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文 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八正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文 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9月22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总体目标方面,《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资料图:一所大学迎来2020级研究生报到。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意见》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 《意见》要求,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此外,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意见》提出,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振兴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 《意见》明确,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健全供需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高校倾斜。 《意见》还提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 此外,《意见》还明确,要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意见》指出,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要求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单位要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还要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严格规范管理。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鼓励培养单位和学术组织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 《意见》还提到,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研究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学费收费标准,健全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培养单位使用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研究生培养。 此外,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统筹、社会广泛参与的研究生资助投入格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完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培养单位要完善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三助”制度。适时调整国家助学贷款标准,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更多支持。

狗侦探

双一流大学教学与科研、研究与发展人员统计,看谁是大而强高校?

2017年9月,国家公布了双一流大学名单,涵盖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标志着中国的双一流大学工程正式启动。双一流大学工程的实施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国内建设和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进而建设和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纵观世界排名靠前的一流大学,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即以培养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且工作重心为开展科学研究的高校。中国要建设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先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将高校的职能由培养应用型人才向培养研究型人才转变。那么要想实现这一转变,其首先就必须要改变高校的师资结构,扩大科研人员的队伍,更要扩大研究与发展人员的队伍,不断为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那么中国的双一流大学在建设研究型大学方面做得如何呢?今天笔者就带大家看下双一流大学最新的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统计。我们根据各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的数量,制作了双一流大学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排行榜,我们先来看前十榜单: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5所高校入围前五,她们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均超过10000人,北京大学更以13905人的绝对优势位列榜首,这五所高校的师资队伍规模之庞大可谓已经到了让人咋舌的地步。但看其中的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明显弱于其他三所高校,其比例居于这五所高校末端,甚至不如其他入围前十的高校,可见这两所高校的师资质量、精度还不够,这一方面上海交通大学的表现就非常亮眼,其研究与发展人员达到了7769人,比例高达58.27%,是这五所高校中规模优势和质量优势都“占得上”的高校。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人员也均超过了8000人,单就规模而言,也是国内教学与科研人员最多的几所高校,她们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一起成为榜单前十高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十所大学均为综合类大学,其办学规模一般都大于理工类高校或其他行业性院校,其师资规模优势十分明显。我们再来看其他高校排名及完整榜单:从整体榜单来看,我们还可以看到双一流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人员规模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综合类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人员规模一般大于行业类院校及专业院校;第二,拥有医学院的高校比同类不拥有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规模要大。所以基于这两点,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排名都普遍靠后。因为本篇文章的数据统计侧重于规模大小的比较,可能会让大家觉得争议非常大,所以笔者最后根据研究与发展人员和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比值做出双一流大学前十高校的榜单,和规模前十的榜单做下比较。我们给出了双一流大学研究与发展人员和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比值榜单10强高校如下:从该榜单我们可以看到,入围的前十高校与上面的前十高校完全不同,内蒙古大学以92.15%的比例荣膺榜首,并且可以看到入榜的高校均为理工类大学或行业类一流名校,如果是上面提到的10所高校为“大而强”,那么这十所高校则为“小而精”。那么大学发展到底是走“大而强”之路还是走“小二精”之路好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突鬓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课改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陈如平发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现状与未来演讲》芥末堆11月9日讯,今日,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京举办。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在会上表示,“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均已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当中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去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后,各省开始陆续跟进相关细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表示,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太高太深,学生负担太多,但动手能力不足。此外,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对学生的改革研究不够,导致不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除了科学减负,课程改革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地位关键。陈如平认为,课改目前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第一,缺乏价值引领,基层校长老师“为课程而课程”的情况较为突出,忽视了“育人”的目标;第二,零散的课程居多,课程之间缺乏整合;第三,缺乏体系化的建构。关于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应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陈如平表示,课程改革的下一步应着重关注教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结构体系化。以课程结构体系化为例,学校应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再具体细化为具体科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由此再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另外,陈如平表示,除了原先的综合化、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化、生活化的理念外,学科课程基地化、学习空间场馆化、功能教师主题化、特色课程博物馆化以及校本课程乡土化这五个方向,也让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新的格局。

皇华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文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教育部9月22日消息,为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意见》要求,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意见》提出,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振兴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意见》指出,要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科学规划布局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

四心

教育部:六方面关键举措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今天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介绍“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有关情况。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转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人民群众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国际上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重要性更加凸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为迫切。洪大用表示,目前,一是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有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二是学科专业调整刚刚起步,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学位授权改革有待持续深化;三是导师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素质有保障,但一些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四是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分类培养体系建设有待持续深化,差异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尚不健全,对重点学科、基础学科保障还不到位;五是法律法规滞后于实践发展,对分级管理和分类评价有影响。一些单位内部的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洪大用介绍,《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关键改革举措: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强调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二是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意见》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设置交叉学科门类,着力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按照高校自主调、国家引导调、市场调节调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国家依法施策,同时推动培养单位依法办学,用好自主权。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分类培养,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及时响应,已经布局20所高校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同时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四是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决定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意见》提出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给负责任的导师撑腰。教育部即将出台配套文件,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同时,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五是严格质量管理。《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六是加强条件资源保障。《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加大博士生教育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支持服务,引导行业产业等各方有效发挥力量,强化资源配置,完善条件保障。(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潘子璇)【来源:新民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冲撞

共识、共研、共享——教育集团发展中教育科研的思考与探索路径

点击右上角【关注】我,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本文字数4516字,阅读需要9分钟,购买后可以下载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教育科研是立校之本、发展之本。教育集团可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双结合的研究格局。全方位:从育人模式到课程结构的改革;从教学手段到教育方法的改革。多层次:国家级、市级、区级、集团级、校级、个人级各级课题有层次地开展。双结合:科研和教研结合;提高和普及结合。沙小集团内各学校教科室是负责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教师培训、对外宣传、大型接待活动策划与组织等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学校发展的参谋部、信息中心,是教师成长的服务中心。我校教科室是学校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参谋部,全面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日常工作,是“省、市、区、校”四级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单位,承担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校级管理任务。学校教科室接受校长领导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及师范院校专家教授的业务指导,是各校的中层机构。某某市沙前街小学有着良好的教育科研基础,教师研究热情高,科研成效显著,从八五到十三五均有市级以上科研项目,每届教育科研政府奖我校均有成果获奖。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态势良好,持续发展动力充足。在集团化办学的道路上,如何实现科研托举学校发展之策成了三校教科室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一、共识——明确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向集团化办学下的教育科研需要科研工作者明确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与方向。沙小集团三所学校利用外出考察、科研共识会等形式达成共识、明确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方向。三校教科室主任赴上海学习 共识学校科研价值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何在?以往我们听得太多的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集团三校教科室主任赴上海学习后,达成共识教育科研的价值主要有三点: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提高自我,获得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成果。大家认识道:改进工作、提高自我是更为现实和重要的追求。 “发现规律、获得科研成果”主要是在改进工作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结果。培训间隙,我们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达成了如下共识: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它发现能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它能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教师科研播下的是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理念和教育智慧;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现在,我们倡导教师在自身工作中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思路,通过一年的时间解决一个问题。这项工作的价值就是在解决教师工作的实际问题,它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成果。明确了这一点,相信三校教科室和我们的老师都会有动起来的欲望,因为这是在帮助自身成长,不是增添工作的负担。三校科研骨干科研共识会,明确研究思路沙前街小学校长十分重视学校科研工作,她常说:“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经常安排教育科研与德育、教学工作的分管行政开会,研究工作重心。每学期开学前,她都亲自与学校教科室主任商讨学期工作计划,开学的全校教师大会,科研工作计划与德育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一道向全校教师宣读并收集教师的反馈意见。在各校区校长的促成下,三校教育科研骨干定期召开科研共识会。会上,三校均认同坚持“研、培、改”一体化的教育科研思路,确立教育科研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服务的工作方向,围绕“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走丰富质量内涵之路,致力全面提升学校品位”这一总体思路,坚持一个中心(即用教育科研工作与课堂教育紧密结合);实施两项策略(即在实践中研究,用实践的方法进行“三教合一”,聚焦课堂,研培结合,及时总结);做到三个服务,(即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成长服务,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形成四个观念(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落实科研工作,提高研究实效;通过科研的常规化管理,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全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努力促使我校的科研工作与学校教育改革齐肩并进,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全面推进学校整体发展而服务。二、共研——发挥集团化课题攻坚优势共同承担课题研究是集团化办学教育科研的一条有效实施路径。2016年沙前街小学本部与东区共同承担了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校本研修研究》,从选题之初到立项开题及实施运作,两校均保持合作共研关系,课题进展顺利。2017年,沙前街小学本部又与分校共同研究另一项区级课题《小专题管理机制研究》。案例:本部与沙小东区共研《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校本研修研究》问题缘起:集团内现行校本研修存在资源界限2004年,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原新天小学更名为某某市沙前街小学(东区),某某市沙前街小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沙前街小学(东区)位于一环路外的新天社区,两校区相隔较远,校本研修的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还有一次,我校两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听年长的语文老师向她们讲诉起我校已经退休的语文特级教师在上这堂课时精彩的教学设计。年轻老师兴趣盎然,而老教师的讲诉却断断续续,若隐若现,让年轻教师好想一看究竟,结果她跑到音像室查找资料,花了大量时间查找才看到相关文本和原声原音重现。分析:在学校品牌扩张的过程中,我们想把校本部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输送到东区却受到时空限制,校本研修在两校间很难实现同步进行。如何解决学校扩张后的均衡发展,打破时空限制,让两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和互补,让两校教师有更加自由的交流平台,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沙前街小学多年来的校本研修成果多以文本或磁带等传统形式留存查找与共享均有诸多不便,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不知道我们以前的校本研修是怎样开展的,很多校本培训新来的教师都未曾参与,许多研修成果新教师都难以分享到。传承需要一个固定的平台,一个让所有沙小人都能够看到的曾经奋斗历程。我们想解决研修资源的积存、存储、分享、梳理、加工等问题。解决策略:以上问题促使我们提出,要借助

巴拿马

艾媒咨询发布《2019-2020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在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在政策利好、信息技术浪潮以及消费升级的推动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初,因“COVID-19”疫情持续发展,线下课程纷纷取消,上亿学生涌入在线教育平台,为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带来影响与挑战。本次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2019-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主要是针对疫情下的K12教育、素质教育等在线教育领域进行市场解读、用户研究以及未来趋势预测。 (文章来源:科技快报网)

堀司

推动“十四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1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部署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指委重点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会议。陈宝生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经过数十年不懈奋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了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完备,引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肩负着新使命,开启了新征程。要着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增强教育报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陈宝生强调,要充分认识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指委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晰职责定位、发挥好职能作用。一是正确把握职责定位,自觉承担自身的历史使命,通过扎实工作,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在工作中发挥好落实国家任务的战斗队、深入培养单位的工作队、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队等三方面关键作用。三是积极实现角色转变,实现从重选聘到重履职、重审核到重建设、自我管理为主到制度管理为主的转变。陈宝生要求,学科评议组成员、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要在工作中把方向、定标准、抓质量、促建设、敢担当、守纪律,当好领航员、设计员、质检员、指导员、裁判员、守门员,并积极提升政治、学习、创新、协调、引领能力,增强工作本领。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指委代表作交流发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指委“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作说明。(来源于: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高毅哲 柴葳)

能所

让教育科研引领专业发展

以教育科研为载体,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高,“重教学、轻科研”,许多老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两张皮”,教科研是“软包装”,教学才是“硬功夫”。教科研是教育研究专家和教研员的“专利”,与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无关,我们每天只须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重复劳动就够了。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俗话说得好:“教而不研而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引领教研,教研促进教学,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教研是为教学充电,补充给养;教学是为教研提供源泉。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可以说,重行动、重过程的一线教育科研,就是教师的自我锤炼和自我超越,它从源泉上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无中生有”的多此一举。 我们处在鲜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教育观念的大转变。转变教育观念靠行政命令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靠科研,靠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研究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其思想的不断优化。教育科研就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如何做呢?首先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阅卷、管理班级……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学工作。备课需要钻研教材,上课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管理班级需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这些实际上已经就是教育科研的初级阶段了。再进一步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都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又做了哪些无用功?其间是否有灵机一动的奇思妙想?把这些经验和教训甚至奇思妙想及时地记录、整理出来,并由特殊推及到一般,上升到理性认识。问题就是课题,学校就是育人实验室。其次,所做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比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第三,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以研究教材为立足点,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学反思为落脚点,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从联系对比处反思。抓住问题的导火线,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实际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思考。不断地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是一种精神生活,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能充分体会到追求的快乐,享受到事业成就感的精神愉悦,在研究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乐天派

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摘 要]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开启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提高战略认识,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凝聚战略共识,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推进战略行动,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教育治理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意见》的精神,要站在世界格局、国家发展、社会需求、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高度,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出发,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提高战略认识,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当前,世界格局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头,立足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紧迫性以及极端重要性。1.研究生教育支撑国家战略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更加凸显。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前沿领域、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决定性力量。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创造的中坚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研究生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生力军和贡献者。培养单位应该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需求、民族复兴需求,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国家事业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是新时代发展核心,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科技的最佳结合点,是重大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途径,要紧密围绕强国战略,立足社会需求,加快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2.研究生教育聚焦关键领域,服务经济社会需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领航雁,面对新形势,无疑要承担起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任,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解决关键领域技术壁垒,产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瞄准科技前沿、关键领域,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人民群众对优质研究生教育需求更加迫切。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国家产业发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我们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依然繁重,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道远。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性,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战略共识,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要科学把握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与特征,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际前沿,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1.聚焦改革创新,明确研究生教育强国内涵与特征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需求息息相关,发展目标是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强国。研究生教育强国主要有五大特征:一是具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完善的培养体系体现在规模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满足国家需求、质量水平一流;先进的培养理念体现在适应科技发展、引领时代潮流、遵循认知规律、多元培养模式。二是拥有高水平导师队伍。包括一流的导师队伍和学科团队。高水平导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科学精神,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一流的学科团队要瞄准科技前沿,具有攻坚克难能力,具有勇攀高峰精神。三是具有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具有优秀学术品质、科研潜力和创新素质,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事业。四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卓越贡献。除人才贡献外,研究生教育贡献还包括知识生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智库服务等,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是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2.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迈入新时代,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把握“四个面向”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全球科技先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新形势,探索最具未知性、先驱性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不断突破人类的认知极限,促进人类认知边界的动态扩展和工具效能的迭代更新,从而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增强研究生服务导向。服务经济主战场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要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加快成果转化,引领科技创新,进而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无缝连接”,打通从科技强到国家强、从科技事业发展到国家整体发展的通道。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高标准,把人民对研究生教育的期盼作为发展的重点,把人民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作为改革的依据。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实现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空交汇的关键时刻,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要顺应时代发展,完善国家、省级、培养单位三级治理体系,加强分层分类管理,提升治理能力,实现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瞄准国际前沿,聚力建设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坚持国际视野,对标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要坚持国际视野,对标国外一流学科和研究生培养模式,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和先进模式,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科专业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短期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和国际组织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开阔学术视野。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助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任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协同推进的关系。只有树立起协同推进的发展理念,把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入“双一流”建设之中,积极深化改革,才能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技术攻关,尤其要发挥基础研究对推动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立足区域发展需求,优化区域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战略行动,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立足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意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统筹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布局、研究生教育治理等作出全面、宏观的战略部署,精准发力,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1.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层次人才作为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勇于担当,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注重思想引领,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和未来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积极探索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质量,是时代发展要求。一方面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探索适合研究生群体特征的理论学习制度,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落地生根。突出价值塑造。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统筹融合“思政理论、学术素养、专业能力”课程体系,激励广大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在全球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服务社会需求,优化高层次人才结构。各培养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丰富专业学位类别,创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优化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互促交融、良性互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坚持深化科教结合和产教融合,坚持与国家重点行业企业、地方开展联合培养,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教融合育人长效机制。打造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科教融合特色平台、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协同发展,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的生力军,加快校企共建步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促进校地之间的产教供需对接,推动研究生资源向国家急需领域倾斜。2.全方位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立德树人,打造高素质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首先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各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将价值塑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更多“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科学管理、有突出业绩”的“三好三有”导学团队,实现教书与育人同频共振,导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深化改革,多措并举压实导师责任。一是施行导师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加强导师考评,制定科学的导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形成规范合理、进退有序的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构建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培训体系,加强导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三是规范导师指导,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追求卓越,造就勇于创新的一流导师队伍。首先,培养单位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融合,鼓励导师带领研究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产出一大批科研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其次,培养单位要大力促使导师提升育人质量,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团队。3.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制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新兴学科。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应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考虑学科专业布局问题。传统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各高校要重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或支撑学科,改善学科发展生态,提升研究能力,夯实基础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实力,助推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化。为更好地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立足新需求,高校要有选择地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逐渐形成特色和优势,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学科专业设置和发展要主动响应产业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充分挖掘产业、行业、企业的育人属性,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打造育人共同体,将产业需求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环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将经济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资源,不断提升产业对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度。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学科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进入新时代,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学科专业布局只有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回应发展趋势和前沿需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针对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高校、政府等多元主体要共同发力,加快形成支撑学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两类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4.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研究,加快研究生教育法制化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研究。把握研究生教育办学规律,要立足国家发展需求,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社会、历史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把握成长规律,即尊重研究生人才认知规律,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研究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生教育学是一门分析研究生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其运用特征的学科,因此,加强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必须促进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加快研究生教育法制化进程。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利益主体比以往更加多元,矛盾更加复杂,诉求更加多样。只有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法制化进程,才能真正确保各主体的利益,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研究生教育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必须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修订,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坚持评价导向,提升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生教育聚焦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要全过程、高标准、严要求,把好研究生教育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三关,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创新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突出“贡献”的价值标准,突出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等核心要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作者王战军,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原载2020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王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