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中农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华农”是哪一所?解脱

华中农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华农”是哪一所?

很多同学对于每所大学的简称非常的在意,也出现过很多学校的简称之争,因为很多大学在简称之后的名字是一样的,有很多大学的学校名字虽然不一样,但是在其中有几个字是一样的,所以在学校的简称就有重复的,这种情况有很多。比如位于河北省的河北大学和位于河南省的河南大学,这两所大学的简称都为“河大”;还有校名竞争最激烈的“南大”,曾经南京大学和南昌大学更是“吵”的不可开交!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两所大学也是具有相同简称的学校。一所位于湖北省的华中农业大学,另一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华南农业大学,这两所大学都称为华农,如果从这两所大学的头衔和综合实力上来讲,华中农业大学可能更胜一筹,因为华中农业大学是中国仅有的几所被评为“211”的农业大学,所以认可度较高的也是华中农业大学。但是作为老牌农业大学到华南农业大学,虽然没有评选为211大学,却拥有211大学的实力,这所大学是曾经中山大学的农学院和岭南大学的农学院等合并而成,最早是被称之为华南农学院,创建于1909年的华南农业大学,已经沉淀为一所百年老校,又位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广州市,所以这所大学的发展势头非常的优越,很多同学们都是因为华南农业大学位于广州市而选择了这所大学。接下来要说的是华中农业大学,这所大学最早创建于1898年,比华南农业大学的创办时间更加久远,并且在中国的农业大学中名列前茅,其中园艺学,畜牧学和兽医学三个学科被评选为a加学科,这也是华中农业大学最值得报考的原因,虽然都是农学类专业,但是凭借着专业的优势,对于未来的发展肯定是非常的有帮助,这也是想学农学同学们的最佳选择!你们认为这两所大学,哪所更适合简称为“华农”?

波弗特

满室皆旧物 布衣好耕读——追记水稻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

“卢院士今年89岁高龄,是身边人所熟知的生活简朴的卢爷爷。但是,这个衣着简单、生活低调的人,却因2017年的一个举动,突然成了‘网红’。那年3月,他与夫人徐雪宾颤颤巍巍地抱着一个破旧的牛皮纸信封出现在华农校内一家银行,将10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学校账户,整整880多万元!这是两位老人毕生的积蓄,卢院士有一个女儿,但他选择把钱毫无保留地全部捐给学校……”这个有关水稻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的小故事,是华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党林夕于今年7月1日在广东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所讲,听者无不动容。40多天后的8月12日凌晨,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牵挂他的人。患病期间,他亲手签订了捐赠遗体志愿书,希望以一名院士的身份作最后的医学科普,把身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研究。他无数次说,要把一生献给祖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他入党70周年之际,他圆满践行了自己的誓言。赤诚的爱国情怀 卢永根为什么会如此慷慨?这还要从他最初的人生选择说起。卢永根在香港出生长大,父亲是英国律师行的一名高级员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中西方综合教育。但在1941年,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时,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父亲将几个儿女送回老家广州花都乡下避难。在花都,卢永根经历了东躲西藏、衣食匮乏的逃难生活,目睹了日军的凶残暴行。从小经历流离苦难,激发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念高中时,他作出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选择: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在港前途更好的英文学校,选择在中文学校就读。受学校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1947年,他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积极开展地下活动。1949年,他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期间,卢永根考入岭南大学就读。经历全国院系调整后,他来到华南农学院,与一生的恩师——华南农学院第一任院长丁颖教授相遇,毕业后更成为丁颖开展水稻研究的得力助手。丁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留学海外,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有“中国稻作科学之父”的美誉。丁颖是院长,卢永根是学生,年龄相差40多岁。可是,卢永根却成功说服当时已68岁的丁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产生巨大反响。对此,卢永根曾回忆,与老师的这份“忘年交”友谊一直暗含着一份默契:“学术上,您是我的老师,是我的领路人,但在政治上,我是先行者,是进步青年,我要告诉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信仰。”这一信仰在卢永根看来,必须终生践行。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改革开放后,卢永根曾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留美期间,在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卢永根却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是啊,如果他一走了之,丁颖老师毕生收集托付给他的7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将何去何从?他这一走,这个领域的研究又要多少年才能赶上其他国家?卢永根回到了祖国。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水稻育种专家也选择回国报效祖国。卢永根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农业科学家。2017年,他的学生刘耀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被传为佳话。近年来,卢永根长期卧病在床,无法正常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在他的要求下,一个特殊的临时党支部在医院病房成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卢永根身体虚弱,但坚持全程参与学习和讨论。他说自己心情很激动,仿佛回到了刚入党时的那一刻。卢永根去世后,他的遗孀——华南农业大学离休教授徐雪宾,将装有1万元的信封交给学校党委,这是卢永根生前嘱托她转交的特殊党费。一世情缘结水稻 在广袤的大地上,农民的生活曾经十分艰辛,靠天吃饭。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种品质?这是卢永根毕生研究的课题。在党林夕看来,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理论性研究曾经很缺乏,基础研究又很难出成果,卢永根却选择啃下这块“硬骨头”,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常不易。据他回忆,老校长卢永根常常像普通农民一样,挽起裤腿,赤脚走在农田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跑遍了广东、海南和江西。野生稻的收集十分困难,要么在山区,要么在荒芜的沼泽地,但卢永根从不放弃。有一次,已经70多岁高龄的卢永根带队去广东清远一座荒山采集野生稻,爬到半山腰,已是体力不支,但他仍坚持要上山,学生们只好连搀带扶,架着他慢慢往上爬。山路崎岖陡峭,好不容易才爬到山顶,学生们想让他先歇一歇,他却说:“找!赶紧找!”幸运的是,最终找到了宝贵的野生稻。亲眼见到野生稻的生长环境,疲惫不堪的卢永根异常激动。他俯下身紧紧握着稻穗对学生们说:“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就这样,长期奋战在农业科研一线的卢永根,在水稻的遗传资源、经济性状遗传、雄性不育遗传、杂种不育性遗传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期间,卢永根随丁颖奔赴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考察了各地的水稻品种、性状和栽培方法。丁颖病逝后,卢永根勇挑重担,牵头完成了后续研究工作。他保存下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1978年,卢永根主持完成了《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一书,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他所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创新学术观点,被业界认为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近年来,他还带领研究团队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卢永根不仅是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1983年,卢永根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开启了近12年的校长生涯。期间,他借助从国外学习的经验,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回忆,担任校长期间,卢永根顶住压力,破格晋升了“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通道。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破解了人才断层困局,打破了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被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已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等。“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他逐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骆世明深有感触地说。满室旧物慷慨捐资 在少年时缺衣少食的逃难生活中,卢永根曾接到父亲特意捎来的亲笔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这些家训他终生铭记。他不在乎名,不在乎利,但求这一生有意义。2017年3月,卢永根撑着孱弱病躯和夫人将毕生积蓄8809446.44元全部转入华南农业大学账户,设立教育基金。他叮嘱,“这笔捐款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嘉奖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资助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10多个存折,每笔转账都需要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1个半小时。然而他们做出这个捐赠决定究竟考虑了多久?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一切仅发生在几秒钟之内。”党林夕在事迹报告会上动情地说,当时,卢院士病重,与夫人商量后事安排时,他就说了一个字:“捐!”夫人马上懂了,立刻说:“我也是这么想的。”那一年,卢永根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地节约,以至于让他获得了“布衣院士”的称号。卢永根的同事回忆,他的家中一直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虽年事渐高,却一直住在没有电梯的五楼居室。入院治疗前,他几乎每天最早赶到办公室,忙碌地做科研、回邮件。到了中午,他拎着一个铁饭盒去学校饭堂,和学生们一起排队打饭,再慢慢地将饭菜吃干净。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卢永根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晴天,他戴着遮阳帽、背着挎包,在葱郁的校道上安然地等公交车;雨天,他卷起裤腿,蹚着雨水往家走……他成了校园中的一道风景线,让人难以忘怀。正是这道朴实的风景线,给予了很多人希望。党林夕说,一直以来,卢永根都通过各种途径去帮助困难学生,帮他们改变命运。看到学生刘向东有机会去香港进修,但因经济困难而顾虑重重,卢永根便借钱给他,并提供行李箱等用品,鼓励他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他甚至把广州花都祖辈传下来的两家商铺赠予当地小学作教育基金,至今,该基金已资助师生近3000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郑杨)来源:经济日报

劫妖录

巧用生命科学术语,华农校长勉励研究生开启科研人生

楚天都市报9月12日讯(记者邹浩 通讯员徐行 蒋朝常)昨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2020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在华农东运动场隆重举行。4100余名研究生新生荟聚狮山,开启科研新征程。校长李召虎在开学典礼上讲话“一个基因可以改变世界,学习这个功能基因可以改变人生。”在开学典礼上,校长李召虎从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生命科学的角度,以“启动子”、“转座子”、“甲基化”、“终止子”等科学术语特征,向研究生新生分享了他对“学习是人生最强功能基因”的理解与感悟。一是学习不需要“启动子”,要涵养永动力。他通过分享华农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张启发1997年写给博士生的一封信提出,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时刻保持求知若渴的学习心态,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把“学习”这个人生最强功能基因充分地表达出来,成为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题、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主体。二是学习应善用“转座子”,要提升创新力。李召虎以华农今年4月成立的交叉科学研究院为例,提出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要善用“转座子”引发的变异、突变和变化促进创新,并在更广阔、更综合、更开放的学习平台上激发创新思维,从交叉领域发现问题,做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三是学习不会“甲基化”,要保持鲜活力。李召虎通过讲述“中国柑橘之父”、华农章文才老先生一生勤于学习,80多岁高龄还奔走于山区指导柑橘生产的故事,勉励研究生新生要不断用新知识、新思想充实自己。通过分享华农动科动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提出要培养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他希望青年学生能积极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在此基础上不仅创造新的物种、新的产品,还要创业,形成更多的产业和企业,解决更多人就业,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四是学习没有“终止子”,要具备坚韧力。李召虎以美国遗传学女性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提出“跳跃基因”学说不为世人所认可但依旧坚持埋头研究,终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为例,告诉研究生新生学习和研究都是终身的使命,不要把学习功利化,也不要把他人的质疑和否定作为终止,而是要坚持科学精神,真正持续深入地去探究科学问题、追求真理。校长李召虎勉励研究生新生此外,以学习为话题,李召虎还在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以“学习是硬道理”为题,与4700余本科新生分享了学习的几点建议。他说,学习可以“强基”、可以“强农”、可以“强国”,他建议同学们提升自主学习力、实践创新力和全球胜任力。【来源:楚天都市报-看楚天】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冒牌货

“布衣院士”的不变牵挂——记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

在华南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离休老校长。他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即使病卧在床,也不忘过组织生活;他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一生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奋斗终身、无怨无悔,把880多万元积蓄捐给教育事业……他,就是被称为“布衣院士”的“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见上图,资料照片)。“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我全程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三天,在病房党员学习会上,卢永根笑得皱纹都绽放开来。儿时的照片上,卢永根身着双肩带、白衬衣。1930年,他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既有汽车也有电话,条件很优渥。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最终,中国共产党让卢永根在迷茫中找到了人生方向。“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我决心放弃安逸生活,不惜中途辍学,不怕坐牢、杀头,做一名革命者。”17岁那年,他瞒着家人,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9日,从此取代了他的生日,成为他每年最重要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这对师生,还有段佳话。“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卢永根多次对丁老师说。学术上,丁颖是领路人;政治上,卢永根热情引导着老师——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后,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岁月无法磨灭他的初心。“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身患癌症的卢永根和老伴一起,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哪怕卧病在床,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科教报国是卢永根一生的志向。“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2001年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路不好走,学生就搀着他,一步一挪,气喘吁吁。那一年,他71岁。“直到生病住院之前,老师都没有脱离科研一线。”学生刘向东含着眼泪说。年逾古稀,卢永根仍然带着学生们奔波在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苦苦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76岁那年,卢永根在《真正的科学家 真正的爱国者》一文中写道:“我愿意以‘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作为人生的取向。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当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奋斗的事业。”尽管从校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了,但对卢永根而言,教书育人的责任却有增无减。每年华农的新生入学和老生毕业,他都会主动给学生们演讲,直到实在讲不动了——身患癌症住进医院……2017年3月14日下午,卢永根被人搀扶着,吃力地迈上银行台阶。颤颤巍巍地,他打开一个黑色旧挎包,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又打开信封,慢慢掏出里面的10多张存折。他在一张又一张凭证上签字,一次又一次地输入密码。不久后,卢永根又在另一家银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积蓄。整整880.9446万元!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因为“支援国家搞现代化,不把教育搞起来,是不可能的”。卢永根说。这些壮举,人们说“捐”,可卢永根总说是“还”——“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徐雪宾也说:“我们两个年轻时就受到党的教育,国家给了我们许多,我们用不完了,当然还回去。”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台灯是几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机坏了修了再修……这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赠。早在几年前,他就回到老家广州,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罗洞小学。他鼓励小学生们努力读书,“国家强大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两位老人还有个约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作为共产党员最后的贡献。今年8月,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赶来送他的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大胜,意想不到地收到一个沉甸甸的信封,整整1万元。“这是老卢最后的‘特殊党费’!”徐雪宾含泪说道。(记者 张烁)来源:人民日报

人之罪也

“布衣院士”的不变牵挂——记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

在华南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离休老校长。他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即使病卧在床,也不忘过组织生活;他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一生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奋斗终身、无怨无悔,把880多万元积蓄捐给教育事业……他,就是被称为“布衣院士”的“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见上图,资料照片)。 “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我全程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三天,在病房党员学习会上,卢永根笑得皱纹都绽放开来。儿时的照片上,卢永根身着双肩带、白衬衣。1930年,他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既有汽车也有电话,条件很优渥。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最终,中国共产党让卢永根在迷茫中找到了人生方向。“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我决心放弃安逸生活,不惜中途辍学,不怕坐牢、杀头,做一名革命者。”17岁那年,他瞒着家人,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9日,从此取代了他的生日,成为他每年最重要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这对师生,还有段佳话。“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卢永根多次对丁老师说。学术上,丁颖是领路人;政治上,卢永根热情引导着老师——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后,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岁月无法磨灭他的初心。“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身患癌症的卢永根和老伴一起,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哪怕卧病在床,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 “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科教报国是卢永根一生的志向。“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2001年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路不好走,学生就搀着他,一步一挪,气喘吁吁。那一年,他71岁。“直到生病住院之前,老师都没有脱离科研一线。”学生刘向东含着眼泪说。年逾古稀,卢永根仍然带着学生们奔波在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苦苦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76岁那年,卢永根在《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爱国者》一文中写道:“我愿意以‘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作为人生的取向。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当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奋斗的事业。”尽管从校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了,但对卢永根而言,教书育人的责任却有增无减。每年华农的新生入学和老生毕业,他都会主动给学生们演讲,直到实在讲不动了——身患癌症住进医院……2017年3月14日下午,卢永根被人搀扶着,吃力地迈上银行台阶。颤颤巍巍地,他打开一个黑色旧挎包,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又打开信封,慢慢掏出里面的10多张存折。他在一张又一张凭证上签字,一次又一次地输入密码。不久后,卢永根又在另一家银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积蓄。整整880.9446万元!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因为“支援国家搞现代化,不把教育搞起来,是不可能的”。卢永根说。这些壮举,人们说“捐”,可卢永根总说是“还”——“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徐雪宾也说:“我们两个年轻时就受到党的教育,国家给了我们许多,我们用不完了,当然还回去。”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台灯是几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机坏了修了再修……这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赠。早在几年前,他就回到老家广州,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罗洞小学。他鼓励小学生们努力读书,“国家强大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两位老人还有个约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作为共产党员最后的贡献。今年8月,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赶来送他的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大胜,意想不到地收到一个沉甸甸的信封,整整1万元。“这是老卢最后的‘特殊党费’!”徐雪宾含泪说道。(记者张烁)

负二代

“布衣院士”的不变牵挂——记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

在华南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离休老校长。他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即使病卧在床,也不忘过组织生活;他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一生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奋斗终身、无怨无悔,把880多万元积蓄捐给教育事业……他,就是被称为“布衣院士”的“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见上图,资料照片)。“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我全程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三天,在病房党员学习会上,卢永根笑得皱纹都绽放开来。儿时的照片上,卢永根身着双肩带、白衬衣。1930年,他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既有汽车也有电话,条件很优渥。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最终,中国共产党让卢永根在迷茫中找到了人生方向。“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我决心放弃安逸生活,不惜中途辍学,不怕坐牢、杀头,做一名革命者。”17岁那年,他瞒着家人,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9日,从此取代了他的生日,成为他每年最重要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这对师生,还有段佳话。“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卢永根多次对丁老师说。学术上,丁颖是领路人;政治上,卢永根热情引导着老师——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后,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岁月无法磨灭他的初心。“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身患癌症的卢永根和老伴一起,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哪怕卧病在床,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科教报国是卢永根一生的志向。“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2001年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路不好走,学生就搀着他,一步一挪,气喘吁吁。那一年,他71岁。“直到生病住院之前,老师都没有脱离科研一线。”学生刘向东含着眼泪说。年逾古稀,卢永根仍然带着学生们奔波在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苦苦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76岁那年,卢永根在《真正的科学家 真正的爱国者》一文中写道:“我愿意以‘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作为人生的取向。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当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奋斗的事业。”尽管从校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了,但对卢永根而言,教书育人的责任却有增无减。每年华农的新生入学和老生毕业,他都会主动给学生们演讲,直到实在讲不动了——身患癌症住进医院……2017年3月14日下午,卢永根被人搀扶着,吃力地迈上银行台阶。颤颤巍巍地,他打开一个黑色旧挎包,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又打开信封,慢慢掏出里面的10多张存折。他在一张又一张凭证上签字,一次又一次地输入密码。不久后,卢永根又在另一家银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积蓄。整整880.9446万元!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因为“支援国家搞现代化,不把教育搞起来,是不可能的”。卢永根说。这些壮举,人们说“捐”,可卢永根总说是“还”——“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徐雪宾也说:“我们两个年轻时就受到党的教育,国家给了我们许多,我们用不完了,当然还回去。”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台灯是几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机坏了修了再修……这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赠。早在几年前,他就回到老家广州,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罗洞小学。他鼓励小学生们努力读书,“国家强大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两位老人还有个约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作为共产党员最后的贡献。今年8月,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赶来送他的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大胜,意想不到地收到一个沉甸甸的信封,整整1万元。“这是老卢最后的‘特殊党费’!”徐雪宾含泪说道。《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6日 06 版)记者 张 烁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理

“布衣院士”的不变牵挂——记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

来源:人民日报在华南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离休老校长。他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即使病卧在床,也不忘过组织生活;他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一生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奋斗终身、无怨无悔,把880多万元积蓄捐给教育事业……他,就是被称为“布衣院士”的“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见上图,资料照片)。“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我全程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三天,在病房党员学习会上,卢永根笑得皱纹都绽放开来。儿时的照片上,卢永根身着双肩带、白衬衣。1930年,他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既有汽车也有电话,条件很优渥。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最终,中国共产党让卢永根在迷茫中找到了人生方向。“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我决心放弃安逸生活,不惜中途辍学,不怕坐牢、杀头,做一名革命者。”17岁那年,他瞒着家人,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9日,从此取代了他的生日,成为他每年最重要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这对师生,还有段佳话。“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卢永根多次对丁老师说。学术上,丁颖是领路人;政治上,卢永根热情引导着老师——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后,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岁月无法磨灭他的初心。“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身患癌症的卢永根和老伴一起,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哪怕卧病在床,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科教报国是卢永根一生的志向。“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2001年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路不好走,学生就搀着他,一步一挪,气喘吁吁。那一年,他71岁。“直到生病住院之前,老师都没有脱离科研一线。”学生刘向东含着眼泪说。年逾古稀,卢永根仍然带着学生们奔波在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苦苦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76岁那年,卢永根在《真正的科学家 真正的爱国者》一文中写道:“我愿意以‘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作为人生的取向。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当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奋斗的事业。”尽管从校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了,但对卢永根而言,教书育人的责任却有增无减。每年华农的新生入学和老生毕业,他都会主动给学生们演讲,直到实在讲不动了——身患癌症住进医院……2017年3月14日下午,卢永根被人搀扶着,吃力地迈上银行台阶。颤颤巍巍地,他打开一个黑色旧挎包,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又打开信封,慢慢掏出里面的10多张存折。他在一张又一张凭证上签字,一次又一次地输入密码。不久后,卢永根又在另一家银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积蓄。整整880.9446万元!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因为“支援国家搞现代化,不把教育搞起来,是不可能的”。卢永根说。这些壮举,人们说“捐”,可卢永根总说是“还”——“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徐雪宾也说:“我们两个年轻时就受到党的教育,国家给了我们许多,我们用不完了,当然还回去。”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台灯是几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机坏了修了再修……这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赠。早在几年前,他就回到老家广州,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罗洞小学。他鼓励小学生们努力读书,“国家强大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两位老人还有个约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作为共产党员最后的贡献。今年8月,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赶来送他的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大胜,意想不到地收到一个沉甸甸的信封,整整1万元。“这是老卢最后的‘特殊党费’!”徐雪宾含泪说道。(记者 张烁)

其德天杀

改变命运的不是考研,而是你自己

2019年12月21日341万考生逐鹿考研“战场”创下国内考研报考人数新高2020年4月14日教育部公布国家考研分数线梦想中的学校、专业是否已离你越来越近了?忐忑的那颗心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安定?点开bgm,回顾你的考研之旅这是一场为时一年、或者更久的征途很难界定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考研,真的能改变命运吗?无论如何,每一滴落下的汗水都是值得被铭记的那些被用完的笔芯、那些翻了一遍又一遍的笔记那些枯燥重复的背诵、那些很久没拾起的兴趣爱好总有岁月替你记得磕磕绊绊 兜兜转转也请不要担忧害怕但问初心,不问西东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考研而是你自己祝你好运,亲爱的旅人漫画 | 艺术学院2019级环境设计专业研究生 彭玲俐微信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林少娟 罗鑫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木戒指

“考研+就业”100%!华农“神仙”班级来自这个学院

在华农有这样一个神仙班级以水稻之父丁颖院士命名毕业实现100%“考研+就业”奖学金、学科竞赛、论文发表他们榜上有名团日活动、社会实践、班级团建他们活跃其中他们是——农学院2016级植物保护丁颖创新班2020年毕业之际,2016级植物保护丁颖班创新班(以下简称“植丁班”)的30名同学实现了100%“考研+就业”。截至目前,植丁班除2名同学提前拿到工作的offer,选择就业之外,其余28名同学都选择踏上升学之路。其中3名同学出国深造,15名同学分别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继续读研。另外有10名同学选择留在母校——华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样一个“神仙班级”是如何炼成的?为何植丁班的学生如此受欢迎?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能获得名校的青睐?让我们来一探究竟!科研:早进实验室,早做实验“植丁班”是在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下设立的丁颖创新班,旨在培养植物保护学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教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教师上课时对学生的关注度。此外,还会设立专门的实验室和安排导师。植物保护专业是一个大类的农科专业,具体可细分为农药学、病理学、昆虫学等方向,植丁班的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寻自己的兴趣所在,摸索出自己要走的路。植丁班课堂瞬间植丁班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班主任桑文在第一次班会时就跟班上同学说,“哪怕是去刷管子的,也要去了解一下实验室是做什么的。”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植丁班的同学在大一下学期陆续进入实验室,提前感受做研究的节奏和操作,形成一种 “早进实验室,早做实验” 的观念。桑文回忆起学生初入实验室的情形,“那时候连查文献都还不会”,他笑笑,眼里满是感慨,接着说道,“我把他们叫到会议室,手把手教他们检索文献。”此外,桑文时常跟同学们聊到科研话题,“我会给提出一个宏观的问题作为方向,鼓励他们从眼前的难题着手,多思考,多提问。”进入实验室之后,植丁班的同学们才跌跌撞撞地开始了科研道路的探索。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逐渐形成的良性竞争关系也在无形之中推着人前进。班长辜晓婷坦言:“如果不是植丁班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我可能不会有那么大的冲劲。”她停了停,补了一句,“大二决定要做出点成绩就是受大家的影响。”植丁班的同学在各项科研竞赛中常常也是对手。在大二的昆虫标本制作大赛上,大家小试牛刀。彼时恰逢昆虫学课程的实习,这让他们有机会捕捉到更多的作物昆虫。白天忙着田间地头到处跑,循着各种昆虫的足迹追逐;晚上开始挑灯动手,将昆虫分类,选取部分带回实验室制作参赛标本。最终,班里选出了十几份作品参赛,其中有几幅作品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昆虫之美作品除了科研,大家对待日常学习也毫不懈怠。团支书吴倩桦留意到,“班里同学大多都有定期整理笔记和复习的习惯,”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几乎与植丁班绝缘。她思忖了一会儿,说,“寒暑假有很多同学也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前期的付出终有回响,截至毕业时,班内学生作为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共发表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共参与申请专利10件。归属:点滴相处见真章 从原来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到一个团结的班集体,对植丁班的归属感,体现在点滴的相处中。第一次班会,是初见,也是相识的开始。那时,大家刚刚走出高中的应试教育,尚且怀揣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脸上是还未褪去的青涩和稚嫩。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同学记错了要求,以为是宿舍长要参加竞选,向舍友传达了错误的意思。于是她的舍友就上台去竞选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一个误会的发生,悄然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这30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打开了认识彼此的一道门。第一次在大家面前自我介绍,第一次认识班级同学,第一次站上讲台竞选班委,还有,第一次上台跟大家道歉。第一次班会植丁班实行淘汰制,大二时有过一次“换血”,9名新生力量的加入增强了植丁班的综合实力。那时,为了增强大家对植丁班的归属感,班委策划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随后的院运会更是紧紧将大家“黏”在一起。穿上班委精心设计的班服,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方阵入场。在4×100女子接力赛中,由朱华婕、张懿、许佩萍、陈雨晨四人组成的“女子天团”在一片呐喊加油声中奋力夺魁。谈起”女子接力天团“,朱华婕满满的都是回忆:”我们这个队伍维持了三年。三年里我们一起在操场练习,纠正彼此的错误,培养默契,一起在赛场拼搏。不仅队伍没有变,连赛场接力的顺序也没有变。”女子团体接力成员在采访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次经历——普通昆虫学课程实习。第一次跟着老师外出实习,大家对捉虫有着天然的新鲜感。“这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从最开始的拘谨、害怕到后面发现昆虫的激动、喜悦,甚至直接上手捉虫,大家戏称,“植保的孩子不怕虫。”大蚕蛾(标本)为了捕捉昼伏夜出的昆虫,常常会定好凌晨一两点的闹钟起床,趁着朦胧的月色走出帐篷,灯诱的光照到远处,惊醒了小溪里的螃蟹,平整的淤泥面上留下一串串脚印。“找到了!”一声惊呼,剩余的人加快脚步赶往声源处,“是大蚕蛾!”大家不自觉地放轻了呼吸,负责捉虫的同学小心翼翼地把昆虫放进“三角纸包”,灯光下,微微亮起的眼眸透露出各自的兴奋。灯诱下的瞬间有趣的是,在大三的农业昆虫实习期间,当时任班级团支书的许佩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举办一次团日活动。谈及活动情形,许佩萍说,“很像乡村晚会的布置。”两条长长的板凳依次排列,小组的伙伴紧紧围坐在一起,座位的前面是一个简易的舞台,座位后方,一面鲜艳的团旗挂在斑驳的土墙上,简单又不乏正式。团日活动班级合影“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许佩萍顿了顿,“当时我还担心没有人响应,” 但后来班级同学都很积极,在活动准备阶段,各个小组卯足了劲儿排练。“大家都很配合。”一次别出心裁的策划,成为了植丁班共同拥有的一份回忆。归属感,就在与班级同学的你来我往中逐渐形成。暖心:“家”人般的关怀 邱宝利、桑文两位班主任老师“家”人的关怀,让植丁班这个班级变得更有人情味。专业学习的压力加上家庭条件的限制让个别同学萌生了放弃的念头,桑文回忆:“那时我刚上完课,一个女生跑过来,跟我说觉得压力很大,不想读研了。”他停了停,语速稍稍放缓,“我就跟她算了一笔账。我问她,因为现在的家庭压力而放弃长期提升自我的机会,值得吗?”桑文把这个问题的答案交给学生自己定夺。王紫淇同学与桑文老师毕业合影还有一件暖心的事情,临近毕业时,桑文把全班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收了上去,逐字逐句帮大家检查,甚至细致到标点符号、行距、空格的修改。当记者问及此事时,他说,“其实也没有什么,” 他摆摆手,“就是我平时看文献看得多,对论文的书写格式比较熟悉。”“为什么要改得如此细致呢?”“不想他们日后看回自己论文时,因为一些小错误而遗憾,”他顿了顿,“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细致地完成。”桑文向记者解释。随后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这也是科研的态度。”优秀:植丁班的“牛人” 单雯艳:植丁班的“大魔王”作为每年预定绩点第一名,单雯艳在植丁班中一直是榜样的存在,同学们戏称她为“大魔王”。自大一下学期转入丁颖班后,单雯艳连续三年稳坐专业第一的位子。在专业学习方面,她是当之无愧的学霸。然而,她的优秀并不限于此。她热爱生活,追求全面发展,连年斩获学院自由泳冠军。她对党有着执着的信仰,加入学院党务管理委员会,借此平台实现服务同学的愿望,认真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参加校级“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班,并当选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学生党员代表。辅导员张雨婷提到单雯艳时,笑眯眯地说道:“她是个极聪明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结缘并非单雯艳本意,她坦言,“其实是被调剂的”。初来乍到的她对这个专业的认识还处在懵懂状态,基于自身对化学和生物的喜爱,她在日渐深入的学习中发现了植保专业的魅力,并逐渐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目前已成功保研复旦大学。“农学其实是一种基础性研究,当你认真投入去做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植保专业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它有自身的魅力。”在回顾四年的学习时,单雯艳淡淡地说。朱华婕:勇敢追梦的青年朱华婕有着一份令人惊叹的大学履历,拥有多重身份。她是校团委直属学生部门办公室部长、校弦乐队队长兼首席、教官团农学中队副队长……对于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涯,朱华婕最想感谢四年的“最佳拍档”——舍友张懿。她们一起报名加入教官团,在凌晨的操场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一起转入丁颖班,一起参加定向越野,一起熬夜制作昆虫标本大赛的标本……无数的“一起”是一个个音符,构成了大学四年的交响曲。受到分子料理技术的启发,朱华婕萌生将“包膜缓释”应用到日常家庭园艺种植的想法。她拉上张懿,一起联系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的沈宏教授,报名了丁颖创新杯大赛——两个人进入实验室,反复拿海藻酸钠、氯化钙等模拟球膜制作试剂配比,制作了生物可降解营养补给球,并记录21天小球降解的速率、形态……朱华婕说:“很幸运四年参加的比赛都拿到了比较好的奖,但更重要的是比赛中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已保研至浙江大学的她有太多感谢想说,对母校、导师、辅导员、朋友、舍友,“我在华农感到了家的温暖!”许佩萍:坚定得有点“执拗”的女孩许佩萍是一个外表大大咧咧,笑起来很爽朗的女孩。四年的舍友吴倩桦这样评价她:“她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很坚持。”初入大学,许佩萍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国家奖学金。所以她对每一个机会格外珍惜,大二时组队参加生化技能大赛,失败了,“没事儿,”她暗暗告诉自己,“失落一阵就过了。”食品学院举办的实验比赛,“我也参加了,我也失败了。” 面对曾经的失败经历,她语调轻快地回忆。现在的许佩萍已经拿到了华农的保研资格,留在桑文老师的实验室继续读研。她说,“有时候你可能做了100%的努力,但收获可能还不及1%,这是很正常的。”辅导员张雨婷将这种精神称为“韧劲”。什么是韧劲呢?今年可能很努力把种子播下去了,但是台风下来,这半年成果全没了。培育一个品种也好,育人也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一年我们不怕失败。”她说:“许佩萍一直是一个做事很有冲劲的人。”同学们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此去一路繁花相送愿归来仍是如初少年我的年少有你你的青春有我感谢一路上的帮助和扶持我们,后会有期!华南农业大学已开通bilibili官方账号,赶紧来B站找小新玩吧!采写 | 新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 罗婷婷图片 | 农学院2016级植物保护丁颖班微信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你“在看”这个神仙班级吗?为他们点赞!

入静

2020考研调剂,5月8日考研调剂信息发布,包括29所著名大学!

2020年5月8日考研调剂信息:1、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5个调剂名额2、北华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3个调剂名额3、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工程,4个调剂名额4、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1个调剂名额5、新乡医学院,生物学/医学,调剂名额不详6、广东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调剂名额7、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3个调剂名额8、太原理工大学,光学工程,4个调剂名额9、大连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调剂名额不详10、成都理工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调剂名额11、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热物理,1个调剂名额12、湖南师范大学,化学,4个调剂名额13、福建农林大学,遗传学,调剂名额不详14、浙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25个调剂名额15、吉林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个调剂名额16、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4个调剂名额17、安徽理工大学,材料学,2个调剂名额18、华南师范大学,光学,2个调剂名额19、沈阳工业大学,化学工程,调剂名额不详20、淮海工学院,化学工程,10个调剂名额21、华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1个调剂名额22、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2个调剂名额23、华南师范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2个调剂名额24、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个调剂名额25、辽宁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调剂名额26、温州医学院,遗传学,2个调剂名额27、华南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个调剂名额28、武汉科技大学,钢铁冶金,1个调剂名额29、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2个调剂名额30、澳门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个调剂名额31、河北大学,动物学,4个调剂名额32、燕山大学,化学工程,5个调剂名额今天搜集到的考研调剂信息就这么多啦!由于文章中不能放链接,所以如果需要联系方式的同学,可以私聊我的哈!最近小牛和一家文化公司合作,主要是推广一些文化产品。在价格方面,一定是能为大家拿到很高优惠的!对于产品质量呢,小牛是试用之后再给大家推荐的,所以请大家放心!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个产品,是一个十分小巧的电子计时器。虽然外观不大,但是功能齐全,而且携带十分方便。包括了时钟、计时器、闹钟三种功能,对于学生党是十分适用的!不仅能够帮助大家在做题的时候控制好时间,长期坚持使用,还能强化同学们的时间管理观念!这款产品有公主粉和北欧蓝两种颜色,外观十分可爱。不仅是同学们学习的好帮手,还可以作为小礼物赠送呢!点击我的链接购买,可以领5元优惠券,6.8元就能入手,而且还享包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