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重磅!河南这所高校团队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周緤

重磅!河南这所高校团队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近日,郑州大学物理学院青年教师刘凯凯博士、单崇新教授团队在水溶液中碳纳米点磷光发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Ultralong and Efficient Phosphorescence from Silica Confined Carbon Nanodots in Aqueous Solu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材料领域权威期刊Nano Today(影响因子:16.582)。郑州大学为第一单位,物理学院博士生梁亚川为第一作者,生命科学学院苟闪闪为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学院刘凯凯博士、单崇新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高艳锋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梁亚川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苟闪闪刘凯凯,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碳基纳米材料的合成技术,光学特性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站前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二等资助、郑州大学拔尖博士启动基金等多个项目。单崇新,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截止到2020年3月,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论文被引用55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研究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高艳锋,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免疫与药物化学的交叉领域研究。是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获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中国药物化学年会青年学者优秀报告奖等荣誉。碳纳米点(Carbon Nanodots, CDs)与金刚石同作为碳家族的重要成员,在生物标记、光电器件、信息加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此外,碳纳米点表面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其内部的氢键相互作用可以稳定其三重态,并促进载流子的系间窜越,使其表现出优异的室温磷光发射性能。但由于三重态激子不稳定,在水环境下容易被自身的分子振动和水中的溶解氧消耗掉,因此绝大多数磷光现象都是在固态条件下实现的,如何在水溶液中实现磷光发射仍是难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将碳纳米点嵌入到亲水性二氧化硅基质中。由于二氧化硅的亲水性、对碳纳米点的限域效应,以及与外界环境的隔绝作用,实现了碳纳米点在水溶液中的室温磷光发射,其磷光寿命为1.86 s,磷光量子产率为11.6%,水溶液中裸眼可见的磷光发射时间超过10 s,为当前报道的最好结果。由于制备的磷光碳点高的信噪比和超长的磷光发射,团队计划将其应用于生物医学标记领域,有望推动磷光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拓展碳纳米点在余辉生物成像中的应用。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官网、ScienceDirect官网、郑州大学物理学院、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所死不同

关于延长2020年科技期刊部分项目申报时间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国科协采购管理操作规程》(修订)相关要求,2020年科技期刊部分项目申报时间延长至2020年5月7日。具体项目如下:1.《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编印(项目编号:2020XFKJQK01)2.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小型学术研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期刊产业发展(项目编号:2020XFKJQK09-01)3.卓越行动计划项目服务保障支撑工作(项目编号:2020XFKJQK11)请各申报单位登录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项目申报系统,按照项目管理平台用户手册进行注册申报。(http://kjst.castscs.org.cn:8081/projectmanage/index.html)业务联系人:刘丽英、白小晶技术咨询人:袁涛附件:项目管理平台用户手册(关注“学会服务365”下载附件)来源 | 科技期刊发展促进处供稿版权保护声明: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无思无虑

关于延长2021年科技期刊项目申报时间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国科协采购管理操作规程(修订)》相关要求,2021年科技期刊项目中部分项目申报时间延长至2021年4月6日17:00,具体项目如下:拟申报单位下载附件申报书进行填写并签字盖章,同时报送申报书纸制版及电子版(二者内容须一致),word电子版、签字盖章扫描版PDF文件发送至项目联系人邮箱,纸制版加盖单位公章,项目负责人、法定代表人签字并签署意见的原件6份,连同其他有利于立项的材料寄送至相应地址。截止时间2021年4月6日17:00,以申报电子版文件和纸制文件发送时间为准。项目1,2,业务联系人:朱天宜联系电话:010-62128879申报书电子版收件邮箱:kjqk@cast.org.cn纸质版申报书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东501室(100081)项目3,4,业务联系人:白小晶联系电话:010-62103356申报书电子版收件邮箱:qkxmc@cast.org.cn纸质版申报书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西301室(100081)附件: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项目申报书(原文链接:http://www.castscs.org.cn/article/7811140293488640)来源 | 科技期刊项目服务处供稿

皇女

突破!近日,河南这所“双一流”高校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国际顶尖期刊!

近日,郑州大学化学学院青年教师岳新政副教授和刘仲毅教授课题组在缺陷工程体系电解水产氢和产氧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Hydrogen-Etched Bifunctional Sulfur-Defect-Rich ReS2/CC Electrocatalyst for High Efficient HER and OER"为题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Small》(IF:11.459)。博士研究生庞青青和牛株琳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化学院岳新政博士、刘仲毅教授,材料学院易莎莎青年教师为通讯作者,郑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岳新政,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光催化、电催化、光电催化等。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作为重要研究者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111引智'"、"国家重点项目"、"自然科学面上项目"等项目研究中。刘仲毅,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在苯选择性催化加氢制环己烯、绿色增塑剂领域做出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取得了系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在SCI收录国际杂志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易莎莎,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性能光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其在光(电)催化领域方面的研究等。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9篇,另有10余篇合作论文发表;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该研究设计并制备了不同温度和时间氢刻蚀的ReS2/CC电催化材料,目标材料在0.5 M H2SO4电解液中产氢和1 M KOH电解液中产氧,达到10 mA cm2的电流密度所需要的过电位仅为42和290 mV。此外,目标材料在长达100 h的电解水测试中性能一直保持稳定,表明该材料具有出色的稳定性。一系列的表征数据证明随着氢刻蚀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S原子不断缺失形成空位缺陷。S缺陷的引入改变了反应位点周围的电子排布、增加了反应活性位点的数量、促进了中间产物的吸附,极大地提升了催化剂的电解水活性。该研究为阴离子缺陷材料的设计及其在各种电催化材料上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课题组在电催化研究领域上的一大突破。该研究得到了河南省科技杰出人才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及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启动基金的支持。郑州大学录取结果查询方式介绍方式一:登陆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官网查询方式二: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号按要求绑定信息后,被录取的同学将在第一时间收到录取信息的推送,并支持生成"录取喜报"。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绿色催化中心)官网、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

女奚患焉

关于对2020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宣传推广项目评审结果进行公示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根据《关于开展2020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宣传推广项目申报的通知》(科协学函刊字〔2020〕75号),通过公开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选等程序,产生了拟入选项目(详见附件)。按照相关规定,拟对入选项目自7月31日至8月6日进行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实名反馈至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期刊出版处(联系电话:68571884,联系人:张庆)。附件:(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附件详情)2020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宣传推广项目评审结果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2020年7月31日来源:中国科协网

一草一木

市科技局组织召开科技期刊平台建设座谈会

4月12日,市科技局组织召开“科技期刊平台”建设工作座谈会,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陈禾,清华学报编辑部主任张莉,北京兆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兆彦,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科研处处长、相关学院院长及安阳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网络公司和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李洪主持。科技期刊平台建设是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牵头,我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安阳豫翔计算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具体实施,项目目标是搭建期刊数据加工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清华大学出版社将期刊数据运营、内容编校、内容标注等工作下沉到安阳来完成。这将进一步增加安阳就业岗位、提升安阳科技人员论文创作水平,集聚高层次人才、促进安阳知识性经济发展,也将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城市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座谈中,与会人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围绕如何办好科技期刊平台进行了研讨交流,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表示,科技期刊平台落户安阳,对安阳来说是千载难逢的转型发展机遇,一定会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来源:安阳科技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恐怖秀

无惧极端恶劣环境!河南科研人员最新科研成果被国际公开发表!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可穿戴柔性压力传感器在电子皮肤、人机交互、运动检测和人体健康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日前,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基可穿戴柔性传感器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该论文题为“Lightweight, Superelastic and Hydrophobic Polyimide Nanofiber /MXene Composite Aerogel for Wearable Piezoresistive Sensor and Oil/Water Separation Applications”,第一作者为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刘虎副教授,第一学生作者为2018级硕士研究生陈晓玉,通讯作者刘虎副教授、刘春太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潘曹峰研究员。刘虎副教授目前,对于可穿戴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提高传感器的响应性能,而往往忽略了对传感器在不同实际工作环境(如正常或极端的机械变形、温度变化等)下性能的研究。刘虎副教授的研究选用耐高温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PINF)作为骨架,水溶性PAA作为粘结剂和碳化钛MXene纳米片作为导电填料,通过环境友好的冷冻干燥和热酰亚胺化工艺构筑了超轻、超弹、疏水并具有特殊的“层-架”结构的PINF/MXene导电复合气凝胶。该材料表现出超低的压力探测限、宽响应范围以及优异的机械耐疲劳性,尤其在液氮、高温等极端恶劣环境下也具有稳定的传感能力。该研究为制备高性能可穿戴柔性传感材料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基于优异的疏水性和特殊的泡孔结构,所制备的导电复合气凝胶在油水分离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1”引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首批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4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设有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硕士点,拥有“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国家111引智学科创新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及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等,是我国材料成型和模具技术领域理论研究、技术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相关产业技术发展主要基地。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5人,教师中85%具有博士学位。中心主任为著名塑料加工专家申长雨院士。学科拥有先进的现代材料制备及分析测试仪器设备,为进行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微观结构分析及性能特征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科还在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多个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学科科研领域包括:(1)模具及高分子材料成型。包括塑料成型过程模型化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中跨尺度建模和计算,塑料制品的成型及模具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高分子成型、结构、性能及功能;(2)高分子材料功能化和高性能化。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近年来,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973、国家863、国防973、“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等30余项,横向项目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2007年,中心完成了“神七”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的研制,得到解放军总装备部的高度肯定,作为全国20个获奖集体之一,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励。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滴雨成溪

三物

中国科技期刊现状: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学家说了算

戴着“行政化”脚镣跳不了“市场化”的舞——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三)本报记者 操秀英科技期刊发展是中国科技界心中的一根刺。近期的一次香山会议再次聚焦“中文科技期刊”。记者十多年前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时,委员们就在讨论这一话题。近几年,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出版社,再到科技界,召开过各种会议,希望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但收效甚微。“我们也想改变啊,可哪有那么容易。”来自中科院某所期刊联合编辑部的文杰(化名)道出了大家的无奈。为什么会“原地踏步”?在业内人士看来,行政化管理是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学家说了算“我们研究所有3种期刊,几年前就在考虑将它们分成不同层次,分类发展满足不同受众需求。但报到上面不同意,不是编辑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文杰说,有关部门对期刊的管理甚至细致到每个编辑每年要有多少个小时的业务培训,而且培训内容都有严格规定。“我感觉国内科技期刊的压力近几年越来越大。”一家中文核心期刊的编委陈冬(化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究其原因还是期刊没有自主权,这就导致层层管理和限制,几年前我们就考虑出英文期刊,但由于领导意图、审批等原因,这件事现在还没做成。”正如陈冬所说,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的三级管理体系。“很长一个时期,行政化配置刊号资源,考虑部门需要多于考虑学科发展和期刊产业需要。办刊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还存在一些不太必要的行政干预,连改个刊期都要层层报批。”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所谓的质量管理则停留在编辑规范层面,比如错别字、印刷错误等,重点不是学术把关。办刊人员缺乏积极性 质量堪忧“通常在这些挂靠单位中,期刊部门是最不受重视的,工作人员也没什么动力把期刊做好。”陈冬坦陈,“以前主管部门对期刊有一定拨款,但现在这部分经费基本没有了,基本都要自负盈亏,有些甚至要求盈利。”他说,在行政化管理让市场化运作受限的背景下要求赚钱,这让期刊管理团队疲于应对。“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下一步怎么做,怎么吸引好的稿源,只能做好眼前的事。”“我们的主管部门是要求期刊上缴利润的,而且每年的指标都在增长。”一份材料领域核心期刊的负责人周木(化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我们这里,期刊被当成一个创收的部门。”受行政管理和利润指标双重约束的期刊很难放开手脚发展。“像我们这样的杂志收入主要靠版面费,但也不太可能一直提高版面费,这样就更难吸引到稍微好点的稿源了。现在这种状况下,更不太可能扩充团队,去做更多事情,只能得过且过。”周木说。周木所在的这类期刊虽艰难,但大多依托一个行业或挂靠在掌握一些资源的院所、行会下面,尚能勉力维持,还有一部分大学学报类期刊的质量和生存更是堪忧。“中国大概有500种大学学报,这类期刊在中国知网分类体系里被归为科技综合类刊。历史上看,它们主要功能是为所属高校服务,专业定位模糊,往往成为教师晋升、研究生毕业借用的工具,要提高它们的质量很难。还有刊名为‘地域+科技’这类期刊,也是同质化严重,很难办出特色。”胡升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类期刊的诞生有其历史背景。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解决出书难、发表成果难的问题,创办了一批这类期刊。它们现在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如果一些期刊论文质量和办刊经费都难以为继,应该设计合适的退出机制。”胡升华认为。生难死也难 期刊难以集群发展但期刊退出并不容易。“前两年一直都说转制,成立独立出版社,但好像刚开始就结束了,我们去年就准备了材料,后来就没动静了。”周木说。“因为刊号需要严格审批,所以它成为一个稀缺资源。很多质量差的期刊不愿意退出。”胡升华分析,有些期刊将刊号或版面转包出去,而承包这些期刊的人当然是以赚钱为目的,搞起了买卖版面的交易,根本不看论文质量,错误百出。更有甚者,造假情况也不少见。“我们曾经申报一个叫《建筑遗产》的期刊,我们还在做创刊准备时,社会上就有不法分子假冒该刊编辑部,大张旗鼓开始卖版面、出假刊,有不少人上当。”胡升华觉得这样的问题能够出现,说明市场秩序非常混乱。胡升华介绍道,近年来每年获批的新刊约50种,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需求。“想办刊的不一定办得了,办不好的也死不了。生也难,死也难。”“刊号成为稀缺资源,有的人想办期刊,有热情、有能力,但就是申请不下来刊号。”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办得不好的期刊,可以把刊号有偿利用起来,将期刊经营权“转让”出去,一样可以赚钱。武夷山认为,国内科技期刊品种的数量增长与科技论文产出量的增长严重不匹配。他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去年统计结果,中国科技人员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了49.42万篇论文,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了32.42万篇论文,即国外发表量占国内发表量的2/3左右。“假定我们的科研人员一篇稿子都不往国外期刊上投,假定每种期刊的平均发文量不变,则国内质量较高的科技期刊总量要比原先增加约2/3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发表需求。但在目前这种期刊管理体制下这是不可能的。”武夷山说。胡升华分析,市场化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据此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统计,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较为分散,5020种期刊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本期刊,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就有4205家,占期刊总数的84%。“期刊都有主管、主办、出版单位,且受属地化管理,刊号资源流动极为困难,尚未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出版社总经理彭斌举例,他们出版社曾经想与中国科学院一家外地研究所合作,对该所一份科技期刊进行升级改造,要将期刊出版单位变更为“科学出版社”,却遭遇阻碍。“期刊是属地管理,我国相关规定要求出版单位与主要主办单位必须在同一地区,出版单位不是当地单位怎么行?”彭斌说,这份合作只能搁置。

大而不多

又一篇!郑州大学李付广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学术论文!厉害

郑州大学农学院李付广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学术论文,揭示染色体倒位在陆地棉群体分化中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首次揭示倒位调控陆地棉遗传多样性,及倒位对陆地棉群体分化的影响,对于推动棉花基础生物学研究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解释陆地棉的群体分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近日,郑州大学农学院李付广研究员研究团队在棉花染色体研究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揭示了染色体倒位导致陆地棉群体分化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Extensive intraspecific gene order and gene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upland cotton cultivars》的学术论文,于7月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棉花是重要的天然纤维材料和工业原材料,与其他作物相比,棉花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解析其形成原因,对棉花的遗传改良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棉花品种是异源四倍体陆地棉,但对其种间基因组的变异知之甚少。研究团队对陆地棉种内存在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A08染色体上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该倒位区域内的单倍型可以将已发表的陆地棉核心种质资源分为两类,与利用SNP基因型重构的进化树的分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高度一致,表明陆地棉种内可能产生了分化。研究团队对人工创制的群体和陆地棉核心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发现携带倒位杂合子的棉花材料中倒位区间内减数分裂的重组率会受到强烈抑制,这种抑制作用能够降低倒位区间内的单体型密度和核酸多样性,最终导致陆地棉种群分化。杨召恩助理研究员、葛晓阳副研究员、杨作仁副研究员、秦文强助理研究员和安阳工学院孙高飞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付广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异源多倍体中不同亚基因组的整合会导致基因组的变化研究人员将高质量的陆地棉基因组的组装At和Dt与其各自的祖先种A2 (G. arboreum)和D5(G. raimondii)进行比较,相比于种内而言,基因组重排主要发生在种间,A衍生的亚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比D衍生的亚基因组更活跃。四个基因组(陆地棉与其祖先种)之间的比较在TM-1与ZM24之间,鉴定出了127个倒位,234个染色体内易位和1,893个染色体间易位,占~51.2 Mb。3个最大的结构变异来自于A08染色体,这些区域的总长度占TM-1 A08染色体总长度的 ~30%。TM-1和ZM24基因组A08染色体大规模染色体倒位TM-1和ZM24基因组变异信息比较,研究人员利用Hi-C数据进一步证实在组装的四倍体基因组的A08染色体上发现了三次大规模倒位(SV1,SV2和SV3),该倒位能够将已发表的陆地棉核心种质资源材料分为两类,与利用SNP基因型重构的进化树的分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高度一致,说明陆地棉的内部产生了分化。人物简介李付广,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兼任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长,兼任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从事棉花组织培养研究、外源目的基因遗传转化棉花研究、棉花人工突变体库构建、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验证及棉花抗旱品种的培育和机理的研究等。农学院首任院长、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先后主持的主要国家项目10项,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4篇,出版著作5部。我国第二代双价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中棉所45、中棉所47的主要完成人。2003年“棉花基因规模化转化技术体系”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建设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高效广适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第四届“河南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和第十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2008年获中国科协求实杰出青年奖。201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6年获得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郑州大学农学院郑州大学农学院由郑州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共建,是郑州大学正式建制的二级教学与科研单位。学院成立于2018年7月,学院办学基本定位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三位一体”的研究型学院,旨在围绕国家粮棉油安全战略和河南农业大省的科技需求,开展农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学院是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绿色高效农业”的主要建设单位,拥有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与生命科学学院共同建设“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校长刘炯天院士为农学院首任院长、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颁发聘书学院成立以来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发展迅速。近5年来承担国家转基因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NSFC-河南省联合基金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及国家行业公益专项等重大研究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培育特色作物新品种9个并推广、生产、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累计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28篇,其中56篇被SCI、SCIE等收录,代表性文章发表在国际专业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Horticulture research》等杂志。2018年,生物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来源:郑州大学农学院 编辑:张琪 审校:申晴

观鸟者

实力出众!短短15天,河南这所高校团队3次在国际权威期刊发文!

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近日,郑州大学在国际权威期刊连续发表3篇学术论文,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20年8月4日,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绿色催化研究中心晶态分子功能材料创新团队以"Function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effective sensors of gases and volatile compounds"为题在国际顶尖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关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MOF) 在气体传感领域的综述性论文。郑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化学学院、绿色催化研究中心李海洋博士和师资博士后赵淑娜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臧双全教授及美国罗格斯大学李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开发性能优越的高效传感器材料,对气体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 进行选择性、快速和敏感的检测,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MOF由于其较大的表面积、孔径可调、可设计的功能化位点等特点,近年来作为气体和VOCs高性能传感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该成果总结了MOF作为传感材料的最新进展和优势,对其在电、磁、铁电、颜色和荧光性能等传感方法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其作用机制,为研究者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文章通过对近年来MOF在检测氧气、水蒸气、有害工业气体和VOCs等不同分析物研究状况的概述,提出了该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河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Materials Horizons2020年8月11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金周教授团队在智能生物基包装材料领域取得阶段性科研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Inhibited-Nanophase-Separation Molated Polymerization for Recoverable Ultrahigh-Strain Biobased Shape Memory Polymers"的论文发表在材料类权威学术期刊Materials Horizons。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范国超,通讯作者为刘旭影教授、刘浩副教授和陈金周教授,郑州大学为唯一通讯作者单位。随着冷链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生鲜食品延长保存的需求大大推动了生物基高分子包装薄膜市场规模的扩大。然而,传统的包装材料多为不可降解的材料,难以回收再利用,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针对这些问题,陈金周教授团队提出了用生物基形状记忆高分子作为智能冷链食品包装材料的策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柠檬酸和脂肪族二元醇为原料,通过"抑制相分离调制聚合法"可以制备高韧性、高固定率和高恢复率的生物基形状记忆高分子。另外,该材料形状在零度以下固定,而在室温环境下可以自发恢复,有望应用于智能包装,以解决汤圆、饺子等不规则冷链食品包装材料不可降解、难回收等问题。该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111引智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平台的支持,其成果所涉及材料与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Cancer research2020年8月19日,郑州大学董子钢教授团队在世界癌症领域知名期刊Cancer research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RC is a Critical Protector agains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nd IBD-associated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该研究对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肠病所引起的结肠癌进行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带有caspase 富集功能域的凋亡抑制因子ARC(apoptosis repressor with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可以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抑制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肠病所引起的结肠癌的发生。董子钢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其在明尼苏达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王秋实博士,张天顺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 (CD),过去在西方国家的患病率远高于我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炎症性肠病是由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截至目前,其发生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阐明炎症性肠病发生机制,明确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对于降低炎症性肠病所致的结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在该研究中,作者发现ARC蛋白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DSS诱导所形成的炎症性肠病模型中,ARC基因敲除的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相比显示出对DSS诱导更高的易感性。在ARC缺乏条件下诱导的炎症负荷与免疫细胞,特别是CD4+ T细胞中CCL5和CXCL5水平呈负相关。与正常患者相比,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活检标本中免疫细胞中ARC的表达明显降低。并且ARC表达水平与CCL5和CXCL5水平呈负相关。在分子机制方面,作者发现ARC调节TRAF6泛素化的新位点:K461,该位点的发现对明确ARC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功能至关重要。作者在骨髓移植模型和AOM/ DSS诱导的结肠癌小鼠模型同样证实,ARC对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结肠癌起关键作用。明确了ARC通过调控TRAF6泛素化及下游的NF-KB信号通路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及阻断结肠癌发生。这为临床炎症性肠病及IBD所引起的结肠癌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新方向。未来,郑州大学将继续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学术前沿、国民经济主战场,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产出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网上新闻与公告、郑州大学科技处、郑州大学化学学院、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