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官网省级正规刊物知网收录版面费多少爱之泉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官网省级正规刊物知网收录版面费多少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经国家教委批准,国民教育教育学术期刊(半月刊),国内发行号:CN10-1390 / G4,国际发行编号:ISSN 2096-224X。这本杂志专门针对开发管理,教学研究,在科研创新和教师培训等领域,我们将展示我国的学校教育和科研成果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在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方面交流新思路新的经验,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的研究题。现在面向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呼吁科学和工程学作者和研究生发表论文。主要栏目:教学管理,教育研究,专题报告,著名专家访谈,教学学习欣赏,教师教育,教育成就,德育与心理学,国际交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书评,师生互动,热点关注。稿件要求:1.稿件内容应包括:文章名称,摘要,关键字,正文和参考文献。2请附上作者的详细邮寄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3.摘要应准确总结全文,长度为200到300个字,请勿使用“本文,作者”之类的主题。关键字与35为宜。正文字应在3200-3500字左右。全文共约3800个字。4.手稿必须正确标有参考文献。该期刊采用文章结尾(稿件中具体内容的说明可以使用页面注释),以便编号。描述格式符合“信息和文档参考文件描述规则“ GB / T7714—2015执行。示例如下:[1] 陈登原. 国史旧闻:第 1 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00:29. 5.如果稿件是研究项目或资助项目的结果,请注明批准时的项目名称和编号。6.该期刊的审阅周期为7至15天。为了使稿件通过审阅被接受,该期刊将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通知作者。我们不会回复不可接受的手稿。如果自投稿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收到任何答复,则作者可以亲自处理该手稿。7.本期刊有权编辑,删除和修改要使用的手稿。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向本期刊提交的任何论文均应视为同意接受该期刊的授权版本单位使用。8.所有提交给该期刊的手稿必须是作者的原创。如有窃,恶意篡改等,作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作者的详细地址应在论文底部注明[示例:××省××城市(区,县)××道路××××学校××接收],联系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联系电子邮件。这样我们可以迅速和迅速地与您联系。 ·如果您的文章被采纳,则需要支付一定的排版费,并希望广大作者能理解!

是谓独有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教育类G4正规省级期刊能评职称

教育类G4国家级 半月刊知网,万方,龙源,维普国内刊号:(CN)10-1390/G4国际刊号:(ISSN)2096-224X版面字符:3200字符/2版 4800字符/3版刊物页数:129页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摘要信息:必须要作者简介:必须要参考文献:必须要主要栏目:学科教学-文史、科学与实践、观点撷英、学科教学_艺术、德育教育、经典在线

初始化

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教学与科研,也就是言传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教学与科研对高校而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自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对于以文化和知识传承、知识创新和创造并重的研究型大学而言,这一辩证关系不言自明;即便是以文化和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型大学,由于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这一关系同样也清晰明了。纵观全球大学发展的千年历史,这一关系虽在各个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侧重,但从未偏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规模和办学能力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迅速走过了恢复高考、扩大规模的过程,走进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教师也亲历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小众受教到大众受益的发展过程。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之初进入大学的我们,迄今仍感恩和感动于当年的大学氛围。当时,老师们在沉寂蹉跎了十多年后,以浓缩升华了的知识、蜡烛般燃己照人的情怀,全身心哺育我们;学生们则像永不知饱的雏鸟,引颈争食、奋力消化吸收,同时跟随师长迅速转入研习探究。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恒的大学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任务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建设目标更为远大,各校都试图将自己的定位和视野放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加以考量。在历史变迁、跌宕甚至转折的关头,文明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知识与科学的创新与创造,技术与产业的突破与变革,无不依赖于教育,无不依赖于人才培养。此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力和水平,无疑是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大学使命的全面复苏,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转入知识传承、创新和创造并重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又要精深科研。于是,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时间分配、精力投入平衡问题必然显现。凡认真从事教学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教学是一项极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而且是个良心活。然而,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指出的:“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值得反思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存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失衡问题,我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本身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微妙过程,假如高校从教者初心不在、为利所驱,就不可能立德树人、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不做教学做什么?不做科研教什么?这句常常挂在高校教师和服务管理者嘴边的话已经大体道出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就我自己几十年教学科研工作体会,教学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掌握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即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功能。并且,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知道的道理给学生讲明白,还要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甚至要化解学生为“滴定”教师水平、显示自己能力而提出的“挑战性”甚至“挑衅性”问题——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以我所熟悉的科研领域而言,被世人称道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和突破,大多基于讲授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的知识融通、抽丝剥茧、寻根究源,无疑能促进自己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工作则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将自己对科技前沿的学习认识、科研心得和成果等融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在这种重新加工和梳理中,又可以为优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提升自己的科研境界提供反馈和新思路。此外,教学工作还能从学生身上反演看到自己的不足,被学生的灵动所激发,达到教学相长,可谓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在老一辈教师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就应该将教学工作当成天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立德树人中成就自己。以己管见,科研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与教学过程相比,科研过程具有面向未知世界、探索未知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等特点,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洪堡指出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对科学的具体探讨过程,否则教学就变成了空洞的教条传输,这样就束缚了人的潜能,而不是对人类智慧潜能的尊重。科研工作既是创造新知识的必然途径,也是展示和检验教师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才华的重要场合,更是磨炼研究者意志和品德的必要途径,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构成了高校育人的主要手段。我常和学生说,科研工作是一个以失败为主旋律的过程,科研的魅力恰在于百折不挠后可能发现的新现象、新原理、新物质、新方法和新技术,由此引领人类文明文化、深化科学认识、提升科技水平、改善人类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科学研究的不断精进,才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源泉,这就是教学是流、科研是源的辩证统一,也是历经千年、不断革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下,全球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校除了继续在科研上追求特色、追求引领外,更加重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更加重视对专业的融通整合,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百多年的西风东渐、学习探索、艰苦发展过程,如何在新时代开创东风西渐的大格局,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尽快形成中国特色并为全球共享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范式,是我们高教从业者的使命,也是青年学生的职责和理想。科学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定是我国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心所在。(作者:严纯华,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从教学管理到教学研究,强智科技与东北师范大学8年合作历程

从教学管理到教学研究,强智科技与东北师范大学8年合作历程在刚刚过去的“强智科技2020年第七届教学服务平台技术交流培训会”中,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运行管理科科长于尧给我们分享了学校从「教学管理」到「教学服务」到「教学研究」的教学信息化服务转变历程,现将于尧科长的汇报分享如下 ↓↓↓东北师范大学×强智科技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出台了《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提出“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模式,并首次以立项的形式开展教务系统的建设。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与强智科技合作,搭建教学服务平台。平台从教务管理,到教学服务,再在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上,对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学校提供教学研究和教学决策支撑的功能。优化选课流程,提升学生满意度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进度,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课,课程资源有限,出现学生抢课的现象,系统响应速度慢,服务宕机,最后导致买课卖课的现象。学校与强智科技技术人员分析选课流程(预选-抽签-正选-退补选),从每个流程进行优化:1、预选课堂不限选课人数,不分选课时间先后,服务器不存在压力。2、抽签如果对选课人数超过课堂容量的课程进行计算机随机抽签,中签率低导致选课期间正选压力过大。因此,通过增加选课志愿和选中率(重修课程、班级规模、上课时间、热点教师,调整不合理的排课数据)来“提高”中签率。3、正选如果正选采取先来先得的策略,选课人数过多会造成服务器响应速度减慢,甚至宕机。因此,在正选之前,增加抽签后查看抽签结果流程,分散人流,有效解决了选课期间服务器服务响应时间慢的问题。主动发现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学生日益增长的自主选课需求与修业信息不规范、课程资源不丰富、课程安排不合理之间的冲突:为学生学业规划提供的数据支持不足、不便;优质课程资源偏少,课程资源数量不足;不同年级间必修课程冲突率高,专业课程向外专业开放度小……教学运行平台的管理功能(完成日常教学安排)完成后,向主动服务(日常教学安排的质量考核及优化)方向转化。1、优化排课建立排课质量考核体系,降低必修课程的冲突率,提高专业课程的开放度(要求各个专业课程在满足自身专业教学需求、人数需求,必须流出10%-30%在余量用于给其它专业在学生来自由选择)。2、考核评价推广教考分离,展示成绩正态分布情况。3、学业档案通过教学服务平台建立学生学业档案,有效反映学生修业信息(已修信息、毕业需修信息、建议修读进度等),让师生、辅导员、教务秘书可以随时随地掌握修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学业预警制度教育部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大学生毕业要求越来越高,毕业难度越来越大。确定学业预警指标,建立学业预警制度,帮助解决学习困难、态度不端、疏忽大意、错选漏选等问题,做到早期预警、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全员帮扶的状态。如何对教学状态进行描述?东北师范大学通过教学服务平台,从课程资源、任课教师、课程考核等维度,对2014年春季学期教学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编制了《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教学运行基本状态数据》。建立教学运行基本状态数据生成平台,发布教学运行基本状态数据,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教学投入和教学奖励等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客观依据。 目的:客观反映教学运行基本状态,为学校(学院)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原则:客观、有效、不做评价。教学运行数据来源于教学服务平台,客观生成、真实有效,数据只做展示,不做评价,最终数据如何应用、怎么改进,取决于学院。 预期效果:为建立基于数据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教改有数据,决策有数据。基于数据的质量监控,规范教学管理在教学服务平台中建立“听课系统”,实现老师在线查询当前课程、在线预约听课、线下听课、再到线上评价。平台实现实时查询最及时的课程信息,通过预约的方式记录听课课程、打印评价表,有目的性地听课。教师在听课完成后将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实现评价记录汇总统计,为以后评测教学质量和教师评选做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教学服务平台,学校出了很多基于数据的监控报告,如《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教育实践质量年度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报告》、《教学运行基本状态年度报告》等。在“计划——排课——选课——考试——成绩”的整体培养流程中,主动提供各种提醒:为教务秘书提供错排漏排提醒、预选结果分析提醒、成绩录入提醒、成绩认证提醒等,促进主动反思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课程调整提醒、错选漏选提醒、考试报名提醒、学业预警提醒等,引导主动规划个人学业。通过教学服务平台,整合东师微教学、教务助理等多种服务功能,建立东师教务助理中心,提供考试安排查询、成绩查询、教务通知推送、课表查询、空闲教室查询、教室设备报修、问卷调查、校历查询、专项成绩查询等功能,把数据整合应用,用数据指导教学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用数据说话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立足点。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的8年间,双方共同打磨产品,为教学管理和服务提供可视化的、最直观的数据反馈,让师生获取他们想要获得的东西,为教学服务的改进方向和目标提供指导,就是强智科技的初衷。

假想敌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教学与科研,也就是言传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教学与科研对高校而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自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对于以文化和知识传承、知识创新和创造并重的研究型大学而言,这一辩证关系不言自明;即便是以文化和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型大学,由于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这一关系同样也清晰明了。纵观全球大学发展的千年历史,这一关系虽在各个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侧重,但从未偏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规模和办学能力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迅速走过了恢复高考、扩大规模的过程,走进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教师也亲历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小众受教到大众受益的发展过程。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之初进入大学的我们,迄今仍感恩和感动于当年的大学氛围。当时,老师们在沉寂蹉跎了十多年后,以浓缩升华了的知识、蜡烛般燃己照人的情怀,全身心哺育我们;学生们则像永不知饱的雏鸟,引颈争食、奋力消化吸收,同时跟随师长迅速转入研习探究。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恒的大学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任务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建设目标更为远大,各校都试图将自己的定位和视野放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加以考量。在历史变迁、跌宕甚至转折的关头,文明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知识与科学的创新与创造,技术与产业的突破与变革,无不依赖于教育,无不依赖于人才培养。此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力和水平,无疑是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大学使命的全面复苏,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转入知识传承、创新和创造并重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又要精深科研。于是,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时间分配、精力投入平衡问题必然显现。凡认真从事教学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教学是一项极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而且是个良心活。然而,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指出的:“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值得反思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存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失衡问题,我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本身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微妙过程,假如高校从教者初心不在、为利所驱,就不可能立德树人、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不做教学做什么?不做科研教什么?这句常常挂在高校教师和服务管理者嘴边的话已经大体道出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就我自己几十年教学科研工作体会,教学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掌握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即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功能。并且,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知道的道理给学生讲明白,还要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甚至要化解学生为“滴定”教师水平、显示自己能力而提出的“挑战性”甚至“挑衅性”问题——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以我所熟悉的科研领域而言,被世人称道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和突破,大多基于讲授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的知识融通、抽丝剥茧、寻根究源,无疑能促进自己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工作则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将自己对科技前沿的学习认识、科研心得和成果等融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在这种重新加工和梳理中,又可以为优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提升自己的科研境界提供反馈和新思路。此外,教学工作还能从学生身上反演看到自己的不足,被学生的灵动所激发,达到教学相长,可谓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在老一辈教师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就应该将教学工作当成天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立德树人中成就自己。以己管见,科研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与教学过程相比,科研过程具有面向未知世界、探索未知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等特点,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洪堡指出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对科学的具体探讨过程,否则教学就变成了空洞的教条传输,这样就束缚了人的潜能,而不是对人类智慧潜能的尊重。科研工作既是创造新知识的必然途径,也是展示和检验教师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才华的重要场合,更是磨炼研究者意志和品德的必要途径,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构成了高校育人的主要手段。我常和学生说,科研工作是一个以失败为主旋律的过程,科研的魅力恰在于百折不挠后可能发现的新现象、新原理、新物质、新方法和新技术,由此引领人类文明文化、深化科学认识、提升科技水平、改善人类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科学研究的不断精进,才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源泉,这就是教学是流、科研是源的辩证统一,也是历经千年、不断革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下,全球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校除了继续在科研上追求特色、追求引领外,更加重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更加重视对专业的融通整合,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百多年的西风东渐、学习探索、艰苦发展过程,如何在新时代开创东风西渐的大格局,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尽快形成中国特色并为全球共享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范式,是我们高教从业者的使命,也是青年学生的职责和理想。科学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定是我国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心所在。作者:严纯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来源:光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和之至也

学校教学管理者要分清楚教导主任和教科室主任各做什么!

本文字数2288字,阅读需要4分钟(文末下载本专栏全部12篇教学管理电子文稿)教学管理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教导处和教科室具体做什么的问题。教导处如果只是完成打杂类工作便没有了导的功能。教导处如果和教科室完全割裂也容易出现两张皮?如何解决?下面提供一所优质学校的制度范本:一、教学工作管理制度1.教学工作是学校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应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活动和校历表,不得随意增减课时、变更课程,不得任意停课,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六小时,建立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2.制定学期或学年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教师教学计划,建立教学计划体系,明确教学管理目标。3.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教导处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务行政工作的职能机构。在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中处于枢纽的地位。教研组是各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是学校教学系统的基层组织。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导处和教研组管理教学工作的作用。4.加强教学研究,严格教学常规。从实际出发制定学校教研计划,开展教改研究,优化课堂教学和课内外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提出工作规范和质量要求,实行教学全过程的管理。5.教导处要搞好

奇杰

教学与科研如何平衡?“教学型教授”真的能为高校培养人才吗?

最近,网络上大家一直在探讨高校教授的晋升评价方式,以前都是需要论文,没有论文想得到晋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今,晋升政策更加开放了,没有一篇论文,不用去科研,也能评上教授,这在高校圈引起了轩然大波。今年南京林业大学就评出了一位“教学型”教授,其实这一制度并不是南京林业大学首创,早在2005年,同济大学和武汉大学就开始设置“教学型”聘任岗位,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这支队伍。外界也纷纷热议,大学究竟应该重教学还是重科研,很多人都没有达成共识。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明确规定,现代大学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责辩证统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大学定位不同,三者所占比重不同。在过往的媒体报道中,有这样一组数据被多次提及,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其中研究型大学只占20%,教学型大学占了70%,支持大学分层次、分功能。那么我们的高校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分类呢?中科院院士陈懿就对美国的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做过解释,研究型大学是指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比例高的学校,研究型大学并非只搞科研而不搞教学,同理,备课教学也不是没有研究,除了要求教师有良好的科研背景和素质外,各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自己设计的难度不同的实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新教学方法和新教材的组织与编写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研究;教学型大学主要指那些不授博士学位、只培养本科生的学校,但是教学型也没有只教学而不研究的意思。在美国,并没有常规制的教学型教授,凡是只管教学者,都是非常常规制内的,没有教授头衔,他们只担任教学任务,被称为“讲师”,但是在美国高校职称体系中,“讲师”不在其列。教学型教授一般不受到高校的待见,这引起了管理机构和民间的普遍反思,教育体系内缺乏教育尊严与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如今高校提出“教学型教授”,是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在职称晋升方面过于看重科研成果数量、等级的改正,这让很多埋头教学的教师看到了希望。高校的使命和目标就是培养人才,“教学型教授”却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和使命,因为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统一,是近年来世界著名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是符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的,如果大学教授不做研究是很难提升教学质量的,因此大学教师也必须是专家型的。对于教师的科研,学生可以不关心,但教师不能不做。对于这一点,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余金中深有体会。他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授课20多年,去年还获得了首届“李佩教学名师奖”。“我教的课不见得都是我自己做过研究的内容,学生也许听不出来,但是我心里很清楚,凡是真正从事过研究的部分,我教课的深度、解释的清晰程度是截然不同的。”余金中说道。反过来,他也认为,教学打下的坚实理论基础对科研是有促进作用的。“它让我能更准确地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出最优技术路线,用科学方法做好实验。也能更深入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科学规律,提炼岀科学模型,进而写出好的论文。”有专家表示:“教学型教授”作为一项权宜之计,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扩展到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讨论时,既要反对“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同时也要警惕“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

别惹我

如何破解学校教育科研与日常教研两张皮问题?

点击右上角关注【教育好文】,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70余篇电子文档如何将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最近和一些学校管理者交流,大家一致将话题聚焦在长期以来,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教学实践分离的这个问题上。有的学校,教育科研被神秘化,不能有效地研究和指导教学、服务于教学实践,科研工作只是教科室主任或者个别教师的事情;有的学校,尽管科研工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但形式上在一起,内容上却是分离的……于是,如何将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成为了大家难以消解的困惑。各个学校的校长都非常强调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教学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管理者强调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执教者以课例的形式呈现问题,观课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通过课后讨论,专家引领,大家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落实到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这么一个过程。听到这儿,老师们可能要问我:关于教学的课题研究是能够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的,那德育课题的研究不能放入到校本教研中,该怎么做呢?其实可以将德育课题与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效果非常的好。解决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策略有:

建筑家

教学、科研该如何平衡?“重教学 强科研”才能形成合力

编者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学和科研似乎始终存在矛盾:“对立说”将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讨论孰轻孰重;“良心说”把教学和科研分别归于道德和学术层面评价,把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归于自发自觉;“重奖说”注重增加人财物投入,忽视职业素养、管理效能及资源转化的作用。“破五唯”的号角已然吹响,教学、科研究竟该如何平衡、“共处”才能轻装上阵、焕发生机,最终形成合力?1、一流大学无不以培养一流人才而著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从中国高等教育现阶段使命维度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中美博弈的制胜因素无不归结为科技和人才的终极较量。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升引领力、塑造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从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维度看,一流大学无不以培养一流人才而著称。教学是大学立校之本,无教学不大学,教学是办学事业的根基;科研是强校之路,无科研不引领,科研是引领创新发展的方向。重视教学、做强科研,研究型大学才能创建世界一流。从人才培养规律维度看,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新知识既非凭空产生,也非一成不变,而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研究型大学教学,既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重教学”以固其本,“强科研”以成其高,在二者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学生夯实知识根基,掌握创新方法,涵养创新精神,塑造科研品质,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2、“重教学 强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新时期以来,高校教学和科研均呈现出新特点。教学由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科研“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使得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需要日益迫切。教学学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以及产教融合的推进,使“重教学 强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教学学术发展为两者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然而实践中,教学学术长期被弱化,由教师个人道德自律或是依靠政策倾斜刺激促进教学,实则都忽视了教学本身的科学性。教学学术研究师生互动和智慧生成的规律,在教学相长中促进了学术的深化;教学学术充分肯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所具的学术价值,其对规律的探寻与科研具有同向性、融通性;教学学术呼唤打破“教学孤岛”,学术成果能够被他人使用和发展,对于教师团队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团队亦是科研发展的前提。教学学术使教学和科研得以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衡量评价,也使得二者互相促进、有效转化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两者融合创造条件支撑。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业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客观上促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普及。“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成为教育新常态,师生由单向传授变为共同探索的学习共同体。可以预见,随着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将逐渐由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向信息技术引领内在赋能转变。从“如何教会知识”到“如何教会学习”,更加注重认知技能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网络海量资源使“人人为师 相互学习”不再困难;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通过教育数据采集分析为学生定制和优化学习方案;跨媒体智能技术为学生了解、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供远程场景、虚拟场景等。可谓时时处处教中有研、研不离教,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由此更加紧密。产学研的深化为两者融合搭建平台基础。产学研合作是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高校密切与外界联系,有利于高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科研可持续发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实施,把产教融合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和改革举措,也为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科研联合攻关提供了新契机。3、“重教学 强科研”要迈过三道坎儿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点是以科研实践带动教学活动优化、提质、升级,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难点是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转变,并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是指挥棒,必须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推进、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建设与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实际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做到“软”“硬”兼施,对教学的“软指标”做到“硬考核”,对科研的“硬指标”强化“软考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从职业责任入手强化教学职责,辅之以奖励,真正树立人才持续研究和学术成果长期积累的政策导向,引导学者回归学术研究本质,涵养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实现厚积薄发并形成良性循环。做到“破”“立”结合,在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新评价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完善适合不同类型教师发展的学术评价体系,让各类教师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和涌流。做到“上”“下”统筹,在各个层面共同发力。学校要改革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供给,建立科研上水平、教学提质量、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政策导向;学院要创新实践路径,不断完善岗位聘任考核办法,不断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遵循规律,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紧跟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提升从教能力。建立科研反哺教学评价支撑体系,改革教师团队建设模式。以推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推进教学团队、学科团队和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促进三者有机融合。建立科研反哺教学评价支撑体系,规范教科融合评价制度,注重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设立专门教改项目、专项资金鼓励优秀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创新团队管理模式,提升团队协同作战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牢牢把握当前产教融合改革历史机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以提升人才培养对产业升级的贡献率为导向,充分发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主渠道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动力源的作用,将学校自身发展融入区域经济、产业行业发展当中,集成双方优势资源育人并及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牢牢把握培养一流人才这一核心任务,推进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选拔优秀的有学术潜质的本科生,打通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让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入课题组、早接触大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夯实学术基础,同时通过构建模块化、递进式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其在高水平教学、学科、科研平台、企业实践基地支持下成长为优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目前,不少高水平大学已经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上展开了积极实践,通过优质平台资源集成与转化,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向高纬度跃升。(来源:《光明日报》)

伦敦河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树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文章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分析了我国现存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关键词: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与传统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后产生的教育技术,也将支撑我国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我国教育教学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其实现也必须依赖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也不例外,要努力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一)现代教育技术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特别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传统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利用、开发、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二)现代教育技术特点1.教育信息化当前是信息化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鲜明的信息化特点。现代教育教学通过网络连接到各种知识与资源,广泛利用云平台和网上资源,提高教学信息量。很多学校已建立学校的系统资源网络,将优秀课件、电子教案放在校园网上,进行网络教学实现资源共享。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2.教育科学化由于当今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教育从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历史知识还有新的科研成果。所有的中小学都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完整课程,更有助于中国学生的发展。在中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和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古代学校教育的个别教育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各级各类人才。[2]3.教学自主化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两种教学形式交替使用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交流沟通,实现孩子们的自由讨论式的协作学习,这显然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较传统教学模式的独特特点。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一)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二)进一步加深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情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可以给学生营造生动、形象、有吸引力的讲堂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其辅助教学手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将很多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老师灌输知识,不仅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能更加深刻形象,而且长时间的单一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的排斥和厌烦心理。[3]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小学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开始贯彻进学校,学校开始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将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用更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重塑了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体会到自身才是学习的主体,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4](四)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教学条件随着教育部门对小学教育现代化体制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为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也为小学学校的办公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快了学校更新信息教学设备的脚步,很多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校都开始采购专门用于教学和管理的系统软件。如各种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等,将这些系统集中到校园管理系统中,进行集中管理,方便学校处理各种信息。同时,也方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三、我国中小学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存问题(一)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教师只能片面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认为现代教学技术就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计算机化,即将传统的板书和课件通过投影仪和一体机等多媒体设施呈现给学生,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只是将现代教学技术简单的看成一种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手段和工具。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仍然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当前教学的模式,没有改变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没能帮助学生自主、创新的去学习。[5](二)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较低在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虽然使用了一些现代教学技术,但是缺乏教学设计理论和整个教学过程各因素的协调观点,仍用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待教育技术,他们仅仅将多媒体技术当做对传统教育教学的补充和辅助工具;还有一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或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要求任务,如公开课等情况下才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他们仍然停留在粉笔、黑板、课件的传统教学模式中。[6](三)教学设施不能满足现代技术教学的需要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配置环境是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教学设施,充足的硬件配置,可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使用率和教学效率。然而由于现在很多中小学财政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很多学校只能做到配置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呈现等,而缺少应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设施,也缺乏一个公共的教学系统来方便教学管理与交流。同时,学校可供师生使用的软件资源也严重不足,由于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问题以及现阶段教育资源管理相对混乱,导致了教师获得可利用的教学软件的可能性大大的降低。[7]有的学校虽然在网络上有大量的现成教学软件,但由于没有通过分类和筛选,教师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课件。总之,现在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太能满足现代技术教学的需要。四、我国中小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和建议(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想大力发展现代教学技术,首先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向中小学教师大力宣传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教师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让老师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与教师应该认识到现代教学技术比不是对辅助教学的工具,不是仅仅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呈现课件,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冲击;是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努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在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由主导者向辅助者的身份转变,学生要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求知转变。[8](二)加强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在强化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争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将资金投入现代教育设备的更新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快教育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在添置新的现代教学设备时,要注意设备的超前性,既要考虑到发展因素也要考虑设备的性能因素,又要考虑到环境的配套、老师和学生的使用能力、装备价格等多种因素,做到多做市场调查、多做分析比较,要让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三)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该对教师们进行大屏幕一体机深入使用的培训,如对大屏幕一体机及计算机网络录播教室设备的使用,这样能让老师们对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有一个感性认识,可以让他们能亲身体验到现代化教学环境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的优点,为进一步的培训工作打下基础。其次,对教职工进行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学会自己独立制作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校应组织举办计算机操作和课件制作培训班,这样可以使岁数大教师学会制作电子教案,能让课件以实时记录的形式展示在学校的云平台上,学生能在网上与教师及时沟通。学校组织一些精通多媒体的教师集中群体智慧,开发出优秀的网络课件,供大家伙参考学习。教师要更加熟练使用云平台,将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质量。[9](四)加强管理,健全应用标准全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管理和教学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组织保证,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包括经费支持,决策支持,为教师们配备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的设施设备,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由之路。还有,老师们要积极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发教学中的软件,选择优秀课件,这样能让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转化为实践,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10]此外,学校还要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本学校实际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标准,更好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使用。五、总结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中小学教育教学手段也不断地丰富起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动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被普及到现代教育教学中,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以及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