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行业研究方法论|什么是SWOT分析?己独去虚

行业研究方法论|什么是SWOT分析?

「行业研究方法论」是对行业研究方法论的系统整理和撰写。作者 | 第3类人图片来源 | Canva 可画今天我们来着重讲一讲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工具,它是由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用以分析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厘清自己的优劣势和机会威胁点,从而制定企业战略的方法。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优势:列举企业的优势,如充足的资金、良好的品牌形象、成熟的数字化程度、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等。劣势:列举企业的劣势,如缺乏精英人才、行业经验不足、没有技术壁垒、营销体系不够强等。机会:列举行业的机会点,如消费升级、消费者的认知唤醒、新技术等。威胁:列举行业的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如政策变动、顾客需求的改变、经济形式下滑等。不难发现,SW分析地是内部因素,OT分析地是外部因素。那么,我们如何利用SWOT分析法来做战略分析呢?一般地,我们会利用内部和外部交叉的矩阵,来找到应对问题的策略,例如下图:举一个例子,假设Google所在的办公楼方圆两公里内只有两三家餐厅,你的连锁餐饮店要入驻这一片区域。S-优势:你的餐饮店的口味和菜式都很不错,已经在其他门店得到验证,顾客认可度高。O-机会:办公楼人多,餐厅少,竞争对手少。W-劣势:租金高昂,营业成本高。T-威胁: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顾客越来越喜欢健康饮食,例如楼下的轻食餐厅正在火爆营业。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S+O 优势+机会:新店开业,以优惠来刺激拉新,短期内高效引流。S+T 优势+威胁:主推店内的低卡套餐,从“健康”着手来切入用户心智。W+O 劣势+机会:将门店开在这一片区稍微偏僻的位置,以O2O外送为主,堂食为辅。W+T 劣势+威胁:在O2O外送的页面,从门店名字、菜单风格、优惠品类等各个维度强调“健康”调性,吸引用户下单。今天暂时分享到这里,我会持续更新行业研究相关的方法及工具,详细给你讲解怎么做行业研究。希望你能关注我的GZ号「第3类人」,从一个女博士的视角剖析商业和科技问题。如果喜欢我的文章,也请帮忙「转发」,让我们一起传播经过思考和沉淀过的「Know-How」。

歌利亚

1000份行业研究报告双手奉上,只为你对这个世界多一些认知!

互联网行业发生了多少改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名词走进人们视野;移动互联网纵深化发展,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区块链”概念席卷而来,社交媒体引爆众多舆论事件;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一不留神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而想要全面的了解一个行业《行业研究报告》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木易为大家准备了1000份各行业的最为权威的《行业研究报告》这些内容全部来自公开渠道,并不涉及版权问题。主要渠道来源接近30个、包括腾讯的企鹅智酷、阿里研究院、百度营销中心、网易态度营销、新浪微博数据中心、360营销研究院等,以及艾媒、艾瑞、CBNData、CNNIC等专注于数据挖掘和整理的企业/组织。正值中秋佳节之际,很高兴能跟大家分享如此精彩的内容~先上部分截图:现在2017年1月~2018年3月最新的行业研究报告这总量1000份的珍贵数据全都分享给你只希望你能对这个世界有更清楚的认知!关注微信公众号“第9527号当铺”领取全面的行业研究报告

利合

IDC行业研究报告(合集)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IDC行业研究报告,部分内容如下,下期(K12在线教育行业研报)2020年中国IDC行业概览.pdfIDC—数字中国发展的基石.pdfIDC系列报告一:数字产业基石,关注卡位核心地区的IDC企业.pdfIDC系列报告三:数据中心中各类IT硬件占比拆分.pdfIDC系列报告之六:从DCF角度看IDC行业的长期投资价值.pdfIDC系列报告二:还原IDC行业的真实盈利能力.pdfIDC行业展望:发展确定性高,2020是机遇之年.pdfIDC行业投资标的梳理.pdfIDC行业报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设施-搜搜报告.pdfIDC行业深度报告之一:中美对比研究:哪些因素在影响IDC企业估值.pdfIDC行业深度报告:以美为鉴,腾飞在即_搜搜报告.pdfIDC行业研究框架报告:IDC-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pdf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链专题:短期需求叠加长期逻辑,IDC及云计算产业链投资图谱-搜搜报告.pdf从三大边际变化再论本轮IDC投资三要素.pdf从全球IDC龙头Equinix看中美IDC发展路径:乘数字化之浪潮,REITs助力成长.pdf全球IDC价值重估系列报告之五:与流量巨头共舞,尽享景气提升红利.pdf全球IDC价值重估系列深度之一:流量将第三次爆发增长,从“收入-成本”视角看全球IDC企业价值重估.pdf全球IDC价值重估系列深度之二:回顾全球IDC发展史,寻找下一个Equinix.pdf印制电路板行业深度:头部通讯PCB厂商深度受益IDC基站建设.pdf掘金数据中心系列深度报告(一):IDC大变革时代,紧握优质核心资产.pdf数据中心IDC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数据中心:沧海流量,信息基石-搜搜报告.pdf数据中心专题报告:关注上游设备及深耕一线商圈的IDC服务商.pdf数据中心深度报告(二):IDC投资快速增长,成就IC变革引擎.pdf文件名清单.TXT新三板TMT专题报告:数据中心景气下能耗问题爆发,IDC节能降耗行业腾飞在即.pdf申万宏源-通信周报:IDC投资建议聚焦头部互联网企业的供应商.pdf获取本文件夹所有文件名(不含子文件夹).bat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报告:关注IDC板块的投资机会.pdf通信行业2020年下半年投资策略:新基建政策推动下,5G和IDC赛道开启加速跑.pdf通信行业深度分析:5G和IDC“新基建”促温控技术革命性升级,散热行业迎量价齐升大发展.pdf钢铁企业涉足IDC业务的可能性:钢企发展IDC:生产要素再利用.pdf钢铁企业涉足IDC业务的可能性:钢企发展IDC:生产要素再利用.pdf钢铁行业深度报告:当钢铁遇上IDC.pdf钢铁行业深度研究:钢厂IDC——新势力崛起搅动IDC行业.pdf部分报告内容展示:注明:报告内容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删,行研君作为内容整理方,仅作为学习使用,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后果自负。更多细分领域报告请查看星球。目前星球的报告已经按资料类型、细分行业、发布机构进行了整理,目前已经整理了200+、30000+精品报告,也持续更新了570+天。往期推荐5G行业研究报告(合集)从阅读行研报告开始了解一个行业(内附260+行业30000+份最新行研报告资源)-搜搜报告-每天分享50+研报的社群从阅读研报开始了解一个行业交个朋友。

闵损

新东方发布教培行业研究报告,业务+投资双重视角破局五大赛道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9年,在国家政策规范之下,教育培训行业经历着进一步的变革与整合,既有科技进步带来的产品创新,市场下沉带来的用户繁荣,也有跳脱经济规律的揠苗助长,背离教育初心的乱象丛生。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新兴独角兽,都在思考如何在这个调整周期寻求有效增长,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作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在行业变化的大浪潮之下,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诚、坚守与责任感。从2019年年初开始,新东方企业发展与战略规划部联合东方坐标学院,依托新东方深厚的行业资源,聚焦五大细分教育赛道,历经数百个实地访谈,数千小时琢磨推敲,数百万字案头研究,最终打磨出新东方首个教育培训行业研究报告,以回顾、解读并记录2019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新变化,通过行研分析和价值观点输出,服务新东方战略布局和投资生态,赋能更多教育企业和从业者,推动行业共同进步与发展。1月16日,备受关注的《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创新复盘与浪潮展望》报告(包括中文版、英文版)正式对外发布。美国知名投资机构GSV创始人、CEO Michael Moe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全球合作关系总监Julia Rosen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助理副总裁柴明一、投资者关系总经理赵思思,以及近五十家知名投资机构代表、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代表、东方坐标学院学员代表等共同出席了发布会。新东方首次发布行研报告,以“业务+投资”双重视角开行业先河据了解,《2019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创新复盘与浪潮展望》报告是新东方发布的首个教培行业研究报告,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教育企业对外输出的综合性行研报告。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教育产业链最为全面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新东方在行业研究方面无疑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尽管这是新东方做的一个行业分析报告,但是我觉得还是站在一个客观立场上来说的,并没有以新东方为核心,而是站在行业层面进行剖析和评判,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很好的启示作用。”在发布会现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这是新东方的一个初步尝试,获得了各方面不错的反响,未来新东方会做得更加专业,更加深入。对于新东方为什么要做这个报告,以及为何是新东方来做这个报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柴明一表示,近几年教培行业的发展跌宕起伏,无论商业模式还是运营结构等方面,大家都没有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新东方愿意结合对整个市场的研究,分享对行业的看法和对未来趋势的一些判断,共同来推动行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至于为何新东方比较适合,首先新东方的教育产业链布局相对比较完整,第二新东方投资原则相对比较开放,一直致力于打造相互连接和赋能的教育生态圈。“这次新东方的被投企业、东方坐标学院学员以及新东方部分高管都参与其中,让报告更具价值。”“我想业务+投资的双重视角,是新东方的研究报告区别于其他教培行业报告的最大特点。”报告总编辑、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企业发展与战略规划部投资总监柳倩表示,本次报告由新东方及生态圈企业海量的教育一手数据作为支撑,并结合了行业专家的一手访谈资源,包括新东方产业机构负责人,他们对各个细分赛道的市场规律、增长逻辑、发展关键有充分的理解与思考;东方坐标学院学员与新东方被投企业,作为新兴赛道的优秀创业者,他们能捕捉到市场新变化与创新发展的新机会;一线投资机构负责人,作为赛道布局者,从投资视角看,对市场或有更独到的理解。再加上新东方专业化、多元化的战略投资和行业研究团队,为报告提供了极高专业度和广度的视角和方法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仅站在一线,也能跳脱出一线,相对客观地观察整个行业。这个报告不仅是一个投资指南,更多是基于教育的生态,扎根在教育行业里思考如何去破局的思路总结。”聚焦五大教育细分赛道,提出问题更解决问题《2019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创新复盘与浪潮展望》聚焦于教育培训行业中的K12教育、素质教育、早幼教、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五大细分赛道,这几个教育领域近几年备受瞩目,且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阵痛。发布会现场,柳倩就五大细分赛道分别进行了简要解读和分析,涉及行业政策、发展现状、发展痛点、突围方式等多个层面,不仅指出问题,更提出关于破局思路的思考。如增长放缓、获客困难是线上和线下K12教培企业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线上教育还面临估值虚高,数据存疑等特定问题;报告据此提出三四线下沉、双师扩张、从工具走向内容等解决思路,并总结了K12教育培训行业的三大驱动因素:内容和服务驱动、科技和创新驱动、管理和战略驱动。再如,素质教育赛道的外部环境有多重利好,市场前景广阔,但行业依旧存在竞争格局分散、产业链不同位置差异大、盈利模式不健康、课程内容同质化,缺乏考核标准等亟需突破的发展痛点;报告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内容创新、获客创新、体验创新、经营创新四个维度的突破方法。对于五大细分赛道,俞敏洪也在演讲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俞敏洪指出,新东方在五大赛道或多或少都进行了思考和介入。其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遇到过挫折。在他看来,K12教育市场广阔,模式多样,但何种模式能实现长久发展仍无定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素质教育一定会是巨大的市场,但应该不会超过K12的市场份额;而早幼教和素质教育连在一起将是特别大的市场,因为如今的父母更愿意让孩子从小接受对他们成长有意义的教育,而这些原本该由父母自己完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现在更加希望被社会化地来完成;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存在渐进式变革和颠覆式变革两个模式,后者现在没有出现真正特别成功的案例,但未来一定会出现,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要进入教育领域的重要原因;职业教育是未来中国的一个重大发展方向,未来其中可能会出现有大量的新培训领域。“新东方算是一家比较综合性的教育集团,除了报告聚焦的五大领域,在国际教育等很多教育领域都有涉足。”俞敏洪坦言,其实新东方关注的核心点很简单,就是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寻找到最适合他们成长和教育的方式。如果新东方本身做不到,就会联合更多更好的资源一起做。他认为,新东方已经在两个方面为中国教育做出了贡献,一个是新东方为行业培养了大量一流的人才,很多从新东方离开的员工成功创业,已经出现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二是新东方通过投资等方式连接了大量有创新能力的教育公司,形成教育生态圈共同发展。从投资布局,到成立东方坐标学院,到设立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再到参与主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教育专场,新东方近几年来一直期望为赋能行业,推动行业共同进步贡献更多力量,这次发布教育培训行业研究报告又是一次新的尝试。在新的一年,新东方也期待与更多专业投资机构、企业战投、学术研究机构、教育垂直媒体、咨询公司等进行合作,各取所长,共同完成更多有意义的行业研究。在时代洪流中保持教育初心,一起为中国教育行业发展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人处一焉

行业报告(2018年1月—7月)

《2018中国区块链行业分析报告》——鲸准研究院2018年2月,鲸准研究院发布了《2018中国区块链行业分析报告》,报告从区块链的定义,区块链项目质量的评判,区块链项目发展的逻辑,大型公司和初创公司如何布局,区块链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提出相关研究点。《腾讯云区块链TBaaS产品白皮书》——腾讯云2018年4月,腾讯云发布了《腾讯云区块链TBaaS产品白皮书》,白皮书里主要介绍了区块链的起源与发展、区块链应用领域、腾讯云区块链开发平台、基于腾讯云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以及腾讯云对区块链应用的未来展望。《2018中国区块链(非金融)应用市场调查报告》——唯链&普华永道2018年5月,唯链和普华永道发布了《2018中国区块链(非金融)应用市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物流、政府和医疗行业成为受访者认为区块链技术最可能创造价值的领域,“政策规范”是所有行业认为限制区块链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块链在食品溯源行业应用调研报告》——数资区块链研究院2018年5月,数资区块链研究院发布了《区块链在食品溯源行业应用调研报告》,报告从政策、技术、企业现状三个角度对食品溯源行业的应用进行了对比,为业内人士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工信部2018年5月,工信部信息中心发布了《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深入分析中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的落地应用场景,系统阐述中国区块链产业的发展的六大特点和六大趋势。《区块链垂直行业报告-溯源》——鲸准研究院2018年5月,鲸准研究院发布了《区块链垂直行业报告-溯源》,报告的研究主体为“商品溯源行业”,从传统溯源发展现状,区块链溯源的优势、代表项目及发展前景阐述了区块链溯源行业发展情况。《2018中国区块链底层开放平台研究报告》——蜂巢财经2018年5月,蜂巢财经发布了《2018中国区块链底层开放平台研究报告》,蜂巢财经进行多方调研,将国内四大区块链开放平台—腾讯、华为、迅雷、京东进行对比,让有志于成为下一个“超级物种”的个人、项目或者企业找到自己需要的平台。《2018区块链发展报告》——创业邦研究中心2018年6月,创业邦研究中心发布了《2018区块链发展报告》,报告发现,区块链在有互信需求、需要去中介平台提高交易效率以及拥有线上结构化数据的行业落地性会更强。区块链应用将率先在金融领域落地,并逐渐向社会征信、文娱、供应链、医疗、教育、物流等多领域渗透。《2018中国区块链人才现状白皮书》——链塔智库&拉勾网2018年6月,链塔智库BlockData携手拉勾网发布《2018中国区块链人才现状白皮书》,白皮书分析了人才市场现状,并对区块链人才市场发展趋势作出预测。《2018中国区块链投资机构20强》——链塔智库2018年6月,链塔智库发布了《2018中国区块链投资机构20强》,报告中的机构是基于自身数据库数据,辅以整理超过120余家活跃于区块链领域的投资机构及所投项目,从各家机构在投资影响力、投资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回报情况、退出情况等维度进行评分。《中国区块链50城——重庆:激进西南领头羊欲抢风口建“链岛”》——链塔智库2018年6月,链塔智库发布了《中国区块链50城——重庆:激进西南领头羊欲抢风口建“链岛”》,报告从政策与应用,产业基地与研发机构等方面对重庆发展区块链技术进行总结,对重庆区块链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2018中国区块链行业白皮书》——人民创投&链塔智库2018年6月,链塔智库联合人民创投共同发布了《2018中国区块链行业白皮书》,报告系统阐述我国区块链行业发展现状,梳理区块链行业图谱,总结我国区块链行业发展特点,针对一些重点行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中国区块链市场应用专题分析2018》——易观2018年6月,易观发布了《中国区块链市场应用专题分析2018》专题分析报告,分析报告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区块链技术在中国市场中的应用,包含区块链现有的落地应用及潜在应用场景及其发展状况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是区块链的基本特征和技术原理,区块链典型的应用场景及优势,区块链的应用市场发展及挑战、区块链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星际文件系统IPFS生态研究报告》——链塔智库2018年6月,链塔智库发布了《星际文件系统IPFS生态研究报告》,报告对IPFS概念、架构、生态系统、挖矿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部分IPFS落地应用案例,力图还原身披“HTTP替代者”的IPFS真实现状。《区块链垂直行业报告:物联网》——OK资本&鲸准研究院2018年7月,OK资本与鲸准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区块链垂直行业报告:物联网》,报告从物联网概述、区块链与物联网的结合、代表项目分析、总结与展望等几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区块链结合物联网的产业全貌。《金融区块链研究报告》——中国信通院&腾讯研究院2018年7月,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研究部与腾讯研究院联合对金融区块链细分领域开展了研究,并发布了《金融区块链研究报告》,报告对区块链技术起源、适用场景、金融服务产业整体情况和典型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影响提供客观思考与判断。

黑盒子

新变化新趋势新风口-2020中国云计算行业研究报告解读

题图来自“收费图库”如果以2009年阿里云的成立作为中国云计算行业的开端,2020年则刚好是云计算在中国发展新十年的起点。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云计算行业在多重因素推动下的飞速发展,也经历了野蛮生长下的质疑与阵痛。在2020这个节点,我们有必要看清中国云计算行业当下的发展背景,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找寻潜在的新的风口,为新十年的发展提供方向参考。不变中的变:整体利好背景下的新变化整体看来,考虑到内部动力与外部环境,中国云计算行业积极的发展环境不会改变,但其中亦不乏一些新变化值得关注。从内部发展动力角度看,中国云计算行业在保持着强劲发展推动力的同时,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行业规模上,中国的云计算行业保持着高于整体GDP增长的增速,2019年中国云计算行业规模占GDP比值增长率达到25.2%,也远高于云计算第一大国美国的14%; 技术保障上,从短期未来到十年以后,多种能够对整个行业起到推动作用的颠覆性技术,被预测在不同阶段达到成熟,如2-5年内的AI云计算和边缘计算、5-10年内的云原生技术,以及十年后的量子计算技术等,皆有能力在不同时间节点为云计算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内部动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涵阐释和市场现状上。一方面,随着2018年NIST将客户视角价值写进云计算核心内涵阐释中(NIST于2011年对云计算进行了定义,包括我们所熟悉的三种交付方式、四种部署模式等,对整个行业发展有着提纲挈领作用),需求方价值在这一原先多由供给方(云厂商)主导的市场中意义更为凸显。另一方面,中国的云计算市场经过十余年的竞争,已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少数龙头厂商掌控了绝大多数市场,马太效应加深。可以认为跑马圈地、野蛮生长的市场状态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下一赛段会跳脱出单纯的“量”,从而在更高层面进行竞争。外部环境保持利好的同时,也引导着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政策上,不论中央和地方,皆对云计算发展维持充分支持,尤其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背景下,云计算更是乘上新一波东风。然而政策端有两个新变化值得关注。一是中央政策明显从关注“量”向关注“质”发展,政策核心从“百万上云”到“用数赋智”,其对云计算行业提出了精细化发展的要求。二是地方与行业上云现状差异的出现。当前中国云计算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状况好而中西部弱,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好而传统行业弱的现状。在中国整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之下,如何解决这一不平衡状况必将是未来发展重点。此外,经济下行压力使得IT支出普遍缩减的企业更加关注云计算如何直接地为其降本增效,疫情下的全面线上化使得许多企业被迫真正完全依靠云进行业务运行,而一级市场上的资本也更多地涌向偏后轮次的成熟公司。这一切都说明云计算在中国正在逐渐脱离概念炒作阶段,客户和市场也都愈加成熟,企业渴望将云计算真正转变为一种帮助构建自身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工具,也对云厂商的精细化服务提出新要求。多样化与多维化:新变化下的新趋势在综合分析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背景后,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较为明确的结论:1. 中国云计算行业正处于一个从粗放到精细,从求量到保质,从少数到多数的过渡阶段 2. 其最终目标一定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按需为全行业客户赋能,降本增效,实现数字化转型。在这两个结论基础上,我们将其发展趋势总结为两大点:云环境多样化与云发展多维化。趋势一为云环境多样化,即中国企业云环境会以混合IT、混合云、多云形式混杂发展,这一趋势既是中国云计算行业过渡阶段的一种客观状态,也是中国企业为了达成最终目从而主观上采取的一种云战略;其在为企业带来裨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混合云为例,2019年国际上企业混合云采用率已达58%,是最主流的云部署方式。同期中国企业混合云采用率仅为9.8%,但同比增长达21%,远高于其他部署模式。其形成原因既有对不断增多的敏稳态数据灵活处理的主观需求,也有在云计算相关监管不断完善下的客观要求。同时具有公有云灵活性、弹性和私有云安全性、可控性双重优势的混合云是当前较为理想的云部署模式,但其资源位置相异、架构层级多样、构成元素繁多等特征也为企业IT管理带来了新难题。 趋势二为云发展多维化,具体指中国云计算行业会进入规模范围(广度)、行业垂直度(深度)、价值延续(长度)多维协同发展新阶段。 云发展多维化是正处于过渡阶段的中国云计算行业走向最终目标的必经之路。具体来说,即已趋于稳定的行业龙头有能力去带动生态进步,推动行业范围扩大;客户视角深化与数字化程度加深使得贴近特定需求的行业垂直解决方案价值凸显;愈发精细化的发展方向则促进云厂商和云客户共同致力于价值链的挖掘。以长度发展,即云计算的价值延续为例,随着上云程度深入,用云企业和云厂商所能获得的价值都会更多。对用云企业和云厂商来说,上云都只是价值链条起点,是价值获取基础。下一阶段,无论用云企业还是云厂商,都会发力于延伸价值链,对云计算精耕细作,充分发挥云优势以从中挖掘更多价值,赋能行业发展。新趋势下的新风口:云管理层服务在这云环境多样化与云发展多维化这两大趋势之下,新的挑战正在浮现,随之而来亦是新的机遇。我们认为,在愈发复杂的多样化云环境下,能力相对缺乏的传统行业企业如何能够充分地将云优势转化成业务竞争力是企业最核心的挑战。因此,直接服务于云消费者,并致力于为其解决这一问题的云管理层服务便是中国云计算发展下一阶段的新风口。我们将云管理层服务定义为独立于云服务层,供给方可为云服务提供商或代理商的整体性资源/应用管理服务,主要可分为云管理服务和客户端云安全服务。云管理服务(MSP)是专注于企业上云全生命周期,旨在为企业提供咨询、建设、运营和创新的专业化服务,在当前中国云计算行业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的过渡阶段,MSP价值愈发凸显。如中国MSP行业领先企业安畅网络的CEO程小中所表示,因能力不足,传统企业在上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比互联网企业大得多,但他们的上云决心又是有的,这就为MSP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中国MSP行业,于服务内涵、市场主体和技术需求三个角度呈现出三个主要发展特征。一是服务内涵从基础服务到优化赋能,MSP厂商如今能够为企业提供应用、架构、成本、安全 全方面优化能力;二是市场主体从单一厂商到百花齐放,不同类型MSP厂商优势各异,发力客户全生命周期不同节点,为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三是技术要求从基础可行到自动智能,完善的一体化管理平台技术帮助企业管理复杂云环境。整体看来,MSP行业有望在两大趋势之下,成为未来云计算行业生态的核心。另一方面,云计算动态化、安全边际模糊、去中心化等特征,为企业IT安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也使得客户端云安全服务意义非凡。据美国国家安全局数据统计,几乎所有云威胁的诱发原因都可归纳为四种漏洞,即错误配置、访问控制不善、共享租户漏洞和供应链漏洞,故与其分别对应的云安全措施是我们的关注焦点。错误配置与访问控制不善是当前最为普遍的安全隐患,相对来说云用户对其的可控度也较高。从控制层出发的云安全配置管理(CSPM)和从数据层出发的云工作负载管理平台(CWPP)这两类云原生安全工具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控制配置错误威胁;基于动态、细粒度身份管理的零信任架构则有能力在动态企业IT环境中做到针对每一次访问的安全认证,以针对访问控制不善。相比较而言,共享租户漏洞,即同一服务器上抱有恶意的邻居的威胁,和供应链漏洞,即在云厂商数据中心搭建过程中软硬件供应链中的暗藏威胁,在当下中心化云环境下,企业能采取的防卫措施很少,而去中心化云平台的出现则带来了新的契机。去中心化云可以视作区块链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各自高级发展阶段的结合,其去中心化地获取资源,从而从底层解决了共享租户漏洞和供应链漏洞的威胁。与此同时,如首个去中心化云平台推出方安迈云董秘马思远所表示,去中心化云是继中心化云计算后下一代虚拟化发展方向,其在包括安全隐私的多个维度皆更契合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建议走向新十年的中国云计算行业,需要在新变化与新趋势之下,寻找新的发展思路。首先便是尝试打造技术合力,充分发挥云计算底层操作系统的优势,将其与5G、AI、IOT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以形成合力。此外,在中国市场趋于存量竞争的背景下,应出海探索新机遇,去市场广阔但云计算能力短缺的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客户视角亦是下一阶段关注重点,厂商应将视角拓展到客户可以吸收什么,从而致力于帮助客户将云能力转变为业务竞争力。最后,一个围绕客户,低“资产专用性”的开放云生态体系意义非凡。当前中国云计算行业仍存在着规范不完善、信任成本高、各自为战、远离客户具体需求等弊端,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能带来一个更加开放兼容的云生态,从而促进供需双方的效率增长,助力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伏于岩穴

新变化新趋势新风口-2020中国云计算行业研究报告解读

题图来自“收费图库”如果以2009年阿里云的成立作为中国云计算行业的开端,2020年则刚好是云计算在中国发展新十年的起点。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云计算行业在多重因素推动下的飞速发展,也经历了野蛮生长下的质疑与阵痛。在2020这个节点,我们有必要看清中国云计算行业当下的发展背景,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找寻潜在的新的风口,为新十年的发展提供方向参考。不变中的变:整体利好背景下的新变化整体看来,考虑到内部动力与外部环境,中国云计算行业积极的发展环境不会改变,但其中亦不乏一些新变化值得关注。从内部发展动力角度看,中国云计算行业在保持着强劲发展推动力的同时,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行业规模上,中国的云计算行业保持着高于整体GDP增长的增速,2019年中国云计算行业规模占GDP比值增长率达到25.2%,也远高于云计算第一大国美国的14%; 技术保障上,从短期未来到十年以后,多种能够对整个行业起到推动作用的颠覆性技术,被预测在不同阶段达到成熟,如2-5年内的AI云计算和边缘计算、5-10年内的云原生技术,以及十年后的量子计算技术等,皆有能力在不同时间节点为云计算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内部动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涵阐释和市场现状上。一方面,随着2018年NIST将客户视角价值写进云计算核心内涵阐释中(NIST于2011年对云计算进行了定义,包括我们所熟悉的三种交付方式、四种部署模式等,对整个行业发展有着提纲挈领作用),需求方价值在这一原先多由供给方(云厂商)主导的市场中意义更为凸显。另一方面,中国的云计算市场经过十余年的竞争,已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少数龙头厂商掌控了绝大多数市场,马太效应加深。可以认为跑马圈地、野蛮生长的市场状态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下一赛段会跳脱出单纯的“量”,从而在更高层面进行竞争。外部环境保持利好的同时,也引导着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政策上,不论中央和地方,皆对云计算发展维持充分支持,尤其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背景下,云计算更是乘上新一波东风。然而政策端有两个新变化值得关注。一是中央政策明显从关注“量”向关注“质”发展,政策核心从“百万上云”到“用数赋智”,其对云计算行业提出了精细化发展的要求。二是地方与行业上云现状差异的出现。当前中国云计算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状况好而中西部弱,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好而传统行业弱的现状。在中国整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之下,如何解决这一不平衡状况必将是未来发展重点。此外,经济下行压力使得IT支出普遍缩减的企业更加关注云计算如何直接地为其降本增效,疫情下的全面线上化使得许多企业被迫真正完全依靠云进行业务运行,而一级市场上的资本也更多地涌向偏后轮次的成熟公司。这一切都说明云计算在中国正在逐渐脱离概念炒作阶段,客户和市场也都愈加成熟,企业渴望将云计算真正转变为一种帮助构建自身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工具,也对云厂商的精细化服务提出新要求。多样化与多维化:新变化下的新趋势在综合分析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背景后,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较为明确的结论:1. 中国云计算行业正处于一个从粗放到精细,从求量到保质,从少数到多数的过渡阶段 2. 其最终目标一定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按需为全行业客户赋能,降本增效,实现数字化转型。在这两个结论基础上,我们将其发展趋势总结为两大点:云环境多样化与云发展多维化。趋势一为云环境多样化,即中国企业云环境会以混合IT、混合云、多云形式混杂发展,这一趋势既是中国云计算行业过渡阶段的一种客观状态,也是中国企业为了达成最终目从而主观上采取的一种云战略;其在为企业带来裨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混合云为例,2019年国际上企业混合云采用率已达58%,是最主流的云部署方式。同期中国企业混合云采用率仅为9.8%,但同比增长达21%,远高于其他部署模式。其形成原因既有对不断增多的敏稳态数据灵活处理的主观需求,也有在云计算相关监管不断完善下的客观要求。同时具有公有云灵活性、弹性和私有云安全性、可控性双重优势的混合云是当前较为理想的云部署模式,但其资源位置相异、架构层级多样、构成元素繁多等特征也为企业IT管理带来了新难题。 趋势二为云发展多维化,具体指中国云计算行业会进入规模范围(广度)、行业垂直度(深度)、价值延续(长度)多维协同发展新阶段。 云发展多维化是正处于过渡阶段的中国云计算行业走向最终目标的必经之路。具体来说,即已趋于稳定的行业龙头有能力去带动生态进步,推动行业范围扩大;客户视角深化与数字化程度加深使得贴近特定需求的行业垂直解决方案价值凸显;愈发精细化的发展方向则促进云厂商和云客户共同致力于价值链的挖掘。以长度发展,即云计算的价值延续为例,随着上云程度深入,用云企业和云厂商所能获得的价值都会更多。对用云企业和云厂商来说,上云都只是价值链条起点,是价值获取基础。下一阶段,无论用云企业还是云厂商,都会发力于延伸价值链,对云计算精耕细作,充分发挥云优势以从中挖掘更多价值,赋能行业发展。新趋势下的新风口:云管理层服务在这云环境多样化与云发展多维化这两大趋势之下,新的挑战正在浮现,随之而来亦是新的机遇。我们认为,在愈发复杂的多样化云环境下,能力相对缺乏的传统行业企业如何能够充分地将云优势转化成业务竞争力是企业最核心的挑战。因此,直接服务于云消费者,并致力于为其解决这一问题的云管理层服务便是中国云计算发展下一阶段的新风口。我们将云管理层服务定义为独立于云服务层,供给方可为云服务提供商或代理商的整体性资源/应用管理服务,主要可分为云管理服务和客户端云安全服务。云管理服务(MSP)是专注于企业上云全生命周期,旨在为企业提供咨询、建设、运营和创新的专业化服务,在当前中国云计算行业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的过渡阶段,MSP价值愈发凸显。如中国MSP行业领先企业安畅网络的CEO程小中所表示,因能力不足,传统企业在上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比互联网企业大得多,但他们的上云决心又是有的,这就为MSP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中国MSP行业,于服务内涵、市场主体和技术需求三个角度呈现出三个主要发展特征。一是服务内涵从基础服务到优化赋能,MSP厂商如今能够为企业提供应用、架构、成本、安全 全方面优化能力;二是市场主体从单一厂商到百花齐放,不同类型MSP厂商优势各异,发力客户全生命周期不同节点,为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三是技术要求从基础可行到自动智能,完善的一体化管理平台技术帮助企业管理复杂云环境。整体看来,MSP行业有望在两大趋势之下,成为未来云计算行业生态的核心。另一方面,云计算动态化、安全边际模糊、去中心化等特征,为企业IT安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也使得客户端云安全服务意义非凡。据美国国家安全局数据统计,几乎所有云威胁的诱发原因都可归纳为四种漏洞,即错误配置、访问控制不善、共享租户漏洞和供应链漏洞,故与其分别对应的云安全措施是我们的关注焦点。错误配置与访问控制不善是当前最为普遍的安全隐患,相对来说云用户对其的可控度也较高。从控制层出发的云安全配置管理(CSPM)和从数据层出发的云工作负载管理平台(CWPP)这两类云原生安全工具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控制配置错误威胁;基于动态、细粒度身份管理的零信任架构则有能力在动态企业IT环境中做到针对每一次访问的安全认证,以针对访问控制不善。相比较而言,共享租户漏洞,即同一服务器上抱有恶意的邻居的威胁,和供应链漏洞,即在云厂商数据中心搭建过程中软硬件供应链中的暗藏威胁,在当下中心化云环境下,企业能采取的防卫措施很少,而去中心化云平台的出现则带来了新的契机。去中心化云可以视作区块链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各自高级发展阶段的结合,其去中心化地获取资源,从而从底层解决了共享租户漏洞和供应链漏洞的威胁。与此同时,如首个去中心化云平台推出方安迈云董秘马思远所表示,去中心化云是继中心化云计算后下一代虚拟化发展方向,其在包括安全隐私的多个维度皆更契合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建议走向新十年的中国云计算行业,需要在新变化与新趋势之下,寻找新的发展思路。首先便是尝试打造技术合力,充分发挥云计算底层操作系统的优势,将其与5G、AI、IOT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以形成合力。此外,在中国市场趋于存量竞争的背景下,应出海探索新机遇,去市场广阔但云计算能力短缺的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客户视角亦是下一阶段关注重点,厂商应将视角拓展到客户可以吸收什么,从而致力于帮助客户将云能力转变为业务竞争力。最后,一个围绕客户,低“资产专用性”的开放云生态体系意义非凡。当前中国云计算行业仍存在着规范不完善、信任成本高、各自为战、远离客户具体需求等弊端,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能带来一个更加开放兼容的云生态,从而促进供需双方的效率增长,助力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世有变化

关注行业痛点及解决方案 交大行业研究院发4份深度行研报告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张韵 张潇尹 实习记者:郑洁 朱成祥 每经编辑:文多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商业经济是观察时代变迁的最佳窗口,在“第二届中国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行业研究团队发布了养老、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深度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就以上行业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新的爆发增长期,但在算法、多感官人机交互等环节存在不足;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目前由政府主导养老事业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且养老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供需错位的养老模式养老的话题听起来有些沉重,不仅在于跟个体命运息息相关,还在于养老是巨大的体制、结构性问题。按照联合国标准,我国1999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有2.5亿位老人,而且老龄化还在加速。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养老行业团队负责人罗守贵指出,2045年时,中国60岁以上人口会占总人口30%以上,并在2053年左右达到高峰。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目前由政府主导养老事业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政府财政将面临沉重的负荷。经过大量调研,2019年罗守贵和其团队发现目前养老机构最大的问题是中端养老严重不足,其次是社区养老对居家养老的支撑非常薄弱。养老行业的挑战,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机遇。据平安证券研究,美国和欧洲养老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2%和29%,而中国只有7%,中端收入人群很庞大,供给和需求严重错位,从人口分析的角度,养老将是朝阳行业。据罗守贵与其团队预测,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预计可达到2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他建议大力发展中端养老机构,加强对高端市场的监管,加强社区养老的设计供给,优化养老财政投入的结构和使用方式,建立统一的养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人工智能的五大陷阱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正在掀起新一轮风潮,新技术、新模式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将为很多行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会。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行业团队负责人史占中表示,在上一轮互联网红利中,人工智能+零售、人工智能+金融储备了丰富的大数据,行业渗透率较高;接下来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通信有非常广阔的市场规模。例如,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后,能够快速提高服务品质和生产效率,包括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预测性维护等。在医疗行业,从药物研发到健康诊断、基因监测、大健康数据管理、影像技术诊断等领域发展迅速。在金融行业,人工智能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让智能风控更高效,此外人脸识别、人证对比和智能营销已经大幅度改进行业发展生态,提高服务品质和效率。不过人工智能也存在诸多陷阱,史占中表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新的爆发增长期,但目前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在算法、多感官人机交互、平台型工具等技术环节存在不足。且面临着不少问题:安全风险、顶级人才缺失、产业泡沫过多、公众认知及媒体报道存在偏差、对未来就业结构造成挑战、政府对人工智能产业扶持力度不平衡等。对此,建议从金融支持、应用场景、政府支持、人才支撑、产业生态、研发创新等六个角度推进发展人工智能。“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加速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史占中进一步阐述道,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层有研发团队较多的优势,但基础层和技术层环节较为薄弱。智能网联汽车的一个生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团队负责人蒋炜表示,智能网联汽车不是仅只关注汽车,而是关注包括人、车、网、路、端、云在内的整套系统,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是一个基于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同时重视用户洞察的系统。蒋炜指出,在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中,主要有三个板块。一是汽车交通板块,在过去几年,车联网的数据量飞速增长,与此相关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智慧交通项目在各城市、地区广泛兴起,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在不断发力。二是“智能网联汽车+商业”板块,汽车新零售和汽车售后等是很大的市场,当前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和互联网企业不断进入这个市场,这个市场正在形成联谊。三是“智能网联汽车+金融”板块,未来这个行业会跟保险行业产生何种交互,是值得关注的。蒋炜总结表示,如果说传统汽车行业是链式结构,那么智能网联汽车就是一个多节点、多属性的网络状格局。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是在场景化的跨界联动过程中,不断推动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方式的变化。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关键在储能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新能源发电行业团队负责人尹海涛表示,为应对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光伏发电、晶体发电、薄膜发电、风能等新能源已成为必然趋势。实际上,与传统能源相比,目前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已经有了经济优势,但新能源在应用中的消纳结构成了新问题。比如风电大省(自治区)新疆、甘肃、内蒙古弃风率高,而在光电大省(自治区)西藏、新疆的弃光率同样很高。尹海涛表示,解决紧张关系的关键就是储能。按照应用的场景,储能可以分为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发电侧可以承担一次调频、减少弃电、平滑波动;电网侧提供调频辅助服务和削峰填谷,用户侧可以节省扩容费率。他建议从用户侧着手,减少分布式能源配置同主电网的沟通,从而提高新能源的结构比例。“在用户侧可以看到很多的商业化的盈利潜能,比如峰谷差套利、用户侧响应以及减少考核成本等。”尹海涛进一步表示,下一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系统优化充分整合储能在用户侧的盈利潜能。每日经济新闻

金锁匙

“2020中国教育行业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12月18日讯(记者 刘钰)“2020中国教育资本论坛”今日在京举办。此次论坛以“破浪融合”为主题,由《证券日报》主办。《证券日报》与海通证券联合发布“2020中国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K12在线教育渗透率提升,下沉至三四线城市趋势明显。在高等教育领域,市场空间广阔,上市公司在民办高教行业集中度较低。职业教育领域里,稳定就业的政策红利显著。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在线教育发展大大提速。围绕“融合——线上线下融合趋势”“破浪——教育行业未来之路”“赋能——机构逐鹿万亿市场”三场圆桌,相关领域专家、分析师与企业代表展开对话与讨论。【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万物皆照

移动社交行业报告:2020年用户规模破9亿,文字形式仍占主流

随着图片社交、声音社交、视频社交等产品形态的创新以及革新,移动社交市场将保持稳健发展态势,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突破9亿人,较2019年增长7.1%。短视频与直播行业的火爆,使得人们交流的方式已从单纯的文字聊天,到图片分享,再到语音沟通,最后到视频社交的转变。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移动社交用户交流方式中文字聊天占比约七成,仍为主流交流方式。在倾向交流方式调查中,12.5%受访用户表示倾向使用视频方式,倾向占比超过实际使用占比,用户对视频交流占比提升意愿明显。5G 网络带来的高质量、低延迟特性,势必会大大提升移动社交的产品体验和以及玩法的升级,而 AI 技术使得不同的社交模式具有可行性。未来,随着 5G + AI 技术的持续创新,社交产品场景将更加丰富和新颖,有望重塑用户的社交行为链条。(《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37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核心观点行业规模:中国移动社交用户2020年突破9亿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突破9亿人,较2019年增长7.1%。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图片社交、声音社交、视频社交等产品形态的创新以及革新,移动社交市场将保持稳健发展态势,用户渗透率稳步增长。用户习惯:文字形式仍占主流,视频聊天有望成新趋势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移动社交用户交流方式中文字聊天占比约七成,仍为主流交流方式。在倾向交流方式调查中,12.5%受访用户表示倾向使用视频方式,倾向占比超过实际使用占比,用户对视频交流占比提升意愿明显。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视频聊天随着 5G 技术的发展,画面传输将更加稳定、清晰,有望成为未来交流的重要方式。行业趋势:新兴技术是未来行业变革契机5G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塑造了目前移动社交产品的功能模式,无论是匹配机制,还是视频直播的连线机制,都源于技术的革新。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5G 基建还未达到全覆盖,新兴技术的运用场景趋于单调,新兴技术的发展潜力还未被完全开放。未来,随着 5G + AI 技术的持续创新,社交产品场景将更加丰富和新颖,有望重塑用户的社交行为链条。以下为报告完整内容移动社交发展历程早期移动社交产品专注于交流便利性,但随着互联网发展,移动社交产品被赋予更多功能,承担更多商业行为。对于产品来说,社交是留住用户的重要手段,产品的活跃用户量成为了衡量产品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人们交流的方式已从单纯的文字聊天,到图片分享,再到语音沟通,最后到用视频社交的转变。随着短视频与直播行业的火爆,移动社交行业新业态发展将引发行业新一轮的竞争。中国移动社交用户2020年突破9亿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突破9亿人,较2019年增长7.1%。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图片社交、声音社交、视频社交等产品形态的创新以及革新,移动社交市场将保持稳健发展态势,用户渗透率稳步增长。中国移动社交行业应用APP图谱微信、QQ、微博头部社交产品地位坚固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第一梯队中,微信、QQ、微博在月度活跃用户规模上保持领先优势;第二梯队中,陌陌、探探领军趣缘交友(即以恋爱为主要目的)领域,内容社区中百度贴吧和知乎也具有一定的头部效应;第三梯队中,产品更集中于细分垂直赛道以及创新产品,赛道竞争激烈,且未出现头部效应。头部社交势力稳中有升 商业化创新成中心行业动态:青少年赛道持续涌入新玩家传统陌生人社交领域已被头部产品所占领,以兴趣为细分的年轻人社交产品从建立社区入手,通过UCG文化生态提高用户黏性,进而发展以兴趣圈层为单位的多对多社交形式。“Before避风”由快手孵化,而“有噗”更是百度今年孵化的第四款社交软件,由此可见互联网公司计划通过打造自己的社交产品从而形成自有用户生态。移动社交产品趋于视频化,内容审核成痛点2020年是社交电商的元年,受抖音、快手等头部产品的影响,各类移动社交产品纷纷上线视频功能并计划接入电商组件,可以预想未来移动社交的盈利模式将更为丰富,活跃用户量及付费用户量将成为各个移动社交产品的关注指标。尽管短视频容易打造出爆品,但其形式的复杂造成了审核过程的繁琐。智能审核易产生疏漏,人工审核又过于缓慢。如何把控好视频内容及其推荐机制,是每个产品未来需要注意的地方。婚恋交友仍存在需求,用户留存成重要挑战婚恋交友产品有强匹配性质,匹配完成时,用户关系由陌生人转向熟人关系,并寻求熟人关系产品,导致婚恋交友产品用户流失。构建后续体验场景是婚恋交友产品留住用户的关键。AI+5G技术构建新婚恋模式通过 AI 技术来建立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搭建免费或付费场景满足用户需求,从而达到精细化运营,提高付费效率的同时,降低付费门槛,留住用户。婚恋交友产品的匹配机制引入第三方判评,建立二次筛选,以求更精准的匹配效果。以 5G 技术为基础,进行三方视频互动,打破话题沉闷,提升用户沟通效果,增加匹配效率。AI+5G技术推动声音社交的发展5G 网络带来的高质量、低延迟特性,势必会大大提升声音社交的产品体验和以及玩法的升级,而 AI 技术使得声音社交模式具有可行性。尽管当下大多声音社交产品面临内容审核的困境,但相信随着AI 技术的发展,声音社交产品可以保证社区内容的质量,从而带来更高的用户黏性及更好的用户体验。瞄准趣缘市场,力求用社交打造私域流量各大互联网公司及企业均有意入局移动社交:京东推出“梨涡”和“盼汐”,瞄准社交赛道;快手推出“Before避风”,目的拓宽用户群边界;阿里巴巴推出“Real如我”,瞄准校园社交场景;网易云音乐推出“心遇”,打造新型交友产品;以及今年百度收购YY国内直播业务,孵化社交产品“有噗”、“听筒”和“音啵”等垂直社交产品。众多新兴社交产品,比如以探探为例,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形成了以趣缘圈子为单位的新型社交方式。他们瞄准的,是巨大的陌生人市场以及其消费能力,而社交就是获取用户的入口。男性用户居多,年龄结构趋于年轻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移动社交用户男性占比达54.2%。在年龄分布上,95后、00后占比持续提升,移动社交用户年龄结构趋于年轻。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95后、00后实力崛起,用户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同时,随着大众移动社交意识进一步提升,女性用户占比以及活跃度逐渐提升,在移动社交生活中的主动性也渐趋提升。用户使用社交产品的渠道较为固定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移动社交用户中36.7%表示使用2种社交产品,32.2%用户使用3种社交产品,仅一成用户表示使用4种以上社交产品。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超八成用户使用3种以内社交产品,产品使用习惯趋于稳定。用户产品迁移门槛逐步提升,创新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熟人社交仍为主流,兴趣型社交受用户关注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移动社交用户中62.2%表示使用社交产品是为了与熟人保持联系,33.9%表示是为了认识有相同兴趣的人,31.9%表示是受内容吸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通讯需求仍占较大比重,其次是交友、娱乐和聊天需求。以兴趣为边界,构建良好社区内容以及完善的聊天功能,是未来社交产品的设计方向。年轻群体对陌生人社交需求大,“她社交”成新趋势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85后以及95后成陌生人社交主力,男性群体对陌生人社交的需求较大。探探相关数据显示,女性用户平均每天滑动探探300次 ,男性用户每天滑动 200次,女性用户的活跃度是男性用户的1.5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年轻群体社交需求释放需要远离熟人社交圈,打造新的社交阵地。同时,“她社交”成为行业创新趋势,女性用户需求进一步浮现,移动社交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产品内容、设计和用户活跃性成首要考虑因素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移动社交用户中约四成用户选择社交产品时考虑的主要原因为产品的内容性,简洁性和活跃性,其次是产品的互动性,用户规模及其用户属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产品中社区内容质量是吸引用户的关键,而用户在社区中的活跃度与积极的交流意愿是提高用户黏性的关键。同时,产品设计过于复杂且互动方式过于单一或繁冗将导致用户流失。文字聊天仍为主流,直播互动后来居上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移动社交用户中六成用户使用社交产品时更偏好于文字聊天,约三成用户会使用动态功能和直播功能,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相比于其他匹配机制,用户更倾向于从动态分享以及直播中了解对方,直播的实时特性能有效降低用户心理防范机制。文字形式仍占主流,视频聊天成为新趋势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移动社交用户交流方式中文字聊天占比约七成,仍为主流交流方式。在倾向交流方式调查中,12.5%受访用户表示倾向使用视频方式,倾向占比超过实际使用占比,用户对视频交流占比提升意愿明显。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文字聊天具有快捷、准确的特点,是目前主要交流方式。视频聊天随着 5G 技术的发展,画面传输将更加稳定、清晰,有望成为未来交流的重要方式。语音与视频能更好地满足亲密关系群体聊天需求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移动社交用户中已婚群体表示24.0%的时间选择用语音聊天,受访用户中恋爱群体表示28.3%的时间选择用语音聊天,单身群体较少使用音频、视频聊天。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相比于文字聊天,语音聊天与视频聊天能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生动且传播方式更为快捷。处于亲密关系的群体拥有更强的分享生活的欲望以及面对面聊天的需求,因而语音聊天占比与视频聊天占比多于单身群体。视频互动频率待提升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移动社交用户约八成用户使用过社交产品的视频功能,其中仅一半用户使用视频功能中的互动功能,仅两成用户会对其进行打赏和送礼。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视频行业欣欣向荣的情况下,各社交产品均上线视频功能,但视频互动频率仍有待提升。一方面,视频互动功能有其局限性,互动方式较为单调以及无法频繁达成双向沟通。另一方面,构筑良性的互动生态需要优质的视频内容,单纯通过KOL引入内容易造成运营成本的提高,如何提高用户自发性创作是未来社交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视频内容质量与互动形式成用户主要痛点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移动社交用户五成用户反馈视频内容广告过多,内容无趣,30.6%用户认为互动功能过于单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用户重点关注视频内容质量及其互动形式,尽管目前视频作为传播媒介广泛被接受,未来移动社交产品仍需注意视频功能的设计,对视频内容质量进行一定的把控,提升用户互动频次,进而增加用户黏性。中国移动社交行业发展趋势预测新兴技术是未来行业变革契机5G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塑造了目前移动社交产品的功能模式,无论是匹配机制,还是视频直播的连线机制,都源于技术的革新。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5G 基建还未达到全覆盖,新兴技术的运用场景趋于单调,新兴技术的发展潜力还未被完全开放。未来,随着 5G + AI 技术的持续创新,社交产品场景将更加丰富和新颖,有望重塑用户的社交行为链条。细分垂直赛道服务更多群体,注重对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入挖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熟人关系赛道被微信与QQ牢牢占领,以弱关系为基础的交友赛道则有陌陌、探探占据。同时,行业仍持续涌现创新产品形态,当下细分垂直赛道的移动社交产品则主要服务于不同人群的人际交往需求。其中,内容生态的建立,聊天方式的优化是社交产品留住用户的关键。而社交产品突破重围的关键,在于对目标用户群体需求的细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差异化创新。存量时代,移动社交构建用户生态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移动社交行业之所以频频产生新玩家,是因其社交属性所被看重。目前,互联网流量增长红利已经逐渐消失,转而进入存量时代,平台费用高涨的同时,获客成本也越来越高。而带有强社交属性的移动社交产品势必会带来可观的自有用户流量,成规模的用户流量将是各渠道盈利的基础。移动社交平台是电商流量的重要入口,成功的构建自有流量将大大降低企业的获客成本,因此移动社交产品将是各大互联网企业构建自有生态中一块重要的版图。内容监管趋于规范化,审核过程仍难避纰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移动社交产品担负着信息传播的职能,是重要平台之一,因此对传播内容的把控与监管是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对于任何社交平台来讲,内容监管无可避免的需要耗费极大的物力及人力。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内容监控的成本将会降低,监控的准确度则会上升。同时,经历行业监管趋紧、行业洗牌之后,移动社交行业迎来了更有序的发展。更加健康的互联网环境,不仅有利于用户的体验,也会带来整体行业的良性发展。本文部分数据及图片内容节选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查看更多行业研究报告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