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细分市场发展及趋势预测(附报告目录)放荡者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细分市场发展及趋势预测(附报告目录)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细分市场发展及趋势预测(附报告目录)测试测量仪器仪表是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基础性支撑,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是多个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具,在相关产业研发、生产和维护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测量测试仪器仪表的安全性、测量结果的精度、测量效率等方面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了设计施工、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等生产活动,并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具体的应用场景来看,广泛应用于电子、家用电器、机电设备、节能环保、轨道交通、汽车制造、冷暖通、建筑工程、电力建设及维护、医疗防疫、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数据深度调研分析与战略规划报告》1、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分析受益于全球经济增长,工业技术水平提升,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15-2018 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市场规模从 221.2 亿美元增长到 257 亿美元,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由 2018年的 257 亿美元增加至 2024 年的 323 亿美元。北美、欧洲及亚太位居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前三位,共占有超过 90%的市场空间。2016-2019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增长情况资料来源:普华有策2、细分市场发展及趋势预测(1)电子电工类测试仪表电子电工类测试仪器仪表,是测量或检测电压、电流、功率、电阻、电导、电感、电容、频率等参数的仪器仪表,主要包括万用表、钳形表、测电笔、网络寻线仪等,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力、电器、机电设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行业。在电子电工仪表领域,万用表、钳形表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基础测量仪表。到 2024 年,全球数字万用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19 年的 8.47 亿美元增长到 10.47 亿美元,其中北美、亚太和欧洲是数字万用表最主要的市场。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电子设备在各种最终用户行业中的普及率以及万用表的低成本和多功能特性。电子电工测量仪表是新能源汽车制造、维保及使用的基础仪表,按应用分类,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电子电工测试仪表市场。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自动量程电子电工测试仪表为主,未来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自动量程电子电工测试仪表有望快速增长,逐步成为市场主流产品。(2)测试仪器电子测试仪器以电路技术为基础,融合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组成单机或自动测试系统,电子测试仪器包括通用电子测试测量仪器和专用电子测试测量仪器,通用电子测试测量仪器主要包括示波器、频谱分析仪、台式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电源、辅助仪器等。电子测试测量仪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通讯及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近年来,自动化制造、智能实验室、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等终端垂直行业的快速增长,有效地推动了电子测量仪器的快速发展。目前示波器的主要供应国和地区有美国、日本、荷兰、韩国、中国等。从全球市场销量来看,三大厂商泰克、是德科技和力科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近年来国产示波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入门级的 100MHz-300MHz 带宽产品逐渐进入了中端 300M-1GHz 带宽市场,对国外厂商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随着中国加大对上游 ADC 芯片、FPGA 等领域的投资,上游芯片供应商的发展崛起,国内示波器厂商将逐渐向中高端产品拓展。预计到2024 年全球测试仪器市场规模为 77.68 亿美元。受 5G 逐渐商用化的影响,频谱分析仪市场需求相对更旺。亚太、北美是测试仪器最大的市场区域,两者合计贡献了测试仪器约 2/3 的市场规模。(3)温度及环境测试类仪器仪表红外测温仪、热成像仪是常见的温度测试类仪表。红外测温和成像有着响应时间快、准确、直观、遥测非接触、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并可拍摄设备或人体温度场的分布、测量任何部位的温度值,在医疗、电力、工业、消防等领域广泛应用。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红外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红外热成像仪在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预计2023 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 74.65 亿美元。预测期内(2021 年至 2026年)亚太地区复合年均增长率最高。目前北美市场占据了全球 60%以上的民用红外热像产品份额,欧洲和亚洲市场则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球民用红外龙头 FLIR 占据全球民用红外市场约 40%左右市场份额,另外,福禄克、ULIS、我国的高德红外、大立科技公司等也都是民用红外热成像仪领域较强的竞争者。(4)电力及高压测试仪表电力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发电量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19 年发电量为 7.5 兆千瓦时,较 2011 年增长 59.21%。电网的输电、配电、送电、变电的关键电器设备的安规检测是保障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必要手段,关系着设备的利用率、事故率和使用寿命,高压电力测试仪器仪表是检测该等关键电器设备运行的关键工具。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网的建设,市场对电力及高压测试仪表的需求量将保持增长。(5)测绘测量类仪器仪表建筑施工类的测绘测量类仪器仪表主要应用于各类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我国建筑工程的庞大规模推动着测绘测量类仪器仪表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重大工程建设持续开展,提升了建筑类的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技术水平,并支撑着市场需求。截至 2019 年,我国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 255 亿元,较2018 年同比下滑 1.4%,基本保持稳定。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增长,激光测距仪将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3、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品整体技术可以分类为测量技术、应用技术和生产工艺。测量技术是把模拟量安全、准确、高效地转化为数字量的技术,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测量技术主要包含模拟通道技术、采样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校准方法等;应用技术主要通过结构设计、软件设计及功能创新等方式实现用户易用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生产工艺则是在研发生产过程中积累、总结并不断改进的操作技术及工艺要求,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耐用性等。传统测量仪器仪表为模拟式测量仪器仪表,国内主要在 21 世纪前较为普及,随着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技术进步,数字式测量仪器仪表逐渐对模拟式测量仪器仪表形成替代。模拟式测量仪器仪表主要通过模拟电路设计实现测量,并通过指针结合表盘等方式显示测量结果,该种产品无数字存储、分析、传输等功能。数字式测量仪器仪表则主要通过模拟前端设计、模数转换、数据采集、分析、校准、补偿等技术,实现数字化输出显示、存储、分析、传输等功能。与模拟式仪器仪表相比,数字式测量仪器仪表具备更高的测量精度、测量效率及易用性。目前,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已经基本由模拟式转变为数字式,未来一方面伴随着微处理器及软件运算能力提高、传感器尺寸及功耗变小,仪器仪表设备厂商通过不断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数字式仪器仪表产品性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未来产品将配置更多不同的通讯模块实现测量结果输出,从而实现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网络化。报告目录:第一章 行业发展背景第一节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定义及分类第二节 研究方法概述第三节 数据来源第四节 经济环境分析一、经济环境现状分析二、经济环境预测分析第五节 社会环境分析第六节 政策环境分析一、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二、行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分析第七节 技术环境分析一、 国内外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二、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业新动态分析四、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第二章 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运行情况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供需情况分析一、行业供给量分析二、行业需求量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第四节 2015-2019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主要国家及地区发展概况第五节 2021-2026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前景预测第三章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业市场竞争现状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业竞争现状分析一、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竞争情况分析二、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SWOT分析第二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集中度分析一、市场集中度分析二、企业区域分布集中度第三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合作和并购情况第四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格局第四章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供求情况一、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产量情况二、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需求情况三、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细分市场结构分析第五章 2015-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区域分析第一节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区域需求结构第二节 华东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华东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华东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华东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三节 华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华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华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华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四节 华中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华中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华中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华中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五节 华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华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华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华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六节 西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西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西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西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七节 西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西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西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西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八节 东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东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东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东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六章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细分产品分析第一节 电子电工类测试仪表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二节 测试仪器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三节 温度及环境测试类仪器仪表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四节 电力及高压测试仪表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五节 测绘测量类仪器仪表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七章 我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总体规模分析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二、人员规模状况分析三、行业资产规模分析四、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制造行业结构分析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1、不同类型分析2、不同所有制分析二、销售收入结构分析1、不同类型分析2、不同所有制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产销情况分析一、我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工业总产值二、我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三、我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产销率第四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第八章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重点企业分析第一节 企业一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二节 企业二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三节 企业三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四节 企业四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五节 企业五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九章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产业链分析第一节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上下游关系分析第二节 主要上游产业发展分析一、行业发展分析二、行业价格分析三、行业规模分析四、行业发展对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影响第二节 主要下游产业发展分析一、行业发展分析二、行业发展前景三、行业发展对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影响第十章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竞争情况分析第一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经济指标分析第二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一、现有企业间竞争二、潜在进入者分析三、替代品威胁分析四、供应商议价能力五、客户议价能力第三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展望分析一、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展望分析二、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第十一章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发展预测分析第一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第二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业产需预测一、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产量预测二、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需求预测第三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第四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产值预测第十二章 2021-2026年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驱动因素与风险分析第一节 2021-2026年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进入障碍分析第二节 2021-2026年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挑战分析第三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驱动因素分析一、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分析二、行业发展不利因素分析第四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投资风险分析一、市场竞争风险二、原材料风险分析三、政策风险分析四、技术风险分析五、经营风险分析六、其他风险第十三章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投资建议第一节 行业投资方向建议第二节 行业投资方式建议

无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深度调查与市场供需预测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二氧化碳检测仪应用范围:适用于检测工业、农业和居住环境CO2浓度,输出4-20mA模拟量信号和2路开关量信号,可直接对被控设备进行控制或输出数据至任何电子模拟控制器,DDC/PLC控制器或通风设备自控系统,依据监测的目标值(CO2浓度)控制通风系统。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深度调查与市场供需预测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二氧化碳检测仪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二氧化碳检测仪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现状调研第一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概述第一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定义和细分一、行业定义二、行业细分三、二氧化碳检测仪的分类四、高新技术医疗设备五、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产业链介绍第二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的行业特征一、产品种类繁多及各行业收益不一二、行业的核心创利部分高投入和高收益三、自然资源与技术资源双依赖四、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二章 全球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世界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状况分析一、2019年世界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发展现状调研二、2019年国际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发展态势三、2019年国际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的研发动态四、2019年全球一次性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状况分析第二节 美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发展分析一、2019年美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情况分析二、2019年美国二氧化碳检测仪研发进展三、2019年美国医用器械市场前景第三节 日本二氧化碳检测仪发展分析一、2019年日本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情况分析二、2019年日本二氧化碳检测仪技术发展分析三、2019年日本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前景第四节 其他地区与国家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发展分析一、2015-2019年欧洲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发展分析二、2015-2019年以色列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发展分析三、2015-2019年印度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发展分析第三章 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现状调研第一节 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一、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二、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三、我国的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与国际水平差距四、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规范情况分析五、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年增长率分析六、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二节 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分析一、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设备市场情况分析二、国外企业占领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三、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已逐渐融入全球产业链四、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国内市场前景看好五、国内高端二氧化碳检测仪海外市场的前景六、2019年国内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发展形势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供需分析一、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供给总量分析二、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供给结构分析三、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需求总量分析四、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需求结构分析五、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供需平衡分析第四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所属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量分析一、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量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一、销售收入前十家企业分析二、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绩效分析一、2015-2019年行业产销状况分析二、2015-2019年行业规模状况分析三、2015-2019年行业盈利能力四、2015-2019年行业经营发展能力五、2015-2019年行业偿债能力分析第五章 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进出口分析第一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进出口分析一、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进口分析二、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出口分析第二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省市进出口分析一、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省市进口分析二、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省市出口分析第三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国家进出口分析一、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国家进口分析二、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国家出口分析第四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进出口分析一、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进口分析二、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出口分析第六章 医疗器械细分市场分析第一节 中国医用电子仪器市场分析一、2019年我国电子仪器发展状况分析二、2019年我国电子仪器行业发展形势二、2019年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分析三、2021-2027年医疗仪器技术走向分析第二节 我国超声诊断仪器市场分析一、2019年国际超声诊断仪器市场及技术分析二、2019年我国产品结构与技术现状的分析三、2015-2019年我国超声诊断仪器市场分析四、2021-2027年超声诊断仪器产品开发重点第三节 口腔用医疗器械市场分析一、2015-2019年市场总体格局二、2015-2019年口腔设备市场占有率情况分析三、2019年一次性口腔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四、2021-2027年口腔医疗器械走势分析第四节 肿瘤放疗设备市场分析一、2019年市场发展分析二、2019年放疗技术分析三、2019年乳腺检测设备市场需求四、2019年我国肿瘤放疗设备研发状况分析五、2019年体外癌症诊断产品市场预测分析第五节 生物医疗器材市场分析一、2015-2019年生物医疗器材市场分析二、2015-2019年心脏起搏器市场分析三、2015-2019年血糖监测仪器市场分析四、2015-2019年分子诊断器材市场分析五、2015-2019年整形外科相关器材市场分析六、2015-2019年人工骨骼材料市场分析第六节 血液透析市场分析一、2019年血液透析需求现状调研二、2019年国产机器竞争力分析三、2019年血糖仪市场竞争分析第七节 中国呼吸机、麻醉机市场分析一、市场分类和定位二、呼吸、麻醉机技术分析三、2021-2027年呼吸机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第八节 一次性医疗器械一、2019年一次性医疗器械市场分析二、一次性医疗器械解决医疗器械消毒问题三、一次性医疗器械市场正快速发展第九节 家庭保健用医疗器械一、家庭保健用医疗器械产品种类二、2019年保健类中医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分析三、2021-2027年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潜力第十节 其他医疗器械产品一、新型脑部扫描仪前景广阔二、植入式神经调节器发展前景可观三、基层骨科医疗器械监管现状及对策第二部分 行业竞争格局第七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历史竞争格局概况一、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集中度分析二、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程度分析第二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分析一、行业竞争概况二、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集群分析三、中外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竞争力比较四、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品牌竞争分析五、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的swot分析第三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一、2019年区域集中度分析二、2019年重点省市竞争分析三、2019年品牌竞争情况分析四、2019年国内外二氧化碳检测仪竞争分析五、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竞争分析六、2019年国内主要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动向七、2019年国内二氧化碳检测仪拟在建项目分析第八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竞争策略分析第一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一、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增长潜力分析二、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潜力品种分析三、现有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竞争策略分析四、潜力二氧化碳检测仪品种竞争策略选择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第二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竞争策略分析一、贸易战对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二、贸易战后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三、2021-2027年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竞争趋势预测分析四、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格局展望五、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策略分析六、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竞争策略分析第九章 医疗器械重点企业竞争分析第一节 深圳市吉顺安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二节 深圳市鑫海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三节 中工天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四节 深圳市富兰克电子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五节 上海联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六节 深圳赛泽尔电子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七节 南京麦研机电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八节 常州锐品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九节 河南美格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十节 深圳市科尔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十一节 国际知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通用电器医疗系统集团二、西门子三、飞利浦四、拜耳集团第三部分 行业前景预测分析第十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第一节 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一、医械市场潜力和需求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二、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进口和市场竞争趋势预测分析三、一次性器械、常规装备需求和国产大型设备市场需求趋势预测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发展趋势预测一、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政策趋向二、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技术革新趋势预测分析三、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价格走势分析四、2021-2027年国际环境对行业的影响第十一章 未来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预测分析第一节 未来二氧化碳检测仪需求与消费预测分析一、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消费预测分析二、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规模预测分析三、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总产值预测分析四、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销售收入预测分析五、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总资产预测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供需预测分析一、2015-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供给预测分析二、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产量预测分析三、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需求预测分析四、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供需平衡预测分析五、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价格预测分析六、2021-2027年主要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进出口预测分析七、行业趋势预测分析第四部分 投资战略研究第十二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现状分析第一节 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情况分析一、2019年总体投资及结构二、2019年投资规模状况分析三、2019年投资增速状况分析四、2019年分行业投资分析五、2019年分地区投资分析六、2019年外商投资状况分析第二节 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情况分析一、2019年总体投资及结构二、2019年投资规模状况分析三、2019年投资增速状况分析四、2019年分行业投资分析五、2019年分地区投资分析六、2019年外商投资状况分析第十三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环境分析第一节 2021-2027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一、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二、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三、2021-2027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二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政策环境分析一、2019年产业政策分析二、2019年相关行业政策影响分析第三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社会环境分析一、2019年居民生活水平分析二、2019年零售市场情况分析第四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技术环境分析一、技术发展现状调研二、2019年新技术的发展三、2021-2027年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第十四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第一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效益分析一、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状况分析二、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效益分析三、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趋势预测分析四、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的投资方向五、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的建议六、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机会分析一、规模的发展及投资需求分析二、总体经济效益判断三、与产业政策调整相关的投资机会分析第三节 影响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2021-2027年影响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二、2021-2027年影响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三、2021-2027年影响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四、2021-2027年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五、2021-2027年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第四节 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风险分析一、2021-2027年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二、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政策风险三、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供需风险四、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技术风险五、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经营风险六、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相关行业风险第五节 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风险控制一、2021-2027年经济波动风险控制二、2021-2027年政策风险控制三、2021-2027年供需风险控制四、2021-2027年经营风险控制五、2021-2027年技术风险控制六、2021-2027年相关行业风险控制七、风险控制分析第十五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战略研究第一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战略综合规划()二、技术开发战略三、业务组合战略四、区域战略规划五、产业战略规划六、营销品牌战略七、竞争战略规划第二节 对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品牌的战略思考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二、二氧化碳检测仪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三、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四、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的品牌战略五、二氧化碳检测仪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第三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和企业发展策略分析一、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策略二、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技术发展策略三、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发展策略第四节 政府管理和支持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策略一、提高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竞争力的政策策略二、政府管理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价格的策略第五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战略研究一、2019年医药行业投资战略二、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战略三、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战略四、2021-2027年细分行业投资战略五、投资战略分析图表目录图表 近年来危害中国民众的主要肿瘤疾病及其死亡率图表 伽马刀主要适应症发病率状况分析图表 全国主要省市使用的血液透析机品牌与比例表图表 呼吸机医院使用基本信息图表 呼吸机按价格分段医院使用状况分析图表 进口呼吸机按厂家医院使用状况分析图表 国产呼吸机医院按厂家使用状况分析图表 麻醉机医院使用情况基本信息图表 麻醉机按价格分段医院使用状况分析图表 进口麻醉机按厂家医院使用状况分析图表 国产麻醉机按厂家医院使用台状况分析图表 家庭保健和护理产品列表图表 到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年龄构成情况表图表 到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视力程度构成情况表图表 超声波导入方式示意图图表 超声波-光催化降解处理含酚废水的实验置图图表 超声波氧化法对光解率的影响图表 初始溶液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图表 催化剂投加量对苯酚去除效率的影响图表 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进口数量比较图表 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进口金额趋势比较图表 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进口数量趋势比较图表 2019年我国前十位出口二氧化碳检测仪数量省市地区图表 2019年我国前十位出口二氧化碳检测仪金额省市地区图表 2015-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能力分析图表 2015-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力分析图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产能预测分析图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消费量预测分析图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分析图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价格走势预测分析图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图表 2015-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5-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表 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图表 2015-2019年国家外汇储备图表 2015-2019年税收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5-2019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5-2019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更多图表见正文……

采茶女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调查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当前我国大数据市场的发展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技术发展更是受到国家、地区、企业的三重重视,技术革新速度日新月日,为大数据下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坚实的技术保障,极大化的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政府带头建设食品安全大数据系统建设,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然是行业的建设主力队伍,未来企业级食品安全大数据市场容量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达到33.02亿元。2021-2027年企业级食品安全大数据市场容量预测根据对市场发展趋势的综合情况保守预测,未来五年时间内,我国的食品安全大数据行业市场容量平均增速会保持在快速增长,到2025年市场规模能达到54.40亿元左右。2021-2027年我国食品安全大数据行业市场规模预测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调查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发展环境、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现状分析第.一节 食品制造行业现状一、食品制造行业地位二、食品制造行业发展现状食品制造产业长期以来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未得到全面改变,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一方面,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品牌发展良莠不齐,自主品牌的培育建设能力不足,食品制造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我国食品制造企业规模与产业集中度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小,大中型企业数量偏少的问题。市场竞争结构离散,食品工业兼并重组力度尚且不足,集约化进程比较缓慢,以至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促进食品制造业发展方式改变的任务依然不可懈怠。2017年,中国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23,118亿元,同比下滑2.12%;2018年1-7月,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1,013亿元,同比下滑21.72%。2018年我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0,80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3%,2022年将达到23,177亿元。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预测2017年,中国食品制造业利润总额为1,851亿元,同比下滑7.48%;2018年1-7月,利润总额达到850亿元,同比减少下滑26.56%。2018年我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将达到1,57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33%,2022年将达到1,860亿元。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预测(一)食品制造企业数量(二)食品制造行业规模(三)食品行业进出口情况三、食品制造行业技术水平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数据监测分析一、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规模分析二、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结构分析三、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产值分析四、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成本费用分析五、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盈利能力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业所属行业产量数据分析一、乳制品二、方便食品三、饼干及糕点四、米面及肉制品第四节 中国食品工业存在问题解析一、中国食品工业发展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二、中国食品工业的薄弱环节三、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需突破四大瓶颈四、食品工业面临的挑战五、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深层矛盾第五节 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思路一、食品工业发展的目标二、食品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三、食品工业发展基本思路与方向(一)粮食加工业(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三)肉类加工业(四)乳制品工业(五)水产品加工业(六)果蔬加工业(七)饮料工业(八)制糖工业(九)方便食品制造业(十)发酵工业(十一)酿酒工业(十二)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十三)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四、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战略分析五、中国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六、中小食品企业经营创新思路第二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第.一节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影响一、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二、食品安全主要问题分析三、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原因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影响第二节 食品安全检测现状与趋势一、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分析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三、食品安全检测发展趋势第三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经济发展主要问题三、未来经济政策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一、国家对技术研发的支持(一)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学仪器研究与开发计划(四)863计划(五)973计划(六)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七)科学仪器设备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二、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三、行业新产品与新技术动向第四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运行形势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发展综述一、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特点分析(一)行业进入技术壁垒高(二)行业规模小(三)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四)需要专业人才二、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技术分析(一)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二)检测兽药、渔药残留的仪器(三)检测有毒有害元素及其价态分析的仪器(四)致病菌检验和细菌鉴定的仪器(五)转基因农产品检测仪器(六)检测农产品品质和营养成份的仪器(七)样品前处理的仪器设备三、食品安全检测仪器重点资讯分析(一)重点企业(二)联姻中科院研发出MSE-1型无溶剂高萃取仪(二)北京科委投资4千万研发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三)我国将推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建设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一、世界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总产值分析二、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一)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拥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二)用于食品检验的质谱仪市场被外资瓜分三、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环境分析(一)食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二)国家推进企业食品安全检验能力,推进检测装备自主化第三节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态势预测分析第五章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运行动态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市场走势分析一、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供需分析二、食品样品前处理的市场需求空间三、影响供需市场的因素分析四、产品需求特点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一、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的主要问题探讨二、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面临的挑战分析第三节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发展策略分析第六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主要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进出口总体数据一、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进口数据分析二、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出口数据分析第二节 我国当前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产品所属行业进出口政策第七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产业竞争现状分析一、行业内部竞争格局二、行业上游议价能力三、行业下游议价能力四、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五、行业替代品威胁第二节 外资企业在华竞争分析一、美国安捷伦(Angilent)二、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三、日本岛津(SHIMADZU)四、美国沃特世(Waters)五、美国AB SCIEX公司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竞争存在的问题分析第八章 中国实验分析仪器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第.一节 国有企业发展基本状况一、国有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一)国有企业总体从业人数分析(二)国有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二、国有企业规模竞争力分析(一)总资产规模分析(二)流动资产规模分析(三)负债规模分析三、国有企业效益竞争力分析(一)利润总额分析(二)产品销售收入分析四、国有企业增长竞争力分析(一)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总资产增长率分析第二节 股份制企业发展基本状况一、股份制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一)股份制企业总体从业人数分析(二)股份制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二、股份制企业规模竞争力分析(一)总资产规模分析(二)流动资产规模分析(三)负债规模分析三、股份制企业效益竞争力分析(一)利润总额分析(二)产品销售收入分析四、股份制企业增长竞争力分析(一)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总资产增长率分析第三节 私营企业发展基本状况一、私营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一)私营企业总体从业人数分析(二)私营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二、私营企业规模竞争力分析(一)总资产规模分析(二)流动资产规模分析(三)负债规模分析三、私营企业效益竞争力分析(一)利润总额分析(二)产品销售收入分析四、私营企业增长竞争力分析(一)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总资产增长率分析第九章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一节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二节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三节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四节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五节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六节 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七节 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八节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九节 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十节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十章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投资特性分析第.一节 行业投资特征分析一、行业进入壁垒二、行业经营模式三、行业盈利因素第二节 行业投资机会剖析一、行业投资环境评述二、行业投资机会剖析第三节 行业投资风险预警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二、行业技术风险三、行业政策风险四、行业人力资源风险五、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第十一章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投融资前景与策略分析第.一节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投资环境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投资策略分析()一、规模的发展及投资需求分析二、总体经济效益判断三、与产业政策调整相关的投资机会分析第三节建议一、用户价值二、产业价值链合作三、商业模式创新四、盈利模式五、发展模式第四节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融资现状与潜力一、行业资金需求分析二、行业主要融资渠道(一)政府对行业的资金支持(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三)通过银行进行融资三、行业融资环境分析(一)行业融资环境现状(二)行业融资环境趋势四、行业融资潜力分析()五、融资方式选择策略

江苏首次发布检验 检测行业分析报告

12月5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发布江苏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分析报告。这是江苏省市场监管局首次发布全省检验检测行业统计分析报告。行业发展速率位于全国前列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检验检测机构2221家,从业人员80196人,拥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48.53万台套,仪器设备资产原值256.81亿元,检验检测机构面积1184.98万平方米,参与科研项目1872项,拥有专利3926件,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5家,在境内上市和在新三板挂牌19家,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据介绍,江苏检验检测行业发展速率位于全国前列,2018年全省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同比增长6.01%,从业人员增长3.86%,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增长4.86%,实现营业收入244.77亿元,同比增长14.62%,位居全国第三。2018年,从机构数量看,新兴领域同比增加14.41%,传统领域同比增加12.33%;从营业收入看,新兴领域同比增长55.81%,传统领域同比增长21.91%。在新兴领域,电力行业服务机构数量增比最大,达42.86%,软件及信息化营业收入增比最大,达70.13%。从地域分布看,2018年全省60%机构、70%从业人员和仪器设备、83%机构收入分布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区。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推进区域化合作2019年是机构改革之年,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认可与检验检测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质量建设的相关要求,认真践行“推进高质量监管、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找准在深化改革中的新定位,担起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新使命,展现在市场监管中的新作为,在强化市场监管、引导行业发展、提高质量服务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据介绍,全年完成1500多家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其中组织15个省级检查组,58名专家对75家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现场检查,对全省1000多家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技术能力考核。在信息化监管方面,建设集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和监管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平台——江苏省级检验检测监管服务平台(苏检通),向上承接国家总局,横向对接长三角地区,向下联通市县级监管部门,构建完整高效的检验检测监管体系。江苏省注重发挥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的行业引领作用,目前,共建成国家质检中心53个,省级质检中心64个,综合能力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另外,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契机,推进检验检测区域化合作发展水平。参与制定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检验检测领域2019-2020年度工作规划,积极推进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氢能源汽车研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筹建)”项目建设,进行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对接准备,组织苏州市吴江区参加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信用监管体系建设试点。积极探索长三角区域检验检测机构联合监管模式,形成监管合力。实现检验检测监管共治共享,协同推动提升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领域监管水平。来源: 金陵晚报

夫体道者

潮科技入门指南 | 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编者按:本文作者九鼎投资孟伟、戴宇。孟伟,九鼎投资董事总经理,九鼎半导体产业基金负责人,拥有近15年半导体行业从业及投资经验,曾任职于开翼资本、SK电讯中国基金等半导体产业基金,参与投资管理多个半导体产业链项目,并拥有多年初创半导体公司管理经验,天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士。戴宇,曾任职于中粮集团和广丰投资,主导或参与投资FPGA、半导体测试设备、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多个项目,重点关注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北京大学理学硕士。核心观点行业概览半导体测试是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测试设备包括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其中,测试机是检测芯片功能和性能的专用设备,分选机和探针台是将芯片的引脚与测试机的功能模块连接起来的专用设备,与测试机共同实现批量自动化测试。受益于国内封装测试业产能扩张,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快速发展。2017年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规模为50.1亿美元。随着2018-2020年中国大陆多家晶圆厂陆续投产及量产,国内封测厂将陆续投入新产线以实现产能的配套扩张,将带动国内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高速增长。投资机会目前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仍由海外制造商主导,少数优秀本土制造商奋起直追。其中,海外制造商泰瑞达、爱德万和科休占全球测试设备市场份额接近85%,同时以华峰测控、长川科技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已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成功进入国内封测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自主研发和并购将成为国内测试设备企业的必经之路。预计未来国内会出现5-10家在各自细分市场领先的测试设备企业,通过并购最终形成2-3家国际领先的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目录1、半导体测试设备简述1.1 测试是贯穿半导体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1.2 半导体测试的三大核心设备: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2、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2.1 全球半导体产业稳步增长,中国市场发展强劲2.2 全球半导体制造重心转向中国,拉动国内半导体设备发展2.3 中国封装测试产业快速发展,拉动测试设备市场需求2.4 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规模达50.1亿美元,中国成主力市场2.5 并购成为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主旋律,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3、行业竞争格局3.1 测试机:双寡头格局清晰,SoC成为重要战略领域3.2 分选机:集中度相对分散,主要实现与测试机的配套3.3 探针台:研发难度最大,国产化率低,进口依赖度高4 研究总结1、半导体测试设备简述1.1 测试是贯穿半导体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半导体的生产流程包括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在这两个环节中分别需要完成晶圆检测(CP, Circuit Probing)和成品测试(FT, Final Test)。无论哪个环节,要测试芯片的各项功能指标均须完成两个步骤:一是将芯片的引脚与测试机的功能模块连接起来,二是通过测试机对芯片施加输入信号,并检测输出信号,判断芯片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图1:半导体生产流程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测试环节通常由芯片设计公司委托晶圆厂、封测厂或者第三方测试公司(以下统称测试公司)进行,具体分为两种商业模式:一是芯片设计公司根据产品类型、功能和设计要求等向测试公司指定特定测试设备进行测试;二是如果芯片设计公司的产品属于技术上比较成熟的领域,芯片设计公司会直接委托测试公司,由测试公司根据自身设备排产情况选择相应的测试设备进行测试。因此,测试设备制造商在进行产品开发和渠道拓展时需要兼顾设计公司和测试公司两方的需求。1.2 半导体测试的三大核心设备: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半导体制造是人类迄今为止掌握的工业技术难度最高的生产环节,是先进制造领域皇冠上的一颗钻石。随着半导体技术不断发展,芯片线宽尺寸不断减小,制造工序逐渐复杂。目前国际上7 nm制程已进入产业化阶段,需要近2000道工序,先进的制程和复杂的工序将持续提升对于先进设备的需求。晶圆制造环节设备包括光刻机、化学气相淀积设备、物理气相淀积设备、刻蚀机、离子注入机、褪火设备、清洗设备等;封装环节设备包括研磨减薄设备、切割设备、度量缺陷检测设备、装片机、引线键合设备、注塑机、切筋成型设备等;测试环节设备包括测试机(ATE,Automatic Test Equipment)、分选机(Handler)、探针台(Wafer Prober)等。这些设备的制造需要综合运用光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已经在进行原子级别的制造,具有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设备价值高等特点。 在测试设备中,测试机用于检测芯片功能和性能,探针台与分选机实现被测芯片与测试机功能模块的连接。晶圆检测环节需要使用测试机和探针台,成品测试环节需要使用测试机和分选机,具体测试流程如下:(1)晶圆检测环节(CP)晶圆检测是指通过探针台和测试机的配合使用,对晶圆上的裸芯片进行功能和电参数测试,其测试过程为:探针台将晶圆逐片自动传送至测试位置,芯片的Pad 点通过探针、专用连接线与测试机的功能模块进行连接,测试机对芯片施加输入信号并采集输出信号,判断芯片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测试结果通过通信接口传送给探针台,探针台据此对芯片进行打点标记,形成晶圆的Map图。(2)成品测试环节(FT)成品测试是指通过分选机和测试机的配合使用,对封装完成后的芯片进行功能和电参数测试,其测试过程为:分选机将被测芯片逐个自动传送至测试工位,被测芯片的引脚通过测试工位上的基座、专用连接线与测试机的功能模块进行连接,测试机对芯片施加输入信号并采集输出信号,判断芯片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测试结果通过通信接口传送给分选机,分选机据此对被测芯片进行标记、分选、收料或编带。2、 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2.1 全球半导体产业稳步增长,中国市场发展强劲随着PC、手机、液晶电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在以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物联网、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医疗电子和安防电子等为主的新兴应用领域强劲需求的带动下,全球半导体产业持续增长。根据Gartner数据,2017年在存储器市场量价齐升的带动下,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2.2%,达到4,197亿美元,2007-2017年CAGR为3.95%,其中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3,402亿美元,占比81.4%。随着全球经济稳步增长,预计未来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速在6%以上。图2:2007-2017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及增速数据来源:Gartner2017年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14,251亿人民币(折合2,069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的60.8%,2007-2017年CAGR为8.82%(高于全球3.95%的水平),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随着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中国集成电路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年均增速将达到10-15%,超过全球增长率。图3:2007-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及增速数据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CSIA)注:中国统计口径为集成电路,约占半导体市场规模的80%,其余20%为分立器件、光电子芯片及传感器芯片。2.2 全球半导体制造重心转向中国,拉动国内半导体设备发展全球半导体产能重心转向中国大陆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中国的市场需求大,但自给率低,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中国制造成本较低,且随着技术、人才、产业链资源不断发展,已具备承接产能转移的基础。全球知名半导体企业,如英特尔(Intel)、三星(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台积电(TSMC)、台联电(UMC)、格罗方德(Global Foundry)等已陆续或计划在我国建设工厂或代工厂。根据SEMI发布的报告,2017-2020年间全球投产的半导体晶圆厂为62座,其中26座设于中国,占全球总数的42%。截至2017年年底,大陆地区12寸晶圆厂产能(按设计产能)为52.5万片/月,约占全球产能的12%。根据业内调研统计,2018~2020年中国大陆12寸、8寸晶圆厂建设投资将达7,228亿元(其中内资晶圆厂投资达5,303亿元,占比73%),年均投资达2,409亿元(其中内资晶圆厂投资达1,768亿元)。表1:大陆正在建设中或规划中的晶圆厂(8寸、12寸)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截止至2018年8月)随着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国内半导体设备需求快速增长。SEMI在2018年年中SEMICON West展览会上发布报告,2017年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达566.2亿美元,同比增长37.3%,中国半导体设备支出82.3亿美元,占全球的14.5%,预计到2019年,中国半导体设备支出将增长46.6%,达到173亿美元,跻身世界榜首。图4:全球和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SEMI(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2018.62.3 中国封装测试产业快速发展,拉动测试设备市场需求根据WSTS数据,2017年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市场规模为529亿美元,2011-2017年CAGR为2.2%。随着全球半导体制造重心向国内转移,我国封装测试市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从2011年31.2%提升至2017年52.0%。2017年国内封装测试市场规模为275亿美元(折合1,890亿人民币),2011-2017年CAGR为9.9%,增速远远高于全球,封装测试已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环节。图5:全球和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全球数据来自WSTS,中国数据来自Wind(按1美元=6.88 人民币计算),九鼎投资整理受惠于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我国封测企业逐步开启海内外并购步伐,不断扩大公司规模。其中,长电科技联合产业基金、芯电半导体收购新加坡封测厂星科金朋;华天科技收购美国FCI;通富微电联合大基金收购AMD苏州和槟城封测厂;晶方科技则购入英飞凌智瑞达部分资产。国内封测厂商借助并购潮进入了实力显著提升的快车道,实现了远超同行增长率的快速壮大,已经成为了全球半导体封测行业的重要力量。全球前十大封测厂台湾占据5家、中国3家(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美国以及新加坡各1家。2017年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三家封测厂销售总额占全球OSAT总收入的19.1%,占全球封测市场总规模的9.8%。同时,随着晶圆厂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国内封测厂陆续投入新产线以实现产能的配套扩张,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大陆本土封测企业的销售额占全球OSAT总销售额的比例将提高至40%以上,成为全球封测设备销售的最大市场。表2:2018年部分封测产线规划信息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2.4 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规模达50.1亿美元,中国成主力市场根据SEMI数据统计,2015-2017年全球晶圆加工设备、测试设备、封装设备以及其他设备三年累计销售额占比分别为80%、9%、6%、5%。以此测算,2017年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规模为50.1亿美元,其中,测试机、分选机和探针台占比分别为65%、18%、17%。对应的市场规模分别为33.1亿美元、9.2亿美元和7.8亿美元。测试机根据测试产品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SoC测试系统、存储器测试系统、模拟测试系统、数字测试系统、RF测试系统等;分选机根据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平移式分选机(Pick & Place)、重力式分选机(Gravity-feed)、转塔式分选机(Turret)等。下表整理了2017年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表3:2017年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数据来源:测试机数据来自VLSI,分选机数据来自九鼎投资半导体团队调研整理随着2018-2020年中国大陆多家晶圆厂陆续投建及量产,国内封测厂将陆续投入新产线以实现产能的配套扩张,将带动国内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高速增长。根据九鼎投资市场调研分析,2017年国内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约42亿人民币(不含存储测试设备),预计2020年国内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需求将达到80.6亿人民币(不含存储测试设备)。表4:2018-2020年中国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需求测算数据来源:九鼎投资调研2.5 并购成为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主旋律,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半导体测试设备属于产品线非常丰富、细分领域较多的一个行业,该领域自2000年以后出现了大规模的整合,全球主要参与者减少至5家左右。以全球领先的分选机企业科休(Cohu)为例,其在2008年和2013年分别收购Rasco(主要业务为重力式分选机和平移式分选机)和ISMeca(主营业务为转塔式分选机),丰富了其在分选机领域全系列产品线;2017年Cohu分选机全球市场占有率21.5%;2018年5月Cohu收购全球第二大分选机企业科利登(Xcerra,主要业务为测试机和分选机),进一步将其分选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8.5%的同时,填补了其在测试机领域的空白。下表整理了占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约80%市场份额的四巨头泰瑞达(Teradyne)、爱德万(Advantest)、科休(Cohu)和科利登(Xcerra)的并购史。表5: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并购情况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鉴于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龙头企业的发展历史,国内企业应把握产业发展黄金窗口期,内生、外延双轮发力。目前国内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优秀的测试设备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内,较高的净利率(20%左右)和较快的增长速度足以支撑一些细分领域优秀的企业上市,预计未来国内会出现5-10家在各自细分市场领先的测试设备企业,通过并购最终形成2-3家国际领先的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3、 行业竞争格局3.1 测试机:双寡头格局清晰,SoC成为重要战略领域2017年双寡头泰瑞达(Teradyne)、爱德万(Advantest)测试机销售额分别为13.7亿美元、12.4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1.4%、37.5%,其主要测试机产品为SoC和存储器测试系统。在SoC测试领域,1995年泰瑞达收购Megatest,通过Catalyst和Tiger测试系统成为SoC测试领域的领导者,而爱德万于2011年收购惠睿捷,使其在SoC测试领域迅速提升,2017年泰瑞达和爱德万垄断全球SoC测试机86.2%的市场份额。此外,科利登是除了泰瑞达和爱德万以外极少数具备SoC测试机生产能力的企业,该公司SoC测试系统产品包括X-Series系列、Diamond系列以及新推出的紧凑型的DxV SoC测试系统,2017年测试机营收为1.56亿美元,市占率为4.7%。 在存储测试领域,由于80年代半导体产业由家电进入PC时代催生了DRAM大量需求,日本在原有积累基础上实现DRAM大规模量产,迅速取代美国成为DRAM主要供应国,在此产业转移背景下,爱德万抢先布局存储器测试领域,于1976年推出了全球首台DRAM测试机T310/31,2017年爱德万存储器测试机全球市占率达到59.5%;由于韩国在存储市场的垄断地位,韩企Exicon、UniTest几乎瓜分了剩余大部分的存储测试机市场份额。表6:全球主要测试机企业概况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本土企业通过多年的研发和积累在模拟/数模测试和分立器件测试领域已经实现进口替代,基本完成国产化。其中华峰测控、长川科技、宏测半导体模拟/数模混合测试机年出货量接近700台,约占国内模拟测试机市场份额的85%;联动科技、Juno、宏邦电子分立器件测试机国内市场总份额超过90%。而在SoC领域,本土企业还尚未形成成熟的产品和市场突破,主要原因有两方面:1)SoC芯片集成了微处理器、模拟IP核、数字IP核以及存储器控制接口等功能,不同模块的频率、电压、测试原理均不同。同时,高度集成造成测试的数据量和时间成倍增长,测试功耗也是传统测试项目的2~4倍,因此该类芯片的测试对测试机有更高的要求;2)数字测试模块的核心技术依赖于Firmware(固件)与硬件系统的互相配合,涉及到结构、算法、硬件设计多个领域技术的综合运用,本土企业无法通过简单仿制进行开发,必须通过自主创新重新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对相关领域的技术、经验要求更高。表7:本土测试机企业概况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SoC芯片的应用推动了大量SoC测试机的需求,如手机芯片就是集成了CPU、GPU、基带芯片(负责通讯)、图像处理器(ISP)等的SoC。从过去10年的历史发展来看,SoC测试系统占测试机的比例基本稳定在60%以上,这也促使国外测试设备巨头重点布局SoC测试领域。我们认为,随着本土优秀团队的出现和技术的突破,SoC测试机会如同模拟/数模测试机和分立器件测试机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完成国产化。3.2 分选机:集中度相对分散,主要实现与测试机的配套相较于测试机,分选机的行业壁垒相对多样化,其竞争优势侧重有所不用。对于分选机企业来说,实现与测试机的良好配套,满足多样化产品的不同需求,以及形成良好的服务能力是分选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形成行业较分散格局的重要原因。2017年分选机全球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科休、科利登和爱德万,市场份额分别为21.5%、17.0%和14.0%。2018年5月科休收购科利登进一步提升了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集中度,至此形成了科休和爱德万市占率分别为38.5%和14.0%的市场格局。在分选机细分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企业,如:韩国的Techwing是全球领先的存储芯片测试分选机厂商,其在存储芯片测试分选机领域的市占率超过50%;ASM在转塔式分选机领域的市占率为54%,Epson、Hontech在平移式分选机领域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本土分选机企业主要有长川科技(重力式和平移式分选机)、金海通(平移式分选机)、上海中艺(重力式分选机)、格朗瑞(转塔式分选机)等。而在各类分选机中,转塔式分选机国产自给率最低(约8%),主要原因为转塔式分选机是UPH(每小时分选芯片数量)最高的一类分选机,在高速运行下,既需保证重复定位精度,又需保证较低的Jam Rate(故障停机比率),这对分选机设备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8:本土分选机企业概况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3.3 探针台:研发难度最大,国产化率低,进口依赖度高除了分选机与测试机,另一类主要测试设备是探针台,其研发难度非常大,目前国产化率低、进口依赖大。虽然国内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深圳矽电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在探针台制造领域已经获得了一定成果,但还难以抗衡国际企业如日本 东京精密公司、美国QA公司、美国MicroXact公司、韩国Ecopia 公司、韩国Leeno公司在探针台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我国长川科技在现有集成电路分选系统的技术基础上,研发晶圆测试所需的CP12探针台,CP12具备8-12英寸各类晶圆的测试能力,突破了超精密视觉定位、微米级运动控制、高冗余控制系统等技术难关,为未来进入市场打下坚实基础。4、 研究总结半导体测试是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测试设备包括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2017年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规模为50.1亿美元,行业快速增长且进口替代空间非常大。并购加剧了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的集中度,泰瑞达、爱德万和科休占全球测试设备市场份额接近85%,国内以华峰测控、长川科技为代表的本土测试设备企业已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受益国内封装测试业产能扩张,将得到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自主研发和并购将成为国内测试设备企业的必经之路,预计未来国内会出现5-10家在各自细分市场领先的测试设备企业,通过并购最终形成2-3家国际领先的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

指南针

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企业竞争及技术发展方向分析(附报告目录)

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企业竞争及技术发展方向分析(附报告目录)1、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发展分析(1)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介绍水质检测仪,用于分析水质成分含量的专业仪表,测量水中:BOD、COD、氨氮、总磷、总氮、浊度、PH、溶解氧等项目的仪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是用来检测水溶液多种物理及化学指标的专用仪器。水质快速检测仪是依据国家标准方法研发具有高效精确的特点。并且仪器配备专用试剂可以实现现场快速定量检测。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水污染事件尤其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更是时有发生,往往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预想不到的巨大损失,有些水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之大,甚至触目惊心,难以估量,极大危害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高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认识、采用完备的预备措施应对事件发生,避免或最大程度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成为社会关注和需要解决的课题。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常规的实验室检测从样品的采集到样品预处理,上机分析到出报告结果,整个过程需要几个小时,满足不了应急的需要。这迫切要求水行政管理以及环保部门的水质监测队伍,不断探索应急情况下的水质检测手段和工具。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运用于突发事故现场监测工作中,具有时间短、出数快、实效强等特点,对迅速查明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在最短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最有价值的检测数据,为控制污染扩散、制定有效的排除措施提供决策依据。(2)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链分析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链分析资料来源:普华有策市场研究中心基于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的优良性能,可以将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应用到多个领域中,大大提升水质分析的质量和效果。1)对饮用水进行检测在目前公众对饮用水不放心的情况下,应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可以实现对饮用水的随时随地检测,保证饮用水的安全,保证居民的饮水健康。 在目前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的应用,可以帮助普通居民简单、快速地识别饮用水的污染程度,确认饮用水的真实质量,避免不合格的水被饮用,确保饮水健康。 可见在对饮用水的检测方面,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在水产养殖领域中的应用水产养殖领域中,要求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在保证水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升养殖效益。 传统的水质分析监测方式实施条件要去较多,并且不能实现实时监测,而水质实时检测系统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便、实时监测等优势,大大提升了水产养殖领域的监测质量,满足了水产养殖领域的水质监测需求,对于水产养殖领域的发展非常有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3)其他领域的水质检测应用在需要进行快速水质监测的领域和行业中,便携式水质检测仪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和应用前景,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化工业、轻工业、食品生产业中,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各种水溶液、饮料、食品化学成分的快速、准确检测,提升了检测质量,增加了行业和领域的综合效益,对相关行业和领域的长远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也有利于国家对相关行业进行质量监测,提升了监测工作的实效。总而言之,和传统的水质检测分析方式相比,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融合了先进的物质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是时代和科技的产物,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自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大力普及、科学应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进行水质分析,提升水质监测和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融入更新、更好的技术,继续提升水质分析的能力和效果。2、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竞争分析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的生产企业有一百多家,大部分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较少,同时,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的水质检测行业起步较晚,存在产品单一且质量不稳定的状况。许多企业的产品种类重复度较高,技术含量相对国外较低,有些核心部件还需进口,高端设备和市场规模较小的产品主要依靠进口;研发资金投入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自主先进技术多数停留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化程度和渠道还有待拓展。中国水质检测设备行业的竞争相当激烈。随着国产设备技术水平逐渐提升,水质检测设备从以进口设备为主,逐渐转向更多地考虑使用国产设备。其中,包括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恒机电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绿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智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中易天地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和规模处于领先水平。3、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技术发展方向分析目前,市场的巨大潜力让设备提供商们闻风而动,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也开始让水质分析仪器市场更加风声水起。在利用各种如浊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技术的基础上,除了传统的pH计,电导率仪,浊度仪,溶氧仪,总有机碳分析仪,总磷总氮测试仪等仪器外,近年来,一些科研人员将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水质监控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一些新型水下探测设备。近年来我国对污水处理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尤其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加上医药、化工和石化工业等对污水处理的重视形成的市场需求提升,都使得水质分析仪器市场不断扩容。我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市场2018年达到23.28元,成为亚洲最大潜力的市场之一。水质分析仪器有多个细分领域,包括实验室用、工业用、河流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市政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分析等。目前,我国市场更倾向于多参数测定仪器,同时价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随着温度传感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水质分析仪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未来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水质分析仪器发展主要趋势。我国本土企业也只有沿着这样的路线发展,才能满足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需求。4、我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便携化、智能化、快捷化、多功能化的仪器才是市场发展的主流,虽然在某些场合对大型仪器的使用非常有必要,但在绝大多数的检测活动中,轻巧便携、操作简单、功能多样化的产品显然更受欢迎,所以我国的水质检测仪制造水平要追平国际,就需要在这些方面下苦功夫,避免出现产品结构单一、功能单一、缺乏创新等状况。仪器生产商要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创新,发展出更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当下我国的环保形势良好,国家对环境监测仪器的需求大,在政策上也多有扶持,所以行业内要及时抓住机遇,依托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聚集优秀人才,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国之重器,让国产仪器真正走出国门。当然,我国的仪器行业还存在一个状况,就是两极分化严重,一大批企业徘徊在中低端产品线上,而能与世界水平比肩的却寥寥无几,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长此以往,对我国的仪器行业发展并没有任何好处,水质检测仪也如是,可见国产仪器商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报告目录:第一章 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相关概述第一节 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相关概述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品概述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品分类及用途第二节 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经营模式分析一、生产模式二、采购模式三、销售模式第三节 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价值链分析第二章 2015-2019年世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运行状况透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世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发展总况一、世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技术分析二、国外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的发展概况三、国外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的现状和发展历程第二节 2015-2019年世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主要国家运行分析一、美国二、英国三、其他第三节 2015-2019年世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第三章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政策环境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社会环境分析第四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技术环境分析第四章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运行状况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发展概述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运行动态分析一、产业热点分析二、产业运行趋势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一、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存在的问题二、规范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发展的措施三、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发展的建议第五章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市场运行动态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发展综述一、行业发展阶段分析二、行业发展现状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主要企业竞争状况一、企业竞争现状二、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供需情况一、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量分析二、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需求量分析三、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供需平衡分析四、购买者购买影响因素分析第六章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主要数据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规模分析一、企业数量增长分析二、从业人数增长分析三、资产规模增长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结构分析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二、销售收入结构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产值分析一、产成品增长分析二、工业销售产值分析三、出口交货值分析第四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成本费用分析一、销售成本分析二、费用分析第五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一、主要盈利指标分析二、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分析第七章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细分产品市场进出口数据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A行业进出口数据分析一、进口数量分析二、进口金额分析三、出口数量分析四、出口金额分析第二节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B行业进出口数据分析一、进口数量分析二、进口金额分析三、出口数量分析四、出口金额分析第三节 影响进出口的因素分析第八章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竞争现状分析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中外竞争力对比分析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技术竞争分析三、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品牌竞争分析第二节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集中度分析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生产企业集中分布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市场集中度分析第三节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企业提升竞争力策略分析第九章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领先企业运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节 企业1一、企业产品概述二、企业经营及效益分析三、企业销售网络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二节 企业2一、企业产品概述二、企业经营及效益分析三、企业销售网络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三节 企业3一、企业产品概述二、企业经营及效益分析三、企业销售网络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四节 企业4一、企业产品概述二、企业经营及效益分析三、企业销售网络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五节 企业5一、企业产品概述二、企业经营及效益分析三、企业销售网络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十章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企业市场发展前景及趋势第一节 企业发展机遇及风险一、企业发展机会二、企业发展挑战第二节 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一、国际化二、战略联盟三、科技创新四、产异化第三节 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企业发展建议第十一章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发展趋势预测第一节 全球经济环境发展趋势评估第二节 中国经济环境发展趋势评估第三节 中国上游产业环境发展趋势评估第四节 中国下游产业环境发展趋势评估第五节 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一、产业发展机遇二、产业发展劣势三、产业发展优势四、产业发展风险第六节 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市场发展预测评估一、2020-2026年市场容量趋势预测二、2020-2026年市场结构发展趋势三、2020-2026年消费特征发展预测四、2020-2026年消费热点发展预测第十二章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第一节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技术发展方向分析二、我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未来发展趋势三、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市场未来需求特点分析第二节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市场预测分析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市场供给预测分析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需求预测分析三、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进出口预测分析第三节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产业市场盈利预测分析第十三章2020-2026年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投资结论及建议第十四章 2020-2026年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投资风险分析第一节 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存在问题分析第二节 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上下游产业链风险分析一、下游行业需求市场风险分析二、关联行业风险分析第三节 中国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行业投资风险分析一、政策和体制风险分析二、技术发展风险分析三、原材料风险分析四、进入/退出风险分析五、经营管理风险分析

李颙

2019年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调研报告发布

高效液相色谱仪因其样品适用范围广、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样品回收方便等特点,在制药、食品、环保、石化、农林、医疗卫生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如今最重要的分析仪器之一。本报告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技术的基本情况,同时详细分析了我国液相色谱仪用户地区分布、专业类别、单位性质等,另外还分析了2018年我国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的总体情况以及各主要厂商的动态。本报告还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初步阐述。另外,针对目前液相色谱用户对产品的质量、售后等的评价进行了分析报告。报告目录目录 I 图表目录 III 第一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技术概况 1.1液相色谱定义及分类 1.2 高效液相色谱仪组成 1.2.1.高压输液系统 1.2.2.进样系统 1.2.3.分离系统 1.2.4.检测器 第二章 主流液相色谱厂商及产品分析 2-1国内外主流液相色谱厂商及产品介绍 2.2 2018-2019年液相色谱新品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需求分析 3.1液相色谱用户情况分析 3.1.1 液相色谱用户单位性质分析 3.1.2 液相色谱应用行业分布 3.1.3 液相色谱用户的地域分布 3.1.4 液相色谱用户使用仪器类型分布 3.1.5 液相色谱用户拥有的仪器数量分析 3.1.6 用户购买液相色谱主要用途 3.1.7 用户拥有的液相色谱仪品牌分析 3.1.8 受调研液相色谱采购仪器的途径 3.1.9 受调研液相色谱用户采购调研途径 3.2 液相色谱应用领域分析 3.2.1 液相色谱在制药领域的应用 3.2.2 液相色谱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3.2.3 液相色谱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3.2.4 液相色谱在石化领域的应用 3.3 液相色谱相关应用标准分析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规模及竞争情况分析 4.1 2018年中国液相色谱市场情况分析 4.1.1 2018年中国进口液相色谱规模及情况分析 4.2 2018年主流液相色谱品牌销量分析 4.3 2018年液相色谱政府采购招中标情况分析 第五章用户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评价分析 5.1 用户采购液相色谱的关注因素 5.2 液相色谱用户二次购买率分析 5.3液相色谱故障率分析 5.4 液相色谱用户满意度分析 5.4.1 售前服务满意度 5.4.2到货安装满意度 5.4.3 用户培训满意度 5.4.4 售后服务态度满意度 5.4.5售后响应速度满意度 5.4.6 解决问题能力满意度 5.4.7耗材配件价格满意度 第六章 总结

凡交

病理检测与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如需报告请登录 未来智库)一、病理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病理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 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病理检查在肿瘤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虽然肿瘤的诊断有多种形式,但是病理报告目前被 公认为是对肿瘤的“最后判决”,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1.1 病理检查包括标本固定等多个步骤,按临床需求可用于进一步特殊检查传统的病理检验主要包括标本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和观察过程。固定是将标 本放在 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保留组织形态结构;固定后病理医生要对标本进行取材,即 选取有代表性的部位切成合适的大小;之后脱水机将组织在梯度酒精里进行脱水、在二甲苯中 进行透明并最后将组织在石蜡中浸透;接着对标本进行包埋,做成组织蜡块,并依次进行切片、 染色和封片,最后由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应临床需要可进一步进行免疫组化和分子 病理检测等操作。1.2 病理检查技术可分为四大细分领域,逐渐加深探索疾病本质病理检查根据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传统病理技术(组织病理、细胞病理)、免疫组化病理和分 子病理。传统的组织病理建立在组织、细胞的水平上,可以通过病理医师的显微镜诊断来判断 疾病的性质(炎症性病变还是肿瘤型病变、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等);免疫组化病理建立在 蛋白质水平上,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原发部位、病理分型、残留边缘癌细胞等, 除了诊断作用以外还具有指导预后的作用;分子病理建立在核酸分子水平上,可以确定肿瘤的 基因突变类型,用于后续靶向药物的指导以实现精准医疗。北京市 2018 年发布《关于规范调 整病理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 对病理价格有所规范,将部分项目纳入医保,也一定程 度上成为未来全国的风向标。1.3 病理科产业链包括原料市场、试剂设备市场和诊断市场病理科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料市场、中游试剂设备市场和下游需求诊断市场。病理诊断类似于 IVD,完整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原料供应行业和下游需求市场,上游原料包括生物与化学原材料 以及各种机械零配件,分子病理还会涉及到引物、探针等;中游包括病理诊断试剂和病理诊断 仪器;下游需求主要来自于医院、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体检中心等。1.4 病理医师稀缺、资源分配不均是行业核心问题1.4.1 病理医生缺口大,基层医院更加缺乏我国注册执业病理医生严重缺乏。2018 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量为 840.41 万张,原 卫生部《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每 100 张床位配置 1-2 名病理医生,则实际需 要的病理医生为 8.4-16.8 万人,而截至 2018 年末,我国目前在册的病理医生(包括执业医师 和助理执业医师)为 1.8 万人,则病理医生的缺口至少为 6.6 万人。我国病理医师相对人数相比海外发达国家明显偏少。此外,根据《2015 国家病理科医疗质量 报告》显示,2014 年美国病理执业医师数为 2.8 万人,每名医师服务人口数为 1.1 万人,而 我国 2014 年病理执业医师数为 1.025 万人(不包含助理),每名医师服务人口数为 13.6 万人, 我国病理医师人均服务人数相比海外发达国家明显较少,病理医生严重缺乏。我国病理医师资源分配不均衡,基层医院病理医生更加缺乏。据《2015 国家病理科医疗质量 报告》统计,2014 年我国 61.8%的执业病理医生分配在三级医院,仅有 0.9%的病理医生分配 在一级医院,而 2014 年一级医院的数量占所有公立医院的 44.3%,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一 级医院平均每百张床位仅 0.02 名病理医生。病理科作为基础学科,其诊断会直接影响到基层 医院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1.4.2 多点执业、鼓励病理诊断中心设置等政策有望解决行业固有矛盾医师多点执业有望解决病理行业固有矛盾。医师多点执业是指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经卫生行政 部门注册后,受聘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执业的行为。2015 年 1 月原国家卫计委推出《关于推 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均衡各地医疗资源,提升医生收入。 病理行业发展正是受限于医生数量极度缺乏、资源分配不公平、医生收入较低等问题,在多点 执业政策体制下这些矛盾有望得到解决。鼓励病理诊断中心设置。2016 年底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病理诊断中心基本标 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病理诊断中心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鼓励病 理诊断中心向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并表示设置病理诊断中心等医疗机构对于实现区域医疗资 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具有重要作用。该政策的提出有利于病理 行业资源更有效地配置。1.4.3 AI病理技术可发现“肿瘤”像素区域,有望大大解放医生劳动力AI 病理有望解决病理医生短缺问题。由于病理诊断目前主要是手工操作主导,病理医生数量 短缺成为限制病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AI 病理技术的出现有望解决这个问题。有深度学习支 撑的人工智能能够以迅速、标准化的方式处理医学影像,分辨出单个小区域内被标注为“肿瘤” 的像素,对可疑影像进行勾画、渲染,并以结构化的语音提出建议。目前,病理 AI 的研究主 要有三个部分,包括开发模型、建立关联性和预后预测,可以覆盖从基层医院到三甲医院的不 同应用场景。AI 系统有望大量减少病理医生的工作量。在传统病理读片情况下,病变所占面积常常小于 1%, 病理医生需要将精力花在成百上千万像素点的阴性范围内。如果病理 AI 系统投入临床使用, 在保证 100%灵敏度的条件下,能够减少病理医生 65-75%的无谓读片工作,而临床医生只要 将注意力集中在可疑位点即可。二、病理行业潜在市场超300亿,竞争格局较为分散2.1 组织病理分为石蜡切片和术中切片,技术较为成熟、市场20亿以上2.1.1 组织病理技术目前较为成熟,主要分为石蜡切片技术和术中冰冻切片组织病理中常用试剂设备包括福尔马林、乙醇、苏木素伊红、脱水机和显微镜等。固定液常用 的试剂是 10%福尔马林,是用于组织离体后,通过固定液使细胞内的物质尽量接近其生活状 态时的形态结构和位置,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腐败;乙醇主要用于固定后水洗,除去组织中水 分,便于后续操作;苏木素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使组织中的嗜碱性物质染成蓝色,如细胞核中 的染色质等;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使组织中的嗜酸性物质染成红色,如多数细胞的细胞质、 核仁。常用的设备包括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组织包埋机、石蜡切片机、烤片机、显微镜等。组织病理的作用是明确疾病的性质,根据应用目标不同可以分为石蜡切片和术中冰冻切片。石 蜡切片是现代病理诊断的常用方法,通过取材、固定、脱水等常规操作制备玻片样本,观察细 胞组织的形态结构,一般从取材固定到制成标本需要数日,但可以长期保存,组织结构保存良 好。冰冻切片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使组织快速冷却到一定硬度,然后进行切片的方法,多用于 临床手术病人在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给外科医生提供手术决策。冰冻切片相比较石蜡切片简单 易行,但对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2 组织病理市场规模为20-30亿元,市场相对稳定、下游检验外包看医院外包率提升18 年组织病理市场规模为 20 亿元以上。我们假设每位癌症病人会至少做一次术前活检和者 术中活检,参考北京市价格,假设平均每个病人需要 8 个标本,则两者费用之和为 510 元(一 次术中切片 180 元+8 个标本的术前活检 330 元) 。假设组织切片之前的影像学检测准确率为 70~90%,每位病人都是依靠组织切片确诊,估计 2018 年新增癌症病人 414 万人,则我国 组织病理市场规模为 23.5-30.2 亿元。组织病理技术较为成熟,因此假设 2025 年市场空间 保持不变。病理仪器在大型三甲医院、 ICL 主要还是进口品牌徕卡、赛默飞主导,未来进口替代是长逻辑。以浙一医院为例,2015 年医院除了简单的冰箱、温箱等,所有的设备均为进口,国产设备一 直以来性能落后、质量较差、稳定性差;近年来医院发现国产设备有了本质上的提高,技术员 逐渐开始接受国产设备。例如,目前脱水机、染色机既有徕卡产品也有达科为产品;国产封片 机察微也以使用方便、速度快、兼容性好受到了技术员的青睐;原来的 8 台徕卡展片机也一并 换成了金华科迪的展片机。在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从金域医学的招股说明书项目筹集资金使 用方式看,更偏好于使用进口病理仪器特别是徕卡的产品。组织病理检验市场长期看外包渗透率提升,金域占市场的 20%。在下游检验市场层面,以 ICL 金域医学为例,根据其 2018 年年报披露,公司拥有组织病理形态学技术平台,年组织病理切 片数量为 200 万例,以上文中提到的组织病理年检测次数中位数 1051.4 万次计算(平均病理 切片检测人数 525.7×平均检测 2 次),金域医学检测量渗透率为 19%;艾迪康 2017 年组织 活检标本总量超过 70 万余例,渗透率约为 6.7%。我们认为组织病理项目技术目前已经较为成 熟,偏向于普检项目,下游 ICL 企业需要看医院外包渗透率的提升。2.2 细胞病理主要用于宫颈癌筛查,潜在市场空间超200亿2.2.1 细胞病理主要用于宫颈癌筛查,TCT技术已基本取代传统巴氏涂片细胞病理学检查是指通过对患者病变部位脱落、刮取和穿刺抽取的细胞,进行病理形态学的观 察并作出定性诊断的过程。细胞病理包括脱落细胞学和针吸细胞学。细胞病理主要用于筛查宫 颈癌,即取出宫颈脱落细胞来进行检查,临床上主要的方法有巴氏涂片和 TCT(液基薄层细胞 检测),TCT 技术已经基本取代传统巴氏涂片。传统巴氏涂片技术用刮板刷出部分子宫颈脱落细胞, 直接涂到玻片上,在经过染色进行观察。这种方法较为便宜,便于普查,但缺点是这种方法制 备的标本细胞堆积在一起,不便于观察,诊断准确率较低,有一定的误诊、漏诊率。TCT 技术 是用小刷子刷出细胞,然后刷到装有固定液的小瓶子里,经过离心、制片、染色等步骤获得较 为优质的涂片,筛查率较高漏诊率比较低。目前,TCT 技术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巴氏涂片用于 宫颈癌筛查。2.2.2 细胞病理潜在检验市场规模超200亿元,长期看外包率、筛查率提高目前,我国暂未有严格意义上统一的宫颈癌筛查指南。参考美国 USPSTF 指南推荐,年龄小 于 21 岁的女性无论有无性生活史,均不建议常规筛查;21-29 岁女性每 3 年行 1 次单纯宫颈 细胞学筛查,且指南并未对 HPV 筛查做出推荐;30-65 岁女性建议每 3 年行一次单纯宫颈细 胞学筛查,每 5 年行1 次单纯hrHPV 检测,或每 5 年进行一次 hrHPV 联合宫颈细胞学筛查。但鉴于美国 HPV 疫苗较为普及,我们与行业专家沟通后认为,我国女性应每年行一次 TCT 检查联合 HPV 检查。我国《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 年版)》也建议,我国女性应主要采用 TCT 筛查,HPV 检测可以作为 TCT 的有效补充,二者联合有利于提高筛查效率。预计 2025 年宫颈癌筛查市场规模超过 200 亿元。结合专家调研以及我国筛查意识和实际情 况,我国 2018 年 20-64 岁女性人数为 4.53 亿,城市化率为 59.15%,国家启动两癌筛查程 序后,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筛查普遍采用传统巴氏涂片方法,城镇妇女普遍采用 TCT 方法。 我们采用情景分析,分别假设 2018 该年龄段每 3、4、5 年做一次 TCT 检测,到 2025 年我 们假设检测单价降低 10%,城市化率提高至 70%,在 3 年一次的筛查频率下,市场空间将达 到 227 亿元。(假设 2018 年 5 年/次、2025 年 3 年/次是合理的情景)液基细胞检测仪三甲医院偏好进口产品,部分国产产品也较为优秀。目前国内液基细胞检测仪 厂商包括豪洛捷、孝感宏翔等,格局较为分散。三甲医院较多用进口的豪洛捷新柏氏液基细胞 检测仪,而 ICL 和低等级医院更偏向于性价比较高的国产产品控制成本。国产产品中较为优秀 的包括孝感宏翔的 HX448-A 全自动液基细胞制片染色一体机、海世嘉的 CellTake 4800 全自 动液基细胞制片染色系统,制片质量较同类产品更高。细胞病理检验行业长期看医院外包率提升以及意识增强后筛查率的提升。从检验市场看,根据 金域医学 2018 年年报披露,公司该年病理标本总量超过 1000 万例,其中组织活检样本 200 万例,我们预计细胞病理样本为 800 万例(因免疫组化病理和分子病理检查都要建立在活检样 本上),而据上文计算得目前每年检测量为 9060 万例(假设 2018 年筛查频率 5 年/次,检测 量为 4.53 亿人口/5 年每次),则金域医学渗透率为 8.8%;艾迪康 2017 年妇科液基细胞学年 标本量超过 450 万例,则其渗透率约为 5.0%。我们认为细胞病理检验筛查行业 TCT 技术已经 较为成熟短期难有技术迭代,未来看医院外包率提高以及筛查意识增强以后渗透率的提高(国 家大力普及),市场空间较为广阔。2.3 免疫组化病理潜在空间近40亿,进口替代空间较大2.3.1 免疫组化技术经历六大发展阶段,传统人工正向自动化设备升级免疫组化病理利用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特性,将组织中某 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 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 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免疫组化病理相对传统病理优势明显。免疫组化是病理诊断中非常重要的方法,理论上所有的 蛋白都可以在免疫组化中检测出来;除诊断之外,免疫组化在判断预后、预测治疗效果、精准医疗等方面也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可以为进一步的分子病理诊断做好基础。尽管相对传统方法 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是在原始切片的基础上进行,故与传统组织病理诊断形成互补的关系。以某病人的组织病理报告为例以更好阐述免疫组化的实际应用。图中病理报告包括传统的活检、 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组织活检部分对癌的外观形态、发生部位、侵入状况、是否转移进行了 描述,免疫组化对癌种的分型、恶性程度(KI67)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从免疫组化的情况来 看基本已经明确了这个肺癌是 EGFR 的 19 号外显子突变(一个+号)分子分型,KI67 指标代 表癌细胞高中度分化(低程度增殖),恶性程度较低。在此基础之上病人进一步做了分子病理 诊断,进一步明确了 EGFR19 号外显子突变,验证了免疫组化的判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靶 向治疗。免疫组化病理正由传统人工技术转向设备自动化,试剂仅涉及中低端免疫技术。免疫组化病理 技术经历了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标技术、PAP 技术(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过氧化物酶法,酶标技术改良) 、ABC 技术(卵白素-生物素-酶复合物染色法,酶标技术改良)、免疫胶体金技 术和全自动 IHC 工作站等发展阶段,目前国内行业趋势是从传统手工免疫组化转向设备全自动 化,更加能够满足临床上病理标本迅速增加的需求。在试剂的技术层面,免疫组化病理目前应 用的还是较为低端的免疫技术,包括酶标免疫、免疫胶体金、免疫荧光等,很少涉及到较为高 端的化学发光技术。2.3.2 免疫组化病理潜在检验市场规模超过40亿,普及程度逐渐加大医药工业试剂市场:免疫组化工业试剂市场 2017 年市场规模为 18 亿元。中国产业信息显 示,2017 年我国免疫组化试剂需求量约 1000 万盒/瓶,均价约 180 元/盒/瓶,免疫组化试剂 需求市场规模约 18 亿元,2012-2017 年复合增速为 14.27%。试剂盒需求量方面,从 2012 年的 420 万盒增长到 2017 年的 1000 万盒,增速明显高于市场规模增速,而试剂单价平稳下 降。医疗服务市场:预计 2025 年免疫组化病理检验市场超过 40 亿元。目前,以上海瑞金医院价 格为参考,免疫组化收费为 180 元一次,平均每个病人需要切片 8 个(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 则每个病人的平均费用为 1440 元;目前免疫组化普及程度加大,许多肿瘤包括胃癌、肠癌、 肺癌也开始常规做免疫组化诊断,假设 2018 年肿瘤发病病人为 414 万人次,市场渗透率为 50%,则市场规模为 29.8 亿元。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渗透率将达到 80%,而检测单价降低至 160 元,则市场空间将达到 44.4 亿元。2.3.3 行业主要由外资主导,进口替代将成未来趋势我国免疫组化病理市场由外资主导。目前,由于外资企业进入国内较早,我国免疫组化市场(仪 器和设备)主要以罗氏、徕卡、Dako 等外资品牌为主,占据约 70%的市场份额;其中,Ventana (罗氏子公司)主要产品为病理仪器,抗体为辅,免疫组化仪器约占 50%的市场份额,其仪 器是密封体系只能用罗氏的抗体;Dako 主要产品为抗体,国内市场份额约为 55%;徕卡主要 生产病理相关的设备,抗体的质量也较好,但是价格较高。试剂技术较为成熟,设备技术逐渐实现进口替代。从工业试剂行业发展的层面说,免疫组化是 一个技术较为成熟的细分市场,主要技术壁垒体现在全自动化仪器上,核心零部件依然较为依 赖进口,以迈新生物为代表的全自动设备的进口替代成为主逻辑,而配套试剂的免疫技术较为 低端,已足够满足临床使用,根据迈新生物官网披露的项目,用的较多的还是免疫酶标的技术。 未来 PD-1 试剂盒陆续推出有可能成为该行业未来一个新的看点。检验市场各癌种检测普及率增加。从检验市场的角度说,以金域医学为例,目前免疫组化开展 的项目包括使用免疫荧光的肾脏类疾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的各种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以 及各种神经、肌肉类疾病;艾迪康 2017 年完成免疫组化标本超过 12 万例,根据上文年检测 人数 166 万人次计算,市场渗透率约为 7.2%;推测金域医学市占率在 10%以上。检验行业目 前随着癌种检测的普及渗透率也在逐年增加,预计目前行业增速在 15%左右。2.4 分子病理新型技术迅速问世,潜在空间近百亿元2.4.1 行业基本与国外同步发展,肿瘤靶向药物催生分子诊断持续发展分子病理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的病理检测技术。分子病理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上 检测细胞和组织的分子遗传学变化,以协助病理诊断和分型、指导靶向治疗、预测治疗反应及 判断预后。目前,我国已经稳定开展的分子病理技术主要由显色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 PCR、 荧光定量 PCR、基因芯片和 DNA 测序技术,已经在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方面开 始应用。分子病理的主要应用场景为伴随诊断治疗。人体取得的细胞或组织必须先送到病理检查,经过 病理医生判断病理区域后,获取病理细胞送至检验科室或者第三方实验室用于基因突变位点检 测,分子病理便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也是后续伴随诊断治疗形成的过程。找到突变的靶点以后 可以给病人靶向药用药指导,实现精准医疗。目前临床 PCR 技术应用较多,NGS 是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经稳定开展的分子病理 技术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基因定量检测、定位、对已知的基因突变测序技术,主要包括显色原 位杂交(CISH)、荧光原位杂交(FISH)、荧光定量 PCR,另一类为基因测序技术(未知序列), 包括第一代 Sanger 测序法和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目前荧光定量 PCR 适用于较常规的临床分 子诊断项目,只能用于已知突变序列的检测,而 NGS 在检测未知突变、高通量多位点检测方 面是更好的选择,也是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2.4.2 分子病理主要应用于肿瘤标本检测,潜在院内市场空间为52.1亿元分子病理是交叉学科,预计 2025 年院内市场超过 50 亿元。目前,分子病理的范围主要集中 在组织标本的分子检测,以肿瘤组织标本为主,其他方面应用的很少,癌种主要集中在肺癌、 结直肠癌和乳腺癌。预计 2018 年我国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发病人数分别为 85.1、40.3、 30.3 万人,平均检测费用为 5000 元(病人需要多次检测,且一次有可能检测多个位点),渗 透率分别为 50%、30%、30%,则 2018 年市场空间为 31.9 亿元;假设到 2025 年我国渗透率分别提高至 80%、60%、60%,则检测市场空间将达到 52.1 亿元(暂未考虑陆续其他 癌肿靶向药物及诊断试剂出现)。院内院外市场销售额各占半壁江山,但院外收费相对混乱。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目前伴随诊断 除了院内市场外,还有一块检测量低但检测额较高的院外市场,这块市场主要来自于国家支持 开放肿瘤基因诊断试点的院外实验室。目前,院外市场收样主要是 NGS 的技术平台,做的最 多的是 TMB 和免疫治疗相关的检测,但这一块目前收费较为混乱,没有明确的标准,单个 TMB 检测甚至高达 2 万元,导致院外市场销售额接近于院内市场,而实际检测量仅为院内市场的 20%左右。目前分子病理伴随诊断市场工业试剂竞争企业包括艾德生物、华大基因等,检验市场包括金域 医学、燃石医学等。其中,艾德生物是工业试剂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 60%,目 前主推产品包括肺癌多基因产品、BRCA 基因检测产品等,新产品建立在 NGS 检测平台上, 未来行业随着新靶向药物陆续获批、现有靶向药物适应症进一步拓展以及纳入医保的趋势,将 迅速带动伴随诊断基因检测的需求;同时技术的更新迭代由传统的 qPCR 技术逐渐向高通量 NGS 多基因检测发展,多基因检测项目逐渐代替单基因项目,我们预计未来行业仍能保持 20% 以上的增速。三、投资建议:建议关注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德生物3.1 上中游医药工业相关标的3.1.1 九强生物(300406.SZ)——生化试剂生产企业,拟收购迈新生物进军免疫组化病 理行业九强生物 2019 年 8 月 23 日发布公告,拟联合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购 买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95.55%的股权,迈新生物是我国免疫组化行业国产龙头企 业,若此次交易成功,可以助推公司从原有的生化试剂领域拓展到生化+病理双领域,为公司 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迈新生物是国产免疫组化行业龙头企业。迈新生物成立于 1993 年,是中国肿瘤病理免疫组化 诊断试剂领先者,目前拥有 52 张免疫组化试剂注册证。2016 年,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Titan”(泰坦)在迈新应运而生,打破了我国市场被进口设备垄断 的局面,仅上市一年多就迅速占领国内 30%市场。泰坦作为目前全球通量最大的全自动免疫 组化染色系统,一次可同时检测 72 张玻片,大大提高了肿瘤病理免疫组化的检测效率,而国 外绝大多数同类设备不超过 40 张。2018 年,“泰坦”二代“Titan S”在国际会议上首发,运 行速度更快,检测时间比上一代缩短了 30%。3.1.2 艾德生物——国内伴随诊断行业龙头企业,分子诊断产品线丰富公司基因检测试剂盒产品线丰富。公司是国内伴随诊断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行业内国际领先、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ADx-ARMS(肿瘤组织标本)、Super-ARMS(液体活检) 、ddCapture 技术,基于核心技术的优势,公司陆续研发了 22 种单基因或者多基因联合检测试剂,包括针 对目前肿瘤精准医疗最重要的的 EGFR、KRAS、BRAF、ALK、PIK3CA、ROS1、NRAS、 HER2、RET、MET、BRCA1/2 等基因检测配套试剂,其中 ROS1 产品相继在日本、韩国获 批并进入医保,EGFR 产品在中国台湾获批并进入医保。3.2 下游医疗服务相关标的3.2.1 金域医学——第三方医学检验龙头,病理检验水平全国领先公司病理诊断项目增速为 15%左右,收入占比超过 10%。金域医学是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 龙头企业,从事第三方医学检验或病理诊断服务。公司 2017H1 病理项目实现营业收入 2.06 亿元,同比增长约 15%,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 11.47%。目前,公司拥有病理筛查与诊断中心技术平台,拥有近 600 名国内外病理医生的全国最大病 理医生团队,已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病理服务体系,首创“地区—全国—国际”三级远程网 络病理会诊系统,向全国 13000 多家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病理诊断服务。公司病理医师队伍的 能力及规模、病理亚专科的综合诊断水平、组织和细胞学的样本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公司的检验项目看,覆盖了从组织病理到分子病理数百个检测项目,组织病理包括常规的病 理检查与诊断和快速冰冻切片,前文分析市场渗透率大约为 19%;细胞病理完整覆盖了传统 的巴氏检测和新型的 TCT 检测,计算得市场渗透率大约为 8.8%;免疫组化应用较多为组织 化学染色法、免疫荧光技术等,推测市场渗透率为 10%左右。分子病理从公司披露信息看,主要应用的技术建立在 PCR 技术平台上,包括传统的 FISH、 荧光定量 PCR 技术,可提供覆盖 17 种癌种的 400 余项临床检测项目。同时公司也拥有高通 量测序平台,包括肺癌 26 基因 NGS 检测项目。此外,公司也与美国癌症基因组学领域的领 导者 PGDx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将放在 TMB 和其他与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开发相关方面, 未来有望进军院外 TMB 和免疫治疗诊断检测市场。3.2.2 迪安诊断——IVD代理和服务企业,积极打造病理诊断团队与平台公司 5 年业绩复合增速在 30%以上。公司是以提供诊断服务外包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独立医 学诊断服务机构。2019 年半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9.94 亿元,同比增长 35.2%,13-18 年 复合增速为47.0%;实现归母净利润2.48亿元,同比增长21.6%, 13-18年复合增速为35.2%。公司依托国内领先的检验技术平台,以及中华病理学会及北美华人病理学会(USCAP)顶级 专家资源,拥有 100 余位国内外检验、病理、临床、研发专家队伍。病理中心专家团队成熟稳 定、老中青结合,凭借优质的实验室环境及硬件实施,凭借完善的物流运送机制、良好的运营 服务机制和精良的“数字切片”平台,倾力打造了一个由“基础病理诊断中心——高级病理诊 断中心——高级病理顾问团”组成的三级病理诊断和会诊平台,完善病理各亚专科的建制和学 科建设,强化病理诊断素养和诊断质量控制。(报告来源:西部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阿依达

红外探测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登陆未来智库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一、红外探测应用领域:总量上军品大于民品,增速上民品大于军品 红外热成像仪可以突破人类视觉障碍,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探测到物体,即使在有烟雾、粉尘的情况下 也可实现探测,且不需要光源照明,因此可以全天候使用。此外,由于红外热成像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性强、 目标识别能力强等优点,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 全球军用市场稳定增长,红外探测广泛应用于各个武器平台 红外热成像仪主要应用类型可以分为昼夜观察和热目标探测两大类,从上世纪 70-80 年代就逐步应用于海 陆空战场。许多国家为加强自身防御能力和提高夜战水准,把热成像技术作为现代先进武器装备的重要技术纳 入国防发展战略和计划,并加大了热成像研制经费的投入。经过多年的技术迭代及产品换代,目前红外产品在 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军队中的普及率较高,红外成像、红外侦察、红外跟踪、红外制导、红外预警、红外对 抗等在现代战争中是很重要的战术和战略手段。从全球角度来看,军用红外产品市场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美国 Maxtech International 红外热像仪市场 调查报告,军用红外热像仪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速,在 2019 年的市场规模预计可以达到 92.51 亿美元,自 2014年起年复合增长率为 3.4%。红外探测器约占军用红外探测器总市场规模的 13%,在 2019 年预计可以达到 11.90 亿美元。由于军用红外产品具有高度军事敏感性,国际军用红外市场呈现出以国家为主体的垄断竞争形态。大多数 军品红外探测器主要提供给本国军方,对外出口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国家的政治、军事政策决定。军用红 外探测器以制冷型红外探测器为主, 不同供应商的产品技术路线与适用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军 品红外热像仪企业一般不产生直接市场竞争。从地域分布上来看,目前竞争主体集中在美、英、法、德、日和以色列等国。其中美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 位,约占据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销售份额的 50%。根据权威机构 Maxtech International 的统计,全球军用红外 市场前 10 大供应商,有 6 家美国公司,其中 Lockheed Martin 公司、Raytheon 公司和 L-3 公司占据了全球军用 红外市场 45%以上的份额。1.1.1 个人携带式武器装备 在地面武器系统中,红外成像克服了主动近红外成像和微光夜视的困难,配有红外热瞄准具的反坦克导弹 和步枪等武器能在夜间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跟踪和射击。在发达国家,红外热像仪已经广泛配置于陆军、空军、海军等各个军种,在海湾战争中平均每个美国士兵 配备 1.7 具红外热像仪。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军队中红外热像仪应用覆盖面不足。“ENVG III/FWS-I 整合式夜视瞄准方案”是美军正在开发着一种增强前线士兵快速捕获目标能力的瞄具系 统,具有微光+红外复合夜视能力。该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组成:“第三代增强型夜视镜”(ENVG III)和“单兵型 武器准星家族”(FWS-I),两套子系统的研发和整合都是由 BAE Systems 公司负责。“单兵型武器准星家族”,是热影像瞄准具,能装置于 M4 卡宾枪、M249 班用机枪甚至是 AT-4 火箭筒,工 作时它能够将画面通过无线数据即时传回人眼前的 ENVG III,数字合成一个整合后的大画面。据美国陆军表示, 军方总共将采购 36,000 具 FWS-I 以及 64,000 具 ENVG-III,预计于 2018 年春季开始配发给特战单位和部分步 兵单位。这种装备报价昂贵,FWS-I 要价约 9,500 美元、ENVG-III 则为 7,000 美元。1.1.2 陆地车辆 陆地武器主要指装有红外成像设备的坦克、装甲车等军用车辆。配有红外夜视仪的坦克等车辆可在夜间关 灯行驶,辅助车长在夜间进行观察指挥,帮助炮长在夜间进行瞄准射击。M1A2 SEP(系统增强计划) “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军二十一世纪军力计划陆军数字战场的核心, 是美军现役最先进的数字化坦克,美国 M1A2 SEP 主战坦克装备了二代热成像系统以及车长独立热成像仪。相 对于海湾战争中的 M1A1,M1A2 的最大探测距离从 4 公里提升到了 6.8 公里。其装配的第二代前视红外夜视仪 可以实现宽视场和窄视场转换,放大倍率可切换 3 倍、6 倍、13 倍、25 倍乃至 50 倍。1.1.3 侦察与作战飞机 机载红外探测器主要用于空中侦察和与夜视武装。 空中侦察监视利用人或无人驾驶的侦察机、侦察直升机等携带红外成像装置,对敌方军队及其阵地、地形 等情况进行侦察与监视。美国空军 RC-135 系列飞机任务是收集弹道导弹信号特征、遥测数据和通信情报以及 战区弹道导弹防御。RC-135s“眼镜蛇球”战略侦察机有 4 个光学窗口,内有 3 个主要传感器系统:2 个中波红外焦平面阵列系统和 1 个光学系统(RTOS),能跟踪 400km 以外的导弹飞行。RQ-4A“全球鹰”是由诺斯罗普格鲁门 公司生产的,是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全球鹰”可同时携带光电、红外传感系统和合成孔径 雷达,其红外工作波段在为 3.6-5μm。红外夜视武装指用于各种作战飞机、武装直升机的导航、瞄准配备前视红外摄像机等设备的导航吊舱和瞄 准吊舱,可以用于飞机昼夜飞行和攻击的导航和搜索、捕捉目标,为制导武器及非制导武器提供精确制导和瞄 准,以提高命中精度。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F-35 研制的光电综合系统包括分布孔径红外系统(DAIRS) 和光电瞄准系统(EOTS)。分布孔径红外系统位于 F-35 的机头、机腹、机背部位,由 6 个红外凝视型红外焦平面 阵列传感器组成,使用像元数为 1024×1024 的 HgCdTe 阵列。每个传感器覆盖 90×90°视场,与头盔显示器配合 形成高清红外影像,主要探测敌方红外信息,为飞行员提供预警、指示目标。1.1.4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携带红外成像设备可获得更多地面目标的情报信息,并能识别伪装目标和在夜间对地面的军事行 动进行监视。很多国家现役的光学成像侦察卫星上一般都配备了红外成像系统,如美国的“高级 KH-l1” 卫星、 俄罗斯的“宇宙 2344”卫星以及法国的“太阳神 2”卫星等。导弹预警卫星利用红外探测器可探测到导弹发射时尾焰的红外辐射并发出警报,为拦截来袭导弹提供一定 的预警时间。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导弹成功地击落飞毛腿导弹,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国防支援计划(DSP) 红外预警卫星及早地探测到导弹的发射。“天基红外系统(SBIRS)”是美国新型反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正在研制的下一代天基导弹预警系 统,将替代之前的“国防支援计划”(DSP)系统。SBIRS 包括 6 颗高轨道卫星和 24 颗低地球轨道和导弹跟踪系 统(SMTS)卫星。6 颗高轨道卫星由 4 颗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和 2 颗大椭圆轨道(HEO)卫星构成。每 一个卫星都包含了短波红外、中波红外传感器。美国东部时间 2018 年 1 月 19 日,美国空军的 SBIRS GEO-4(地 球同步轨道 4 号卫星)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4 颗地球同步轨道(GEO)采用双探测器模式,每颗卫星都装有高速扫描探测器和交互配对的凝视型焦平 面阵列探测器,无论是扫描速率还是灵敏度都将比第三代 DSP 预警卫星提高 10 倍以上。扫描探测器采用一维 阵列对地球的南北半球进行扫描,当探测到强红外辐射后,由凝视型探测器对辐射源进行详细的二维观察。而 两颗大椭圆轨道(HEO)卫星旨在加强预警系统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监视每颗低地区轨道卫星(SMTS)有两类可独立对准的红外探测器:一个宽视场的捕获探测器和一个窄视场的 跟踪探测器,具备捕获和跟踪弹道导弹的能力。捕获探测器利用短波红外捕获和跟踪助推段导弹发动机的尾焰, 接力地区同步轨道卫星的探测。跟踪探测器包括 4 种波长,其中中波红外主要对预警目标进行低空跟踪;中长 波红外、长波红外和可见光主要承担导弹中段跟踪和识别,从而可为中段拦截提供弹道估算。1.1.5 海军舰艇 舰载红外成像可分为夜间识别和射击指挥(雷达、激光、红外复合)两大系统。红外成像系统可以自动搜索、 捕获和跟踪目标,并向控制台中心计算机提供敌方目标方位和俯仰数据,还可用于探测和报警敌方导弹,从海 面、岛屿和水平背景中将导弹识别出来,减少反辐射导弹袭击的可能性。目前光电跟踪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装在桅杆上,典型设备包括:法国的 ALIS、CT II 、PIRANA III 和 VIGY-105 型红外瞄准具和以 288×4 元红外摄像机为基础制成的 IRIS 红外成像系统;以色列 EI-OP 公司的 MSIS多传感器稳定组合系统;美国的 TISS 热成像传感器系统等。1.1.6 红外制导导弹 红外制导是利用目标本身的红外辐射来引导导弹自动接近目标,以提高命中率。红外制导是当前空空、空 地、地空、反坦克导弹等普遍采用的工作方式。红外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代: 第一代为红外点源寻的制导,以目标的高温部分作为制导信号源,只用单一的红外探测器,抗点源干扰能 力较差。第一批红外和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于 1956 年投入使用,1962 年后称为 AIM-4 猎鹰。猎鹰构造复杂、 性能有限,特别是安全性差,命中率当时仅为 9%。后经过改良,采用红外点源寻的制导技术有代表性的型号 为美国 “响尾蛇”AIM-9 近程空空导弹。第二代为红外成像制导技术,采用光机扫描和线列多元探测器为第二代红外制导技术的标志。红外成像制 导导弹多采用制冷多元线列探测器和旋转光机扫描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探测对空间二维图像的读出,可以实现 发射前、发射后锁定。由于红外成像导引头体积、质量较大,一般用在口径较大的空地导弹中。采用红外成像 制导技术的典型代表为美国 1975 年开始研制的 AGM-65D“小牛”空地导弹,该导弹采用 4×4 元红外碲镉汞探测 器光机扫描成像导引头,后来发展的红外成像制导反坦克导弹。第三代为先进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特点是采用中、长波,其标志性技术为采用凝视焦平面阵或扫描焦平面 阵红外探测器技术。探测波长涵盖了长波、中波和短波红外,采用电子扫描的凝视成像方式代替机械扫描。第 三代红外制导技术的代表型号有:AGM-154C“联合防区外武器”、FGM-148“标枪”反坦克导弹。“标枪” 反坦克导弹作为步兵使用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导弹采用长波红外 64×64 碲镉汞焦平面探测器,具有“发射后不 管”功能,可以攻击坦克的前装甲与顶部装甲。1.2 全球民用增速高于军用,非制冷型探测是主力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使用红外热像仪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随着非制冷焦平面 阵列探测器的发展与成熟,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在电力、工业、安保、消防、车载和医 疗等行业的应用不断扩大。红外热像仪目前在民用领域已经充分实现了市场化竞争。从需求端看,随着适用场景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 大,红外热像仪在民用市场的消费额保持着很快的增长速度。根据美国 Maxtech International 的红外热像仪市场 调查报告,民用红外热像仪在 2014 年的市场规模达到 31.07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市场规模可达 56.01 亿美元。 民用红外热像仪总消费额自 2014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 10.3%,增长速度要大于军用领域。从供给端来看,虽然民用红外热像仪的厂商众多,但是市场份额相对集中。竞争力最强的业内公司为美国 的 FLIR,目前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品质最齐全的红外热像仪产品供应商。根据 Yole 的统计,2017 年 FLIR 公司占据了非制冷红外热像仪 66.2%的市场。此外,法国的 ULIS、美国的 SEEK 也是民用红外热像仪领域较强 的竞争者,三家公司合计市占率超过全球总消费额的 90%。1.2.1 电力检测的应用 电气系统中是红外热像仪应用最早也最普遍的应用领域。FLIR 在 1965 年售出的第一台商用热成像摄像机 就被用于高压电源线检查。红外热像仪在电气工业中主要用于电气设备的在线检测和诊断,利用红外状态监测 和诊断技术具有远距离、不接触、不取样、不触体、准确、快速、直观等特点。对提高电气设备的可靠性与有 效性、提高运行经济效益、降低维修成本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末期,随着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技项目的相继完 成,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与监测行业逐步进入了成长阶段。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上升为国家 战略。在此背景下,两大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和推广状态检修的明确规划,随着状态检修的全面推广 和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推进,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与监测产品的市场需求预计将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根据中电联发布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十二五”期间,电网投资总额约为 2.55 万亿元, 占全部电力投资的 48%。2018 年,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 5373 亿元,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是从电力投 资趋势来看,电网饱和程度仍存在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电力工业投资规模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电力设备投 资规模将一直保持高位,从而会对萌生对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与监测产品的新的市场需求。虽然电力行业是目前我国民用红外热像仪应用最多的行业,但目前仅限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 经济发达地区,而且这些发达地区的拥有量也远没有饱和。在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推广情况下,未来电力设备状 态检测、监测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非常巨大。1.2.2 制造生产的应用 工业生产中,大多设备发生故障的地方温度都发生明显变化,利用红外探测器可以避免生产中接触温度测 量带来的问题。在冶炼行业中利用红外热像仪对高炉表面进行分区块的检测,并通过红外分析软件,可对得到 的热图像进行温度分布的分析。在电子工业领域红外热像仪可在电路板研发初期对整个电路的温度分布情况进 行掌控,方便工程师进行合理布局。1.2.3 安防领域的应用 现如今大多数的夜间监控系统采用可见光摄像头,除了需要人力实时监测之外,在光线差的地方成像十分 模糊,以致于夜间犯罪案件频频发生。红外夜视监控系统应运而生,可以在完全无光、距离较远时都可以对任 何有温度的物体成像,并且可以透过烟雾、云雾,包括已经伪装的目标和高速运动目标。国内安防市场按照客户结构可以大概分为政府市场、企业级市场和民用市场。目前安防的第一需求驱动还 是依靠政府端需求,“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计划,有望加快我国视频监控渗透率的提 高。在“十二五”和 “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的普及促进安防行业从 2011 年的 2773 亿元翻倍增长至 2017 年的 657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15%的中高速发展。根据前瞻研究院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智慧城市支出仍 将维持 14%左右的增长率,这将会不断刺激安防行业需求,安防视频监控行业增长可期。2016 年安防产品行业应用中,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楼宇所占比例分别为 24%、18%和 16%,合计 占据整个应用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随着安防智能化的不断推广,新兴市场如无人超市、自动驾驶等业务的打 开将会为安防监控带来持续的需求。视频监控室安防行业的的主战场,已经成为当下保障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的必需品。我国 2017 年视频监控 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1063 亿元,同比增长 10.5%,根据前瞻研究院预测,未来市场仍将保持 10%以上的增速。目 前视频监控行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集中度更趋向大型专业设备商,价格竞争激 烈,凭借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国内海康、大华等龙头厂商市场份额逐渐提升。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安防领域产品化应用主要指红外热成像网络摄像机,仍以传统视频监控龙头企业为主导。 目前海康威视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产品线,包括各种形式云台、球机、单目或双目筒机等产品系列,能适应各 类监控环境需求。国内红外热像仪专业厂商,目前对安防用摄像机的研发和销售重视程度不足,安防行业产品 单一,并没有形成专业型红外摄像机龙头企业,市场契机静待爆发。1.2.4 消防领域的应用 消防领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红外热像仪最大的民用市场。由于红外成像的透烟雾及测温特性,红外热像仪 可应用于消防的火场救生和检测设备,用于确定火焰中心位置、燃烧程度和蔓延情况。智慧消防是为了消防建设的必然趋势。2017 年我国消防设备规模约 818 亿元,相比于 2014 年的 430 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24%。随着行业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智慧消防也逐渐向多级启动、智能化、 灭火提效和特殊领域等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智慧消防的推进,消防车和消防人员配备红外热像仪将成为一个趋 势,消防市场将会有成为红外热像仪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我国消防人员配置主要有以下几类:公安消防部队近 12.5 万人,即全国各地消防总队、消防支队和消防特 勤大队、消防站等;地方或企业以合同制用工方式招收专职消防队员,约 1 万多人;在机场、港口、油田、电 厂和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单位内部专职消防队共有 7.6 万人。此外还有解放军专 职消防队。我国消防车行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行业产量稳步发展,到 2015 年我国消防车产量约 5825 辆。 但是与国外相比消防装备配套率低,我国消防车保有量约有 2.3 万台,相对美国和德国均超过 7 万台保有量而 言提升空间很大。消防人员车辆所需红外热像仪市场空间广阔。 1.2.5 医疗领域的应用 由于红外波段包含了大量生物分子的特征谱线,因此可以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医疗诊断。如利用 红外热像仪在海关出入境检疫口岸对大量出入境人群的体温进行非接触式快速测量,根据体温的变化及时发现 病患,在 SARS 和禽流感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对结构成像技术(B 超、CT、核磁共振)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许多以往结构成像技 术不能表现或晚于机能表现的异常信息,却能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表达,在发现肿瘤方面,它比 CT、核磁早 6~ 12 个月。红外热像仪最早于上世纪英国成功应用于临床,目前在医学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我国这方面起步较 晚,自 2001 年引进第一台医用红外热像仪开始,才逐渐在国内各大医院开始应用。毕马威(KPMG)针对医疗器械行业前景研究显示,该行业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全球年度销售额预测以每年 超过 5%的速度增长,到 2030 年销售额将达到近 8000 亿美元。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意识的 增,2014-2018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7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 4450 亿元,增速为 20.3%,而到 2018 年这规模进一步突破 5000 亿元,预计 2019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近 6500 亿元,医疗器 械市场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在我国目前医院装机医用红外热像仪中绝大部分为外国产品,截止 2018 年底,我国现有 773 所的三甲医院, 只有的部分医院装有红外热像仪。面对我国每年近亿计的检测数量,我国医用红外热像仪存在很大缺口,市场 的需求潜力巨大。目前国外限制出口高端红外检测设备,国内红外医疗设备性能受限。同时,制约热像仪推广 的原因主要是成本高,国内医疗红外热像仪目前售价约 50 万,如果国内设备在提升性能基础上成功降低成本, 将有利于实现国产替代,为大范围推广铺平道路。1.3 国内军品市场渗透率有待提升,民用领域应用亟待拓展 2016 年亚太地区国家防务总支出达到 4500 亿美元,世界前 10 个军费大国中有 5 个来自亚太地区,其中中 国军费支出约占据亚太地区的42%。按照亚太地区军用红外探测占据了全球市场的21%,由此粗略计算中国2016 年军用红外探测市场规模约 6.4 亿美元,约占军费总支出的 0.33%,中国军用红外探测市场相对美国仍存在较 大的差距,渗透率有待提升。根据 Yole Développement Group 的统计,全球非制冷红外热像仪市场中热成像、红外监控和消防应用所占比 例分别为 24%、14%和 13%,合计占据整个非制冷红外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目前国内民用红外探测器以手持 式热像仪为主,在监控、消防等领域的应用亟待拓展。同时,在一些新兴应用领域如智能手机热成像配件占据 全球市场份额的 5%,但是在国内普及度和应用度较低。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最大障碍就是成本而非技术,根据 Yole Développement Group 的统计,在红外热像仪 的成本中,份额最大的是装配、测试和校准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 43.9%,其次是红外探测器,占总成本的 24.9%。红外成像仪成本下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1、使用晶圆级技术生产探测器,通过大量生产享受规模效应带来 的成本下降。2、减少感测器芯片尺寸,即减少像素间距尺寸。所有微测辐射热计生产商都在积极推进 12μm 像 素结构,将感测器热灵敏度提高到 50mK。3、生产更适应低成本低像素的非制冷红外感测器,随着低端市场扩 张,感测器像素分辨率的要求降低,因此低分辨率感测器的商业机会将会增加。随着国产红外探测器技术突破, 红外热像仪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我们预测未来红外探测在民用领域将可能出现高速增长。二、国内红外企业小而散,军工业务占比较高 红外热像仪是一种二维平面成像的红外系统,其组成部件及技术包括了红外光学系统、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后续电路以及图像处理软件,这四部分的性能与设计水平直接影响了红外热像仪的成像质量与稳定性。红外探 测器位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约占总成本的四分之一,是红外产业链的核心。我国从事红外研制生产的单位可以分为军工集团、中科院下属单位和民营企业三部分,军工集团占据了军 用红外领域主要的市场。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企业被允许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以 及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包括高德红外、大立科技和睿创微纳在内的国内实力较强的民参军红外企业 开始逐步直接参与军队与武警红外产品装备的供应,占据了部分市场。2.1 军工央企与中科院下属单位 2.1.1 军工集团:每个军工集团旗下都有红外设备相关单位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电科 11 所):创建于 1956 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研究所, 激光、红外两大专业并存,集材料器件、整机、系统集成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 会理事长单位,在激光器件、红外器件、光电集成应用等方面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现有职工 1200 余人。十一所积极进行国有事业单位局部股份制及公司化运作的探索,先后成立了北京奥依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波谱华光科技有限公司等民品公司。其中,北京波谱华光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 究所控股公司,是非制冷红外领域的技术提供者,是中国最早开始非制冷红外整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之一。目 前,公司主要产品有红外机芯组件、手持系列红外热像仪、安防消防专用、车辆辅助驾驶仪、红外光学镜头、 大型城市监控光电综合系统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消防、公安、冶金、化工等领域。2、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613 所):于 1970 年 5 月 10 日成立,是我国唯一的以火力控制系统总体技术为核 心的火控系统和光电系统专业研究所,是集产品研发、生产、维修、服务为一体的光机电综合性多学科应用技 术研究所,是面向全球客户的光电系统与显示系统供应商,资产总额逾 79.8 亿元,现有职工 2825 人(含子公 司),其中科技人员 1654 人。613 所在火力控制与指挥、光电探测与对抗、瞄准显示与任务处理三大核心领域持续保持行业领军地位, 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及核心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截至目前,光电所累计完成国家重点型号任务几十项, 完成产品设计定型百余项,为国内外军方用户提供先进航空装备一万五千余台套,产品覆盖亚洲、非洲及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巴基斯坦等多国空军,南非、阿尔及利亚等国多家军工集团、国际知名公司开展 军贸合作,“龙之眼”系列光电吊舱、“锐视”系列头显等 9 个项目 29 型产品获得出口立项批复。613 所在努力推进主营业务机载航空电子设备更新换代、性能持续提升、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着力将军 用航空领域得到成熟应用的技术和产品向非航空防务、非航空民品领域拓展,其中,非航空防务业务在军委装 备发展部、陆军、海军、火箭军、海监、武警、公安、舰船、兵器、航天、中电等领域取得突破;民品领域以 智能机器人、民用光电、虚拟现实、电子电源等为重点,40 余种产品成功进军民用市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国家专业从事空空导弹、发射装置、地面检测设备和机载光电设备及其派生型产品 研制开发及批量生产的研究发展基地,于 2001 年 8 月 18 日挂牌成立运行,是由 1961 年成立于西安的原中国空 空导弹研究院和 1966 年成立于陕西汉中的原南峰公司经调整重组而成。研究院拥有职工 5700 余名,其中科技人员 2400 余名,在红外成像制导、毫米波雷达制导、仿真、微波、 遥测、地面测试、计算机应用等专业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制开发能力,具有在精密机械、电子装配、红外探测器 件等方面的批量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的计量、理化、环境及动力等方面试验能力,已发展成为专业齐全、设备先 进、设计手段一流、技术实力雄厚、生产经验丰富、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生产经营综合型的精确制导武器 系统发展基地。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五院 508 所):成立于 1958 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致力于 空间光学遥感、航天器回收着陆、航天器复合材料成型与航天器火工装置四大专业的探索与研究,现有职工近 千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 150 余人。研究所拥有我国空间光学遥感器技术的最高水平,引导着国内空间光学遥感器领域多项前沿技术的发展, 成功研制 58 台(套)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器,分别装备与返回式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等应用卫星,广泛 应用于国防建设和国土普查、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航天八院第八〇三研究所: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飞行控制和红外制导两大核心专业,惯性技术、光 电探测技术、空间执行机构技术、伺服技术、仿真测试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等六大重点支撑专业,是专业优势突出、产品配套齐全、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专业研究所,现有职工 2000 余人。 研究所的专业产品涉及弹、箭、星、船、器等领域,主要承担了战术导弹红外制导及飞控系统、运载火箭 控制系统、卫星控制系统、飞行器控制系统、飞行仿真转台及其配套单机的研制、试验任务,以及航天环境模 拟试验、精密加工等科研生产任务,同时承担着上海市“航天器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以及集团公司红外探测技 术研发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工作。4、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航天三院 8358 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光电技术工程应用研究与产品研发、生产的单位之一,是集光、机、电、 算、控于一体的光电技术研究所,重点从事光电(红外、可见光/微光、紫外、激光)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与系 统产品研发,光学系统设计与装校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薄膜光学与红外光学材料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精密 光学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生产,特种光电器件研发,相关技术和成果广泛用于航天、国防及民用领域。现有科 工集团级、院级、天津市级各类专家共 20 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 余人,硕士导师 21 人。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航天二院 25 所):创建于 1965 年,是我国精确制导专业骨干研究所,现有在职职 工 1600 余名。二十五所产品包括导引头、引信、指令制导、空间载荷等,涉及海、陆、空、天等领域,主要专 业包括微波、毫米波系统工程及红外光学系统工程总体技术,微波、毫米波接收与发射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 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天馈系统与天线罩技术,通信工程技术,模块电源技术,特种器件与微组装技术,结构 设计及制造技术,可靠性技术等。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北方夜视子集团:根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与云南省委省政府“省部合作”共建昆明光电子基地的战略部 署,由昆明物理研究所(昆明北方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北方夜视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三家单位整合重组成立的专业化、区域化、产研融合型子集团。重组后的夜视集团,注册资本 25 亿元, 其中兵器方出资 20 亿元,云南省方出资 5 亿元。重组后的夜视集团职工总人数约 3200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 士 1 名,集团公司级首席专家 1 名,集团公司级科技带头人 12 名。昆明物理研究所,始建于 1958 年,是我国专门从事红外材料、红外探测器、红外热像仪研发、生产的研究 所,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红外科研生产基地和该行业的领军企业,技术水平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云南 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国营云南光学仪器厂)始建于 1936 年,是我国最早的军用光学仪器厂,也是国内外知 名的光电仪器制造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微光夜视整机和系统、精密光学元件等方面的研发、生产,在行业内 处于领先地位。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 年,公司注册地为昆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设北京总 部、昆明分公司、南京分公司、西安研究中心、昆明应用推广部。公司主营业务为微光像增强器、微通道板的 研发、生产,是国内唯一的微光像增强器研发与生产企业。夜视集团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三大核心器件产品,二是两类整机产品,三是光学材料及配套元件、零 部件产品。核心器件分别是红外探测器、微光像增强器和 OLED 显示器件。两类整机分别是红外整机和微光整 机。光学材料及配套元件、零部件主要是红外锗材料提纯、精密光学元件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北方光电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重点保军企业,由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江苏北方湖光光电有限公司四家单位为主体组建而成,总部 设在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工业园区。拥有总资产 80 多亿元,员工总数 9000 余人,年主营业务收入 40 多亿元。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 所)其前身是在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光学技术和红外技术研究室基 础上组建的军用光学仪器研究所,创建于 1962 年。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从最初 从事炮兵光学仪器研究的军用光学仪器研究所,逐步发展成为以开展侦察预警、光电系统集成和计量技术研究 为主,产品服务于陆、海、空、火箭等多军兵种的光电系统工程总体研究所,是我国国防光电领域最重要的研 究机构之一,总资产近 30 亿元,全所现有在职职工 1400 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000 余人。6、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717 所):始创于 1960 年,地处武汉“中国光谷”。主要从事以工程光学为基础、以 激光技术与红外技术为重点的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和大型特种光电系统的研发,主导专业涉及光电检测、精密机 械、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及其他相关领域,主要承担光电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大型、 特种光电系统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等任务,是国防骨干科研机构和军用光电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现有员工 1000 余人,下辖五个技术研究部和五个高科技公司,占地 1000 余亩,拥有固定资产 15 亿元,年产值近 10 亿元。2.1.2 中科院:科研实力强,产业化能力较弱 1、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技物所)创建于 1958 年 10 月,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 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上海技物所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研究为定位,以红外光电新材 料、新器件、新方法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先进的航空航天有效载荷、红外凝视成像及信号处理、红 外焦平面及遥感信息处理等技术。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上海技物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覆盖“基础前沿—核心组部件—系统集成” 完整的研发体系,建成了“从红外材料物质结构基础理论研究,红外探测器和红外焦平面、可见光探测器、空间 制冷机等核心组部件研制,到航天航空以及装备用红外、光电探测系统技术”较为系统性的科技活动创新技术链。截至 2018 年底,上海技物所共有在岗职工 1152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730 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7 人、中 国工程院院士 2 人。2、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 1952 年,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 中科院长春物理所于 1999 年整合而成,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 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的研发生产。长春长光奥立红外技术有限公司是隶属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高新技术企业,于 2012 年成立,主要从事红 外光电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现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 80 余人。公司以本所专家为技术核心,以具有 博士、硕士学位的工程师为骨干,组建的一支具备综合创新能力的团队,已开发出大变倍长焦监控镜头、 激光 照明器、红外热像仪、重载云台、抗风球等系列产品。2.2 民营企业 2.2.1 高德红外:制冷与非制冷兼备,产业链纵向拓展 高德红外前身高德有限成立于 1999 年,致力于红外热成像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市场开拓等方向,并于 2008 年整体变更为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上市初期,高德红外掌握的技术仅为红外光学系统自主设计、后 续电路独立开发及图像处理软件等,而当时占红外热成像仪成本 70%左右的关键零部件焦平面探测器仍需向法 国 SOFRADIR 公司及其子公司 ULIS 公司采购进口。经过多年的创新投入,高德红外突破国外对红外成像领域核心器件控制,掌握了上游核心红外探测器技术, 于 2013 年实现了焦平面探测器国产化。目前,公司已经拥有高性能非制冷探测器、制冷型碲镉汞及二类超晶 格红外探测器三条核心器件批产线,成为国际少有的具备三类器件研产能力的厂家,具备短波、中波、长波、 中短波、中长波双色等多个波段探测器的研产能力,产品性能达国际顶尖水平,可满足国内军、民领域各类用 户的需求。在红外探测器芯片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突破后,高德红外逐渐由单一的红外热成像仪制造商,向红外芯片和 平台供应商转变。现在已经具备红外核心器件自主研发能力、高端红外光学设计加工能力、精密光机结构设计 加工能力、核心电子电路硬件集成能力、人工智能机图像处理技术能力、高精度稳定平台伺服控制能力、先进光电系统总体集成能力。目前公司共有子公司 9 家,除部分开展贸易业务外,各核心子公司分别对应探测器、 武器系统、汽车市场、消费市场、安防信息化等各领域的产品和业务开拓,平台化发展初具雏形。高德红外自上市以来收入一直保持稳健增长。2018 年公司营收 10.84 亿,同比增长 6.61%,公司业绩增长 不及预期,主要原因是军品订单受军改影响拖延及民用红外市场开拓较慢。受益于应收账款收回情况良好以及 享受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125.98%,体现出军改收尾后公司产品交付及回款逐步恢复, 业绩有望进入高增长期。2018 年公司毛利率为 42.13%,相比去年下降 7.74 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产品结构变化导致毛利率略降, 毛利率较低的弹药类业务占比提升,同时军改影响了毛利率较高的红外军品交付。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销售 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略升,主要是拓展市场增加销售支付相关费用和贷款、票据贴现等相关融资成本上升所致。高德红外是典型的技术创新型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支出占比维 持在 25%左右。截至 2017 年末,拥有研发人员 738 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 27.02%,拥有 182 项专利权(其中 发明专利 63 项、实用新型专利 87 项,外观设计专利 32 项),63 项著作权和 6 项集成电路布图专有权。持续 较高的研发投入保障公司未来新产品的投放和潜在市场的开发,将在中长期推动公司的业绩增长。目前高德红外营业产品仍以红外产品为主,2018 年营收占比 57%。自 2015 年全资收购湖北汉丹机电有限 公司以来,公司主业增加了传统非致命弹药、信息化弹药等系列军工产品,营收占比逐渐提升。未来随着公司 新型制导武器系统批量交付,武器系统将有望成为公司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2.2.2 大立科技:非晶硅非制冷探测器实现产业化,热像仪整机技术突出 大立科技是 1984 年的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改制后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组建而成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红外热像仪、安防监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司是红外领域国内 A 股首家上市公司。 公司于 2006 年正式启动了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项目,沿袭法国非晶硅方案。目标为替换从法国进口的非晶硅 成像芯片,建设了从设计、生产、到封装测试的技术条件,实现探测器国产化替代,并将通过持续研发提高探 测器的面阵规模、降低封装成本,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研发和产业化领域保持国内领导地位。公司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完备资质,是国家二级保密资格单位。依托核心芯片研制能力为部队提供自 主可控的红外装备,并成功拓展了光电导航领域,军品科研项目保持持续增长,军品科研项目的储备为公司在 军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军品应用现已涵盖陆、海、空及武警部队。大立科技公司 2017 年业绩受军改等因素的影响,营业收入和利润略有下滑。随着军改影响的消除,公司产 品订货步入正轨,业绩进入增长通道。2018 年实现收 4.23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0.5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40.46% 和 80.99%。主要是由于 2018 年度公司军品订单持续恢复,新完成科研定型相关军品型号,如期实现批量交付; 前期已定型相关军品型号,批产任务恢复,实现批量交付;同时公司民品订单也保持了同步高速增长。2018 年大立科技毛利率持续维持在高位,为 50.18%,虽然公司新增巡检机器人等业务模块,但是营收仍 取决于公司核心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及红外热像仪业务。销售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下降,主要是由于 公司 2018 年业绩改善,营业收入的高增长所致。由于大立科技的红外热像、光电系统和巡检机器人等产品都是技术密集型产品,2018 年公司研发投入 6,292.04 万元,同比增长 23.11%,研发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14.86%。截至 2018 年末,拥有研发人员 228 人, 占员工总数比例为 40.18%。已取得发明专利 19 项,实用新型 12 项,外观专利 5 项。研发项目聚焦于红外监控、 光电惯导、图像识别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将在中长期实现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目前大立科技仍以红外产品为主,2018 年营收占比 93.04%。于 2016 年开始进行机器人的设计、开发、生 产、销售、租赁及技术服务,现已研发成功多型巡检机器人,多次成功中标国家电网机器人招标采购,2018 年 巡检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 2242.90 万元。巡检机器人的广阔市场,将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在热像仪新兴应用领域方面,大立科技除继续研发探索自动驾驶、个人消费等重点领域,还将利用非制冷 探测器产业化的领先优势,研发晶圆级封装产品实用化技术。2.2.3 睿创微纳:聚焦氧化钒非制冷探测器及其应用,整机增长拉动业绩 睿创微纳是一家 2009 年底注册成立的高科技半导体芯片产业,专注于非制冷红外热成像领域,主要产品包 括非制冷红外热成像 MEMS 芯片、探测器、机芯、热像仪及光电系统。公司全资子公司艾睿光电(烟台艾睿) 主要负责研发生产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机芯组件等产品。睿创微纳主要客户为军品整机或系统厂商以及民 用安防监控设备企业,军用业务收入占比约为 30%,民用收入占比为 70%,公司 2018 年第一大客户为安防龙 头海康威视。睿创微纳 2018 年收入为 3.84 亿元,同比增长 146.66%;归母净利润为 1.25 亿元,同比增长 94.51%。主要 是受益于公司高性能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技术的突破,睿创微纳军品型号逐步定型放量、民品获得安防龙头订单, 使得睿创微纳收入快速增长。睿创微纳 2018 年销售毛利率为 60.07%,销售净利率为 32.59%。2018 年公司毛利率有所下滑,一方面是 成熟型号产品售价下降,另一方面是毛利率较低的整机产品收入占比快速提升所致。随着公司收入规模快速增 长,规模效应将会使得公司管理费用率大幅下滑。睿创微纳十分重视技术发展,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一直在 15%以上。截止 2018 年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21 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 37.39%。已获授权专利共计 96 项(其中发明专利 49 项、实用新型专利 25 项、外观 设计专利 22 项)、14 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以及软件著作权 38 项。探测器、整机和机芯是睿创微纳三大收入来源,探测器和机芯毛利率相对较高,在 70%左右,整机毛利率 相对较低,约为 30%左右。2018 年整机业务快速增长,由于整机毛利率相对较低,使得 2018 年毛利率有所下 滑。2.2.4 飒特红外:国内率先实现红外热像仪产业化,加大全球销售布局 飒特红外是一家总部设在中国广州、专注于红外热像仪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 第一家专业从事民用红外热成像产品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二十多年的专业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开发经验, 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与持续研发能力,提供入门迷你型、普通工具型、工业维护型、高端研究型、消 防救援型、矿用防爆型、安全侦察型、夜驾辅助型、医疗诊断型、智能监控型等十大系列超过 60 种热像仪产品, 年产量超过一万台。飒特红外高度重视国际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市场,2008 年,飒特红外投资 3000 万欧元拓展飒特(欧洲) 爱尔兰有限公司,创办飒特红外欧洲总部及生产基地,使得飒特红外逐步实现“跨海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 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2012 年实施“中爱一号工程”,飒特爱尔兰有限公司将承担全新的汽 车安全产品生产线,为欧洲异常发达的汽车安全配件市场添砖加瓦。据悉该项目可年产 30 余万套各类红外电子 产品,年产值将超过 3 亿欧元。 联创光电在 2015 年,拟以不超过人民币 1.5 亿元受让飒特红外 20%股权,在收购股权同时,联创光电拟以 现金不超过人民币 1.5 亿元对飒特红外进行增资,占飒特红外 16.67%股权;收购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飒特红 外 33.34%的股权。飒特红外实际控制人吴继平承诺 2015 年、2016 年、2017 年飒特红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 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2500 万元、5000 万元、7500 万元。最终交易各方在交易细节中未能达成一致,决定终止《框 架协议》。三、从行业龙头 FLIR 发展看我国差距与机遇 3.1 FLIR 发展历程:相关产业并购不断,纵横双向扩张 FLIR Systems 全球红外行业巨头,成立于 1978 年,目前已经是是全球最大的红外先进传感器和集成传感 器系统的生产商。FLIR 公司的出色业绩表现也可以从股价上得到体现,FILR 业绩和股价经历了“十年十倍”。 上市以来股价经历 2000 年网络破灭潮时最低价格 0.48 美元后,FILR 进入快速增长期,营收从 2000 年的 1.86 亿美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13.8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 22%,公司股价也与营收同步上涨数十倍。FLIR 十年间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公司在政府、商业视觉系统和热成像产品三部分业务的快速扩张。其 中政府是最大的细分市场,自 2005 年以来收入以 2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10 年政府部门收入为 6.611 亿美 元,占合并收入的 48%。商业夜视系统的收入自 2005 年以来以 2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10 年商业视觉系 统收入为 2.561 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 18%。工业和商业热成像产品的收入自 2001 年以来以 15%的复合年增长 率增长,2010 年达到 3.179 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 23%。2010 年以来,FLIR 发展进入成熟期,营收增长减缓,公司重点关注产品应用领域的扩展与产品成本的降 低,规模化优势逐渐增强。FLIR 的营业收入在 2012 年经历了一次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军用市场在历史上一 直是 FLIR 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而 2012 年美国政府军用开支大幅削减。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来看,经历初期较大的波动后,2001 年后毛利率和净利率维持相对稳定。就最近三年来 看,2018 年至 2016 年的毛利率历史保持相对稳定,在 47.7%至 48.4%之间;净利率一直稳定在 10-20%之间, 2017 年出现较为明显的净利润的下滑与 2017 年 12 月颁布的《美国减税和就业法案》相关的 9440 万美元的独 立税收以及持有待售净资产的损失 2360 万美元有关。FLIR 的发展历程可以描述为“纵横双向扩张”:纵向扩张是指公司通过收购和内部开发实现了红外产 业链的纵向一体化,涵盖了光学镜头、探测器、后续电路及软件、红外热像机芯、热成像整机全产业链, 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提高产品设计灵活性,并减少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横向扩展是指公司通 过收购实现了红外周边产业的扩张,扩充了包括雷达、可见光等探测手段,丰富了产品线,满足客户多样 化的需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3.2 FLIR 业务三分天下,工商国防齐发展2017 年 8 月,公司宣布将业务重组为三个业务部门:工业、政府和国防、商业,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起生 效。工业:工业业务部门开发和制造 FLIR 和 Extech 品牌下的热和可见光成像相机机芯和组件,包括红外热像 仪、气体检测摄像机、消防摄像机、过程自动化摄像机和环境测试和测量设备,广泛用于电气和机械、建筑围 护结构、制造工厂设施维护、石化、公用事业、供暖、通风、空调和制冷、消防、安全和健康以及各种其他部 门。工业业务部门还拥有新兴业务,包括无人机系统(UAS)的成像解决方案、机器视觉相机、智能人体计数 和跟踪、以及供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市场消费者使用的热成像解决方案。2018 年工业业务部门的收入为 7.179 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约 40.4%。政府和国防:政府和国防业务部门向世界各地的各种军事、执法、公共安全和其他政府客户提供军事合格 (“CDMQ”)的红外传感器、仪器和集成平台解决方案,用于检测识别和抑制化学、生物、放射、核和爆炸威 胁,提升军事力量保护国土安全。政府和国防业务部门的产品为现货销售或可针对特定应用进行定制,价格从某些手持式和武器安装系统的 10,000 美元以下到最先进的多光谱目标稳定系统的 100 多万美元。2018 年政府和 国防业务部门的收入为 6.634 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约 37.4%。商业:商业业务部门以 FLIR 和 Ray marine 品牌销售产品,产品包括用于商业的红外和可见光谱安全摄像 机、数字和网络视频录像机、过程自动化摄像机、商业海事的全套网络海洋电子系统、各种规模的船只通信设 备、交通摄像头和相关的交通管理软件、手持式热热像仪。2018 年 2 月 6 日,FLIR 为了专注于更广泛的安全 市场的关键基础设施,将其加拿大安全产品子公司 Lorex 以及总部位于多伦多的中小型(SMB)安全产品业务出售 给大华股份。2018 年商业业务部门的收入为 3.944 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约 22.2%。监控部门是 FLIR 最大的细分市场,按收入计算在历史上它占 FlIR 总收入的 33%。仪器部门是 FLIR 的第 二大部门,历史上占总收入的 22%。代工和新兴市场部是 FILR 最近几年增长最迅速的部门,在 2017 年底成为 第三大的部门,历史上创造了约 14%的 FLIR 总收入。安全部门是 FLIR 的第四大细分市场,历史上占总收入的 13%左右。按收入计算,海事部门是第二小的,历史上占总收入的 11%左右。虽然探测部门包含了许多 FLIR 的 国防合同和复杂的研究和开发,但它是收入最小的部分,探测部门历史上在 FLIR 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约为 7%。3.3 FLIR 竞争优势:红外行业领军者,规模化优势显著 完善的内部供应网络,针对不同领域具有广泛产品线 FLIR 通过收购和内部开发,掌握红外热成像生产过程中关键组件技术,创建了完善的内部供应网络,实现 垂直整合的制造过程,可以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同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灵活定制,通过内部供应也 减少了对第三方供应商关键组件的依赖,提高产品设计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议价能力。通过不断扩张的内部供应网络,FLIR 实现了广泛的产品覆盖,包括红外成像相机和系统、探测器核心、可 见光相机、测试和测量仪器、雷达、海事电子产品并且提供按要求定制解决方案。丰富的产品类型为 FLIR 渗透 进入不同应用领域提供了可能。产销量的增加也降低了 FLIR 整体业务的成本,从而能够带来更低价格的新产品, 进一步提高 FLIR 市场份额,实现良性循环。持续较高的研发投入,新兴市场开拓“先行者”红外探测技术已处于相对成熟阶段,由于存在较高技术壁垒,新公司进入门槛较高,所以行业内企业的主 要竞争基于开发新技术并有效地向客户推销这些技术的能力。FLIR 公司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一直以来维 持在营业收入 10%的水平,自 2014 年初以来,FLIR 已投资 7.7 亿美元用于内部资助的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持续较高的研发投入,使得 FLIR 一直以来保持行业领先的创新能力,具备较多的专利技术,对公司最终产品具 有完全所有权。具有完善的销售和分销机构,多元化客户群保障公司业绩长期增长 FLIR 投入巨资建立的分销机构是业内规模最大的,通过直接销售、第三方代表和分销商、独立经销商、零 售店、应用工程师以及服务和培训中心的组合,有效地覆盖了全世界。强大的分销能力是 FLIR 全球业务的一个 关键优势,FLIR 也计划通过内部增长和外部收购继续扩展这个分销平台。FLIR 产品面向的用户十分广泛,包括美国和外国政府和政府机构、航空航天和国防承包商、电工、商业海 港、急救人员、关键基础设施运营商、发电和天然气处理厂、供暖和空调技术人员、建筑检查员、食品加工商、 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商业和住宅安全提供商、研究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制造公司和一般商业消费者,最终用户 的多样性也为 FLIR 提供了多种长期增长机会。3.4 启示:国内红外企业众多有待整合,横向拓展丰富产品种类 国内红外行业集中度较低,需要向龙头集中以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国内红外领域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 较小,但从事红外领域的企业很多,企业综合实力与国外相比较弱。另外,国内红外行业尤其是上游探测器领 域仍需要技术突破,高端部分需要提升探测器性能,低端部分需要突破晶圆级封装技术以降低成本,技术突破 均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国内红外行业需要提升集中度以提升研发投入使用效率,进而在全球市场中取得竞争 优势。国内红外企业产品种类较为单一,横向拓展红外周边产业有益于实现做大做强。国内红外企业一般只聚焦 红外探测应用,应用范围较窄,难以完全解决客户的需求。FLIR 除了红外探测,还通过外延并购拓展了可见光、 毫米波雷达等领域,更好的为下游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国内红外企业同样也需要紧跟下游需求,向红外产业 周边拓展。四、投资机会分析4.1 上游探测器技术日益成熟,下游需求不断增加 红外热像仪的应用分军用和民用两大市场。在军用领域,红外探测广泛应用于各个武器平台,受益于国防 信息化建设以及国家加强自身防御能力和提高夜战水准的日益重视,红外探测市场将保持较高增速。一方面, 国防信息化为军队建设重点,未来将持续享受较高行业增速,带动军用红外探测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 着未来战争对红外对抗的日益重视,红外探测器逐渐布局在飞机、遥感卫星、坦克、个人便携式兵装等装备上, 随着红外探测器性能进一步提高,红外探测器军用市场将更为广阔。在民用领域,随着非制冷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发展与成熟,其性能可以满足了部分军事用途和几乎所有的 民用领域,同时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在电力、建筑、执法、农业、消防、车载和医疗等 行业的应用领域不断的扩大。红外热像仪在民用领域具备较为突出的优势,但偏高的成本成为红外消费化的主要障碍。封装是红外探测 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流程,是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生产成本最重要的部分。晶圆级封装作为新一代的封装技术, 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和简化工艺步骤,有望大幅降低探测器成本。随着技术的成熟,晶圆级封装将为消费级市场 提供具有足够性价比的探测器,成为家居、夜视辅助驾驶等新兴领域规模化应用的重要促进因素。4.2 关注行业龙头 在投资标的选择上,首选关注技术优势突出、产品种类丰富、军民品扩张潜力较大的头部企业。一方面, 红外成像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头部企业规模较大,能够持续保持研发投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随 着民参军的深入推进,头部企业有望打破传统较为封闭的军工产业格局,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另外头部 企业也有望在民用领域有所突破,进入更为广阔的市场。重点推荐高德红外,建议关注大立科技、睿创微纳。 ……(报告来源:中信建设证券)登陆未来智库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

阶也

体外诊断IVD行业深度研究报告:IVD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银证券,邓周宇)前言新冠疫情之下 IVD 行业引人关注。2019 年年底以来,新冠疫情的持续发酵促使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站 到了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诊断试剂的开发研制,担任起疾病早期诊断 的抗疫先锋。体外诊断行业成为了此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最大亮点之一,2020 年中国 IVD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研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回首过往在检验医学发展进步的历史 长河中,在预防、诊断、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检验医学和体外诊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替 代的。新冠疫情期间 IVD 行业大部分企业业绩亮眼。营收方面,已披露的 2020 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有 11 家 IVD 企业在 2020 年的三季度营收超过 10 亿元,4 家 IVD 企业在 2020 年的三季度营收超过 50 亿元。其 中,迈瑞医疗以 160.64 亿元的三季度营业收入领跑行业。营收增速方面,4 家企业三季度营业收入同 比增长 1 倍以上,圣湘生物 2020 年取得超 10 倍于上年同期水平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同行。净利润 方面,根据已有三季度财报可知,6 家企业三季度的净利润达到 10 亿以上,其中迈瑞医疗 53.64 亿, 甚至超过众多公司的三季度总营收。净利润增速方面,6 家企业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1 倍以上, 其中 3 家企业获得了去年同期 10 倍以上的净利润。圣湘生物在净利润增速方面表现亮眼,三季度净 利润同比增长高达 10702.39%。根据已披露年报显示,2020 年 IVD 企业中获得数倍于上年同期的营业 收入和净利润的情况并不少见:华大基因以 84.32 亿元的业绩脱颖而出,达安基因和圣湘生物分别以 53.45 亿元和 47.67 亿元的业绩紧随其后。营收增速方面,圣湘生物和东方生物分别以 1204.67%和 787.92%的增速领先,圣湘生物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疫情的推动,以及体外诊断业务在此背景下得天独 厚的行业优势。后疫情时代,对 IVD 行业的两大思考。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部分 IVD 企业,尤其是主营业务 为分子诊断的相关企业短期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我们对新冠疫情之下整个 IVD 行业以及其 业绩表现在次一梯队的主营业务为非分子诊断的企业产生了深深思考。主要包括:抛开新冠疫情催化,国内 IVD 行业本身的整体发展情况和前景。比如国内 IVD 市场空间及增速、国内 IVD 细分市场份 额及国产替代进程、国内集采政策对 IVD 行业的影响,以及国内 IVD 行业的发展趋势等。另外,我们 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新冠疫情下表现突出的分子诊断领域,考虑分子诊断的主要技术手段、应用领域 及国内市场,进而考虑后疫情时代的整个分子诊断行业。基于以上对 IVD 行业的两大思考——IVD 行业系列报告。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们着手撰写 IVD 行业系列报告。本篇报告我们将沿着体外诊断行业比较有特点的两种不同发展趋势展开:一种是向 着更“高、精、集成”的方向发展的化学发光;另一种是向着“简单、便捷、个人健康管理”的方向发展 的 POCT。最后沿着体外诊断产业链,我们对其流通环节进行分析。后期我们将按图索骥对 IVD 行业 中的分子诊断做深入分析并出具行业报告。我们希望通过该系列报告抛砖引玉使广大投资者对于药 疗器械中的 IVD 行业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知,进而对其投资起到一定的指导或者启发作用。我们也 将继续以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剖析医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及动向、研究其市场及技术,继续 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挖掘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1、体外诊断(IVD)行业概述1.1 新冠疫情期间广受关注的行业——体外诊断(IVD)1.1.1“抗疫先锋”众多 IVD 企业业绩亮眼在 2019 年年底以来持续的新冠疫情中,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企业站到了抗击新冠疫情第一线,在很 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诊断试剂的开发研制,担负起了疾病早期诊断抗疫先锋的重任,体外诊断诊断行 业也展示了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最大亮点之一,回首过往在检验医学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 中,在预防、诊断、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检验医学和体外诊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这次疫情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 2020 年国内新冠疫情期间众多 IVD 企业业绩亮眼。从营收方面来看,已披露的 2020 年三季度财报 显示,有 11 家 IVD 企业在 2020 年的三季度营收超过 10 亿元,4 家 IVD 企业在 2020 年的三季度营收超 过 50 亿元。其中,迈瑞医疗以 160.64 亿元的三季度营业收入领跑行业。营收增速方面,4 家企业三 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 倍以上,圣湘生物 2020 年取得超 10 倍于上年同期水平的营业收入,增速远 超同行。净利润方面,根据已有三季度财报可知,6 家企业三季度的净利润达到 10 亿以上;净利润 增速方面,6 家企业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1 倍以上,其中 3 家企业获得了去年同期 10 倍以上的 净利润。圣湘生物在净利润增速方面表现亮眼,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 10702.39%。根据已披露 年报显示,2020 年 IVD 企业中获得数倍于上年同期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情况并不少见:华大基因 以 84.32 亿元的业绩脱颖而出,达安基因和圣湘生物分别以 53.45 亿元和 47.67 亿元的业绩紧随其后。 营收增速方面,圣湘生物和东方生物分别以 1204.67%和 787.92%的增速领先,圣湘生物的快速发展得 益于疫情的推动,以及体外诊断业务在此背景下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1.1.2 新冠疫情期间 IVD 赛道融资情况揭示行业发展潜力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在全球的大流行,导至全球经济经济走势趋低,对投融资领域也产生了重 大影响。虽然新冠疫情对资本市场带来了动荡,但是企业通过增资,借助资本“东风”既能快速实现扩 张和规范经营,又能避免“被洗牌”的风险。资本已看到体外诊断行业蕴藏的巨大潜力与发展机遇,IVD 行业目前已成为医疗健康领域值得关注的细分赛道。2020 年度有 62 家 IVD 相关企业融资。国内外医疗健康市场 IVD 的融资额仅在生物制药和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之下。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 冠疫情更是推动了体外诊断行业发展。2021 年体外诊断融资依然火热,2021 年 2 月,在全球范围内, 有四笔交易事件融资金额超一亿美元,其中有三笔融资来自 IVD 企业,分别是创新诊断服务和产品 提供商药明奥测、诊断系统及设备研发商 Truvian Sciences 和癌症基因组测试产品的开发者 Personal Genome Diagnostics。1.2 体外诊断(IVD)行业概述体外诊断,即 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体外通过对人体体液、细胞和组织等样本进行检测而 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诊断方法。体外诊断是临床诊断信息的重要来源, 能够为医生治疗方案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指标,是保证人类健康的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根 据罗氏诊断统计,体外诊断能够影响 60%的临床治疗方案,但其费用仅占整个临床治疗费用的 2%。 目前体外诊断在临床医学上使用率极高,并且体外诊断能够贯穿于初步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治疗 检测、预后及体检等疾病治疗全过程,对于疾病预防、确定病因和预后效果、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减 少医疗成本都有重大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保险覆盖率及支出不断增加、收入增长等因素的驱动, 加之体外诊断能够便捷、低成本、低伤害的为医护人员提供精确、早期的临床诊断信息,为疾病发 现、治疗、监测提供有效依据,并能大大节省医疗费用,已成为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体外 诊断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活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体外诊断按照检测方法分类,主要分为 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血液和体液学诊断等诊断方法,不同诊断方法的检测原理和技术 手段不同,应用领域也存在较大差异。体外诊断行业是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 业,是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行业。体 外诊断产品属于医疗器械的一种,包括体外诊断仪器和配套的诊断试剂。其中体外诊断试剂是指在 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过程中,对人体样 本(血液、体液和组织等)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物)和质控品(物)等;此试剂可单独使用或与仪器、器具、设备或系统组合使用。其作用原理为:诊断试剂与体内物质在体外 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体液内某些物质(如糖、脂肪和蛋白质)会和体外诊断试剂在特定条件下发生 特定的反应,生成特定的产物,消耗定量的体外诊断试剂,而这些是可以被定性或者定量测量出来 的,再通过与正常值的对比,从而判断检测对象的生理状态是否正常。它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 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1.3 IVD 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分析1.3.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及增速分析随着人们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作为医疗服务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器械(分 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医疗设备、IVD 体外诊断)市场也受益于此,多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增 长,据 Evaluate MedTech 发布的《World Preview 2018, Outlook to 2024》显示,2017 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 销售额为 4,0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预计 2024 年销售额将达到 5,945 亿美元,2017-2024 年间复合 增长率为 5.6%。根据全球咨询公司报告《Evaluate MedTech, World Preview 2018, Outlook to 2024) ,2017 年 IVD 领域仍是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中销售额排名第一的领域,销售额达到 526 亿美元,占比达到 13%;心血管、影像、 骨科、眼科则分别排名第二到第五。2017-2024 年 IVD 领域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 6.1%, IVD 行业为医 疗器械市场中规模大,增速高,市场份额逐年扩大的优质赛道。1.3.2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及增速分析受益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健康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据医械研 究院测算,2018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 5,304 亿元,同比增长 19.86%。医疗设备市场是中国 医疗器械最大的细分市场,据医械研究院测算,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约为 3013 亿元,占比 56.80%。1.3.3 全球 IVD 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分析从增长情况来看,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部分国家医疗保障政策的逐步完善,体外诊断 占整体医疗支出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市场规模平稳增长。据 Allied Market Research 发布的《Global In Vitro Diagnostics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Forecast, 2020–2027》显示:2019 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 671.11 亿美元,到 2027 年体外诊断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910.9 亿美元,2020-2027 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 4.8%。鉴于 2020 年新冠全球流行趋势,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区域市场分布来看,全球体外诊断需求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国家,其 中北美占据 40%以上的市场份额,西欧占 20%,日本占 9%,合计占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 70%以上。 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服务已经相对完善,其体外诊断市场已进入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呈现增长放缓、 平稳发展的态势。而以中国、印度、拉美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虽然目前市场份额占比相对较小,但 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快以及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几年医疗保障投入和人均医疗消费支出 持续增长,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新兴市场正成为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发展最快的区域。 据美国研究机构 IQVIA 发布报告《Global Outlook on the In Vitro Diagnostics Instry》显示:2018 年全球体 外诊断市场规模为 630 亿美元,较 2017 年同比增长 6%。其中北美市场占比最高,为 204 亿美元,约 占全球 IVD 市场的三分之一;亚太市场增速最快,同比增长 9.8%,总市场为 201 亿美元。2023 年全 球 IVD 市场规模将达到 804 亿美元。 根据 Kalorama Information《全球 IVD 市场(第 10 版)》报告预计,中国 IVD 市场在 2016~2021 年的复合 增速约为 15%,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共经历产品引进阶段、自主生产阶段以及快速成长阶 段。目前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在部分应用较广泛的项目如生化、POCT 等或已接近国际同期水平, 行业整体规模快速扩张。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是目前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在全球 市场占据体外诊断市场份额的 40%以上,而在我国则占据了 7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我国体外 诊断市场发展虽然晚于发达国家,但细分市场结构及演变与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趋势类似。随着我国 体外诊断市场对检测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和我国体外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国内体外诊断市场的主导方向已经逐渐从生化诊断向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领域转移, 免疫诊断已取代生化诊断成为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据 38%的市场份额;而生 化诊断市场则增长乏力,只占据 19%的市场份额;分子诊断和 POCT 发展最快,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分别占据 15%和 11%。1.3.4 中国 IVD 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分析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外诊断行业仍处在发展前期, 尽管市场规模仍较小,但随着人们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对于疾病的风险预测,健康管理,慢病管理 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作为疾病诊断重要手段的体外诊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体外诊断市场发 展空间巨大,尤其是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区域和国家。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体外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也获得飞速发展,据医械 研究院测算认为,2018 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 604 亿元,同比增长 18.43%。2019 年我国 IVD 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700 亿,罗氏、丹纳赫、雅培、西门子四巨头共占据全球 IVD 市场很大一部分份额。 近 5 年我国 IVD 行业 CAGR 达 15.91%,预计未来 3 年行业继续保持高增速。 对标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我国 IVD 市场提升空间巨大。尽管我国 IVD 行业保持了较 高的增速,但我国体外诊断市场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人均 IVD 产品消费额看,2018 年我 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消费额为 47 元,不到美国人均 IVD 消费额的 1/10,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也 还有 3-4 倍的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医疗费用的不断提升,体外诊断技术的 不断发展,医疗机构和大众对体外诊断的需求不断增加,体外诊断市场将持续扩容。1.4 我国 IVD 行业市场分析1.4.1 我国 IVD 行业监管法规目前,我国除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归属药品管理外, 其他体外诊断试剂和医用仪器均归属医疗器械管理(国家有明确界定的除外)。根据风险程度不同, 我国对包括体外诊断试剂在内的医疗器械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制度,并对医疗器械产品采取注册与 备案制度,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采取许可与备案制度,并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1.4.2 我国医保控费政策对体外诊断行业的分析从生物医药宏观政策环境来看,医保控费一直是近年主旋律。医保控费的核心在于提升医疗设备及 药品的使用效率和取消药品加成,就这一点来看,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与应用,有助于优化医疗资 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所以医保控费对体外诊断行业来说起正向推动作用。另外,取消药品加 成医院药房从之前的盈利部门转变为成本部门,出于整体收入方面考量,医院也有极大可能在未来 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到医疗服务和诊断科室,以弥补其在药品方面收入的损失。1.4.3 我国 IVD 行业带量趋势采购分析(略)。1.4.5 我国 IVD 行业国产替代分析(略)。1.4.6 IVD 行业上游原材料环节值得引起行业重视(略)。2、IVD 行业中“高、精、集成”的发展方向之化学发光2.1 免疫诊断介绍根据统计数据,免疫诊断系我国体外诊断市场占比最大的细分领域。免疫诊断是基于抗原抗体间的 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检测各种疾病的方法,根据其标记信号的不同,衍生出了多种免疫诊断方法。从 其发展历程看,共先后经历了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时间分辨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等发展阶段,其中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为目前应用较广 的主流免疫诊断技术,在不同的疾病诊断领域,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的市场占有率各不相同,在肿 瘤标记物、传染病、性激素和甲状腺功能等疾病诊断领域,化学发光产品已成为市场的主流,在过 敏、自免诊断领域,酶联免疫产品仍为国内市场主流产品,化学发光产品尚未推出或未得到广泛应 用。2.2 免疫诊断技术分析2.2.1 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检测技术起源于检测病原微生物抗原及抗体的血清学诊断。1896 年 G. Widal 和 A. Sicard 利用伤寒 病人的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准确地诊断伤寒。 免疫分析技术是以抗原与抗体在体外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是将免疫反应与 现代测试手段相结合而建立的超微量测定技术。免疫分析法具备有效的灵敏度、特异性、快速和低 成本的优点;可对大量的样品进行常规分析;能够用于样品的定性筛选,也能够对样品进行定量测 定以确定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只有出现可见的反应,如凝集、溶血、沉淀 试验等,或用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方法提高可测性,才便于在免疫检测中运用。可见 性反应的出现,对抗原抗体分子合适比例的要求远比对彼此绝对量方面要高得多。这就是说,一方 面在进行免疫检测时要注意抗原、抗体的用量;另一方面只要提高可见度或可测性,便可大大提高 免疫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所以免疫分析法往往需要借助一种信号放大系统把抗原抗体结合的反应信 息予以展现和放大,借以提高免疫学诊断的敏感性,从而诞生了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免疫标记技术 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胶体金及化学、生物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 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并借助荧光显微镜、射线测量仪、酶标检测仪、电子显微镜和发光免疫 测定仪等精密仪器对实验结果直接进行观察或进行自动化测定。2.2.2 免疫标记技术发展历程按照标记物和标记原理的不同,免疫诊断技术先后经历了放射性免疫分析技术、胶体金法、酶标记 免疫分析技术、荧光标记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等技术阶段,其中化学发光现已成为全球免疫 诊断的主流,广泛用于传染病、肿瘤、内分泌功能、激素等领域的检测和诊断。2.3 免疫诊断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最早的雏形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 Ciba Corning 公司应用丫啶酯试剂开发出了全自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ACS-180 自动化学发光分析系统,配套吖啶酯标记试剂,为第一台全自动化 学发光分析仪,后来通过不断的改进,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现在西门子的 ADVIA (原拜耳)系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海外市场在 80 年代已经逐步由发光取代传统的放免和酶免方法, 四大家化学发光约 2004-2007 年以不同的节奏进入中国市场。 化学发光包含免疫反应(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发光反应两个反应部分,发光反应是化学发光物 质经催化剂的催化或氧化剂的氧化等反应过程释放光子,出现发光现象的过程。化学发光过程首先 是将发光物质或酶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上制备为试剂,试剂与样本中的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加入 氧化剂或发光底物等激发物,经氧化剂氧化或与发光底物发生反应后,发生发光现象。由于化学检 测体系中待测物浓度与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利用仪器对体系 化学发光强度的检测,而确定待测物含量。增强发光信号的稳定性、敏感度、速度等特性一直以来 是化学发光方法的研究重点。依据发光反应原理的差异形成了酶促化学发光、直接化学发光、电化 学发光、光激化学发光等不同的发光平台。与此同时,丰富检测标志物、增强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同 样是化学发光检测准确、高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化学发光企业竞争力的表现。2.4 我国化学发光市场我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市场国产化率相对较低,以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为代表的进口品牌占 据较大优势。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设备的国产化率约为 24%,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化学发光常见应用领域有传染病、肿瘤标志物、生殖内分泌激素、心脏标志物、甲状腺等项目的检 测,其中传染病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市场规模较大,分别占据了约 40%、25%的比例。传染病检测规模 最大,而肿瘤标志物检测则增速更快。2.5 我国化学发光发展趋势国内 IVD 行业中高端市场由于近几年国产研发能力迅速提升,渠道优势明显,国内产品正在处在高 速发展阶段,化学发光具有代表性。关于国产替代进程影响因素,首先是以上分析的化学发光行业 技术壁垒、行业准入壁垒、资金壁垒、销售渠道壁垒等。另外,从化学发光业务的特殊属性来看其 产品一般由仪器和试剂构成,且为封闭系统,即一般来说仪器需强制搭配原生产厂商试剂做检测, 所以医院使用某厂家的仪器必须使用该厂家的配套试剂,而试剂又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这样的封闭 体系使发光厂商容易与医院绑定长期的利益关系,客户粘性强,从而龙头企业优势稳固很难撼动。 外资企业与医院绑定的签约时间一般都长达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所以这也是当前外资企业主导我国 发光市场,国产替代还没有大规模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也正是因为化学发光行业的封闭属性 导致的客户强粘性属性,我们也可以分析国产发光龙头企业也将凭借先发优势获得强壁垒优势,从 而国内市场行业愈发集中,龙头趋势更加明显。技术升级替代 化学发光以其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特异性好、精确定量等优势,逐步替代传统的酶联免疫和定 性产品,同时早期的微孔板式化学发光也逐步被磁微粒化学发光技术所取代。非酶参与的直接化学 发光、电化学发光比酶促化学发光更受欢迎,直接化学发光标记物分子量很小,便于对小分子物质 进行标记,能检测的项目多于酶促化学发光,在临床检验应用更广泛。国内企业跨洋出海,扩大海外影响力 国内企业积极推动海外销售,国内新产业、迈克生物等积极参加美国临床化学年会暨临床实验室医 疗设备博览会,阿拉伯国际实验室设备展览会等大型实验室医疗设备博览会。新产业于 2017 年正式 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美国 FDA 认证的化学发光厂家。2020 年新冠疫情更加为迈瑞医疗、新产业等相 关厂家打开海外市场奠定基础。化学发光仪器向高通量、流水线化发展 化学发光仪器向高通量、模块化、支持多项目联机全线流水化发展,如新产业推出的 Maglumi X8、 Maglumi 4000 Plus,迈瑞医疗的 M6000 等。随着化学发光仪器系统向高通量、流水线化发展,将极大 缩短样本周转时间,提升实验室工作效率。化学发光项目日益完善 化学发光项目越来越丰富,覆盖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激素、心肌标志物、糖尿病、传染性疾 病、贫血等免疫检测,为更多的临床科室及科研院所提供完整的检测方案。目前国内厂家项目既有 常规项目,同时也有一些特色项目,如肝纤维化、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 CA50、CA242,自身免疫类 等,差异化项目也能够使国产仪器更快进入三甲医院。3、IVD 行业“简单、便捷、个人健康管理”方向发展之 POCT3.1 POCT 行业概述POCT(Point-of-Care Testing,即时检测)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 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结果的检测方式。其核心要素在于满足临床治疗或家用监护的快速诊断需求, 以快速、即时得到可信赖的诊断结果为最终目标,与传统诊断互补。根据检测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体外诊断行业分为专业实验室诊断和即时诊断(Point-of-Care Testing , POCT 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结果的检测方 式。其核心要素在于满足临床治疗或家用监护的快速诊断需求,以快速、即时得到可信赖的诊断结 果为最终目标,与传统诊断互补。)专业实验室诊断是指在检验科或独立实验室使用自动化和高通 量的仪器进行大样本量的检测,临床实验室体外诊断需由专业人员完成,耗时较长,但检测结果质 量较高。即时诊断(POCT)则是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 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POCT 的操作者可以是非专业检验师,甚至是被检测对象本人。由于 POCT 无 需中心实验室,可直接在患者身旁进行检测,能快速进行诊疗、护理、病程观察,进而提高医疗质 量,故在 ICU、手术、急诊、诊所及患者家中渗透率均逐步提高。POCT 即时诊断作为新兴诊断领域 近年来发展迅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抗原和抗体是 POCT 试剂的核心原料,其性能影响着 POCT 试 剂的关键性能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POCT 试剂性能的上限。POCT 试剂所需通常抗原抗体分为 两类,一类是特异型抗原抗体,一类是通用型抗原抗体。特异型抗原抗体主要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 性结合反应,识别样本中是否存在相应待检物质;通用型抗原抗体主要在检测中起辅助作用,如用 于质控线,提高产品灵敏度与特异性等。从检测项目来看,POCT 检测包括血糖检测、心脏标志物检测、优生优育检测、感染因子检测、传染 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凝血测试等。从细分领域增速来看,心脏标志物、传染病 POCT 产品 正处于快速成长期,需求增速较快,未来发展空间大。这是由于抢救心血管类病人在时效性上的要 求比其他疾病救治要求高的多,而 POCT 凭借检测速度快的最大特色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心血管 类检测成为 POCT 发展最快的应用。而传染类 POCT 主要是针对各类常见传染病及重大传染病等基层 现场筛查、快速检测的产品,主要包括艾滋病、梅毒、病毒性肝炎、疟疾、流感等传染病的快速检 测产品。传染病因其传染性、流行性、地域性、季节性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 我国也逐渐加大了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监控力度,POCT 产品已经成为相关工作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 POCT 产品总体而言处于成长期,其中市场增速比较快的有感染类、心脏标志物等细分 领域,虽然血气也属于比较成熟的市场,但是国产企业很少涉及。心脏标志物、凝血、糖尿病、血 气产品均是处在成长期,在国际上糖尿病和心脏标志物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未来我国这些产品还 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随着互联网、医疗信息化的介入,近几年 IPOCT 概念出现,有利于基层医疗设备的数据化和诊断水 平的提升。易用性、即时性和样本类型灵活选择,是过去 POCT 提升的路径,不同子行业所处的生 命周期也不同,其中增长最快的细分为 FOB(粪便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增长最慢的为早孕检测。在 家用市场和专业市场,主流产品分布具有不同的格局。从目前市场份额占比来看,感染类及心脏标志物类 POCT 占总产品(除血糖)份额最高,紧接着是 血气类、妊娠、其他快检类。总体来看感染和心血管产品目前仍然是处于成长期,未来随着胸痛中 心、脑卒中心等中心的建立,其市场份额将持续增长。未来会有更多 POCT 产品进入家庭,行业总 容量不断扩充。3.2 POCT 市场规模分析3.2.1 毒品及药物滥用检测领域毒品及药物滥用检测类 POCT 产品主要以定性类产品居多,以金标法进行尿液或唾液检测为主,广 泛用于戒毒所、医院、征兵、海关边检和公路交通安全中高危人群普查、特种行业和招工体检的筛 查工作。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2018 年世界毒品报告》,全球毒品市场正在逐年扩大, 可卡因和鸦片产量达到绝对纪录高点,2016 年全球可卡因产量估计为 1,410 吨,达有史以来的最高水 平;2016 年至 2017 年,全球鸦片产量激增 65%,达到 10,500 吨,是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监测全球鸦片 产量以来记录的最高估计数;大麻是 2016 年消费最广泛的毒品,至少有 1.92 亿人使用过一次,全球 大麻使用者人数继续上升,截至 2016 年的十年间,全球大麻用量增长了约 16%。此外,海洛因和可 卡因等毒品越来越多地与新型精神活性物质和处方药共存,许多来源不明的非医疗用途药物制剂, 以及多种药物使用和多种药物贩运,使毒品问题变得空前复杂。在全球化的毒品市场条件下,毒品 扩散到其他许多地区的风险不断提升。2000 年至 2015 年,全球直接因吸毒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加了 60%,其中 50 岁以上的死亡人数占比从 2000 年的 27%上升至 2015 年的 39%。 在我国,根据《2018 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 240.4 万 名,虽然吸毒人数比例较欧美和东南亚国家相比较低,但毒品滥用问题总体仍呈蔓延之势,尤其以 冰毒、氯胺酮等新型毒品为主。近年来,全球毒品药物滥用类 POCT 产品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从 2015 年的 6.22 亿美 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8.32 亿美元,预计 2021 年全球毒品及药物滥用 POCT 产品的需求量达 11.07 亿美 元 6。随着世界毒品市场的扩大以及各种新型毒品的不断出现,吸毒成本降低,吸毒人数逐年增长, 未来全球将会加大对毒品药物滥用的监控和打击力度,会极大的带动毒品及药物滥用监控检测 POCT 产品的市场需求,毒品及药物滥用监控检测 POCT 产品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3.2.2 传染病检测领域传染病类 POCT 产品主要是针对各类常见传染病及重大传染病等基层现场筛查、快速检测的产品, 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结核、肺炎、流感等)、 消化系统(如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溃疡)、热带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以及性传播疾病(HIV、 梅毒、淋病)等传染病的快速检测产品和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 C-反应蛋白(CRP)快速定量检测 系统。POCT 产品的即时性对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的控制以及减少传染病爆发频率和危害都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传染病是全世界社会公共健康和经济稳定的重要负担,数百年来,它们一直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 要原因。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物流频繁,一些传染病被控制的同时,新型传染病又呈蔓延趋势。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至少有 30 种影响人类的新型传染病出现,其中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其起源 与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因素紧密相关。同时,由于新型传染病病因具有不确定性且缺乏特异的治 疗和预防手段,其对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并给医疗公共卫生机构的防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传染病除了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外,还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在美国,性传播疾病 如 HIV、梅毒、淋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在非洲地区,传染病以艾滋病和疟疾等热带疾病为主;在拉 美地区,传染病以登革热和疟疾等热带疾病为主。因此,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随着一些重大传染病(比如甲型 H1N1 流感、SARS、COVID-19 等)爆发频率和危害的增加,许多国 家都加大了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监控力度,POCT 产品已经成为预防和监控传染病的有力工具。 传染病 POCT 市场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全球不断提高的传染病发病率。传染病 POCT 即时检测产品可 以显著地提高传染病的监测能力,尤其在亚洲、非洲及拉美的欠发达地区,传染病发病率高、发病 人口基数大,再者医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传染病 POCT 即时检测产品能协助医生及时、准确地对 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降低疾病在人群中传染的可能性,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近年来,全球传染病检测类 POCT 产品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9.35 亿美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14.3 亿美元, 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预计 2021 年全球传染病检测类 POCT 产品的市场容量可达 17.3 亿美元。由于 季节性等因素,流感等传染病每年在全球不同范围内会有不同程度的爆发,同时随着国际人口频繁 流动一些新发传染病仍对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威胁,传染病检测类 POCT 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存在并保 持稳定增长。POCT 产品因其操作便利、成本较低等优势将被持续广泛用于传染病预防和筛查的工作 中,未来市场前景广阔。3.2.3 妊娠类 POCT 检测妊娠类 POCT 产品主要是用于妊娠检测和人口优生优育的早期检测,包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检测,促黄体激素(LH)检测和促卵泡激素(FSH)检测,采用尿检或者血检的方式。该市场主要 的驱动因素包括女性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的需求和隐私保护需求;不孕及晚孕人群增加,妇科疾病 患病人数上升;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渐调整放开,受二胎政策影响等,均促进了妊娠类 POCT 产品市 场的发展。 2016 年全球妊娠类 POCT 即时检测产品市场规模约为 12.5 亿美元,根据 Rncos 预测,妊娠类 POCT 产 品市场在 2016-2022 年将以 7.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2 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 19.2 亿美元。3.2.4 心血管类 POCT 检测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 的数据,2016 年大约 1,79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 31%,其中 75%以上的心血管疾 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预计 2030 年将约有 2,360 万人将死于心血管疾病。在我国从 需求端来看,心血管类 POCT 产品在我国有较大的市场基础。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 2018》统计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有 2.9 亿,从 2015 年开始心血管病死亡 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心衰患者发病年龄也在逐年降低,根据《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 疾病报告 2019》显示,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俨然已对人类生命和健康造 成了严重的威胁。2019 年心血管病患人数为 3.3 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2017 年 11 月 1 日,原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印发《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要 求二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必须建设胸痛中心,同时,要求急诊科能够开展 24 小时床旁心电图 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肌钙蛋白和 D-二聚体等快速检测,并提出胸痛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分为基 础指标和分类指标,基础指标适用于所有胸痛中心,包括“肌钙蛋白、D-二聚体、脑钠肽、血气分析 等即时检测项目从抽血到获取报告的时间”和“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等联合检测的比例”,胸痛中心的 成立,大幅提升了心血管疾病 POCT 检测的需求。心血管类 POCT 产品主要用于常见心血管疾病(心梗、心衰等)的快速定量或定性检测筛查,如心 肌肌钙蛋白 I(CTnl)检测试剂、肌红蛋白(Myo)定量检测试剂、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检测试剂、N 末端 B 型钠尿肽原定量检测试剂(NT-proBNP)等标志物。心脏标志物正常情况下主要 或仅存于心脏中,但在异常情况下由心脏大量释放到血液中,由此在血液中检测到心脏标志物可以 敏感、特异的反应心肌损伤及其严重程度。 对于多数心血管疾病,临床快速诊断,风险评估,预后判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控制病情 发展十分重要。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发病后三小时内是抢救治疗的黄金时间,且治疗开始的时间 密切关系着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预后,对于这类疾病,早期诊断异常重要,通过 POCT 快速获得 确切的诊断信息是实施有效治疗手段的前提。POCT 检测在显著缩短检测时间的同时,可以通过对多 种心脏标志物检测,准确判断出相应病种的分型并实现对症治疗。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死亡危险性高和急救时效性强等特点,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及治疗时间与疗 效紧密相关,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因此,POCT 产品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的快速诊断优势明显,市场 规模得以持续快速增长。2018 年全球心血管类疾病检测 POCT 产品市场规模约为 28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将超过 35 亿美元。未来随着国内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行、基层医院加大设备采购以及胸痛中心的建 设,我国心血管疾病 POCT 市场将保持 30%左右的快速增长,预计 2020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8 亿元。3.2.5 肿瘤 POCT 检测肿瘤检测的 POCT 产品主要为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的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在肿瘤的 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普查、诊断、判断 预后和转归、评价治疗疗效和高危人群随访观察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自 80 年代以来,随着应用 B 淋巴细胞杂交瘤制备肿瘤单克隆技术的不断成熟,出现了大量的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并 与同时出现且日新月异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众多的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并不断地应用 于临床,已成为肿瘤患者的一个重要检查指标。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检测为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 (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等。 肿瘤是慢性病中最为严重的疾病,是三大高致死率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 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新增 1,810 万例癌症病例,死亡人数达 960 万, 全球癌症病例不断增加。其中,亚洲癌症死亡病例达 547.7 万例,全球占比 57.05%,2018 年全球几乎 一半的新发癌症病例及超过一半的癌症死亡病例都发生在亚洲,其中许多国家的癌症患者得到及时 诊断及治疗的渠道有限。从患者规模来看,未来肿瘤标志物检测市场巨大。在我国,癌症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 2018 年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 429 万,相当于全国每天约 1 万人确诊癌症,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 7 个人 得了癌症,我国癌症患病率处于国际中等偏上水平。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肿瘤发病率不断提高以及 早期肿瘤筛查诊断普及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肿瘤标志物检测市场未来成长空间巨大。3.2.6 POCT 市场规模全球 POCT 行业发展概况POCT 全球市场规模在 2016 年为 202 亿美元,2021 年预计达到 355 亿美元,2016~2021 年间将保持 12% 年复合增长率,是全球体外诊断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随着全球体外诊断市场持续 增长,POCT 作为其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仍将是未来体外未来诊 断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全球市场布局来看,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人口基数、医疗卫生条件等差异加大,全球 POCT 市 场规模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是 POCT 的主战场,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发 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POCT 应用进一步推广,这些国家逐渐 成为 POCT 市场潜在的增长空间和全球 POCT 市场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中国 POCT 行业发展概况我国 POCT 行业起步较晚,2004 年 POCT 概念及技术才首次引入中国,2006 年我国成立 POCT 分委员 会。2013 年 10 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29790-2013 即时 检测质量和能力的要求》,将 POCT 命名为“即时检测”,该标准于 2014 年 2 月 1 日起实施,行业目前 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不大,医院临床科室渗透率还较低,尤其是在基层及个人用检验设 备不多,相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整体市场规模仍然偏小。而且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体 制的不断革新,我国整体医疗器械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分级诊疗等制度的推进落实, 医院对于 POCT 产品的需求日益凸显,我国 POCT 产业也迎来市场发展契机,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发 展潜力。2016 年我国 POCT 市场规模仅为 61.75 亿元,根据 TriMark 预测,2018 年我国 POCT 产业市场规模为 14.3 亿美元,此后几年将维持 22%的年复合增速,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达到 26 亿美元。。由于我国人口 基数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医疗资源地区发展不均衡,中国必将是 POCT 潜在的发展市场。随着我 国分级诊断政策落实和医疗改革体制的推进,以及居民健康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几年我国 POCT 行业仍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随着 POCT 技术的不断升级、分级诊疗政策的强力推行、国家五大中心建设的逐步完善、临床科室 的硬性需求等,将会给 POCT 领域带来新的市场空间。4、IVD 行业综合服务环节(流通+服务)近年来我国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等生物医药行业政策推行一直高歌猛进。就医药流通环节的企业来 说,医保控费给医院带来成本压力的同时其压力势必将传导至流通企业,所以流通企业在产业链上 的变革势在必行,行业内企业逐渐开始向服务型企业延伸。具体转型方式如第三方实验室、集中采 购服务、区域检验中心将成为趋势。4.1 综合服务环节发展方向之 ICLICL 企业承接院外样本,凭借我国 ICL 市场渗透率低,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以及行业特有的垄断属性, ICL 头部企业前景可期。针对我国院内系统主导医疗体系,以提供产品为渠道为医院提供综合服务为 发展之根本的医院综合服务型企业,为医院将本增效将大有可为。院内院外系统的合作共建模式也 更加为医疗器械流通企业、ICL 企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4.1.1 国内第三方独立实验室(ICL)领域方兴未艾独立医学实验室起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独立医学实验室在美国逐步起源和发展。美国是私 人诊所和医院发达的国家,因为昂贵的医学检测设备与医院内少量的检测样本之间的矛盾,这些医 院转而依赖外部的独立检验机构,从而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独立医学检验行业(ICL)。ICL 行业涉及疾病诊断关乎人们生命健康安全,所以受行业监管很大,政策壁垒也高,单独成立实验 室需要经过申请然后要经过一系列质量检验等。其次,ICL 行业投入大,单纯的设立医学检验实验室 就需要巨大的资金支出,而且还要实现实验室规模化、连锁化,外加冷链物流链的构建等。第三就是技术壁垒,随着组学的技术的发展,特检项目占比逐渐加大,从而对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 要求,也为 ICL 行业内公司的研发投入、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起步晚,相比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该行业市场占有率偏低,主 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医疗服务供给端主要以大型公立医院为主体,而国外以中小诊所为主。但从独立 实验室营业收入占医疗检验行业收入占比来看,我国独立实验室营业收入占医疗检验行业收入占比 仅仅是以上发达国家占比的百分之十左右,未来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行业发展空间仍然较大。据沙利文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医疗费用由 2015 年的约 40975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65196 亿元,年均 复合增长增长率为 12.3%,预计到 2024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 106204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0.3%。预计 到 2030 年将增至 176157 亿元,2024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8.8%。2019 年,中国卫生总支出 排名世界第二。目前,医院在中国医疗服务行业中担任最重要的角色,2019 年医院收入在中国整个医疗行业中占的 市场份额为 77.5%。按收入计算的医院行业规模由 2015 年的 22880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35970 亿元, 2015 - 2019 年复合年增长率 12.0%。中国医院的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对国内 ICL 市场的发展有促进作 用,因为独立临床实验室(ICL)与医院密切合作并为其提供支持,而且为医院提供了无法在医院内部 执行的全方位检测服务。另外,我国医院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共有三级医院 2749 家、二级医院 9687 家、一级医院 11264 家、未分级医院 10654 家。从 2019 年统计数据来看,全国 2749 家三级医院收到 20.57 亿门诊人次,而未定级医院 10654 家仅 2.123 亿门诊人次。三级医院的数量少,导致医疗资源和 诊断需求严重不匹配。按总量和专科领域数目来看,三级医院一般有最大的特检需求,因此必须向 ICL 外包一部分检测服务。近年来,医药行业各项政策密集出台,带量采购、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为第三方医学检测(ICL) 行业带来新的变革。ICL 属于资本密集型和人力密集型行业,公司作为国内 ICL 领先企业,具备较强 的规模优势和成本管控优势,因此公立医院将部分自己没有比较优势的检测项目进行外包。“两票 制”、集中采购、医保控费等政策也为行业带来新的变革。一方面医院面临着医药分开,药品降价, 获利能力降低,由于医学检验的仪器设备、相关检验人员成本较高,监管部门要求检验项目价格下 调后,检验科利润减少,高额的医学检验设备与耗材驱使医院采取检验外包政策。另一方面 ICL 因 为集中为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外包服务,所以需要大量的检验设备与耗材,从而具备良好的 供应渠道,通过集中采购设备和试剂的规模化效应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政策的出台也有效促进了 ICL 的发展。4.1.2 国内 IVD 器械流通企业转型 ICL 的代表——迪安诊断目前在 ICL 领域,迪安诊断具备规模领先、技术领先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积累了 16 年的运营管理经 验,在全国布局 39 家连锁化独立医学实验室,已形成“ 全国覆盖、地区渗透”的“连锁化、标准化、规 模化”发展态势。为全国超过 18000 家医疗机构、超过 2 亿人提供服务。迪安诊断与金域医学竞相发展迪安诊断从最早期的代理业务起家到 2017 年第三方独立实验室全国布局的完成。目前,迪安诊断已 经和金域医学一起占据了国内第三方医学检测的龙头地位。两家公司都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迪安 诊断顺承已有业务发展“产品+服务”的战略模式。而金域医学则以独立医学实验室业务起家,其实验 室全国布局完成相对更早目前实验室也更成熟,迪安诊断则在 2015-2017 年完成了全国实验室布局。 随着公司扭亏为盈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数量的逐渐增加,医学诊断服务业务将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通过迪安诊断和金域医学独立实验室的扩张情况比较,可以明显看出迪安诊断独立实验室布局完成 时间上晚于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和金域医学同为国内第三方诊断行业龙头企业,二者的独立实验室几乎在国内各个省份均 有布局,业务覆盖全国。金域医学独立实验室数量 38 家,迪安诊断 39 家(含一家 CRO 实验室)。 2019 年金域医学诊断服务业务收入占比达到了 94.22%,金域医学实验室相对成熟,且绝大部分已经 实现盈利。而迪安诊断 2016-2017 年为公司医学检验实验室设立最密集时期,2017 年实现实验室全国 布局,目前为止公司实验室店龄相对年轻,有相当数量的实验室处于成长阶段,所以诊断服务业务 收入占比偏低。所以在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金域医学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相对成熟,诊断服务业 务占比也高,而迪安诊断也正在快速上升中,借助行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利好公司不断调整战略布局, 逐步凸显诊断服务业务的核心业务地位,未来公司诊断服务业务将加速成长。4.1.3 ICL 中专注于血液学特检服务的供应商——康圣环球中国的 ICL 市场包括两种类型的检测服务,即常规检测和特殊检测。常规检测通常指由国家卫健委 发布的《医疗机构临床化验项目目录》中的常规检验项目,例如血液生化、体液生化及血型检查。 特检通常指未列入《医疗机构临床检测项目目录》的特殊检测项目,如结核杆菌、肝炎病毒检测等。近年来,我国特检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常规检测市场。据统计,我国特殊检验市场规模自 2015 年的 35.29 亿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97.66 亿元,2015 年至 2019 年复合增长率为 29.0%,预计 2024 年将进 一步增加至 240.65 亿元,2019 年至 2021 年复合增长率为 19.8%。我国常规检测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57.4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113.83 亿元,2015 年至 2019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8.7%,预计还将进一步 增长至 2024 年新增的 184.74 亿元,2019 年至 2024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10.2%。 中国 ICL 的特检市场已从 2015 年的 35.29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97.66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29.0%, 预计到 2019 至 2024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19.8%,至 2024 年规模达到 240.65 亿元。相比之下,美国 ICL 的特检市场从 2015 年的 106 亿美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183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4.7%,预计从 2019 年至 2024 年将以 10.0%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至 2024 年的 295 亿美元。通过将最新技术应用于分子诊断、蛋白质化学、细胞免疫学和高级微生物学,特检特别适用于疾病 诊断、识别不同亚型的疾病、精准医学资质评估和大流行病诊断。在中国,特检主要应用于六大专 科领域,包括血液学、遗传病及罕见病、传染病、肿瘤学、神经病学及妇科相关疾病,且还在不断 拓展。 血液疾病是主要影响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包括罕见的遗传疾病、贫血症、镰状细胞性贫血症及 化疗或输血并发症。血液学检查包括血液、血蛋白及造血器官的检测。4.2 IVD 流通企业变革方向之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IVD 流通服务商是连接上游 IVD 生产企业和下游医疗机构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体外诊 断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检验工作主要通过检验系统完成,检验系统除了检验设备,试剂,标 准品,质控品等耗材和检验人员等构成要素,还需要配合全面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环境、标本采集 输送、技术维修服务等。可以做个比喻,临床检验实验室好比生产检测报告的生产车间,其中检测 样本和检测试剂为生产的原材料及辅料,相关检测仪器设备为生产工具,检验人员为相关技术工人, 最后从实验室产出的成品为患者的检测报告单。目前国家医保对相关检验收费标准亦以检测报告单 费用作为结算单位,而非以检测试剂等终端商品价格作为结算。作为 IVD 流通服务商,由于所处检 验领域行业特点,与传统的药品流通企业不同,除了从上游生产企业采购相关检测仪器及试剂,还 需要参与从试剂采购到检测报告成品产出的各环节工作,仪器试剂的物流配送只是其承担的部分工 作,还需为医学实验室提供系列包括质量控制、技术维修、实验室运营管理等综合服务,服务属性 更强。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项目的种类持续增加,需要不断引进新的诊断项目和先进的诊断技 术和设备,对诊断结果取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日趋提高。医学实验室为提高检验系统的工作效率 和管理水平,在设备产品选择、技术应用培训、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控制措施、试剂耗材管理存储、 设备维修养护方面,更加需要依助专业化的技术支持服务和管理服务,以保证检验系统运行的稳定 性和持续性,因此对 IVD 流通服务商的服务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近几年在医保控费的压力下,以及药品及高低值耗材加成逐步取消,医院及检验科更加注重开源 节流、成本优化,从而对 IVD 流通服务商提出更多综合性服务以助其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集约化模式将检验科的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诸多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统一优化配置资源, 从实验室整体需求出发,不但在外部“供应链”层面通过提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为医院实现 降低试剂耗材的采购成本及管理成本的目的,更进一步通过提供信息化服务、质控服务、售后技术 服务、学术支持等系列增值服务帮助检验科提升医学实验室内部运营能力,帮助检验科打造更先进 的实验室、提升检验科经济受益及学术水平、改善人员绩效,提升医院在其区域内的影响力等。同 时,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政策,积极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目前区域检验中心模 式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通过区域检验中心的建设,大幅度提高区域内医学检验资源的利用水平和 效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能力和水平,减少区域内重复检测,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医疗资源均 衡化,从而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作为 IVD 综合服务商,可以通过服务能 力的提高,提高区域整体的诊断检测水平,有服务能力的大型 IVD 综合服务商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 遇。4.2.1 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发展趋势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医疗消费理念得到提 升,国内体外诊断市场需求得到快速释放,我国已成为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总 体上 IVD 行业规模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行业集中度日趋提高 目前我国 IVD 流通渠道市场呈现出整体分散的竞争格局,IVD 中小代理商多达 2 万余家。随着新医改 的深入进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 IVD 流通服务行业的整合。“两票制”、“阳光平台采购”等政策 的推行,意在调整我国 IVD 流通领域结构,解决行业内企业小、散、低的问题,通过强化管理、规 范行为等方法,鼓励做强做大,推动结构调整,未来的行业竞争必将是规模和综合服务能力的竞争,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生产企业和终端客户对 IVD 流通渠道服务企业的依赖性增强由于 IVD 产品试剂品项繁多,多达 2 万余种,尤其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项目的种类持续 增加,需要不断引进新的诊断项目和先进的诊断技术和设备,对于终端医院客户来讲,医学实验室 管理难度逐渐增大,需要 IVD 流通服务商提供包括质控管理、信息化管理、产品采购管理、试剂库 存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发票管理等综合服务。 对于上游生产企业来讲,由于可借助中间流通渠道企业广泛而专业的销售网络实现销售,同时还能 及时提供相关产品售后技术维修服务,可以帮助生产企业将产品快速导入市场。因此,经过市场竞 争和行业整合,拥有强大的市场覆盖能力、供应链能力、信息化平台、服务技术团队及经验优势等 大型 IVD 流通服务企业将会占领更多的上、下游资源及市场份额。 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行业加速发展 随着我国各项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两票制、分级诊疗等多项政策的推动下,医学实验室在医学 实验室检验结果互认、更高的质量控制标准、更精准的检验结果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医学实验 室的需求已经从最基础的高效稳定运行,扩展到管理流程的精细化、信息化的提升、运营管理成本 的有效控制、检验标准的统一化等全方位的服务需求。通过信息化工具可为各级医疗机构及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提供简化管理流程、降低综合管理成 本。信息化程度的推广,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实验室服务商等企业运营成本率,提高行业内企业运营 效率。通过对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升级及开发,可在满足客户信息化管理需求的同时,加快行业内公 司与分销商之间、公司与客户、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和信息交流的效率,从而更高效 的为终端医院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高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平台,实 现医院临床实验室管理上的智能化、简便化、标准化、精细化,帮助医院降本增效,提升医院的服 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4.2.2 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龙头——润达医疗公司作为国内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以信息化、数据化技术为支撑,为各类实验室(主要为医院的检验科,又称临床实验室,还包括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和血站等其他医疗单位所属的医学实验室)提供体外诊断产品、技术服务支持、实验室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 同时以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医疗信息化系统开发、第三方实验室检测等产业链延伸业务为补充, 形成独特的综合性 IVD 业务体系。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每年20%左右内生性复合增长;2016-2018年期间,部分收并购子公司业绩并表导致高速增长;2019 年为公司内生性增长。公司上市以来毛利率维持在 26-28%稳定的水平, 净利率保持逐年稳步提升。2020 年受疫情影响,毛利率和净利率有所下滑,但已逐季变好。报告全文146页,以上是报告内容摘要。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