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评职称发表论文的假刊有什么特征内成

评职称发表论文的假刊有什么特征

很多作者均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是网上时常有报道说作者上当受骗的经历,其实是没有了解科学的辨别期刊的方法,在这里,聚刊网的郝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假刊有哪些特征,或者说骗子中介有哪些特征。一、正规网站全查不到。这个的意思是正规的网站,包括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知网,万方期刊网,维普期刊网全查不到。只有像一些骗子自己弄的网站才能查到。所以,如果一本杂志哪也查不到,那么这本杂志100%是假刊。二、名字好听,价格低。俗话说一分价格一分货,无论买什么东西也不例外。像一些名字好听,价格非常低的杂志,肯定是假刊。例如《内蒙古医科大学报》,这个可是学报呀,300元/版,您想想,哪有这么好的杂志,这么便宜的价格呢,只有假刊才行。还有市面上的《建筑学研究前沿》,200元一版,所以也可断定,这为假刊。三、什么样的也能做,小到普刊,大到SCI,CSSCI。普刊能做的多,但是核心,基本国内很少有人做,有个别特殊关系的能做1-2本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个公司能操作大量的核心期刊,那么没有疑问,肯定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像下面的某个网站的截图,怎么可能操作这么多SCI期刊,这样的肯定不可信。四、远低于市场价的。如果某位作者咨询了10家客户,别人家的费用在1000-1200元之间,而另外一家是500元-700元,那不用怀疑,这家肯定不可靠。因为现在市面上的价格非常透明,不会存在差距这么大的情况。最好给大家提供一些假刊,下面的杂志一定不要发《基层建设》《防护工程》《电力设备》《建筑学研究前沿》《建筑模拟》《河南电力》《信息技术时代》

不道之道

省内第一本建筑类学术期刊《城市 空间 设计》落户建大

《城市 空间 设计》《城市 空间 设计》(URBAN FLUX)创刊于2008年,是一本专注于城市设计、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理论及实践的专业期刊。期刊设有特别报道、城市流、海右纵横、建筑教育、事务所档案、考工记、记忆、新观察、论道、彻瓶等十大版块及栏目。以独特视角探讨设计实践及专业教育提升;以全景视角关注城市文脉与建筑人文背景;以多元视角挖掘历史思想和设计建造理念,报道行业资讯、探寻前沿趋势、研究建筑理论、弘扬社会核心价值,为中国建筑界传播真实而鲜活的声音。《城市 空间 设计》前期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创办与发展过程中,天津大学的专业引领与学科滋养为杂志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019年底,《城市 空间 设计》改由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主办。新的主办方在尊重与延续杂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将对国际、国内青年创作群体的专业理论与设计创新,文化传承与在地性表达的地方实践,以及专业教育特色化建设中教育、教学经验,予以全方位关注;以为活跃在设计一线的广大青年创作群体和高校师生打造当代学术交流的专业化平台为旨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城市 空间 设计》的未来,需要每一位专业人士的关注与支持、批评与建议。您的目光所及,是我们止于至善的努力——做好思想的容器,传播专业创作无远弗界的新声。

啦啦啦

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

编者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从学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够引领全球基础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从技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够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引领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同时,都能够迅速传播创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广泛认同,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实际表现讲,就是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学科或行业定量统计排名前5%~10%地位的期刊,尤其是被一流的科学家或工程师普遍使用的高影响力期刊。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这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最早都发表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上。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还存在国际影响力有限,小散弱问题突出、缺乏自主平台,没有话语权和评价权等问题,如何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科技期刊作用,将创新成果记录留在中国?近日,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多位院士、专家为此建言献策,现摘录部分发言。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期刊事关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以《自然》《科学》《细胞》等为代表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因发表最新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全球期刊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今年以来所发生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对华为员工及华为资助的个人参与审稿做出无理限制的事件,对我国及全球科学共同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痛定思痛,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期刊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倡导并支持全球科技界的无国界、无歧视的理念。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争夺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深化改革的角度来说,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既需要从全局性和系统性出发,也需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科技期刊切入口小,但涉及面大,事关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事关科技体制改革全局,事关科技界和出版界的科技传播和科技评估的问题,是影响我国创新生态、贯通科技与社会的复杂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国内外科技期刊出版方面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宏观层面来说,集约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成为大势。通过单刊分化、子刊衍生、系列办刊、刊域结合所形成的不仅是出版,还有服务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形成了综合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业链的出版系统。2.从中间层面上来说,出版行业形成了数字化、平台化、网络化的大势。特别是平台化、网络化的形成促进了开放交流、开放获取。3.在微观层面上,面向读者形成了经营业态的个性化、服务读者的专业化和出版服务交流的多元化趋势。综上所述,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出版业、科技期刊业和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的新变革,需要不断地引领创新、催生新产品,科技期刊的改革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来,我国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科研产出国。2018年,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我国科研论文已达41.8万篇,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持续居于世界第三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达535万人,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成长起来,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相较之下,我国科技期刊建设短板突出,国际显示度低,学术影响力弱,全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只有200余种,载文量不足3万篇。大量创新成果都需要到国外期刊发表,科技界对建设高水平学术期刊呼声强烈。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推动创新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自主创新,为世界作出中国的贡献、提出中国的方案,也要向世界讲好中国创新的故事,发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声音,使科技期刊作为对外交流窗口,肩负起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使命,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中国科技品牌期刊发展态势强劲。根据SCI于2019年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我国有52种中国科技期刊进入SCI影响因子Q1区。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代表我国学科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如《细胞研究》《光:科学与应用》《国家科学评论》等,品牌期刊的崛起对于建设世界科技期刊,重塑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新地位、新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科协2006年起实施“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起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6年起实施“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今年又联合六部委共同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卓越行动计划”。我们希望通过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等五个方面来推进期刊发展,同时在政策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予以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科技界和期刊界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谋划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中国方针,共同谋划、审视全球发展态势,抓住时机、推动发展。中国科协将成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为一流期刊建设提供战略咨询,推动一流学会与一流期刊建设统筹发展,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与一流期刊建设统筹发展,推动科技评价与科技期刊统筹发展,推动科技期刊建设与国际合作交流协调发展,把知识出版、价值出版、文明传播有效结合起来。同时打造中国科技出版资源数据库,建立开放获取平台。通过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和期刊界交流,打造国家出版数字平台,推动企业、学术和期刊之间跨域合作,汇聚全球优质资源,为全世界贡献中国科技期刊的科学创造力量与智慧,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世界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探索符合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是推进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重要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第一批期刊分级目录的试点单位,探索开展了期刊分级分类的研究工作。作为专家学者,我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优秀的科技成果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时也希望国内的科技期刊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重拾勇气,重振信心,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和规律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打造传统医药世界高地和核心,为中医药发展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我也期待通过开展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能够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期刊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从而助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从2018年5月14日启动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到正式发布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T2级名单,历经一年四个月的时间,其间召开了各类研讨会、座谈会等40余次,得到了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学科专家、期刊专家、行业专家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充分体现中医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主人随”的学科特色的前提下,坚持四点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评估原则。立足现实、引导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学者专家在期刊评价当中的作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流程。这是一个需要科学共同体积极参与和达成共识的项目,因此我们非常注重信息公开,一是广泛利用纸媒、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及时报道分级分类工作的进展;二是加强期刊之间的联系,动员更多期刊参与,进行了三轮大范围问卷调查和征求意见;三是动员学者广泛参与期刊评价工作,开展期刊满意度调查、组织专家学者对评价指标进行论证、征求国医大师和院士意见等。现在,我们构建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形成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T2级)名单,以评促建,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在全球发挥学科引领作用。入选T1的11本期刊,系已经接近或具备国际顶级水平的期刊,入选T2的27本期刊,系接近本学科领域国际上知名和非常重要的较高水平权威期刊,涵盖了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专科等多个学术领域,分别来自不同的主管、主办单位,充分展示出中医药学科代表性的、一流期刊的优秀品质与行业特色。面向未来,培育世界一流中医药科技期刊是关系到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建立符合中医药学科特质的期刊评价体系对一流期刊建设具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多、影响大、责任重。在全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这里面必然会存在着尚需完善的地方,要靠改革、靠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达到的目标就是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促建真正做强做大中医药科技期刊,体现中医药的自觉自信和自强。期刊分级目录必须在使用中才有它的生命力,发现它的不足并不断加以完善。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带头应用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切实发挥同质等效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中国科技期刊是时候“触底反弹”了当前,中国已经具有国际一流的科技稿件源,可以提供略高于世界平均质量的、占世界学术总产出约20%的科技稿件源,其中不乏高影响力之作。这将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提供稿件源和作者群基础。在近几十年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期刊错过了四场颠覆性变革,即全球化变革、数字化变革、结构化变革,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跨界融合。人们常用小、散、弱三个字来形容我国科技期刊的一般情况:在5000种科技期刊中,每个办刊单位平均只办3种期刊;期刊的整体架构都是由自下而上的模式构建;没有强有力的电子审稿平台和销售网络,只能“借船出海”。中国科技期刊界是到了要触底反弹的时候了。基于我国的科技成果产出与科技期刊出版发展水平,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首先,需要为我国的科技期刊建构至少一个通用且功能强大的期刊电子平台。这类新的期刊工作平台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间具有专业水准的转换,以及将最新AI技术应用于论文评审环节。在这一新平台上,我们可以汇聚新资源和新数据。其次,还应该从国家层面上选择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旗舰刊物。第一批期刊可以集中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强的学科领域。当旗舰刊物形成后,围绕着这些旗舰刊物,分层次布局建设其子刊或集群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期刊生态群。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对科学编辑建立专门的人才评价体系、职称体系和薪酬体系。探索新的期刊评价体系。应当建立两类新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一类是打上我国学者创新烙印的适用于全世界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另一类是适用于综合评价我国科技期刊对中国和全世界的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体系。最后,在科技期刊界要有开放合作的视野,但应该超越以往的“借船出海”的阶段。我们应该把握好“适度”的原则,策划好“同船出海”的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科技期刊的使命是留住中国一流稿件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学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这是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替代的。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我的理解,理论研究成绩也好,应用研究的成果也好,希望能够在中国的杂志上集中发挥作用。在我国,中文期刊非常重要,中文版是两刊的半壁河山。梅宏院士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国家科学发展最快的阶段,中华文明史上的相关记载是缺失的”,这句话代表了期刊界的共同心声。周光召先生曾指出,中文期刊工作是面向我国广大的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年轻成长的科学工作者,作用不可忽视。科技期刊要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发展,一是要优化期刊布局,服务学术交流。二是要对标国际大刊,找准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定位。三是要着力提升学术质量,充分发挥专家办刊作用,专家对期刊进展、发展目标进行审定,例如数学集编委会,有国外主要数学期刊主编或学会负责人参会。四是要增加期刊的亲和力,加大期刊宣传力度,加强和广大工作者的联系。如何把刊办好?关键在于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增强期刊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科学出版社对期刊编辑的培养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SciEngine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发挥了科学引擎在传播出版方面作用。现阶段,中国前1%的论文跟欧美基本持平。如何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吸引中国一流稿件刊登在中国的期刊上,这样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就指日可待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刘兴平: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须出“硬招实招”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从业务角度看,主要是作者、编者、读者围绕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进行有机互动,专业性强,受众面小,产业规模不大。但从更大的视野看,科技期刊直接映射着科技、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且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大背景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小切口、大生态。纵观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仅集成了全球学术生态建设的核心要素,而且对科技创新的支点作用显著。中子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首次登月的阿波罗计划、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等重大创新成果,处处都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身影。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学术共同体变迁的亲历者,是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记录者,也是带动期刊形态演变的领头羊。从特征上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指能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学科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5%的期刊,不仅要有服务人类、引领创新的办刊宗旨,有记录重大科技进程的代表性论文,有名校博士毕业生组成的高水平的编辑团队,有严格的内容管理制度,而且有与时俱进的先进传播技术,有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化运作。一言以概之,就是要有品牌、有历史、有市场。当前,我国处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时期,可谓“三期叠加”,即,需要拥抱时代、抢占风口的战略机遇期,需要适应变革、紧跟趋势的转型升级期,需要深化改革、破解难题的攻坚克难期。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为我国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最大的底气,特别是科研实力的迅猛提升和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科研人才量质齐升,论文发表的强大内需市场已经形成,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难得的“天时、地利、人和”。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期刊与世界一流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国际影响力有限,被国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比例仍然较低,且期刊质量和载文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趋势,出现“剪刀差”现象。第二,集约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只出版1.15种期刊,小散弱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已经形成品牌优势的期刊由于没有市场化机制的引导,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后劲乏力,容易落入“中等规模陷阱”,出现大而不强或强而不富的情况。第三,缺乏自主平台,对外依赖度非常高,绝大多数英文刊借船出海,依靠海外出版平台出版传播,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评价权。第四,国际化高水平人才不足,尽管已有数量庞大的科研群体和办刊队伍,但参与过国际期刊审稿的高水平科学家,以及具有国际期刊运作经验的专业编辑出版人比例很低。第五,在审稿质量、发表速度、响应作者等方面与一流期刊差距较大,绝大部分科技期刊国际化专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第六,学术规范建设薄弱,缺少惩处学术不端的刚性规定,个别期刊出现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取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必须系统规划,精准发力,拿出一批硬招实招,具体来讲,要做好“五个统筹”和“五个发力”。一是统筹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二是统筹基础前沿、工程技术、科普等各类期刊;三是统筹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四是统筹期刊自身改革和外部环境优化;五是统筹政府、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出版集团、企业与社会力量等方方面面。要重点在五个方面集中发力。一是以域选刊,聚焦科技前沿方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期刊发展现状选择期刊重点建设领域;二是刊群联动,推动集群化运作和集团化发展,推进期刊建设转型升级;三是平台托举,建设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和科技论文大数据中心;四是聚集资源,促进政府引导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实施国际化办刊人才培养计划;五是优化生态,强化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标准,推进科技评价导向改革。来源:光明日报

救生艇

这本 SCI 期刊影响因子翻了近一倍超 6 分,但还是请慎重选择

来源:科研论文时间 作者:一无是处今年 7 月份公布最新 SCI 期刊影响因子的时候,对于每个研究者来说,都像是开了一个盲盒!很多人关注影响因子变化,可以说几家欢喜几家哀愁,有的降分了,满是低落。有的升高了,满是欢喜。今天,笔者要说的这本期刊最新影响因子较上一年翻了近一倍,超 6 分,听起来是不是很心动,但笔者还是提醒大家慎重选择,为什么呢?我们慢慢往下看。1、期刊名及收录范围SCI 期刊:GENOMIC收录范围:GENOMIC 期刊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了,1987 年创刊,杂志目前由 Elsevier Inc. 出版或管理,出版国家是美国。从杂志名就可以看出这门期刊的主要收录范围了——基因组学。Genomics 专注于前沿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收录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包括转录分析,mRNA 分析,microRNA 分析等)、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基因组技术和方法学开发和表观基因组学等。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差异表达的文章将不接受没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生物学重复的 RNA-seq 实验。2、影响因子这可能是对 SCI 最关注的问题了,Genomic 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以来发挥比较稳定,维持在 3 分,2013-2017 年降到 3 分以下,不过后续很快升高,今年达到了惊人的 6 分。期刊的发文量最近几年也是比较稳定,没有扩刊。但是,2020 年中科院最新的分区显示,Genomic 期刊归为生物学、遗传学等 4 区。图片来源:Web of Science 截图图片来源:Web of Science 截图3、自引率及发文国家GENOMICS 期刊的自引率是比较低的,只有 3% 左右,期刊文章来源主要来自中国、美国、印度、伊朗、西班牙和日本等。图片来源:Web of Science 截图4、审稿周期及发文质量这本期刊为月刊,审稿较慢。从其最新刊登的文章可以看出,有文章从投稿到接收经历了 2~6 个多月,网上网友的普遍分享也是审稿周期较长。GENOMIC 期刊文章基本都是测序分析,涉及的分子实验内容较少,只要有好的样本和测序数据,分析出较好的结果,一般都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这本杂志影响因子突破 6,但是文章的质量离 6 分还有很大很大的距离。① Molecular evolutionary and 3D protein structural analyses of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elongation factor Tu, a novel brain health promoting factor图片来源:文献截图② Association of TNF rs668920841 and INRA111 polymorphisms with caprine brucellosis: A case-control study of candidate genes involved in innate immunity图片来源:文献截图③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the regulation of metabolic processes ring the post-harvest cold storage of pear图片来源:文献截图虽然,期刊在影响因子上很是诱人,但是笔者还想说一句:因为投稿期刊的选择对每个研究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往小了说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发展,往大了说关乎自己研究成果的发表,所以,还是需要慎重对待。(1)有些期刊影响因子可能只是昙花一现GENOMIC 是一本较好的 SCI 期刊,一直以来发展很平稳,完全不是水刊系列,但是这次期刊影响因子突然升高,让很多人很是吃惊。因为一本常年三分左右,中科院四区的期刊突然翻倍,多多少少会让人内心有所波澜。但是,很有可能只是一时的,按照以往平稳的发展,估计之后还会掉下去。此外,虽然 IF 涨到 6,但是文章的质量却与其不匹配。我们都知道,期刊的影响因子基本与文章的研究水平挂钩的(除去造假文章),而这些影响因子突涨的期刊,文章质量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如果手里真的有高质量文章,还是考虑一些平稳杂志,关注期刊整体发展。(2)不要被影响因子迷惑双眼投稿时,除了考虑期刊之外,最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这样才能选择匹配的期刊,而不是过分的关注影响因子。比如前几年有本期刊,名叫 CELLS,可以说是山寨版 CELL。2017 年刚出时,影响因子 4 分以上,之后涨到 5.6 分,看起来一片大好,之后杂志疯狂扩刊,最新影响因子只有 4.3,估计之后还会再降。所以,投稿时一定要避开这样的期刊,光看影响因子确实不错,但是长远来看是不利的,可能影响毕业以及职称评定。故而,我们需要评估自己的文章,做好文章定位,再去选择稳定合适的期刊,免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枉费苦心。投稿须谨慎,选刊有风险,注重性价比!

零用钱

带你一分钟了解那些高大上的前沿科学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一项项科学成果令人瞩目,一个个大国重器令国人自豪!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创性成果显著,下面带你近距离了解那些高大上的前沿问题,让前沿不再高冷,科学与我们息息相关~1、潘建伟教授课题组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Science》上的成果,通过对磁场的精确调控,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超低温度下基态分子与原子间的散射共振,向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学研究迈进了重要一步。2、路军岭教授等课题组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Nature》上的成果,他们设计出一种铂-氢氧化铁界面单位点新型催化剂,能在大温度范围内高效去除氢燃料中的微量一氧化碳,防止燃料电池“中毒休克”,为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提供助力。3、傅尧教授课题组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Science》上的成果,他们发现简单易得、高效环保的可见光催化体系,可激发分子间的电荷转移,实现了温和条件的脱羧酸偶联反应,有望促进有机合成新药的规模化生产。4、薛天教授等课题组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Cell》上的成果,他们结合视觉神经生物医学与创新纳米分子修饰技术,首次实现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能力,为哺乳动物视觉的增强与修复提供了新途径。5、薛永泉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们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Nature》上的成果,他们发现首例双中子星合并形成的磁星驱动的X射线暂现源,证实了双中子星合并直接产物可以是大质量毫秒自转的磁星,深化了对中子星基本属性的认识。6、 潘建伟教授课题组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Science》上的成果,开创性地将超导量子比特应用到量子随机行走的研究中,创造了12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的记录,为未来多体物理现象的模拟以及通用量子计算研究打下了基础。7、乔振华教授等课题组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Nature》上的成果,首次在毫米级碲化锆材料上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并指出该量子化现象可能由磁场下相互作用产生的电荷密度波诱导,补全了霍尔效应家族的一个重要拼图。8、 杜江峰教授课题组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Science》上的成果,研究量子系统中由非厄米哈密顿量所支配的演化规律,并通过对金刚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控,首次在单自旋体系中观测到宇称时间对称性破缺。9、毕国强教授课题组刘云涛博士与合作者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Nature》上的成果,利用冷冻电镜,首次揭示了人类疱疹病毒内分子间对称错配的形成,解析了其DNA基因组的结构和包装机制。10、周宏岩教授等课题组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Nature》上的成果,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核区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提供吸积燃料的快速内流物质,完成了黑洞吸积物理图像的最后一块拼图。11、潘建伟教授课题组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Science》上的成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展开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量子卫星对尝试融合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进行实验检验。12、陈仙辉教授等课题组发表在世界科学杂志《Nature》上的成果,成功获得大面积单层的铋2212超导体,并发现其与相应的块状晶体具有相同的超导电性和正常态物理,为高温超导体二维理论模型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也为高温超导体的实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阿狸

世界科学前沿的方向标

2019年,科学及其追随者们探索前行的步伐一如既往的坚定。对于世界我们仍有很多问题,其解法,是依靠科技的进步一次次击碎桎梏,开启下一个增长时代;用“希望”和“发展”引导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而言,2019年的科技界与科学家,更值得尊重。 1中国“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月背 软着陆 月球之背,宁静之地。 此处屏蔽了来自地球的各种无线电干扰信号,可以监测到地面和地球附近的太空中无法分辨的电磁信号,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所以天文学家一直希望利用这片寂静去监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但长久以来,从未有航天器登陆过月球背面。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12月21日,着陆器受光照自主唤醒,按计划继续对月表线性能量转移谱、综合粒子辐射剂量及月表低频射电特征开展有效探测工作。 静静的月背,太阳光照射在“嫦娥四号”着陆器上。繁忙的地面,在月背刻上中国足迹的青年人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3岁。 2高度扩展的 仿生物细胞 机器人诞生 地球生物皆由细胞构成,而细胞集体运作能力的强悍与复杂,至今人们也不能说完全了解。可如果能够在智能领域模拟出一定程度的细胞组合运动,并能轻易扩展,那么理论上,便可以利用大规模机器人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的科学家3月份报告了一种能模拟生物细胞集体迁移的机器人,25个物理机器人“粒子”,能移动、搬运物体以及向光刺激移动。 有意思的是,单个机器人“粒子”并不能移动,但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员“丧失行动能力”,也不会对整体有大影响——在20%粒子失效的情况下,其仍能以完整状态一半的速度运行。而在传统机器人,单独个体的缺失,往往会导致满盘崩溃。 25个松散的“粒子”,可以轻易扩增为十万个,这比此前传统机器人和仿生系统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也为开发有预先确定性行为的大规模群体机器人系统,提供了全新途径。 3人类获得 首张黑洞照片 在我们所有人头顶,在几乎每个大星系的中央,黑洞无声无息地盘踞、吞噬、辐射。当天体物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对黑洞视而不见。 天文学家们为此搭建了一张行星级观测网——“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它比任何独立设备都更了解黑洞,它还能达到足够分辨率来区分光被拉入黑洞时的状况。拜其成全,从来都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黑洞,此次“眼见为实”。 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7分,全球6个城市(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在同一时间公布了首张黑洞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黑洞这一神秘天体,终于展露真容。 黑洞“现身”的同时,其中的物理现象还很可能为我们阐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间的巨大矛盾——众所周知,这二位“不和”已久,皆因我们找不到一种既是宏观又是微观的东西。而黑洞,恰好兼具大尺度宏观形态和小尺度微观量子理论的特性。 这就是科学的进步,既不会忽略小到无法体验的粒子,也不会避开大到超乎你我想象的物体。 4 3D打印出会 “呼吸”的人造器官 “上上世纪的思想,上世纪的技术,本世纪的市场”,说的就是3D打印。 但在今年,这项已然不再新鲜的技术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5月,《科学》杂志封面报道了美国莱斯大学与华盛顿大学主导的研究,该团队克服了3D打印器官的一大障碍,创造出一个由水凝胶3D打印而成的肺气囊模型。 这个模型,具有与人体血管和气管结构相同的网络结构,在体外模拟肺气囊生理学功能,实现了往周围血管输送氧气,完成了“呼吸”过程。而通常认为,只有3D打印的组织能像健康组织一样“呼吸”,且构建出可与其他组织交互的管路系统,才可以说它在功能上已经接近一个健康组织。 这项成果被认为代表了3D生物打印可实现的最强生理功能,它也意味着,未来的器官移植以及人类寿命延长等许多问题,都将可能得到解决。 5超导材料最高 临界温度刷新 应用物理界有一个终极使命,就是寻找能在室温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并将其用于生活中。 一般的材料在导电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而超导体在传输中几乎没有耗损,还能在每平方厘米上承载更强的电流。但目前,超导材料只有在低温环境下才会具有超导性。 今年5月,美德两国科学家团队在《自然》上发文称,其所观察到的3个特征已可证明,在250K(约为-23℃)的温度下,氢化镧在超过100万倍地球大气压下会变成超导物质。 而250K,是迄今为止超导材料中证实的最高临界温度,其距离室温的295K已并不遥远。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已有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同时发布对压缩氢化镧化合物超导性的理论预测,并指出了其临界温度范围值。这一从“预测”到“验证”的过程表明,人类对超导材料的研究可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靠经验规则、直觉或运气发现超导体,向由具体理论预测指导研究过渡。 6新癌症疫苗 让CAR-T疗法 高效攻击实体瘤 誓要向癌症进军的CAR-T疗法,还缺一副铠甲。现在,“抗癌疫苗”可做其铠甲。 在人类与癌症抗争的历史长河中,CAR-T疗法独占鳌头。这名字中的T,是指从患者体内分离出免疫T细胞,再在体外对这些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给它们装上识别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即名字中的CAR。 该明星疗法被认为彻底地改变了癌症治疗格局,但却有一定局限——仅能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但今年7月,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利用疫苗增强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疗效”的研究。他们开发出新型“抗癌疫苗”,可以让CAR-T细胞对实体肿瘤进行攻击,极大提高CAR-T疗效,最终可清除60%的小鼠体内的实体瘤,此外还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记忆T细胞,防止肿瘤复发。 这项开创型的研究,不啻于为千万人带来希望,而对研究者来说,它为对抗实体瘤的攻坚战提供了新思路。 7全球首座浮动 核电站正式启航 20870型“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浮动核电站,是移动式低功率核电机组的首型号,也是世界上最北端的核装置。 浮动核电站本质上就是一个建在船上的核电站,因其安全性和经济性获得各国广泛持续关注,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海洋能源开发保障。8月23日,“罗蒙诺索夫院士”号从俄罗斯北极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启航,9月抵达楚科奇地区的佩斯韦克市,随后连接到电网。 12月份,浮动核电站开始试运行。等正式运营后,它将能替代当地一座陆上核电站和火力电站的发电产能。这座浮动式核电站在设计时留有了很大的安全余量,两台KLT-40S反应堆能产生高达70兆瓦的电功率,可以满足一个10万人口城镇的能源所需。 “罗蒙诺索夫院士”号启航,标志着俄罗斯在该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现在,俄国家原子能公司正在研制第二代浮动式核电站,将成为解决北极等特殊地域能源供应的重要选项。 8“量子霸权”实现: 200秒完成 万年计算 当量子计算在某些任务上拥有超越所有传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是“量子霸权”。 9月,谷歌发表题为《使用可编程超导处理程式的量子优势》的文章,宣布其实现“量子霸权”:一台可编程量子计算机超越了最快的经典超级计算机。该量子系统只用了约200秒,就完成了经典计算机大约需要1万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而这里惨败的对手,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Summit”。 秒杀经典计算机业界翘楚,这一成就被视为量子计算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对世界领先的超级计算机实现量子霸权,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但也要看到,从实用的量子计算系统再到通用可编程的量子计算机,其路漫漫。在量子计算机投入实际应用前,还需开展更多工作,譬如,实现可持续的容错运算。 9“基因魔剪”升级, 新基因编辑系统 问世 CRISPR-Cas这把“基因魔剪”的潜力,一直受到难以进行精确修饰的限制。 近年来,我们看到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已知的约75000个人类病理性遗传变异体,大部分仍无法得到有效修正——受到复杂细胞过程的影响,CRISPR-Cas在精度和效率上并不完美。 但现在,许多研究工作正集中将不完美平衡为一种精确的编辑。今年10月,美国博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在《自然》发文称,他们开发出新型多功能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编辑基因,而不造成DNA双链断裂。其比传统Cas9效率更高、副产物更少、脱靶率更低。 这项新技术名为“先导编辑”,原则上,其可以修正约89%的已知与疾病相关的人类遗传变异体。 基因组编辑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对生命蓝图做出任何特定的改变。而一种用于基因组编辑的“搜索和替换”方法,使我们朝着这一宏伟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10“万物DNA”材料 让存储无处不在 人们随口就说“数据暴涨”这个词,但你我只是转手去买块新硬盘,但对技术人员来说,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既有存储架构的不足,是恐惧之源。 传统存储方式难以为继。幸好,我们还有“更传统的”——依靠自然界神奇而精巧的生物存储。有人研究过,DNA信息储存密度为一千万TB/立方厘米。在这种密度下,一个大约一米长的DNA立方体,就能满足目前世界上一年的信息储存需求。而且,它如此稳定。 今年12月,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专家、以色列计算遗传学家亚尼夫·埃尔利赫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报告了一种运用“万物DNA”特殊材料3D打印出来的“兔子”,该材料包含了用以合成DNA编码的兔子蓝图。之后,原始兔子所含的DNA被解码,并稳定复制了五代兔子。这种新的存储架构,意味着DNA存储的潜力又被进一步拓展。 而今年稍早时间,美国微软与华盛顿大学也联合公布了全球首个全自动DNA数据存储和检索系统。这是人类首次采用全自动手段去进行DNA存储。全自动的合成和读取,不但有助于推动规模化并降低成本,还将是DNA存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数据中心的关键步骤。

柔节

科学最前沿,看世界之科学顶级期刊

《BBC科学聚焦》(BBC Science Focus)是在一本英国科学技术月刊,介绍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BBC科学聚焦》(BBC Science Focus)是在一本英国科学技术月刊,介绍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BBC科学聚焦》(BBC Science Focus)是在一本英国科学技术月刊,介绍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BBC科学聚焦》(BBC Science Focus)是在一本英国科学技术月刊,介绍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BBC科学聚焦》(BBC Science Focus)是在一本英国科学技术月刊,介绍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科学家》(The Scientist)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发布科研成果。《科学家》(The Scientist)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发布科研成果。《科学家》(The Scientist)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发布科研成果。《科学家》(The Scientist)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发布科研成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 ) 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于 1899 年创刊,侧重报道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专注于科技的商业化和资本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 ) 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于 1899 年创刊,侧重报道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专注于科技的商业化和资本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 ) 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于 1899 年创刊,侧重报道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专注于科技的商业化和资本化。《发现》(Discover)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国科学杂志。该月刊于 1980 年 10 月由时代杂志推出。《发现》(Discover)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国科学杂志。该月刊于 1980 年 10 月由时代杂志推出。《发现》(Discover)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国科学杂志。该月刊于 1980 年 10 月由时代杂志推出。《发现》(Discover)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国科学杂志。该月刊于 1980 年 10 月由时代杂志推出。

能使

“我本来觉得这本书没有人读”

1月11日中午刚过12点,书评君吃罢工作餐回到活动现场。路过签到处,心里突然暖烘烘的——距离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举行还有两个小时,已经有读者在首都图书馆的签到处排起了长队。年关将至,聚集一波爱书的人,办一场以好书为主角的活动,是我们坚持多年的传统。听多了“阅读黄金时代已然远去”的论调,但每年的年终活动,总是能看到可爱的你们。有位编辑告诉书评君说,一位读者因我们过去的年终活动而成为一名图书编辑,本来遗憾没得到入场机会却突然收到了被选中成为观众的短信,喜不自胜。书评君知道,办一份逆时间而行的文化副刊,我们并不孤单。今年,书评君的年终活动升级为“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我们邀请了好书的作者、出版方和各界写作者、学者、读者共聚一堂,谈论了好书,谈论了过去一年的阅读生态。接下来,书评君将与你分享昨日活动现场的精彩时刻。期待昨日与我们相聚的你,能够与更多的好书相遇。愿对书的热爱,能助你我抵过漫长岁月。在今年,我们带着镜头走近读者听他们的故事还有他们的2020阅读flag打开视频,看看呗?03:3101逆潮而上“我本来觉得这本书没有人读”“就在不久前,还有人因为我前年发在《人民文学》上的诗公开打赌,‘谁要是能读懂臧棣的书,他愿意重回小学去复读。’”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市场运营部主任陈子峰,代替未能到场的诗人臧棣念出他写下的获奖感言,台下的观众没忍住笑出了声。意外,惊喜和感激,这是诗人臧棣得知自己的作品——“臧棣诗系”三种——入选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的直接感受。私底下,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诗与大众媒体绝缘,甚至在诗歌界内部,也流传着臧棣诗难懂的传言。贾樟柯宣读致敬辞。然而晦涩的外壳并没有掩饰诗歌的魅力。在现场,贾樟柯导演为“臧棣诗系”宣读的致敬辞,提及了今天阅读诗歌的意义所在:“重新看清我是谁”。快速。高效。焦虑。虚无。社会的急速运转像一架带有强大引力的机器,对准每一个人,而诗人臧棣试图用语言悄悄纠正这一切。他以敏锐的语言、感知与智力,向我们说明一棵草或一只鸟的真相。他重塑这些微小之物,同时重塑自己,在对这一过程的思考中,我们得以"重新看清我是谁"。贾樟柯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市场运营部主任陈子峰。臧棣的获奖感言除了调侃自己的诗难懂,还谈到他对当代诗与公众关系的思考:长期以来,在我的印象中,当代诗和大众传媒的关系并不那么融洽,甚至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对立情绪,在大众传媒展示的当代诗的形象面前,当代诗人常常感到委屈,感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而在大众传媒的文化视域里,当代诗越来越远离公众的期待,从以往聚以文化中心的崇高地位加速滑向晦暗不明的边缘。当代诗和大众读者的关系是紧张的,但我的基本态度是这种紧张关系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它有时也会起到督促的作用,促使当代诗人想办法,在表达和传播之间要么披荆斩棘,要么走高空绳。写出必须对得起伟大的汉语诗性的当代诗。一方面,当代诗人还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劳作,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大众读者理解当代诗人所付出的努力。不只是臧棣,魏斌、王东杰等作者都在得知入选年度推荐榜后表示意外。《“山中”的六朝史》作者、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魏斌未能到现场领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代魏斌领奖致谢。易中天与《“山中”的六朝史》责任编辑曾诚。在代为转达的答谢辞中,魏斌说自己是一位“不追热点”的学者,外界的关注让他开心、意外,也令他困惑:我只是一位很普遍的专业学者,考虑最多的是读书、上课,一年写一两篇想写的专业论文,共同行评鉴。学术产量并不多,也并没有太考虑体制内的考核是否达标,以及研究是否前沿、热点、有引领性,基本只是按照个人兴趣闭门造车、自得其乐,更没有想过论文会引起专业同行以外的兴趣。因此,年末年初这本书是研究南朝山林寺院的专业研究,这本书陆续选入好书榜让我感觉非常意外,当然也很开心。因为从来没有想到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开心的同时也伴随我的困惑。我们现在处在极速变化的时代,历史学研究可能也需要不断地反思自我,尝试提出和探索新的学术问题,正如杜赞奇所说“历史研究领域能够在消失的沉寂中获得生命,正是因为我们要提出新的问题,要对历史表述提问,要重新构思。此外,还有可能需要我们反思将来的学术表达和写作方式。”中国是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大国,这种传统如何在现代意义上重新焕发出生机,成为未来文化重建的重要一环也值得我们思考。左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右为《“山中”的六朝史》责任编辑曾诚。《声入心通》的作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在现场发表获奖感言时表达了意外,并思考了学术写作的语言意识:我特别地意外,我本来觉得这本书其实没有人读的,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强的语言意识,我的语言意识是问题的意识,就是我要做研究,但是我写到后来逐渐觉得我研究本身,写作本身大概也属于这样现代汉语的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而我们过去都认为这种事情是作家和诗人做的,跟我们普通人没有太大关系。既然每个人每天都在说汉语、写汉字,我们其实是人人有责的。很可惜,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快写完了,所以它跟我现在的想象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从左至右分别为颁奖嘉宾黄兴涛、《声入心通》作者王东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谭徐锋。《“山中”的六朝史》从山林中发掘中一部隐蔽的六朝史,证明了那些隐居山林的高标特立之举,最终铺就了通往纷扰尘世的终南捷径。它对六朝史料的重新发掘和解读,探究山中世界隐藏的权力与社会交织的多重网络,为往后的六朝史研究开凿出一条通往史学山岳的石阶蹊径。《声入心通》采取跨学科的研究范式,重新考察了国语运动中的生态变化和思潮变迁,以及语言与社会、政治的内在关联。两部作品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认可,只是它们似乎都缺乏了与更广泛读者接触的机会。心理距离,不应成为我们与好书相遇的阻碍。这又回到了关于“好书”标准界定的老问题,潮流之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要自己的标准。今年,书评周刊依然做出了“逆潮流”的推荐。然而这并不是刻意为之,在针对文本的讨论和筛选中,我们坚信接受时间考验的书单,依仗的是文本本身。02拥抱多元丰富“人”的维度,观照学术动态2019 年新京报年度阅读榜单入选作品中,我们依旧能看到有关于“人”的多元维度。《我的奋斗3:童年岛屿》通过对童年的观照,我们能体会到纯真个体与复杂社会之间最原始的矛盾,出版方编辑雷韵在领奖时谈到作者克瑙斯高为何能成为北欧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召唤过往的能力。他小说里从来没有发生特别大的事儿,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所以很多人把克瑙斯高和普鲁斯特做对比,他们都是说具有在日常生活中召唤出遥远的过往的,可能已经忘记了,但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左为理想国品牌创始人刘瑞琳,右为出版方编辑雷韵。而在《人,或所有的士兵》中,邓一光则从另一个方面挖掘人性。他从庞杂史料中挖掘出香港保卫战的真实细节,又以出色的文学才华,赋予这场战争幽微细腻的想象力。他对战俘遭遇的深刻描写,让我们认清人类原本的脆弱,也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从左到右分别为颁奖嘉宾汪剑钊,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人,或所有的士兵》作者邓一光。绘本《两个天才》用现代绘本语言讲述了一个符合孩子天性的故事,作者之一徐萃在领奖时专门感谢了孩子:孩子是最真诚的,如果创作一个东西就必须得把所有人类的后天的可能固化自己的东西全部抛弃,必须从一个人最本身的,作为一个生命本身思考问题,去创作东西,才能真正让孩子理解你在说什么。左为《两个天才》作者徐萃,右为蒲蒲兰社长张冬汇。儿童文学作品《少年赫比》,则是一个有关少男少女成长的高密度故事。出版人涂志刚在领奖时提到此类作品的稀缺性:在10岁-12岁,当你从男孩变成少年那一刻能够获得的思想资源是不够的,这是选择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从左到右分别为颁奖嘉宾李一慢、乐府文化图书总编辑涂志刚、《少年赫比》译者一熙。《人类起源的故事》则直接观照“人”本身的存在,责任编辑简学在现场提到了对于很多人还很陌生的古DNA革命:古DNA革命给我们上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是混血儿。世界各地生活着多个古人类人群,他们并没有全部灭绝,而是相互融合,并与我们的祖先融合。从左到右分别为《人类起源的故事》责任编辑简学、颁奖嘉宾张劲硕、湛庐文化编辑贾志甜。除了对“人”的维度的多元探讨外,今年的阅读盛典关注到了多元的学科领域。除了上文提及的《“山中”的六朝史》《声入心通》,还有讲述中国与日本之间语词概念交流的《东往东来》。《东往东来》的作者陈力卫特意从日本赶来领取了奖项。《思想产业》揭开了当下美国知识分子、财阀、思想产业和政府决策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研究其关系可以反观我们自身。《贸易的冲突:美国贸易政策200年》考察美国贸易政策的整个历史,最终发现它的高度稳定性。《东来东往》作者陈力卫从日本赶到现场领奖。从左往右: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乔卫兵、译者余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译者刁琳琳、比较工作室主编吴素萍。获得“年度匠心写作”致敬的张克群没能来到现场,但为现场读者特别录制了一段视频。张克群先生的儿子高晓松先生上台领奖时谈到,自己从小跟着母亲到处观察古建筑,曾经的古建筑颓败、真实,如今看来却很美丽,这些古建筑很真实地承载了不能被修改的历史。高晓松从左至右分别为颁奖嘉宾肖维平、代领奖人高晓松、化学工业出版社社长助理余晓捷。03做书人的坚持在活动现场,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做了一场有关书的分享,谈到了书封、标题和文章开头第一句的重要性。“汉灵帝死后的洛阳,满城都是杀气。”是我《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卷:三国纪》的第一句话。甚至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这句后我才写完了这本书。我这句话要把读者带回到东汉末年,并把那个年代的紧张氛围、画面感和现场感给体现出来,就跟电影一样。封面是书的脸,书名和第一句是书的眼睛。而作品的风格就是眼神。作者虽然不能保证自己的眼神一定光彩夺目,但至少要不让人望而生厌。易中天而成就一本书,不只依靠作者自己的努力,也有赖于译者、编辑等做书人的坚持。《思想产业》一书的译者李刚,是“南大智库文丛”的主编,在领奖时他谈到了出版“智库文丛”,是为了给新型智库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刘北成为《思想产业》宣读致敬辞。左为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张静,右为《思想产业》译者李刚。《帝国的暮光》一书的译者李梅花,谈到了翻译的“难”。在翻译工作进行中,李梅花的女儿迎来了高考,但她依然完成了工作:“今天我女儿也在这里跟我一起分享这个喜悦,让她看到在家里蓬头垢面的妈妈还有这样的一面,非常地开心。”《帝国的暮光》译者李梅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社长谢寿光也作为“年度出版人”得到特别致敬。在新京报的后续采访中,谢寿光谈论了学术出版的现状与未来:学术出版者的形象,在国内长期以来都是被矮化的。中国从来就没有把学术出版当做一个门类,没有把它当做专业出版的核心领域。前几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召开了学术出版年会。之所以坚持每年开办出版年会,就是要不断塑造出一套学术出版的先进理念,与国际有相当的对话能力。此外,我们不仅仅是出书,从2012 年起,我们还在推进制定出版规范。再比如皮书现象。皮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个智库和平台,是话语权的工具。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颁奖。04读者说最后,还必须记录的,当然是我们最亲爱的读者。年复一年,我们被他们的广阔和坦诚打动。谢谢他们在这个冬日下午从各地赶来,用掌声和思考和我们一道向台上的作者、译者、编辑致敬。这个“他们”,同样包括没来到现场却一直与我们同行的你们。我们身后的阅读,从方式到渠道都在发生剧烈变革,然而因为你们,我们才始终坚信“读者没消失”。你没来现场,没关系,因为无论你身处何方,也无论你偏爱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在书籍这一个美好而确定的事物里,我们总能相遇,并且反复重逢。很惊讶竟然有《东来东往》和《“山中”的六朝史》这种偏学术的图书入选年度阅读推荐书单,但是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学术书只有经过这样的推荐,才能吸引更多本来对这些题材不感兴趣的读者去阅读。只有这些学术书才能让我们普通人细细品味其中的历史、发展、逻辑和故事,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在上学期间有幸参加过新京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好书颁奖活动。在那次活动上,系统地了解了新京报在各方面的布局与发展,见证了当年好书的诞生,也听到了我非常喜欢的出版单位文景的老师发表感言。而今年参加阅读盛典活动,这种感受更加深刻。看到新京报在时事报道、信息传播、图书评选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也感受到了社会对好书的重视和渴望。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里提到: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新京报虽不是图书馆,但是其图书评选活动就是践行阮冈纳赞的体现。只要作译者群体、出版单位、新闻媒体、图书馆等点连接起来,再加上读者,就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书香。——图书编辑“甲壳虫”我来自天津,现在是一名大二学生,接触新京报书评周刊有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期间看到很多优秀的文章,希望以后能够在新京报书评周刊看到更多优质书籍的推送以及书籍的筛选。同时,期待在新的一年中个人的阅读计划能够有所突破。今年的一个小目标是能够突破50本书的阅读量,其中要包括一本关于日本文化相关内容的书籍,因为下一届奥运会要在日本开幕,因此想对此深入了解。——学生希望以后座位上有近期的新京报书评周刊纸质版,还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参加活动,可能也没有看过纸质版的新京报书评周刊,一次纸质版,或许是终身阅读记忆载体。开卷年度出版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总出版图书19.4万种,能够出现在大众视野并能够形成讨论的图书可能不到4000种。希望像年度阅读盛典的活动越来越多,阅读的人也越来越懂书,多读书,读好书;希望能够邀请更多从事出版业,特别是书店从业者参加,很多书店人对图书的专业知识很匮乏。——图书从业者“阿威”今天来到现场完全被感动了。做书的人、爱书的人聚在一起,像过年一样。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一个温馨的空间,像回家一样。坐在台下,放下喧嚣,跟着那些动人的致敬辞一起思考,还有什么事比这更美好呢?我一直关注书评君,谢谢书评君!——教师我算不上一个读书量很大的人,坦率地说,大多数时候读书都有比较功利目的。后来看到很多读书会流行,还有一些火爆的付费课程,都参与过。但是事后也没获得多么深刻的知识,可能还是自己比较肤浅吧。肤浅也没什么不好。做个好人,有爱心的人,有什么不够呢?但是看到别人的文章,尤其书评君平时推送的文章,自叹不如,还是想多学习多阅读。今天在现场最大的一点体会是,阅读真的并不是一定要有特定的目的。说实话,有些书,比如今年书评君评选的《人,或所有士兵》,单是看着封面上面的书名就有一种审美和智识的享受。——互联网从业者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现场撰文:吕婉婷;读者采访:郭佳绮;拍摄:郭佳绮、许蓓;视频制作:罗东;编辑:榕小崧。校对:翟永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李翱

24岁以第一作在顶级期刊发论文,并选作封面!还深入到地下2400米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顶级期刊发表文章,2018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五年里,他守在国际最深埋深2400米的锦屏地下实验室中,追寻“宇宙幽灵”。他坚信每日走过的幽深隧道、时刻相伴的精密仪器,与浩瀚星空、深邃宇宙相连通,暗物质的神秘面纱终有一天会被揭开。他是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崔祥仪。论文被物理学最权威杂志引做封面深入2400米地下追寻“宇宙幽灵”我在做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暗物质,被科学家比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崔祥仪,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2015级博士生,就是尝试拨开这片乌云的一位青年研究学者。为了捕捉到宇宙中的暗物质“幽灵”,崔祥仪所在的PandaX项目组在四川大凉山的锦屏山下建设了国内首个基于液氙的暗物质探测实验。锦屏地下实验室的埋深是2400米,是世界上地下实验室的“珠穆朗玛”,使实验免受宇宙射线的干扰,是测量暗物质的理想场所。2013年本科毕业后,他的毕业假,就是去往了大凉山开始参与实验的运行。在这里,他了解到原来暗物质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原理的探索,还包含了低温、真空、构图、电子学、数据分析等知识,甚至还需要对机械的加工、螺丝的紧固方法都必须要了如指掌。选择暗物质研究的初衷就来源于对未知,对宇宙基本构成的好奇心。——崔祥仪说到在锦屏的工作,崔祥仪展现出一种灼热的神情,他说研二后每年他都有着超过一半的时间在锦屏山中,与其他同学一起维持着暗物质探测器的稳定运行。在这里的科学研究让他深感敬佩与敬畏,他不仅看到老师与师兄们对于实验的努力热爱,也体会到了彼此间亲如朋友的关怀与帮助。2014年,为了维持实验的稳定运行,崔祥仪自愿与其他三名同学一起在锦屏山中度过了第一个远离家乡的春节。2016年,他又同其他三名同学24小时轮班工作了一个半月,终于达到了实验的预期本底目标,在锦屏山庆祝春节的到来。恰逢锦屏山雨季时,他几乎需要每天晚上进实验室中解决各种碰到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工作中,他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不断的进步,也是在实验室众人的努力奋战中,实验方能稳定有序的运行下去。在约7米高的精馏塔顶部拆卸制冷机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是艰难而孤寂的,特别是他所追逐的是世界科学的前沿。充满未知的研究领域中,实验预期和现实不相符、设备搭建出现问题等随时可能发生,还有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紧随左右……面对挑战,他笃定前行,“只有在研究中下扎实功夫,比其他国外研究团队更加全神贯注,才有可能实现瞩目的突破。”心向宇宙,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我在世界上最好的团队!厚积而薄发,在大家齐心协力下,PandaX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刻,实验的结果一次次刷新了世界暗物质探测的最低限,受邀出席国际各大暗物质会议展示成果,让世界都注意到了在中国有着最好的暗物质探测团队。得益于之前的努力,崔祥仪不仅在物理数据分析上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而且在非本专业的低温领域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连续作为主要作者发表了3篇《物理评论快报》文章,其中一篇作为《物理评论快报》封面文章发表。并且于2017、2018年连续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2018年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校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在几次前往参加国际暗物质会议的时候,他很自信的向世界说,这是我们的实验成果,是世界上暗物质探测最好的实验之一。虽然实验已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但崔祥仪说文章并不能终止实验的进程,反而应该用更大的努力去推行实验的不断进步,现在暗物质仍然没有被发现,探索的脚步也不应该就此停留,需要做的是继续向前。从高考志愿填下“物理学”那刻起,崔祥仪就没想过离开这个领域。“做科研的最大的好处是每天碰到的都是新问题,同时解决的也是新问题。”他经常为了解决实验中发现的一个疑问而待至深夜,他想要回答人类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解释这世界上比常规物质多5倍的“看不见”的物质究竟是什么。而支撑起这份探索星空宇宙好奇心的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细心、耐心和恒心。一辈子做什么事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开心。——崔祥仪科研达人爱打网球,还爱读《红楼梦》除了从事实验之外,他最热爱的是阅读与网球。在他的房间里面有一个高高的书架,里面挤满了各种历史,哲学,文学的书籍,最爱读《红楼梦》,大学时还曾发表过文章,阐述自己对于红学的感悟。"每一次翻过书页就像是蚂蚁走过落叶,前方的路途未知却又令人向往。”他也是交大网球的主力,连续两次代表交大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运动会,虽然在最后总决赛的时候大腿拉伤,但仍坚持不退,并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网球比赛今年博士毕业后,崔祥仪将继续留在交大,留在这个团队里,怀着对宇宙奥秘的向往,逐梦前行。现在的他已经利用着自己储存的理论知识与实验经验,大胆创新,参与到了制冷、精馏、循环等诸多子系统的设计与搭建中,并在每一个系统中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想法。实验是肯定会成功的,这是崔祥仪最为坚信的一点,每天的实验每天的进步都是为了最后那揭开暗物质神秘面纱的时刻。在交大的六年时光让崔祥仪非常难忘,“交大非常有活力,这里的每个人都很聪明,有想法,最主要的是大家都很拼搏,努力奋斗。”在远离喧嚣的地下实验室潜心科研,在大山深洞中探索无限未知;激扬青春,脚踏实地追梦,这就是交大青年学者!来源: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返祖

审稿快的医学类毕业神刊汇总贴,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菜!

时间如此宝贵,投稿时不我待,审稿遥遥无期,毕业望尘莫及!这是很多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投稿前最担心和最焦虑的事情。为了帮助大家在这个环节尽可能节省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杂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今天我们做的是医学类毕业神刊专题,后续会继续分享各个专题审稿速度快的期刊,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哦!1、Research作为《Science》自1880年创建以来第一本合作期刊,《Research》今年刚被ESCI和EI收录,目前还没有获得影响因子。但是据估计,该期刊首个影响因子或许将达10分。作为一本综合性期刊,《Research》收录范围广泛: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生物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研究、环境科学、新兴材料研究、机械科学与工程、微纳米科学、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和应用等等。审稿速度在1个月左右,免版面费!(详情请戳 这本EI期刊免版面费,审稿只需1个月,首个影响因子或许将达10分!)2、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CVIA)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CVIA)杂志是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官方期刊,由胡大一教授于2015年发起,马长生教授在第26届长城会开幕式上宣布正式创刊,由来自爱尔兰的Compuscript公司负责出版工作。CVIA发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不齐等,接收原创性研究、评论性文章,也接收个案报道。目前该期刊只被ESCI收录,尚未被SCI收录。该刊3天完成初审,3周完成全部审稿,还是值得尝试的(详情请戳 3天给初审稿意见,3周完成全部审稿的国产期刊了解一下~)。3、Cell ProliferationCell Proliferation 是由Wiley出版社发行的一本生物类期刊,于1991年创刊。该期刊涵盖的主要领域有干细胞,再生医学,组织工程,细胞周期控制,细胞衰老,细胞死亡,数学建模等。最新影响因子5.753分,审稿速度快,一审时间为11.1天,终审时间为17.6天,国人占比将近九成!版面费为 US $2,600 / 1,950 / 2,200。(详情请戳 真香!一审只要 11.1 天,终审 17.6 天的5分期刊,国人占比九成!)4、Frontiers in Immunology最新影响因子为5.085分,发表免疫学的前沿研究,是国际免疫学学会联合会(IUIS)的官方杂志。 发表内容包括免疫系统发育、免疫系统功能、人类免疫性疾病的表型和机制研究、免疫学技术的进步等。审稿周期大约15、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最新影响因子为4.427分,该期刊发表有关分子医学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病机理和疾病的治疗,如衰老,血管生成,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炎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发育和分化,内分泌学,胃肠道疾病和肝病,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血液学,缺氧研究,免疫学,传染病,代谢紊乱,疾病的神经科学, 组学,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等等。JCR一区,免版面费,初审时间1个月左右,国人占比三成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最新影响因子影响因子5.162分,发表文章内容包括所有天然大分子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包括蛋白质、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糖蛋白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等研究。简而言之,任何生物大分子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投稿给这个期刊。初审时间为3周,从投稿到录用大概1~2个月,免版面费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最新影响因子为4.556分,MDPI旗下的期刊,2000年创刊,主要收录分子相关的科学研究,包括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实验技术研究、理论研究等。初审13天,终审平均不到8、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最新影响因子为3.675分,是FEMS系列的拳头产品,创刊于1985,2015年转到Oxford旗下,是微生物与环境领域的高质量期刊。发表内容包含自然土壤,水生和大气生态环境(包括极端环境)以及人工或管理环境中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病理学和医学、食品或兽医微生物学等领域。最快1天录用,原创性研究审稿周期约3个月,免版面费。(详情请戳 最快1天接受,免版面费的3分+期刊正在征稿,你值得拥有!9、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最新影响因子为5.673分,审稿时间从1周到6个多月不等。版面费:10、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最新影响因子为4.225分,为药学领域的前沿期刊,接收范围包括基础和临床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理和毒理学等内容。审稿周期大约2~3个月,版面费2950美元。(详情请戳 这本国人发文量近千篇的4分+杂志,平均两三个月即可接受!以上是10本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医学类毕业神刊。后期我们会继续推出各个领域、审稿超快的期刊汇总信息,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