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互联网如何为教师发展赋能中国龙

互联网如何为教师发展赋能

“学校通知上网课,可教案全在学校,无米下锅呀!”“我都快50岁的人了,对互联网一窍不通,咋给学生上网课呀?”今年年初,“停课不停学”的消息传来,浙江省吴丹青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学院语文特级教师吴丹青收到了来自不少同行的求助信息。吴丹青紧急召集工作室核心成员,短短7天里组织了5场线上教研活动;同时,她赶在开课前制作了29节网络教学示范微课上传至“浙江名师网”,为广大教师解忧。记者在调研全国31个省份及部分市县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时发现,尽管许多区域建有相关网络平台,但多用于宣传成果、展示名师风采,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相比之下,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有什么不一样?组织“大而不散”,架构秘诀是啥?在浙江,有36.75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名师网络工作室学习,每两位一线教师中就有一位是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学员。截至今年8月,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已开展研修活动18511次,发布讨论话题60万个、原创教学资源393万件。不论是参与教师数,还是活动数、资源量,浙江名师网络工作室在全国名师工作室中都毫无疑问地位居前列。据统计,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平均规模超过1400人。问题随之而来,一位名师指导上千名一线教师,和普通名师讲座有什么区别?研修会不会流于“走马观花”?“‘名师网络工作室’不是简单地把名师搬上‘浙江名师网’就行了,一定要构建一个高效运转的网络研修共同体。”在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莫世荣看来,“1位名师+10位学科带头人+100位骨干学员+若干网络学员”的四级组织架构,既能满足广大教师的研修需求,又能保障工作室活动有效开展。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名师工作室项目办负责人沈清告诉记者,学科带头人都是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主要向工作室主持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打磨自身特色教学风格,同时还要指导10名左右的骨干学员。骨干学员一般是中青年教师,需求集中在听课、磨课和读书交流。至于网络学员,则既不限制人数,也不规定硬性任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同网络学员的需求很不一样。有的老师就是想下载教案学案等资源,有的喜欢看名师微课,有的想成为骨干学员甚至是学科带头人。这些我们都是欢迎的。”沈清解释说。网络工作室会完全抛弃线下教研吗?工作室活动搬上“云端”,参与人数没了限制,时间成本也大大降低,普通老师有机会得到名师一对一指点,但也有质疑的声音:名师和学员之间隔着屏幕,交流效果存疑,工作室真的能有效开展工作吗?名师网络工作室,完全抛弃了线下教研活动吗?事实上,名师网络工作室并非完全抛弃线下活动。数据显示,在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2019年开展的研修活动中,线上活动占38%,线下活动占24.3%,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占37.7%。“我们虽然叫‘名师网络工作室’,但决不排斥线下活动。我们要求各个名师工作室充分利用‘浙江名师网’这个平台,把线上线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沈清说。据介绍,一次“线上—线下—线上”模式的研修活动可分为3步:第一步,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上传活动说明和理论文章,学员们提前准备;第二步,主持人与现场学员一起交流,重点是线上表达不够直观的内容,例如观摩课;第三步,线下讨论不够充分的内容,还可以在线上继续展开。当线上活动不再只是锦上添花,当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紧密融合,一批善于应用新技术的“后浪”涌现出来。其中,当属嘉兴市当湖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张勇的经历最具故事性。2008年,因所在学校的高中部取消,教历史的张勇随之“赋闲”。转折发生在2015年,张勇加入戴加平名师网络工作室,担任工作室主页的技术总监。一节《瑰丽的夏宫》公开课,张勇用3D电子地图展示了立体直观的颐和园,突破了传统教学“知识点零碎”的难点,让他在嘉兴历史教学领域“一战成名”。如今,张勇已经由“管网页的张工”,成长为引领一批青年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张老师”。评价体系敢不敢对名师“开刀”?记者调查发现,长期以来,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一直制约着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桑国元坦言:“有的名师已经远离教学一线,只是挂牌收徒,工作室没有什么实质性活动。可到了年底考核,大家把材料一交,‘用心做事’的团队和‘挂牌收徒’的团队都是合格,很容易诱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浙江的评价考核,真敢对名师“开刀”?浙江真的敢。2019年,该省培育266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有48个未通过年度考核,通过率八成。据介绍,浙江主要从5个方面考核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情况:搭建“1+10+100+N”团队、每年组织至少10次教研活动、建设一系列优质课程资源、开展名师送教活动以及自选项目。“明确的评价标准就摆在那里,某个工作室如果没有足够的教研活动,没有扎实的团队成果,就算主持人的名气再大,也不会通过考核。”莫世荣说。尽管明确了评价标准,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工作室活动存在很大差异,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三头六臂,能考核得过来吗?“专业的事,一定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沈清表示,浙江省教育厅委托教育技术中心以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面向高校招标,引入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3所高校的专业团队,分别承担建设义务教育(含学前教育)阶段名师工作站、普高段名师工作站、职高段名师工作站。3个名师工作站不仅主持考核评估,还负责“浙江名师网”的信息审核,定期组织专题培训、课题研究和组团送教。除了高标准、专业化的年度考核,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过程性评价也是浙江名师网络工作室组织管理的一大特色。打开“浙江名师网”,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名师工作室的排行榜——谁的教研活动多,谁的课程资源多,谁的成员参与积极,一目了然。位于排行榜榜首的,是小学美术特级教师章献明工作室。谈及“独占鳌头”的“秘诀”,他笑着说:“这还要归功于整个工作室核心团队,他们会关注工作室哪些板块比较受学员欢迎,其他工作室又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取长补短。老师们进入工作室主页,一定不会空手而归,人气自然就高。”“我们希望能透过数据去寻找教师专业成长本身的东西。”浙江省普高段名师工作站站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阮高峰表示,既要利用数据,又不能“唯数据”,名师工作站每年都会组织实地调研,结合排行榜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估工作室成员培养成效,并据此差异化发放年度奖励经费。“在这种考核激励机制中,领先的工作室有动力,中间的工作室有对标,落后的工作室有压力。主持人和核心成员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不单是钱的问题,更关乎整个团队的荣誉,不能拖团队后腿呀!”浙江省义务教育(含学前教育)段名师工作站站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童富勇说。  记者 高众

红毛衣

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加越来越成为生活常态,而我们学校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国家教育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电教馆,过去电教馆主要是从事教师计算机培训之类的,但是现在这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化的教学运用,中央电教馆专门进行了教育信息技术规划课题,让老师进行研究信息技术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运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课题成果,促进了一线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一、多媒体教学在信息化教学手段当中用的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学,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课件展示、视频播放等操作,这种方式利用了多媒体设备的优点,图文并茂、资源丰富,并且能直观感受,这种方式在信息化教学当中为老师们所喜爱。二、在线课堂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信息化教学比较突出的就是在线课堂。很多商家也纷纷投入在线课堂的研究,并聘请一线优秀教师录制大量的课堂视频,然后进行在线教育。在线教育相比传统课堂有很大的优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学校作息时间的限制,可以听全国各地名师教学,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是在线课堂往往是收费的,免费的在线课堂比较少。三、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发展也只有十几年的十年,但是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兴趣。这种课堂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而老师在课前录制短视频,把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精讲,学生在课前提前预习教学内容,观看老师讲解视频,在课堂上老师就不再专门进行讲解教学内容,和过去传统授课模式不同,教师重视对学生的辅导和交流,做到因人施教。学生课下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讨论也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视频制作短小精悍,学生学习互动性强,教学和学习时间重新构建,复习测试方便灵活等,国内很多学校在研究如何进行翻转课堂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慕课慕课在网络发展的今天,更有其特色,慕课和传统课堂不同,慕课参与的人数比较多,甚至可以达到16万人。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来自世界各地,没有地域限制,参与的人数比较多。慕课强调兴趣导向,愿意学习的都可以参与进来。现在信息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会日新月异。

必授之职

互联网教育篇:在线教育的流量模式分析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流量获取模式以及当下面对的流量危机&可能的解决之道。新型入局教育的多家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思维下,通过高频工具类等产品积累了大量的流量,经过快速发展和商业化的探索,已经和老牌的传统教育机构如好未来等形成了直接竞争。如今流量红利消失,这些互联网企业不得不寻求别的方式来获取流量。每年暑假便是K12教育机构的招生抢夺季,今年暑假尤为激烈,多家教育公司打响了教育行业的营销大战。据报道,截止今年7月份,各在线教育公司在暑期招生中营销费用投入总额超过40亿元,而学而思网校、作业帮、猿辅导三家营销费用更是达到总额的50%。01 为什么要现在打响这场流量争夺战从去年开始,资本寒冬,投资更为谨慎,流量红利消失。在线教育企业能融到钱的往往只是行业的头部玩家,融到钱就需要快速抢夺市场,与其他玩家拉开差距,保持优势,才能在资本市场赢得青睐;暑期招生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教育企业全年的营收,各家在线教育课程设计往往体系化、有一定的学习连续性,中途更换机构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而教育机构只需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续费率;其次抢到新初一、新高一的学生,往往很大程度决定了这些学生未来几年很可能也在这家机构学习;流量红利消失,各家机构招生成本日渐升高,获客成本甚至达到了7000-8000元,除了跟谁学等机构,大部分在线教育公司仍旧处于亏损状态,要想获得流量要么靠自身品牌和口碑效应,要么花钱做营销投放,快速抢夺流量,终结这场战争胜出,才能降低自身的招生成本,进而盈利,一直僵持各方只会一直亏损下去。O2O大战,打车大战,千团大战,都是烧钱补贴快速终结战争,才能有盈利的可能。02 如何理解在线教育流量1. 流量的最终目的是盈利,也是完成商业闭环的初始环节互联网商业的本质是产品、流量、转化率,商业最终的目的即盈利。对于传统头部教育机构,拥有较强的品牌和口碑效应,自然传播能力足以带来大量的学生流量。但是对于现在大部分的在线教育企业,没有品牌影响力和口碑效应,没有足够碾压对手的教研和师训能力,加之教育行业用户决策成本高,决策时间长等特点,自然流量获取能力严重不足。流量对于在线教育企业的商业模式验证、商业运转、产品课程效果验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企业的存活与否。在线教育企业需要完成商业闭环,流量作为商业闭环的初始环节,获取流量,转化为付费学习用户,以获得变现;然后将课程盈利用于教研实力以及师训能力的提升,提升教学效果,逐渐打造品牌和口碑效应,吸引自然流量;并将一部分盈利用于营销投入,以实现正向的商业运转。而流量成本也决定着该商业闭环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地运转,一旦需要高昂的营销投入,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融资遇到困难,企业也就面临极大的风险。2. 教育流量与其他行业流量的差异常见的互联网产品通常使用者与决策者为同一个体,这个产品对我有用,让我用着爽,我就用它,甚至愿意为它付费,整个决策到使用,再到付费全程是一个人在参与。而K12在线教育产品不同,毫无付费能力的孩子,甚至很多没有学习意愿的孩子,却是教育产品真真正正的使用者,而决策和付费的人却是他们的父母,所以教育流量需要拆开来看,而教育产品传递的价值和满足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仅仅是父母的需求。所以在线教育的广告投放更是投给家长的,影响家长的决策,来获取生源流量。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抱有美好理想的家长,坚决不给孩子报班,想让孩子健健康康,按照孩子该有的方式成长,可终究败给了现实。孩子班上别人的同学都报班,唯独自家孩子没报,有次考试因为培训班老师讲过同样的题,别人孩子都做对了,自己孩子却因为不会考到了全班倒数,便哭着责怪家长,家长彻夜难眠,心如刀绞,痛苦过后再也忍受不了,最后只能给孩子报班。听过一句 “很有道理” 的话: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前面的人站起来看戏,后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看。多么令人心寒,尽管现实如此,教育企业也不能把流量只当成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仅仅是满足家长的焦虑,更要让家长和学生看到教学效果,看到希望,这也是一家教育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03 常见流量获取方式1. 工具类产品工具类产品在互联网起家的在线教育公司中常见,如作业帮、小猿搜题等产品,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为 “搜题“ 功能,在发展初期,通过为学生提供搜题功能快速抢夺学生流量,这部分流量究竟是怎么构成的?使用搜题功能的学生出于什么目的?这个问题在老师、家长群体中也一直备受关注,老师家长给孩子购买辅导资料恨不得把答案撕掉收走,这样的产品老师和家长会放心让孩子用吗?使用搜题功能的学生要么出于解题目的,学习解题思路,但自控力不足,很容易就沦为了抄作业神器。其次以搜题为核心功能的产品逐步发展为 “题库+搜题+答疑” 的一站式功能和服务,题库也是搜题产品最为关键的数据支持,题库的质量,题库的数量即为核心的竞争力;答疑承担了后续的盈利转化。搜题类工具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更多的优势,但也同样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思考:搜题类工具的流量构成究竟是解题目的的学生多,还是抄题目的的学生多,小学生多还是初高中学生多,不同的比例构成也进一步决定了流量的质量和后续的商业化承接。家长和教师对于品牌的认可,家长作为付费群体,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家长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工具类产品更需要关注学生对产品的具体使用方式,打消家长和老师的顾虑;其次家长作为付费群体,这部分流量也更应当关注,这也是很多产品利用搜题技术推出家长版,来批改作业的目的。作为高频功能,有海量的学生数据,这些搜题数据、对应的学段、学生等结构化的数据,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是否可以为后续教学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服务,以及优化教研和课程设计都有一定的可能,这也是相比传统教育机构的巨大优势。2. 内容类产品教育即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内容类的产品在教学过程中有极高的作用,题库作业类的产品解决的即为学生的练习环节的需求。学习不仅需要眼睛看,更需要下笔练,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题目,才能够提升做题的速度,发现做题过程中真正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作为一个高频刚需的学习场景,以前的学生更倾向于做纸质练习题,而题库将练习题电子化,能够让学生免费随时获取海量资源。但这样的做题方式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机会:线上做题,对学生的专注力有很高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线上做题,积累了大量的学生的错题等数据,对于这些数据可以对应到具体的学生等,这在后续的个性化学习推荐和商业转化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现在很多数据的积累并不完善,比如大多数数据积累只是选择题,而计算题,解答题等学生数据没有办法很好的采集和分析,形成结构化的数据。为了让学生持续使用题库练习,更是提供教师通过题库布置电子作业的功能,但是在18年-19年教育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监管文件,预防中小学生近视、禁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等文件都对该类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对其商业模式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政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3. 低价优惠方式以上功能在流量红利的时代或许可以快速低成本获取流量,但如今互联网产品技术人才和传统教育机构的融入,这些功能技术很可能会变成教育行业的基础设施和低门槛,那么在线教育机构还能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获得流量。互联网起家的在线教育公司和传统教育机构起家的教育公司,经过长期发展,在商业模式的多轮验证下,已经开始来大班课等线上线下的直接竞争,而最为直接的方式即在暑期班和寒假班推出了多门低价课,采用低价或者免费的形式来抢夺流量。低价班一般用较低的价格来让用户体验到和正价课同等的服务和体验,进而对低价班的用户转化,报名长期班。低价课需要注意的是优惠但必须收费,0元课和1元课、9元课、甚至49元课的获客效率和留存转化是完全不同的,用户没有任何付出,很容易造成两个结果:不收费,在投放广告时,会对品牌顾虑;不收费,用户没有任何沉没成本,即使不学也没有任何损失,不能体验到课程的效果和服务,这对后续转化正价课就造成了严重影响。4. 电销/社群运营以及广告投放的方式所有的内部环节都准备好了,需要的是将产品曝光出去,将流量引进来,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市场和运营的获客作用更为重要。现在各家教育机构都将大部分的利润投入了营销费用,每年暑假前各渠道投放费用飞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1对1业务获客成本甚至过万,而大班课也面临小一万。各家机构到处投放广告拿到销售线索,电销轰炸,各种手段都用上了。其次就是跟谁学在2019年上市,跟谁学依靠微信生态以更低的获客成本实现了盈利,但是流量红利消失,微信生态甚至是其他产品生态也终归平静,没有较强的品牌口碑所产生的传播效应,带来自然流量,在线教育公司的流量危机迟早还是会面临。04 未来是否存在流量探索的新机会当前在线教育公司普遍遇到了流量危机,流量增长迟缓,甚至很多在线教育公司也开始优化人员和业务线,那在线教育公司是否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流量机会。1. 流量下沉,当前即使是好未来新东方的线下机构覆盖的城市也很有限,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仍有很多的 “地头蛇” 教育机构掌控着生源,在线教育企业的广告投放也没有很好的触达,所以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下沉仍会是一个增长点。在线教育企业可以为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学生带来优质的教育资源,低价的教育课程与线下教育机构进行生源竞争。2. 其次,由于现在的流量红利消失,很多的学生高频使用的工具基础设施化,很难再通过这样的工具类产品再快速低成本获客了,那这种方式是否还有别的机会,我觉得仍旧可以一试。比如信息化教学发展多年,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仍旧很低。校园内实际采购设备的是校领导,而实际使用的却是教师,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设备的实用性、对教学效果的帮助等造成了信息化设备在教师群体当中的接受度普遍很低,那是否可以通过为教师打造方便的班务管理,家校互动的工具,如学生成绩分析、作业通知、给家长发送学生学情报告等,来实现教师流量的积累和家长流量的快速扩张,家长作为教育行业的决策者,具备极高的话语权,并且通过工具积累足够的学生数据,这在商业上也有很大的可能性。3. 运营自己的品牌流量,广告投放带来的流量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所以需要各大教育机构运营自己的品牌流量。通过观察好未来和新东方的抖音号,新东方在线日语、新东方家庭教育都100多W粉,四六级、雅思越来越低,新东方10W粉,好未来仅7000多粉,但K12中更适合低决策成本的低价班、短期班是否值得投放仍值得一试。05 写在最后如今在线教育公司靠高频工具来积累流量的方式越来越难,唯有做好自身品牌的口碑传播,才能在流量成本越来越贵的时候压低自身招生成本,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或许只有在线教育企业的战争终结,整个市场才能趋于健康。在文章最后升华一下。流量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孩子的未来,每一位家长的希望,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线教育企业需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严肃面对教育,不沦为一家只会赚钱的企业,才能够持久发展和生存。最后用梁宁老师的话来结尾:人性的弱点推动互联网的流量,但人性的光明构筑商业的文明。本文由 @mantousa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天地虽大

用网络拓展教研 让教师共享研讨

——高台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用网络直播教研活动中国商报/中国商网12月16日电(记者庞贵唐 通讯员王萍) “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的确有质量,让我们真正分享了一堂精彩的好课……!”走出录播室的贾老师这样评价。甘肃省高台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今天在高台县国庆小学录播室开展了“学习 交流 提升 课堂教学智慧的深度修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全县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网络分享了这次教研活动的全过程。高台县教体局为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依托小学语文王萍名师工作室在国庆小学录播室开展了题为“学习交流,提升 课堂教学智慧的深度修炼”主题教研活动。活动中首先由名师工作室成员赵海英老师以《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为题的讲座,赵老师以全市多节语文课的经典片段为例剖析了我喜欢、我欣赏、我期待、我推崇、我追求、我提倡、我赞美、我向往的语文课应具备的特点。接着由获得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的工作室成员雷辰春、赵雪玲老师分别谈了他们上课的体会和感受。之后工作室其他成员和国庆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就“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活动中还对获得全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的四名工作室成员进行了表彰奖励。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韩天喜及相关成员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通过网络让向全县小学语文老师进行了现场直播,他们在各自的学校分享了本次教研活动,大家认为这种方式比较好,不出校门就能分享到高质量的教学研讨。

类人猿

“科技+教研”打造一流的教育,掌门一对一反哺在线教育

“一流的国家需要一流的教育。” 掌门1对1创始人兼CEO张翼在中国教育台上映的首部教育纪录片《我和我的祖国:创变科技赋能教育》中这样说道。(掌门1对1创始人兼CEO张翼)那么,什么是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张翼始终认为,“1个优秀的人,应该去影响100个人变得优秀。”所以,以掌门1对1等头部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在线教育正是通过这样的代代相传,逐渐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形成国家发展的正循环,在成就一流国家的道路上贡献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一流的国家需要一流的教育,而一流的教育离不开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和教研实力的提升。自创立以来,掌门1对1深知教研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教研的投入,并且通过技术为教育赋能,在技术与教研的双驱动下,引领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助推教育强国的实现。筛选、培训体系保障标准化、高质量师资掌门1对1创始人兼CEO张翼指出,“掌门1对1通过培训将所有老师培养到90分以上,将标准化和名师化结合,标准化保证整体水平,名师化发挥优秀教师能动性”。为此,掌门1对1 对教师有着严格的筛选体系,始终以标准化和高质量作为师资打造的重要标准,并搭配有长期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在训练营中,经过层层筛选和面试的全职老师候选人将进行高强度的集中培训,对课程技巧、教学课件制作等一系列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老师们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知识梳理、题型分析等知识性练习任务,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知识体系。此外,训练营还开设模拟课堂,帮助老师迅速掌握标准化授课流程,进一步培养老师的课堂内容设计能,课堂互动能力,知识讲解、例题分析能力。掌门1对1以不到6%的面试通过率保证了师资的高准入门槛,但这一环节也仅仅是严格保障的一部分。掌门1对1的继续培训和长效监督机制将会贯穿于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除了授课任务外,老师们还将进行持续性的教研培训及磨课,旨在进一步打磨他们的教学能力。截至目前,掌门1对1已经组建了一支超过10000人的教研团队,拥有120万套自主研发的教材和课件,以及1200万各省各学科专业题库的数据资源,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深度自主研发能力的在线一对一全科教育公司。2018年,掌门1对1还升级了自己的教研院,设立本地化课程研究院、个性化教育研究院和在线素质教育研究院,将从本地化教研、个性化适配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度挖掘。教研和技术双管齐下,打造“千人千面”的教学体验优质的教研离不开技术的加持。在教师队伍的监督机制上,智能化技术全面助力教师培训,掌门1对1用完全数据化的考核模型来甄别老师的教学服务是否符合标准化流程要求。此举契合了教育部此前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的“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等改革任务和重要举措。在教学研发上,掌门1对1用科技打造“千人千面”的教学体验,其在线教研智能化体系登陆CCTV-2财经频道《交易时间》栏目,“掌芯”课件、智能测评等多项成果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对象。(“掌芯”课件)具体来说,“掌芯”课件配备有实时语音语义识别,学生情绪识别和手写板墨水笔记识别等功能,给予老师精确的反馈,帮助老师实时调整上课节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思路,提高教学效率。课程结束后,智能作业系统对学生课堂行为数据画像进行分析,精准地为学生推荐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系统通过电子墨水平板,利用笔迹识别技术,自动帮助老师完成作业批改并生成智能作业报告。学生可根据报告精确了解本节课知识点掌握情况,家长也可实时监督孩子的完成情况。此外,掌门1对1还推出了多元智能动态测评系统(MIDES),能为学生提供动态化、立体化、精准化的学习测评,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分为入学测、预习测、阶段测、考前测等不同类型。虚拟AI老师通过答题、语音交互问答、表情识别等,综合对学生的用户画像进行深度挖掘,清晰呈现学生不同维度的长短板、优劣势,迅速精准定位每一位学生的知识薄弱项,智能化、个性化地为学生推荐相应的课程课件和学习方案。掌门1对1的在线教研智能化体系支撑起智能测评、智能课堂、智能作业三大环节。其帮助老师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形成每个学生的个人知识图谱和个人学习路径,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不同的学习方案,真正做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教学,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教研成果反哺整个行业的价值凭借着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强大的教研实力,掌门1对1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持续、稳定地输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如今,掌门1对1已将优质教育资源送达数千万家庭,覆盖全国600多个省市县,且用户口碑非常好,学员续费率高达87%,在垂直赛道中遥遥领先。此外,在学术贡献上,掌门1对1教育研究院作为在线教育领域唯一一家联合研究单位,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权威机构和单位参与首份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的研究工作。该书成为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指南。在促进教育均衡上,掌门1对1与“云支教”建立战略合作,开展云支教乡村教师培训,并在3月13日正式启动“云支教”教育扶贫项目,旨在将掌门1对1标准化、正规化的师训体系赋能到更多地区。该项目是全国首个在线直播教师培训项目,将覆盖宁夏16所学校、惠及千名乡村教师。截至目前,“云支教”项目前两批培训已于4月24日顺利结束,共计218位小学教师、86名中学教师接受培训,第三批培训将于5月7日开始。(掌门1对1“云支教”教育扶贫项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讲)除了教师端的“云支教”教育扶贫项目,掌门1对1还于去年8月启动大型公益计划——“掌门灯塔计划”,旨在通过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高品质教育送达更多困难地区,为那里的孩子带去希望与温暖。由此可见,掌门1对1的这些教育公益,正在将教研这份无形资产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看得见的“普惠”。掌门1对1作为知名K12在线教育机构,能研发和承载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它发展到今天,早已经不再是教研和技术结合后的简单展示,更呈现出了可以反哺整个行业的价值,凸显了在线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管是业务能力,还是社会责任,掌门1对1都在致力于提高包括教研在内的各方面能力,以一流的教育水平和服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助力教育强国的实现。

荡荡默默

互联网+教育:如何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本文转自【大众网】;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一场疫情改变了全国上下师生们的教学方式。上半年“停课不停学”期间,老师们的授课方式从黑板+粉笔转变成了共享屏幕+摄像头,同时也推动了线上教育平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线上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果;下半年,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趋于常态化,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多样性,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主动性大大提升。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教育信息化2.0”在疫情影响下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更加笃定“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据了解,“七点半学院”是101教育PPT旗下专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在线学习的平台。平台立足于实用要求,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为出发点,拓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教师专业技巧的学习渠道。“七点半学院”采用在线学习的模式,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满足老师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自平台成立以来,已上架上百节视频精讲课程及公益直播课程。这些课程由全国教育专家、信息化教学领域名师(团队)、一线优秀教师精心打磨,课程类型覆盖微课/课件制作、信息化教学软件使用、前沿教学经验、信息教学竞赛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指导、K12心理健康等多种类型。通过短小精悍的微课形式,10分钟就能掌握一个技巧。老师们无需投入大量时间、金钱成本,只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能学习到最实用的技能。为了挖掘更多优秀教学成果、典型案例和信息化教学佼佼者并发挥其标杆作用,当前,“七点半学院”启动了【寻找知识传播者】计划。计划号召对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学科融合有独到见解,或有着丰富教学技巧、教学管理经验,并乐于分享的老师,加入“七点半学院”的教研/授课队伍,做“知识传播者”。未来,101教育PPT携“七点半学院”将为老师们带来更优质的教育内容、更新的教育信息技术以及更完善的教育相关服务,为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资源公平化为推进“互联网+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情人石

“互联网+”让英语教学更高效!

“互联网+”让英语教学更高效!——西安市第二届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与观摩大赛在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举办!酷炫的动画,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学生学情即时监测……来自西安市浐灞欧亚中学的英语教师秦薇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的情境教学课堂,让许多教师如临其境,连连赞叹。▲秦薇示范课现场剪影1 月8 日上午,在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举办的 2018 西安市第二届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与观摩大赛(以下简称“优质课大赛”)上,秦薇利用电脑动画、翼课网智能化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技术及设备为现场的学生和教师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英语阅读课。▲秦薇示范课现场剪影本届优质课大赛由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上海教育出版社、西安出版社支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协办,翼课网全场景智慧化英语学与教平台(翼课网)提供技术支持,旨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的结构优化、内容扩充和形态重构,构建智慧化学与教环境。▲活动现场剪影本届大赛特邀嘉宾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陕西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英语教研员 张雪莲,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教部主任、中学英语教研员 王兰英,西安市第 26 中学英语教研组长、正高级英语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 杨筱冰,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校长、中学正高级英语教师 吕高愿,陕西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 庄力,西安市航天中学校长、党支副书记、陕西省特级教师徐世峰。来自西安市部分区、县英语教研员,西安市七、八年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逾800 人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从右至左为:王兰英、庄力、杨筱冰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教部主任,中学英语教研员王兰英担任本届优质课大赛主持人。活动开始,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校长吕高愿致欢迎词,提出希望所有老师都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扬帆起航。▲吕高愿现场讲话剪影随后,王兰英作了“拥抱教育信息化,做轻松、高效的英语教师”的主题报告。报告中,王兰英提出,目前技术不会取代教师,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将取代不会使用教育技术的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改善我们的生活与学习,这是势在必行的!▲王兰英作主题报告现场剪影据悉,本届优质课大赛在原有“互联网+优质课”模块的基础上,添加了“标准流利口语秀”和“立体说课”模块。大赛将由 1月 8 日举办至 1 月 9 日,现场共计带来 13 节英语示范课展示,2 节英文说课展示,2 节中文说课展示,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提供观摩学习和研讨的机会。本届优质课大赛的举办,让来自西安市各区县的英语教师切实感受到了教育信息化为英语教学带来的改变,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推动西安市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创新,促进西安市中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声明:本文系微信公众号“外语信息化”原创首发,翼课网新媒体现场直播采编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故曰不同

四川:多措并举 探索“互联网+教育”新路径

教育部简报〔2019〕第22期四川省着眼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秉持“一盘棋”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坚持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原则,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新路径,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模式,大力推进区域教育均衡而有质量发展。夯实硬件基础,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教育支撑体系制定《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规划指导意见》,坚持以省级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省级教育管理、教育资源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部署12个国家核心信息管理系统和省级自建信息管理系统,945万余名中小学在校生信息、1.8万余所学前教育机构和近198万名在园幼儿信息入库。加强与网络运营企业战略合作,采取宽带连接、卫星通信等多形式、多层面持续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截至目前,除教学点外,全省中小学网络联通率达98%,其中深度贫困县中小学校平均接入率达90%。统筹“全面改薄”等建设项目,将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作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截至2018年12月底,已投入资金42.36亿元,购置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仪器设备5434.66万台(件、套);投入资金6500万元,购置数字教育资源30.57万GB。扎实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原有9298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确保以贫困区域为主的123个县(市、区)教学点逐步开齐国家规定课程,3.4万余名农村教师、60万余名学生直接受益。注重辐射带动,推动线下教育资源向线上集聚坚持开放、共享、合作,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盆周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等省内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引进区外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本地、本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甘孜州通过“高中直播、初中录播、小学植入式”方式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教师1.3万余名、学生17.5万余名。坚持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联动”,通过举办教学竞赛、教学资源征集等方式,汇集本地名师优课,丰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献课活动,汇集赛课各类资源91万余节,其中获部级优课1300余节。通过“全省微课大赛”“全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等,形成微课作品3.4万余个,覆盖知识点3千余个。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途径。利用网校“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课程,向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及省外其他薄弱地区远程输送优质课程,实现薄弱地区远端学校的学生与优质学校学生“异地城乡同堂”。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在线学习独特优势推进全课程全课时线上教学,启动“天府云教”远程教育直播平台建设,探索“多对多”课堂直播模式,将省内基础教育优质学校课堂实时向全省薄弱学校开放,推动示范学校与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薄弱地区学校间建立直播课堂教学联盟,做到同步教研(备课)、同步教学、同步练习、同步考评。鼓励全时段全天候在线辅导,支持各地、各校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课前共享课件资料、课中教学互动、课后共同研讨,加强对教育薄弱地区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辅导,着力解决课堂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推行全周期全方位教学管理,制定《网络直播教学常规》,按照“同时教学,联盟教研,双师互动,直播互动”原则,通过“学月网络教学管理例会、每周学科集体备课会、远端教师二次备课、网络直播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调整以及教学反思、联盟学校学科精品课程”等方式及环节进行在线教学教研常规管理,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及时得到指导与提升。构建长效机制,保证“互联网+教育”教学质量推行教学评比机制,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各地参与“大比武”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30%,其中特级、正高级职称教师不少于50%。健全教师培训机制,以“国培计划”为引领,以省级培训为抓手,依托市、县培训力量,多渠道组织、分层分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截至目前,已有33.3万余名中小学教师通过国家和省级培训,36.9万余名教师通过市县级培训。探索多元评价机制,制定《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办法,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基本条件。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入教师、学生、家长、第三方专家等多元评价机制,打造科学合理、互联互通的评价体系。

就舍待命

宁夏:探索“互联网+教育”示范区

来源:中国教育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泾河源镇高峰教学点,学生正在通过网络在线课堂,和几公里外的中心校同上一堂音乐课。本报记者 欧媚 摄“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2019年两会,“互联网+教育”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迎来黄金发展机遇。宁夏,中国西部省区,2018年7月,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作为西部地区首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省份,“互联网+教育”能给宁夏带来什么?“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有利于解决我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实现西部教育‘弯道超车’。”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秋玲介绍,宁夏计划到2022年,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现代教育治理5个方面引领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互联网+教育”模式。“示范区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是一场全新的探索。”李秋玲说。一朵“云”,实现资源共享为什么宁夏会成为教育部批复的首家“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索峰打开宁夏教育云平台,给出了答案。“这是全国首个以省级为单位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云平台。”索峰介绍,2014年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智慧宁夏,教育云是其中的“八朵云”之一。与其他省份不同的是,宁夏所有学校都在这一个平台上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避免了重复建设,打破了各自为战导致的信息孤岛、资源孤岛和应用孤岛,为开展“互联网+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一大”就是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在宁夏教育云平台上,教师可以使用海量的教学资源,进行网络教研、学生辅导;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缺补漏;家长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家校互动,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学校可以借助云平台实现教务管理、班级管理等。“在宁夏教育云这一个平台上,就能解决学校所有的教育需求和管理活动,学校的特殊需求也可以无缝对接平台。宁夏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索峰说。在宁夏教育云上,目前已经有2300多万件教学资源、100余个教学和管理应用、400余个虚拟仿真实验、490多个网络名师工作室。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开通了学校空间,76%的学生和92%的教师在教育云上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和东部沿海地区比,宁夏既没有经济优势,也没有人才优势,拿什么做示范?那就必须立足宁夏的自身优势。”索峰的计划是,对平台的优化升级完成后,基于教育云平台宝贵的海量数据资源,联合高校、企业制定省级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标准,“你要做示范,就得有标准”。在宁夏,推进“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市县政府和校长的“一把手”工程。宁夏将“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纳入省级党委、政府对市县党委、政府的效能考核,同时开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情况的专项督导。在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是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晋级的重要依据。为了降低学校使用互联网的成本,宁夏以县为单位,政府采取与运营商统谈统付的方式,开展联网攻坚行动。目前,宁夏“云—网—端”服务架构初步形成,全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网络,76%的学校互联网带宽达到100M以上,97%的班级配备数字化教学设备。一根网线,促进教育公平弥补优质师资不足的短板、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促进教育公平,是推动“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目的。“小鸡说话叽叽叽,小鸭说话嘎嘎嘎……”冬日的清晨,清脆的童声从六盘山腹地的一个乡村教学点传出,冬季萧索的大山顿显生机。泾源县泾河源镇高峰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共7名学生,正在通过网络在线课堂与几公里外的白面民族小学中心校、白吉教学点同上一堂音乐课。“我们请第二组的马浩楠同学为大家示范一下。”在主课堂,白面民族小学音乐教师张建霞看着右前方的屏幕说。屏幕上是辅课堂——高峰教学点和白吉教学点课堂的实时画面。马浩楠拿起话筒,跟着老师的节拍响亮地唱起了儿歌《动物说话》,3个教室同时响起掌声。这是宁夏在中南部9个县区推进网络在线课堂“一托二”模式的典型应用场景,即一个中心校带两个教学点,统一作息、统一课表、统一进度、统一评价,通过互联网共享优质资源。以泾源县为例,全县7个乡镇中心校全部搭建了具有远程互动教学功能的主课堂,14个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搭建了远程互动教学辅课堂,400M以上网络带宽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确保画面和声音不出现延迟和卡顿。泾源县教体局局长马志清介绍,目前网络在线课堂形成了乡镇中心小学托教学点、县城示范学校托农村薄弱校、区内优质校托县城薄弱校、区外示范校托县域中小学4个层次,逐级牵手避免了被托校和引领校之间因基础差距过大而导致“水土不服”。从全区范围来看,“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以来,宁夏加快推动网络在线课堂建设,在线互动课堂教室覆盖全区60%的中小学校,1000多所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网上结对、线上牵手,开展跨县区、跨学校的“一托二”互动教学教研,解决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问题。“校园里又有了歌声,娃娃们也活泼起来了。”高峰教学点教师陈大庆说,不仅学生学习素养提高了,他自己也通过中心校“一托二”提升了教学技能。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互联网+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是另一种体验,直接关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生产实训基地——汇财代理记账中心,“远程视频教学+企业真账实操”让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对接实际工作需求,开展线上真实业务工作,为小微企业进行代理记账和保税,很好地解决了会计专业学生前往企业顶岗实习难度较大的问题。“对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来说,产教融合有着先天区位劣势,大型企业少,学生顶岗实习资源有限,互联网在这方面能有效弥补短板。”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润安说,教学、生产性实训和现代学徒制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融合,为西部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遇。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宁夏职业教育的常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问题。一块屏幕,催生课堂变革技术的发展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审视教学的新视角和更广阔的教学创新平台,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驱动下,传统课堂正在发生变革……走进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的教室,你会发现教室设置是这样的:每4张桌子摆在一起,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们面对面坐着形成小组,有组长、记录员、声控员、监督员。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展示经常发生。从2014年起,回民二小先后建成和使用未来课程中心、智慧魔方科技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实验中心,五年级12个班全部建成智慧教室,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终端。空间有了,技术有了,教师也培训了,但是校长黄莉发现期待中的变革并没有发生。“硬件有了,不代表就是‘互联网+教育’了,只有打破传统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工具技术的作用。”黄莉和同事们决定建构一整套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匹配“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发起一场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和自我评估的能力,回民二小设计开发了博雅4A智慧课堂:学生通过微课提前预习,教师收集学生课前疑问作为课上探究的起点和主线;课上教师设置典型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或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通过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助手及时反馈,并为学有余力学生布置挑战性任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原来是教师备课教学生,以教为主,现在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学为主,课堂知识容量更大、效率更高了。”回民二小五年级语文教师王菊莲说,技术的发展倒逼教师走出舒适区,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模式。技术催生的课堂变革不仅发生在回民二小一所学校。在银川十五中,依托宁夏教育云平台,打破了学生自主预习后教师手工批阅反馈不及时、效率不高的困境;课上,教师依据学情检测大数据,有针对性地靶向教学,教学效率极大提高,同时借助教学助手、移动讲台等技术,小组合作、展示探究有了更多可能;课后,同步录制的授课微视频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学生评价不再单一,变为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学情评价等综合表现评价。在技术的驱动下,学校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以校本“讲学稿”为载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效教学模式。挂牌“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一年多来,对于如何开展“互联网+教育”宁夏召开了几十次推进会,组织基层教育局长、校长、教师交流观摩,目的就是要打开思路,破除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推进‘互联网+教育’,本质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思维、模式、方法推进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李秋玲说。(本报记者 欧媚)

反复终始

依托“互联网+”打造精致教育

为构建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格局,推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今年4月份,省教育厅启动了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评估认定工作,以点带面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近日,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一批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名单,我市第三十中学位列其中,并位居我市第一名,可知其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成绩突出。 领导重视,专家引领,规划先行 市第三十中学是我市的窗口学校,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更是明确了建一所面向未来的智慧学校的办学愿景。该校对信息化发展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屈新红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先后邀请清华大学韩景阳主任、市教育局局长和副局长、市电教馆馆长等多名专家、领导莅临学校调研指导,问诊把脉,确立课题,研制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抢抓“互联网++”给学校带来的发展机遇期,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3个方面,从规划、设计、建设和应用4个层面,全面系统推进市第三十中学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目标。 加大硬件建设力度,运用“今目标”网络办公为实现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目标,该校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学校互联网接入带宽500M、局域网带宽1000M,校园无线WiFi全覆盖。建成电子书包实验班12个、录播教室1间、创客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35间、微课录制室1间、信息技术学习室2间、深信服云桌面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等。 为了克服以往办公工作的繁琐性、局限性、滞后性等弊端,提高办公效率,使学校的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有序、有据且高效进行,学校使用了“今目标”办公OA进行网络办公。至此,学校的公文审批、请假考勤、工作计划、公告通知、录播预约等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都在网络上进行。学校教职工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通过智能终端了解学校工作、处理办公事务,将学校的办公转移到了手指触动屏幕的瞬间。 立足课堂,深度融合,全时教学智慧课堂已经形成 “全时教学模式”智慧课堂的理论思想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广泛的学习资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与发展体验。 “二维码班级文化”建设,助推学生“学习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全时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在课堂支撑——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将班级信念、小组建设、师友互助、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展示能力等分类别、分批次制作成微课,通过分享“二维码”的形式,在学校中交流、在家长中分享。通过交流分享,家校共同努力、共同督导,最终得到提高学生“学习力”的目的。 网络协同备课,由传统备课转为数字备课。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各个班级的教育资源均衡,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发挥集体备课的智慧,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学校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协同备课形式。 备课过程由主备课人发起备课任务,同学科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及时反馈,在云平台上讨论交流共享资源。这样就使教师的教研不仅发生面对面交流时,可以发生在触动手机屏幕的每一个瞬间,使教师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交流、教研,备课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且从根本解决了“全时教学模式”中,教师备课资源准备难的问题。线上课前学习。线上预习就是学生根据老师准备的课前学习任务清单,自主进行微课、习题检测等数字资源的课前学习,并借助互联网进行在线交流答疑。 学生完成预习并在规定时间提交作业后,在学情分析平台的帮助下,作业的提交情况、完成情况、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及整体预习效果等诊断报告便会马上反馈到学生和教师的智能终端。根据诊断报告学生能及时进行再预习,老师也能对第二天的课堂作出及时调整与改善,对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与常规教学相比,作业的评价反馈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双主教学,二维码评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双主教学就是基于广泛的学习资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设疑和答疑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上课教师利用课前大数据诊断分析的结果,先进行课前预习答疑,包括学生小组合作答疑和教师集中答疑,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中其他知识的学习与重点难点的强化训练。整个课堂中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生生讨论、互提问题、互帮答疑、强化训练、教师解疑的形式进行,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从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评价,学校创新了课堂评价方式——二维码评课,就是教师之间可以通过扫描个人二维码的形式进行线上评课,同时结合线下评课,全时高效。 “全时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实施以来,该校组织了大量的校内优质课活动。校内校外的许多领导、专家和老师到班上听课考察,传统的评课方式很难做到节节点评、人人交流。二维码评课方式对其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和发展。每一名听课者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利用“问卷星”免费资源,及时精准地把自己听课后的评价、感受、建议传递给讲课教师,并进行交流讨论,使讲课教师能获得更多的原汁原味的点评和建议,从而使教师之间的评课发生在触动屏幕之中,使教师的成长孕育在彼此的点评之中。 应用和培训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和本校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校本培训。学校信息化发展培训是关键。以切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根本;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目标;以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微课在校本培训中的应用和月座谈会为切入点,将线下线上校本培训有效融合,使校本培训从“集中学、要我学”变为“随时学、我要学”,发挥教师的内驱力,进而从真正意义上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使校本培训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支撑。 数字图书馆的落成,使学生的阅读发生在随时随地。该校依托“互联网+”,建成了市第三十中学数字图书馆,使学生的阅读由图书室扩展到智能终端,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使该校成为一所充满书香气息、阅读气息的学校。 市第三十中学依托“互联网+”,打造精致教育,进行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效地解决了互联网环境下学校管理方式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问题;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问题;有效地解决了“人人通”的应用问题。该校师生有信心在今后的实践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文章来源:新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