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

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

你的大学导师是研究员还是教授呢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1、研究员研究员一般在研究所,而且没有义务给学生上课,并且研究员是国家评定的,在研究所里,领导或者是学术带头人才称之为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可以说相当于教授,副研究员也相当于是副教授级别。但是在研究所里,研究员都不用教授的职称。2、教授大学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种。这样来看,教授就是大学老师教师的一个职称,教授是大学老师,在大学当中,教授是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了。教授是有义务给学生上课的,但是根据课程安排的不同,有的教授会给本科生上课,有的会给硕士生上课。副教授级别的教师,除了可以开设一门课程,还可以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讨论会的形式,开设新的课程供学生学习。一方面,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还传授相关的知识。想了解更多信息和小知识,欢迎关注我,个人主页更多内容等你来看哦!

知己知彼

“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须斟酌:别让一大批科学家躺着中枪!

某省教育厅出台了一个意见,其中有一条,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无特殊理由的,其职称应转聘为研究员或副研究员。对于这项新的规定,很多人觉得合理,理所应该;学生更是大为叫好,早该如此!但是,也有内行人看了这条规定忍俊不禁,更在某个人郡中炸了锅。为何是这样?待本编慢慢道来。高校就是培养人才,教授更是为培养人才而设置,教书育人是天职。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里的一些教授却不给本科生上课,而且往往还是名气相对大一些的教授,其影响是很大的。既然教授可以不给本科生上课,那么副教授也有种种理由这么做。久而久之,在一些高校,给本科生讲课的要么是年轻讲师,要么是教授的研究生,都是拿本科生练手。他们自己对教材内容都把握不准,又如何给学生传业解惑,更不用说传授前沿知识。于是,本科教学质量直线下滑,引起社会广泛诟病。这几年,主管部门要求高校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一些教授还是不给本科生上课,于是才有了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即使这样,仍然有一些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台一些硬性规定很有必要。对于那些就是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理应进行清理,不能容忍有的人在其位而不尽其职,规定“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就是措施之一。如果此项规定一旦落地,对一些未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的教授而言,刺激作用是很大的。毕竟谁也不愿意改为研究员,这与收入、待遇、称呼都没有关系,关键是面子上过不去。“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对于学生来讲,绝对是一件大好事,所以大受学生欢迎,并表示早该如此。对于社会来讲,同样是好事,因为可以提高授课质量,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有利于改变各类人才学历高、能力低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对教师队伍来讲,也是好事,因为不上课教授的存在,实际上极不公平。有的教授上课,有的教授不上课,上课的教授就相对吃亏了,公平吗?再说,教师是按照一定比例配备的,有的人不上课,有的人就得多上课,这更加不公平。动机确实良好,考虑也是很有道理,但如果真的将“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作为一项政策,则有太多需要研究斟酌的方面。这种规定本身未必说得过去,操作性值得研究,其效果也需要斟酌,更是不能伤及无辜。此话怎讲?教授不上课,理应下课。教授教授,理应教书、授业。不上课的人,同样不可能授业,这等于说该干的活没有活,该履的职没有履,这样的人不下课就没有道理了,也不合逻辑,何来转岗一说?授课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授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所有高校关于教授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都是把上课放在第一位的,而且在业绩考评中所占比重至少超过50%。教授的首要任务是给学生上课,其次才是科研,如果主要任务或是主要职责没有履行,自然不合格,不合格就得下岗。作为教授,如果连课都不上,有何资格顶着教授的头衔、又有何资格呆在教师岗位上?这样的人应该解聘,而不是转聘。高校早就是聘用制,而不是任命制。不能当教授,就直接让他当研究员,与当前高校用人机制不相符,更与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目标相悖。教授不合格被解聘之后,至于他干什么去,单位可以给他提供机会,由本人进行选择,重新进行聘岗。哪里有岗聘哪里,聘到什么岗就是什么岗,本单位聘不到岗位,那就另谋出路,这是聘用制的核心规矩,岂能由单位直接安排岗位?如果研究员岗位没有编制了呢,也要聘他为研究员吗?这些都与现行管理制度不一致。教授不上课情况复杂,应该区别对待。有的教授确实是醉心于科研,课题比较多,时间上分配不过来。对于这种类型,如果他有上课能力,应该扩大他的研究团队,让他腾出一些精力用于教学,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这也是尊重人才。有的教授表面上数十年间在搞科研,实际上是打着名牌高校和科研的旗号,干着自己的私活,根本不去上课。对于这种类型,虽然不能否认其对社会的贡献,但实际上是不务正业,应该责令其改正,如果能够全面履行教授职能,也可以继续当他的教授。有的教授本来就不会上课,或是从来没有上过课,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呆在教授队伍里面。对于这种类型,应该让他另谋出路,而不是高校直接安排他的出路。有的教授既不会上课,也不想上课,还无课可上,应该请出教师队伍。对于这种人,高校如果还要保他,给他安排出路,让人难以理解。“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存在有意做事、无意伤人的问题。应该知道,研究员可是与教授一样的高级技术职务,在科研院所要评上研究员那是很不容易的,评上的一般都是十分了得的科学家或是水平极高的专门家。教授到了这些院所,有的肯定评不上研究员。可是“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这么一说,却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躺着中枪——似乎是研究员低教授一等,为此有的愤愤不平。有的说,这不是故意糟践人吗?不合格的教授都可以研究员,把我们研究员当成什么了?由此看来,这项政策在无意之间贬低了研究员的声誉,对科研院所的研究员造成了负面影响。处理不合格的教授理所当然,动机良好,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却是十分的不妥。教授能不能改为研究员,即使在高校内部也得依章办事。“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的正确表述是,由教师系列转为研究系列,简称转系列。但是,这是有规矩的,不能说转就转,那就是在研究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然后按照研究员条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以转,不符合条件的不能转。“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容易引起误解,让人们以为学校直接给他转岗呢。教授不合格,直接转聘研究员,于章不符。“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使得高校一些尴尬的人更加尴尬。这个规定动机良好,但暗含处理、处分、贬低的意思。长期以来,公众以为高校的研究员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是一样的,其实高校内部人员都知道,两者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有着天壤之别。用一句白话来说,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是货真价实的研究员,水平不仅不比教授低,有的可能还高出一截。而高校的研究员不过“给个待遇”的代名词,名不副实。高校一些拥有研究员职务的人,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对外交往中,往往自称教授,而不是实打实自称研究员,这很是说明问题。教育部早就明文规定,高校行政人员不评职称,可是又开了一个教育管理系列的口子。尽管这个口子开得并不大,只限于教学管理和师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要与教授比水平,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尤其是,这项政策到了高校特别是部属高校往往泛化了,沦为给待遇、送福利的代名词,任何人都可以申报,即使后勤人员也不例外。是否评得上,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平衡问题”。这就导致教师对研究员是有些看不起眼的。“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具有贬低、低聘等意思,尽管没有明说,但也不能明说。而这恰恰将不为世人所知的高校内部这个极为尴尬的一面或是高校研究员的秘密广而告之。教授不愿改为研究员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不是收入多少的问题,而是掉不起这个价的面子问题。如果真的实行“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对教授是有很大刺激作用,对于不上课教授的警示作用也将非常明显,但是无形当中却贬低了科研院所那些货真价实的研究员的声誉,而且在合乎情理、合乎规章等方面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对于不上课的教授,最合情最合理最合规的处理办法应该是,不上课即下课,不合格即辞聘,至于本人出路,可以给机会,但不能直接给岗位。对此,你有何看法?

性分

教授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变为研究员?教育部门规范老师上课行为

近期,江苏省教育部门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发布了一篇征求意见稿,引起了各界的广泛热议。该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条具体措施:如果高校的教授连续两年不给本科学生上课,那么教授的职称将变成研究员。当然,这一条高等教育实施意见,依然停留在征求意见阶段。对此,不少人问道:“为本科学生上课,是教授的考核指标吗?”其实,为了加强本科生的教育,不同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都在采取措施。多年以来,教育部门为了管理教授的选择性上课行为,采取过各种各样的措施。例如,教育管理部门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单位把“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招聘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教授的考核指标中,将“教授走上本科课堂的讲台,为本科学生讲课”作为教学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即使在种种压力之下,有些大学的教授,依然不能准时走进大学本科生的课堂。为什么有些大学教授不能为大学的大多数学生上课呢?原因之一,有的大学教授真的很忙。放眼世界范围内的高校,越是知名的高校教授,忙碌的程度越高。比如国内大学的某学科带头人,往往是高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兼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机构的管理者,学院的负责人等等职务,经常去外地讲学,还需要指导自己的研究生。原因之二,有的大学教授学术造诣高深,不适合给本科生讲课。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大学教授,都应当给本科生讲课。有一些教授的研究高度,比较适合给研究生讲课,如果给本科生讲课,可能导致学生听不懂,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还耽误其他教育群体的学业进程。原因之三,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当中,教授级别的晋升和业绩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举例来讲,一个科研成绩突出的大学老师,可能给本科学生讲课的水平不突出,但是科研实力出众,那么晋升的机会更多,获得的奖项可能也比较多。因此,当为本科学生授课的数量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师资水平的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比较低的时候,大学的教授可能也会随之降低为学生讲课的热情,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科研成果的提升上面,因为这些对自身的晋升更重要。但是,一流的高校离不开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老师来教学。如果大学的教授不能够自觉认识到“教书育人的天职”,反而把讲台上的授课行为作为一项应付行为,那么教育部管理机制无论怎样逼迫,其实际的收效成果都难以达到预期。

三月聚粮

大学老师都是教授?被网络带偏的“教授”称号,请别再瞎称呼了

最近网络上很多文章和视频为了制造热点,吸引观众浏览观看,喜欢把大学老师、上了年龄的名人专家称呼为教授,很多观众对此也乐于买单。随着网络的发展,教授逐渐从大学课堂,走向民间,但大学老师、业界的名人都是教授吗?不,都是被网络带偏的,请别再瞎称呼了。袁隆平院士和钟南山院士教授,是一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称。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但教授与研究员是有区别的。教授有教课的任务,而研究员则没有。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根据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的相关规定,把高校教师的岗位分为13个等级。教授岗位分一至七级。其中正教授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教授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教授是一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称,是大学职称的最高级别。大学老师除了有教授1~7级职称外,还有8~10级的讲师,11~13级的助教,所以不是所有的大学老师都是教授,这点大家要分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强那是不是说教授一定都是大学老师,这并不一定。我国的教授被分为很多种类,除了一般的教授外,还有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荣誉教授,一共五类。“一般教授”是大学聘任的正高级职称,既上课,又搞科研、带研究生,也是学术带头人。“特聘教授”顾名思议,是特殊(特别)聘任的教授,本身是教授。“客坐教授”是“客情”聘请的学者,不定期来作报告或搞讲座。本人可能不是教授,而是名人、官员、企业家、发明者,等等。“兼职教授”是校际间、学校与社会间,互相聘请讲课的教授。本身是教授,实际讲课或搞科研、带研究生。“荣誉教授”是对知名的老教授、有成就的老领导,授予的荣誉称号。所以教授不一定都是在大学任教的老师,他有可能是客座教授,是大学邀请某知名人物来校做演讲的,在大学并不长期任教,他可能不在教师岗位,职称也可能并不是教授级别,可他在有些特定的场合,还是能被称呼为教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授一定是受高校聘任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很多人对于教授产生的误解的主要原因是以为教授是学位,然而教授并非学位,和学位关系并不大。学位是标志一个人学历的头衔,即一个人通过学习取得学士及相应学习能力程度的标志,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颁发。一般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种。我国学位就三种,学士、硕士、博士,所以别误会,教授并不是学位,而是职称。除客座教授外教授一般都是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不排除有硕士学位的教授,学士学位还是有点不大可能,因为高校一般不会聘请学士学位的老师任教。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最后一点大家经常会混淆的就是“院士 ”,但院士和教授也是没有关系的。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教授是教师岗位的称呼,二者风马牛不相及。院士可是我们国家的宝贝,学术界的大拿。所以很多大学会以“客座教授”的称号邀请院士到大学给学生开讲座;以及有些院士在大学有任职教授的经历,人们仍然习惯于称呼他们为教授。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那如何判断某个人是否是教授呢?首先看他是现任教授,还是曾经获聘过教授。现任教授可以去看他所任教的大学的官网,一般大学官网在它的师资力量上都会有所介绍;曾经获聘过的教授可以去看他的个人简介,及他的生平介绍。大学老师并不一定都是教授,业界专家也并非一定是教授,大家在对待一些网红名人时,还是要擦亮眼,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别人云亦云,给那些蹭热点、制造噱头的人买单。

玄一

湖南大学聘26岁女博士为副教授,为什么不聘为副研究员呢?

近几天,今年6月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带着10余篇SCI论文,入职湖南大学,并获聘副教授一职。网上舆论一片祝贺,这也自然,年轻有才还有高颜值,典型的人生赢家与别人家的孩子,赢得祝贺实属自然。笔者自然也是十分佩服!但笔者有个小小的问题,想在这里请教大家,科研很优秀没上过课也可以聘副教授吗?为什么不聘副研究员呢?为什么不是被聘为副研究员呢?为什么她是被聘为副教授,而不是副研究员呢?副教授与副研究员都是职称系列的同级别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为了搞清楚,我们可以看到百度百科里关于副教授的解释,在1960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这里面,规定了讲师要提升为副教授有一定的业务条件,其中有一条:①能胜任本专业一门或一门以上学科的教学工作,质量较高,成绩优良;也就是说明,副教授首先是个教职,至少应该可以胜任教书的岗位,按绝大多数的高校要求,至少也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才行。可是这位李博士,今年6月才博士毕业,还没有上过班呢,纯学习和纯研究经历,从未有正式的教学岗位经验,哪来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呢?教学能力又何以证明呢?当然不是说不拘一格抢人才不对,我们可以看也在长沙的中南大学,曾经更有魄力,当时2012年的时候,中南有位学生成功攻克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这位才22岁在校学生刘路,被中南大学直接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那刘路怎么不直接聘为教授呢?所以说教授系列和研究员系列也还是有侧重的。研究员系列主要在研究工作,虽可兼顾从事教学,但对教学要求条件可以比教授少一些。当然我们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不是说李博士这位美女没有这个实力,也不是说湖南大学这么做了就有什么问题。全国这几年这种情况非常之多,大家都要抢人,主动占领研究制高点发展学科啊,这样做无可厚非!高校的纯科研导向到底对不对?但这里反映出一种现象,一方面在正常职称晋升时,学校对在职老师的教学要求很细很高,一般是达不到就罚、就一票否定,但教学成绩优秀如果没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也是不行的;另一方面,对于新人,只要有较强的科研论文,会不会上课根本没人在乎,都是直接给副教授,至少是特聘副教授。这说明当前高校其实普遍存在一种思想:那就是只要科研能出成绩,是不在意本科教学工作的。学校在意的只有两方面:一方面,本科教学不求出彩,但求无过;另一方面,大力进人培养出优秀青年科学家、出研究成果,围绕将来学校学科评估指标进行运作。笔者知道这样说会有很多人说是在钻牛角尖,说这位李博士以后会当老师的啊!可是既然是以后,那可以先聘副研究员,以后再转副教授不就是了吗?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现在的高校是纯科研导向的,本科生的培养地位是要让位于研究生培养的。很多工科,比如土木工程的本科专业,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但现在很多高校进人就看论文,一堆SCI论文就给特聘副教授,可这些新博士连工地实际工程都没去过啊,从工程项目的勘测、施工到运营的众多环节都了解不多,这到底是要培养出卓越工程师,还是直接把本科生研究生化培养呢?虽说在他个人极窄的领域里有研究创新,但这些创新与培养工程师需要的工程理论与实践还是不一样啊。但反观现在高校里有很多中老年老师,在二、三十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工程实践经验与工程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师,也有科研成果,只是相对来说没有高影响SCI和国家级课题,在评职称时就被学校当成无用之人弃之一角,这真的公平吗?毕竟笔者真的见过很多论文研究和PPT项目高手,连工地都没去过,也是一样的在讲授工程课程。个人总觉得高校兼顾科研与教学是没问题的,但老师能力如有侧重,还是应该分开评聘。这个问题笔者确实是想不太明白,还向各位网友请教,不对之处请指正!来也来了,看也看了。转发不掉肉,关注更有情!

健康树

“研究员”,暗藏玄机!

最近,经常看到大家讨论:某高校的“研究员”岗位到底要不要投递,看招聘信息总感觉怪怪的,像是“博士后”的变种,但又说不出来具体哪里奇怪。的确,从单位属性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含金量相去甚远;而从高校内部来看,作为岗位的“研究员”和作为职称的“研究员”又概念不同。随着各大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员”的说法也跟着不断演变,有时候像在玩文字游戏,搞得求职者云里雾里,甚至草草入坑。今天,咱们就聊聊“研究员”的那些事儿,弄清楚所以然,再决定是否投递简历、参加面试或签字入职。01土生土长的“研究员”,定位明确有关高校教职的聘用方式与岗位设置,我们其实一直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成果。比如,“Tenure-track”流传到我国衍生出了“预聘-长聘”,成为事业编改革后的新型聘用方式,并得到广泛推广;再比如博士后和助理教授岗位,也都是舶来品。而“研究员”则不同,它属于为数不多的本土生长的概念。根据我国的职称管理评审制度规定,研究员是自然科学研究或社会科学研究系列职称,属于正高级职称,包括实习研究员(初级),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研究员(正高)。本质上来说,“研究员”对标的是“教授”,由于其专攻科学研究的属性,甚至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至高的科研水平和超强的科研能力。一般来讲,美国对应过来的职位应该是Senior Reacher Associate或Adjunct Professor,都是杰出知名学者。一言以蔽之,“研究员”起初是一种高级职称,而非某一类岗位。随着高校用人形势的变化,以职称为坐标的“研究员”开始发生异化,形成了我们现在容易混淆的“多面体”。02“研究员”的三六九等按单位属性来看,科研院所无疑是“研究员”的对口载体,严格意义上,能叫得上“研究员”的科研工作者,应该等同于高校里的“教授”,甚至科研产出成果更加丰硕。比如,两院院士均为“研究员”序列,属于top级别,与国外真正意义上的professor和full professor更加接近,那么这个词的分量可见一斑。平行到高校当中来观察,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早期,“研究员”只代表职称:与专任教师岗走“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晋升路径不同,一般教学管理岗的职称是“副研究员/研究员”,尤其是工科学部学院的党政领导,例如书记,走这一职称体系意味着教学工作量不影响其升降任免。而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高校对用人模式进行革新,引入更加灵活的聘用制度,这时“研究员”就作为一种岗位登场了。面对近乎惨烈的科研大比拼,高校各显神通。一边有大量博士加入科研队伍的需求,一边是无法为其提供编制的尴尬,矛盾之间,“专职科研岗”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博士后,到后来的助理教授,再到如今的“研究员”,都是高校扩大专职科研队伍的一种方式。“以最低的用人成本、招最多的科研打工人”,这是高校赤裸裸的目的,不过作为求职者,如果不加辨别,还是容易被其中的隐蔽乱象蒙住双眼,傻傻入坑。03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临时工”属性强无论是特聘研究员、还是助理研究员,听起来都挺“高大上”,但前面的title再花哨,也改变不了其“临时工”的属性。 从聘用方式上看,研究员类别的岗位和“博士后”、专任教师岗各有相似之处。目前,一部分高校特聘研究员的任期是3年,服务期内归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负责人管理,期限已到默认离开,这就和博士后的情况基本一致;还有一部分高校采用专任教师岗位“预聘-长聘”的方式对待研究员岗位:即按预聘制管理,预聘期6年。在受聘3年时,由学院组织进行中期考核,考核优秀的特聘副研究员可申请特聘研究员岗位。预聘将到期时,进行期满考核,根据预聘期内个人职业发展情况,分别按申请长聘教职、延长聘期和不再续聘办理;个人职业发展特别优秀者,可提前申请长聘教职(即长聘职教授或长聘职副教授)相比较而言,第二类聘用方式相对有诚意,确实是因为暂时编制不足,才“曲线救国”,而非摆明榨取完你的价值就让你走人。所以,凡是看到“预聘-长聘”制的“研究员”招聘信息,大可放心尝试,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从福利待遇上看,“研究员”岗位人员的年薪还是比较可观的,虽然对应着讲师职称,但一般都能拿到20万以上年薪,而且往往还追加一笔不菲的科研启动费。但与此同时,福利保障方面就少得可怜,没有安家费、没有租房补贴,也不提供人才公寓,这样一看,工资好像也不算高。唯一比较友好的是,研究员申报项目比专任教师岗有优势,一般会有学校的政策倾斜,对于专注于科研的人来说,算是利好的消息。从职业发展角度看,“研究员”的前景相对宽广,并不是局限于高校,由于专职于科研,并有机会积累不少学术资源,即使无法转为“长聘”,依然可以选择华丽转身,跳槽至科研院所。当然,前提是你兢兢业业从事本职工作,而不是浪费精力在抱怨不公待遇上。对于事业编改革势在必行的高校来说,研究员作为岗位被推广的过程就是人才蓄水池搭建的过程,且一边存水、一边放水的灵活机制,有助于保持科研队伍的活性,无形中缓解着改革带来的阵痛;而对于个人而言,要明确“研究员”作为岗位出现时,代表着无编制的“讲师”待遇,名声好,不教学,但保障少、不稳定。求职过程中,如果你考虑清楚想专职科研,那么“研究员”的岗位很适合你;而如果只是因为之前没有深入了解,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后,请重新思考一下自身定位,别等到当了“韭菜”才懊悔不已。#木木西里#内容来源:青塔人才真的存在第一学历歧视吗?这些研究告诉了我们结果不知如何解释对宇宙的喜爱就来场辩论「科学故事-Science story」33本镇压期刊最新状态,3本已出小黑屋,最高上涨46%!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柏林墙

他师从美女教授,一举打破学校科研记录,团队:只见过上海的黑夜

科研的艰辛相信只有奋战在一线的学生、老师和研究人员才知道,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再到博士后,再到研究员和教授,有的人一路走来,披荆斩棘,披星戴月,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才最终有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80后,他师从美女教授颜宁,在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研究上不断突破,一举打破学校的科研记录,跟随他的团队也是一路艰辛,他们坦言:只见过上海的黑夜。殷平这位80后的名字叫殷平,他1999年考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2009年从武汉大学毕业,10年的时间里,他拿下了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9年开始,殷平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著名的清华美女教授颜宁就是他的合作导师。颜宁不管是才华还是颜值都备受关注,她在国际上也是非常有知名度的,可以说是当今最受关注的女科学家之一,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她是走在世界前沿的。师从颜宁教授,殷平学到了很多东西,除了科研知识之外,他还学会了要有国际眼光,认准了目标就要拼命去干。2013年开始,殷平到华中农业大学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结构生物学、植物发育调控蛋白的结构与功能、RNA识别工具开发。殷平在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研究领域,殷平的团队是领跑者,他们深耕领域多年,取得非常不错的成果。殷平先后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和Cell等发表文章,其中,他及他的团队所发表的关于METTL3-METTL14蛋白复合体晶体结构的文章是华中农业大学第一篇Nature文章,一举打破学校科研记录。作为个人,殷平还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还是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研究内容殷平的团队做的是科技前沿的研究,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华农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殷平任课题组负责人,他的团队里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十几个人。实验室的学术氛围之浓可从其实验室文化看出,“学术之上”、“崇尚学术自由”、“包容、宽松”、“学术严谨态度”,这些就是殷平的团队所坚持的文化。殷平在团队里一直起到表率作用,经常早起晚归,团队成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长多达13-14小时。因为研究需要,团队成员经常需要到上海的实验室做实验,实验结束后又得赶紧赶回湖北的实验室,以至于团队成员感慨:只见过上海的黑夜。正因为团队的共同努力,才有了非常突出的科研成果。左三殷平有人说,学到的知识越多,发现不会的知识就越多。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里读到博士、博士后,这个人就到达了人类知识的边缘。在全人类都不知道的某个点上,只有不断钻研,才能有所突破,因为这些不断突破的点,人类的知识能才越来越多。殷平的团队正是突破这些点的人,他们的艰辛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懂。感谢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人们,因为你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不一样。他师从美女教授,一举打破学校科研记录,团队:只见过上海的黑夜!

夫奸

晋升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福建这些工程师拟获任职资格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文化厅日前公示2019年度福建省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名单101位同志拟入选详情如下——关于2019年度福建省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结果的公示根据《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规定,经我省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程德明等101位同志获得晋升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现予公示。公示期间,欢迎社会各界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省工信厅人事处或者机关纪委反映情况,发表看法和意见。公示时间:2021年3月9日至3月16日联系电话:0591-87826929,87833034(人事处)0591-87829538(机关纪委)福建省工程技术经济专业职称改革领导小组 2021年3月9日程德明等101位同志享受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名单一、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节能中心:程德明;二、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程广强;三、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测绘院:陈明东、吴铭杰;福建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林芳;四、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泉州环境监测中心站:陈璋琪;五、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蒋勇、黄萌;六、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洪锦祥、方志纯、董学绸、林光忠、陈长泰、沈园;福建省交通科研院有限公司:赖士谦;七、福建省水利厅福建省水利建设中心:黄震宇;福建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吴泽华;八、福建省林业局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黄朝法、李峥;福州植物园:韩国勇;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林成立;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李勇;九、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翁祖桐;十、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张健;福建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戴国栋、梁航;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朱炜淋;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张健;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潘行星;十一、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林和信;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黄家龙;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刘乃忠;十二、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福建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陈国清;十三、福建省煤田地质局福建省196地质大队:张蔚语;十四、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黎立璋、王明娣;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詹光曹;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张守全;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文晓;十五、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曾庆友;福建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刘晖;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张升锋、杨建学;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张伟、杨伟、李斌、浦沪军、薛军鹏、林生凤、胡达明、张志昆;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林经康、安青元、林捷、方雅君; 十六、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刘珠雄;十七、福建省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福州成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张善庆;福建福特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黄木旺;十八、中国海峡人才市场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秋芳、蔡纪锋;福州市勘测院:程庭、林晓春;福建兴航机械铸造有限公司:郑建斌;十九、福州市福建省鑫闽种业有限公司:陈齐明;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肖友淦;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孙智勇;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蔡叶澜、林嗣雄、肖泽荣、李建榕;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州市勘测院):吴建;福州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陈宏景;福州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陈华;二十、厦门市福建省榕树王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蒋跃辉;厦门合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许睦晖;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秋达;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钟叔明;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谭忠华;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钟惠昌;厦门路桥工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张建斌;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吴连丰、魏晓云;厦门市计量检定测试院:郑伟峰;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郑勇驻;厦门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朱志彬;厦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李清华;二十一、漳州市漳州市芗城区林业规划设计队:张月娇;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官立民;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娟;二十二、泉州市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办公室:王慧芳;泉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所:罗晓薇;泉州市计量所:林荣镜;二十三、三明市明溪县林业总公司:吴庆锥;二十四、莆田市莆田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张丽;二十五、南平市邵武市森林资源管理站:张海燕;二十六、龙岩市龙岩市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苏兴矩;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健辉、简椿林、谭希发;二十七、宁德市福安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杨旺利;二十八、中共福建省委平潭综合实验区工作委员会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林我棉。

天理

二级教授属于什么水平?网友:仅次于两院院士,属于名教授

中国啥东西都喜欢分个三流就等,包括教授,那么教授分多少等级呢?教授分为7个等级,分为4级正教授,3级副教授.这个中国高校和研究所不一样,研究所基本上只评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而大学因为有教学任务才评教授。现在评教授很难,因为每一级教授都有严格的比例。所以目前能评上正教授很难。最低级的正教授就是4级正教授。相当于教授中的最底层。当然这一阶层的教授也是占比例最高的。三级教授呢属于比较厉害的博导了,基本上三级教授日子过得很不错了。那么二级教授呢?咱先说中国最牛的一级教授一级教授国家只承认理工科才有,文科是没有的。理工科的一级教授只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才有资格。当一级教授,只有院士才有资格,可见一级教授多么稀缺。上面说了,中国是不承认文科一级教授的,不少文科生愤愤不满,凭啥不让我们文科生当一级教授?刚建国的时候是有这个一级文科教授的。北大季羡林,中科大郭沫若都是标准的文科生,都当上了院士,当上了一级教授,但是后来基本上文科生就不能当一级教授了。这对于文科院校来说,如坐针毡啊。中国人民大学就自己发明了文科一级教授,给自己教授们评,当然校长第一个先把自己评上了。不过人大这个方法,其他高校并不敢模仿,因为人大本来就是文科高校,自娱自乐是可以的,而其他高校就不敢这么玩了。二级教授说完了一级教授,那么二级教授呢就是仅次于一教教授的人了 ,所以二级教授非常厉害,基本上都是长江学者,各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两院院士候选人,大学副校长、校长,院长在大学里面属于实力仅次于院士的人。当然对于大多数教授来说,能当上三级教授已经到顶了,能当二级教授的人也就占教授总人数的1/10不到。至于二级教授那就更难了,大概在教授数量的1/100左右。你说二级教授厉害不厉害?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旦旦而钓

教授比例:清北45%以上,一般高校只有10%,能否一视同仁?

高校发展往往受制于许多外界条件,比如经费投入、地理位置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策倾斜。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高校发展。比如,关于高校教授比例的规定,有的20%,有的10%,尤其是在执行当中,名牌高校有的达到45%甚至更高,而一般高校还是10%,前者是后者的四五倍之多。教授比例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水平人才不断流向名牌大学,而一般高校总是替人做嫁衣裳,使得高校的综合实力一边倒而严重失衡。由于教授指标偏少,一般高校一旦有个拔尖人才出现,立即被名牌大学抢走。久而久之,一般高校也就懒得培养人才了,满足于过得去,极不利于调动绝大多数高校积极性。教育强国并不是有几所名牌大学就够的,而应该所有高校都具有较高的水平。教育公平也应该包括高等教育在内,使所有求学者得到同等质量的本科教育。这一切都离不开教授有效合理配置。(1)全国有多少教授?中国有多少教授?没有发现相关数据,但可以大致推算一下。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265所本科高校,其中独立学院257所;共有专任教师1225310人,其中独立学院120617人。从一般情况看,许多人可能认为,只要是高校,就会有教授,然而实际情况是,独立学院自有教师中很难有教授,其它一般高校教授也极为稀少。如果估算全国的教授数量,独立学院可以忽略不计,只需估算独立学院之外的本科院校中的教授数量即可。剔除独立学院之外,全国共有本科高校1008所(1265-257,即减除独立学院),有专任教师1104693人(减去独立学院专任教师)。高校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可以取中间值,即教授15%, 副教授30%。按15%计算,到2019年,全国至少也有165703名教授(即1104693名专任教师的15%)。应该说,这么一个大的高教系统,如果真的只有16万多教授,也不算多。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实际中的教授数量大大高于这个数据。因为一些高校在职务比例上不仅是满比运行,没有空着指标的道理,而且还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授比例,更有一些学科的教授不受比例限制,一些人员享受“不占比例”的待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评了教授之后立即转到行政岗位任职,虽然不再占用教授比例,但却享受教授待遇。更有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评定职称,即所谓的研究员,与教授同待遇。这七七八八加起来,教授数量远远超出规定的结构比例。(2)教授分布极度失衡。教授队伍最大的问题是极不均衡。前述所说教授满比运行和超量配置,主要是指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则是另外一回事。教授主要集中在名牌大学或是“双一流”大学里面,在绝大多数以教学为主的高校里极少,能够达到10%的比例已经不错。因为教授基本条件是按照高水平大学制定的,其中的科研项目、论文数量、专著要求、教学成果、获奖成果等,一般高校教师难以达到。尤其是,有的还把出国(出境)经历、SCI论文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于是出现了未出国免谈、未发表SCI论文免谈、未出版专著免谈等情况。你想,一般高校哪有这个条件?达到了这个条件,也跑到重点大学里面去了。如果有人问,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差别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名牌大学教授多,多到人满为患,一般大学的教授少,少到寥若晨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如前述,既有政策限制的问题,也有“五唯”(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影响。实际上,这既是资源浪费,也是用人不公。名牌高校教授多到难以发挥作用,一般高校教授少到无人可用,这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样是高校,同样的教师队伍,有的可以评很多的教授,有的只能评较少的教授,这是不是一种不公?应该是一个标准,达到教授条件就上,达不到教授条件就不上,并将教授统一调配使用。可以具体看一看清华、北大的情况。根据《北京大学2021年度部门预算》,北京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401人,其中正高级专任教师1527人,副高级专任教师1507人。从这几个数据可以计算出,北京大学高级职务教师占比89.21%,其中正高级教师占比45%,是一般高校的4.5倍之多。清华大学专任教师3641人,有多少教授和副教授没有公布,但有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836人。如果没有错的话,博士生导师至少是教授(虽然可能有副教授博导,但极为稀少)。按照清华大学的这两个数据计算,正教授占比高达78%,是一般高校的8倍之多。这是否公平呢?公众可以讨论一下。规定比例是多少?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正高级不超过20%,副高级不超过30%,合起来不超过50%。显然,清华、北大的教授大大超过规定比例。北大正高就有45%,清华可能更高。在这两所大学,大体上应该教师=教授。在这种教授分配机制之下,一般高校要想清华北大竞争只能是梦想。清华北大几千个教授,一般高校几十个、十几个教授,如何竞争,如何超越,如何提高办学水平?所以,高校永远将是“贫富分化”,而且越来越严重。(3)教授资源应该均衡配置。按理说,只是一个本科教育,在哪所大学就读,都应该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对于重点大学,学子们趋之若鹜;对于一般高校,学子只是勉强就读。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教授有多有少。重点大学多是教授、副教授上课,一般大学多是讲师、助教上学,文凭的含金量能够一致吗?用人单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在招聘当中名牌大学毕业生优先。对此,一般高校毕业生总是抱怨这是学历歧视,遭遇不公平对待,这样不公平。实际上不是用人单位有偏见,而是高校建设有偏向,导致本科生接受的教育确实有所不同。教育强国,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内涵发展,都需要对长期执行的具体政策重新进行审视, 过去的一些规定是否与新的形势要求相一致,不一致就得改革和变动。从高校教师结构比例的规定看,确实偏向于重点大学,而且实行了几十年,已经落后于形势。同样的高校,应该有同样的教师结构比例,没有必要差别对待。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于一直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思维。一些人总是认为,一般高校以教学为主,有几个教授就够了,用不着那么多的教授;重点大学以科研为主,需要大量的教授。这等于把重点大学当成了研究院,把教授当成了研究员,与高校的职责定位不相符。这种状况到了改变的时候了。不能用陈旧的思维束缚新的发展需求,高校应该享受平等的资源分配,学生应该享受同质的本科教育。(4)名牌大学教授扎堆,一般高校教授稀少的原因。前述已经涉及这个问题,主要是政策规定过于倾向重点大学、教授标准存在五唯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原因。第一,研究型大学重点学科多,重点项目多,重点专业多,按照规定可以增加高职比例;引进高层次人才多,这些方面又不占用指标,有多少评多少。这就是政策倾斜的具体化,也是清华北大等一些重点大学可以超比例评定教授的直接原因。第二,研究型大学都有职称自评权,教师能不能成为教授,自己说了算。评审权自身掌握,结构比例自己说了算,如何计算也是自己操作。一般高校没有自评权,往往是参加省里统一评定,一切按照规定的比例执行,超配是不可能的,如果比例用满了,就只能“退一进一”。第三,职称与工资福利紧密挂钩,高级职称多了,意味着工资福利上去了,这需要充裕的经费做保障。重点大学经费很是充裕,预算经费一年动辄几十亿几百亿,不仅能够发得起工资,还能有高额的津贴、补贴之类。一般大学就不行了,即使多评几名教授,工资福利从哪里出也成了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样是教授,名牌大学的工资福利比一般高校的工资福利高了不少,可谓同职不同酬。这又是重点大学对一般大学形成“人才虹吸”的重要原因。教授,表面上只是一个职务,里子上却是工资福利,因为职称上去了,工资福利待遇也就上去了,这就是实惠。所以一些高校吸引人才的手段之一就是,我给你教授,你来不来?因为重点大学教授指标多,教授一给,待遇大升一截,岂有不去之理?也正是因为如此,一般高校也养不起特别多的教授,因为没有那个经济实力。为何清华、浙大、北大、中山、上交、复旦年年预算高居前列?因为教授、副教授极多,几千名教授的工资、津贴、补贴、社保、福利等开支就不少。北大3401名教授、清华3641名教授,一年的人力成本是多少?算一算就知道。从另一个角度看,高水平高校有着大量的高水平教师理所当然。至于教授占比多少比较合适,也只有高校自己才能知道。不过,从人才成长规律看,如果一进大学之门就是教授,立即到了天花板,不知道激励作用如何?谁都知道,教师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一旦顶满了,后人进不去,在位的不努力,那就是一个麻烦。当然,这只是分析,估计清华、北大自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从教育强国、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等角度看,教授资源应该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能是有的大学教授扎堆而有的教授无所事事,有的大学教授太少而忙得不可开交,前者是一种浪费,后者是不公平。为了大学生享受同等质量的本科教育,为了提高高校的整体水平,高校的教授比例应该大体一致。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一般高校也就用不着曲线谋求提高教授比例了(比如通过进入重点而提高教授比例),而是把全部心思用在培养人才上。网友们,不知道你们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与关注。(本文为原创,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高校教师80%以上是教授副教授:多了还是少了?这个数据:北京大学是全国倒数第一,南华大学却是全国正数第一!在校生:哪所大学是全国之最?超过4万的又有哪些大学?国内哪所大学“最大”?本科专业数量:哪所大学为全国之最?超过100个的有几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