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度河南20家省医学重点实验室揭晓恐怖湖

2020年度河南20家省医学重点实验室揭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医学重点实验室是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健康领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基地。11月18日,省卫健委公布了2020年度河南省医学重点实验室名单。经过申报、答辩评审及现场考察等程序,我省有20家实验室获评“省医学重点实验室”,20家实验室获评“医学重点(培育)实验室”。根据规划和部署,2020年,各实验室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确定实验室的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从实验室硬件建设、科研能力、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及实验室发展计划与目标等方面明确并量化考核指标;同时,依托单位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倾斜,以保障医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老泥妹

河南第二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建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刘晓波12月2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为加强我省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近日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卫健委和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文件,确定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5家单位在肾病、儿科疾病、呼吸疾病领域分别组建第二批次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截至目前,我省已有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家,涉及9大疾病领域。在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应用嵩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筛查机器人辅助诊断。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任务是加强临床研究平台建设,重点搭建健康医疗数据、成果转化等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制定临床研究标准规范,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整体提升本领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河南省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作场景。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批次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启动建设将进一步满足我省疾病防控战略需求,成为整合集成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创新力量的重要依托,为优化组织实施相关疾病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河南省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内,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生殖医学研究工作。据了解,我省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自建设以来,不断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我省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中,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嵩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筛查机器人、超广角扫频激光OCT、遗传性眼病诊断试剂盒等眼科先进诊疗器械与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成绩突出,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河南省妇产疾病(生殖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人胚胎发育染色质海湾与表观基因组重启新理论,创建了临床成效良好的源头阻断遗传性疾病子代传递阻断技术体系。河南省妇产疾病(围产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了覆盖全省妇幼信息管理平台及围产期疾病三级防控体系,有效降低了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对预防出生缺陷做出了突出贡献。

千寻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来院考察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来院考察日期:2020年09月02日9月1日上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文贞书记、任孝德副院长,率科技处、中药研究所以及文献研究所负责人一行,来我院考察交流中医药科研院所管理运行模式及经验。王佩娟院长在门急诊16楼会议室热情地接待了周文贞书记一行。方志军副院长及相关职能科室、研究室负责人一同出席会议。会上,王佩娟院长首先向前来考察的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结合对方重点考察需求,分别从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及中医药局项目申报、院内科研成果转化、院内制剂研发、科研绩效、一期临床建设以及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经验及所获成果向周文贞书记一行做了详细介绍,双方深入交换分享管理经验。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各位来访专家对我院的科研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会后,周书记一行参观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口服制剂释药系统研究室、细胞与分子生物研究室、转化医学研究室和一期临床研究室。【来源: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不为福先

为了亿万父老乡亲——写在郑州大学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年之际

郑州大学主校区鸟瞰图魏洪波摄郑州大学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年校友云返校活动现场魏洪波摄□史晓琪从1928年医学教育诞生,郑州大学已经整整走过92年的办学历程,迈入百年建设高校新征程。2000年7月10日,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强熔铸,掀开了郑州大学建设发展的新篇章。一代一代郑大人挺起脊梁,求是担当,不忘办人民满意教育初心,向亿万父老乡亲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为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6月18日是郑州大学的校庆纪念日,在郑州大学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年校友云返校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以《为了亿万父老乡亲》为题,深情地回望过去,自信地展望未来,努力以出彩答卷回应亿万父老乡亲的美好期待!92年的历史沉淀,郑大人的“求是担当”郑州大学的发展经历了1928年以来的92年办学历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起步建设阶段,1928年到1996年,合校前的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都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本硕博的培养。第二个阶段是高水平建设阶段,以老郑州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为标志,20年的“211工程”建设,20年的高水平发展,也使得我省唯一“211”载入史册。2016年开始的第三阶段从我省布局“双一流”建设,到2017年9月国家把郑州大学列入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序列。郑州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郑州大学乃至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新征程。医学创始。郑州大学医学的创始源于1928年,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1984年河南医科大学成立。1928年,医学的几位创始人,在河南办了医学的本科教育,开创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抗战时期,医学院辗转多地、救苦救难,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也形成了郑大人最初“求是担当”的集中表现。林州记忆。林州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周恩来总理指示在林州建立食管癌防治的研究基地。当时河南的医疗队以河医专家为主,到今天60多年来,他们依然奋斗在食管癌防治的战场上。老河医。老河医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1952年院系调整,1958年整体搬迁至郑州,1984年更名河南医科大学。老河医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最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际上是一个医疗集团,3个院区床位超过1万张。在最新的“复旦版”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上,郑大一附院位列第22。学科高地,从医药院到医学科学院。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2年,2007年由原“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更为现名,早期有沈琼先生、买凯老师、杨观瑞老师等一批代表人物。2014年,郑州大学创立医学科学院——国际化示范学院,集学科、科研、研究生培养于一体,英国医学科学院尼克·莱蒙院士为院长。郑州大学的医学培养了两位院士校友,阎锡蕴院士和王俊院士都是郑州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征武汉,最美逆行者。今年疫情突发,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系统有192位同志支援湖北,新华社记者拍了郑大二附院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征时的照片,并向全世界发了通稿。他们坚定的眼神,在大难面前的承担和情怀,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郑州大学创立。在1954年—1956年期间,经历了山东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的发展足迹。创始校长是嵇文甫先生,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河南学术界一面伟大的旗帜”。原郑州大学在河南的高等教育历史上,特别是郑州大学作为河南唯一“211工程”建设高校,非常具有标识性,确立了郑州大学河南高等教育标杆的地位和作用。院士的选择。霍裕平院士为什么选择郑州大学?当时,他作为著名科学家选择了郑州大学,一个是他对教育的挚爱,更确切地讲,是对河南教育的热爱。霍裕平院士的父亲霍秉权先生是物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学大家,他创始了郑州大学的物理学科和物理系。后来,霍裕平院士又接过了接力棒执教郑州大学,成为第一位到河南省高校任教的全职院士,院士选择成就了服务郑州大学的佳话。五位院士。吴养洁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河南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今年已经92岁高龄,仍然坚持到实验室工作。郑大化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丁奎岭院士、刘中民院士、席振峰院士和李朝军院士4位院士。先生意愿。钟香崇院士80岁的时候到郑州大学工作,开创了郑州大学的高温耐材研究。先生在生命弥留时刻,遗愿是把他全部的积蓄捐给学校,令人深受感动。这种支持和鼓励、这种精神力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校友企业。建业集团的胡葆森校友曾说:“我开个头吧,捐款支持母校的发展。”他有个很好的理念,就是坚持深耕河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商集团的张敬国校友捐了1.1亿元的资金给郑州大学,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母校是感情归宿”的深厚情感。原郑州工业大学创立。从1958年新乡师范学院设化学工程系,到1959年的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参与成立河南化工学院,一直到1963年,基于原郑州大学工科为主的郑州工学院的创立——原化工部六大学院之一,肩负了河南工业化的责任。化工六院在老化工的高校里面具有特别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服务产业。上世纪70年代的郑州工学院,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小氮肥厂,50年后发展至年产超过50万吨的先进的现代化合成氨企业,在我国香港和新加坡上市的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1992年成立校办企业“郑州乐喜施磷复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996年,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首批30家)。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生物乙醇大省,郑州大学马晓建教授团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升式发酵罐,打破技术封锁,建成年产2000吨我国最大黄原胶厂与年产30万吨变性燃料乙醇生产厂,成为国内三大燃料乙醇基地之一。橡塑模具。自1987年开始,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30多年发展,建成“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轻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与模具学科引智基地“111计划”。申长雨院士主持开发的神舟系列宇航员出舱面窗关键防护装置,突破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的关键技术,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工程安全。王复明院士负责的地下工程研究院设立了基础工程安全与防护、高性能建筑材料与结构性能提升、水工程系统安全运行与风险调控3个学科方向。在基础设施水灾变机理及防治、地下管网灾变防控、高性能纤维复合建筑材料、城市洪涝灾变等领域国内领先,获批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3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黄河堤坝安全防护、南水北调主渠道防渗抢险、城市地下管网灾变防控、流域水生态整治等400余项重大工程,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成立坝道工程医院并逐步形成网络化技术服务体系,显著提升郑州大学影响力。环境治理。郑州大学在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两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基于两级分离反应器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及装备和基于芬顿流化床反应器的催化氧化处理技术及装备,应用于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能够彻底治理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并实践了基于水质目标管理与生态健康恢复的治理模式,研发了一批工业点源治理关键技术、城镇及农业污染控制技术、风险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并在淮河流域进行示范应用。郑州大学92年的办学历史,留下的历史痕迹就是“求是担当”,也是郑州大学的校训,求是体现实事求是、科学精神,担当体现履职尽责、家国情怀。所以郑州大学每年的毕业典礼,都设计了毕业宣誓环节。“牢记民族复兴与郑大人求是担当的历史使命,秉持‘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郑大校风,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砺学明理,塑造自信、开放、尊重、坚韧的郑大品格,努力成为一名奋发有为的时代青年。”这个毕业誓词为未来的郑大人成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遵循。千禧年的世纪献礼,三强熔铸,和合有为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高考学生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河南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郑州大学承载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和期待。回望历史,2000年7月新郑州大学的成立,是在中原大地上,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上,为河南亿万父老乡亲献上的一份世纪厚礼。铿锵誓言。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重视郑州大学的建设发展,“河南经济基础薄弱,是穷省办大教育,但我们砸锅卖铁也要办好高等教育。”“就是脱裤当袄,也要把郑州大学办好。”“砸锅卖铁、脱裤当袄”这两句话掷地有声,展现了办好河南高等教育的信心和决心。美丽校园。新校区的奠基是郑州大学走向新世纪、走向未来的起点。郑州大学总占地面积5700余亩,主校区(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占地4200亩,南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7号),东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40号),新成立的农学院西校区,形成了一主四辅的五校区办学格局,为郑州大学办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综合性大学。郑州大学经过合校20年快速发展,形成了理工文医农12大学科门类均衡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学校有51个院系,116个本科专业,3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居全国高校第22位)、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最大本科教育。郑州大学目前是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大学,本科生5.1万人,研究生1.9万人,留学生2500人,培养了河南近二分之一的博士、近三分之一的硕士,提供了近二分之一一流大学升学名额。郑州大学办学声誉和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9年在河南理科分数线超出一本线83分,文科超48分,提前批临床医学超110分,实现了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全国招生。郑州大学目前有近百万校友,在近四届院士评审中,有8位郑州大学校友和教师当选院士,其中有5位本科毕业生。人才聚集高地。郑州大学作为区域人才聚集的高地,现有教职工5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学部委员16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教授74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00余人,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以“杰青”“长江”等为学术带头人、以青年博士为骨干的人才队伍。河南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高地。郑州大学已经成为河南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高地,形成了较完备的研发平台。郑州大学的国家基金项目去年突破300项,社科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第2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第31。社会服务体系。郑州大学拥有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其中医疗服务体系10家直属和附属医院开放床位近3万张,代表了河南的医学学科水平和医疗水平;工程服务体系包括地下工程、民用建筑,建设科技集团年产值超过6个亿;智库服务体系,共建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成立郑州大学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连续多年发布《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郑州大学合校20年来,ESI前1%学科从0到8个,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从4位到16位,博士学位教师从200人到2500余人,研究生从1200人到近2万人,本科生从2.9万人到5.1万人,一级博士点发展到33个。20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州大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和教育部“部省合建”高校行列,实现了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新时代庄严承诺,“一流”是干出来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迎来的新的机遇。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流大学”目标定位与建设方案特别的承载。《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里特别提到,郑州大学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承载着中原大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呼唤,承载着河南亿万人民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承载着地方大学由大变强的重托,承载着中原崛起、民族复兴的国家意志,是郑州大学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长远建设目标。总体目标。郑州大学的一流建设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围绕河南资源与产业优势,服从国家整体发展需要,打造优势特色学科高峰。到本世纪中叶,一批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师,建成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术创新、社会服务、办学声誉达到世界一流。以一流学科为代表,一流师资为标志,一流文化与治理为根本,为中原崛起、民族复兴、人类进步培养一流人才。“三步走”战略。郑州大学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2017年至2020年定为总体布局阶段,建成国家一流大学;2020年至2035年,定位为全面建设阶段,建成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定位为快速发展冲刺阶段,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017年以来,郑州大学确立了“三大任务谋一流,三项改革促一流”的三年攻坚任务,聚焦学科建设与学校治理,确保在第一轮一流建设动态调整中站稳脚跟,成为国家一流大学,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三大任务”。郑州大学制订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明确了三大任务:完成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推进研究型大学的治理结构和文化建设,学术产出、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到2020年,有2—3个学科进入或逼近ESI前1‰,8个学科进入ESI前1%,郑州大学排名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布局。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绿色催化、资源材料、中原历史文化、工程安全与防灾、绿色高效农业,是郑州大学自定的6个一流建设学科。这6个学科的确定,一方面是基于学校的学术产出基础,另一方面是根据河南发展需要和资源优势。郑州大学结合河南农业大省省情,抓住机遇部署了农学,形成了理工文医农的学科布局。治理结构。郑州大学基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通过布局推进学科调整与治理体系建设,涵盖一流学科群(方向)建设、平台学科群建设、学科门类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制度建设,搭建了以学科为导向的研究型学院组织架构,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平台机制、校地协同的项目机制。“三大改革”。郑州大学强力推进“三大改革”,即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改革与建设、研究型大学治理改革与文化建设、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加快学校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法人学术单位和科教融合。作为地方大学,郑州大学积极整合资源,探索与科研院所等法人学术单位合作新机制,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协同推进。通过科教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与郑州市“中心城市一流大学”合作,围绕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郑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人才培养。郑州大学积极推进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稳定本科规模,扩大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不断拉高人才标杆,努力满足河南学子上好大学的夙愿和渴求。“一流大学”建设成效与验收大考路径与遵循。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郑州大学提出了两个维度:价值塑造、知识塑造。价值塑造就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知识塑造就是基于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人才培养,从中国问题出发,形成中国认识与知识体系、中国方案与应对,回应并解决现实问题。建设成效。郑州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以来,坚持学术引领,推动学科快速发展,ESI全球前1%学科达到8个,全球学术机构排名636名,临床医学排名1.55‰,化学1.56‰,材料科学2.32‰。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郑州大学4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数全国排名37位;2020年USNews大学排名,全球794位,8个学科入选;最新自然指数排名,国内高校37位,国际高校170位。以“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一流学科为例,医学科学院确立了全国医学唯一国际化示范学院的地位,获批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文化引领。在学科建设和治理改革的同时,郑州大学倡导大学的文化引领,提出了1928年作为郑州大学办学起始年,并且得到广泛认可。2018年,郑州大学以举办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为契机,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办学90周年纪念活动,凝练了校训“求是担当”,倡导“追求卓越”的郑大(荷球)精神,弘扬“勿忘人民”的郑大情怀,形成了郑州大学的文化内核。治理体系。郑州大学聚焦大学文化,形成历史与文化认同;聚焦学术架构,育学科、建组织;聚焦管理机制,推改革、调职能;聚焦制度建设,促规范、强保障;聚焦智慧校园,提标准、强服务,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内部治理体系。中期评估。郑州大学围绕“双一流”建设阶段目标,以一流引领整体、以转型推动发展,各项建设任务推进有力,成效显著。3年来,郑州大学基本完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布局,大学治理结构改革、师资队伍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学术产出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双一流”建设各项指标达到中期建设预期目标,部分指标提升明显。当前,郑州大学进一步聚焦、强化一流学科特色,产出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完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确保通过今年年底的第一轮一流建设验收。“一流大学”未来发展与“新基建”国家超算。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是科技部批复建设的第7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主机系统已于5月初完成Linpack测试工作,实测计算能力进入国际TOP10水平。郑州大学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需求,构建河南特色的应用生态,充分发挥超算中心算力支撑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新基建”。郑州大学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科研平台建设。第一个是智能传感(MEMS)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河南装备制造典范。第二个是关键金属与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推进“材料制造+装备制造”,打造河南现代制造新引擎。第三个是黄河实验室,布局筹划黄河基础理论与技术实验室、黄河水生态科学实验场等,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程基础研究高地。第四个是嵩山实验室,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高地。第五个是郑州大学大学科技园,目标是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打造科研产业孵化的新窗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郑州大学的光荣使命,是亿万河南父老乡亲的殷切期盼,是全体郑大人的共同梦想。一代代郑大人求是担当、接续奋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92年办学铸就了河南高等教育标杆,20载融合形成综合性大学发展新格局。郑州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奋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以出彩答卷回应亿万父老乡亲的美好期待,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八恶人

河南组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原标题:河南组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记者李季)近日,河南省科技厅会同财政厅、卫生健康委和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文件,确定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5家单位在肾病、儿科疾病、呼吸疾病领域组建第二批次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截至目前,该省已有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家,涉及9大疾病领域。据了解,河南省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自建设以来,不断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中,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遗传性眼病诊断试剂盒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李季)责任编辑: 小云【来源:健康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坏老板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临床教研基地更名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仲景学院

热烈祝贺王付教授临床教研基地更名为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仲景学院。王付(1958.7~,又名王福强),男,河南省济源市人,研究生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医学硕士,全国著名经方大师,教授,主任中医师(执业单位/地点: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中医门诊),博士生导师,仲景国医示范导师,河南省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博硕论文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连续被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被评为“教学名师”,原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河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带头人及学科主任。王付教授现任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院长、加拿大整体医学研究院名誉副院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及经方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及经方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连任河南省中医方剂分会主任委员。

明见无值

医学科技创新哪家强?2019年度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绩效评估出炉

大河网讯(政务记者 康世甫 实习生 李俊瑶) 2017年12月,河南省组建首批9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9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营以来,在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整体提升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情况如何?7月4日,大河网政务记者从河南省科技厅获悉,2019年度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绩效评估结果开始公示。据悉,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设立,目的是为加强全省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这9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都是河南省专业优势明显的医疗机构,并且在相应领域牵头主持过国家或省科技计划临床研究项目/课题,具备开展国际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能力及平台,能够建立覆盖全省主要区域、与基层医疗机构紧密协同的研究网络和普及推广网络。此次绩效评估,河南省妇产疾病(生殖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妇产疾病(围产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眼科疾病(角膜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骨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家考核等次为优秀,河南省恶性肿瘤(食管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传染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妇产疾病(妇科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传染病(艾滋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家考核等次为良好。

烤鸭香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郑州召开

11月28-29日,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筹备工作、章程和秘书处办事机构设置、会费标准等有关报告,投票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河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王海亮当选为会长,筹委会召集人仝海洋当选为秘书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河南省工商联原主席梁静、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俊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智民、河南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张正德、第十三届、第十二届、第十一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中国中医药报社主任记者巨锋、开封市妇女儿童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张宛红、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河南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卢光辉等有关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并讲话祝贺大会召开。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河南省工商联原主席梁静女士致辞大会还收到国医大师唐祖宣教授发来的视频贺词,以及兄弟协会河南省中药材协会贾少谦会长到会祝贺。来自全省18个地市与105个县级中医药领域的会员代表400余人参加了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李俊德副会长致辞据了解,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是由河南天明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72家单位和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业务主管,河南省中医药领域专家、科技工作者与热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依法由河南省民政厅批准登记成立,服务于中医药行业和地方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主要业务范围是学术交流、理论研究、产业促进、技术推广、咨询服务。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张智民副主任致辞河南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张正德同志致辞第十三届、第十二届、第十一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博士致辞该会的宗旨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贯彻党和政府有关发展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团结广大中医药界同仁和热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积极开展中医药界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促进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提高我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服务。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河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王海亮同志致辞在本次大会上,特别成立了临时党的工作小组,为本次大会提供组织保障。全体与会代表深刻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国中医药大会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加快推进河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而不懈努力!大会现场大会还举行了首届国医名师论坛。全国中医妇科名师褚玉霞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孟毅教授作了主旨报告。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杜廷海教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管委会主任孙永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周运峰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院级领导韩颖萍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中医院党委委员、理事长庞国明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阳张仲景健康养生研究院院长刘世恩教授等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本次大会由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主办,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明中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河南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九鼎锐创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河南同和堂健康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介者移画

国家级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落地河南,全国仅两家

大河网讯 (政务记者 康世甫 通讯员 常存涛)又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地河南!10月1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举行。首批国家级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全国共两家,另一家是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据介绍,该实验室由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申报,在近3年的时间里,先后顺利通过国家药监局的资料审核、答辩评议、现场核查和成绩公示,最终从全国78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正式通过认定。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药产业源头、中医治疗的基础,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实验室将围绕我省药品创新发展和科学监管,在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和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的技术问题,为推动我省药品监管科学化、现代化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据了解,作为中药资源、中医药传统文化和中药产业大省,河南省以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等四大怀药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名扬中外。该实验室的成立,除了提供药品监管技术创新支持,还将成为全省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器,为推进我省大宗中药材种植和中药饮片加工规范化、中药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由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材产业强省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期而后可

省医获得“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分中心”授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通讯员 崔冰心 马珊珊记者12月4日获悉,日前在温州举行的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会暨首期临床研究高级研讨班上,河南省人民医院正式授牌“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分中心”,是我省眼科领域唯一获批授牌单位。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我国最高水平的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载体和平台,主要面向国内疾病防治需求,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医疗机构为主体、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创立的集临床、科研、教学、防盲为一体的眼科研究所之一,隶属于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3月,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正式更名为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单位,也是河南省眼科中心、河南省视光学中心、河南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眼科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眼科药理与治疗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眼库、《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等依托单位。“医院将以此次加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契机,规范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平台建设,切实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拓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同时,还要不断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教研企协同,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全省眼科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水平,为中原人民眼健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省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