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西北工业大学强基计划发布,专业为数学类、应用物理学、化学类反于大通

西北工业大学强基计划发布,专业为数学类、应用物理学、化学类

西北工业大学发布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有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化学类。4月10日至4月30日登录西北工业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网上报名。6月10日至6月18日在报名平台确认是否参加校考。7月2日前举行考核(含面试和体质测试)。【具体简章】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根据《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文件要求,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西北工业大学2021年继续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以下简称“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育人成效显著。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我校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纪念表彰了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6位西工大校友获此殊荣,从2005年至今的14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奖者中,有23位在西工大学习、工作过;在航天领域,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中的两位,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等,一大批西工大杰出校友担任集团公司、院所、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在我校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符合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成绩拔尖,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综合素质全面且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简称:第一类考生)。第二类:基础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简称:第二类考生),考生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任一科目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获奖名单以中国科协(http://gs.cyscc.org/)公示为准。二、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结合我校相关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有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化学类,招生计划详见报名平台。各招生专业、招生科类和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如下:根据各省高考综合改革进程、中学素质教育推进情况以及我校历年招生情况,在陕西、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招生,具体招生省份和分省招生计划以强基计划报名平台公布为准。三、报名方式与选拔程序(一)报名时间和办法4月10日至4月30日考生可登录西北工业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网址: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699)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二)考生参加统一高考。(三)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四)每位考生可填报三个专业志愿。(五)报名考生确认考试报名考生须于6月10日至6月18日在报名平台确认是否参加我校考核,并签署诚信承诺书。逾期未确认或未签署诚信承诺书者视为放弃参加考核以及后续录取资格。我校将在确认参加考核的考生中根据入围校考办法确定入围名单。(六)入围校考办法6月26日前,对于第一类考生,依据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按分省招生计划数的4倍确定各省入围考核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末位同分同入围。对于第二类考生,达到我校破格入围的条件即可入围考核环节。入围考生高考成绩须达到生源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于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及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按照该省份确定的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对于第一类考生,高考成绩还须达到生源所在省高考满分的75%。(七)考核安排我校于7月2日前举行考核(含面试和体质测试),具体事项请考生关注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公告。1.面试考核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测试全程录音录像。采取专家组与考生一对一面试模式,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创新能力、兴趣志向、科研潜质、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洞察力、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在考虑专业等因素的基础上随机分组面试专家,每组包含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等各类别专家不少于5名;考生按生源地随机分组;第二类考生面试时间每人不少于60分钟。2.考生综合素质考核考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面试的观测点之一,并在面试中考核使用。3.体质测试进入考核的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体质测试,学生在六项测试项目中限选三项(选定后不得更改),其中测试成绩有两项及以上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测试办法详见附件1),合格标准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高三毕业生体质测试评价指标执行。测试项目:体重指数(BMI)、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跑、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八)录取办法1.综合成绩折算办法第一类、第二类考生的高考成绩、面试成绩分别占综合成绩的85%和15%,面试成绩满分100分,其综合成绩计算办法:综合成绩=高考成绩/高考满分×85+面试成绩×15%综合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按综合成绩高低进行排序。同分情况下依次按高考成绩、面试成绩、数学、语文、外语单科成绩排序。2.确定录取名单对于第一类考生,根据考生填报志愿和在相关省份强基计划的招生名额,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确定预录取名单,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确定专业。对于第二类考生,综合成绩达到同省份第一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的,予以录取。我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按招生计划审定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并报各省级招办审核,办理录取手续。录取名单将于7月5日左右在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公示。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本省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本省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四、培养方案强基计划录取学生,根据录取专业对应进入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进行专门培养。整个培养过程参照我校拔尖人才培养高地、教育教学改革前沿阵地——教育实验学院(荣誉学院)的培养模式,为强基计划学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优势资源和平台,实行导师制、小班化、探究式教学,加强通识教育、夯实数理化基础、提升国际化交流水平。培养有志于长期从事国家亟需关键领域和重大基础学科,具有优秀综合素质、扎实理工基础的领军人才。数学类专业结合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专业优势资源,聚焦数据科学、智能科技、先进制造和航空宇航等国防安全领域对于分析、代数、几何、统计等基础数学的强烈需求,面向科学计算理论与方法、网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统计与复杂性科学、计算几何与图像信息处理等国际科技前沿,致力于为数学和国防科技领域培养“数理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思维宽广、综合素养深厚”的高层次创新型数学拔尖领军人才。应用物理学专业结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优势,面向未来空间技术与工程中的物理与技术问题,如空间站材料物理、凝聚态物理、微纳光子与信息光学等国际前沿问题及国防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坚实物理基础、独立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未来能在引领人类发展进步的国家重大需求领域从事物理学和相关国防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为科学家、总师等各类领军人才。化学类专业结合化学与化工学院长期以来服务国防军工的专业优势,面向国家发展中关于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重大卡脖子难题和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围绕智能与高性能材料、能源与催化、绿色化学过程等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及国防技术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培养具有坚实化学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独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未来能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国防科技领域从事化学基础研究和重要功能材料研发的“理工复合型”领军人才。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实行“3+1+N”的“本硕”或“本博”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选择“本博”模式。“3+1”为本科强基学习和本科阶段本博或本硕衔接学习年限;“N”为所在学科的博士或硕士学习年限。本科强基学习阶段实施动态分流和补入机制。每学年结束后进行一次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分流出强基计划,转至录取强基计划专业对应的普通类专业进行后续培养。由学生转出后留置的空缺名额,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在普通类专业遴选优秀学生进行补充,转入学生需补修相关课程。成绩考核符合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以学科交叉培养。五、奖励激励(一)设立强基计划创新专项奖助金,用以支持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实训、高挑战度实践、参与重大科研任务等方面的工作。(二)设立强基计划学业专项奖助金,对强基计划学生全覆盖。同时,在我校奖助学金评选中,对强基计划学生进行倾斜。(三)设立强基计划国际交流专项奖助金,资助学生赴海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开展交流学习、实习实践、科研训练等。(四)符合条件的学生,均享有免试攻读相关领域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激励政策。六、其他说明(一)关于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已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省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将考生电子化的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我校。尚未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省份,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本地各中学报考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后,统一上传至强基计划报名平台。(二)对于综合素质档案造假或在高校考核中舞弊的考生,将取消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视情节轻重给予3年内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处理。已经入学的,按教育部和我校相关规定处理取消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取消毕业证、学位证。中学应当对所出具的材料认真核实,出现弄虚作假情形的,我校保留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利。(三)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入学后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四)选拔测试期间,考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入围高校考核的家庭经济困难考生可向我校提出申请,可酌情提供保障性路费和住宿补贴。(五)我校未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强基计划等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培训活动。(六)我校考核工作方案视疫情防控情况将可能作出相应调整,若有调整,届时将另行通知。七、监督保障机制(一)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工作在我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做到招生方案公开、录取标准公示,确保选拔方法公平。(二)我校将对录取的学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对不具备入学资格的学生,按教育部相关规定处理。(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工作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并接受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和投诉电话:029-88493708。八、咨询方式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127号邮编:710072招生咨询电话:029-88460206传真:029-88492310电子邮箱:ao@nwpu.e.cn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http://zsb.nwpu.e.cn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九、本简章由西北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西北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2021年4月8日

盗墓女

瞄准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苏州将建两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科技部正式复函支持江苏省、苏州市建设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两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4月1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苏州工业园区举办的推进大会上获知上述消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明确于2020年3月,科技部印发《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提到,到2025年布局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从功能上说,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定位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类似新型研发机构,“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同时资金来源灵活广泛,可采取会员制、股份制、协议制、创投基金等方式,吸引企业、金融与社会资本、高校院所等共同投入建设。苏州市获批建设的两大中心与其产业基础及未来发力方向相关。生物医药产业正在从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迈入到大分子生物药阶段,而生物医药正是苏州市的优势产业,也是苏州市的“一号产业”,以该产业最聚集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园区累计生物医药上市企业19家,12款新药获批上市,其中8个进入国家医保。以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则是苏州市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未来发力方向。与第一、二代半导体相比,第三代半导体具有更多性能优势,且与国外差距较小,因此被国家赋予弯道超车厚望,2020以来多地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据官方介绍,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将聚焦靶点发现、新药研发、关键试剂与辅料、新型工艺等重点领域,突破10项以上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到2030年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优势。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将聚焦氮化镓等重点研究方向,力争到2030年辐射带动形成万亿规模产业集群。此外,苏州全市每年将统筹安排100亿经费,协同全社会投入不低于750亿元,用于推动重大载体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全面发展。(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四方之内

科研大牛更要科研育人 坚守初心只为学生成才

内容提要:王书军是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科研育人,践行了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一名教师党员的信仰与坚守。 主持人:王书军是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科研育人,践行了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一名教师党员的信仰与坚守。来听记者赵征的报道。 (现场音:王书军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毕业季即将到来,今年,王书军有3个博士生毕业,2个硕士生毕业,还有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做,王书军团队几乎天天扎在实验室里,遇到关键数据,王书军要一一比对,学生的论文,王书军要逐字逐句地看。硕士二年级学生合子豪和博士三年级学生晁琛说: (录音: 合:我们所有要发文章的实验数据、内容,老师都会亲手把关,有新的仪器,重要的实验,老师都会手把手教,很细致的。 晁:做完实验结果处理也会看是不是严谨的步骤,英文的SCI论文,他会再给我们一遍遍修改,改5、6遍才会投稿。) 在别人眼里,王书军是食品中碳水化合物领域的科研“大牛”,他先后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了120多篇高质量论文,但在他自己看来,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教师。2012年,王书军在悉尼大学取得博士后学历,在天津科技大学前校长的再三邀请下,来到天津科技大学任教,给本科生主讲食品专业核心课程《食品化学》,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搞教学的同时,王书军一直坚持做科研,目的是为了反哺教学,把最新的知识交给学生。王书军说: (录音:一个好的老师如果做不好科研,他一定教不好书。课本上知识哪里来的?还是科研、实践中来的呀!你没有做科研意味着你对这方面的理解可能还局限于2、30年前的老知识。因为我从事食品化学中的研究会把领域中最新的告诉给学生,课本里永远学不到的。) 除了给本科生上课,最多的时候,王书军曾同时带30多个研究生,并为每个学生量身订制课题方向。他推掉了很多座谈交流等事务性工作,省下来的时间都是和学生待在一起,尤其在科研上,王书军对学生要求非常严谨,必要的时候还要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王书军说: (录音:一天下来之后回家不想说话,一整天都在讨论他们的问题,办公室经常把女生说哭了,学生哭了我也挺难受的,我完全可以不说你,但还是那句话,我们是党员啊,我们要对学生负责任,你应该全心全意为他指导好,将来他成功了,我培养了一个好学生,他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近年来,王书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硕博毕业生和青年教师,其中,201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晁琛拿下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机会,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留学,这在天津科大是第一次,这两天,晁琛刚刚返回天津,他说: (录音:今年6月毕业之后会继续在王老师这做博士后,然后留在这里。想在这边一边搞教学一边做科研工作,培养更多对于我国食品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才。) 【来源:天津网络广播电视台】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院士之殇:如何看待武汉大学两年内失去三位化学院士?

引言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是科研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我国,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不足百人,增选难度非常之大。由于竞争激烈,因此很多学者虽然科研成绩出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遗憾落选。因此,每位院士都是优中选优,代表了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两院院士作为学界的翘楚,在科研项目等评审工作中极具话语权,对于学术资源分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判断学校或学科的科研实力,院士数量成为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每次两院院士评选工作中,各所高校都是动用各种资源全力以赴。正因为此,两院院士成为稀缺资源,被所在高校视为珍宝。近年来,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却接连受到打击。2019年8月份,化学学院教授查全性和卓仁禧先后去世。紧接着,2020年该校唯一一名女院士,著名化学家张俐娜教授也因病离世。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先后失去三位院士,武大化院可谓是元气大伤。武汉大学校园一景作为武汉大学的创始院系,化学学科到底有多强?武汉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可追溯至1893年成立的自强学堂,距今已经超过百年。学校自成立至今,期间屡经变迁数次更名。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数代武大人的辛勤耕耘,如今的武汉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招牌院校。此外,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优美,被称为我国最美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校园一景武汉大学实力强劲,化学学科更是久负盛名。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前身可追溯到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建立的化学学堂 ,是武大的创始院系。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出任化学系首位系主任。在全国院系调整运动中,武汉大学被拆分得分崩离析。不过幸运的是,化学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武大化学系自建立以来,大家云集。在这其中,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和曾昭抡院士就曾先后在此任教。经过多年的发展,武大化学实力强劲,其中分析化学更是引领全国。武汉大学校园一景2000年,原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合并组建了新武汉大学。次年,四所高校的化学学科进行了合并重组,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应运而生。此后数年间,化学学院发展迅猛,并先后引进了雷爱文教授等青年才俊,暮气沉沉的化院重新获得了活力。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化学学科获评A-。化学作为竞争最为激烈的学科之一,武汉大学能获此成绩难能可贵,实力之强可见一斑。高端教师频频出走,院士之殇让武大化学发展陷入低谷。在新武汉大学成立的初期,各项工作发展迅猛,被视为高校合并成功的典型代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尤其突出。在这期间,武大化院先后有多位教授获评杰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张俐娜教授更是入选了中科院院士。此外,人才引进工作也是风生水起,引进了雷爱文,袁荃和邓鹤翔教授等多位青年才俊。武汉大学校园一景不过近年来,武大化院却陷入了人才流失的怪圈。在此期间,有数位国家杰青级别的教授选择出走他校。比如:杨楚罗教授出走深圳大学,庞代文教授出走南开大学,刘义教授加盟武汉科技大学等。这些教授都是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正处在出成果的高峰期。此外,青年才俊袁荃教授也出走湖大。他们的先后出走,使武大化院损失巨大。至于为何选择出走,坊间大多认为是学术竞争所致。在多位国家杰青出走的同时,武大化院更是经历了院士之殇。在2019年和2020年的两年时间里,武大化院查全性、卓仁禧和张俐娜三位院士竟然全部先后离世。短短的两年时间,一个学院失去三位院士,这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对于武大而言,损失之大不言而喻。武汉大学校园一景经历人才流失之殇的武大化院,未来应该何去何从?院士作为学界翘楚,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大的三位院士中,查全性教授是电化学领域的奠基人,卓仁禧教授是生物医学化学领域的奠基人,而张俐娜教授则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武汉大学连续失去三位院士,化学学科实力下降已是在所难免,未来何去何从引人深思。尽管武汉大学化院暂时陷入发展低谷,但是重新崛起也只是时间问题。一方面武汉大学化学学院人才济济,多位骨干教师颇具实力。比如生物医学化学领域的张先正和周翔教授,事电化学领域的庄林教授以及合成化学领域的雷爱文教授等,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假以时日,都会成为强有力的院士候选人。另一方面武汉大学化院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沉淀。在此情形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化院就会重现辉煌。武汉大学校园一景结语武汉大学历史悠久,综合实力雄厚,在我国高教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武大化院人才流失严重,三位院士全部先后离世,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可谓损失惨重。不过,凭借着雄厚的人才储备和深厚的学科底蕴,相信不久武大化院就会再现辉煌!对此,你怎么看?祝愿武汉大学发展得越来越好!武汉大学校园一景

私语

年产40万吨漂白硫酸盐化学木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晨鸣纸业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年产40万吨漂白硫酸盐化学木浆项目。项目总投资:411,026万元。项目建设期间:2年。项目经营主体:公司控股子公司寿光美伦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寿光美伦”)。项目建设内容:寿光美伦年产40万吨漂白硫酸盐化学木浆项目。项目实施地址:山东省寿光市晨鸣项目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推行造纸行业全面结构调整力度,不仅涉及规模和布局的调整,也涉及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随着我国造纸行业的快速发展,原材料供给已成为制约造纸行业发展的瓶颈,国内原材料供给不足直接影响了造纸工业原料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发展速度。2014年,木浆在造纸原料中所占比重仅为27%,该指标在造纸发达国家却高达90%以上。因此,有条件地发展木浆生产,改变我国造纸工业的落后面貌,提高造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已成为造纸行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2)实现绿色发展战略的需要公司实施在保护环境中谋求发展、在科学发展中提高环保水平的绿色发展战略。漂白硫酸盐化学木浆项目在淘汰现有落后产能的的基础上,采用国际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废弃物被全部利用,产生的少量废水、全部废气经处理后也会达标排放。这也是公司积极响应寿光市鼓励企业退城进园、环保等量替代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需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中指出:造纸产业具有资金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显著的特点,其产业关联度强,市场容量大,是拉动林业、农业、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造纸产业以木材、竹、芦苇等原生植物纤维和废纸等再生纤维为原料,可部分替代塑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重要产业。本项目引进和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浆料制备、碱回收和环保技术,属科技型制浆造纸工程,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2)项目方案先进成熟本项目所采用的工程设备和技术均为国际一流的先进产品,方案先进成熟。项目从备料、蒸煮、洗选漂到蒸发、燃烧、苛化石灰窑及漂白化学品制备系统拟采用国际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如先进先出概念的料片堆场设备、国际领先的连续蒸煮系统、封闭筛选、二氧化氯漂白、结晶蒸发、高浓黑液燃烧技术、低浓和高浓臭气处理技术等,集中了目前国际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装备,较已建成的任何一个浆厂在工艺技术和装备上均占有一定的优势。(3)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公司拥有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CNAS浆纸检测中心等多个科技创新载体,公司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5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6项,先后取得国家专利15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7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29种产品添补国内空白。而多年大规模扩建和改造项目使得公司拥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一批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员工队伍,这也保证了此次漂白硫酸盐化学木浆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发展前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高档纸品市场将呈现出较大增长的趋势,而低档纸品的市场份额也会逐步衰减,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社会对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纸和纸板需求不断增加,给制造这些产品的原料—木浆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本次项目投资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谜孔雀

强化技术先导 深度开发利用

新华粤致力打造全国化工裂解C8以上重组分深度优化综合利用头部企业茂名网讯近二十年,石化行业竞争加剧、石化资源市场趋于饱和、安全环保及节能减碳硬约束,如何深度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把资源“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在细分领域不断延伸做精做强产业链,是广东新华粤石化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新华粤”)坚持技术先导科技引领的主攻方向。新华粤致力链接茂名化工裂解C8以上重组分副产品资源,深入挖掘这些资源的潜在价值,经过20余年深耕细作,已经形成以裂解C8以上重组分下游深加工产业链为主链、向精细化工新材料延链补链强链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华粤内部产业生态圈,并初具规模,培养了一批化工新材料领域人才,技术达到行业内一流水准,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在逆境竞争中占据了一定优势。广东新华粤石化集团股份公司厂区牵头产业化开发并全国推广C8苯乙烯抽提技术,实现化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增值互利共赢“为国争光”的国产化首套装置平稳运行逾10年创世界同类装置安全运行最好纪录。新华粤敢于“吃第一个螃蟹”,与国内大型石化科研院合作。2011年,牵头开发乙烯裂解汽油苯乙烯抽提成套技术(STED)并实现工业化,建成“全国第一套国产化技术工业装置”、国际第三套苯乙烯抽提装置,打破了美国某公司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该技术先后通过了中国石化、广东省科技厅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至目前,新华粤苯乙烯抽提装置平稳运行已逾10年,在产品质量稳定性、综合加工成本、节能降耗指标先进性均领先国外技术,创造了同类装置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世界最好纪录。STED成套技术市场占有率第一。乙烯裂解汽油苯乙烯抽提成套技术(STED)的成功开发及工业化应用,解决了乙烯工业产业链上一个重大、关键节点问题,为乙烯全产业链的延伸、增值、节能、环保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裂解汽油苯乙烯抽提成套技术(STED)自2011年在全行业推广应用以来,在已经投产的苯乙烯抽提装置中市场占有率达10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该技术已许可包括中外合资和央企、大型民企在内的11家(套)石化企业(装置)应用,其中大部分已建成投产,全部运行平稳、技术指标先进、产品质量稳定,上下游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经过标定考核全部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要求。目前还有多家(套)石化大型企业(装置)分别在交流洽谈和工艺包设计中。为上下游资源综合优化利用开辟了新路。该技术一方面低成本获取了高附加值产品,促进和带动了下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实现了其上下游装置大幅度的节能降耗和资源的深度优化利用,为提升乙烯资源综合优化利用水平开辟了一条新路,有效解决了乙烯裂解汽油副产品的利用,对C9、C10产业链延伸及进一步精细化利用创造了最佳条件,对石油化工行业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在国内外市场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延伸核心产业链,形成C8+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循环经济生态链新华粤开发的乙烯副产裂解C8以上重组分资源深加工模式以“吃干榨尽”为原则,聚焦于茂名周边C8、C9资源精细分离,将裂解C8以上重组分中的活性组分进行深度分离,并开发下游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建立和形成C8+深度综合优化利用产业链,实现资源一体化绿色低碳利用,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拥有先进的C9资源综合利用技术。2015年新华粤建设的12万吨/年C9精细分离装置成功投产,是新华粤利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从裂解C9组分中分离出纯度高达99.8%的双环戊二烯和甲基环戊二烯二聚体产品,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外同行业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高纯双环戊二烯和甲基环戊二烯二聚体产品的空白,解决了国内高纯双环戊二烯长期短缺的困扰,为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提供了优质原料,加速了相关下游产业发展,同时为新华粤延长产业链奠定了基础。延伸内部C9产业链形成良性生态。新华粤以资源开发价值最大化原则优化配置C8、C9资源,不断纵向深度延伸产业链。在经过C8苯乙烯抽提装置、C9细分装置的生产加工,产出的精细化学品供应给内部其他子公司生产加工,比如供应给树脂公司的优质树脂料,促进内部形成良好的资源“吃干榨尽”循环经济价值链。特别是2020年5月疫情后新投产的5万吨/年C9C5石油树脂联合装置,进一步提高了C9C5资源利用率,该装置是新华粤在引进吸收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的基础上,独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并运用到规模生产的高新技术装置,为新华粤C9产业链向“高精特尖”转型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深耕C9树脂产业链20多年形成相对优势。早在1996年,新华粤便开始进入石油树脂产业,至今积累了20多年技术、生产和产品推广应用经验。利用C9资源先后建成3套石油树脂装置,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C9石油树脂生产企业,并形成以C9冷聚树脂、C5/C9共聚树脂为代表的产品体系。既可以规模生产市场上中端大批量树脂产品,又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生产各类功能性树脂、改性树脂等高端、小众甚至客户定制树脂产品,下游应用涵盖了涂料、胶黏剂、橡胶加工、油墨等领域。至目前,新华粤C8以上组分资源利用率达97%以上。致力于材料化工的开发应用,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产业延链初见成效过去十年,我国石化下游精细化工行业在研发、工艺包、工程设计、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许多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新华粤坚持实施20多年的“科技兴企工程”,与国运同频、与时代同向,致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行业政策趋势为引领,以资源的深度优化利用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为工作主线持续增强竞争力,强化对现有及周边资源的延伸拓展,提升下游产品附加值,形成C9、C10+、C12烯、C16烯、C02、EO、P0精细化工新材料综合利用特色产业链,绿色新材料高端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华粤的支柱产业,创效益比例已达60%以上。自主研发C9资源精细化学品利用技术,纵深布局精细化工优势产品线。新华粤利用自有装置生产的高纯度双环戊二烯向下游精细化学品延伸利用,目前已形成抗氧剂、香料、UV单体等精细化学品生产线,均通过自主开发技术建设,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目前,新华粤正在进一步利用C8以上重组分资源中的基础化学品为原料,向环保、新材料、大健康等领域发展,相关新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深化异壬醇副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强化集成创新参与国际竞争。新华粤确定了C12烯、C16烯、环氧乙(丙)烷后加工利用,如:利用茂名巴斯夫公司副产品资源,自主研究开发特种环保型烷基酚合成技术,产品推上市场供不应求,改变了我国烷基酚产品完全依靠进口的状况,实现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共赢;经过后续的工艺优化又投资建成了万吨级的烷基酚装置并实现成功投产,为提升我国烯烃资源的综合优化深度利用水平开辟了一条新路。该技术突破得到巴斯夫公司技术负责人的高度评价,解决了难以精细化利用该副产资源的难题,增强了新华粤转型发展的道路自信和技术自信。通过这些创新驱动项目的实施,新华粤“精细化工新材料创新科技园”雏形初现。构建客户市场为导向的“研产用”协同开发机制,厚植新华粤科技创新企业文化构建完善“研产用”协同开发机制。新华粤始终坚持以客户市场为导向,聚焦客户痛点,着力构建完善客户市场为导向的“研产用”协同开发机制,探索以制度、机制等形式促进“研产用”协同机制落地生根,成为新华粤科技创新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新华粤探索建立了生产经营、产品出口、新产品市场调研等内部各单位各专业高效协同互动机制,把内部的技术研究院、生产单位、精化营销中心的业务衔接以机制的方式固化,并不断磨合、完善、提升,持续修订完善业务链价值链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把资源、技术制高点和内部的成本优势进行整合,聚焦解决市场客户痛点,提升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之间的协同合力。当前新华粤正在通过数字化技术,推进建设智能营销信息共享体系,发挥与市场对接主渠道的作用,收集、反馈有前景的资源深度优化综合利用项目,助推新华粤加速转型发展。以柔性组织推进自主研发协同创新。新华粤积极探索柔性组织管理,通过选拔优秀专业人才,建立了多个精化产品研产用“铁三角”攻关组,让技术研发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形成攻关合力,相互支持协同配合,聚焦解决精化产品营销过程中客户对产品应用适应性、客户诉求与服务、工艺技术改进、质量升级等问题,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做到快速反应,高效决策,满足客户需求,形成了多层次的技术攻坚力量组合,提升了市场应用能力,加快了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技术及产品研发速度。“科技兴企工程”积蓄发展动能。新华粤“科技兴企工程”已走过廿多载春秋,在强化技术研发创新上做了大量艰苦深入的探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先后与天津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10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广东省特种石油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发中心;设立了“广东省陈炳琳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研究院设立广州和茂名2个实验基地,先后围绕精细化工、新材料完成研发项目40多项,其中10多项成果已经转化为落地项目,实现了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新华粤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茂名市2家之一;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是茂名市6家之一;获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科技专家企业工作站”。这些平台和荣誉,是国家、省、市对新华粤科技创新成果的充分肯定与鼓励,更是鞭策新华粤继续前行的力量!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一大批炼化一体化装置相继投产,尤其是广东省集中了茂名石化、中科炼化、中海油壳牌、湛江巴斯夫、揭阳中委广东炼化等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新华粤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当前,站在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乙烯提质改造项目的“风口”上,紧抓历史机遇、追求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已成为新华粤人当前的最紧迫任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面对机遇与挑战,新华粤人奋勇向前,砥砺前行,满怀对祖国的感恩、对时代的责任、对事业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绘就了“十四五”发展规划蓝图,新华粤人有战略自信、有创新能力、更有20年深耕产业链发展的基础,有志于在历史契机下集成各方相对优势要素,聚焦协同创新,激活团队智慧,技术先导科技引领,聚焦乙烯副产C5、C8、C9、焦油、环氧乙(丙)烷、CO2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向精细化、特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与周边兄弟企业形成差异化竞合格局。未来3~5年,新华粤将加大投资力度,延伸化工裂解C8以上重组分产业链,向绿色表面活性剂、环保材料等精细化工新材料或绿色化工等相关产业聚焦发力,做大做优做特C8以上重组分产业链,形成新华粤未来发展的精细化工细分领域的技术“制高点”,致力于打造“全国化工裂解C8以上重组分深度优化综合利用的头部企业”,为茂名市、广东省乃至我国的化工新材料科技创新事业添砖加瓦!通讯员 梁占庭 卓春霞编辑:关杜花初审:许 泰终审:杨永新来源:茂名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火要镇

外媒:研究人员从人体内发现超50种新环境化学物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新媒体专电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3月22日报道,研究人员们已检测到超过50种潜伏在人体中的新的环境化学物质,其中绝大多数是鲜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化合物。这些化学物质(以前从未在人体内被检测到)是在一项对孕妇及其新生儿的研究中发现的。从事这项新研究的研究人员说,鉴于对这些化学物质及其潜在的健康影响所知甚少,这些发现令人担忧。此外,孕妇及其新生儿是尤其脆弱的人群。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殖健康与环境项目以及环境卫生研究与转化中心的负责人特蕾西·伍德拉夫说:“我们非常担心在怀孕期间出现的这些暴露,因为这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发育期,会影响母亲以后的健康状况。对胎儿来说,这也是一个脆弱的发育期,可能会给新生儿的童年乃至终身带来影响。”在这些新检测到的化学物质中,有两种是全氟烃基和多氟烷基物质。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称,这些用于像不粘炊具以及比萨饼盒等消费品中的化学物质在人体中可存留很长时间,并且能够积累。其中10种新检测到的物质是塑化剂,也就是生产塑料所使用的化学物质。例如,其中一种被发现的塑化剂、也就是名为邻苯二甲酸盐的化学物质,通常存在于快餐食品包装中,并且与不良的健康影响有关。有两种新发现的化学物质被用于化妆品,有一种被用于杀虫剂。但在16日发表于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月刊的这项研究报告中,作者们写道,在这些新检测到的化学物质中,大部分(达到37种)是研究人员所知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的化学物质。伍德拉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怀孕是一个脆弱的发育期,但有关母亲和胎儿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物质缺乏数据,部分原因是缺乏发现这些化学物质的方法。作者们在研究报告中写道,目前监测人体接触化学物质情况的方法通常仅能涵盖美国每年生产或从国外进口的大约8000种化学品中的几百种。研究人员说,由于对这些新检测到的化学物质以及孕妇可能接触到这些物质的地点所知甚少,因此尚不清楚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哪些潜在影响。研究报告的合著者迪米特里·亚伯拉罕松说:“我们正在接触我们了解甚少的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健康产生我们不知道也无法预测的不利影响。”伍德拉夫说,研究人员可以确定这些化学物质是否存在于母体和脐带血中,但无法确定其具体含量。因此,他们无法确定检测到的化学物质是否已达到危险水平。

礼法数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4月12日,受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委托,学校组织专家对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专家听取项目汇报,审阅验收资料,经质询讨论,4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纳米中心、大连西太平洋石化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组成。验收会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进行。通过验收的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分别是新能源学院吴明铂教授主持的“重质油构筑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及电极电势原位调控”、化学工程学院柴永明教授主持的“无污染物排放大宗烯烃资源定向催化转化超深度脱硫体系建构与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邢伟教授主持的“面向分布式光伏系统的锂离子电容研究”,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为石油工程学院王志远教授主持的“油气井多相流动理论及应用”。验收会上,项目负责人分别从项目完成情况、项目绩效成效、项目创新性、人才培养情况、经费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验收专家一致认为,4项项目研究内容详实,验收资料规范,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指标,经费使用合理,同意项目通过验收。“重质油构筑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及电极电势原位调控”项目,创造性地提出新型激光诱导碳化技术制备锂离子电容器用碳材料,发明了重质油的新型分离及调控方法,开发了沥青基储能碳材料的高效、可控制备技术,发明了基于电极材料的开路电势调控策略,填补了重质油基碳材料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空白。研究期间发表SCI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17件(已授权1件);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各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无污染物排放大宗烯烃资源定向催化转化超深度脱硫体系建构与应用”项目,针对现有炼厂液化气脱硫过程存在大量碱渣和VOCs等污染物排放以及难以实现深度脱硫等问题,提出临氢定向催化低沸点硫醇转成高沸点含硫化合物,再耦合分离工艺将炼厂液化气中硫化物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液化气的高效绿色连续深度脱硫,可有效解决现有炼厂液化气绿色深度脱硫的问题,项目开发出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的液化气转移脱硫专用催化剂及成套工艺技术。研究期间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4项。目前,该技术已完成20万吨/年技术工艺包的设计,并在山东京博石化公司完成2000吨/年工业侧线试验,正在积极进行推广应用。“面向分布式光伏系统的锂离子电容研究”项目,提出采用表面氟钝化策略以拓宽多孔炭的工作电压窗口,提出将转化型材料引入硬碳负极以稳定负极电位,有效解决了电容器能量密度低的问题,为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期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件(含一件PCT国际专利),项目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5名,形成了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团队。“油气井多相流动理论及应用”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钻井液非牛顿流体特性下气体悬浮条件、悬浮浓度、及运移速度预测模型,开发了Sundrilling水力学设计软件平台、控压钻井自动控制软件系统和控压钻井自动控制硬件系统,在塔里木、大港、普光、琼东南盆地等22个油气田,推广应用356口井。实现了复杂地层体系井筒压力的精细控制,大幅降低钻井周期,气井测试水合物防治成功率100%。研究期间发表SCI检索论文41篇,国际会议论文4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美国专利3项,软件著作版权3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创新团队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主要支持研究基础好、创新实力强的领军科技人才及科研团队,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炼重大科学问题及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深入系统的开展引领性、战略性和原创性研究,推动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主要支持40周岁以下、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取得突出成绩,有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鬼见愁

泪奔!从头科研,做一个老师都不懂的方向是什么体验?

本文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匿名作为一名硕士期间小有成就的硕士,我顺利申请了专业TOP某985的博士,并选择了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跟老板一起“从零开始”,我经历了后悔和迷茫,也有着自己的成长和收获,现在个人毕业所需的两篇文章都已经尘埃落定,我也有时间静下心梳理一下在课题开展时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了一些我觉得师弟师妹们在科研方向选择和课题开展前非常有必要知道的小技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避免跟我走一样的弯路。同时,我在许多方面了解的可能还不够深刻,不同的学科专业之间也存在不同,因此我仅仅就目前自己认为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首先简单交代一下背景和个人情况,国内某985、双一流学校,TOP专业化学类。大老板业内小有名气,小老板很优秀能力很强,课题组在材料方向小有名气,生化方向刚刚起步,基本“从头开始”。作为一名生化方向的博士,我在硕士时做的课题还算不错,但我本人对那个方向并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在考博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个与本科专业还有硕士课题完全不同的新方向。而带我的指导老师对哪个方向也所知甚少,只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方向比较有新意。而且有机会发比较好的文章,于是就把这个艰巨的课题交给了“比较有科研水平”的我。在最初时听到老师给我许下的美好愿景,说着这个课题如果做出来能发jacs、angew,我的内心是激动愉悦的,认为自己选择换方向无比正确,同时对未来充满信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很快我就意识到,做一个实验室没有任何基础、老师也无法进行指导的课题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给有着同样抉择困难的人一些帮助和启发。先说说做这样“0基础”课题的缺点吧,显然易见,由于老师对这个课题所知甚少,他无法给你一个比较全面方向的指导。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在我做此课题半年之后,老师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赶不上我(捂脸),因为他要同时顾及多个方向,且这个方向不是他的主要研究点,他平时看的文章肯定没有我多。因此在一些讨论的时候,他会提出一些“外行人”看起来非常可行而且有意义的课题,但是稍微懂行一点的人就会明白这个课题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行性。可惜……在前期我也对此方向所知甚少的时候,深受其害,老师画一个比较大的饼,我就开始尝试着去做,根本没有,也不懂得论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后收效甚微。第二个缺点,由于组里没有做这个方向的基础,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实验仪器以及表征等条件都不具备,你甚至没法向组里的同学进行最简单的询问和借鉴。这在后期实验进展到一定程度时,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归纳非常不利。由于我做的是生化方向,在后期要进行细胞培养以及相关的数据采集。但是很不幸,我们组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也并没有细胞房和对应的操作环境。老师给我想办法借到了在另一个校区、其他老师的实验室。为了做这个实验,我就开始了两个校区之间的奔波。而且养细胞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事……经常要连续几天来回奔跑,可能一个失误心血就毁于一旦。一旦看到细胞染菌,心情真是万分复杂。这半年的实验,我有1/3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每次做实验之前都要认真规划,争取避开早晚高峰,能够顺顺利利的到达和返回宿舍。随着我对这个课题的理解不断深入,而且实验室在此方向上也逐渐有了一些基础(建立在我之上的基础……),做这种课题的第三个缺点就显现出来,老师会认为你对这个方向比较了解,会把其他方向的同学所需要补的实验交给你做。在我做细胞实验的第二年,开始具备了相应的实验条件以及操作技能。老师开始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其他文章最后的应用部分往这个方向上引,然后轻松地告诉我,“你去帮他做一下吧,反正你也比较熟练”。这轻巧的一句话可能就要付出我几天甚至几周的努力,最后成为了别人文章里漂亮的数据,做得不好还有被埋怨的风险,这也是组里只有几个人做这种特别方向的弊端吧。缺点之四,即是所需要的实验试剂耗材,甚至表征的具体方法,你一概不知。在前期组里没有实验条件,我经常向其他做类似方向的组求借设备,借药品来勉强维持实验,而在后期进行一些简单的表征时,我更是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向很多有经验的课题组进行取经,才得以顺利地完成了表征。开创一个全新的领域真的很难,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你所需要学习的和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比做一个课题组有着几年甚至十几年基础的课题要难的多的多。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缺点,就是由于老师并不懂你所做的方向,他只是在一些比较好的期刊上看到了,就觉得你也能发这个水平的期刊。却不知在更多默默无名的较差期刊中有着更多类似的文章,所以在实验前期,老师错误的估计了我这篇工作的价值,认为一定能发一个顶级期刊,这也是我前期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搬砖的动力。而在我认真工作了一年,开创了这个课题在组里的一方小天地,开始进行投稿之后,我才发现,由于老师的错误估计,我的工作其实并投不到那么好的期刊,甚至只能投一篇一区中下的水平。这对当时的我可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我及时调整了心态。也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实验和写作水平,最终也达到了自己一开始的预期目标。说完了那么多缺点,再来灌点鸡汤。开创一个这样课题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克服了以上种种困难之后,你将成为课题组这个方向的“开山鼻祖”,老师会更尊重你的意见和建议,你提出的一些方案也会得到更加的重视和探讨,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其次,由于没有其他人跟你争夺资源,课题对应的申请基金,横向项目等也都非你莫属,这些都是隐形的资源。还有即是,由于其他人都不掌握这项技术,在你帮他们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收获一些论文的挂名。虽然也许只是三、四作,但是这都是未来找工作时你个人总影响因子的体现。最重要的是。读博本身就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不断摸索、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举目无助,只能靠自己的环境下,你的个人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我相信经过这样的磨练,你所获得的成功一定会比那些踩着师兄师姐的脚印,循规蹈矩地做下去的博士生要多的多。总之,既来之则安之,如果你也恰巧被分配到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不要有畏难情绪,也不要埋怨老师,更不要自怨自艾,要相信每一个课题都是前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为什么你就不能是那个前人呢?愿我们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发光发光发热,早发paper,顺利毕业。与诸君共勉。作为一名硕士期间小有成就的硕士,我顺利申请了专业TOP某985的博士,并选择了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跟老板一起“从零开始”,我经历了后悔和迷茫,也有着自己的成长和收获,现在个人毕业所需的两篇文章都已经尘埃落定,我也有时间静下心梳理一下在课题开展时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了一些我觉得师弟师妹们在科研方向选择和课题开展前非常有必要知道的小技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避免跟我走一样的弯路。同时,我在许多方面了解的可能还不够深刻,不同的学科专业之间也存在不同,因此我仅仅就目前自己认为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首先简单交代一下背景和个人情况,国内某985、双一流学校,TOP专业化学类。大老板业内小有名气,小老板很优秀能力很强,课题组在材料方向小有名气,生化方向刚刚起步,基本“从头开始”。作为一名生化方向的博士,我在硕士时做的课题还算不错,但我本人对那个方向并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在考博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个与本科专业还有硕士课题完全不同的新方向。而带我的指导老师对那个方向也所知甚少,只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方向比较有新意。而且有机会发比较好的文章,于是就把这个艰巨的课题交给了“比较有科研水平”的我。在最初时听到老师给我许下的美好愿景,说着这个课题如果做出来能发jacs、angew,我的内心是激动愉悦的,认为自己选择换方向无比正确,同时对未来充满信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很快我就意识到,做一个实验室没有任何基础、老师也无法进行指导的课题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给有着同样抉择困难的人一些帮助和启发。先说说做这样“0基础”课题的缺点吧,显然易见,由于老师对这个课题所知甚少,他无法给你一个比较全面方向的指导。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在我做此课题半年之后,老师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赶不上我(捂脸),因为他要同时顾及多个方向,且这个方向不是他的主要研究点,他平时看的文章肯定没有我多。因此在一些讨论的时候,他会提出一些“外行人”看起来非常可行而且有意义的课题,但是稍微懂行一点的人就会明白这个课题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行性。可惜……在前期我也对此方向所知甚少的时候,深受其害,老师画一个比较大的饼,我就开始尝试着去做,根本没有,也不懂得论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后收效甚微。第二个缺点,由于组里没有做这个方向的基础,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实验仪器以及表征等条件都不具备,你甚至没法向组里的同学进行最简单的询问和借鉴。这在后期实验进展到一定程度时,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归纳非常不利。由于我做的是生化方向,在后期要进行细胞培养以及相关的数据采集。但是很不幸,我们组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也并没有细胞房和对应的操作环境。老师给我想办法借到了在另一个校区、其他老师的实验室。为了做这个实验,我就开始了两个校区之间的奔波。而且养细胞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事……经常要连续几天来回奔跑,可能一个失误心血就毁于一旦。一旦看到细胞染菌,心情真是万分复杂。这半年的实验,我有1/3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每次做实验之前都要认真规划,争取避开早晚高峰,能够顺顺利利的到达和返回宿舍。随着我对这个课题的理解不断深入,而且实验室在此方向上也逐渐有了一些基础(建立在我之上的基础……),做这种课题的第三个缺点就显现出来,老师会认为你对这个方向比较了解,会把其他方向的同学所需要补的实验交给你做。在我做细胞实验的第二年,开始具备了相应的实验条件以及操作技能。老师开始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其他文章最后的应用部分往这个方向上引,然后轻松地告诉我,“你去帮他做一下吧,反正你也比较熟练”。这轻巧的一句话可能就要付出我几天甚至几周的努力,最后成为了别人文章里漂亮的数据,做得不好还有被埋怨的风险,这也是组里只有几个人做这种特别方向的弊端吧。缺点之四,即是所需要的实验试剂耗材,甚至表征的具体方法,你一概不知。在前期组里没有实验条件,我经常向其他做类似方向的组求借设备,借药品来勉强维持实验,而在后期进行一些简单的表征时,我更是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向很多有经验的课题组进行取经,才得以顺利的完成了表征。开创一个全新的领域真的很难,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你所需要学习的和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比做一个课题组有着几年甚至十几年基础的课题要难的多的多。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缺点,就是由于老师并不懂你所做的方向,他只是在一些比较好的期刊上看到了,就觉得你也能发这个水平的期刊。却不知在更多默默无名的较差期刊中有着更多类似的文章,所以在实验前期,老师错误的估计了我这篇工作的价值,认为一定能发一个顶级期刊,这也是我前期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搬砖的动力。而在我认真工作了一年,开创了这个课题在组里的一方小天地,开始进行投稿之后,我才发现,由于老师的错误估计,我的工作其实并投不到那么好的期刊,甚至只能投一篇一区中下的水平。这对当时的我可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我及时调整了心态。也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实验和写作水平,最终也达到了自己一开始的预期目标。说完了那么多缺点,再来灌点鸡汤。开创一个这样课题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克服了以上种种困难之后,你将成为课题组这个方向的“开山鼻祖”,老师会更尊重你的意见和建议,你提出的一些方案也会得到更加的重视和探讨,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其次,由于没有其他人跟你争夺资源,课题对应的申请基金,横向项目等也都非你莫属,这些都是隐形的资源。还有即是,由于其他人都不掌握这项技术,在你帮他们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收获一些论文的挂名。虽然也许只是三、四作,但是这都是未来找工作时你个人总影响因子的体现。最重要的是。读博本身就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不断摸索、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举目无助,只能靠自己的环境下,你的个人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我相信经过这样的磨练,你所获得的成功一定会比那些踩着师兄师姐的脚印,循规蹈矩的做下去的博士生要多的多。总之,既来之则安之,如果你也恰巧被分配到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不要有畏难情绪,也不要埋怨老师,更不要自怨自艾,要相信每一个课题都是前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为什么你就不能是那个前人呢?愿我们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发光发光发热,早发paper,顺利毕业。与诸君共勉。

道心

科研榜样:累积影响因子超70!这位北化博士是如何做的?

本期,为您讲述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理论研究类获奖者邱大平的故事。邱大平,材料学院2018级博士生,师从杨儒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多孔炭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储能应用。邱大平博士在读期间在众多知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8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70。荣获2020年校长奖学金、2019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校级研究生“三好学生”等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一波三折”的投稿之路2019年初,邱大平曾向本专业的某权威期刊投稿论文,可半个月后他等来的却是来自审稿人的拒稿意见。在经过反复的评估后,邱大平仍坚定地认为这篇论文论据充实、足够新颖,于是他在导师杨儒教授的鼓励下选择向编辑申诉,但编辑仍决定尊重审稿人的原始意见拒稿。当自己满意的论文被一次又一次驳回时,邱大平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他也曾犹豫是否该降低对发表期刊水平的预期。但那时,导师杨儒教授在反复推敲过邱大平的论文后,鼓励他继续投稿,并随稿附上对审稿人的回信,请求编辑发送给该审稿人再对该论文进行重新评估。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审稿人对此次申诉表示了高度认可,该论文也得以顺利发表。邱大平认为,科研需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但那些意见只是一种参考,科研工作者也要保持科研定力,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对自己的成果保持自信,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走出去”,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学而无友,孤陋寡闻。科研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独自踱于象牙塔中只会固步自封,而学术会议就是一个让相同、相似研究领域的人走到一起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平时学术思路交流提供了分享与讨论的机会。邱大平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如2019年第十届集成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议、第四届能源化学与材料国际研讨会、第一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联动学术交流会、2019和2020年的两届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博学论坛。这些经历都给邱大平提供了与业内知名学者直接交流学术问题、快速了解本领域及相近领域学术前沿及行业动态的机会。在会议上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也开拓了邱大平的眼界,使他学会用更开放、包容的态度投身科研工作。做科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疫情期间,对邱大平博士毕业至关重要的几篇学术论文需要额外添加补充实验,这让身在湖北的他十分焦急。就在此时,假期留校的师弟师妹们经过商议,决定在他的远程指导和参与下为他先做一部分工作,这让邱大平十分感动。尽管师弟师妹们面临着研究方向不一致、实验方法不熟悉等重重困难,但他们没有抱怨,还是与邱大平频繁的远程沟通,帮助他完成了部分补充实验。实验周期长,非常耗费精力,师弟师妹们就轮班驻守在实验室;实验原理不十分清晰,他们就熬夜“啃论文”,力求了然于胸;实验中遇到了操作的难点,他们就时刻与邱大平保持视频通话。师弟师妹们雪中送炭式的关怀和帮助让邱大平深切地体会到:“做科研,做科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科研道路上的他不是孤身一人的单打独斗,良师益友的提携也是成功的关键。沮丧时有人激发你的信心,在困难之际有人给予你奋发向上的勇气,在迷惑时彼此讨论找出方向,科研之路才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导师寄语杨儒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先进陶瓷与功能材料研究室主任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纳米超净材料研究室主任学习使人聪明,勤奋使人成功。邱大平同学寒窗苦读多年,勤奋钻研学术,打下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善于创新思维,科研成果丰硕。博士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应该领会知者易悟,昧者难行之道理,坚定理想信念,志向远大,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团队风采北京化工大学先进陶瓷与功能材料研究室团队现有高级职称教师4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兼有先进陶瓷与功能材料研究室、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纳米超净材料研究室,隶属于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近年来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2项、鉴定项目6项,参编专著1部、获省地市级科技奖3项。研究方向:1. 纳米材料化学与制备新技术:涉及纳米氧化物、硫化物的结构化学、电子传输和超级电容器及锂、钠、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2. 无机功能陶瓷材料:涉及固态离子电池电解质、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相变蓄能材料。3.多孔炭储能材料:涉及超级电容器和锂、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有序介孔炭材料、炭微球和炭气凝胶材料。来源:北京化工大学 素材来源|党委研工部 责编|蔡雨含 美编|苏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