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互联网消费趋势洞察:再谈流量,总量红利渐远,效率红利渐近归则下之

互联网消费趋势洞察:再谈流量,总量红利渐远,效率红利渐近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流量总量红利渐远。当互联网行业逐步进入流量的存量竞争时代,寻找可能存在的未发掘流量、各垂直行业对流量的争夺与留存、努力提升用户流量的付费转化和生命周期价值成为所有互联网公司思考与探索的命题。用户互联网使用时长饱和的必然结果是流量价格易升难降,用户对现有的流量运营“套路”更加熟稔使得“洗量”愈发艰难。流量效率红利渐近。我们观察到诸多行业的变化,均反映了在后流量红利时代互联网公司及实体经济对存量流量的成本效率追求,带来了层出不穷的结构性机会。1、审视“流量”概念:移动互联网红利期产物“流量”是一种蕴含用户各类底层需求的注意力经济。互联网时代,用户原有的线下需求如社交、娱乐、资讯、购物等映射至线上的各互联网服务, 而这种用户需求被寻找、挖掘和满足的过程相较于线下经济活动可以被更轻易地转化为数据与信息。用户基数的快速扩张、用户时长的快速提升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在这一过程中“流量”的概念应运而生:由于用户红利的存在和技术手段的便捷,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洗流量”的方式,基于一个相对宽松的流量漏斗获得用户,只要获客成本小于用户的理论生命周期价值,这种模式就有利可图。而所谓的“洗流量”,就是帮助对自身需求定义并不清晰的用户,通过各类广告或社交引导,完成需求的定义与细分。流量经济的背后是互联网技术迭代驱动的信息效率提升。海外的互联网研究者根据用户与信息之间交互方式的变化,将互联网的发展史大致划分为从Web 1.0-Web 3.0 三个阶段:Web 1.0(1991-2004):这一阶段信息由静态网页呈现,用户为信息的单向接受者。Yahoo!于 1994 年开创了门户网站商业模式, 聚合了新闻、邮箱、财经等功能,网页展示广告出现。为了满足用户的主动检索信息需求,搜索引擎应运而生,Google 于 1998 年成立,开创了搜索竞价排名变现模式。Web 2.0(2005-2010s):网络应用(Web Applications),以用户为中心,实现了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信息间的大规模交互。典型的产品形态包括社交网络与即时通讯(Facebook、微信)、博客(Twitter、微博)、视频平台(Youtube、Bilibili)、电子商务平台(Amazon、淘宝)、短视频平台(Tik Tok、快手)等。在这一阶段,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产生者,互联网的工具属性和社交娱乐属性极大增强,互联网“流量”激增。基于丰富的用户大数据,算法推荐与分发技术的成熟使得“信息找人”成为用户与信息交互的主要方式之一。由此产生的精准广告业务使得互联网公司对流量的货币化能力显著增强。Web 3.0(2010s-):未来的发展方向,尚处于概念定义期。谷歌前 CEO Eric Schmidt 曾将其描述为“Web 3.0 是拼凑在一起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s that are pieced together)-特点是程序相对小、数据都在云上、可以运行在任意设备上(PC 或移动端),程序的速度非常快并能有很多自定义功能、此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进行传播。在这一阶段,应用程序将变得高度智能,人主动/被动获取信息的效率有望实现再一次飞跃,新的商业模式亦将诞生。互联网流量的形成与分发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闭环。互联网巨头如“BATT”依靠自己的核心服务维持着庞大的用户体量和合计占全网 70%以上的用户时长,成为中国互联网流量的主要集散地。对于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其经营过程都是在不断获取流量并对流量进行转化变现。显然,能够形成合理的商业闭环并持续壮大的互联网公司必然需要流量收入与流量成本之间始终存在“剪刀差”。盈利=流量规模 x 流量收入成本剪刀差。互联网公司最终的盈利规模, 就大致决定于其掌控的流量规模、获客成本、变现能力。在当前时点,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红利与时长红利逐渐远去,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流量大盘中的结构性流动,以及获客成本和变现能力具备相对优势的细分行业与公司。1.1 、总量:渐行渐远的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从颗粒度最粗的流量指标“活跃用户数”与“人均使用时长”来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期已渐近尾声。根据 QuestMobile 数据,19Q2 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开始出现环比下降,Q3 同比增速已放缓至 0.7%, 国内月活用户的上限约为 11.4 亿;而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到达近 6 小时之后基本见顶。2019 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流量首次出现同比下降,与上述活跃用户与人均时长的指标几乎同步见顶。根据秒针系统及明略数据的联合测算,中国互联网广告流量在 2018 年出现阶段性顶部,2019 年总流量同比下滑 10.6%;分屏端流量来看,移动端下滑 7.4%(18 年增长 7.4%)、PC 端下滑 36.6%(18 年下滑 27.0%)、NEW TV 端增长 18.7%(18 年增长 59.7%)。1.2 、结构:大屏端收获流量迁徙,移动端短视频、电商、在线阅读等垂直类目结构性增长用户流量回流电视大屏趋势明确,关注大屏商业价值的重估。2019 年下半年起New TV(包括 IPTV/OTT/双向有线电视)广告流量在互联网广告大盘中占比已超过PC,2017 年以来用户回流大屏端的趋势得到数据的明确支持。我们在此前深度报告中阐述,大屏新媒体的广告价值必然会被广告主重新认知,带来电视大屏商业价值的整体重估。目前产业所面临的广告效果评估、统计数据支持等压制大屏广告价值释放的问题,终将随着产业的进步得到解决。在广告流量占比超过 70%的移动端,存量竞争时代流量的分化亦开始出现。根据秒针系统与明略科技的统计,按照媒体大类划分,19 年电子阅读与电子商务的广告流量大幅增长,而互动社交(主要为微博)广告流量大幅下滑;按照媒体小类划分,19 年广告流量增速最高的为短视频媒体,与短视频的使用时长大幅增长相匹配。1.3 、展望:总量红利渐远,效率红利渐近总量红利渐远。当互联网行业逐步进入流量的存量竞争时代,寻找可能存在的未发掘流量、各垂直行业对流量的争夺与留存、努力提升用户流量的付费转化和生命周期价值成为所有互联网公司思考与探索的命题。用户互联网使用时长饱和的必然结果是流量价格易升难降,用户对现有的流量运营“套路”更加熟稔使得“洗量”愈发艰难。效率红利渐近。我们观察到诸多行业的变化,均反映了在后流量红利时代互联网公司及实体经济对存量流量的成本效率追求,带来了层出不穷的结构性机会:“免费”用户的价值挖掘。通过免费、低价甚至补贴模式吸引用户并占据领先的市场份额,以图后续通过付费转化及广告变现实现商业闭环及规模化盈利,是中国众多互联网公司的创业模式。但现阶段来看,部分领域如音乐/长视频/在线阅读的付费率和 ARPU 的天花板低于此前预期。我们观察到休闲游戏、线上阅读等付费天花板较低、免费用户占比高的子领域正在大力探索 IAA(应用内广告) 的变现模式。流量获取与运营的“脱媒”:公域获取流量,私域用户运营。由于来自现有流量平台的公域流量愈发昂贵,广告主必须在“获客-转化-复购”的运营全链路上寻求效率提升。这带来两方面的机会:一方面,在获客与转化端通过更高效的策略降低平均的公域获客成本并提升ROI,由此出现了具备全案精准营销服务能力的电商代运营公司及广告代理公司;另一方面,通过私域流量的经营,商家可以直接触达核心客户人群、沉淀客户数据,从而以较低的推广成本实现用户的复购增购,提高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2、免费游戏:“IAA+流量运营”,带来百亿级结构性机会2.1 、休闲游戏:大量免费玩家流量,商业价值尚未充分挖掘休闲游戏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商业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休闲游戏是指一些上手较快、游戏内容及画面简单,且只需要碎片化时间即可进行的游戏,包含消除、益智等多种品类。根据伽马数据,2018 年国内移动休闲游戏用户规模达 4.01 亿人,占移动游戏用户整体规模的 66.4%;但休闲游戏的收入仅 86.7 亿元,仅占移动游戏市场的 7%。在以 IAP(应用内付费)为主要变现模式的中国移动游戏市场,休闲游戏由于 ARPU 值远低于中、重度游戏,导致其整体变现能力较弱。根据伽马数据,2018 年休闲游戏的用户月均ARPU 仅1.8 元,约为中重度游戏的7.5%;而付费率仅 5.4%,低于中重度游戏的 8.0%。基于休闲游戏庞大的用户规模,广告变现潜力的挖掘将成为下一阶段休闲游戏的运营的重点。根据伽马数据估计,2018 年休闲游戏的广告收入仅20 亿元,占该品类整体收入的 22.7%。我们测算若用户的广告曝光价值被充分挖掘,其市场规模将达到 250 亿左右。2.2 、休闲游戏IAA 变现:百亿市场新空间休闲游戏的 IAA(应用内广告)变现模式已经基本成熟,主要的广告形态包括激励视频广告、插屏广告和横幅广告等。其中,激励视频对玩家的打扰性低、eCPM 较高,是目前游戏内变现效果最好的一种广告形式。玩家通过观看激励视频,可以获得复活机会、体验道具、货币、卡券,及解锁新内容等,充分的获得感使得玩家对于广告的排斥度低,转化率更高。激励视频的广告效果已经得到广告主的认可。根据 YouAppi 的广告主调研,大部分广告主认为激励视频拥有更高的转化率,并且能够带来更高的用户质量和ARPU 值。广告平台UPLTV 的统计数据亦验证了这一调研结果, 数据显示激励视频的点击率(点击次数/展示次数)为 4.35%,远高于插屏广告的 0.9%和横幅广告的 0.06%。我们测算休闲游戏 IAA 市场规模或达 250 亿。1)DAU:2018 年微信小游戏“跳一跳”DAU 就已经破亿,我们假设稳态下休闲游戏的DAU 规模2 亿人次;2)激励视频、插屏广告、横幅广告三类广告的渗透率和 eCPM 采用广告服务商 UPLTV 的内部数据进行假设,分别为 32%/67%/98%, 210/140/4.2 元;3)三类广告的人均展示次数分别为 2/2/5 次。则三者的稳态广告市场规模或达 98.1、136.9 和 15.0 亿,合计达 250.0 亿。2.3 、国内休闲游戏发行龙头:字节跳动旗下 Ohayoo字节跳动旗下游戏发行公司 Ohayoo 背靠“字节系”应用的用户流量和大数据优势,在 2019 年迅速成长为国内休闲游戏的发行龙头。1)Ohayoo于 2019 年 1 月正式启动休闲游戏发行业务,2 月发行的两款游戏《消灭病毒》和《我飞刀玩得贼 6》分别登顶 iOS 免费总榜/游戏榜;2)2019 年 4 月初,App Store 免费游戏榜中 Top 10 中有 7 款由 Ohayoo 发行。2019 年 Ohayoo 累计开发者分成破亿,成为休闲游戏行业加速变现的重要推动者。2019 年 Ohayoo 发行的游戏数量超过 60 款,累计下载量超过1000 万的游戏超过 10 款。我们认为 Ohayoo 所具备的字节系的“数据驱动基因”,将为休闲游戏的变现打造出成熟的方法论,从而加速休闲游戏行业的商业化潜力实现。Ohayoo 的“数据驱动基因”在休闲游戏的吸量和留存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吸量调优:部分开发者因缺乏渠道做数据洞察,没有能力把握用户爱好,导致好游戏无法迅速吸引用户实现成长。Ohayoo 帮助《音悦球球》根据用户调研数据,重新定义游戏的核心设计点并完成主美风格调整, 使得吸量系数提升 3 倍,次日留存提升 33%;2)留存调优:Ohayoo 平台通过成熟的工具链,将用户留存率分析前置,精准定位留存、流失原因,定制专业的策略,并通过线上试验更直观地显示调优效果对比,减少开发试错成本,提升调优效率和游戏留存。例如 Ohayoo 帮助《小兵别嚣张》在版本迭代中分析难度曲线与用户流失数据,总结出适配休闲用户习惯的难度方案,使得游戏次日留存稳定在 60%以上,变现系数提升近 1 倍。3、免费阅读:长尾内容开拓下沉市场长尾读者, 广告打破行业收入天花板3.1 、广告变现是免费阅读的核心商业模式,挖掘行业95%的未开发价值当付费阅读的商业天花板渐近,免费阅读模式为在线阅读行业带来了广告变现的新空间。2018 年起一批免费小说阅读 App 开始兴起,商业模式是向价格敏感型客户提供免费内容,但用户将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广告、牺牲一定的阅读体验。据不完全统计,免费阅读 App 的广告位中至少包含开屏广告、发现页推广、底部横幅(Banner)广告和文中贴片广告等。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免费阅读+广告”模式进一步挖掘了阅读这一大流量、长时长的品类的商业价值。行业两大龙头公司阅文、掌阅的用户付费率都在 4-5%左右,意味着在线阅读行业有 95%的用户流量和时长并未有效变现,“免费阅读+广告”模式将对这片流量蓝海进行开发目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免费阅读产品包括 1)连尚文学:连尚网络旗下,通过公司旗舰 App“WiFi 万能钥匙”为该产品导流;2)米读小说:趣头条旗下,DAU 达 500 万,日人均使用时长 150 分钟;3)番茄小说:字节跳动旗下免费阅读产品,背靠字节系流量;4)七猫免费小说:百度投资占比 37%,是百度在阅读领域的重要布局之一;5)得间:掌阅科技旗下的免费阅读产品,DAU 达 200 万量级;6)飞读小说:阅文集团为应对免费阅读产品竞争推出的产品,引进百万正版热门小说,收录了唐家三少、猫腻、打眼、鱼人二代、辰东等诸多人气大神作家的经典小说。3.2 、免费阅读以长尾内容开拓长尾读者,在下沉市场获得用户增量下沉市场用户对付费较为敏感,免费阅读模式对这部分用户的吸引力已得到数据验证。根据 QuestMobile 数据,2018 年中免费阅读+广告模式开始出现,至 2019 年 9 月在线阅读行业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已从 2.6 亿增长至 3.6 亿,其中免费阅读类App 的合计月活规模超过 1 亿。用户增量主要来自于三线及以下的下沉市场的中年人群,这部分人群是免费阅读类应用的目标受众。1)从增量来源来看:三线及以下的城市的用户增速最高,其中 31-35 岁的中年人群增速近 26%;2)从用户画像来看:这部分人群对于免费阅读的偏好更强(TGI 大于 100),因此预计未来通过买量、搜索引流、预装等方式,免费阅读类应用在下沉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量潜力可挖。3.3 、免费阅读广告空间测算我们对“免费阅读+广告”模式的广告变现空间进行测算,保守估计行业的广告空间约有133.6-211.5 亿元,对应单DAU 的广告价值约为0.39-0.61 元/天,与目前较为成熟的休闲游戏广告变现能力(0.5-1.5 元/DAU/天)可以交叉验证。如表 1 所示,我们做出如下假设:1) 活跃用户基数:我们综合产业调研信息,预测在线阅读行业在稳态下 DAU 为 1 亿(掌阅系 2000-3000 万;除掌阅以外的百度系 2000-3000 万; 包括阅文系在内的其他阅读 App 4000-6000 万);2) 免费用户及广告渗透率:假设行业的付费率为 5%,则免费用户占95%;假设稳态下公司给其中 80%的客户加载广告,以实现广告价值和用户留存之间的平衡;3) eCPM 和曝光量假设:目前“免费阅读+广告”模式尚处于早期阶段, eCPM 的波动较大。根据UPLTV 在游戏 IAA 中的实践数据,激励视频、插屏广告、横幅广告的 eCPM 可达 210/140/4.2 元;考虑到游戏 IAA 的广告主大部分是重度游戏等支付能力较强的应用,而阅读 IAA 的广告主目前支付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假设免费阅读类应用的激励视频、插屏广告、横幅广告、开屏广告的eCPM 分别为60/30/10/30 元,人均展示次数分别为2/10/10/3次。根据上述假设,我们测算免费阅读行业的广告变现潜力约为 169.2 亿元, 对应单 DAU 的日均商业价值约为 0.49 元。对免费用户占比和广告渗透率两个重要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1)免费用户占比:广告带来的阅读体验下降、以及付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有可能带来免费用户占比的下降,设定区间为 75-95%;2)免费用户广告渗透率: 理论上全部免费用户均应受到广告曝光(甚至部分低价值付费用户),设定区间为 80-100%。则免费阅读的广告空间区间为 133.6-211.5 亿元,对应单DAU 的广告价值约为 0.39-0.61 元/天。4、“流量”营销新常态:公域获客,私域运营4.1 、公域流量之变:内容与电商融合,MCN 与流量方合作紧密4.1.1 、内容与电商融合,本质是娱乐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合流当我们讨论“公域流量”时,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在传统互联网产品观里, 内容领域与电商领域的“公域流量”并不等价。1)内容领域公域流量:用户在消费新闻/文章/长视频/短视频等内容产品主要为了满足娱乐或者“杀时间”需求,并无购物的初衷。广告主主要通过品牌广告曝光占领消费者心智, 或通过信息流等效果广告进行“种草”和唤起非计划性的需求。2)电商领域公域流量:以淘宝为例,用户在使用淘宝 App 时本身就怀有消费动机,淘宝通过“千人千面”的广告投放,尽可能提升站内流量的购买转化率,从而提升平台的广告变现效率。内容与电商的融合,或“内容电商”,背后的实质是用户娱乐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融合。当李佳琦、薇娅、辛巴的直播成为数千万用户的日常消遣方式,非计划性需求的发掘和购买转化的链路进一步缩短。此外,电商直播在发展初期的促销内容以外,亦在逐步丰富专业内容和人设内容,有望使得用户对内容的粘性不断增强。4.1.2 、电商平台内容化,内容平台电商化,终局是流量变现效率的最大化电商平台内容化,目的在于获取增量流量来源(无论是新增用户时长还是从原内容领域切分用户时长)以及提升平台的购买转化。2020 年“618” 购物季,京东与天猫均在直播电商业务上进行了重点投入,伴随购物季安排了 20 天左右的明星直播节目单。我们认为这一策略反应了电商平台在直播电商发展的黄金期,以明星直播的方式加速“直播购物”这一业态的用户认知渗透和购物体验形成。我们此前报告《终局视角看内容电商——电商行业专题之四》提及,由于内容电商的财富效应已经显现,更多的优质内容创作者开始将内容制作和电商交易相结合。专业内容创作者(包含内容厂商、专业的明星艺人等)的进入,或将使得电商平台的内容建设成为“有源之水”,开启“内容-用户- 购买”的正向循环。平台内容电商化。从本质上说,电商变现可以看作是广告变现的一种变体。电商带货为内容平台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商业化变现手段,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升内容平台在给定广告库存下的收入及利润规模空间。对于内容平台来说,决定中长期营收及利润的根本来自于用户规模及用户粘性(反映到业务指标上可用单日使用时长等表达),用户使用时间的占有决定了广义广告库存的规模,而广义广告库存的规模决定了未来变现的潜力。站在内容平台自身的角度,电商是狭义广告以外的另一大变现手段。假如不考虑广告/电商等商业化手段对用户停留时间的负面影响,那么内容平台运营方的核心目标就是在用户单位停留时间之内做到商业化价值最大化。在短视频等内容产品形态下,假设内容平台有 1000 次曝光的广告位资源,商业化部门可以选择将广告位配置到 CPM(展示类广告)或 CPS(通过达人实现的电商带货)。假设展示类广告 CPM =100 元/千次展现,达人带货客单价 80 元,内容平台扣点 5%;则达人带货转化率只要超过 2.5%, CPS 形态的电商带货变现效率即可超过CPM 展示类广告,内容平台就有动力对电商变现倾斜更多的流量资源。4.1.3 、MCN:上游对接供应链,下游对接流量方,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MCN 最初是一个媒体概念,由于商业模式不佳,在美国短暂兴起后又迅速衰落。但在直播电商业态中,由于 MCN 承担的功能角色愈发的综合, 是对接供应链、主播、平台三方的重要环节,商业逻辑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各个参与方的资源与经验禀赋来看:供应链(包括品牌方、经销商、代工厂)的经验集中于商品生产与传统的品牌打造与渠道动销,但是对于电商的运营规则和竞争态势缺乏深刻理解。因此出现了如宝尊、壹网壹创等电商代运营企业。优秀的主播往往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但在招商选品、流量采买等重要环节的议价能力较弱;且由于流量整体饱和,若缺乏体系化的资源扶持与培养,优秀的个人能力被埋没是大概率事件。内容/电商平台的商业核心是信息的分发(内容/商品),但信息的生产并不是平台所擅长的;平台的角色往往是制定合适的规则与激励机制以吸引内容创作者(机构)及商家入驻。角色的复杂度对应着综合竞争力差距的拉大以及商业价值的富集程度。我们认为 MCN 这一角色概念在直播电商的语境下正在泛化,具备“供应链联系+主播打造能力+电商运营经验”全产业链能力的MCN 机构可能具备稀缺属性,且在高速发展的直播电商赛道中具备优秀的成长性与盈利能力。4.2 、私域用户运营:公域流量昂贵,精细运营获取用户长周期生命价值私域流量运营是品牌方对流量平台的“脱媒”,已经成为新兴消费品牌强化品牌认知、维系核心客群并促进复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消费品领域涌现出众多的国产新品牌如完美日记、喜茶等,均通过私域运营工具(主要基于微信生态+服务商如微盟、有赞等)维系着稳定的客群,并基于沉淀的用户画像与购买数据进行更加有效的推广和促购。完美日记是“公域流量获取”及“私域用户运营”均非常成熟高效的新兴品牌典型案例。1)在公域流量获取上,完美日记在小红书、微博、抖音、B 站等内容平台进行大量的 PUGC/UGC 内容营销,使得品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持续曝光;2)在私域用户运营上,完美日记通过门店导流及产品包裹“红包卡”等方式引导用户添加品牌导购的微信个人号“小完子”,后续通过微信群美妆内容分享、新品发布信息、抽奖秒杀活动等形式维护客群,并直接在小程序中完成交易。私域的运营由于不再涉及在电商平台的公域流量采买,使得商家拥有了“流量产权”(有赞白鸦的定义)。数字化私域运营或将成为众多品牌的必选项,且随着内容与电商的融合程度加深,更多长尾的流量与交易可能会被以微信小程序为代表的社交生态承接。微信为私域电商提供了包含业务平台(小程序、企业微信)、支付、物流、金融、营销、IT 服务在内的完善的底层功能,而服务商如有赞、微盟等则负责将底层功能集成,向企业客户提供SaaS 服务。服务商与腾讯密切合作,快速响应行业趋势推出服务产品。微信于 20Q1 开放了小程序直播能力,有赞与微盟迅速推出了相应的直播产品。微盟在 6 月开启了首届打通线上线下的零售购物节,联合梦洁、联想、林清轩、珀莱雅等近百个零售品牌、上万家门店,6 天时间里直播销售 GMV 超过 7 亿。随着私域运营方案的愈发复杂,服务商与互联网巨头及企业客户之间的联系也将愈发紧密,从而获取更高的服务商业价值。5、大屏流量回归:精细运营提升付费,广告释放媒体价值我们在前期报告中对大屏新媒体的未来发展做过详尽的推演,认为大屏新媒体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生态成型的“1.0”阶段已经接近尾声,即将伴随用户的回流迎来精细运营提升付费价值、广告主营销预算回流的“2.0” 阶段。大屏的商业价值在这一阶段有望迎来预期的修复与重估。5.1 、大屏体验优势带来用户粘性,精细运营提升增值服务价值伴随着互联网流媒体视频等新娱乐的繁荣,传统有线电视对于用户的吸引力大幅下降,2017 年以来有线电视用户数开始迅速下降。但无论是从第一节所述的广告流量的变化数据,还是从IPTV/OTT 的用户数来看,市场所担忧的用户“逃离大屏”的趋势并不存在。相反地,由于大屏的观看体验远胜于移动端,用户对于大屏娱乐的“刚需”一直存在:IPTV/OTT 用户数迅速增长,2019 年国内 IPTV 用户数已近 3 亿,OTT 激活设备数达 2.4 亿,均已超过有线电视的覆盖峰值。IPTV 具备充裕的用户付费价值提升空间。由于有线电视与 IPTV 完全由广电体系把控,且后者是前者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在 ARPU 值上有很强的可比性。2018 年,有线电视 ARPU 为 27.8 元/月,而 IPTV 仅有 6.1 元/月, 前者是后者的 4.6 倍。IPTV 目前的“基础包”可以认为是新媒体在推广阶段低价赠送的“有线电视内容服务”,未来有可能通过提价及增值服务的推广实现 IPTV 的 ARPU 与有线电视的拉平甚至超越。IPTV/OTT 具备双向互动的特性,能够实现用户观看数据的回流,使得基于大数据的精细化运营成为可能,是增值服务收入提高的催化剂。增值服务收入=活跃用户数 x 付费率 x 增值服务 ARPU;根据勾正数据调研,精准推荐能够提高用户活跃度、付费率和 ARPU,使得增值服务收入全面提升:1) 精准推荐提高用户活跃度:通过用户画像和内容标签大数据,播控方可以为垂直群体精准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高用户活跃度与粘性;如给少儿教育族群推荐教育相关内容如教育类应用和广告,给游戏电竞族群推荐热门游戏直播等。勾正数据显示,精准推荐后,IPTV 的日开机率从 44%提升至 60%,日均开机时长由 270 分钟提升至 311 分钟;2) 精准推荐提高用户付费率:某运营商 OTT 用户付费率由 15%提高至20%,IPTV 用户付费率由 7%提高至 9%;3) 精准推荐提高用户 ARPU:某省 IPTV 用户的月均付费水平由 10 元-20 元区间提高至 20-30 元区间。大屏权益成为互联网视频平台提升用户 ARPU 的重要卖点。以爱奇艺为例,近期推出的包含 TV 大屏权益的星钻 VIP 会员连续包年定价为 398 元/ 年,从黄金 VIP 升级为星钻 VIP 边际提价达 298 元/年。用户对于优质内容及观影体验的追求持续升级,大屏端蕴含的用户付费潜力正在被逐步挖掘。5.2 、数据监测与效果反馈逐步完善,广告有望释放大屏媒体价值电视仍然是重要的广告媒体渠道,2017 年市电视广告投放规模为 5605 亿。1)尽管面临来自流媒体视频网站的激烈竞争,且处于用户不断流失的行业整体困境中,但电视大屏拥有远胜移动小屏的视觉冲击力,是品牌广告的最佳承载形式之一。2)2013 年中国电视广告投放总额达到历史高峰 6045亿元,近年虽然有所下滑,但至 2017 年仍有 5605 亿元的市场规模,相较高点减少 440 亿元。大屏新媒体的广告价值处于大幅低估状态,承接电视端流失的广告投放额是行业的未来努力的方向。1)在用户规模和增速上,大屏新媒体的用户数量已超过有线电视;且相对于已经触及用户天花板的移动端,大屏端的用户数量还在稳定增长;2)在技术上,IPTV/OTT 相比于传统的有线电视,能够实现用户观看数据的监测与回流,并且能够通过大数据生成用户画像便于内容和广告的精准推送,是承接和发展电视商业生态的优良载体;3)但在商业模式上,由于 IPTV/OTT 的广告价值评估指标尚未能与传统 TV 体系对接,自身的广告价值也缺乏全量、全链路的数据验证,导致了广告价值的低估。我们测算中国 IPTV 广告的市场空间超过百亿级别。借鉴 CSM 媒介研究算法:1)20Q1 年底 IPTV 用户数 2.99 亿户(图 40)、日活率保守估计40%(根据勾正数据日开机率最高可达 60%)、CPM 取 40 元(传统电视广告为 200 元,OTT 开机广告价格区间 35-50 元、贴片广告 20-30 元)、每日广告数取 8 条;则年广告市场规模达 127 亿元(算法如表 4 所示);2)取日广告数范围 7-9 个,CPM35-45 元进行敏感性分析,市场规模在 107 亿-177 亿之间。、OTT 广告类型相较 IPTV 更加多样化,通过组合投放能够实现更好的广告效果和广告价值。1)OTT 广告互动性强、形式多样,包括开机广告、贴片广告、霸屏广告、推荐位广告、屏保广告等多种广告类型。根据奥维互娱研究,两种硬广+一种软植广告效果更好,同一品牌的三种硬广会使用户出现反感情绪。组合投放时搭配屏保广告、桌面推荐广告位可加深品牌记忆, 搭配屏保、换肤、关机广告可提升品牌好感度。2)根据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2018Q4 OTT 收视份额达到36.7%,超过IPTV 的34.7%;若按照收视份额的比例进行测算,则 OTT 的年广告市场规模达 148 亿元。目前 IPTV/OTT 广告业务尚处于业界探索阶段,随着数据监测与效果反馈的逐步完善,广告变现将成为大屏行业的第二个增长点。1)由于大屏新媒体渠道与传统有线电视渠道存在竞争关系,而大屏新媒体公司的经营自制均由各地有线电视台授权,业务决策上存在一定的掣肘;因此广告业务的推进需要与有线电视渠道进行利益的协商与平衡;2)目前 IPTV 和 OTT 业务尚处于推广普及期,大屏新媒体公司的战略侧重点在于用户的导入和留存, 而非获取更多的单个用户价值,因此不希望以广告破坏用户体验;需要更长的探索期才能逐渐形成最有效的广告投放模式;3)我们已经看到,大屏新媒体的观看数据、广告投资回报率的统计体系正在逐步成型,将逐步吸引品牌广告主的投放预算。6、重点公司分析(略,详见报告原文)……(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光大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咖啡豆

调查丨直击中国“新”消费·新趋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直击中国“新”消费·新趋势(1)品质消费时代已来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8万亿元,已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3%,其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60.1%,超过了6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压舱石”和稳定器。 消费活,则经济活。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持续高增长,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的消费场景纷纷出现,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重要变化,消费趋势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消费整体“高质量发展了” “近几年,我的的确确感受到消费在发生变化。”夜晚的济南宽厚里人头攒动,趁着假期尾声前来旅游的大学生小乔一边喝着刚买的奶茶,一边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感叹说。尽管作为学生党购买力有限,小乔还是表示,这几年的消费变化太大了。“前几年,我的钱多是花在吃穿上,娱乐活动很少,最近几年明显觉得不一样了。首先是网购花销占了大半,同时,花在阅读、电影、旅游等方面的也不少。前两天,还和身边的小伙伴们一起报了个瑜伽班锻炼身体,感觉整个人都‘高质量发展了’。” 无独有偶,到济南出差的王女士也向本报记者表达了类似的感受。不过,与小乔投资自己不同的是,王女士的多数花销都放在了对孩子的教育上。“现在对小孩的教育模式和早些年的放养模式不同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课外辅导班、才艺班都要轮着来,开销一下就上来了。”王女士一边向本报记者细数着种种花费,一边感叹消费额度的“升级”。 店铺坐落在宽厚里的清宇陶艺店店长李先生看着游人如织的街道,则半开玩笑地对本报记者“抱怨”道:“宽厚里的游客变多了,生意红火了,房租也跟着涨了,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这些声音只是消费大势下的冰山一角,但我国居民消费正从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品质逐渐升级,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全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49.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目前来看,旅游、文化、信息等服务消费已然占据消费总支出的“半壁江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任兴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的消费场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品质、品牌商品消费需求更是日益增加,健康、绿色、环保、安全的消费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我国目前总体已经进入了品质消费阶段。”任兴洲说。 农村消费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服务消费占据“半壁江山”的同时,国家统计局还发布了另一组数据,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2010年首次超过城镇以来,已经连续9年高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自2010年的3.2∶1变成2019年上半年的2.7∶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10元,同比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增速比城镇快2.3个百分点。 从城乡收入与支出对比来看,城乡消费增速差明显大于城乡收入增速差,这意味着城乡消费差距改善幅度大于收入差距改善幅度,农村消费潜力正在加速释放。目前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老家在湖北某农村的小陈就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所感受到的农村消费变化。 “我上学的时候,家里的收入来源只靠种地,攒点钱不敢随便花,也没有地方花。后来毕业了,到北京找了工作。工作几年下来,家里条件好转了一些,家人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妈妈。”小陈向本报记者描述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很多农活都可以用机器来代替,忙月也不怎么忙了,手机就成了在老家的爸妈最主要的娱乐工具。自从给妈妈换了智能手机,教会了她上网,她闲下来就爱刷刷抖音、逛逛淘宝,还会跟着一些网络视频学跳舞。这几年,村里路也修好了,从网上买的很多东西都可以送到,妈妈也变成了‘网购达人’。” 小陈还向本报记者透露,他预计今年“十一”期间带爸妈来北京看看。“这个计划刚告诉爸妈,他们就高兴地答应了。放在以前,妈妈都会说心疼钱,不愿意出门。现在村里好几家在外面工作的孩子都带父母出去玩了,我猜我爸妈多少也受了一些影响吧。” 事实上,据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分析报告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消费基础环境正持续改善,消费从线下走向线上消费的比例逐步提升。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特别是社交电商的爆发,加速了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的替代比例。通过农村电商,农村消费者以同样的价格可以购买到与城市同质的产品,农村消费已经从以前的“有没有”向现在的“好不好”转变,部分农村消费者消费从满足基本需求向享乐型消费升级,农村消费的结构开始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依绍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完善流通网点布局,提高农村流通信息化水平,让农民居民能买到、买好货、放心用。“流通链条顺畅起来,农村消费才会越来越旺盛。”依绍华说。图片来源/新华社 直击中国“新”消费·新趋势(2)“新”消费,改变生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杨益波网上购物配合线下体验;想尝美食“外卖”到家;出门旅游定制小众深度游;日常出行“滴滴”随叫随到……“新”消费的不断兴起,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从买吃喝,到买文化体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夏日的宁波街头人头攒动。宁波市市民张晓红和朋友从餐厅吃完出来,顺手在手机上用支付宝买了2张附近影院的电影票,“最近《哪吒》很火,今天去看一下,你看20点30那档的只剩下几个靠边的座位了。” 平时若有空,张晓红也会去看看戏剧或是演唱会,“这几年宁波在文化消费方面进步很快,一批重大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新去处和新热点。”在她看来,“消费就是花钱”,但花钱的方向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 “过去经济生活不富裕,消费主要用在买吃喝上,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更希望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比如,周末去逛逛博物馆、展览馆,参加一些文化民俗类的旅游,听听讲座等,还会去泡泡书店,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张晓红说。 “1996年我刚开始从事艺术创作那会,宁波戏剧演出市场一是剧场少,二是基本不卖票或者说是市民根本没有买票看戏的习惯。但现在,买票看戏,享受文化大餐,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王晓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在转变,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只要是好的文艺作品,有文化内涵,大家都愿意花钱去消费。 “即便是600元-700元一张的戏票或是价格更高的演唱会门票,只要艺术质量够高,在宁波也是很受欢迎的,有的甚至一票难求。”王晓菁认为,这些年,宁波的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而且前景广阔。 看电影、看演出、泡书店……在消费中体验文化,在文化中享受生活,文化消费正在成为宁波城市的新时尚。 从传统消费到绿色消费 去超市自带环保袋,不盲目购物;无论是私家车还是滴滴打车,在路上“跑”的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见;环保家装产品正被更多的家庭所青睐;外出就餐适度点餐、剩菜打包;不随意丢弃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如今,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绿色消费模式,正在影响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 家住宁波鄞州区的林女士,每天早上8点出门,步行20分钟左右后到单位上班。虽然家里有车,但林女士觉得步行既环保又锻炼身体,“因为每天坚持走路,感觉身体状态都好了。” 在餐厅,记者发现,现在外出就餐打包回家,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回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时候菜点多了丢在桌上,太浪费了,打包回去既经济又环保。”正在就餐的刘先生认为,现在剩菜打包的客人越来越多,不再觉得不好意思了,将剩菜打包回去已逐步被市民所认同。 摒弃传统消费模式,追求绿色、环保、节能的消费方式在家电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宁波一大型家电商场,销售人员告诉本报记者,消费者在购买电器产品时,基本上都会选择节能环保产品,如LED节能灯、节能冰箱、节能空调等,“现在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在选购家电时更看重耗电量,外形美观、能耗低的家电产品,比较受欢迎。即便价格稍微高一点,消费者也愿意为之‘买单’。在我们这里,一般一级能效和三级能效产品的销量比例在3∶1左右。” 从大众购买到个性化定制 杭州人小俞,是个95后,今年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崇尚的是更多具有年轻、时尚和自由特征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消费以网购为主,但精神层面的消费更多于物质的消费。我喜欢看类似名著改编的话剧,参加小众化的露天音乐节,在文化消费、健康消费、体育消费、文娱消费等方面的支出比较多。”小俞还热衷于在网上定制实物,“像平时穿的衣服,很多都是在网上定制的,穿了几次后,不喜欢了就会去闲鱼平台上转让。” “定制的衣服一般都比较贵,制作工期也会比较长。”小俞说,倒也不是为炫耀,主要目的是“悦己”,“通过具有高识别度的品位消费,为自己打上个性化的标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小俞这种个性化消费,在90后人群中还是比较普遍的。过去人们偏向于花钱买好的、买贵的,现在开始转向买合适的、买放心的、买与众不同的。随着这几年消费的升级,人们在消费观念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大家宁可花钱买愿意、买喜欢、买个性,甚至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消费而改变生活,而是因为想改变生活而去消费。 有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新型消费提速明显。从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分类商品零售额看,新能源汽车、照相器材类、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分别增长1.3、1.1和1.1倍;书报杂志、日用品、家具、体育娱乐用品类分别增长47.0%、29.7%、26.9%、20.8%;化妆品、通讯器材类增速均在17%以上。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7.2%。全省实现网络零售7985亿元,增长19.6%;省内居民网络消费4251亿元,增长21.1%。图片来源/新华社 直击中国“新”消费·新趋势(3)消费升级一直在进行——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任兴洲■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消费再被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压舱石’和稳定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任兴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毋庸置疑,我国消费升级一直在进行。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整体消费趋势是如何发展的?请您做一下简要梳理。任兴洲: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总体经历了几个大的消费阶段。 首先,从上世纪80年代到1992年,我国总体上处在温饱消费阶段。这一阶段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衣着、日用品,第一、二代家用电器等商品方面,消费规模增长较快。这一阶段的居民消费水平是与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这一时期(1991年)我国GDP总量4078.37亿美元;人均GDP333美元。 从1992年到2001年前后,我国进入了改善型消费升级阶段。具体表现在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升级和消费快速增长。除彩电、冰箱、洗衣机之外,家用空调器、手机、电脑等消费品的消费快速增长,教育、培训等消费较快增长。这一阶段我国经济较快增长,GDP达到1.42万亿美元;人均GDP从1992年的366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053美元,首次超过人均1000美元。 从2002年到2013年,我国进入了消费显著升级阶段。最为突出的标志是住房、汽车等高价值量的商品消费成为消费的新增长点,随之带动了装饰装修、家具、家居、家电等商品消费规模的显著扩大。同时,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出现快速增长趋势。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消费的快速增长。此外,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新兴消费也快速崛起,服务型消费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这一时期,我国GDP达到9.19万亿美元(2013年),人均GDP提高到7050美元,消费显著升级有了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居民收入支撑。 从2013年开始,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品质消费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住房、汽车仍是消费重点,其消费带动作用仍然强劲。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持续高增长,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的消费场景纷纷出现,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重要变化。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品质、品牌商品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健康、绿色、环保、安全的消费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达到90万亿元(2018年),折合13.6万亿美元;人均GDP9770美元,已接近人均1万美元。当然,在品质消费的阶段,消费分层的特征也较为明显。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的品质消费阶段,我国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消费主体结构是否也有变化?任兴洲:当前的消费结构升级正呈现出新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大致总结为六个方面。 一是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升级;二是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升级;三是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如信息、绿色、休闲、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四是由注重消费量的满足到重视质量的提升;五是由一两个消费热点向多点多面新增长点转变;六是更加注重对健康、绿色、环保商品和服务的消费。 同时,居民消费方式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九个方面:一是个性化、特色、差异性消费方式;二是定制式、选择性消费方式;三是品质、品牌消费提升;四是在商品消费持续增长的同时,服务消费呈快速发展势头;五是线上线下结合已成为重要的消费方式;六是多种业态融合型消费方式(交叉跨界);七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跨越时空的全天候消费方式,智能消费、智能支付、智能购物等;八是更加便利、快捷的消费方式;九是更加注重体验和精神层面享受的消费方式。 此外,消费主体结构也出现了新变化。一是新生代的消费者成为生力军;二是老龄化社会引发“银发消费”主体增加;三是“二孩”政策带来消费的增加;四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较快增加;四是农村居民消费明显增长。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马 原

麻妹子

周江勇调研推进新消费工作:强力释放消费需求 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周江勇在调研推进新消费工作时强调强力释放消费需求 充分激发消费潜力今天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调研推进新消费工作。他强调,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强有力的举措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持续提升“杭州消费嘉年华”热度,大力培育消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精心打造新的城乡消费支撑点、兴奋点、增长点,最大限度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努力为美好生活提质、幸福城市添彩。许明、胡伟参加。绿康阳光家园摒弃传统机构的运营方式,探索形成了新邻里互助养老模式,提供多代同楼、康养护一体化等“家园式”康养服务。周江勇实地考察了园区环境和服务设施,与老人们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身心健康等情况。他说,康养产业是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旅游等诸多业态的幸福产业。要加快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提升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水平,形成大健康产业新的消费热点。在杭州玄机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周江勇详细了解企业动漫制作和市场拓展情况,为精彩的原创动画作品点赞,希望企业把握发展机遇、勇于创新思变,积极开发优质的文娱产品,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创造更多IP、提供更好体验。谦寻(杭州)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引导成交规模最大的MCN公司,也是新内容直播电商机构佼佼者。周江勇详细了解企业直播带货情况,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直播电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表示肯定。他说,直播带货形式活泼、互动感强,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已成为网络消费新方式。希望企业坚持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用好互联网平台流量优势,不断提高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在加强行业渗透、提升销售效率、加快市场流转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以直播“带”出消费新活力。中出服杭州免税店是全省唯一一家市内外汇免税店,经营方式覆盖了免税、完税、跨境进口等不同形式。周江勇边走边看,强调要发挥市内外汇免税店作用,拓展营销渠道,有效引导境外消费回流。要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和eWTP实验区的综合集成优势,把更多价廉物美的全球商品汇聚到杭州,打造更多丰富多彩的消费场景,更大力度激活消费市场。要围绕“十一”黄金周等重大节假日活动,加强全市域系统策划,推动商贸文旅结合,推出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商品和服务,优化消费环境,营造市民游客想消费、愿消费、能消费的氛围。首席记者 赵芳洲 摄影 法鑫 编辑 楼蕲

入先

9国调研:线上消费趋势明显,但人均支出下降

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牵头,对包括巴西、中国、德国、意大利、韩国、俄罗斯联邦、南非、瑞士和土耳其在内的9个新兴/发达经济体的3700名消费者发起的一项名为“COVID-19 and E-commerce”的调研结果显示,疫情加速了世界数字化的进程,并对民众的购物行为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疫情之下,在线上消费的次数更多了,也更依赖互联网来获取新闻、健康相关信息并进行娱乐。调查结果还显示,相对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购物线上化的趋势更为明显。UNCTAD的秘书长Mukhisa Kituyi表示,疫情加速了(市场)向数字化世界的转变。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消费线上化将对市场走向产生持久的影响。在这样的趋势下,确保所有国家都能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机遇显得尤为紧迫。线上消费总额上升,但消费者人均支出下降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品类的线上GMV都增长了6至10个百分点。其中以信息通信技术/电子产品、园艺DIY、医药、教育、家具/家用产品和化妆品/个人护理类(见图1)最为突出。图1:每两个月至少进行一次网上购物的在线购物者的百分比但消费者的月均在线支出已经明显下降(图2)。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消费者都延后了大额支出,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关注度也更高。整体来看,消费者在旅游行业的支出降幅最大,平均支出下降了75%。图2:疫情发生以来,每个产品类别的每月平均在线支出下降Cetic.br及NIC.br的区域经理Alexandre Barbosa表示,“疫情期间,巴西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大有改变,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线上进行如食品和饮料、化妆品和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购买。”数据显示,新冠肺炎期间,各国网上购物增幅存在差异,中国和土耳其增幅最大,瑞士和德国增幅最弱,但也有更多的人开始从事电商行业。另外,女性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网购的数量比其他群体更多。从增长的年龄段来看,年龄在25岁到44岁之间的人比25岁以下年龄段的消费者有更大的增长。就巴西而言,社会弱势群体和女性的增幅最大。此外,根据调查反馈,中国有更多的卖家完成了线下到线上的转型,而南非完成转移的卖家数量更少。Inveo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Yomi Kastro表示,“把电子商务作为商业战略核心的公司已经为后疫情时代做好了准备,这一情况对快消品和制药行业等主要业务集中在实体购物的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机遇。”NetComm Suisse eCommerce Association主席Carlo Terreni对此表示,“在后疫情时代,电商的空前增长将改变零售业大框架。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具体措施,来促进中小企业转型电商,并创建专门的人才库,吸引国际电商投资者。”行业巨头体量再上一层楼根据调查,(消费者)使用最多的通讯平台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Instagram和Facebook Messenger。另外,鉴于居家办公的需要,Zoom和微软团队也从此得益。就中国市场来看,微信、钉钉和腾讯会议是疫情期间使用最多的即时通讯软件。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转线上这一趋势将比疫情持续的更久。大多数受访者(尤其是中国和土耳其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继续在线上进行消费,且未来的消费重点将放在生活必需品上。针对出游方面,受访者表示将更倾向于境内游,这将对国际旅游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

埃森哲发布《95后消费者调研》,2.5亿中国95后消费力有多强?

零售商们也许刚刚摸清80后和90后的消费喜好,95后已经成长消费实力不容小觑的一代了。伴随数字化发展长大的95后,比千禧一代更称得上“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消费特征因而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由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年进口消费洞察报告》显示,95后对于进口明星产品的购买力远超其他年龄段人群。另据Witop咨询公司的调研数据报告,95后的月均花费达到1314元,甚至接近2015年全国人均水平可支配月收入1830元。那么95后究竟是如何花钱的,又愿意把钱花在哪些地方?零售商们可以做些什么?为此,埃森哲发布了这份聚焦中国95后消费群体的报告,以下为36氪精编内容:左手网购,右手实体店依赖网购的95后比例高于80后和90后,特别是服装类。有意思的是,移动端不再是王道,95后更青睐的网购工具是电脑而不是手机。此外,95后也更喜欢门店购物,这个比例甚至高于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同时,他们也看重门店购物中的数字化体验,比如用移动设备比价,或者远程征求朋友家人意见。除了社交聊天,还要社交购物与80、90后主要聚焦微信、微博和QQ空间不同,约三分之一的95后青睐更丰富的社交平台,比如直播类、视频类平台。而通过社交媒体购物方面,具体平台的影响力呈现出较大差异:微信的影响力随年龄降低而减小,微博则相反。不做比价狂,要当选货王95后整体不如90后对价格敏感,他们更看重评价和反馈。顾客的产品评价和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会对其购买决策起到显著的影响。95后在购买时也更倾向于向家人、朋友或信任的博主寻求意见。在获取商品信息时,95后更乐于浏览品牌商网站,尤其是选择服装、电子产品和食品杂货时。愿意为速度买单95后比千禧一代更看重配送速度。他们会因为配送时间模糊不清而取消网购订单,他们会计算配送时间,并希望在购物当天甚至半天内就能收到产品,他们也更愿意为快递支付额外的费用,只有少数愿意等待免费配送。此外,如果零售商能提供预约配送时间这一服务,95后会更乐于选择该商家。乐于尝试购物新方式酷爱尝鲜的95后也更愿意体验零售商提供的新服务, 比如语音下单、定期购、精选订购、电器租赁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95后已经在使用或者非常愿意使用语音下单来购买服装以及其它单品;也愿意通过定期购完成半数以上的购买。这一方面,90后则显得略为谨慎;而在使用精选订购服务时,95后对服装品类的期待胜于食品杂货类。此外我们还发现,相较于80后90后,95后对购买复古和二手服饰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发表主张更直接中国的95后热衷于反馈和分享他们的想法。7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或频繁提供反馈,而全球这一比例只有40%。与此同时,和80后/90后喜欢在零售商网站上留言不同的是,95后中有接近半数会到生产商的网站上留言。零售商可以这样赢得95后消费者不要放弃门店——门店体验将成为品牌的延伸,但是零售商需要重新改造门店,打造数字化互联、互动、高度个性化的实体店购物体验。此外,零售商还应考虑提升销售助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购物体验。面对95后群体,零售商的挑战在于,用创新的方式将自身从产品销售向打造体验和讲述品牌故事转型。亚马逊已相继宣布开设实体书店和实体便利店 Amazon Go,后者甚至彻底抛弃了传统超市的收银结帐过程,凭借先进的感测器和移动技术,让顾客们不再需要提着购物篮等待结帐,而可以拿起商品直接走出便利商店。聚焦热门社交媒体——2016年5月20日,一条鹿晗表白的信息在95后的朋友圈中疯传。这其实是一条兰蔻针对鹿晗粉丝投放的微信广告,收到了非常好的投放效果,仅5月20日当天,兰蔻产品的销量即比同期上涨30%。对年轻一代的消费者而言,视频和图片比文字更重要,而社交媒体渠道则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然而,年轻人切换到新渠道的速度很快,所以保持敏捷对零售商而言非常关键。以体验和速度制胜——体验是指95后愿意分享的一些经历。零售商应考虑与第三方公司合作,以此改善客户体验。良好的体验加上快速的订单履行方式势必会满足这一代的期待。例如,京东推出的“京东到家”服务,可在1小时内确保送货上门,在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心中,这种“闪购”方式已经越来越深受好评。内容全渠道——数字化时代,消费者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商品相关的信息,95后在这一方面更是驾轻就熟。他们会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品牌官网、电商网站等搜索产品信息、商品推荐、营销活动信息等。因此,零售商在积极部署销售全渠道的同时,也要将内容全渠道管理纳入考量之中,统筹规划线上线下全渠道内容,在各个接触点满足消费者的内容需求。增加反馈——95后更加看重朋友和家人的反馈,这表明零售商不再主导商品的评价流程。品牌也应该考虑收集消费者的产品推荐视频,这种方法真实可靠,可以极大地增加可信度。社交聆听能力将成为公关的重中之重。贴近客户——95后更容易接受新的购物模式。这为零售商获取全新客户数据提供了切实的机会。成功搜集洞见能够提高顾客的终身价值。在时尚奢饰品牌Rebecca Minko 的智能试衣间,灯光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作出调整,顾客还能通过身旁的扫描设备了解商品的材质、价格等信息,并可随时寻求店内导购人员的帮助,甚至在试衣间里就能用手机买单支付。

穿刺者

滨州局开展网络消费形势调研及数据质量检查

为了解全市贸易企业网络销售发展态势和经营情况,4月7日,滨州局三级调研员刘玉俊同志带队赴滨城区对山东鲨鱼菲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详细了解企业运营机制体制、今年1-3月份的销售、滨州的营商环境、网络直播带货、统计数据上报、企业的纳税等情况,以及企业对统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调研组还从电脑上查看了企业在天猫、京东和拼多多的销售数据等资料和统计台账建设情况。这次调研,进一步加深了对企业网络销售模式尤其是直播带货的了解和对网络销售行业整体走势的认识、把握,夯实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了企业对《统计法》和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为今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来源:市统计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纳甲

2018年互联网营销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微信拉动消费增长效应显著「组图」

2018年我国信息消费的规模超5万亿元,比2017年同比增长11%,占GDP的比重提升至6%。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拉动相关领域产出达15万亿元。其中,微信最为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即时通讯软件之一,拉动消费增长效应显著。微信带动信息消费规模持续增长近几年来,微信数字是生态日益完善,从简单的即时通信、好友互动,迅速衍生出各类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等支撑的信息产品和信息和服务,流量消费保持增长,微信阅读、公众号赞赏、游戏等数字内容消费拓展升级,为增强我国整体消费信息不断增添动力。据微信、中国信通院、数字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显示,微信拉动消费规模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18年拉动信息消费达2402亿元,占比全国信息消费规模提升到了4.8%。微信带动传统消费提质扩面微信渗透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带动的传统消费覆盖了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类别,这些微信传统消费,主要通过微信接入的小程序、公众号、微信支付的服务得以实现。传统实体经济的大量商品和服务,借由微信智慧化的工具和手段抵达用户面前,打造了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等新消费模式,有了更加能满足需求的精准消费内容,培育并维系了良好的商家与顾客的消费关系,使得传统消费持续提质扩面。微信助力传统消费市场提质增效随着微信开放生态与各个行业的深度结合,微信在助力传统消费领域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覆盖了餐饮、购物、交通、居住、医疗、教育及文化娱乐等主要的居民消费场景,促进服务效率提升,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改善消费体验,壮大了消费的新增长点,助推传统消费的提质升级。据《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显示,近两年来微信带动传统消费规模稳步上升,2018年达4198亿元,同比增长26%,相比去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微信支付助力创造消费便利此外,微信支付广泛应用在居民生活中。据调查,用户在购物零售场景中使用微信支付的比例最高达79%,其次是餐饮外卖、交通出行、家居生活三类场景分别为34%、23%和22%。 农村地区成为新晋移动支付群体微信支付带来的消费体验提升,并非只发生在一二三线城市,而是更多普及了更下沉的城市和广大农村。据报告显示,2018年,有45%的微信支付商户分布在农村地区,32%的商户分布在非省会城市市区。目前,我国信息消费呈现高端化、智能化、泛在化趋势,智能硬件范畴正从电脑、手机发展到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等,应用场景也从个人向家庭、城市不断延伸。微信作为一个成熟的即时通讯软件,拥有一个完善的生态圈,为线下线上的商户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创造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微信营销。微信利用自身庞大的生态体系,在拉动信息消费以及传统消费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营销发展趋势之——APP营销实战及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一丘一壑

麦肯锡发布2017年消费者调查报告:消费新引擎“90后”的崛起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经济观察网 李意安 上海报道11月23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称,中国消费者的信心达到10年来新高,人们追求着各自心目中的中国式健康生活,他们对品牌的认知也更为细致和成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0后”正在成为中国消费新引擎。在这份题为《“双击”中国消费者:健康新热潮、“90后”的崛起和其他值得关注的趋势》报告中,麦肯锡对44个城市和7个农村乡镇的近1万名18岁至65岁的中国消费者做了调查,提炼出了四个关键趋势。第一,消费者信心达到10年来新高,但风险仍在。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6年春季的低点100上升到2017年8月的115,为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夕以来的最高值。但由于整体经济和家庭的负债率很高,中国消费者对未来持谨慎态度。一边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大笔的子女教育费用以及老龄化社会日渐沉重的照顾老人的负担,另一边则是收入增长的缓慢和物价的上涨,这些给中国消费者原本光明的前景蒙上了阴影。第二,重视健康,但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理解并不一致。调查显示,过去几年重视健康以及饮食、运动和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中国人大幅增加。65%的中国消费者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看法也并不一致,我们据此划分出了五个类别:简单生活家(25%)、健康平衡族(30%)、运动爱好者(10%)、工作狂(10%)和漠不关心者(25%)。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蒲仁伟(FelixPoh)表示:“尽管中国人的健康观念才刚刚培养起来,但对高瞻远瞩的公司来说,这恰恰是与行业协会、教育组织和监管机构开展合作或结盟来塑造人们认知的绝佳机会。对于品牌商来说,精心策划的多平台营销战至关重要。从事健康和健身行业的企业不能只考虑产品,还应考虑多样性和广泛性。例如,通过利用保健和健康信息开发庞大的在线社区,企业可以打通产品和生活方式主张之间的联系。”第三,中国“90后”正成为消费新引擎。他们是出生于互联网时代、年龄在17至27岁之间的 “数字原住民”。 “90后”消费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16%,从现在起到2030年,他们将贡献中国总消费增长的20%以上,高于其他任何人口类别。这是一个具有鲜明多样性的群体,我们尝试着将其细分为五类,即追求幸福者(39%)、追逐成功者(27%)、知足青年(16%)、任性挥霍者(10%)和宠二代(8%)。“90后”作为一个很有前景的消费者群体将对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产生显著影响。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栾岚表示,品牌商应将新兴的消费群体纳入自己的总体规划。“90后” 每一个细分类别皆有差异,且较之西方“千禧一代”也大不相同。企业如果能精心设计和讲述品牌故事,引发消费者的共鸣,将会获得莫大优势。懂得“90后”每一个类别的具体动机,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每类细分量身定制营销方案。”第四,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认知更为细致。在往年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兴趣浓厚。渐渐地,人们的视线转向了本土品牌。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开始密切关注那些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观察到中国消费者对品牌选择有了更细致的认知。在大多数所调查的品类中,品牌归属地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现今消费者对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明确,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外国品牌,要求都是一样的。首先,要物有所值。其次,产品品质要好,而且能满足个人偏好。最后,售后服务要到位。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安华德(WouterBaan)对品牌商提出了如下建议,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那些国产品牌更受消费者青睐的领域,对定价、品质和服务多下工夫会比较容易弥补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对于本土品牌而言,如果想构建外国品牌的那些优势,如产品的安全性及强大的号召力,面临的挑战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成组建合资公司和实施并购。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消费者和零售咨询业务负责人泽沛达(DanielZipser)说:“过去十几年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所有观察之中,有一点在今年的调查中非常突出,即“中国消费者”作为一个整齐划一的群体已经不存在了,而是形成了鲜明的多样性。每一个细分都有其独特属性,而这些独特性又决定了各群体的消费习惯。这意味着识别大趋势的演变固然重要,但这已不能再对消费者行为给出细致入微的洞见,也无法帮助营销人员做出决策。”其总结称,再也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中国消费者群体了。人们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重视健康、对品牌的认知更成熟,对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要求也更高。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必须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细微差别,才能打造有吸引力的品牌和产品特性。

分水岭

中国“90后”消费观调查

不是乱花钱,是更会花钱 ——中国“90后”消费观调查2019年度支付宝年度账单即将出炉。这一年你用支付宝花了多少钱?估计会有不少“90后”被自己的账单吓到:我哪来的这么多钱?说起“90后”的消费,“精致穷”“月光族”“啃老买奢侈品”“超前消费”“1000可以花,10块钱必须省”……种种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被贴上了“畸形”的标签。“怎么不知道存钱呀!”“别乱用那些分期!”“90后”的父母常常充满忧虑地规劝孩子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但是很多报告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为“90后”的消费方式作出生动解读。他们的某些消费行为在外人看来并不理智,却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当他们在消费上精明起来时,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也超越了他们的父辈。21世纪第三个十年已经到来,中国“90后”们正在用属于他们的消费消费观念和方式,标记这一代人的独特性格。挣钱不多,生活品质不能低“能手机打车干嘛要挤公交地铁?时间最重要。”“生鲜APP能把蔬菜水果送到家,顶多再多花点运费,干嘛自己跑出去买菜?”“工作这么累,周末还加班,再不吃好喝好也太惨了。”“29岁,2开头的最后一个生日,得给自己买个礼物。”懒人式消费、奖励式消费、治愈式消费,许多“90后”秉持精致生活的理念,收入不高,花销却不小。此外,还有很多消费行为让人迷惑不解。小高是一个“猫奴”,她养的猫叫大庆。买猫粮、猫砂、罐头、玩具,带它洗澡,每月都有五六百元的固定支出。除了经济负担之外,还要花时间伺候它吃喝拉撒。大庆有时候尿床,把家里仅有的两床被子都留下“记号”。但是大庆也温柔、黏人。有时会钻到小高的被子里入睡,周末小高也会邀请朋友来家“吸猫”。白净柔顺的毛皮、澄澈的眼睛,大庆给小高带来无尽的温馨。“有时真的会被它气死,但能从它这里寻求安慰,这是我们这些‘猫奴’自我表达的途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跟父母说,因为他们很难理解。”小高说。“90后”另外一个不被人理解的消费行为是对奶茶的追捧。2019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约为500亿元,消费者中一半是“90后”。“如果你问我的钱都去哪了,看看肚子上的这几圈肥肉就知道了。”对一名“90后”来说,这肥肉中会有奶茶的极大“贡献”。“90后”和“00后”养活了各式各样的奶茶店:大商场、商业步行街,住宅区周围,高校食堂和校园外的小吃一条街,永远不会缺少各具特色的奶茶店,很多网红店还排着长队。这种热爱让人困惑。“90后”何晓雅常常在加班时点一杯奶茶,“寒冬腊月里,买一杯奶茶捂在手心,很温暖,再吸一口珍珠,温润柔软,就像和久未见面的恋人热烈拥吻。虽然知道奶茶中含有让人上瘾的物质,但是不舍得戒掉这个癖好。”“90后”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商品种类极大丰富,营销工具、“种草神器”深入人心,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小红书、各种形式的直播,无时无刻不在诱惑他们。时代赋予这代人一个更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也给他们肩头施加越来越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催生了“90后”这些不被理解的“迷惑”消费行为和种种冲动消费,也让许多“90后”在消费中更加注重教育和自我提升。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90后”攒钱报告》显示,年轻人用花呗购买教育类产品和服务的金额同比上涨了87%。2019年被称作付费自习“元年”。付费自习室迅速赢得职场年轻人的青睐。工作之余,很多年轻人逃离逼仄的居住环境,来到付费自习室找一方安静的书桌,如饥似渴地寻求自我提升。为了更体面的生活和更光明的未来,进入职场的“90后”丝毫不敢懈怠。分期虽好,警惕掉进“无底洞”一边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一边是羞涩的口袋。借助消费金融、信贷工具超前消费或分期付款,是很多“90后”的消费习惯。据统计,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近四成“90后”把花呗设为支付宝首选的支付方式,比“85前”高出11.9个百分点,超七成“90后”未来还将继续超前消费。这是怎么造成的?我们来分析一下。最开始,也许只是想买一部手机,可是还要交房租,直接买压力有点大,就用了分期。一部价值四五千元的手机,分12个月还清,每月只需还款三四百元,很有可能还是免息的。手机到手后,觉得电脑用了好多年,反应越来越慢,没开几个程序就很卡,也该换了,于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台电脑,分期账单又增加了几百块钱。手机拍照虽然像素很高,但有些使用场景还是没法和相机相比,索性再来个相机——也是分期付款。在家听音乐,手机外放效果终归不能让人满意,要达到“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的通透感,得买一个高品质的音箱。面对价格动辄上千的音箱,还是靠分期“大法”……想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支付宝花呗上的额度逐渐累积。为了将额度分散,索性再开个京东白条,以降低内心焦虑和负罪感。就这样,微信里的微粒贷、去哪儿网的拿去花、百度的有钱花、银行信用卡甚至是某些不靠谱的网贷账户……种种信贷工具陆续开通,以满足不同场景下超前消费的需求,债务额度不断增长。如果负债水平还没有严重超标,又有稳定的工作,通过延长信用期限,多付出一些利息倒还不算是很坏的结果。实在不行跟家里人低低头也不失为救急之策,等到资金周转开以后连本带息还上就是了。最坏的是严重超过负债能力,容易被网贷平台“低息”宣传诱惑入坑,由此导致背上高利贷者大有人在,不仅搭上自己的前途,也拖累整个家庭,更有甚着为此付出年轻的生命。不过,虽有悲剧发生,整体而言,绝大多数“90后”使用信贷工具都保持着冷静和克制。87%的年轻人近一年内从未出现过逾期现象,仅3.6%的人产生经常逾期和以贷还贷现象。使用3个及以上互联网小额借贷平台的用户占比为3%左右。绝大多数年轻人没有被负债拖垮,反而还存下了不少钱。据《“90后”攒钱报告》统计:92%的年轻人每个月都会有结余,“90后”每月在余额宝攒的钱,是其花呗账单的4.5倍。受访的“90后”表示,买生活必需品外想买的东西,会充分考虑经济状况。精打细算,“90后”更会理财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太古里,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人流熙攘。记者采访了一位肩挎路易·威登“麻将包”的“90后”女生,她说:“差不多花掉了一个月工资吧,托朋友从法国带回来的。平时会研究奢侈品在哪里买便宜,比如买路易·威登的产品去法国,澳大利亚买古驰的包包,然后找靠谱的代购,能省不少钱。而且这些价格也处于波动状态,需要随时跟进。”很多收入不高的“90后”舍得买大牌、买奢侈品,但是也对价格敏感,他们会想尽办法找到最便宜的方式选购奢侈品。在日用品上更斤斤计较。快递不包邮?不买。网上看视频充会员?不存在的。“90后”的另一个精明之处在于,比父辈更早接触到分期付款和理财产品的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和更有利地使用。对于“90后”的父辈来说,贷款买房不是件新鲜事,但是要让他们把信贷工具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可就难了,而“90后”精打细算薅起羊毛可毫不含糊。小到用花呗打一个时间差赚点利息:在免息期内还款,现金拿去投资理财。大到买车分期付款:“90后”小史夫妇住在天津,结婚没多久,摇号中签,打算买辆车,家里给出钱,但是自己想分期付款,省下的现金用于投资。父母却说:“分期太麻烦,还有好多陷阱和强制消费,最后一点也不便宜。”小两口则认真研究了其中的门道,对记者说,根据4S店的报价,如果使用分期,汽车价款会比全款便宜五六千块钱。不过必须按照4S店的要求上“全险”,而全款则可以自己选择险种,摒弃一些不实用的项目。另外还有GPS安装费、手续费等几项费用,七七八八加起来也是五六千元钱。分期付款总价没什么优势,但是手里的现金多了,还能用来做些投资,想要规避风险,买点收益稳定的基金债券就行。“90后”的理财意识的确更明显。数据显示,32%的“90后”表示有明确的存款计划,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月新增存款比例也有明显提升,六成学生和近八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前几年余额宝刚出来那会儿收益比较高,就把钱放在这里,后来收益越来越低,就考虑其他途径了。”在北京一所高校读博士的杜斌说,现在投资收益是他和朋友们聚会时的热门话题,常常和朋友们交流心得。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合肥的朱锐锋,每个月都会拿出一些钱投资,用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政治经济常识,指导家里人炒美元,投资收益率超过10%。北京大学研究员靳戈表示,“9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时期的一代,他们对消费和理财的接触都比父辈要超前。再加上这代年轻人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精打细算、早早理财都是在为未来过好生活做足准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物哀之

中国互联网+新零售行业深度调研与前景分析报告

由于疫情的原因,线下渠道受到阻力。O2O、社交电商等依托于快捷的配送服务,无接触的安全保障及全面的生鲜及个护选品,一跃成为消费者,特别是高线级城市消费者,日常经常使用的购物渠道之一到家O2O以餐饮为始,逐步覆盖医药,快消及生鲜。2019年餐饮外卖在到家业务中约占80%。但随着各个品类的不断入局,以及疫情期间对个护生鲜需求的推动,预计2020年,医药,快消及生鲜将快速抢占市场,达到30%的市场份额。其中,主营生鲜及快消品的商超O2O平台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图表 商超五个关键数据据整体来看,社交电商渠道下沉明显,聚焦低线城市及农村市场的消费人群,女性占比较高,多数社交电商平台的女性用户占比近60%。但从年龄角度,平台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拼购类平台的用户较年轻。以云集为代表的会员制平台则相反。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线上线下相互加速融合,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正在发生改变,除了对商品本身品质需求改变,消费者也更加重视消费过程中购物体验。线下实体店有着服务和体验的优势,因此线下门店在新零售的趋势下,重新回到人民的视野中。实现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购物服务。图表 消费者需求的演变未来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零售业逐渐显示出积极的复苏迹象,我们仍然看到了消费者强大的购物热情,回归整目前的中国市场,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还有很多,新人群以及蓝海人群细分品类仍有机会。报告目录读者朋友想看其他行业报告,请评论区留言或私信小编,小编会第一时间发布相关行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