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侨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线上答辩正式启动保护欲

华侨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线上答辩正式启动

未来网高校频道5月14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吴江辉)5月13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和华文教育研究院组织召开研究生学位论文线上答辩会,这标志着该校本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线上答辩正式启动。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肖丽君等9位同学成为学校首次采用线上答辩形式的学位申请人。 为确保线上答辩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华文学院和华文教育研究院制定了线上答辩的详细程序和操作指南,并且在答辩会议前期多方联系专家和学生以保证线上答辩顺利进行。答辩会设校内主会场、校外网络分会场,答辩主席和学位申请人通过腾讯会议远程接入答辩会校内主会场。按照网络视频答辩会流程,在答辩主席致词宣布答辩程序后,学位申请人首先通过共享屏幕,以PPT演示方式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阐明见解和创新点,然后答辩委员会委员提问、申请人回答。委员经充分讨论交换意见后,对论文做出评价,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最后主席宣布投票结果、论文评语及决议。最终,9位答辩人全部通过论文答辩。至此,全程共计4.5小时的首场线上答辩会圆满完成。 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研究生教学督导员、研究生学位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其他学院研究生秘书等旁听了答辩会。 据悉,疫情防控期间,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学位论文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通知》并结合学校疫情防控实际情况,研究生院经充分调研,制定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安排的通知》,明确了答辩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设校内线下主会场和网络分会场),对网络视频答辩安排、答辩前准备和答辩程序等做了详细规定,确保2020年夏季毕业生如期毕业。

不得

华侨大学召开深化境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启动会

未来网高校频道7月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岳金 李明海)为贯彻落实“专项行动计划”,提高境外研究生培养质量,7月3日下午,华侨大学召开深化境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启动会。会议由该校副校长王丽霞主持,研究生院、招生处、教务处、有关试点学院负责人等参会。 会议指出,改革从提升境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境外生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衔接问题,旨在通过培养方案、导师队伍改革,进行本硕一体化培养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形成境外生本硕连通的一站式人才输出方式。 据悉,改革选取了两校区境外本科或硕士招生数量较多的学院作为试点单位,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等。

掠骨者

华侨大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2020年度教育部评估中获评良好

华侨大学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20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结果,华侨大学“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评良好。2020年6月至8月,教育部依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细则》,组织开展了机械与运载领域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定期评估,包括华侨大学等在内的54个中心经过初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等环节,最终6个中心评估结果为优秀,40个中心评估结果为良好,其余中心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或未通过。华侨大学“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建设,2011年通过验收。近年来,中心以福建省双一流高峰学科“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学科群”为支撑,聚焦脆性材料加工的科技创新重大需求,以“学科-产业”互促共赢发展为目标,贯通“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推广”创新平台链,在“脆性材料加工共性技术研究”“超硬材料工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石材先进智能制造与装备”“光电材料高效超精密智能制造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与应用成果,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成果快速转化与产业化、高端人才培养/集聚与高水平国际合作与交流,打造了国际一流的脆性材料加工制造科技创新平台,有力支撑了华侨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是谓玄德

华侨大学召开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推进会

未来网高校频道4月19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李明海)4月16日,华侨大学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厦门校区召开。该校副校长王丽霞主持会议,研究生院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会。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首先汇报了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初稿等具体工作进展情况。与会人员结合实际和具体案例,逐条讨论实施方案初稿,并就具体培养对象层次、招生工作方案、培养方案制定、成果归属、分流机制、项目遴选、日常管理等展开讨论。王丽霞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三点要求:注重项目牵引,“人工智能+X”领域研究生培养务必围绕产业项目开展,多出交叉学科成果;导师一定要更加关心和关注人才培养,要建立团队定期沟通机制,切实解决研究生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强调目标结果导向,要出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切实带动产学研合作。据了解,根据国家三部委精神,结合实际,今年将首先在“AI+机械工程”“AI+交通规划”“AI+城市规划”“AI+华文教育”等领域开展试点。

理也

华侨大学硕士生在国际权威期刊Small发表论文

未来网高校频道9月18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肖静冉)近日,华侨大学化工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范龙龙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Small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isomerism of two Ce-BTC for fabricating Pt/CeO2 nanorods towards low-temperature CO oxidation”的研究论文。这是他在不同金属有机骨架(MOF)异构体为前驱体合成Pt/CeO2纳米催化剂课题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 该论文由华侨大学独立完成,范龙龙为第一作者,目前已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通讯作者为化工学院詹国武教授和周树锋教授。 Small期刊是德国Wiley出版社旗下纳米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2020年影响因子为11.459,在纳米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金属有机骨架(MOF)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结晶性多孔材料。而MOF同素异构体是指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不同配位方式产生具有相同化学组成但不同空间结构的MOF。然而目前文献对MOF异构现象及不同配位环境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较少,特别是基于MOF/贵金属的二元催化体系。 有鉴于此,该研究采用均苯三酸配体和Ce3+金属离子为原料,通过调变反应溶剂,制备了两种不同拓扑结构的Ce-BTC(即MOF异构体),并将其负载Pt纳米颗粒,经过高温焙烧成功制备了三种不同形貌Pt/CeO2纳米催化剂。研究发现,反应溶剂显著影响MOF的晶型和孔道结构,进而影响Pt纳米颗粒的粒径、负载效率和理化性质。基于XRD表征,观察到Ce-BTC在水浸泡处理过程中,发生了异构体之间的不可逆转变(从四方晶型到单斜晶型)。通过XPS、H2-TPR等表征进一步对其CO催化氧化机理进行研究,证明了基于四方晶型Ce-BTC制备的Pt/CeO2催化剂表面拥有大量Pt0物种和小尺寸Pt纳米颗粒,有利于CO催化氧化性能(T100=80oC)。原位DRIFTS分析表明,在低温下,CO-Pt0吸附态是CO氧化的主要反应中间体。同样,该研究也发现了其它镧系MOF也有类似的MOF异构现象。 参与上述研究工作的学生还包括化工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昆、徐凯吉、梁重音和王惠普。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

的旅程

华侨大学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未来网高校频道4月21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雷水清)近日,华侨大学材料学院骆耿耿课题组在原子精度的无机纳米团簇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Sodalite-Type Silver OrthophosphateCluster in a Globular Silver Nanocluster”(DOI: 10.1002/anie.202003143 and 10.1002/ange.202003143)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国应用化学),并受邀作为封面论文。Angewandte Chemie是目前国际化学和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刊物之一,位列JCR中Q1区Top。论文主要源于课题组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思考。问题1:二氧化钛是最重要的光催化材料之一,原子精度的钛氧团簇(TOCs)被认为是分子型的钛氧化物,对了解二氧化钛的结构与光催化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二氧化钛是一种只能吸收紫外光的宽带隙半导体,限制了对太阳光的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日本学者叶金花等人近年来在Nature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上相继报道了可见光激发下具有高效光氧化性能的磷酸银(Ag3PO4)半导体,掀起了对磷酸银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热潮。由此,课题组提出,正如钛氧团簇(TOCs)与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之间的关系一样,有没有可能存在介于小分子和磷酸银纳米颗粒之间具有确定结构的磷酸银团簇(SOCs)?经查,当前文献未有磷酸银团簇的报道,也无人提到过磷酸银团簇的概念,这是一个零的开始。问题2:C60是一种由60个碳所构成的像足球一样的阿基米德截角二十面体碳簇,在配体保护的原子精确银纳米团簇中,由60个银所构成的配体保护的笼状高核银簇分子会具有什么样的几何结构?为了解答上述两个问题,骆耿耿课题组在对原子精度的纳米团簇的合成基础上(比如Chem. Commun.,2018,54, 2361;Chem.-Eur. J,2017,23, 14420等)经过无数次实验后,首次在团簇领域创新性提出“磷酸银簇”(SOCs)的概念。课题组利用阿基米德小斜方截半二十面体Ag60纳米银簇的内部空腔成功捕捉并稳定了首例具有方钠石型(即阿基米德截角八面体结构)的磷酸银簇{Ag3PO4}8,获得原子精确的磷酸银簇@高核银簇的核-壳纳米团簇;利用微焦斑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电镜TEM/球差电镜(HAADF-STEM)、高分辨电喷雾质谱(ESI-MS)、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精确确定团簇的结构,并结合DFT理论计算分析了团簇的电子结构;同时探究了该团簇的光催化活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尝试了无数种添加剂后,课题组发现该磷酸银簇@高核银簇的成功制备跟所添加的H2PO4-有紧密的关系,当H2PO4-替换为PO43-后,只能得到阴离子为模板的低核银簇。这项研究成果受到了Angew. Chem. Int. Ed.三个审稿人的高度评价(very important/very important/highly important),并受邀作为封面文章。(A)磷酸银体相的单胞结构;(B)原子精确的磷酸银簇{Ag3PO4}8;(C)截角八面体结构;(D) DFT计算的磷酸银簇{Ag3PO4}8;(E)经典的截角二十面体C60;(F)小斜方截半二十面体Ag60.该工作在骆耿耿博士(通讯作者)指导下,以华侨大学为第一署名通讯单位,山东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美国)等为合作单位完成。华侨大学材料学院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邓成龙、华侨大学材料学院讲师孙存发、山东大学王芝为共同第一作者。华侨大学材料学院陈亦琳博士、林碧洲教授、林金清教授均对论文有贡献。骆耿耿博士为第一通讯作者,山东大学孙頔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基金的资助。

回壹怪之

华侨大学202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56位

华侨大学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昨日正式公布,华侨大学20个项目获得资助立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2项、青年项目6项,立项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56位、福建省第3位,重点项目立项数居福建省第2位。华侨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数已连续九年位列全国百强,福建省前三。从获批项目的单位分布来看,外国语学院获立4项,立项数居全校首位;工商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各3项,并列第二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旅游学院各2项,国际关系学院、建筑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各获立1项。其中,国际关系学院钟大荣教授申报的“海外华侨华人宗教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外国语学院朱琳教授申报的“英汉双向翻译转换思维过程与模式实证研究”获得本年度重点项目立项。从获批项目的学科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10个学科:语言学、管理学各4项,并列首位;哲学3项,理论经济、民族学各2项,中国文学、法学、马列·科社、体育学、中国历史各1项。今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继续采取适度限额申报的办法,正式受理有效申报32103项,最终立项课题4625项,平均立项率为14.41%,比2019年下降1.29个百分点;我校立项率为14.93%,比去年增长1.85个百分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目前我国最高级别的社科研究项目,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作用。华侨大学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序号批准号项目类别课题名称负责人学科单位120AMZ014重点项目海外华侨华人宗教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钟大荣民族学国际关系学院220AYY003重点项目英汉双向翻译转换思维过程与模式实证研究朱琳语言学外国语学院320BFX152一般项目“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因应金融科技的监管法制创新研究陈斌彬法学法学院420BZW152一般项目东南亚华侨华人海外抗战文学研究陈庆妃中国文学文学院520BYY083一般项目维基百科“中国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建构研究陈文革语言学外国语学院620BYY214一般项目古代汉日书面翻译引发的日语语义句法演变研究黄文溥语言学外国语学院720BZX097一般项目布伦塔诺学派哲学及其当代理论效应研究李忠伟哲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20BKS116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抵制境外宗教渗透教育研究林怀艺马列·科社马克思主义学院920BZX003一般项目财富与劳动视域的马克思共和国思想及其社会政治哲学研究刘荣军哲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1020BGL056一般项目逆向文化冲击对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创业的影响机理与对策研究马占杰管理学工商管理学院1120BYY195一般项目东北亚地区语言演化及其与人群混合历史的相关性研究孙娜语言学外国语学院1220BGL261一般项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机制及其预案优化研究王绍仁管理学工商管理学院1320BMZ046一般项目文化传承危机下客家乡村民间信仰空间遗产研究杨思声民族学建筑学院1420BJL015一般项目基于风险配置理论和粘性预期理论的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研究赵林海理论经济经济与金融学院1520CZS062青年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西藏城市发展与边疆社会治理研究(1949—1965)关浩淳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学院1620CJL028青年项目机会均等视域下数字经济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肖威理论经济经济与金融学院1720CZX005青年项目马克思哲学的康德主义与黑格尔主义阐释路径研究甄龙哲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820CGL003青年项目基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共益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郑琳琳管理学工商管理学院1920CTY013青年项目智慧社区健身和健康深度融合的协同治理路径、机制与政策体系研究宋慧敏体育学旅游学院2020CGL022青年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经济合作网络解构与高质量推进机制研究殷杰管理学旅游学院

华侨大学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未来网高校频道3月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雷水清)近日,华侨大学材料学院谢水奋教授课题组在金属纳米催化领域再获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Quatermetallic Pt-Based Ultrathin Nanowires Intensified by Rh Enable Highly Active and Robust Electrocatalysts for Methanol Oxida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纳米能源》(Nano Energy)。Nano Energy是爱思唯尔出版社旗下顶级学术期刊(影响因子15.548),在能源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超细铂基纳米线因超高的原子利用率和电子传输能力,成为电催化能源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其表面活跃的化学反应性,在酸性介质电催化甲醇氧化过程中,结构稳定性较差且极易被CO中间体毒害失活,严重阻碍了其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设计合成了直径仅为1.5纳米的高原子暴露比的四元PtCoNiRh超细合金纳米线。电催化结果表明,超细的一维结构及合金效应赋予PtCoNiRh纳米线优异的甲醇电氧化催化活性(质量活性:1.36 A·mg-1Pt;面积活性:2.08 mA·cm-2)、更负的反应起始电位和显著改善的抗CO毒化能力。将强抗腐蚀的铑原子掺入铂基合金晶格中,能够有效稳定铂原子位点,强化酸性电催化条件下PtCoNiRh纳米线的结构稳定性。研究人员通过电化学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模拟,进一步揭示了甲醇脱氢反应倾向于发生在PtRh异质位点,且中间态CO以更容易进一步氧化去除的桥键吸附在该位点上。因此,在四元PtCoNiRh超细纳米线上,六电子转移的甲醇电氧化反应速率与稳定性都得到显著的提升。该研究工作不仅实现了高性能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并且在分子水平上对催化增强机理进行了清晰的阐述。该研究工作在谢水奋教授(第一通讯作者)指导下,以华侨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厦门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为合作单位完成。由王伟(第一作者,已毕业)、陈孝为(共同第一作者)、甄超、廖新艳等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完成。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华侨大学科研基金的资助。

其好之也

华侨大学主持2020年国际6校研究生联合设计课程成果汇报会举行

未来网高校频道6月16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孟祥龙)近日,由华侨大学主持,清华大学、早稻田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侨大学、东海大学6校共同发起的2020国际六校研究生联合设计课程举行了最终成果汇报。 按计划,今年的联合设计课程由早稻田大学主持,在东京进行联合教学。但受疫情影响,计划进行重大调整,改由华侨大学主持,联合设计的基地选在厦门集美大社。集美大社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故里,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和城市更新研究价值,因此今年的主题定为“优化与提升——集美大社地区保护、更新城市设计”。 由于今年特殊的情况,各校所有调研计划均无法进行,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基于多年来在厦门历史建筑保护、城市更新研究等方面的学术积淀,以既有的集美大社调研资料为依据,并联系厦门华侨历史博物院、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支持。联合教学过程中,各校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各种网络资料弥补无法调研造成的缺憾,并先后组织10场联合视频教学、9场专题讲座,从而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成果汇报会上,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邀请到原厦门市人大环资委主任、华侨大学特聘教授边经卫,厦门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原副局长、华侨大学特聘教授王唯山,厦门市华侨历史博物院副研究员林翠茹,华侨大学教授许金顶等在城市规划、古城保护、侨乡历史研究等方面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参与点评。 据悉,6校研究生联合设计教学已经连续开展多年,华侨大学自2016年开始加入,先后开展了校村融合主题、澳门城市更新主题等不同内容与形式的设计课题。华侨大学副校长刘塨,建筑学院院长陈志宏,建筑学院郑志教授、姚敏峰副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了2020年的联合教学课程。

白发鬼

华侨大学举办2020年福建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12月5日,2020年福建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该校举办。此次论坛由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华侨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共同承办,首次全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来自国内各高校的1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会,同时有超过300人次参与线上报告和讨论。 围绕“‘新基建’时代土木工程发展的新机遇”这一主题,论坛邀请到福州大学赖志超教授、厦门大学刘中华教授、东南大学邓小鹏教授、福州大学范功端教授,分别作《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进展》《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桥梁的非线性随机响应》《工程管理创新与展望》《新型纳米材料构建及除藻机理研究》大会特邀报告。 论坛同时设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工程管理等4个专题报告分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作品81篇,经评审,选出16名研究生代表作分会场报告,现场评选出4名最佳学术报告奖。 据介绍,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以研究生为主体,由研究生自主创办、自主组织、自主参与,旨在增进土建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迄今已举办14届,是省内土建类院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论坛首次全程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并设立“分论坛”,让更多研究生参与交流,不用来到现场也能听到专家的精彩报告。论坛期间还举办了Poster展,与会代表不仅能在会场内听取精彩的报告,还可以通过观摩Poster展与报告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通讯员:华侨大学唐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