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首创!华东师大牵头研发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慨其

国内首创!华东师大牵头研发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人民网上海5月19日电 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创院院长、中国科学学院院士何积丰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做好做精铸剑的磨刀石 保障安全攸关领域自主可控如何保障高端装备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是国际公认的重大挑战,特别是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电力控制等安全攸关领域,其重大装备的核心控制软件的研制技术,例如软件验证、分析、测试与质量评估等,急需解决技术与工具产品的自主可控问题,以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高可信技术是保障核心工业软件成功研制的关键手段。正如何积丰院士所言:“控制软件是工业重大装备的中枢,是国家利器。要让它足够锋利,就需要优良的磨刀石。我们就是把铸剑的磨刀石做好做精,这样来提高重大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质量,确保它们安全可信。”项目参研单位聚焦我国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软件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对接国家“自主可控”战略部署,历经十余年深入研究,以产教学研协同创新为路径,攻克了软件安全可信保障技术的三大难题,即正确性“验证难”、可靠性“保障难”与复杂性“分析难”。项目组采用形式化分析、测试与验证等核心技术,首创形式化统一建模理论与多维度验证技术,解决了困扰国际学术界二十余年的难题;构建了面向信物融合的多层次仿真与测试技术,支撑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国内排名第一)的地铁信号系统成为国内首个获国际最高安全认证SIL4的信号系统;发明了不确定环境下多属性量化评估与分析技术,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等一批国家重要任务。科学研究从产业实际出发 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一大亮点是形成了系统化的自主可控软件开发工具链,覆盖了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开发的全生命周期。据统计,完全知识产权的形式化建模、测试与验证工具11款,已经形成商业化产品的达6款。其中,自主研发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SmartUnit更是成为了国内首款通过国际上公认标准TUV功能安全认证的测试工具。近三年,来仅工具销售额即达到了1.5亿。项目成果形成了“理论-方法-技术-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我们一直希望,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是能从产业实际出发,提炼科学问题,再通过研究成果的应用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最终形成核心技术去解决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何积丰院士说。在这样的共识下,项目团队潜心研究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历经十余年,该项目已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项目新增直接经济效益和利润累计超14.2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超2.1亿元人民币,间接带动了千亿产值的产业效益。项目成果成功支撑了“风云四号”卫星发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以及“探月工程月地高速再入返回器”等在内的多项重要航天任务;项目参研单位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TRANAVI(iCMTC)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解决方案,成功部署于东非地区的第一条城市轻轨,即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轻轨,成为中国第一套“走出去”的自主信号系统解决方案,有力地支撑了“一带一路”倡议。2018年,在该项目的支持下,作为支撑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柱”的重要创新力量——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正式成立。该平台是以可信软件构造为核心技术,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和电力控制等安全攸关领域的软件研制,是上海市首批推动建设的18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平台的建立也是项目长期以来有力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辐射长三角地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落地的重要举措。“80后”挑大梁 探索出有别于传统科研模式的新路该项目的完成团队是一支团结、拼搏、富于创造性、充满活力的队伍。以何积丰院士为队伍的主心骨,项目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既有从美国、日本回来的青年海归教授,也有国内院校培养的人才,同时也汇聚了一批来自重点领域企业的研发和技术骨干。团队年龄结构合理,一大批青年才俊已经在项目中起到中坚作用。在何积丰院士看来,各类不同风格和研究背景的同志在一起,更容易激发灵感。“我们的队伍里,‘80后’的同志也已经挑大梁,这一点对长期发展来说很重要。”据统计,项目15名主要完成人中,“80后”青年科研工作者就有6名。项目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是发挥了“举国体制、团队作战”的威力,并且在机制层面尝试创新。从一开始,这支队伍就在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科研模式的新路。在项目的发展历程中,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合作则显得高度融合。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的教授们与企业研发团队,一直以解决行业一线问题为目标,其知识产权和工作模式,体现了极高的协同性。院士工作站,落户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中电科32所则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组建了国家工程中心。正是这样的机制创新,充分挖掘了项目参与方的各自优势条件,为项目成功奠定了基础。项目组成员致力于实现“产教学研”的深层次融合,支撑产业和院校的长期化高质量人才培养。由项目单位研制的测试工具在软件工程顶级学术会议ICSE上获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学生学术竞赛研究生组金奖,这是中国大陆高校研究生首次在软件工程类顶级国际学术竞赛获此殊荣。多年来,近千名高端软件人才从这里出发,投身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和电力控制等领域,有效提升了我国可信软件研究的国际竞争力,极大推动了软件可信技术在工业界的转化与应用。回顾十余年创业历程,令团队成员感到自豪的,是这支队伍在长期工作中自然形成的团队文化:要“仰望星空”,以天下为己任,对接国家战略,勇于挑战根本问题;要“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形成核心技术、切实解决行业问题;要有务实的工作态度,拒绝浮躁心理,不盲目追逐热点,坚持长期专注探索,“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要有宽广的视野胸怀,勇于善于拼搏、敢于直面国际竞争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有开放的创新思维,勇于突破发展瓶颈、善于完善创新机制、“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项目组克服了科研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最终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未来,项目团队将一如既往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聚焦我国自主可控安全攸关软件产业,为国产大飞机、深空探测和新型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重大国家级技术攻关提供共性技术,通过协同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形成自主可控软件人才和产业的集聚效应,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引领我国自主可控软件产业发展,在国际上形成高端装备核心软件的“中国制造”品牌。该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经信委在内的多方支持。2011年项目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资助,并于2014年获滚动资助;同年,获得科技部首个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主题863研究项目“面向信息-物理融合的系统平台”资助;2015年,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期间,共授权发明专利27项,获得软著62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出版英文专著1本,发表高水平论文60篇,获得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内的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自2008年1月起,项目第一完成人何积丰院士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可信软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支持全国科研院所项目107项,并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及上海市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来源:人民网上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静笃

省属第一!华师16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华师共有16个专业成功入选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专业16个专业入选,省属高校第一 11月12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校推荐申报的16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总数在广东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根据教育部2019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双万计划”),“双万计划”建设年限为2019-2021三年,目前是该计划实施的第二年。我校在去年获得19个国家级一流、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优秀成绩的基础上,今年再创佳绩,获批的一流专业建设点总数增至44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占全校本科专业总数的51.76%。其中师范专业18个,占我校师范专业总数的75%,凸显学校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师范特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专业布局,遵循了学校“教师教育出特色,学科水平上台阶”的基本发展战略,有效支撑了我校“新师范”和“双一流”大学建设,充分体现了我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效。近年来,华师围绕一流专业建设,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以专业认证和国际认证为抓手,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强化对标意识,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逐步优化专业结构。学校未来将继续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为契机,统筹规划、聚焦一流、精准发力,强化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将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重点强化专业特色凝练,努力推动本科专业在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质量保障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及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推动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继续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师范教育排头兵的引领作用。这些本科专业有何特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介绍 金融学开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简介:培养经济、金融与贸易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开设政治经济学、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财政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保险学原理、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主要就业去向为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及经济金融类企事业单位。法学开设学院:法学院专业简介:以培养具有较深厚法律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开设专业课程50余门,主要包括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刑法学等,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培养成效显著。社会工作开设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专业简介: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功底、掌握社会工作与社会调查研究技能的社会管理工作人才。本专业主要开设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社会统计学、人口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社会风险与危机管理、社会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沟通技巧、社区工作、个案工作、社会活动组织与策划等课程。学前教育开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简介:学前教育专业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培养具有深挚的教育情怀、丰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能力的“爱教育、懂儿童、善育人、乐研究”的幼儿教师;同时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高层次学历教育输送生源,为各类儿童教育机构培养教学、培训、科研与管理人员,为与儿童工作有关的机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包括: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教育研究方法、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管理以及声乐、钢琴、舞蹈、儿童文学、公文写作等。运动训练开设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专业简介:运动训练专业是经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单考单招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水平和较强运动训练能力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了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网球等专项课程,主要开设了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日语开设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专业简介:创立于1982年,主要培养具有扎实日语语言基础和开阔国际视野,能够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科研、旅游等涉外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日语人才。每年派遣优秀学生赴日本兵库教育大学等多所日本知名学府交换留学。学生均有机会到日本追手门学院大学、九州外国语学院、日本藤田观光集团等海外实践基地交流、实习。就业方向:知名日资企业、中日合作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行政与管理人员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开设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简介:本专业主要培养专业扎实、技能娴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富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科学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规划、国土、城建、资源、旅游、经济等政府部门、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规划和管理、决策咨询工作。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地图学、测量学、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应用技术等基本工具类课程,还有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研学、城市与乡村地理学等基础理论类课程,还有建筑设计、详细规划、村镇发展规划、规划管理法规、Auto-CAD规划制图等应用类课程。此外,还有每学期的配合讲授课程安排的实验、实践和实习类课程,高年级安排综合实训和专业见习,重点培训学生的规划作图与文本编制能力。知识全面、应用灵活、适应广泛,突出城乡建设规划是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地理信息科学开设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简介:原名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测绘学于一体的新兴交叉高新技术专业。本专业建立在地理学和测绘学基础之上,以计算机、卫星遥感RS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为主要技术手段,着重研究地理时空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仿真模拟和表达方法与技术。随着各行各业和国家各个部门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本专业已被全面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社会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方式。同时,伴随着国内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开发的高科技企业的增多和发展壮大,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持续增大,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所学内容广泛,包括测绘科学、卫星遥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数学及物理学等。主要培养能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教学或信息处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于一体的培养体系,是广东省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开设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专业简介: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在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计算机应用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技术支持、质量检测、信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主要开设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算法与数据结构、通信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数字逻辑设计、集成电路设计、通信系统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计算机网络、信息论基础等课程,授工学学士学位。信息工程开设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专业简介:广东省重点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国内卓有特色的专业定位,以电子信息、光信息和量子信息等不同信息载体和不同信息调制模式相互融合为本专业核心特色。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的数理科学基础,系统的光学、电学、计算机科学、量子物理与信息科学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综合实践能力,具备解决信息系统的设计、检测与信息处理等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创新、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伦理、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适应信息工程领域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覆盖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电子信息、光信息和量子信息领域的核心知识,具体包括∶工科数学基础、电路分析基础、模拟/数字电路技术、工程电磁场、信息论基础、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检测技术、量子技术的物理基础、量子信息原理、量子通信技术等,此外还设置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分别为∶"光通信与光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应用"以及"光学信息处理"。同时开设培养和检验学生面向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综合设计课程。环境工程开设学院:环境学院专业简介:基于"新工科"的培养理念,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才兼备、具备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强、能主动适应并引领产业不断发展的新人才。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培养具有较好的工程知识和较强环境工程理论知识,并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能力,能在水务、"三废"治理、市政等环境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运营、技术开发、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开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简介: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素养和综合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复合专业人才,主要开设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分析与职位设计、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公司治理、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劳动法学、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学、跨文化管理等课程,主要就业去向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部门等。行政管理开设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简介:秉承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采取教研协同、理论实践结合、知识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着力栽培宽视野、厚基础、精专业、明思辨、强写作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毕业生能胜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中的行政管理和文秘等相关工作。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等科研项目。学生获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公共案例大赛金奖(2018年)和广东省挑战杯一等奖 2项(2019 年)。酒店管理开设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专业简介:本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为酒店及接待业培养具备批判思维、需求洞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社会沟通能力的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主要开设专业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房务管理、酒店餐饮管理、收益管理等。毕业生能够胜任国际连锁酒店集团及高星级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策划咨询公司、各类旅游度假区、国际连锁餐饮企业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或出国深造等。舞蹈学开设学院:音乐学院专业简介:本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扎实而系统的专业技能、人文综合素养和研究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等单位进行舞蹈教学、编创、表演和研究的复合型舞蹈教育人才。本专业在完整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长期致力于舞蹈教育和岭南舞蹈文化研究,探索出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依托校内舞蹈团、"朋辈教育"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培养学生舞蹈教育教学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字媒体艺术开设学院:美术学院专业简介:本专业培养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领域、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领域,以及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媒体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包含课程:光线与影像表现、视听语言、电影美术与舞台美术、动画大师研究、数字三维动画、影视导演、动画艺术创作、人像摄影等。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脚踏实地 艰苦奋斗才能把华师建设得越来越好下一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会不会是你的专业

不倒翁

基因治疗新利器: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团队研发超高活性碱基编辑工具

▲课题组李大力研究员(右) 博士研究生张晓辉华东师范大学李大力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研发出系列超高活性胞嘧啶碱基编辑器(hyCBE),这一系列新的基因编辑技术针对碱基突变引起的遗传疾病,展示出基因治疗的巨大潜力。该研究于5月11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Nature Cell Biology 发表。“这一组碱基编辑系列新工具,在实现更高编辑效率和更宽编辑窗口的同时,仍然保持了其精准的工作性能。” 课题组首席科学家李大力说。▲杂志highlight评论 《Base Editing Goes Into Hyperdrive》同时发布的期刊评论中,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癌症生物学家以《Base Editing Goes Into Hyperdrive》为题,指出这项“‘超级编辑器’为疾病建模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有效工具。”评论认为,李大力实验室的工作丰富了BE工具箱,扩展了应用范围,并证明了这些新工具具备更高效率和更宽范围的碱基突变能力,在动物疾病模型中精确的错义突变也显示其治疗潜力。“新型超级编辑器除了可应用于模型制作和疾病治疗,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BE工具技术性改造的认知以及获取决定编辑效率的因素,这将为新工具研发提供合理性的设计指导,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的发展进程。”该评论文章说。活性百倍激升 精确构建遗传疾病动物模型 “以hyeA3A-BE4max为例,在所检测的靶点中,特定位点的编辑活性最高提高了257倍。”李大力说,“通过胚胎显微注射,能在胚胎中精确改变单个碱基,直接获得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小鼠模型,平均效率提高了近60倍。”据介绍,该研究将Rad51蛋白的单链DNA结合结构域融合到Cas9与脱氨酶之间,极大地提高了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的编辑活性,拓宽编辑窗口,因此将其命名为超高活性CBE(hyBE4max);类似地还改造出具有更宽的编辑窗口和更高活性的hyA3A-BE4max,以及能更高效识别TC碱基模块中的C(胞嘧啶)而不引起其他C突变的hyeA3A-BE4max。除了能快速精确构建遗传疾病动物模型,hyeA3A-BE4max在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中也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实现真正单个碱基的突变,体外实验证明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一系列严格的实验表明,这一新编辑器具有非常高的精确性,没有检测到明显的DNA和RNA脱靶,证明了新编辑工具用于基因治疗的巨大潜力。华东师大团队在基因治疗领域发力前行近年欧美国家已陆续批准了治疗腺苷脱氨酶(ADA)缺乏性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症、脊髓性肌萎缩症、β地中海贫血和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等遗传病的基因治疗药物。由于技术限制,已上市的药物存在不能长期有效或者诱发肿瘤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不断开发新的基因改造的技术,期望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一次治疗终身治愈。以2012年发明的CRISPR/Cas9系统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最为火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刘明耀、李大力课题组在2013年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大鼠和小鼠胚胎的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基因修饰动物构建的时间由传统方法的18个月缩短到5周左右,解决了基因治疗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疾病模型构建的问题。随后利用Cas9技术修复了动物模型中的单个碱基突变,治愈了B型血友病,证明其在遗传疾病治疗中的潜力。然而,Cas9技术精确修复碱基突变的效率非常低,只有1%左右,很难在更多的疾病治疗中推广。2016年美国科学家开发的CBE技术,能在不产生DNA双链断裂的前提下,直接将目的片段一定范围内的胞嘧啶转化成胸腺嘧啶,实现C/G碱基对向T/A碱基对的转换。今年年初,华东师大团队发表论文,成功地利用CBE技术建立了人类造血干细胞单碱基编辑技术体系,证明CBE有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潜力,但存在编辑效率偏低、精准度有限等阻碍临床应用的问题。“我们研发的超高活性碱基编辑技术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有望成为遗传疾病治疗的首选碱基编辑器。”李大力说。▲前排左一为张晓辉,左三为陈亮,后排左二为朱碧云据介绍,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晓辉,硕士研究生陈亮和博士研究生朱碧云为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李大力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刘明耀教授对本课题给予了悉心指导。该研究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等经费的支持。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值班编辑 | 陈茉菡

地无不载

华师学霸:他硕博连读,发表论文23篇,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刘庆奇,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SSCI一区、二区论文5篇,CSSCI一级权威期刊论文2篇、二级权威期刊论文2篇,其他CSSCI论文2篇。另外合作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12篇,其中SSCI论文5篇,CSSCI论文7篇。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连续两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其荣获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标兵、“华研楷模”学术之星,连续两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术之路没有捷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是2016级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庆奇的座右铭。进入华师以来,刘庆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1篇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连续两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荣获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标兵、“华研楷模”学术之星等称号,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同学眼中生活低调、学术认真、成果不断的他,对自己有着极其简单的定义:一个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学术探索者。本科就读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经贸英语专业的刘庆奇,因为对发展心理学感兴趣,大四时选择了跨专业考研,于2013年考入华师心理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16年硕博连读转入博士阶段。华中师范大学最初刘庆奇只是单纯的对心理学感兴趣,读研以后,跨专业跨学科的他需要补齐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心理学研究方法。于是,刘庆奇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从“如何开展心理学问卷调查和实验”到“怎样对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将阅读中的思考整理记录,他一点一滴地积累。文献阅读很多时候也会枯燥,为静心学习,他会提前制定好学习任务的小目标,并且尽可能快速地让自己行动起来。刘庆奇坦言,学术之路没有捷径。为拓展学术研究的视野,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动态,刘庆奇积极参与到导师及师兄师姐的课题研究中。他的第一篇心理学学术论文,在参与孙晓军老师的项目时“应运而生”。在周宗奎老师和牛更枫师兄的指导和帮助下,论文撰写条分缕析,数据分析逻辑严密。论文投稿CSSCI二级权威期刊《心理科学》,两个多月后被正式录用。不仅如此,该论文在刊出后还获得《心理科学》优秀论文提名奖。这时刘庆奇意识到,心理学是他感兴趣而又有能力研究的事情,之后的科研他甘之如饴,时常在探索中发现心理学的魅力。与心理学结缘五年多来,刘庆奇致力于“网络心理与行为”以及“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两个领域的研究,学术研究成果愈加丰厚。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未来他将带着对心理学的赤诚之心,为之做出更多努力。刘庆奇的获奖感言大家好,我是心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刘庆奇。非常荣幸能够获得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它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肯定。感谢学校提供的“自由民主,兼容并蓄”的学习环境,感谢学院营造的“刻苦钻研、拼搏奋进”的科研氛围,感恩导师周宗奎教授“严谨求实、明理探微”的治学态度。未来的日子,我将一直秉承“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不忘科研初心,不惧科研艰辛,争取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校长奖颁奖词理无专在,学无止境。刘庆奇同学专心学术,专注科研,成果突出。在华师硕博连读的五年多来,他专注于“网络心理与行为”以及“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两个领域的研究,发现问题,设计研究,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发表多篇具有实践启发和社会意义的论文。希望未来,在学术之路上,他始终能够保持开放好奇的态度,严谨缜密的思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大买卖

重庆市与华中科技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签订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

9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据悉,当日,华中科技大学与重庆市城乡建委签订了《共建重庆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院与共推数字建造在工程领域应用合作协议》;武汉理工大学与南岸区政府、重庆市科委签订《共建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数据智能研究院合作协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南岸区政府、重庆市科委签订《共建中国地大(重庆)产业创新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两江新区管委会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签订《共建重庆鲁汶智慧与可持续基础设施国际研究院合作协议》。今年,我市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第十三届重庆高交会暨第九届国际军博会为契机,加快实施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推动我市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电科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共建项目相继签约落地。此次,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6所高校与我市集中签约,将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在渝落地。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所属企业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已与我市共建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与我市共建重庆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院,设立增材制造方向的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共建华中科技大学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将在两江新区共建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在西永微电园共建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将在两江新区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目前,先行启动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重庆)量子精密计量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重庆)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等平台。引入华东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资源,在我市设立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分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南岸区共建集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术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研究院。共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和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平基地。武汉理工大学在南岸区共建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重点围绕智能新材料、光纤智能感知、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现代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共建武汉理工大学重庆智能产业大学生创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并逐步孵化一批新材料、光纤智能感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国机集团重庆地质装备产业园及中国地质装备集团在渝企业共建工业4.0孵化器、智能地质装备研发中心与实验室(工程中心)。与我市共建集需求统筹、数据集成、数据处理与分析建模、业务应用、数据分发与共享等为一体的重庆市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设立以万州区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野外监测与预警示范中心”。共建重庆氢能源产业创新工业技术研究院、重庆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等可持续能源成果转化基地,将可持续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在重庆市场充分转化应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重庆中心)”,联合开展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长江流域资源环境领域高端人才平台和中国(重庆)自贸区发展等高端智库建设。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唐中明 文/图

迟缓者

华东师范大学朱军文:深化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的供给改革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问策上海2025|深化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的供给改革加快引进海外人才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主要举措之一。海外教师不仅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开阔学生视野,提升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有普通本科院校39所,这些高校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从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重要任务,它们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也是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之一。“十三五”期间,加快从海外引进人才,是上海高校普遍重视的人才队伍建设举措。那么,上海高校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有哪些特点?海外拟归国青年人才的个体需求如何,这些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引进政策是否匹配?本文拟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笔者近期研究中的发现,尝试解答上述问题,并就“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远的未来,上海高校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可能做出的政策改进提出建言。一、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的特点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一般指高校为引进海外青年人才制定的系列政策,包括家属与子女安置、住房保障、户籍安排、薪资、研究与教学支持、职称晋升与评价等方面。这些政策仅针对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有些对海内外所有符合条件的人才都适用。一项对我国内地省级政府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文本分析发现,各地人才引进政策共性有余、个性不足,普遍重物质条件的提供,轻工作环境的涵养。为对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选取了15所上海高校,包括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6所普通高校,通过学校官方网站收集了仍然具有效力的人才引进系列规定,共收集到27份政策文本。在此前开展的研究中,我们尝试对各项政策供给的强度进行定量赋值和排序,为“软”的政策供给分析提供“硬”依据。政策强度划分的依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话语内容,二是话语结构和发生顺序。具体操作中,主要以政策要点的出现频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又将文本写作顺序作为依据之一,据此对政策供给强度进行赋值、排序和划分等级。根据对政策强度的界定,在全面分析政策要点后,我们发现,“十三五”期间,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具有如下一些层次和特点(见表1)。表1.在沪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供给内容与强度分层从上表可见,属于较强供给的政策要点包括薪酬津贴、住房、科研启动经费;属于中等强度供给的政策要点包括研究与办公条件、科研团队建设、职称、研究生招生资格;属于较弱供给的政策要点包括福利与保险、子女入学、科研项目申请支持、户口、国内外访学机会、人才计划申请支持、产学研践习机会、人事编制、国家与地方补助、配偶安置、学术休假等11项。另外,在沪高校提供政策的内容均与招聘岗位的职称等级有关,岗位职称等级越高,政策供给标准也越高。二、海外拟归国青年人才的个体需求的特点本文所称的海外青年人才指出生地为中国大陆,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在海外(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已经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仍在海外但有意愿回到国内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才。在个体需求调查中也称他们为海外拟归国青年人才。个体需求指海外拟归国青年人才对回国内高校做老师,在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个人生活与家庭生活等多个方面的需要和诉求。本研究在多方帮助下,通过网络开展了电子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对象对其需求的强烈程度的主观赋值为划分依据,对回收的18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发现,海外拟归国青年人才的需求具有如下特点(见表2)。表2.海外拟归国青年人才个体需求类型与强度分层在20项可通过政策供给满足的个体需求中,均值最高的是薪酬津贴,其次是科研合作氛围、工作自主性。强度排序靠前的个体需求中,与科研相关的占了较大比重,如科研合作氛围、科研项目申请制度、科研启动经费、教学与科研设施等均位列前十。强度排序靠后的个体需求是与家庭相关的,包括子女就学、配偶工作的政策安排。较强需求有5项,包括薪酬津贴、科研合作氛围、工作自主性、申请科研项目支持、科研启动经费;中等强度需求有7项,包括是否有人才计划支持、晋升与考核机制、教学与科研设施、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研究方向匹配程度、学校住房政策;较弱需求有8项,包括工作稳定性、研究生招生政策、落户政策等。学校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方便照顾父母、学校声誉以及学科/平台声誉等6项,由于学校无法改变或短期内无法改变,所以未纳入政策供给分析范围。但部分因素(如学校声誉、学科/平台声誉)对个人求职发挥着重要影响,对学校的政策供给具有替代作用。三、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的一致性与偏差人才引进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之间的匹配情况存在四种状态,分别是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的强度均为较强/中强且相互匹配的情况(强-强匹配);政策供给和个体需求强度为较弱且相互匹配的情况(弱-弱匹配关系);政策供给强度大于个体需求的情况(供大于需匹配关系);政策供给强度小于个体需求的匹配关系(供小于需匹配关系)。按照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匹配四象限模型,可以看出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的匹配状况,既有完全一致的方面,也有存在较大偏差的方面(见图1)。图1. 在沪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的匹配状况上海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一致的方面,包括薪酬津贴、教学和科研设施、晋升与考核、住房等,在内容和强度方面均相互匹配,为强-强匹配关系。强-强匹配关系的4项内容,可以认为是目前高校在引进海外青年人才时着力最大,着重体现校际差异的方面,也是拟归国青年人才预期争取到更高支持的政策要点。工作稳定、户籍、培训、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5项内容的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相互为弱-弱匹配关系。这些内容校际之间差异小,确定性高,“议价”空间窄,属于学校和个人之间不谈也有、谈也基本不会改变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说这些个体需求不仅是个体所实际需要的,更是对政策的诉求。在沪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存在偏差的方面,供小于需的政策要点较多,供大于需的政策要点少。其中研究生招生资格或硕、博士生招生指标,从政策供给角度看是一项重要的稀缺资源,但从海外拟归国青年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可能由于专业背景多样,他们组建科研团队的需求不高、迫切性不强,故这项内容表现为政策供给大于个体需求的匹配状况。政策供给小于个体需求的6项内容,有些是学校提供的条件低于个体需求,如科研启动经费的额度;有些学校无法给出确定性政策承诺,比如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申报等;有些是学校可以明确表达但被忽略的软环境供给,如工作方式、合作机会和国际学术交流等。供求偏差的极端表现是有需求无供给。海外拟归国青年人才对工作自主性、个人研究方向与就职学校相关专业方向的匹配程度、学校/学院人际关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支持政策等比较关注,但这些在现有政策供给中均未涉及。四、政策改进建议在沪高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与个体需求之间既有一致的方面,也存在较多偏差。从“十四五”期间加大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供给的针对性看,有一些可以进一步的改进的潜力点。从重视物质性的保障条件向更加重视职业发展的软环境转变。此前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供给,侧重薪酬津贴、教学和科研条件、晋升与考核、住房等内容,侧重提供基本的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户籍、培训、稳定工作等生活保障,这些具体而可见的物质性保障支持是海归青年人才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结合海归青年人才归国动因的分析,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是强烈的内在驱动力。不论是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专业,一些归国青年学者,对学术职业可以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有理性的预期,在满足其中等程度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更看重比如整体上宽松活泼的学术氛围,学术发展早期阶段的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学校的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水平等。“十四五”期间上海的人才引进政策应该向一并重视软环境建设转变,并加大软环境的宣传和推介转变。海外拟归国青年人才在科研合作氛围、国际学术交流机会、工作自主性、研究方向匹配程度、学校/学院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诉求,是值得高校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兼顾的。这些项目不仅上海高校此前少有涉及,其他地方的高校也强调不够。当然,学校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是否方便照顾父母,以及学校声誉、学科/平台声誉等无法改变或短期不能改变的条件因素,在海外青年人才引进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值得继续重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更为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和规范的城市管理体系,对地处其中的高校引进海外人才具有一定的加分作用。上海的高校应该打好城市优势这张牌,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设也应打好在沪高校的牌,形成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一流水准大学之间的共生共荣。

聚光灯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与宏路数据成立智能数据中台联合实验室

人民网上海9月29日电 9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宏路数据共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宏路数据智能数据中台联合实验室”。当天,进行了揭牌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仪式。合作双方表示,将发挥自各优势,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团队,推进智能数据中台领域内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志斌表示:“数据学院与宏路数据这些优秀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使得双方已在学术圈和业界获得良好口碑,未来是数据的时代,我们要共同建设我们的未来。”宏路数据创始人兼CEO袁国玮先生表示,宏路数据与华东师大数据学院渊源深厚,其合作源于彼此都十分认同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应用和技术相互促进、形成迭代,共同驱动创新。“开放、创新”这不仅是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金字招牌,也是宏路数据的核心价值观。华师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始院长周傲英教授在谈及与宏路数据合作时说,“我们与宏路数据的合作由来已久,从学院奖学金的赞助单位,到丰富科研成果的积累,今天’华东师范大学-宏路数据智能数据中心联合实验室’成立了,我们的联合实验室要以‘应用’为出发点,践行‘用产学研政’,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成就创新,不断取得进步,达成最广泛的应用。”周傲英教授认为,硬核的创新应用就是能真正解决应用的问题,这包含一整套技术、理论和应用。因此,智能数据中台联合实验室就是要解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的问题,要将复杂技术工具化、“傻瓜化”,其价值是帮助那些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化人才,很高效的使用起来,让大家都建立数据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认知,提升理念。宏路数据作为国内领先的营销云和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据技术,帮助企业深度观察消费者在各个营销触点和营销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通过数据中台,让大数据技术切切实实得帮助企业,完成更加高效的营销活动。宏路数据服务于众多全球500强企业,2019年全球排名前十的消费者品牌中,已服务其中8家。对于企业而言,整个数字化才刚刚开始,特别是在数字化领域里,很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场景没办法数据化,客户所需要得并不是一个数字化、大数据的标签,而是通过数据应用能在生产、经营中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解决实际经营难题。“华东师范大学-宏路数据智能数据中台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非常好地帮助企业解决这个技术科研难题。智能数据中台的研究将从客户痛点出发,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实现应用创新,共同实践“用产学研”的发展思路,使之真正能够成为企业经营的大脑。9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宏路数据智能数据中心联合实验室”的首秀——数据中台(Data Platform)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明教授、上海宏路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TO蔡文渊、数澜科技金融行业解决方案负责人郑小辉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何丙胜教授先后进行了主题报告。高明教授提出,最大限度的实现数据复用是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数据中台的核心功能是提供统一、便利的数据集成、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服务能力,它是数据复用的高阶阶段,将实现企业全域数据的共享与复用,极大的发掘数据价值,提升全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宏路数据CTO蔡文渊谈到,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模式正在向数据驱动的商业智能决策方向转变,最终实现数字化的愿景。在传统商业决策过程中,企业经营业员者信赖过往经验进行决策,与基于海量数据的智能决策和精准反馈机制相比,企业价值创造力和品牌影响力均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不足。宏路数据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 企业构建数据资产,推动数据应用的落地,发挥出数据科学在企业营销、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从宏路数扭智慧营销云在世界500强企业落地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实战经验,可以看到数据技术驱动商业行为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华东师范大学-宏路数据智能数据中心联合实验室“需要面向业务场景,解决企业数据化持续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数澜科技郑小辉先生表示,在金融领域,数据中台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数据,提供数据服务、数据融合、数据治理并通过智能算法挖掘数据的应用价值,满足各利润诉求方对数据资源的渴求,是智慧金融平台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金融企业灵活的产品创新、高效的运营管理和智能风险控制的基础。何丙胜教授与参会者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分享其研究成果。何丙胜教授对联邦学习的现状做了全面介绍,包括硬件、软件、系统、模型各层面,进而就联邦学习中重要、前沿的问题进行深入阐述;详细描述了他所率领的团队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如测试基准、基于公开数据融合的联邦学习多决策权模型等,并从学术界的角度畅谈了未来的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责编:严远、韩庆)【来源:人民网上海】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赫伯特

强基计划解读|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华东师范大学

“早樱在辽阔的大地上舒展,它听得见,听见你在云端的呼唤。”三月春樱已逝,丽娃河边,樱桃河岸,师大校园里,七月夏荷在等你。学科建设截至2018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可授予20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3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高峰I类学科、1个上海高峰II类学科,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据2017年5月11日公布的ESI数据显示,在ESI统计的22个学科中,学校的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共计11个学科已进入全球前1%,居全国高校第17位。学校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结合教育部认定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软件工程、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统计学4个特色学科。学术研究科研机构:截至2018年5月底,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科研成果:2013 年,该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 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九;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5项, 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17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根据“自然亚洲”(natureasia) 网站2013年6月发布的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Index:NPI)”中国排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过去12 个月在《自然》(Nature) 及其系列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篇, 总贡献点数(Corrected Counts:CC) 为2.14, 在内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列第十五。根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何积丰院士获2013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华东吃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食堂是屡次霸占微博热搜,立志开创第九大菜系的存在。蓝莓山药、原谅色鸡腿、红烧甲鱼、玉米炒葡萄、玉米炒圣女果、玉米炒肉片等等“黑暗料理”你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呢?没错,都是出自华师大之手。其实,华师大不仅仅有黑暗料理,还有许多很好吃的创意菜。彩虹水饺、牛粒脆皮甜筒、咸蛋黄狮子头、虾扯蛋等等。除了打菜窗口,还有各种风味菜,各地口味都有。除此之外,西餐厅和清真餐厅也有。所以菜的品种也是非常多的。华师大的食堂还喜欢搞事情。比如夏天会卖夜宵(麻辣小龙虾和、螺蛳等各种卤味),有的店铺还会搞抽奖活动。并且从价位上来说,华师大的食堂很实惠。一天三顿饭平均三十块钱就可以搞定。还有专门卖扶贫菜的窗口,因为是有补助,所以价格更便宜一些。总而言之,如果你到华师大,最不用担心的就是吃不到好吃的了。华师大校园 “如果这世上真有所谓天堂的话,那就是丽娃河边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不仅如此,华东师范大学还是一所非常有人情味的大学。强基计划 14:13招生人数及入围比例招生90人,入围比例1:4招生专业分文科组和理科组进行招生,共招五个专业,详情观看视频~(03:04)招生地区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考核方式(11:32)面试+体育测试培养模式(11:51)导师天团为同学们的成长助力,华东师大的特色是“3+1+x”的留白式培养(划重点!)(12:30)最后,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高三同学们,加油!明日预告:上海交通大学,敬请期待~听说,关注强基计划平台(公众号同名(mqsxgh)~)的同学们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啦!(疯狂暗示)

菩提

重磅!华师自亮家底,发布引才白皮书!

昨日华师发布人力资源白皮书介绍近三年人才引进情况深入分析引进人才绩效以更全面实施精准引才据了解,2017年,学校探索实施青年英才制度,大力引进优秀青年人才;2018年,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整体布局和统筹调控,开始大规模引进高青人才;2019年上半年,在持续大规模引进高青人才的同时,学校按照“扶强、扶文、扶需”的基本思路,进—步优化人才引进布局。2019年下半年,学校将全面深入分析学校人力资源现状,全面实施精准引才。为深入分析和总结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学校引进人才的总体情况和发展绩效,为今后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经验指导,人事处决定编制《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白皮书——2017-2019人才引进专刊》。据了解,白皮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近三年学校人才引进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近三年学校引进人才的结构情况,包括学历、学缘、学科、年龄、来源等结构和国际化水平;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近三年学校引才绩效情况,包括新引进人才对学校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对学校人才项目、国家基金和博士后基金的贡献等。特别指出的是,白皮书所指的“引进人才” 为各教学科研单位引进的专任教师,所指的“近三年“ 从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所指的“重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引进人才的总体情况 引进人才的总量及层次近三年,学校全职引进各类专任教师合共527人,其中,青年英才和博士后比重最大,分别占34%和39%。人才引进政策让越来越多优秀的老师加入到华师大家庭中,有效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师队伍活力,加大了青年人才的储备,为学校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年度变化情况2018年学校人才引进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2019年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引才总量的持续增长表明学校实施引进高青人才战略已取得明显成效。(注:上图“总量”包括骨干教师和预聘制教师)各教学科研单位近三年引进人才情况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和化学与环境学院近三年引进人才数量位于全校前三名。(注:物理电信工程学院引才数据含量子物质研究院,下同)引进人才的结构分析 学历结构近三年引进的人才99%为博士,1%为硕士。大量博士的入职有效地提升了博士学历教师的占比,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近三年引进的人才中,80%毕业于境外著名高校和国内985高校、中科院和社科院,其中31%毕业于境外著名高校,49%毕业于985高校、中科院和社科院。年龄结构近三年引进人才中,95%为40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其中83%为35岁及以下、12%为35至40岁,有效地补充了年轻的新生力量。来源结构近三年引进人才中,66%来自境外高校、985高校、中科院和社科院,其中29%来自境外高校,37% 来自985高校、中科院或社科院。境外学习工作经历情况近三年引进人才中,具有一年以上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比例为36%,远高于学校原有专任教师的比例。境外人才的引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引进人才的绩效分析 近三年引进的人才,显著地优化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对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情况截至2019年7月,40岁以下专任教师比例提高至44.54%。具有博士学历学位专任教师比例提高至68.18%。获得境外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提高至10.14%。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术工作经历教师比例提高至34.65%。获批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情况近三年引进的人才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共20项,其中,国家级人才项目7项、省级人才项目13项。人才项目获批数量有明显的进步,是引才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获批重要科研项目总体情况近三年全校共获批重要科研项目465项,其中,由近三年引进人才申获的164项,占35.27% ;2019年全校获批重要科研项目中,由近三年引进人才申获的占54.55 % 。近三年引进人才申获重要科研项目占比较高,其中2019年比例最高,高达一半。因2019年入职的大部分教师未能参与2019年重要科研项目申报,因此,相信明后年的这一比例会更高。对各教学科研单位重要科研项目立项的贡献近三年引进人才对各教学科研单位重要科研项目立项的贡献度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华南数学应用与交叉研究中心、环境研究院和半导体科学技术研究院,贡献度分别为100% 、83% 、67% 。此数据图的指标可以清晰地表征每一个学院引进人才的质量,比例越高表明引进人才对本单位重要科研项目立项的贡献度越大。各教学科研单位2017 、2018年引进人才申获重要科研项目情况各教学科研单位2017 、2018年引进人才申获重要科研项目比例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国际文化学院、半导体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华南数学应用与交叉研究中心。近三年引进人才对学校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贡献2019年我校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2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均由近三年引进人才申获,面上项目中31%由近三年引进人才申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95%由近三年引进人才申获。近三年引进人才对各教学科研单位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贡献近三年引进人才对各教学科研单位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贡献度排名前五位分别是:华南数学应用与交叉研究中心、环境研究院、体育科学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贡献度均为100% 。各教学科研单位近三年引进人才申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况各教学科研单位近三年引进人才申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比例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华南数学应用与交叉研究中心、半导体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体育科学学院,比例分别为:50% 、29% 和27% 。近三年引进博士后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情况近三年引进博士后共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84项,资助金额共674万元。2018年获批项数和资助金额均比2017年有大幅提升;2019年仅上半年获批项数已接近2018年全年总项数、资助金额已超过2018年全年总金额。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新时期推进高水平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和“新师范”建设的根本抓手各类优秀人才齐聚华师用实际行动助力学校发展向祖国70周年国庆献礼

离世异俗

“别人家的大学”华东师大新开两家24小时读书研创空间

人民网上海12月12日电 (记者 姜泓冰)高校书店如何才能不止于一抹人文亮色,真正服务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的大学核心功能?华东师范大学作出全新探索。近日,知先堂24小时阅读空间、召文斋24小时研创空间相继在该校闵行校区樱桃河畔启用。与丽娃河畔华东师大出版社24小时阅读空间、大夏书店、校园书吧等读书空间遥相呼应,构建起面向师生的“24小时不打烊”智慧创获空间。“这两个新开放的文化空间,将是思想和智慧碰撞的平台,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基地,教学模式探索的试验田,更是学生创业实践的舞台。”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科研成果出自“知先堂”,更多创新项目在“召文斋”落地,广大师生会还来更多的可能性,让这里成为师大学子们共同的青春记忆。据悉,这两处约300平米的文化空间由上海华东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属企业上海华申中外文化交流服务有限公司创建,改造了所运营的教师之家宾馆原有的一楼大堂吧、二楼公共阅览室区、一楼电子阅览室而建成。知先堂:“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的优雅书房“知先堂24小时阅读空间”为新中式书房风格。空间设计延续了丽娃河畔24小时阅读空间“生活美学”的文化理念,区域分布则借鉴“江南园林”的造景概念,践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的环境育人观念,打造“一步一景”的空间景观:高约8米的瀑布书墙,代表从丽娃河到樱桃河的文化源流;江南非遗景观区定期展示各种江南文化代表性产品;中国传统物质文化景观区展现不同主题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成果;中式书房景观区会随节气变化而四季不同,让师生感知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知先”,取自朱熹先生“知先行重”的儒家思想,即在为学或在修身的过程中,须要先致知、穷理,然后再按照所明之理去行。意为“知在先,行为重,知性常相须。”空间内经营的图书以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优秀社科类、教育类书籍为主,还特别增加了童书绘本的数量和比重,让青年教工可以在此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与阅读相伴的饮品以“一人一盅”的人文茶为主,配合节气养生茶和咖啡,健康自然。器皿以陶瓷类和玻璃类为主,秉持环保理念。(图片由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提供)召文斋:首个“24小时沉浸式众学众创空间”召文斋24小时研创空间是华东师大第一个“24小时沉浸式众学众创空间”。召文斋的命名出自“召文台”的典故,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秦始皇东巡时,召集文人登文山,挥毫泼墨,撰写文章。“召文”意指在此空间内召集雅士,文心荟萃,集思广益,创作创新。召文斋定位为师生们的“科研加油站”,空间内所有座位均设有隔断,一人一桌,配备电脑、网络、耳机、台灯、储物柜、简易茶饮等服务设施。数字文献查询方便,纸质资料保管轻松,为广大师生提供舒服便利的学习环境和科研环境。同时,召文斋也是众创办公位,可为有创新创业需求、有实践项目需求的师生个人和团队提供相对灵活的办公位出租,助力华东师大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文科博士生校内创业:“产学研”一体化尝试知先堂24小时阅读空间的运营工作由华东师大文科博士领衔的优秀学生创业团队承担,他们将在华东师大出版社24小时阅读空间的实践经验再次投入“产学研”一体化的尝试中。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与学校产业部门合作的探索,华东师大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胡平表示,这是产业助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尝试,今后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模式探索与产业育人的创新实践。有意思的是,该创业团队还自主研发了6套成人美育课程,被纳入2020年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系统;2019年3-5月,已在华东师大开出“中国茶文化基础与东方茶美学”的选修课,受到师生广泛好评;与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合作,在“驻沪领事馆外交官汉语培训项目”中,为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外交官开授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团队负责人博士生张海岚表示:“高校文化空间的运营,应该带有文传传承的使命和东方审美营造的理念,不仅仅提供阅读的物理空间,更应该提供文化的、精神的空间,营造属于中国人的‘书香+茶香’的雅致生活方式,让师生能在此感知到美与新知。让东方传统文化能更好地浸润师大师生的日常。”知先行重,文化空间打造“第三课堂”知先堂、召文斋不仅是新增的大学文化空间,更是让“知识”活学活用的智慧创获空间。结合华东师大闵行校区“教学科研大本营”定位,两个空间将深度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工作,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提供专业分享平台,打造高校“第三课堂”。在两个空间启用同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艺术与习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学实践基地 明明德哲学茶室”三个首批设立在知先堂的基地也挂牌成立。据悉,知先堂还将推出自己的活动品牌“师说”,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讲座、文化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作为华东师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之一,两个空间将在学生创新创业、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模式创新、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探索,力争成为华东师大闵行校区的“智慧创获空间、文化传播高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图片:文若霏 童冠铭 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