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广东首批!12个科技小院,华农“新招”助力乡村振兴!人道

广东首批!12个科技小院,华农“新招”助力乡村振兴!

近期,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短短三个月,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单位,就按照“一地一品”主导产业,以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实施主体单位,共建立了12个“科技小院”。什么是科技小院呢?这是华农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形式、新平台!“科技小院”助推粤农发展12月15日,广东首批12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下文简称:科技小院)在清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新桥实验基地授牌,清远市创建科技小院示范市启动仪式也同时进行。中国农技协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清远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汉球,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庆顺,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出席了此次授牌仪式并致辞。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中国农技协副秘书长李晓林,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农技协发展处处长郑明杰,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庄楚雄,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陈培炜,12个科技小院的专家代表、研究生代表以及小院依托的企业代表等一同参加了活动。清远市创建科技小院示范市启动仪“科技小院是人才培养、研究和技术服务三合一的有效模式,不仅有院校老师、专家的专业指导,还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在挂牌仪式讲话中,中国农技协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如是说,“参与小院工作的师生与依托合作企业合作共赢,在老师的指导下,让研究生常驻生产一线,研究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这个过程,既是助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又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是培养高层次农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柯炳生“每个小院将派驻2-3位导师担任专家,每年派驻研究生2-3人,长期服务于农业企业。针对当地生产实际问题展开田间研究,形成绿色增产模式,直接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在致辞中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平台优势,积极参与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广东)建设工作。据了解,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广东),计划由中国农技协、广东省科协、华南农业大学三家共同筹建,定位是全国联盟下的省一级联盟。仇荣亮“科技小院要成为践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科技、人才、项目‘上山下乡’的重要力量。”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庆顺表示,“科技小院”是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探索产学研政结合的重要机制;是培育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郑庆顺全产业链参与 “科技小院”解决农业产业实际问题仪式上,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宣布首批挂牌的12个科技小院,分别是广东清远麻鸡科技小院、广东清远稻渔种养科技小院、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广东从化香米科技小院、广东中山花木科技小院、广东阳西贝类科技小院、广东乐昌香芋科技小院、广东河源柠檬科技小院、广东和平山羊科技小院、广东惠东叶菜科技小院、广东汕尾猪地产科技小院、广东珠海白蕉海鲈鱼科技小院。张建华“很高兴广东首批科技小院在清远挂牌,清远创建科技小院示范市今天也正式启动。清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和生态平衡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努力开拓“三农”工作新局面。”清远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汉球称,“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的大力推进,清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亮眼成绩。例如在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清远在2018年和2019年度连续两年在四个片区比拼中获得粤北片区第一名。”刘汉球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清远麻鸡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谢青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南农业大学每个专家团队将依托各个“科技小院”,根据当地的需求制定建设方案。“我们将会长期派驻研究生到各公司,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培养一批脚踏实地、爱农知农的青年人才,解决专家与农户、科研与生产、育人与用人零距离的问题。”关于未来广东“科技小院”将如何发展建设,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庆顺也表示:首先是要落实保障措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其次,要结合自身特色,创新工作局面;最后,要营造良好氛围,建立激励表彰机制。“只有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才能打开一片特色优势产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农业的“科技”短板问题,将我省的生态发展优势打造为绿色科技崛起优势,为广东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不竭动能。”来源 | 南方农村报图文| 唐瑞 董梅 叶世豪 李思靖 喻淑琴微信编辑 | 谢韩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上下有等

隆平院士港在黄埔长洲岛启动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进驻

6月3日,广东省农业重大建设项目启动与推进会暨广州市农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黄埔长洲岛举行,隆平院士港正式启动建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发来祝贺视频,“隆平院士港在广州市黄埔区正式开工,我感到非常地高兴,特此表示祝贺!我对在广东开展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充满了信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农业项目在当天活动现场签约。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刘仲华,以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出席活动,并对黄埔现代农业建设进行科研考察。今年5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长沙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选址黄埔长洲岛建设隆平院士港,设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开展杂交水稻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绿色高产栽培等前沿研究项目,共同打造现代农业科技“黄埔军校”。黄埔创新研究院进驻院士港“两院一中心”支撑农科“黄埔军校”活动当天,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有5个农业产业重大项目参加集中开工,总投资66.3亿元;2个项目参加集中签约,总投资35亿元。当天启动建设的隆平院士港项目选址位于长洲岛金洲大道南四号涌一河两岸,毗邻黄埔军校旧址,计划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首批入驻院士团队包括袁隆平、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等。通过政策扶持、硬件投入和软件优化,吸引聚集国内外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资源,形成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研发、孵化、产业转化及市场化体系,融合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科技成果交流、展示和推广机制,打造世界一流农业科技研发高地。动工当日,隆平院士港迎来首个进驻的创新科研平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华南农业大学签约,将在隆平院士港设立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建设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全省乃至全国,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合作双方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结合该区“四个万亩”农业发展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据悉,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下一步还将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黄埔创新研究院,与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心,构成隆平院士港的“两院一中心”核心载体。与此同时,隆平院士港还将建设一系列产业配套项目。其中,院士研发办公及服务中心将建造农业科技院士专家科研办公场所,提供高品质服务;隆平水稻博物馆将展现我国在杂交水稻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历程,开展水稻种植技术科普活动,打造农业科普观光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中心将依托院士资源和黄埔营商环境,在政府、院士、企业间搭建纽带,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农业总部基地及科创孵化成长基地计划引入农业龙头企业10-20家,孵化培育约100家现代农业科技企业。袁隆平院士深情寄语“等到稻花飘香,我一定要去看一看”当天,出席活动嘉宾还到与长洲岛相邻的大吉沙岛隆平稻香园参观考察。大吉沙岛这座远离城市喧嚣的江心小岛正升级为稻香四溢的都市田园。放眼望去,160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田和1000多亩高标水田已经是满目郁郁葱葱,稻禾茁壮成长。去年年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关于建设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以下简称“隆平公园”)和隆平院士港的计划,获得袁隆平院士本人授权并谋划选址、题字。隆平公园项目选址长洲岛及相邻的大吉沙等江心岛,总规划面积约6662亩,包含大吉沙、长洲、深井三大片区。大吉沙片区重点打造隆平稻香园,建设农业科普基地、智慧农业监控中心、生态农产品体验中心及智慧农机体验组团等。隆平稻香园160亩试验田被确定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示范点,是广东省唯一纳入全国28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点的项目,被袁隆平院士寄予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厚望。对于项目的推进,袁隆平院士深有感触,他在隆平院士港启动建设的祝贺视频中说:“稻花飘香的时候,如果我身体好,我一定要到现场去看一看。”大吉沙岛上另外1000多亩新垦造高标水田已完成优质水稻种植。黄埔区农业部门、黄埔文化集团正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良土壤及水质环境、提升高标准水田建设、布局无人驾驶拖拉机或收获机等先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预计6月底将形成千亩以上连片水田景观。稻、花、果、蔬四个“万亩”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部署,不断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围绕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开发建设,长洲岛及相邻江心岛大力推进农地流转集中,带动岛上居民就业和增收,推进城乡发展有机融合,建设广大城市居民亲密接触大自然、了解农业智能化生产的现代都市田园。今年,该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乡村振兴“一二三四”工程,即打造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一个龙头”,建设广汕路、九龙大道乡村振兴“两条主轴”,创建迳下、莲塘、麦村“三个精品村”,实施水稻、水果、蔬菜、花卉“四个万亩”农业发展计划。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高标准建设隆平院士港,在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等方面探索创新,打造现代农业科技“黄埔军校”。(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鲿鲨

广东省双非院校排名,华南农大排名第一,深圳大学第二,第三是谁

广东省“双非”院校排名出炉,华南农业大学排名第一,南方医科大学排名第二,深圳大学排名第三。有七所高校进入全国“双非”院校前一百强,一起看看都有谁上榜了吧,排名仅供参考。第一、华南农业大学(全国“双非”院校排第 3)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为广东省“211工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主持的3项科技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8项科技成果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5项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7项,参与8项,在学校主持的获奖项目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第二、南方医科大学(全国“双非”院校排第 16)南方医科大学是中国首批、广东唯一一所“部委省”(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共建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唯一的医学院校。在多科性医科大学办学模式、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医学人文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改革实践。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49项,研制的《医学通用题库》,获得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50多家院校推广使用。第三、深圳大学(全国“双非”院校排第 28)深圳大学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广东省主管、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高校。学校产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科技成果,首次采用与国际上不同的方法自行研制的关键器件“X射线相位光栅”能获得高质量的X射线相衬图像,使中国成为既日本和瑞士之后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成功研制的中国首台基于国产“龙芯3B”八核处理器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90”。第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全国“双非”院校排第 3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广东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还设有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库机构——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积极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供咨询服务;学校牵头组建的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均获入选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第五、南方科技大学(全国“双非”院校排第 34)南方科技大学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是一所以理、工、医学学科为主,兼具部分特色人文社会学科与管理学科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还是深圳市创办的一所创新型大学,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创校以来,截至2017年底,学校先后承担国家、广东省、深圳市三级科技计划项目717项,获得经费资助共计11.97亿元。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06篇、学术论著33部,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高水平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第六、广州大学(全国“双非”院校排第 44)广州大学是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该校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试点高校,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超过9亿元;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4项,居全国第73位;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30项,全国排名27位;获专利授权385项。第七、广州医科大学(全国“双非”院校排第 97)广州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广州市属重点高校,为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2016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106个,资助直接经费达4033.9万元,立项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80位,在广东省高校中排名第七。

严遵

百年老校牵手全球领先生命科学前沿机构

学校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9月11日上午,刘雅红校长一行应邀来到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双方就合作共建研究生院、推动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课程建设和合作开设本科创新班等事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时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特色,加强技术合作,针对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世界科技前沿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关键性“卡脖子”瓶颈技术,集中优势力量,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支撑大湾区产业发展。学校为10位华大研究人员颁发聘书华大集团CEO 徐迅、高级副总裁(国家基因库主任)王韧、基因学院院长杨东声和华大智造COO蒋慧等人参加了签约仪式;在签约仪式上,刘雅红校长为徐迅、刘心、李启业、范广益、刘欢、肖亮、冯少鸿、郭兴、张和和Sonil Kumar Sahu 等10位华大生科院研究人员颁发了学校客座或兼职教授聘书。我校吴鸿副校长,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和食品学院的负责同志参加了签约仪式。刘雅红一行考察华大国家基因库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是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架构下独立法人子公司,承担着华大基因培养高质量生物信息学创新人才和开展基因组学研究的职能。文字|王青峰图片|苏雄武微信编辑|方玮责任编辑|方玮 谢韩

金芒果

一年来,这些华农教授离开了我们……

春分后十五日,万物皆齐洁,气清景明,时谓清明。清明节,是属于礼敬先祖、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沉痛地悼念一年来一一离世的华农教授。音容肃穆,呜咽难言。斯人已逝,浩气长存。卢永根: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教授,生于1930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卢永根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1962年至196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任丁颖院长秘书、科研助手。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至1995年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届、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九、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等。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已故卢永根院士获授“最美奋斗者”称号。卢永根教授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他协助丁颖教授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20世纪80年代,卢永根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对中国普通野稻、药用野稻和疣粒野稻开展研究,证实了普通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的近缘祖先。而与助手张桂权提出的新学术观点和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卢永根教授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期间,他团结带领干部、教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争取办学经费;积极创造条件加速非农学科的发展,培育推动新兴学科发展;大刀阔斧进行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对学校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卢永根教授晚年在罹患癌症后,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同时,他决定把去世后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如是说。卢永根教授一生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敬业、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为人师表。他的精神永驻,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胡守训:改革开放抓思政,一生奉献保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胡守训教授,生于1933年7月,因病于 2019年4月2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胡守训教授1951 年至1955年在广州海关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8月在华南农学院兽医专业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就读在校研究生,历任华南农学院牧医系党总支书记、华南农学院副院长等职。1981年至198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干部培训班学习,1983年至1993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分院院长。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海关学会广州分会顾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胡守训教授抓好学校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他注重对党政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升,曾在《思想教育探索》《高等农业教育》《高教探索》等刊物发表论文 8 篇,其中《对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思考与探讨》一文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1992 年优秀论文奖。“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自 1993 年退休以后,胡守训教授坚持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他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热诚关心年轻一代成长。他一生对党忠诚、严于律己、敬业奉献,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张维球:蓟马分类来开拓,南方害虫求治理 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维球教授,生于1931年12月,是我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农业昆虫学家和害虫综合治理专家,蓟马分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第四届、五届广东省昆虫学会理事长,2019年6月2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张维球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植保系,同年任华南农学院植保系助教,1960年晋升为讲师,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0—1992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维球教授长期从事昆虫分类、害虫综合治理等研究工作。他是我国缨翅目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张维球教授对华南地区的蓟马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1993年,他与童晓立教授发表了《中国缨翅目昆虫名录》。在农业昆虫生态学、害虫鉴定与综合治理等领域,张维球教授研究了如斜纹夜蛾、稻飞虱、蚜虫、小菜蛾、斑潜蝇等害虫在我国南方的发生特点及其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参与报道了红火蚁在我国大陆的首次发现。共发表论文87篇,主编《农业害虫及其防治》《广东烟草害虫研究与防治》等专著,参编《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三十一册 半翅目(一)》(1985)《昆虫分类》(1999)等专著。先后获得国家、省、厅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励9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张维球教授付出了辛勤劳动,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是昆虫学界的一代名师。丰碑不朽,赓续传承。钟伟华:林木遗传广钻研,林业发展终奋斗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钟伟华教授,生于1927年3月,2019年5月2日逝世,享年92岁。钟伟华先后在中山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至1957年在南京林学院林学系进修,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林学会理事及树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林学会副理事长及育种委员会主委、广东省林业厅林木良种研究协调小组组长、省林科所学术委员、广东林业科学副主编等。在林木遗传育种领域,钟伟华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树木育种学》《树木遗传育种》《森林数量遗传学》等多门课程,主持及参加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1985年荣获中国林学会“如何组织林木良种选育课题”重大建议奖,1986参加的项目获国家林业部三等奖。钟伟华教授为我国林业科研及教育事业奋斗终生。1964年被评为中南林学院先进工作者,1977年被评为华南农学院先进工作者,198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立功奖励,1998年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学高为师表,身正为垂范。斯人虽已逝,唯音容笑貌,长留生者心间。黄茂武:去北南来立双创,橄榄球与体育保健华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原主任黄茂武教授,生于1938年7月,2019年6月12日逝世,享年80岁。黄茂武历任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主任等职。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南农林院校体育理事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副理事长。黄茂武教授是中国最早倡导开展橄榄球运动的发起人之一。1993年,他组建成立中国南方高校第一支英式橄榄球队——华南农业大学橄榄球队,1995年组织成立中国第一个城市橄榄球协会——广州市橄榄球协会,并一直担任常务副主席,为推广、普及中国的橄榄球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除此之外,黄茂武教授注重开拓创新,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体育保健与康复教学与推广的创始人与领头人。曾主持全国体育保健类课题3项,出版专著、教材15部。黄茂武教授将一腔热忱投入体育教育事业,为体育运动更加走近华农学子,走近当代大学生做出了卓越贡献。徐英宝:造林学内深研究,混交林上细探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徐英宝教授,生于1933年11月,2019年6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徐英宝先后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学院学习。1960年7月毕业后在四川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10月后先后在华南农学院、中南林学院、中南林学院五七干校工作。1978年7月任华南农业大学讲师兼造林学教研室副主任,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林学会理事,并参加广东省林学会、广东园林学会、广东科普作协有关工作。198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立功奖励,1987年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广东省人民政府教学二十五年荣誉证书。徐英宝教授在造林学、混交林研究领域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造林学》《造林学文献综述》等课程,参与撰写《中国森林》《广东森林》等著作,发表《关于混交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混交林的调查研究方法》等多篇论文,完成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王民桢:草原普查创先河,年越古稀志千里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王民桢教授,生于1932年11月,因病于2019年7月3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王民桢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新疆军区俄文学校学习。1952年8月在新疆八一农学院兽医系学习。1956年8月任新疆八一农学院讲师,1965年10月调至新疆伊犁畜牧学校,1978年8月调至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5年12月调至华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0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世纪80年代,王民桢教授开始主攻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毒物学、家畜遗传病学等。在新疆扎根35年,开创性地普查新疆草原有毒植物的调研,对家畜危害及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植物种类、分布、生态等领域影响重大。主编《兽医临床鉴别诊断学》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获得校级“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越古稀、壮心不已。”王民桢教授兢兢业业,始终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他爱国爱党,坚持给学生上党课,以亲身经历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热爱教育,关切农业,将毕生奉献给农业发展和教育事业。肖敬平:植物伴毕生之左右,提寓同于异代谢论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敬平教授,生于1929年1月,因病于2019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91岁。肖敬平于1952年任北京市中央林业部技术员,1954年任北京市中央农业部技术员。此后,先后任广东省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任研究组长、广东省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任橡胶系副主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生产部任科研组副组长等。他参与制定了乙烯刺激橡胶增产相关技术规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1985年1月,肖敬平任华南农业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他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出“寓同化于异化”的植物系统代谢理论。何等平:重理论联实际,科研生产奋终身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何等平教授,生于1925年3月,因病于2019 年12月23日逝世,享年95岁。何等平194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51年进入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任教期间,何等平教授主讲《果树昆虫学》《果树害虫综合防治》等课程,1981年获广东省教学优秀奖。除完成教学任务外,她还长期深入生产一线,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何等平教授将毕生投入科研与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慈言犹在耳,今朝共同怀念。佟树发:主抓教学重引领,培养师资立潮头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佟树发教授,生于1929年,因病于2020年1月19 日清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佟树发1955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牧医系,后留校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晋升为讲师。1964年起先后任兽医系党总支副书记、系领导小组副组长,1979年至1984年任牧医系副主任。198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7月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担任副系主任期间,佟树发主抓教学工作,他工作有魄力,组织领导能力强,1983年获华南农学院记功奖励。佟树发教授在师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获得广东省高教战线教学优秀奖。1998年被评为校级“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刘有美:毕生为林终不悔,教书育人誓争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刘有美教授,生于1935年7月,因病于2020年1月2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刘有美教授1960年7月于华南农学院土化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4年起后曾先后任林学系副主任、林学院副院长。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地方志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有美教授主持的“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研究”获199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1994年出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领奖,1995年获华南农业大学“八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在担任副系主任和副院长期间,刘有美教授在师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6年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优秀任课老师,1997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陈玉汉:终其一生除禽病,编审教材书墨香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陈玉汉教授,生于1927年11月,因病于2020年2月2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陈玉汉教授1954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学院,后留校任助教。1955年至1956年任西南农学院助教,1957年调至华南农业大学。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陈玉汉教授曾担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家畜病理学》一、二、三版的编写与审稿工作,《禽病学》的编审,《家畜病理学实验指导》的主审。他承担农业部、广东省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项有关动物肿瘤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农业部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等5项奖励。其教学工作曾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教学奖,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任军:科研创新绩斐然,治学育人至终时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任军教授,生于1974年9月,因病于2020年3月2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46岁。任军教授本科、研究生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19年2月,他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军教授是我国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学家,长期致力于家猪及其它农业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其主持的项目曾获国家级奖项3次,省级奖项3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 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 SCI论文 50 余篇。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任军教授认真履行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担任《养猪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等骨干课程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斐然,深受学生爱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任军教授在积极防护的同时,仍坚持在线指导学生修改研究论文和开展科研活动,直到生病住院的前一天。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任军教授精神永存,谨深表悼念。在这个日子,我们还需追思更多追思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平凡人追思那些毕生为华农之发展奋斗的华农人追思那些为民族伟大复兴奋力开拓的民族脊梁……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清明时节,哀思无限去时当不忘来时路缅怀逝者,慎思追远吾辈自强,笃定前行文 字 | 贺振杨 罗婷婷微信编辑 | 罗婷婷 贺振杨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学习

6月2日调剂信息,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再次调剂,抓住机会

调剂系统开放时间越久,调剂名额越少,但千万不要放弃,调剂加油!一、北京林业大学6月1日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发布第二次调剂通知,根据学校通知,结合我院首轮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的情况,电子信息(软件工程方向)(非全日制)(专硕)存在一定数量的调剂指标(具体指标数见研招网的公布信息),为更好地推进招生调剂工作,接纳优质生源,学院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调剂系统开放时间:06月02日早08:00-06月03日下午18:00。二、西南科技大学6月1日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发布调剂通知,国防科技学院核科学与技术(082700)、资源与环境(085700)专业还需要进行调剂。调剂系统开放时间:6月1日19:00-6月2日14:00。三、华南农业大学6月1日,经济管理学院、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发布调剂通知,目前我院农林经济管理有3个调剂名额,实际人数可根据实际微调。考生调剂要求:学术硕士调剂条件1、考生须参加全国统考,且须有统考数学科目(数学一、二、三);2、初试分数线达到国家A类地区分数线;3、考生满足以下专业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可接受报考的第一志愿专业为经济学类(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2)或管理学类(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2)的考生;4、其他要求按照《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及录取办法》、《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生调剂说明》执行。调剂系统开放具体时间2020年6月1日12时—2020年6月2日18时,共30小时。6月2日资源环境学院发布第二批次调剂通知,090301土壤学、0903J1土地利用工程、095132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全日制)还要招收调剂的学生调剂系统开放时间:2020年6月2日9时-2020年6月2日21时,共12小时。四、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第一轮调剂生复试,理论经济学(0201)大类: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些专业还需要招收调剂学生。本大类为学术型,授予经济学学位,学制三年,学费8000元/年。适用国家线:343,英语一/政治48,数学三/专业课72。五、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0403)、彝学(0304Z2)、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0501J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8方向)(050107)尚有缺额(见下表),现征集调剂志愿。调剂工作办法参照《西南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办法》执行。学校拟定于2020年6月1日 19 时开放调剂系统,喜欢的点个关注吧,每天说教育,我们下次再见!

无死

您每一步前进的脚印,都牵动着华农人的心!

2020年1月3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华南农业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隆重举行。大会号召,全体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朝着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大会期间,党员代表聚精会神履行职责,广大师生、校友通过校园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高度关注党代会、热烈讨论党代会工作报告。校友热议校党委委员、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王长明:2020年是学校发展关键的一年,按照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谋好篇、开好局至关重要。人事部门将围绕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精细谋划好今后一段时期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激发全体教职工的活力,形成爱岗敬业、勇于争先、奋发有为的氛围;充分调动各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宏观管理、学院精细管理的工作局面;建设一支忠诚担当、干事创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校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 张永亮:党代会报告中规划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这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紧紧团结在校党委的周围,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做到领导真正重视本科教学、资源真正优先投入本科教学、机制真正优先保障本科教学、教师真正投身教学,加强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布局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要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一批新成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校党委委员、后勤处处长 蔡茂华: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重要保障任务,发挥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建设“一流的后勤”,不仅是服务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后勤生存发展的需要。为学校“争创一流”建设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和保障是我们后勤人当前的使命和担当。面对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后勤工作必须要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以创一流服务为目标,以提升质量为主线,坚持促改革、强品质、优服务、补短板,将本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到推动后勤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校纪委委员、党委武装保卫部部长、保卫处处长王克俭:党代会报告总结成绩实,分析问题深,规划定位准,是十分务实的报告,更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报告。听完报告,深感激动、备受鼓舞。对我们保卫干部而言,学习贯彻此次党代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一定要把服务广大师生、打造平安校园作为我们永恒的主旋律,以师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不断提升师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蔡秀娟: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目标,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尽快把这次党代会精神传达到广大导师和研究生中去,按照党代会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更加树牢责任意识,发挥好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提高政治站位,做好研究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研究生培养与思政工作的联动;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引导,尤其要发挥好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研究生党员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发展规划处处长 彭新湘:党代会报告从多方面多层次构想了学校的战略发展定位、发展蓝图与实现路径,为学校未来创新性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更重要的是为开启新的征程铆足了动力。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既是方向也是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力争在下一轮成功进入国家“双一流”行列。对此,发展规划处,将以党代会报告为指引,既要脚踏实地,又要登高远望,从战略层面谋划好学校发展宏图,把规划做实做远,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丰清:大会报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后五年的努力方向和具体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要求,特别是“政治要强”“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努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将和专业课教师一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使专业课与思政课真正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外国语学院院长 黄国文党委工作报告确立了我校的目标要建成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农业大学的外语专业也必须体现农业特色,不做农业特色我们和其他院校就没有差异。对于我们的学生,无论学习什么语种,我们都必须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知农、懂农、爱农”的具有家国情怀的新型外语人才。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化水平,在提高国家农业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我们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在新文科建设中,把农业特色融入外语教学中,引导我们的师生发挥农业特色外语专业的优势,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为发展区域经济做出我们的贡献。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师 佘美萱:党代会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学校自第十二届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科学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学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学校未来的宏伟蓝图和发展目标。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挑战严峻,同时也充满信心和鼓舞!作为一名党代表,我将深刻领悟报告精神。将报告所确立的发展目标传递到支部每个党员教师当中。同时在教学和科研各项工作中,积极探索落实党代会上提出的为实现我校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措施,做一名合格的党建工作践行者。园艺学院教师 王惠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伟大的中国梦。我校提出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将学校的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我们基层党员也应该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作为一个果树学的科技工作者,我将以梦想为自己前进的动力,结合工作实际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开展工作,勤学多想,力争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扶贫攻坚等方面做出突出的成绩,在三大攻坚战、新农村建设以及学校发展等领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动物科学学院教师 杨婉莹:作为一名在华农学习生活工作20年的华农人,见证了华农的发展历程,党代会报告里提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赋予新时代高校教育新的责任,我要恪守教育者的职责,加强自身政治学习,做到为人师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教育要铸魂育人的要求,除了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为学校培育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型一流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工程学院院长 王海林:党委的工作报告我用“实、准、高” 3个字表达我的学习体会,即成绩总结的实、问题把握的准,战略定位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振奋人心,目标明确,催人奋进。大会报告提出“九个坚持”的总体要求,“十个着力”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党建工作的“六个全面加强”,为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制定了宏伟蓝图、技术路线,提供了坚强保障。前行的道路注定要付出艰辛的汗水,“越是艰险越向前”。大会报告将农业工程列入高原学科建峰计划,这是对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及其相关学院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和目标,作为该学科牵头建设学院,工程学院必将坚决贯彻和落实党代会的各项规划任务,和相关学院一起,凝心聚力加油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学校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食品学院教师 方祥:从党代会报告中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数量、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进步巨大。作为学校的教职工,我们要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指南;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根本方向;坚持把内涵发展作为根本动力;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统领。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加大研究的顶层规划力度,急国家之所急、民族之所需,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胡新艳:党代会号召全体教职工守正创新,奋发有为,全面开启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教师,感到很振奋。我们应该将党代会精神内涵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到岗位职责中。秉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认真积极参与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潜心科研;秉承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的战略思想,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助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强化研究成果的智库建设作用。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邵家声:作为工科学院,我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地区社会发展建设一线所急需的技术人才,也是进入国家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布局的关键力量。在当前的历史关口,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是国家社会发展建设的要求,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怕吃苦、脚踏实地,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更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的实现联系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贡献谱写华南农业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辅导员 梁辉:听了党代会报告,我深感振奋鼓舞!不仅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而且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是学校最基层的奋斗者,也是学校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积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带着华农人的坚韧和自信,在新一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培养更多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为把华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离退休党员代表陈义刚:离开工作岗位十年,通过学习本次两委工作报告,对学校过去8年发展变化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发展的目标、战略、任务谋划到位,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华农作为百十年老校,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沉淀,如丁颖精神和近年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卢永根精神,都是华农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要做好传承和创新,凝练华农人的精神品质,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林如琴:在新的奋斗起点上,我校提出的奋斗目标明确,充分彰显我校的农业特色,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备受鼓舞。我们理应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提高专业水平,扎根科研,锐意进取,不懈奋斗,拿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共同向着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学校早日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钟文钰:作为一名本科和硕士都在华农学习的学生,我有幸见证了十二次党代会至今华农的变化,学生宿舍装上了空调、学生食堂菜品变多了、教务系统优化了、选课方式更科学了、学生活动场地就在宿舍楼下了、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师生更方便了……这些与我们学生息息相关的变化,无不说明着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了!党代会不仅是总结前五年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对未来五年发展的计划和期待。2020年我马上就要毕业离开华农了,但是华农人的精神我一定会记在心中、见于行动,无论将来到什么岗位上工作,我会铭记华农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会铭记华农老师的谆谆教诲,认真工作,积极生活,不愧为华农人。无论何时,我仍旧会像现在这样,骄傲自豪地说出:我是一名华农人!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 卢惠:华南农业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既是对过去几年发展成果和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学校发展前景的展望,更是体现了农业高等学校在国家农业农村建设中的使命和担当。我作为一名经管学子,在扎牢专业知识基础时,应多关注国家“三农”问题,多尝试从专业角度出发解读农业发展现状,积极投身“三支一扶”工作,利用专业技能帮助贫困地区发展,通过调研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流农业发展历程,努力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中的一员。迎新春 送春联为喜迎庚子年春节,校工会、校教职工诗书画协会将组织开展2020年“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时间:2020年1月9日(星期四)上午10:00-12:00地点:三角市绿榕园教工食堂西面广场内容:校教工诗书画协会成员、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义务书写赠送春联送“福”字。欢迎广大师生员工来领春联!往年盛况整理 | 梁辉 方玮初审 | 谢韩复审 | 方玮终审 | 郭灼

谶纬

南都专访华农校长刘雅红:大湾区建设华农大有可为!

“农业有着广阔的空间,这个舞台会越来越大。”近日,南都记者独家专访了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这是刘雅红上任华农校长以来首次接受媒体采访。2018年12月28日,刘雅红接棒担任华农校长。她是华农首任女校长。开朗、大气、干练,科研做得很好,是这位女校长给大众留下的深刻印象。上任华农校长半年以来,有何感受?刘雅红笑着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她说,对于华农这所百年老校,在新时代如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建设,对自己及全校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今年华农本科招生全国总计划10000人。在广东高等教育加快提高毛入学率和大湾区发展背景下,今年华农计划扩招1100人,其中本科生1000人,研究生100人。同时,华农将对标湾区重点产业发展,对学科布局做相应调整。比如将新组建人工智能学院。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新机遇,华农将如何发力?刘雅红介绍,目前华农已成立大湾区建设办公室,将把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与服务大湾区发展做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华农正牵头联合粤港澳三地多所高校合作共建粤港澳生命健康研究院,未来将在科学种养、现代中药、健康食品、海洋资源与健康等4个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华农将在今年内推进8个重点优势建设学科及相关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地市政府、企业深度对接,共建研究院或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的主体,在科技创新上,高校责无旁贷,要发挥核心支撑作用。”如今,华农“温氏模式”已成产学研成功典范,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华农将研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和“综合式”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今年11月10日,华南农业大学将迎来110周年校庆。刘雅红透露,由华农建设的华南农业博物馆将在校庆期间正式面世,向公众免费开放。2019年也是下一轮“双一流”高校遴选的关键之年。对此,刘雅红说,当前,华南农业大学正在凝心聚力冲“一流”。“我们也会在‘冲一流’的过程中,实现华农的高质量发展。”在一个小时的专访中,刘雅红从湾区机遇、三地教育合作、人才培养、学科布局、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乡村振兴等多方面畅谈了华农下一步的规划,信息丰富,干货满满。/对话/谈本科扩招今年计划扩招1100人,其中本科生1000人南都:根据计划,今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划达到46%,今年广东省要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对此华农会不会有所扩招?刘雅红:我们会适当扩大本科的招生。一是湾区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对标世界三个世界级湾区,我们的湾区其中弱势之一就是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人数还不够。另外,针对广东省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划,华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高校,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广东打造高等教育高地贡献力量。今年我们计划增加招生1100人,包括1000名本科生,100名研究生。谈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华农将组建人工智能学院,实验室将向本科生开放南都:的确,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下一步在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上,华农会不会有所改革? 刘雅红:华农虽然是以农业为特色,但目前有95个专业,基本上能对接湾区发展各个产业。接下来,学校的学科布局会对标大湾区重点产业发展与需求,做一些调整。比如,我们计划整合电子学院等相关资源,组建人工智能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上也会进一步优化提升。湾区的发展建设,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华农正在构建“十大育人”的体系,即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未来,我们将在“科研育人”上做更多文章。华农拥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将近100个,接下来,这些省部级以上的实验室,将全部对本科生开放。南都:怎么开放?这些实验室是可跨专业参与的吗?刘雅红:是的,可以跨学院跨专业参与。任何一个学生都可到全校任何一个实验室学习、参与科研工作。比如兽医专业的学生,对植物感兴趣,就可以到园艺实验室去,对动物感兴趣,可以到畜牧兽医实验室进行一些锻炼,参与一些科研工作。本科生只要来,我们就无条件接受,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给他们提供场地与经费,并安排老师给予指导。我们要求本科生在读期间,都要到这些实验室里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参与科技创新,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大赛。通过“科研育人”的手段,培养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学农爱农学生更加热爱农业了,农业的舞台将越来越大南都: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学农有点“冷门”,现在看,学生对农业的态度有一些转变吗?刘雅红:现在大家对农业的认识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可能在10多年前,我们有些专业是要降分录取的,不然招不满。现在华农的录取分数都要高出重本线30多分。从华农每年招生的情况看,第一志愿已非常高,同时我们的招生分数也在逐年提高。如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农业的热爱,是真心喜欢,主动想来学农。最近我们创新创业学院准备培训25个新农人,打造成新型农场主,通知发出后报名报了80多个,非常多,这个现象在前几年是没有的。现在不少学生都想回到农村去从事创新创业,在服务三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几年也有不少房地产巨头纷纷进军农业,比如恒大、碧桂园、华润置地、万科……农业不再是冷门,可以说是热门了。对农业的理解,也变了,是大农业的概念。比如鲜花、茶叶、植物,每天的吃喝……基本都跟农业息息相关,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给人们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农业举足轻重。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农业对我们国家来说,关系着国计民生,农业有着广阔的空间,这个舞台会越来越大。乡村振兴组建了40个全产业链的专家服务团队南都:作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华农将发挥怎样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刘雅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去年以来,我们先后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组建了40个全产业链的专家服务团队。全产业链的专家团队对接广东产业园建设,针对每一个产业从其品种培育、种植栽培或养殖、病虫害防治、采后加工储存、保鲜运输物流、品牌运营提升等,全产业链式地提供服务与智力支撑。在新的起点,我们将发挥农科院校的自身优势,以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理论研究为三大核心内容,以深化学校相关领域制度机制改革为保障,积极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概括起来就是“三支撑一改革”: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我校将主要从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和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服务四个方面来着力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所需人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主要从培育产学研合作特色品牌、组建产业攻关专家团队、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强乡村振兴规划服务和加强现代农业国际化合作等方面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强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我校专门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未来学校将重点从人才引进、项目经费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抓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的建设,切实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的研究能力、增加与充实研究力量,力争将研究院建成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深化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将重点从推进学科资源拓展和融合、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教师评价考核以及管理运行激励机制等方面改革,调动全校教师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谈湾区时代华农机遇推进8个重点建设学科与地市共建研究院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炉,对华农来说,意味着有哪些新的机遇与使命?刘雅红:《纲要》中有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的部署,都与我们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其中关于打造教育高地和人才高地的举措,更是同我们的办学直接相关。我们成立了学校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和我当组长,其他校领导担任副组长。已成立了大湾区建设办公室,挂靠发展规划处。我们考虑在学科布局、学科特色凝练、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工作对接大湾区建设需求,正在做一系列的规划,将把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与服务大湾区发展做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南都:具体会有哪些举措? 刘雅红:从湾区的定位看,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的主体就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所以在科技创新上,高校肯定是责无旁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起到核心支撑的作用。在打造人才高地方面,高校本就聚集着各领域的高端专业人才,通过大湾区的这一发展机遇,相对来说,学校对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将比以往更大,更增筹码。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上,华农将对标产业发展需求,让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大湾区的建设。具体看,我们会推进8个重点优势建设学科及相关国家级科研平台,与湾区不同地市政府、企业深度对接,结合各地市发展战略与特色布局,共建研究院或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我们的研究对接地市需求,解决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未来成果落地支撑产业发展。南都:8大优势学科是指哪八大?刘雅红:华农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凝练出八大重点建设学科,包括作物学学科、植物保护学科、园艺学科、畜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兽医学学科、农业工程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等。今年我们将重点推动这些重点学科以及其它优势学科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在我省产业优势区域、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9个地市建设一批研究院,为我省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为地方经济发展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华农力量。我们会根据地方特色来共建研究院。比如在肇庆,我们已成立肇庆华农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珠海,我们已成立了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研究院,主要针对蔬菜水果种业方向的研究。南都:共建研究院有没有一个时间节点?刘雅红:这些前期已经逐步开始推进,将在今年完成共建。谈三地合作办学华农将牵头组建大湾区生命健康研究院南都:《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我们了解到华农正在筹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研究院。这一项目成立的背景是什么,目前进展到什么阶段?刘雅红:华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积极寻找学校发挥支撑作用的切入点,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研究院,培育建设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粤港联合实验室,承担并开展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万人计划”)项目4个,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研究院”由政府+企业+高校技术联盟三大部分组成。旨在立足生命健康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集中湾区内知名大学、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实力与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与资本化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研究院由华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中药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粤港澳8所高校作为科技研发主体,负责研究院的人才配置及培养、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服务、产品开发等。这个是真正的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共建,目前研究院已经过前期论证阶段,与地市政府及企业的对接也取得重要进展。南都:研究院未来合作领域集中在哪些方面?会落地在哪个城市?刘雅红:未来我们主要的合作领域集中在科学种养、现代中药、健康食品、海洋资源与健康等4个方面,今后还会辐射到更多领域。具体落地城市,更多考虑能对哪个地方,尤其是港澳起到一定支撑作用。谈产学研合作与科技转化华农将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南都:去年华农3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位居广东省首位。华农的“温氏模式”,已是全国高校产学研方面的成功案例。未来华农还会有哪些制度、或政策上的创新,来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转化?刘雅红:华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硕果累累,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学校共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2174项,服务企业1800余家,合同经费3.48亿元,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400余件,先后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9项,共建科研与转化平台17个,共建地方研究院3个,建成新型研发机构2个,技术成果作价入股企业4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我们和温氏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产学研模式,将研究与生产结合,真正实现了高校、企业和教授三方共赢。华农的老师到企业一线,掌握行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把问题带回实验室开展研究,这种科研的目的就是解决生产问题,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研究完成后,把科研成果再带到生产中,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核心技术,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老师回来讲课,因为他了解生产,了解行业,他也能更好地理论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教学。现在国家提出“要着力破解科研和生产上‘两张皮’的问题”。在当前,科研论文的产出是爆发式的,但科研驱动生产力应用上,两者还没有形成一个正向的良性互动与关联。南都:在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上,华农下一步具体打算怎么做?刘雅红:为全面推进我校的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学校接下来将从顶层设计着手,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我们也会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对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放权”与“让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二级单位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我们还将建设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入选名单,全国只有47所高校入选,华农名列其中。接下来,我们将研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和“综合式”的专业化服务机构。我们的科研成果不是发表几篇文章,就束之高阁了,也不应只是为了评职称,而是要通过转化办公室或转化中心,直接对接企业行业需求,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真正实现成果落地。我们会成熟一个,转化一个。/看数据/建设高水平大学以来,华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华农学科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新增化学、微生物学、材料科学3个ESI前1%学科,学校ESI前1%学科增加到5个;植物学与动物学排名进入全球前2‰。ESI全球高校综合排名,学校从2016年1月的1629名上升到2019年5月的1365名。2019年,学校农学与林学学科首次进入世界前50名,列全球第45位。国家级科研平台位居广东省属高校之首。新增“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校国家级科研平台达到8个,科研平台数量和层次位居广东省属高校之首。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主持完成科技成果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同时在《Nature》发表。构建了“示范基地+互联网+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2019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本科生源质量大幅提高,本科招生录取分数进一步提高,部分农科专业平均分在600分以上。牵头成立“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有100多个创业团队正在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创客空间孵化。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持一等奖、二等奖各 1 项,参与一等奖 1 项。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先后与美国旧金山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巴基斯坦萨果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热带海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海岸海洋实验室等境外大学、科研机构签署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协议。2019年学校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机构协议书。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人物”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通讯员 方玮照片|方玮 新媒体中心摄影部微信编辑|谢韩责任编辑|方玮 谢韩

不知周也

全国第70!华农在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又前进了!

2019年12月27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cuaa.net)正式公布《202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报告将由科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报告中,华南农业大学在“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100强”中位列第70名,比2019年的全国79名前进了9位。报告还显示,昆明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燕山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问鼎校友会2020中国地方双一流大学排名前5名,华南农业大学名列第2。艾瑞深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是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大学评价咨询研究机构。自2003年起,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Cuaa.Net)连续18年发布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国一流学科排名、中国一流专业排名和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排名等榜单。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大学评价领先品牌,是目前中国大学评价体系最为系统全面、评价指标与参评高校数量最多的大学排名,已成为每年全国高考、考研考生与外国来华留学生填报志愿挑选大学和学科专业的权威参考指南。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20中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由教育教学质量(占32.00%)、高层次人才(占13.00%)、优势学科专业(占9.00%)、高端科研成果(占21.00%)、科研项目(占5.00%)、科研基地(占5.00%)、办学层次(占5.00%)、社会声誉(占6.00%)和国际影响(占4.00%)等9大核心指标组成,涵盖了400多项评测指标,基本上涵盖了国内外其他大学排名的高端质量指标。评价数据来自艾瑞深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高等学校发展指数数据库(CHDID),均是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第三方权威机构、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和高等院校等对外公开的权威数据和客观数据。来源|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初审|谢韩复审|方玮终审|郭灼

26岁任教授!他是一代昆虫学大师!

为迎接华南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传承大学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华农官微将于近期推出“璀璨星辰”系列人物专题,讲述我校创校先驱、学科创始人及院士的人生故事。昆虫毒理着先鞭,硕学盈门共育研。当日田间勤实践,今看农户喜空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纪念赵善欢院士赵善欢(1914—1999年),我国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昆虫毒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华南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昆虫毒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原华南农学院院长兼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1998年6月5日,赵善欢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荣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植物保护学会第一至四届理事长,第六届名誉理事长。主要代表作有:《昆虫毒理学原理》(英文版)(1992年)、《昆虫学研究论文集》(1994年)(汇集了他60年来科研成果的精华)结缘昆虫紧追随,矢志不移赤子心赵善欢出生于1914年8月16日,祖籍广东省高要县(今端州区睦岗镇)。赵善欢的父亲赵可槐共育有四子,赵善欢为长子。他在年少时期便表现出了对动植物的好奇与喜爱,而家乡附近的山岗,便成为他少年时期探索自然的乐园。在那里,他可以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研究形状各异的昆虫。渐渐地,他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在一次次的“冒险”中被激发起来。从家乡的中学毕业后,他到广州的文华英文补习学校就读,毕业时的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当时国民党政府无能,虫灾严峻,赵善欢看到稻田因虫害而农作物连年歉收,就立志要掌握杀虫本领,投身生物科学。1929年,年仅15岁的赵善欢进入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学习。赵善欢在农学院读书期间埋头学习,即使是在课余时间,他也选择去图书馆或者到野外捉虫,制作昆虫标本。他的勤奋好学得到了当时多名教授如水稻专家丁颖、植物学家陈焕镛、土壤学家邓植仪和昆虫学家尤其伟的赏识,在最后一个学年开始定向培养时,丁颖教授和尤其伟教授都争着带他。早年对昆虫世界的兴趣促使他选择了尤其伟教授,此后开始了他长达数十载的昆虫研究生涯。1933年,赵善欢从农业专门部毕业,留校担任昆虫学助教。1934年,他深入广东十多个县,跋涉数千里,耗时两月余,广泛调查各地农作物的主要虫害,完成《广东虫害初步调查报告》。尤其伟对此十分赞赏,为之写了序言,并作为研究报告在刊物上发表。年轻时的赵善欢1935年,广东省政府委派几名青年教师赴美国留学,赵善欢凭借优异的考试成绩被选送至美国俄勒冈农业大学深造。由于在国内赵善欢仅是在农业专门部毕业,未取得学士学位,所以必须先补习两年课程,取得学士学位后,才允许攻读硕士学位。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不到一年时间就修完了原定两年的课程,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1936年9月,赵善欢前往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途中,取道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到当时世界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河边镇分校柑橘试验场进行了短期的实习。在那里他学到了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柑橘害虫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原理和实验方法。1937年赵善欢在康奈尔大学研究院获科学硕士学位,后专程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1939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博士论文《惰性物质的毒理及其对昆虫作用的研究》。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期间,他除了努力学好必修课之外,还选修了许多基础课程,尤其对学校邀请的校外知名学者的学术报告会感兴趣。赵善欢几乎每次必到,这对他后来的学术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早期学习生涯中,他已经悟到研究昆虫要结合生产实际,在实践中,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1937年,赵善欢(右一)与留美同学的合影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动荡时期,远在美国读书的赵善欢心中始终放不下他深爱的祖国。在1939年,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热忱毅然辞去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研究员的职务,携带大批专业书刊取道香港回到在战乱中迁至云南澄江的中山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赵善欢凭借其教学成果,在第二年被提升为教授,时年仅26岁,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年轻教授之一。从攻读学士学位到晋升教授,有着惊人毅力的赵善欢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1948年,赵善欢被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借聘为教授,并被聘任为台湾农业试验所应用动物系主任。他先到台湾,为台湾农业试验所应用动物系及台湾大学农学院举办农药讲座,后又奔赴北平,为刚复校的北京大学生物系及农学院分别开设昆虫生理学、昆虫毒理学等课程。1948年应中山大学的请求,他结束借聘并回到中山大学继续任教。1952年,赵善欢任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副院长,其间除了要处理繁忙的行政工作,还要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他自学俄语,为接下来出访苏联做准备。1957年,他出访苏联,进行科研、考察及讲学。值得一提的是,出访苏联一年后,赵善欢已经能用俄语撰写科学论文,并在苏联有关刊物上发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赵善欢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直至1983年。1999年12月2日,赵善欢于广州逝世,享年85岁。一片赤诚在田疆,妙手回春保良田 赵善欢在水稻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有机合成杀虫剂、植物性杀虫剂、昆虫毒理学、作物根区施药、害虫不育技术与昆虫激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在南方,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而每年因为受三化螟的危害,水稻的损失严重。赵善欢结合地域特色和实际应用,专攻华南水稻害虫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开始对华南水稻害虫,尤其是三化螟、稻瘿蚊、铁甲虫等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进行研究。1932年,他在广州石牌稻作试验场开展防治水稻三化螟的试验,并首先发现稻瘿蚊的发生及其为害过程。1940—1941年,他与林世平先生一起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地进行大范围调查,在1942年编撰完成《我国西南各省杀虫植物编撰报告》,1942年完成《广州三化螟研究》一文。赵善欢晚年在实验室50年代,他与王鉴明教授等提出了水稻田三化螟集团分布的学术观点,他还根据三化螟的越冬习性和生理特点,提出了早春季节灌水浸田治螟的防治措施并在广东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赵善欢还对防治三化螟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十余种有机农药进行了药效和作用机理试验,成功地摸索出乐果与西维因混用可作为三化螟杀卵剂。稻瘿蚊,幼虫时期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导致水稻不能抽穗、形成葱管状从而无法结实,对水稻生产具有极大危害。赵善欢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在晚稻秧苗期施用呋喃丹以控制稻瘿蚊为害的观点,成为防治稻瘿蚊行之有效的方法。关于稻瘿蚊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更获得了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69年赵善欢教授在佛岗县与农民观察三化螟为害情况1977年赵善欢教授在实验室检查克百威、嘧啶氧磷防治稻瘿蚊的药效荔枝作为远销各地的岭南佳果,深受欢迎。华南地区种植荔枝必然要面对防治荔枝蝽这一难题。赵善欢潜心研究,在昆虫毒理学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60—1965年,赵善欢教授领导华南农学院昆虫学教研组10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对荔枝蝽的发生为害规律、自然抗药性、虫体生理等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虫体生理的薄弱环节入手,筛选出以敌百虫、敌敌畏为代表的数种最佳药剂,按照规律适时进行化学防治。这项防治方法在华南地区推广了30多年,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让赵善欢教授对昆虫毒理学与生态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见解。60年代,他率先提出了昆虫毒理学与生态学紧密结合的“杀虫剂田间毒理学”学术观点,这使得昆虫毒理学与生态学紧密结合起来。1961年,他带着他的《杀虫药剂及昆虫毒理学的发展方向》一文,参加中国昆虫学会学术讨论会。他指出:昆虫毒理学的研究应着眼于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协调好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注意保护好害虫的捕食性和寄生性的天敌。这一观点,为我国农业中农药的制造和使用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贯穿着他的研究生涯。赵善欢被誉为杀虫植物研究的开山鼻祖。他很早就意识到植物农药的研制和推广是生态农业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他的一生为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抗日战争时期,赵善欢就对我国西南各省的杀虫植物种类及分布状况作了广泛的调查,对一些植物作用于农作物害虫进行了毒力测定和防治试验。20世纪50年代,他又对华南杀虫植物中鱼藤的种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它们的有效成分进行化学分析和毒力测定。在此基础上,他用鱼藤根粉对蔬菜、茶树害虫进行防治试验及大面积推广应用。1999年赵善欢教授在花都区调查荔枝蝽的越冬情况赵善欢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开辟了杀虫植物标本园。这个小园子坐落于校园西南角,堪称中国植物源农药的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又进一步发掘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宝库,对楝科等40余种杀虫植物进行防治农业害虫的试验及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鉴定。为了摸清杀虫植物如鱼藤、楝科植物的作用效果,赵善欢教授进行了广泛调查,还与青年教师、研究生一起进行了大量防治害虫实验和有效成分提纯鉴定试验等。为了收集各种杀虫植物,哪怕是在行程繁忙的出国访问期间,他也不愿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参观、了解植物标本园的机会,索取有关的杀虫植物。一旦找到一种新的杀虫植物,赵善欢教授连家门都未进就直奔学校的杀虫植物标本园,嘱咐工人将带回的植物种好,才肯放心离去。1975年赵善欢教授与广东农委副主任俞宪渝一起调查南海蚕桑园害虫为了引进一种高效杀虫植物——印楝,赵善欢教授不辞辛劳,协同中青年同志、国外同行多次将印楝种从非洲引入我国,如今,印楝已在我国海南省引种成功并在不断推广。植物性杀虫剂不仅对害虫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还有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且昆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在生态和农业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986年,也就是赵善欢教授72岁时,他应邀前往肯尼亚参加国际植物性杀虫剂(印楝)会议并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在会上他所做的研究报告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国际农业昆虫研究领域上,中国的根扎得更深了。“在普遍认为化学农药的效果更好,植物农药可以退出舞台的时候,赵善欢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做着植物性农药研究。在这一块,他是我们整个学科的创始人,是开山鼻祖。”赵善欢的学生,华南农业大学徐汉虹教授回忆起当初的状况时说道。赵善欢和夫人在田间观察昆虫承泽师恩育桃李,桑榆未晚霞满天赵善欢提倡:“做学问要善于了解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和熟悉国内生产实际,要善于学习总结群众生产经验和传统。”赵善欢在培育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他拒绝一味地灌输,把更多机会留给学生去畅所欲言。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胡美英在《赵老诞辰百年怀感》中提到,赵善欢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及方法为她更好地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学相长的过程让赵善欢收获到一段段非同寻常的师生情谊。他的一名学生,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尚稚珍回忆起在华南农业大学跟随赵善欢进修昆虫学这段难忘的经历时,满怀感恩之情地说道:“历年的讲稿和讲义,赵先生要我寄给他看,而且都留下他审阅和修改的印记。他如此认真负责到底,总是使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赵善欢的影响下,尚稚珍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他致力于学农下乡,和病虫害做斗争,成为天津市昆虫学会理事长,天津农业植保学会常务理事。这一批以赵善欢教授为中心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国内的植物保护领域发光发热,对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75年赵善欢教授指导本科生进行室内红蜘蛛毒力测定试验赵善欢教授在昆虫毒理课上给研究生及老师们讲课在研究三化螟和荔枝蝽期间,他亲自带领青年教师进行工作,在工作中青年教师们既是赵善欢的得力助手,又跟随他学得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他主持举办了全国植物化学保护师资培训班,并亲自撰写教材、进行实验指导等。他让参加培训班的老师每人都进行一项科研工作,由此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独立科研的能力。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这批人大部分已经晋级为教授、副教授等,在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着骨干作用。1983年冬,他辞去华南农学院院长一职,退出学校领导班子,致力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攻关工作。年逾古稀之时,他仍坚持带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赵善欢教授夫妇和他的学生们(摄于1996年)赵善欢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昆虫研究事业,所获得的荣誉和成就数不胜数,附加在他身上的一个个光环从来没有被他拿来炫耀,他也很少跟同事、学生或者自己的亲人谈起,他也从不喜欢被别人叫院士、院长或专家,一句“赵老师”就够了。1997年在杀虫植物标本园与师生一道观察光活化杀虫植物——万寿菊赵善欢一生执着于科学、追求科学。他扎实专注、淡泊名利、忘我工作、关爱学生……这是赵善欢的同事、学生及亲人给予他最多的评价。他在华南农业大学一号楼建立了昆虫毒理研究室,开创了杀虫植物标本园。一号楼已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他们的“精神地标”。他们把赵善欢的珍贵品质称为“一号楼精神”,这种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照射在一批又一批的华农学子身上,也照亮了我国昆虫毒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领域的前途。“一号楼精神”,将会生生不息地发扬下去。赵善欢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了40多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其中不少成为教学科研骨干,桃李满天下。1995年,赵善欢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药学系教授钟国华每次回一号楼做实验,经过赵先生的雕像时都会回想起赵善欢教授认真钻研的身影,他说:“似乎仍可感受到他老人家的慈祥和威严。”赵善欢铜像在赵善欢去世后的20年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药学系教授徐汉虹带领团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省优秀发明专利金奖等系列奖项,他说:“这些含金量极高的成果是赵善欢先生打下的基础,这些基础使我们有了今天的成绩。所以每当我们上台领奖的时候,心中对老先生的怀念和敬仰油然而生。”“做学问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是了解国际先进科技成果,一头是了解国内生产实际,包括学习和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赵善欢常说的这句话被雕刻在华南农业大学院士广场的铜座上,引导着一批又一批的华农学子。他严谨的学术风格,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在中国农业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部分参考徐汉虹等口述资料整理)参 考 文 献:1.《华南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1999.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赵善欢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写委员会,2014. 赵善欢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Z]. 内部资料.更多华农人物故事他一生守护果园,为世界柑橘病毒学作出突出贡献14岁获“番禺才子”美称,他是誉满天下的林学家弃教从政,他是广东省唯一受校长赠与住宅楼的教授和夏天最配的无籽西瓜,原来是这位华农教授首次培育出来的!华农这位院士终生与昆虫打交道,一家三口都是昆虫学家!华农拥有全世界收藏古农书最多的书库,只因有他!22岁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这位华农创校先驱为农林事业奉献一生“半矮秆水稻之父”,原来是这位华农人!百折不挠,立志兴农。他是土壤学家邓植仪!编写 | 陈源 李碧雯 陈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