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打造中原公共卫生学术品牌《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成立不顺天子

打造中原公共卫生学术品牌《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成立

大河网讯(记者 尧青 通讯员 刘占峰)12月22日,《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立会议在郑州召开。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省市级各大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近8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了郭万申为《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预防医学会期刊部主任陈继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书记、主任阚全程,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红霞,河南省预防医学会会长周学山,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书记周勇、主任郭万申、副主任韩志伟等出席。大会审议通过了《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章程(草案)》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工作报告》等文件。《河南预防医学杂志》作为河南省预防医学会会刊,是河南省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的权威学术刊物和成果载体,对推进我省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书记、主任阚全程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书记、主任阚全程指出,公共卫生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公共卫生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河南预防医学杂志》作为我省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阵地,无论如何转型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预防和控制疾病是《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的办刊初心,编委会要紧紧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防为先”“大健康”等关键词,发现、吸引、推介优质学术成果,传播最新科技知识,交流先进管理经验,反映公共卫生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不断壮大《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的专业领域覆盖面,提升其跨学科辐射力和跨地域影响力,为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提供畅通全国、对接全球的资讯、学术、交流融合服务,使之成为繁荣学术、促进交流的实打实的战略高地。《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主编郭万申表示,今后工作中,突出预防医学专业和医防融合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充分发挥相关专业领域高水平专家编委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特长,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守卫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生命线,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立足学科前沿,将《河南医学医学杂志》打造成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品牌,为推动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来源:大河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九天

20年练就一双慧眼,只为深耕继发、难治性高血压……

管好血压,守护每个家庭“前两个月我们病房收治了一名19岁参加完高考的孩子,入院时血压190/100 mmHg,经过检查发现孩子已经肾功能不全了,让人十分痛心和惋惜。”刘敏教授口中的严重高血压似乎打破了我们对高血压的浅薄认知。如果你还停留在高血压只是血压计上显示的冰冷数字,那么你需要跟着刘敏教授一起,重新认识高血压的危害。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今年的“世界高血压日”与“全国高血压日”不期而遇。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等联合发起“世界&中国高血压日——关注血压”大型系列活动。“医学界”特邀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刘敏教授分享她与继发、难治性高血压的故事。独具慧眼,甄别继发、难治性高血压“前两天我的诊室来了一位35岁复诊的女患者,她的血压一直控制不佳。第一次来门诊时患者自诉自己只有一个肾脏。经过检查发现患者是因肾动脉狭窄导致一侧肾萎缩,目前面临肾脏切除。如果她能及时发现并且治疗,一侧的肾脏是能保住的。”刘敏教授惋惜的叹了一口气。谈到继发性高血压,刘敏教授最大的感触是——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和漏诊的疾病。继发性高血压在年轻和老年患者中均易漏诊。一方面患者未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因为科室不是高血压专科,医务人员对高血压的诊治不够规范,检测技术不准确导致继发性高血压漏诊。继发性高血压较原发性高血压危害大,比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发的心脑血管风险并发症较原发性高血压增加40%以上。因此面对继发性高血压,如果仅重视血压的控制而不注意纠正这些导致高血压的真正原因,无疑是治标不治本。“前段时间,我们收治了一名60岁严重高血压的女性,1年前她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一年后入院检查结果显示,她患上了肾上腺腺瘤,单侧肾动脉狭窄伴肾萎缩,后续的治疗非常困难。”刘敏教授再次强调如果患者能够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也许能够挽救肾脏,脑出血也有可能避免。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病例常见,刘敏教授还遇到很多难治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指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应用了可耐受的足够剂量且合理的3种降压药物至少治疗4周后,诊室外和诊室血压仍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刘敏教授说,“越来越多的难治、继发性高血压病例让我们意识到,提高医生对高血压的诊疗水平和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非常重要。”攻坚克难,上下求索为了提高继发性高血压诊疗技术,刘敏教授的团队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加强医务人员对继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认识。通过开设高血压教育学院、举办高血压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等多种形式,让基层医生和不同专业医生对这类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对高血压的诊治能力,从而降低继发性高血压的漏诊率。第二方面是加强对继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宣教。通过举办科普讲座、义诊活动等让大众更了解高血压,学会家庭自我血压测量等。经过河南省“高血压人”十几年的努力,河南省高血压的宣教跨越了一个台阶。刘敏教授说,“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从农村来的年轻患者主动在门诊就诊时告诉我,他想查查肾上腺、电解质。而这,在十几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第三方面是提高自身专科诊疗水平。刘敏教授的团队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高血压诊疗技术,吸纳优秀的诊疗经验,内部定期组织进行高血压培训以强化每位医生的诊疗水平。除此之外,他们还加大对高血压科研的投入,目前他们在单基因高血压诊断、盐敏感性高血压作用机制的研究都有显著成效。刘敏教授还提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每个医院在高血压防治网络中都有重要的角色分工。三级医院应该承担疑难危重高血压的诊治工作,培训指导基层医生进行高血压的规范化诊疗。基层医院的重点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各级医院都有责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于难治性高血压,规范诊疗是关键。”如何规范化诊疗难治性高血压,刘敏教授提到“四步走策略”。第一步是辨别真伪。大多数长效降血压药物可能需要经过2-4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挥药效,而部分高血压患者因没有按时按剂量服药、在不同医生指导下换药或急于快速降血压等,导致“假的难治性高血压”。第二步是准确测血压。这需要医生掌握专业的测血压方法。第三步是去除诱因。药物、失眠等均会导致血压升高。去除诱因能避免不必要的血压药物使用。第四步是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目前,刘敏教授团队在心理因素相关性高血压的研究颇有成效。此外,他们还研究可以降低高血压的新药以及中国人或者河南人群难治性高血压肾素特点等,寻找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最后,刘敏教授强调,高血压患者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首先,他们应该重视自身血压管理,如正确测量血压、正确服药、正确管理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其次,对可能出现的靶器官损害应该定期随访,及早干预。最重要的是,应该通过专业医生了解科学的高血压防治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刘敏教授在高血压防治的路上也曾遇到很多阻碍,比如研究项目缺乏专职人员和经费,实际进行的临床研究中,患者不愿配合等。但她相信,经过“高血压人”的不懈努力,上下求索的路会越来越顺利。刘敏 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导。河南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微循环学会高血压分会会长、中国医促会难治性高血压与周围动脉病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农村卫生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血管专病高血压组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河南省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心身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高血压精萃》特约编辑、《河南医学研究杂志》编委。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联合单位: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达标中心审核专家:河南省人民医院 刘敏教授采访及撰稿作者:大头虾责任编辑:董小雯【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独行

重大突破!河大研发出治疗心梗新药物,登上顶尖杂志Science子刊

日前,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和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于4月22日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在线发表。河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实验室副教授王耀辉为论文第一作者,张海龙、王志增、魏寅祥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马远方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陈有海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团队合影《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国际转化医学领域顶尖杂志(2018年IF:17.16)。论文涉及的所有实验全部由团队人员在河南大学完成。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南省教育厅、开封市科技局和河南大学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发病后尽早进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开通堵塞血管,放置支架,但在临床实际治疗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时间窗口窄-冠状动脉堵塞后缺血区心肌细胞以每小时20%的速度死亡,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而能在120分钟(美国为90分钟)的黄金救治期内完成PCI手术的病人少之又少,均因各种原因被耽搁。二是再灌注损伤-即使血管开通,也会引起"二次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心肌损伤,后期很多病人发展为心力衰竭。针对上述两大问题,马远方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潜心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抗体融合蛋白-sDR5-Fc,可通过阻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大量动物模型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可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41%,减少小型猪心肌梗死面积67%,减少恒河猴心肌梗死面积76%。尤其令人兴奋的是,sDR5-Fc单次静脉用药可延长心梗模型恒河猴黄金救治期120分钟,且能显著提高后期心功能,防止心衰发生。图1. sDR5-Fc对模型动物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表明,sDR5-Fc一方面可直接阻断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另一方面,可同时抑制缺血区炎症反应。研发团队已据此获批2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1项PCT(美国)专利。目前,相关专利已成功转让,正在开展sDR5-Fc的临床前研究。未来,一旦新药研发成功,团队或因在国际上率先提出"TRAIL 作为心梗治疗新靶点"学说而抢占心血管疾病基础及应用研究高地。而该抗体药物也极有可能成为延长急性心梗黄金救治期、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特效药、必备药。这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延伸阅读: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由河南大学承建,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华兰生物)和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生物)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抗体药物实验室2016年9月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主要从事抗体药物及抗体诊断试剂的研发。实验室主要从事原创性抗体药物及诊断抗体研发,并聚焦以下领域:心血管疾病、分子伴侣与眼相关疾病、肿瘤及炎性疾病、病毒及病毒性疾病。目前拥有完善的靶点筛选、抗体制备与改造、抗体功能评价、细胞株构建、抗体质量标准与控制评价、小试中试工艺技术开发和临床诊断抗体研发技术等平台。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微、河南大学官网

解其天鼗

最新!河南科研人员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再获重大进展!

近日,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团队发表研究成果:基于纳米硒法联合检测人体抗新冠病毒IgM和IgG抗体。以王志增博士、硕士研究生郑植和胡航展为共同第一作者,王耀辉副教授和马远方教授为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单位的论文"A point-of-care selenium nanoparticle-based test for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anti-SARS-CoV-2 IgM and IgG in human serum and blood"在Lab on a chip上在线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一种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高传染性疾病,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ARS-CoV-2核蛋白修饰的硒纳米颗粒快速免疫层析试剂盒,它可以在人血清中检测抗SARS-CoV-2 IgM抗体和抗SARS-CoV-2 IgG抗体,结果可用肉眼在10分钟内读取。该研究使用抗坏血酸在室温下还原亚硒酸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纳米硒粒子,纳米硒作为标记探针具有性能稳定,价格经济,环境友好度高等优势,与核蛋白结合后制备成快速免疫层析试剂盒。使用该试剂盒在人血清中IgM和IgG的检出限分别达到20ng/ml和5ng/ml。根据90名COVID-19确诊患者和263名非感染对照者的RT-PCR和临床结果对比分析显示,试剂盒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33%和97.34%。该试剂盒能够方便、快速、灵敏的检测人血清中抗SARS-CoV-2的 IgM抗体和IgG抗体。今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作为河南省唯一接受表彰的高校单位,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于2016年9月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沈倍奋院士、阎锡蕴院士分别担任实验室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委员,马远方、胡延忠任名誉主任,李霞任实验室主任,张军、王耀辉、崔秀坤任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主要从事原创性抗体药物及诊断抗体研发,并聚焦心血管疾病、分子伴侣与眼相关疾病、肿瘤及炎性疾病、病毒及病毒性疾病领域。病毒诊断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迅速反应,组建以班子成员、支部委员及骨干党员为主的新冠病毒诊断应急攻关团队。从大年初三起,团队成员利用实验室成熟的设备平台和技术优势,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争分夺秒、调配资源、克服困难、努力攻关。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研发出两代基于纳米硒法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阴性标本符合率达97.6%,阳性标本符合率达94.7%,达到临床应用标准。目前,试剂盒获欧盟CE认证,不仅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而且成功转让企业,为新冠病毒防控做出积极的贡献。2020年4月22日,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心血管疾病课题组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TRAIL作为心梗药物研发的新靶点,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成果国际原创药物--迪尔辛正在进行转化研究,如果转化成功,将会把心梗"黄金救治期"从现在的120分钟延长至300分钟,将会有许多猝死风险的病人获得新生。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科研工作带来挑战,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却逆风而行,硕果累累。这些成果均出自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8岁的年轻团队,他们朝气蓬勃、热情四射,他们关键时刻迎难而上、舍身忘我,他们投身科研、勇于探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青年,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学以致用,服务社会。《Lab on a chip》学术期刊由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版,是行业内权威杂志,目前为一区TOP(影响因子6.774)。此次河南大学马远方教授团队的研究在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号:182102310154)、开封市科技局新冠肺炎专项(批准号:20FK003)和河南大学科研基金的支持下完成。延伸阅读马远方,博士、博导、教授;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创始人及首任主任;曾任基础医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和院长(2001.03-2018.06);国家自然科学奖、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重大专项等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主要从事抗体药物研发;马远方在国际上首先提出TRAIL心梗治疗新靶点。原图文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官网、河南大学学院官网

六重唱

追寻河南大学医学的百年传奇

文:赵慎珠 王明钦 王学春一、滂沱山雨终于停了下来,河水暴涨,云雾弥漫。山陵纵横,幽谷深处见不到几户人家。河南大学师生流亡队伍的几十户教师和家眷,正拖家带口,深一脚浅一脚,缓缓跋涉在泥泞的山路上。那是1944年5月,日军突袭嵩县潭头镇,16名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河南大学呕心沥血营造的深山学府,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毁于一旦。日寇可能随时渡河,河大教育系教授李秉德的妻子马上就要临产,危难时刻,河大医学院教授朱德明、倪同岗夫妇,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为李秉德妻子接生。重渡沟附近的关沟村,溪水环绕,只有三户人家。河北岸的房东孙老汉,在自家屋后的竹林里,用毛竹、树枝搭起了一个茅草庵,放上一张木床,就成了一个临时产房。25日清晨,茅草庵里传出了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同一天,200多公里之外的洛阳城,被日军侵占,河南全境陷落,河南大学被挤在豫西南的弹丸之地南阳荆紫关。李秉德是洛阳人,家乡沦陷,悲从中来,他为在重渡沟茅庵里出生的儿子起名重庵,乳名小洛。后来,李秉德任西北师大校长,李重庵在甘肃省副省长任上出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医者风骨,念念不忘,李家与朱家后代成为通家之好,往来密切。2013年,李重庵来到河南大学,看到校史馆保存完好的嵩县资料照片时,有些激动:“这是我的寻根之旅,我对河南大学有无尽的感恩,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常常会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崇敬感和亲近感。河大的大学精神非常可贵,不仅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更有医者仁心的高贵品德,同事、朋友间的同舟共济、生死与共。”河南大学医学院旧址嵩县财神庙,1939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办学所在地二、宁静的河南大学校史馆内,珍藏着一本厚厚的书《九十年沧桑》,封面是作者张静吾的照片。照片上看,他面容清瘦,一双眼睛明亮而含着笑意,炯炯有神。这位籍贯巩县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和蔼儒雅的外表后有着刚强执拗的意志。1927年夏,27岁的张静吾以北京德国医学院医师的身份,到开封拜访河南大学校长凌冰,力陈添设医科之必要。1928年,河南大学设置医学学科,与文、理、法、农一起,成为该校第五个学院,开启了河南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陈雨亭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阎仲彝,先后出任院长。1934年,曾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读书的张静吾,回到母校,担任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内科教授。三任院长知识渊博,理念超前,对同事信任和爱护,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把师生紧紧团结在了一起。他们以繁荣学术、培养人才为宗旨,成立医学研究会,创办《河南中山大学医学》季刊、《医学》周刊、《农学与医学》等学术性刊物,先后建立妇产科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化验室等,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医学教育体系。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讲述,医学院创办之初,师资多以同济和留德博士为主,学生也多为优良之才。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张劭,就曾因药物研制方面的贡献,入选英国皇家院士。1936年,张学良到医学院参观,在医学院学生的枕头下发现辩证法读物,可见学生阅读兴趣之广。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血吸虫病在中国长江流域肆虐。李赋京教授利用教学工作间歇期或假期,奔走于血吸虫病疫区,研究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情况。1936年,他在安徽省发现了一个钉螺新种,并首次在《中国动物学杂志》上发表这一发现,经正式鉴定,新种被命名为李氏安徽钉螺,填补了中国对日本血吸虫病研究的空白。抗战期间,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在嵩县,医学院开办“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下设门诊,终日为求诊者治疗。遇到危重病人时,张静吾就在汽灯下为患者做外科手术。医学院师生普及的新法接生,使嵩县婴儿成活率提高到100%,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一切弥足珍贵。1944年5月,日军血洗潭头。张静吾携带家眷和几个学生先躲避村中,16日凌晨向山林逃避时被俘。张静吾的妻子吴芝蕙惨死在日寇刺刀下,侄子张宏仲颈部被刺伤,伤势严重,张静吾跳下深沟,侥幸脱险。“我突遭家破人亡之祸,痛苦心情实难描述。”1946年,张静吾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主持河南大学医学院。医学院聘请教授、副教授22人,建有病理、解剖、药理、细菌等学馆,附设高级助产学校、护士学校和附属医院,规模空前。1950年,为了延揽人才,张静吾日夜兼程,奔波上海、南通等地,以虔诚、豁达的胸襟,影响、感化着一位位名家来河南工作,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耕耘此处的学者,受教于此的学子,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书写着大学的精神。1930年,医学院配置的各种德国制造的试验仪器三、阳春三月,山花遍野,白色的牡丹花站立在山坡的绿草地中,美丽而与众不同。河对岸是起伏逶迤的山峦,几户人家隐于云烟深处,不论魏晋,嵩县潭头镇是世人心中的桃花源。几间老旧的屋舍,墙面斑驳,十多户的山墙上,精心悬挂着黑白老照片,注明这里曾经是河南大学办学地。新绿的野草,些许的旧物,历史虽已走远,却带着一种香气,让人情难自禁。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流亡办学8年,辗转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其中,在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办学长达5年。之后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弦诵之声荡漾在河南、陕西两省的山水之间。1939年,高中毕业的张效房,以全国统招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百岁老人张效房回忆,在潭头镇,民房、破庙是他们的宿舍和教室,冬天透风,夏天闷热。上课桌椅及试验台,都由土坯砌成。校长、教授、学生与农民同饮一缸水,同点一盏灯,因陋就简,顽强执著,不因战乱而影响教学科研活动。清晨傍晚,山径上,林溪间,学生们常常手执一卷,苦修不厌。黄昏时分,小油灯次第亮起,一盏一盏,一户一户,闪烁着,仿佛化作满天星,成为无比灿烂的历史的天空。河南大学校友冯友兰曾有抒怀诗句:“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如今,张效房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科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他创造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除方法”,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2019年4月,在河南大学的“明德医学讲堂”上,99岁的张效房老人动情说道:经历过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家必须富强。我是中国人,我的经验是从一个个中国病人身上来的,就必须把我所有的一切都贡献给中国人。河南大学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医生,我的身份永远是河南大学毕业生。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退休后连续20多年出诊,被称为“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舞台上,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2014年1月22日凌晨5点30分,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70年、98岁的“医生奶奶”胡佩兰,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牵挂的依然是病人,临终只留下一句话:病人看完了,回家吧……1938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全体人员四、阳光洒在银杏树的新芽上,极嫩的黄绿色里透出一派天真的粉红。亭台水榭,花木扶疏,鸟鸣其间,分外幽静。这个春天的河大校园,静寂平和。明伦校区的西南角,几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掩映着一座灰色的两层长楼。校史馆负责人说,它建于上世纪30年代,曾是医学院的教学楼,校史馆保存的几张照片,就是以它为圆心,记录下医学院成长的历程。方砖宽厚,楼宇依旧,或远或近的一幕幕场景相互交叠,让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扑面而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医学院附属医院奉命组建军政部第11重伤医院,随战事迁转,7年时间救治伤员和百姓上万人。1946年,黑热病在河南严重暴发,它是一种寄生虫病,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传染性极强,人体感染该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90%以上的患者2年内将因合并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面对凶险的传染病,30岁的王伯欧教授逆行而上,出任河南黑热病防治队医师兼队长,最终黑热病在河南被消灭。1950年6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形势危急,祖国罹难。医学院13名医护人员组成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赴朝鲜前线开展救护工作。出发前,他们在医学院教学楼前,定格了坚定无悔的面庞。前线护士一个人要照顾160余名伤员,每天10000余毫升(20多瓶)静脉输液、夜班、换药、冲洗伤口、危重病人特别护理,工作极其繁重。在队长吴国桢主刀或指导下,河大医疗队作了多例难度较大的手术:后尿道损伤之膀胱上造瘘尿道修补、腹部损伤结肠露置术……“山之上,国有殇”,危难之处,挺身而出。他们步履匆匆,穿梭于病房,在随时可能带来的生死考验间默然前行,医者仁心,矢志绵延。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说,河大人在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脚步。当国家民族处于紧要关头,河大师生总是迎危而上,他们何尝不是河大史学家嵇文甫所急切呼唤的“蹈厉奋进”的“河南士子”,他们又何尝不是用生命、鲜血和灵魂续写着、弘扬着“河南精神”!五、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巍峨宏伟的南大门门楣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让师生刻骨铭心。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中原文化又以其博大精深而魅力无穷。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铸就了河大人顽强的意志和品质。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没。1951年,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浩浩荡荡,数十万群众奔赴千里淮河沿线工地。民工和技术人员亟待医疗保障,1955年,淮河医院应运而生,承担起河南省治淮施工工地疑难重症患者会诊、转运危难疑难病人救治的工作,医务人员又频繁奔波在工地与村庄,基本控制了天花、霍乱和伤寒的流行。1975年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事件发生后,三批医疗队35天日夜救灾;1978年“杨庄事故”时,淮河医院收治42名伤员,重伤员8人,他们用手电筒灯照明,在医院大礼堂处理伤员;1979年和1981年新郑、中牟暴发伤寒,医疗队经过3个月拼搏,控制根源,消灭伤寒。在河南对外医疗援助的40多年间,30多名淮河医院医务人员远赴埃塞俄比亚高原和赞比西河畔,以精湛的医术填补了受援非洲国家医学史上的多项空白,娄敏医生在战场进行救援时,自己伤断两根肋骨,仍然坚持工作……2020年春天,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1月26日,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工作者,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驰援武汉。那一声“平安回来呵王月华,我爱你!”的呼唤,永久留在了庚子年早春的记忆里。在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带头的应急研发团队,在与时间赛跑。2月28日,马远方团队率先研发出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两种检测试剂盒,可在5至10分钟时间完成新冠抗体快速筛查。项目的前期结果,已由研发团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说,“读书不忘救国”“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百年风雨给了河大人太多的艰辛与磨难,历史沧桑给了河大人太多的坚韧与刚毅,河大的历史永远是一部厚重的、自然的、人文的教育史、发展史。河南医学高等教育起于河南大学,尔后折枝为林,蓊郁青葱,以医学教育造福中原人民的宗旨未曾改变。今天的医学院,是第一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临床医学学科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39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6个院士工作站。2018年9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ESI为《基础科学指标》的英文缩写,是全球公认的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百年路途之上,每一片新芽,每一次花开,每一处跌宕,每一段艰险,医者之傲然风骨,清冽之气,早已氤氲开来,直至无处不在。制图:王伟宾(图片提供: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故万物备

省医获得“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分中心”授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通讯员 崔冰心 马珊珊记者12月4日获悉,日前在温州举行的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会暨首期临床研究高级研讨班上,河南省人民医院正式授牌“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分中心”,是我省眼科领域唯一获批授牌单位。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我国最高水平的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载体和平台,主要面向国内疾病防治需求,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医疗机构为主体、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创立的集临床、科研、教学、防盲为一体的眼科研究所之一,隶属于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3月,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正式更名为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单位,也是河南省眼科中心、河南省视光学中心、河南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眼科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眼科药理与治疗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眼库、《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等依托单位。“医院将以此次加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契机,规范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平台建设,切实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拓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同时,还要不断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教研企协同,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全省眼科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水平,为中原人民眼健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省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编辑:张菁菁

相火

河南一青年教师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影响因子43.07)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alicylic acid perception by Arabidopsis NPR proteins的研究论文,首次阐述了水杨酸与其受体NPR蛋白结合的结构基础,为进一步了解NPR受体蛋白在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SA)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高抗病性植物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王伟博士、杜克大学的博士后John Withers和华盛顿大学的李恒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郑宁和杜克大学董欣年为共同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为第二单位。植物激素中的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SA) 在植物抗病及获得性免疫过程中起有枢纽作用。尽管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关键基因NPR1 (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1)早在90年代末就被鉴定出来,NPR家族的另外两个成员NPR3和NPR4也在2012年被发现是SA受体,但对于NPR蛋白是如何感知SA并协调SA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了胰蛋白酶酶解和氢氘交换质谱(HDX-MS) 的方法找到了拟南芥NPR4中直接结合SA的结构域 (SA binding core, SBC),并通过变复性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分辨率为2.3的NPR4-SBC与SA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发现NPR1的SBC结构域也能够以类似方式结合SA,确认了NPR1是SA的受体。该研究揭示了水杨酸与NPR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理;同时,解决了NPR1作为SA受体的争议。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SA信号转导及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植物抗病基因工程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河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和国际科研合作,通过实施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优秀青年学者在团队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引领作用。依托"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与英国亚伯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河南大学国际逆境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等,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支持力度,坚持将青年英才送出去,促进青年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先后选送10余位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普渡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储备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实验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王伟博士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相关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先后在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攻读并获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2011-2014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做联合课题研究。2017年,在学科带头人的支持、鼓励与安排下,为了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拓展和课题合作研究的需要,王伟博士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郑宁实验室开展植物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在NATURE、JCB、CELL RESERARCH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延伸阅读:河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理工农兼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体系完整,高层次人才汇聚,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院。2017年9月,在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之际,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学科与平台建设方面,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棉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和河南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全球变化生态学实验室、河南纳米生物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作物逆境多组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个(转基因动物与细胞工程实验室、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中心)2个(乳腺生物反应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抗逆与特色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生物纳米医学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其相应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农学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点;有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2个(生物学和生态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遗传学);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生物教学实验中心),其中生物科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0年,2005年3月被确定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2005年7月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12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建设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2014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12年获批"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获批"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目前,实验室拥有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2个(生物学和生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其相应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一级硕士授予权点、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网

办公事

河大研发新冠肺炎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医学填补中国研究空白

"读书不忘救国""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百年风雨给了河大人太多的艰辛与磨难,历史沧桑给了河大人太多的坚韧与刚毅,河大的历史永远是一部厚重的、自然的、人文的教育史、发展史。河南医学高等教育起于河南大学,尔后折枝为林,蓊郁青葱,以医学教育造福中原人民的宗旨未曾改变。近日,《河南日报》报道了河南大学医学的百年传奇。筚路蓝缕,体系完备1927年夏,籍贯巩县的27岁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张静吾,以北京德国医学院医师的身份,到开封拜访河南大学校长凌冰,力陈添设医科之必要。1928年,河南大学设置医学学科,与文、理、法、农一起,成为该校第五个学院,开启了河南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河南大学医学院旧址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陈雨亭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阎仲彝,先后出任院长。1934年,曾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读书的张静吾,回到母校,担任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内科教授。三任院长知识渊博,理念超前,对同事信任和爱护,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把师生紧紧团结在了一起。他们以繁荣学术、培养人才为宗旨,成立医学研究会,创办《河南中山大学医学》季刊、《医学》周刊、《农学与医学》等学术性刊物,先后建立妇产科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化验室等,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医学教育体系。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讲述,医学院创办之初,师资多以同济和留德博士为主,学生也多为优良之才。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张劭,就曾因药物研制方面的贡献,入选英国皇家院士。1936年,张学良到医学院参观,在医学院学生的枕头下发现辩证法读物,可见学生阅读兴趣之广。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血吸虫病在中国长江流域肆虐。李赋京教授利用教学工作间歇期或假期,奔走于血吸虫病疫区,研究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情况。1936年,他在安徽省发现了一个钉螺新种,并首次在《中国动物学杂志》上发表这一发现,经正式鉴定,新种被命名为李氏安徽钉螺,填补了中国对日本血吸虫病研究的空白。流亡办学,顽强执着抗战期间,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在嵩县,医学院开办"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下设门诊,终日为求诊者治疗。遇到危重病人时,张静吾就在汽灯下为患者做外科手术。医学院师生普及的新法接生,使嵩县婴儿成活率提高到100%,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一切弥足珍贵。嵩县财神庙,1939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办学所在地1944年5月,日军血洗潭头。张静吾的妻子吴芝蕙惨死在日寇刺刀下。1946年,张静吾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主持河南大学医学院工作。医学院聘请教授、副教授22人,建有病理、解剖、药理、细菌等学馆,附设高级助产学校、护士学校和附属医院,规模空前。1950年,为了延揽人才,张静吾日夜兼程,奔波上海、南通等地,以虔诚、豁达的胸襟,影响、感化着一位位名家来河南工作,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耕耘此处的学者,受教于此的学子,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书写着大学的精神。1930年,医学院配置的各种德国制造的试验仪器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流亡办学8年,辗转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其中,在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办学长达5年。之后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弦诵之声荡漾在河南、陕西两省的山水之间。1939年,高中毕业的张效房,以全国统招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百岁老人张效房回忆,在潭头镇,民房、破庙是他们的宿舍和教室,冬天透风,夏天闷热,不因战乱而影响教学科研活动。清晨傍晚,山径上,林溪间,学生们常常手执一卷,苦修不厌。河南大学校友冯友兰曾有抒怀诗句:"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济世良药,感动中国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退休后连续20多年出诊,被称为"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舞台上,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2014年1月22日凌晨5点30分,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70年、98岁的"医生奶奶"胡佩兰,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牵挂的依然是病人,临终只留下一句话:病人看完了,回家吧……1938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全体人员1946年,黑热病在河南严重暴发,它是一种寄生虫病,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传染性极强,人体感染该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90%以上的患者2年内将因合并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面对凶险的传染病,30岁的王伯欧教授逆行而上,出任河南黑热病防治队医师兼队长,最终黑热病在河南被消灭。1950年6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形势危急,祖国罹难。医学院13名医护人员组成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赴朝鲜前线开展救护工作。出发前,他们在医学院教学楼前,定格了坚定无悔的面庞。前线护士一个人要照顾160余名伤员,每天10000余毫升(20多瓶)静脉输液、夜班、换药、冲洗伤口、危重病人特别护理,工作极其繁重。在队长吴国桢主刀或指导下,河大医疗队作了多例难度较大的手术:后尿道损伤之膀胱上造瘘尿道修补、腹部损伤结肠露置术……1975年,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事件发生后,三批医疗队35天日夜救灾;1978年"杨庄事故"时,淮河医院收治42名伤员,重伤员8人,他们用手电筒灯照明,在医院大礼堂处理伤员;1979年和1981年新郑、中牟暴发伤寒,医疗队经过3个月拼搏,控制根源,消灭伤寒。在河南对外医疗援助的40多年间,30多名淮河医院医务人员远赴埃塞俄比亚高原和赞比西河畔,以精湛的医术填补了受援非洲国家医学史上的多项空白,娄敏医生在战场进行救援时,自己伤断两根肋骨,仍然坚持工作……医者风骨,氤氲开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2020年春天,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1月26日,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工作者,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驰援武汉。那一声"平安回来呵王月华,我爱你!"的呼唤,永久留在了庚子年早春的记忆里。在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带头的应急研发团队,在与时间赛跑。2月28日,马远方团队率先研发出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两种检测试剂盒,可在5至10分钟时间完成新冠抗体快速筛查。项目的前期结果,已由研发团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今天的河南大学医学院,是第一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临床医学学科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39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6个院士工作站。2018年9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百年路途之上,每一片新芽,每一次花开,每一处跌宕,每一段艰险,河南大学医者之傲然风骨,清冽之气,早已氤氲开来,直至无处不在。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网

气母

河科大二附院医生贾志强研究成果获省医学科技奖

立足临床搞科研,孜孜以求为患者。近日,在河南省医学会公布的2020年河南医学科技奖获奖名单中,来自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生贾志强的研究成果“脊柱微创器械的改良研发及临床应用”荣获三等奖。河南医学科技奖自2019年开始设立,每年评选一次,作为高水平医学科技成果的展示平台,营造了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行业氛围,激发了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促进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33岁的贾志强博士系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主治医师。从读研开始,他就一直专注于脊柱外科领域的医学研究,勇于创新,积极思考,临床医学技能在飞速提高。工作中,他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和细致的诊疗服务,被众多患者称为“自家大夫”,并收获许多患者的锦旗和致谢信。“作为一名高学历临床青年医生,其实科研就在身边,只要你用心去发现!”贾志强说,“每个医生都会接触许多患者,在救治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如果对这些问题一带而过,不做深入探索研究,将失去许多临床医学发现,我认为很可惜!”记者了解到,目前,贾志强已申报国家专利21项,获批12项。其中,便携式脊柱定位导航装置研发同时获得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立项支持。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医学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知名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在投3篇。并且,以上述成果先后在世界脊柱微创年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年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年会等国内外重要会议中作大会发言及学术交流。他还同时兼任河南科技大学的外科学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由于工作突出,在2018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称号。(医药卫生报记者刘永胜 通讯员牛然 周洁欣)

国家昏乱

打造中原公共卫生学术品牌《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成立

大河网讯(记者 尧青 通讯员 刘占峰)12月22日,《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立会议在郑州召开。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省市级各大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近8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了郭万申为《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预防医学会期刊部主任陈继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书记、主任阚全程,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红霞,河南省预防医学会会长周学山,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书记周勇、主任郭万申、副主任韩志伟等出席。大会审议通过了《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章程(草案)》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工作报告》等文件。《河南预防医学杂志》作为河南省预防医学会会刊,是河南省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的权威学术刊物和成果载体,对推进我省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书记、主任阚全程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书记、主任阚全程指出,公共卫生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公共卫生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河南预防医学杂志》作为我省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阵地,无论如何转型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预防和控制疾病是《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的办刊初心,编委会要紧紧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防为先”“大健康”等关键词,发现、吸引、推介优质学术成果,传播最新科技知识,交流先进管理经验,反映公共卫生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不断壮大《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的专业领域覆盖面,提升其跨学科辐射力和跨地域影响力,为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提供畅通全国、对接全球的资讯、学术、交流融合服务,使之成为繁荣学术、促进交流的实打实的战略高地。《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主编郭万申表示,今后工作中,突出预防医学专业和医防融合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充分发挥相关专业领域高水平专家编委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特长,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守卫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生命线,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立足学科前沿,将《河南医学医学杂志》打造成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品牌,为推动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来源:大河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