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亚厦股份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

亚厦股份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

e公司讯,亚厦股份证代任锋29日在e公司资本圈发文称,近日,亚厦股份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联合成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通过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方矢复寓

赣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行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

4月13日上午,赣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筑院公司”)举行公司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赣州城投集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总经理李国泉出席并讲话,集团党委副书记黄家伟主持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钟鸣,集团财务总监梁晓斌,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曾富有,建筑设计院公司负责人刘俊锋出席活动。在与建筑院公司负责人共同揭牌后,李国泉在公司成立大会上对建筑院公司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要求,一要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公司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动基层党建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二要强抓队伍建设,筑牢发展根基,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司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三要聚焦主责主业,开拓发展思路,坚持效益优先原则,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持市场导向、问题导向,在以建筑设计为主营业务的同时,统筹推进市政设计、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园林绿化设计等其他设计领域业务的拓展;四要强化交流联动,实现融合发展,对照集团“十四五”规划战略蓝图,找准公司在集团战略发展中的位置,充分借助集团平台优势,实现集团内产业的优势互补、抱团发展。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曾富有对建筑院公司全体员工党风廉政建设提出要求。他强调,要严格责任落实,强化履职意识;要加强廉政教育,强化廉洁意识;要加强制度建设执行,强化制度意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意识,努力把建筑院公司建成一流的设计企业,为集团高质量跨域式发展贡献力量。建筑院公司负责人刘俊峰代表全体员工作了表态发言。集团党群工作部、战略发展部、经营管理部负责人等及建筑院公司全体员工参加活动。编辑:周 丹 校对:夏小青责任编辑:罗瑞明 编审:谢达迎【来源:赣州国资】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迁徙

杭州一新建筑曝光!高颜值有科技感,未来的科技中心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各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十分的关注城市形象,比说争做我国的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对于城市的发展还是有重要作用的,那么建设新建筑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独特而美观的建筑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的美感,也能够吸引跟多的游客旅游观光,对于拉动第三产业也有一定的帮助。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个在杭州建造的新建筑——vivo杭州新研发中心,地处余杭区,其东侧是景兴路,西侧是创远路,与地铁五号线的葛巷站仅仅相距400米,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地理位置。这一建筑的总投资超过了21亿元,一共的占地面积超过53亩,建筑面积有32万平方米,在其建成之后有望成为杭州市的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变成一个网红打卡的景点。新的vivo研发中心是两个三角形的大楼所构成的,从远处看两栋大楼的形状就好像是字母“V”的形状,与“vivo"相对应,从两边看的话又会重合在一起,十分有特点。这两座大楼的高度还是不一样的,一座的高度是134.65米,一共有21层,另一个的高159.75米,高26层,在它们中间的是一个环状的下沉式的庭院,是一个具有很高辨识度的建筑。大楼内部的设计更是别有洞天,中间虽然被两处高层建筑包围,但是采光度极高,中间的绿植、流水更是数不胜数,在一个极具科技感的建筑之内,还有如此的景观,可见设计师的别有用心,既有现代城市的风光,也有自然景观的渲染,让人们非常期待。这一研发中心的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它的超高颜值,这一项目投用之后会致力于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包括语义理解,计算机,智能交互设计以及垂直应用大数据等等,在不久的将来,这里既是一个旅游打卡的绝佳去处,也会是杭州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以及高度发达的地区。这座建筑的相关设施也是考虑周到,其地下的总面积是16万平方米,2000多个停车位以及40多个快充车位,相信在建成之后绝对是一个综合性的地标建筑。杭州这座发展迅速的城市每天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筑的产生又会带动其他现相关产业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vivo新研发中心的到来。

结婚吧

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米,上海中医药大学一个重量级研究中心启动

人民网上海12月16日电 (唐小丽)在建校6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探索和开拓中医药国际化的征程中,勇立潮头,守正创新。12月16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张江校区举行。该中心项目的启动是上海市委市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也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并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全面开启“十四五”时期建设的新起点。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宣布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项目正式启动。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在致辞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中医药标准化在世界的地位,引领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化发展,掌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引领长三角区域成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高地,上海中医药大学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整合学校现有优势学科资源,启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项目建设。该中心建成后,将直接对接国际组织,对接国家战略,“立足上海、胸怀全国、放眼世界”,对于建立具有我国原创性产业特色的中医药国际标准,传播中国文化、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承担大国责任、参与国际治理体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据了解,该中心将以3个国际组织的工作机构为核心、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相关研究机构为基础,秉承国际标准化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开放式、国际化、跨行业、多元化的运行模式,努力建成世界传统医学标准化高地和研究中心,进而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打造一个全球传统医学的总部。中心将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引领战略、全球高端中医药中心集聚战略、科技国际合作提升战略为依托,构建五大科学研究平台: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临床医学技术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药国际表型组学研究平台、中药新药创新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效果图(图片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提供)中心建设项目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区东南角,总建筑面积49979.83平方米,拟建建筑地上12层、地下1层。该中心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项目,具有“部市共建”和“合作共建”的平台功能。中心建成后将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协同,将有力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并以此带动中医药国际贸易,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责编:唐小丽、金煜纯) 【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出于林中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文化交流中心开馆

央广网沈阳11月11日消息(记者徐志强)今天,刘鸿典建筑博物馆暨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文化交流中心宣布开馆,这座见证沈阳计划经济和工业时代发展烙印的旧锅炉房,经历1年筹划,6个月施工、布展,200余位西冶(“西冶”: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简称,1994年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校友及社会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和投入焕发了她的第二次生命。西冶校友从各地齐聚沈阳,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专程赶到,省和沈阳市相关部门领导、社会各界名流,新闻媒体共同见证这座寻常巷陌中的刘鸿典建筑博物馆暨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文化交流中心落成开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刘克成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学者黄元炤老师在名师讲堂做主题演讲。刘鸿典是我国“建筑四杰”的直系传人,也是新中国早期绝少的几位没有留洋经历的著名建筑师之一。当年响应国家号召,远赴西安,并担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将建筑学的学科火种带到当时的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即后来的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和现在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4月西冶沈阳校友会成立,几位毕业近三十年的老校友一拍即合、萌生了筹建刘鸿典建筑博物馆的想法并终于梦想成真。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响应政府开展“城市修补”的号召,西冶沈阳校友会筹备投资,将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座不起眼的旧锅炉房改造扩建为“刘鸿典建筑博物馆”,为校友们提供建筑学术交流和活动的场所。通过建立这样一座以传播建筑文化为核心主题的博物馆,既可整理、展示刘鸿典先生之治学理念、办学思想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又可以向市民提供一处传播建筑文化的文化阵地,同时亦可在沈阳成就一处可以让各地西冶校友精神寄托、相互交流的场所。西冶沈阳校友杨晔说道:“如果我们这些校友不积极促成这件事,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做这件事,旧中国时刘鸿典先生从辽宁走出去,新中国成立又回到家乡辽宁贡献才华,后又再一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前往西安,冥冥之中我们这些校友都有责任和义务,通过筹建刘鸿典建筑博物馆,重拾希望的种子,并以她为媒介传播建筑文化,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老先生最好的归宿。”刘鸿典建筑博物馆收藏和展出刘鸿典先生的许多珍贵遗物、图纸、手稿和画作,部分作品也将以全新方式呈现,许多尘封多年的史料文献亦首次见诸公众,国内外建筑师手稿征集与展出也将成为其常态和特色之一,开展与建筑文化相关的收藏、研究和交流也是这座小博物馆未来重要的责任与担当。

流仪

总建筑面积近5万㎡,上海中医药大学一个重量级研究中心启动建设

今天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张江校区举行。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项目,该中心具有“部市共建”和“合作共建”的平台功能,建成后将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协同,有力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并以此带动中医药国际贸易,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建设项目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区东南角,总建筑面积49979.83平方米,拟建建筑地上12层、地下1层。总体设计以“天圆地方”为理念,建筑形体双螺旋状旋转上升,形成阴阳圆融的整体形态,连廊上方设置“百草园”打造绿色生态校园氛围;外形形成“S”形,契合传统太极图案,并暗含“以悬葫之形,行济世之功”的寓意,连接处的白色玻璃长卷寓意着书卷绵延、求实创新的大医之道。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宣布项目启动。该中心项目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全面开启“十四五”时期建设的新起点。建成后,该中心将以3个国际组织的工作机构为核心、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相关研究机构为基础,秉承国际标准化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开放式、国际化、跨行业、多元化的运行模式,努力建成世界传统医学标准化高地和研究中心,进而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打造一个全球传统医学的总部。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透露,中心将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引领战略、全球高端中医药中心集聚战略、科技国际合作提升战略为依托,构建五大科学研究平台: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临床医学技术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中医药国际表型组学研究平台、中药新药创新国际标准化研究平台。在探索和开拓中医药国际化的征程中,上海中医药大学要勇立潮头、守正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表示,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则是推动实现中医药国际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十年磨一剑,早在 2009 年 3 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就承担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并于2019年由WHO正式发布。同年 12 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截至目前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64项。2014 年 12 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落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 年6 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标准化研究所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来源:浦东发布

失败者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认定,最高补助接近5000万元

认定进入筹建期的工程中心、成立后承担重大任务的工程中心、运行评价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工程研究中心,可以提出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申请市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认定是北京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项重要措施,单个项目补助资金支持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以下是小编总结的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认定条件及办法,希望华夏泰科对大家有所帮助。进入筹建期的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后承担重大任务的工程研究中心、运行评价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工程研究中心,可以提出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申请市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批和管理,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法、北京市实施细则以及政府投资项目的有关规定予以支持。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必要的设备购置和研究开发。单个项目补助资金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支持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经市政府批准的重大项目,支持比例和金额可以不受上述标准限制。(一)市工程研究中心是什么?工程研究中心是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重点工程建设需要、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布局的,以充分激发市科技、人才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为目标,组织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建设的研究开发主体。其主要任务如下:1.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提升市创新核心功能的要求,围绕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2.以市场为导向,研判产业发展态势及需求,开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的熟化、二次开发、工程化和系统集成应用,研制重要装备样机及其关键部件。3.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扩散,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和装备。4.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企业应用国际先进技术、制定采用国际标准、推动国际技术转移扩散等提供支撑服务。5.提供工程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研究产业技术标准,开展知识产权集中运营。6.为行业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二)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认定条件?工程研究中心认定组建的实施主体单位(简称“认定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符合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建设领域及相关要求。(1)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产业。(2)十大高精尖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等产业。2.具有一批有待工程化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或重大科技成果,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开发和技术集成能力及相应的人才队伍。3.具有以市场为导向,将重大科技成果向规模生产转化的工程化研究验证环境和能力。4.具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能力。5.具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条件允许的还应当具有工程设计、评估或建设的咨询与服务能力。6.具有完善的人才激励、成果转化激励和知识产权管理等管理制度。7.未因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被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列为联合惩戒对象名单。8.符合国家其他相关规定。(三)北京工程研究中心认定要求1.工程研究中心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将评价材料报主管部门。评价材料包括:工程研究中心年度工作报告、工程研究中心评价数据表及其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2.主管部门对工程研究中心报送的评价材料进行核实,并对材料完整性、真实性出具意见,每年6月30日前将评价材料报送市发展改革委。3.工程中心鼓励采用法人形式组建和运行。未采取法人形式组建的,需要与主要依托单位在人、财、物,尤其是科技成果所有权管理上保持清晰边界,评价指标数据能够独立核算、有据可查。4.同时,鼓励由本市相关领域的优势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社会投资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申请组建工程中心。鼓励跨行业的建设形式,促进本市产业融合创新发展。5.工程研究中心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运行评价制度。市发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原则上每3年对验收转入正常运行的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一次滚动式评价。仍处于批复的筹建期内未完成验收的工程研究中心,可以不参加集中评价。(四)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认定案例分析(仅供参考)经查询北京市发改委网站,截止2021年4月初,共发布6批工程研发中心公示名单,其中北京工程研发中心27家,北京市工程实验室206家。以下为部分北京工程研发中心名单,以供大家参照:2011年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认定物联网关键应用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北京金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认定水利物联网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北龙中网(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认定互联网域名系统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认定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北京太阳能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认定太阳能光伏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通达耐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认定绿色高温新材料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2年北京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认定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和评测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2年北京中诚盛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认定智能微电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2年北京中环生态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认定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2年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认定水泥工业环保节能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认定碳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性能测试与评价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3年北京东方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认定抗体药物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3年北京中科博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认定固废生物处理装备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4年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认定轨道交通节能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4年华北电力大学,认定发电机组智能诊断与健康维护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5年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认定心脑血管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认定中国矿业信息化协同创新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别害怕

中衡设计:专设“绿色生态与节能建筑研究中心”

e公司讯,中衡设计(603017)3月10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专门设立了“绿色生态与节能建筑研究中心”,从事绿色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节能环保的研发及设计。公司设计的多栋绿色建筑,包括集团研发中心大楼、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苏州2.5产业园一期,都获得了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

一颦一笑

助力“五个新城”建设,求解面向未来的“人民城市”,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揭牌

▲奉贤新城建设如火如荼随着一份份规划蓝图陆续公布,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发力在即。新城建设,点燃人们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也给政、产、学、研等带来一系列需要迫切求解的新问题。助力上海“五个新城”建设,4月10日,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同日,“上海新城建设论坛——面向未来的人民城市”在同济举行。▲上海市副市长汤志平出席活动,与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共同为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揭牌据悉,全新成立的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将整合多学科力量,联合国际国内多方资源,围绕“新城发展理论、新城规划设计、大数据与智能新城”三个方向,重点聚焦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动力、新架构、新技术开展研究,努力建设成为支撑上海新城建设的重要研究平台。在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郑时龄、段进、常青、吴志强、吕西林、徐祖信、李晓江、周俭等院士、专家、学者20余人受聘担任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专家,郑时龄院士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为指导委员会专家颁发聘书。随着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上海新城建设论坛——面向未来的人民城市”开讲。包括两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内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五个新城”的相关负责人,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在这场“全程高燃”的头脑风暴中,有两个相互映衬的话题,让人印象尤其深刻:一是新城要足够“新”,一些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全新应用场景,要率先在新城“落地”、试水;二是新城要处理好“新旧关系”,“五个新城”并非在一张白纸上开建,用好“老城”的人文底蕴,必定会让新城建设大放光彩。01“新”就是挑战,没有任何一个现成模板可循五个新城,一举一动,备受关注。按照上海已经公布的相关规划方案,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合性节点城市。专家们认为,“独立”“综合性”“节点”三个关键词,已为新城建设“定调”,但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落地——新理念、新定位都意味着新挑战。新城之新,究竟“新”在何处?“五个新城”开建,各自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放眼未来,作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为上海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五个新城”各自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又该如何“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没有任何一个现成城市的建设模板,可以复制到上海‘五个新城’的建设中。新城建设,没有惯例可循。”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伍江言简意赅。“五个新城,每一个都要建成真正的城市。”伍江认为,这不仅意味着各个新城在产业上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从城市规划建设伊始,就要将完备的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其中。“简言之,我们要建的不是比拼经济实力的工业园区,而是大家愿意留下来、住下来,出门可散步,买东西很方便,有地方吃饭、聊天、谈恋爱的宜业宜居城市。”在专业领域上,这些“大白话”,直接指向的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尺度”。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颇有感触的说,过去几十年,我们不少地方的大城市,尤其是所谓的“新城”,在一路建设中遗留下了一些思维定势和有待纠偏的观念。“比如,新城就一定要高楼林立,一定要宽马路、大广场吗?可以肯定,未来的新城肯定不是比高度。”李晓江直言,在一些地方,有的“新城”开建二三十年后并没有实现当初的期待。“个中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经验甚至教训可以总结,这些都要拿来研究、剖析,为上海‘五个新城’的建设提供思考。”02引领高品质生活,新城建设规划要有预见有弹性体现“未来城市”理念,引领高品质生活。从目前部分新城公布的规划内容看,很多项目值得期待,“未来感十足”。“未来的城市场景是怎样的?对标国际国内,有哪些场景可以率先在新城先试先行?如何更好把握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城市演进方向,并在当前的新城建设中有布局、有落地?这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认为,包括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在内,这些关于未来城市的理念要真正落地,都需要对城市发展的脉络、内涵进行系统梳理。比如,科技赋能城市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显然,这些都亟需学界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咨询。从地理意义上说,每个城市都有边界。而谈及新城之“新”,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一则见解: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城建设要把“无边界”纳入思考,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基础,它是物质基础又是思想基础。新城发展,必须有新的创造、新的动力。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纵观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包括一些城市的兴衰,不少功能单一的城市(如旅游城市)或单一产业城市都是很难经的起周期性调整。“要让不竭的科技创新驱动体系产业发展,拥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这样才能支撑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新城建设当前,也会衍生出全新的需求。根据规划,未来的青浦新城,重点是围绕上海“3+6”高端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五大产业园”。青浦区副区长姜爱锋直言,新城建设急需人才支撑,迫切需要高校提供智力支撑。新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面向未来、对建设“人民城市”的求解。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则认为,新城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尺度,街道与人是否亲近,是否留得住乡愁,这些都要纳入规划。新城建设要出“新”,必然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永远只是一个工具。以新发展理念来衡量,有些新技术究竟是否适用于新城,需要综合考虑。”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同济大学教授杨东援举了一个例子:像智能驾驶这类新技术,很多新城或许也在考虑。“如果我们新城的交通都非常依赖小汽车,从碳达峰、碳中和的角度考虑,恐怕就很难讲是一个社会进步。”从事交通规划设计多年,杨东援直言,要精准预测未来,有时很难。因此,新城建设的规划设计要保持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得变化。“启动新城建设时,我们不仅要规划可以建设什么,还要规划可能有哪些战略性的资源,特别是战略性的通道资源是要加以限制的,为更长远的发展留下空间。”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认为,新城应是一个生命体、有机体,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新城应该是韧性城市,要让新城具有更高的免疫力、自愈力。”▲此次论坛上,第二场对话嘉宾分别为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上海市教委副巡视员李蔚、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朱剑豪。他们分别阐述了五个新城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为五个新城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为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建言。03全新研究范式:学科前沿与实践需求双轮驱动“五个新城”建设,绝不是“千城一面”。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新城有共同面临的难题,也需要基于个体体质的精准“搭脉”。在此次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指出,不走寻常路的“五个新城”建设,也迫切需要学术界掀起一场破圈、合围的智力支撑,在学科整合、研究范式上都要有所创新。“这一次,我们需要的是接地气的智力支撑。我们不仅需要前瞻的理念,还需要有操作性的建议。”一位与会的负责人如此表示。而作为回应,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介绍,此次新成立的研究中心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智库。除了为新城建设提供决策咨询的预判,该中心还将提供规划设计的技术支撑,以及建设运营管理的推演服务等。结合新城建设,彭震伟说,未来,研究中心将重点聚焦三大方向开展研究——■在新城发展理论上,研究中心将全面总结国内外新城发展经验,探索上海新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在新城规划设计方面,将围绕超大城市布局优化、新城空间布局模式、绿色宜居环境、健康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海派风貌特色、新城建设标准、全周期规划管理模式等开展规划研究和应用示范。■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建设为支撑,研究中心将推动大数据与智能科技同新城建设的融合创新,研究上海新城数字化转型的目标、策略和路径,研究智能规划、智能科技应用场景及赋能新城发展的技术实现路径。据悉,该研究中心将探索学科前沿与实践需求双轮驱动,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打通政产学研用各环节断点。另据记者了解,同济大学还将成立上海新城建设研究基金,首期自筹1000万元,主要用于新域调研、新城数据库建设、设立开放课题、组织专家咨询等,整合多方力量,搭建开放合作平台。

大只佬

中衡设计:专设“绿色生态与节能建筑研究中心”

证券时报e公司讯,中衡设计(603017)3月10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专门设立了“绿色生态与节能建筑研究中心”,从事绿色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节能环保的研发及设计。公司设计的多栋绿色建筑,包括集团研发中心大楼、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苏州2.5产业园一期,都获得了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