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报录比I华中科技大学皮弁鹬冠

考研报录比I华中科技大学

本期院校:华中科技大学2019华中科技大学报录比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岔口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新生数据出炉啦,看完发现太贴心了

9月1日至9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新生报到的时间。据统计今年有9619名研究生新生跨入华中科技大学的大门,其中硕士生7626人,博士生1993人。官方公布的大数据中,统计了常见的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等指标,还贴心地统计了同学们的姓氏、生日、星座等,下面我们来看看华中科技大学这批萌新的大数据。新生来源9619名新生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硕士生源人数前三的省份:湖北省(2916人)、河南省(855人)、江西省(457人)博士生源人数前三的省份:湖北省(655人)、河南省(311人)、山东省(140人)硕士和博士招生人数最多的省份都是湖北省,38.25%的硕士生来自湖北、32.87%的博士生来自湖北。男女比例男生5528人,女生4091人,男女比例是1.35:1。华中科技大学的男女比例比清华大学(1.93:1)低,男女比例相对比较均衡。硕士生男女比例是1.31:1女生人数:最多的学院是管理学院(447人),最少的是航空航天大学(1人)男生人数:最多的学院是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416人),最少的是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人)博士生男女比例是1.55:1女生人数:最多的学院是附属同济医院(117人),最少的是力学系(0人)和历史研究所(0人)男生人数:最多的学院是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131人),最少的护理学院(0人)新生分布管理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新生人数排名前三第一:管理学院新生人数为874人,占9.09%。第二: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生人数为618人,占6.42%。第三:附属同济医院新生人数为586人,占6.09%。新生个人信息1、姓氏:姓氏人数排名前五的是王(652人)、李(642人)、张(620人)、刘(512人)、陈(440人)。清华大学研究生新生姓氏排名前五的也是王、李、张、刘和陈。2、姓名:李婷和刘洋是新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姓名,其次是张鹏,王浩。3、生日:10月1日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有47位,2月29日过生日的人数最少,只有1位。10月8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庆日,这天过生日的同学共有30位。4、年龄硕士研究生:平均年龄23.7岁,年龄最大的是50岁,最小的是20岁。1998年出生的人数最多,2933人。博士研究生:平均年龄25.9岁,年龄最大的是49岁,最小的是20岁。1995年出生的人数最多,349人。5、星座:星座排名前三的是:天秤座(932人)、天蝎座(925人)、处女座(876人)6、民族:汉族人数9109人,土家族189人,回族69人,壮族48人。官方公布的大数据不仅仅是新生人数,硕博比例,男女比例,还发布了同名同姓的学生人数,生日同一天的人数,以及星座最多的人数等数据,充分感受到了校方的用心,让人感觉数据也有温度。总结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中男生比女生多,叫李婷和刘洋的人数最多,10月1日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天秤座人数最多,少数民族土家族最多。

罗宾森

华中科技大学所有专业考研分数线——华中科技最全复试信息汇总

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备考正如火如荼,各专业复试分数线及初试成绩是考生们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在目前2020年考研复试线尚未出炉的情况下,2017-2019年度的各专业复试线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为便于考生们参考,考研逆袭哥整理了含华中科技大学在内各大高校的所有专业近三年的【专业复试线】及【复试办法】等信息 。其余所有学院专业分数线信息,请关注“考研逆袭哥”查看,更有独家华中科技大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助你成功上岸,圆梦华中科技!

仙流

中国985高校考研招生人数统计:北大、清华扩招,华科、中南减招!

根据统计,2018考研报名人数238万人,2019考研报名人数290万人,2020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估计更多,据预测,2020的报名人数很大可能要突破300万。另外,这几天广大考研的同学们在考研报名完成后,估计都在进行紧张地复习了吧。大家都感到了迫切的压力,话说,2020各校的考研招生人数,各位考研的同学有关注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部分的985高校的考研招生人数。和2019年的计划招生人数相比,部分高校有扩招,也有部分大学有减招。扩招方面,北京大学扩招最多,大概有1232人,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校的扩招人数也超过500人。减招方面,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减招的都比较多,超过了1000人。具体相关数据如下:祝大家都好好复习,都能考上心仪的大学。

2020年考研管理类初试成绩统计,山大、北理工、华科、大工等在列

2020年考研成绩基本上都录取出来了,大家或许考的有好有坏,但是这些只是自我感觉出来的。考得好也许因为今年该专业是大年而遗憾无缘复试,考得差的可能因为该专业是小年而幸运逆袭。因此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只有能够多了解一些对手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准备复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包含众多小分支专业的大学科,每年高校都会招收大量的该专业学生。另外由于文科和理科生都可以报考,因此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在学校所有专业当中都是名列前茅的。而许多管理类的本科生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直接工作,而是继续读研深造获得一个更高的学位,因此每年管理类的考研学生否特别多,竞争也是特别激烈。小编也是总结统计了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部分管理类专业考研初试成绩,不仅对每个学校复试线有一个更好的参考,大家也可以看出今年管理类考试的国家线增长趋势是怎么样的。首先是山东大学管科的考研初试,可以看出小于360分的人数占比达到了64%,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另外大于390分的比例占比15%,比例并不大。由此可以看出,山大今年管科的初试成绩普遍不是太高,复试线也应该不会太高。下面来看看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硕的初试成绩统计情况如何,可以看出360+与390+的考生人数是最多的,达到了25%,高分400+的考生占比并不是太多,占比22%。再来看看一所211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方向的考研初试成绩统计,可以看到361-385之间分数的考生最多,达到35%,其次就是345分以下的,达到29%,跟那种网上动不动就400+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再来看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考研初试成绩统计如何,可以看出370+的考生占比最多,达到46%,另外400+的考生占比是25%。可以看出华科的这个专业分数分布相对来说还是较为均匀的,大家也要做好复试的准备了。再来看看大连理工大学项目管理考研初试成绩统计情况,360分占比达到了42%,而 390以上的只占9%,因此可以看出大工今年的管理类专业普遍来说初试成绩并不算太高。这种情况一个跟考研英语比较难有关,另外可能也跟专业课有一定关系,而考研大工的学生应该更有信心一点,毕竟大家都考得不是太高。好了,今天的分析就到这里了,希望以上的分析对大家有用,当然只是统计了一部分人的成绩,仅供大家参考。不管考的怎么样,大家都要做好复试的准备,希望每个考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学校学习深造。

目大运寸

2020年考研,北交、北邮、武大、华科……文学类专业初试成绩统计

2020年考研的初试成绩已经陆续出来了,相信很多考得好的人是兴冲冲地准备复试,而那些考得不太理想的学生则还在担心自己能否过复试线或者国家线。因此除了我们自身要考出一个好的成绩以外,我们也要对对手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小编统计了部分高校的文学类专业的考研初试成绩,但是仅仅只是统计了一部分人,因此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北京邮电大学英文文学考研初试统计如下图所示,350-360分数段的人数是最多的,占比达到了41%。另外400分以上的占比达到20%,数量其实并不是特别多,毕竟400分以上的考生可能在网上看得很多,但是具体到某个学校来说还是不算多的。下面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考研初试成绩统计信息,355分以下占比最多,达到48%,接近一半的水平。另外400分以上只占13说明高分人数还是比较少的。下图为华东理工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考研初试成绩统计信息,可以看出分数占比还是比较均匀的。350-360之间的人数占比为23%,而380-390与390以上的各占25%左右,说明考生的成绩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差距。下面为东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考研初试成绩统计信息,360-370粉丝段的考生占比为43%,而390分以上的只占23%,因此可以看出考生的整体分数并不是太高。下图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的考试初试成绩统计信息,可以看出武汉大学这个专业的分数分布特别均匀,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其中360分以上的人数比达到56%,可以看出报考武汉大学该专业的考生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下图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初试成绩统计,可以看出365-370之间的考生比较达到了惊人的64%,因此考生整体考得分数并不是太高,复试线也应该不会太高。下面为大连理工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的考研初试成绩统计信息,390分以上人数比例为31%,而350分以下比例为25%,说明整体分数考得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今年复试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准备了。希望以上信息对大家有用,仅供大家参考,同时也预祝今年的考生都能考入自己理想的高校读研深造。

红纸船

经验分享:我是如何从一所双非高校考研华科成功?并且成绩倒数!

其实在接到写经验帖这个任务的时候,作为一名学渣,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的。相信大家都听到过一句话:每个人成功的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是的,在考研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大到个人的知识背景,小到选择的复习场地,应届or往届,在职or脱产等等客观因素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正在看此篇文章的你务必记住:别人的经验永远只是别人的经验,你不必一步一个脚印的跟着前人留下的脚印去行走,抵达终点的道路有很多条,你只需要多留意前人们曾掉过的坑,走过的弯,然后取长补短,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并且我属于初试分数并不高,刚刚过复试线,随时可能被刷的高危人群。所以我在这篇经验帖中会更多的分享我考研时候的择校经验,应试心态和关于背诵方面的技巧。个人经验仅供参考~关于我我是应届考生,本科就读于湖北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初试成绩总分是341分,具体到每个科目的分数是:政治63 分,英语67分,专业基础课113分,专业综合课98分 。我的叛逆期来的比较晚,所以坦白的说,我的大学有点像是别人口中“完整的大学” 。逃课、挂科、恋爱、社团活动,一样都没有落下。(挂科真的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大家切勿模仿)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在准备考研的上一学年,班级综合成绩排名倒数第二,还因此被辅导员喊过去做思想教育工作。所以在决定考研之前,我深深地怀疑过自己:“我成绩这么差,真的能考上研吗?复试的时候会不会看成绩单?老师收不收挂过科的学生?” 但是我一直坚信:学习成绩不等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差可以是很多原因导致的,我们不能仅凭一纸试卷上的分数,就去评判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如果你曾有过要考研的心,那你就应该去试一试,如果你试都没试过,来年别人在朋友圈晒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你连说一句“至少我曾经努力过”的资格都没有。关于择校在择校方面,最理想的结果当然就是: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学校。记得我去年刚开始定的目标院校是复旦,再后来是上财,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复习情况才在中南财大和华科中选择了华科(华中大法学院是一所正在蓬勃发展的法学院,欢迎大家报考!)而最后的初试成绩也表明,我做的是最好的选择。那么,面对全国数百所高校,我们应该如何去一步步缩小择校范围呢?我认为主要可以参照三个因素——地理位置,专业排名以及综合排名。分配好这三者的权重之后,其实可供选择的学校就那么几所了。这个时候,我认为有一个很关键但是又被很多考研er所忽视的就是复试环节。比如说有的学校复试分数线很低,但是刷的人也很多,复试比很高;有的学校复试线虽然高,但是复试比很低,也就意味着一旦过线,就有很大可能录取;有的学校有高分保护,初试分数靠前的基本都不会刷,而有的学校则会对你的本科背景有一定的要求。此外,有些学校在复试的时候还会重点考查你的外语能力,有无科研、实践经历,出国交流经历等等。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最后在中南财大和华科的抉择中,复试形式的不同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最后的决定。虽然在法学学科建设上,两所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从历年的数据来看,两所学校的复试分数线,复试比相差并不大,只是中南财大的复试侧重笔试,而华科的复试则没有笔试,着重考查面试。就我自身情况而言,我属于那种笔杆子不行,但嘴皮子还过得去的人。所以,综合考量以上因素以后,我果断报考了华科。关于心态调整相信大家都应说过这样一句话“坚持到考完最后一门,你就已经战胜了50%的对手。”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我对这句话是持怀疑态度的,真的会有50%的人在报名之后又选择放弃吗???直到2018年12月23日17:00,交完最后一份专业课答卷,从华科东九教学楼走出来的时候,我感觉,这句话,可能是真的。大家都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好像觉得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考上名校。可是坚持二字,又谈何容易。当下,考研热盛行,催生了很多跟风考研的人,这些人在开始考研的时候,就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所以常常因为内因不足,中途放弃。在暑假结束后的秋招阶段,又会有一些小伙伴会受周围找工作的朋友的影响,觉得别人没考研,好像也找到了体面的工作,不如自己也去找工作算了。今天是10月13日,距离上考场还有69天,我相信手机屏幕前的你大概率不会属于上述二类考研er。但是考研的过程就像人慢慢长大一样,不同的阶段总会有不同的烦恼和焦虑。如果把考研比作成一场战役的话,那现阶段就是处于一种对峙时间长,消耗也多的拉锯战的状态。到了十月份,政治,英语作文,专业课的背诵冲刺都纷纷提上了日程,我相信肯定有不少考研er像我去年一样,常常有一种患得患失的感觉。但其实有这种感觉再正常不过了,就算是最后上岸清北的师兄师姐,也没有人在考试之前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考上的。因为每一个认真准备过考研的人,在这时都会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就算准备的时间再长,做过的题目再多,在临考之前,都会觉得自己好像缺了点啥,唯恐自己会遗漏了什么(不信,可以回顾你十几年来大大小小考试前的几个小时都在干嘛)所以,与其去逃避这种实际上很难避免的情绪,倒不如坦率地去面对它,去学习如何和这些情绪相处,而且,适度的自我怀疑也是促使人进步的一大因素呀!不要让他人的噪声,淹没你内心的声音,要有遵从自己内心和直觉的勇气。有些考研er总喜欢去问身边考同专业的人“你复习到哪里了?”(怎么样,被我戳中了吧!)但其实问的人,总是带着一种他复习得比我慢的期待去提问的,并希冀以此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一旦发现别人的复习进度比自己快之后,便开始产生焦虑的不良情绪。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去和别人比学习进度,何况就算是同样的进度,不同的人的学习质量是不一样的。关于背诵其实背诵的过程,无非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因此,如何科学的重复,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便开始了。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有不少同学去尝试过这样的记忆方法,但常常无功而返,没能坚持完一个记忆周期曲线。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自欺欺人”,感觉自己好像背过一遍,就已经背下来了。 然后就接着往后背,想快点把所有的内容背一遍,企图通过“刷遍数”的方式来寻求自我安慰,这就导致了很多“这段话我背了五六遍了,最后在考场上还是没写出来。” 的尴尬局面。但那只是一种瞬时记忆,瞬时记忆≠长期记忆。不信大家不妨在每天睡觉前,问问自己白天背诵的内容还记不记得?虽然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周期较长,但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踏实感,会给我们一种“背过就真的记下来的感觉”,而且背到后面,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多,我们会越背越快,越背越有信心。(我去年的背诵笔记,后面的√代表背过一次,×则表明没背下来,重新记入新的记忆周期)写在最后很多人知道我上岸华科后,都很吃惊,说我大学那么“浪”,怎么考上的。至今我都记得我拿着华科的调档函去找辅导员时,他吃惊的表情。老实说,我这一路走来,确实有很大的“运气”。比如在专业课考前十分钟,无意间看了一个平时放在记忆角落的冷门主观题考点,但是恰巧去年命题组老师似乎有意反押题,刚好考了我看的这道分值10分的主观题。 比如在复试的时候,联系到了上一届善良热心的师兄师姐,给了我很多可靠的建议。比如面试组老师恰好问了一个我准备的复试材料范围之外,但我之前在一篇推文中看到的专业相关的热点新闻分析。但其实冷静下来想想,的确,我的成功上岸离不开那道最后考前无意间复习到的分值10的主观题,但更离不开我前面靠实力挣来的331分,也离不开我一直坚持到考前十分钟的毅力。我能遇到好心的师兄师姐,也是我积极主动的,发动各种朋友关系才联系上的。我能回答出面试组老师的突击问题,也是缘于我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公众平台上广泛阅读相关专业的热点新闻及分析评论。所以,屏幕前的你呀,不要怕自己的努力会白费,不要怕考的都是自己没复习的,不要怕面试老师不喜欢自己,怕自己运气不好。因为,所有的运气,都是随着你的实力而来的,即便你有十分的运气,但你却只有一分的努力,那也于事无补。要相信, 越努力,越幸运 。学渣,也可以逆袭。

两对半

如此优秀: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2020年度成绩单出炉,速查!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获得的年度“成绩单”长啥样?2020年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他们成绩优异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1项较去年增加3项全国二等奖39项全国三等奖58项全国优秀组织奖6项全国优秀指导老师7项更多精彩,一起来看经过两年工作的探索,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已逐渐形成支持研究生参与各项创新系列赛事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指导体系以及保障体系,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全方位动员校内师生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去。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研究生均在家完成科研任务,为了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学校将“系列大赛”的校赛评审答辩、参赛动员会、赛前培训交流会、获奖队伍经验分享会等均搬到线上,共开展各类线上指导交流工作50余次,机械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光电信息学院、电气学院、能源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公管学院等相关院系也积极参与到各项工作中,使得此项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据悉,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已连续举办8年。“系列大赛”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参与为支撑”的运行模式,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努力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协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20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优秀团队名单“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用于机器人高效路径探索的GVD硬件加速器设计获奖单位: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指导老师: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王超、余国义团队成员:詹翊、王前进项目简介:该项目提出了可工作在旋转模式和矢量模式的快速收敛CORDIC,并基于其高精度和低功耗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了高精度、低功耗和低硬件开销的GVD硬件加速器,从而实现机器人系统更高精度和更高能效的路径探索。“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研电之星”(全国仅三支队伍荣获此称号)项目名称:高效、可靠、强劲——大功率无人机动力系统颠覆者获奖单位: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指导老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蒋栋、刘自程团队成员:李安、高加楼、王启元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大功率无人机动力系统提出了三个颠覆性的创新技术,用于全面提升无人机动力系统的性能。在电池方面,通过大幅度的提升系统电压等级,降低电流损耗,全面提升系统效率。在电机方面,通过设计基于新型磁钢结构的多相化电机,优化转矩输出能力,并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在电机驱动器方面,通过全自主研发的串联绕组型电驱方案,提升一倍的动态调节性能和调速范围。新型动力系统性能优势明显,在交通电气化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混动系统用高性能双机电端口电机系统研制获奖单位: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指导老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曲荣海、李大伟团队成员:梁子漪、刘旭、赵钰项目简介:该项目为打破国外对混动系统核心技术的垄断,另辟蹊径提出了基于双机电端口电机的非接触式混合动力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发动机高效运行和输出端口转矩与转速可控,具有高集成度、高可靠性和低振动噪声的优势。采用新型转子结构、集成绕组方案和先进的控制算法,使系统转矩调节能力提升5倍、冲击波动大幅下降,这种高性能的双机电端口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一种欠驱动刚柔耦合双驱气动抓手获奖单位: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老师: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吴志刚团队成员:朱嘉淇,柴治平,黄炳康,向家涛,冯陈泽芳项目简介:该项目参考人手结构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欠驱动刚柔耦合双驱气动抓手,通过刚性机构和软体结构两者的变比驱动,大大提高其抓取范围并兼顾精度,抓取重量上限超过现有软体抓手6倍以上。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高铁车体机器人焊缝打磨感知、决策与预测技术研究获奖单位: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老师: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严思杰、徐小虎团队成员:沈妍、杨泽源、王选、周壮、王宏丽项目简介:该项目围绕高铁焊缝机器人打磨过程中机器人对焊缝的测量、轨迹规划、加工质量评估展开系列研究,提出了基于改进的LSTM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融合先验知识的材料去除在线预测模型,开发了在线轨迹规划插件,实现了焊缝余量的准确预测与待加工区域的轨迹自适应规划,完成了高铁焊缝机器人打磨从测量信息到轨迹规划及加工质量评估的闭环反馈。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基于人机协同控制的智能康复跟随机器人获奖单位: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指导老师: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黄剑团队成员:晏世豪、晏箐阳、王恩凯、李小龙、刘砚项目简介:该团队因此团队设计了针对下肢运动能力轻度受损人群的康复跟随机器人,其特点是在用户侧面跟随,同时提供康复训练和行走辅助功能。团队通过运动轨迹建模行走意图,并通过循环神经网络估计未来行走轨迹。在得到预测轨迹之后,通过模型预测控制实现了侧面跟随控制。在机器人跟随过程中,团队通过PCA数据驱动的方式实时监测用户的运动状态。“杰瑞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高温高压井下测井仪的极端热管理系统获奖单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指导老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罗小兵团队成员:蓝威、王宇君、彭嘉乐、马一鸣项目简介:该项目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围绕测井仪内部电子器件在高温井下作业面临的热失效问题,提出了基于高真空多层绝热原理的绝热技术,隔绝高温环境的漏热。同时,自主研发了石墨纳米片/石蜡复合相变材料并成功模块化封装,以存储电子器件的自发热量。为提高换热性能,提出了针对分散热源的分布式储热方法及针对大功率器件的导热储热一体集成方法。所设计的极端热管理系统保障了测井仪在高温高压井下的正常作业,助力我国超深井的勘探事业迈上新台阶。“杰瑞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高效低成本农林废弃物热解油电催化提质装备获奖单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指导老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汪一、向军团队成员:邓伟、汪雪棚、陈元静、邓增通、熊依旻项目简介:该项目首次开发了热解油电催化提质装备,旨在实现温和条件下热解油全组分一锅法提质,将热解油转化为醇类烃类产品,同时提取有机酸,解决热解油腐蚀性难题,提质后产品适合储存运输,便于后续深度加工或直接利用。该装备可耦合可再生能源供能,实现提质过程零碳排放,系统规模灵活,便于构成分布式系统,在农林地区直接布置。该装备如能商业化推广,将突破热解多联产技术提高其综合效益的瓶颈,并将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具备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杰瑞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可再生竹纤维构筑能源器件“绿色”脉络获奖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老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会巧、孙庆丰(浙江农林大学)团队成员:符金洲、肖娉、张瑞旺、王汉伟(浙江农林大学)、陈逸鹏(浙江农林大学)项目简介:该项目以能源器件为依托,探索了可再生竹材在高值高效领域的应用。该团队将竹材中的纤维素应用于电池的正极、负极、隔膜等三个关键部位,成功构筑了全纤维素电池。不光实现了传统电池组件的绿色化替代,还进一步实现了性能的提升。其中纤维素基的正极无需集流体,并且活性物质载量可高达90mg/c㎡,强度高,柔性好;纤维素基硅负极可实现高达92%的硅载量,并且具有极佳的柔性。“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载波恢复算法设计及实现获奖单位:物理学院、管理学院指导老师:数学与统计学院 路志宏团队成员:李智、皮鉴源、季秋涵项目简介:本项目对芯片的载波恢复算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对光纤的色散以及相位噪声进行了系统建模,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并对各个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建立了考虑线宽和色散的多约束规划模型,通过蒙特卡洛方法进行求解,给出最佳Pilot开销,并设计了CR算法。项目还建立并求解了考虑资源和性能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给出在不同应用环境下自动优化位宽的方案。“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芯片相噪算法设计获奖单位: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指导老师:数学与统计学院 廖俊俊团队成员:杨正、周佳君、童天昊项目简介:光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是光通信系统的“心脏”,可以通过信号均衡算法有效提升系统容量。我们针对光通信系统中相位噪声的损伤机理与补偿算法展开研究,首先搭建了色散、相位噪声和加性高斯白噪声相互作用的信道模型,以此提出了导频辅助相位估计与补偿算法,研究了线宽和色散对于算法性能的影响;然后从硬件实现的角度分析了算法实现方式和复杂度优化结果,进一步将优化方案应用在典型的相干传输链路模型中,为实际芯片设计提供借鉴。“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项目名称:降低汽油精制过程中的辛烷值损失模型获奖单位: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老师: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新宇团队成员:韩冬、李望铭、张韵项目简介:本文针对现有技术在对汽油进行催化裂化过程中会降低汽油辛烷值的问题,首先结合汽油精制工业背景,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与预处理;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操作变量分别建立筛选模型;接下来分别建立基于多元线性回归、 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回归的产品辛烷值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可达94%以上;最后建立主要变量操作方案优化的线性规划模型,对部分样本的主要操作方案进行优化和分析,并对模型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在“系列大赛”中,华中大研究生努力走在创新最前沿的身影令人印象深刻。与此同时,华中大与兄弟院校在比赛中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为培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做出贡献。亲爱的HUSTer们你们知道吗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将承办第三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新的篇章将在这里开启在追求卓越的征程上继续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华中大研究生们你们真的很棒请继续加油!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文字 / 谷宗洪 编辑 / 汤宜人 郭雨辰 校对 / 范千

德操

华科公布考研录取名单,复试门门第一,最后一名考生成功逆袭!

在今年的考研中我们能发现不少最后一名考生逆袭的案例,而每一位逆袭考生的背后细细探究起来都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这也鼓励着明年考研的学生就算最后一名也不抛弃不放弃。今年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就有两位考生逆袭的情况,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究竟是如何逆袭的?根据学校公布的招生计划,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硕)一共是招收23人,其中已接收推免生9人,那就意味着还有14个名额。注意该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其中环境科学分得了4个名额,环境工程分得了10个名额。对于环境工程这个专业,因为一共只有10个名额,学校让19个人进入了复试,初试成绩最高的是374分,最低的是325分。最高分毫无意外被录取了,下面我就说这个325分的同学。作为最后一名她的成绩是不占优势的,但是复试却像开了挂一样,在专业理论知识测试考核中,她考了37.6分在所有考生中最高,综合数据测试考了38.6同样在所有考生中最高,外语听说能力测试考了18分,也是所有考生中最高的。最后毫无意外复试成绩在所有考生中排名第一,最后计算总成绩刚好排名第十名成功录取!上面这位同学可以说是非常励志了,不过在复试名单中这样的同学还不止一个,在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这个专业中也出现了最后一名考生逆袭的情况,按照上面的计划是招5人,实际上一共有7人进入复试,最高分390分,最低分321分。考321分的同学在三项测试中,每一门都是所有考生中的最高分,最终也是通过复试成功逆袭。最后话说回来,大家看到的考生逆袭是事实,专科生考上南京大学是事实,三本考上北大也是事实,但是也不能因此盲目乐观。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幸存者偏差”的原因,因为这些考生逆袭了所以才被报道出来,但这并不代表最后一名的考生都会逆袭。从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她们这种逆袭了但是总的排名并不是很高,所以也有运气的成分存在。作为案例考生们可以学习他们在不利情况下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但是在真正准备考研的时候,还是应该全力备考尽量考高分。

六月虫

那个华科415分考研落榜生,调剂成功了!网友:是金子终会发光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于5月17日公布了硕士研究生待录取名单。在这份待录取名单中,涵盖了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以及非全日制硕士三份名单。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待录取名单如下:从待录取名单可以看到,能进复试的考生分为两种。其一是超过400分的普通统考生,其二是分数明显较低的专项生。从普通统考生看榜单中被录取的最高分是421分,最低分为405分。而被淘汰的4名考生,最高分是一位415分的大神,最低分也有406分。通过复试成绩的比较,可以看到考生复试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在普通统考生中,复试成绩最高的是94.6分,最低的仅为84.4分,差距达到了10.2分。而被淘汰的415分大神,恰恰是复试分数最低的。从专项生看榜单中一共录取了4名专项生。其中最高分349分,最低分306分。而其参与的专项计划,分别是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简称少干计划),以及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简称强军计划)。根据2020年学术型硕士考研国家线,少干计划分数线是248分,A区工学国家线是264分。由此可以看出,这四位专项生的初试分数其实也是不低的。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被淘汰的4名统考生。华科人工智能学院也提出了优厚的条件,予以挽留。学院给出了两条路供落榜生选择,其一是调剂到非全日制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其二是调剂到华科的航空航天学院。而在2020年5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公布了调剂复试结果。在成绩一栏中,从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调剂过来的415分考生,成功通过了学院的考核,被录取为机械工程学硕。在这次的复试中,这位同学成功拿到了复试最高分,显然他已经吸收了上一场复试的教训。是金子终会发光,真心祝贺这位同学!考研之路十分艰难,挫败感是常有的。真正的勇士,必然不是永远一帆风顺的人。而唯有那些身处逆境,却仍然与命运坚持搏斗的人,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名415分考生的最可贵之处,并不在于他初试拿了这么高成绩。而是在身处调剂的险境中,他拿出了殊死一搏的勇气。最后,从华科这次的榜单出发,结合上次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拟录取名单来看。如今在考研中,专项计划已经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期望冲击名校的同学而言。专项计划不与统考生竞争,而且分数要求要低很多。另外,专项计划包括多种,例如强军计划、少干计划、援藏计划、退役大学生计划、硕师计划等等。准备考研的同学,不妨多做一些了解。我是考研牛小guo,专注分享考研经验,欢迎您的关注!武大公布考研拟录取名单,本校生占比82.54%,专项计划成突破口!考研调剂黄金36小时,可别再傻等了!机会是留给两手准备的人!考研调剂都是理工农,招生单位少有211,高校“更名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