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呼伦贝尔市关于2021年研究生考试的温馨提示受命于天

呼伦贝尔市关于2021年研究生考试的温馨提示

202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初试定于2020年12月26日—28日举行,呼伦贝尔市考点设在海拉尔区,我市正按照国家、自治区要求,积极做好组考、防疫准备。近期受满洲里市疫情影响,满洲里市暂时处于封城状态,致使部分考生学习、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为此,呼伦贝尔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及时将有关情况逐级上报,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本着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理念,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及考生动态,正多方努力,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研究生考试工作。请各位考生加强自我防护,积极备考,以防控指挥部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最新要求为准,经常关注“研招网”和呼伦贝尔市教育局官网、“呼伦贝尔教育在线”“呼伦贝尔招生考试”微信公众号的最新通知,按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备考,预祝各位考生取得优异成绩!来源:内蒙古招生考试

若是若非

呼伦贝尔教招考情的四大变化,非全日制研究生可报考

2020年呼伦贝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录公告已正式发布,今年共计划招录668人。,总招录人数相较于去年减少79人,同比减少9%。教师招录考试一共分为两批进行,第一批招录499人,是“项目人员”、“蒙汉兼通”、“高校毕业生”的岗位。第二批招录177人是普通岗位。 “项目人员”、“蒙汉兼通”、“高校毕业生”岗位报名时间:2020年6月3日9时整—2020年6月5日17时整; 普通岗位报名时间:2020年6月11日9时整—2020年6月14日17时整。结合历年呼伦贝尔教师招录考试的政策特点,小编发现2020年教师招录公告的变动很多,下面将为考生深度解读2020呼伦贝尔教师招录政策的变化。变化一、招考条件放宽,非全日研究生享有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机会在招录简章上明确规定,自2017年起入学,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且具有学位、学历证书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今年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平台。体现了国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重视。从此次招录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讲,是重大利好,希望有志成为一名教师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要抓住这次机会。变化二、先上岗后考证因受疫情影响,教师资格证考试不能如期进行,本次采取“先上岗,后考证”的阶段性措施,凡符合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和教师资格认定关于思想政治素质、普通话水平、身体条件等要求的,可参加本次考试。但是被聘用人员在一年试用期内取得教师资格证,否则会依法解除聘用合同。“先上岗后考证”主要适用于2020届高校毕业生,以及2018、2019届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变化三、招考人员年龄放宽考过往年的教师招聘的考试考生应该了解,往年只会对公办中小学临时代课人员放宽年龄限制。今年,新增公办幼儿代课人员的年龄发放宽至35岁。在招考公告中明确规定在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公办幼儿园临时代课满三年至今仍在岗的代课人员参加此次考试,年龄可放宽至35周岁。但是同时必须满足具有相应合格学历、教师资格证书、呼伦贝尔市户籍。变化四、笔试内容范围扩大19年:笔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主要考察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等内容,采用闭卷形式进行。20年:笔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主要考察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新时代教育理论、职业素养等内容,采用闭卷形式进行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笔试范围扩大,新增了新时代教育理论、职业素养等内容这两部分内容。所以各位考生一定要自信认真看招考公告,防止出现遗漏哦~温馨提示:重要考试时间节点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第一批岗位未达开考比例的岗位调整为普通岗位,所以要你也要认真关注第一批招录的相关招录情况。当第一批未达开考比例,就会转为普岗。你能够选择的岗位就会增加,进而减少竞争力,增加成功的几率。成为一名教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份荣耀,也是很多考生的梦想。教师招录考试是一场重大的挑战,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报考,并全力备考,中公教育祝大家能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加油!走在备考路上的你!

国财并焉

26人报考21位上线,这个考研“学霸班”来自呼伦贝尔学院农林学院

农学班毕业照近日,“考研大战”已落下帷幕,不少高校都进入研究生的“丰收季”。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农林学院2016农学班在学校“火”了一把。全班30名同学,26位报考,21位上线,21位拟录取,报考率86.67%,上线率80.77%,录取率100%。其中,被国家级研究所录取2人,被985院校录取2人,被211院校录取6人的成绩让该班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牛学霸班”。“学霸班”的诞生并非偶然,入学伊始2016级农学班就形成了每天早课提前20分钟到班的良好作息习惯。进入教室后,他们会自觉将手机放进“手机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提问环节开启“抢答模式”是课堂上的常态。“农林班这个集体中,优秀的同学比比皆是。稍有懈怠的心理,就会被努力的同学提醒,所以不能懈怠!”班长高雪敖的印象中,除去大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自律外,受到班级、宿舍学习氛围的影响更多。学生在做实验考研是个系统性教育“工程”,农林学院2016级农学班的学生自大学一入学就由专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本科生导师制”是考研率得以保障的钥匙,农林学院在教学实践和科研项目推进过程中。学院老师在呼伦贝尔草原零上30多度的高温下,和同学们在实习基地一呆就是一个多月,数年如此。“学院会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科研平台,尽早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为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今后研究生发展打下基础。”农林学院院长乌仁其其格表示。2016农学学霸班背后阵容强大的“军师”团队功不可没!学院专职教师中博士比例为77%,老师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中肯的看法,耐心分析同学们所遇到的问题。学院还制定了《农林学院学生学习、科研与实践奖励制度》《农林学院全员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制度》等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正是这些强有力的举措和浓厚的学习实践氛围,带动了整个班级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快速成长。考研路上,择校和选专业成了困扰同学的“老大难”。经过老师的统一分析和指导,同学逐渐有条不紊地进入初试备战阶段。在备考后期,同学们还会不断改进包括专业知识、时政知识、科研经历总结等多个方面的复试学习内容。学习之余,他们还参加各种竞赛和社团活动,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把大学生活过得更丰富成为同学们课余时间共同的目标。学生在野外实习“21个人成功考验‘上岸’的成绩,绝不是巧合。凌晨的月亮,六点的太阳,我们都见过……”回顾四年考研“征程”农学班的高旭不无感慨,“考研路上我们并不孤单,有同学并肩作战,老师们的关心鼓励,我们才能茁壮成长、大步向前!”(陈立庚)来源:人民网

教之末也

「考研」致2021年考生的一封信

各位考生:大家好!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将于2020年12月26日—28日举行。欢迎你们参加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为使“考研党”了解掌握招生考试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也清楚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组织考试有关防控要求等,使大家公平公正、安全顺利地参加考试,我们真诚地提醒广大考生:知晓有关事项做好考前准备1.考试时间:2020年12月26日至28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8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2.考生从2020年12月10日开始,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座位通知单》及《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健康情况承诺书》。《准考证》《座位通知单》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3.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护准备。考生应下载“蒙速办”或“蒙健康”APP、申领“健康码”,认真做好身体健康状况监测,若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等症状,应按规定及时就医。考前14天(即12月12日)起,所有考生进行体温测量及身体健康状况监测。考生需填写《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健康状况承诺书》,第一单元考试进入考点时,需出示本人绿色健康码和上交健康状况承诺书。考生应自备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4.考生须仔细阅读《准考证》《座位通知单》上的有关内容及注意事项,提前熟悉所在考点的位置及乘车路线。应至少在开考半小时前到达考点。5.考生应准备好相关证件,凭有效身份证、《准考证》《座位通知单》按照考点的安排引导进入考点考场,并主动接受工作人员按规定进行的体温测量、身份验证与安全检查。6.考点统一配发中性笔、笔芯、直尺、橡皮、文具袋,考生不得自带上述文具。根据考试科目需要,考生可携带2B铅笔、圆规、三角板、削笔刀及用于密封自命题科目小信封袋的胶水(胶棒)等必要考试工具。7.农学门类联考化学(科目代码315)可携带使用不带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具有对数及幂指数计算功能的科学计算器,其他统考及联考科目考试中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是否允许使用计算器,考生应提前查阅《准考证》上的“招生单位说明”。8.每科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准进入考点参加当科考试。遵守法律法规诚信参加考试1.要切实树立诚信考试观念,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考试规定,服从考点管理,严格遵守考试纪律,自觉维护考场秩序。2.硕士研究生考试全部在安装有视频监控及作弊防控系统的标准化考点考场进行。考试期间,考场内考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被监控记录,考点周边有公安、安全、无线电管理等多部门开展联合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净化涉考网络与考点周边环境,严厉打击各种涉考作弊犯罪活动。奉劝广大考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心存作弊念头,更不要被“助考机构”及不法分子所蛊惑,从而实施考试作弊。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向他人非法出售和提供考试试题、答案以及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考试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属于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均对有关考试违规作弊做出了严格规定。对考试违规作弊者,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罚。4.研究生招生考试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广大考生应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升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认真履行本人签订的诚信考试承诺,珍惜考试机会,诚信参加考试,积极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公平性。祝广大考生2021年研考安全顺利取得理想成绩来源:内蒙古招生考试

纪恋日

薄音湖与翁独健的学术渊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明代蒙古史研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和田清、司律思(Henry Serruys)、萩原醇平、森川哲雄等国外学者,相对元史研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学者对明代蒙古史的研究明显不足,且明代蒙古史的研究者多为客串,并没有出现以此为业的学者。这种情况直到八十年代后才改观,出现了薄音湖、达力扎布、宝音德力根等一批研究明代蒙古史的学者,其中薄音湖先生为其中的佼佼者。薄音湖先生1946年出生于通辽科尔沁左翼中旗,他的祖先是元代林中百姓,祖辈都是普通的农民,父母在他出生这一年参加革命,来到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乌兰浩特,后辗转到呼伦贝尔海拉尔。薄音湖先生1965年考入内蒙古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海拉尔交通部门从事行政工作。在大学时,薄音湖先生大量地阅读了与蒙古民族相关的学术著作,虽然在海拉尔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从事的工作与学术无关,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学术追求,并在“文革”期间通读过《多桑蒙古史》。1978年当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恢复时,他考入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师从元史三大家之一翁独健先生。薄音湖翁独健先生“文革”后首次在社科院招收研究生,其年共有四人,任崇岳先生、罗贤佑先生、薄音湖先生、张承志先生,是年翁独健先生72岁。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翁先生已不复有当年任燕大代理校长时那样意气风发,而是已经进入古来稀的暮年,张承志先生写到“我认识的翁先生是一位老人,他作为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正是这样一位进入暮年的老人,对薄音湖先生一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翁独健先生虽然多年不写文章,但依然关注者学界的最新动向,他敏锐地观察到国内明代蒙古研究很少有人涉猎,于是为薄音湖先生选择了明代蒙古作为研究方向。在师从翁独健先生的三年时间里,薄音湖先生获得了受益终生的谆谆教导和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薄音湖先生在《青城论丛》后记中说:“只是论文数量不多,质量亦需时间验证,唯略感自信的是,拙文都是努力遵照先生‘重在实证,不尚空谈’的教诲作出的。当年面聆謦欬,先生对乾嘉史学的代表钱大昕,及继承自乾嘉学封的王国维、陈垣诸前辈推崇有家;布置我们阅读的史学理论及方法的著作,则是体现德国兰克史学的法国郎格诺瓦、瑟诺博司合著的《史学原论》(李思纯译本)、德国伯伦汉的《史学方法论》(陈韬译本),还有我国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显然,先生是要我们学习乾嘉史学、兰克史学的穷极史料、一丝不苟、求真求实的严谨学风。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唯愿不断勉力而为。”《青城论丛》短短几百字,概括了他一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学术渊源,简而言之即以翁独健先生提出的“重在实证,不尚空谈”为治学的圭臬。翁独健先生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为洪煨莲先生意门生,大一时他听陈垣先生“中国史学评论课程”,了解我国的历史研究辽金元史较弱,遂决定研究蒙元史。1935年翁独健先生在洪煨莲先生的帮助下到哈佛大学留学,当时的哈佛大学远东语言专业并没有研究蒙元史的合适指导老师,他博士毕业后到了世界汉学的中心,跟随伯希和(Paul Pelliot)学习。在法国期间他学习了波斯文、阿拉伯文、突厥文等与蒙元史相关的语言知识,并掌握了法国汉学的研究方法。翁先生回国后,把洪煨莲、陈垣先生传授的乾嘉史学考据传统,与从伯希和那里学来的建立在历史语言学基础上的法国汉学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风格。清末洋务运动中冯桂芬、张之洞提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陈寅恪先生及其后学翁独健、韩儒林、邵循正先生等无不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陈先生曾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湘乡指的是曾国藩,南皮即张之洞。与翁先生有师徒之谊的周清澍先生回忆说:“他认为陈援老是当今乾嘉史学之完美的继承人,邓先生则近似古代文人中的文史兼攻的掌故派。据我的理解,他对二位先生如此评价,后者是指其代表作《古董琐记》、《清诗记事》等体现的路子;前者是认为他具有钱大昕的渊博知识并熟练掌握各种治史的方法,又似赵翼能注意历史的综合研究,并能从札记发展为能阐明重大历史问题的长篇论文专题。”翁独健先生在燕京大学早年受到陈垣先生的亲炙,并推崇其史学方法。刘元珠先生推测翁先生在哈佛的博士论文《爱薛传研究》(AI-HSIEH:ASTUDY OF HISLIFE)在出国前就可能已经打好腹稿,他应该从陈垣先生《元也里可温考》、《元西域人华化考》得到了启发。翁独健先生燕京大学早年的学生齐世荣先生回忆,翁先生在西方学者中最佩服的是伯希和,他曾对齐先生说:“伯希和真厉害,《马可勃罗游记诠释》中的一个注,就是一篇考据的大文章。”伯希和去世后,翁独健先生写过一篇悼词,他谈到伯希和的治学方法时说:“然详释先生之著作,其所以能超越前人决疑制胜盖得力于先生精通亚洲,注意版本校勘,与新史料搜求之应用。论者颇有以偏狭为先生之学病;其实先生之治学精神,求精确不求广阔,求专门不求闳通,宁失之狭细,此正为先生长处,奚足为先生病。”翁独健先生从巴黎回国后开展的《元典章译语集释》、《元典章人名考释》研究,正是伯希和治学方法的应用,可惜这些文章大部分没有发表。薄音湖先生谈起翁独健先生擅长的历史语言考订方法时,常自责地说:“我比较笨,没有学会先生的方法。”其实这不过是先生的自谦之词,《青城论丛》中《俺答汗征兀良哈史实》、《关于北元世系》等文章无不显示出先生卓越的审音勘同能力,以及具备阅读蒙古语、俄语、日语、英语的语言能力。薄音湖先生常常提及的伯希和在《马可波罗注》中对棉花的一个注释,就有好多页的考据,这明显是受到翁独健先生的影响。虽然经历了建国后的无数运动,翁独健先生早年掌握的突厥、波斯、蒙古等多种古代民族语言已经生疏,但他毕竟受过伯希和的真传,历史语言考证的心法他是熟稔于胸的,这在讲课的时候肯定会不经意的流露出来。19世纪末,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讲求实证的兰克史学在欧洲开始占据了了统治地位。兰克本人是实证史学的一个实践者,在理论上并没有系统整理自己的史学思想,直到1889年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再传弟子伯汉伦(Ernst Bernheim)的《史学方法论》出版之后,兰克的史学思想、史学方法才被系统的整理出来。1897年法国朗格诺瓦(C.V.Langlois)与瑟诺博司(Ch.Seignobo)合著《史学原论》,这本书虽然在理论和方法上比起《史学方法论》并没有多少创新,但其行文简洁,颇受治史者的青睐。伯汉伦的《史学方法论》通过日本和德国两种途径传入我国后受到极大的推崇,傅斯年、姚从吾等先生在北大授课时主要参考的即是这本书。据杜维运先生研究,在民国流传甚广的梁启超先生《史学研究法》中的许多理论也借鉴自本书。二十世纪初,翁独健先生留学法国之时,欧洲的历史研究正是兰克史学大行其道之时。他以《史学原论》(李思纯译本)、德国伯伦汉的《史学方法论》(陈韬译本),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为史学理论的教材,正是他在欧洲受过实证史学熏陶的一个例证。齐世荣先生回忆说“翁先生那一辈的学者受实证史学影响很深,最怕著作中出‘硬伤’,似乎一出‘硬伤’,被人抓住,便‘永远翻不了身’”。“文革”后,他曾对齐世荣先生说:“得赶紧写东西了,要不然就来不及。”他夫人邝平章在旁边插话:“你老师太慎重了,看了又看(指看材料),还是不肯动笔。”翁先生一生文章很少,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惜墨如金,几乎不著述,他的弟子张承志先生解释说“那只是被十九世纪实证学术精神濡染的自诫态度”。翁独健先生在建国后很长时间不著述,主要原因是他所信奉的实证史学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风气,这种史学方法被列入资产阶级史学而受到批判。他早年对《元史》和《元典章》用功颇深,并对元人文集开始进行研究,可惜这些积累最终化为乌有。翁独健张承志先生写到:“直至一九八一年翁独健、白寿彝等学术泰斗招收研究生时,这场人类认知(尤其是对于历史)的大潮尚不知已处强弩之末,反而以为实证主义因政治条件的改善正欲中兴,前途无限。”张承志先生以历史学家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到实证主义史学正在走向衰落,虽然,这种衰落是在翁先生一辈人故去之后,他并没有看到。中国八十年代史学的掌舵手是深受实证主义史学和传统的乾嘉史学影响的一批人,他们恪守传统,崇尚实证,不务虚言。但当他们及他们的学生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时,所谓的新潮史学终于横空出世,并最终掌握了话语权。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各种西方的理论纷涌而至,历史学研究逐渐人类学化、社会学化,传统的史学方法弃之如敝履。流行于十八、十九世纪的的实证主义史学在西方早已经没有市场,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实证主义史学是显然无法承担这一职责的。法国实证主义史学的衰微是从伯希和晚年开始的,王静如先生1936年告别伯希和回国之时,伯希和不无悲怆的告诉他:“法国之汉学已呈衰微,能继斯学者,殊不可得,而中国之来学者,当亦渐绝。”在他去世后的不久,以“总体史”为研究目的的年鉴学派成了法国史学的主流,在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等人的推动下,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潮成为欧美的主要史学流派。即使伯希和的学生塞诺(Denis Sinor)也放弃了伯希和微观考证的方法,以追求宏大叙事以及内陆亚洲游牧社会发展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目的。萧启庆先生回忆说:“二战以后,美国汉学和东方学学风大变,历史研究中社会科学方法侵入历史学研究,并占据主流地位,立夫师依然秉承历史语言之方法,不免合者甚少。”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一切都是在向前进化,后来的物种总会在某些方面优于以前的物种,社会科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告诉我们,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是抛弃实证主义史学,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建立起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张承志先生所说的那样,“但是新潮派并没有确立自己。他们的办法只不过是把水对稀。他们没有发现,只是听说。他们没有基础,不敢浓缩和朴素化。他们只祈求洋人赐宝,而没有深入中国。他们一窝蜂低价贱卖中国的民俗画,却缺乏对民众的感悟和敬重。新生的这一代智识精华中,只有极少数可能掌握着现代主义;而大多数却可能堕落成投机商或买办。”在人文学科中对于外来理论的接受,八十年代以来的考古学与历史学有着同样的困惑,这从夏鼐先生对二战以后西方兴起的新考古的态度可见一斑。夏鼐先生早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在格兰维尔(S.Glanville)指导下写出《古代埃及的串珠》的博士论文,并受到过埃及考古学的权威皮特里(William Flinders Petrie)的指点,鉴于他在中国考古学界的崇高威望和卓越的学术能力,他先后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全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中东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日本考古学家樋口隆康说:“他不仅对于国内考古学,对于国际上考古学方面的知识之渊博,涉猎范围之广泛,作为一个考古学者来讲,也是无人可以与之匹敌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考古学家,在其晚年日趋保守,在1984年考古学年会上,他否定了由几位理事提出的关于讨论西方最新考古学理论的建议。夏鼐先生一向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考古研究的指导思想,他说:“五四运动时期,历史学方面也有了两个大变化,一个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西洋的史籍考订法和史事考据法。它要比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更无禁忌,更为实事求是。古史辨派便是当时这种史学的代表……中国考古学这个新阶段的标志,首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汤惠生先生这样总结道“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夏鼐眼里更多是一种与乾嘉学派“无征不信”或新史学派以征实为指归并行不悖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理”。无论是翁独健先生还是夏鼐先生,他们都在西方著名的学府受过原汁原味的西式教育,他们对西方的思想和理论采用的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对外来学说一味的接受而不知变通。他们同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学者一样,或多或少受到过清朝中叶以来讲求实证的乾嘉史学的影响,在经过西方的教育后,他们把西方的科学方法与传统的考据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治学风格。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写到“盖天竺佛教传入中国时,而吾国文化史已达甚高之程度,故必须改造,以蕲适合吾民族、政治、社会传统之特性”,而当代很多所谓的新潮派以熟稔西方理论自诩,靠套用理论来写文章,以为这就是创新,其实质不过是沐猴而冠。正如张承志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知识界的弄新潮儿当记一大功,因为他们猛刨了乾嘉学派以来日益腐朽的实证主义墙脚。实证往往证明着虚假,十九世纪连同它的儿子二十世纪都已经结束了。”翁独健先生逝去了,他的史学思想并没有逝去。1981年翁独健先生对薄音湖先生硕士论文《俺答汗研究》审查时写到:“论文的作者广泛使用了蒙汉文史料,特别是尚未正式出版的蒙文抄本《俺答汗传》,集中就求贡、经略和喇嘛教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这是前人没有充分做过的。”这不仅是对对自己学生的肯定,而且其中也包含着对未来的期许。在翁先生去世后的三十二年,薄音湖先生的著作《青城论丛》终于出版,或许可以用张承志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注脚,“十九世纪和实证主义都过去了,也许应当留取的只是考据家们当年追求真实的初衷。发现了《热什哈尔》并为它提起笔来时,我觉得自己第一次可以正视昔日师长的期待了。”

真刀真枪

“玩泥巴”的北大研究生:立志做面人郎非遗传承人|百家故事

在机械复制时代,手工制作在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中重新变得流行。仅在快手,就有2万余名手工艺人入驻,其中不乏年轻面孔。来自河南的“泥巴哥“朱付军用黏土制作玩具,吸引了超过230万网友关注;而在福建宁德的乡村,靠手工发明走红的山村小杰已经拥有860余万粉丝。日渐衰微的传统手艺如面人郎、泥塑、麦秸画等,它们质朴、本色的制作过程通过平台推荐机制被大众看见。而平台的扶植政策,又让返乡为传统手艺寻找出路的年轻人提供了现实通道。5月1日晚,演员黄渤出现在快手手艺人大会的直播间。他先和一位28岁的小伙子连了麦。小伙子向黄渤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五颜六色的水车形鞋架。轻轻一拨弄转轴,每个放鞋的架子就转了起来,不同式样的鞋子等待主人结合天气、每日穿搭进行挑选,“特别适合选择困难症的人。”黄渤听完愣了一下,之后又变成了大笑,惊呼“我的天呐,人得多无聊,才能做出这些。”这个“无聊”的小伙子,就是在快手上拥有860多万粉丝的手艺人“山村小杰”。小杰和爱人子墨陪伴奶奶住在福建宁德老家,木工创作和他的乡村生活息息相关。家里缺什么,他就做什么,材料多源于种在自家屋后的竹子。奶奶年纪大,用水壶倒水时手抖,他自制自动倒水机。冬天,子墨把炭火放在木板上烘脚,温度一高,子墨就得将脚拿下来,小杰看到后,自制了暖脚器。他把对子墨和奶奶的爱,融进每一个作品里。直播过程中,黄渤也展示了自己的十几件手作,对着镜头如数家珍:一个被风吹起头发的女孩,“可能在等待什么”;古代志怪和尚中的“一念”,“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展示一条自制的贝壳挂件,他神色骄傲地说:这个已经被夏雨和袁泉预定了。他形容“做手工很减压”,透露自己在拍戏之余,会在一间工作室里做贝雕、车挂……有时一坐便好几个小时。在片场,他也会设法创造机会过一把手工瘾:比如在香蕉皮上画中国山水。直播持续的两个多小时里,黄渤总共连线了四位手艺人:“小鲁班”山村小杰、画内画大师翰德、“面人郎”郎佳子彧、苏绣大师姚蕙芬。面对他们现场展示的绝活,黄渤一再发出惊叹,“我的天呐”,谦逊得如同一个学生。更让黄渤惊异的是,手艺人比他想象的年轻。连线郎佳子彧——一名非遗传承人、北大研究生在读的25岁男孩时,黄渤说,你的身世是个谜,年轻、在北大读书、还长得这么帅气,怎么捏起面人来了?事实上,这些传统的老手艺正重新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仅在快手,就有2万余名手工艺人入驻,其中不乏90后甚至00后。手作寄予着我们在快节奏时代里短暂休憩的渴望,也满足了机械复制时代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郎佳子彧出生于1995年,北京人,目前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读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的第三代传人。郎佳子彧头发微卷、圆脸,戴圆框眼镜,喜爱篮球,常穿23号球衣(为致敬他最喜欢的球员乔丹)。他喜欢律动感和节奏感强的音乐,和朋友站在校园演唱会上唱歌,会朝着台下的女孩招手。多数时间里,他看上去和流行文化更为靠近。因此,当郎佳子彧坐在工作室,摊开工具包,用拔子挑面团上的花纹,整个人沉静、迟缓下来,古老手艺和年轻对撞的冲突感才如此鲜明。他也不止一次听到黄渤式的发问:怎么就捏起了面人?他试图告诉别人,自己是因为“喜欢”,而非责任,“责任感这词多沉重啊,都把人推远了,我是真的喜欢捏面人。”郎佳子彧从小就立志将面人手艺传承下去。小学二年级的一次语文课,老师让全班用“举世闻名” 造句。他站起来说:“长大后,我要让面人郎举世闻名。”班上没几个孩子听说过面人郎,喧闹的课堂安静下来。他形容那几秒钟非常尴尬,很少有人知道面人郎这门手艺了。他的爷爷郎绍安是“面人郎”创始人,近代中国著名的面塑大师。在爷爷那个时代,许多百姓拜民间手艺人为师,成为专门捏面人的师傅。时代变迁,人们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多,面塑不再成为首选,在大众视野中走向没落。郎绍安有9个孩子,郎佳子彧在他的孙辈中,对传承和扩大面人郎手艺最有热情。郎佳自3岁开始学艺,5岁便能独立制作作品,捏面人的生涯已经进行到第22年。创作时,他有时需要连续多日将自己像钉子一样在凳子钉上七八个小时,一个作品完成可能需要十几天。工作室蔓延三面墙的展柜满满当当,记录了他各个阶段的作品。对他来说,能去北大读研、能成为非遗传承人都非常幸运,但最幸运的是,很小的时候就能找到一辈子为之努力的事。在不同城市或圈层长大起来的90后,面人、糖人、泥巴等手工都曾是他们共同的童年记忆。30岁的朱付军在河南农村长大,成年后,学历不高的他务过农、干过保安、做过电焊工。2017年,他在外打工时摔伤了腿,三处骨折,腿上做了牵引,躺在床上没法动。回乡养伤的几个月里,卧床的他回想起小时候的快乐时光。那时他和哥哥的主要玩具就是黄泥巴,跟着奶奶学,捏飞机、坦克和小汽车,“那个时候可开心了,一堆泥巴能玩一天,每个周末都是这样过的。”待稍恢复一些能勉强下地后,朱付军就让哥哥去挖些泥巴捏玩具,想捏什么捏什么。结婚12年的妻子看到后问他:从来不知道你还会捏这个,可是捏这个有什么用?当时他并未想到,会在快手撞上流量时代,“泥巴哥”成名了,这些给他带来温暖回忆的泥玩让他无需离乡也能找到谋生之路。一项调查显示,在大都市奋斗的很多青年有过返乡创业的想法,但愿意付诸行动的几乎只有2%,杨丽丽便是这2%中的一位。大学毕业后,杨丽丽选择北漂。在北京,她曾和七八个女孩合住过,工作需要常常加班至深夜,工资扣除房租、通勤、吃饭等费后所剩无几,她也时常怀念身在家乡的父母和男友。她在北京偶遇一位麦秸画大师,跟着老师学习了2年多麦秸画技艺。2018年,想通返乡并不意味着撤退,她辞职回到家乡,开了一间麦秸画工作室。从大城市逃离回乡的还有小杰。五年前,小杰还是个保险业务员,带着七八人的团队,每个月能赚一万多,但头上顶着的业绩压力也让他喘不过气。为了解压,他利用午休时间和同事拍一些搞笑视频。后来,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小杰干脆辞掉了工作回了老家,一心一意地做木工,拍视频,在快手做起了“网红”。朋友圈里,身边那些和小杰同龄的人仍在大城市打拼。小杰在家乡靠山而居,粗茶淡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脚踩土地,刨木条画图纸,为一个螺母一个转轴费上好几个小时。小杰总能在平凡的生活里,找到一个支撑点,就像榫卯结构之间环环相扣的特性,温柔地连接现实和自己的奇思妙想。当新生代青年都涌向大城市或新型职业中寻梦,这些年轻人沉下心、不从众,在快手找到了一条更为独特的自我实现之路。流传千年的手艺的传承接力来到90后手中,如何赋予老手艺新的生命力,是这群年轻人最先面临的课题。12岁那年,郎佳子彧曾模仿爷爷的代表作《司马光砸缸》捏制出一模一样的版本。传统面人郎惯于从经典名著、京剧中选择人们耳熟能详的创作对象,如林黛玉、司马光。长大后,郎佳子彧意识到,若一直沿袭爷爷和父亲的做法,从传统文艺中寻求创作灵感,“面人郎”艺术的受众会越来越窄。和多数年轻人一样,郎佳子彧热爱篮球、音乐,他将自己喜爱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入面人手艺,也想要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并爱上传统文化。2019年,球员林书豪在NBA总决赛中登场并夺冠,郎佳子彧捏制了他手捧奖杯的形象,庆祝他职业生涯的重要时刻;switch、权志龙Nike联名球鞋、歌手碧梨、风靡一时的网络卡通形象猪小屁、一禅小和尚,也出现在他的创作中。这也让郎佳子彧面临诸多质疑。有人在他的视频下留言,批评他作为第三代面人郎,和第一代面人郎之间相隔千里。郎佳子彧则在自己的视频主页上注明:用年轻的方式,分享中国非遗文化。在他看来,这样非遗才不至于成为“活着的废墟”。郎佳的坚持得到了快手粉丝们的认可,夸他捏的switch逼真,还有人想要跟他学艺。而杨丽丽一返乡,在家乡呼伦贝尔多伦县推广宣传麦秸画便遇了冷。六月麦收后,家乡山野间遍布金黄的麦秸,但用麦秸杆剪裁成精致图形,粘贴、拼凑成的麦秸画——这门诞生于隋唐时期的传统工艺,在家乡却无人问津。麦秸需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六道工序才能成为“画布”,制作过程可能就需要十几天。这时,再用烙铁作为“画笔”在“画布”上作画,她得提前备好烫伤膏和创可贴应对受伤。一副1米x1米的画,杨丽丽要做上15-20天。即便是这样,杨丽丽依旧被人质疑,“不就是你们烧饭生火的草吗,咋卖这么贵?”自制的麦秸画卖不出去,想雇村民替她收割麦秸也雇不到。杨丽丽咬牙花了一万块钱,在当地县级电视台做广告,连着三个月,一点效果也没有。杨丽丽没办法,资金不够向亲朋好友借,人手不够让妈妈过来帮忙,母女俩顶着大太阳去地里剪麦秸,再按长短一捆一捆地分类。后来,她试着将收割、挑选、漂洗麦秸秆,制作麦秸画的过程上传到快手上,网友却对这种变废为宝的神奇技艺十分感兴趣,加上“同城”搜索等设置,不到一年,整个多伦县都知道了杨丽丽。年轻人对这种小而美的艺术画作非常喜欢,甚至还通过快手向杨丽丽定做麦秸画。还有快手粉丝慕名而来,就想看看,一对毫不起眼的麦秸是怎么变成那么金光灿灿的画的。在快手,用户日活以亿级计算,手艺人们粗粝本色的生活得以被大众所看见,并唤起更多人对于古老传统的共同记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传统手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使得手艺人们的价值感获得归属。朱付军捏的泥玩被称作“泥咕咕”,来自河南鹤壁浚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鲜为人知。朱付军决定在快手上分享自己的泥玩作品源于偶然:他在新闻上看到快手科技和鹤壁达成城市战略合作,还有手艺人扶持的项目,犹豫之后决定加入。以往,杨屯村的手艺人只能捏一些人偶和动物。朱付军则做起坦克、吉普车和大炮。有趣的是,这些泥玩的很多部件是可以活动的。不仅轮子能动,前轮还能随着方向盘动,带翻斗的拖拉机也能翻下来。为了展现《亮剑》中李云龙解放平安县城的场面,他在地下埋了一连串小炮仗,就有了更逼真的炮火效果。朱付军制作了一个个淳朴又带着乡土味的作品。他捏一个小汽车,往那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泥塑在晾干过程中会走形开裂,只能放到地窖里阴干。个头小的要放7-8天,大个的泥塑要一个月才会干,朱付军还得定期去给泥塑喷水。他说,村里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捏这个,年轻人坐不住啊。一个也卖不了多少钱,养不了家,他们就更不爱干了。无法让大多数年轻人坐得住琢磨的手艺,如今已经吸引234万快手老铁们聚在一块,一起感受朱付军这个老男孩的童真以及泥玩手艺的趣味。黄渤直播连麦的最后一位手艺人,是苏绣大师姚蕙芬。姚老师提议黄渤唱首歌,黄渤选择了《一百年很长》,这是手艺人纪录片《一百年很长吗》的主题曲。开头的歌词便是:春天种下一朵微小的花,结下一粒种子等它发芽。他们希望,这次直播吸引来更多年轻人,就是在他们心上播种一粒关注传统手艺的种子。工作疲惫或者缺乏灵感的时候,郎佳子彧会回到在北京胡同里的旧家转转,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胡同里奔跑,耳边是呼呼的风声。他也想起小时候跟着在雍和宫上班的父亲学捏面人的时刻。那段时光里藏着他的来处。从幼时单纯地模仿父辈、继承传统,到现在愈发主动地去推进非遗文化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创新。郎佳期待,有一天能摘掉非遗传承人这个称谓,真正成为一名传统艺术或当代艺术家。身为不惧表达自我、参与社会的90后,郎佳子彧认为,艺术是表达的媒介,捏面人也是表达态度与情绪的媒介。他也会即时地通过捏面人回应社会的热点事件,给“面人郎”注入新的时代记忆。2020年春天,他制作了一些作品:站在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前的钟南山、在新冠疫情中拯救病人的医护人员,为纪念在这个春天贡献出一份力量的人们。在这一刻,那些在快手上追随他的粉丝,才真正看见了甘于坐冷板凳的郎佳那颗滚烫的内心,那种当代年轻人对于时代的热忱回应。在快手发布作品,记录了杨丽丽回乡创业的经历,也记录了这个90后女孩的个人成长。杨丽丽觉得,自己的梦想,正在被一只稳健有力的手推着向前走。2018年,杨丽丽加入了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她带着30多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她还遇到了一批通过快手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相似的奋斗经历,让他们私底下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互相学习取经。在快手成名后,一些酒店、民俗活动都来下订单,杨丽丽又开始招人,把订单的活按工序派下去。她会有意识地向贫困户或者残疾人倾斜,这样,这些村民每个月能多上两千元左右的收入。“制作麦秸画的初期工序技术含量并不算大,如果碰到感兴趣的人,或许还能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一门手艺,那麦秸画就能继续传下去,何乐而不为呢。”在中国农村,年轻劳力和人才的流失使得当地经济日益凋敝,借助快手短视频平台,留守乡村的年轻人拥有了实现梦想的现实甬道,而快手一系列扶贫计划的实行,也让乡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经济能量。小杰想通过快手将自己所在的福安廉岭村木工手艺传下去。在家乡,大部分做木工的人只能接一些零散的活干。去城里给人搞装修,一天扎扎实实地干满十个小时,三百块钱。他感到遗憾,“我其实不是专业的,我们这里有很多比我做的更好的手艺人”,遇到测量尺寸这种问题,小杰还是会去村里找老木匠帮忙,若有机会,也希望能改变村里更多手艺人的生活状态。朱付军则希望通过快手,让浚县泥塑“泥咕咕”走进更多大众的视野。他在村子里策划几场活动,专门讲泥塑文化,还教村民怎么拍快手。村中不少手艺人受到了鼓舞,也拿起手机随时随地拍,用晃动着的镜头去讲述属于他们自己的手艺人故事。朱付军的命运也因为快手发生了改变。那次受伤后,朱付军的脚留下了轻微的残疾,已经无法再干重体力活。但他在快手做直播,给村民的泥咕咕带货,反倒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照顾着母亲、妻子和一双儿女。“如果没有快手,我现在啥也干不了。”他说,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快手给的。开始做泥塑后,从早忙到晚是常事儿,但朱付军乐在其中,他感觉在做游戏,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每个视频,都是朱付军和哥哥两个人随口做的配音,就像是两个小孩在自娱自乐。在那些粗糙的画面里,有曾经属于朱付军童年的快乐回忆。这份快乐,也正通过一方屏幕,跨过了黄土高坡,传向更远的地方。- END -撰文 | 郑婷编辑 | 崔玉敏

彩排记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举行苏州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

近日,在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行政一楼中型会议室举办了苏州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参加本次博士研究生开题学生3名,分别为外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外科学普外科专业和内科学布鲁氏菌病专业,导师为杜彦李教授、梁秀文教授、王闯教授。开题报告考核小组邀请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免疫学张进平教授作为组长,以网络会议的模式指导开题工作。根据专业分为三组进行开题,5名专家为一组。市医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全体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开题报告会议。报告会上3名学生分别从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选题理论意义、研究目标和创新点、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总体安排进展情况作了详细汇报。 汇报结束后,各专业考核小组针对每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和方法及预实验结果等方面及环节进行评估。专家认为,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在选题方面符合本专业要求,前期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围绕研究思路及课题设计等提供了切实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课题研究设想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并且得到了下一步修改方案。会后,各专业考核小组根据苏大研2018[65]号关于印发《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进行研究讨论,考核小组组长张进平教授宣读考核小组研究决议,2名外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通过本次开题,1名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未通过本次开题需进行二次开题。并对学生课题下一步研究及实施情况提出了建议和要求。2019级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的召开,对博士研究生课题的下一步实施指明了方向。促进研究生的过程管理,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等关键环节,加强研究生的分流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源: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羔羊

高校新生那些新奇事儿,你遇到过?

大学生活的第一张留影和班花合影内师大网红书屋一角共享洗衣房妙趣横生的条幅 9月,呼和浩特各大高校陆续迎来开学季。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么是“眼前一亮”:热情似火的迎新标语,横空出世的校园新宠,大龄新生与小鲜肉的不期而遇……日前,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走进部分高校,和新生们一起感受校园的勃勃生机,聊聊他们身边的那些新奇事儿。33岁大哥哥与16岁小鲜肉同届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年新生大数据日前出炉。有趣的是,这里既有33岁的大龄生,也有16岁的小鲜肉,年龄相差一轮还多。这是真的吗?16岁上大学?一定得认识下这个学弟或学妹。9月4日,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生开始报到,记者在校园里见到了1986年出生的胡湖。身高1.89米的胡湖有点儿腼腆。今年,他以492分的理科成绩考上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与一般新生有所不同,这是他第二次重返高校读书。2009年,胡湖考入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的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入学一年后,对专业不感兴趣的胡湖退学回家。除了短暂从事过保安工作外,胡湖大部分的时间宅在家里。新闻是他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多年来,没有学历无一技之长,以及内心深处不愿中断的大学梦常常困扰着胡湖。去年,胡湖决定重拾课本,在家自学一年的他今年如愿圆梦。对于自己“虚度”的10年光阴,胡湖称不后悔,因为人生没有范本。报到当天,面对身边的00后同学,他略显羞涩与紧张。4年的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胡湖毫不含糊地说:尊重初心,保持旺盛的学习能力,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胡湖小17岁的刘如龙来自山西忻州,是内蒙古农业大学今年招收的年龄最小的新生,所学专业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因为小学时曾跳过级,刘如龙在读书的每个阶段几乎都比其他同学年龄小。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大学毕业后继续考研。迎新标语里的家国情怀9月3日,在内蒙古大学校园里,一幅幅迎新条幅仍然红得耀眼。“二零一九,爱你已久,初心依旧。”“做一个意气风发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态摸爬滚打。”“做一个英姿飒爽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披荆斩棘。”这些条幅充满正能量又不失幽默,让人浮想联翩。该校化学化工学院的条幅也是创意十足,画面感突出:“春风十里,不如手执试管,一袭白衣;你就像四氯化碳一样——无可取代;我望眼欲穿的等待,终于看见你的笑脸。萌新们,欢迎回‘镓’”。内蒙古财经大学迎新条幅妙趣横生。“你们来的这一天,阳光很好,bug很少。”这是计算机信息管理学院的条幅,方寸之间尽显专业特色。“您充值的大学时光已到账,请查收”。只一句,便引发网友共鸣:确认过眼神,是我们经济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条幅也毫不逊色。“新生老生共和生科之声 分子原子喜迎五洲学子。——生命科学学院热烈欢迎2019级新生”“治沙能手白富美,守护祖国大疆北;沙漠绿洲高富帅,农大沙院你最爱!——沙漠治理学院”。风格各异的条幅里饱含了学子们的家国情怀。此外,内蒙古农业大学理学院制作的一张巨幅“私人定制火车票”也引来众多拍照者。火车票上印有对新生的期待与祝福:“寒窗十年终圆梦 壮志豪情谱新篇”。这张火车票使用的专属列车为“内农大号”,始发站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终点站为“未来站”,票价“无价”,可无限次循环乘坐。扫一扫二维码,理学院的公众号立即浮出水面,上面的诸多信息成为新生的入学指南。33个男生陪一个女生上课9月5日,来自赤峰市17岁的乌兰其其格在家人陪伴下,长途奔袭近11个小时,终于抵达梦想的学府——内蒙古工业大学。乌兰其其格蒙古语意为红色的花朵,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当走进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时,她竟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朵红花。因为全班33个男生,只有她一个女生。“土木工程属于工科大类,对学生动手能力、体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整个学院的女生都少得可怜,不过像今年这种男女比例失调的程度,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9月8日,土木工程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的班主任阿木古楞笑言,乌兰其其格是班里唯一的女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的班花,他还在班会上特意交代,让大家多多照顾乌兰其其格。说起班花的待遇,性格开朗的乌兰其其格总是面带微笑,“9月7日开班会的时候,老师让大家走上讲台分别介绍自己,我当时都不敢看班里的男生,感觉特别尴尬。”乌兰其其格告诉记者,随着接触的时间久了,发现待在这样男生成堆的班级里,没什么不好。相反,好处太多了,吃饭的时候,男生们担心她一个人太孤单,会争着抢着过来问她要不要一起去食堂;晚自习后一个人回宿舍,会有男生甘当护花使者。“初来乍到的日子里,每天还需要通过晚上和家人视频、煲电话粥才能缓解思乡之情,班级中男生们的照顾让我心里暖暖的。”乌兰其其格坦言,土木工程包括了建筑工程、城市道路以及桥梁等诸多方面,将来毕业去施工单位,经常要跑施工现场,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很多人都说学土木工程的女生没有出路,一些施工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也不会优先选择女生。但从小就不服输的她并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同样能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成绩。男生能做的,女生同样可以,而且会做得更好。未来,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校园新宠吸引眼球这两天,内蒙古大学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校园里居然有了共享自助洗衣房,不仅有美国进口的洗烘衣机,还有洗鞋机、烘鞋机。学生们只需自带洗衣液,扫码付款,按照提示操作便可轻松搞定脏衣物。如此高大上的校园新宠让其他高校的学生羡慕不已:又是别人家的学校……9月3日上午,记者在共享洗衣房看到,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学生端着洗衣盆出入洗衣房。“真方便,洗完后可以直接烘干,解决了宿舍里不便晾晒衣物的烦恼。”第一次和舍友一同前来洗鞋的大一新生海日满意地告诉记者。一位研究生感慨道:“学校越来越时髦了。”据了解,该洗衣房是呼市首家共享洗衣房,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一本书,一杯热咖啡,一个安静的角落,一段舒缓的音乐,这或许是喜欢阅读的人最向往的读书环境。日前,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园开放的师苑书屋,成了该校的新晋网红。师苑书屋由新华书店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同组建,有两层,一层为图书区,既有文学类畅销书、《强国时代》等红色经典书籍,还有出自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之手的自制创新创意作品。9月6日上午,在朋友圈得知消息的研究生道力格杨特意前来“尝鲜”,她用手机拍了一段视频,兴奋地给远在呼伦贝尔的妈妈发了过去。在她眼里,书香与咖啡是标配,柔和的光线与舒缓的音乐让人舒服。道力格杨在该校音乐学院本硕连读。据内蒙古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双创基地运营与服务中心主任边建平介绍,该书屋还是学校助力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个平台。这里的手绘城市及美食地图、蒙古族特色十二生肖书签、校园有声明信片等均是该校学生的作品。学校正以此为试点,打造一个集文创产品落地、学术交流、读书分享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文·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王利军 张巧珍 实习生 那日苏

溜冰场

王大珍:那些不能忘怀的过往|朝花夕拾

王大珍研究员我这一生最好的时间都献给了微生物所。退休这么多年,很多事还是值得回忆,值得拿出来供大家借鉴的。我1956年到微生物所的前身——菌种保藏委员会工作,那个时候微生物所还没有正式成立。方心芳先生派我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跟周光宇先生学习,这段学习经历虽然并不长,但对我日后的科学研究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开头。我在这里获得了科研思维、眼光和方法的重大启迪和锻炼。那个时候,周先生从国外把色谱分离和电泳分析技术带来中国。这些技术国际上也刚刚开始使用,但是她已经把这色谱除了用在鉴定蛋白质、氨基酸等等外,扩大到用于浓缩、纯化样品等多个方面了,她脑子太好使了。无论她想干什么都能达到目的,这个很神奇的,她特别会动脑子,能调动很多学科知识。她用儿童玩的橡皮泥做固定架和密封剂,自己安装整流器,自己吹玻璃制作所需的流动式培养器,好像什么都难不倒她。因为有了色谱分离和电泳分析技术,蛋白质的分析从以前需要很长的时间缩短到几个小时,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这些技术现在还在用,当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方先生派我去学了这些技术,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研究微生物的蛋白酶。对我个人而言,头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在周光宇那学习。她搞科研的方式、精神,值得我学一辈子的,而且我确实在工作里向她学了,但是学的远远不够,那是我自己水平的关系。这段学习经历,让我认识到做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四点素质或说能力:第一,一定要知识面广。因为每一件工作都不是单一的,都是多方面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某一个问题。看书就看自己那题目那点,那不行,一出了事,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个工作不容易做深。第二,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哪一点是这件事情的重点、中心,抓住它,解决问题就容易得多。第三,抓住中心后要往更深处推进,别人做出了一,我要继续往下做,做到二、三甚至更深,停留在这“一”上搞不了科研。第四,要动手,手要巧。搞科研的人,起码要具备这几点里的两、三点。这对我的教育很大,我在以后的工作里头时常想到这些问题,而且也试着做了一点。1958年,方先生从苏联考察回来,希望我做地质微生物。我对地质学一无所知,基本名词都不知道,急得我跑到东安市场的书摊上买地质学方面的小书现看现学。方先生出的题目是利用微生物勘探石油。这个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事情。那时候石油勘探在国际上是热门时髦的课题。当时,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那时西方的学者都说中国没有海相地层,都是陆相地层,只有海相地层能生油。这意味着中国没有油,油必须靠进口。李四光提出了陆相地层可以生油,结果按照他的学说在大庆的陆相地层钻探出石油了,这是件了不得的事情,中国石油不用绝对靠进口了。于是,我们科学院就组织了大协作,由地质所、微生物所、水生生物所、地质古生物所联合搞了一个陆相生油研究课题。通过这个课题,我们得到了陆相生油实际的数据,为陆相生油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一直到现在,国际上还没有这么完整的关于陆相生油的资料(按:指《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到了80年代,《宇宙地球化学和地质地球化学》这个国际一流杂志登出来的论文,其结论也就和我们的一样。所以当年从青海湖获得的这份材料,50年后的今天还仍然得到国际上的重视。当时我们承担的、在陆相生油过程中微生物所起的作用这项研究,从地质学角度研究微生物在石油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石油是包括海洋、湖沼等水体中经过千百万年沉积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地质的作用、地化的作用转变成的。这些油是星星点点分布的,聚集在一起才是一个油藏。星星点点的油滴聚集在一起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得有一个凹陷,油能往里边汇集;另一个是上下有个覆盖层,非常致密,汇集的油不会渗漏,这样才能成油矿。因此这个大课题从水生物、微生物、地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着手,同时拿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做标志,找到某类古生物化石,就找到了某个地层,就知道是那个地质年代的地层,我们当时就是负责微生物方面的工作。那时我们国家刚成立不久,科学的力量很弱,用化学分析方法勘探石油,要求用仪器分析出浓度只有10-6的重烃化合物,因为它是地下的油藏,顺着裂隙、层理慢慢上来,含量很低。油气区和非油区是有区别的,经过化学分析才能区别地层中的产油气区和非油气区。但是当时条件太有限了,我们根本没有能力把这样精密的仪器带到野外勘探现场去,于是就想到用微生物勘探,因为微生物的适应性很强,有重烃化合物存在,它就能利用重烃化合物繁殖,这样在油气区和非油气区它们的生长情况就有指数级别的差异,肉眼就能看出来了。我们在油气区采集了土壤样品拿来培养,通过实际检测,成功率还挺高,当时挺得到重视的。通过石油勘探,石油部认识到微生物与石油有紧密的相关性,建立了微生物工作组,派人到我们组织的学习班学习。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精密仪器也能带到现场去了,而且油田越来越多了,微生物勘探也就不用了。但是我们通过微生物石油勘探的尝试,开展了油田微生物的区系调查,这成了我们后来搞微生物生态的基础工作。所以这项工作是两个丰收:一个是油田微生物区域调查实际上给石油微生物打了一点底子,对石油勘探产生了实际效果,到现在还在搞微生物采油。另一个是为我们后来搞生态打下了基础。这个课题当时很得到重视,我们在院里得了奖,我个人也获得了“三八红旗手”称号。其实,到青海湖打钻取样是件非常辛苦的差事,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那时的青海湖地区还很不安定,有些当地人野蛮得很,在街上随时都会有人动刀子,而且地处偏远,吃饭住宿都有问题。考虑到实际情况,就我跟赵玉峰两个人前往当地采样去了。我跟赵玉峰在现场,我们所的沈舜杰、谢树华两位在兰州地质所的分析室做化学分析。现场就我一个女性,他们把我住宿的这个小帐篷放在一群帐篷中间,但晚上听到狼叫还是把我吓坏了。微生物工作有一个特点,采样以后两小时内就必须接种到培养基上,否则菌群的自然状态就会变。样品的生物化学分析我们都做了,帐篷里就放着装有二氧化碳和氮气的钢瓶。那时地质所的同志们特别优待我们,让我们第一个取样,尽量避免污染样品。然后再给做地球化学的人取样。这个工作做了五年。 由于陆相生油这个课题我们没做过,不会做,中间我曾怀疑有些数据不可靠,应该重新做,但是采样的时间过了。地质部门的工作都做完了,人家不去了。于是我带着一个地质队又去打一次钻。跟那些作风粗犷的地质工人相处,对我来说真是为了难了。生活条件也真是特别艰苦。地质所的王书记,原来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一个团长,他是真支持我们的工作,那个时候没什么吃的,他就给我们这些人单开一个窗口,领来的饭上滴三滴羊油,在太阳底下照照,就能看到这天的饭有油。现在听起来觉得可笑,但那三滴羊油确实让我们觉得很幸福。青海湖出黄鱼,藏民视为神仙,不能吃,可那多得直往岸上蹦的鱼,对于饥饿难忍的我们实在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我们曾经晚上偷偷出去捕鱼,把鱼偷偷搁在沙滩上晒,就吃晒出来的鱼油,鱼肉是不能吃的,闻着腥臭腥臭的。那时候的藏民们也非常纯朴,当实在没东西吃的时候,大家都饿得眼冒金星,我们的头头就找藏胞的头头,那个人是兰州民族学院的毕业生,但一个汉字不识,这个人真是纯朴,真是好。他问我们来干什么,我们就给他讲,他听了说很重要,我们告诉他现在没吃的,都很饿。但那时候羊群都放出去了,要两个月后才能赶回来。他就派人去追羊群,给我们带回来十只羊,不然我们就真没有任何法子了。那里海拔3000多米,缺氧30%,70多摄氏度就开锅了,用高压锅顶多也就达到80度,馒头面条都熟不了,煮的肉都还是血淋淋的,我吃了都消化不了,闹胃出血。但一看到有了10头羊,大家都高兴不得了,每天一人发一块羊肉。有时我们住在藏民家里,帐篷里都是虱子,我们每人一身虱子。回到家里,我婆婆都不让我进屋,把我的衣服都给扔到外头。其实,当时全国的条件都不好,不只是藏区。有一回我跟王永成出差,下了火车准备上铜矿,晚上便住在大车店里。那次我也愣了,里面一个大炕,没有被子、没有枕头,一块木头就是枕头,旁边还有一家人也睡在这儿。其中的尴尬可想而知。还有一回我跟赵玉峰到开滦煤矿取样,下矿井有十三层巷道,一道巷便是一层,坐电车下去要20分钟。人家矿上不愿意我们去,因为我们下去吊车开得慢,一次要少出四吨煤。还有一次跟裘荣庆去大庆,大庆那边说你们别来了,我们这儿忙得要命,你们什么微生物,乱七八糟的。我就对他们说,你们现在不要我们,四年之后你们出来的就是黑水。果然四年之后石油部找来了。还有一次我们跑到包头,要上杭锦旗,南边就是大沙漠。杭锦旗有油苗,油苗就是有油气显示,需要搞微生物的人也去看一眼。汽车走到半道坏了,工具不全得回去取,同去的师傅让我呆在车里头,把车窗摇上,嘱咐我千万别出来,不管他们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不能动。天黑下来,有狼来了,真吓死我了。他们在沙漠里头徒步往回走是很苦的。我跟着地质队跑来跑去,回到所里,同志们都说我变野了,微生物所的人都挺斯文的。其实对于这项科研课题,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因为这个课题太大了,既要做微生物分析,又要搞生化分析,有的化学分析还要地质所的人做。我们还要在实验室里做反证,确证我们推论的结果是正确的。尽管有许多反对意见,我们还是坚持做了,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在地下20米深处,有几个地质年代的沉积物,其中的有机质被分解了将近一半,这是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利用这一半的有机质繁殖,产生的能量转给了地层,使得地层成为还原的环境,从而保存了另一半有机质,这些剩余的有机质埋藏越来越深,受到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作用,慢慢向石油转化。地质学工作者承认石油转化的初期阶段微生物起了主要作用,于是就把微生物的工作从第五位提到了第三位。后来这个工作得了1978年国家科学大会自然科学奖。李四光打破了陆相不生油的错误理论,找出了大庆油田,这是石油部门的一件大事。这样我们地质微生物的工作也就得到肯定了。于是煤炭部门、石油部门、地质部门、冶金部门等全找上门来了,都要求在他们那里开展地质微生物学的工作。我汇报到所里,党委同意我们把原来的研究室扩大,叫做微生物生理生态室,这样一扩大,地质微生物学就成为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一部分。那时候周总理号召开发资源,因为没有资源不能建设。那时候的人们淳朴,哪里需要就上哪儿,自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们还真是这样。那批地质人员全是自愿转行来的,现在这批人都是尖子,全是各部门的头儿了。我做的第三个工作,就是微生物生态学。生态学学科比微生物学发展早得多,因为微生物微型、品种多,呼吸类型不同,机质类型不同,代谢条件不一样;而且有厌氧菌在无氧阈里照样生存代谢,这就使得由微生物导致的生态学要比动植物生态复杂得多。因此,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要比动植物生态学来得晚,在我那个时候,中国基本上没有人研究微生物生态学,只是做了一点农业农田里的区系调查,就是这么一个水平。但是一旦知道微生物生态学的重要性,就有必要开展这个东西,尤其是方先生弄了微生物勘探后,煤炭部、地质部、石油部都找来了,生态学必须懂得,于是我就开始学习微生物生态。我那时的状态是一边学习,一边讲课,在8个大学讲微生物生态,其中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我从1982年到1989年每年去讲,每年都要添新材料,就以这样的方式来普及微生物生态。后来有五所大学开了微生物生态课。1988年,我担任了国际微生物生态委员会委员。一直到1983年,中国都没有人去开国际微生物生态会,我是第一次去开,在美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就我一个人做了业务报告,就是大柴旦的盐湖微生物。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议(ISME)上,中国一直都没有任何地位,人家眼里跟没你似的。我们每届都动员大家写材料,改文章,投搞,一直到在日本开的第五届,全国已经投了20多篇稿,这个数目是参加国家的第六位;我们有一篇稿,就是《嗜盐碱古细菌新种》,我给投到小组报告,但会议给放到大会报告了。闭幕会前有个酒会,把我叫到台上去祝酒,这时候我们知道这三株菌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这篇文章就登到那次会议的全文文集上。说实在的,我也没想到会被这么重视,以为就是三个新种罢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对于微生物生态的认识也是一步一步的,摸索着做的,后来慢慢认清了在分类上的意义,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细菌分类等等的,尤其对于它在应用上的意义。我在微生物生态上的工作,一是讲课普及知识,一是在国际会议上获得了认可,第三是组织了微生物生态委员会,做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在学术讨论会上,除了交流论文,我们预先拟好了五年发展规划的方向,让大家讨论,看自己有可能做什么,这样来发展普及微生物生态学。那时候真是挺忙的,普及微生物生态学,讲义里每年都会补充些新材料,因为我自己也是处在学习摸索过程。再一个就是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我做的只是去这里踩了一脚,还没有迈开步走就退休了。陆相生油课题结束后,考虑到我们是搞发酵的,要做点有前瞻性的课题。首先想到的是:当前发酵生产中微生物利用的基质种类太窄,就是淀粉,还有一个重烃化合物,纤维素也算上,这些都是碳化合物,多数是碳水化合物。怎样把基质的利用种类扩大,找到更多可利用的基质,这是发酵中很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环境,发酵必须要无菌操作,这给发酵工程带来很多的麻烦。怎样突破这个限制,也是发酵工业当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在国际会议上出现了嗜热菌、嗜盐菌、嗜碱菌这样一些研究内容,但还只是少量的零星的题目,那时候不叫极端环境微生物。但很快这些零星的题目就变成一类一个专题了,研究的人多了,内容扩大了。我就想到中国的极端环境。中国疆域大,生物多样性很丰富,高盐、高碱、高压、高温等等,不一而足。我们有很长的海岸线,高山,低谷,深海……都有。那时不断有外国人来信,要来中国一块儿合作搞盐湖微生物。我就跟王修垣商量,觉得咱们应该自己干这个,得抢先把住这个东西,第一个事情是把菌种拿到手。我们决定先搞一类极端环境的微生物,因为搞太多也没有这个力量。我们认为中国的盐湖在地球上形成了一条盐湖带,从东北的呼伦贝尔,到鄂尔多斯,再到青海,一直到西藏,这是世界上一个有名的盐湖带,先把菌种搞到再说,其他的事情,当时脑子里没有,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大家商量后决定成立一个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的课题组,所里也同意了,决定先搞嗜盐菌。当时有人上南极考察,搞地衣的魏江春陈健斌他们去了,我认为这个机会很难得,应该抓住,因为这有两大创新点:一是搞低温菌,我就动员肖昌松搞低温菌;另一个是研究没有受过污染的地方的本地微生物,那个时候我们的南极中山站建成了,刚开始建设长城站,我说在长城站搞本地微生物,这个机会太难得了。但第二个设想没有干起来,可惜了。采来的低温微生物样品没有保存好,只做过一点温度影响实验,严格的说不算数,没搞成。我们搞嗜盐微生物,按计划从内蒙一直往青海走,就剩下西藏没有去。西藏的工作让一位新来的同志去搞,但他没搞好,就只在公路线上取了几个样就回来了,没有往里走,那哪行。我又托了郑绵平去采样,他是搞地质的,也是搞盐湖的,采样是做了,可是隔了三个月才拿来给我,就又失败了。所以,到现在盐湖带上的微生物生态分布都没做完,没法总结,很可惜。 我们在盐湖里边分离到三株细菌,既嗜盐又嗜碱的,是兼具两种嗜极性的菌株。后来我们都做了分类鉴定。当时国际上报道的只有在非洲的大盐湖里边分离到的两株菌。我就把这三株菌的分离结果带到国际会议上去了,就是刚才说的第五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议。文章还全文发表在会议录上,其它的研究结果都是摘要。实际上我就做了这么几件事,石油微生物做了点事,地质微生物也转了转,再就是在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上开了一个头,别的也没干什么,这一辈子就过去了。地质微生物是方心芳先生领头,我在他的安排下做,后来他年纪大了,我做具体工作。极端环境微生物是我首先在所里提出来的,我是在国际会议上看到这个趋势,结合我们国家极端环境的优势,觉得应该开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开了以后,越来越觉得它意义重大。于是又在发酵环境、发酵条件、发酵机制上大大打开思路,有好多事情可以做。说个简单的例子。垃圾都焚烧了,把能源都放走了,厌氧发酵产甲烷,结果成大污染源了。你要是用嗜热菌高温发酵就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常见的,洗衣粉里要加蛋白酶或者脂肪酶,如果用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就好用的多。再比如说发酵,工艺上要求无菌操作,发酵过程还要经过几天,你要是用嗜热菌进行高温发酵,反应速度就会快得多,管道化了,也不用无菌操作了。这都是些设想,到现在有的实现了,有的还没实现,但是应该可以实现的。再说发酵工业上有发酵后的废渣,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接下来还都可以继续利用,使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设想还有待于从生态学角度大大推进。现在我听说有的搞极端环境微生物的人连菌都分离不出来,问题就出在不重视生态,要是理解到这个菌的生态环境,按照它的生态环境来培养,怎么会培养不出来?不懂生态学那肯定不行。我现在每天还看新闻联播关注科研,刚退休的时候还上图书馆,老怕落后了,现在不行,精力不行了,走不动了,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前一段时间我了解到蛟龙号深海科考,我们一定要参与,不参加将来没有开采权,这在国际公海里,谁都有权开采。我希望今后有人做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上面说的深海生态调查。再一个是垃圾再生问题,这个题目多好做,钱有的是,为什么不做?还有一个就是水合甲烷即能源问题。其实所有的物质都是能源,物质里头都有能,问题是你怎么利用。水合甲烷最现实了,现在国际上搞得挺厉害的。咱们所可以干,特别是垃圾循环应用,多好的题目。我三十年前就在院里说过这个题目,也就是微生物生态支撑系统,结果最后辩论得出的结论说还太早。现在不早了。生态实验室就是个“转”,所有的垃圾都循环应用,就好比是个鱼缸,就那点事,鱼缸都做得成,做科研的怎么做不成? 在我从事的科研工作中,我觉得搞石油发酵是犯过的一个大错误。这是在我80岁生日的时候自己的检讨。石油发酵这个课题不是我出的,是当时国家轻工业部交办的。但是我觉得自己有责任,那时我觉得上级交的题目就得做,其实是不应该接收的任务。因为那时我刚做完石油形成的调查,更不应该。那么多有机质才转化成这么一点石油,还要经过按千百万年计的地质年代,这石油多宝贝啊!你拿它来做原料进行发酵生产别的产品,就要慎重考虑是不是合算。当时国际上有一阵风,都在搞石油发酵,国际会议上都谈石油发酵,后来大家明白了,只有拿石油做原料搞出贵重的成品才上算。我们做了八年,才认识到不上算不能干,现在就留下了二元酸,二元酸这种产品比较贵吧?当时给我们的任务是生产食用脂肪,因为没吃的了,我想还是吃要紧,也就做下去了。我们这个组不做石油发酵了,往细胞学上发展了,硬把细胞做成了一个大油滴,这也应该是国际水平了。但是整个来说是浪费。这是我这一生中的一大错误,应该检讨。我做了一些时候的室主任,非常花时间,因为我不会组织,这跟我家里的教育有关系,我就只会干活。所以许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党的支持,这不是空话,有什么困难,它帮着你解决。第二我没走好群众路线,得人家愿意跟你做才行,人家捏着鼻子跟着你去做就不行,我就不会做这个思想工作。提起我的家庭教育,其实我父亲是个非常爱国的人,他信奉科学救国,所以对我们的学业要求非常严,尤其是数理化,小说都不让我们读的。我们兄弟姐妹9人,我母亲就很辛苦,鞋子都是自己做,袜子破了就自己补,什么都不要我们做,就要我们念书。我就是这么一个家庭出来的。除了我弟弟王大宇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其它8人都上的正经的重点大学,北大四个,清华两个,北洋一个。王大珩是我大哥,二哥是机械研究院的设计师,去世了;大姐是北医三院的整形外科主任,二姐是北京妇产医院的院长,第三个女孩就是我,最没有出息。但我们都有一个毛病,都不太能适应社会,就只知道埋头干活,我不也是一个吗,适应不了社会,脑子里没有人际关系这根弦,想问题都简单了。(作者:王大珍)

大毒枭

大学教授自曝辍学经历,曾低估了生活的残酷,因矿难改变命运

人生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在本该努力的时候低估了生活的残酷,荒废学业,等到真的要面对残酷的生活时,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因15块钱辍学的少年1974年,宋远升出生在一个普通而又极其贫穷的农村家庭。为了谋求生活,宋远升的爷爷带着一家人四处奔波,在东北和山东之间来回往返。这样的“旅途”共有三次,从宋远升尚未出生就已经开始,持续了20多年,直到他6岁那年,家里人才打定主意在山东临沂兰陵县定居。从居无定所到扎根齐鲁,一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好,相反,因为此前的三次搬家,让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宋远升的记忆中,家里吃完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情,母亲经常跑到邻居家借粮食,有一次甚至借到发芽变质的红薯,做出来的干煎饼,那味道让他一生难忘。相比于物质里的贫穷,精神上贫穷更是让人绝望,宋远升的父亲只上过三年学,母亲连教室都未曾踏入,夫妻二人眼界有限,对儿女的学习并不关心。或许是天性使然,少年时期的宋远升就已经展露出了对文学的热爱,喜欢就和朋友借书籍杂志来看,基于丰富的课外阅读,他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哪怕是如此优异的表现,在宋远升的父母看来,远不如多干点农活重要。贫穷就像是齐鲁大地上的树根,深深环绕在这个家庭的每一处空隙,让人窒息。宋远升读初中时,每次前往学校,母亲都会往他的书包里塞上二三十个红薯干煎饼,这是宋远升三天的食物,也是唯一的食物,天气热的时候干煎饼发霉,就用水洗一洗继续吃。初二下学期,宋远升和父母伸手要15元杂学费,看着儿子的眼睛,父母脸上露出了难色,15块钱对于其他家庭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这个家而言,却是一笔怎样都拿不出的巨款。在经历吃不上饭、交不起学费、甚至成为班里唯一一个用布条当裤腰带的男生后,脸皮薄的宋远升决定辍学打工,那年他刚满14岁。时隔多年后,宋远升每每想起这段回忆时,都会忍不住感慨:“那时总以为自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已经尝试过生活的困苦,打工不失为一条好路,却没想到低估了生活的残酷。”代价、警告、惊醒辍学之后的宋远升离开了家乡,到枣庄投奔爷爷奶奶,在那里他找到了一份搬运铁矿石的工作。身旁是百丈悬崖,运矿车没有护栏,稍有不慎可能掉下去,而这已经是能找到的最好一份工作。从早上天未亮到晚上天黑,这是宋远升的工作时间,虽然辛苦,但他依然觉得很满足,因为自己能拿到100多块钱的工资,每天都能吃上细面馒头。在熟悉了矿场的工作后,宋远升开始不满于现状,渴望能赚到更多的钱,为此,他托人找了份下井的活,月薪也从100多元变成了300元。彼时,沉浸在涨薪的宋远升忘了,世上永远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财富的降临往往伴随着危机。在一次井下工作中,宋远升不小心将手放在吊车急速上升的铁缆上,顿时三根手指失去了知觉,尽管有紧急送医,但这场事故最后以他的中指被截除告终。伴随着中指被截除的,还有工作,狼狈不已的宋远升只好回到爷爷奶奶家养伤,另寻出路。这是生活对宋远升进行的“残酷警告”,而这仅仅是第一次。伤养好了,生活还得继续,没有文凭的宋远升只能继续寻找体力活,这一次,他来到南京的采石场,朋友说这里一个月能拿到400块钱。采石场的那段日子远比宋远升想的要艰难,全身上下只要两三套衣服的他,为了防止衣服被磨损,每天都赤着上身搬石头,锋利的菱角在宋远升身上留下了一道道伤疤,而朋友所说的月薪400元也变成了200元。三年的时间就这样一闪而过,除去日常的必要开销,宋远升的身上只有寥寥几百块钱积蓄,为此还搭上一根手指。这让当时无比坚信“打工改变命运”的他感到迷惘,14岁辍学打工,在社会拼搏三年却一无所有,年轻自信的宋远升开始有了一种疲惫感,以及对辍学的后悔。采石场的工作注定没有未来,宋远升再另谋出路。可没文凭、没技术的情况下,又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几经辗转之下,他干起了老本行:到吉林的煤矿下井。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宋远升带了几本借来的初三课本,在工作空闲之余,他就会拿起课本学习。工友们看到这一幕后嘻哈大笑,问他这有什么用?宋远升语塞,他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可除了读书,还有其他出路吗?沉重而循环的工作让宋远升逐渐麻木,他甚至一度认为自己会就这样度过一生,直到一场意外的到来,彻底让他惊醒。那天,宋远升和工友在井下干活,班长坐在不远处抽烟,突然上方一块巨大的石头落下,众人还来不及反应,班长就已经殒命。看着这一幕,宋远升彻底慌了,他很害怕,怕现在这种日复一日却看不到未来的生活,更怕自己会在未来某天和班长一样。这是生活第二次对宋远升的“残酷警告”,用班长的殒命让他明白:没有文化的人,别说生活,就连生命都只能像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野草,随风飘荡。现实和未来之间不断挣扎,不久后,宋远升带着身上仅有的600块钱离开了东北,回到山东老家,他想读书,和14岁的自己,将学业衔接上。不想回到以前的生活回到家后的宋远升和父母商量着要重回中学读书,此时,他已经18岁了。面对儿子的想法,宋远升的父母依然无动于衷,一方面是他们始终不明白读书意味着什么,另一方面则是家里实在没有闲钱供他上学。幸好,宋远升的堂姑和已嫁人的姐姐都表示很支持,这让他的内心有了那么一点底气,在找到当年无比欣赏自己的老师之后,他成功入学了,而学费则来源于他4年仅存下来的600块钱。在教室里,宋远升第一次有了别样的感受,曾经不以为然的课堂,如今感觉起来是那么温暖安宁,是外界所没有的安全感。生死危机下的恐惧成了宋远升读书最大的鞭策。深夜 ,当其他同学都已经入睡时,他还在与一盏煤灯相伴,刻苦读书。那年,他们学校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仅有四个人,而宋远升就是其中之一。高中三年,宋远升再次展现出“拼命三郎”的决定,从年级排名十几一路上升到前三,被同学戏称为“考神”。可他始终明白,自己只是不想回到曾经那种无法掌握命运的生活中而已。和残酷的井下生活相比,读书,是一种幸福且安逸的享受。1995年高考,宋远升以兰陵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虽然那600块钱已经全部花光,但村民眼中流露出的羡慕,让他知道自己“赌赢”了,成功摆脱父辈的命运。靠姐姐和堂姑救济,宋远升就读于西北政法大学,他渴望出国留学,为此更加努力,那本厚厚的牛津词典甚至被翻烂,英语四级、六级,全部一次性过。1999年,宋远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司法局。尽管家乡人觉得他已经成功端上“铁饭碗”,但宋远升依旧不满足,几个月后,他拿到了律师证,辞职当律师。靠着工作存下来的钱,宋远升报考了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读硕期间,他又申请了比利时根特大学留学,曾经那本被翻烂的牛津词典终于派上用场,那年的托福考试满分677分,而宋远升考了639分,成功拿到留学资格,而且还是学校那年留学学生中成绩最好的。2006年,宋远升硕士毕业,成为华东政法大学的一名教辅编导,此后他又去复旦大学读博,2010年博士毕业后,他成为华东政法大学的一名法学讲师。经过7年的努力,2017年,宋远升被聘为教授,当上硕士生导师。到此,他才敢放缓脚步,回头看以前的自己。“如果没有那辍学四年间经历的苦难,或许我不会有今天这个成就。”黑暗被驱散,黎明到来时再看那些曾经痛恨的苦难,除了感慨,也有感激。曾经那些居高临下,不屑读书的质疑和讽刺,在这一刻被荡然击破。读书,不一定是最好的出路,但对于寒门学子而言,却是最简单的出路。人生最遗憾的事在知乎上曾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读书,对于寒门学子意味着什么?在如今互联网上“读书无用论”满天飞的情况下,题主提出了这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众多的评论中,有一位网友的话让我至今难忘,她说:“读书不能让你一步登天,但却能改变你现有的生活和处境;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人脉,不用和父辈一样面朝黄土,为几两猪肉而发愁;也许读书只能让你这一代人在城市站稳脚跟,但却可以让下一代人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一代比一代强,一代比一代更好,这就是寒门学子读书的意义。”如果宋远升不曾被那场矿难所惊醒,那么也许他现在还在那个暗无天日的矿井下劳作,惶惶终日,担惊受怕,身上永远揣着几百块钱,而他的下一代人也会如此。听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在本该努力的时候低估了生活的残酷,荒废学业,等到真的要面对残酷的生活时,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00后提桶者”的话题曾在网上引发热议。辍学、打工、提桶跑路,居无定所,是这群孩子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这个年纪的他们原本应该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却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吸引,荒废学业。在这群孩子看来,自己现在的生活很舒适,一个月拿三四千块钱,不想工作就辞职,干嘛辛苦读书,毕业后还不是打工?但是,在这里必须说个但是,这样的人生真的有未来吗?年复一年的在流水线上拧螺丝,一年尚且能理解,十年之后呢?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我们从来不怕艰难的困境,却很容易倒在没有希望的事情面前。同样是打工,有读书和没读书是两回事,有学历和没学历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前者代表更美好的未来,后者却能余生一眼看到头。请不要相信“读书不重要,学历无用”这些鬼话;所有告诉你文凭不重要的人,你不会知道他曾经因为学历吃过多少亏,为自己年少时的不学无术,付出过多少惨痛的代价。社会是公平的,我们在读书这件事上投资了多大的精力,未来就能收获多大的回报。世上最遗憾的事并非失败,而是我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