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大学教学科研的认知刘安

关于大学教学科研的认知

大学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二者似乎地位同等重要,但其实不然。科研是硬腿,教学是软腿。作为本科生,考大学是冲你名气来的。清华北大超一流自不必说,985,211高校是人之向往,至于地方院校也是抢手货。考研也是低一级冲高一级的,以弥补本科的缺憾。读大学,读研究生,选择学校的理由很简单:名校,就高不就低。为什么?名校有名,就业前景好。可是,名校教学和科研哪一项能赋予你真本领呢?当然是教学!为什么?现在单位招人最看重的是本科学位。即使名校研究生就业也要看你的本科出身。似乎拿到名校博士学位也摆脱不了本科出身的“低贱”。可见在人们心目中本科学校的位置是多么重要了。考一所一流的本科学校,光环可以伴随终生。大学本科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教育的最高层级(对本科生学习知识而言),而研究生阶段是创造知识。人步入社会发挥才能的潜力取决于本科基础的厚度。因此本科教学质量对于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任何大学校长都会说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甚至日常工作与教学有关的事情还要多于科研,以彰显对教学的重视。比如新生入学,毕业生典礼,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开学领导听课,检查教室设备,上课纪律,考试纪律,课堂,考试,评卷,评价,精品课,教学立项,奖励,似乎把教学真的很当回事。反观科研,只要制定几条“唯”项目,论文,头衔的标准,并与待遇职称挂钩,似乎一切搞定。教学科研,孰重孰轻,老师们心里有数。所以,教学水平,能力的认定远比科研认定复杂。教学是个慢功夫,提高教学水平非一日之功。而科研是可以短平快见效的。科研评价管理的数字化使得科研相对透明,而教学评价管理是个难题。什么是教学好的老师?是学生欢迎程度?是上课内容?是教学项目?是教学奖励?是出版教材?是什么名师头衔?或许都不是!好的老师应该是大师!大师有深邃的思想,有对学科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有自己的建树,有良好的师德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人一生的启迪能力。教学好的老师是那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记忆中难忘的老师。现在的大学几乎没有教研室了,也没有过去新教师听课讲评了。基本上派课给老师,然后就是“教学管理”环节的事情了。只要不迟到,不缺课,不违反纪律,就是教学合格。只能说合格,优良不好说了。在如此重科研轻教学的环境下,重视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但没有哪个学校说不重视教学,文件齐全,制度规范,管理到位,形式上什么也不缺,不信你去检查?至于如何在教学内容和质量上下功夫,真正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就另当别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不起,我这一届校长只有四年,我这大学老师也就能当30年。

莫妮卡

教学、科研、战“疫”……这位通大女教师真飒!

站三尺讲台,育四方桃李;投身科研,孜孜不倦;面对百年难遇的疫情,秉持家国担当,带领大学生青年突击队迎“疫”而上,为防疫贡献专业力量……工作16年来,公共卫生学院老师高月霞一直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主编教材2部,曾获全国卫生管理教育学会一等奖;注重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相结合,教学质量考核连续5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指导学生获得多项大奖。高月霞用自己独特的笔调,谱写了对自己、对学生、对社会特别的诗篇。教有方 春风化雨潜入夜“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新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高月霞的课堂,往往不是从课本开始的。结合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传授学生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高月霞最为注重案例式教学,始终会将知识点放置于最新的时代背景中。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高月霞每天都会结合全球最新的疫情数据,通过中外治愈率和死亡率等数据对比,向同学们展现中国抗击疫情的得力举措和应急速度。“用最前沿的思想,实时更新课程内容。”高月霞说,“通过数据化直观对比、实事案例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向学生展现卫生管理在社会的重要性,真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是高月霞孜孜以求的方向。“高老师在研究生每周例会的时候都会采用研讨会的方式,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进行新的学术探讨。”今年是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8级研究生韩亚蓉成为高月霞学生的第五年,“高老师十分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术道路上,有她的保驾护航,我们都很安心。”去年参加全国统计建模大赛期间,韩亚蓉每天都会备赛到深夜。遇到数据分析的问题,韩亚蓉抱着电脑来到办公室寻求帮助,总能发现高月霞的身影。“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在科研方面给学生提供‘安全感’,让他们能够放心地往前冲。”高月霞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的学习方法。”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教学理念,高月霞带领学生成功取得了“调研中国”入围全国30强的好成绩,她所指导的《从我到我们——二孩家庭幸福成长计划》的项目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她带领学生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表现突出获得共青团江苏省青年突击队先进集体通报表扬……这些成绩,都让她无愧于“南通大学教学名师”的称号。做科研 咬定青山不放松相比起其它医学类专业,高月霞所从事的卫生事业管理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小众”专业。说起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高月霞说:“医生可以运用技术改变个体的健康情况,但制定一个公平、高价值的国家卫生政策,却可以改变千千万万人。”作为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2004年,高月霞毕业之后选择了留校当一名高校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她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我每个学期回来一个半月,把学校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赶回北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和图书馆。”期间,高月霞还参与了“思蜀援川”远程医疗项目为期一年的评估,每个月都要深入现场,了解13个乡镇卫生院和汶川县人民医院项目实施的进展。“6月份是汛期,山区的碎石很容易滑落,但我们仍然壮着胆子,深入现场勘察。”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高月霞在教导学生的时候,首先强调的就是“深入实践,不怕吃苦”,而这也是她本人进行科研的真实写照。在完成“家庭医生激励对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结果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经济学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由于涉及到新兴的行为经济学领域,高月霞和她的学生团队需要采集大量的实践数据。由于项目现场在农村地区,老百姓早上7点左右就守在村卫生室。为了不让老百姓等待,他们每天都是6点就出发。为了让大家多睡一会儿,每天早上,高月霞都会贴心地帮同学们买好早餐,再带大家一起前往现场。“实践调研的日子很苦,我在过程中几度想放弃,但每一次高老师都能及时察觉到我的情绪变化,甚至在晚上十二点打电话疏导我。”公共卫生学院预防14级的陈思璐回忆道,“高老师常对我说科研是需要运气的,但运气其实就是勤奋的另外一个名字。”也正是这样的精神鼓舞了陈思璐,让她坚定了自己扎根实践的信念。在高月霞的激励下,陈思璐也考取了南京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的科研使命感不仅仅源于我自身的学术追求,更有对学生责任感使然。”高月霞说,她始终坚信身教大于言传。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带领学术的持续推进,这样的初心,她始终未变。战疫情 凌寒傲雪暗香来今年寒假,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有无数身影服务在一线,用坚实的力量书写“志愿故事”。“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是高月霞指导创办的社会公益组织。在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之际,高月霞带领学生团队坚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理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新冠疫情最初爆发期间,高月霞得知南通法院天平志愿队人手短缺消息后,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同学承担起武汉医院紧缺的医疗物资、物资统计、分配和追踪核查工作。在物资分配对接方面,发挥了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优势,有条不紊地做好统计与分配工作。实现了连续43批次的湖北省内83家医院捐赠物资医用防护物资的精准对接,8056个护目镜、3660套防护服、23550个医用防护口罩、82万只医用手套,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都是高月霞没日没夜的努力。“哪怕是逆行,我们也必须尽全力跑得更快,才能拯救更多人。”高月霞说道。收集疫情数据,研判疫情发展态势,给予防控政策建议,累计撰写新冠肺炎流调报告49份,研判报告9期……高月霞还在学院的支持下,召集“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团队组成了青年突击队,加入到南通市的疫情防控研判工作中。此次疫情研判实践对于所有同学来说都是第一次,每晚汇总材料加班到晚上12点也是常有的事。“但看见高老师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陪伴我们到深夜,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作为青年突击队的成员,韩亚蓉说,“本次疫情实践中,我们看到的是高老师对防控疫情工作特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往后我也会像高老师一样,立志做有担当,有责任的青年一代。”与其同时,“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还专门开通了“共战‘疫’,心相伴”心理帮扶服务,通过线上模式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心理帮扶,自1月20日以来,累计制作微信推文24篇,主要侧重儿童健康心理养成、帮助家长积极有效应对孩子紧张焦虑情绪等。在外,高月霞是坚守防疫一线的志愿者;在家,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虽然家里也有自己牵挂的儿女,但在 ‘大家’面前,还需要‘小家’的割舍,面对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我还是希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一堂疫情的社会思政大课中,高月霞感触颇多,“这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实践的机会,也是实践育人的好机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也正是我们想要在思政课堂里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理念。”来源:南通大学文字丨乔心怡 杨苑珊图片丨受访者本人责编丨许馨缘 陆雨析校对丨谢晨静 穆浩鹏审核丨刘佳昕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南通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大钢琴

严纯华: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教学与科研,也就是言传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教学与科研对高校而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自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对于以文化和知识传承、知识创新和创造并重的研究型大学而言,这一辩证关系不言自明;即便是以文化和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型大学,由于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这一关系同样也清晰明了。纵观全球大学发展的千年历史,这一关系虽在各个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侧重,但从未偏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规模和办学能力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迅速走过了恢复高考、扩大规模的过程,走进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教师也亲历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小众受教到大众受益的发展过程。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之初进入大学的我们,迄今仍感恩和感动于当年的大学氛围。当时,老师们在沉寂蹉跎了十多年后,以浓缩升华了的知识、蜡烛般燃己照人的情怀,全身心哺育我们;学生们则像永不知饱的雏鸟,引颈争食、奋力消化吸收,同时跟随师长迅速转入研习探究。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恒的大学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任务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建设目标更为远大,各校都试图将自己的定位和视野放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加以考量。在历史变迁、跌宕甚至转折的关头,文明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知识与科学的创新与创造,技术与产业的突破与变革,无不依赖于教育,无不依赖于人才培养。此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力和水平,无疑是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大学使命的全面复苏,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转入知识传承、创新和创造并重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又要精深科研。于是,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时间分配、精力投入平衡问题必然显现。凡认真从事教学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教学是一项极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而且是个良心活。然而,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指出的:“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值得反思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存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失衡问题,我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本身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微妙过程,假如高校从教者初心不在、为利所驱,就不可能立德树人、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不做教学做什么?不做科研教什么?这句常常挂在高校教师和服务管理者嘴边的话已经大体道出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就我自己几十年教学科研工作体会,教学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掌握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即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功能。并且,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知道的道理给学生讲明白,还要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甚至要化解学生为“滴定”教师水平、显示自己能力而提出的“挑战性”甚至“挑衅性”问题——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以我所熟悉的科研领域而言,被世人称道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和突破,大多基于讲授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的知识融通、抽丝剥茧、寻根究源,无疑能促进自己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工作则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将自己对科技前沿的学习认识、科研心得和成果等融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在这种重新加工和梳理中,又可以为优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提升自己的科研境界提供反馈和新思路。此外,教学工作还能从学生身上反演看到自己的不足,被学生的灵动所激发,达到教学相长,可谓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在老一辈教师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就应该将教学工作当成天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立德树人中成就自己。以己管见,科研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与教学过程相比,科研过程具有面向未知世界、探索未知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等特点,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洪堡指出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对科学的具体探讨过程,否则教学就变成了空洞的教条传输,这样就束缚了人的潜能,而不是对人类智慧潜能的尊重。科研工作既是创造新知识的必然途径,也是展示和检验教师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才华的重要场合,更是磨炼研究者意志和品德的必要途径,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构成了高校育人的主要手段。我常和学生说,科研工作是一个以失败为主旋律的过程,科研的魅力恰在于百折不挠后可能发现的新现象、新原理、新物质、新方法和新技术,由此引领人类文明文化、深化科学认识、提升科技水平、改善人类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科学研究的不断精进,才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源泉,这就是教学是流、科研是源的辩证统一,也是历经千年、不断革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下,全球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校除了继续在科研上追求特色、追求引领外,更加重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更加重视对专业的融通整合,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百多年的西风东渐、学习探索、艰苦发展过程,如何在新时代开创东风西渐的大格局,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尽快形成中国特色并为全球共享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范式,是我们高教从业者的使命,也是青年学生的职责和理想。科学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定是我国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心所在。

快餐车

务实创新促教学,科研引路助教改(骨干教师的工作总结)

【班主任|教师(骨干)|职称晋升|年级主任系列计划、总结和讲话原创首发文章】◎ 文/编 乌江斗转星移,时光飞逝。作为一名县级地理骨干教师,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明年,现将其情况总结如下:01一、常学不懈净思想努力学习马列著作,毛XX思想,邓XX理论,坚持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积极订阅党报党刊,业务杂志,并把新时期涌现出的共产党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来激励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我的教学结合起来。坚持收视国内外重大新闻,关心时事,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及公益活动,活动中热情积极,团结他人,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发扬持之以恒,奋发进取的精神。02二、务实创新促教学在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实践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求实、创新”、“严谨、扎实”地开展教学工作、认真钻研中学地理,做到了“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我订阅了《中学地理》《中学地理教学》等刊物,并且自己有以乡下人命名的地理博客,上面有自己平时的心得体会和自己教学文章等,供同行朋友们学习,同时同行也给自己提出许多建议和希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钻教材、大纲及教辅资料。把握课文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画地图、作业,做到“一课一得”。

艾曼纽

以科研促进教学 以课题提升内涵

——成都高新和平学校召开理综组课题开题论证会中华志愿者网讯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纲要提出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高新区中小学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指导意见》中,“实践探究”、“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成为高频词。为响应上级号召,促进教育发展,进一步推动学校和融课程建设,成都高新和平学校理综组经过一学期的筹备,着手开发了课题——《基于学科融合的主题式活动开发与实践研究》。2021年3月16日,成都高新和平学校理综组全体教师齐聚三楼会议室,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会议邀请了武侯区教育科学院理论研究所蒋波所长作为课题指导专家,学校理综组教研组长周莎老师主持会议。杨悦萍老师作为代表对课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向老师及专家们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工作计划。听完汇报,蒋波所长首先肯定了学校理综组各位老师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努力付出,也对老师们的思路表示了赞同,同时,针对所申报的课题内容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详细地指导,蒋波所长提出的观点如:课题的研究要明确问题后直接深入研究、主题式活动一定要体现主题等对课题的进一步开展都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为课题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理综组的老师们就自己的观点和对课题的理解与蒋波所长进行了探讨,会后都表示受益良多,更加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向。自建校以来,成都高新和平学校教学科研就以学校的和融课程为根基,根植教学一线,一直保持着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趋势,和平人将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课题提升内涵,结合实际,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教育事业锦上添花!

教育思考:教学不仅需要日常,更需要教科研

今天并没有打算写关于教学与教科研的文章,但在一篇报道中发现自己的一句感悟让我产生写此文章的动力。十八个教科研课题齐开局 菏泽这些教师纷纷表示收获满满有时候一个人的文字不只是当时的精神力量,有可能成为下一步成长的动力。人生相遇就是缘分,在守住缘分的同时能给周围带来动力让人生更有意义。(我就坐在没有拍的哪个角落里,哈哈)1.教科室教务处是学校的日常工作,则教科室就是学校的顶尖科研部门。没有教科室的科研成果,学校推行的教育教学很难有系统的成熟经验。但恰恰教科室很多学校都没有,有的有也只是一个名字,缺少实质性的科研工作探究。任何一所有前瞻性学校都有教科室或者其它名字。其实教科室是服务与教学的前沿探究的部门,如果把教务处比喻成四肢,那么教科室就是大脑。没有教科室学校可以存活,但没有教科室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就没有方向性。教科室的工作是学校推进很多活动的发令部位,因为战略高层的思想没有经过教科室的实际科研不一定有落地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思考没有落地能力,我们的想法就无法得到落实,甚至无法给老师送去具有教育的实际经验,无法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教育意义。因此,没有经过教科室探究实践的教学思考都会给教育教学带来教育盲区,甚至是对学生的危害。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应该从重视教科室的建设和引领做起。再说一下教科室不只是为学生设置,还应该有针对老师的成长教育等内容的探究。教育不只是凭借一时的想法产生的教育动力,而是有了想法后经过学生、老师等部门实践探索后才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指导。2.课题课题是什么?课题并不是我们凭空想来的内容,而是为日常工作服务的内容,如果我们仅仅把课题当成日常工作之外的内容,没有必要去做课题研究,因为一开始他就脱离日常教学服务的基本准则,自然也不会在后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恰好相反还会增加老师的日常教学事务,增加部分老师的教育负担。课题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如果它的存在影响了老师的日常教学,我们的课题就已经死了一半或者全部,或者说老师就根本没有教科研方面准备或能力。话又说回来,如果老师没有相关方面的思考,老师的教育生涯也丢掉了部分前进的可能性。课题与日常教学有关。它本身是为提高教育教学某些方面的能力而开设的研究,或者是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开设的教育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经验(具有指导性或实用性)。因此,希望更多的人不要把课题脱离日常教学,如果脱离了,课题的灵魂就失去了存在的真实意义,成为老师谩骂的累赘。课题与学历无关。很多老师谈到课题就说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仔细想一下,这与学生还没有去写作业就断定这个题目不会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老师是学习者的代表,更是终身学习者的代表和推动者。因此请老师不要过早的否定自己,而是尝试着去接纳有关对自己帮助的内容,逐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比如说,老师想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老师必须思考方法,在思考方法时,只能通过课堂的尝试、学生的反馈找到能唤醒学生参与的提问方式或者习题类型等等经验,把这些自己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就是自己的课题内容。从网上下载下来就拿来使用的东西是他人的,因为他人的经验永远都属于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究出的成果,只有经过自己的实践验证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产生更有意义的价值。课题研究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没有课题研究能力也就没有实践教学改革的能力。因此加强学校和老师的科研能力,是为下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提供可能性。3.项目式学习和科学关于项目式学习,不仅是综合实践课程,更是一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并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与暂时的教学质量相违背,但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项目式学习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师团队,而且需要胆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支撑着它去落实,去给家长等目光短浅的人去解释,如果家长不接受,实践的老师很有可能成为“鱼肉”。写到这里,我还想说一句:有些家长干预学校的教学工作,是社会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甚至有些幼儿园被家长逼成为了今天的存活,偷偷的小学化的现象,这些都在表明教育的急功近利性,但这只是教育悲剧的开始。因为每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共16年的时间,教育如果能唤醒孩子自我成长内驱力,别说小学,初中,就是高中开始人生的追逐也能翻盘。科学科目不只是传递单纯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发现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从小有相关方面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将来在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科研能力就会得到更高的发展。但这样的教育实践却需要很多方面的制约,包括师资人数和教师的眼光。关于教学和教研是学校发展缺一不可的,如果教育的发展想进行突破性的发展教研是不可或缺的。最后感谢,省、市、区、校给与本次的交流的机会。前行的路上不仅需要思考,也需要他人给予思想的碰撞。20201707

悬解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型副教授)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是什么?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温馨提示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来源:定西人社12333】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纯白不备

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

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很重要。请高校的老师们来谈一谈,您认为这两者孰轻孰重,您在工作中是怎么做的,并谈谈自己的想法。也欢迎曾经的大学生或在读大学生来交流下,您希望大学老师更看重教学还是科研,为什么?小编在此感谢 flasheagle 版主举办的活动,从中所获得的一些来自老师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分享。老师这么说 如果论个人发展的话,感觉教学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也的确很难去评价。但是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觉得站好讲台是根本,也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源泉。首先,能够上好课是对自己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一次完美的训练。其次,上课是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过程,这过程往往充满了思想的碰撞,是极其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最后,上好一门课能够带来的成就感不比发表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来得少。相比上课,科研反而是一件更辛苦的事,通常是一个人埋头苦干,别人看到的只是你最后那一篇成稿的文章,却不知中间要付出多少绞尽脑汁的思考,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年青老师,什么都要自己来,与学生期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些,随着工作年限越长,积累的教学经验也能让你找到能带来高产出的学生,但这些同样需要你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或者是有指明方向的能力。总之,大学老师真心好累,最近感觉就是光教学和一些杂事都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完全抽不出身搞科研。 ——by tianjming 我认为楼主应该把帖子的“教学”改为“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学中高校的三个职责是人才培养(一说是教学,但教学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现在很多人对“教学”大肆鼓吹,个人感觉这种风气“有”是好的,我们的确应该对教学重视,但不应该太过,虽说“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第一阵地,但“教学”也只是培养人才的一个环节而已。即使一个学生课上学得再好,还是要参加一些竞赛、跟着老师做一些项目方能使能力得到根本的提升。一个只会教学没有科研的老师,个人并不认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好老师,尤其是专业课老师。另外,有关对“教学好坏”的评价也是有问题的,比如“教学名师”、“讲课竞赛”、“教改项目”、教学论文、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负责人等等,这些真能说明一个人教学很优秀么?还有,有人说“学生的口碑”最重要,那么什么是学生口碑的反应?评教结果?那又有人说了,老师期末放水了评教就好了。所以,有人说自己教学如何付出却没有回报,关键是你没法说明你的付出有效果,期末考得好,人家说你故意放水。但科研进款和科研论文是实实在在的,且不谈什么实际应用推广,如果推广了那就更实在了,所以大家重科研轻教学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相比于教学,科研是比较可以评价的。而且个人感觉,一个能做好科研的人大部分只要用心也是可以把教学做好的,但能教书的用心了就不一定能搞好科研,的确世上会有例外,但个例不能说明问题,所以不要以某个个例说事。 ——by jbb0523 感觉教学和科研两者的评价也有尺度问题。科研做得好,实打实的有论文和项目产出,这是硬指标,实在的收获。教学呢,所谓的什么教学评估组,很多都凭关系、靠资历,投入很多时间在教学上,你教好了,不鸟那些所谓的评教组,一样给你平庸的评价。学生的评教也很扯,你放松他们,给分高,严控课堂考试,却给分低,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评价机制摆在那里,生活质量摆在那里,为五斗米折腰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by 深缘浅笑 基本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科研上,学校的教学要求不是太高,指导研究生和科研到款都可以顶工作量,自然大家也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在教学上。但是对教学的态度要比科研更认真,因为教学有教学事故,科研只要没有学术不端和实验安全事故,学校不考核科研事故。 ——by tomxq031011 二本,教学为中心,集体备课、下班后还备课改ppt,校、院系督导组随机听课,科研课题也要勉力完成。总的来说,教学比科研花的时间多,即使写标书写论文主要也是在假期,或者因为快要晋升的时候要在科研上多花时间。 ——by 雅尼 教学是公家事,科研是自留地。学院里曾经有一个老师一上课就照念ppt,讲了半节课发现投影仪都没开。 ——by torekill 作为教师,最根本的是站稳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此乃为师之本。然高校老师作为国家高素质科研人才,科研任务也不宜偏废,并且科研成果几乎成了晋升的核心指标,不重视科研几乎是不可能的,适当在俩者之间平衡。 ——by VincentSSW 我在高校做辅导员,天天忙于学生各种琐事,真心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感觉学院领导是有什么累活重活就推给辅导员,学生什么事都要先经过辅导员签字,但是绩效科研等永远往专任老师那边倾斜,所以专任教师是我们辅导员的梦想,我要努力去逐梦了。 ——by 小玎铃 个人认为科研是很需要静得下心的事也需要专注,如果花过多精力在教学上难免会分神,而且未必有人听你讲课。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教学辅助科研的关系,你通过把自己的科研心得和科研经历讲授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给他们一些对科研的向往和指导,这样也可以为中国科研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力量,把科研的精神和科研的生活平民化。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教学就是让科研精神渗透到生活中。 ——by 201611601225 教学看良心,但大多还是付出很多精力的,像我今年一年要全投到教学上,要出一本教材,自己用着顺手,一年都不能写文章了,哎! ——by mrlishi 感觉教学会促进老师对一个领域的深入理解,但适合新进来的老师,而老教授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能一心投入科研。 ——by 小轩在不在 不得不认真准备教学,毕竟学生是花钱来学习的,有学生还是挺愿意学的,而且还有自己讲课出名差的人坐在后面假模假式地督导呢……不过真心觉得备课挺需要时间的,台下时间是台上的好多倍,不然说话都控制不好语速,也可能是我个人太紧张了…… ——by wang_sylvie 大学老师应以学生为主,若你的学生是师范类的,教学肯定是重要的啊,搞科研的方向就该向科研方向倾斜。 ——by 临溪蜚蜚 好学校、高职称的基本都是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评价体系决定。科研好的老师总体花费的精力都是多于教学好的老师,我们申辩就是这样,见过许多老师搞科研周末不休息,晚上也加班,主要从事教学的老师有多少像这样的? ——by 风雨潇潇 现在有几个老师不是把科研放在首位,起码我周围的都是,没办法,刚来的博士上有老下有小,职称、上岗等都和科研挂钩。 ——by xl_zapply 教学水平关乎眼下的声名,科研水准关系到终身的评价。我是尽量一碗水端平。 ——by paulinho 现在科研实在是不好做,每天的教学已经让人忙得不知所以。 ——by 3298487217 教学多于科研,教学量太大,天天嗓子疼,挤时间做科研。 ——by 木木_aaa 普通一本老师,教学刚上手,科研无起色。 ——by onebyte 二本院校,基本上是教学,科研只是完成科研任务量。 ——by lipangcd 公共课教师教学任务特别多,科研几乎没有办法顾及。 ——by datong999 我觉得还是应该以科研为主,创造性的工作,未来的慕课很大程度会取代教师的教学工作,广大高校教师干什么,干科研。 ——by jmy0418学生这么说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我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说我三年的感受吧!第一,对于一些政治思想课,我认为这类课程应该比例降低,原因是高校开这些课程的比例过大,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开展,学时占得过多,而且这些课程大多是初高中便已完成的课程,现在拿到大学来,内容基本没有增加多少,学生兴趣不足,认可度不高,老师教课基本是聊天。第二,对于开课顺序,目前很多老师上课都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现在我对感兴趣的课程又只好跟着大一二的去蹭课。第三,对于专业课课时,应该有合理的时长,但学校为了学科的开展,往往压缩学时,往往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第四,关于讲课内容,老师们其实应该更加关注实际应用,注意理论和应用比例的控制。第五,大学的教学思维应该是启发和训练学生如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整套思路,而不是将知识点灌输。我个人认为,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在课下和学生交流或者课上互动。 ——by Zhibao1994 作为学生,真的很不喜欢那种跟着ppt念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大家自己玩自己的,根本没兴趣,可见在教学方面根本没下功夫。但还是有一些很不错的老师,上课幽默风趣,知识讲得好,学生也很喜欢。我觉得这种幸福感应该不亚于科研出成果吧! ——by ELPSY_CONGRO

其一人恶

高校教师,“凭”科研还是“凭”教学

资料图片今天是教师节,首先祝教师读者们节日快乐!古人云:教学相长。在现代高等教育实践中,教学和科研是互相促进、不可偏废的一体两翼,有许多科技巨擘本身也是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但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很多高校教师、特别是“青椒”们广泛讨论的话题——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想教好课、又想做出科研成果,有时候就成了一种两难选择。那么,对于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师们的真实感受如何?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平衡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职称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今年2月底,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要以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7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再次提出“代表作”制度,期待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找到平衡。改革的路途中,中青年教师感受如何?高校教师的岗位之间缺乏区分度高校的教师岗位可以分为“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行政岗”等,岗位不同,职称评定的要求也不同。记者走访中发现,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学科研岗”。这个岗位意味着“教学”“科研”一肩挑。江苏某知名高校教授林海告诉记者,这些岗位在职称评定上区分度不大,选择“教学科研”压力还相对小些。“比如我们学校,科研岗评定教授的标准是在C刊发论文10篇,教学岗需要C刊论文8篇,还需要承担相对更重的教学任务。就数量来说,8篇和10篇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教学岗’最累,很少人选。”在记者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在大多数学校,选“教学岗”依然要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代表作”制度执行力度不强。在林海的印象中,他从教13年,只听到一位教师凭借高超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材代表作获评教授。“那个例子太特殊了,没有可借鉴性。大部分时候,科研任务都是教师们较重的负担。”林海说。北京某高校讲师李昕同样选择了教学科研岗,学校对她的考核要求是:每年除了课时分之外,还需要4分的科研分,这4分代表着一篇核心期刊的文章。对于这个标准,她认为,“教师们只要努努力,还是能完成的。”但她依然在职称评定中落选了,原因是“缺少省部级科研项目”。李昕处于青年教师中的“尴尬的年龄差”上,36岁的她刚刚超过了“35岁以下破格”的金门槛。教师评定职称有两项硬指标,“得一即可”。“一是教学上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三等奖以上,但是我们一整个学校每年只有一到两人入围比赛,还不一定拿奖,太难了。另一个就是拥有省部级项目。所以,目前我还在为职称奋斗着。”李昕说。评价体系不兼容,“一刀切”现象仍存在感觉职称评定的标准总是在“避着自己”走,这是浙江某大学副教授张斌的感受。他47岁,正是科研和教学的高峰期。他讲授电影学,在高校是一个偏小众的专业,但遗憾的是,评职称的要求却是“统一”的。“发表的文章刊物目录只能由学校科研处认定,而不是由‘同行’认定,这是所有‘小众’专业教师共同的苦恼。我是做电影研究的,我们业内有一本刊物很受认可,叫《当代电影》,这是我们专业领域最‘核心’的刊物了。但是在我们大学,这本刊物不在核心目录中。如果学校的核心刊物目录没有收录我专业相关刊物,就意味着我可能这辈子都发不出学校认定的权威文章,这对于我们学术晋升来说影响很大。”张斌告诉记者,“有时候我会看到评论,说一次次职称改革教师不知足,一步步减负还有意见。事实上,不是我们不努力,我们往往被一个目录、一个名单缚住手脚,‘一刀切’现象仍然存在。”张斌并不是个例。江苏某一本院校副教授白伟这样评价:“这就是评价体系不兼容,学校总是希望用一把尺子‘测量’所有教师,因为这是最方便的。”白伟说,此前他曾是公共课教师,是“教学岗”,目前转为高校的“行政岗”。“行政岗也需要评职称,会比教学岗、科研岗的标准再低一些,但是也需要发表论文。而且,我们发表的论文不能是相关行政领域的,因为高校行政方面没有核心期刊,我们同事只能发表一些工作中用不上的所谓学术论文,才能达到评职称的标准。”匿名评审、同行评议,他们希望有这些改变采访中,大家也都表示,近年来情况正在好转,教学的砝码在不断加重。“教学和科研并不冲突,但是一些实践性强的学科申请科研项目往往有一些困难。”李昕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学校做出了一项改革,“比如实践类较强的专业,纯教授理论的老师无法授课。按照以往的规定,只有副教授才有资格申报硕士导师,今年暑假学校出台政策,破格允许我们这些只有讲师资格的人,也可以申报硕士导师。对我来说,这项改革就挺好的,有了硕士生导师的资格,我们受到了肯定,在待遇上,工资水平上也相差无几。”李昕告诉记者,这让她不再纠结,安心从教。“可能是专业原因,我们有很多资深老师只是讲师,有一些年龄还比我大,但是实践类强的硕士生只有我们能教。这个政策如果顺利出台,我们就看到希望。”张斌兴奋的是,在学期末学校的教学评选中,他成为了“学生心中满分老师”,整个学院只有两名老师入选,他很骄傲,这也将加入到他的“正高”评定的分数中。“在讲台上耕耘、在科研上斩获,双倍努力,得到的是双份惊喜。作为高校教师来说,在讲台上得到的成就感是最多的,毕竟,作育英才是我们的首要责任。”采访的最后,他们谈到了自己的希望。白伟希望,学校的相关配套措施能尽早落实。“7月份的《意见》出台后,教师们都很高兴,学校党委也发文了,但是到了科研处,他们一句话‘需要调研’,就‘挂’起来了,今年依旧按照去年的老政策来。我们希望,好政策尽快落实好。”林海希望,论文发表的时间限制能适当放宽。“不少教师都是卡在时间上,核心期刊发表有周期,但是有的学校评职称只认可一年内的成果,放宽条件将激发更多创造力。”他还希望,匿名评审能成为现实。“目前的情况大多是‘自己评自己’,有资格的评委就那些,名单怎样大家基本都猜得到,这让‘人情票’有存在的空间。”张斌希望,“同行评议”能尽快推广。不少专业‘一刀切’现象还很严重,凭职称不是看科研教学成果,而是像卡尺一样‘量’核心期刊数量,这不利于青年教师成长。实际上,我们在硕士、博士论文的评定中,都用过‘同行评议’的做法,效果很好。我们希望,这一政策尽快在职称评审中落实。”(本报记者 姚晓丹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来源:光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有之

「人社日课·4月16日」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型副教授)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是什么?

【来源:葫芦岛就业服务】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