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河南医药类大学前3名新鲜出炉,想报考医学类专业的考生不可错过老炮儿

河南医药类大学前3名新鲜出炉,想报考医学类专业的考生不可错过

#河南#河南医药类大学排名情况是怎样的,是广大考生和家长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河南投档分数线整理出的河南医药类大学排名,排名第一的是新乡医学院、排名第二的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以下是各学校的详细信息,供大家参考:1、新乡医学院新乡医学院位于新乡市,是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国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为河南省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学校设有22个教学院(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三全学院。学校学科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7个门类;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入选国家双一流专业;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和药学等3个专业入选省双一流专业;拥有河南省特色学科群(A类)1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技术等8个一级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29个;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和药学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10个、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1个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简称:河中医),于1953年始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发展为特色,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其前身为河南中医进修学校,2016年3月10日正式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学校已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层次和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研部等16个院(部)。3、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由新乡医学院和中美集团共同举办。学校创建于2003年;2009年2月,新乡医学院与中美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新乡市区和平原示范区。学校推行“书院+院系”的“双院制”全新育人模式。目前设有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等15个专业院(系、部),仁智、羲和等6个英式住宿制书院,教务部、学务部等30个职能部门。现有全日制本科(含专升本)、专科2个办学层次,24个本科专业及方向、9个专科专业,涵盖医、管、理、工、文5个学科领域。护理学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科临床医学、护理学、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生物技术等8个专业为河南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资助项目,临床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眼视光学4个专业为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排名前3的医药类大学,想报考医学类专业的考生这几所学校不可错过

托斯卡

河南第二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建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刘晓波12月2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为加强我省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近日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卫健委和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文件,确定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5家单位在肾病、儿科疾病、呼吸疾病领域分别组建第二批次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截至目前,我省已有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家,涉及9大疾病领域。在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应用嵩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筛查机器人辅助诊断。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任务是加强临床研究平台建设,重点搭建健康医疗数据、成果转化等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制定临床研究标准规范,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整体提升本领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河南省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作场景。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批次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启动建设将进一步满足我省疾病防控战略需求,成为整合集成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创新力量的重要依托,为优化组织实施相关疾病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河南省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内,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生殖医学研究工作。据了解,我省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自建设以来,不断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我省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中,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嵩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筛查机器人、超广角扫频激光OCT、遗传性眼病诊断试剂盒等眼科先进诊疗器械与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成绩突出,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河南省妇产疾病(生殖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人胚胎发育染色质海湾与表观基因组重启新理论,创建了临床成效良好的源头阻断遗传性疾病子代传递阻断技术体系。河南省妇产疾病(围产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了覆盖全省妇幼信息管理平台及围产期疾病三级防控体系,有效降低了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对预防出生缺陷做出了突出贡献。

好儿女

河南组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原标题:河南组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记者李季)近日,河南省科技厅会同财政厅、卫生健康委和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文件,确定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5家单位在肾病、儿科疾病、呼吸疾病领域组建第二批次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截至目前,该省已有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家,涉及9大疾病领域。据了解,河南省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自建设以来,不断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中,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遗传性眼病诊断试剂盒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李季)责任编辑: 小云【来源:健康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其性过人

打造中药强省,《河南省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出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刘晓波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中医院”,中医药服务量居全国首位;中药材人工栽培的数量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今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500万亩,占比达全国的6.7%;今年河南中药工业产值超200亿元……这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来自11月26日在郑州发布的《河南省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河南省产业发展研究会举办的这次发布会上,中原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报告》主要研究人苗明三介绍说,《报告》由河南省科协资助、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承担,汇聚了省内近10余位专家学者及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对我省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整理分析,更集聚了行业专家智慧,为河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为医药学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开始成熟的标志,“豫药”在中医药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帝故里、医圣祠、华佗墓、禹州药都、百泉药市、洛阳正骨、四大怀药等文化遗产和遗迹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财富。河南省作为中医药文化大省之一,在中药材产业发展及中医药学科建设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报告》聚焦基于中医药学科的中药材产业创新体系建构,对产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自身发展的历史现状、特色和基础、存在的问题、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就中医药产业链条涉及的 6 个子课题进行了整理总结,形成了河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中医药商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医药人才科技支撑报告等,在此基础上,集中对产业体系进行了整体评估。我省中医药学科:医教科管齐头并进建设中医药强省,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报告》中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现有中医院587家、开放床位8.17万张,5家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库,12个专科入选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中医院”,1800多家乡镇卫生院建成了中医馆;2018年河南全省县级以上中医医院门急诊总量和出院病人数分别占全省医疗机构服务量的20.3%和16.13%,中医药服务量居全国首位。我省目前共建成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了河南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医药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如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疗慢阻肺领域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等。我省现有中医药从业人员9万多人,李振华(已逝)、唐祖宣、张磊先后当选“国医大师”,毛德西、丁樱、崔公让当选“全国名中医”,郑玉玲等4位专家入选“岐黄学者”。同时,我省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全部通过验收。这17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涉及中医基础、临床的多个研究方向,分别由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承担建设任务。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发展迅速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中的一类特殊产品,具有“农副产品”属性。在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河南省作为我国内陆重要省份之一,药用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初步实现了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养殖生产,为开发中药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日化品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据我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不完全统计,河南省中药资源2700余种,有蕴藏量的种类236种,栽培品种99种。今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500万亩,占比为全国的6.7%。河南省是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全省中药材人工栽培的数量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全省18个省辖市所辖158个县(市区)多数县市都有药材种植。山茱萸、山药、丹参、金银花、地黄、冬凌草共6个中药材8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获得原产地标志认定的中药材有方城裕丹参、西峡山茱萸、封丘金银花、南召辛夷、卢氏连翘、“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等27个品种。药材种植基地发展较快,万亩以上规模的有温县、武陟的“四大”怀药生产基地等,涉及到40余个中药材品种。近年来,我省中药种植面积发展到430万亩,山茱萸等4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15种中药材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07家中药企业、25家饮片企业全部通过GMP认证,拥有宛西、羚锐、太龙、辅仁等知名中药现代化企业,培育了六味地黄丸、羚锐通络祛痛膏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今年中药工业产值超200亿元。我省中药衍生产业:持续发展前景广阔以中药为主的功能性食品、食疗产品发展迅速。如我省好想你股份有限公司、怀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漯河休闲食疗企业和郑州依莱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均向功能性食品、食疗产品、化妆品和消毒用品的转型发展与升级,很好地发挥了河南农业大省优势,实现了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食疗化和养生化,强调大健康理念,实现治未病目的。同时以中药为主要原料的兽药产品具有低毒、无残留、无副作用等特点,在绿色畜产品生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应用极其前景广阔。借助沿黄天然氧吧、湿地等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我省黄河流域所产中药材含量居全国前列。黄河流域约有3亿亩沙漠沙地、湿地、盐碱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盐碱地适宜种植道地药材红花、金银花、牡丹、草决明等,沼泽地适宜种植道地药材有银柴胡、锁阳等,能够防风固沙的药材有丹参、远志、川芎等。中药资源种植开发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中药材深度加工需要劳动力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人均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报告》建议,要发挥河南是中医药发源地的优势,大力扶持豫药品牌的打造与提升。促进黄河生态走廊、黄河湿地、山区丘陵地区的中药原生态种植;促进豫药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促进豫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促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在豫药制药中的实施。为脱贫提供持续支撑。乘势而起积极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报告》认为,当下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初见成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发展趋势良好,成绩突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要把中医药优先发展列入卫生计生发展重大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在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政策试点,为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同时,针对我省如何加速发展河南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行中医药强省战略、完善和建立一套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一个行业联盟和系列创新研发团队、打造两大平台、办好三大节会、建设四大基地、承古拓新,健全培养评价体系、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中医药研发和质量标准建立、利用优势互补,推动产校合作,建设国家级中药材发展技术中心、注重河南本土中药材整理挖掘保护等发展建议。《报告》在我省中医药学科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还重点提到四势:“谋势、借势、造势、聚势”。1、谋势——以系统规划谋划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魂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民众欢迎,鉴于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中医药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国家一直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连续推出了很多保障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药绿色健康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实现河南省战略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有机结合,制定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体系、优化完善空间布局、孵化重大项目、进行金融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及制定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方案等,形成统一的行动纲领指导河南省发展建设,实现“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2、借势——以打造金融生态构建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翼结合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金融中心的创新金融平台产融结合,实现中药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通过盘活河南省资源,使资源资产化,通过重组资产使资源资本化和证券化,系统解决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的造血机能不足的问题。3、造势——以专业要素市场打造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心根据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特色,打造中药材专业要素市场,在不同特色县域形成各自特色产业区域要素结算中心、服务中心,依托特色资源,形成一心(要素中心)多区(各类以为在医药、保健、中药材等产品加工代表产业集聚区)多基地(城内外种植、原材料供应、健康休闲基地、产业配套基地),打造N个康养小镇、长寿小镇、文旅小镇、美丽健康小镇、养生小镇等,带动全域健康产业发展。4、聚势——以构建联盟体系形成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态构建特色中药材产业体系,开展中药材龙头企业对接,构建中医药及中药材产业联盟。以发展创新模式为旗帜,以N个中医药、中药材市场、中药材加工为抓手,以构中医药及中药材产业发展联盟为平台,以产业为支点,以创新金融手段为翅膀,以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分工、业务合作、重构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的商业生态圈和价值链。总之,河南省中医药学科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就是以结算经济为核心,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以郑州市为发展高地,以重点县域为核心,结合不同县域中医药产业特色构建适合自身发展“中心+产业聚集区+基地”的三圈产业发展体系,走第三产业带动下的发展路径,并以系统思维为引领实现中药材产业发展、载体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高度融合,通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动河南省中医药发展。以战略为势、产业为本、文化为源、规划为纲、创新为魂、金融为器,推动河南省全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战略驱动转变。据了解,《报告》由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进程健康组织撰写,中原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苗明三教授担任主笔,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练岚等执笔。编辑:王向前

四眼仔

加快推动河南向中医药强省迈进

阚全程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司富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庞国明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熊维政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本报记者曹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在预防和救治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贡献了重要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让广大中医人倍感兴奋,与会的人大代表纷纷表示要紧抓机遇,加快推动我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打造河南中医“名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河南建立了中西医协同机制,中西医专家联手救治、中西医防控双管齐下成为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全省中医参与重症患者会诊率100%,中医药协同治疗率99.14%,在降低重症率、提高治愈率方面成效明显。”5月26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阚全程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国两会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中西医并重,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加快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只有建设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才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服务。“河南将在三年内建成25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0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实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阚全程说。阚全程表示,人才是提升中医药诊疗水平的关键,河南将实施“仲景人才工程”,培养一批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代表性传承人,培育一批省级名中医;加强中医临床优势学科建设,把中医儿科、骨伤等专科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重点学科。“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建设优质中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基地,推动中药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中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培育中药大品种和驰名商标。”阚全程说,“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培养名医名院,提升河南中医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中医成为河南的一张亮丽名片。”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去年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作为中医药大省的河南更要紧抓机遇,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说。振兴发展中医药,要做强做大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司富春说:“通过打造仲景医药品牌,使中医药医疗、教育、人才、科研等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为百姓提供全方位的优质中医药服务。”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司富春建议,扩大中医药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强高学历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围绕健康服务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中医药院校设立中医养生、中医康复、健康管理等专业,加大应用型中医药健康服务专门人才培养。司富春表示,要加强中医药科技原始创新,设立河南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专项,引入前沿技术加强中医药关键技术和原始创新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带领开封市中医专家组,在预防和救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中西医协同,取得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确诊病例零死亡、危重病例零上转的良好防控效果,也更加坚定了他进一步促进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心。庞国明建议成立省政府直属中医药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管理体系,从管理机制上保障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促进中西医并重、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和河南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在促进中医药资源均衡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庞国明建议,集聚河南名医、名科、名院等现有中医药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医诊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主管部门为指导,组建河南省“中医强省”建设促进联盟,统筹社会各界力量,加快河南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在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中贡献河南力量。加速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必须要有中药的全面参与,当前,我省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也取得了很多亮眼的成绩。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熊维政介绍,河南中药材资源和种植面积都处于全国前列,是全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有很多地方建起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河南以及全国中药材质量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主要存在标准化不够、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等问题。熊维政建议:“加大对中药行业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的扶持力度,推动中药制造企业提质升级,以大宗中药材客户的需求倒逼中药材质量提升。”“建议进一步科学规划豫产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建立全省中药资源数据库和动态监测机制,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培育和保护中药大品种,在名优中药品种进基药和医保目录等方面给予支持。”熊维政说。

抢银行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郑州召开

11月28-29日,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筹备工作、章程和秘书处办事机构设置、会费标准等有关报告,投票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河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王海亮当选为会长,筹委会召集人仝海洋当选为秘书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河南省工商联原主席梁静、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俊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智民、河南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张正德、第十三届、第十二届、第十一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中国中医药报社主任记者巨锋、开封市妇女儿童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张宛红、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河南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卢光辉等有关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并讲话祝贺大会召开。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河南省工商联原主席梁静女士致辞大会还收到国医大师唐祖宣教授发来的视频贺词,以及兄弟协会河南省中药材协会贾少谦会长到会祝贺。来自全省18个地市与105个县级中医药领域的会员代表400余人参加了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李俊德副会长致辞据了解,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是由河南天明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72家单位和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业务主管,河南省中医药领域专家、科技工作者与热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依法由河南省民政厅批准登记成立,服务于中医药行业和地方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主要业务范围是学术交流、理论研究、产业促进、技术推广、咨询服务。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张智民副主任致辞河南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张正德同志致辞第十三届、第十二届、第十一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博士致辞该会的宗旨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贯彻党和政府有关发展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团结广大中医药界同仁和热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积极开展中医药界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促进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提高我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服务。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河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王海亮同志致辞在本次大会上,特别成立了临时党的工作小组,为本次大会提供组织保障。全体与会代表深刻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国中医药大会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加快推进河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而不懈努力!大会现场大会还举行了首届国医名师论坛。全国中医妇科名师褚玉霞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孟毅教授作了主旨报告。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杜廷海教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管委会主任孙永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周运峰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院级领导韩颖萍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中医院党委委员、理事长庞国明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阳张仲景健康养生研究院院长刘世恩教授等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本次大会由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主办,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明中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河南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九鼎锐创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河南同和堂健康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天仙配

212个项目获评2020年“河南医学科技奖”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4月22日,记者从省医学会获悉,经过形式审查、网络评审、会议评审等程序,2020年“河南医学科技奖”获奖名单揭晓,共有212个项目通过最终评审、榜上有名。其中,一等奖60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80项,科学普及奖2项。为表彰、奖励在我省医学科技创新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集体,推动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经省卫健委党组研究决定,自2019年起设立“河南医学科技奖”,每年开展一次评选,由省医学会承担具体工作职责。今年“河南医学科技奖”评选共接到申报项目266项,较去年增加64项,各个省辖市均有申报项目,申报项目数量、质量再创新高。为进一步促进奖项评审工作的科学严谨,省医学会从省直医院抽调审查经验丰富的科管人员对申报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简介、科技创新、论文专著等内容进行了严格审查,并随机抽取北京、上海等地49名外省专家进行网络评审,严格把关评审环节,提升了河南医学科研领域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申报一等奖的项目完成人实行了在线电子讲稿汇报与网络答辩相结合模式进行网络会评。此外,奖项评选对疫情一线人员开辟了延长申报材料截至时间、邮寄或电话预约报送等绿色通道,创新评奖形式,深受医务人员和参评专家的一致好评。“下一步,河南医学科技奖要继续加强与中华医学科技奖、省科技进步奖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奖种结构,优化奖励机制,扩大奖励范围,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引导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申请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克更多的国内或国际技术难题,努力使河南医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省卫健委主任阚全程说。编辑:陈鑫

玻璃屋

河南医学类最好的大学,男女生比例三比七,拥有“亚洲第一长楼”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去年的高考人数接近100万人,位列全国第一,不过在高校资源上,和周边的陕西、湖北、山东等兄弟省,比较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类高校难以与之媲美,“211”高校只有1所郑大。在医学类院校中,河南有三所大学比较有名,一是以前的河医大,现在已经并入了郑州大学,一个就是新乡医学院,还有一个就是位于郑州的河南中医药大学,也是河南医学类最好的大学(郑大医学院随郑大属综合类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就是以前的河南中医学院,2016年3月换的新校名,学校现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拥有在校生2万余人。大家都知道,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等传说自古不绝,河中医也是省中医药教育、科研的龙头。河中医分为龙子湖、东明路、人民路和东风路四个校区,其中位于郑东新区大学城的新校区龙子湖校区入驻学生最多,每个校园面积都不大,学生之间有个搞笑的说法,那就是如果你站在东区学校的路中间,就可以看到学校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夜色中的河中医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新校区的天一湖,也算是学校的一大景观,被称为情侣约会圣地,紧邻着图书馆和教学楼。双面长楼,这个也是曾经让河中医学子最为自豪的“亚洲第一长楼”,足有八百米之长,那么长的教学楼,分A、B两个区,A区理论课教室,B区实验室。有学子为此感叹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楼这头,而我在那头…… ”。学校的学习风气很好,在整个东区大学城其学风还是数一数二的,当然,学校的考研成功率很高。在2018年中国校友会网榜单中,河中医综合实力位列全国高校前300强,在河南高校之中,排名第9位。毕竟是一所医学类院校,学校男女比例三比七,如果你是护理专业而且你又是男生,那你绝对是班里的珍稀动物,甚至一不小心会变成班草呢!为什么幸福总是别人校的?好一个羡慕~嫉妒~恨!留言区谈一谈你的看法吧。(版权声明:文章为作者原创,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惊魂夜

医学科技创新哪家强?2019年度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绩效评估出炉

大河网讯(政务记者 康世甫 实习生 李俊瑶) 2017年12月,河南省组建首批9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9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营以来,在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整体提升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情况如何?7月4日,大河网政务记者从河南省科技厅获悉,2019年度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绩效评估结果开始公示。据悉,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设立,目的是为加强全省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这9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都是河南省专业优势明显的医疗机构,并且在相应领域牵头主持过国家或省科技计划临床研究项目/课题,具备开展国际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能力及平台,能够建立覆盖全省主要区域、与基层医疗机构紧密协同的研究网络和普及推广网络。此次绩效评估,河南省妇产疾病(生殖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妇产疾病(围产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眼科疾病(角膜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骨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家考核等次为优秀,河南省恶性肿瘤(食管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传染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妇产疾病(妇科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传染病(艾滋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家考核等次为良好。

埃德加

追寻河南大学医学的百年传奇

文:赵慎珠 王明钦 王学春一、滂沱山雨终于停了下来,河水暴涨,云雾弥漫。山陵纵横,幽谷深处见不到几户人家。河南大学师生流亡队伍的几十户教师和家眷,正拖家带口,深一脚浅一脚,缓缓跋涉在泥泞的山路上。那是1944年5月,日军突袭嵩县潭头镇,16名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河南大学呕心沥血营造的深山学府,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毁于一旦。日寇可能随时渡河,河大教育系教授李秉德的妻子马上就要临产,危难时刻,河大医学院教授朱德明、倪同岗夫妇,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为李秉德妻子接生。重渡沟附近的关沟村,溪水环绕,只有三户人家。河北岸的房东孙老汉,在自家屋后的竹林里,用毛竹、树枝搭起了一个茅草庵,放上一张木床,就成了一个临时产房。25日清晨,茅草庵里传出了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同一天,200多公里之外的洛阳城,被日军侵占,河南全境陷落,河南大学被挤在豫西南的弹丸之地南阳荆紫关。李秉德是洛阳人,家乡沦陷,悲从中来,他为在重渡沟茅庵里出生的儿子起名重庵,乳名小洛。后来,李秉德任西北师大校长,李重庵在甘肃省副省长任上出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医者风骨,念念不忘,李家与朱家后代成为通家之好,往来密切。2013年,李重庵来到河南大学,看到校史馆保存完好的嵩县资料照片时,有些激动:“这是我的寻根之旅,我对河南大学有无尽的感恩,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常常会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崇敬感和亲近感。河大的大学精神非常可贵,不仅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更有医者仁心的高贵品德,同事、朋友间的同舟共济、生死与共。”河南大学医学院旧址嵩县财神庙,1939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办学所在地二、宁静的河南大学校史馆内,珍藏着一本厚厚的书《九十年沧桑》,封面是作者张静吾的照片。照片上看,他面容清瘦,一双眼睛明亮而含着笑意,炯炯有神。这位籍贯巩县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和蔼儒雅的外表后有着刚强执拗的意志。1927年夏,27岁的张静吾以北京德国医学院医师的身份,到开封拜访河南大学校长凌冰,力陈添设医科之必要。1928年,河南大学设置医学学科,与文、理、法、农一起,成为该校第五个学院,开启了河南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陈雨亭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阎仲彝,先后出任院长。1934年,曾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读书的张静吾,回到母校,担任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内科教授。三任院长知识渊博,理念超前,对同事信任和爱护,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把师生紧紧团结在了一起。他们以繁荣学术、培养人才为宗旨,成立医学研究会,创办《河南中山大学医学》季刊、《医学》周刊、《农学与医学》等学术性刊物,先后建立妇产科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化验室等,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医学教育体系。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讲述,医学院创办之初,师资多以同济和留德博士为主,学生也多为优良之才。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张劭,就曾因药物研制方面的贡献,入选英国皇家院士。1936年,张学良到医学院参观,在医学院学生的枕头下发现辩证法读物,可见学生阅读兴趣之广。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血吸虫病在中国长江流域肆虐。李赋京教授利用教学工作间歇期或假期,奔走于血吸虫病疫区,研究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情况。1936年,他在安徽省发现了一个钉螺新种,并首次在《中国动物学杂志》上发表这一发现,经正式鉴定,新种被命名为李氏安徽钉螺,填补了中国对日本血吸虫病研究的空白。抗战期间,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在嵩县,医学院开办“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下设门诊,终日为求诊者治疗。遇到危重病人时,张静吾就在汽灯下为患者做外科手术。医学院师生普及的新法接生,使嵩县婴儿成活率提高到100%,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一切弥足珍贵。1944年5月,日军血洗潭头。张静吾携带家眷和几个学生先躲避村中,16日凌晨向山林逃避时被俘。张静吾的妻子吴芝蕙惨死在日寇刺刀下,侄子张宏仲颈部被刺伤,伤势严重,张静吾跳下深沟,侥幸脱险。“我突遭家破人亡之祸,痛苦心情实难描述。”1946年,张静吾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主持河南大学医学院。医学院聘请教授、副教授22人,建有病理、解剖、药理、细菌等学馆,附设高级助产学校、护士学校和附属医院,规模空前。1950年,为了延揽人才,张静吾日夜兼程,奔波上海、南通等地,以虔诚、豁达的胸襟,影响、感化着一位位名家来河南工作,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耕耘此处的学者,受教于此的学子,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书写着大学的精神。1930年,医学院配置的各种德国制造的试验仪器三、阳春三月,山花遍野,白色的牡丹花站立在山坡的绿草地中,美丽而与众不同。河对岸是起伏逶迤的山峦,几户人家隐于云烟深处,不论魏晋,嵩县潭头镇是世人心中的桃花源。几间老旧的屋舍,墙面斑驳,十多户的山墙上,精心悬挂着黑白老照片,注明这里曾经是河南大学办学地。新绿的野草,些许的旧物,历史虽已走远,却带着一种香气,让人情难自禁。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流亡办学8年,辗转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其中,在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办学长达5年。之后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弦诵之声荡漾在河南、陕西两省的山水之间。1939年,高中毕业的张效房,以全国统招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百岁老人张效房回忆,在潭头镇,民房、破庙是他们的宿舍和教室,冬天透风,夏天闷热。上课桌椅及试验台,都由土坯砌成。校长、教授、学生与农民同饮一缸水,同点一盏灯,因陋就简,顽强执著,不因战乱而影响教学科研活动。清晨傍晚,山径上,林溪间,学生们常常手执一卷,苦修不厌。黄昏时分,小油灯次第亮起,一盏一盏,一户一户,闪烁着,仿佛化作满天星,成为无比灿烂的历史的天空。河南大学校友冯友兰曾有抒怀诗句:“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如今,张效房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科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他创造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除方法”,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2019年4月,在河南大学的“明德医学讲堂”上,99岁的张效房老人动情说道:经历过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家必须富强。我是中国人,我的经验是从一个个中国病人身上来的,就必须把我所有的一切都贡献给中国人。河南大学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医生,我的身份永远是河南大学毕业生。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退休后连续20多年出诊,被称为“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舞台上,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2014年1月22日凌晨5点30分,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70年、98岁的“医生奶奶”胡佩兰,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牵挂的依然是病人,临终只留下一句话:病人看完了,回家吧……1938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全体人员四、阳光洒在银杏树的新芽上,极嫩的黄绿色里透出一派天真的粉红。亭台水榭,花木扶疏,鸟鸣其间,分外幽静。这个春天的河大校园,静寂平和。明伦校区的西南角,几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掩映着一座灰色的两层长楼。校史馆负责人说,它建于上世纪30年代,曾是医学院的教学楼,校史馆保存的几张照片,就是以它为圆心,记录下医学院成长的历程。方砖宽厚,楼宇依旧,或远或近的一幕幕场景相互交叠,让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扑面而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医学院附属医院奉命组建军政部第11重伤医院,随战事迁转,7年时间救治伤员和百姓上万人。1946年,黑热病在河南严重暴发,它是一种寄生虫病,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传染性极强,人体感染该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90%以上的患者2年内将因合并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面对凶险的传染病,30岁的王伯欧教授逆行而上,出任河南黑热病防治队医师兼队长,最终黑热病在河南被消灭。1950年6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形势危急,祖国罹难。医学院13名医护人员组成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赴朝鲜前线开展救护工作。出发前,他们在医学院教学楼前,定格了坚定无悔的面庞。前线护士一个人要照顾160余名伤员,每天10000余毫升(20多瓶)静脉输液、夜班、换药、冲洗伤口、危重病人特别护理,工作极其繁重。在队长吴国桢主刀或指导下,河大医疗队作了多例难度较大的手术:后尿道损伤之膀胱上造瘘尿道修补、腹部损伤结肠露置术……“山之上,国有殇”,危难之处,挺身而出。他们步履匆匆,穿梭于病房,在随时可能带来的生死考验间默然前行,医者仁心,矢志绵延。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说,河大人在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脚步。当国家民族处于紧要关头,河大师生总是迎危而上,他们何尝不是河大史学家嵇文甫所急切呼唤的“蹈厉奋进”的“河南士子”,他们又何尝不是用生命、鲜血和灵魂续写着、弘扬着“河南精神”!五、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巍峨宏伟的南大门门楣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让师生刻骨铭心。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中原文化又以其博大精深而魅力无穷。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铸就了河大人顽强的意志和品质。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没。1951年,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浩浩荡荡,数十万群众奔赴千里淮河沿线工地。民工和技术人员亟待医疗保障,1955年,淮河医院应运而生,承担起河南省治淮施工工地疑难重症患者会诊、转运危难疑难病人救治的工作,医务人员又频繁奔波在工地与村庄,基本控制了天花、霍乱和伤寒的流行。1975年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事件发生后,三批医疗队35天日夜救灾;1978年“杨庄事故”时,淮河医院收治42名伤员,重伤员8人,他们用手电筒灯照明,在医院大礼堂处理伤员;1979年和1981年新郑、中牟暴发伤寒,医疗队经过3个月拼搏,控制根源,消灭伤寒。在河南对外医疗援助的40多年间,30多名淮河医院医务人员远赴埃塞俄比亚高原和赞比西河畔,以精湛的医术填补了受援非洲国家医学史上的多项空白,娄敏医生在战场进行救援时,自己伤断两根肋骨,仍然坚持工作……2020年春天,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1月26日,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工作者,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驰援武汉。那一声“平安回来呵王月华,我爱你!”的呼唤,永久留在了庚子年早春的记忆里。在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带头的应急研发团队,在与时间赛跑。2月28日,马远方团队率先研发出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两种检测试剂盒,可在5至10分钟时间完成新冠抗体快速筛查。项目的前期结果,已由研发团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说,“读书不忘救国”“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百年风雨给了河大人太多的艰辛与磨难,历史沧桑给了河大人太多的坚韧与刚毅,河大的历史永远是一部厚重的、自然的、人文的教育史、发展史。河南医学高等教育起于河南大学,尔后折枝为林,蓊郁青葱,以医学教育造福中原人民的宗旨未曾改变。今天的医学院,是第一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临床医学学科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39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6个院士工作站。2018年9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ESI为《基础科学指标》的英文缩写,是全球公认的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百年路途之上,每一片新芽,每一次花开,每一处跌宕,每一段艰险,医者之傲然风骨,清冽之气,早已氤氲开来,直至无处不在。制图:王伟宾(图片提供: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