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保研中科院!河南7个“神仙”女学霸宿舍:26朵金花集体升学深造!赵籍

保研中科院!河南7个“神仙”女学霸宿舍:26朵金花集体升学深造!

美貌与智慧并行,勤劳与刻苦为伴。2020年,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苑宿舍区7个宿舍26朵金花集体升学深造,她们分别被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大学等高校录取。本期推送,让我们一起看看这26朵金花是如何集体考研(保研)成功的。学研结合 360度准备30号楼206宿舍韩明睿:南京大学王思忆:湖南农业大学秦慧敏:上海科技大学张 凡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韩明睿:大学期间认真学习专业课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想要用优异的成绩获得推免资格,还是靠自己奋力一博考取研究生,上课认真听讲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生物学科而言,积极参加科研训练也十分必要,无论是推免面试还是研究生复试,目标院校的老师都十分注重所参与的科研训练情况。绝处逢生 调剂逆袭30号楼211宿舍徐珍珍:河南大学乔 玉:河南大学徐梦辰:兰州大学徐梦辰:考研路上的的迷茫、绝望与绝处逢生,都是成长路上的珍宝。初试成绩不佳、没过第一志愿复试线、准备调剂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信息、调剂信息迟迟没有回复……考研之路风雨兼程,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温馨小家 助我上岸30号楼213宿舍赵艳双:浙江大学杨铖璐:河南大学黄利菁:中山大学林惠玲:中山大学赵艳双:和室友一起并肩作战,在遭遇彷徨和迷茫时,可以相互鼓励。一起努力的时候,每个人心中的目标都是很明确的,大家一起为了梦想中的院线不懈奋斗。在有压力的时候,互相倾诉、互相加油打气、重拾自信。一路冲刺 满分学霸30号楼513宿舍范梦晗:东南大学顾彩梅:南京农业大学汪冰心:东北师范大学金洳西:北京协和医学院范梦晗:决定考研,确定目标,搜集资料,最后全身心的投入到考研复习。考研路上选择和室友们相互鼓励,相互合作,一起到达终点,开始一段新的征程。感谢河南大学,给予了学子们飞翔的翅膀;感谢河大的老师和同学,给予了展翅翱翔的信心和勇气。(初试总分433,生物化学150,细胞生物学127,思想政治理论78,英语78。)保考刹那 奋勇直击30号楼518宿舍赵河豫:中国科学院邓金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凯悦:河南大学陈雨雪:华东师范大学何凯悦:面对毕业去向,不少人都会很迷茫。尤其是看到身边的人已经确定目标,自己还难以做出人生规划和决定。然而,既然选择了深造,便只顾风雨兼程。在做决定之时切勿犹豫不决,要勇敢果断,然后只需不顾一切地向着目标前进,永不放弃,成功便会在不经意之时与你相遇。平常心态 脚踏实地30号楼603宿舍朱先苗:中国科学院周 彤:中国科学院石 娇:宁波大学段敬玮:浙江大学朱先苗:在保研名单出来之前,没有考虑过能成功保研,一直按照考研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考研当作必经之路,这样就不会因为保研的事情影响自己正常的考研,否则,考研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失败。所以在这里建议学弟学妹们:"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充分备考 一战上岸30号楼618宿舍张 悦:中国科学院黄 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汇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汇巧:在考研的这条路上,首先,收集目标院校信息,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可能要比努力更重要。正确认识自己以及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其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三很多同学可能还有课,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摸索,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兼顾学业内容和考研复习。同时也要适当休息,劳逸结合,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更高效地学习。不要自我放弃。考研后期可能会比较浮躁,复习不进去,就会觉得自己希望不大,但是一定不要自暴自弃,前面已经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在河南大学108年的发展历史上,最早的生命科学学科始创于1923年。由于各种原因,其办学历程曾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次完全中断。1987年,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新的生物系从零起步,重建并开始招生;2002年4月,生物系改建为生命科学学院。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理工农兼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体系完整,高层次人才汇聚,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走过了同类学院几十年的发展道路,成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一个典范;被公认为是河南大学众多学院的后起之秀和校园中的一个亮点。2017年9月,在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之际,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又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为助力河大学子进入更高学历层次深造,自"学海起航"计划之后,2019年4月,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针对2020届毕业生深造的"学海扬帆"计划顺势启动。在学院统一部署下,先后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就研考深造形势分析、研考复习准备与心理辅导等开展专题讲座,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引导助力;进行研考意愿统计,组建研考交流群,分享研考资源,集中研考优势力量;研考复试阶段,摸排初试成绩,征集复试困惑,集全院力量,撰写推荐信,提供复试建议,搜集调剂信息,做好心理安抚。大学时光转瞬而逝,从河大开始,从河大结束,又从河大继续起航。河南大学衷心的祝愿河大人永远秉持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行稳致远一路高光,顺利逐梦新的时代!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微

废上

今年,河南大学这5个“王牌专业”要火了,就业前景太好!

又到了一年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不少家长和考生对如何选择好的学校和专业,往往都是一筹莫展、无从下手,缺乏科学指导、未来规划。本期推送,将为大家介绍河南大学的5个"王牌专业",希望对大家填报高考志愿有所帮助。王牌专业1: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院)河大文学院学生作品展示:汴梁宋京,开封古城。史迹交错,俊才纵横。猗欤河大,百又八年。盛乎文院,中土之先。语言文学,渊薮中原。先生文甫,夫子嘉言。姜公亮夫,萧公一山。高山景行,文采斑斓。师者访秋,满腹篇章。师者高文,诸生所臧。师者安澜,温儒谦庄。师者锺彦,名扬四方。余者千百,斗志高昂。文拟汉魏,诗接宋唐。周生光普,大创夺银。朱生兆斌,专著开新。芝兰玉树,此间相因。钟灵毓秀,才力万钧。风华正茂,同窗如鸿。经纶满腹,夫子智丰。花径待扫,蓬门今开。隐而未现,盼君速来!——河南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司马弩河南大学文学院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其前身是设立于1923年的中国文学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缪钺、郭绍虞、罗根泽、楚图南、姜亮夫、高亨、肖一山、刘盼遂、蒙文通、段凌辰、范文澜、杜衡、张长弓、潘梓年、嵇文甫、朱芳圃、李嘉言、万曼、孙海波、孙作云、任访秋、于安澜、华钟彦、高文等一大批名师先后在此执教,历史传统悠久,学术积淀深厚。90余年来,文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著名甲骨文专家石璋如、考古学家尹达、历史学家白寿彝,著名作家吴强、周而复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河南大学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戏剧影视文学等3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综合改革试验点,该专业拥有"中国近代文学史"和"比较文学"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牌专业2:生物学科专业(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始创于1923年。办学历程曾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次完全中断。1987年,新的生物系从零起步,重建并开始招生。2011年,获批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获批"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即"111"计划);2017年9月,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11月,获批"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生物科学(理学)、生物工程(工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三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生物工程为河南省一流专业。拥有生物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相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师资中双聘院士1人,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4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近几年来,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成果产出多,科研协同育人成效显著。王牌专业3:教育学专业(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始建于1923年,是河南大学建立最早的系科之一,1927年开始招生研究生,开河南大学乃至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之先河。学院教育学、心理学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方向、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方向等五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学院还承担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实行"3+1+2"模式培养。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博士学位获得者占专任教师总人数近80%。教育学、心理学均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教育学科在河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获批为省级特色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的好成绩。学院培养了大批专家学者和一批批的管理干部,学生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王牌专业4: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学院)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河南省成立最早的高等艺术学府,是河南省唯一具有本硕博完整学生培养体系的音乐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省特聘教授、黄河学者3人,教授、副教授61人。拥有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音乐与舞蹈学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音乐学、音乐表演等5个本科专业。学院学科优势突出。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获得B-,在全国综合性大学排名中位居前列。学院基础条件优越,拥有建筑面积16800多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琴房楼和价值近千万元的教学设备,资料室收藏专业书籍、谱集8万余册。王牌专业5:美术学专业(美术学院)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学肇始于1949年,后历经院校重组、系科合并,一直是河南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根基和主脉。现有美术学(省级一流专业)、书法学、绘画、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省级一流专业)、环境设计、动画7个本科专业;拥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授权点;拥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美术学院秉承传统、继往开来,名师荟萃、广育英才,正以中原风格、区域引领的发展理念担负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河南大学创办于1912年,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2008年河南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111计划",2017年成为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大学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学校有37个学院(教研部),98个本科专业,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以来,河南大学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发展定位,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一条主线、三个根本、六个一流、六项工程"的发展思路,坚持内涵发展,持续改革创新,力争到本世纪中叶,跻身综合性、研究型、有较大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铁塔湖畔迎学子。岁月沉淀、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期待各位学子的到来!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微

天下戴之

央媒关注!河南大学成立又一重量级科研基地,全省唯一!

日前,河南大学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院藜麦基地在祥符区半坡店乡揭牌,受到人民网等媒体的关注报道。河南大学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院藜麦基地揭牌标志着河南省唯一的一个藜麦试验基地试种成功,正式拉开河南大学藜麦科研团队研究成果推广、产业链保障的序幕。人民网报道截图河南大学副校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阚云超,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院士,开封市政协副主席张晖,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赵东保、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安国勇,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磊,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敬功,开封市商务局局长成忠民,祥符区区长王彦涛,开封市粮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扶伟,市双招双引办有关领导以及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学相关专家出席揭牌仪式。阚云超在揭牌仪式上说,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为生物学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物学学科现拥有三个国际级平台——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特别是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河南省拥有了"国字号"的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平台,提升了河南生物学领域在国内外的科技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也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阚云超说,朱健康院士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其科研团队长期从事藜麦的研究,今年把这种"超级谷物"引进开封,通过多个品种的成功试种,标志着藜麦可以在中原大地扎根结果。河南大学将利用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把"河南大学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院祥符区半坡店乡藜麦基地"建设好,利用好和推广好,为河南的精准扶贫做出积极贡献和不懈努力。朱健康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他和河南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合作基础,已在人才联合培养、科学研究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建立了成熟的合作机制。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是全国农业大省,非常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如原产中亚的小麦、原产印度的棉花、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土豆等等,在河南生长的非常好,因此藜麦也将爱上河南,在此生根结果。从上半年的试种情况看,因受疫情影响,虽播种晚一个多月,又受到倒春寒、干热风和严重的干旱等影响,藜麦长势依然不错,对选育适合开封的藜麦品种和即将开始的夏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拓展藜麦综合利用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利用藜麦秸秆生物量大,蛋白含量高等特点,加工成高品质奶牛青贮饲料或干饲料,为木易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饲料来源。朱健康院士张晖代表开封市市委市政府表示,开封市非常重视藜麦项目的引进,即有世界一流的专家团队,又有河南大学的全程科技支撑和服务以及开封市、祥符区多个部门联动协作,今年的藜麦试种初见成效,为夏播和推广做了很好的示范。他表示,市、区、乡将投入更大精力,做好藜麦的种植和下游产业链的探索。一是边试种,边推广,把优质的、适合河南的品种稳步推广;二是探索机制,在保障农民收益不降的情况下,引导更多农户自愿参与;三是增强信心,把藜麦的科技成果不断扩大,成为开封市精准扶贫的好项目。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副校长王学路会见了朱健康一行。宋纯鹏说,河南大学与朱健康团队形成科研合力,把这种"超级谷物"引进河南,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藜麦科研、育种、推广和标准化制定等工作,同时抓住藜麦市场发展的黄金期,探索藜麦深加工、产业化、规模化等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具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增加藜麦产业竞争力和精准扶贫原动力。王学路表示,藜麦项目的引进,拓展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地方的能力,根据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定位,把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科研论文写在农户的田间地头。今年实验室还将在半坡店、兰考黄河两岸试种大豆1100余亩。朱健康院士在汴期间,开封市市委书记侯红会见了朱院士。侯红表示,去年"第二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期间,听过藜麦项目的汇报,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很好,藜麦项目要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朱院士带领科研团队过来指导和调研藜麦试种植情况,并制定夏播计划,将加速推进藜麦项目从试种植到规模化的进程。藜麦项目是2019年10月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与祥符区政府签订藜麦种植及科研基地。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影响了藜麦的种植。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藜麦科研团队的邹长松博士、郭敬功博士在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抗击疫情的各项要求的同时,抢抓农时,因地制宜,做好藜麦的试种工作。2月8日,在金明校区实验田完成了第一批藜麦种植工作;2月26日,重点实验室、开封市"双招双引"办、祥符区、半坡店乡、开封市粮食产业集团洽谈藜麦种植规划和藜麦托底收购;2月28日,顶着鹅毛大雪,在木易牧业的田间地头,签订四方协议和举行开播仪式;3月10—17日半坡店乡大面积播种完成;3月25日,藜麦幼苗经历倒春寒的考验;4月10日,藜麦幼苗再次迎来低温霜冻的考验;5月初—6月14日,藜麦经受高温、干热风的考验,特别是5月17日,藜麦经受了平均风力6到7级,阵风8到9级的考验,基本无倒伏情况发生,具有很强的抗倒伏能力。延伸阅读: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是理工农兼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体系完整,高层次人才汇聚,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院。自2017年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近几年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总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学界影响很大的权威刊物上;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0多个,获批专利30余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10余项。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网

潜之万物

河南5位“神仙”学霸:考上同一所大学,集体保研清华、复旦等名校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推免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广大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近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布了2017级(生物科学明德计划)保研名单。今天,我们就走进河大生命科学学院,领略保研学霸的风采!于学荣,保研至清华大学于学荣获奖情况: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国家级三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国家级优胜奖;"挑战杯"河南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校级三等奖;"挑战杯"河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校级三等奖;河南大学优秀班干部(2次);河南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河南大学第五届"河大杯"阳光长跑公开赛 三等奖;河南大学自卫防身术大赛 二等奖;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卓越生科"生物学知识竞赛 一等奖;开封市博物馆志愿活动 优秀志愿者等及若干院级奖项;西湖大学暑期科研实习。李婉君,保研至复旦大学李婉君获奖情况:荣誉类:荣获国家奖学金、道兴奖学金、河南大学奖学金、河南大学三好学生、河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河南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等 ;英语类:2019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河南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2019"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校二等奖等;学科类: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第二届河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第十四届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20年"挑战杯"河南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孟金艳,保研至同济大学孟金艳获奖情况: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河南大学奖学金;第三届中青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第二十二届华东杯数学建模邀请赛三等奖;2020年"挑战杯"河南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结项等。赵科举,保研至浙江大学赵科举获奖情况:荣获2017-2018学年国家奖学金;2018-2019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201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奖;以第二完成人公开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完成人为指导老师);完成两项校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一项为主持人);2017-2018学年以及2018-2019学年河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河南大学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2020年"挑战杯"河南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2020年河南大学春季运动会"开合跳"男子组二等奖;2019年春季运动会巧划旱船三等奖;河南大学第五届"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比赛二等奖;2017年"河大杯"武术锦标赛孙氏太极拳四段二等奖;河南大学"强国一代.青春梦"音频大赛二等奖;首届开封高校喜剧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优秀志愿者;2018年秋季运动会生命科学学院赛区巧划旱船一等奖;2018年生命科学学院英语文化节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五届主题宣教活动舞台剧一等奖,配音大赛三等奖,演讲比赛三等奖;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届学术文化节优秀墙报展示优秀奖;2020年"互联网+"河南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院级评审一等奖;2019年"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优秀奖;2019年全国高校创新英语挑战赛优秀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优秀奖。张翠,保研至南京大学张翠获奖情况:荣获2017-2018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2018-2019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2019-2020学年度河南大学三好学生;2018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2019年第十二届"挑战杯"河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9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志愿服务活动优秀志愿者。心中有方向,就不会在彷徨中蹉跎时光,争做一名优秀大学生,一路学习相伴,前程繁花似锦。就像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这5位保研学霸一样,带着清晰的人生目标和对梦想的满腔热血,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大踏步向前!延伸阅读在河南大学108年的发展历史上,最早的生命科学学科始创于1923年。由于各种原因,其办学历程曾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次完全中断。1987年,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新的生物系从零起步,重建并开始招生;2002年4月,生物系改建为生命科学学院。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理工农兼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体系完整,高层次人才汇聚,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走过了同类学院几十年的发展道路,成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一个典范;被公认为是河南大学众多学院的后起之秀和校园中的一个亮点。2017年9月,在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之际,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又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现有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2个(生物学和生态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遗传学);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生物教学实验中心),其中生物科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素材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微

李四光

河南一青年教师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影响因子43.07)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alicylic acid perception by Arabidopsis NPR proteins的研究论文,首次阐述了水杨酸与其受体NPR蛋白结合的结构基础,为进一步了解NPR受体蛋白在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SA)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高抗病性植物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王伟博士、杜克大学的博士后John Withers和华盛顿大学的李恒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郑宁和杜克大学董欣年为共同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为第二单位。植物激素中的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SA) 在植物抗病及获得性免疫过程中起有枢纽作用。尽管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关键基因NPR1 (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1)早在90年代末就被鉴定出来,NPR家族的另外两个成员NPR3和NPR4也在2012年被发现是SA受体,但对于NPR蛋白是如何感知SA并协调SA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了胰蛋白酶酶解和氢氘交换质谱(HDX-MS) 的方法找到了拟南芥NPR4中直接结合SA的结构域 (SA binding core, SBC),并通过变复性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分辨率为2.3的NPR4-SBC与SA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发现NPR1的SBC结构域也能够以类似方式结合SA,确认了NPR1是SA的受体。该研究揭示了水杨酸与NPR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理;同时,解决了NPR1作为SA受体的争议。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SA信号转导及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植物抗病基因工程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河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和国际科研合作,通过实施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优秀青年学者在团队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引领作用。依托"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与英国亚伯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河南大学国际逆境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等,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支持力度,坚持将青年英才送出去,促进青年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先后选送10余位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普渡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储备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实验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王伟博士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相关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先后在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攻读并获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2011-2014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做联合课题研究。2017年,在学科带头人的支持、鼓励与安排下,为了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拓展和课题合作研究的需要,王伟博士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郑宁实验室开展植物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在NATURE、JCB、CELL RESERARCH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延伸阅读:河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理工农兼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体系完整,高层次人才汇聚,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院。2017年9月,在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之际,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学科与平台建设方面,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棉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和河南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全球变化生态学实验室、河南纳米生物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作物逆境多组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个(转基因动物与细胞工程实验室、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中心)2个(乳腺生物反应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抗逆与特色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生物纳米医学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其相应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农学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点;有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2个(生物学和生态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遗传学);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生物教学实验中心),其中生物科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0年,2005年3月被确定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2005年7月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12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建设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2014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12年获批"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获批"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目前,实验室拥有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2个(生物学和生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其相应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一级硕士授予权点、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网

短短一天,光明日报、人民网纷纷聚焦报道河南大学!

2017年,河南大学生物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高校一流学科怎么建?河南大学的回答是,"双一流"建设不仅要有一流的育人质量,一流的学术成果,还要有一流的社会贡献。近日,光明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光明日报》报道人民网报道截图科技与教育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张教授,俺今年种的20多亩西瓜,如今都卖完了,一亩地收益近万元……"前不久,在河南省夏邑县太平镇的兴旺农场里,西瓜种植户罗贵媛正高兴地跟河南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张海燕聊着瓜地里的收成。在夏邑县,西瓜种植户多达上万户,每年西瓜产业的总收入达10亿元以上。预防西瓜枯萎病、防治西瓜重茬死苗,仅依靠当地的科技力量是难以啃下这些"硬骨头"的。今年4月,河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20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县,专项选派博士服务团成员到基层一线挂职服务,有着多年植物内生细菌等研究经验的张海燕便成了合适的人选之一。"贵媛,西瓜地该深翻了,土壤消毒一定要到位,可以加点氰胺化钙。""我给你免费提供咱们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制的微生物菌肥,你可以用它抑制土壤中的病害病菌。"到夏邑两个多月,张海燕在田间地头一直没闲着,前后去过数十家瓜菜专业合作社,搜集了不少瓜果种植的相关信息,还跟不少西瓜种植户成了"熟人"。她瞄准贫困地区存在的短板,促进产学研合作对接,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样是为农民西瓜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在通许县竖岗镇前付村的农田里,衣着朴素、头发花白的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瓜课题组教授李国申,忙得不亦乐乎。自2018年起,他便开始以开封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支援前付村扶贫工作。从西瓜种子催芽开始,一步步指导瓜农开展育苗、移栽、授粉、吊蔓、收获和水肥管理等精细工作,李国申用责任和热情把科研论文写在农田大地,也写进了劳动人民的心灵深处。不仅仅是西瓜种植,河南大学还充分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南美白对虾和拟穴青蟹养殖、高端红薯品种推广、特色油菜种植和科研育种基地建设等领域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为开封各县区经济发展尽责尽力。每年一到三四月间,河南省嵩县城关镇跨湖大桥、叠翠山油菜种植区便成了花的海洋,粉红的桃花、樱花和金黄的油菜花交相辉映。春风环绕,花香扑鼻,引来大量游客观赏游玩,景区周边的"农家乐"、特色农副产品售卖也逐渐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从2018年起,河南大学在河南固始、罗山、光山、商城、嵩县、新蔡、汝南、襄城、伊川县、原阳县、鹤壁市、新密等地陆续建立油菜种植示范基地16个,累计示范面积达1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60余万亩;同时联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赴嵩县、固始等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10余次,有力推动了示范区油菜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扶贫先扶智,教育当先行。2019年冬天,河南大学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班在栾川县潭头镇开班。贾鹏,正是河南大学新型农业经营主题带头人、农民教育培训班的学员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贾鹏组织乡亲们筹集10万斤大葱,用两辆大货车连夜运抵武汉市蔡甸区,给正处于疫情防控胶着期的武汉人民送去了温暖。从西瓜种植、建立油菜示范基地到农民培训,河南大学不断探索科技与教育扶贫的新方式。2020年6月14日,河南大学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院祥符区半坡店乡藜麦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河南省唯一一个藜麦试验基地试种成功,正式拉开了河南大学藜麦科研团队研究成果推广、产业链保障的序幕。正如同藜麦这种"超级谷物"在中原大地扎根结果一般,河南大学扶贫助农工作的"根脉"也深入到了中原大地的多片土壤,让人们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用知识回馈社会 让科普教育遍地开花"推己及人"是对河南大学社会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发展至今的最好概括。最开始,这个活动只是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们带着孩子到校内进行参观。生物学入选"双一流"学科之后,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赵东保本着服务社会的想法,在原有基础上申请了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扩大活动服务对象,让更多人能够观察生物种类,感受生命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回馈社会。随着服务范围的扩大,学校也面临着新挑战。活动刚开始举办时,负责为参观者讲解的都是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为了提高活动质量,学校鼓励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也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让他们也站上讲台,讲解生命科学知识,锻炼自我专业素养。2019年,河南大学不仅在校内开展培训活动,还同汴京公园合作,在汴京公园内设立展板。"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生物知识。"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蔺玲玲说。细菌采集、科学讲座、植物观察、标本制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河南大学志愿者团队设置了不同的科普内容,想办法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小学生无法进行复杂操作,学校就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观察菌落。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一般在周四,但是志愿者们周一就会去小学采集学生手上的细菌,提前处理。等到他们参加活动时,细菌就已经长成了肉眼可见的菌落,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卫生意识。对于中学生,志愿者设置了难度更高的琥珀标本制作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感受生命科学的奥妙。在这一项项活动背后,是志愿者团队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杜春兰是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为了做好一场讲解,她前后至少要排练4次。而为了保障参与学生的人身安全,每一次活动都至少有20名研究生时刻紧跟着团队,进行服务。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胡岩坦言:"有时候,活动时间难免和课程冲突,一次活动下来也不轻松。但是,通过参加活动,我更加理解小朋友们的想法,自己也收获了很多。"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感受科学的奥妙,让生命科学真正走进生活,让生物学科的一流建设成果普及到社会,这是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普实践活动一直以来的目标。据反馈,截至目前,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所进行的科普实践活动,效果好、认可度高。小学生通过聆听讲解和参与实践,不仅能够把基本的卫生常识落到实处,而且还对生物学科有了很大的兴趣与热情。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的学校也给出积极反馈,十分认可他们的活动,甚至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对这个公益性的社会科普项目,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不愿止步于此,有着更为长远的目标与规划。按照计划,学院的初步目标是,每年普及1500人左右。比如上半年侧重于小学生的科普,下半年将有计划地开展实施中学生和幼儿阶段的科普项目。在疫情期间,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还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科学防疫》等多篇推文,运用专业知识,联合编写新型冠状病毒科普介绍,为公众答疑解惑,提供防护建议,让更多人了解疫情、积极面对。投身科研不言苦 服务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黄河相关议题的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河南大学作为黄河之滨的高等学府,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从未停止将自身发展与保护黄河紧密相连。河南大学以学术与专业优势,肩负起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责,尽力护佑着这条大河的岁岁安澜。2019年7月,依托河南大学建设的桃花峪滩涂系统研究站在荥阳市广武镇张庄村桃花峪揭牌成立,成为学校黄河生态保护与研究事业进程中的又一件大事。研究站负责人、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第二层次特聘教授韩士杰介绍:"桃花峪位于黄河南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拥有森林(天然林和次生林)、草地、湿地、农田、水体和河嫩滩等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在此建立滩涂系统研究站,是开展滩涂系统综合研究的理想基地。"在这样理想的研究基地从事野外实验观测是什么样的情形?韩士杰教授课题组成员、在读博士生余炎炎深知其中的甘苦。暑假的一天,余炎炎一如往常,扛着20多斤重的仪器,身着捕鱼人穿的胶皮连体衣,蹚过及腰的深水,走过泥泞的田野,步行40分钟后到达桃花峪滩涂实验地点。日头渐高,又潮又热,一上午的实验观测犹如在蒸笼里闷着。晌午头,在滩涂毫无遮挡的烈日下,余炎炎带着课题组的年轻人,蹲在地上就解决了午餐,接着又是一下午的忙碌。晚上8点收工,回到住处后吃饭、洗澡,接着又开始整理分析一天的野外观察数据,直到10点多,才结束这一天忙碌而满足的工作。黄河滩涂环境艰苦、风沙漫天,三伏天的黄河滩地面温度高达40摄氏度,大如牛虻的蚊子隔着衣服就能叮进皮肤。野外监测时,余炎炎他们经常蹲在火辣辣的没有一点阴凉的滩涂上,几乎要被"晒哭了"。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科研工作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实在是太辛苦了。然而,对于一点点走近科研、爱上科研的余炎炎而言,连续几个小时的实验监测给她带来的快乐与收获却远远多过辛苦。"河南大学生物学科是'双一流'建设学科,老师们都特别拼。"余炎炎透露,疫情期间坐飞机不方便,已年过六十的导师韩士杰教授便自己开车17小时从沈阳老家来到位于信阳的实验基地。两周两趟,来回就是4个17小时。在余炎炎看来,一位60多岁的老人都有这样的吃苦精神,作为年轻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虚度光阴。2020年6月,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到研究站调研时,对桃花峪滩涂系统研究站的建设发展寄予很高期望,并要求研究站要把握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历史机遇,紧紧依靠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强市校合作,积极响应社会需求,扩展研究领域,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在促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聚焦'双一流'发展重任,同时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积极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余炎炎及其导师韩士杰教授团队秉持着这样的初心和动力源,在这片茫茫滩涂精耕细作,砥志研思,不知疲倦。推进"双一流"建设,河南大学将秉承学术创新、回馈社会的初心,以坚定信念和专业水准写好"服务社会"这篇大文章,努力践行让科技和知识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责任。延伸阅读: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河南大学108年的发展历史上,最早的生命科学学科始创于1923年。由于各种原因,其办学历程曾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次完全中断。1987年,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新的生物系从零起步,重建并开始招生;2002年4月,生物系改建为生命科学学院。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理工农兼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体系完整,高层次人才汇聚,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走过了同类学院几十年的发展道路,成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一个典范;被公认为是河南大学众多学院的后起之秀和校园中的一个亮点。2017年9月,在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之际,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近几年来,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120项,总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学界影响很大的权威刊物上;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0多个,获批专利30余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10余项。在学科与平台建设方面,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棉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和河南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全球变化生态学实验室、河南纳米生物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作物逆境多组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个(转基因动物与细胞工程实验室、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中心)2个(乳腺生物反应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抗逆与特色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生物纳米医学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其相应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农学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点;有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2个(生物学和生态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遗传学);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生物教学实验中心),其中生物科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网

偶而应之

重磅!河南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影响因子43.07)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alicylic acid perception by Arabidopsis NPR proteins的研究论文,首次阐述了水杨酸与其受体NPR蛋白结合的结构基础,为进一步了解NPR受体蛋白在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SA)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高抗病性植物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王伟博士、杜克大学的博士后John Withers和华盛顿大学的李恒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郑宁和杜克大学董欣年为共同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为第二单位。河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和国际科研合作,通过实施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优秀青年学者在团队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引领作用。依托“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与英国亚伯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河南大学国际逆境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等,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支持力度,坚持将青年英才送出去,促进青年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先后选送10余位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普渡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储备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实验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王伟博士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相关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先后在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攻读并获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2011-2014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做联合课题研究。2017年,在学科带头人的支持、鼓励与安排下,为了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拓展和课题合作研究的需要,王伟博士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郑宁实验室开展植物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在NATURE、JCB、CELL RESERARCH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植物激素中的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SA) 在植物抗病及获得性免疫过程中起有枢纽作用。尽管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关键基因NPR1 (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1)早在90年代末就被鉴定出来,NPR家族的另外两个成员NPR3和NPR4也在2012年被发现是SA受体,但对于NPR蛋白是如何感知SA并协调SA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了胰蛋白酶酶解和氢氘交换质谱(HDX-MS) 的方法找到了拟南芥NPR4中直接结合SA的结构域 (SA binding core, SBC),并通过变复性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分辨率为2.3的NPR4-SBC与SA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发现NPR1的SBC结构域也能够以类似方式结合SA,确认了NPR1是SA的受体。该研究揭示了水杨酸与NPR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理;同时,解决了NPR1作为SA受体的争议。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SA信号转导及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植物抗病基因工程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来源:河南大学

恐龙王

河南研究生: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成果登上《先进科学》

近期,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白莹教授课题组在调控锂离子电池界面离子输运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Local Electric-field-driven Fast Li Diffusion Kinetics at the Piezoelectric LiTaO3 Modified Li-rich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为题,以全文形式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司梦婷为论文第一作者,赵慧玲副教授和白莹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Advanced Science是Wiley旗下涵盖材料科学、物理和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以及工程学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多学科领域的期刊,年发文量不足400篇,最新影响因子为15.804。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大、输出电压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在便携式数码电子产品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在电动汽车、大型储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结构稳定性和离子输运特性成为阻碍其比能量、比功率、长寿命和安全性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如何设计和构筑稳定有效的界面层,改善界面的离子输运行为,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一项挑战。在该研究工作中,白莹课题组利用压电材料独特的压力响应特性,将正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晶格呼吸"应力传导至表面的压电层,诱导电极-电解质界面处原位形成周期性变化的局域电场,获得了相对于传统惰性表面修饰材料"主动参与、主动作为"的功能化界面修饰层,在稳定界面结构的同时有效促进了界面离子输运。该研究工作为设计和优化锂离子电池固液界面、提升电池的综合性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DOI: 10.1002/advs.201902538)。面向下一代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应用,白莹课题组近期提出将固态电解质金属阳离子梯度掺杂到活性电极表面,改善电极-电解质固固界面兼容性,优化界面的离子输运行为,为全固态二次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Nanoscale, 2019, 11, 8967-8977;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phases, 2019, 11, 16233-16242)。以上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河南大学杰出青年培育基金等经费的资助。素材来源:河南大学新闻网

大突破

河南“超牛”教授:放弃北京数百万住房,留学归来,成果被国际认可

近期,在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十三期"卓越生科沙龙"上,一位教授通过援引美洲蓝凤蝶、光明女神闪蝶等昆虫的故事,播放菜粉蝶一生成长的过程视频,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求学索识的精神盛宴,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热烈掌声,他就是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树堂教授。周树堂,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现任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A类),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十批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而立之年留学深造,回国后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从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后,周树堂就对我国农业领域特别是植物生物逆境和农业昆虫学的研究尤为关注。由于河南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常受到害虫极大的威胁,周树堂希望通过研究害虫灾变的遗传机制,发展绿色防控的理论和方法。于是已在河南省农业厅工作十余年的周树堂,毅然选择离开家乡,飞往海外深造。在国外留学的周树堂大多时候都在实验室里待到凌晨,做实验、读文献、写论文……几乎填满了他而立之年的生活。2010年,周树堂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A类)身份被引进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组建了昆虫发育与生殖基因调控研究团队,获得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资助。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便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其研究成果不仅被中国科学院科研进展栏目专题报道,也被收录为我国昆虫学学科的重要研究进展。进入河大工作,三年获批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河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了我;宋纯鹏教授在生物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和独特的个人魅力,让我下定决心到河大工作",周树堂如是说。进入河南大学后,周树堂在"零基础"上组建团队,购置仪器设备,手把手带着学生做实验,每天工作到深夜……2016年,临近新年,团队里的师生们都已回家团圆,为了确保虫源供应不影响新学期的实验,周树堂自己坚守在实验室里,独自看护植物—昆虫互作平台。周树堂直言,初入河大,他对自己施加了很大压力,要向学校纳"投名状"。正是这份毅然决然的果敢,让他在三年内获批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6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飞蝗对环境变化生殖适应的内分泌调控机制研究》,这是当年河南省该领域获批的唯一重点项目;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群居型飞蝗迁飞的分子调控机制》。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交出如此优秀的成绩单,在学校里屈指可数。积极投身河大建设,推动生物学学科快速发展自2016年以来,河南大学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学校的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在这其中,周树堂的身份也从之前的"关注者"转变成"参与者、建设者"。· 2016年,河大抢抓机遇,及时论证,围绕河南省发展战略需要和学校学科优势,申报的"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成功获批,成为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申报"111"计划,周树堂是参与者之一。他参与制定了《河南大学"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建设规划》,积极推动"111计划"建设,先后签约了10余名海外高层次专家,取得了重要合作研究成果。· 2016年底,河大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科技部评估。此次评估是实验室成为"国字号"后首次参加的评估,可谓意义重大。为迎接评估,学校上下高度重视,实验室专门成立了迎评工作小组。作为小组成员之一,周树堂积极参与相关工作。2017年7月,从科技部传来喜讯,在农业科学组2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排名第12位,评估结果为良好,顺利通过评估。·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河南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生物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周树堂参与起草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河南大学),并参与负责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与同事一起制定了河南大学一流学科的《生物学重大研究计划及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计划》《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与培育计划》《国际合作伙伴支持计划》《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及平台培育计划》《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相关材料,有力推动了一流学科建设。从海外求学时对河大的慕名关注,到回国后对河大的深入了解,直至今日在河大的积极参与、奋力建设,已有数年。周树堂坦言,来河大工作,失去了北京中关村数百万元的住房,失去了一些福利待遇,但始终无悔,相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拓宽生物学与作物逆境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方向,注重人才培养实验室步入正轨后,周树堂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产出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四年来,周树堂先后在Development、FASEBJournal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9篇,研究成果被国际昆虫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AlexanderS. Raikhel教授作为近年来的3个代表性成果之一在AnnualReview of Entomology进行推荐,2019年应邀在Cellular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撰写综述等等。此外,对于视实验室如"家"的周树堂来说,他格外重视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学生们纷纷表示,周老师注重加强实验室制度和文化建设,推行了不少创新举措,团队氛围严肃又不失活泼;在指导和批改学生论文时,周老师也十分严格,不仅亲自指导大家如何撰写,还会逐字逐句修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在周树堂的无私关爱与严格指导下,课题组5位青年研究骨干全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均获得国家奖学金。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周树堂受邀参加现场观礼,是受中组部邀请的河南省高校三位专家之一,也是河南大学唯一受邀者。"能够受邀参加现场观礼,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光,也是国家给予河大的重视。"他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也要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国历史上蝗灾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这是因为黄河滩涂是蝗虫的宜居地和滋生地。我搞科研的初衷是创新害虫绿色防控,当前正从事以蝗虫为代表的害虫灾变机制研究。今后,我会继续把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之中,为实验室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为祖国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周树堂以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耐力与韧性,以肯吃苦、追求极致的精神,以矢志不渝、不畏挫折的品格,带领着他的团队,历经破茧化蝶般的美丽蜕变,在作物生物逆境、农业昆虫与植物保护研究的领域里高歌猛进,未有穷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微

鸡鸣狗吠

33年坚守初心磨砺一流生物学科

淡蓝天幕下,褪色的粉红外墙,映衬着葱茏苍翠的树丛。坐落于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的5号楼,便是河南大学生物系旧址。很难想象,这个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且同时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物学科起源于这样一座破旧的建筑。2017年9月,河南大学迈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生物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33年,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复建以来,一路披荆斩棘,走过一条坎坷但激荡的发展道路,最终,通过一群群师生的共同努力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生物学教研殿堂。是什么让开创者筚路蓝缕,坚忍不拔?又是什么让继承者薪火相传,不断开拓?直面困境用信仰奠定发展基石一切要从“一个课题、两位老师、三间房子”说起。1986年,满怀理想与激情的宋纯鹏(现任河南大学校长)刚到河南大学工作时。这里没有一间实验室、没有像样的实验仪器。历经1950年和1962年两次完全中断的办学历程后,1987年,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从零起步,重建工作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不能依靠投入,只能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用技术优势去克服设备和资金劣势,从而绕开困扰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短缺的瓶颈。”面对现实,宋纯鹏没有低头,而是选择在困境中积极转变思路、创造有利条件。1991年,经向学校申请,处于明伦校区科技馆楼顶层东南角的三间房子成了生物系的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几张桌子、一台仪器,探索未知的植物生存奥秘征程自此开始。也正是在那一年,宋纯鹏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得到的3万元课题经费成了实验室的启动资金。这唯一的经费不仅要支持实验室科学研究,还要维持实验室的基本运转。为了节省每一笔开支,大家舍不得扔掉小铅笔头,每张纸重复利用,有的师生甚至从其他地方收集过期报纸,合理使用。艰苦简陋的工作环境没有让大家产生抱怨,反而更加激情满怀。1992年,在生物系学习四年之后留校工作的曹更生,加入实验室师资队伍,成为与宋纯鹏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一定要下决心把实验室建好,干出一番事业来!”宋纯鹏鼓励大家,也经常这样勉励自己。于是,“一个课题、两位老师、三间房子”构成了生物学科发展的基石,宋纯鹏笑称这是实验室最初的全部家当。也正是从“一个课题、两位老师、三间房子”开始,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科依托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实验技术体系,不断推动着实验室和生物学科快速发展、日渐壮大。宋纯鹏也成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并于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求贤若渴以梦想凝聚发展合力若问“在河南大学你认识周树堂吗?”师生们都知道学校有这么一位知名的“昆虫专家”。2015年,周树堂放弃北京中关村的优厚待遇,从中科院来到河南大学工作。“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了我。”提及来学校的原因,周树堂语气淡然而又从容笃定,在他心里,他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始终无悔。时间的洪流奔腾向前,2019年5月的一天,郑州校区建设与管理委员会一楼会议室内洋溢着感动与希冀。美国科学院院士周芷领衔的科研团队五位专家受聘为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聘教授,其中的王恒彬教授正在动情讲述与河南大学结缘并受聘学校的详细过程。事情起源于2018年7月的一天,王恒彬途经郑州东站,准备转乘高铁奔赴上海。正在登封市参加会议的宋纯鹏听闻此事,按捺不住求贤若渴的心情,趁着会议间隙,和生科院党委书记赵东保等人赶赴郑州东站,与王恒彬进行了短暂的会见。从学校历史沿革、“双一流”建设到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宋纯鹏一一向王恒彬道来,并再三表达了恳请王恒彬和他的团队加盟学校的诚意与决心。临别之际,王恒彬握住宋纯鹏的手,感动地说,“为了理想,我决定加入大家!”精筑良巢,引凤来栖。多年来,感召于河南大学厚重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精神内涵,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倾情加盟。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王学路,国家杰青张立新,入侵生态学专家丁建清等,已然成为河南大学朝着“双一流”昂扬迈进的重要“生力军”。与此同时,注重培育,创新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也是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苗雨晨、青年科学家师冰洋,以及一批刚刚回国工作的生科学子等,正是在学院倾心培育下,与母校共成长同进步、为一流学科尽心力谋发展的优秀人才。分类管理,引育并进,如今的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济多士,风雨一堂。八方借力以创新驱动人才拔尖2018年冬天,“菁英计划”本硕连读研究生第一届学子顺利毕业,其中贾德臣等4人被“菁英计划”创新培育基地——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消息传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振奋不已。每一朵花开,背后都有一颗种子的孕育。六年前,宋纯鹏和生命科学学院负责人专程赴上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式签订“联合实施‘生物科学专业菁英计划’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河南大学菁英班”自此诞生,同年起依托生物科学本硕连读专业开始招生。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正如宋纯鹏在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建设总结会上所说,“我们需要卓尔不群,更需要八方借力。”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弥补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的不足,助力学生理论学习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双双提高,从而实现“1+1>2”的协作人才培养效应。“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组团定期到河南大学授课,使我们在本科时就能接受到‘顶配’授课,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前沿教育;以学生为纽带,将学校和研究所联系起来,增加了双方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同时通过‘双导师制’又能给学生的课题提供很多好的建议,加速学生的成长。”作为菁英班第一届毕业生,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贾德臣认为,双方教学和实验平台等互通有无,不仅能使菁英班的同学受益,还可为其他同学到双方的实验室进行学习提供机会。“是学校给了我们走出去发展的机会,在实验室,我们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操作技术,这样就成长得很快。”清晰的思路,自信的谈吐,加上扎实的理论功底,超强的动手能力,经过菁英班多年的培养锻炼,贾德臣俨然一副成熟科研学者的模样,他的话语中表达最多的是对母校、对生科院的感谢之情。2020年5月,各大高校招生季如约而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也迎来了与韩国国家癌症中心联合培养高水平博士研究生首批招生。疫情特殊时期,面试考核采取网络视频方式进行,工作开展地点设在了生命科学学院会议室。根据河南大学与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签订协议内容,招收学生将在河南大学进行为期3至6个月的桥梁课程学习和培训,由生物学科考核通过后,在双方的联合培养下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完成双方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要求并符合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最终将获得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癌症科学与政策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这是生命科学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有利于创新型、国际型人才培养,加强国内外科研合作与交流。”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刚如此阐述此次联合培养的意义。每个学生的心里也都埋藏着一颗种子,需要园丁们的精心培育,方能开出最美的那一朵花。实施“菁英计划”“明德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国际夏令营计划”和“国际课程双向交流计划”等工程,与国内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开阔学生学术眼界、国际化视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不断尝试,耕耘不辍,静静等待那一朵花开的消息。1995年,植物生理学硕士学位点申报成功,奠定了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2003年,学院获得河南省第一个植物学博士点;2007年,获批河南省第一个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得河南省第一个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9月,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11月,获批“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学科同时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在全国范围内实属不多见。经过33年的艰苦创业,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理工农兼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体系完整,高层次人才汇聚,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三十三年风雨征程,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巨著;三十三年奋斗不止,是一曲高亢的创业颂歌。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学无止境、境如生命”的文化内蕴一直引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鲜活血液永远流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始终铭记。逆境求生,在无人的荆棘小路上硬生生走出一条道路来,这是一代代生科人的初心和坚守。《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22日第6版 作者:通讯员 王明钦 张亚歌 吴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