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健身行业分析报告汝知之乎

2019年健身行业分析报告

马云说过这样的话,他很少研究别人的成功,但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别人的失败,从中取给精华去其槽粕,吸收经验并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几年的健身房案例。健身俱乐部案例回顾:2003年11月中旬,上海金吉姆健身中心因拖欠场地租金被迫倒闭,引发了金吉姆拖欠员工工资和会员会费的一系列纠纷。11月24日,金吉姆健身中心的83名员工通过劳动仲裁,要求健身中心支付工资共38万余元.........2004年2月,上海杨浦区的菲斯特健身俱乐部,因与物业之间的纠纷悄悄关了门........2004年4月,尹星健身中心因资金链断裂,拖欠物业管理费用的原因宣布破产倒闭........2004年10月25日,位于成都体育学院大门附近的天美健身中心突然歇业,众多持卡的学院砸开大门,将室内值钱的东西一卷而空.....2005年5月,知名健身中心“佳姿”继爆发财务危机后,位于台北101大楼的佳姿101氧身会所因拖欠7500万的场地租赁费被断水电........2005年7月,北京宝来健身中心宣布倒闭......2008年10月,厦门宝力豪健身房宣布倒闭.....2009年11月自称“廊坊第一健身品牌”的活力多健身俱乐部的最大门店——银河路店悄然关闭.......2009年12月上海力美健健身俱乐部左岸右岸因欠物业公司7000多元物业费,被物业公司关门..........2010年1月马华健身宣布倒闭.......2011年7月青鸟健身5家门店停业3天,俱乐部公司阳光100店突然关闭...........2018年11月,无锡健身房出现大量拖欠工资现象,收购现象频繁出现..........健身俱乐部为什么会倒闭?“金吉姆”的倒闭给上海滩乃至全国所有的健身俱乐部敲响了警钟,也给了这些俱乐部一个反思的机会。毕竟,一个“金吉姆”倒下了,成千上百个“金吉姆”还要活下去,并且要获得更好。这些曾经号称健身圈大佬的健身房轰然垮台,给我们留下的则是伤害和伤痛。然而这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营运的隐患,行业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俱乐部夭折的主要原因。统计数据表明:仅仅在去年,全世界就有100余家大型健身产业相继宣布破产,其涉及资产高达几十亿美元,现实真的残酷,试想如果按照现在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明年还会有多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轰然倒塌?也许我们还存在些许侥幸,毕竟这和我们远隔重样,现在让我们将眼光拉回国内,却无独有偶的发现,倒闭的健身俱乐部总是惊人的相似。成功的企业却各有各的成功之道。健身产业也是个特殊的产业,往往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次令人炫耀的成功。随后则又看似“毫无预兆”地似同样令人诧异的速度陨落,比如金吉姆、斯菲特、佳姿等俱乐部。在这里我们并不想评断任何一个俱乐部,只对这些隐藏于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方式,管理体制、销售体制方式的漏洞做一下探讨。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北京市就有公种健身场所1000多家,其中既有投资千万元、面积数千平方米的大型国际健身俱乐部,也有投资几十万到数百万不等的中型健身会所。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以来,健身俱乐部迅猛发展,然而在这个健身行业的内部,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有些健身房是举步维艰,苦不堪言啊!这些健身房的苦衷正是众多健身房经营状况的缩写。健身俱乐部市场定位模糊:很多健身房投资策略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脱离当地环境,盲目发展。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的评估、内部管控薄弱,责任分工模糊,也是诸多健身俱乐部倒闭的原因之一。内部管理人才与外扩展战略脱节很多俱乐部只是注重外部的扩张速度,抢占销售网点,缺乏高中层人才跟进管理。内部管理混乱,导致了俱乐部的管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缺乏,也造成了健身俱乐部的采购成本提升,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结构庞大,经营策略上往往高度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发展要求极其不符。经营、设备照搬国外,缺少个性。健身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而投资者在这种市场条件下,所以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缺少对健身房深度的认识。国内一些中高档的俱乐部以同类的国外俱乐部为范本。从设备到管理全面引进,并未充分考虑到国人的消费习惯和东西方的文化差别,加之前期的巨额投入。其他的一些行业问题我也大概的和大家罗列一下:1、同行业竞争,导致多败具伤;2、经营收入少,比例严重失调3、健身房利用率制约经营收入;4、只重本身功能,不重需求层次5、过速扩张、扯断资金链条;6、成本激增,加重经营负担;

2020年中国健身房行业市场现状和竞争格局分析健身房客群以青年白领为主

近年来健身房健身在我国越来越流行,不少职场白领因久坐问题饱受亚健康和肥胖困扰,因此健身房私教成为受职场白领欢迎的锻炼方式之一,尤其是中年白领人群因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运动往往面临中年发福的风险,因此中年人群也成为了健身房私教课程的主要消费人群。我国健身房数量呈增加趋势且品牌化趋势明显从健身房成立数量来看,2012-2019年我国健身房成立数量逐年上升趋势,复合增长率达到40.20%。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我国,我国的防疫政策明确表示禁止人员聚集,因此健身房作为人员较为密集的场所受到影响导致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开始下降。2020年我国新成立健身房2407家,较2019年同比下降6.81%。从健身房注销数量来看,2012-2018年我国健身房注销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9年我国健身房注销数量开始下滑,2020年我国健身房注销企业数为77万家,较2019年同比下降76.60%。目前我国健身房行业Top10排前三名的是一兆韦德、金吉鸟和威尔仕,前三名的营业额预估均在15亿以上,具体中国健身房竞争格局如下:大多数健身房消客群消费目标以身材管理为主根据《2020年精炼中国健身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健身房客群健身目的为了身材管理占比高达71.90%;其次为健康管理占64.10%;兴趣爱好、情绪管理以及社交人脉占30.10%。由此可见,大多数健身房消费者的目的在于身材管理和健康管理。重视仪态与健康的青年白领成为健身房主要客群如今职场白领去健身房已成为一种趋势,众多白领选择健身房私教进行身材管理,根据时代数据和经济之声统计,我国有44%的职场白领在办卡后会每月去1-2次健身房;想起来才去的白领人群占27%。从健身房会员年龄分布来看在25-29岁区间分布较多,占41%,主要原因在此年龄区间的人群既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又较注重身材管理,因此去健身房次数较多;其次是30-35岁年龄段占健身房会员年龄分布的37%,主要原因在于白领人群在此年龄阶段健康问题较为明显,且在此年龄阶段不少人面临即将中年发福的困扰。由于世界卫生组织将44岁以下人群归为青年人,因此我国健身房客群以青年人群为主。(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六根

2020年中国健身房行业市场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品牌区域型特征明显「组图」

健身行业从海外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近两年来,健身房行业再次迎来增长提速,2019年18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337亿元,健身房数量近2.8万家,会员数量达到879万人。其中,前十大健身房会员占比17%,市场格局分散,品牌区域型特征明显,细分市场逐渐丰富并呈现明显差异化。总体来看,国内的健身行业正值加速发展的良好时机,国民健身房渗透率逐渐增长接近4%,领先市场约6.5%,虽然与国际市场存在一定差距,但国民健身需求开发空间大,所处的增量现阶段可以满足线下健身房的扩张,整体市场正在加速向多元化、规范化发展。行业历经优胜劣汰洗牌,进入二次增长期中国健身行业于2000年左右萌芽发展,从行业觉醒到行业黄金期的爆发,从“关店倒闭潮”到新模式健身品牌玩家入场所带来的行业二次高速增长,至今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中国健身行业不断洗牌、重塑,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健身产业发展形态,并即将进入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期。健身行业从海外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近两年来,行业再次迎来增长提速。根据德勤发布的基于全国18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共有健身房近2.8万家,会员数量达到879万人,市场规模达到337亿元。在模式上,除了健身俱乐部,也衍生出团课精品工作室、私教工作室和24小时健身房等新型模式。健身人口渗透率低于发达国家,提升空间较大我国健身人口渗透率在不同城市中差异较大,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渗透率可达到6%,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和华南二线城市渗透率可达到3.5%,而在华北和华中的省会城市渗透率在3%左右。根据德勤发布的调研结果,2019年中国18大城市平均健身人口渗透率为3.9%,和发达国家相比(美国20%、英国15%、日本8%),国内的健身房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潜力。市场格局分散,品牌区域型特征明显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内健身房模式从大而全的传统健身房起步,受限于较大的占地面积、较高的资本投入和本地化能力,市场较为分散。根据德勤调研数据显示,排名前十的品牌门店数占比只有3.8%左右,说明行业集中度低,尚未出现龙头品牌。此外,知名品牌区域化非常明显,一兆韦德和威尔仕分别有73%和66%的门店在上海,壹健身所有门店均在北京,金吉鸟44%的门店在南京,尚无一家品牌能做成真正的全国连锁。2019年全国18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中,前十大健身房分别为以传统大型健身房为代表的金吉鸟、威尔仕、一兆韦德、舒适堡、中健健身、银吉姆、古德菲力,以及增长迅速的新型健身房乐刻、快快智能、Liking Fit,共计拥有152万名会员,占到全体健身会员比例的17%。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大踢爆

2020年中国健身房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线上化布局成为行业趋势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催化,我国居民健身意识快速提升,健身房行业需求增长潜力提升加速,与此同时,线上健身渠道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线下健身房线上化布局加速。2019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多项“硬指标”,包括“鼓励个人每周进行3次以上中等强度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等,健身逐步向“全民化”发展,2019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4亿人, 2020年,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明显增加,每周参加一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预计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35亿,健身房需求快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健身房逐渐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下沉市场拓展,我国健身房行业发展前景可观。健康意识增强与消费升级推动行业需求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达1904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8.8%,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升级加快,中产阶级及以上人口比重快速增长,中国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国际咨询机构Mckinsey预计,到2020年中国户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85美元,且主流消费人群户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16000~34000美元,主流消费人群占比有望达到51%。注:不同阶层人均可支配收入划分情况:poor低于6000美元;value6000-16000美元;mainstream16000-34000美元;affluent超过34000美元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我国健身市场需求快速增长,2019年中国18达城市健身房行业市场规模达337亿元,健身房总数达2.8万家,健身房会员总数达879万人,会员渗透率达3.9%,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势头。疫情加速健身房行业线上化布局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人们居家隔离抗击新冠疫情对线下健身房的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自3起,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健身房的经营逐渐恢复,但截至2020年6月份,健身房行业的经营仍无法恢复同期水平,根据极练体育访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6月健身房平均经典客流是去年同期的67%,团操客流是去年同期的84%,尽管客流有所恢复,但健身房经营者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部分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面临了倒闭的风险。与线下健身房不同,线上健身运动类APP在疫情的催化下用户活跃度显著上升,根据易观千帆的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和2月,我国健身运动类APP的MAU较去年同期快速提升,分别增加20%和24%,3月起,随着疫情的逐渐控制,我国健身运动类APP的MAU增速小幅下降。基于健身消费部分转移至线上,线下健身品牌也开始加速布局线上,健身房通过直播、视频训练、社群交流等形式增强现有客户粘性、打响品牌效应来进行引流。转战线上化运营的线下健身房品牌主要包括两类,头部传统健身房以及新模式健身房,线上化运作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忍岳

2021年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 健身渗透率低、发展前景广阔

国际上的健身俱乐部起源于二战后的50年代,国内自1998年开始出现首批专业的健身俱乐部。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观念的普及,我国健身俱乐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9年健身俱乐部数量接近5万家,数量超过美国。但尽管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我国健身人口渗透率仍较低,健身俱乐部在我国仍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国际上的健身俱乐部起源于二战以后50年代,最早的健身俱乐部是一些专门训练器械的健身房,当年主要是为男士健美,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开始出现为女士训练身材,为病人康复治疗的场所,即综合型健身俱乐部。中国自1995年开始出现首批专业的健身俱乐部如马华健身、浩沙健身等,随着不断的发展,我国健身俱乐部市场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市场增长快速近年来,我国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值增长迅速。根据国家体育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为2.95万亿元。其中,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发展最快,产值达到了1796.6亿元,同比增长74.8%,保持了近年来的高位增长。中国健身俱乐部数量远超美国2000年以来,健身俱乐部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大城市开始相继出现豪华健身俱乐部,如青鸟,英派斯,舒适堡,力美健等。2003年非典后人们健康意识加强,健身俱乐部得到了飞速发展。截至2019年,我国健身俱乐部数量达到49860家(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远超美国的39570家,甚至已经逼近整个欧洲健身市场(截至2019年欧洲健身俱乐部数量为61984家)。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市场。主要聚集于一线城市由于人口、资源以及经济水平的差距,中国的健身俱乐部主要聚集于一线城市。2019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健身俱乐部数量分别排名前四。其中,北京市数量为1518家,上海市为1345家,深圳市、广州市分别为784家和720家,与上海市和北京市相差较大。此外,新一线城市如重庆、成都等增长较快,2019年分别排第五、六名。整体收入水平下滑从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情况来看,受整体经济环境、消费水平等宏观因素影响,2019年健身行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2019年主流城市健身俱乐部月均收入为54.12万元,与2018年的61.67万元相比下滑12.24%。此外,2019年一线城市的健身俱乐部月均收入出现了更为明显的降幅,健身场馆经营面临着更多冲击。一兆韦德蝉联中国第一根据三体云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健身行业市场整体规模逐渐扩大,但从营业额的角度看,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略有下滑。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排名前十健身俱乐部总营业额为人民币87-98亿元左右,相比去年整体营业额下滑了近14-16%。从具体品牌来看,2019年蝉联第一的一兆韦德在保持门店数量稳定情况下,总体年营业额维持在19-20亿元,位居全国俱乐部TOP10排行榜第一名。健身人口渗透率低 发展潜力巨大尽管健身俱乐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中国健身人口渗透率仅为4.9%,且主要存在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与健身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英国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此推动下,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预计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爱之谷

2020年中国健身房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与发展前景分析 乐刻成为健身房一哥

健身行业从海外进入中国已有20余年,并且经历了多次改革。近两年来,健身行业再次迎来增长提速,2019年全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共有健身房近2.8万家,会员数量达到879万人。在模式上,除了健身俱乐部,也衍生出团课精品工作室、私教工作室和24小时健身房等新兴模式,当前健身房行业保持火热发展的趋势。乐刻成为我国健身房一哥乐刻成立4年以来快速渗透了8个城市,拥有超过450家门店,为全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健身房。其余新模式健身房中,以LikingFit、光猪圈、快快智能、超级猩猩为代表,在团课内容、收费模式、运营时间上进行创新,并尽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标准化,从而吸引消费者。新模式品牌几乎都是轻资本、轻人力运营,所以扩张压力较小,近几年扩张速度较快。根据公司官网,截至2020年6月底,乐刻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健身房门店数450家,会员数450万人,位居行业第一。注: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6月底目前门店数量以中高端健身房为主国内健身房模式从大而全的传统健身房起步,受限于较大的占地面积、较高的资本投入和本地化能力,市场较为分散、品牌区域型特征明显,未来在资本介入下行业洗牌将加速。我国健身房知名品牌区域化非常明显,一兆韦德和威尔仕分别有73%和66%的门店在上海,壹健身所有门店均在北京,金吉鸟44%的门店在南京,尚无一家品牌能做成真正的全国连锁。健身市场正在形成全新竞争格局,健身业态将更为细分和丰富,传统健身房、私教工作室、团课工作室等数者并存,彼此呈现出明显差异化。消费分级趋势显现,大众定位健身房仍为主流模式,高端健身房开始快速发展,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将流向不同类型的健身房。从健身房定位来看,价格差距将拉开。随着收入水平和健身意识的提升,消费者从纯价格敏感转变为注重性价比,同时付费意愿也在提升,定位中高端(年费高于4000元)的健身房发展迅速,同时高端(年费高于8000元)的健身房也有很大潜力。从渗透率看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根据IHRSA 2019的数据报告显示,美国截止2019年健身俱乐部数量是39570家,健身持卡会员数6250万,健身人口渗透率为20.3%。整个欧洲共有61984家健身俱乐部,从2017年起每年的增长率约为4.6%,健身人口达到6220万,渗透率为10.1%。其中,德国、意大利、英国以及法国是欧洲健身市场最大的前四个国家,这几个国家的俱乐部发展相对都较稳定,每年健身俱乐部数量的增幅都在3-5%区间,相比健身产业发展中国家增长曲线较显平稳。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约49860家(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已远超美国,甚至已经逼近整个欧洲健身市场。2019年中国整个健身行业的健身会员数约为6812万,在会员的绝对数量上中国要高于美国,但在13.95亿的总人口基数下,中国4.9%的健身人口渗透率相比美国的20.3%有着约4.1倍的差距,相比欧洲平均水平的10.1%也还有约2.1倍差距。疫情间接地促进健身人群的增长,尤其是家庭健身人群大幅度提高,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健身人口渗透率在持续增长。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世硕

2021年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健身渗透率低、发展前景广阔

国际上的健身俱乐部起源于二战后的50年代,国内自1998年开始出现首批专业的健身俱乐部。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观念的普及,我国健身俱乐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9年健身俱乐部数量接近5万家,数量超过美国。但尽管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我国健身人口渗透率仍较低,健身俱乐部在我国仍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国际上的健身俱乐部起源于二战以后50年代,最早的健身俱乐部是一些专门训练器械的健身房,当年主要是为男士健美,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开始出现为女士训练身材,为病人康复治疗的场所,即综合型健身俱乐部。中国自1995年开始出现首批专业的健身俱乐部如马华健身、浩沙健身等,随着不断的发展,我国健身俱乐部市场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市场增长快速近年来,我国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值增长迅速。根据国家体育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为2.95万亿元。其中,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发展最快,产值达到了1796.6亿元,同比增长74.8%,保持了近年来的高位增长。中国健身俱乐部数量远超美国2000年以来,健身俱乐部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大城市开始相继出现豪华健身俱乐部,如青鸟,英派斯,舒适堡,力美健等。2003年非典后人们健康意识加强,健身俱乐部得到了飞速发展。截至2019年,我国健身俱乐部数量达到49860家(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远超美国的39570家,甚至已经逼近整个欧洲健身市场(截至2019年欧洲健身俱乐部数量为61984家)。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市场。主要聚集于一线城市由于人口、资源以及经济水平的差距,中国的健身俱乐部主要聚集于一线城市。2019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健身俱乐部数量分别排名前四。其中,北京市数量为1518家,上海市为1345家,深圳市、广州市分别为784家和720家,与上海市和北京市相差较大。此外,新一线城市如重庆、成都等增长较快,2019年分别排第五、六名。整体收入水平下滑从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情况来看,受整体经济环境、消费水平等宏观因素影响,2019年健身行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2019年主流城市健身俱乐部月均收入为54.12万元,与2018年的61.67万元相比下滑12.24%。此外,2019年一线城市的健身俱乐部月均收入出现了更为明显的降幅,健身场馆经营面临着更多冲击。一兆韦德蝉联中国第一根据三体云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健身行业市场整体规模逐渐扩大,但从营业额的角度看,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略有下滑。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排名前十健身俱乐部总营业额为人民币87-98亿元左右,相比去年整体营业额下滑了近14-16%。从具体品牌来看,2019年蝉联第一的一兆韦德在保持门店数量稳定情况下,总体年营业额维持在19-20亿元,位居全国俱乐部TOP10排行榜第一名。健身人口渗透率低发展潜力巨大尽管健身俱乐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中国健身人口渗透率仅为4.9%,且主要存在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与健身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英国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此推动下,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预计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院交流互动。(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撒鱼

健身房中年人增多!《2020网民健身报告》称七成人健身意识提升

楚天都市报8月15日讯(记者陈凌燕)近日,网上某社交平台发布《2020网民健身报告》引发不小关注。据介绍,该报告数据来自近万名网友抽样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因疫情原因,七成网民健身意识进一步提升。其中,61%的网民每周健身超过3次,60%的网民喜欢晒健身,85%的网民对运动健身的人更有好感。此外,也有12%的网民几乎不运动。数据还显示,70后每周健身超3次的比例远高于95后。不过95后最愿意为健身买单,每月健身花费超过2000元的占比最高,与此同时,95后中几乎不运动的比例也最高,达22.1%。从地域看,湖北、辽宁、黑龙江网友健身热情最高。报告还指出,社交分享让四成网民运动更积极,六成网民健身更主动。市民对健康的关注确有提升本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市民,年龄人21-65岁之间。其中表示在做运动的有14名,有规律运动习惯的6人且年龄均在35岁以上。其中41岁的杨先生表示,他以前从不运动,但疫情后会每周抽三个晚上陪家人出去散步或健走。他坦言,以前下班后不是加班就是陪客户,现在他更想把时间用在家人和健身上,“不图发大财,先把自己和家人顾好,才能谈其他的。”TD健身学院职业教练学员陈振家,眼下在汉口一家健身机构供职。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健康身中心,6月还没什么人,但7月来的人明显增多。跟往年相比,今年有两类人变多了,一类是二十出头的姑娘小伙,他们主要做减肥、塑身这类项目;另一类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而且不少是夫妻俩一起来,“以往这个年龄段的人常来健身的不多,而且也极少夫妻一起来。”他说,“40+”们主要的诉求是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小型健身机械屡掀新潮流记者走访发现,健走、夜跑、广场舞等仍然是健身主流,因为技巧不复杂,容易上手。上班族当中,女性对室内能进行的跳操、瑜伽等更为青睐,因为环境舒适、时间更可控;男性更愿意选择户外项目如打球、跑步,他们称这样更方便达到想要的运动量。此外,弹力带、瑜伽环等方便携带的小器械也颇受欢迎,在年轻群体中不断掀起新潮流。刘小姐就在网上下单了弹力带,她说平时工作忙,时长加班,没有时间去健身房,肩颈问题长期困扰她。“朋友们都在用弹力带,我试了一下,还挺简单的,网上有视频对着做就行,这样中午休息或出差的间隙就能动一动。”愿意分享运动状态的人确实不少。36岁的IT从业者王先生从6月中旬开始跑步,他的朋友圈里已经添入了三十多名跑友,在咕咚等App上也与各地跑友互动频繁。“晒成绩、晒步数、晒自拍”,除了分享的快乐与认同需要,也是一种督促的方式。约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晒圈能让自己更努力地运动,“万一想偷懒时能说服自己还是动起来。”与此同时,运动也有了“室内室外之争”,有人提出,对于疫情后想借运动抒发情绪的人群来说,一定要到室外运动。对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高级心理咨询师、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肖劲松表示,适度运动对人的内心不良情绪确实有缓解作用,但室内室外差异并不大,适合自己更重要,“室内运动时要注意空气流通;室外运动则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中暑。”

声之于响

德勤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2019-2020

导语:近两年来,健身行业再次迎来增长提速,2019年全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共有健身房近2.8万家,会员数量达到879万人,根据德勤研究,2019年中国前18大城市市场规模近340亿人民币。在模式上,除了健身俱乐部,也衍生出团课精品工作室、私教工作室和24小时健身房等新兴模式,当前健身房行业保持火热发展的趋势。然而就整体而言,我国的健身房市场仍处于成长期,市场竞争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市场机制。健身房同质化严重,管理水平较低,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同时行业信息缺乏透明和公开性,成为掣肘行业发展和规范化的主要因素。基于此,《2019-2020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将基于全国18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数百家健身房走访和访谈,以及数十万条健身房运营的大数据抓取,为健身房行业提供全面性、真实性和权威性的行业分析。本报告估算了中国的健身房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了不同区域健身房市场的竞争态势、运营特征、消费者行为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本报告,各方行业参与者可加深对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理解,以更好地展望和制定未来的运营和发展策略。第一章:中国健身房市场速览中国健身行业于2000年左右萌芽发展,从行业觉醒到行业黄金期的爆发,从“关店倒闭潮”到新模式健身品牌玩家入场所带来的行业二次高速增长,至今已有近20年发展历程,期间中国健身行业不断洗牌、重塑,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健身产业发展形态,并即将进入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期第二章:中国健身房行业发展趋势国内的健身行业正值加速发展的良好时机,国民健身房渗透率逐渐增长接近4%,领先市场约6.5%,虽然与国际市场存在一定差距,但国民健身需求开发空间大,所处的增量现阶段可以满足线下健身房的扩张。整体市场正在加速向多元化、规范化发展。根据健身协会国际健康、运动与健身俱乐部协会(IHRSA)最新发布的《2019年成功者报告》,美国的健身人口渗透率已达到20.3%。根据德勤在欧洲市场的调研及走访结果,我们测算欧洲市场的平均渗透率也已超过7.8%,北欧国家如瑞典、荷兰等渗透率已超过15%。市场驱动因素:中国健身行业受政策利好、消费升级和健身意识提升及“互联网+”驱动,未来市场内部产业转型升级、市场规模增长可期。我国健身行业正值加速发展的良好时机,从行业各利益相关方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与国际领先市场仍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市场正在向逐渐多元化、规范化发展。健身行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健身房运营方、健身器材供应商、健身教练和认证机构以及消费者。健身房运营方:健身房运营方数量庞大,品牌集中度不高。健身房运营方正在积极改革健身俱乐部模式,同时也在探索新型健身模式以满足当前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健身器材供应商:随着中国政府对全民健身的全面扶持,健身器材供应商下游需求呈稳定上涨趋势。国际健身器材品牌集中度较高,主要品牌Life Fitness、Precor、StarTrac、Technogym,占据了约70%的市场份额,国内中高端健身房均采用头部国际品牌健身器材。中低端市场主要由英派斯、舒华、好家庭、澳瑞特等全国性品牌占据。健身教练和认证机构:随着行业发展,对健身教练和有关认证协会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私教的高薪酬也使之成为热门职业。当前行业内教练资质多样,有待进行国家统一认证资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消费者:中国整体消费者健身观念与习惯正在建立中,且对比健身行业较为成熟的美国,我国人均健身成本较高,消费者正在积极寻求多样化的健身内容、年卡之外的健身消费模式、灵活的健身场景以及更为透明的定价。国民健身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催生了消费者对更多种类健身内容、健身模式和更高灵活性的要求,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需要被较早地反映在健身产业利益相关者的规划中。目前,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均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丰富体育健身活动,增强民众健身意识,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和场馆。从消费者层面,消费升级直接带来的是民众对生活品质和健康的追求。此外,互联网与社交媒体逐渐渗透健身行业,为健身行业注入新的活力。竞争格局:国内市场格局分散,品牌区域型特征明显,资本介入下有望产生全国性龙头品牌,细分市场逐渐丰富并呈现明显差异化,行业消费分级显现。国内健身房模式从大而全的传统健身房起步,受限于较大的占地面积、较高的资本投入和本地化能力,市场较为分散、品牌区域型特征明显,未来在资本介入下行业洗牌将加速。健身市场正在形成全新竞争格局,健身业态将更为细分和丰富,传统健身房、私教工作室、团课工作室等数者并存,彼此呈现出明显差异化。消费分级趋势显现,大众定位健身房仍为主流模式,高端健身房开始快速发展,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将流向不同类型的健身房。商业模式:伴随行业洗牌,健身房品牌积极优化商业模式,在会籍服务外增强私教、团课和其他增值服务,并效仿成熟市场探索多类型收费模式,行业趋向透明化、专业化、规范化,带动健身周边产业发展。从运营模式看,国内健身房正在经历从“重获客轻服务”到“获客服务均衡”的模式转变。尤其是一线城市以及强经济二线城市,以往跑马圈地的快速开店模式逐渐淘汰,健身房更关注向服务转变,提升单店盈利和持续性。健身房普遍采取年卡预售制度,新店开设时期现金流良好,但在财报层面,年卡预售未使用前是待摊销成本,而多数运营方将预售现金投入到持续开店中,老店容易出现运营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这种重获客运营模式的痛点在于:– 服务和内容无法创造好的用户粘性,用户留存低。中国健身房普遍的用户留存率在20-40%,运营方有持续的获客压力,后期往往靠低价吸引客户,收入无法支持门店运营,导致行业内常见的关店潮,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信心有较大的负面作用。高增值服务有限,无法创造稳定现金流。在这点上,一二线城市区别较大,一线城市中,尤其是高端品牌,私教收入往往超过会籍收入,占总体收入比例在60-70%。二线城市中,健身房收入仍以会籍为主,运营较好的门店可达到会籍收入与私教收入持平。所以,健身房的良性运营发展在于内容和服务的差异化,良好的现金流需要在健身房持续运转的前提下,不断提升高附加值服务,提升盈利能力,例如:– 利用丰富和创新的团课内容吸引新用户:中国用户的健身水平起点较低,需要有吸引力的团操课程教育小白用户,促进之后的二次消费。– 优质的私教增加用户粘性:优化教练培训、管理体系和模式,从而提升优质教练留存。– 开发关联服务,如营养补剂、健身零售产品、理疗康复来增加收入来源:目前中国健身房用户端的零售等相关营收领域,尚未大面积开拓,零售产品平均占收入比例少于5%。– 通过线上化手段来持续激活和留存消费者:线上模式可为健身品牌带来一定的流量和用户,所以部分健身房正在考虑打造长期的线上运营模式并持续推出内容,但业内普遍认为线上模式并不会成为健身行业的主流服务内容和有效商业模式,更多是一种有效的引流和宣传手段。从收费模式看,传统健身房采取的“预付费模式”正在受到政策监管和新模式健身房的冲击,行业收费有变透明化的趋势。从服务专业度来看,消费者对于私教专业度的感知和需求都越来越高,私教服务的专业度将成为健身房品牌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运动补剂在国内尚处于萌芽期,在健身会员中的渗透率较低,而随着健身内容的专业化、消费者对健身需求的明确化,运动补剂在国内前景向好。第三章:COVID-19疫情对中国健身房行业影响观点一: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内健身房在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下已逐步开业,复工比例恢复到了疫情前的九成以上,然而入店客流仅为疫情前的七至八成。健身房行业的恢复周期仍取决于疫情的控制情况,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超过九成的健身房已恢复营业,但到店人流及团课人数仍未恢复。在疫情期间,国内的健身房积极配合全民抗疫,暂停线下门店的营业,整体行业经历了超过两个多月的停摆。为抵抗现金流压力,健身房也通过一系列手段控制成本、持续营销。在有序复工期间,健身房采取了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尽可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事件。为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保障会员的健康安全,根据疫情防控相关文件和市场防控要求,各品牌采取了多项抗疫举措。截止至2020年6月底,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部分领先健身房品牌专家访谈,大部分健身房门店已开放包括泳池、淋浴等全部区域,健身房抗疫措施完善,并未出现大规模疫情扩散。为缓解健身房的现金流压力,部分地产商出台租金减免政策。中国健身行业对比美国(10%)租金成本较高,占收入的20-30%,疫情期间一批领先地产企业也主动减免百货和购物中心的商户租金,直接利好布局百货及购物中心的传统健身房和新模式健身房。而对于资金实力不足、运营能力有限的工作室和健身房,即便受免租利好,在疫情长期冲击下也面临倒闭风险。观点二:长期来看,疫情客观上是全民健身意识的大科普,健身房行业作为大健康的核心板块,未来需求将持续增长并趋向多样化,行业长期向好。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稳步上行,人民消费升级,越来越多有消费能力的中产及以上人群开始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类消费比重逐年增多。民众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将有效带动健身市场规模的提升和各细分市场的发展,健身场景逐渐多样化。观点三:疫情加速了健身行业的线上化布局,消费者日渐熟悉家庭健身/线上健身的场景,同时健身房运营方也不断推出线上服务,以维系和激活原有用户关系。经历疫情催化,消费者自主健身意识快速提升,催生了户外健身、家庭健身等多样化健身场景,健身运动类App在疫情期间月活跃用户持续保持高位,较上年疫情前同期呈两位数增长。疫情加速了线上运动类APP的发展。经历疫情催化,以家庭为单位的健身需求快速提升,运动场景从健身房转换到客厅,家庭场景的健身内容需求持续放量。自带互联网基因的健身平台如Keep等,是健身行业线上化布局的先锋。凭借前疫情时期已布局成熟的内容和平台,在疫情期间快速渗透家庭健身群体,有效进行拉新转化。除了线上健身平台外,线下健身品牌也加速布局线上。健身视频在疫情期间播放量暴涨,催使各类型健身房加速布局线上,通过直播、视频训练、社群交流等形式增强现有客户粘性、打响品牌效应来进行引流。转战线上化运营的线下健身房品牌主要包括两类,头部传统健身房以及新模式健身房。– 传统健身房如威尔仕等利用品牌资源进行直播、短视频和线上话题讨论,内容以品牌主导的训练直播和教练生产UGC短视频为主(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原创内容),以维护客户关系、提升品牌力为主要目的。– 新模式健身房如乐刻、超级猩猩等:利用明星教练和线下场馆制作线上课程,有规划形成稳定的线上收费产品以切入家庭健身场景。线上化运作已成为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但传统健身房受限于线上用户体量难以实现流量变现。实现盈利性的线上模式需要稳定的签约明星教练、专业的包装与营销、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和维护,对企业的资金与能力要求较高,从长期来看,部分线下健身房有规划将线上业务作为线下业务的补充进行持续发展,远期线上业务的收入比例预计将在5-10%,仍处于较低水平。观点四:市场在近几年开始洗牌,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马太效应逐渐显露,分散型市场正在向相对集中市场转化,本次疫情的发生也加速了行业洗牌。约有30-50%健身房迫于现金流压力或经营模式问题在疫情期间倒闭。据行业内专家估算,全国可能有30-50%的健身房倒闭,主要包括资金储备不充分的私教工作室及传统健身房,以及粗放式运营的传统健身房。一线城市倒闭的健身房比例可能达到30%,而在二三线城市的倒闭比例可能达到50%。领先健身房品牌凭借充沛的资金储备以及精细化的运营管理能力在疫情期间依然保持良好的运营及周转,并受投资人持续看好。在市场洗牌加速的情况下,新门店的拓展也将以更低的市场价格获得更好、更优越的地段。领先健身房品牌除了现金流及成本的把控能力优于单体健身房外,在增量市场持续获客及存量市场留存老用户也是在健身行业持续深耕的关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客户导流能力、服务运营体系的持续更新、会员的精细化维护与管理都是健身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在疫情期间,乐刻、超级猩猩、威尔仕、一兆韦德等品牌在第一时间推出了线上营销策略,并建立了微信小团对用户进行维护及激活,增加了用户粘性和信任度,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力。观点五:在后疫情时代,未来健身房品牌将着力在运营管理模式、门店拓展逻辑、产品服务的提供、会员的管理与维护,以及线上化的管理运作等方面进行升级迭代。受现金流断裂冲击和市场需求地不断迭代变化,健身房品牌在后疫情时代积极着力以下板块进行精细化的战略升级。 在运营管理模式方面,从低价获客模式到以精细化内容和服务获客转型。 在门店扩展方面,将缩小门店规模,提高门店坪效。 在产品服务方面,提升教练的服务品质,增强客户粘性。 在会员体系方面,通过微信小群的维护以及社群的打造,对会员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线上化运作方面,继续拓展线上模式,推动 “线上+线下”模式的常态化。第四章:城市健身房市场概览在本次项目调研的18个一线与新一线中,共有2.8万个健身房。按照健身俱乐部和工作室配比来看,中国俱乐部和私教工作室比例约为7:10。18个城市的健身房市场规模合计337亿元,第一梯队城市为北京、上海,第二梯队为广州、深圳,第三梯队为南京、西安、济南、青岛、郑州、沈 阳、长沙及昆明。调研的18个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健身房市场详细数据(略)第五章:领先健身房运营情况在本次项目调研的18个一线与新一线中,共有2.8万个健身房。按照健身俱乐部和工作室配比来看,中国俱乐部和私教工作室比例约为7:10。传统健身房主要深耕总部所在城市,以总部为中心优先向周边城市延伸,但尚未有健身房品牌能够实现全国性的地域覆盖;而新模式健身房能够快速实现门店地域覆盖拓展。采用重资产模式经营的传统健身房主要深耕总部所在城市,以总部为中心优先向周边城市延伸,但受本土化知名度限制和当地竞争影响,尚未有健身房品牌能够实现全国性的地域覆盖;而以乐刻为代表的新模式健身房,通过标准化、数字化较早地实现轻资产模式,开放城市及门店加盟,在门店的地域覆盖方面能够实现快速拓展。传统健身房中,金吉鸟门店数量排名第一,2018年并购浙江美日健身后,数量快速上升。威尔仕和一兆韦德都将上海作为大本营,在本市拥有近百家门店,并重点向华东区域渗透和扩张,其中威尔仕于2018年被L Catterton收购,未来将进一步进行高端化转型和重点城市的门店渗透。在新模式健身房中,乐刻成立4年以来快速渗透了8个城市,拥有超过450家门店,为全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健身房。其余新模式健身房中,以LikingFit、光猪圈、快快智能、超级猩猩为代表,在团课内容、收费模式、运营时间上进行创新,并尽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标准化,从而吸引消费者。新模式品牌几乎都是轻资本、轻人力运营,所以扩张压力较小,近几年扩张速度较快。乐刻案例分析乐刻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杭州,主 打“24小时”、“月付制”、“智能化”、“全程无推销”的健身房模式,是国内领先的健身O2O平台,向用户提供高性价比、7X24小时的全自助式健身服务。目前乐刻已入驻全国8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济南、重 庆、南京、武汉,拥有超过450家门店,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在全国开设5,000家门店。乐刻的门店多设在社区、商超、写字楼周边,以满足年轻用户方便、利用碎片时间的运动需求。乐刻将传统健身房3,000平米的场地空间浓缩到300-500平米,场所内设有力量区、私教区、心肺区及操房,配备RELEX山东英吉多等品牌健身器材,但场馆内不设浴室,缩减了空间成本,并通过无人值守、智能化后台来降低人力成本,打造小型零售式、24小时服务的健身房模式,而低至129元的会员月卡也降低了用户的进入门槛,吸引更多的初级健身者进入门店进行健身消费。截止至2019年底,乐刻拥有超过400万的注册用户,平均每家门店日活达400人 次,乐刻会员依然以团课及自助健身活动为主,私教渗透率在10%左右,但随着会员健身意识以及教练品质的提升,私教课程正在逐渐普及中。在2018年IHRSA统计的全球健身房最强25名榜单中,乐刻已成为直营门店数量全球排行榜第七名,门店增长全球排行榜第五名。乐刻的初衷以及目标模式是成为健身界的Uber、Airbnb,成为人、教练、场地三个维度的匹配。刻将迄今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2015至2018年底为直营阶段,依托资本加持,乐刻完成了线上平台的搭建和线下一线、新一线城市基本点位的铺设,共铺设了三百多个直营门店;在完成战略轮融资阶段,乐刻也开始进入关店与开店同步进行的调整期,乐刻开始着手线下业务底层标准化的建设,2019年,乐刻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平台化阶段,乐刻在资产投入端开始开放合伙人模式,成为赋能平台,真正践行依靠平台、门店、教练和消费者的S2b2c模 式,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开始进行教练端的基础建设。除了更为合理的教练体系外,乐刻也十分重视教练的培训,乐刻已经在上海建立了一个4,000多平米的训练中心,与遂生健身、心淳健康集团、亚健体育、奥力来运动健身学院首席、IDEAChina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除了24小时健身房外,乐刻也有计划将进一步推广其子品牌至更多城市以满足大众消费群体的不同用户需求,包括次卡销售模式的团操品牌 LOVEFITT,包月制私教品牌FeelingMe,以及专业训练体系品牌CrossFit。金吉鸟案例分析金吉鸟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南京, 在2005-2009年间,以开设专业瑜伽馆为主营业务;2009年开始向综合健身俱乐部转型;并于2015-2019年间快速布局全国市场,先后进入北京、上海、杭州、天津、长沙、武汉等城市,金吉鸟健身已在45个中国一、二线重点城市拥有400余家签约及开业的直营门店;计划到2025年底,完成全国1,000家店面的战略布局。金吉鸟累计会员数量约300万,每年新增约80万会员,每天约30万会员在全国各分店享受专业健身服务。金吉鸟旗下健身会所面积平均面积在2,000-4,000平米左右,内有会员休息区、瑜伽教室、操房、有氧及无氧器械区、泳池、淋浴区等配套设施,场所内器材采用Power Crown力冠、Relex英吉多、LifeFitness力健、Octane傲克等品牌。年卡价位根据城市消费力不同有所差异,约在2,000元——3,000元/年。在运营模式方面,金吉鸟以会籍+私教为主,并建立了从“选址——设计装修——预售——管理——设备——培 训”的开店体系,其中,在开店选址上,金吉鸟与众多知名地产商包括万达、融创、金鹰、万科、绿地、银泰、恒大等形成商业联盟,在设备上并购了健身器械工厂,而培训上在南京成立了自己的“金吉鸟大学”,除了负责公司上万人的内训,还将对外输出教练培训,金吉鸟大学占地16,000平米,主楼共8层,有37间教室、健身房、餐厅、学员公寓、导师公寓等,可同时容纳500-600人上课与住宿。除了金吉鸟健身品牌外,金吉鸟还计划推出小型健身房品牌“酷小鸟”,对标行业内的乐刻健身和Liking Fit,开展互联网+团操工作室的业务。“酷小鸟”将和旗下大俱乐部相互引流补充,相比互联网小型健身房,“酷小鸟”可以依托大俱乐部优势,在私教、获客、选址上配合拓店。公司重新组建的“金吉鸟大学”培训学院和“酷小鸟”小型健身房,也将独立成公司对外融资。……(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德勤)

故行有求

《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发布!332项经营与消费数据为体育健身场馆提供决策参考

【猎云网北京】3月22日报道3月21日,《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以及《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产业景气指数榜单》正式发布。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倩公布了《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产业景气指数榜单》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解读。榜单通过对19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健身行业宏观环境、行业供给、行业需求以及经营效益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最终呈现出《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产业景气指数榜单》,综合评分显示,上海以76.32分居首位,北京、深圳、广州分列二至四位。《2020城市健身行业景气指数榜单》,数据来源:《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332项健身房经营与消费关键数据解读三体云动数据中心主任韦笑在主题为《332项健身房经营与消费关键数据解读与分析》的分享中表示,《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已是三体云动数据中心连续第四年制作的健身行业数据报告,2020年的报告无论是大数据量及数据广度,还是数据解读的精度和深度,都比前几年的更有看点。在发布会现场,韦笑分享了近20个健身从业者比较关注的数据。数据一:健身俱乐部数量下滑11.1%,健身人口增长3.19%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健身场馆都经历了不同时长的暂停营业,少则2个月,多则长达半年之久,这期间淘汰了不少经营状态欠佳的健身场馆。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约44305家(不含港澳台,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尽管比2019年的49860家下滑了11.1%,但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市场。中国整个健身行业的健身会员数约为7029万(不含港澳台),在14亿的总人口基数下,中国的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环比去年增幅3.19%,从趋势来看,中国同美国、欧洲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数据二:场馆月均营收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2020年1月下旬为春节,2月疫情来到最严峻时期,健身房几乎没有任何收入。3月份开始,大部分地区包括健身房在内的线下门店在政策指导下陆续有序恢复营业,并开展促销等一系列运营措施“回血”补贴现金流,同时也有部分场馆上线在线课程、直播私教等新型产品,开始逐渐有一定的营收流水,但仍然极少。之后4-5月份,各地健身场馆恢复全面复工状态,全国健身产业逐渐复苏,曲线开始爬坡上扬,6月份,全国健身房整体营收达到全年最高值。数据三:教练月均收入7300元,同比下降20%根据全国健身场馆和店均教练人数的推算和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份,我国健身教练从业人数约为90万,其中健身俱乐部教练61.2万,工作室教练28.8万。受疫情影响,2020年教练的月均收入为7300元左右,相较去年降幅达到20%,主要原因是疫情严重时几乎完全没有收入。数据四:50%会员健身年限1-3年2020年疫情刺激了很多会员开始健身,从健身年限分布来看,1年以下活跃会员的占比有18.67%,基本都是新增的会员,占比最多的是3年以下的,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健身会员中有68.5%健身年限低于3年,整体来看会员还不是很成熟。数据五:会员健身周边支出集中在3000元以内会员在健身周边平均每年投入的费用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内,占比为83.26%。相比2019年,花费在1000元以内的会员增加,环比增长了35.88%,1000元以上的支出占比环比降低了14.23%。数据六:智能化场馆占比32.7%随着以三体云动为代表的一批提供SaaS系统和AIoT智能设备的智能生态服务商的出现,以及持续深耕多年的市场教育,近一两年已逐渐有更多的健身从业者对“数智化”形成普世的认知和应用共识,智能健身房也将在未来五年内迎来业态与模式上的普及和升级。根据测算,截止2020年12月,中国存量市场中智能健身房总数约3.2万家,占全国商业健身房(含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工作室)总数的32.7%。其中,一线城市的智能健身房数量约5400家,占一线城市健身房数量的45.4%。走在经济前沿的一线城市,商业健身房的智能化普及也同样引领全国。据了解,《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通过产业宏观、商业微观及消费变化等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了疫情笼罩之下的2020年全球与中国健身行业现状与趋势变化,为健身场馆管理者/投资者、行业从业者、媒体、投资研究机构及政府单位等提供了2020-2021年健身产业360度全面而立体的参考。报告建模提取了超过7.8亿个三体云动平台源大数据,线上线下调研问卷有效样本量1.7万份,同时结合多个网络合作伙伴及平台的亿级数据,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梳理出终端有效数据6500多个,最终输出报告共十个篇章、超过300个数据维度与内容。这是一本能够对健身房实际门店经营提供高价值数据借鉴、参考和指导的开店内参手册,也是中国健身从业者回顾2020年、展望与规划2021年经营与发展的必备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