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剑桥大学博士,为什么会如此变态?四谛

剑桥大学博士,为什么会如此变态?

一则报道,引人注意:“剑桥大学博士骗女孩发裸体照 还在父母家装摄像头。” 继续看内容介绍:身为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伯明翰大学现任讲师,29岁的马修·福尔德表面上无疑是众人心目中的人生赢家。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到马修.福尔德的社会职位,这都是人们社会发展中追求的目标,能够达到这个目标自然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究其学历来讲,他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也不得不让人们佩服。他的高智商和表面光环,使得从开启调查到将他绳之以法,是耗时长达4年的全球追捕行动,也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恋童癖追捕行动。 有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很少数社会成功人士,是常人只能当榜样的人。可这样的人却在干着不为人知的“变态”事情,把人性的恶在“成功”的保护下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这位剑桥大学博士在人们眼中的样子:马修·福尔德是一名杰出的地球物理学家,年仅29岁的他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他的人生就如教科书般一样完美,出生富裕家庭,从小就不愁吃穿。与其他英国富裕家庭的小孩一样,从私立学校考到了最顶尖学府剑桥大学,随后一路深造,并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在伯明翰大学任职,成为一位受人尊重的科研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福尔德并不是刻板的书呆子,或是邋遢的科学怪人。他善于交际,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还有一个深爱他的女友。从他的社交网页中可以看出,他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恐龙、烘焙、乒乓球和3d打印。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位智商高的学生,家庭富裕不愁吃不愁穿,教师家长都不用操心其学习,在同学中还挺有人缘的学生,甚至还常常成为别人眼中的学习榜样,连他的父亲都没能想到自己的儿子会是变态狂,制造如此恶劣低俗的罪行。这用经济、教育等因素怎么解释都觉得解释不通,所以就尝试着从心理学以及他的个性方面浅析一下。 弗洛伊德认为,生命的源动力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另一种是死的本能。生的本能代表着爱与建设的力量,是成长的源动力,也称为“力必多”;死的本能代表着恨与破坏,是毁灭的动力,也称为“达那多斯”。这些本能是天生的,不是只有一种本能,也是无意识的。本能是人行动的动力,但在社会化环境中,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标准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标准的,需要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鉴别与遵守。对于智商高的人而言,社会行为标准掌握起来容易却能够自律能够遵守,这些人在社会层面的人际交往中往往会给人容易接近的好感,又有才学,说话又有智慧,他们成长中常人遇到的困惑或烦恼用智商就能解释清楚,反而不会成为他们的挫折。但他们困惑烦恼因大多数情况可能不被人理解,就会采用这样本能性的毁灭方式来制造各类麻烦,既满足了能量释放渠道,又把自己智商用得具有新奇感。他们不怕事大,不怕使用智商,事越大,智商的用处就越大,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福尔德变换70多个身份来掩饰自己的变态行为,他的恐吓手段和大多数人的恐吓手段没什么两样,但他们在隐藏自己身份中智商超高,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就是:他为什么针对青少年?而不敢针对成人?可能在他的生活中,成人对他是有威胁的,或许他曾经受到过成人的恐吓,成人的权威感会让他针对弱小来欺负,这个就很有社会影响的意味了。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他的年龄,他现年29岁,而有8年的犯罪历史,也就是在他的青年期就开始了变态行为,与青年期的荷尔蒙影响或许分不开,8年的犯罪让他成瘾,即使智商再高,他也是一个人的智商,终究抵不过FBI和NCA这群人的智商,无论怎样隐藏,终究留下痕迹,被擒拿归案。 之所以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是想告诉成长中的青少年,有的人披着亲和成功的光环,也只是停留在社会交往层面即可,不可轻易接近。越容易接近的人有可能隐藏着某种欲望的满足。家长们也常常教育孩子们不要和陌生人随便聊私人信息,仅限于社会工作关系的信息而已,如果你需要情感慰藉,找专业人员或者喜欢的艺术方式体育方式进行。对于智商高的孩子而言,学会从心灵上理解和关心他们,疏导好他们的一些认知偏差,不要用权威压制他们,他们的人生可能不会这样跑偏,当然智商的确是和大脑有关。学会保护自己不成为变态者的恐吓对象,就象这名16岁少女在被要求提供裸照并给她1600英镑马上就觉得不对劲,揭穿他的伪装一样给NCA人员提供更多的线索,终究让福尔德得到严厉惩罚。

蒲衣子曰

17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是如何逆袭成剑桥大学博士的?

被光环加身的女孩塔拉·韦斯特弗有诸多光环: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然而,她本人却说: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旁人只看到她的与众不同,她的优秀,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从来只是一个敏感、自卑、怯懦的小女孩。她来自极少人能想象的家庭,童年和垃圾场为伴,还有哥哥的虐待、母亲的嫌弃和不理解,以及父亲那可笑的信仰!以为孱弱的女孩,哪里承受的住这样的痛苦,塔拉却硬生生的熬住了,只因为她告诉自己,要走出去,要远离这个残破不堪的家庭,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比尔盖茨对这个女孩的评价是这样的: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女孩塔拉·韦斯特弗的世界。充斥着恶臭的腐烂童年1986年,爱达荷州的一个山区,一名婴孩呱呱落地,她就是塔拉·韦斯特弗。父亲是摩门信徒,不仅在家有着“大家长”的权威,还信奉神的力量。排斥一切和现代科学有关的事物,例如生病不能去医院、不让子女去读书,那是对神的亵渎。总之,在父亲眼中,相信科学便是堕落始端!塔拉·韦斯特弗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要不是母亲利用强大毅力自学成产婆,还捣鼓草药,想必他们全家早就饱受疾病的折磨。小时候,父亲就拉着塔拉去垃圾场帮工,还不允许她拒绝。在父亲眼中,她根本就不是她自己,只是父亲权威下的附属品,不仅是她,家庭中任一成员都是。全家在父亲的思想加持下,竟然全都相信神的传说,甚至还相信世界末日说法。塔拉说,2001年1月1日的那一晚,他们全家都在家静静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甚至想着等全世界都毁灭了,只有他们所在的“世外桃源”般的大山不会被波及,之后他们开启创世传奇。想着想着,大家都笑了。可事实是,那一晚,什么都未曾发生。父亲的信誓旦旦,成了一个笑话!后来,父亲受刺激,便离家出走,再回来时,竟然打起精神,继续自己的信仰。不幸的是,因为父亲的愚蠢,导致全家在一次出行时发生车祸,父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几个走回家,不允许他们去医院。那时塔拉可以活着,可谓是奇迹。再之后,塔拉和哥哥肖恩越走越近,逐渐对他产生依赖。不曾想,这是她噩梦的开始。哥哥肖恩有虐待倾向,经常趁父母不注意对她施暴,弱小的她,只能独自承担,她不是没想过告诉父母,可他们根本不相信。好在另一个读大学的哥哥泰勒拯救了她。一次泰勒回家时,刚好撞到肖恩对她施暴,他帮助了塔拉。找塔拉谈心,鼓励她去考大学。彼时的塔拉只有10岁。但心中却种了一颗种子,一颗走出家庭的心。被家庭拖累的艰辛求学路在泰勒的帮助下,塔拉没日没夜的学习,一有时间就学习。就这样,她为了心中的那颗种子,坚持了7年。有问题,就会问哥哥泰勒,鲜少和其他人有过多接触。这7年,竟然真的让塔拉走出一条路。她考上了私立杨百翰大学。知道结果的那一刻,她兴奋极了,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走出去,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了。不曾想,这只是另一份艰辛求学路的开始。塔拉的习俗是一个礼拜洗一次澡,不讲究卫生,在大山中生活,她也习以为常。可到了大学宿舍,她成了异类,被周围人嫌弃。从未踏出家乡的她,早就脱节于现代社会。她成了孤僻的塔拉,独自一人生活、学习着。甚至无数次想着再回到那个大山里生活,至少,那里的环境很无忧。直到她遇到自己的初恋,和他谈起了恋爱。有次,和男友回家时,肖恩当着男友的面打骂她,为了维持良好氛围,塔拉还大笑着和男友解释说这是兄弟间的打闹。可男友哪里不知道呢!男友告诉塔拉,他爱她,但塔拉从未想着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男友无法拯救塔拉,只有塔拉才能拯救她自己。塔拉哭了,但终究没舍得脱离家庭。直到后来,她努力调节和家人间的关系,澄清肖恩的行为,但被母亲辱骂,还在别处说塔拉坏话,将她说的很是不堪。她终究还是失望了,也下定决心远离那个家。那段时间,塔拉正在准备剑桥大学博士的考试,因为家庭缘故,差点没考上。当她准备放下家庭的那一刻,塔拉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最终,她成功了!逆袭的本质,是自由的追求后来,塔拉鲜少和家人来往。她无数次想到家庭,想到自己时,都会觉得难过。终于,她下定决心和自己和解。塔拉将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她想要更多人知道她的故事,也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走出痛苦的原生家庭,收获自由。她的书,刚出版一周,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她也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无数人读了她的故事,感动不已,也为这个女孩的强大点赞。当然,塔拉最值得人钦佩的是,在痛苦中依旧有勇于追求自由的勇气。要知道,苦难的人生不一定会成就一个人,也许会毁灭一个人。想要通过苦难成长的,无一不承载着巨大压力。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压力被释放后,其力量也是无穷的。此时的塔拉,早就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成就了自我!未来之路如何,和出生无关,只有自己可以去塑造。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去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但大多数人往往耽于安逸。塔拉在《福布斯杂志》访谈中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这就是塔拉经历最大的收获——理解、拓宽、执着、热情!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她的故事,读来让人感觉悲伤,会为她家人感到悲哀,但不会为她感到悲哀。如同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生活中纵然充斥苦难,依旧不忘追求精神的自由。你愿意和我一起读读这本书吗?一起走入塔拉的世界,了解她的人生,从她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如果你也想和我一起读读这本书,欢迎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塔拉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属于你的路,就在你的一念之间,需要从认识自我开始!

梦貘

一个17岁前没有上过学的女孩是如何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学位

今天给大聊一本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19年“年度影响力人物”塔拉·韦斯特弗 写的一本书,名字叫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她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而这本书更多的是对其自身经历的一个回忆录,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作者生活在一个摩门教的家中,父亲是一个极度虔诚的摩门教,对政府、医院和学校总是怀有深深的敌意和不信任感,在她父亲看来,政府、学校会给人们洗脑,让人们不再信仰神,从而走向堕落。因为作者一出生便是黑户,也就是没有进行户口登记,再加上父亲学校怀有敌意,所以作者从小便没有上过学。同时因为作者的父亲对医院没有丝毫的信任感,所以他们一家生病或者发生其他事故伤害时总是自己处理,从来不去医院,作者自己直到上学之后才第一次吃过药。因为从小便不上学,所以作者和自己的几个哥哥一起跟爸爸工作,工作强度很大也很危险,后来作者自己尝试着去找工作,帮别人带孩子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跟别人学习了唱歌,并有幸在唱诗班唱歌,而这一切多少给父亲带来了一丝荣耀。但这中快乐毕竟是短暂的,作者的生活依然笼罩在黑暗的阴影之中,在家中作者受到了自己的哥哥肖恩的家暴,有一次作者正在遭受肖恩的家暴,恰巧自己的另一个哥哥泰勒回来了,看到了这一幕,把作者带了出来并鼓励作者去上学。于是作者通过学习考取了杨百翰大学,但毕竟之前没有学习过,所以作者在大学里的求学路并不是特别顺利,首先是作者以前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经常将未洗的餐盘堆在洗碗池,导致作者在舍友中并不是特别受欢迎,此外在课程上,作者也明显感觉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作者一个人与世隔绝的生活了十多年,对于学习中很基础的一些东西都是空白的,比如当老师说起犹太人大屠杀时,作者压根就不知道犹太人大屠杀指的是什么,这些都让作者学习起来很吃力。在一次考试中作者失败了,内心无比的沮丧,对自己充满了怀疑,甚至想要逃避,重新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中,继续与世隔绝,默默无闻的生活中。但作者的父亲在那时却意外地给予了作者鼓励,这让作者重新有了动力,并最终成功地获取了学位,最后甚至取得了盖茨剑桥奖学金。在作者假期回家的期间,意外的遇到了自己以前的朋友查尔斯,两人坠入了爱河,但由于作者无法摆脱家庭带给自己的自卑感,最终选择了与查尔斯分手。在经历了短暂的爱情后,作者拒绝了大多数男生的好感,投入学习之中,慢慢的作者发现父亲之前所信奉的摩门教其实充满了谎言,根本不值得信仰,在知识的长期滋养下,作者对自己的家庭开始了反思,不在一味的顺从,也深刻的认识到了家庭带给自己伤害,在作者的内心中隐隐约约的想要逃离甚至摆脱这种家庭的束缚。与此同时,作者家中也发生了变故,肖恩结婚了,但依然没有改变其暴躁的本性。肖恩的妻子向作者抱怨了肖恩的家暴,同时两人决定对肖恩的暴行采取行动,但最终肖恩的妻子却在紧要关头却选择了退却,将一切责任都推给了作者,说是作者怂恿自己举报肖恩。此外作者的父亲在一次事故的被意外烧伤,生命垂危,但作者的父亲依然选择不去医院,作者的母亲用自己制作的涂料来给父亲治疗,但意外的是最后父亲却奇迹般的好了,于是母亲的那种涂料意外地成为了畅销品,父亲的险中脱生更是被传为奇迹。家庭于作者之前的割裂越来越大。最后在作者上学期间,作者的父母来到作者的学校想要劝说作者重新回到他们的身边,放弃学业,他们认为作者被妖魔附身了。最后作者没有同意父母的决定。于是作者的父母选择了与作者脱离关系。作者在书的末尾写道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也正是教育让作者得以飞往了自己的山

别碰我

塔拉,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大不一样

“外面有一个世界,塔拉,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1986年出生的塔拉·韦斯特弗带着她的第一本书,新人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本书一经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至今已累计超过了80周,依然稳居榜首,No.1,TOP1,这可真是一个奇迹。还有一个奇迹是比尔·盖茨到处为塔拉站台进行推介新书的宣传,他说自己在阅读塔拉极端的童年往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在比尔·盖茨看来,这应该是一本每个人都会喜欢的书,没有例外,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因为你根本不可能想象到面前这个羞怯秀美的女子、剑桥大学历史学专业博士塔拉在17岁前因为父母的坚持,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们从来没有上过学,还住在一个像垃圾填埋场一样的地方!而她终于在一个哥哥,排行第三的哥哥泰勒离开时说话的鼓励下,争取想办法要离开那个父亲根本不允许子女拥有个人意志和声音的家庭,哥哥泰勒说你要想办法尽快离开,否则也许这辈子你都离不开了,因为你会失去飞翔的能力。这声音响在塔拉的心底,她知道如果想要活得像个人样,她就必须努力逃离这座大山。后来,塔拉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为此书造成的影响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没错,这真的是个奇迹,就连比尔·盖茨都忍不住一而再地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并声称这是他见过的最为励志的姑娘。塔拉的反抗和成功逆袭,会告诉我们不要为自己的不成功和不自律找借口,你看,还有人是可以这样生活的,而她依然能够逃出生天,为自己奋斗出前途无比光明的道路来,不是吗?而我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后的第一反应也是震惊之外,心里剩下的就是对塔拉的崇拜之情了,我的感觉是如果我是她,我一定就会呆在这个糟糕的原生家庭里,彻底像是被温水煮熟的青蛙了。我尤其欣赏的是塔拉的态度,在历经了这一切之后,知性优雅的塔拉依然还是会像她这个岁数的年轻女性一样,可能会羞怯地微笑,但是她的平和安静里蕴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这个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塔拉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01塔拉的童年就是在山上的废料场旁边度过的塔拉和身后的垃圾填埋场塔拉在书中写到母亲与父亲决定结婚,舅舅林恩来看看这个想要娶她的家伙是谁,结果发现了这家人说话都像是在斗殴和喊叫,舅舅极其反感,试图让妹妹法耶改变主意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年轻的姑娘法耶和山里来的小伙子吉恩回到了山上结婚开始过日子。起初也许是正常的,但是塔拉写到她看到父母结婚时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还是无忧无虑的年轻人的样子,母亲看上去也很幸福,塔拉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开始和别人不一样了,后来的父亲就是一个疲惫不堪、忧心忡忡、提心吊胆并和政府规定相作对的一个中年人。总而言之,在父亲三十岁左右,他开始变得事事不合作,并在某一天将三个大儿子从学校接回了家,从此家里的孩子都不再上学,后出生的四个孩子都没有去医院,也没有开具出生证明。塔拉家里的兄弟姐妹合计7人,她是最小的那个,父母坚决不让孩子入学,声称那些政府办的学校会给人洗脑,而政府大概率并不知道这些孩子的存在,因为好多孩子根本没有出生证明,就是在家里生的,父母甚至连孩子准确的生日都记不住。这也是为人父母,简直是犯罪呀!就连爷爷奶奶认为孩子们应该正常上学、应该喝牛奶,所有的这些在塔拉父母这里就是置若罔闻,塔拉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长大了。塔拉日后在大学里听到心理学教授讲的一种病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疾病,也叫作躁郁症,塔拉想也许就是这样,才能解释父亲的偏执狂的表现,这是共生的症状之一,而塔拉和她的家人就在父亲的独断专行的安排下被圈在那个垃圾一样的家中。02存在的就是必然的,塔拉知道自己家的生活与别人家不同父亲常常说的是反正生死掌握在上帝手里,医生也帮不了什么忙。因此在家人生病或遇到车祸时,父亲也不会送他们去看医生。泰勒后来决定要去上大学,离开这个让他厌恶的家。他为之努力了很久。泰勒带来的后续影响在塔拉这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她学习坐在借来的书桌前枯坐,琢磨着不懂的教义,这逐渐变成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而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是时候离开了,塔拉,你待得越久,离开的可能性就越小。”说这话的泰勒在前一天刚见识了自己的哥哥肖恩如何欺负塔拉,就像复制一样,肖恩几乎成了和他们父亲一模一样的人。我为自己创造了一段新历史。03泰勒和塔拉成功逃出原生家庭的控制与魔咒:探寻教育的本质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力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当生活本身已经如此荒唐,谁知道什么才能算做疯狂?”(《堂吉诃德》)塔拉受到这样的折磨,简直无法冷静下来继续自己的论文写作,她一度以为自己是不是要毕不了业了,可是好在撑过了那段艰难岁月,塔拉的论文得到了导师的赞赏,他用很高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欣喜,就这样,塔拉·韦斯特弗成为了年轻的博士。电影《无问西东》里,遇到天下大雨,铁皮屋子的响声声振屋瓦,教授们的声音被大雨干扰,最后写下“静坐听雨!”是让人安静下来静静思考的时刻。每个人的一生都少不了这样的思考的时刻。塔拉的受教育之路的艰辛程度超出了我们很多人的想象。这些年,“原生家庭”这个词语被提到很多次,孩子未来长成的模样很大程度上是在复刻自己的父母,这个特例中的泰勒和塔拉的逃离是小概率事件。人生会有很多很多类似的艰难时刻,对于塔拉来说,已经穿越最艰难的部分,并正在试图摆脱后续的影响和控制,她就像是一只有目标的小鸟,努力地飞往自己的山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不管身为孩子还是家长。然后闭目思考,你究竟有没有愧对生活?你需要作出怎样的调整?……也许在你了解了塔拉的求学之路,你也会化身好书推荐官,不停地向身边的人安利、推荐这本书,来看看、学习一下塔拉的坚韧好强的精神。618的年中庆,这本书促销价只要29.5,也就是一杯咖啡的价格,却能给我们真实奋斗的样本和力量,何乐而不为呢?(全文完)

17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女孩,如何摆脱原生家庭成为剑桥大学博士?

一个17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女孩,如何成为剑桥大学博士?当你听到这样的事迹,是否会产生一种刻板印象,这又是一个励志的成功故事,将教会我们如何获得更优异的成绩。接受教育,难道目的就是拥有学历和证书?或是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加持成功的光环吗?今天就让我们来解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将触及教育的核心,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无限可能。主人公塔拉拥有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家庭,父亲经营着一座垃圾废料厂,母亲是没有营业执照的草药师兼助产士,这个家中有7个孩子,没有一个上学,孩子们的童年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他们从小就要帮助父亲干活,拆解破铜烂铁,制作陶瓷罐头,囤积汽油和枪支弹药,因为父亲坚信世界末日终将到来,一家人要为此做好准备。父亲还声称,学校是政府给人洗脑的地方,只有笨蛋才去,而医院是恶魔的领地,无论生病还是受伤,都不能去医院医治,应当自行用草药治疗,享受痛苦,因为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女孩塔拉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成长在闭塞山中,他笃信父亲教导的所谓真理,认为自己的未来只有一条明确清晰的路,早早结婚,在父亲的农场盖座房子,生孩子,成为像母亲一样的助产士,她的未来没有大学的影子。那么究竟是什么促成了她的觉醒和转变?作者塔拉,也就是这个女孩,她说自己的觉醒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点点羽化蜕变,一次次纠结后,坚定地选择,最终成为飞鸟,逃离过往,飞往全新的属于自己的山林。塔拉的生活中,灾难和悲剧不断上演,一家人曾经经历过两次车祸,有的脑震荡,有的烧伤,有的高空坠落,脑袋开花。而作者自己也曾从垃圾车上摔落,腿部被长钉刺穿。对于她来说,家不再是温暖的避风港,而是一个危险重重的地方。三哥泰勒突然选择离家去上大学,起初塔拉觉得不理解,但在沉闷而危险的家庭环境中,好奇心也随之悄然生长。当她把第500块钢扔进回收箱,一次次从惊险中死里逃生,一个念头在她的脑海中浮现,家以外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如果她去上学,能否过上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她聆听哥哥留下来的唱片,爱上音乐,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唱歌天赋,开始在山下的镇上参加音乐剧演出,接触到了上学的同龄孩子。她学习哥哥的模样,坐在书桌前,利用帮父亲干活的间隙,偷偷苦读自己看不懂的圣经和摩门经,并坚持记日记,由此学会了阅读和写作。她从自学中掌握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进入青春期,她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了一些改变,她想脱掉肥大的男士衬衫和牛仔裤,展现曲线,想涂睫毛膏和口红,吸引男孩的注意。但这一切被二哥肖恩看在眼中,认为她的改变是堕落的象征,他掐住妹妹的脖子,将他的头塞进马桶,逼迫他承认自己是个妓女。母亲这时就在隔壁,却对女儿遭受的暴力视若无睹。塔拉安慰自己说这只是意外,可同样的暴力事件一再上演,直到被突然回家的三哥泰勒撞见。三哥为她摆脱这种生活指明了一条出路,那就是离开家去上大学。塔拉开始着手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她准备申请杨百翰大学,这所学校接收有关家庭教育的孩子。父亲不同意她上学,但他一直为女儿的歌唱天赋感到骄傲。于是塔拉说服父亲自己去学音乐,以便将来去唱诗班。但大学入学考试的数学科目,对于她是最大的障碍。她求助哥哥泰勒,悄悄接受辅导,把生活的空间与代数几何相联系,经历两次考试才终于考入了大学。17岁塔拉第一次走进教室,发现自己是一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怪人她不懂得怎样与同学相处,总是把宿舍搞得脏乱差,上完厕所不洗手,也不怎么洗澡,因为父亲的教导仍只配着她。父亲曾说,所有的清洁都是虚伪,只有污垢才是诚实。看到同学穿低领上衣、超短裙和紧身服装,让她迷惑不解,因为父亲曾告诉她,穿这种衣服就意味着淫荡。大学课程也暴露了她知识的匮乏,她意识到,仅凭短期自学,自己根本没有达到承诺给大学的高中教育水平。对课上老师提到的一切理所当然,都一无所知。她不知道论文是什么,该怎么写,不知道课本是用来读的,甚至不认识大屠杀这个词,没有听说过二战,误以为欧洲是一个国家,因此被所有同学当成异类,以为她在开低级玩笑。新事物源源不断涌现,彻底颠覆了她固有的世界她整日待着图书馆,对于不懂的每一项知识都耐心查找资料,扩充阅读。一开始她的成绩很差,有些科目的随堂检测不及格,但她上大学原本就没有家庭的支持,为了留在这里必须努力获得奖学金,否则又要被迫回家,回到那个只有破铜烂铁,要承受暴力的地方。从童年的艰苦环境中养成的耐力,以及对学习的强烈渴望,让人更有毅力和动力,她的成绩突飞猛进,最后门门功课得了A。学习的过程让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曾经生活的世界如此扭曲,是父亲用偏执铸成的。自己曾经被教导的历史,并不是他人认同的历史。她来到大学的本意是学习音乐,但因为教育让她的世界观也随之颠覆,她转而对政治哲学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其中感到一种永恒,下定决心研究历史学和历史学家,希望可以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论中构建一个世界,改变重大的误解。她独立的学术思考能力得到了教授的青睐,因此被推举到剑桥大学交换,后来又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在那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每一次迈入新的环境,她都遭遇新的观念的冲击,也有新的收获,她的思想不断开化重建,渐渐融入了世界顶尖学府的校园生活。但这些新观念显然无法被守旧的家庭接受。父母认为女儿翅膀硬了,看不起自己家里人,把她的求学之路视为对家庭的背叛。当她将哥哥的暴力问题摆明,试图寻求父母的保护时,矛盾却激化到顶点。父母认为女儿在说谎,被魔鬼附身。教育打开了她的世界,给了她学历证书这些体面的东西,让她过上了自己梦想的生活,但观念的差异,在她和家人之间划开难以填补的裂痕。她一次次回到家乡,试图与家人和解,但都徒劳。当她失去家人的支持,失去父母的爱,学术研究也一度无法进行,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与家庭的拉锯战是一个撕心裂肺的过程,作者多年的学习和思考,已将她带向远方,她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她仍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她已重塑了自我,成为一个改头换面的人。正如她在全文的最后总结到,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伟大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必须被视为一种对经验的不断重建,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合二为一,是一回事。塔拉的教育,也正是这样一个打破经验又重构经验的过程。她没有在书中提及太多自己如何努力自学,取得优异成绩的细节,对于剑桥博士的成就,也极易轻描淡写。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认为这种表面的成功毫无意义。她以教育之名寻找到的是内在的力量,冲破桎梏的勇气。她思考自己获得的,也追念那些失去了。当我们提到教育,总是最先想到成绩数据和名校标签,而本书作者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表示自己并不赞同如今社会对教育的普遍定义,过分注重职业能力培训,仅为了让人成为更好的员工,更有竞争力,这种教育观念是狭隘的。在她看来,教育的核心理应是自我创造,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习,不是被某种权威教导和规训,而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以此不断用知识扩充自己,丰富人生。塔拉的挣扎和奋斗,一直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超越父亲的权威,见证和体验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自己的思想。从自己的真实经历中,她也悟出,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充满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这部回忆录最终也带来了这样奇妙的阅读体验,它成为多元思想的交流平台,每个读者应各自迥异的经历,会对书中不同的段落产生共鸣,解读出全然不同的观点,最终获得专属于自己的力量,为自己人生的困惑,找到一份勇敢的答案。你当上鸟飞往你的山,看见更辽阔的天地。

四德

最全英国博士详解:研究型学位设置,奖学金,申请要求及时间等

前言上期小佑为大家介绍了美国和荷兰的博士整体的概况,今天小佑给大家介绍下今年热度一度攀升的英国研究型学位的情况。它的研究型学位都有哪些?设置情况以及奖学金的机会等等。英国博士英国大学一直处于世界大学排名前列。2018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排名中的前十位中,有三所为英国大学,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英国拥有众多高质量的大学,全球前50名的大学中有7所英国高校,世界前200名中则有32所英国院校。英国历史上产生了众多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在拥有海外学习经历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有38%选择了英国教育。英国的研究生学位总共分为四种类型:授课硕士,研究硕士,哲学硕士(MPhil)和哲学博士(PhD);今天重点讲的是研究型和博士:MPhil“哲学硕士”或MRes“研究硕士”,是研究生研究硕士。MPhil完全由自己的独立项目组成,而不是完成教学单元和评估。学制多为两年,是一个纯粹的研究学位。MPhil可以是博士或迈向博士注册的一部分,但也可以将其作为独立资格进行研究。MPhil完全基于完成独立论文。学生将在学术主管的指导下开展此项工作,但通常不会有任何其他时间表课程或评估。MRes是强调对教学指导的独立学习的硕士学位,更加重视研究专业知识,一般只有工科和理科开设。学制较为常见的是一年。教学和研究单位之间的确切平衡因不同的MRes课程而异。一般要求是培养计划至少进行70%的研究,但个别课程的组织方式不同。有人可能会在进入扩展研究项目之前先进行方法培训;有人可能会将核心教学单元与独立项目任务混合在一起。实际上,该学位的存在是为了培训研究人员,无论是专业工作需要还是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都是比较适合MRes。PhD---英国博士的学制通常为3年(最长5年,5年没有毕业博士就fail掉)高等博士学位 -通常是在内部和外部审查员委员会的推荐下授予这些博士学位,该委员会对您多年来进行的已发表的,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进行评估。这类博士学位通常适用于具有多年学术经验的人。常见的奖项包括民法博士(DCL),神学博士(DD),文学/文学博士(DLit / DLitt / LitD / LittD),音乐博士(DMus / MusD),科学博士(DS / SD / DSc / ScD)和法学博士(LLD)。New Route PhD(1+3或者本科直博)-这门为期四年的课程由大约30所大学提供,涉及在学习三年博士学位之前先修读一年的MRes。它结合了教授的内容和独立的研究,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各种方法的同时建立可转移的技能。例如,华威大学的教学模块涉及在教学,高级IT,媒体,商业和语言等领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博士学位 -该课程面向医学Medicine (M.D),教育Ecation (Ed.D)和工程学Engineering(EngD)等职业领域的学生,以教学为重点。专业博士学位通常涉及较小的研究项目和论文组成部分。他们通常受到那些以学术界以外的职业为目标的人的青睐,并且通常得到雇主的支持。很多英国学校都规定在学校注册并学习九个学期后就可以申请博士答辩,九个学期正好是三年(当然优秀的可以提前申请)。每年具体的考核方式为:第一年 -您将与您的导师会面,讨论您的研究计划,并同意在截止日期之前制定一项行动计划。您将回顾完您已有的文献,在其中,您将评估和批判现有的成果,以告知您的项目的方向,并确保您的未来的研究是原创的。第二年 -您的重点将转移到收集结果和撰写论文,并可能开始撰写论文的章节。您还可以在学术会议上展示您的结果和想法,获得教学经验,与其他学生合作进行类似的项目,通过研讨会,讲座和演示文稿将研究的成果传达给公众,或提交工作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或书。第三年 -主要涉及撰写论文,尽管您的主要研究可能仍在进行中。上级主管批准后,您需要提交论文,然后再进行一到三小时的口头考试(viva voce),其中您将在至少有一名内部和外部审查员在场的情况下讨论和辩护您的论文。英国高校资助国际生的奖学金分为几大类(后面整理了一些中国学生可以申请的奖学金介绍,方便大家了解):公派奖学金(CSC):比较常见的是半奖(一般只包含生活及住宿费用)只适用于已申请到学费奖学金的学生;英国政府奖学金:工科领域,EPSRC大多针对本土和欧盟学生,Oversea机会少,学生竞争激烈;英国高校奖学金:对成绩、背景及文章要求极高,竞争激烈;英国工业及企业奖学金:需要学院和导师与业界有合作的项目,可以从申请的项目上去得到一些相关的信息,比如项目是企业或其他赞助方赞助,会标在博士招生的项目上。总结:英国奖学金的名额较少,竞争激烈,难度较大,前景不明朗,在英国无奖读博是比较常见的申请英国博士的条件:一是需要至少具备学士学位(有的专业至少要求硕士学位)。二是科研背景,需要撰写Research proposal(博士论文研修计划)的基本能力,套磁中背景比较一般的学生需要带proposal(arts and humanities students常见)套磁,则自己search找好感兴趣的教授,对症下药,找对应的话题写。三是语言成绩,主要是雅思成绩,个别方向建议GRE。申请时间:如果不考虑奖学金,其实英国每年的常规博士项目的申请截止日期比较灵活,主要看导师是否有名额,入学时间分别为春季和秋季(其中该年的9月和来年的2月是一个批次)。如果考虑奖学金,要求每一年针对同一个批次入学的奖学金截止日期基本都在3月之前,所以建议最迟当年的1-2月就拿到无条件offer(unconditional offer)以便申请奖学金以上是小佑给大家整理的英国研究型学位的介绍,希望大家多分享收藏,如果有细节问题欢迎给小佑评论区留言。

钢琴梦

「访学招聘」英国剑桥大学正在招收访问学者、博士后!

想要出国访问学习的小伙伴看过来啦,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神经活动的双光子成像、电生理学方向正在招收招聘访问学者、博士后!ScientistStarting Salary 30,914 – 33,755 per annum3 Years Fixed TermMRC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Cambridge, UKAn opportunity is available for a Postdoctoral or A visiting scholar Scientist to join the group of Dr Marta Zlatic at the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circuit basis of learning and decision-making. The Zlatic Group’s research programme is to discover the basic principles by which neural circuits implement fundamental computations with the specific focus on the circuit implementation of learning and decision-making. We use the tractable genetic model system, th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larva which has the same ground-plan as the alt Drosophila and other insects, but contains fewer (ca. 12,000) and smaller neurons. In this system we can i) image the entire nervous system at synaptic resolution with electron microscopy (EM), and map complete circuits with synaptic resolution, ii) record indivial neurons with patch-clamp, iii) constrain models of circuit function with 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aps, and iv) use powerful genetic tools to selectively manipulate indivial neurons to test models’ predictions and elucidate the functional roles of specific circuit motifs.We have already mapped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entire larval brain with synaptic resolution using EM reconstruction. The goal of the project is to determine the features represented by all the neurons in the higher-order learning and decision-making circuits in the brain and the roles of specific neurons and circuit motifs in implementing learning and decision-making. To this end the project will involve some of 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1) whole-brain imaging of neural activity in intact animals ring learning and decision-making; 2) two-photon imaging of activity in specific neurons in freely behaving animals, 3) modelling; 4) testing models’ predictions by optogenetic manipulation of specific neurons ring specific learning and decision-making tasks.We are looking for two motivated and skilled indivials who will thrive in a highly collaborative and supportive research group. Prior experience in at least one of the following is required: two-photon imaging of neural activity, whole-brain imaging of neural activity using light-sheet microscopy, electrophysiology, performing learning and decision-making assays in Drosophila or other animals, big data analysis, or theoretical neuroscience.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will be awarded a three-year MRC Career Development Fellowship/MRC Postdoctoral Training Scheme, which is a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osition for a postdoctoral scientist who has recently completed doctoral studies or is moving into a new research discipline.Informal enquiries can be made to Dr Marta Zlatic at mzlatic@mrc-lmb.cam.ac.uk.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Neurobiology Division and the Laboratory as a whole can be found at http://www.mrc-lmb.cam.ac.uk.The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is a research institute within 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UKRI). UKRI is a new entity that brings together nine partners to create an independent organisation with a strong voic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at www.ukri.org.Working for UKRI MRC provides a whole host of benefits including a defined benefit pension scheme, excellent holiday entitlement (40 days including bank holidays & privilege days) and Benenden Healthcare membership. You will also have access to employee shopping/travel discounts, on-site sport and social facilities, as well as salary sacrifice cycle to work schemes and childcare vouchers.To apply and access full details of the vacancy please visit our job board at https://mrc.tal.net/vx/lang-en-GB/appcentre-1/candidate/postings/1416.If you are unable to apply online please contact us at recruit@mrc-lmb.cam.ac.uk.Closing date: 14th June 2020Final appointments will be subject to a pre-employment screening.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is an Equal Opportunities Employer who participates in the Disability Confident scheme.院校简介:英国剑桥大学(简称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于1209年始建,坐落于英x国剑桥,是一所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英语世界里第二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现存第四古老的大学。剑桥大学是一个由成员学院(College)、学术学院(School)、专业学院(Faculty)、与学系(Department)组成的学院联邦制学校。由31所成员学院、超过150个学系、及其它附属机构组成。成员学院享有高度自治权,属于半独立机构。它们有自己的管理框架、自行招收学生以及学生活动安排。由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是英国两所最优秀的大学,故这两所大学在办学模式等很多方面都很相似,故常被合称为“Oxbridge”(“牛剑”)。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逃离出来的老师建立的,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89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此校(实际来此校工作或执教过的人数可能更多,有指超过100位。因为剑桥大学官方的数据是根据学生或教师是否为学院的成员(Membership/Fellowship)而定。另外,其实每个大学对计算这个数字的原则都有不同的定义,如:有些大学并不计算那些在得奖以后才到有关院校的人而有些大学则仍把其计算在内;有些亦不计算在校任教不足1年的教职员但其他的却仍视其为与该校有联系的得奖主。因此,不同网站(包括校方官网)所给的资讯都会有差别)。剑桥大学位于伦敦北面50里以外的剑桥镇。剑桥镇本身是一个拥有大约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称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剑桥大学本身没有一个指定的校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建在剑桥镇的剑河两岸,以及镇内的不同地点。剑桥大学有35个学院,三个女子学院,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剑桥大学最大的特色是学院制,剑桥大学中央不过担当一个像联邦政府的角色,掌管一些宏观的事情。35所风格各异的学院史背景不同,每个学院在经济上自负盈亏,因此各个学院在行政财务,招生教学,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各学院内部录取步骤各异,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座微型大学,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在毕业典礼上,每个学生都要由学院院长牵手引到校长面前跪下,接受祝福,象征由学院教导成材。历年来有73位教职员曾获诺贝尔奖(包括28个物理奖,18个医学奖,17个化学奖)。剑桥大学在众多排名里,一直位列世界前十,并经常和牛津大学争夺全英最佳学府的声誉。《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2)把其列作世界第五。2014年,TIMES英国大学综合排名:第1名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剑桥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并列第三。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2016-17年世界大学排名,英国剑桥大学排名第4。英国高等教育资讯和分析数据提供商QS发布了2018年世界大学排名,英国剑桥大学排名第5。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18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英国剑桥大学名列第4。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正式发布,英国剑桥大学排第3名。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19世界大学排名发布,英国剑桥大学排第2名。

亦驰

从山村女孩到剑桥大学博士:她摆脱原生家庭,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塔拉·维斯特弗《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在家里出生,从来没去过医院,也没上过学,但是通过两年自学就考上了大学,还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去哈佛大学访学……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她的真实经历,你是否会惊掉下巴。然而,这正是塔拉·韦斯特弗的亲身经历。塔拉·韦斯特弗是美国的历史学家,她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这本自传,这是她所作的第一本书。本书一经面世,就在美国获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度,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畅销榜。塔拉本人,因这本书里的故事,被《时代周刊》评为2019年“年度影响力人物”。她的这本书还得到了比尔·盖茨的大力推荐,盖茨的推荐语是这样说的:“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虽然塔拉的故事听起来十分励志,但在书中,并没有刺激眼球的成功学内容,这本自传更像是作者对自己内心反复挣扎的审视和分析。塔拉用平静而优美的语言,娓娓道出她的原生家庭那荒唐的经历。不上学不去医院,在信息封闭的家庭中长大,塔拉深深坚信着父亲告诉她的关于医院、学校和历史故事的谎言。但同时家中暗藏的专横、偏执和暴力又让她想极力离开家庭。父亲要求她听话和顺从,但她内心似乎有某种声音在抵抗这种安排。这种抵抗,就好像原始的生命的活力,往上托举着她的自我意识,阻止她陷入黑暗泥沼中。作为普通人,也许没有她那样极端的经历,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说,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感触:一个人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力量。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自救,他可以在任何情况中找到可能的方法。01 荒诞偏执的家庭,因封闭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自传的开始,塔拉向我们描述了她的家庭有多荒诞和愚昧无知。塔拉的父亲从小生长在巴克峰山脚下,因他非常信仰当地的摩门教,所以父亲跟母亲结婚之后,就带着一家人隐居在巴克峰山里。父亲非常不信任医院,他让母亲辞职,在家自学草药技术给家人治病,还让母亲学习助产士的知识,自己给自己接生,他们生了七个孩子,都是在家生产的。父亲告诉孩子们,医院是骗人的。不要相信医生,医生会用他们来做实验,所以塔拉全家从小到大没有去过医院。有一次他们全家出游,出了很严重的车祸,她的母亲因为受到严重的脑损伤,出现了浣熊眼;塔拉的哥哥肖恩被严重烧伤;父亲被爆炸伤到毁容,但他们都没有去医院。孩子们慢慢长大,父亲也没有让孩子上学,而是让母亲在家自己教孩子识字。孩子们要帮家里干农活,或者跟父亲出去工作。父亲强调一家人应该团结,不能让外人破坏家里的规矩,所以任何想要帮助他们的人,都会被他们看作是威胁。心理学上认为,如果把人放到孤立的环境中,远离外界的交流,不断给人灌输某种观点,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觉得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所著的《社会心理学》中,对于如何抵制不良影响,建议是:“要避免陷入‘完全封闭’的环境,失去与社会支持和信息网络的联系。不要切断自己与家人的情感联系。”塔拉家的问题之处在于,家庭本身就建立起了封闭的空间,因此家庭成员更难以逃脱父亲的控制。他们越来越难以跟外人交流和沟通,并且相信学校和医院是骗人的机构,只有父亲能确保他们安全。因此,母亲和孩子们只能紧紧依赖于父亲的权威之下,无条件顺从。02 面对困难,不是为了不再害怕,而是为了更有勇气塔拉的哥哥肖恩,受父亲的影响最深。肖恩身上暴力的影子一直时隐时现,稍不满意就对塔拉拳脚相加。虽然每一次事后肖恩都会跪着求她原谅,但是,到下一次,肖恩还是会忍不住大发雷霆,对塔拉大打出手。不仅如此,肖恩在选择自己的妻子的时候,使用了一种手段,来挑选自己的妻子,他希望妻子能够完全的顺从他。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女朋友,在他生气的时候,不能对他有一点点的反抗,如果接受了这个要求,他们才能够结婚。肖恩的婚姻充满了暴力和控制,但是肖恩自己却很享受。肖恩的这种做法,在他父母的眼里完全不算什么。塔拉被肖恩打过之后,甚至会说服自己,这是正常的,对她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后来她才知道,认为这种暴力行为对她没有影响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它让塔拉对暴力熟视无睹。但即使外壳再坚硬的黑暗世界,心灵总能撬出裂缝,让光照进来。塔拉之前一直没有想过改变这种生活,直到她的另一个哥哥泰勒问她,有没有想过离开。塔拉当时非常疑惑:我的力量这么弱小,怎么能够离开这样的家庭呢?泰勒说:你有的,你可以自学考试,考取大学,这样你就可以从这里走出去。塔拉接受了泰勒的建议,尝试自学考试。第一年考试时,塔拉的成绩比她想象中的高,只差一点点就达到了分数线。这给了她信心,让她看得了自己的能力,对考试有了勇气,这才让她能坚持第二年的考试。乔丹·彼得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曾说过:“当我们面对恐惧的时候,我们心里会有很多焦虑。这时候心理咨询师,就会首先问他们,你害怕的是什么?然后把这个东西拆分成很多小块,让他们分批去面对。面对这些困难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少害怕一点,而是让你在遇到这些困难害怕的时候,更勇敢一点。”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克服恐惧,而是即使知道很困难,也要有面对的勇气。03 教育重塑世界观,在废墟之上建立全新的生活到了大学之后,学校教授的很多知识让塔拉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因为父亲告诉她的很多历史故事,跟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完全相反。她不知道该听谁的,从情感上来说,她对父亲深信不疑,过去的十七年一直都听从父亲的话,不要去医院,不要去学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危险。但上了大学之后她亲眼看到,周围的人不危险,教育带给她一个全新的世界。当发现父亲说谎了之后,塔拉才开始慢慢觉醒,她有了自己的想法,确认自己不想再受父亲的控制。比如,她想要打疫苗,但是又突然想到父亲告诉他,医生都是骗人的,疫苗只是医生的实验而已,对她的身体伤害非常大。这时候她又退缩了,这时她才发觉,“我之前从来没有明白过来的一点是,尽管我已弃绝了父亲的世界,却从未寻找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勇气。”也就是说,虽然塔拉已经知道父亲对他有坏的影响,她有勇气离开父亲构建的世界,但是父亲的思想还影响着她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她还并没有真正的勇气去改正这样的坏影响。在她小时候,父亲和母亲就一直教育她,要听从父亲的话,结婚之后要服从自己的丈夫,坚决支持丈夫的一切决定。她的本能在抗拒,她不希望活成丈夫的附属品,她希望自己像一个人,可以自由地为自己做决定。进入大学之后,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了,塔拉对于自由有了更强烈的期待。父亲的教导和自己的意志产生了巨大冲突,她迷惑了。最后,她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穆勒的话给了她启发:“许多个世纪以来,女性意志被哄骗、劝诱、推搡和挤压在一系列扭曲的概念中,以至于现在不可能再去界定女性的天赋和抱负。”无法确定,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塔拉受到了启发,她可以向外探索自己的边界,无需父亲来定义她。04 勇敢对峙,真正摆脱控制,重新建立自我价值塔拉最终还是摆脱了父亲对她的控制,有了真正的新生活。她是如何做到的?首先,从行动开始。塔拉犹豫要不要打疫苗,思考了很久,最终她决定去注射疫苗。注射了疫苗之后,她发现自己并没有生病,这一次注射疫苗的行为增加了她对抗父亲的勇气。其次,塔拉除了自己开始行动,也得到了外界社会,如大学老师、同学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塔拉觉得自己能去剑桥读书,是非常荣幸的事,因为以她的出身,这就像做梦一样。但她的教授告诉她:“你千万别这样想……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那可能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也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她试着接受教授的建议,不要妄自菲薄,要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然后才去定义自己到底是谁。在上学期间,因为父亲极力想把她拉回家里,让塔拉产生了恐慌症,没有办法读书上学。最后她主动联系了大学的心理咨询师,做了心理咨询。通过一个学期的咨询治疗,她才慢慢好转,继续上学。这些一步步的行为都表示,塔拉给自己积蓄了更多的勇气,能够直面父母。父母的家庭教育,给她的过去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塔拉只有在真正面对父母,跟父母对峙之后,才能真正放下过去,重新生活,建立起新的自我价值。苏珊米勒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说:“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而这次对峙父母的契机在于,塔拉发现,哥哥肖恩经常对他的妻子艾米丽家暴。塔拉在艾米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她不想让艾米丽经受像她之前遭受过的痛苦,于是她站出来,向父母指出肖恩身上有暴力倾向,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对,他们有责任制止肖恩这种行为。塔拉的这次对峙,让父亲非常生气。父亲觉得他没有做错,肖恩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塔拉。他认为塔拉就是因为读了太多书,脑子出了问题,想要背叛家庭。他要求塔拉道歉,并永远不再提这件事,甚至用断绝父女关系作为威胁,还让家里的几个孩子都不再与塔拉来往。这一次塔拉没有退缩,因为她得到了哥哥泰勒的支持。她从泰勒的支撑中获得的了力量,坚持自己的主意。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跟父母达成一致,更没有办法改变父亲的思想,所以她也认为,暂时的暂停来往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在《原生家庭》中提到,跟父母对峙才是解决我们与原生家庭的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因为如果不对就不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这种对父母过去的愤怒,会转移到我们现在的配偶或者孩子身上,这样我们还是不能算重新生活。跟父母对峙,“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如果面对父母的暴怒、谴责、威胁和狡辩时你能坚守立场,那么你将会体验到决战胜利的辉煌。”当我们跟父母对峙时,不要试图让他们感到愧疚,向你道歉,或是激怒他们。因为这根本没有意义,父母可能会说这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你怎么还这么计较,我可是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了,犯了一点错,又能怎么样?或者说是吗?我之前还这么做过吗?我都不记得了。我们跟父母对峙的目的是,不是让他们觉得知道自己错了,而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让我们有勇气直面父母,并且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候的恐惧感。在对峙之前,意识到父亲的错误,想要纠正父亲的想法让塔拉非常痛苦。因为她爱着父母,但也知道她与父母亲近一点,就会受到更多伤害。不再与父母联系之后,塔拉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塔拉重新思考自己,虽然她来自于巴克峰山脚下那个小村,她的家庭顽固无知和荒诞,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之后做出的成就:她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跟父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一种她自己选择的人生。《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女孩,不断寻找世界的真实,通过教育重塑自己的自我价值,然后从父母的控制中挣脱出来的故事。一个人的起点并不是他的终点,心灵本身就蕴藏着无限可能。如果父母伤害了你,抱怨没有用,分析和审视也不够,只有真正行动起来,才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控制,活成自己选择的样子。

李季

17岁文盲女孩,靠自学逆袭成剑桥大学博士,改变人生的是信念!

每个人都愿意让命运变得更好,期待自己更有才学,更有能力,更有钱,更有地位。这样的愿望,并不是空中楼阁,只要能有正确的信念,并足够勤奋,足够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达成。美国女孩塔拉·韦斯特弗,就是依靠信念的力量,以及她自己的勤奋努力,彻底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失学的文盲女孩,17岁考大学,命运开始逆转塔拉出生于1986年。她的父亲在美国爱达荷州经营一家废料场,母亲是一名草药师兼助产士。和哥哥姐姐们一样,塔拉也是在家里出生的,没有出生证明。塔拉的父亲性格极端偏执,他认为世界末日就要来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囤积食物和燃料,只这样才能生存下去。他不相信政府和所有的公共机构,乃至家里人生病从不去医院。他也不相信学校,认为学校就是给人洗脑的机器,把孩子交给学校无异于交给魔鬼。所以,塔拉从来没有上过学。直到17岁以前,塔拉每天都在父亲的废料场里工作。除了家中和废料场里的一切,塔拉没有去过外面的世界,不知道学校是什么样子,甚至不明白教科书是用来做什么的。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带给她带来太多的安宁和快乐。相反,她时常饱受恐惧和痛苦的折磨。因为她有一个魔鬼般的哥哥肖恩。肖恩生性残忍,喜欢暴力。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毒打塔打,揪着她的头发在地上拖,甚至把她的头塞进马桶……幸好噩梦般的生活中偶尔还能够得到一丝温暖和阳光。塔拉的另一位哥哥泰勒的性情和肖恩恰恰相反。泰勒喜欢听音乐。每当兄弟姐妹们打闹时,他会带着塔拉躲进房间听音乐。对塔拉来说,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光。在塔拉17岁那年,哥哥泰勒离开家去外面上学。临走前,他对妹妹说:“外面还有一个世界,塔拉。”泰勒走后,塔拉牢牢记着哥哥的话,她开始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渴望去体验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为了挣脱父亲的束缚,为了逃离那地狱般的生活,塔拉开始自学,然后参加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并幸运地被美国最大的教会大学——杨百翰大学录取,从此踏出了改变她命运的关键一步。从末等生到全优生,她终于破茧成蝶塔拉进大学后,曾经一度很不适应。她看见同学们穿着吊带喝可乐,觉得很不可恩议,因为她从小就被要求穿宽大的衣服,她的父亲总是说:“正派女人永远不能露出脚踝以上的任何部位。”。受家庭观念的影响,她曾经还认为保持干净是一种虚伪的行为,并且有一段时间,她在如厕后从来不洗手。在校园里,她看起来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更糟糕的是,她的父母把她上大学看作是对家庭的背叛。断绝了和她的联系,更不再为她提供经济支持。她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为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她不得不去打工。她做过保洁员,当过便利店的店员,能找到的工作她几乎全做过。好在塔拉没有因此放弃学业。她学习很用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并且从末等生一跃变成了全优生,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课余时间,塔拉阅读了大量书籍。阅读赋予她知识,照亮了她的思想,也使她意识到自己父母的局限,以及她从小被家庭灌输的那些价值观念的荒谬。好在她终于离开了那个愚昧的环境,她的命运得以改写,她未来的路更广阔更光明,她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大学毕业,塔拉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盖茨奖学金,并且获得了前往剑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资络,还拿到了硕士学位。几年后,她又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了解到塔拉的求学经历后,情不自禁地感憾道:“与她的自学能力相比,我的简直不值一提。”走过万水千山,人生终究要靠自己成全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女孩,到世界名校的博士,塔拉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功成名就的她说了这么一段话:“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对于贫穷的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是教育和读书;对于失败的人,摆脱困境的惟一方法是教育和读书;对于平庸的人,改变现状的唯一方法还是教育和读书。因为读书不仅仅是在给予你知识的力量,同时也是在煅造和改变你的思想。通过教育和阅读,你也在经历思想的洗礼,帮助你重塑意识,改造思想,提升境界,颠覆观念,让你获得更加积极的正能量,拥有更为睿智的思想和更高的人生境界,用正确的观念对待生活。前段时间,网上还曾经被这样一段视频刷屏:一名21岁的清华大学生,用视频记录下了自己一天的学习过程。早晨:6:30起床,洗漱更衣准备出门。7:00在雕塑园里晨读,预习课本。上午:8:00在教室上《政治学基础》课,认真做课堂笔记。9:50上《戏剧编导创作》课,一边放松肢体一边记住上课内容。下午:13:00去艺术博物馆做志愿讲解,锻炼英文水平和演讲能力。16:00向老师请教答疑。17:00在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晚上:19:00在图书馆里自习,看书写作业。22:00回学生公寓休息。看见这样的时间表,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慨和醒悟?说到底,人与人的根本差距,是体现在对学习的不同态度和对时间的利用上。而学习态度和利用时间的差异,又决定了人与人能力、才学、财富、地位的差异。知识没有贫富、阶层之别。但是知识能够给人以蜕变的勇气和力量。拥有知识的人,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钥匙。坐在校园中的你,热爱读书的你,勤奋刻苦的你,无疑就拥有这样一把钥匙。英雄不问出身,人生终究要靠自己成全!

米妙

又一重磅证据,剑桥大学博士研究表明,爆发根源更多源自美国

新冠病毒的来源一直是全球人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西方国家大搞污名化的行动上演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揪出导致新冠产生的罪魁祸首,毕竟在真相未出现之前,西方势力仍旧有足够的借口,去造谣新冠的来源,让国人蒙受耻辱。各国的科学机构也在致力于探讨新冠的源头,而近期关于病毒来源的研究有了新进展,美国的污名化行为将受打击。最新的研究发现,新冠A类病毒在武汉只有极少数病例,却多存在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当中,此说法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剑桥大学Peter Forster博士的推论。4月8日英德学者共同撰写的论文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NAS上发布,研究人员通过新冠病毒的进化方式,将病毒划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被认为是爆发根源,B类为我国境内爆发的主要类型,C类则在欧洲大陆上广泛传播。就当前的研究来看,和病毒起源最相似的A类病毒,在我国武汉虽然有出现,但是数量不及美国大陆以及澳大利亚境内那么多,在中国国内传播较广的其实是B类,而欧洲的病毒很有可能是B类病毒变异而成。从这些研究当中不难看出,我国境内的新冠病毒仅仅只是一个进化体,而并非根源。而爆发根源A类病毒,的确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受感染者当中分布更多,此观点让美国的污名化行为受到了撼动。事实上关于的源头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很多讨论,除去美国执意认为源头是我国之外,也有一些国家持有不同意见。意大利作为受新冠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曾就新冠源头的问题展开过讨论,意大利的药理研究所主任此前公开表示,意大利可能在去年的11月和12月就已经出现了类似新冠病毒的肺炎,而这个时间早于武汉爆发疫情的时间。虽然当前尚不得知新冠的真正源头,但是美国的行为仍旧值得苛责,美国多次将世卫组织已经定名的病毒污名化,试图从舆论上来逃脱公众对政府疫情防控不力的指责,甚至还想要我国为此次疫情承担责任,这样的做法着实可耻。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关于病毒源头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多数言论都是建立在科学推测之上。真正的源头问题尚待科学证实,但是污名化的行动并不可取,遇到这种泼脏水的举动,我们应该予以大力谴责。【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关注我们,每天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