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农大博士生、研究生考察团”访问“亚非种业”礼者

“华农大博士生、研究生考察团”访问“亚非种业”

“农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三农专业的学生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吗?‘亚非种业’的西兰花凭什么做到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带着种种问题,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博士生、研究生考察团10月7日深入武汉亚非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非种业”)科技园,察看示范基地,了解市场信息、感受企业文化,并就迫切关心的问题与企业家、毕业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寻找“花儿怎样才能红”的答案。“亚非种业”科技园区位于汉南湘口镇。园区内,大棚林立,花团似景,种苗葱郁。在总经理贺亚菲的带领下,考察团一行30多名师生先后察看了制种区、研发区、实验区、示范区和办公区,所到之处,学生们对“亚非种业”的基地建设、新品研发、科技创新、市场营销和企业文化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看到500多个新品组合的示范种植现场后,更是惊讶“亚非种业”的科技实力、战略储备和创新抱负。“亚非种业”创建于2006年3月。是一家主营高端蔬菜种子,育、繁、推一体化的专业种子公司(为“2014至2018年亚太种子年会”APSA的赞助商)。目前公司位于湖北蔬菜种子行业前列,中国民营蔬菜种子企业第一梯队,尤其是甘蓝和西兰花在中国种业界名列前茅。此次考察团的来访,是校企合作项目的延伸和交流。据了解,2017年4月5日,“亚非种业”向华中农业大学捐赠100万元,设立“亚非种业奖学金”,用于园艺、设施等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奖学金。参观结束后,考察团一行与贺亚菲、华农大毕业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亚非种业’能有今天的成就,能在行业内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广大菜农的热爱,与华中农业大学为我们输送优秀的毕业生是密不可分的。”贺亚菲总经理热忱欢迎考察团一行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亚非种业发展swod分析”和“亚非种业未来发展战略”。近几年来,“亚非种业”在成功引进、推广国外甘蓝、西兰花等多个系列的高端杂交蔬菜品种基础上,依托多年国际市场和全国多个基地生产实践经验,在甘蓝、西兰花等品种的育、繁、推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亚非甘蓝、西兰花、胡萝卜等系列品种多次被全国各大种业博览会列为重点推介品种,企业成为蔬菜制种行业的佼佼者。“我们非常欢迎有担当、有情怀、有理想的华农毕业生加入‘亚非种业’团队,向科技要出路,奋起直追,赶超国际先进技术,共同为改变‘外国种子论粒卖,中国种子论斤卖的’局面”贺亚菲面对面向学生发出真诚的邀请。在“亚非种业”,汇聚了一支由华中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为代表的研发、生产、销售、推广等团队。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廖建桥以自己在“亚非种业”的成长经历畅谈了“专业与实业”结合的体会和感受,他说:企业最需要智商与情商合一、理想与当下对接、担当与目标同行的人才。考察团中,有三副面孔格外引人关注,他们是巴基斯坦博士Hamza Sohail、Fareeha Shireen和埃及博士Yehia Abu Seif。在中国首款西兰花苔种植园,三名留学生对西兰花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Fareeha Shireen在品尝了西兰花苔后,用武汉话称赞道:好吃,好吃。园艺林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蔡江,蔬菜系别之龙教授、张俊红教授、程菲老师等参与考察和座谈。蔡江表示,他们非常期望能在未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将根据‘亚非种业’的需要,在学生实习、人才招聘、项目合作、社会实践和实验室共享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实现学校科研项目与亚非种业研发团队的深入对接,共同振兴民族种业,达到合作双赢。“亚非种业”副总经理王玉蓉代表公司致欢迎词。据悉,双方下一步将探索更多的具有实质性的合作方式,如成立亚非种业研究院,开设亚非人才班,开展项目协作等等,力争双方的合作成为中国校企合作的典范。(文/项俊平)

流血百里

这个华农博士不一般:他用7年时间研究辣椒,如今发表重要论文!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科研”两个字,会跳出一系列纷呈多样的联想:科研的意义,科研的经费,如何转化科研成果,身为一个科研人员要坚持什么…高级,遥远,艰辛,沉默,这些似是而非的词汇与隐隐的崇拜感糅杂在一起,生成了大众对科研人员的普遍认知。而对于朱张生来说,这些像是答案,又不像是全部的答案。光阴的长度是怎样的?朱张生不太清楚。从2013年到2019年,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与辣椒素研究课题打了将近7年的交道,朱张生对时间的流逝有着一种天然的钝感。宣告这段研究短暂地落幕的,是2019年5月14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学家)上的研究论文。在这篇论文里,朱张生的名字被放在“第一作者”一行,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雷建军教授和陈长明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列于其后。该研究成果被F1000科研论文系统收录和推荐,因其重要性和新颖性在辣椒素研究乃至植物科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缘起:与辣椒素研究的不期而遇朱张生清晰地记得七年前的那个上午。那天他起得很早,从住宿的旅店走到附近的公交站时,早春温煦的阳光已隐隐跃出云面。天气有些冷,公交亭下候车的人却不少,有夹着公文包的上班族,有提着保温瓶的小学生,朱张生目不转睛地盯着来来往往的公交,他要去的是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这是朱张生准备报考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后,第一次拜访雷建军教授的日子。在这之前,朱张生只在教材的扉页上见过雷建军教授的名字。见面的过程颇为顺利,优异的考研成绩和诚恳的求学态度让雷建军教授对这个24岁的年轻人印象深刻。在聊天过程中,雷建军教授向朱张生大致介绍了他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方向:“一个是芥蓝,一个是辣椒,你对哪个方向更感兴趣?”芥蓝,还是辣椒?在具体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刚刚结束完本科课程的朱张生还有些茫然。朱张生出生于江西九江,九江多山,常年气候潮湿,雨水的丰饶让这片土地的人民天然带有嗜辣的味觉因子,朱张生也不例外。对辣椒的熟悉与偏爱让朱张生没有犹豫太久便做了决定,“决定研究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但朱张生没有料到的是,他的直觉为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踏足的路——截止这段谈话发生之前,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仍然是一块科研荒地。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朱张生注定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拓荒,如同在黑夜里摸索前进。这场还未开始的战争,在那句“决定研究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脱口之时便已经定下了煎熬的基调。一场为时5年的科研战争正式开始。荆棘:与失败为伴的科研日子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自梦中惊醒了。朱张生拍了拍脸颊,额角的太阳穴还在突突地跳动着,熟悉的房间布局寓示着刚刚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境。天色还未大亮,朱张生翻了个身,决定再多睡一会儿——每天平均花14个小时扎根在实验室,他的睡眠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梦见实验没有结果,或者是论文投稿被拒。”朱张生说,“时常会梦到。”梦境的地点有时是在实验室。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白炽灯洒下没有温度的人工光线,这是朱张生最熟悉的一处地方。在科研期间,朱张生通常会在早晨八点钟来到实验室,又披着午夜零点的夜色回到宿舍。忙碌的时候,朱张生甚至要熬到凌晨一两点。为了偶尔休憩一下,朱张生特意购置了一张折叠床放在实验室。窗外夜色如墨,折叠床不时发出吱呀的声响,朱张生闭上眼,在培养皿散发出的气味浅浅睡去。这样的日子,朱张生坚持了五年。请点击朱张生在实验室繁重的实验带来的除了身体上的疲惫,还有心理上的挑战。科研实验向来是一环扣一环的严密程序,任一环节的阻滞都会影响到后续步骤的进行。失败率最高的时候,朱张生甚至在同一个实验步骤连续“卡壳”三四个月。“回天无力的绝望感。”朱张生摊了摊双手,往后一靠,脸上露出几分无奈的神色,“像是陷阱了一个泥潭里,被拖得很累。”“累”绝不仅仅限于实验之中。实验室外,朱张生还要走入文献世界里。文献通常是纯英文的,密密麻麻的英文像一只只黑色的蚂蚁,在每一个台灯亮起的深夜里陪伴着朱张生。“看不懂。”初读文献资料的时候,朱张生的脑袋里只有这三个字。对于英语,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初中第一次考试那张28分的试卷,以及怎么也分不清的元音字母。怎么办?朱张生只能采取最老套的方法,一边抱着厚厚的英文字典,一边逐字逐句地阅读,而今朱张生已经能熟练地用英文书写和交流。“probable, likely, possible,may,它们可能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辣椒实验田朱张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科研,而投入的背后意味着时间的失衡。在五年科研期间,朱张生数次听到来自妻子的心疼与抱怨,“匀给家庭的时间变少了。”朱张生有些无奈。这种投入从工作日延伸到周末,再拓展到节假日。有一年春节,朱张生只休息了七天便又紧锣密鼓赶回广州,而这仅仅是因为“有一批辣椒生长到了合适阶段”。“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朱张生向记者解释。随后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这就是科研。”逃离:想挣脱压力的枷锁朱张生是个漫威迷。在谈到漫威英雄的时候,朱张生的眼睛会微微亮起来。“漫威系列的电影我都看过。”朱张生说。漫威之外还有《指环王》《霍比特人》,魔幻传奇电影素来是他的偏爱。安静幽暗的电影院里,演员的脸在荧幕上不断跳换,背景音乐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朱张生喜欢这种神经被拨动的感觉,“比较新奇。”电影院通常是他实验遇到瓶颈时的归处。见惯了冰冷的实验仪器和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科研的枯燥让朱张生想要探寻一种想象力的释放,他需要一种平衡。“希望自己像超级英雄一样拥有超能力,挣脱枷锁,逃离或者对决。”朱张生在实验田科研的底色并非完全枯燥。在将辣椒果实磨成粉末的时候,朱张生邀请了几位师弟前来帮忙。辣椒有时是卡罗莱纳死神辣椒,远播在外的死神椒威名让人闻之心惊。朱张生通常要戴上三四层手套,穿上防护服,再戴上口罩。尽管装备充分,朱张生还是常常会被辣椒粉末辣得眼泪直流。其中一位师弟甚至专门买了防毒面具,惹得朱张生哈哈大笑:“哪里用这么夸张哪!”乐趣似乎总是与辣椒有关。在研究卡罗莱纳辣椒期间,朱张生会带着几位师弟,手中揣上几根死神椒,趁着休息时间去紫荆桥附近一个流动摊位买蛋炒饭。“老板,帮忙将这几根辣椒放进去炒呗。”朱张生面色镇定地递过辣椒。一边翻炒一边打喷嚏的摊主在几分钟之后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劲,在炒完这单之后,摊主将锅来来回回洗了两遍。“就是好奇这辣椒有多辣。”朱张生说。而好奇的代价是随之而来的腹痛。吃完炒饭之后,朱张生几人躺在实验室的长凳上,一边互相调侃,一边不住地揉着肚子,那天下午他们没能做成实验。 辣椒实验田与妻子的相识亦是发生在这段期间。那时朱张生的妻子还是茶学专业的研究生,向妻子表明好感那天,朱张生特意安排她去做一个PCR扩增实验。扩增的基因条带被电泳、排列之后,最终呈现的是字母“I”、一颗爱心和字母“U”的形状。3年之后,朱张生和妻子迈入婚姻殿堂。作为雷建军教授门下的博士研究生,朱张生时常会向导师请教一些实验细节。“是个有耐心、会创新、思维发散能力好的孩子。”雷建军教授这样评价,“身上有科研的精神。”未来:征途未完待续5月14日论文正式发表的那一天,朱张生正在埋头写毕业论文。“真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朱张生连连感慨了两次,“这么多年过去了。” 7年的光阴,两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朱张生很难界定那种心情,是苦尽甘来后的欣喜若狂吗?似乎不全是。“水到渠成”——朱张生更愿意用这个词来形容他的心境,如同江流入海,波涛汹涌后慢慢归于平稳或宁静。而对于未来,朱张生已经有了一幅蓝图。“番茄和土豆都有辣椒素基因,但是为什么它们不辣呢?”朱张生扶了扶眼镜,“或许辣味不是辣椒的专属——我可以研究一个辣味番茄、辣味土豆。”一场新的科研战争才刚刚开始。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采写 | 新媒体工作室 林少娟 图片 | 新媒体工作室 刘润东 罗鑫 微信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林少娟 责任编辑 | 方玮 谢韩

三纲

华农迎来首批学生返校,博士生扔下行李直奔实验室

“回到学校感觉真好!接下来我要回归实验室恶补课题相关的知识了!”食品科学2018级博士生王小娣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6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迎来2020年春季学期首批返校学子。从去岁大寒到今夏芒种,他们在阔别学校将近5个月之后,重返狮子山校园。返校便捷 二维码核验仅需几秒钟早上7点刚过,位于香樟路与狮子山大道路口的返校报到点就已经陆陆续续有学生前来排队,动科动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崔伦成同学便是其中之一。6月9日接到返校通知后,他立即购买了火车票,从河南南阳乘车4个小时赶到武汉。租住在南湖的动科动医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朱和超,则选择骑行电动车返校,“租住地离华农不远,但始终不能进校,今天总算可以返校了。”他说。7点30分不到,报到点已经有10余人在等候区等待核验。7点53分,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生杨大兵成为第一个核验入校的同学。他们陆续通过等待区、行李消毒区、全自动测温区、绿码查验点、核验进校二维码,以及领取爱心防疫物资点、核酸检测点和摆渡车乘车点,从报到点到宿舍,全程无缝对接。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多数同学入校时间不到2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入校核验二维码在“我在校园”小程序上实现,学生通过学生端扫描二维码即核验通过,全程只需几秒钟。在核酸检测点,同学们登记好手机号并验证第二代身份证后即可开始检测。检测点人与人间距1.5米,并在地面张贴了站立标识,以保证社交距离。入校程序结束,王小娣坐上久违的校车、欣赏着两旁的学校景色,“现场井然有序,工作人员准备工作到位,学校送来了贴心的防疫礼包,还安排了免费校车接送,感觉特别周到。”她说。服务贴心 安保人员坚守一夜“欢迎大家,学校很安全!”早上7点40分,华中农大党委书记高翅来到报到点,看望慰问第一批返校学子、检查指导服务保障工作。“我们4人在这里值守了一夜,保护报到点物资和设备,”该校建安部程华告诉记者,“因为昨晚大雨,怕风刮跑帐篷,我们加强了特勤力量。”早上6点半不到,26名特勤人员已全部到位,值守安保一线。“请出示一下二维码”、“前方直行核酸检测”、“骑车注意安全”……一大早,该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李志强便来到报到点开始忙碌,分装爱心防疫包、摆放桌椅、检查通信设备,当看到有同学电动车未停稳,他主动上前帮助扶车并提醒注意安全。华中农大校医院在报道点现场设置了医疗点,提供应急医疗服务。而为了预防雨天,研究生院为报到学生特意准备了雨衣。中午时分,记者在该校荟园食堂看到,100余张饭桌排列整齐,返校学生在这里一人一桌一椅,同向而坐、安静进餐。在食堂大厅一旁,修葺一新的洗手池可提供返校学生餐前餐后冲洗消毒。“回到校园感到格外亲切,看到老师和保障服务的工作人员在雨中依然为学生忙前忙后,感觉很温暖。”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玉珺说。争分夺秒 抢回被耽误的科研时间随着一辆校园摆渡车到达该校桃园食堂站,5名同学们拉着行李走向他们的寝室。此时的学生宿舍楼内,工作人员已完成当日消毒,走廊干净整洁,防疫须知张贴在醒目位置,清新明朗的宿舍静待“主人”归来。园艺林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杨雯惠走到荟园11栋宿舍楼下,洗手消毒、出示校园卡、测量体温、登记详细信息,完成“双核”后,她与楼管阿姨亲切地打了个招呼,走进了“久违”的418房间。打开寝室门,房间内并没有因久无人住而布满灰尘和蛛网,原本担心假期因摆放时间较长而腐烂的水果和食物,也早已被宿舍管理员及时清理,杨雯惠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昨天看到学校为我们返校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我觉得很放心。今天,我终于回来了,我可以安心地做实验了!”“我要赶紧去实验室了”、“终于可以继续开展科研任务了”、“不知道我的实验材料还能不能使用”……当记者在随机采访“返校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时,第一批返校同学的答案几乎一致。上午9点30,刚返校不久的杨浩没做任何休整,就立刻走进了位于生物医学中心的实验室。这名水产学院水产动物医学系2019级博士生,一进实验室便奔向四膜虫培养试管。原本假期就要处理的这批材料,因为疫情被一直搁置。幸运的是,由于实验室助理的悉心照管,这批实验材料安然无恙。“时间不等人,既然我回来了,就不能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因为科学研究不能停滞。”忙碌的杨浩说。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生杨大兵身上。一回学校,他就来到试验田与导师牟同敏教授及师兄师姐们参与到水稻播种中来,平田、播种、盖膜,这些熟悉的工作程序让他感到亲切而自然。在朋友圈里,他配图分享道:“今日正式返校,践行勤读力耕。”梦想重启 疫情让学子们成长因“不违农时”的需要和师生的广泛意愿,5月27日,华中农大率先发布返校公告。今天,随着第一批学子返回学校,狮子山正式“重新启动”。时隔近五个月重返校园,学子们的心情激动不已。“草木已荣,归期已至”,园艺林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张豫说,自己在火车上就一直想象母校的样子,从火车站到学校更是思绪连绵,直到进校她还再次确认,这真就是“云赏狮山春”里的样子。疫情的影响让重返校园的学子感触很深,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玉珺告诉记者,看到学校的样子让自己由衷自豪,“武汉是英雄的城市,希望我们华农人在未来的挑战中,都能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而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趁作物生长季节,开展下一步的实验,加班加点争取把疫情期间耽搁的工作补回来!”芒种返校,这仍是一个忙碌和奋斗的季节。王小娣说,疫情就是一场经历,也是一次成长,“我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不能半途而废,要快速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据悉,接下来华中农大毕业年级其他硕士生、本科毕业生也即将返校。学校为他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毕业季校园文化系列活动,让他们细心感受校园的美好时光。【来源:楚天都市报-看楚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陈榥

华农迎来首批毕业生返校,博士生扔下行李直奔实验室

“回到学校感觉真好!接下来我要回归实验室恶补课题相关的知识了!”食品科学2018级博士生王小娣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6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迎来2020年春季学期首批返校学子。从去岁大寒到今夏芒种,他们在阔别学校将近5个月之后,重返狮子山校园。返校便捷 二维码核验仅需几秒钟早上7点刚过,位于香樟路与狮子山大道路口的返校报到点就已经陆陆续续有学生前来排队,动科动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崔伦成同学便是其中之一。6月9日接到返校通知后,他立即购买了火车票,从河南南阳乘车4个小时赶到武汉。租住在南湖的动科动医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朱和超,则选择骑行电动车返校,“租住地离华农不远,但始终不能进校,今天总算可以返校了。”他说。7点30分不到,报到点已经有10余人在等候区等待核验。7点53分,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生杨大兵成为第一个核验入校的同学。他们陆续通过等待区、行李消毒区、全自动测温区、绿码查验点、核验进校二维码,以及领取爱心防疫物资点、核酸检测点和摆渡车乘车点,从报到点到宿舍,全程无缝对接。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多数同学入校时间不到2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入校核验二维码在“我在校园”小程序上实现,学生通过学生端扫描二维码即核验通过,全程只需几秒钟。在核酸检测点,同学们登记好手机号并验证第二代身份证后即可开始检测。检测点人与人间距1.5米,并在地面张贴了站立标识,以保证社交距离。入校程序结束,王小娣坐上久违的校车、欣赏着两旁的学校景色,“现场井然有序,工作人员准备工作到位,学校送来了贴心的防疫礼包,还安排了免费校车接送,感觉特别周到。”她说。服务贴心 安保人员坚守一夜“欢迎大家,学校很安全!”早上7点40分,华中农大党委书记高翅来到报到点,看望慰问第一批返校学子、检查指导服务保障工作。“我们4人在这里值守了一夜,保护报到点物资和设备,”该校建安部程华告诉记者,“因为昨晚大雨,怕风刮跑帐篷,我们加强了特勤力量。”早上6点半不到,26名特勤人员已全部到位,值守安保一线。“请出示一下二维码”、“前方直行核酸检测”、“骑车注意安全”……一大早,该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李志强便来到报到点开始忙碌,分装爱心防疫包、摆放桌椅、检查通信设备,当看到有同学电动车未停稳,他主动上前帮助扶车并提醒注意安全。华中农大校医院在报道点现场设置了医疗点,提供应急医疗服务。而为了预防雨天,研究生院为报到学生特意准备了雨衣。中午时分,记者在该校荟园食堂看到,100余张饭桌排列整齐,返校学生在这里一人一桌一椅,同向而坐、安静进餐。在食堂大厅一旁,修葺一新的洗手池可提供返校学生餐前餐后冲洗消毒。“回到校园感到格外亲切,看到老师和保障服务的工作人员在雨中依然为学生忙前忙后,感觉很温暖。”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玉珺说。争分夺秒 抢回被耽误的科研时间随着一辆校园摆渡车到达该校桃园食堂站,5名同学们拉着行李走向他们的寝室。此时的学生宿舍楼内,工作人员已完成当日消毒,走廊干净整洁,防疫须知张贴在醒目位置,清新明朗的宿舍静待“主人”归来。园艺林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杨雯惠走到荟园11栋宿舍楼下,洗手消毒、出示校园卡、测量体温、登记详细信息,完成“双核”后,她与楼管阿姨亲切地打了个招呼,走进了“久违”的418房间。打开寝室门,房间内并没有因久无人住而布满灰尘和蛛网,原本担心假期因摆放时间较长而腐烂的水果和食物,也早已被宿舍管理员及时清理,杨雯惠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昨天看到学校为我们返校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我觉得很放心。今天,我终于回来了,我可以安心地做实验了!”“我要赶紧去实验室了”、“终于可以继续开展科研任务了”、“不知道我的实验材料还能不能使用”……当记者在随机采访“返校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时,第一批返校同学的答案几乎一致。上午9点30,刚返校不久的杨浩没做任何休整,就立刻走进了位于生物医学中心的实验室。这名水产学院水产动物医学系2019级博士生,一进实验室便奔向四膜虫培养试管。原本假期就要处理的这批材料,因为疫情被一直搁置。幸运的是,由于实验室助理的悉心照管,这批实验材料安然无恙。“时间不等人,既然我回来了,就不能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因为科学研究不能停滞。”忙碌的杨浩说。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生杨大兵身上。一回学校,他就来到试验田与导师牟同敏教授及师兄师姐们参与到水稻播种中来,平田、播种、盖膜,这些熟悉的工作程序让他感到亲切而自然。在朋友圈里,他配图分享道:“今日正式返校,践行勤读力耕。”梦想重启 疫情让学子们成长因“不违农时”的需要和师生的广泛意愿,5月27日,华中农大率先发布返校公告。今天,随着第一批学子返回学校,狮子山正式“重新启动”。时隔近五个月重返校园,学子们的心情激动不已。“草木已荣,归期已至”,园艺林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张豫说,自己在火车上就一直想象母校的样子,从火车站到学校更是思绪连绵,直到进校她还再次确认,这真就是“云赏狮山春”里的样子。疫情的影响让重返校园的学子感触很深,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玉珺告诉记者,看到学校的样子让自己由衷自豪,“武汉是英雄的城市,希望我们华农人在未来的挑战中,都能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而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趁作物生长季节,开展下一步的实验,加班加点争取把疫情期间耽搁的工作补回来!”芒种返校,这仍是一个忙碌和奋斗的季节。王小娣说,疫情就是一场经历,也是一次成长,“我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不能半途而废,要快速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据悉,接下来华中农大毕业年级其他硕士生、本科毕业生也即将返校。学校为他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毕业季校园文化系列活动,让他们细心感受校园的美好时光。【来源:楚天都市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魔术师

华中农大迎来首批学生返校,博士生扔下行李直奔实验室

入校核酸检测登记“回到学校感觉真好!接下来我要回归实验室恶补课题相关知识了!”食品科学2018级博士生王小娣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昨日,华中农业大学迎来2020年春季学期首批返校学子。从去岁大寒到今夏芒种,他们在阔别学校将近5个月之后,重返狮子山校园。返校便捷二维码核验仅需几秒钟早上7点刚过,返校报到点就已经陆续有学生前来排队。8点不到,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生杨大兵成为第一个核验入校的学生。随后,学生们依次通过行李消毒区、全自动测温区、绿码查验点、核验进校二维码,以及爱心防疫物资领取点、核酸检测点和摆渡车乘车点等,从报到点到宿舍,全程无缝对接。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多数同学入校时间不到2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入校核验二维码在“我在校园”小程序上实现,学生通过学生端扫描二维码即核验通过,全程只需几秒钟。入校后,王小娣坐上久违的校车、欣赏着两旁的学校景色,“现场井然有序,学校送来了贴心的防疫礼包,还安排免费校车接送,感觉特别周到。”她说。“欢迎大家,学校很安全!”7点40分,华中农大党委书记高翅来到报到点,看望慰问第一批返校学子、检查指导服务保障工作。争分夺秒抢回被耽误的科研时间随着一辆校园摆渡车到达该校桃园食堂站,5名同学拉着行李走向寝室。此时的学生宿舍楼内,工作人员已完成当日消毒。园艺林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杨雯惠走到荟园11栋宿舍楼下,洗手消毒、出示校园卡、测量体温、登记详细信息,完成“双核”后,她与楼管阿姨亲切地打了个招呼,走进了“久违”的418房间。打开寝室门,房间内并没有因长久无人住而布满灰尘和蛛网,原本担心假期因摆放时间较长而腐烂的食物,也早已被宿舍管理员及时清理。杨雯惠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看到学校为我们返校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我觉得很放心。我终于回来了,可以安心地做实验了!”“我要赶紧去实验室了”“终于可以继续开展科研任务了”“不知道我的实验材料还能不能使用”……当记者随机采访“返校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时,第一批返校同学的答案几乎一致。上午9点30分,刚返校不久的杨浩没做任何休整,就立刻走进了位于生物医学中心的实验室。这名水产学院水产动物医学系2019级博士生,一进实验室便奔向四膜虫培养试管。原本假期就要处理的这批材料,因为疫情被一直搁置。幸运的是,由于实验室助理的悉心照管,这批实验材料安然无恙。“时间不等人,既然我回来了,就不能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因为科学研究不能停滞。”忙碌的杨浩说。水产学院博士生杨浩正在检查实验材料样本梦想重启疫情让学子们成长因“不违农时”的需要和师生的广泛意愿,5月27日,华中农大率先发布返校公告。昨天,随着第一批学子返回学校,狮子山正式“重新启动”。时隔近五个月重返校园,学子们的心情激动不已。“草木已荣,归期已至”,园艺林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张豫说,自己在火车上就一直想象母校的样子,从火车站到学校更是思绪连绵。疫情的影响让重返校园的学子感触很深,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玉珺告诉记者,看到学校的样子让自己由衷自豪,“武汉是英雄的城市,希望我们华农人在未来的挑战中,都能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而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趁作物生长季节,开展下一步的实验,加班加点争取把疫情期间耽搁的工作补回来!”王小娣说,疫情就是一场经历,也是一次成长,“我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不能半途而废,要快速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据悉,华中农大毕业年级其他硕士生、本科毕业生也即将陆续返校,学校为他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毕业季校园文化系列活动,让他们感受校园的美好时光。(楚天都市报记者 邹浩 通讯员 蒋朝常 徐行)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华中农大优秀博士生毕业一年直接获得优青

社会大众认知的误区,错位的选择是自己挖坑本科阶段看学校名气,而研究生阶段也需要看学校名气吗?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更注重专业实力,从最近出来的海归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很多本科出去海外留学的研究生就业质量并不高,因为目前各大高校和企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看学校的名气,虽然目前高校对海归人才有偏好,但是那仅局限在高层次人才,吸引高校的不是这些高层次人才的海归背景,而是他们的科研专业实力,随着国内高校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很多海归研究生发现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并不强,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海外留学多年混毕业,没有科研成果的博士研究生回国后陷入无人问津的窘态,其实攻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一定要以专业实力为参考,如果去了所谓的名校攻读实力较差的博士学位,那么绝对是给自己挖坑!多次登上央视的华中农业大学 被武汉双子星遮住光芒的华中农业大学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城市,坐拥七所部属高校,号称占山为王的七大高校,其中背靠狮子山的华中农业大学虽然综合实力比不过同城珞珈山的武汉大学和喻家山的华中科技大学,但是在农业学科和生物转基因学科,华中农业大学却比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强很多,其中农业微生物国重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科学家,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据出炉,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优青教授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引发人们注意的是这名优秀博士刚毕业一年,直接就获得了优青的国家资助项目。好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好就像施一公在参加电视访谈中说的一样,虽然清华和北大每年海外留学的学子非常多,但是真正成为优秀科研人才的比例并不高,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好的选择比努力重要,例如华中农业大学的王茂军,成绩优秀的王茂军并没有盲目地选择报考国内名校或出国留学,而是选择留在华中农业大学,报考了张献龙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张献龙教授为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有非常高的科研学术水平,在名师的教导下,王茂军在博士期间就发表了多篇影响力非常高的论文,其中两篇论文被顶级科技期刊《自然遗传》收录,并且完成了世界的三个首次:1、首次系统地比较棉花野生种和驯化种之间的基因组差异,利用GWAS鉴定控制棉花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关键位点。2、首次通过基因组水平的比较,研究驯化过程中,多倍体棉花不同亚基因组受到的差异性选择,并阐述其如何促进优质长纤维的发育。3、首次将DNA酶I酶切测序和三维基因组技术结合起来,用来鉴定棉花的转录调控元件,分析这些元件受到的驯化选择。这项研究是首次在植物中对非编码区的调控变异进行分析,为在其他物种中挖掘功能变异提供了重要参考。出国留学一定要有目标性,盲目的海外留学,虽然努力的拿到所谓的名校毕业证,但是并没有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那么只会是徒劳的忙碌!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一年的博士,直接申请国家优青,这样的例子未来会越来越多!

固哉

15年,他在华农,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后,发表7篇SCI论文!

从十九岁初入华农至今,谢勇尧惊觉恍然已十五载了。2004年,谢勇尧进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读生物技术专业;2019年,他正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废寝忘食地开展着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农的十五年于谢勇尧而言,不止是浓墨重彩的青春,更是一步步踏实踩出的当下与未来。十五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3个学位,经历了2站博士后,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7篇SCI论文(含影响因子大于10.0的一区论文3篇),主持了1个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个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是我校独立培养的师资(一类)博士后的典型代表。谢勇尧在康奈尔大学进行外出活动在今年的6月7日,谢勇尧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Anasymmetric Allelic Interaction Drives Allele Transmission bias in Interspecificrice Hybrids”的研究论文。这是一篇解答亚非稻种间杂种生殖隔离之谜的文章,它叩响了打破这道隔离的大门,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回忆起十九岁时初入华农的自己,人生的轨迹许是从那一刻起就画了一道笔直的路径,没有旁逸斜出,没有潮水退却,是一如既往的勤奋,持之以恒的人生。萌发:无非是努力多一点 依稀又到了九月,广州似乎被夏天绊住了步伐,一会天朗气清,一会瓢盆大雨。哪怕谢勇尧已经在华农待了整整十五年,每到九月新生入学时,当年师兄师姐热情接待他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在谢勇尧第一次站在华农校门时,仰头抬看书写着 “华南农业大学”几个镌刻的大字,未来于他而言有着无限憧憬。人云“大学自由、随便玩、毕业就有工作”,但进入大学后,随之而来的空虚迷惘,让他突然觉得一切恰如远在天边的美丽浮云难以把握。“先把基础知识学好。”彼时的谢勇尧暗暗下定决心。在大一下学期时,一条笔直的路线开始清晰地出现在谢勇尧的脑海里:读研。从萌生想法那刻起,他便朝着保送研究生的要求去拼尽全力;大二上学期就开始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自认为本科成绩并不出众的谢勇尧就用“笨鸟先飞”的心态度过了本科四年。2008年,谢勇尧如愿保送进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研究室,师从刘耀光院士。得偿所愿的谢勇尧本以为马上就可以开展自己心心念念的实验,但层出不穷的实验问题让他举步维艰,总是难以达到自己的设想,一如四年前,他再次感到焦虑与迷惘。谢勇尧博士毕业答辩后跟刘耀光老师合照又是一周的小组会议,刘耀光老师在一旁静静听着学生们所遇到的诸多困难,随后道:“不要那么容易被困难打倒,再坚持坚持。”谢勇尧恍然间意识到自己的急躁。他终是松懈下焦躁的步伐,学着当年本科的节奏迅速调整和充实自己:先踏实学习基本技术、提高综合能力、多看论文……华农第一次承办广东省研究生论坛,谢勇尧作为华农代表之一作报告2011年硕士毕业后,谢勇尧选择坚持原有研究方向,继续在华农攻读博士,师从当时刚回国不久的陈乐天教授,也正是在这位灯塔式导师的指引下,他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开始了宛若破茧成蝶的振翅飞翔。成长:一场漫长的斗争 亚非稻种间生殖隔离之谜的课题论文被《Nature Communications》正式接收的那天,谢勇尧正忙于赴美学习的准备工作当中,熙熙攘攘的待办事项夹杂着琐事的洪流席卷而来:要和研究生师弟师妹交接工作、准备出国清单……正忙得焦头烂额时,猛然被导师陈乐天教授叫到办公室告知论文被正式接收了,而这也是他第七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我自己也还在做相关研究,没有特别欣喜若狂,因为我们都知道差不多了,自己心里都有点底。”对于这一结果,谢勇尧是水到渠成的淡然。但却很少人知道,他与导师陈乐天为此熬过了多少个通宵,又一起在实验室度过了多少个春节;更少人知道,谢勇尧早在2012年就开始接手这个课题,时至今日,耗时整整七年。在刚开始的一年,他自嘲“像个陀螺一般原地打转着”,直白点来说:毫无进展的一年。博士一年级就接手亚非稻种间生殖隔离之谜课题的谢勇尧起初意气风发,谁料想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在一年后,遗传分析中的基因结构仍是一团乱麻,他宛若进入了没有尽头的迷宫,没日没夜地打转着。多年来到处碰壁,眼看诸多付出宛若只是将时间掷了个响,却没有丝毫实质性进展和成果的出现。饶是乐观如谢勇尧也一筹莫展,再这样下去,别说为中国作物遗传领域作出贡献,就连博士毕业都成为难题。直到有一天,导师陈乐天教授对他轻声说道:“你先放一放难的课题,从简单的做起。”谢勇尧博士毕业答辩后跟陈乐天老师合照谢勇尧顿觉醍醐灌顶,转而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解决相对清晰一些的株高课题。这一小步的扭转宛若柳暗花明,谢勇尧不仅能如期保证自己顺利毕业,并高效地完成了株高相关课题,随后他与导师日以继夜地赶稿,将株高课题研究成果整理成文,最终在《Molecular Plant》上发表,此文一经刊登便得到了业内广泛的认可,分别被F1000Prime推荐为必读论文,被《Molecular Plant》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作为亮点论文评述。而谢勇尧也因此受邀在全国性植物生物学大会上就这一成果进行了汇报。2018年,谢勇尧代表华农在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的青年论坛作报告,获得了优秀口头汇报和优秀墙报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勇尧的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打磨锤炼,与此同时,华农刘耀光院士带领实验室开发了一套高效的植物基因编辑技术,这让谢勇尧为之一振,他知道:也许是时候攀登杂种不育这座高峰了。突破:人生的果实 在深奥的科学领域里,用“年”来做一个问题的注脚似乎司空见惯。谢勇尧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完成亚非稻种间生殖隔离课题。提起当初找到了课题的突破,谢勇尧至今仍掩饰不住内心的雀跃与兴奋,“当时七八月的大热天,从田里采了样回来,看到数据与设想非常吻合的那一瞬间真的是比论文发表还要高兴!”七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活透过冗长杂碎的岁月,遗留在谢勇尧心中的只余一幅幅温暖的剪影: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在实验室里为一个值得付出的目标清晰地活着。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中哗啦而过,当落日暖洋洋洒在身上时,实验室里的一群小伙子结束了田间工作,嘻嘻哈哈着混入下课的学生中到饭堂约个饭,转个身又打开了实验室的白炽灯。博士毕业时实验室的大合照(第一排右三为谢勇尧)“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单调枯燥吗?”电话的另一端,身处大洋彼岸的谢勇尧立刻不假思索地回复道:“不会,我还是蛮Enjoy的。”“Enjoy的是什么?”“科研总会遇到很多难题,而克服难题的关键在于取得突破点。”谢勇尧将取得突破点比喻成“吃到一个果子”。攻坚克难后的豁然开朗与愉悦于谢勇尧而言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是科研带来的只有亲身体会才能体会到的振奋。曾经品尝过这一果实的谢勇尧也因此无法停下探索未知的脚步,反而甘之如饴。其实早在1979年就发现S1座位是引起亚非稻种间杂种不育的最重要遗传座位,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法国日本等多国科学家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一课题研究当中,但却没有一人能够阐明其中的机制,直到2017年,谢勇尧在刘耀光院士和陈乐天教授的共同指导下打破了这一僵局。谢勇尧用首次克隆S1座位一个关键基因OgTPR1(后命名为S1TPR)的成果挖开了困扰亚非稻种间生殖隔离课题已久的大山,洞口微明可期。又用一年的时间,他势如破竹地将其中的参与基因搞明白了。接下来的研究中一个个突破口接踵而来,前路也变得平坦开阔起来。他与导师再次全身心投入撰稿工作中,从成文到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只用了半年的时间。非对称遗传控制杂种不育的分子机制如今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明清楚的机制,谢勇尧用了整整七年的光阴来探索、思考、沉淀。来年:科研是不变的选择 谢勇尧在康奈尔大学的生活节奏不快,晨间会路过广袤无垠的田野树林,偶尔还会邂逅“林深见鹿”,于早上八点半准时到达实验室,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正如无数个飞逝的岁月一般,当他从一个问题中恍然而出时,墙上的时钟指向了下午五点,不知不觉,实验室里只剩下了自己。谢勇尧在前往康大实验室路途所摄康奈尔大学的生活单调而平静,是个搞科研的好地方。论文正式发表当天,他已经在康奈尔大学访学,一如既往地在实验室专心工作。突然间,国外导师风风火火闯了进来,激动地对他说道:“Congratulations for your paper on Nature Communications!”谢勇尧起初是感到一阵意外。这篇论文的发表如微风拂过湖面,而生活也早已归入平静,而后被外国同行认可的喜悦片刻间弥漫上心头,他亦笑着回道:“Thank you”。来源:华南农业大学采写 | 新媒体工作室 林萌 冯潇慧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新媒体工作室 罗致凯 欧阳晓琳 海报设计 | 新媒体工作室杨俊辉 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林萌 冯潇慧 责任编辑 | 方玮 谢韩

从军记

3名华农女博士乐当中职教师,她们说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挺有成就感

楚天都市报记者郭会桥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灏3名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全日制女博士在武汉市农业学校教书,一教就是5年。在她们进入这所中职当老师之时,有人担心博士生能不能教好中职生?有人担心博士生不能静下心来工作,有好机会就会走人。如今,5年过去了,这3名女博士不仅留在了武汉市农业学校,她们的教学效果还屡次被评为“优”。昨日,记者采访她们时,3人坦言,她们进校时压力有点大,但最终发现,此前的求学经历和知识积累,能更好地教中职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挺有成就感。甄艳红科班出身专业扎实2014年秋季开学,3名毕业于华农的女博士到武汉市农业学校报到,成为该校的专职教师。这3名女博士分别是甄艳红、喻艳、杨菲菲。3名女博士到该校任教,也是武汉市农业引博工程的一部分。她们除了上专业课,带学生做实验之外,还参与武汉地方标准制定和教育课题,推广农业科技等。毕业于华农动物育种与繁殖专业的甄艳红,现在带两个班的专业课。“职校更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课里三成知识要动手做实验。如养猪场如何设计才能满足通风、采光、取暖等要求。”她曾带着学生到养猪场实习,让学生现场为养猪场画设计图,“这样有趣的实践课,能让学生们喜欢上专业课,也能把专业知识学得更牢。”毕业于华农生科院细胞生物学专业的喻艳,如今给园艺、园林专业的学生上植物基础、无土栽培课。“读博期间,因为专业要求必须动手做实验,所以实验功底还不错,如今在学校也能用细胞培养机,也会动手养殖水培植物。”她在上课时经常带自己培育的一些植物,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喻艳钻研精神感染学生毕业于华农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的杨菲菲,是畜牧兽医专业1725班班主任和多门专业课的教师。“每次给学生上课,我都是经常磨课,讲解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备课时,我把自己姿态放低,一切从零开始做起。”杨菲菲说,有次她给新洲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的56名农民上课,其中既有大学毕业的养殖专业户,也有养殖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为了上好一节课,杨菲菲备课从下午5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次日的课受到农民们的称赞。记者看到,甄艳红、杨菲菲、喻艳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书籍。甄艳红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她刚下单的专业书,她笑着说:“还是纸质书读起来更有感觉。”杨菲菲说:“不读书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我们从事教学,直面学生,希望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在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博士老师是他们的表率,该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肖芳说:“虽然老师博士毕业,但我们经常看着她拿着专业书学习,到种猪场里也是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这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杨菲菲对当初选择不后悔博士毕业后去教中职,3名老师均表示,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甄艳红说,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现在教学得到认可,感觉人生有价值。喻艳很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她说:“从工作至今,与孩子们在一起真的非常愉快,虽然有时候也气得想哭。”杨菲菲则表示,教得越久越坚定当初的选择,“我能教学生知识,还能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挺神圣。”博士去教中职是否大材小用?3人均表示并非如此,喻艳说:“现在普高和中职,教师高学历化是趋势,博士去当中职老师并不是大材小用,反而是走在潮流最前端。现在回想,我如果本科毕业就去当老师,会差一些,知识积累与综合素养会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教中职一点也不简单,让中职学生爱上学习,学会职业技能,更需要技巧。”武汉市农业学校副校长王洪波表示,3名博士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很受学生欢迎,只要是全身心投入教育,就不存在大材小用之说。

封锁

9千多名“华农人”毕业啦!情侣携手读完博士,最忘不了华农酸奶

南都讯 记者董晓妍 通讯员陈芃辰 6月30日上午9:00,在华南农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广东壳”的红满堂,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正式举行。南都记者获悉,今年的毕业典礼共有111名毕业生代表赴现场参加,寓意华农111周年。今年未能到场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学生,将在以后每年学位授予仪式场次中安排参加“归来专场”。9千多名“华农人”正式毕业,常设“归来专场”大礼包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介绍,今年华农有9707名应届毕业生,其中本科生8180人(含外国留学生4名),硕士生1389名,博士生138名。在8180名本科生中,1068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占13%,1545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占19%,1365人继续攻读研究生,占17%,388人报名参加国家“三支一扶”计划或西部计划。受疫情影响,今年华农毕业典礼以现场典礼和“云典礼”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典礼现场安排毕业生代表参加,其他毕业生通过直播以“云典礼”形式参加。“对于今年未能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同学们,今后每一年的学位授予仪式我们都会期待你们的归来;期待你们再回华农,再披学位服,再赏紫荆花开!”王斌伟介绍,今年未能到场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学生,将在以后每年学位授予仪式场次中安排参加“归来专场”。“归来专场”不限场次数量,不限参加人数,不设年限。由各学院向2020届毕业生发布回归邀请、虚位以待,直至该届毕业生全部授予完毕。校长送上“三个毕业锦囊”,愿从容打包美好回忆在毕业典礼的致辞中,华农校长刘雅红说:“每年毕业季,学校都精心谋划、认真准备,希望能呈现一场令人难忘的毕业典礼,为同学们在华农的求学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今年,我也十分期待能站在丁颖礼堂的舞台上,等着大幕升起看着你们笑容可掬、青春洋溢地向我走来,共享拨穗礼的激动和喜悦;然而由于疫情影响,学校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要求调整了典礼的形式。”“这段时间,不时能看一两位毕业的同学拖着行李,在校园打卡热点拍照之后匆匆离去,每次看到这个场景,我都会忍不住走上前主动和同学们合影并聊上几句。作为你们的师长,无不希望你们离开校园的脚步能再慢一些,能从容打包带走对学校所有的美好回忆。”刘雅红也给即将毕业的学生送上“三个锦囊”:其一,新时代的建设者要为国家筑梦;其二,新时代的建设者要为人民造福;其三,新时代的建设者要为自身立业。“承载着14亿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正乘风破浪、势不可挡。你们是后浪,是朝阳,更是推动巨轮远航的核心力量。”情侣携手“拿下”硕博,未来要一起当老师今年双双拿取博士学位的李同学和满同学,两人自本科确定恋爱关系,一起来到华南农业大学。“我们两个在华农一起陪伴,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今后打算一块回到本科时候的母校,一起当老师。”两人直言,今天非常高兴的,也感觉自己很幸运。“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当时就计划来广东学习本领,未来回报家乡,如今在华农让我们的心愿达成。今年或者明年我们准备结婚!”接下来打算应征入伍的李同学直言,今年的毕业典礼和往年的体验还是不一样的。“心情还是很激动的,有幸让校长帮我拨穗。最怀念的是这里的同学老师,我们最推荐绿榕园饭堂和酸奶!以后一定会很想他们的!”【来源:南方都市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臭恶

广东省最具“实力”的六所大学排名,这两所不是985、211, 可惜了

广东省共有两所985/双一流建设大学,分别是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有2所211工程大学,分别是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另外,还包括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大学等国内有名的“四非”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大学,是国内排名前十的一流大学之一,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中山大学目前拥有251 个硕士点,180个博士点,41个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39个。今年9月,中山大学共有11个学科入选了“双一流”建设,分别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哲学、生态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商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及药学等。从学科实力上看,护理学全国排名第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工商管理实力排名全国前三。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大学,源于中山大学理工学院,综合排名在20-30名左右。拥有硕士点193个,博士点107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是广东省除了中山大学外最好的大学。今年9月,共4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分布是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和农学。其中轻工技术与工程全国排名第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全国排名第三,城乡规划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全国排名前十。另外,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同样非常具有实力。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是广东省直属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211工程大学。今年9月,物理学入选一流建设学科。从学科排名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教育学、哲学、外国语文学等学科实力排名靠前,另外,体育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的第一所华侨大学,是211工程大学,其药学是自定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另外,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为国家二级重点建设学科。从实力排名上看,新闻传播学和中医学实力排名全国前十,统计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也不错。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尽管既不是985工程大学,也不是211工程大学,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实力超过了很多211大学,其中农业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兽医学、园艺学、植物保护、作物学均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华南农业大学是“四非”大学中,发农业类学科发挥到极致的一所大学,非常值得敬佩。深圳大学都说地方的经济基础好了,教育资源也就跟着好了,深圳大学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所建校时间只有30多年的大学,名气、实力都稳稳的超过那些还在吃老本的老牌大学,其中光学工程实力全国排名第四。当然,对于本科生而言,深圳大学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因为比较“年轻”,缺乏博士点,全校一共就9个博士点,而硕士点有150多个,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大学也将越办越好。除了以上几所大学外,广东省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大学等国内比较有名的大学,就不一一整理了。华南农业大学和深圳大学不是211大学,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