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机房的未来趋势,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行业前景图五更寒

机房的未来趋势,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行业前景图

4G的到来仿佛犹在昨日,5G却已近在咫尺。从最初的“人人都能上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随时能够上网”,再到5G时代的“万物互联”,这些变革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今天,河马哥将带您一起穿越过去,回顾机房的发展变迁。机房的发展历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配套的机房也在迅速发展,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前期机房(1960~1980年)这时的机房只有降温措施,没有精密的温度控制,也没有测试和指标。采用的是风道送风,稳压器供电,缺乏对电力干扰(尖峰、浪涌)的防范以及严格的除尘措施。恶劣的环境加上早期计算机的性能较差导致计算机系统稳定工作时间只有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往往一天就要发生好几次故障。有时坏1次却要修1~2天,可用性极差。2、中期机房(1980~1990年)这个时期的机房,开始逐步制订标准,制冷也从集中冷却到采用恒温恒湿的专用空调机。设计上引进了防静电概念,使用了防静电地板。在设备上也引进了UPS等设备。消防系统方面采用自动与半自动的应用,具有大机房面积、宽设备运输通道,能够为单个指标进行测试和监控。机房除尘方面采用新风系统和机房正压防灰尘。这时候的计算机系统能稳定工作几天,并且已经开始引入模块化的概念。3、后期机房(1990~2000年)此时的机房,IT设备逐渐小型化,服务器逐步成为主体,多台计算机、服务器联网,开始大量共用网络设备。数据的存储介质水平逐渐提高,对数据进行了更严格的保护,也通过经验积累,从而制订了新的标准,并广泛使用恒温恒湿的专用空调。采用了大量UPS,对防雷标准也进行了完善,并有了综合的监控系统,专门的机房装修设计。这时候的IT系统稳定工作时间为几十天,可用性和可靠性均有了大幅提升。4、现代机房(21世纪)现代化机房,机架成为机房IT设备的主体,所有设备都进入机架。具有更合理的可用性设计,更高的实用性、先进性、灵活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设备更加标准化。加强了对数据保存环境的重视,加强了对机房建设的严格监测与监督,且可保持24小时不关机。这时候的系统能够稳定工作几个月或者时间更持久。机房的发展趋势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数据,到2020年,下一代应用和新的IT架构的需求将迫使55%的企业升级现有设备或部署新的设备。现代化是IDC在未来3年对全球机房数据中心市场的6个关键预测之一。1、工作负载合理化到2019年,50%的组织将开始努力使工作负载合理化,并加速采用下一代工作负载,这就需要对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布局以及IT运营模型做出巨大的改变。2、机房现代化智能机房技术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但组织却很难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因此必须做出改变。到2020年,在核心的商业设施中,下一代应用程序和新的IT体系结构的繁重工作需求将迫使55%的企业通过更新现有设备或配备新设备来实现机房资产的现代化。现代化项目将允许公司转向更加透明的运营模式,并提供IT领导者所需的洞察力,以对工作负载分配做出明智决策。3、消费导向的IT2020年,将通过更加先进的“IT即服务”的商业模式,以消费为基础的数据中心采购将取代传统采购,从而占到企业IT基础设施支出的40%。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IT趋势正在增长。与此同时,供应商和服务运营商已经推出了新的IT采购计划和利用自主基础设施技术的服务模式。预计,采购领域的创新速度还将加快。4、数据管控到2021年,25%的大型企业将会把遵从强制性法规的投资转化为自身的优势,可以设置并执行自动化数据管控的,这些数据可能在云上,或核心数据中心,或边缘位置上。5、智能边缘数据中心智能边缘数据是现成的,而且边缘计算将会对核心数据中心的开发产生影响。在边缘地区提供IT服务将需要采用更自动化的IT。这些资源将会更加智能,能够远程管理和自我修复。而且,随着公司在边缘进行更智能的技术实验,他们将认识到在所有数据中心资源中扩展这种智能的好处。6、设施模块化到2021年,耗电量巨大的加速计算技术的推广将迫使大多数主要机房运营商采用模块化的方法,在其机房里部署电力或冷却设备。机房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数据中心机房建设规范标准给出了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要求,包括数据中心机房分级与性能要求,机房位置选择及设备布置,环境要求,建筑与结构、空气调节、电气技术,电磁屏蔽、机房布线、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给水排水、消防的技术要求。因此,在建设机房时,这些要求一个都不能少。具体如下:消防系统。这机房必不可少的一个保障。机房消防必须采用无腐蚀作用的气体自动灭火装置。气体灭火装置的灭火性能可靠,不损坏电子设备,暗管布方式安装,不影响机房整体效果。门禁系统。门禁系统建议采用卡式门禁系统,可全年7×24小时运行,并具有联机管理功能。监控系统。在公共区域和出入口处、机房内机架间、核心机房、控制中心、动力机房,楼梯与走廊,楼梯等均装有摄象机,进行7×24全方位监控录像。空调系统(温湿度)。机房室内环境参数夏季:温度23±2℃,相对湿度50%;冬季:温度20±2℃,相对湿度50%。采用模块化精密空调,采取下送风、上回风的送风方式达到恒温恒湿的目的。防静电地板。采用具有一定承载力的阻燃性的高强度防静电地板,地板的承重为700千克/平方米,抬升高度不小于15厘米,或地板涂防静电涂料。UPS系统。机房UPS系统和备用柴油机发电机系统共同提供客户冗余电源,容量为断电后满足系统用电30分钟。现在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厂商已未雨绸缪,针对5G开始了相关产品的研发,河姆渡的优质供应商之一维谛技术就已完成了5G时代微基站通信电源的研发创新,新推出的5G一体化小电源,在适应性、灵活性、效率、功率密度等方面上很好地顺应了5G时代机房建设的要求与性能。目前,多样化的新型产品正在河姆渡平台热销,若您有UPS、小型/中型精密空调、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等需求,可登录河姆渡官网(homedo.com)了解详情。河姆渡(homedo.com),专注于智能建筑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国内集成商与工程商提供产品供应+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

恋空

现代化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重大变化与4个新趋势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最重要的变化在于更强的性能和更佳的能源效率。信息安全也是一个问题,因此,数据中心必须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漏洞的产生。因此,数据中心必须保持高标准,以确保其托管计算机环境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行业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估计数据中心的平均寿命为9年。另一家研究公司Gartner表示,超过7年的数据中心已经过时。数据的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163 ZB【1ZB=1024x1024x1024x1Gb】)是推动数据中心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满足数据中心的标准在电信行业协会的电信基础设施标准的数据中心[25]规定了数据中心和计算机房,包括单租户企业数据中心和多租户互联网托管数据中心的电信基础设施的最低要求。文档中提出的网络拓扑结构目的在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数据中心。贝尔通讯实验室提供了有关电信网络内数据中心空间的指南,以及在这些机房空间中安装的设备的环境要求指标。这些标准是由贝尔通讯研究所和行业代表共同制定的。它们可以应用于容纳数据处理或IT设备的数据中心空间。具体场景标准如下:运营和管理运营商的电信网络【运营商数据中心】直接向运营商的客户提供基于数据中心的应用程序为第三方提供托管应用程序以向其客户提供服务【云服务器提供商】提供这些和类似数据中心应用程序的组合二、现代数据中心的变革数据中心的变革是通过逐步进行的集成项目采取逐步升级的方法。这不同于采用串行和孤立方法的传统数据中心升级方法。数据中心转变中突出的内容包括标准化/整合,虚拟化,自动化和安全性。1. 标准化/整合:减少数据中心的数量和避免服务器耗费更多资源(物理和虚拟)通常包括更换陈旧的数据中心设备,并且顺便统一标准化改造。2. 虚拟化:降低资本和运营支出,减少能耗。虚拟桌面可以托管在数据中心中,并可以按订购方式出租。投资银行Lazard Capital Markets在2008年估计,到2012年,将对48%的企业运营进行虚拟化。服务器的虚拟化视为现代化数据中心发展的催化剂。3. 自动化:不仅需要技能娴熟的IT运维工程师在数据中心进行运维管理操作,同时还需要自动化任务,例如预配,配置,修补,发布管理和合规性。4. 安全性:虚拟化的服务器操作系统的软件层保护与物理基础结构的现有安全性集成在一起。三、机房环境监控“机房”一词有时是指实际中央处理模块(高速计算CPU)所在的数据中心内的空间;是有区别于高速打印机的放置的位置。在机房中,空调是最重要的。除空调外,还必须有监控设备,监控机房内的环境在报警阙值之内的环境状态中运行,监控空气中的温湿度和供电及网络的稳定、空气的质量。四、高架地板新标准爱立信的子公司Telcordia Technologies制定了名为GR-2930的高架标准指南。尽管第一台高架计算机房是IBM在1956年制造的,但直到1970年代,计算机中心才开始普及冷空气。更有效地循环。高架地板的首要目的是允许布线。数据中心的一个共同的定义是:“其具备一个带有高架地板的计算空间。”鉴于支持这一设计经验的做法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据Uptime Institute的调研数据显示,大约90%的数据中心使用高架地板。五、“熄灯”标准“熄灯” 数据中心,也称为变暗或黑暗的数据中心,理想情况下,除了在特殊情况下,几乎不需要人员直接访问的数据中心。由于不需要员工进入数据中心,因此可以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所有设备均由远程系统访问和管理,并使用自动化程序执行无人值守的操作。除了节省能源,减少人员成本以及将站点定位在人口中心之外的能力之外,实施无人值守的数据中心还可以减少对基础设施进行恶意攻击的威胁。所以现在数据中心越来越趋向放在海底,南北极等无人区,因为有满足“灭灯”的条件了,也就不需要运维工程师进入数据中心内部做日常操作维护了。

敢不敢

从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角度看中国数字互联网的发展

从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角度看中国数字互联网的发展,在硬件的支持之下,五个新的变化正在到来!或许,判断“大变革”来临的标志之一,就是将所有的旧事物都冠以“新”的前缀: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能源,它们有着相同的逻辑:新技术带来的强风,希望尽可能地扫过老年。“新”名单还在继续。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新基础设施”的概念,包括建设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超高压等高科技基础设施。“新基础设施”的概念必将继续增强“数字中国”的实力。作为整个数字经济运作的最重要的幕后基础,中国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也将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上,回顾历史,中国IDC市场的规模增长一直是在政策引导和技术转型的双重推动之下实现的。例如,2010年,由于IDC牌照审核门槛的放宽和众多玩家的加入,推动了整个市场的新一轮增长。2014年,4G业务牌照发放,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迅速扩大!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在媒体的炮轰之下,公众对“数据”这个词早就不敏感了,却对“数据”的存放地一无所知。互联网数据中心总是让人感觉离人很远,就像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日常使用”。大多数人不知道IDC是什么。总之,IDC是一个具有专业设备(包括高速互联网接入带宽、高性能局域网、安全机房环境等)、管理和应用的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IDC服务商可以为客户提供互联网基础平台服务(包括服务器托管、虚拟主机、邮件缓存、虚拟邮件等)和各种增值服务。具体到中国市场,根据科智咨询近日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IDC业务市场规模由IDC服务商收入构成,其中托管租赁业务收入占比最大,占40%超过。在我国IDC业务市场的产业结构之中,网络视频产业结构占20%超过,电子商务产业结构占第二位。在业务下沉和业务出海的推动之下,IDC业务需求大幅增长。”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到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红利的逐步释放,其应用场景必将进一步拓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推动数据量满足井喷式增长,包括bat等互联网企业在内,这些企业对机柜的需求将更加旺盛,这也将迫使中国IDC建设的整体运营水平上升。事实上,IDC机房一直被称为“互联网的心脏”,如果不出意外,其在中国市场的跳动无疑会越来越汹涌。“饱和”和“扩张”的同时,“互联网心脏”的动态区域布局往往被科技媒体忽视。根据《2018-2019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为控制能源消费指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加大了建设限制政策的执行力度,需求溢出效应明显。IDC服务商选择在三地周边地区布局,在地理位置之上尽量靠近核心城市。国内运营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广东香港澳门湾地区等地区,共同占据总市场份额的50%超过。从绝对规模来看,美国的数据中心是中国的两倍多。据刘登海介绍,“未来五年,数据中心在中国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很多数据中心都没有运营能力和规划能力。他们只是做一个简单的IDC。真正意义之上,整合IDC和云网络的企业不会太多。未来,做数据中心的企业将逐步被做数据中心和云网络整合的企业所整合。

佛性

互联网数据中心——世纪互联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简称IDC)业务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IDC的基本服务表现形式是资源(包括空间、主机、带宽)出租服务,随着客户的需求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网络应用服务(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简称ASP)等新的服务模式,能够提供这类服务的企业一般称作 IDC服务商从我国的市场竞争格局来讲,三大运营商占据国内 2/3 的市场份额,国内较大的第三方 IDC 服务商主要包括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光环新网、数据港以及宝信软件等公司.世纪互联在国内占比3.5%,世纪互联成立于1996年,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网络空间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它以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结合在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多云服务、一站式行业解决方案等方面优势,世纪互联为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更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如今,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构建了规模化的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形成了稳固、庞大、全连接的数字化核心底座,不仅满足企业在一线城市的业务布局,更可提供一线城市向边缘城市数据的平滑迁移。世纪互联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运营超过50个数据中心,拥有超过39000个机柜,端口容量达2000G以上,具有优质的网络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已为全球超过5000家优质企业客户打造了业务发展的稳固基石,其中包括近百家独角兽、超级独角兽或上市公司,积累了难以复制的成功运营经验。免责说明: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只代表个人观点,所发内容仅供交流,不构成买卖股票的依据。

严严实实

从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外延”,看中国数字经济的崛起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文丨李北辰或许判断时代“大变革”来临的标志之一,就是将一切旧事物冠以“新”为前缀: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能源……它们共享同一个逻辑:来自新技术的强劲风力,希望尽可能扫除旧时代的暮气。而“新”的名单仍在延续。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新基建”的概念,也就是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特高压等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概念的提出,注定将继续夯实“数字中国”的力度。而作为整个数字经济运营最重要的一大幕后基础,中国IDC(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业务的增长也将势如破竹。其实追溯历史,中国IDC市场的规模增速,一直受到政策引领与技术跃迁的双涡轮驱动。譬如2010年,受益于IDC牌照审核门槛的放宽,诸多玩家的入场,促成整个市场的新一轮增长。2014年,4G业务经营许可权发放,让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飞速扩张,大批应用集体登场。2016年,突然崛起的短视频风潮,又让IDC业务市场持续增长。而到了2018年,互联网行业依旧是推动中国IDC规模绝对值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去年中国IDC业务市场总规模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29.8%。预计在2021年,中国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2700亿元,年复合增长均在30%以上。某种意义上,中国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底层作用力之一,就是深藏在城市角落,终日低调运作,不断静默闪烁的各个数据中心。“互联网的心脏”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在媒体的狂轰乱炸下,大众早已对“数据”二字脱敏,却对“存放”数据的地方一知半解。互联网数据中心总感觉离人很远,如同是一种“日用而不自知”,多数人并不知IDC为何物。简单来说,IDC是一种拥有专业设备(包括高速互联网接入带宽,高性能局域网络,安全的机房环境等),管理和应用的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IDC服务商能为客户提供互联网基础平台服务(包括服务器托管,虚拟主机,邮件缓存,虚拟邮件等)和各种增值服务。而具体到中国市场,根据科智咨询不久前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IDC业务市场规模由IDC服务商收入共同组成,其中,主机托管/租赁业务占据最大收入占比,超过40%。在中国IDC业务市场行业结构中,网络视频行业结构占比超过20%,电子商务行业结构占比居第二位,电子商务行业在业务下沉和业务出海的双重带动下,IDC业务需求增长明显。”更值一提的是,从现在到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红利的渐次释放,其应用场景势必会进一步扩张——尤其是5G时代的来到,促使数据量迎来井喷式增长,包括BAT等互联网公司在内,都会对机柜有着更旺盛的需求,这也将倒逼中国IDC建设运营水平的整体上扬。事实上,IDC机房一直被称作“互联网的心脏”,而若无意外,它在中国市场的跳动无疑会愈发澎湃。“饱和”与“外扩”但与此同时,这颗“互联网心脏”的区域布局动态,却常常被科技媒体所忽视。比如,业界公认的一个趋势是,遵循着中国从大城市向城市群发展的相似逻辑,大概从2018年底起,北上广深的数据中心就已日趋饱和,正逐渐向周边区域外扩。其中能耗当然是重要因素。根据《2018-2019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为控制能耗指标依次加大限建政策执行力度,需求外溢明显,IDC服务商选择向三地的周边区域布局,在地理位置上尽可能接近核心城市。国内在运营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共同占据整体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上海为例,众所周知,这里拥有中国领先的网络环境,对于本地数据中心的优质服务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支持,但上海政府对能耗批文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根据上海华仓通信董事长刘灯筛介绍,2019到2021三年上海总共只有6万个机柜发放,远远无法满足相关区域的市场需求,注定会逐渐向周边区域溢出。华仓通信与第三方合作拥有一整套上海城域网络资源,在通信领域二级运营商中是为数不多拥有自有大型IDC数据中心、城域网及ISP接入用户的产业链企业。基于区域蔓延的产业逻辑,华仓通信制定了全国数据传输大战略,将着手搭建全国数据传输网,该网络将覆盖上海、南京、合肥等18个核心城市。星火燎原的第一步,就是离上海不远的江苏。而在江苏,他们选择了省会南京;在南京,他们选择了高淳产业新城。高淳是南京都市圈副中心城市,产业新城则位于高淳经济开发区,如今已成为长三角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之一。华仓通信在此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应该算是顺理成章——更何况,高淳人口较少,面积较大,温度比周边要低,水系也比较发达,对未来数据中心的降低能耗还有一定帮助。据悉,今年华仓通信已与高淳政府和华夏幸福签约,南京华仓云数据中心正式落户高淳产业新城。根据规划,这里将会搭建1万到1.5万个机柜,华仓通信期望将这里的数据中心建设成业界标杆。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华仓通信正式落地高淳前,华夏幸福帮华仓通信做了大量背景资料调查。“今年年初,我们在高淳谈了正式选择落地的时候,他们把整个南京的数据中心的分布和体量,一份完整详实的数据带到了我办公室,而他们只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这样的工作效率超乎我想象”,据刘灯筛回忆,“我是这个行业内的人,如果要做这样一件事估计也要花几周时间,毕竟整个南京那么大,而且许多数据中心还是属于机密性的,它并不对外。他们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一整套数据给到我们,从那一刻起我就坚信我们在高淳的项目可以落地。”最终,项目不但在高淳顺利落地,而且是以最“掷地有声”的方式被委以重任。事实上,摊开华仓通信的战略规划图,他们希望能在数据中心的“土壤”上面,“长出”更多繁盛的花朵,研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应用。而从所谓的“云网一体”(许多数据中心通过一张网连在一起,上面有一朵“云”),高淳产业新城将成为华仓通信进军大数据运营,推进云网一体及量子传输加密和数据加密的新起点,未来将在高淳建设数据加密实验室,研究将数据存储加密和传输加密相结合,打造全国一张网的数据安全加密。换句话说,在构筑“数字中国”的恢弘过程中,高淳,将有幸成为其中一块相当结实的砖瓦。如果从绝对体量上,美国数据中心大概是中国的一倍多。而按照刘灯筛的说法:“未来五年,数据中心在中国肯定像雨后春笋一样爆发,但有很多其实是没有运营能力,也没有规划能力的,它只是做一个简单的IDC,真正意义上做IDC和做云网一体的企业不会太多,未来做DC的企业会慢慢会被做IDC和做云网一体的企业整合掉。”当然,无论未来市场如何演化,它都仍将远离大众视线。在更漫长的未来,全球的数据中心都如同是太平洋海底的光缆,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静默存在,阒然闪烁。嗯,“热闹是他们的”——但若你有机会在偌大的数据中心停留片刻,就会觉得,沉寂是有美感的。我从上海数据中心参观完出来,发了一条朋友圈:“如果说蒸汽机车代表了19世纪工业时代的机械美感,那么隐匿于城市一隅的庞大数据中心,无疑代表了21世纪信息时代的技术美感,它们就像是海面下庞大的冰山底座,让人窥见到数字时代的光芒。”我希望这份光芒,能被更多人觉察到,毕竟此时此刻,我们所有人都在被它照耀。

李后主

任泽平:2019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中美G2

来源:格隆汇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连一席 谢嘉琪导读互联网经济是新经济的代表、高科技的标志、大国实力的体现。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38.9亿,首次超过全球人口总数的50%,同时全球互联网版图呈现“G2”格局,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中美两国共占9家。中美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相对实力如何?有何特点?未来格局如何变化?摘要美国是互联网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者,中国正在快速追赶、部分领域持平甚至超越。电信基础方面,移动网络连接已经超过宽带连接,2018年全球手机联网用户36亿,是固定宽带用户的3.6倍。在5G为代表的下一代通信技术领域,中国无论在标准制定、专利数据和文献贡献,均处全球前列。设施基础方面,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存储设备、以云服务为代表的应用平台、以互联网交换中心为代表的交换设施成为关键。截止2018年年底,美国拥有数据中心172座、云市场占比超60%、活跃交换中心90个,均为世界第一。中国发展迅速,目前拥有数据中心35座、云市场占比超4%、活跃交换中心8个,但业务主要集中大陆市场、部分领域缺乏竞争,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资源基础方面,从网络底层框架IPv6市场来看,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达8.3%,但使用效率不及美国,仅为美国的二分之一;从网站资源来看,谷歌搜索引擎以超过600亿次月度浏览量位列全球百大网站之首,中国百度网站以超97亿次月度浏览量排为第四。以电子商务、社交、娱乐媒体、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领域,中美均领先全球,但优势领域略有不同。电子商务领域,中国多年保持第一。2018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约1.8万亿美元,中美市场规模分别达到6295亿和5010亿美元,合计占比高达63%。2018年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为2135亿元(约308亿美元),超过美国感恩节全周约242亿美元的销售总额。社交领域,美国具有领先优势。Facebook拥有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月活用户最高达24.1亿人,约为微信的2倍。娱乐媒体领域,美国全球领先。2018年全球娱乐媒体市场收入约1417亿美元,美国以443亿美元排为第一,中国、日本、英国和德国依次为第二、三、四、五名。金融科技领域,中美发展侧重点和主体有所不同,中国以互联网企业为核心开展支付、借贷等服务,美国更倾向借助传统银行的力量发展。从移动支付市场来看,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全球最高达277.4万亿元,主要依靠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企业,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合计市场占比达92.6%。从用户人数来看,支付宝全球用户达12亿人、微信超9亿人,同期Paypal仅2.9亿人。从个人理财市场来看,美国市场规模约为中国5倍,以传统银行为主导。从2012年至2019年9月,美国银行共投资158起,其中资本市场、支付和清算、数据分析是关注重点。对比全球Top50互联网上市企业,不论企业数量还是营收情况中美均领先全球。截止2019年8月21日,全球Top50互联网上市企业分布在9个国家、涉及18个领域、总市值超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和中国企业数量最多,合计占比超80%。从企业最新财年运营来看,营收前十企业中,美国企业数量最多达5家,中国3家,德国和日本各1家。中美互联网上市企业有三大共同特征:成立时间短、上市快、市值高。从企业成立时间来看,前五十企业中2007年以后成立的互联网企业共12家,均来自中国和美国,分别为3家和9家。从变现能力来看,美国和中国企业成立至上市时间最短,分别为6.8年/家和7.5年/家。从市值来看,德国企业市值最高,平均达1489.4亿美元,美国、中国企业排第二、第三,分别为1477.4亿美元/家、1122亿美元/家。中美互联网上市公司有两方面不同。第一,美国企业行业分散度更高,中国企业平台性更强。从行业来看,美国企业涉及全部18类细分行业,中国仅涉及8类,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领域。美国既有如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平台型巨头,也有不少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例如游戏领域的动视暴雪、Electronic Arts,云服务和技术领域的VMware、Twilio等;中国各个细分领域基本被传统龙头企业BATJW(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网易)和新生代企业美团点评、拼多多,以及尚未上市的蚂蚁金服、字节跳动和滴滴出行所垄断。第二,美国企业更依靠科技驱动,中国企业更依靠用户转化。美国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发展较为均衡、网民渗透率趋于饱和,初创企业资本实力、商业模式、人才资源均无法与现有巨头抗衡,只有在某一领域加强研发投入,尚能维持竞争力。美国新生代企业(成立时间晚于2007年)平均研发强度约是传统互联网企业的2倍之多,达43.1%。与美国对比,中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不均衡,网民渗透率为59.6%、与美国相差约20个百分点,导致网民接触网络产品和服务的时间、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各大互联网企业从一二线城市“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对新用户和流量进行抢夺。此外,由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平台属性,往往倾向于增加平台内各个场景的导入进行现存用户的二次、三次利用转化。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研发强度呈下滑趋势,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平均研发强度约为传统互联网企业的二分之一。目录1 中美互联网基础设施对比1.1 电信基础1.1.1 宽带网络1.1.2 移动网络1.2 设施基础1.2.1 数据中心与云服务1.2.2 互联网交换中心1.3 互联网资源基础1.3.1 IP资源1.3.2 网站资源2 中美互联网应用对比2.1 电子商务:中国多年保持优势2.2 社交和娱乐媒体:美国均全球领先2.3 金融科技:侧重点和主体略有不同3 中美互联网公司对比 正文1 中美互联网基础设施对比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38.9亿,占全球人口总数51.3%,其中移动互联技术和服务直接和间接增加工作岗位320万个,产生经济价值3.9万亿美元,占2018年全球GDP比重4.6%,已经成为全球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提供服务的属性不同,互联网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应用。其中互联网基础设施由三部分组成:提供网络连接的电信基础,提供数据处理、存储、交换的设施基础,提供网络框架和网络使用的资源基础。1.1 电信基础电信基础设施的有效部署推动互联网迭代更新,实现用户联网需求。从有线接入到移动接入,从拨号上网到光纤到户,电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互联网以更便宜、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及。从连接方式来看,移动网络连接逐渐超过宽带连接,2018年全球手机联网用户36亿,是固定宽带用户的3.6倍。而移动通讯技术的升级将更大程度地引领互联网发展,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计,5G技术将在未来的15年内带动相关制造、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并贡献2.2万亿美元经济价值。1.1.1 宽带网络全球固定宽带用户数超10亿,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固定宽带用户数达10.7亿,固定宽带普及率为14.1%,其中80%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光纤宽带占比持续提高,中国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超越全球平均达90%。宽带网络技术经历拨号上网、ADSL(Modem猫)、有线电缆到光纤FTTH转变,光纤网络的实施进一步提升网络传播质量、缩短传输时间。截止2018年年底,全球光纤用户超6亿。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东亚地区光纤发展程度最高,其中中国以3.7亿用户数、90.4%固定宽带用户占比遥遥领先。其次,俄罗斯光纤网络发展较为迅速,光纤用户占固定宽带用户比例超60%。由于美国侧重有线电缆cable技术、英国德国等欧洲地区侧重铜缆技术,光纤网络有待发展。1.1.2 宽带网络全球手机用户急速增长带来巨大潜在市场,4G技术令通讯与互联网更好结合,移动终端超过电脑终端成为互联网领域新的增长动力。从用户端来看,截止2018年年底,全球手机用户约51亿,渗透率67.2%,其中36亿用户使用网络服务;从服务提供端来看,截止2019年8月,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769个服务运营商开通LTE(4G)商用网络,其中134个国家和地区推进LTE-A(4G增强版)商用网络。从技术类型来看,4G取代2G成为主流,2018年共34亿用户使用4G网络,总量占比43%;从经济贡献率来看,2018年移动互联技术和服务直接和间接增加工作岗位320万个,产生经济价值3.9万亿美元,为公共部门增加税收超5000亿美元。全球技术两极相差较大,需求内容侧重点不同。从各项技术占有率来看,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洲领导全球移动技术,4G占有率全球最高达69%,南非最低仅6%,亚洲增长强劲,4G占有率逐渐与欧洲持平达45%。从用户使用领域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通讯、信息、娱乐、金融消费基本全面超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图出行信息查询和产品信息查询是使用频率差距最大的两个子领域。中国、美国将成为下一代通讯技术领导者、未来移动增长中心。随着美国、韩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发布5G商用时间表,全球即将迎来5G时代。截止2019年8月,全球已公布5G移动终端100款,共计100个国家的296家运营商推出、获得许可、测试5G网络。其中32个国家的56家运营商在已有网络中进行实地部署,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美国Verizon、日本NTTDoCoMo等。在技术标准制定方面,中美领导全球。3GPP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eMBB(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大规模物联网业务)、URLLC(无人驾驶和工业自动化等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业务)。在2017年11月美国Reno举行的3GPP RAN1#87会议中,华为主导的Polar码成为eMBB场景下控制信道编码最终方案,而高通主导的LDPC码成为数字信道编码方案,中美平分秋色。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推动通信物理层技术的信道编码标准制定,显示出中国在全球通信领域话语权的提高。此外,中国5G阶段已提交标准文件超2.6万件,占全球比重34%,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处于全球第一梯队。1.2 设施基础随着联网用户增多,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存储设备、以云服务为代表的应用平台、以互联网交换中心为代表的交换设施成为关键。从设施数量、服务能力、技术实现度、市场渗透率等来看,截止2018年年底,美国拥有数据中心172座、云市场占比超60%、活跃交换中心90个,均为世界第一。此外,以微软、思科、惠普等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垄断核心软件和硬件供应。中国发展迅速,目前拥有数据中心35座、云市场占比超4%、活跃交换中心8个,但由于业务主要集中大陆市场、部分领域被国企垄断缺乏竞争,具有局限性,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1.2.1 数据中心与云服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全球数据爆发式增长。在数字时代,数据优势成为继技术优势、商业模式优势、人才优势后另一项核心优势,在企业与政府公共部门、学术机构、用户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中显得愈发重要。为有效分析、应用数据,加强数据传输和存储能力,重点国家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提高云服务能力。从功能实现来看,数据中心是云服务的实现基础,为云计算提供存储、交换、网络优化、中心部署等;云服务则提高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利用能力。美国汇聚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但资源优势逐年减弱。2018年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共计430个,同比增加11%,增长主要来自亚洲地区。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保持第一占比达40%,但多年呈下滑趋势,较2016年下滑5个百分点。中国大型数据中心增长较快,占比8%,但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云服务与数据中心紧密性加强,美国垄断数据中心软件和硬件供应。从数据中心服务类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私有云、公共云和非云计算三大类别,2018年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1500亿美元,提供云服务的数据中心持续增长、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从设备软件和硬件供应商来看,戴尔、思科、惠普、微软为主要领导者。此外,仅华为一家非美国公司在供应端占有一定席位,在公有云细分市场排为第四。美国称霸全球云服务领域,中国仅在内地市场拥有较强竞争力。云计算实际上是对互联网上的计算、存储和网络三类资源和应用进行系统管理与调配。按照服务形式,云计算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2018年全球云服务市场中,亚马逊AWS市场占有率接近32%,其余为微软Azure、谷歌云、IBM云,美国企业合计占比超60%,中国仅阿里云份额较为靠前,排名第四、全球市场份额不到5%,主要集中大陆市场。1.2.2 互联网交换中心除了数据的存储和分析,互联网也离不开数据交换。互联网交换中心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为交换通信量设立的平台,通过平台,使用者利用创建或已有对等协议,在极低费用或者免费的情况下连通其他对等网络,进行数据和信息传输。因此,互联网交换中心提高网络相互访问效率的同时,降低延迟时间和带宽费用。从区域来看,欧洲交换中心高密度最高。据PCH数据,截止2019年9月,全球共有活跃互联网交换中心556个(仅考虑连接网络数量大于0),连接134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交换中心发源地,欧洲共计203个,无论整体占比和增速均排第一,分别为36.5%、20.1%。亚太地区超越北美洲位列第二,共计交换中心109个,同比增长4.8%。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交换中心资源最丰富。美国聚集全球著名互联网和科技企业,业务遍及全球,对应产生的数据交换需求自90年代开始激增,目前美国共有交换中心90个,主要集中加州和纽约州地区,其中Any2公司在洛杉矶地区接入网络数量最高,达449个。巴西、俄罗斯阿根廷和德国依次为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交换中心数量分别为28、28、27和21个。中国交换中心起步晚、发展慢。中国共有活跃交换中心8个,主要位于中国香港,其中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HKIX)跻身全球顶级交换中心,连接网络数量达293个、峰值流量达1.21Tb/秒(峰值流量为每秒允许被访问的瞬间流量最大值)。内地方面,由政府牵头,最早于2000年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成立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不同于其他国家由第三方企业主导模式,我国互联网基础数据和信息被电信和通信企业垄断,独立的互联网交换中心难以和三大通信企业竞争。由于市场缺乏竞争力,北、上、广交换中心发展速度慢于中国整体互联网发展步伐。由于缺乏网络连接、缺少数据交换,三所交换中心逐渐丧失作用,目前仅剩北京交换中心尚有网络连接,且连接网络数量较少共11家,峰值流量较低约为2G/秒。1.3 互联网资源基础互联网基础资源可以分为底层框架资源和应用资源。底层资源主要以IP地址为代表,决定网络未来发展容量,目前全球网络底层协议从IPv4向IPv6转型,中国以8.3%的占有率为全球最高,但在网络地址使用效率方面不及美国,仅为美国的二分之一。应用资源以网站数量和浏览量为例,代表网络发展使用程度,其中谷歌搜索引擎以超过600亿次月度浏览量位列全球百大网站之首,中国百度网站以超97亿次月度浏览量排为第四。1.3.1 IP资源为促进全球互联网有效沟通,各项网络协议诞生,包括IPX/SPX网际包交换/顺序包交换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等。网络层面,目前广泛采用TCP/IP协议,其中IPv4构成最基础的底层框架,即各层网络可在IPv4上运行。IPv4地址即将耗尽,拓宽网络容量刻不容缓。根据网络协议设定,IPv4地址共32位,全球IPv4地址最高限度为2的32次方约42.9亿个。截止2019年8月,全球IPv4地址已分配36.8亿个,其中美国拥有约16.1亿个,占已分配总量43.6%为全球第一,中国、日本拥有量依次为3.4亿个、2亿个,分别排第二、第三。IPv6地址总量更多、安全性更高、传播速度更快,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地址总量来看,IPv6地址最高限度为2的128次方约3.4*10^38个,远高于IPv4地址总量。从地址安全性来看,IPv6采用加密框架,较IPv4更安全、不易受攻击。从传播速度来看,由于IPv6采用更短路由表长度,较IPv4更快传播。从2012年开始,全球加快IPv6地址的开发和部署,中国总量第一,但使用率不及美国。截止2019年8月26日,全球共分配IPv6地址7.2*10^16块(/64),中国以2.04*10^14块(/64)数量排全球第一,美国、德国依次为第二、第三,地址数量分别为2.0*10^14块(/64)、9.2*10^13块(/64)。从地址使用率来看,全球仅4个国家使用率超过10%,其中美国以23.5%地址通告率排为第一,德国、日本、中国通告率依次为16.4%、13%、10.7%,分别排为第二、第三、第四。(注:IPv6地址长度128位,分成64位前缀+64位接口,通常一个接口代表一个终端,因此7.2*10^16块(/64)地址代表7.2*10^16*2^64个有效地址)1.3.2 网站资源1989年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万维网(WWW),互联网正式进入商用时代,众多公司选择以网站服务为核心产品,例如1995年3月成立的全球第一家因特网导航服务企业雅虎。互联网协议统一网络数据传输标准,加速网站的应用和开发。对比1998至今的三十多年发展,网站服务更多元,竞争也更残酷。1998年,由于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尚在摸索,全球网站提供简单的网络连接、页面导航、邮件收发等服务,模式较为单一。例如1998年排名第一的America Online,为个人用户提供拨号上网服务。2019年,全球网络建设更加完备,互联网接入服务逐渐被电信企业替代,互联网服务形式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搜索、娱乐、社交等成为主流。2019年全球百大网站集中中美两国,侧重娱乐和搜索属性,总量占比超30%。以网站月度浏览量为考察对象,选取2019年全球前100网站分析:从国家来看,中美两国网站总量占比过半,达到63%;从网站类型来看,以Youtube、Netflix为代表的娱乐型网站数量19家排为第一;搜索引擎方面,除了中国市场(百度、搜狗)和俄罗斯市场(Yandex),谷歌垄断全球搜索引擎市场,包括美国、巴西、法国、意大利等,其中美国谷歌以604.9亿月度浏览量排为第一。2 中美互联网应用对比从应用领域划分,可以主要分为电子商务、社交、娱乐媒体、金融等,其中电子商务以超过1.8万亿美元市场规模占主导地位。中美两国细分领域优势不同,但总体依然全球领先。2.1 电子商务:中国多年保持优势尽管美国是电子商务的发源地,中国凭借庞大的消费群体、不断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等优势,多年保持全球电子商务领域第一。2018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营收约1.8万亿美元,从电子商务所销售的细分类别来看,前三类别依次是服装类、消费电子类和家具与家装类,收入分别为3463亿美元、3073亿美元和1999亿美元。从市场来看,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速均为第一,分别为6295亿美元和10.8%。美国第二,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速分别为5010亿美元和7%,英国、日本、德国依次为第三、四、五名。阿里巴巴(天猫、淘宝)、京东、亚马逊是该领域的主要参与者,阿里巴巴从曾经的模仿者和追赶者成为现在的领导者。为促进消费和提高销售额,东西半球均开设购物节,例如美国的感恩节和黑色星期五,中国的双十一和六二八。自2015年起,中国购物节网站成交金额(GMV)逐渐超过美国。以双十一为例,2018年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为2135亿元(约308亿美元),超过美国感恩节约242亿美元的销售总额。此外,亚马逊模仿双十一而开设的Prime Day,2018年销售额约40亿美元,仅为天猫双十一的七分之一。亚马逊依然拥有强大的海外市场地位。从非本土市场来看,亚马逊在英国、德国、法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均为第一。尽管天猫、淘宝、京东进行海外布局,但更多的是担任海外产品进口者和中国市场销售者的身份,在全球多个市场竞争力方面不及亚马逊。2.2 社交和娱乐媒体:美国均全球领先美国在社交和娱乐媒体两大类中均占有一定优势。从社交行业来看,以Facebook为核心的Facebook系社交应用构成全球最大、最广的社交网络,旗下包括Facebook、Messenger、WhatsApp、Instagram等。从月度活跃用户数量来看,Facebook公司包揽前五中的四位,其中Facebook月活用户数最高达24.1亿人,约为微信的2倍。此外,以微信、QQ、抖音、微博和快手为主的中国社交应用快速增长,但由于用户主要集中大陆市场,与美国社交应用仍有一定差距,出海能力有待加强。从娱乐媒体行业来看,2018年全球娱乐媒体市场收入约1417亿美元,美国以443亿美元排为第一,中国、日本、英国和德国依次为第二、三、四、五名。从细分市场来看,游戏类和视频点播类成主要战场,其中又以手机游戏(移动游戏)和视频流媒体占主导,2018年收入分别为511亿美元和230亿美元。从参与者类型来看,可以主要分为内容制作者(例如Netflix、艺电、腾讯等)和渠道销售商(亚马逊、腾讯、当当等)。由于高度成熟的娱乐工业基础和“好莱坞基因”,欧美娱乐媒体内容制作全球领先,例如全球热播的《权利的游戏》。依靠BAT等互联网企业扶持,中国的渠道销售能力突出,但依然需要考虑版权和政策监管方面的问题。2.3 金融科技:侧重点和主体略有不同金融科技是互联网领域中重要的一环,可以分为移动支付、个人理财、借贷等。中国移动支付金额和渗透率全球领先。目前,移动支付是金融科技领域最大的细分市场,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金额达277.4万亿元,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平均增速高达65.1%。由于美国传统的信用卡支付传统较为发达,美国移动支付金额不足中国1%。目前东南亚是全球移动支付渗透率最高的地区,其中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7亿。由于中国海外旅游和消费需求激增,也带动了泰国、越南、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移动支付增长。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支撑中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财付通)几乎垄断中国内地移动支付市场,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合计市场占比达92.6%。从用户人数来看,支付宝全球用户达12亿人、微信超9亿人,同期Paypal仅2.9亿人。美国更擅长个人理财、资本市场服务等领域。2018年,美国金融科技领域的个人理财市场规模约中国的5倍。相比中国以互联网企业为核心而开展支付、借贷等金融服务,美国更倾向借助传统银行的力量发展金融服务。从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情况来看,从2012年至2019年9月,美国银行共发起158起投资事件,高盛、花旗和摩根大通为前三银行,分别进行了72起、46起和30起投资。此外,美国金融科技涉及领域广,其中资本市场、支付和清算、数据分析一直是美国金融科技关注重点,但从2019年开始的投资事件来看,房地产、财富管理受到更多青睐。3中美互联网公司对比截止2019年8月21日,以市值为标准排序的全球Top50互联网上市企业分布9个国家、涉及18个领域、总市值超6万亿美元。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营收,中美互联网企业均表现突出。前五十企业中,美国和中国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33家和10家,合计占比超80%,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西班牙、德国和瑞典各1家。从企业最新财年运营来看,营收前十企业中,美国企业数量最多达5家,分别为亚马逊(2329亿美元)、Alphabet(1368亿美元)、微软(1258亿美元)、Facebook(558亿美元)、甲骨文(395亿美元)。第二为中国共3家,分别为京东(673亿美元)、阿里巴巴(560亿美元)、腾讯(456亿美元)。德国和日本各1家,分别为SAP(283亿美元)和Recruit Holdings(204亿美元)。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比,中美互联网企业有三大共同特征:成立时间短、上市快、市值高。从企业成立时间来看,前五十企业中2007年以后成立的互联网企业共12家,均来自中国和美国,分别为3家和9家,中美企业更年轻。从变现能力来看,美国和中国企业成立至上市时间最短,分别为6.8年/家和7.5年/家,远低于整体平均变现时间9.2年。从企业市值来看,德国企业市值最高,平均达1489.4亿美元,美国、中国企业排第二、第三,分别为1477.4亿美元/家、1122亿美元/家。中美互联网公司有两方面不同。第一,美国企业行业分散度更高,中国企业平台性更强。从行业来看,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社交为前三热门领域,企业数量分别为8家、7家、6家,代表企业依次有甲骨文、亚马逊、Facebook。美国涉及全部18个细分行业,中国涉及电子商务、社交、本地生活、搜索引擎、游戏、娱乐媒体、旅游和软件八类,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领域。由于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运营单一项目的用户回报率和留存率较低、跨界融合展现“1+1>2”效应,全球互联网企业纷纷趋向平台化和生态化,且企业影响力愈大,该趋势愈明显。Top5公司微软、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阿里巴巴均表现出该特点。详细来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化趋势更明显,包括传统龙头企业BATJW(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网易)和新生代企业美团点评、拼多多,以及尚未上市的蚂蚁金服、字节跳动和滴滴出行。美国既有如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平台型巨头,也有不少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例如游戏领域的动视暴雪、Electronic Arts,云服务和技术领域的VMware、Twilio等;中国各个细分领域基本被平台型巨头垄断。第二,美国企业更依靠科技驱动,中国企业更依靠用户转化。美国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发展较为均衡、网民渗透率趋于饱和,初创企业资本实力、商业模式、人才资源均无法与现有巨头抗衡,只有在某一领域加强研发投入,尚能维持竞争力。美国新生代企业(成立时间晚于2007年)平均研发强度是传统互联网企业的2倍之多,达43.1%。与美国对比,中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不均衡,网民渗透率为59.6%、与美国相差约20个百分点,导致网民接触网络产品和服务的时间、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各大互联网企业从一二线城市“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对新用户和流量进行抢夺。此外,由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平台属性,往往倾向于增加平台内各个场景的导入进行现存用户的二次、三次利用转化。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研发强度呈下滑趋势,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平均研发强度约为传统互联网企业的二分之一。附录:全球Top50互联网上市企业(按市值排序,截止至2019年8月21日)

饥之渴之

短期内如何做好深度行业研究(附数据搜集渠道)

这几年做了不少战略咨询项目,行业涉及地产、城投、影视文化、汽车、家装、新媒体等等。项目成果普遍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2019年做了一个汽车后市场行业的战略项目,公司已经在筹备IPO。客户如此评价我们的方案:董事长私下对我说:“这个方案做的非常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你们的观点结论没有受我们的影响,客观、有理有据。”在给他们公司全员宣贯的时候,总经理对员工说道:“都竖起耳朵好好听,别以为自己在行业内工作十多年很牛,程老师他们的研究比我们都深。”同时他侧脸和旁边的董事长、高管说笑道:“前几天和那些券商开会,用报告的研究结论和那些券商吹了下牛,他们都竖起了大拇指称赞,Q总您是真专家。”作为一名咨询师,会经常碰到全新的行业,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业内资深人士高度认可的战略方案?我认为,对行业的深度理解至关重要。一个战略咨询项目短则2-3个月、长则4-5个月,除去内部调研和战略方案制定的时间,留给行业研究的时间只有2-3周,最多一个月。如此短的时间,如何深度理解一个行业?把握三点是关键:第一,分析逻辑和方法第二,资料数据的搜集第三,专业分工提效率一分析逻辑和方法做行业分析前,首先得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从战略规划制定的角度来看,根本目的主要有3点:行业的机会在哪里?行业有哪些威胁?有什么建议和启发?为了回答这个几个问题,需要从宏观环境、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来回答。并借助相关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以保证分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缺乏框架无异于盲人摸象,只能看到问题的局部,最终得出的结论往往带有片面性,甚至出现相互冲突的观点,好比古诗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01 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发展与宏观环境密不可分,国家地区的经济形势、政策、文化、人口、社会、科技等因素对于不同的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为了避免影响要素的遗漏,在宏观环境分析中用得最多的是PEST模型,包括四个维度: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文化Social-cultural、科技Technological。有些情况还需要用到加强版PESTLEED,增加了法律 Legal、环境Environmental、教育Ecation与人口统计Demographics。模型是一个思考框架,使用模型的目的不是为了套模型,也不是简单地按照几个维度罗列素材和数据。而应该将影响因素与行业发展深度结合,切实的分析出某一个要素对行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并给出结论判断。举个例子,以汽车后市场为例,分析经济环境,如果只是简单的分析国家和地区的GDP水平是毫无意义的,看不出经济水平对汽车后市场的影响。而应该进一步挖掘经济水平对人们生活水平、对汽车保有量、驾驶员数量等指标的影响,才能够判断经济(Economic)对汽车后市场的影响。另外,基于分析模型并非要面面俱到,而应该结合具体行业,有取有舍、有深有浅。比如一些新兴的科技行业应该重点对科技进行分析,而弱化政治因素;而一些国有性质、管制型业务则应该重点对政治、法律等因素进行分析。02 行业发展分析行业发展分析的内容非常多,涉及的工具方法也是很多的。核心要素包括:行业产业链、行业发展阶段、行业规模与潜力、未来发展趋势特征等。(1)产业链分析: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只有深入了解产业链,才能够明确行业内供需关系,明确具体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同时,明确行业的价值链,哪些环节附加值高、哪些环节附加值低。是寻找行业投资机会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扩张的重要基础。(2)行业发展阶段分析:生命周期理论将行业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只有准确的判断行业所处的阶段,才能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正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生命周期,才有我们所说的“朝阳产业”、“夕阳产业”。举个例子,我国汽车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成熟产业;然而,汽车后市场行业却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因为最近今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暴增,并且平均车龄超过5年,可以判断未来5年汽车维护保养等需求是快速发展阶段。(3)行业规模与潜力分析:分析预测行业发展规模与潜力,是判断行业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除了给出结果数据,更重要的是提供论据。同样以汽车后市场为例,有研究机构给出市场规模的预测,认为是万亿级市场。我们不仅要知道结果,更要知道这个结果有什么依据,因此,不能仅凭一份报告或一个机构的研究数据就下结论,而需要多方求证,以判断数据可靠性。譬如,应该进一步研究清楚万亿市场的构成,这个数据是如何测算得出的。同时,将市场规模与其他市场相比,如美国、日本等,发现彼此之间的差距,进一步证明市场发展的潜力。(4)发展趋势与特征分析:通过以上分析能够对某个行业有一个初步认识,但相对比较笼统。要发现真正的行业机会,还需深入探索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行业细分来看,汽车后市场包括汽车保养、汽车金融、汽车养护、用车服务、汽车运动等多个行业。各个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市场饱和度如何、价值利润空间如何,都值得深入研究。就汽车养护行业而言,仍然可以进一步分为商用车和乘用车市场,其发展状态和市场前景是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而乘用车市场受到平均车龄、新能汽车、驾驶员人口特征、互联网电商、地域特征等要素的影响,这样要素决定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对这些因素都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深刻的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把握趋势才能把握机会。03 标杆企业分析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和行业发展分析可以基本把握行业的发展规律,但要为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战略与战术,还不够。企业应该如何做,如何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这是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顾问,你给出的策略如何说服他们?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标杆研究。总结分析标杆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分析关键成功要素,用实际案例和科学的分析打动客户。建议从企业发展概况、业务和产品、营销推广、发展规划、关键成功要素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然后进行总结。在充分了解行业典型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之后,提出的战略、战术将会更加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二 资料和数据搜集明确了行业分析的基本框架和工具,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数据资料收集,废话不多说,直接上链接吧。01 国内咨询机构网站1.艾瑞研究-艾瑞网(互联网行业报告)2.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所有行业报告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4.http://www.eguan.cn/zhuanti/more.php?cid=2884(易观智库)5.【友盟+】数据报告-(被阿里收购)6.http://www.dcci.com.cn/report/index.html(DCCI)7.中国信通院-研究成果-权威发布-权威数据8.https://www.talkingdata.com/index/#/datareport/2/zh_CN(Talkingdata报告)9.艾媒网-全球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发布平台/iiMedia Research出品-行业报告可看10.https://www.dataeye.com/report.html-dataeye11.ASO100 - 专业App Store数据平台12.电影电视行业免费报告列表页-艺恩咨询13.旅游数据报告-旅游圈(旅游行业报告)02 国内互联网公司数据报告网站1.讲座PPT-腾讯大讲堂2.Tencent腾讯-业绩报告3.腾讯大数据-腾讯云数据分析出来的行业报告4.百度开放服务平台-百度云数据分析出来的行业报告5.百度数据研究中心-百度数据中心报告6.首页-阿里研究院-阿里行业研究报告7.腾讯MXD移动互联网设计中心8.https://isux.tencent.com/category/ur-腾讯交互设计报告9.TaoBaoUED-淘宝UED用户研究报告10.网易用户体验设计中心-网易UED用户研究报告11.网络视频数据报告-优酷指数行业报告12.PP指数_PPTV聚力-PPTV指数行业报告13.手机行业报告_提供安卓、苹果等智能手机行业报告_91手机资讯--91行业报告14.360研究报告_360安全中心-360应用商店等产品出品报告15.企鹅智酷_腾讯网-腾讯出品行业报告16.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html 阿里研究院03 国外咨询机构网站1.Flurry-国外app行业报告2.App AnnieBlog-app指数报告3.https://www.appannie.com/insights/(Appnnie的行业包括)4.BIIntelligence-business insider的报告5.Today'sArticles on Digital Marketing and Media-emarker的报告6.http://www.newzoo.com/category/press-releases/-newzoo侧重于手游行业报告7.GartnerPress Release Archives-gartner侧重于硬件的出货量8.IDC- Search Results-IDC的硬件出货量全球报告9.YozzoTelecom News10.J.P.Morgan Home-摩根投行报告11.德勤中国| 审计, 企业管理咨询, 财务咨询, 风险管理, 税务服务及行业洞察12.PreciselyEverywhere-comscore的互联网行业报告13.Ericsson - Aworld of communication(Global移动行业报告)14.GamesInstry.biz(Global游戏行业报告)15.http://adfonic.com/(Global广告行业报告)16.Canalys |Insight. Innovation. Impact.(Global智能机报告)17.Mobile,Online & Digital Market Research, Data & Consultancy(通信无线报告)18.Home| GfK Global(终端比较专业的报告)19.KantarWorldpanel(主要统计Android和ios的市场份额)20.PwCpublications(皮尤的所有用户,市场研究报告)21.Fiksu |Data-fueled mobile marketing(统计app用户获取成本和应用商店下载频次的监测)22.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揭示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23.Insights- Jampp(国外的app的粘性和转化漏洞的网站)24.罗兰贝格行业评论战略和行业评论和报告25.普华永道:blog各个行业的主要发现和行业报告26.WebsiteTraffic & Mobile App Analytics(similar web 以色列的网站分析工具)04 企业信息报告网站1.新三板在线 - 中国最大的新三板生态平台(各行各业的新三板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高管数据等)2.企查查|企业查询(查询企业的产品,品牌和法人信息)3.企业注册信息查询(天眼查,同企查查)4.SEC.gov | Home(美国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5.巨潮资讯网—(中国上市公司季度年度财务报告)6.Bai| Investors(各大上市公司季度财报)05 投资机构的统计网站1.IT桔子 | IT互联网公司产品数据库及商业信息服务2.天天投-专业高效的免费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3.投资人列表 | FellowPlus4.研究院_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网5.CBInsights - Blog (公司的估值,独角兽公司)6.TheDownroundTracker(公司估值下降的趋势)7.TheComplete List of Unicorn Companies(独角兽公司列表)8.IPOCenter: IPO Market, IPO News, IPO Calendars, IPO Pricings, IPO Voting(IPO相关新闻和趋势报告)9.PrivCo |Private Company Financial Intelligence(美国金融数据公司)10.券商行业研究报告(券商的行业报告)注:在互联网时代,资料数据来源非常丰富,以上列举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3 专业分工提效率为了做好研究,有时候需要搜集几十份、甚至数百份资料。即使知道了这么多渠道,要逐一的去搜索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怎么破?俗话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很多研究机构设置了商业分析员、助理顾问、助理研究员这样的岗位,其最核心职责之一,就是为团队提供资料搜索和基础的分析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团队效率。对于不经常做行业研究的人来说,资料检索的频率较低,搜集资料的效率就更低。为了写好一份方案,往往在查找资料上花费了大量时间。针对这一痛点,不少研究机构、自媒体、社群提供了集成化的资料分享服务,或免费或收费。在此,介绍一个非常方便、好用的资料分享平台。主要通过公众号和微信社群两个渠道为粉丝提供资料查找服务;分享资料包括PPT模板、行研报告、培训课件、管理制度、解决方案等。与一般的靠分享资料吸粉的公众号不同,这个微信号非常专业和垂直,并且大部分资料是免费的。到底是不是干货社群、有价值的社群?我们先看看粉丝们的评价:“真正的厉害了、哇塞都是干货、这个群真牛逼、给力、价值百万的群……”

己独曲全

最新IDC公有云报告出炉,互联网云三强鼎立

5月6日,IDC发布了《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报告显示:2018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超40亿美金,其中IaaS市场增速再创新高,同比增长88.4%。从IaaS市场份额来看,阿里、腾讯、中国电信、AWS和金山云依然占据前五,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对比2018上半年的跟踪报告,我们发现中国IaaS市场份额的波动不大,尽管有华为云、浪潮云、紫光云等一大批公有云玩家的相继发力,但短期内还未能撼动IaaS市场的原有格局。报告也显示,2018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前十名市场份额总和为92.11%,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为88.49%,这表示整个云计算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强者恒强的局面逐渐形成。互联网云三甲,强在哪里?实际上,从IDC 2016-2018年连续六个半年报告周期中,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一直稳居中国互联网公有云前三。因为公有云本身就源自互联网公司,所以这三朵云在2018年的市场表现,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公有云的发展脉络。阿里云一直是中国公有云的领跑者。根据公开财报,2018年全年阿里云营收规模已经突破了200亿。但上个季度的同比增长速度降至两位数,达到84%。略低于中国公有云88.4%的复合增长率。阿里云的最大优势在于先发,从中国最早的云变成中国最大的云,阿里云这条路也走过了10年。阿里云没有明显的短板,技术上有自研的飞天系统积累,市场导向上C端和B端的拓展都较为均衡。最新的财报显示,腾讯云在2018年增长超过100%至91亿元。腾讯在2018年的表现,最大的功劳来自于游戏云。目前,腾讯云为超过一半的游戏公司提供服务,并正在拓展海外市场。而在国际化方面,腾讯云在亚太地区增速第一,Q4市场份额首次超越Google,位列第四。腾讯云的优势在于背靠腾讯,所以在游戏领域和国际化方面取得了快速的规模化进展。在行业端,腾讯云则通过投资行业ISV来加快覆盖的广度。金山云在2018年的表现,可以概括为稳准快。在明确大力开拓企业级市场之后,金山云的行业聚焦进行的最为彻底,在金融云和政务云上的表现非常突出。金山云和阿里云、腾讯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巨头的背景,这反而让金山云在独立第三方云服务商的位置上走得最稳。同时,作为小米生态链当中,独一无二的企业级定位,金山云又有很多企业级云服务的实践阵地和舞台。公有云的下半场:企业级云服务如果说中国公有云逐渐步入下半场,那么企业级云服务市场的争夺就是一个主旋律。一方面是以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云,通过技术积累和对云计算的较早布局,向行业云渗透。另一方面则是以华为云、浪潮云为代表的IT系云,通过私有云的优势向公有云进发。在云计算进入下半场之后,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凭借多年服务互联网企业积累的成熟经验,顺势开展企业级市场的拓展,显得水到渠成。目前来看,互联网系云厂商在以“互联网+”的理念,驱动传统政企市场数字化转型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也让其市场优势地位更加稳固。我们也看到,阿里云最近的一次财报中提出“增长也来自阿里云及数据技术对数百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助力”,可见阿里云对企业级市场的重视。而腾讯云也加大力度向行业市场挺进,在腾讯云的客户名单中,企业级客户的比重得到明显的加强。这里要重点谈一下金山云在企业级市场的表现。过去这三年,除了保持视频、游戏等互联网业务优势的同时,金山云算是率先提出重点布局企业级市场的互联网云服务商。我们也看到,金山云在金融、政务、医疗、制造等行业的成功拓展,带动收入增速持续强劲增长。例如在金融方面,金山云持续为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大型标杆银行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场景化的服务。在政务方面,金山云的服务从北京市政务云不断延伸,已经为徐州市政府、日照市政府等多个智慧城市项目中遍地开花。考虑到云计算在企业级服务市场的渗透率尚不足10%,而三家互联网云服务商在企业级市场的增速都足够快,相信在未来三年的中国公有云市场之争的胜负天平,将会在企业级市场中发生改变。一个未来的分界点:AI+IoT当然,竞争的天平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砝码就是5G。而5G时代,基于AI和IOT的万物互联,将产生很多新的场景化需求。尤其是今年3月,“智能+”首次出现在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智能化趋势无疑是时代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看,金山云立足于小米生态链的独特价值就是其有别于其他云服务商的另一个新的成功赛道。对于即将到来的AI+IoT时代,结合小米在AIoT领域的游戏,金山云加紧布局,将AIoT技术深度运用到多个行业,推出了智慧住宅 、智慧园区AIoT解决方案,与龙湖集团、亿达地产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并与途家联手推出智慧民宿解决方案,在AIoT领域率先实现落地。从金山云稳居中国互联网云三强,也可以看除,结合了企业需求+AI+IoT的云服务,有望成为5G到来之后的一个新的分界点。IDC中国公有云服务研究经理诸葛兰说,“2019年,公有云服务商先进入者和后发力者将展开激烈交锋,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仅仅是公有云服务商之间的竞争,而是多个综合生态体之间的竞争。”的确,未来公有云的竞争不单纯是IaaS的竞争,更是涉及到技术创新、行业需求积累、企业客户服务能力、生态链布局的全方位竞争。谁会是下一个成功的上位者呢?

2019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出炉!中美占据Top 10公司中9席

来源:金融界网站来源:泽平宏观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07:34来自金融界文:恒大研究院任泽平 连一席 谢嘉琪导读互联网经济是新经济的代表、高科技的标志、大国实力的体现。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38.9亿,首次超过全球人口总数的50%,同时全球互联网版图呈现“G2”格局,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中美两国共占9家。中美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相对实力如何?有何特点?未来格局如何变化?摘要美国是互联网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者,中国正在快速追赶、部分领域持平甚至超越。电信基础方面,移动网络连接已经超过宽带连接,2018年全球手机联网用户36亿,是固定宽带用户的3.6倍。在5G为代表的下一代通信技术领域,中国无论在标准制定、专利数据和文献贡献,均处全球前列。设施基础方面,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存储设备、以云服务为代表的应用平台、以互联网交换中心为代表的交换设施成为关键。截止2018年年底,美国拥有数据中心172座、云市场占比超60%、活跃交换中心90个,均为世界第一。中国发展迅速,目前拥有数据中心35座、云市场占比超4%、活跃交换中心8个,但业务主要集中大陆市场、部分领域缺乏竞争,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资源基础方面,从网络底层框架IPv6市场来看,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达8.3%,但使用效率不及美国,仅为美国的二分之一;从网站资源来看,谷歌搜索引擎以超过600亿次月度浏览量位列全球百大网站之首,中国百度网站以超97亿次月度浏览量排为第四。以电子商务、社交、娱乐媒体、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领域,中美均领先全球,但优势领域略有不同。电子商务领域,中国多年保持第一。2018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约1.8万亿美元,中美市场规模分别达到6295亿和5010亿美元,合计占比高达63%。2018年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为2135亿元(约308亿美元),超过美国感恩节全周约242亿美元的销售总额。社交领域,美国具有领先优势。Facebook拥有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月活用户最高达24.1亿人,约为微信的2倍。娱乐媒体领域,美国全球领先。2018年全球娱乐媒体市场收入约1417亿美元,美国以443亿美元排为第一,中国、日本、英国和德国依次为第二、三、四、五名。金融科技领域,中美发展侧重点和主体有所不同,中国以互联网企业为核心开展支付、借贷等服务,美国更倾向借助传统银行的力量发展。从移动支付市场来看,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全球最高达277.4万亿元,主要依靠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企业,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合计市场占比达92.6%。从用户人数来看,支付宝全球用户达12亿人、微信超9亿人,同期Paypal仅2.9亿人。从个人理财市场来看,美国市场规模约为中国5倍,以传统银行为主导。从2012年至2019年9月,美国银行共投资158起,其中资本市场、支付和清算、数据分析是关注重点。对比全球Top50互联网上市企业,不论企业数量还是营收情况中美均领先全球。截止2019年8月21日,全球Top50互联网上市企业分布在9个国家、涉及18个领域、总市值超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和中国企业数量最多,合计占比超80%。从企业最新财年运营来看,营收前十企业中,美国企业数量最多达5家,中国3家,德国和日本各1家。中美互联网上市企业有三大共同特征:成立时间短、上市快、市值高。从企业成立时间来看,前五十企业中2007年以后成立的互联网企业共12家,均来自中国和美国,分别为3家和9家。从变现能力来看,美国和中国企业成立至上市时间最短,分别为6.8年/家和7.5年/家。从市值来看,德国企业市值最高,平均达1489.4亿美元,美国、中国企业排第二、第三,分别为1477.4亿美元/家、1122亿美元/家。中美互联网上市公司有两方面不同。第一,美国企业行业分散度更高,中国企业平台性更强。从行业来看,美国企业涉及全部18类细分行业,中国仅涉及8类,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领域。美国既有如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平台型巨头,也有不少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例如游戏领域的动视暴雪、Electronic Arts,云服务和技术领域的VMware、Twilio等;中国各个细分领域基本被传统龙头企业BATJW(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网易)和新生代企业美团点评、拼多多,以及尚未上市的蚂蚁金服、字节跳动和滴滴出行所垄断。第二,美国企业更依靠科技驱动,中国企业更依靠用户转化。美国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发展较为均衡、网民渗透率趋于饱和,初创企业资本实力、商业模式、人才资源均无法与现有巨头抗衡,只有在某一领域加强研发投入,尚能维持竞争力。美国新生代企业(成立时间晚于2007年)平均研发强度约是传统互联网企业的2倍之多,达43.1%。与美国对比,中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不均衡,网民渗透率为59.6%、与美国相差约20个百分点,导致网民接触网络产品和服务的时间、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各大互联网企业从一二线城市“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对新用户和流量进行抢夺。此外,由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平台属性,往往倾向于增加平台内各个场景的导入进行现存用户的二次、三次利用转化。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研发强度呈下滑趋势,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平均研发强度约为传统互联网企业的二分之一。目录1 中美互联网基础设施对比1.1 电信基础1.1.1宽带网络1.1.2移动网络1.2 设施基础1.2.1数据中心与云服务1.2.2 互联网交换中心1.3 互联网资源基础1.3.1 IP资源1.3.2 网站资源2 中美互联网应用对比2.1 电子商务:中国多年保持优势2.2 社交和娱乐媒体:美国均全球领先2.3 金融科技:侧重点和主体略有不同3 中美互联网公司对比正文1 中美互联网基础设施对比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38.9亿,占全球人口总数51.3%,其中移动互联技术和服务直接和间接增加工作岗位320万个,产生经济价值3.9万亿美元,占2018年全球GDP比重4.6%,已经成为全球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提供服务的属性不同,互联网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应用。其中互联网基础设施由三部分组成:提供网络连接的电信基础,提供数据处理、存储、交换的设施基础,提供网络框架和网络使用的资源基础。1.1电信基础电信基础设施的有效部署推动互联网迭代更新,实现用户联网需求。从有线接入到移动接入,从拨号上网到光纤到户,电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互联网以更便宜、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及。从连接方式来看,移动网络连接逐渐超过宽带连接,2018年全球手机联网用户36亿,是固定宽带用户的3.6倍。而移动通讯技术的升级将更大程度地引领互联网发展,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计,5G技术将在未来的15年内带动相关制造、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并贡献2.2万亿美元经济价值。1.1.1宽带网络全球固定宽带用户数超10亿,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固定宽带用户数达10.7亿,固定宽带普及率为14.1%,其中80%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光纤宽带占比持续提高,中国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超越全球平均达90%。宽带网络技术经历拨号上网、ADSL(Modem猫)、有线电缆到光纤FTTH转变,光纤网络的实施进一步提升网络传播质量、缩短传输时间。截止2018年年底,全球光纤用户超6亿。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东亚地区光纤发展程度最高,其中中国以3.7亿用户数、90.4%固定宽带用户占比遥遥领先。其次,俄罗斯光纤网络发展较为迅速,光纤用户占固定宽带用户比例超60%。由于美国侧重有线电缆cable技术、英国德国等欧洲地区侧重铜缆技术,光纤网络有待发展。1.1.2宽带网络全球手机用户急速增长带来巨大潜在市场,4G技术令通讯与互联网更好结合,移动终端超过电脑终端成为互联网领域新的增长动力。从用户端来看,截止2018年年底,全球手机用户约51亿,渗透率67.2%,其中36亿用户使用网络服务;从服务提供端来看,截止2019年8月,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769个服务运营商开通LTE(4G)商用网络,其中134个国家和地区推进LTE-A(4G增强版)商用网络。从技术类型来看,4G取代2G成为主流,2018年共34亿用户使用4G网络,总量占比43%;从经济贡献率来看,2018年移动互联技术和服务直接和间接增加工作岗位320万个,产生经济价值3.9万亿美元,为公共部门增加税收超5000亿美元。全球技术两极相差较大,需求内容侧重点不同。从各项技术占有率来看,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洲领导全球移动技术,4G占有率全球最高达69%,南非最低仅6%,亚洲增长强劲,4G占有率逐渐与欧洲持平达45%。从用户使用领域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通讯、信息、娱乐、金融消费基本全面超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图出行信息查询和产品信息查询是使用频率差距最大的两个子领域。中国、美国将成为下一代通讯技术领导者、未来移动增长中心。随着美国、韩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发布5G商用时间表,全球即将迎来5G时代。截止2019年8月,全球已公布5G移动终端100款,共计100个国家的296家运营商推出、获得许可、测试5G网络。其中32个国家的56家运营商在已有网络中进行实地部署,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美国Verizon、日本NTTDoCoMo等。在技术标准制定方面,中美领导全球。3GPP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eMBB(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大规模物联网业务)、URLLC(无人驾驶和工业自动化等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业务)。在2017年11月美国Reno举行的3GPP RAN1#87会议中,华为主导的Polar码成为eMBB场景下控制信道编码最终方案,而高通主导的LDPC码成为数字信道编码方案,中美平分秋色。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推动通信物理层技术的信道编码标准制定,显示出中国在全球通信领域话语权的提高。此外,中国5G阶段已提交标准文件超2.6万件,占全球比重34%,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处于全球第一梯队。1.2 设施基础随着联网用户增多,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存储设备、以云服务为代表的应用平台、以互联网交换中心为代表的交换设施成为关键。从设施数量、服务能力、技术实现度、市场渗透率等来看,截止2018年年底,美国拥有数据中心172座、云市场占比超60%、活跃交换中心90个,均为世界第一。此外,以微软、思科、惠普等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垄断核心软件和硬件供应。中国发展迅速,目前拥有数据中心35座、云市场占比超4%、活跃交换中心8个,但由于业务主要集中大陆市场、部分领域被国企垄断缺乏竞争,具有局限性,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1.2.1 数据中心与云服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全球数据爆发式增长。在数字时代,数据优势成为继技术优势、商业模式优势、人才优势后另一项核心优势,在企业与政府公共部门、学术机构、用户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中显得愈发重要。为有效分析、应用数据,加强数据传输和存储能力,重点国家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提高云服务能力。从功能实现来看,数据中心是云服务的实现基础,为云计算提供存储、交换、网络优化、中心部署等;云服务则提高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利用能力。美国汇聚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但资源优势逐年减弱。2018年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共计430个,同比增加11%,增长主要来自亚洲地区。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保持第一占比达40%,但多年呈下滑趋势,较2016年下滑5个百分点。中国大型数据中心增长较快,占比8%,但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云服务与数据中心紧密性加强,美国垄断数据中心软件和硬件供应。从数据中心服务类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私有云、公共云和非云计算三大类别,2018年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1500亿美元,提供云服务的数据中心持续增长、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从设备软件和硬件供应商来看,戴尔、思科、惠普、微软为主要领导者。此外,仅华为一家非美国公司在供应端占有一定席位,在公有云细分市场排为第四。美国称霸全球云服务领域,中国仅在内地市场拥有较强竞争力。云计算实际上是对互联网上的计算、存储和网络三类资源和应用进行系统管理与调配。按照服务形式,云计算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2018年全球云服务市场中,亚马逊AWS市场占有率接近32%,其余为微软Azure、谷歌云、IBM云,美国企业合计占比超60%,中国仅阿里云份额较为靠前,排名第四、全球市场份额不到5%,主要集中大陆市场。1.2.2互联网交换中心除了数据的存储和分析,互联网也离不开数据交换。互联网交换中心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为交换通信量设立的平台,通过平台,使用者利用创建或已有对等协议,在极低费用或者免费的情况下连通其他对等网络,进行数据和信息传输。因此,互联网交换中心提高网络相互访问效率的同时,降低延迟时间和带宽费用。从区域来看,欧洲交换中心高密度最高。据PCH数据,截止2019年9月,全球共有活跃互联网交换中心556个(仅考虑连接网络数量大于0),连接134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交换中心发源地,欧洲共计203个,无论整体占比和增速均排第一,分别为36.5%、20.1%。亚太地区超越北美洲位列第二,共计交换中心109个,同比增长4.8%。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交换中心资源最丰富。美国聚集全球著名互联网和科技企业,业务遍及全球,对应产生的数据交换需求自90年代开始激增,目前美国共有交换中心90个,主要集中加州和纽约州地区,其中Any2公司在洛杉矶地区接入网络数量最高,达449个。巴西、俄罗斯阿根廷和德国依次为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交换中心数量分别为28、28、27和21个。中国交换中心起步晚、发展慢。中国共有活跃交换中心8个,主要位于中国香港,其中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HKIX)跻身全球顶级交换中心,连接网络数量达293个、峰值流量达1.21Tb/秒(峰值流量为每秒允许被访问的瞬间流量最大值)。内地方面,由政府牵头,最早于2000年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成立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不同于其他国家由第三方企业主导模式,我国互联网基础数据和信息被电信和通信企业垄断,独立的互联网交换中心难以和三大通信企业竞争。由于市场缺乏竞争力,北、上、广交换中心发展速度慢于中国整体互联网发展步伐。由于缺乏网络连接、缺少数据交换,三所交换中心逐渐丧失作用,目前仅剩北京交换中心尚有网络连接,且连接网络数量较少共11家,峰值流量较低约为2G/秒。1.3互联网资源基础互联网基础资源可以分为底层框架资源和应用资源。底层资源主要以IP地址为代表,决定网络未来发展容量,目前全球网络底层协议从IPv4向IPv6转型,中国以8.3%的占有率为全球最高,但在网络地址使用效率方面不及美国,仅为美国的二分之一。应用资源以网站数量和浏览量为例,代表网络发展使用程度,其中谷歌搜索引擎以超过600亿次月度浏览量位列全球百大网站之首,中国百度网站以超97亿次月度浏览量排为第四。1.3.1IP资源为促进全球互联网有效沟通,各项网络协议诞生,包括IPX/SPX网际包交换/顺序包交换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等。网络层面,目前广泛采用TCP/IP协议,其中IPv4构成最基础的底层框架,即各层网络可在IPv4上运行。IPv4地址即将耗尽,拓宽网络容量刻不容缓。根据网络协议设定,IPv4地址共32位,全球IPv4地址最高限度为2的32次方约42.9亿个。截止2019年8月,全球IPv4地址已分配36.8亿个,其中美国拥有约16.1亿个,占已分配总量43.6%为全球第一,中国、日本拥有量依次为3.4亿个、2亿个,分别排第二、第三。IPv6地址总量更多、安全性更高、传播速度更快,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地址总量来看,IPv6地址最高限度为2的128次方约3.4*10^38个,远高于IPv4地址总量。从地址安全性来看,IPv6采用加密框架,较IPv4更安全、不易受攻击。从传播速度来看,由于IPv6采用更短路由表长度,较IPv4更快传播。从2012年开始,全球加快IPv6地址的开发和部署,中国总量第一,但使用率不及美国。截止2019年8月26日,全球共分配IPv6地址7.2*10^16块(/64),中国以2.04*10^14块(/64)数量排全球第一,美国、德国依次为第二、第三,地址数量分别为2.0*10^14块(/64)、9.2*10^13块(/64)。从地址使用率来看,全球仅4个国家使用率超过10%,其中美国以23.5%地址通告率排为第一,德国、日本、中国通告率依次为16.4%、13%、10.7%,分别排为第二、第三、第四。(注:IPv6地址长度128位,分成64位前缀+64位接口,通常一个接口代表一个终端,因此7.2*10^16块(/64)地址代表7.2*10^16*2^64个有效地址)1.3.2网站资源1989年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万维网(WWW),互联网正式进入商用时代,众多公司选择以网站服务为核心产品,例如1995年3月成立的全球第一家因特网导航服务企业雅虎。互联网协议统一网络数据传输标准,加速网站的应用和开发。对比1998至今的三十多年发展,网站服务更多元,竞争也更残酷。1998年,由于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尚在摸索,全球网站提供简单的网络连接、页面导航、邮件收发等服务,模式较为单一。例如1998年排名第一的America Online,为个人用户提供拨号上网服务。2019年,全球网络建设更加完备,互联网接入服务逐渐被电信企业替代,互联网服务形式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搜索、娱乐、社交等成为主流。2019年全球百大网站集中中美两国,侧重娱乐和搜索属性,总量占比超30%。以网站月度浏览量为考察对象,选取2019年全球前100网站分析:从国家来看,中美两国网站总量占比过半,达到63%;从网站类型来看,以Youtube、Netflix为代表的娱乐型网站数量19家排为第一;搜索引擎方面,除了中国市场(百度、搜狗)和俄罗斯市场(Yandex),谷歌垄断全球搜索引擎市场,包括美国、巴西、法国、意大利等,其中美国谷歌以604.9亿月度浏览量排为第一。2 中美互联网应用对比从应用领域划分,可以主要分为电子商务、社交、娱乐媒体、金融等,其中电子商务以超过1.8万亿美元市场规模占主导地位。中美两国细分领域优势不同,但总体依然全球领先。2.1 电子商务:中国多年保持优势尽管美国是电子商务的发源地,中国凭借庞大的消费群体、不断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等优势,多年保持全球电子商务领域第一。2018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营收约1.8万亿美元,从电子商务所销售的细分类别来看,前三类别依次是服装类、消费电子类和家具与家装类,收入分别为3463亿美元、3073亿美元和1999亿美元。从市场来看,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速均为第一,分别为6295亿美元和10.8%。美国第二,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速分别为5010亿美元和7%,英国、日本、德国依次为第三、四、五名。阿里巴巴(天猫、淘宝)、京东、亚马逊是该领域的主要参与者,阿里巴巴从曾经的模仿者和追赶者成为现在的领导者。为促进消费和提高销售额,东西半球均开设购物节,例如美国的感恩节和黑色星期五,中国的双十一和六二八。自2015年起,中国购物节网站成交金额(GMV)逐渐超过美国。以双十一为例,2018年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为2135亿元(约308亿美元),超过美国感恩节约242亿美元的销售总额。此外,亚马逊模仿双十一而开设的Prime Day,2018年销售额约40亿美元,仅为天猫双十一的七分之一。亚马逊依然拥有强大的海外市场地位。从非本土市场来看,亚马逊在英国、德国、法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均为第一。尽管天猫、淘宝、京东进行海外布局,但更多的是担任海外产品进口者和中国市场销售者的身份,在全球多个市场竞争力方面不及亚马逊。2.2社交和娱乐媒体:美国均全球领先美国在社交和娱乐媒体两大类中均占有一定优势。从社交行业来看,以Facebook为核心的Facebook系社交应用构成全球最大、最广的社交网络,旗下包括Facebook、Messenger、WhatsApp、Instagram等。从月度活跃用户数量来看,Facebook公司包揽前五中的四位,其中Facebook月活用户数最高达24.1亿人,约为微信的2倍。此外,以微信、QQ、抖音、微博和快手为主的中国社交应用快速增长,但由于用户主要集中大陆市场,与美国社交应用仍有一定差距,出海能力有待加强。从娱乐媒体行业来看,2018年全球娱乐媒体市场收入约1417亿美元,美国以443亿美元排为第一,中国、日本、英国和德国依次为第二、三、四、五名。从细分市场来看,游戏类和视频点播类成主要战场,其中又以手机游戏(移动游戏)和视频流媒体占主导,2018年收入分别为511亿美元和230亿美元。从参与者类型来看,可以主要分为内容制作者(例如Netflix、艺电、腾讯等)和渠道销售商(亚马逊、腾讯、当当等)。由于高度成熟的娱乐工业基础和“好莱坞基因”,欧美娱乐媒体内容制作全球领先,例如全球热播的《权利的游戏》。依靠BAT等互联网企业扶持,中国的渠道销售能力突出,但依然需要考虑版权和政策监管方面的问题。2.3金融科技:侧重点和主体略有不同金融科技是互联网领域中重要的一环,可以分为移动支付、个人理财、借贷等。中国移动支付金额和渗透率全球领先。目前,移动支付是金融科技领域最大的细分市场,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金额达277.4万亿元,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平均增速高达65.1%。由于美国传统的信用卡支付传统较为发达,美国移动支付金额不足中国1%。目前东南亚是全球移动支付渗透率最高的地区,其中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7亿。由于中国海外旅游和消费需求激增,也带动了泰国、越南、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移动支付增长。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支撑中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财付通)几乎垄断中国内地移动支付市场,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合计市场占比达92.6%。从用户人数来看,支付宝全球用户达12亿人、微信超9亿人,同期Paypal仅2.9亿人。美国更擅长个人理财、资本市场服务等领域。2018年,美国金融科技领域的个人理财市场规模约中国的5倍。相比中国以互联网企业为核心而开展支付、借贷等金融服务,美国更倾向借助传统银行的力量发展金融服务。从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情况来看,从2012年至2019年9月,美国银行共发起158起投资事件,高盛、花旗和摩根大通为前三银行,分别进行了72起、46起和30起投资。此外,美国金融科技涉及领域广,其中资本市场、支付和清算、数据分析一直是美国金融科技关注重点,但从2019年开始的投资事件来看,房地产、财富管理受到更多青睐。3中美互联网公司对比截止2019年8月21日,以市值为标准排序的全球Top50互联网上市企业分布9个国家、涉及18个领域、总市值超6万亿美元。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营收,中美互联网企业均表现突出。前五十企业中,美国和中国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33家和10家,合计占比超80%,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西班牙、德国和瑞典各1家。从企业最新财年运营来看,营收前十企业中,美国企业数量最多达5家,分别为亚马逊(2329亿美元)、Alphabet(1368亿美元)、微软(1258亿美元)、Facebook(558亿美元)、甲骨文(395亿美元)。第二为中国共3家,分别为京东(673亿美元)、阿里巴巴(560亿美元)、腾讯(456亿美元)。德国和日本各1家,分别为SAP(283亿美元)和Recruit Holdings(204亿美元)。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比,中美互联网企业有三大共同特征:成立时间短、上市快、市值高。从企业成立时间来看,前五十企业中2007年以后成立的互联网企业共12家,均来自中国和美国,分别为3家和9家,中美企业更年轻。从变现能力来看,美国和中国企业成立至上市时间最短,分别为6.8年/家和7.5年/家,远低于整体平均变现时间9.2年。从企业市值来看,德国企业市值最高,平均达1489.4亿美元,美国、中国企业排第二、第三,分别为1477.4亿美元/家、1122亿美元/家。中美互联网公司有两方面不同。第一,美国企业行业分散度更高,中国企业平台性更强。从行业来看,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社交为前三热门领域,企业数量分别为8家、7家、6家,代表企业依次有甲骨文、亚马逊、Facebook。美国涉及全部18个细分行业,中国涉及电子商务、社交、本地生活、搜索引擎、游戏、娱乐媒体、旅游和软件八类,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领域。由于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运营单一项目的用户回报率和留存率较低、跨界融合展现“1+1>2”效应,全球互联网企业纷纷趋向平台化和生态化,且企业影响力愈大,该趋势愈明显。Top5公司微软、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阿里巴巴均表现出该特点。详细来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化趋势更明显,包括传统龙头企业BATJW(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网易)和新生代企业美团点评、拼多多,以及尚未上市的蚂蚁金服、字节跳动和滴滴出行。美国既有如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平台型巨头,也有不少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例如游戏领域的动视暴雪、Electronic Arts,云服务和技术领域的VMware、Twilio等;中国各个细分领域基本被平台型巨头垄断。第二,美国企业更依靠科技驱动,中国企业更依靠用户转化。美国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发展较为均衡、网民渗透率趋于饱和,初创企业资本实力、商业模式、人才资源均无法与现有巨头抗衡,只有在某一领域加强研发投入,尚能维持竞争力。美国新生代企业(成立时间晚于2007年)平均研发强度是传统互联网企业的2倍之多,达43.1%。与美国对比,中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不均衡,网民渗透率为59.6%、与美国相差约20个百分点,导致网民接触网络产品和服务的时间、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各大互联网企业从一二线城市“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对新用户和流量进行抢夺。此外,由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平台属性,往往倾向于增加平台内各个场景的导入进行现存用户的二次、三次利用转化。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研发强度呈下滑趋势,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平均研发强度约为传统互联网企业的二分之一。附录:全球Top50互联网上市企业(按市值排序,截止至2019年8月21日)

千织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批发、零售型各有优势:数据中心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种模式。在国外,两种模式均取得了成功。国内,受政策影响,跑马圈地的批发型当前更受资本青睐;但从长期看,零售型更具有成长韧性。与云计算是竟合关系:云计算是数据中心的下游客户。因此,当前来看,云计算促进了数据中心尤其是批发型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但从长期看,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亦存在竞争关系。产业高速增长:2019年,测算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88.6万架,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受益于云计算、5G、人工智能、VR等,数据中心产业未来仍将高速发展。产业进入整合期:受政策影响、PUE限制、技术迭代,数据中心产业进入整合期。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大型国企将会更多进入该产业,产业内部“大吃小、强吃弱”的并购将会更加频繁发生。数据中心概述生命周期及产业链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按自身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产业链上下游,其中,建设阶段涉及面较广,包含用地、用电、用水、用网、IT设备、非IT设备、土建及其他工程、软件系统等多个方面。数据中心业务模式批发和零售数据中心的业务模式包括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种。批发型主要针对大客户,一般以模块为最小出租单位。针对超大型客户的订制型数据中心可以看作是批发型的延伸,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零售型主要针对小客户,一般以机柜为最小出租单位,早期也有服务商以机柜单元(U)为出租单位服务微型客户,但目前这种微型客户多以web自助服务的形式,转向公有云。一般来说,批发型考验的是资源整合能力、快速建设和扩张能力,而零售型考验的是精细运维及运营能力。从国内外厂商来看,批发和零售均可取得成功。目前国内,受新基建政策等影响,批发型更受快进快出的资本市场青睐。但从长期看,零售型更具有成长的韧性。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关系云计算IaaS是其下游客户,但长期看仍有竞争当前,数据中心的主要客户为互联网客户(含云计算厂商),其次为金融、政企等。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致使数据中心的需求量和上架率都大幅提升,机柜租金也稳中有升。因此,短期来看,云计算对数据中心产业是利好要素。但从长期看,两者仍存在竞争:目前微型客户(指租不满单机柜,只租用几个U的客户)已经大量从传统数据中心转向公有云,未来,随着公有云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逐渐提升,以及规模优势的逐渐显现,可能会有更多、更大规模的客户选择公有云。当前,国内由于市场形态和政策影响,企业一旦上规模(如美团、字节跳动和快手等),仍会租用、建设数据中心,政务、金融等也会谨慎使用公有云,但在美国,存在大型企业直接完全使用公有云(如Netflix使用AWS)的先例,这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IT的发展方向。此时,公有云会挤压传统IDC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内已有不少IDC厂商,通过Openstack或Kubernetes积极布局专有云、混合云和云MSP。当然,根据电信分类目录(2015版),IDC产业包括IT资源协作业务,而云计算需要该类业务许可,因此广义的IDC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政策、技术及市场国家政策作为数字底座被纳入新基建,强调布局优化和绿色节能重点政策解读—新基建数据中心被写入新基建,将有更多“国家队”上场投资、外贸和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受制于美国单方挑衅,一段时间内外贸具有较大程度不确定性。受新冠疫情影响,内需短期内也难以大幅提升。投资的地位变得尤其重要。不管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还是在抗疫中对云和数据的应用,国家已享受到早期新型基础建设的红利,这也客观上促进了政府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在2020年4月,官方明确给出了新基建的范围,其中包括数据中心。这对数据中心整体利好,但也带来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更多国企的高举高打,原有小型且低端的数据中心不仅难以吃到红利,而且会加快淘汰出局。重点政策解读—REITs对IDC整体利好,同时加剧马太效应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金融工具,是不动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不动产证券化是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不动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从回报形式看,主要为租金分红。目前,国外头部数据中心运营商Equinix、Digital reality等均以REITs形式发行。2020年4月30日,证监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 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正式起步。从美国REITs市值占比看,数据中心排位靠前,因中国的REITs试点聚焦于基础设施领域(排除了商业地产等),因此,占比或将更高。REITs有助于盘活已有资源,降低企业杠杆,降低融资难度,因此,可以有助于优质项目的更快发展,同时拉大与不被市场看好的项目的差距,加剧业内的马太效应。地方政策一线城市整体偏负向,一线周边及西部偏正向市场规模2019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超千亿2019年,中国IDC业务的总体营收已达1132.4亿元。未来,受益于5G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互联网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等,国内IDC行业仍将保持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产业链图谱数据中心建设考量要素需求端:C端流量用户量和用户时长稳步增长,数据量快速增长数据中心需求量与数据流量相关。当前C端的主要数据流量来自于(娱乐性)长视频和短视频、游戏和电商,在疫情背景下,协同办公和在线教育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未来,超高清视频、云游戏、云VR都将进一步促使流量快速增长。需求端:B端流量B端数据蓄势待发,但当下仍不宜赌注5G网络的峰值速率、流量密度、连接密度等显著优于4G,且原生标准支持网络切片以便企业独立组网。IPv6使得每一个元器件都可以拥有独立的IP地址,两者使得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得以落地。未来,B端的生产性数据,占比将会大幅提升。但考虑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周期、折旧速度和整个生命周期等,当下仍不宜将全部赌注押在制造等B端流量,短期内互联网客户仍为绝对主力。若从长期产业布局考虑,而不考虑短期上电率,则可积极布局。需求端:客户占比及需求特征互联网企业仍为主要客户,各行业需求不同IDC数据中心主要终端客户有互联网(含云计算)厂商、金融行业、制造行业、政府机构等客户。目前互联网客户(含云计算厂商)仍为主要客户群体,占60%以上份额。互联网企业数据量多,终端用户规模庞大,对机房规模、设备等级、选址集中、低时延等各方面指标要求均较高。大型金融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外采仅作为“两地三中心”的备用机房;中小型数据中心一般采用长期合作的、有丰富运维、运营经验的IDC服务商以及T3及以上级别的机房。政府机构、制造业数据中心特点为数量多、规模小,且政务类一般有默认的“数据不出省、不出市”规则,数据中心在当地建设。供给端:用电各地用电量、PUE标准、电价和用电指标均有差异数据中心2020年用电量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7%,随着数据中心投产规模的增加,这一占比将持续上升。数据中心能耗主要包括四部分:IT设备能耗、制冷系统能耗、供配电系统能耗、照明及其他能耗。总能耗比IT设备能耗,即为PUE值。即使采用相同技术,数据中心在各地的能耗也不相同,年平均气温较低区域,用于制冷系统的能耗大幅降低,PUE值较低。另外,各地的PUE要求也不同,一线城市和东部地区更为严格。除PUE外,不同地区电价也不相同。对数据中心约束性最强的是用电指标,一线城市的新规划数据中心往往难以拿到该指标,不管PUE多低、电价多高。因此,从电力单要素考虑,向一线城市周边区域、边远区域发展是大势所趋。除大型互联网公司外,传统IDC(尤其是零售型)向外布局仍有阻力:客户上架、运维都更复杂,客户与其他数据中心联动复杂,政务客户等受不出省限制,等等。供给端:网络受物理距离和节点时延影响从供给侧看,数据的传送时延包括传输时延和传输节点时延,而传输节点时延与单根据节点时延和节点数量有关。从需求侧看,根据业务敏感度,可以分为高时延敏感业务、中时延敏感业务和低时延敏感业务。对于中低时延敏感业务,可以从成本出发,选择建立在边远地区的大规模、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而对于高时延业务,则选择位于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数据中心,或选择离用户侧更近的边缘数据中心。目前,如果将业务进行分级,则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数据中心可以满足金融等业务需求,因此边缘计算的风口尚未真正来临。当前一线城市数据中心抢手,更多是从上架、运维、资源协调性、高可靠性等多方面考虑,并非单独从时延考虑。从长期看,随着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医疗等发展,边缘计算有较大发展机会。供给端:成本电力支出与折旧费用占成本支出的最大比重数据中心整体成本(TCO)分为建设支出(CAPEX)和运营支出(OPEX)两部分。建设支出指前期必要的建设投资及一段期限折旧后的再投资,一般指一次性投入。运营支出指的是每月运行设备的实际花费,主要包括电费支出、折旧、房租、设备租赁,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对IDC服务商而言,电力成本占整体运营支出中的一半以上。每种设备的不同选型都会影响数据中心的成本,动态近似评估可参考在线版的“施耐德数据中心成本计算模型”。数据中心趋势与展望技术趋势:非IT类UPS→高压直流相较于UPS,HVDC 在备份、工作原理、扩容以及蓄电池挂靠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技术优势,因而具有运行效率高、占地面积少、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低的特点。风冷→液冷在能耗占比中,温控系统是除IT系统外最大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PUE值的高低,以及整体运营成本。在选址时,不少数据中心选择温度更低区域,如北极圈(Facebook)、张北(阿里巴巴,腾讯)、海底(微软)、湖边(阿里巴巴千岛湖数据中心)、山洞中(贵安),但这些选址本身即受到严格限制,除张北、贵安外,其他TCO也并不更低,一般IDC运营商难以借鉴。从常规节能技术来看,空调机组逐渐由风冷型和水冷型向冷冻水型、双冷源型转化,从气流组织看,冷热通道分离已广为普及,并从机房级细化到机柜级。从长期看,最具有革命性的节能技术为液冷技术,其中浸没式液冷技术可以将PUE降到1.2以下,联合其他技术,可以趋近于1。目前国内已有中科曙光、绿色云图(网宿子公司)、联想、浪潮和华为等涉足液冷领域。目前,由于适应场景、冷却液价格和改造成本,液冷技术并未大面积普及。未来随着GPU运算占比的增加和服务器密度的不断增加,液冷将是代替风冷的必然选择。技术趋势:IT类传统树形架构→胖树架构→叶脊架构在传统树状架构中,带宽逐级收敛,“根”部成为瓶颈。随着计算规模的扩大,改进型树状网络——胖树架构产生,数据中心演变成传统的三层架构。随着数据中心中东西向流量和大象流的增多,采用STP协议的胖树架构仍容易导致阻塞。于是,更加扁平化的架构——叶脊架构诞生。叶脊架构更偏于网状化(两层仍然保持了树的特点,如单层则为网),且由ECMP(Equal Cost Multi Path)动态选择多条路径,从而使得带宽利用率更高、网络延迟可预测、扩展性好、安全性和可用性高。叶脊架构产生了两方面的作用:第一,由于全部采用光纤,使得光模块的需求量大幅上升。第二,网络更加扁平,突破了传统物理结构的限制,使得被提出多年但无实质性进展的SDN得以真正落地、快速发展。产业趋势数据中心产业将进入整合期随着新基建政策的出台,互联网企业和大型国企均加码在数据中心产业的布局,数据中心产业将进入整合期。首先,随着一线城市禁限令的相继出台,以及REITs等金融工具的试点,老、旧、小数据中心将难以适应未来发展,数据中心产业必然进入大鱼吃小鱼的横向整合期。其次,随着公有云的不断发展,云厂商和传统数据中心运营商的竟合关系越来越明显,不少数据中心运营商寻求专有云、混合云的转型之路。再次,数据中心产业链本身,也呈现出更明确的分工(如建设和运营分工)和大厂商向上游延伸(如云计算厂商开始研发芯片、白盒交换机、电源设备等)两种不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