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影响因子51.273分省人民医院新冠肺炎论文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大阴解之

影响因子51.273分省人民医院新冠肺炎论文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影响因子51.273分省人民医院新冠肺炎论文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2月2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王梅云团队撰写的《Presumed Asymptomatic Carrier Transmission of COVID-19》被世界四大顶级综合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影响因子51.273) 在线发表。该文章也是全球放射学界在该期刊发表的首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文章。文章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副主任医师白岩、主任医师王梅云等根据官方报道并结合临床资料梳理、分析而成,主要围绕一位中国女性在2020年1月10日由武汉回到家乡安阳后,至今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症状,其间两次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表现,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曾呈阳性,她的父母等5位有接触史的亲属先后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进行隔离治疗的事件,提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需要重视无症状感染者的隔离及周围人群的防护。该文章对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有重要的警示和指导意义。王梅云说,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医务工作人员对一线诊治经验进行记录、总结,形成论文进行分享,可以为尽快控制疫情提供宝贵经验。“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抗击疫情当中,这是医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王梅云说。

从之游者

重大突破!下载量超10万,河南这个学术期刊被美国数据库正式收录

近日,由郑州大学主办的英文期刊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简称EEM,中文名《能源与环境材料》),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简称SCIE)数据库正式收录,并将于2021年6月获得首个影响因子。这是郑州大学首个跨过ESCI数据库直接进入SCIE的期刊,也是郑州大学学术期刊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将极大地提升学校及其所主办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SCIE主要收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期刊,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其收录的文献全面覆盖了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进行科研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两大挑战,开发环境兼容、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材料及技术是人类社会缓解能源危机的必由之路。2017年,经过激烈竞争,郑州大学拟创办的EEM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支持,这也是学校首次获得该国家计划支持。2018年,EEM正式创刊,旨在立足中国,把握能源、环境、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方向,跟踪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国际发展动态,探索出一条学科—期刊—人才的协同融合机制,为来自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多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专业化、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发新火花、提出新概念、发展新技术、推进新政策,共同致力于清洁、环境友好的能源材料研发。学校大力支持EEM的创办,由邵国胜教授和英国皇家院士S. Ravi P. Silva教授任主编。依托EEM这一平台,汇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和科研团队,并与Wiley出版公司合作,召开了六次卓有成效的国际编委会,有力地带动和助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Wiley对EEM杂志的介绍EEM杂志举行第五次编委会议EEM杂志编委会现场目前,EEM已出版10期,发表文章58篇。截止2020年7月7日,总下载量突破100000次,引用总量超过500次,已被Environment Index (EBSCO publishing)和INSPECT(IET)收录。2018年,在国内材料化学物理领域进行的国产期刊优秀科研成果TOP10的评选中,EEM刊登文章入选了7篇。拥有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次EEM被SCIE收录,标志着EEM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其成长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对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为我国能源与环境材料的理论研究、应用发展和产业提升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延伸阅读郑州大学学报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医学、理学和工学"四个版: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医学版为综合类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理学和工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百家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官微、郑州大学期刊中心/学报编辑部

履行遂进

重磅!河南这所高校团队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近日,郑州大学物理学院青年教师刘凯凯博士、单崇新教授团队在水溶液中碳纳米点磷光发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Ultralong and Efficient Phosphorescence from Silica Confined Carbon Nanodots in Aqueous Solu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材料领域权威期刊Nano Today(影响因子:16.582)。郑州大学为第一单位,物理学院博士生梁亚川为第一作者,生命科学学院苟闪闪为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学院刘凯凯博士、单崇新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高艳锋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梁亚川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苟闪闪刘凯凯,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碳基纳米材料的合成技术,光学特性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站前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二等资助、郑州大学拔尖博士启动基金等多个项目。单崇新,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截止到2020年3月,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论文被引用55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研究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高艳锋,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免疫与药物化学的交叉领域研究。是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获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中国药物化学年会青年学者优秀报告奖等荣誉。碳纳米点(Carbon Nanodots, CDs)与金刚石同作为碳家族的重要成员,在生物标记、光电器件、信息加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此外,碳纳米点表面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其内部的氢键相互作用可以稳定其三重态,并促进载流子的系间窜越,使其表现出优异的室温磷光发射性能。但由于三重态激子不稳定,在水环境下容易被自身的分子振动和水中的溶解氧消耗掉,因此绝大多数磷光现象都是在固态条件下实现的,如何在水溶液中实现磷光发射仍是难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将碳纳米点嵌入到亲水性二氧化硅基质中。由于二氧化硅的亲水性、对碳纳米点的限域效应,以及与外界环境的隔绝作用,实现了碳纳米点在水溶液中的室温磷光发射,其磷光寿命为1.86 s,磷光量子产率为11.6%,水溶液中裸眼可见的磷光发射时间超过10 s,为当前报道的最好结果。由于制备的磷光碳点高的信噪比和超长的磷光发射,团队计划将其应用于生物医学标记领域,有望推动磷光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拓展碳纳米点在余辉生物成像中的应用。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百家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官网、ScienceDirect官网、郑州大学物理学院、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鸳鸯茶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研究生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取得新突破

近日,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8级消化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司会方在丁春生教授和林旭红副教授的共同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Colorectal cancer occurrence and treatment based on changes in intestinal flora”的论文,指导老师林旭红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为第一署名单位。据悉,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为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 9.658 ,2016-2018年平均影响因子9.666。该篇论文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群通过破坏微环境的稳态、改变免疫反应和肠道细菌的生物膜以及肠道细菌的有毒代谢产物致结直肠癌发展的机制。此外,论文还总结了通过健康的饮食、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以及粪菌移植来调节肠道菌群作为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的可行方法,从而得出测定肠道菌群的组成可能为结直肠癌的早期阶段提供诊断依据,识别肠道细菌以及粪便代谢产物的变化可能提供了一种的非侵入性疾病检测方法,并提出抑制结肠癌相关细菌生长,来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的策略,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此篇科研论文的顺利发表是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研究生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新突破,也是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成果。近年来,该课题组以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为依托,紧紧围绕肠道微生态与慢性重大疾病进行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并在研究中接连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最近已有2名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使该课题组的研究特色更加突出。

浦夜

打造中原公共卫生学术品牌《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成立

大河网讯(记者 尧青 通讯员 刘占峰)12月22日,《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立会议在郑州召开。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省市级各大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近8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了郭万申为《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预防医学会期刊部主任陈继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书记、主任阚全程,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红霞,河南省预防医学会会长周学山,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书记周勇、主任郭万申、副主任韩志伟等出席。大会审议通过了《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章程(草案)》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工作报告》等文件。《河南预防医学杂志》作为河南省预防医学会会刊,是河南省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的权威学术刊物和成果载体,对推进我省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书记、主任阚全程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书记、主任阚全程指出,公共卫生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公共卫生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河南预防医学杂志》作为我省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阵地,无论如何转型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预防和控制疾病是《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的办刊初心,编委会要紧紧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防为先”“大健康”等关键词,发现、吸引、推介优质学术成果,传播最新科技知识,交流先进管理经验,反映公共卫生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不断壮大《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的专业领域覆盖面,提升其跨学科辐射力和跨地域影响力,为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提供畅通全国、对接全球的资讯、学术、交流融合服务,使之成为繁荣学术、促进交流的实打实的战略高地。《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主编郭万申表示,今后工作中,突出预防医学专业和医防融合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充分发挥相关专业领域高水平专家编委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特长,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守卫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生命线,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立足学科前沿,将《河南医学医学杂志》打造成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品牌,为推动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来源:大河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王艮

最新!河南科研人员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再获重大进展!

近日,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团队发表研究成果:基于纳米硒法联合检测人体抗新冠病毒IgM和IgG抗体。以王志增博士、硕士研究生郑植和胡航展为共同第一作者,王耀辉副教授和马远方教授为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单位的论文"A point-of-care selenium nanoparticle-based test for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anti-SARS-CoV-2 IgM and IgG in human serum and blood"在Lab on a chip上在线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一种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高传染性疾病,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ARS-CoV-2核蛋白修饰的硒纳米颗粒快速免疫层析试剂盒,它可以在人血清中检测抗SARS-CoV-2 IgM抗体和抗SARS-CoV-2 IgG抗体,结果可用肉眼在10分钟内读取。该研究使用抗坏血酸在室温下还原亚硒酸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纳米硒粒子,纳米硒作为标记探针具有性能稳定,价格经济,环境友好度高等优势,与核蛋白结合后制备成快速免疫层析试剂盒。使用该试剂盒在人血清中IgM和IgG的检出限分别达到20ng/ml和5ng/ml。根据90名COVID-19确诊患者和263名非感染对照者的RT-PCR和临床结果对比分析显示,试剂盒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33%和97.34%。该试剂盒能够方便、快速、灵敏的检测人血清中抗SARS-CoV-2的 IgM抗体和IgG抗体。今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作为河南省唯一接受表彰的高校单位,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于2016年9月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沈倍奋院士、阎锡蕴院士分别担任实验室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委员,马远方、胡延忠任名誉主任,李霞任实验室主任,张军、王耀辉、崔秀坤任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主要从事原创性抗体药物及诊断抗体研发,并聚焦心血管疾病、分子伴侣与眼相关疾病、肿瘤及炎性疾病、病毒及病毒性疾病领域。病毒诊断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迅速反应,组建以班子成员、支部委员及骨干党员为主的新冠病毒诊断应急攻关团队。从大年初三起,团队成员利用实验室成熟的设备平台和技术优势,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争分夺秒、调配资源、克服困难、努力攻关。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研发出两代基于纳米硒法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阴性标本符合率达97.6%,阳性标本符合率达94.7%,达到临床应用标准。目前,试剂盒获欧盟CE认证,不仅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而且成功转让企业,为新冠病毒防控做出积极的贡献。2020年4月22日,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心血管疾病课题组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TRAIL作为心梗药物研发的新靶点,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成果国际原创药物--迪尔辛正在进行转化研究,如果转化成功,将会把心梗"黄金救治期"从现在的120分钟延长至300分钟,将会有许多猝死风险的病人获得新生。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科研工作带来挑战,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却逆风而行,硕果累累。这些成果均出自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8岁的年轻团队,他们朝气蓬勃、热情四射,他们关键时刻迎难而上、舍身忘我,他们投身科研、勇于探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青年,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学以致用,服务社会。《Lab on a chip》学术期刊由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版,是行业内权威杂志,目前为一区TOP(影响因子6.774)。此次河南大学马远方教授团队的研究在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号:182102310154)、开封市科技局新冠肺炎专项(批准号:20FK003)和河南大学科研基金的支持下完成。延伸阅读马远方,博士、博导、教授;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创始人及首任主任;曾任基础医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和院长(2001.03-2018.06);国家自然科学奖、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重大专项等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主要从事抗体药物研发;马远方在国际上首先提出TRAIL心梗治疗新靶点。原图文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官网、河南大学学院官网

玛丽娅

河南一青年教师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影响因子43.07)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alicylic acid perception by Arabidopsis NPR proteins的研究论文,首次阐述了水杨酸与其受体NPR蛋白结合的结构基础,为进一步了解NPR受体蛋白在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SA)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高抗病性植物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王伟博士、杜克大学的博士后John Withers和华盛顿大学的李恒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郑宁和杜克大学董欣年为共同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为第二单位。植物激素中的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SA) 在植物抗病及获得性免疫过程中起有枢纽作用。尽管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关键基因NPR1 (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1)早在90年代末就被鉴定出来,NPR家族的另外两个成员NPR3和NPR4也在2012年被发现是SA受体,但对于NPR蛋白是如何感知SA并协调SA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了胰蛋白酶酶解和氢氘交换质谱(HDX-MS) 的方法找到了拟南芥NPR4中直接结合SA的结构域 (SA binding core, SBC),并通过变复性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分辨率为2.3的NPR4-SBC与SA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发现NPR1的SBC结构域也能够以类似方式结合SA,确认了NPR1是SA的受体。该研究揭示了水杨酸与NPR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理;同时,解决了NPR1作为SA受体的争议。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SA信号转导及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植物抗病基因工程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河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和国际科研合作,通过实施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优秀青年学者在团队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引领作用。依托"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与英国亚伯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河南大学国际逆境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等,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支持力度,坚持将青年英才送出去,促进青年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先后选送10余位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普渡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储备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实验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王伟博士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相关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先后在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攻读并获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2011-2014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做联合课题研究。2017年,在学科带头人的支持、鼓励与安排下,为了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拓展和课题合作研究的需要,王伟博士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郑宁实验室开展植物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在NATURE、JCB、CELL RESERARCH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延伸阅读:河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理工农兼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体系完整,高层次人才汇聚,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院。2017年9月,在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之际,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学科与平台建设方面,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棉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和河南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全球变化生态学实验室、河南纳米生物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作物逆境多组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个(转基因动物与细胞工程实验室、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中心)2个(乳腺生物反应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抗逆与特色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生物纳米医学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其相应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农学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点;有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2个(生物学和生态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遗传学);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生物教学实验中心),其中生物科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0年,2005年3月被确定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2005年7月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12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建设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2014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12年获批"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获批"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目前,实验室拥有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2个(生物学和生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其相应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一级硕士授予权点、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网

今宪贫也

科技部曝光多起医学论文买卖,涉案者有医生有教授

记者 | 原祎鸣编辑 | 许悦19月16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关于论文造假等违规案件查处结果的通报,涉及到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第三方相关线索等多方面问题。值得关注的是,通报公布了九起违规案件,其中有六起都发生在医院及其附属院校领域。相关负责人受到了终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责令退回项目资金,取消申报资格乃至免职等处罚。通报显示,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睿、于韬购买论文,系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的问题。中国医科大学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终止了张睿和于韬分别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计划项目、责令退回项目资金,取消二人申报基金项目资格5年,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蔡丽生、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王贞均购买论文,使用购买的论文申领科研奖励或申报研究生招生资格。相关责任人员都受到了取消申报计划项目资格以及奖励资格、给予警告处分,并追回已发放的科研奖励等处罚。其中青岛大学不仅处罚了学生,也对其导师张建立给予警告处分,并追回已发放的科研奖励。处罚最为严厉的系南京医科大学对王贞的处罚,即解聘,免去其肾内科主任,撤销其肾内科党支部书记,追回引进人才经费,取消其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奖励资格5年。六起案件中,上述五起为论文买卖违规案件,一起为违反论文署名规范问题。经查,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篇张双林为通讯作者、孙明飞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系由孙明飞完成并投稿。孙明飞未经张双林同意将其署名为通讯作者,并自行注册通讯作者邮箱与期刊联系。张双林对论文撰写、投稿不知情,但在获悉论文发表后未向期刊提出撤销其通讯作者署名。河南大学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取消孙明飞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评优评先资格3年,撤销其依托论文获取的相关项目、奖励、荣誉,并追回奖金;取消张双林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评优评先资格1年。从通报查处论文造假,到改进医生职称评定方法,正是对医疗界的学术造假乱象从多方面下手整治的体现。9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进突出临床实践的职称评定。李克强表示,现在医师职称评定没有论文是过不了关的,这是一个“硬杠杠”。所以医生们为了评定职称,把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写论文上,临床实践反倒少了。而临床医学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临床实践和临床病例非常重要。因此,要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考试评价改革,推进突出临床实践的职称评定。

论则不至

谁该为假学术期刊网站泛滥埋单

假学术期刊网站骗局,你知道吗?他们骗取作者的论文稿件,随后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甚至伪造编辑部公章向作者出具《用稿通知》……如此环环相扣,正在考验着学术论文作者的鉴别力。这样的假学术期刊网站何以大行其道,又为何屡禁不绝?假学术期刊网站泛滥,到底骗了谁,谁该为此负责?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1、假网站贼喊捉贼一边任教高校,一边博士在读,面对发表论文的考核要求,刘俊(化名)倍感“双重压力”。博士毕业前,他在网上查询到某家语言学期刊的投稿地址,于是将自己的一篇论文按要求发送到了投稿邮箱,期待被采用刊发。随后的两个月,刘俊先后被以“审稿费”“版面费”等名目要求缴纳3000余元。最后,“编辑部”告知他,“文章将发表在封三的位置,不属于正文内容,将无法出具《用稿通知》”。在朋友的提醒下,刘俊几经辗转才找到了那家正规编辑部的电话,得到的回应却是“根本就查不到你的稿子”。直到此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陷入了假学术期刊网站设计的连环套之中,“除去经济上的损失,还耗费了大量时间,耽误了事情”。根据刘俊的提示,记者在网上搜索了这本语言类期刊。前三个搜索结果突出显示了“杂志征稿”“2个月见刊”等字样,点击其中一个链接,便进入网页,期刊主页、期刊导读、投稿须知等内容清晰列出,而投稿渠道分别为邮政投稿、邮件投稿和在线投稿三类。尽管,这个网站看上去非常“专业”,但依然与纸质版期刊上所提供的网址并不一致,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的”。不仅这一家,记者先后了登陆10余个假期刊网站后发现,这些仿冒网站的域名极具欺骗性,与正规期刊网站网址高度相似,甚至有些看起来更加权威,页面制作有模有样,从期刊导读、投稿须知到在线投稿等等,一应俱全。通常情况下,仿冒网站中的期刊信息、联系人等全部是真的,只有投稿信箱是假的。“作者根本分不清网站的真假,这些假网站往往制作精良,更新及时,甚至比真网站做得还好。”从事社会科学期刊编审工作的贺宇说,为了取得作者的信任,假冒网站会在显著位置刊登《声明》称,近期本网电子邮箱被不法分子盗用,冒用期刊的名义发送采稿通知,收取审稿费或版面费,还提醒“广大作者务必擦亮眼睛,提高警惕”,真是“贼喊捉贼”。 2、泛滥成灾,却又屡禁不绝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史学学术研讨会上,“假学术期刊网站泛滥成灾的话题”刚被提及,就引起了在场期刊编辑的强烈反应。河南省某知名学术期刊编辑李轲京经常接到电话,“对方的第一句就是,请问稿件什么时候发,我钱都交了”。这让李轲京哭笑不得,又头疼不已,“不用想,肯定又是上了假期刊网站的当了”。多家期刊的编辑都表示,他们刊物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或高校、研究机构,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会给作者寄发稿费。面对一些上当受骗的作者,期刊编辑部会选择报警处理,但收效甚微。这些假期刊网站往往一开始从网络上销声匿迹,但几天过后,又以其他面目面世。被打击、暂时消失、再度出现,就这样,假期刊网站总能死灰复燃,一次次卷土重来。按照现行评价标准,学生毕业、教师或研究人员评聘职称都将发表论文作为硬性要求,排队等待发文章的人数与日俱增,而学术期刊的数量则相对稳定,有待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学术期刊之间形成了供求失衡的局面。郑州大学教授罗志敏坦言,骗子正是利用这些学者和学生急于发表论文的心理,通过以假乱真的期刊网站,干起买卖论文、代写论文的勾当,甚至伪造编辑部公章或空头承诺直接骗取投稿人钱财。据报道,2016年5月,北京警方曾打掉一利用假杂志网站诈骗钱财的7人团伙。这一团伙用假网页冒充某健康教育杂志官方网站,声称可以发表论文,但在作者汇款之后却杳无音讯。经查证,仅2016年1月至5月,该团伙就非法获利30余万元。3、网络搜索平台不应成为“帮凶”对此问题,正规期刊编辑部力不从心,搜索平台监管不力。这为假期刊网站的大行其道提供了可乘之机。“正规期刊官网仅仅是更新期刊导读,并未认真进行网站运营,还有些知名期刊甚至连网站也没有。”李轲京坦言,“我们这些刊物本身并不营利,需要靠政府、高校或研究机构的财政支撑,所以往往只能将有限的财力运用在期刊的出版上,而很少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运营网站。此外,如果需要对网址进行官网认证,还需要给搜索平台缴费,我们无力支付这个费用。”记者致电咨询某搜索平台客服,得到的回复是,如果要申请官网认证标志,一年需要缴纳3600元,包括实名实网费和年费。但客服也称,“官网认证后依然不会改变网站显示的排名,还需要进行‘品牌保护’,将对伪官网进行打击”。只是如今在某搜索平台上输入关键词“北京大学学报”,显示的第一条依然是“北京大学学报快速见刊”的字样;而更可怕的是,搜索某医学刊物,连续5页都找不到这家期刊的官网。“假冒期刊网站通常通过竞价排名的方法提高其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这是骗子实施网络诈骗的必要环节。”罗志敏为此建议,除了要依法对假期刊网站相关利益人从严处罚,还需要从规范网络搜索平台入手,让那些假期刊网站无所遁形,以此净化网络环境和学术环境,不让网络搜索平台成为假期刊网站的“帮凶”。4、只有打破“唯论文论”,才能根除假学术期刊网站我国期刊管理部门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举行过两次学术期刊的认定工作,按照公布的名单,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共有6430种。假期刊网站继续泛滥,作者防不胜防,该如何避免?“现在我们编辑部开始采用中国知网的统一投稿平台,作者上传所投稿件后,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稿件所处的环节和编辑部的办公流程。”吉林省某史学期刊编辑任奇说,这一做法将使编辑部的审稿过程更加流程化,每个步骤相比过去更加公开透明,这也是多数期刊目前采用的投稿方式之一。“不建议作者在搜索平台上直接搜索投稿地址,最稳妥的方法是找到刊物的纸质版,寻找官方网址或联系电话。”罗志敏建议,论文作者还可以进入工信部等备案查询系统,查询相关网站的真实性,或者可以先登录该期刊的主管单位官网,然后再在“举办期刊”或“学术出版”栏中找到这个刊物的链接,最后,确认投稿的具体要求以及投稿流程和方式。“发表学术论文通常需要经过投稿、初审、外审、终审,一般需要至少3个月以上的收稿周期,如果是双月刊、季刊,花费半年至一年都很常见。”任奇表示,按照正常发表的节奏,很多论文作者都等不及,他们总以为有捷径可走,可以快速发论文,一些高校甚至能给论文作者报销“版面费”。重论文发表轻工作实绩、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的不良导向依然存在,只有打破“唯论文论”,才能从根本上终结假学术期刊网站。假期刊网站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学术论文出版秩序,也是形形色色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而它们又往往打着“审稿费”“版面费”的旗号以实现敛财。罗志敏担忧:“如果放任这种行为继续发展,势必助长论文买卖、代写等行为的发生,也会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创新。”

不纯于德

「两会声音」省政协委员王胜昔:创办中医文化论坛、加快推进张仲景国医大学建设、让中医药文化永不落幕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中医药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构成,除了治病救人还囊括了中国上古到先秦以来传统哲学指导下的文化实践。河南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渊薮,如何进一步挖掘弘扬以张仲景为代表的河南中医药文化呢?河南省政协委员、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王胜昔的回答是:打造“中医论坛”金字招牌,创办张仲景国医大学,创办《仲景文化》学术期刊。为什么说河南在中医药文化方面德高望重?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由术到学,由单一到体系的集大成者。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医鼻祖、大家,从黄帝算起,扁鹊、华佗、孙思邈等莫不是生长或生活、行医在中原,而发祥于南阳的医圣张仲景及其创立的汉方则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典范,是河南的骄傲。中医药在汉代以前是“术”,发展到汉代,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标识,才渐具体系和理论,成为“学”。是以中医被称为汉医,中医方被称为汉方,张仲景被称为医圣。这是历史给河南的巨大财富。河南拥有以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这决定了河南在继承、传播、宣传和推进中医药文化中的话语权,决定了河南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所拥有的地位。论坛、大学、客户端 让中医药文化永不落幕王胜昔建议从文化高度,每年组织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包括国内外研究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史、 “一带一路”、特色城镇建设等门类的国家级智库专家学者的高端论坛。集中研讨中医药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国际交流融合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研讨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影响力,像打造河南新郑黄帝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一样,最终把“中医论坛”办成每年一届的国际汉医药交流朝祖大会,创建国家中医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此外,加快推进张仲景国医大学建设。建议省里组织教育、财政等部门成立专门推进委员会或者领导小组,不遗余力加快建设。办一个《仲景文化》学术期刊、网站、客户端,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仲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