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中国IT基础架构建设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市场分析第四区

2021年中国IT基础架构建设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市场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本行业下游应用领域以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行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为主。金融行业金融行业涵盖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其对信息系统依赖程度很高。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快速发展,金融业务的经营范围不断外延、服务渠道不断扩张,其对时效性、扩展性的新诉求对IT基础架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金融机构IT基础架构软硬件产品周期性更新及云计算的深化应用,我国金融行业IT基础架构建设市场规模保持稳步增长。2014-2019年,我国金融行业IT基础架构建设市场规模从129.1亿元增长至23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78%。数据来源: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电信行业当前,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正逐渐渗入到电信行业。传统的电信设备都是以专用的硬件形态呈现的,在专有平台架构下,各硬件设备彼此独立。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打破了传统电信行业的思维方式,引入了网络功能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的思想,将电信网络和业务部署在云架构上,基于云的弹性服务环境相比传统的专属硬件环境具有灵活敏捷等优势,因此电信运营商开始了一轮云化和“去IOE”的IT架构转变。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推出“5G+AICDE”、“1+10+100+1000”、“Hello5G”等一系列行动计划,中国5G用户预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爆发式的用户数量增长将依赖于相关连接设备及信息系统。在此背景下,未来电信行业的IT基础架构建设市场具有较大规模的增长空间。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是实现交通物流信息存储管理、交换共享和综合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着交通物流信息化体系中的核心业务。交通运输行业采用“两级”架构数据中心体系,即以部级数据中心为核心节点,省级数据中心为二级节点,由部级数据中心汇集多个业务领域的全国性数据,为部内和部省之间提供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建设统筹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进一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同时,随着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能监控系统、车船定位系统等各种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不断出现对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交通运输行业IT基础架构建设与第三方运维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2014-2019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IT基础架构第三方运维服务市场规模从30.4亿元增长至65.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52%。政府机构政府机构对于IT基础架构建设及运维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及政务云的推广上。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促进电子政务以及政务云业务的发展。各级政府也正在积极成立数据相关部门,逐步开放城市、民生等数据资源,尝试通过数据与智能化的服务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政府机构希望通过对市政与民生数据的深入分析,弥补传统宏观统计学抽样分析样本量不足的弊端,全方位提升对城市经济与生活认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深入性,从而为经济发展、民生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数据服务在政府机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IT基础架构建设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废都

聚焦智能建造 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4月9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编写启动会以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标志着中国建筑业信息化领域具有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年度报告编写工作正式启动。今年报告主题聚焦智能建造,旨在展现当前建筑业智能化实践,探索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张光明副处长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尚少岩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清华大学马智亮教授及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杨富春副总经理、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先军副总裁等报告编委会委员参加了会议,并与各章编委共同探讨智能建造内涵、实现路径及落地应用,围绕报告主题、内容大纲等介绍了编写思路,提出了写作要求。各参编单位也积极表态,将组建高水平参编团队,展现智能建造最具价值应用场景,为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尚少岩主任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建筑业正走向以新型工业化变革生产方式、以数字化推动全面转型、以绿色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新时代。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发展“中国建造”,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研发和应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推动自动化施工机械、建筑机器人等设备研发与应用,开展智能建造试点。今年报告以“智能建造”为主题,希望多维度深入解读和呈现当前我国智能建造应用现状,为推动行业信息化进程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力。政企学研多方合作 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不断增强,我国建筑业在规模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发展质量还有待提升。今年报告围绕智能建造应用与发展,聚焦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将展现智能建造全过程创新应用,通过充分调研,总结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阶段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和装备提升项目建造水平的实践经验,归纳分析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创新发展。报告编写团队汇聚了来自政企学研领域,如河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地方住建主管部门,清华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院校,中国建筑集团及其下属单位、北京城建集团、上海建工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以及广联达、广州粤建三和、北京构力科技、博锐尚格、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等30余家单位近70位行业专家、领域带头人共同撰写,将呈现目前智能建造典型应用以及前沿探索。根据工作计划,报告将于今年四季度正式出版发布。届时,报告将为建筑业从业者提供智能建造权威解读,并为智能建造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进一步推动建筑业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

恐怖岛

携手助推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筑龙股份与中国建设报社战略合作

9月25日,中国建设报社与杭州筑龙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筑龙股份”)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重点工作、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难点痛点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并就双方共同关注的建筑行业大数据应用、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建筑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达成全面战略合作。“目前我国建筑业整体而言依旧很粗放,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碎片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使其消耗了巨量的社会资源,从业人员的生产效率和社会地位也不高。同时,由于建筑行业信息公开透明做的还很不够,导致产品及服务品质难以得到可靠保障。着眼于行业发展实际,1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筑行业大数据建设,为行业提供全面、有价值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助力建筑行业加快实现信息化。”集团总裁朱秀才在会谈中表示,近几年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未来建筑业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很大,筑龙股份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基于建筑行业大数据的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与中国建设报社等优秀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及建筑业转型升级做贡献。中国建设报社社长王胜军在会谈中表示,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行业性权威媒体,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主阵地,中国建设报社始终坚持以传递声音、解读政策、探讨问题、发现典型等为着力点,切实履行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职责。“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型产业,长期以来作为行业主流权威媒体,我们一直都在密切关注建筑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待解难题,通过广泛开展一线走访调研及合作交流、深度挖掘并及时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致力于为主管部门、行业产业等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今后希望跟筑龙股份在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做更多交流,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多种组织和表现形式共同为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建造’品牌力打造、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等添砖加瓦。”公开资料显示,筑龙股份是一家深耕于建筑行业的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创建于2008年,并于2017年正式挂牌新三板,旗下核心产品有建筑网、建设通、众和软件、筑旺商学院,长期致力于为建筑行业上下游企业及个人提供专业的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目前,筑龙股份各大产品的服务企业客户多达2万余家,辐射全国31个省、市,公司正致力于发展成为全国“互联网+建筑行业”这一细分领域中的头部企业。近年来,筑龙股份多次被各级政府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浙江省AA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杭州高新区瞪羚企业”等荣誉,并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评选为“中国电子商务建筑行业龙头企业”“中国电子商务诚信企业”。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建设报社长期致力于打造住建系统融媒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平台、创新思想策源平台、百年作品践行平台、建设文化传承平台、开放合作的共赢平台。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设报社主办的《中国建设报》1987年元月创刊,是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惟一综合性日报,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指定的建筑工程招标公告发布媒体,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刊登法规、规范、标准、政策等权威资讯的主要媒体,是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新闻宣传主阵地。《中国建设报》主要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内容涵盖政策法规、住房改革与发展、住房保障、标准定额、房地产市场监管、建筑市场监管、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建筑节能与科技、住房公积金、城市管理监督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俗谛

国资委:我国网络建设和信息产业已实现四个“全球领先”

来源:央视原标题:国资委:我国网络建设和信息产业已实现四个“全球领先”今天(4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财管运行局负责人刘绍娓表示,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开展提速降费以来,我国网络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已经实现了四个“全球领先”。一是网络范围覆盖之广实现全球领先;二是网络传输速度之快实现了全球领先;三是网络资费水平之低实现了全球领先,现在无论是固定宽带和移动通信用户的户均支出在全球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四是网络经济发展之强实现了全球领先。刘绍娓说,提速降费推动了我国各类数字应用快速普及,带动了我国线上购物直播、视频、共享出行等一系列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也培育了一批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为我国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总台央视记者 杨毅)

则隐

迈向“智能建筑”时代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数字化实践赏析

经历了基础信息化建设、深化IT应用的阶段后,在云计算、大数据、AI 等新兴技术的影响下,我国企业正在步入深度融合、管理创新的新阶段。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数字建筑”无疑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基于协同运营中台COP,致远互联帮助众多大型建筑企业在业务应用、应用集成、数据决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数字建筑”铿锵落地,并向“智能建筑”迈进。中国建筑中国建筑集团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三特”资质、“1+4”资质和建筑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企业,也是我国建筑领域唯一一家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拥有上市公司7家,二级控股子公司100余家。基于协同运营中台COP,中国建筑集团围绕“办文、办会、办事”的核心需求,打造高效、稳定、安全、友好的办公平台,充分发挥中台共享能力,服务多个板块公司敏捷业务管理诉求,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总部办公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加速中国建筑集团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一流总部。中建二局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组建于1952年,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年合同额超3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近1500亿元,综合授信额度达500亿元,主体信用评级AAA级,是集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发展的国有大型总承包工程服务商。致远互联协同运营中台COP,帮助中建二局打通了核心应用,缩短了企业管理半径,并采用大数据技术,将项目运作、企业管理、员工行为数据有效整合,建设了企业内部高效协作渠道,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整体效能。同时,数据的集成,知识的共享也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打开了局面。中建三局中国建筑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中国建筑的重要子公司,是具有多功能、集团化经营的国有大型建筑安装骨干企业。致远互联针对其管理难点,将市场部、工程部、商务部三个部门的业务数据填报应用统一,实现部门间业务数据流通,减少重复工作量,提高效率,保证了项目信息一致性,并以报表形式呈现出来,打通业务间联系,同时为中建三局构建智能业务库,可对项目基本信息、合同、主要施工技术措施、获奖证书、项目成员、工程竣工全景照片等资料进行收集、归档和存储,系统全面地管理工程业绩资料,实现全局工程信息和业绩资料的快速查询和调用。广东建工集团广东建工集团成立于1953年,现已成为经营范围最广、专业结构最齐、技术资质最高的省属综合型建筑企业。拥有国家最高资质——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以及专业齐全的总承包一级资质,拥有直接对外经营权和劳务输出权,业务范围覆盖基本建设所有专业。多年来,广东建工集团加速推进数字化进程,通过携手致远互联,基于协同运营中台COP,打造了公文管理、审批流程的线上流转,实现集团无纸化办公。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建工成立于1953年,在服务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中,北京建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千亿级的工程建设与综合服务集团,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位列全球250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80强。为顺应数字化时代要求,北京建工利用致远互联协同运营中台,在应用集成、数据决策、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帮助企业凝聚、沉淀了大量的业务、管理及人才数据,为数字建筑的进一步落地提供了智能化支撑。长春建工长春建工集团是建国初期就建成的国有企业,是集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建材生产、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集团企业,具有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连续多年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国家认证,曾连续六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长春建工携手致远互联,不断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基于协同运营中台COP的低代码业务定制能力,长春建工搭建了项目管理、人力管理等业务系统,打造了覆盖全管理经营链条的数据化平台。云南建投云南建投集团是由原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十四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南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省属国资企业于2016年整合重组成立,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直管企事业单位多达60余个,各类施工资质240余项,是云南省唯一拥有4个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一)级资质、机场跑道施工专项资质、冶炼工程施工、援外成套项目A级资格的企业。云南建投集团携手致远互联,依托协同运营中台COP,结合业务需求自主搭建了多个业务导图,构建了项目管理、总包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等多个业务管理模块,实现了企业精细化运营,成功将管理触角延申到最末端的各个项目部。武勘公司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类甲级资质及测绘类甲级资质等行业内最高的资质,其业务种类覆盖了工程建设从起点到终点的全业态,包括测绘工程、勘察、岩土设计、基础工程、工程检测、软件工程、代理咨询等,形成闭环部署。致远互联协同运营中台作为武勘公司高速发展与管理创新的驱动平台,有效围绕武勘公司项目权责体系实现了经营管理落地,并不断深化,已成为帮助武勘公司“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中国电建成都院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型综合勘测设计企业之一,是国家首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与工程勘测综合甲级单位,业务覆盖能源、水利、水务、城建、市政、交通、环保等全基础设施领域,涵盖规划、勘测、设计、咨询、总承包、投融资、建设运营、技术服务等。成都院和致远互联联合打造的企业协同运营中台,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战略执行落地的基石,有效整合了成都院内外部资源,打造出企业共享服务资源池,通过流程、数据、模式的连接共享,实现了产业协同、产能共享、资源服务。中建西勘院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6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工程测绘甲级、建筑设计甲级、地质灾害的勘查、设计、施工、评估甲级和工程检测、工程总承包、工程咨询等资质的国有大型综合甲级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借助致远互联协同运营中台,中建西勘院以合同为主线、费用管控为核心,打造了客户信息管理、项目登记管理、项目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分包分供管理、结算管理、项目基础档案管理、项目费用管理九大板块,全面提升中建西勘院生产经营综合水平。

恒转

市场机会|医疗信息化行业前景广阔,优质龙头值得关注

简介:拥有医疗信息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卡位众多医疗资源、技术研发投入占比高、标准化产品输出能力强的优质行业龙头公司值得关注1月10日至11日,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夯实医保基础工作,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根据IDC预测,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6-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10%,预计2021年达到469.09亿元。软件和服务市场规模占比不断上升。从年均复合增长率来看,软件增长最快,达18.38%,其次是服务,为15.31%,均超过医疗信息化整个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从政策方面看,方向明确。2018年以来,国务院、卫健委、医保局陆续密集出台数十项政策,大力推动医院、区域信息化系统建设,力度空前,医疗信息化迎来建设高峰期。此外,腾讯、阿里陆续与医疗IT厂商展开资本、业务层面合作,新业务、新商业模式有望持续落地。我们认为,政策是重要驱动因素,在统一化进程加快、精细化管理需求加持下,需求有望迎来快速释放;同时,互联网医疗、多元支付方式、大数据与智能化应用均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创新业务愈加清晰;格局优化,系统复杂度大幅提升使得龙头优势更加明显,行业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优质公司强者愈强。随着行业边际的大幅改善,集中度不断提升,我们认为医疗信息化行业前景广阔。拥有医疗信息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卡位众多医疗资源、技术研发投入占比高、标准化产品输出能力强的优质行业龙头公司值得关注,如卫宁健康(300253.SZ)、创业软件(300451.SZ)、和仁科技(300550.SZ)等。来源:第一财经

人之性邪

全时亮相第十四届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高峰论坛

来源:时光头条2018年11月16-17日,第十四届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高峰论坛暨信息化成果展示交流会在郑州成功举办。全时携全时眼、全时盒子、全时云会议等多项智能工地创新应用亮相本届大会,在与会嘉宾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全时亮相第十四届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高峰论坛本届大会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主办,《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承办,旨在深入推进建筑业信息化,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与工程建设企业深度融合。是业内展示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力最为深远的行业盛会。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协作专家,全时为建筑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应用于上海建工、南通四建、中交隧道局等企业的多个信息化解决方案。本次高峰论坛期间,全时展示的创新应用包括:智慧工地解决方案全时眼、会议指挥中心全时云会议软件,以及新一代智能高清视频会议硬件全时盒子2.0版。丰富的创新解决方案支持建筑业信息化作为资深的建筑企业信息化合作伙伴,全时为本次峰会带来了独有的智慧工地解决方案:“作战室”级会议指挥中心即全时云会议软件,配合智能高清会议硬件设备全时盒子,可支持海内外的施工场地远程协作;可穿戴智能终端设备全时眼,能够帮助维修、巡检等场景实现高效协作。可穿戴远程视频协作解决方案全时眼其中,全时眼在大会现场备受关注:建筑信息化创新解决方案全时眼,是头戴式远程视频协作终端,配备720P高清摄像头,旨在为施工场地巡检、细节指导、高空作业、远程维修等场景提供高效、灵活的数字化协作工具。现场操作者佩戴全时眼,即可通过全时云会议与远程参会者等实时交流现场情况。其头戴方式不仅能帮助操作者解放双手,还能使现场画面保持第一视角,为远程的专家、指挥中心等提供媲美亲临现场的视听体验。全时云会议是国内首个基于SaaS的会议平台,如今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会议中心,平均每天产生超过25万场会议。全时云会议可为用户提供极为灵活的使用方式:不仅支持宝利通、华为、思科等几乎任何会议硬件,用户还可以通过全时云会议的PC或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接入会议、共享资料,高效沟通协作。由全时独立自主研发的全时盒子,是中国首个智能高清视频会议设备。全时盒子基于安卓系统,易于部署;摄像头硬件也具有极佳的安装灵活性,几乎可适应任何类型和规模的会议室。本届大会上展示的是全时盒子2.0版本,该版本不仅能够提供高达1080P的高清视频会议,还支持同时显示多达25路视频并轮巡,满足各种项目沟通会议、全国性乃至跨国性会议需求。凭借在远程会议领域十余年的积淀,以及与建筑行业的丰富合作经验,全时在远程协作解决方案的基础上,针对建筑业的独特需求和使用场景,研发了全时眼等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有望为建筑行业开启全新的远程协作方式。

杜林

基础工业软件厂商的行业深耕之路(云合汇森工业信息化行业研究之2)

汇森投资 行研组 | 原创工业软件赛道中的主要企业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仰攻者(正面仰攻以工业设计软件为代表的基础软件高地)、深耕者(垂直深耕化工、制造、能源、建筑等行业纵深腹地)、跃进者(战略跃进工业4.0时代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具体分析详见《工业软件三岔口(云合汇森工业信息化行业研究之1)》】。从根本上说,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这张大产业地图上,发展的终局可能是殊途同归,只是不同企业在不同时间节点/Timing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线。原因无他,真相在于这种选择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长速度、融资进度乃至生死存亡。这三条路线,没有好坏之分,对企业来说只有合适不合适的区别。从观点上看,仰攻者一派认为,决定软件先进性及生命力的主要因素是软件基础技术,而并非特定的应用技术,比如“从CAD 软件3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带来工业软件商业化能力跃迁的,不是细分应用的拓展,而是 从2D到3D,从造型到仿真这种技术革命带来的进步”。但在其他两派看来,在基础软件和软硬一体化产品方面,我国整体发展水平与其他工业化大国存在较大差距,像Autodesk、Adobe以及西门子、艾默生等公司在技术产品上的完善度已经非常高。单点突破弯道超车难度大、收益小。只是在一致的基本判断之下,深耕者和跃进者选择了不同的突破口。跃进者直接瞄准了工业互联网这一更新式的产品业务形态,他们认为工业软件和5G、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合,对产业链变革和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的意义更为重大。当前,云计算、物联网、5G等底层技术日趋成熟,因此我国工业软件可以遵循和国外工业软件不同的发展路径,着眼用新技术解决产业链研发、制造协同的效率问题,挖掘工业软件增量价值。而深耕者虽然在技术上也有迭代升级,但更强调对特定行业的专注。相对于技术本身,更强调行业Know-how的掌握。简单的说,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要高举高打,一个要伏低深挖。本文的重点在于剖析深耕者们的竞技场。肥美之地2020年年中,国际三大油服巨头之一的哈利伯顿(Halliburton)宣布了与微软的一大合作,表示将其物理数据中心迁移到微软的云计算平台上。按照该公司的设想,后续将通过实时运营中心完成远程设计和监视作业,来自钻机的作业数据将被传输到云中,以供工程师进行远程下载和分析。业内认为,油田行业的数字化将为微软等数字化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据估计,该行业整个潜在市场每年高达500亿美元。今年早些时候,在巴克莱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云计算服务商Buurst表示,石油行业代表着巨大的云计算机会,因为它们存储的数据堪称海量。与大多数其他行业相比,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数字架构消耗的地理空间数据量几乎是医疗行业和电子商务公司的100倍。(油气行业云计算市场空间,IDC、巴克莱)油田行业企业大多财大气粗,但他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在新兴的数字环境中独树一帜,而数字化可能代表着强大的长期增长机会。据IEA预测,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能够让油气生产成本减少10%~20%,让全球油气技术可采储量提高5%。如今,油服行业的三大巨头(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持续近二十年。BP公司在两年前收购了爱尔兰物联网专业公司Ubiworx,由此Ubiworx公司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将与BP可再生能源和储能领域的技术整合在一起。一年前,埃克森美孚公司也与微软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后者的“数据湖”平台改善其上游生产活动,并计划每年投入约10亿美元用于机器学习的研究。埃克森美孚还通过一个可监控数百万个传感器数据的人工智能程序管控着旗下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炼厂和化工厂,旨在监测石油流量等重要数据和信息。在中国,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也都在开始与华为等IT公司合作。比如华为公司就为中石油规划建设了认知计算AI平台,试图将过去勘探和生产领域的沉默数据、无用数据发掘出更大价值。像中智软创这类新创公司的MES、RTO(流程优化)等产品方案也开始国内各大油企炼厂中得到应用。其中,仅仅RTO领域的市场规模就能达到近千亿元人民币,留给相关企业的成长空间可谓巨大。与石油行业相比,建筑行业虽然在全球整个社会经济中举足轻重(体量上占全球GDP的约13%,在我国占GDP的25%),但仍被认为是全球数字化程度最低的行业。根据麦肯锡的《行业数字化指数》,在所有主要行业中,建筑业在数字化方面排名倒数第二,仅次于农业和狩猎业。麦肯锡估计,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约1.0%,而全球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8%!(行业数字化指数,麦肯锡)另外,麦肯锡的数据显示,全球年度建筑支出(包括新建筑以及正在进行的维护和改造),预计将从2017年的约10万亿美金增加到2025年的约14万亿美金(2019 年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达到 24.84 万亿元)。2017年时,联合国曾估计,在未来40年中,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期望,全球差不多每个月建造的城市建筑体量大小相当于一个纽约市。根据德勤报告,建筑业在IT上的花费是全球所有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国内,最近这些年,随着建筑业产值增速放缓,对行业的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行业信息数据,2018 年,中国建筑信息化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仅为0.10%(同期发达国家是1%,国际平均水平是0.3%)。可见,国内的建筑信息化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2020 年7月和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其中提到:鼓励搭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汇森资本行研组在今年走访上海一家最大的水利工程建筑公司时,该公司表示,无论从国家政策引导、还是从最终客户的意愿、新生代员工的工作方式,几乎所有层面都在推动建筑企业加速进行数字化转型。在美股市场,刚刚上市不久的建筑行业SaaS软件企业Procore公司,其在招股说明中就表示,鉴于建筑行业缺乏软件采用,其潜在目标市场(软件/SaaS)的规模约为92亿美金。 2020年,很多行业受到疫情影响,全球建筑行业下降3%。但是软件巨头Autodesk的工程和建筑部门(该公司最强大的业务部门,占收入的43%)却实现同比增长19%。根据2020第二季度的投资者介绍,其核心的BIM产品功能项在过去一年中翻了一番。在建筑行业内,BIM功能(建筑信息模型)这一“基于智能模型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方法”很容易成为绿色工业革命中强大的增长催化剂。国内软件企业广联达一直深耕建筑行业,2010年上市后股价涨了15倍,2017年后云化业务逐步加强。在一个行业中深耕20多年,产品线不断拓宽,业绩保持不断增长,自身在建筑行业中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话语权。除了石油行业、建筑行业等,当我们放眼整个工业互联网,你会发现一大片蓝色的海洋,这片似乎深不见底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呢?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先生有过多次精彩的论述,他在“2020中国未来独角兽高峰论坛”上发表的演讲中提到,根据有关材料分析,目前全球有60多个、万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可以和数字化结合。具体测算一下:仅仅在油气、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等这5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平台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全球在未来的15年中可以预计节约近300亿美元;平均每年产生约200亿美元的效益;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具体到我国,去年全国工业产业总销售值是100万亿人民币,涵盖了上百个各种各样的行业。这些行业作为传统工业,一旦有数字经济赋能,颠覆性的资源优化配置就会带来1%~10%上下的增量产值。如果以5%来计,就是5万亿的增值。除了整体规模够大之外,各行业之间“隔行如隔山”,形成的不同行业Know-how也导致在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领域很难产生跨行业的赢家通吃的现象。反过来,恰恰因为深耕者在行业内部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具备天然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在一个行业内做深做透,在行业内部形成专有的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成为可能。也正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黄奇帆先生认为,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今后有可能产生或者容纳几十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今后的独角兽将主要产生于工业互联网的体系 。三维拼图:行业+场景+技术一入行业深似海。在这个市场中能帮助人们辨明方向、站稳脚跟的另外两个维度就是场景和技术。简单一点说,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中最大、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工厂,而在这场产品大变革中最激动人心的话题就是其中的智能工厂革命。广义的智能工厂,有观点是将其分成现场层、管控层、企业层、平台层和协同层。如果只是从核心的物理场景来看,粗略来分就两个场景:首先是现场层,代表最核心的工厂车间场景(过去偏蓝领);其次是企业层,更多偏重的是办公室场景(过去偏白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层受关注度最高,传统上说的IT/信息化部署主要集中在这个层面。除了现场层和企业层之外,管控层、平台层和协同层,基本上可以算是在这两个物理场景中又衍生提炼出来的三个虚拟场景。如此,这五个场景负责不同的职能。现场层负责工厂车间内的现场控制和执行;企业层负责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管控层则偏重于连接现场层和企业层两个层级,实现整体架构的互联互通;平台层完成信息管理的集中统一;协同层关注的则主要是企业内外的供应链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和服务协同等等。不同的场景职能,自然对技术产品有不同的诉求。比如在现场层,主要的现场工控设备与系统包含DCS(集散控制系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AGV(自动导引运输车)、传感器、数控机床、智能仪表、工业机器人等;管控层涉及到的主要是MES(制造执行系统)、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WMS(仓储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企业层最常见的就各种企业IT系统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OA(办公自动化)等等。场景以及相应的技术产品一直在不断进化、进行工业界的“有效分蘖”。比如相对于企业层、管控层的传统软件产品居多,平台层、协同层出现的更晚,用到的技术产品也就相对更新一些,比如平台层利用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也都是在近几年才逐步成熟。今天,在行业、场景和技术三个维度的排列组合中,汇森资本认为,尤其值得创新企业关注的有三个新要点。其一是应用场景和技术之间的适配颗粒度正在变得越来细微。比如在图1中,场景大概可以分为五层;但在图2中,则可以细分为核心业务优化、生产力保障提升、社会化资源协作等3大环节、13个小场景;这些细分场景与横轴上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相交,每一次相交很可能代表着一种新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的诞生。(图1)(图2)与图1和图2相比,图3(来自中智软创)的场景划分就更有意思,它把工厂最核心的场景分为5个子场景。从上至下,从时间周期最长(月/年)的计划优化层到反应时间最快(秒)的基础控制层,不同场景对应的是不同的机理模型、数据驱动模型,适配的也是不同的技术产品。在这个几个场景之中,中智软创专注解决的就是其中的实时优化环节(RTO)。(图3)其二,不同场景的机理复杂度和价值是不一样的。在行业中越深挖,对“机理模型”的理解就越深刻。如上文所说,场景分割的颗粒度越来越细。与此同时,工业机理复杂度也会越来越高,数字化模型构建的难度越大,开发成本也就越高。此时,就需要创新企业重新掂量一下面向某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技术产品开发的可操作性。原因在于,高机理复杂度模型的构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构建的数字化模型才能更精准,也会具备更高的壁垒;但在另一方面,这种高复杂度未必能带来高价值的回报(如图4)。(图4)以化工领域为例,同样是RTO技术,早期的应用场景主要是辅助性的,集中在节能、降低生产成本上,并没有引来很多关注;但在2016年后,应用场景直接体现在产品收率的改善上,经济效益上的贡献大了好几个量级。整个行业的关注度一大就大了许多。同样的道理,在基础设施行业,基于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区分以及项目交付的节点,可以将主要场景分为项目全生命管理(Project Lifecycle)管理和资产全生命周期(Asset Lifecycle)管理两大阶段。与一些传统软件厂商主要瞄准了前一阶段不同,定位于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业务的云庐科技主要瞄准了后一阶段的场景。在云庐科技看来,国内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较大的存量,然而由于基础设施承载需求的快速增长、基建行业相关规范相对滞后等问题,导致很多既有项目在传统的运维过程中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其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当下基础设施的真实健康状况是否可以满足目前的需求不能确定,尤其在规范不明确、逐步进入老化期的情况下很难通过传统手段进行大范围判定,即安全阈值确认问题;第二,传统的运维手段面对快速增长的基建数量已面临巨大压力。根据云庐在交通行业的探索,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均已开展此类业务,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如果以2021年轨道交通服务市场可达1500亿元左右,其中,检测维保的规模亦可达到200亿元左右。其三,对企业基于场景的产品/方案封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场景的产品/方案的成熟度,在客观上要取决于相关技术的成熟度。比如化工行业中的RTO,支撑这项技术的人工智能算法(以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为代表)其实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不断推出,为何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产品化?核心原因有二,一是在早期,很多工业界人士搞不懂什么是人工智能算法,更谈不上引入使用;二是人工智能算法早先受制于计算机算力有限,很多研究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直到5年前(2016年前后),工业界再次将人工智能算法跟行业机理模型相结合,此时算力(在云计算的加持下)已经能够支撑人工智能,于是形成了一次突破(毫秒级的计算速度)。如此,所谓RTO的产品方案才算有可能真正商用。在主观上,这种产品/方案的成熟度也取决于企业在产品研发、商业模式上的努力。还是以云庐科技为例。最近几年,随着传感器的日益完善,工程监测项目已经逐步推广开来。但在传统监测方法中,最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就是单个测点监测值超过设定阈值就进行报警,手段简单。一方面由于算力和技术限制,在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几乎为零,或者只能通过组织专家的方式进行人工评判和事后分析,不能做到实时分析和挖掘,大量监测系统的数据就浪费无用了。从技术上看,云庐科技的多物理场仿真属于CAE领域,能实现结构、流体、电磁、传热等多种类型的物理场仿真,与Ansys、西门子、达索等海外大鳄同场竞技。但与国外这些通用分析软件不同的是,云庐科技将多物理场仿真技术与AI结合,与5G、物联网深度融合,进行边云协同,构建了云庐数字孪生平台,从描述、诊断到预测、决策,实现了云端的结果反演与大数据分析。在产品和方案层面,云庐科技重点布局基础设施、能源、建筑等行业纵深腹地。值得一提的是,并行计算在仿真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了多物理场仿真的精度和应用场景规模(海外CAE厂商也有融入了并行计算的多物理场仿真部分,但并不对中国市场开放)。云庐科技承袭了国内超大规模并行计算顶级技术的衣钵,而且还在不断开拓CAE技术应用的超大规模场景。通过构建城市机理模型,用于分析城市级自然灾害(地震、内涝、洪涝等)、基础设施(各类管网、大型公共建筑、交通等)、环境问题(大气、水污染等),甚至流域水治理领域,不断将场景推向更小的颗粒度,丰富产品模块,提高市场响应速度,降低边际成本。(城市内涝风险仿真预警系统,来自云庐科技)美股案例:Veeva、Procore和Bentley过去十多年里,美股市场上共诞生了大约20家专注于行业深耕的软件公司,产生的并购案例就更多。但也有观点认为,垂直行业的云软件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被投资界所忽略,因为有人认为这类企业所服务的市场受制于行业,无法支持十亿美元的营收业绩——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汇森资本认为,如果要从美股市场中选出两家最有代表性的行业垂直SaaS公司,那么,第一家是Veeva,第二家就是被认为“自2013年Veeva上市以来最令人兴奋”的Procore公司。Veeva公司被认为是全球生命科学行业SaaS软件工具的领头羊,市值400亿美金。早在2014年Veeva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50%,如今据说已经达到70%!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创始人是曾任Salesforce高管的Peter Gassner。从产品上看,简单的说,Veeva是为行业客户提供了一个工具集,涵盖了从早期研究到最终商业化的多个阶段。比如Veeva商业云,是一个完整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套件,可在Veeva的客户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或组织之间建立更智能、更高效的关系。此CRM主要面向医疗保健公司的销售代表;Veeva数据云,则是为药品分销商提供大量的关于患者和处方药的数据集,例如患者画像、区域市场以及其他商业分析。自成立以来,Veeva的增长轨迹堪称无可挑剔。其中,订阅收入占八成多;剩余约2成收入是通过为潜在或已有的客户提供咨询、IT支持和其他专业服务。Veeva客户基本都是业内非常知名的大公司,例如拜耳、礼来、吉利德、默克和诺华等等。除了搞定了行业内的这些龙头客户之外,Veeva整体的客户保留率也非常惊人,达到了121%!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一比率一直非常稳定。另外,根据年报披露信息,Veeva的客单价在经过前期大幅增长之后,已经稳定在100万美元的水平。显然,高续约率和高客单价成为Veeva营收保持高速增长的直接动力。与那些需要靠大量销售投入来开拓市场的通用型SaaS厂商相比,Veeva相应的营销与销售费用其实比较低,而这也是Veeva在IPO前三年就实现盈利的原因之一。2020年,疫情给很多行业造成严重破坏,但反过来也促进了生命科学整个行业和Veeva公司的创新。在最近一次的财报会议上,该公司表示,对于在2025年实现30亿美元收入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Veeva之后,2020年刚刚上市的Procore同样引人关注。Procore成立于2002年,其IPO的规模比2019年所有SaaS行业IPO的规模都要大不少。根据Pitchbook的数据,截至上市前,Procore一共从Bessemer,ICONIQ,Dragoneer,Tiger,Lead Edge,Persistence Capital Partners等投资者那里筹集了4.9亿美元。从收入上看,在2017年为1.123亿美元,在2018年为1.864亿美元,在2019年为2.892亿美元,年收入增长66%(不过还在亏损)。Procore的上市招股书中,对自己的描述非常宏大:“我们的使命是在全球平台上连接施工中的每个人。我们是基于云的施工管理软件提供商,并且正在帮助改造世界上最古老,最大和最不数字化的行业之一”。该公司第一个项目管理产品就是Web网页版的产品,但后来Procore之所以取得成功,更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利用了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契机,Procore使施工团队能够通过现场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完成工作。云软件的实用性以及在场景上的灵活性,使得Procore成功让那些从未购买过软件的建筑公司也开始为此类产品买单。Procore的产品包括SaaS和PaaS,几乎涵盖了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招投标、调度、劳动力跟踪、财务管理、建筑信息模型,并提供开放的API和应用市场,使客户能够在Procore产品与他们的内部系统和第三方应用程序进行整合。根据Procore的数据:对于其自有产品,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有59%的客户订购了3个或更多产品(41%的客户购买了4种以上);此外,其应用市场也已被客户广泛采用,约72%的客户有至少1个集成,而40%+的客户具有两个或更多。通过自有产品和外部集成产品,Procore最终让自己成为客户建筑项目的一个记录系统。截至2019年底,Procore的用户活动在2019年产生了3,000 TB以上的数据,平均每月增加110+ TB的数据。可谓非常可观。除了Veeva和Procore之外,其实,美股市场上还有一家公司也在今年上市,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行业数字化市场的活力。那就是,Procore的“老大哥”——同样在建筑行业的Bentley。该公司由Bentley兄弟于1984年成立,在一个行业里耕耘了近40年后终于登陆资本市场。2019年,该公司的订阅收入为6.08亿美元,总收入为7.37亿美元,净收入为1.03亿美元。公司在招股书中写道“我们2018年和2019年总收入中,有80%来自超过十年的老客户、87%来自超过五年的老客户”。Bentley针对在建和建成项目分别提供项目和资产两种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前者主要涵盖概念,计划,勘测,设计,模拟和构造,以及协调和共享跨学科和/或分布式项目团队的工作所需的协作软件服务;后者主要负责捕获和管理对工程模型和企业信息的更改,并对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建模以支持操作和维护决策。其客户即有公共工程(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也包括其他一些离散和流程制造企业(发电、水处理、石油和天然气等)。Bentley在其原有的软件基础上,新增了不少新技术和新理念,比如通过无人机完成现实建模;通过云原生的数字孪生来实现OT、IT和ET(资产工程模型)的融合,等等。Bentley认为,每个基础设施项目都需要多专业学科之间的无缝和深度协作,其中包括土木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地理空间专业人员,城市和区域规划师,承包商,制造商以及运营和维护工程师等等,其“开放式建模和开放式仿真应用程序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迭代交互以及项目参与者之间的协调”。当然,在Veeva、Procore和Bentley之外,分布在汽车、金融等行业的行业数字化公司还有不少。汇森资本将另有专文处理。深耕者十条成长建议汇森资本认为,以下十条法则既是行业深耕者企业增长的建议,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我们评估项目时会用到的一些标准。第一条:从基石业务到战略业务,深耕者首先通过基石业务切入行业,然后马上找到业务的第二落点(也即第二增长点)、增加产品线,通过交叉销售,继续做大营收规模。深耕者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客户价值最大化。都是同一批客户,销售环节最难的一关已经突破,继续扩大单个客户的营收贡献顺理成章。比如云庐科技在基础设施领域,先有仿真分析,然后迅速切入智能监测;中智软创在化工领域,先做MES,然后开拓出RTO业务,皆是如此。基石业务帮你立足,但战略业务可能是让你再上层楼的关键抓手,也是你获得新一轮融资的关键。在美股市场,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是Shopify。2013年,当他们推出Payments产品之前,其ARR(年度经常性收入)为5000万美元;而在推出Payments之后的18个月里,Shopify的ARR增长了3倍,达到1.5亿美元。到2015年,该公司上市。如今市值1300亿美金。再比如Veeva,在生命科学行业够牛了吧,但依然在开拓化妆品等新市场。当然,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新业务不是凭空而来,它必然源自你对客户业务的深度理解。你需要不断与您的客户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搞清楚可以在什么场景、可以用什么技术来提供增值服务。第二条:不断更新你的行业市场认知,最直接的就是对TAM(可寻址市场)的计算。驱动行业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国家政策、工艺突破、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等。有些市场之前没有,但是随着技术的突破就出现了,比如云庐科技在基建领域针对存量基建工程的监测,中智软创在化工行业的RTO业务,都是如此。(具体原因可见本文第二部分对场景的表述。)不同的认知之下,可能是几十亿到几百亿的市场量级差别。如果只是固守原有的市场格局,你可能只能在竞争的红海中翻腾;快人一步找到新的蓝海市场,你才有可能建立新的霸业。第三条:中国市场上客户群体够大,造成工业3.0需求与4.0共存,先不要纠结于技术产品属于3.0还是4.0范畴,能满足客户场景的需求就是好东西。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但这种代际特征不是一刀切,因为进化有快有慢。这种现象在经济层面可以称为二元经济;在行业层面,更明显的体现为数字化渗透率的参差不齐。举例来说,同样是在工业领域,当你开始讲工业互联网的时候,隔壁的人可能依然在谈工控自动化;当你讲公有云的时候,有的客户可能还在坚持私有化部署。这都很正常。以Autodesk为例,该公司在相关的表述中就说——我们是在从大型机和工程工作站到个人计算机的平台过渡期间成立的。我们基于个人计算机的桌面软件开发并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主张。就像30年前从大型机向个人计算机的转变改变了整个行业一样,软件行业也经历了从开发和销售永久许可和本地产品到订阅和云计算技术的转变。其中所表达的就是,行业的大趋势会影响供应商和用户的选择。第四条:清晰的认知到自己现阶段(注意“现阶段”)是项目型/关系型项目还是产品型项目(长时段看这两种类型是螺旋迭代关系),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认为前者就比后者价值低,但显然,两者在成长和融资上有着不同的路径。应该承认,项目的基因千差万别。有的基于方案集成,主要借助销售层面的深厚行业资源,迅速做大;有的则基于产品技术的一招鲜、吃遍天,也能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企业创始团队需要对自身有足够客观的认知,在销售团队打造、产品成熟度分出优先级。从中长期来看,销售和产品必然是不可偏废的。只是在短期内,你是要先冲量,还是要完善产品,如果无法兼顾时就要好好想想。第五条:尽量保持较高的利润率,不要学某些公司主要擅长画饼烧钱、然后流血上市,那条路可能并不属于你。中国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企业,技术产品看上去很美、研发投入无底洞、估值一轮轮不停、估值一路飞涨。美股市场上对于SaaS软件公司,有个知名的“40法则”(即:增长率与利润率之和如果大于40,则说明项目比较健康优质;如果小于40,则说明该项目资质一般);除此之外,一些优质的SaaS软件项目的毛利率大都能做到70-80%。对于国内公司而言,尤其是做大B生意的深耕者来说,保持足够的利润率是非常关键的。第六条:在比如石油、建筑、化工等行业,一定要搞定行业的龙头客户,越早越好;如果你迟迟不能搞定,那么肯定有其他人能搞定。你可以一开始就做大客户,也可以一开始先做中小客户,但终究你要做大客户;大客户可以保证项目的客单价和利润率,以为业绩的稳定性。更关键的是,行业龙头客户可以帮你确立在行业内的地位。以财税数字化创新企业迅联云为例,该公司在客户群体上,就首先选择服务制造业央企,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央企在其庞大的产业链中的影响力,拓展上下游企业客户。因为大型央企的体量大、覆盖面广、供应链长的特点,通过大型央企背书、推荐,可以更容易获客。如今,迅联云在成功服务了国家电网、国家能源、中国中车、ABB(中国)、西门子(中国)等数十家世界一流的集团型企业,并且以他们为核心,迅联云已构建了95条供应链,覆盖大型供应商3万余家,受益用户达15万名,月处理业务突破一百万份。一个智慧供应链协同生态网络已经初步成型。第七条:自己要力争成为行业数字化龙头,最次也要进入行业数字化前三。资本的头部溢价现象在2B行业也越来越强烈。行业市场可以做深做透,但竞争也非常激烈。不管从客户的角度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大家眼里可能只会看到龙头。因为龙头企业吃透行业的结果,可能一家就能占到行业市场的7成市场(比如Veeva在生命科学数字化市场)。当然,对于新创企业来说,首先找到一家龙头(最好是上市公司)做对标,更为现实。只要你可以证明行业市场足够大(比如可以容纳下三四家上市公司的体量)、你有自己的独家竞争力,那么,你的成长故事也会更容易展开。第八条:产品提供完善的API接口,积极的集成到行业数字化生态系统中。如今的数字化经济,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可以成为“API经济”。有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作为基础,各种各样的企业级应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被使用(或替换掉)。美股企业级身份平台公司Okta最近每年都会发布一个报告,报告指出,在所有行业和公司中,应用程序(SaaS、App等)的采用数量一直在稳步上升。2020年,每个企业客户的平均应用程序数量达到88个,这比一年前的数据(83个)增长了6%,比三年前的数据(72个)增长了21%。Okta平台上有10%的客户部署了超过200个应用程序!这种情况决定了新创企业在产品功能以及市场渠道上的很多标准动作。第九条:围绕数据做文章(有数据不等于会用数据),要擅长基于数据做好产品封装。行业内的数字化洼地还有很多,这几乎是在召唤着相关企业前去开垦。在互联网革命之前,公司通常根据其有形资产进行估值。比如评估一家能源公司可以根据其油气储量、也可以根据其机器设备价值。这是因为这些有形资产是创造价值的关键。但如今,许多数字化公司都是从虚拟资产(即数据)中获得价值。诸如社交媒体、搜索、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高科技公司都是如此。与有形资产不同,数据是准无限的非线性增长资产。世界每天产生2.5万亿字节的数据,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设备连接到云中,该数字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随着数据收集的持续增长和用于货币化的新技术的出现,我们相信它将成为越来越有价值的资产。因此,投资者会考虑使用新框架来更好地评估公司数据,以便更好地表达其内在价值和增长潜力。当然,有了数据之后,还要能封装成高价值产品。以上文提到的云庐科技为例。在他之前,其实已经有些传感器厂家、检测公司提供监测服务,但卖了硬件之后,在数据服务上的体现主要就是在一块大屏上展示相关的数据曲线;与他们不同,云庐的技术路线再往前一步,建立了数据与被监测目标的本构关系,从而完成损伤识别和安全阈值判定,为业主提供的最终的诊断结果(损伤部位、损伤模式、安全阈值,若结合上数据趋势可提供预测预警)。此类方式对用户来说显然更有实用价值。第十条:从单个产品(比如SaaS)到PaaS平台、再到整体解决方案,适时完成三级跳,适时强化工业互联网框架下的行业平台属性,提供一站式服务。要不要推出自己的PaaS?什么时候推出PaaS?因公司具体情况而异,取决于创始团队的愿景、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客户群体的需求。从实际情况来看,自己做PaaS的有不少,但直接用别人PaaS的也不少。比如美股里有多家公司用的都是Salesforce的平台。本文第一部分已经提到,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领域基本不会出现消费互联网中超级大平台,但行业内的专有平台出现并壮大起来的几率还是很高的。展望未来,这样的机会不多了,所以更值得抓住。【END】——— 关于汇森投资 ———汇森投资重点关注银行科技、工业信息化(电力、化工等)、企业管理软件(财税、供应链等)等方向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的新兴科技企业,聚焦于产业投融资,团队成员主要来源于国内一线投资机构及上市公司高管。旗下业务包含直投基金、产业基金、融资及并购顾问业务。汇森投资目前已与鼎捷软件(300378)、信雅达(600571)、华宇软件(300271)等上市公司合作设立了产业基金,与国联股份(603613)、致远软件(688369)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投资案例包含博科软件、矩光科技、天地和兴、博易股份、卓讯信息、百应科技、融易算、呯嘭智能、鸭嘴兽等。——— 联系我们 ———

为之

医疗信息化行业专题-水大鱼大之概览

国内医疗信息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医院信息化:医院信息化分为管理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以及信息集成系统;第二部分,区域医疗资源信息平台;第三部分,延伸信息化:包括互联网医疗、医保信息化、药品流通信息化等。医院信息化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开发医院信息系统(HIS):主要用于医院内部财务核算以及日常信息管理,具体表现为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挂号、配药、收费等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有助于提升医院经营效率;2)开发临床新信息系统(CIS):具体包括电子病历系统(EMR)、医学图像管理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系统(RI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子系统;3)开发区域医疗信息系统(HGIS):可实现医院、监管部门、保险机构、患者等多渠道的信息互通互联。根据功能性质,我国医保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医管监督管理、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五个部分。互联网医疗是指互联网在医疗上的全链条、全主体的结合,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可穿戴设备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京东健康所属的医药电商行业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初至今,相关支持性政策密集出台、线上医保支付体系逐步接入、线上医疗普及率提升,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环境加速改善,用户高速增长。如果你对京东健康港股上市掀起的医疗互联网创业浪潮摩拳擦掌,如果你对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产业浪潮心动不已,如果你想得到更多该产业及相关公司深度研究信息,赞赏加关注就会拥有哦。

李磊

「行业资讯」中国信通院解读:“十四五”规划人工智能三大布局

来源:中国信通院CAICT2021年3月13日,新华社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文共十九篇六十五章,“智能”、“智慧”相关表述达到57处,这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保障和核心驱动力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已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纲要对"十四五"及未来十余年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化转型与应用,以及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部署。总体目标方面,纲要提出了“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该目标,智能化既是手段,也是结果。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其目标的实现必将推动产业高质量、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同时,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相关要求,也为我国人工智能前沿理论、核心软硬件等关键短板领域指明了未来十余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围绕总体目标,纲要在三个方面布局人工智能发展。重点一:突破核心技术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逐步成为 “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为进一步推动解决我国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中的不足和短板,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通过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带动产业界逐步突破前沿基础理论和算法,研发专用芯片,构建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算法平台,并在学习推理决策、图像图形、语音视频、自然语言识别处理等领域创新与迭代应用。重点二: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发展人工智能应以产业的融合应用与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目标,进而逐渐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纲要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充分发挥我国数据、应用场景的优势,实施“上云用数赋智” 行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重点行业人工智能数据集,发展算法推理训练场景,推进智能医疗装备、智能运载工具、智能识别系统等智能产品制造,推动通用化和行业性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建设,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及水利、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政务等领域形成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重点三:营造良好数字生态针对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关心的伦理与法律风险、AI技术滥用、算法杀熟等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问题,纲要提出要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例如在无人驾驶领域建设完善相关监管框架、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另一方面,纲要中一系列优化产业政策环境的措施,也将给人工智能提供肥沃的发展土壤,例如“在数字经济等领域制定实施一批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导向,“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将更加激发民营人工智能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纲要中人工智能2035年发展目标和“十四五”发展路线,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提出了目标和任务,也对我们相关支撑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中国信通院将继续秉持 “国家高端专业智库、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的核心定位,一方面鼎力支持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相关政策规划的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技术产业关键问题研究,深化国际、行业和团体标准建设,加快“可信AI”评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工信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应用评测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全面助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知而获智|以智观局势以慧读新政|以文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