”;“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固本培元”理论(“本”、“元”指儿童多方面核心素养)。“自然‘修养’”理论: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这些事情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里挖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里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打一架……以上理论都是课题研究的“副产品”。有人说,经验是“炼”出来的,见识是“走”出来的,学问是“坐”出来的,理论是“说”出来的,智慧是“碰”出来的,幸福是“苦”出来的。(来源:董强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马龙

教育学·第5天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你今天学习了或有关于教综的疑问就留言告诉我们哦让我们一起见证坚持的力量!教育学第5天第一节 学生学生本质属性易考案例分析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发展可能性和发展需要(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塑性(易考选择):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各方面还不成熟,易受环境影响。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可替换为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条件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易考多选)社会地位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维护(易考单选)。《儿童权利公约》基本原则:记忆口诀,无尊最佳。中学生身份:①公民。②未成年公民。③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最全面)。学生的权利人身权(针对学生的公民身份),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受教育权。人身权包括(易考单选):身心健康权(作业量,体育锻炼,身体检查,社会活动)。人身自由权(不得对学生关禁闭;不得随意搜查)。人格尊严权(不得谩骂、体罚、侮辱学生;例如起外号)。隐私权(信件,日记)。名誉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例如初中有一个学校考试结束后把学校后几名开除)。学习权(例如老师觉得孩子调皮,让其去教室外罚站)。公正评价权(例如学生对成绩由异议可以复查)。学生义务易考简答、多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管理制度。记忆口诀,三遵守一努力。第二节 教师教师的产生与发展非专门化(很早以前没有专门教师或教师很少,孔子那个年代老师就很少,古印度以僧为师以吏为师)。专门化(独立师范教育开始于1681年的法国,我们需要大量的老师作为职业的填充者,德国是义务教育)。专业化,多元化(有质的变化,一个教师岗位许多人去竞聘,以前只有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现在途径变得更多)。角色转变是因为新课改的进行,角色转变主要是针对新课改中的教师观,教师角色虽然转变,但是常规角色还适应新课改后的教师。教师的性质《教师法》(关键词,教育教学职责、专业人员、教书育人、民族素质)。教师职业是一门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易考选择)教师常规角色:传道者(传授道理的人)。授业解惑者(回答疑问)。管理者(不仅仅指班主任,泛指所有教师)。示范者(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朋友,研究者。教师角色转变(易考简答和案例分析):学生学习促进者(由填压式的学习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育教学研究者(可以独立完成一些教育行动研究)。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开发校本课程)。社区型开放教师(教师不能把教育仅仅局限在教室)。终身学习的践行者(重点。活到老,学到老)。非专门化没有教师或教师很少,专门化需要大量教师,专业化在教师量多的基础上有了质的要求教师角色最大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易考单选)。劳动特点:示范性(例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创造性表现:①因材施教,例如不同类型学生要用不同方法。②原则及方法。③教育内容处理、加工。④教育机智复杂性空间广延性(校内校外都进行教育)。时间延续性相当于长期性(例如不仅要上课,还有下课要备课等。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含性、滞后性、间接性(劳动当场表现不出来,很多年之后才出现效果)。教师的职业素养易考论述教师的职业素质相当于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思想素养(例如世界观,人生观等)。政治素养(例如我国和共产党一些政治方向保持一致)。职业道德素养(现行的是2008年颁布)。记忆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1997版 ——2008版一依法执教———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包含教书育人三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四严谨治学———终身学习五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六尊重家长———为人师表七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为人师表死记硬背没大用知其所以然是王道来听课打破迷茫精品课推荐直播时间:每周二、四晚 19:00-21:15课程:精讲教育学听课地址:教师资格证备考appPS:回放课、习题课、提高课、练习题、配套教材仅教综系讲精练班学员免费享有

一心一德

40道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选题,试试教师资格证难考不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选择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六十之间,一是因为小学考试相对中学来说,考试科目少,题目相对简单,二是报考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因为教学比较特殊,如果没有特殊的特长,比如唱歌、跳舞、讲故事等,也很少人会选择幼儿考试。今天就让大家感受一下,小学是否像大家认为的那样简单,两份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押题试卷40道单选题给大家分享一下。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道题 2 分,共 40 分。)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3."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 )教育的一大特征。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4.有一种学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该学说的创立者是( )A 布鲁纳 B 苛勒 C 奥苏贝尔 D 加涅5.新生儿听到尖叫的刺激声会哭是( )A 经典性条件反射 B 操作性条件反射 C 理性条件反射 D 无条件反射6.李老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让学生谈谈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学生们探讨得很激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王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7.下列不属于学校管理基本要素的是( )。A.管理者 B.管理对象 C.管理手段 D.管理影响8.小学数学课程中"概率与统计"这一部分的知识按照由深入浅、由易到难,以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逐步扩展。这一教材编写方式属于( )。A.螺旋式 B.单一型 C.活动型 D.直线型9.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 20 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10.杜威是( )的代表人物。A.社会中心课程论 B.活动中心课程论 C.学科中心课程论 D.学生中心课程论1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了教师劳动的( )。A.创造性 B.复杂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是( )。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示范者角色 D.管理者角色13.按小学生的年龄、性别随机抽取调查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 )。A.系统抽样 B.分层抽样 C.目的抽样 D.有意抽样14.在小学生的各生理系统中,发育最早的是( )。A.身高体重 B.骨骼肌肉系统 C.循环和呼吸系 D.神经系统15.下列不属于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的是( )。A.在教学的影响下,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B.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对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发展C.在整个小学阶段内,教学的抽象性是引起儿童注意的重要条件D.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16.小学生根据课文描述、课本插图想象出雷锋叔叔的模样,这属于( )。A.幻想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空想17.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18.把一个玩具从儿童的身边拿走,他会去寻找,这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少应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19.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 )在起作用。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20.教师组织学生到事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个别教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道题 2 分,共 40 分。)1.中国较为系统的学校管理思想发端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汉代初期 C.唐代 D.宋代2.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论中的( )。A.生物起源论 B.交往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3.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是( )。A.三等公学堂 B.小学堂 C.上海正蒙书院 D.南洋公学4.那笃尔普认为"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A.伦理本位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5.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候比较聪明,5 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 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 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6.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学效果,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连续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复杂性7.一位新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这表明其成长阶段处于(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8.小敏一向是个乖孩子,觉得父母和老师的话但一定是对的,所以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过的不能做的事情,她一向不做,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敏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中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9.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10.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学家是()。A.布鲁姆 B.奥苏贝尔 C.杜威 D.布鲁纳11.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形课程12.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A.尝试与顿悟 B.同化与顺应 C.平衡与守恒 D.刺激与反应13.某学生既想参加歌唱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唱不好,被人耻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1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1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16.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往往会在将句子短时间存储在大脑中,并进行转译,这是运用了(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时记忆17.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18.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这体现了教学评价( )的功能。A.诊断教学问题 B.提供反馈信息 C.调控教学方向 D.检验教学成果19.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内部动机20.教师不再在上课时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制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以上就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相关的试题,你完全做完以后,还感觉它容易吗?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请查看上图信息,来获取答案吧。找不到答案,别怪我哦。

冬之吻

2019河南特岗“选择题”高频高点及题型分析(上)

河南特岗“选择题”高频高点及题型分析题型分析 :在河南特岗考试中,单选题的考察规律较为固定,25道单选题中,前三道为时政题目,接下来两道题目分别考察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另外的题目中,十道考察教育学部分十道考察心理学部分,而心理学部分的题目中侧重考察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部分涉及的题目相对较少。高频考点:一、考点·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①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②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③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 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④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在《给教师的建议》(也称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 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⑤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⑥巴班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创造了大面 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更直接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实验材料。【考题再现】【2018年真题】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布卢姆 C.赞可夫 D.巴班斯基二、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题再现】【2017年真题】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成熟水平等具有不均衡性,所以教育应该()A.因材施教 B.抓住关键期 C.分阶段实施 D.扬长避短三、考点·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 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激励作用: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 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 要依据。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考题再现】【2017年真题】“良好的教育目的能使人付出为达到该目的所需的力量”说明教育目的具有()A.激励作用 B.评价作用 C.导向作用 D.聚合作用四、考点·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考题再现】【2018年真题】下列选项中体现教师劳动长期性特点的是(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C.十年树木,百年树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017年真题】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五、考点·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评价之父”。1944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1.确定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这是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经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组织经验: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评价结果: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 泰勒还认为,如果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1)学科专家的建议(也有人称为学科的逻辑)(2)学生的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3)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社会的要求)目标模式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具权威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考题再现】【2018年真题】泰勒主张确定课程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 )。A.学科专家建议 B.学生兴趣和需要 C.社会生活 D.家长需求六、考点·班级文化(一)班级物质文化(基础)班级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模得着的东西。主要包括班级的教室环境、教学设施、各种墙报、 宣传画、图书角、荣誉牌以及各种象征物等。(二)班级行为文化(最活跃的因素)班级行为文化主要指班级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它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反映了班级的精神面貌、教学作风和管理水平,是班级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动态反映。(三)班级制度文化(保障)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文化中的制度部分,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班级制度文化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态存在。 班级制度文化的构建,首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其次,要体现民主性。(四)班级精神文化(灵魂)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在发展中,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班 级理念、哲学以及价值观,它是一种以意识为形态的班级核心文化。精神文化是深层的、内在的。【考题再现】【2018年真题】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室板报、名言警句、班级舆论等属于(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组织文化 D.制度文化七、考点·班主任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 生群体的了解两个方面班主任一般采取四种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1)观察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2)谈话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深入了解真 实可靠的信息。(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班主任可以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 了解学生。(4)调查访问: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走访学生前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 等,了解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经历,深入了解有关背景原因。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考题再现】【2017年真题】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A.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B.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C.促进后进生转化 D.协同任课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八、考点·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考题再现】 【2018年真题】教师与专家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孰能脱焉

2020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146期

1.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等进行描述与分析,从而揭示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叙事研究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2.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的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临床个案法D.自然实验法3.“干越夷貊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4.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 )。A.继承功能B.传递功能C.选择功能D.创造功能5.关于校园文化,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A.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B.校园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C.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文化D.不包括学校教师共同拥有的教育价值观6.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表现上,它属于( )。A.科学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核心课程7.教育活动可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用于生产机器在生产中的使用、推广与革新,以及生产过程的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科学技术在当前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这体现了教育的( )。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人口功能D.政治功能8.“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稳定,有相对的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时期,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学校教育制度进入( )。A.前制度化教育阶段B.制度化教育阶段C.非制度化教育阶段D.学校萌芽阶段9.( )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来源。A.书籍B.报刊C.教育档案D.电子信息检索系统10.关于调查表的基本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范围较窄B.偏重于意见、态度或看法C.调查表法没有可靠性D.调查表简明,便于统计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题干中指出的即为观察法中的直接观察。3.【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原文出自于《荀子劝学》。大意为: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时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然而,他们长大后习俗却不同,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使他们这样的。故体现了后天教育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4.【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文化的选择功能,是对某种、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了文化的这种选择功能。5.【答案】D。中公讲师解析: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也包括学校教师共同拥有的教育价值观。故D说法错误。6.【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称为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班风、师生关系等。7.【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教育对经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第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通过教育,科学知识与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第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产生许多新的科学知识,把这些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根据题干中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在当前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等关键词,可知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故本题答案为B。8.【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前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趋于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的确定;②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是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9.【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书籍是论述或介绍某一领域知识的出版物,包括教科书、专著、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来源。10.【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调查表的基本特点:调查范围较广,调查对象多是某一教育群体或某一地区教育现状;偏重于事实资料的搜集,包括某教育群体的概况、发展现状等基本数据资料;由被调查群体有关承办人依据实际情况填写,具有可靠性;调查表简明,便于统计。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较窄,偏重于意见、态度或看法,并往往以个人或一群人为对象。

八识

教资考试小学教育知识 简答题 汇总 有用的话点赞收藏哦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课程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实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加强课程与社会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高中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2、民主管理法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5、目标管理法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1、民主性2、整体性3、高效性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九、教育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 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 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行动研究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之序,是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最早见于朱熹的概括“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十六、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 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 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等。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一、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二、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 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讲授要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三.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四、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3、严格要求。五、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要做好讨论小结。十七、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答: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 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历史上还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4)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4)教学内容、时问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十八、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归纳总结式结束、比较异同式结束、练习检测式结束、悬念式结束、活动式结束、拓展延伸式结束、表扬激励式结束。十九、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答: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探究策略、知情融合策略、个性发展策略 二十、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 (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二一、小学班主任的作用?答: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第二, 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第三, 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第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二二、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二三、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答:(一)了解学生(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三)建立学生档案(四)个别教育(五)班会活动(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七)操行评定(八)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二四、班级活动的特点。答:自愿性、自主性、差异性、广泛性、灵活性二五、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二六、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易操作原则4、整体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二七、班级活动的形式。 1、论理式班队活动2、交流式班队活动3、文艺式班队活动4、竞赛式班队活动5、纪念式班队活动6、实践式班队活动二八、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方法,特征,类型。内涵:教育科学研究是研究者借助教育理念,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个案法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类型:按研究目的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 ;按研究的功能分(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按研究的对象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按使用的方法(历史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二九、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1、终身学习2、行动研究3、教学反思4、同伴互助5、专业引领6、课题研究7、网络远程研修8、教师成长记录袋9、开展微格教学三十、常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一、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 职业道德: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教书育人4、关爱学生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教育素养:1、教育理论知识2、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心育能力和课程能力)3、教育机智4、教育科研能力三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型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三三、加涅的8层次5分类 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前三类是人和动物共有,后五类是人类所特有。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 ①智慧技能。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②认知策略。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三四、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答:1.前习俗水平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五、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多种感官参与 3、复习形式多样化 4、画线、5排除互相干扰 6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法诀、谐音联想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二)元认知策略(调节策 略、监视策略、计划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策略、学习环境策略、努力管理 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三六、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 内容: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日活动形式:(一)群众性活动(二)小组活动10-20人(三)个人活动三七、教学设计原则、 步骤、要求、内容、依据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步骤:1、教学目标的阐述2、教学重难点分析3、教学准备4、教学课时计划5、教学设计过程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要求:1、导入环节2、问 题设计3、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4、练习设计5、教学后记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2、教学内容的设计3、教学措施的设计4、教学评价的设计依据:1、学科性能2、教学任务和要求3、教学内容的特点4、教学原则的要求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教案的基本内容1.课题 2.教学目标 3.课型、课时 4.教学内容 5.教学重点和难点  6.教学方法 7.教具 8.教学过程 9.作业布置 10.板书设计三八、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践经验及个性特点三九、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几点?1、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2、巧妙设计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4、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四十、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操作、表演、演示、活动)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朗读、描述、比喻)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6、利用儿歌谜语创设教学情境7、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8、运用想像创设教学情境四一.简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1)必须从小抓起,从儿童抓起。因此,家长应注重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2)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3)要建立三结合教育网。学生除受学校教育影响外,还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因此,应建立三种教育力量结合点,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有利条件。 (4)要有科学的管理与评价。四二、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2)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3)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4)教师人格修养的发展四三、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四四、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6)注意个别差异。四五、简述操作技能不同于心智技能的特点 (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 能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肉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四六、教师职业角色 ①引导者促进角色;②参与者角色; ③开发利用者角色;④评价者角色和研究者角色。四七、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四八、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四九、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五十、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 (1)引言在引言部分 应简要讲明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方法与步骤(3)材料分析,材料包括用来对比或说明现象结构的背景材料、其他调查材料、典型调查材料 以及文献资料。(4)总结。总结包括结论、预测、建议和对调查的估价。五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五二、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意义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五三、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类型教学前反思: 教学中反思 教学后反思:类型: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五四、课堂气氛的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和对抗的课堂气氛五五、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五六、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 复习要及时2、 复习要合理3、 复习活动即要避免 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 学习程度达到150%效果最佳。五七、简述小学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 1、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3、对教学特色进行反思4、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5、对教学有点反思五八、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条件 1. 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 学习者认知结构种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3. 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4. 学习者必学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五九、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六十、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首先,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3、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长期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6、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六十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2、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六十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六十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六十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和规定,是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作用有:1.导向作用 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的。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六十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六十六、课程标准的概念及作用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3.教材的编排方式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六十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六十八、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分配六十九、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七十、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七十一、如何组织复习防止知识遗忘。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集中复习就是把材料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复习,分散复习就是把材料分配到几段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复习难度大的材料可以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这种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另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及时检查记忆效果,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结合。七十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流畅性: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B.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C.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七十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七十四、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七十五、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的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说来,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听课时,眼、耳、手、脑的配合往往不够,表现为注意分配能力不强,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七十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七十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七十八、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七十九、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和要求1.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2.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八十、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方法: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八十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八十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 4.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八十三、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八十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小学阶段自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八十五、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八十六、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 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发展与进步。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八十八、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八十九、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培养: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九十、教学反思的意义(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二)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三)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小学教育#

带水云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简答题”40题。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5.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答: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答: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答:1.制度管理法2.民主管理法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5.目标管理法。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答:1.民主性。2.整体性3.高效性。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答: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4.探索研究方案。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答: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九,教育研究的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十,是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保护牙齿,2.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答: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练习法。5.演示法。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答:1.传递信息。2.控制。3.激励。4.情感交流。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里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答: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交流讨论。4.行动研究。十五,教学原则定义有哪几个原则原则的定义注意事项重点启发原则。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十六,教学方法定义几种方法注意事项重点是谈话法。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自然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以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以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17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答: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这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巴尔顿制等。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他所幸创造性不易发挥。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学生的动机机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教学内容时间和精神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难以更新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的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是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十八,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答:1.归纳总结式结束。2.练习检测式结束,3.悬念式结束,4.活动式结束。5.开展延伸式结束。6.表扬鼓励式结束。十九,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答:1.主体参与策略。2.合作探究策略之情,3.融合策略个性发展策略。二十,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答:1.讲设师的教学方法。2.问题探究式教学。3.训练与时间式教学方法。5.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二十一,小学班主任的作用。答: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第二,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第三。班主任是个任课教师的协调者。第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二十二,小学班主任的任务与职责。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答:1.教育学生努力学习。2.倡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3.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4.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二十三,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哪些方面?答: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把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二十四,班级活动的特点:答:1.自愿性。2.自主性3.创业性4.广泛性,5.灵活性。二十五,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答: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三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主动性造精神。二十六,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答: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操作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二十七,班级活动的形式:答:1.伦理式班队活动。2.交流式班队活动。3.文艺式班队活动,4.禁赛式班队活动5.理念式班队活动6.时间式班队活动。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啦!对你们有用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分享哟!下期继续阅读与学习哟!谢谢各位爱粉的支持!

诗音

「干货」教育心理学必考考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在考试中比较涉及比较广泛,考题比较多,希望广大考生要去背、去记,老师给大家整理一部分比较重要的考点,以及口诀,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客观题考点1.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反思。2.四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3.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内容。4.教育心理学核心——学习心理。5.教育心理学——如何学、如何教、学与教——心理学分支——教育学心理学交叉。6.教育心理学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7. 裴斯泰洛奇——教育学心理学化。8.乌申斯基——1868——教育人类学(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9. 卡普捷列夫—— 1877——《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10. 冯特—— 1879——莱比锡大学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1. 桑代克—— 1903——《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之父”。12.实验法——改变或控制——实验室;现场。13.观察法——自然情境——科学研究的前门——最普遍采用。14.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15.个案法——个体——深入详尽。16.行动研究——勒温——教育情境。17.定量研究——量化特征——例:智力水平。18.定性研究——整体性研究——例:档案分析。19.横断研究——同一时间,不同被试。20.纵向研究——不同时间,同一被试。二、主观题考点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记忆技巧:感前具形2.简述前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2)泛灵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3)不守恒;(4)自我为中心;(5)思维不可逆。3.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定向性与顺序性。(2)阶段性与连续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5.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记忆技巧:加胭脂太动人6. 简述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记忆技巧:冻结城墙7.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2)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①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②有学习的心向记忆技巧:主客才忍心8.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共同观点(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教学观:强调情境式教学、合作学习记忆技巧:教学生学习知识9.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10.简述维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维纳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意义:1.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以后的学习动机2.学生的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3.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4.教师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记忆技巧:与众不凡1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记忆:根据起因控制奖惩12.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生成性原则;(4)特定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记忆技巧:煮花生特见效。13.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记忆技巧:策定结,材知情14.在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的产生?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记忆:猜测城内15.简述冯忠良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记忆技巧:定模整熟 上体育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