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广东省三部门发文: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坝头

广东省三部门发文: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

4月7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结合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大力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广东省教育厅官网截图 大力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意见》提出,到2025年,广东全省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富活力、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更为突出,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35年,全省研究生教育资源丰富、优质、高效,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结合更加紧密,研究生教育强省地位稳稳确立,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根据《意见》,广东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大力支持支撑原始创新的基础学科发展,加强科技前沿领域学科的前瞻布局,推动更多重大基础性、底层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培养核心竞争力。结合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等重大战略,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同构化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优势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增强学科专业快速响应区域重大需求能力。积极布局交叉学科,把握交叉学科门类设立的契机,围绕新需求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探索组建交叉学科大平台、大团队。结合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大力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意见》要求合理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符合条件的本科高校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持续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适度超前布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深化扩大省级政府研究生计划管理统筹权改革试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增量招生计划主要用于改革成效奖补。有序扩大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支持高校与高层次创新平台和知名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试点,建立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任务、使用科研经费支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也将得到优化。《意见》指出,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区域重大需求为重点,积极增加一批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和学位点。在国家和省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优先新增学位点,加大对国家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的支持,重点支持我省“双十”产业集群亟需发展的相关学位点。在招生计划管理方面,将增强招生计划调控的精准度,优先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冲补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培养单位倾斜,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向量子科学、脑科学、空天深海等前沿领域相关学科倾斜。同时,优化考试招生制度。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强化导师的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做好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意见》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导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导师存在的师德失范行为,坚决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同时,还将加强导师岗位培训,探索建立省级导师培训机制,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导师岗位培训体系。明晰导师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以及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表现出来的保密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林霞虹图/广州日报·新花城全媒体记者 杨耀烨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赵小满

邵雍

广东出台意见支持广深等地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

周泽安,外管局应用服务平台,男女感情是日出来的原标题:广东将适度超前布局博士招生规模 4月7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结合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大力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研究生教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富活力、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更为突出,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35年,全省研究生教育资源丰富、优质、高效,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结合更加紧密,研究生教育强省地位稳稳确立,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其中,要大力支持支撑原始创新的基础学科发展,加强科技前沿领域学科的前瞻布局,推动更多重大基础性、底层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培养核心竞争力。 尤其是结合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等重大战略,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同构化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优势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增强学科专业快速响应区域重大需求能力。 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 《意见》提出,统筹推进符合条件的本科高校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持续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适度超前布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深化扩大省级政府研究生计划管理统筹权改革试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增量招生计划主要用于改革成效奖补。有序扩大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 接下来,广东省将增强招生计划调控的精准度,优先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冲补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培养单位倾斜,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向量子科学、脑科学、空天深海等前沿领域相关学科倾斜。 探索建立省级导师培训机制 《意见》明确,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导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导师存在的师德失范行为,坚决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要规范导师指导行为,让导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做好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省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强化导师的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充分尊重导师的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在体制机制方面,要加强导师岗位培训,探索建立省级导师培训机制。此外,《意见》还提出,要拓宽导师队伍选拔渠道,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选聘企业骨干担任行业导师,建立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记者 吴少敏、钟哲)来源:珠海新闻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单身汉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大学创新体系建设,清华方案来了!

今天,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和《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创新体系意见》)两份意见深入贯彻中央相关指示精神和战略部署充分分析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真问题” 、拿出“真举措”系统、创新设计具有引领性和清华特色的解决方案推动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面向新发展阶段,吹响研究生教育改革冲锋号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顶层,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多个“首次”,决心“满格”。2020年6月,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完成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改革。2020年7月29日,国家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清华大学于2020年9月举行首个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月,全校师生积极讨论、认真总结、查漏补缺、剖析问题。10月8日,清华大学召开校史上第一次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大会。今天,清华大学在充分研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彰显了学校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决心与信心。《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的制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指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要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提出“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急需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内涵发展,面向学术前沿完善学科布局,面向行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提升自主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坚持开放融合,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能力。只有拿出“真举措”,解决“真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清华大学结合全国研究生教育 会议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全校研讨中总结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21个主要问题,提出12条举措,重点包括: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调立德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石。凝聚“三全育人”合力,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重点提出融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师德正、教风严、研究活跃、学术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传承学校导学优良传统,弘扬高尚师风,培育严谨学风,完善导学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党和国家需要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提前布局和建设相关新兴学科,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设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学位项目。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以学生成长为本,以能力提升为要,推进本研贯通,协调推进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改革。实现本研培养方案统筹设计,加强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转换,完善本研弹性学制。创新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融合衔接。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性和挑战度,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严格课程考核要求。健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支持高水平研究生教材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科教融合育人优势。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鼓励活跃在学术研究前沿的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鼓励研究生在自主探究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涵养内在持久的学术品格、学术情操、学术志趣。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强化研究生实践教学,提升博士生社会实践、硕士生实践实习的育人成效。提升研究生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充分发挥资格考试、选题报告、最终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大分流力度。坚持以学位论文作为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就业引导。建立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学术规范、伦理道德教育,鼓励潜心学术研究,摒弃学术功利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充分激发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术文化和优良学风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层次。持续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顶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进一步提升国际学生招生质量,完善国际学生奖助体系。构建全覆盖的研究生发展支持体系。完善研究生兴趣培养、兴趣发展支持体系,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研究生职业发展指导的精细化水平。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组织实施。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加强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落实院系研究生培养主体责任、指导教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以及相关部门协调服务和监督管理职能。提出“大学创新体系”,开启科研创新新征程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大学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体系意见》的发布是一个重要标志,是清华大学在“创新体系”的框架下系统推进科研创新作出的重要布局,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战略部署,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加快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开启学校科研创新新征程。《创新体系意见》对清华大学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创新体系进行了明确阐述,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为基础,以制度健全、机制畅通的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体系意见》指出,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理工文医交叉融合,实现各学科高质量发展。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科研宗旨,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科研模式,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大学创新体系,服务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以服务国家、服务育人、文化引领和学术引领为基本原则。谋定而后动,凝聚共识开新局。《创新体系意见》是充分凝聚全校师生关于大学创新体系建设思考的重要成果。定期召开科研工作讨论会是清华大学的一项宝贵传统。在抗击疫情斗争的关键时期,学校努力克服困难,于2020年3月如期启动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确定会议的主题是“创新科研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全校师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历时半年完成讨论会工作并形成初步成果。直面突出问题,激发创新动能。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通过全面调研、深入分析,查找出制约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20个突出问题。《创新体系意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13个建设重点,包括:营造健康学术生态。坚持学术自由,发扬学术民主,加大学术开放,完善学术评价,坚守学术诚信,遵守科研伦理,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形成敢于质疑的学术氛围,增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完善学术治理机制。尊重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尊重学术共同体在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分类运用不同激励机制,统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由探索,建立以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的有组织攻关,强化跨学科交叉,建设一支适应不同科研组织模式需要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和服务支撑队伍。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最重要位置,尊重教师和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判断,鼓励师生自由探索。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孕育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强化面向重大问题的有组织科研。传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学科“大交叉”、组建“大团队”开展科技攻关的成功经验。建立面向重大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稳定支持基础学科发展,强化战略性关键领域的学科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坚持学科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科动态调整与成效评价机制。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学术创新,倡导研究中国问题,促进有引领性的思想创新成果和艺术创新成果的产生,推进人文社科与理工医的深度融合。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吸引一批世界知名的顶尖人才,汇聚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学者,造就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水平。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持续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科研实践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积极拓展企业和社会资源,促进学校、企业之间高水平人才的流动与科研合作。建设新型智库体系。构建以国家高端智库为龙头、辐射全校智库机构的新型智库体系,积极布局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的智库研究。针对重大现实问题,深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加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赋予实验室“人、财、物”方面更大自主权,使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提出者、牵头全国相关领域科技力量的组织者和国际重大科技合作的推动者。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大学和企业是创新的双引擎。加强与有行业影响力的国内外企业的多层次、前瞻性、战略性合作,深度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参与地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健全产学研合作体系,完善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提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水平。推动建立有活力、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积极参与推动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在线教学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据悉,学校后续还将研究制定两份意见的相关行动计划。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全校师生正以自强奋进的姿态,勠力同心、锐意进取,为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文字 | 吕婷图片 | 霍元东排版 | 郭斯文编辑 | 赵姝婧

鲁班

清华大学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

人民网北京2月26日电(李依环)24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两份文件。未来,该校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持续创新科研模式,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大学创新体系。据悉,清华大学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全校研讨中总结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21个主要问题,提出12条举措,重点包括: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发挥科教融合育人优势;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层次;构建全覆盖的研究生发展支持体系;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组织实施。其中,在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方面,清华大学明确提出将根据党和国家需要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提前布局和建设相关新兴学科,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设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学位项目。在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方面,该校将以学生成长为本,以能力提升为要,推进本研贯通,协调推进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改革。实现本研培养方案统筹设计,加强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转换,完善本研弹性学制。创新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融合衔接。此外,《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为基础,以制度健全、机制畅通的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针对当前制约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问题,清华大学提出了13个建设重点,包括营造健康学术生态;完善学术治理机制;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强化面向重大问题的有组织科研;推进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水平;建设新型智库体系;加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提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水平等。据了解,学校后续还将研究制定两份意见的相关行动计划。

還归

四川农业大学全力打造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

四川农业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提升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推进落实教育部“十大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厚植“三农”情怀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研工部统筹协调、院所党委全面负责、导师具体负责的“四位一体”机制。出台加强思政工作、思政课建设等制度,抓好研究生和导师思想政治建设,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川农大精神”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硕士生按学科、年级或科研团队设置支部,博士生编入教工党支部管理。选聘优秀党员导师担任班主任或党支部书记,教师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占比85%。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元素和江姐、王右木等英烈校友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教育,培育爱国爱农、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造实践育人体系,组织研究生入驻科创农庄、博士工作站等,近5年研究生参与科技扶贫、成果转化项目100余个、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2000余次,学校2次入选教育部精准脱贫典型案例。二、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把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统筹高峰、高原和特色学科建设。面向现代种业、智慧农业、营养健康等需求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植物动物为特色、理工经管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近2年,中央财政专项、省“双一流”专项和校本级《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专业建设支持计划》共投入近3.5亿元,突出扶需扶特扶优,保障学科高质量建设。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自评通过专家论证,4个学科跻身ESI前1%,入围学科数居在川高校第三、省属高校第一,5个学科入选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其中农学、兽医学分别进入世界前50强和100强。三、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创新培养模式着重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不同目标定位,健全课程育人体系、过程管理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教”与“科”紧密融合,科研参与率达100%,对科技创新贡献率超70%,20余名研究生在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学校近3年连续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奖,研究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教”与“产”有效协同,建成60个博士工作站、校外基地280余个,参与全省10余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形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多元投入、合作共赢的育人模式,《畜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之一,近10年累计派出研究生700余人,选派地包括哈佛、剑桥等世界顶尖大学,规模居西部高校前列。四、以保障体系为基石,提高人才质量持续提升招生就业质量,一方面严把“进口”关,规范学校自命题和复试环节,着力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畅通“出口”关,抓紧抓实就业作工作,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70%以上博士到科研院所、高校工作,50%以上硕士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涌现出获李克强总理接见的金柳、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的彭洁等优秀研究生创新创业典型。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教材质量,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现有《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原理和技术》等重点建设课程19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修订研究生导师管理系列制度,规范导师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目前拥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在内的研究生导师1132人,其中80.7%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占66.9%。【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鹅妈妈

加大改革力度 努力建设一流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清华大学召开专题会学习传达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2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7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以在线方式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学习传达会。邱勇讲话邱勇在讲话中表示,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大家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邱勇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具体要求。李克强总理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并强调要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孙春兰副总理在讲话中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等关键点。我们要第一时间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把握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方向,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做出实效。邱勇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清华大学近年持续扎实推动改革,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学校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达到了新的高度,学校也迎来了实现“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收官之年、综合改革阶段性总结之年。2020年,在疫情大考面前,学校坚持疫情防控不松懈、教学科研不停步、改革发展不放松,全体清华人以奋进姿态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学校积极开展全校性的大规模实时、互动、异地、分散的在线教学,并不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学校扎实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启动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探索建立有组织科研模式的“清华方案”,持续推进学科调整,深入推进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的修订和教师聘任学术标准的修订工作。邱勇强调,在这样的背景下,下一阶段清华要更加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向前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我们要不忘初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的要求,“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批示以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树立使命感,强化改革意识,突出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严格管理。要动员广大师生参与学习讨论,全校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形成合力。邱勇回顾了清华大学已经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相关工作。近年来,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清华已经开展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包括2009年将博士生导师评定权下放到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2011年学校层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明确教研系列助理教授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2011年起在全国率先探索试点并于2017年全面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2018年启动学术评价制度完善工作,2019年在部分院系试点以硕博贯通的方式招收本科学历国际学生,2020年作为教育部首批唯一试点单位开始招收本科学历国际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等。邱勇说,清华在在国内高校率先坚决破除“五唯”,充分体现了引领作用,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邱勇就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强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梳理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明确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导向,加强课程质量建设。二是推动本研贯通。协同推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学分认定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打通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三是加大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交流力度。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水平,提升合作程度与高度,扩大合作范围与视野,增进合作层次与质量。四是进一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动态调整培养模式。五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持续建设学术水平高、热心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涵养立德树人的校园风气。六是持续做好研究生申请学位标准修订之后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扎实推进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各项改革举措,进一步破“五唯”、提质量。七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研究生党建、班集体建设等工作,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等工作。杨斌传达会议精神会上,杨斌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研究生院院长周杰主持会议。部分校领导、学校老领导,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委员,院系部处相关负责人,各院系教学主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研工组组长、研究生导师代表、研究生代表、教务管理人员等1500余人在线参加会议。文 | 曲田摄影 | 李派封面图 | 嵇云川编辑 | 曲田 赵姝婧

藍鬍子

深化综合改革 聚焦内涵建设 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 要]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苏作为研究生教育大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注重结构优化、平台建设、改革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和保障机制,推动江苏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改革;新时代;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顶端,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支撑、推动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7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格局,为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次会议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吹响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江苏作为研究生教育大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突出“六个注重”,努力推动江苏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重结构优化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布局结构,是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江苏研究生教育体系进入了从单一学术学位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江苏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发展需求,用足用好新增审核、动态调整的机制,通过调整存量、培育增量方式,建立了学科专业较为齐全、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培养类型更加丰富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层次结构方面,江苏现有博士研究生3.4万人,硕士研究生18万人。在类型结构方面,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除军事和警务以外专业学位类别的全覆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达到60%。在学科结构方面,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2个学科门类101个一级学科。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中,43.6%的学科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同时,理工科成为江苏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理工科博士占比78%,与全国持平;理工科硕士占比65%,高出全国平均8个百分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建立同新发展格局、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新时期江苏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下一步,江苏将进一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江苏高等教育建设“四大专项”,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相关学位点布局及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缺人才和江苏重点产业急需人才。一要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二要优先发展科技前沿学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科技前沿学科建设,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空天海洋装备等关键领域学科建设。三要科学规划交叉学科领域。从政策、资源、管理等方面统筹谋划,促进学科深度融合,出台关于推动高校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集成电路等交叉学科建设。注重平台建设高水平平台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只有把平台建设到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十三五”以来,江苏着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以高端平台引领江苏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2016年,为适应“双一流”建设和创新型省份建设需求,江苏启动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开创“综合+专项”“1+1+4”建设模式,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彰显特色、强化内涵、争先进位、追求卓越。其中,第一个“1”是江苏“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持项目,对江苏的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给予重点支持,助推提升综合竞争力,向世界一流迈进;第二个“1”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支持项目,遴选12所省属高校进入建设范围,力促更多江苏高校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4”指“四大专项”,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夯实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学科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近年来,江苏把学科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注重体系构建,形成了逐层推进、逐级上升的四级学科发展体系。除43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外,立项建设省级优势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推动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科迸发活力,在不同层面提升水平、形成影响、追求一流、作出贡献。无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还是江苏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都强调聚焦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把培养一流研究生作为第一要务,注重把平台所拥有的充足建设经费、先进科研能力和高水平师资团队转化为涵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优势。目前,全省超过90%的研究生在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12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就读,近六成研究生在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习,这是江苏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经验。当前,江苏正在制订《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将积极支持更多江苏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推动更多学科成长为世界一流学科,努力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更优培养平台。同时,江苏将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验收的重要方面。积极发挥江苏高校学科联盟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为龙头、省优势学科为主体、省重点学科为基础的协同推进机制,完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互访、学位论文互评、基地共享、设备共用机制,促进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集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注重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江苏坚持以改革激活力、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提质量,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改革出真招见实效。一是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江苏是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此项工作作为督查重点,省政府将其列入年度百项重点工作。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配置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抽检标准和评优办法,建立了省级工程类研究生慕课中心、教育和中医等多个类别的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开展教育类和建筑类专业学位职业资格衔接试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试点机制,各高校在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导师队伍、搭建校外平台、开展国际联合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机制。二是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江苏2015年启动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五项改革,从落实奖学助学经费、开展寓教于研、进行国际联合培养、优化导师招生配置、建立考核淘汰机制等五个方面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通过改革,高校88%的博士研究生人均奖助金额达5万元/年,绝大部分博士研究生都能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科研,在立项建设的优势学科平台上,参与各种形式国际交流的博士研究生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1年左右海外研修经历的达到1/3。2017年教育部在全国遴选14所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江苏的南京大学、苏州大学2所高校入选。三是持续实施江苏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这是江苏2002年开始实施的一项以抓质量、抓内涵、抓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创新举措。“十三五”以来,江苏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围绕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调整项目设置,优化资金分配方式,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术创新论坛、科研创新实践大赛等系列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近三年省财政安排创新工程专项经费7500万元,带动高校配套投入近6亿元,资助研究生实施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1.2万项,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破解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下一阶段,江苏将进一步加强战略性研究和系统性谋划,强化省级统筹,出台《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21-2025年)》,实施一揽子项目方案,重点在思政教育、学风建设、教学资源、分类培养、海外研修等方面打好“组合拳”。注重导师队伍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石。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好“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近年来,江苏出台导师队伍建设系列政策举措,立体式、全方位、系统性推进导师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正面引导,明确规范要求。出台《关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师德为先、育人为本、质量为要的基本要求,建立分类遴选、评聘分离的导师选聘制度,保障导师的招生参与权、培养自主权、育人推荐权、管理建议权等基本权利,明确导师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提高科研学术创新能力、保障培养条件等方面的基本职责,并健全导师的招生资源配置机制、联合指导机制、培训交流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表彰奖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术业精进、治学严谨、指导有方的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负面清单。出台《江苏省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试行)》,从意识形态、学术规范、招生考试、科研指导、师生关系等方面规定了导师不得违反的十项“底线”行为。同时建立导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情况报告制度和追责制度,不回避、不遮掩、不包庇、不护短,先后通报6例违反“十不准”情况的案例,为导师师德师风建设敲响了警钟。三是针对特定群体,回应关注关切。出台《关于规范省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指导研究生若干事项的通知》,专门对省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指导研究生相关事项进行规范,提出明确要求。此外,注重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首次开展了江苏省“十佳导师”和“十佳导师团队”评选活动,并形成制度性安排,每两年开展一次。“双十佳”推选条件不仅注重导师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水平,还注重师德师风以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双十佳”评选,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导师和导师团队脱颖而出,较好地发挥了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下一步,江苏将启动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构建省教育厅、省研究生教指委、研究生培养单位、院系四级导师培训体系,实现培训主体分层、培训职能互补。建设江苏导师在线网络培训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全省导师在线培训全覆盖。出台《江苏省导师指导质量抽检办法》,从指导能力、指导质量、指导效果等方面对导师指导情况开展抽样调查,推动全省研究生导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注重产教融合适应研究生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必须走出大学的象牙塔,构建高水平的科产教融合体系。近年来,江苏不断创新方式,着力打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壁垒,搭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的“立交桥”,推动科技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产业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一是持续推进产业教授选聘工作。产业教授制度是产生于江苏、发展于江苏的“江苏品牌”。该制度通过选聘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实现高校与企业创新资源的深度对接。经过10年持续推进,江苏已遴选七批次共1711人次产业教授到江苏30多所研究生培养单位担任6000余名研究生的导师,辐射1081个企业,涉及化工、信息、文化、金融、医药、农林等30多个领域,为提升江苏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持续推进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研究生工作站是由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等设站单位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究的机构,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江苏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自2008年开始建设以来,江苏已构建起包括校级研究生工作站、省研究生工作站、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四级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模式。目前全省有省研究生工作站4658家、优秀研究生工作站240家、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4家,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打造了多元融合、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三是推进“大院名企研究生联培计划”。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与华为公司、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分别签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合作协议。三年内华为公司将与江苏高校联合开发不少于10门在线精品课程或教材,联合培养不少于1000名具有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的学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实施“集萃研究生培养计划”,五年内联合培养600—1000名集萃博士(后)、6000—10000名集萃硕士研究生。下一阶段,江苏将实施“研究生教育科产教融合推进计划”,加大力度,选聘更多热心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担任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采取切实举措,推进江苏四级研究生工作站体系建设。优选更多大院名企与江苏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科技创新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发展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注重保障机制只有做到“严字当头”,才能保障学位授予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江苏持续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导师责任制为核心,构建起标准引领、制度保障、评价诊断、多方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保障体系。一是持续开展学位论文抽检评议和评优工作。江苏持续15年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工作。2017年颁发《论文抽检评议实施办法》,并制定《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评议标准》《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评议标准》。持续18年开展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并将之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基础性工作。二是每年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江苏委托第三方对全省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及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进行调查,每年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江苏省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江苏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24%,其中博士生满意度达97.12%。三是积极推动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动真格推动“学位挤水”,努力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出口关”。2018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毕业7256人,分流淘汰682人;2019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毕业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下一步,江苏将在持续抓好现有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完善研究生教育评价制度,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一要做好对学校、研究生和导师三类主体的评价工作。对研究生,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思想素质、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开展全面评价。对导师的评价,主要看育人成效,鼓励和要求导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育人上。评价研究生培养单位,主要考察培养的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需求方面的实际贡献,以及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满意度等。二要做好研究生入口、过程、出口三个环节的评价工作。每个环节都建立质量标准,持续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调查,及时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三要用好分类、多元和综合三种评价方式。首先要健全分类评价方法,提高对不同主体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在评价要素和方式方面,要体现多元,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充分运用数据分析,也要通过典型特色案例、写实性材料等进行定性评议,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再次,要开展综合评价。今年江苏在省级层面首次开展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现的正是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关注,其目的是引导高校注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和质量,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水平,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江苏将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努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为我国早日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江苏的积极贡献。【作者葛道凯: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原载2020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葛道凯

如式

高等教育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2020年9月22日,教育部举行第三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严格质量管理、加强条件资源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关键改革举措。为了确保文件及时落实、取得实效,教育部综合提炼《意见》等系列文件的重点工作,研拟“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以更好地发挥指导督导引导作用。改革主要从制度设计开始慢慢细化,包括四个大的方面。1.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行动,主要包括三项:(1)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构建设置规范、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新机制;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能力和培养规模;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2)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未来我们应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实际设计好交叉学科、学科交叉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学位标准,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3)产教融合建设行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打造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2.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的相关行动,主要包括两项。(1)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并保持在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特色性成果。(2)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院所,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3.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行动,主要包括两项。(1)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改善相关学科发展生态。(2)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探索建立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资助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博士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4.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相关行动,主要包括三项。(1)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强化育人导向,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明确指导行为“十不得”;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推动评选优秀导师和导师团队,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导师队伍水平。(2)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推动“四个一批”建设(即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规范教材建设,评选优秀研究生教材,提升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质量;试点打造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推动优质资源共享。(3)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印发相关文件,强化全过程培养质量管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检查结果与资源投入形成联动;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强化抽检结果反馈使用;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为学位授权点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等提供参考;完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的底线思维和自觉意识。

况尊我乎

深化综合改革 聚焦内涵建设 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综合改革 聚焦内涵建设 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江苏省政府作为唯一的地方政府作了交流发言。这里,用“六个注重”,就江苏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作简要介绍。一、注重结构优化近年来通过调整存量、培育增量方式,江苏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别结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结构适应性显著改善。在层次结构方面,江苏现有博士研究生3.4万人、硕士研究生18万人。其中,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占78%、硕士研究生占65%。在类型结构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除军事和警务以外专业学位类别的全覆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达到60%。在学科结构方面,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2个学科门类101个一级学科,43%的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解决了诸多重大技术难题。比如,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带头人王泽山院士,研究和解决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有关理论和综合性处理技术,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此外,他发明的高密度火药装药技术,已推广应用。再如,苏州大学优势学科“光学工程”围绕光电显示、绿色能源、航天遥感、激光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成功应用在国家级证卡安全和光电显示等重要领域。二、注重平台建设江苏现有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3个一流建设学科,12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178个省级优势学科。这些育人平台拥有充足的建设经费、先进的科研平台和高端的师资团队。江苏高校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涵育拔尖人才,目前在江苏“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就读的研究生占全省研究生教育总数的91%。在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和优势学科就读的研究生占全省研究生教育总数的57%。三、注重改革创新江苏是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江苏省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选聘办法》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抽检标准和评优办法,建立了省级工程类研究生慕课中心和若干类别案例教学资源库。从落实奖学助学经费、开展寓教于研、国际联合培养、导师招生配置、建立考核淘汰机制等五个方面系统化推进博士研究生“五项改革”,成效明显,比如在奖助经费方面,全省88%的高校博士研究生人均奖助金额达5万元/年。连续20年实施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近三年共安排创新工程专项经费7500万元,资助研究生实施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1.2万项,举办省级研究生科创大赛44个、暑期学校81个、学术创新论坛122个,直接参与研究生近4万人。四、注重导师队伍近年来江苏出台导师队伍建设系列政策举措,并将导师立德树人情况纳入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成立江苏省研究生导师培训中心,每年常态化开展骨干研究生导师高级研修,安排优秀研究生导师参加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导师培训项目。每两年开展一次“十佳研究生导师”“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推选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出台《江苏省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并建立通报制度和追责机制,强化导师的“红线”规范和“底线”要求。五、注重产教融合江苏已连续十年选聘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1601人,认定省级研究生工作站4361家,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实施“大院名企研究生联培计划”。未来三年,华为公司将优选江苏高校联合开发不少于10门在线精品课程或教材,联合培养不少于1000名具有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的学生。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实施“集萃研究生培养计划”,未来五年联合培养600—1000名集萃博士(后)、6000—10000名集萃硕士研究生。六、注重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十三五”以来,全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年均达4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7%。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持续18年开展博士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每年公开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每年委托第三方对全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发布报告。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江苏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24%。注重学位授予质量,积极推动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2019年江苏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当前,江苏教育系统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切实把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本月,江苏将召开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出台《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21-2025年)》,全面部署新时代江苏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作者: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由也

迈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时代——“十三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情况

迈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时代——“十三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情况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直接领导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取得新成效。一、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1.全面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指标。“十三五”规划提出,期末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目前已超过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今年将达到30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目前已超过60%。“十三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2.胜利召开新中国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传达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并作重要讲话,陈宝生部长作出工作部署。会后,及时印发了“1+4”系列政策文件,启动了“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3.不断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一是加快推进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突出科教融合,加强科研系统训练,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突出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产业联合培养,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二是持续加强课程建设。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涉及研究生核心课程1500多门,300余万字,为研究生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精细化服务和指导。三是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4.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先后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构建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2019年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多人,比2015年增加近10万人,其中,45岁以下导师增加约4.5万人。5.着力探索关键紧缺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瞄准“卡脖子”核心技术,与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共同启动了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核科学等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拟定“应急管理”二级学科设置基本要求、博士和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推进20所相关学科基础好的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二、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改革更加有力1.全面深化学位授权审核改革。一是坚持标准先行、质量为要,发挥申请基本条件的质量“门槛”作用,强化省级统筹,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高层次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了第12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新增了28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9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9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13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二是坚持放权赋能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启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改革,目前已批准32所高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点。三是加强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2015年以来,全国共有332所高校自主撤销1663个博士硕士点,增列了1046个博士硕士点。2.系统推进专业学位发展。印发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从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大力提升培养质量等入手,加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开展工程专业学位类别对应调整,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3.完成首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按照《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部署开展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学位点评估,对学位点培养条件和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全面体检。全国12877个学位授权点完成自评,抽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现有学位授权点2292个,8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不合格”并被作出撤销学位授权处理,33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限期整改”并被作出暂停招生、限期整改处理。4.布局启动学科专业调整改革。研究制定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提出学科专业的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研制《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坚持高起点设置,高标准培育,对交叉学科设置、学位授权、学位授予、质量保障提供规范化的制度安排。三、“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1.完善建设政策及管理体系。一是政策体系日趋完备。依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先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等,即将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二是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并开展全覆盖式的建设调研,从总体上掌握“双一流”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三是举办“双一流”建设专题研修班,组织140所建设高校和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政策研讨,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密切协同,地方政府统筹支持,形成“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地方高水平大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2.阶段性建设目标总体实现。建设高校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改进内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坚持引育并举,重视高层次人才,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服务国家需求,学科布局更加优化;支持分类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学科优势特色逐渐突出;鼓励潜心科研,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坚持开放合作,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这些为深入推进第二轮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我们充分认识到,“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未来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坚定教育自信,保持头脑清醒,增强战略定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