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职博士待遇怎么样?一画

在职博士待遇怎么样?

在职博士,是一个人研究生毕业后,职场打拼到中高层,对自己除了职业生涯提升外,另一个学历提升的顺理成章的更高要求。但是硕博通老师的学生,大部分在读博士的和有志于2020年进行在职博士报考的学生,大部分都人到中年了,花了精力财力拿到的在职博士,待遇到底怎么样?和拿在职博士之前,我们在单位,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否能有所提升呢?正所谓小孩子才将对错,成年人只讲利益,在职博士到底要不要读,他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呢?硕博通老师做在职博教育十几年,眼见有上万同学通过努力拿到在职博士学位。是很有发言权的,听我说说吧。先说结论,在职博士确实能让您走上人生巅峰,非常非常值得学习!在职博士学位不好拿,一来是学费贵,学的人少,二来是确实导师对学员要求严格,就算您入学了,能否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证书还是未知数,拿社科院在职博士来说,每个班真正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的只占20%左右。但是,经过您的努力,最后拿到在职博士学位证书的那一刻,您的人生将走上巅峰。待遇极其诱人,无论您是在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学术机构或院校中,您的薪水,地位,都将获得非常大的提升。首先,博士这个头衔,社会认可度极高,您拿到的博士学位,和全日制博士,没有任何区别,全球认可,在您的单位和社会上,提到您的名字,后面一定会有博士帮衬着,瞬间就高大上有木有。其次,但凡做在职博的院校,都是名校,无论国内的社科院,北师大,中科院,上海交大,华中科技大学,还是国外的荷兰商学院,法国尼斯大学,都是名校。拿到这些名校的学位,极其的给您增加光环。再次,硕博通老师的学生里面,有一些事业单位和高校的学生,他们本单位就有红头文件规定,获得在职博士学位的同学,直接就是正科级待遇,企事业单位能把这个写进规定里面,您可想而知,在职博士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有多高。以上是硕博通老师为您带来的:“”在职博士待遇怎么样?“”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加硕博通老师的百家号。更多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资讯,学员心得,这个圈子的动态等着和您分享。

赐真经

又是华科人!美女博士年薪156万入职华为!工资如何用,她称在深圳也难买房……

近日,华为最高档“天才少年”张霁以年薪201万入职华为,冲上微博热搜。而张霁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同学姚婷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年薪高达156万,实力诠释了“美貌与智慧并重”。网友看后纷纷感叹:谁说读书没用!图片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据报道,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新型存储介质(NVM,SMR),数据库和键值存储系统。姚婷有多优秀?从本科的历程中便能体味一二:参加辩论队、中英文演讲;担任外联部副部长、辅修第二专业英语对外翻译、支教;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大赛等等……在读博期间,也是敢于挑战自己的短板,抓住各种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参加学术会议、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给自己充电。姚婷在西部数据有着3个月的实习经历,但是当时的她更希望留在高校发展,所以并没有选择主动投简历,而是各个企业的HR联系到她,才决定开始面试。入职华为,也是接到对方的电话,“有一天突然收到了华为HR的电话介绍部门情况并邀请投递简历。我觉得研究方向合适所以提交了简历,随后开始几轮技术面、部长面试、总裁面等等。”当时她收到了西部数据、华为、腾讯和阿里的Offer。在华为面试后,姚婷觉得她的研究工作和部门的方向比较契合,所以就在自己所在的实验室与华为开展了一个项目。因此相对于国内其他公司,姚婷对华为的部门更为了解,觉得能够发挥博士期间所学,于是选择了加入华为。对于在华为的职业规划,她说“当下想的是做出有价值的成果,不辜负这份offer和这份offer里承载的期望。长远的,希望能让华为的技术在存储类的国际顶会上受世界瞩目,为华为云存储的发展和壮大、为计算机存储领域的进步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156万年薪如何用?她称在深圳也难买房姚婷作为集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的少女,用自己出色的实力证明了这一点。“外界普遍误解女博士年纪大、严肃无趣、难以接近,其实我们很年轻,很有活力。”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姚婷这样说。女孩子不适合学理工科,这个观念已经在太多中国人脑中根生蒂固了。姚婷也听闻过某个互联网公司不招女博士。面对这种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她选择做出出色的工作,通过自身能力说服周边的人,慢慢打破这种偏见。图片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对于现在年轻人报怨的996,她认为“其实我本身并不排斥压力和竞争,我妈妈也常说我是需要压力才能更快进步的人,但我内心里是希望这一代的年轻人能活得更松快些。”据红网报道,上高中之前的姚婷也曾上过课外培训班,但她觉得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教育更重要。而对于别人口中的“天才美少女”“优秀”之类的定义,她表示:“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宣传的点。因为在我的领域优秀的人特别多,所以我也并没有觉得自己怎么样。”对于156万年薪的使用,姚婷第一个想到的是可以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但说到具体使用,姚婷有些无奈地表示“156万放在房价都要10万一平的深圳市来说,感觉也很难做些什么。”来源:红网视频截图中指院发布的2020年7月百城房价指数显示,深圳新建住宅均价54566元/平方米,房价中位数56000元/平方米。才刚入职的姚婷一时被卷入网络热潮。面对公众铺天盖地的赞扬,她却十分清醒:“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是要看他创造了多少价值,并不是说我拿到了156万年薪我就成功了。人生不是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我现在即使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巅峰,它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巅峰。而我中考的时候2A4B的成绩,它也不一定就是失败。这种节点上的得失,都没有什么价值。如果能够真正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或科研成果那才是有价值的。”网友:美貌与智慧并重什么是华为“天才少年”今年以来,华为至少已经招募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两位博士生张霁和姚婷,以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的两名本科生。华为未披露今年招募了多少位“天才少年”。据证券时报报道,去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了一份总裁办电子邮件,根据这份邮件,华为对八名2019届顶尖学生实行年薪制,这八名员工均为博士学历,最高两名员工的年薪为182万-201万元;两名员工的年薪为140.5万-156.5万元;最后还有四名员工的年薪为89.6万-100.8万元。在这份发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华为公司表示,要打赢未来的技术与商业战争,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双创驱动是核心动力,创新就必须要有世界顶尖的人才,有顶尖人才充分发挥才智的组织土壤。2019年6月27日,任正非在华为公司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的讲话提到,“今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他说,“华为公司未来要拖着这个世界往前走,自己创造标准,只要能做成世界最先进,那我们就是标准,别人都会向我们靠拢。华为“天才少年”的招聘标准非常严格,一般需要经历7轮左右流程:简历筛选、笔试、初面、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难度非常大。但据长江日报报道,从去年12月至今,单是华中科技大学,便有三位“天才少年”入围这项计划。他们分别叫左鹏飞、张霁和姚婷。左鹏飞和张霁拿到的是薪资最高档(182-201万人民币/年)。为何华为喜欢招华科人?日前,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在腾讯新闻参与线上活动时透露,目前在华为担任重要职务的郭平、孟晚舟等,都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我校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我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我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上游新闻综合每经、人民日报、金融界、中国青年报等

和同

兰州大学迎来新任书记,华科又走出了一位副部级高校正职校领导!

12月27日,又一所双一流高校迎来新任书记。据教育部官网消息,12月27日,任命马小洁担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袁占亭不再担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职务。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走出的又一位副部级高校正职领导。马小洁,男,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学工部部长,武装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新疆大学挂职校长,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任湖北省内高校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18年9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19年12月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这又是华中科技大学走出的一位正职校领导,而且还是掌舵一所双一流高校。在前几年,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段献忠调任湖南大学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另外,之前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青岛科技大学马连湘以及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身上都有着“华科”标签。另外,在湖北省内高校中,新上任的长江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校长都是从华科成长起来。这种“华科现象”也是对华中科技大学多年以来人才培养的肯定。

大情人

59名博士生遭211高校清退,国内硕博毕业远比你想象的难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关于处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学籍的通知》,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对其学籍管理将作出分类处理。根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外不超过2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对没有达到申请延长学习时间基本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处理方式为:转硕、按结业处理、退学。今年以来,不少高校都对部分大学生作出退学处理!6月23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在官网向学生发出正式退学通知,要求学生在2周内办理离校手续。6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消息一出,很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觉得,辛辛苦苦考上的研究生就这样被退学了,是否太随意也太严格?其实,北交大的做法并非个例。就在去年,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做了退学处理,包括5名博士生、67名硕士生,即该校每40个博士、每70个硕士里就有一个被退学。对逾期不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清退,也并非第一次。早在十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就对硕士、博士研究生300多人进行了清退,原因同样是这些人长期不来上课,有些甚至已超时学习两三年。事实上,清理“过期”研究生是有相关规定的。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根据国家对学籍的要求,研究生学籍一般是三到六年。具体到学校有自己的规定,比如广州大学,硕士生最长不超过5年,博士生不超过7年;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考研不易,但如果不且读且珍惜,集体清退就是给那些在校园里昏昏欲睡的人的一次警醒。清理“过期”研究生,其实不新鲜,只是在正常执行一个早已有之的管理规定,应该是常态。让大家觉得新鲜反倒说明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认知偏差,包括执行的偏差。研究生绝对不应该只和学历划等号,而更应该和能力划等号。的确,从“终端”着手清退超期研究生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未免遗憾,因为它意味着学生和高校双方时间、精力、经费成本上的沉没。有数据显示,2003年博士研究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延毕率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说明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率逐年增长,反映出“严入严出”现象愈发普遍,博士生培养质量越来越受重视。当然了,影响博士毕业难度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博士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能力以外,导师指导频率及指导学生规模、科研成果发表规定、论文选题等也很重要。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都有明确要求。比如,南京大学规定,理科生至少要在国际一流刊物或本一级学科顶级刊物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本专业S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在本专业SCI索引源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且必须全部是第一作者。“这还只是学校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位博士在读生透露说,部分院系、老师的要求比学校还高。所以,如果您觉得国内博士毕业太难,同时也不想放弃现有的事业,不妨可以选择免联考的在职博士(国际DBA)。国际DBA项目旨在培养已具备硕士学位或者同等学历以上的高级管理人才,是通过专业的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而被授予的博士学位。它体现了工商管理的最高学术水平。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徐说MBA】,谢谢!

国境线

快看!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在几月份?

现如今,对于那些在职考研的职场工作人员来说,由于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所以很想提前抽时间去复习备考,以便顺利通过就学期间的相关考试。那么,攻读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学员需要在何时参加考试呢?目前,该校在职教育所有考试中,除了同等学力结业考试没有固定时间外,其他考试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其中申硕考试时间是五月,专业硕士入学初试在十二月底开考,入学复试时间为三月到五月这一时间段,下文来具体说明。结业考试时间不固定一般情况下,院校会在学员读完课程之后就会组织结业考核来验收学员的进修成果,所以这一考试没有固定时间,大多和专业学制有所关联。申硕考试时间是五月欲要参加申硕的学员在三月份便能到学位网报名,随后在四月接受院校的认证审核,认证成功后在五月份便能参加申硕考试。入学初试时间为十二月底历年来,专业硕士入学初试时间也有明确规定,十月份报名,十一月现场确认,十二月底则是正式开考时间。入学复试在三月到五月通过初试的人在三月份即可正式参加院校复试考核,一般三月份考笔试内容,笔试通过后还需在四月接受面试考核,通过面试后便能进校上课了。考研消息!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成绩查询通道开启啦!

伊甸木

华中科大是华为的娘家,已有万名毕业生入职打拼

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4位“天才少年”,分别是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3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夏松什么是博士?碰到技术不能解决的你要创造技术解决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是跟他长期刻苦努力分不开的。”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是很突出的。”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培养科技性人才,周可教授举例,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培养接地气 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姚婷“3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学生培养,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他们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三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张霁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光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家国天下,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深厚渊源 至今有超万人来就职华为与“华科”的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任正非、李彦宏最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士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在华为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这个答案,再次诠释:“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

摆渡人

华科校长群独特现象统计:那么多大学校长都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华科校长群成为中国高校圈的特殊现象近日,一则高校人事任免的新闻在朋友圈里面引起了很多高校工作者的注意:“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骆清铭,任海南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让人注目的不仅仅是海南大学校长这个职位本身,更是近几年在高校圈的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华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群”。再把时间往前推一些:在2016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段献忠调任湖南大学校长,2015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如果再往前,“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任“华科出身的校长”还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新,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等。曾任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则更多了,如:原兰州大学校长王乘原重庆大学校长刘飞和吴云鹏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原电子科大校长邹寿斌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伟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原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凡、校长熊健民原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孟卫东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建培原海军工程大学校长郭立峰原空军雷达学院院长蓝江桥……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副校长更是不胜枚举:湖北地区:1、黄从新——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2、蒋昌忠——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3、刘 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4、周祖德——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 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70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5、张清杰——武汉理工大学校长,1984年、1990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6、张安富——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曾春年——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8、杨宗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无线电系,1988年获硕士学位。9、杨志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0、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理工大学人文硕士学位。11、刘建凡——湖北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副书记。12、熊健民——湖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3、顾豪爽——湖北大学副校长,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4、王世敏——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5、刘建平——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6、周应佳——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7、钟毓宁——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1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8、孙利生——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1969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李 杰——武汉工程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管委会主任。20、张建钢——原武汉科技学院院长,1985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1、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2、曾庆福——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3、刘 义——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4、彭育园——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5、漆腊应——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6、罗五金——湖北教育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7、李建勇——湖北教育学院副院长,2001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8、刘在洲——长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和博士学位。29、张万明——长江大学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30、石亚非——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31、何伟军——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二系。32、王青云——黄石理工学院副院长。32、周应佳——襄樊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4、李本林——襄樊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化学专业。35、夏再兴——咸宁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6、吴基良——咸宁学院副院长,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7、谭晓明——孝感学院副院长,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专业博士学位。38、王全新——荆楚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39、李金奇——黄冈师范学院副院长,分别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40、陈达云——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41、项喜章——武汉工业学院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42、邓院方——江汉大学副校长,原华工汉口分校副校长。注:任心廉,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周济曾教育部部长上海地区:1、许晓鸣——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陈小龙——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3、周哲玮——上海大学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华中工学院硕士。广东地区:1、喻世友——中山大学副书记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2、陈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3、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1969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陈 新——广东工业大学校长,1995年3月获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学位。5、孙友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196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锻压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6、顾佩华——汕头大学副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7、胡社军——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毕业华中工学院机械二系材料学硕士毕业。8、薛发明——广东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1964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专业。9、秦 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0、张碧晖——番禺理工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书记。11、冉丕鑫——广州医学院院长,1993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2、和 飞——肇庆学院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13、罗海鸥——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14、黄国泰——海南大学党委书记。15、关志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四川、重庆地区:1、邹寿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69年华中工学院毕业。2、肖铁岩——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获工学学士学位。3、吴云鹏——重庆大学校长(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4、刘飞——重庆大学校长(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198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5、陈志彪——四川外国语学院副校长。6、陈运超——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7、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198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8、陈 宁——西华师范大学校长,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9、李劲松——西华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西北地区:1、陈小筑——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197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郑晓静——兰州大学副校长, 1982年和1984年分别获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3、马小洁——新疆大学副校长。4、王智平——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5、郝 瑜——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6、王志刚——宝鸡文理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7、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8、张俊宗——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9、郭泽光——山西财经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10、周然——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生。11、段志光——山西医科大学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2、景志明——西昌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湖南地区:1、曹一家——湖南大学副校长,1990年、1994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周清明——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3、符少辉——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在职博士生。4、肖湘愚——吉首大学校长,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系。5、张建永——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6、李 明——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7、叶 泽——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获华中工学院本科、硕士和博士。8、洪源渤——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东北地区:1、杨宝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邹积岩——大连工业大学校长,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后。3、张德姜——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4、马连湘——青岛科技大学校长,1989年、2001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5、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6、郝书辰——山东财经大学(筹)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郭明顺——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8、阎明印——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正校级),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9、于晓光——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0、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2001~2010),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1、侯锡林——辽宁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2、邢宝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3、杨 光——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4、赵建国——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江西地区:1、高海生——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2、王爱和——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3、邓晓华——南昌大学副校长 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学系,工学学士。4、王 乔——江西财经大学校长。5、肖华茵——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河南地区:1、程 宏——黄河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1964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船舶电气毕业。2、丁庭选——河南大学副校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3、曹 奎——河南大学副校长,2002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4、邢 勇——河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5、姚锡远——南阳理工学院院长。6、林效廷——焦作大学校长。7、林世选——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8、许圣道——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福建地区:1、杨 勇——厦门大学副校长, 1982年1月华中工学院动力系毕业。2、刘 塨——华侨大学副校长。3、吴小南——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省人大常务会常委)。江苏地区:1、王 乘——河海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2、胡敏强——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力专业博士学位。3、王长青——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博士学位。4、姚寿广——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工学院工学学士学位。其他地区:1、郭 清——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 。2、杨世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3、伊继东——原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4、刘宗立——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2008年12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5、杨 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6、孟卫东——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7、塔西甫拉提——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8、朱晓峰——佳木斯大学副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9、胡国根——贵州工业大学原校长,1958年于华中工学院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毕业。10、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教学博士学位。11、刘超颖——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2、李继兵——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13、贺争平——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14、李培春——广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15、周怀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16、秦秋田——渤海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这一统计,还真是让人震撼!原来在高校的“校长朋友圈”里面,华中科技大学影响力居然如此之大,让人惊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据一种观点认为,“华科大校长群”的出现,孕育、萌芽在朱九思、杨叔子任校长时期,兴起在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任校长的当代。华科大也一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学生作风纯正、视野开阔、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甚至与“学在华工”成了民间口头禅都不无关系。(小e整理收集,资料信息网络收集,部分信息可能有挂一漏万之处,还请多指正!)

时隐时现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华为每年校招第一站是“华科”

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为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三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以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要能创造技术解决问题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跟他长期的刻苦努力分不开。”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科技性人才培养,周可教授说,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地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三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学生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3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最被任正非、李彦宏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孟晚舟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华为里面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会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

去而上仙

毕业生可以报考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吗?

毕业生参加工作,既可以获得不错的薪资,也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但由于对自身学识的不满,多会选择在职报考研究生,通过知名院校的培训,完善专业知识,那么,毕业生可以报考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吗?毕业生可以报考本校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和专业硕士皆可选择。以同等学力的方式报考,专科和本科都可免试就读,然而申硕只允许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的本科生报考。专业硕士本科和专科都可报考,详情如下。毕业生可以同等学力免试就读同等学力是可以免试学习本校课程的方式,专科毕业和本科毕业都可以参加课程的学习,实现在职提升,就读较为容易。本科学位获得满三年可申硕想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则需获得本科学位,并且本科学位的获得年限应满三年,便可具备申硕的资格,通过考试和答辩考取学位。专业硕士本科和专科都可报考本校的专业硕士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都可报考,只是需要具备的工作经验要求有所不同,本科报考,工作经验应为三年,专科报考,工作经验则应达到五年。均应通过全国联考和院校复试入学,在完成课程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获得双证。综上所述,毕业生因具备的学历不同,在报考本校课程研修班时需要达到的要求也会有一定的区别,按照各自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途径报考即可。

汝恶之乎

华科大材料学院,优秀毕业生风采,杨磊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荣获2019年度国家奖学金、三好研究生、知行优秀奖学金等荣誉。博士期间,分别在Acta Materialia, Materials and Design,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在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一作论文6篇。1,谈谈自己的科研经历?我是16级的博士,在读博之前,在企业已经工作了将近5年,刚入学校,科研很不顺利,因为很多基础知识已经忘记了。但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慢慢把相关的知识捡起来了。后面也顺利地申请到了联合培养的机会,于2017年10月前往比利时鲁汶大学学习交流一年。文章方面,前两年是沉淀期,在18年8月才发出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后面陆陆续续又发了5篇,也算是小有成果。2,在研究生阶段刚开始的时候会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课题感到迷茫吗?该如何走出迷茫,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呢?刚开始是有一些迷茫,特别是当对研究领域一无所知的时候。但是经过短暂时间的调整,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将自己以前的基础很好的融入到现在的课题中,并开辟了新的方向。我觉得在迷茫的时候,多看看文献,多和导师聊聊天,多和课题组师兄弟交流,仔细想想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能尽快的发掘自己的潜力。可以通过课余的生活调整自己。当做完一天的试验,或者感到迷茫彷徨的时候,不如在操场上走一圈,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或许就能调整好心态。另外,家人的陪伴是至关重要的。当你感到压力的时候,一定要多和家人沟通。3,是什么时候决定要出国继续深造的呢?该如何为读博/或者出国做准备?我是从刚读博开始就想到一定要出国去看一看,走一走。国内现在条件已经比国外好很多了,但是我觉得出去看一看走一走总能收获一些东西。出国最重要的准备就是英语,如果有志向出国联培或者攻读博士的同学一定要尽早通过雅思的考试,这样后续的申请工作会更加顺利。4,平时会经常参加课外活动吗?空闲时间是如何度过的呢?业余时间,有机会我会积极参与到学院或课题组组织的活动中,也会陪伴家人、打打球。5,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博士生涯时间虽然有4-5年,但是时间转瞬即逝,一定要目标明确,踏实做事,积极思考,努力创新。凡事都做好准备,机会就会落在你身上。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排版 | 董德泉图片 | 杨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