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总数已达375家,基本实现市州全覆盖今日晏闲

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总数已达375家,基本实现市州全覆盖

楚天都市报12月24日讯(记者李碗容 通讯员孙刚 丘剑山)记者今日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截至目前,湖北省科技厅备案的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总数已达到375家,包括产业技术研究院30家,产业创新联合体4家,专业型研究所(公司)10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31家,主要涉及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生物以及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基本实现市州全覆盖。为进一步推动“楚才在鄂”人才优势转化为“楚才兴鄂”现实生产力,省科技厅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据介绍,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在“新”,核心也在“新”,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目前,湖北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分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专业型研究所(公司)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种类型。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约8.6亿元,同比增长186.67%,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经费支出超3亿元,产业创新联合体研发经费投入近1.6亿元,专业型研究所(公司)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研发经费支出超4亿元,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与动力明显提升。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产出明显提升,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专利申请量超过2000件,有效发明专利1000余件,有效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500余件。其中,25家研究院专利申请数为932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91项,增长了72.27%;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00余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42项,增长了200%;科技成果转化168项,为去年同期的200%。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人才集聚效应明显提升,共吸纳专职科研人员5081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1008人,硕士、博士学历的科研人员2920人,硕博学历的科研人员占比77.3%。如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就成功吸引国内外生物领域高层次人才150多人。同时产业服务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近 400 家,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近25亿元;签订技术交易合同为2500 余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亿元。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构建“技术+管理+资本”有机融合的高效运作机制引入各类金融资本与投资团队,为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如省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发起设立的湖北航天高投光电子投资基金融资近6亿元。

猛鬼屋

湖北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375家 基本实现市州全覆盖

央广网武汉12月25日消息(记者左艾甫)25日,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了解到,截至目前,经该厅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375家,主要涉及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生物以及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基本实现市州全覆盖。目前,湖北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分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专业型研究所(公司)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种类型。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30家,产业创新联合体4家,专业型研究所(公司)10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31家。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约8.6亿元,同比增长186.67%。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经费支出超3亿元,产业创新联合体研发经费投入近1.6亿元,专业型研究所(公司)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研发经费支出超4亿元,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与动力明显提升。数据显示,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专利申请量超过2000件,有效发明专利1000余件,有效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500余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00余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42项,增长了200%;科技成果转化168项,为去年同期的200%。产业创新联合体成为集聚高端创新人才资源的新载体,湖北省由刘经南院士团队、姜德生院士团队、舒红兵院士团队、马丁院士团队等4家产业创新联合体正式备案,聚集了一批高端人才。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近400家,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近25亿元;签订技术交易合同为2500余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亿元。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构建“技术+管理+资本”运作机制引入各类金融资本与投资团队,为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提供科技金融服务。

甘棠

重要名单!最高获批62万元!湖北这个研究院厉害了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愈密切。作为湖北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湖北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也不容小觑。回望不平凡的2020年,湖师大人矢志创新、砥砺前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湖北师范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下称研究院)作为学校以科研为主的学术研究机构,在2020年更是频频发力,共有8个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成功获批立项。2020年,湖北师范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8个项目成功立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2项,面上项目1项,获批最高科研经费为62万元;其余5项为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技厅项目。相比2019年,研究院在科研项目上的数量与质量都有了极大提升。湖北师范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于2016年3月31日正式成立,依托湖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是一个以科研为主的学术研究机构。现有材料制备、微纳加工、结构表征、性能测试等大型仪器设备70台/套以上,总值3000余万元。学院人才济济,科研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上三个学院中从事与材料相关研究的学校在编教师,另一部分则为由研究院和人事处组织招聘引进的科研人员。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兼职教师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3人,包括楚天学者1人、楚天学子3人、“磁湖学者”特聘讲座教授4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美国物理学会Fellow 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近年来,湖北师范大学统筹校内外优质资源、谋划全校学科布局、夯实科研制度保障,为广大科研人员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2020年全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8项、国家自科基金16项,较上一年增长50%,科研项目总经费较上一年增长26.5%。该成绩的取得是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加强科研工作所结出的硕果,湖师大的科研工作正在扎实地稳步向前发展!素材来源:湖北师范大学

李觏

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湖北省科技厅实现“四个提升”

为进一步推动“楚才在鄂”人才优势转化为“楚才兴鄂”现实生产力,今年以来,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有力支撑了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炜介绍,截至目前,经省科技厅备案的我省新型研发机构总数已达到375家,包括产业技术研究院30家,产业创新联合体4家,专业型研究所(公司)10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31家,主要涉及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生物以及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基本实现市州全覆盖。研发投入明显提升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约8.6亿元,同比增长186.67%,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经费支出超3亿元,产业创新联合体研发经费投入近1.6亿元,专业型研究所(公司)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研发经费支出超4亿元,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与动力明显提升。科技成果产出明显提升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专利申请量超过2000件,有效发明专利1000余件,有效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500余件。其中,25家研究院专利申请数为932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91项,增长了72.27%;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00余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42项,增长了200%;科技成果转化168项,为去年同期的200%。人才集聚效应明显提升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共吸纳专职科研人员5081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1008人,硕士、博士学历的科研人员2920人,硕博学历的科研人员占比77.3%。如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就成功吸引国内外生物领域高层次人才150多人。产业创新联合体成为集聚高端创新人才资源的新载体,湖北省由刘经南院士团队、姜德生院士团队、舒红兵院士团队、马丁院士团队等4家产业创新联合体正式备案,聚集了一批高端人才。产业服务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近 400 家,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近25亿元;签订技术交易合同为2500 余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亿元。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构建“技术+管理+资本”有机融合的高效运作机制引入各类金融资本与投资团队,为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如省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发起设立的湖北航天高投光电子投资基金融资近6亿元。据介绍,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在“新”,核心也在“新”,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一般来讲,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特征。新型研发机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产学研金全链条通道,对促进创新资源科学高效优化配置,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湖北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分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专业型研究所(公司)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种类型。(孙刚 丘剑山)

怨乎

湖北省今年将建设2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

楚天都市报6月12日讯(记者陈倩 刘丁维)下午四点,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第108场新闻发布会,解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并回答记者提问。参加发布会的人员包括: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吴麟章;湖北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孔祥恩;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盛章学;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阳。吴麟章说,新型研发机构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等特点。当前我省主要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已批准25家。2019年申请专利达到550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超过6亿元。我们将进一步丰富新型研发机构类型,推进研发机构建设。2020年将建设2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促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

拖绅

湖北省研究生院排行榜TOP10,优质资源扎堆,2所985,5所211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湖北省大学名单,湖北省一共有129所大学,其中本科68所,专科61所,这些数据可能不惊人,但是湖北省有2所985,5所211,这可以说是除了北上广等大城市以外比较罕见的了。聚集了这么多优质资源,自然少不了对这些名校进行比较,但这也真的很难抉择,小编今天向大家推送的是研究生院排行榜,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一所中国著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也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至今已有125年办学历史。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是著名的七校联合办学高校之一,是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与清华大学一同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的两所中国大学之一。入选《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作“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是一所源远流长的高等学府。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世界一列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其办学源头溯源于1898年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历经传承演变,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是由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体,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地球科学的最高学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涵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院校,由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设.。湖北大学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截止2019年3月6日,学校有武昌主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个学科入选US News世界最佳学科,5个学科入选ARWU世界一流学科。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是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共同参与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优秀高校,湖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拥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江大学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提供的全部内容。免责及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颂论形躯

湖北:争创两大中心 打造科创策源高地

编者按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争创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作为科教大省,湖北在迈向科技强省的征程中,有哪些优势?将如何布局落子?广大科技工作者将如何担当重任?将会产生怎样的蝶变?即日起,本报推出“打造重大创新平台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系列报道,多方位展示在科技领域大胆创新、破解难题的“湖北探索”“湖北作为”,敬请关注。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推进科技创新,核心是人才,基础在平台,关键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研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鼓励科研人员做中国原创的、自主的科研。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建设高水平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争创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提升湖北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获悉,我省正积极布局武汉光源、神农设施、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农业微生物设施等大科学装置,聚焦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种等优势领域组建一批湖北实验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高“钱变纸”“纸变钱”能力,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初衷,力铸科技创新策源高地。有底气 创新资源多、潜力大一块普通的导电玻璃,用丝网印刷技术,分三层刷上二氧化钛、二氧化锆和黑色的碳电极,再填充一些钙钛矿材料,就能在家里发电。一个外形像电话亭的大数据光盘库,里面最多能放12240张光盘,每张光盘存储量达到128G,其总容量超过了1.5P(1P是1T的1000倍)……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韩宏伟教授团队研发的“印刷太阳能”,比传统太阳能转化方式更高效、更便宜。谢长生教授团队研发的大数据光盘库,量产后,成本仅为硬盘的50%,保存周期至少30年。作为我国首批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该中心站在光电子创新的潮头,取得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于产业和市场。像这样高端的科研成果,荆楚大地每年都会给人惊喜,而一年一度的科技奖励大会获奖项目,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科技人员首次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8项成果(通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由我省主持完成14项,主持项目获奖总数仅次京沪居全国第三。作为科教大省,湖北科研基础厚实。目前,湖北建有国家研究中心1个、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数量全国排名第四),省级重点实验室181个,建成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武汉生物安全(P4)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全国排名第四),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个。2020年,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87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6%,同比“十三五”开局之年增长103.3%。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炜介绍,“十三五”时期,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实效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科技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多项指标实现大幅提升。湖北全社会Ramp;D投入由561.7亿元增至957.88亿元,Ramp;D人员由22.1万人增至28.55万人,科研机构由2245家增至3678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4.3件增至10.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5028.94亿元增至8922.8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由3317家增至104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由830.1亿元增至1687亿元。《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19》显示,湖北省基础研究竞争力排名第6位,在地球科学、测绘科学技术、水产科学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研究实力全国领先。日前,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创新能力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补短板 加速建设大科学装置北京、上海直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沪、皖、浙等地先后组建上海张江实验室、合肥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浙江之江实验室;南方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瞄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入新发展阶段,各地抢抓机遇,力争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大科学设施集群—创新集群—科学(技)城”。主持完成《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19》的科技大数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钟永恒研究员介绍,湖北是老牌科研大省,家底丰厚,但高层次、顶尖级、战略性的大平台和大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直接影响着我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建,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我省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形成更大竞争优势。时不我待,形势逼人。湖北急起直追,加快补短板。今年1月,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武汉光源”,将分阶段建成世界领先的第四代低能区同步辐射光源和中能区同步辐射光源。集成现代多维组学、基因操作和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的“神农设施”,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牵头,预计一年内完成预研,目前已建成智能温室,完成作物CT等关键设备样机研制。脑科学、肿瘤免疫学、临床诊断等前沿研究的核心装置“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由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精密测量创新研究院共同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预研。集成农业微生物超通量、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技术方法的“农业微生物设施”,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已完成关键技术验证和样机试制,预计四年内同步完成预研和建设工作。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我省还有岩土模拟设施、沼山设施、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项目、碳捕集与封存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正在积极推进中。强引领 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如果说武汉是湖北科技创新高地的皇冠,那么,光谷无疑就是武汉最亮的一颗明珠。在光谷这片创新热土上,集聚了近百所高校、70多名两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家国家研究中心、2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5000家,约占全省60%;在“光芯屏端网”、生物、智能等领域,集聚了中国信科集团、长江存储、人福医药、东贝集团、科峰传动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在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中,令人耀眼的光谷,必将承担更重要的使命。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记者获悉,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辐射带动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协同发展,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是加快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引擎工程。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在总体定位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坚持区域聚焦、要素集聚、两链融合、协同发展的发展原则,定位于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全国科创中心和武汉东湖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先行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大走廊。立足新时代新起点,在发展目标上,2025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区域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创新成果,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创新产业发展高地,培育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智能产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到2035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将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东湖科学城成为全球创新高地。辟新域 组建“1 N”湖北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湖北省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一批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湖北实验室正在组建中。在光电科学领域,湖北将对标国家实验室,围绕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生命光电子等领域,开展从“0”到“1”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推动湖北省“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为“武汉·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提供战略支撑;在空天科技领域,湖北将围绕国家自主可控的空天信息科技发展战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系统性科技创新和集成性、融合性产业化实践;在生物安全领域,湖北将聚焦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前沿基础研究;在生物育种领域,湖北聚焦现代生物技术前瞻性基础研究以及现代种业绿色健康发展关键技术瓶颈的重大突破。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湖北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科研实力雄厚、竞争优势明显、基础条件成熟,组建的湖北实验室采取“1 N”的建设模式,由牵头单位联合相关领域优势力量共建,形成“核心 联盟”的创新格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研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砥砺自立自强之志,锤炼独创独有之能,湖北,正在“创新赛道”上全力提速!(文俊 丘剑山)

持戒

《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指南》正式发布

日前,为进一步优化部署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湖北省科技厅编制发布了《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根据湖北省不同区域经济情况、科技发展现状等,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核心人才及其团队创新能力、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投入等提出明确要求,切实鼓励和引导市州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试熟化、企业技术研发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股权投资等活动的新型研发机构。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科技厅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支持高校院所与市州联合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截至2019年底,湖北围绕重点产业及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需求,先后建设了2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逐步形成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通过学习外省好的经验做法,省科技厅在若干个产业技术研究开展了“研究院+运营公司”的运行机制试点,通过人才团队持大股,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焕发了勃勃生机。2019年,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社会的业务收入达到近5亿元,研发经费支出超3亿元;科研仪器设备原值近3亿元;有效发明专利350余件,有效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近200件;企业衍生孵化近200家,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近8亿元;签订技术交易合同为1300余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近2.5亿元。其中,省智能装备制造研究院拥有入驻团队72家,入驻团队研发人数达600人;省生物技术研究院入驻企业共计108家,入驻企业年收入达5.64亿元,纳税金额2800万元,收入超千万企业共计15家;省咸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申报的《具有自适应学习能力的变容式智能洗扫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化药分析检测中心通过美国FDA的cGMP认证。在今后一段时间,省科技厅将集中优势资源,围绕湖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和“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聚焦光信息、先进存储、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整合高校智力资源、社会资本资源、政府政策资源,重点开展应用开发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一体的系统性创新活动,通过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全省范围内成为地方特优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样板。

极限王

湖北院士最多的3所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名列第一,第三鲜为人知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而院士无疑是一所大学值得骄傲的资本,是大学中国宝级的存在。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共有两院院士80人,那么湖北省院士最多的3所机构都有哪些呢?第一、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截至2019年底,华中科技大学共有两院院士1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华科拥有的院士数量在湖北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不过据华中科技大学官网介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教授于2020年2月份逝世,目前华科拥有全职院士1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熊有伦、程时杰、罗 俊、丁 汉、陈孝平、骆清铭中国工程院院士:崔 崑、潘 垣、张勇传、周 济、樊明武、李培根、李元元、李德群、丁烈云、马 丁、邵新宇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任的全职院士中,有6位先后担任过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分别是杨叔子、周 济、樊明武、李培根、丁烈云和李元元,可以说院士已经成了华科校长的标配,而且其现任党委书记邵新宇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由院士出任书记的情况很是少见。此外罗俊和骆清铭分别成为了中山大学和海南大学的校长。第二、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截至2019年底武汉大学共有两院院士15人,不过进入2020年以来有2位已经去世,目前,武汉大学共有13位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其中一位同时还是中科院 院士),拥有的院士数量在湖北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邓子新、龚健雅、舒红兵、朱玉贤、夏军、徐红星、窦贤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茆智、李建成、李晓红武汉大学有一位特殊的院士,他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就是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领域的顶级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除了这两个响亮的称号之外,他还曾担任过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后 合并到武汉大学),他还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三、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不招收本科生,所以知名度没有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高。目前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拥有两院院士1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院士数量在湖北各机构中位居第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许厚泽、曹文宜、朱作言、叶朝辉、赵进东、桂建芳、孙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杨春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是是中国科学院在武汉的派出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协助中科院进行所在地区研究所领导班子建设,在授权范围内代表中国科学院与地方开展合作,为所在地区研究所提供服务等。目前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系统各研究所共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6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420余人,共有在学研究生1489人,其中博士生756人,硕士生733人。

挞玉毁珠

湖北新型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市州全覆盖

中新网武汉12月24日电 (梁婷 孙刚 丘剑山)记者24日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截至目前,经该厅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375家,主要涉及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生物以及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基本实现市州全覆盖。目前,湖北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分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专业型研究所(公司)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种类型。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30家,产业创新联合体4家,专业型研究所(公司)10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31家。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约8.6亿元,同比增长186.67%。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经费支出超3亿元,产业创新联合体研发经费投入近1.6亿元,专业型研究所(公司)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研发经费支出超4亿元,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与动力明显提升。数据显示,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专利申请量超过2000件,有效发明专利1000余件,有效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500余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00余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42项,增长了200%;科技成果转化168项,为去年同期的200%。产业创新联合体成为集聚高端创新人才资源的新载体,湖北省由刘经南院士团队、姜德生院士团队、舒红兵院士团队、马丁院士团队等4家产业创新联合体正式备案,聚集了一批高端人才。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近400家,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近25亿元;签订技术交易合同为2500余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亿元。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构建“技术+管理+资本”运作机制引入各类金融资本与投资团队,为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