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第二届大连海事大学国际航海教育培训研讨会召开变鼠记

第二届大连海事大学国际航海教育培训研讨会召开

日前,“第二届大连海事大学国际航海教育培训研讨会”在连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机遇与挑战:智能船舶与航海类人才培养”,旨在汇集航海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分享航海教育界专家的真知灼见,探求在智能船舶的背景下航海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路。来自政府机关、港航企事业单位、航海类院校,以及挪威、日本、乌克兰等国家的嘉宾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会议。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众多国家、机构也都开始了智能船舶的研究。智能船舶的出现必将会引领航运业的各个方面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航海教育培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着未来船员的发展,更关系着航运业人才需求的保证,行业未来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智能船舶的发展,同样为航海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表示,人类社会正由信息时代迈向智能时代,未来智能船舶技术将成为全球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必将引领航运业各个方面产生变革,特别在航海教育领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反思航海类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提前布局智能时代中的航海教育。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巡视员孙有恒表示,智能船舶的发展,为航海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培育和储备高端航海人才,实现“交通强国”“海员强国”建设目标,迫切需要一流的航海教育和实践平台提供重要支撑,不断满足国家对航海人才培养工作的更高要求。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进行了题为“MASS(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s,简称MASS)背景下航海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对策”的主旨演讲。阐述了国内航海类高校面对自主船舶新形势的思考,并提出了对于航海类人才培养改革和中国航海教育发展的建议。会上,来自挪威、日本、乌克兰、印度尼西亚、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3位代表分别围绕智能船舶的国际立法、智能船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策、海事大学毕业生就业等议题作主题报告。与会人员还围绕当前航海教育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前沿热点问题和实践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交流探讨。会后,大连海事大学将梳理研讨会取得的成果,为航海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促进我国航海教育研究的繁荣发展,为海员强国、海运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建设而贡献力量。(光明媒融记者吴琳 通讯员吕晓燕)

打屁股

蓝色国土耕耘者|滚金工作室3篇论文荣获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滚金工作室 近日,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宁波大学召开。大连海事大学等25所航海院校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此次年会共收到论文53篇,经评审,最终15篇论文被评选为优秀论文并入选年会论文集,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7篇。辽宁海事局“滚金船员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3名成员的3篇论文荣获优秀论文,其中,饶滚金撰写的《STCW 公约关于船上培训的要求与我国的履约实践》荣获二等奖并在大会上交流,邢永恒以第二作者撰写的《印度航海教育培训机构“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分析与借鉴》荣获三等奖,黄明以第三作者撰写的《自由降落式救生艇实训与评估系统设计》荣获三等奖。此次论文获奖,是对工作室成员的鼓励和鞭策,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履职担当、干事创业的干劲和热情。下一步,工作室将立足船员管理和船员队伍发展,以海事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发挥工作室“孵化器”“练兵场”的作用,培养更多业务骨干、创新能手,为辽宁海事振兴发展增砖添瓦。【来源:辽宁海事】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马后炮

大连海事的这个神秘专业有多强?它要是自称第二,没学校敢称第一

嗨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邵老师,最近邵老师这里一直阴雨连绵,虽然雨点会弄湿我们的衣服,但这雨也裹挟着秋天一起来了,帮我们彻底解决了夏季的闷热,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们的。今天啊,邵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北方,去往东北这个地方,来参观一所神秘的大学,以及他们的神秘专业。这所大学就是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学院的建校历史呢,还要追溯到1953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在当时被一起合并,然后命名为大连海运学院,后来到了九四年的时候,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现在的大连海事大学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海事院校之一,然后学校是由交通运输部直属。后来发展到一八年的时候,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然后根据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在的大连海事大学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前列。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的一个建设情况,首先学校现在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然后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然后大连海事学院的轮机工程、航海技术、通信工程、法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海事管理、交通运输、英语专业等都是建设的非常优秀的专业,所以说大连海事学院给我们的可选择性还是非常多的。邵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大连海事学院的航海技术专业是“海大说第二,还没人敢认第一”的一个专业,但可惜的是,这类专业只招收男生,还是半军事化管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学校的学术科研,大连海事学院的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属于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然后学校还有自己独立的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航海教育研究所。综上来看,其实大连海事学院海事比较侧重于理工类,然后偏于海洋这一类的,但是专业性很高,要是有同学们喜欢大海,喜欢航海,喜欢船舶,那么相信大连海事学院不会让你失望的。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结束了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那我们就明天再见吧!

黑木

开创了高等航海教育先河,分数相对较低的政府与运输部共建的高校

上海地区的大学一直以来是很多学子热衷的对象,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高校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上海地区的高校分数也一直是居高不下,复旦、交大很多学子也更是遥不可及,即使很多在二本批次招生的院校,他们的投档分数也超过一本线一大截,今天我们从上海众多高校中筛选了一所高校,分数不高,招生渠道多,学校历史悠久,是非常值得推荐的高校,这所大学就是上海海事大学。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09年7月的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历经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吴淞商船学校、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航务学院等时期。1959年交通部组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现为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此外学校还设有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可以看出学校的学科建设是非常之强的。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学校的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入该学科全国前30%;外国语言文学进入前40%;法学、电气工程排名前50%。此外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设有水上训练中心,拥有万吨级集装箱教学实习船“育锋”轮,4.8万吨散货教学实习船“育明”轮。19年上海海事大学在安徽文科一本批次招生,招生专业主要有交通管理(航运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类、日语、法学(海商法)、经济学类、行政管理。上海海事大学坐落在上海,给出的专业也基本是文科生比较热门的专业,虽然此次未能入选双一流,但是学校的投档分数还是超过了众多双一流学校,投档分数高达591分。而在安徽理科招生中,上海海事大学则有三个招生代码,上海海事大学在提前批招生专业为轮机航海类,这三个专业因为就业环境的问题,专业也较为冷门,最终投档分数为496,压一本线投档。而在理科一本批次中,分为统招和中外合作招生,统招专业较多,中外合作专业为机械电子工程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统招的投档分数为564分,中外合作招生分数为549分,在这个分数段的理科考生还是可以考虑这个学校的。

分理

「浦东」海大附中:综合课程创造力项目调研

10月16日上午,《基于区域特色的学校综合课程创造力研究与实践》项目组专家莅临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对学校的综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专家组一行包括上海海事大学白响恩副教授、华师大教育学部考评院王绯烨副教授、浦东教发院艾琼老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杨朝霞老师及其团队。马淑颖校长和刘季青副校长参会交流。首先由刘季青副校长向与会专家作项目实施的阶段汇报。刘副校长介绍了目前学校航海文化特色综合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学校正在推进的基于新教材的航海主题项目化学习以及航海系列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的进展;展示了作为“航创”联盟领衔校,学校将学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优质课程辐射各联盟校并取得了丰厚成果。此外,为推进有利于激发课程创造力的SAIL课堂教学研究,学校以个性化学程为载体全面在各个学科使用,尤其是借助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深化SAIL课堂教学。学校的特色课程平台的建设作为综合课程的评估支持系统,包含了特色课程展示、研究性学习、特色高中论坛、特色课程基地联盟活动等模块,有力支持综合课程创造力的实施。海大白响恩副教授曾在航海特色慕课建设方面与学校有过多次合作,感叹学校两年来的变化之大,肯定学校课程建设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迭代更新,并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开设的特色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信息化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对于课程建设,白教授建议学校建立一个海大研究生实践基地,让海大进一步助力学校的课程发展。关于“航创”联盟的发展,白教授建议让联盟校共享学校的一部分资源,学校已成熟的特色教师与联盟校的特色教师可以对接,形成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华师大王绯烨副教授首先肯定了学校项目化学习和个性化学程的落地推进工作,认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平台是亮点,记录学生课程学习的大数据,有利于综合课程的评价。对课程联盟的建议是将各校零散的航海、海洋特色的课程和活动进行一些统整,形成以航海为主题的适合不同学段的贯通课程体系并做好分类评价。马校长在与专家交流互动中介绍了课程联盟校的课程建设情况,学校作为“航创”联盟牵头学校,将尽力提供联盟校一些人力和物质资源,普惠更多学生。根据不同层级的学校,共享两大类课程,一类为探究类课程,比如“奇思科创”课程,一类为活动类课程,比如研学课程等。学校也将结合专家们的建议,在推进学校具有创造力的综合课程基础上,更好地带动“航创”联盟校的共同发展。【来源: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神秀

“航海四校”你知道哪一所?

我国的航海类院校为数众多,有的属于独立建制的专门院校,也有一些综合类大学的相关专业非常不错。但是一提到航海的方向专业,家长们就会理解为一定要出海的专业,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四所在航海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大学,每所都是“海之重器”。海军工程大学 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创办于1949年11月,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全军重点建设院校,是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工程与管理、技术与指挥相结合的海军高等学府,是全军著名的军种工程大学,是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校本部位于武汉市,在建国时候就成立了这所院校,他为我国的海军培育了10万余名高素质的海军人才,走出了近百位共和国将军和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是被誉为“海军军官的摇篮”,可见他的实力是非常强悍的。国家重点学科(2个):轮机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军队“2110工程”重点学科(2个):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舰船动力工程截至2008年,学校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硕士、博士生,开展科研合作哈尔滨工程大学学哈尔滨工程大学(211)学校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为主体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并且主要负责海军装备、船舶制造等科研项目,我国的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探仪等许多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考研成果,并且也是我国的“深海空间站工程”中三个系统的牵头单位,也是我国“蛟龙号”深潜器水下导航设备的提供方。2020年5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成立。9月,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学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A-等级学科各1个,获B+等级学科5个,B级学科6个,1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行列;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院西北工业大学(985A类)是唯一一所同时发展三航(航空、航天、航海)领域的高等院校,虽然西北工业大学地处内陆-西安,没有靠海,也没有濒临水域,但是他的航海领域的水平也是非常强大的,拥有着我国唯一的水下武器专业,并且是拥有着我国许多水下工程的重点实验室,专业领域在我国是处于领先的地位。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陕西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4个学科群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形成了以三航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21年1月,西北工业大学正式将人文与经法学院更名为“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4月7日,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正式揭牌。双一流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是A+,非常霸道。大连海事大学学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原国家海洋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系晚清至新中国建立40余年间中国仅有的三所海运高等院校合并而成。1953年,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学科、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法学

疾雷破山

盘点船舶领域不可不了解的科研院所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一、七院简介:1961年,海军组建舰艇研究院并正式成立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简称七院),七院属国防部建制,在国防科委领导下进行工作,其党政工作和日常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海军负责。1965年转隶第六机械工业部。主要从事舰船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舰船系统顶层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及系统工程管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各研究所有机构成完整的舰船武器系统研究和科技开发的技术体系。中船集团在经历分分合合后,现在又合并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其下属各研究所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众多的船舶设计研究院,为中国的军船和民船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作为船舶圈不可不了解的科研院所。二、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研究院所:12所 热加工工艺研究所76所 船舶档案馆701所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702所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703所 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704所 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705所 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707所 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709所 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710所 宜昌测试技术研究所711所 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712所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713所 郑州机电工程研究所714所 科技情报研究所(北京)715所 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716所 江苏自动化研究所717所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武汉)718所 邯郸净化设备研究所719所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22所 武汉船舶通讯研究所723所 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724所 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725所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726所 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760所 大连测控技术研究所750试验场 昆明船舶设备研究试验中心602所 中船建筑工程设计院三、原中船重工各研究所简介:※中国舰船研究院:主要从事舰船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舰船系统顶层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及系统工程管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研究,承担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工作。与各研究所有机构成完整的舰船系统研究和科技开发的技术体系。我院现有职工近8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包括研究员、教授在内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近200人,院士1人。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双泉路堡甲2号※12所(热加工工艺研究所)第十二研究所始建于1964年,船舶行业唯一的热加工工艺技术研究所,水中兵器及舰船动力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的专业研制机构,船舶动力国家工程实验室制造技术主任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针对舰船武器装备“大、快、远、准、深、隐”的发展趋势,对零部件提出的 “大型化、轻量化、功能结构一体化和恶劣环境长寿命”的制造要求,开展与其适应的先进材料及工艺研究,重点发展大型复杂铸锻件热成形技术、非金属复合材料及成形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及成形技术、轻合金材料和高温合金成形技术、表面工程技术、材料测试分析及可靠性评估技术、工艺仿真及数字化验证技术、3D打印及智能制造技术等八个专业方向。围绕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要求,根据科工局对研究所定位,按照“一代平台,一代材料,一代工艺,一代型号”的建设原则,建设五个实验室、三个中心。大型复杂件精密成形技术实验室、非金属复合材料及成形技术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及成形技术实验室、表面工程技术实验室、轻合金材料及高温合金实验室等五个专业实验室,以及材料分析及可靠性评估中心、工艺仿真及数字化验证中心、增材制造应用推广中心。地址:陕西省兴平市西城区 邮编:713102 电话:029-38316156Email: chwti@chinahotwork.com网址:http://www.chinahotwork.com/index.asp※76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档案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档案馆地处陕西省兴平市,技术档案馆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担负着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提供利用船舶工业各类档案资料的任务,主要为船舶行业服务。近年来,技术档案馆在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了档案工作局域网络,配备了现代化管理设备,运用了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实现了馆藏档案计算机检索。技术档案馆成立以来,几代档案工作者“情系兰台、开拓创新”,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为促进船舶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九五”以来,档案业务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先后荣获了市级“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机电兵船档案学会“先进会员单位”、集团公司“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科技保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4年1月,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随着技术档案馆基础条件改造项目的立项批复,基础设施建设将得以彻底改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优化了人才结构,提高了知识层次;内部管理不断加强,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全体职工上下一心,积极进取,为建设“馆藏丰富 技术先进 功能完善 服务高效”的一流专业档案馆而努力奋斗!地址:陕西省兴平市金城路100号邮编:713100电话:029-38821400传真:029-38821401邮箱:csic76@163.com网址:http://www.csic76.com※701所(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主要承担舰船总体研究、设计、开发的任务,尤以舰船总体系统工程见长。自1961年建所以来,我所以舰船的研究与开发为己任,为保卫祖国的海疆、护航护渔、打击走私、海难救助、出国访问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在海洋工程、电磁兼容、噪声控制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国家和部、省级及院颁发的成果奖280多项。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汇集了众多的科技英才,由多学科、多专业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部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专家、学者和科技精英。他们都在各研究室主持重大科研项目。所内建有电磁兼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噪声振动试验室等部级试验检测中心。自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总体所的地位更加凸现,国家对我所的投资强度进一步加大。一流的产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现代管理,成为我所的真实写照。2003年我所通过了ISO9001和国家军用标准GJB/Z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路268号网址:http://www.csic701.com/※702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七○二所,1951年建立于上海黄浦江畔,1965年总部搬迁至无锡,设有上海分部和青岛分部。数十年来建有功能齐全、配套完整的大中型科研试验设施近30座,设有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检测中心,一个国家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和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占地1300余亩,现有职工1500余人,其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万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2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2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名。建所以来,七○二所遵循“团结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为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78年以来共获国家级等各级科技成果奖600余项,1997年起连续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七○二所主要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及振动、噪声、抗冲击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发。七○二所坚持科技创新,成功研制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掠海地效翼船、小水线面双体船、水翼船、援潜救生设备、Z型全回转推进器、高速游艇、水上游乐设施、环保型保温棉生产线、以蓝藻打捞与处理、生态清淤装备为代表的水环境治理装备等系列产品,开发了SHIDS船舶性能设计系统等专用软件。许多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船舶设计、建造和标准规范的编制中,为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事业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222号邮编:214082电话:86-0510-85555311传真:86-0510-85555193邮箱:cssrc@cssrc.com.cn网址:http://www.cssrc.com.cn/※703所(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组建于1961年,是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的大型动力设备研究所,主要从事船舶与工业用蒸汽与燃气动力装置及设备、电站、热能工程、机械传动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和设计。共有十一个研究室、一个生产工厂、三十多座大型试验台架,可进行燃气轮机整机及柴燃并车、全台压气机、燃气轮机燃烧室、锅炉燃烧器、轮盘超速及低循环疲劳、叶栅吹风、阀门管道进排气系统、机械传动与元件、强度与振动等方面的试验及测试分析。地址:哈尔滨红旗大街108号网址:http://www.csic703.com※704所(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1月。主要从事船舶特辅机电设备与系统的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和总成。现以形成特种装置、船舶综合供电系统、船舶特辅机电设备、特种测试及环境条件与可靠性实验研究五大船舶专业板块,涉及到特种机械、甲板机械、输送机械、特种推进、减摇装置、舱室机械、电机与电站、环保设备、海水淡化、特种阀门、热工空调、液压、减震降噪等30多个专业门类,先后为150多型船舶以及海洋工程、厂矿企业提供了3000多项配套设备产品。研究所是国务院批准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也是船舶行业液压技术归口单位,船舶标准化归口单位,上海市工业扭矩仪计量单位,持有国家颁发的军、民品质量体系认证书,多年来还代表我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有关活动。现有员工近800人,其中科技人员500余人,含正高级职称50余人、副高级职称150余人、中级职称200余人,170余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1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省部级专家多人。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10号※705所(西安精密仪器研究所)50年来,七零五所先后获科技进步奖4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20多项,两大国家重点型号连续两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该所被国家授予“重大贡献单位”光荣称号。七零五所现有职工1400余人,其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科技人员1000余人,设有硕士、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工作站。全所研究领域涉及系统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水声工程、流体力学、自动控制、惯性制导、精密仪器、光纤通信、液压技术、热电机技术、仿真技术、测试技术、可靠性技术等30多个学科、60余种专业,建有20多个技术先进、设备配套的大型实验室和一个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拥有3000多台、套国内外先进设备和仪器仪表,既满足了高性能水下武器装备研制的需求,又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地址:西安市高新开发区高新一路18号网址:http://www.705.com.cn/※707所(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历经五十余年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船舶导航与操控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和系统设备供应商,拥有国内一流的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制造中心以及获国家和国防认可委认证的计量检测中心,通过了GB/T19001-2008和GJB9001-200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90余项,拥有专利授权百余项。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航海仪器设备,完善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优质的服务,主要产品有:综合船桥系统(IBS)、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电子海图系统(ECS)、桥楼航行值班报警系统(BNWAS)、驾控信息显示系统(Conning)、监测与报警系统、航迹控制系统、多功能系统、船用光纤罗经系统、磁罗经、自动操舵仪、计程仪、多功能数显终端和航海显示器,产品通过了中国船级社和德国劳式船级社型式认可,广泛应用于远洋渔船、油轮、散货船、粮食船和海警船、海监船等各型公务船舶。地址:天津红桥区丁字沽一号路268号电话: 022-26557925传真: 022-26557930※709所(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融数学、信息技术、计算技术、自动控制于一身,以舰船作战指挥系统为主体,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开发应用为目标的国家重点研究所。主要从事大型系统集成与控制、计算机加固技术、容错技术、并行处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与软件工程、图形图像处理、工业过程控制、印制电路等专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地址: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珞喻路※710所(宜昌测试技术研究所)宜昌测试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水下特种装备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是我国舰船科技、海洋工程重点骨干研究所,国家863、973高技术项目研究单位,国防磁学计量站定点建设单位。下设8个专业研究室、1个情报研究中心、1个装备生产部、2个试制工厂和1个CAD工作站,拥有亚洲一流的高标准弱磁实验基地,和我国室内最深的现代化试验水池等一系列先进的科研设施。在水下多功能平台、水下浮体定深、海洋智能拖曳、高抗流水下机器人、实时传输潜标系统、磁检测与应用等方面,掌握着核心技术优势,引领着该行业的发展。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胜利三路58号网址:http://www.csic710.com.cn/※711所(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七一一所创建于1963 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个具有55年历史的舰船动力研发机构和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七一一所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齐全的专业配置,拥有柴油机及气体发动机、热气机及特种动力系统、动力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电气及自动化系统、能源装备及工程、分布式供能与新能源服务、海外业务等七大战略业务,其核心技术与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具国际影响,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服务、工程承包为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服务于机械、石化、能源、交通运输等20多个行业和领域,涉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华宁路3111号 邮编:201108电话:021-51711711传真:021-31310888Email:711@csic-711.com网址:http://www.csic-711.com/※712所(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主要从事舰船电力推进系统和装置研究。主要承担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及设备、特种电池研制任务。专业范围涉及电力推进系统、电机、开关电器、化学电源和化工材料等领域。主要研究领域有电机、开关电器、自动控制、电力传动、电力电子、化学电源、绝缘化工材料等,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 1963 年组建以来,共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奖 300 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科技进步奖 40 余项,现有职工 800 多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及以上 126 名,省(部)级专家 8 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6 名。拥有一些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等。其中,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实验室为国防重点实验室、开关电器实验室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实验室,永磁电机推进系统联调实验室为国内一流实验室,拥有大型科研试验设备 300 多台(套),在科研试验和研究开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南湖汽校大院电话:027-68896889传真:027-88035934网址:http://www.csic712.com/※713所(郑州机电工程研究所)第七一三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4月,坐落在河南省郑州市,是专业从事机电成套设备研制和工程应用的国家重点研究所。七一三人不舍追求,攻关克难,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为国防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国防科工委、省部级等各类科技奖励4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进入新世纪,七一三所在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全面实现了三个跨越:产品构成由配套设备向系统总体的跨越;能力建设由单一能力向数字化综合能力的跨越;体制建设由传统研究所向多种经营、协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跨越。近年来,七一三所按照“军民融合”战略要求,在确保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积极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作。目前民品产业已形成以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动力与机电装备、海洋装备、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四大板块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主要产品包括风电/光伏发电配套装备、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安全门、智能立体车库、特种车辆、车辆超限超载治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建筑系统等,可实现系统成套集成化、型号系列化以及差异化定制。地址:郑州京广中路126号电话:0371-67132072网址:http://www.csic713.com.cn/※714所(中国船舶信息中心)中国船舶信息中心成立于1963年,是船舶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中心设有9个研究部(舰船技术信息研究部、信息资源部、声像技术部、技术基础部、信息技术部、编辑出版部、展览展示工程部、舰船数字制造研究中心、船舶经济研究中心),3 个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工程信息网船舶行业网控中心、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网管中心),2个办公室(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展览办公室和中国国防船舶科技报告管理办公室)和1个秘书处(ISO/TC8中国秘书处)。目前,中国船舶信息中心已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数据库为核心、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现代化工作模式;形成了以船舶工业技术、军民两用技术、行业发展战略、船舶市场经济等为龙头的优势研究领域,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及船舶行业内知名度很高的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德外双泉堡甲2号邮箱:sicc@sicc.org.cn网址:http://www.csic.org.cn/default.htm※715所(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第七一五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是我国专业从事声学、光学、磁学探测设备研制的骨干研究所。所内建有声纳技术重点实验室、水声一级计量站、水声产品检测中心、杭州无线电计量二级站等重要技术机构,拥有大型室内消声水池、变温变压声学测试装置和国内一流的湖上试验基地,具备一流的总装总成科研生产条件,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声学技术委员会水声分委会(ISO/TC43/SC3)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第87分委会(IEC/TC87)在国内的技术对口单位。第七一五研究所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公司为科技产业发展主体、以研究所为主要技术支撑的创新体系,形成“一所两平台”的组织架构。重点发展海洋仪器与海工机械装备、超声电子与节能环保、光纤传感与智慧交通和智能装备四大新兴科技产业板块与现代服务业。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屏峰715号邮编:310023网址:http://www.715.com.cn/※716所(江苏自动化研究所)本所创建于1965年5月,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一个以军为本,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两大业务方向,建有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总部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著名风景区花果山脚下,下辖十余个控股子公司,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地设有分支机构,现有从业人员31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00余名,拥有11个省级技术中心、一个机电产品制造中心,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兵器系统工程联合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是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单位、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江苏省“两化”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单位。通过了GJB9001质量管理体系、GJB5000A三级软件研制能力评价、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江苏省质量信用AAA级认证,先后荣获“全国质量奖”、“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央企业先进集体”、“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圣湖路18号邮编:222061电话:0518-85981716传真:0518-85983716网址:http://www.716.com.cn/※717所(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已成为一个集研发、规模制造能力于一体的技术力量雄厚、科研设施先进、学科建设配套、学术交流活跃的国内一流科研水准的光电技术研究单位。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现有员工九百余人,其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六百余人,拥有一流的光电探测技术、天文导航技术、光电系统集成技术和光电对抗技术和光电通信技术,有一批光机电一体化、图像处理、信息处理、控制工程等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建所以来,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与专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与国家专利注册。拥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多波段红外探测实验与检测系统、国内一流的光电技术研究实验室、光学膜系研究基地和天文导航、光电对抗重点实验室;拥有CAD中心、计量检测中心、环境试验中心和华中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数控精密加工基地等。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981号※718所(邯郸净化设备研究所)七一八研究所创立于1966年,总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是集军民产业的科研开发、设计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科研单位。全所现有职工近2000人,其中科技人员870多人,享受国家政府特贴30人,研究员84人,高级工程师390多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420多人。建所以来,为用户提供了500多种先进可靠的装备及产品,陆续建立了中国船舶工业化学物质检测中心、中国船舶工业化学计量测试检定站,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拥有高能化学工程、电解水制氢、气体净化、分析检测等现代化实验室,并装备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原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大型科研试验设备580多台(套)。持有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和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安全电气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具备压力容器设计和制造资格,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国家火炬计划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新材料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骨干企业。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展览路17号网址:http://www.peric.ac.cn/index.asp※719所(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第七一九研究所又称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19所),成立于1965年,地处武汉,是中国唯一的核动力舰船总体设计研究所,是集总体研究、设计、民用产业化等业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级专家13名、省部级专家30多名、研究员级专家60多名,所科研力量雄厚、科研设计任务饱满,科研经费充足,拥有综合仿真、剂量监测防护、高温高压、空调、液压、电气及自动化等现代化实验室。建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450号※722所(武汉船舶通讯研究所)武汉船舶通讯研究所主要从事综合通信系统和设备的研制。成立于1968年,地处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一条街,占地面积二十余公顷。全所现有员工1000余人,其中研究员49人,高级工程师180余人,工程师300余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专家29人。本所具有综合通信系统、天线与电波传播、收发信机、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光纤综合信息传输网络、信号处理、系统控制管理、程控交换、信息安全与保密通信、机电一体化、无线电测量、机械设计、科技情报和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处理等专业,建成了综合通信系统联调实验室、数字光纤环网实验室、数据传输及网络实验室、C31通信网络及互通互联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天线及天线测试实验室、EDA实验室、机电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检测中心、无线电计量测试中心等科研开发专业实验室。建所以来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200多项。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312号※723所(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建于1968年,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主要从事电子工程系统与设备的研制。多年来,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系统与设备的研制工作,13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部(省)奖励。目前有职工1000余人,其中研究员50多名,高级工程师20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近60名。有19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等,产品涉及医疗仪器、船用电器、通讯电子、机电设备等诸多领域。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南河下26号网址:http://www.yz723.com.cn/※724所(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是国防电子信息系统技术重点研究所,地处南京,占地6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亿元,现有职工1000余人。主要从事海用探测技术研究和系统装备研发,先后研制出大批性能可靠、技术先进的系列化电子信息装备以及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有百余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部省级以上奖励,为国防装备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具有先进、完善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生产组织体系。设有总体、信号处理、微波天线技术等六个专业研究室,拥有环境和可靠性试验、微波测量、高功率试验等六个专业实验室,以及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试验基地。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346号网址:http://www.china724.com/※725所(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隶属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舰船材料与工艺及应用性研究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七二五所是海军各型号的材料技术责任单位,构建了海军武器装备的基本材料体系,有效保证了装备工程对材料技术的需求,为海军武器装备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技术支撑,是我国舰船装备发展的中坚力量。科研涉及船体结构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特种材料、焊接工艺、自然环境试验等多个重点领域。目前,七二五所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国家级海洋试验站,1个国家级大型构件焊接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检测认证中心,16个省部级技术中心;并拥有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站。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滨河南路169号电话:0086-379-67256326传真:0086-379-67256777网址:http://www.725.com.cn※726所(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中国船舶第七二六研究所是国内较早主要从事水声电子、超声设备、海洋开发和船用电子设备的应用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所。现有职工700余人,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4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00余人,其中研究员30余人;具有博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约200人。726所是水声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一批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所内拥有较为先进的综合消防试验楼、实验楼、消声水池和一批声学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通过质量体系达标,获得国家二级、国防三级计量机构证书;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证书;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等重大科技进步奖,荣获了上海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治安安全合格单位、上海市平安单位称号,并连续十一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七二六所秉承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理念,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培养了一支富于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的技术专业人才。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都路5200号电话:021-51587260邮箱:726@stn.sh.cn网址:http://www.726.com.cn/※750所(昆明船舶设备研究试验中心)七五零试验场是我国水中装备唯一的集科研、生产、试验三位一体的科研事业单位。由科研区、试验区和生产区组成;科研区位于繁华的昆明市中心(船舶大楼),试验区位于风景秀丽的“高原明珠”——抚仙湖畔,生产区位于昆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事测试技术与测试方法的研究,目标模拟产品、水下探测与打捞测试设备(设施)的科研、试制、生产;水中产品的试验及试验技术与试验方法的研究;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网络应用、环保设备等通用技术研发。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人民东路3号(船舶大楼)邮编:650051※760所(大连测控技术研究所)大连测控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从事船舶噪声振动检验测试、海洋工程测试研究、海洋应用物理研究、海洋环境研究及海上试验技术服务的科研事业单位。下设研究室、软件开发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检测中心、海上试验船队及所属民品集团公司。建所以来,圆满完成多项科研和试验任务,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上百项,部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地址: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滨海街16号※602所(中船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中船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65年5月,是经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资格审定委员会审查认定、建设部颁发证书的甲级设计院,具有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工程咨询、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项资质及业务能力。建院四十多年来,完成设计的工业、民用建筑项目遍及全国,为军工行业、船舶行业、机械行业、纺织行业、食品行业、轻化工行业以及民用建筑等领域的厂、所、院、校进行了设计咨询服务工作,其中20多项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设计奖、科技进步奖。承担辽宁省船舶工业园、青岛海西湾造船基地、山东胶南船舶工业基地、葫芦岛修船工业区等的规划、设计;承担过杭州715所、宜昌710所、宜昌612厂、昆明750试验场、705所西安分部、上海726所迁建工程等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承担过301医院心血管研究所、航天部207所航天测试中心楼、中国美术馆画库、昆船物流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天津707所超净试验室、西北工业大学水声试验室、杭州715所中低频消声水池、候马874厂精密仪器加工、装配试验工房和热动力站、重庆468厂大型机械加工车间、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科技研发大厦及集团公司下属研究所、工厂的高新工程技术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工程设计。地址:北京朝阳区双桥中路北院1号四、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下属研究院所※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成立于1970年4月,是我国较早以“系统工程”命名的国防科研机构,也是国内最早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进行军工项目研究与开发的单位之一。多年来,船舶系统工程部主要承担了舰船发展战略研究、舰艇作战系统、武器电子系统等研究与开发。现已形成了大系统集成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大系统顶层设计、系统设计与研制和技术协调能力,在综合电子信息工程、舰船武器电子系统、综合通信与导航系统、船舶总体配套工程等技术领域享有国内较高的地位和声誉。系统工程研究院以建设强大海军、服务国家为己任,凝聚多专业、多领域科研能力和多地布局的子公司产业化力量,立足海军、聚焦海洋,形成了从研发、设计、试验到产品生产及售后的全产业链架构,覆盖体系研究和顶层规划、系统综合集成、系统核心设备研制三个层次,以军工主业带动科技产业,以应用业务集群为科技产业重点,向船海业务集群和船海服务集群延伸,形成军工主业与科技产业相互支撑的局面,成为海军装备建设和国家海洋装备事业的中坚力量。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16号邮编:100036电话:010-59518822传真:010-59517959Email:clients@shipbuilding.com.cn网址:http://seri.cssc.net.cn/※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船舶行业唯一的综合性国防军工技术基础研究单位。中船综合院秉承“支撑国防工业发展,运筹船舶行业未来”的发展使命,以建设“一流行业智库、一流基础院所、一流央企党校”为愿景目标,以“软实力助力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基础科研支撑海军战斗力生成”为战略主线,统筹发挥专业领域优势,努力打造集行业智库、科研试验、创新应用产业和央企党校(三平台一党校)为一体的一流智库型基础科研院所,奋力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助力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70号邮编:100081电话:010-62177744传真: 010-62183696 网址:http://cimtec.cssc.net.cn/※611所(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专门从事船舶、海工以及各种钢结构建造工艺研究的综合性应用研究所,创建于1964年,现有职工400余人,拥有1个研发中心(7个专业方向)、4个子公司、1个工程中心。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以促进船舶工业工艺技术发展为目标,主要开展舰船及海工总体工艺研究;船体焊接工艺及装备研究开发;大型数控切割和自动化装备生产线研究开发;涂装工艺及装备研究开发;船用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工艺研究开发;造船软件系统和信息技术集成平台开发;金属材料无损检测,非金属材料技术检测等。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人秉承“团结、求实、严谨、创新”的企业精神,以“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国家发展、引领先进制造技术进步”为使命,为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装备先进制造技术研发机构和产业集团而不懈努力。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南二路851号邮编:200032电话:021-64685120网址:http://stri.cssc.net.cn/※708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0年11月,是中国船舶行业成立早、规模大、成果多的研究开发机构,是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国际船舶结构会议(ISSC)的成员单位,是流体力学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建所60年来,主要业务领域不断拓展,自主开发出多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类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船用装备,为我国 船舶工业、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GJB9001A-200、GB/T1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通过了国家档案管理一级评审。地址:上海市西藏南路1688号邮编:200011邮箱:webmaster@maric.com.cn电话:021-63161688 传真:021-63161212网址:http://maric.cssc.net.cn/※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SDARI)成立于1964年,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目前我国民船设计领域规模最大、船型最丰富、市场占有率最高、人才队伍最稳定的研究设计单位之一。SDARI拥有一个全资子公司上海斯达瑞船舶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SDARI现有员工500余人,各专业人才齐全,具备三维设计平台和各种先进软件。SDARI的服务范围涵盖了前期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直至生产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产品主要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液货船、矿砂船、滚装/ 客滚船、多用途船、特种工程船、海洋工程辅助船、海洋工程作业船、海洋平台等。SDARI牵头组建智能船舶创新联盟,建立智能船舶实验室仿真中心,实现了联调实验室、船舶性能大数据中心、船舶性能监控和服务中心的建成。产业化产品涵盖扇形导管、节能毂帽、舱柜节能系统、螺旋桨设计打包、装载计算机、高效舵、侧推管口盖、对外消防系统集成和可调桨节能系统等产品。自建院以来,SDARI累计开发新船型1,000型。多次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研制任务,截至2018年底,共获得国家、省部级和学会科技成果330项。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633号电话:021-38139388传真:021-64040001网址:http://sdari.cssc.net.cn/※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53年5月23日,是由原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改制而成,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5月1日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2007年1月22日改制成立“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2016年与中船科技重组,资产整体装入上市公司。公司是一家多专业、综合技术强的大型工程公司,主要从事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项目总承包及投融资业务,在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中,承担着践行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船舶工业规划设计“国家队”的角色。公司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百强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技术中心”、“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创新型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取得了国家及有关部委批准的船舶、军工、机械、水运、建筑、市政、环保等领域的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以及工程咨询、工程监理等多项甲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等资质,具备了对外工程总承包、境外设计顾问及施工图审查的资质。地址: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303号邮编:200063电话:021-62549700 传真:021-62573715网址:http://www.ndri.sh.cn/※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是中船集团公司系统唯一一家工程勘察单位,成立于建国初期的1953年。本院是国家综合甲级工程勘察单位,同时具有工程测绘、工程咨询、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和对外承包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等资质,本院拥有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工程监理、工程测试、水文地质勘察与凿井、工程总承包、地球物理勘探、勘察设备制造与维修、勘察技术研究与咨询等专业。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302号网址:http://www.csei.cn/※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74年10月15日,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CSSC)在华南地区的唯一一家舰船总体科研设计院,属中央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拥有国家主管机关颁发的各类设计和工程资质证书,专业配套齐全。本院主要业务领域为军用舰船、民用船舶、海洋工程的科研设计以及港口与航道、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工程的监理。在高性能船舶方面具备一流的设计研发能力,拥有穿浪船型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在海洋工程单点系泊、多点系泊和输油终端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在工程监理方面,拥有三项甲级资质。建院以来,先后设计了各类船舶产品400余型,包括成品油船、三用工作船、公务执法船、观光旅游船、1500吨级起重船和消防船等,承接海洋工程科研设计项目60余项,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任务,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又在LNG动力船舶研发和FPSO改装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地址:广东省广州海珠区革新路126号邮编:510250电话:20-84371498传真:20-84128428Email:office605@vip.163.com网址:http://gumeco.cssc.net.cn/※6354所(九江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九江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是从事精密测试、精密加工和精密测量的综合科研机构,目前有37000平方米的科研区,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全所的资产总值达亿元,置有1600余台计量、测试、加工、计算机等设备(其中进口设备100余台),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实力。我所建所四十多年以来形成了机、光、电、计算机为主的多种专业的科技队伍,现有在职职工450人,其中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研究员8人,高级工程师65人,技师6人,中初级职称人员165人,技术机构设置有一个研究中心、一个试制中心、一个专业研究室、四个事业部、一个校准实验室,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40余项,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奖50余项。主要经营惯性导航测试技术研究及设备制造、运动仿真设备研制、振动与平衡技术研究及设备制造、精密加工工艺研究、精密测量和测试技术研究、精密元器件设计制造和环保设备技术开发研究等业务,其产品广泛用于我国各行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工矿企业。被认定为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九江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并且是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单位常务委员和江西省环保产品认定检验中心。地址:江西省九江市九瑞大道83号邮编: 332000电话:0792-8369671传真:0792-8369670 Email:office@jjjmcs.com网址:http://jjjmcs.cssc.net.cn/五、其他相关研究院所※长江船舶设计院:长江船舶设计院是国内大型专业船舶设计研究单位之一, 1951年成立于北京,1965年迁址武汉,2001年作为中央所属的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成为科技型企业。CSDI作为国家级专业船舶和港机总体设计和水运工程咨询单位,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CSDI 主要从事各类海洋及内河民用船舶、军辅船舶和港口起重机械的研究与设计,以及水运工程大型设备制造安装的监理,并从事船舶通用机械、环保工程及设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开发与研究。CSDI坚持“精心设 计、优质守信、求是创新、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和服务理念,建立了完善和严谨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了国际 ISO9000标准的认证,并已被湖北省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半个世纪以来,CSDI开发研究和设计了各种海洋型、内河型船舶近千型,已投入运行的达5000多艘,船舶种类包括了客船、干散货船、豪华旅游船、推拖船、消防船、高性能船、集装箱船、滚装船、各类工程船(含起重船、打桩船、挖泥船、救捞船、溢油回收船、浮船坞等)以及液货船(含LPG运输船、 沥青船、化学品船);开发研究了300多台港口起重运输机械(含大型岸边集装箱装卸桥、多用途门机、龙门起重机、台架式起重机、全互转起重机等)这些设计科研成果,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或超过国外领先水平,近二十年来,就有一百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有的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近几年来,CSDI高度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深受市场的好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临江大道387号邮编:430062电话:027-88210816传真:027-88223528邮箱:csdi@csdi.com.cn网址:http://www.csdi.com.cn/※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中国长航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国最大内河航运企业——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CSC)下属二级单位。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为加快推进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促进内河航运科技进步,在专业设置上特别强调结合水运交通行业特色,专门设有市场营销部、项目管理部、航运经济研究部、航运技术研究部、造船工艺研究部、船用产品研究部、船舶工程研究部、港口工程研究部、能源技术研究部、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部等专业研究部门。主营业务包括:为水运行业用户提供船舶工程、内河船型的研究与开发、水上运输方式的研究论证、船舶性能与发动机测试、航运物流系统研究以及港口装卸工艺及设备、船用机电产品、航运信息与自动化工程、造船工艺及技术、航运经济与技术等科研设计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提供船用机电产品和港口装卸设备的交钥匙工程、船舶性能与船用节能技术产品的检测及节能技术服务等。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2749号电话:027-82311588※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东部,占地总面积130余亩,是我国最大的交通运输综合技术研究开发基地。目前主要的研究开发领域有:新船型及运输系统、舰船自动化系统、环境工程及环保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等;开展新技术、新装备及系统工程的论证、设计、开发、生产、经营,以及环境评价、工程承包、施工监理、技术咨询等业务。作为国家最大的交通运输综合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船研所拥有船舶运输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航运技术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和航运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船研所专业特色突出、技术力量雄厚、试验设施先进,长期从事交通运输行业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开发研究。船研所在舰船自动化、智能交通、环境工程以及船舶水动力业务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领域包括:舰船自动化设备研制、智能交通系统机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污染防治工程、船舶水动力及海事技术试验研究等;开展主营领域新技术、新装备和系统集成的论证、开发、设计、生产以及工程承包、技术咨询等业务。地址:上海市民生路600号电话:021-58856638传真:021-58855073邮箱:cys@sssri.com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欧洲海上风电,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雏峰

精彩悦读|海内外传真:除了这所百年名校,这些学校也与华侨有渊

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了100岁生日,来自海内外的学子为母校送去了深深的祝福。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成立初期便展现了其超前于时代的办学理念。时任校长林文庆曾说过:“保证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要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希望各教员及学生均能极深研究”。百年来,厦门大学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质量和能力,在国家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出成果。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第一个审计学博士、第一个海洋学博士、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如今,厦大有1900余名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截至2020年年底,厦大已与全球257所高校建立了伙伴关系,还发起全球八校联盟等,参与10多个多边合作平台。100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先后为国家培养了40多万名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其实,除了厦门大学,这些大学也与华侨有着深厚的渊源…暨南大学: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被称为“华侨最高学府”,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暨南学堂第一批学生即为从印尼爪哇飘扬过海而来的21名华侨子弟。110余年来,暨南大学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历经“三次停办、五度播迁”,共培养了30余万名海内外学子,“声教讫于四海”,俊彦遍于五洲,成长为一所蜚声海内外的“侨校”、“名校”。暨南大学拥有许多个“第一”,除了是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还是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医学院的大学,最早设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学,最早创设商科的大学……有“中国第一侨校”之誉的暨南大学,恪守“忠信笃敬”的校训,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40余万人,可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近些年来,暨南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已经同世界五大洲76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06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签订了667份学术交流合作协议。为传承中华文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华侨大学:中国唯一用“华侨”命名的高等学府1960年,华侨大学在福建泉州创办 ,廖承志为首任校长。这是中国唯一用“华侨”命名的高等学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大大提高,增强了海外侨胞对祖国的向心力。从1950年代开始,每年都有许多华侨青年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希望,告别父母和家庭,投入祖国怀抱。于是,1960年,华侨大学诞生了。首任校长廖承志从选址到学校规划,都本着实用,精打细算,适应侨生的原则。“因侨而生、为侨服务”也成了华侨大学创立的初心。60多年来,华侨大学累计培养各类人才逾二十万名,其中5万多名分布在港澳台及海外各地。目前,学校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和80多个国家的学生6140人,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学校还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已与五大洲46个国家和地区的21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签署合作协议。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设立了90个办事或招生机构。华侨大学秉承着“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努力服务国家侨务与公共外交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连续十年出版《华侨华人蓝皮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连续三年入选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高校智库;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特色智库;华侨华人研究院、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入选福建省重点智库……除此之外,华侨大学还连续15年举办“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一大批致力于促进中外友好的优秀人才。大力推广华文教育,为全球55个国家570多所华校培养师资、编写教材、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助力国家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走过60年,华侨大学继续“聚力兴侨、励志名校”,在实现海外招生、拓展海外办学、增强为侨服务能力上成绩斐然。集美大学:被嘉庚精神浸润的校园在厦门 ,还有由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另一所大学——集美大学。集美也是陈嘉庚的故乡。1912年,陈嘉庚筹办集美小学校,之后陆续创建中学、师范以及集美水产航海、商科、农林教育,形成集合各类学校与公共机构的集美学村。集美大学办学始于1918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和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早在当年,集美大学的学生就可以出海实习,在水产科创办后不久,陈嘉庚为了满足学生出海实习的需要,1922年1月,他从英国购买渔船机器,由本校教师设计,顾请船匠在集美建造了一艘31吨的实习船,名为“集美一号”。新中国成立后,集美航海、财经教育处在领先水平,专业教育水平提高,办学层次提升,规模扩大。改革开放后,两学科发展更是突飞猛进。1994年,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合并组建集美大学。在陈嘉庚精神的感召下,集美大学成立了校董会,汇聚了来自海内外各行各业的知名人物,为集大的发展出谋献策,筹集助学资金。据悉,集美大学校董会副主席李尚大先生,为集美大学捐款过亿,但他不愿宣传功名,只在自己资助建起的教学大楼的铭碑上落款:“校主陈嘉庚先生的一名学生”。在集大,这样的校友还有很多很多……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百年来,集美航海教育培养了3万多名中高级航海专门人才,赢得“航海家的摇篮”美誉;财经教育共培养5万多名中高级财经专业人才,校友遍布全球。近些年,学校还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航标协会(IALA)、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作为国家汉办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主要院校和福建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自2007年起,集美大学每年向菲律宾、泰国、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有你的母校吗?如果有的话,快留言分享你和母校的故事吧!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山东侨联等(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单体敏 整理报道)

匠石之齐

教育研究不要“搬来主义”

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中国人做了伟大发明,却不知道正确使用?明朝也曾引入“佛郎机炮”,也曾利用罗盘“七下西洋”,也曾造出了无敌舰队,但是也是在明朝禁止片板入海,明太祖想要据此江山永固,未料李自成马踏紫禁城,却是郑成功渡海台湾延续了一段大明的血脉。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帝酷爱西洋科学知识,刻苦学习,西学造诣甚高,却仅仅把这限于个人爱好,他的后人还是要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很顽皮,总爱跟那些大人物玩黑色幽默,却给我们这个民族,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讲到西学,在科技方面我国秉承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已经缩小与西方的差距,在有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但是在教育方面,与科技和经济的进步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一是现代教育发展较晚基础薄弱,二是自陶行知先生和晏阳初先生之后,我国的教育拿来的少了,搬来的多了。先是搬前苏联的,后来又转而搬美国、德国、日本诸国的。“搬来”和“拿来”有什么区别呢?“拿来主义”是要勇敢地向外国学习其先进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重点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运用。要做到“拿来”,如鲁迅先生所说,就必须“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我国如今在科技方面已由“拿来”借鉴,发展到自主创新。“搬来”的却是不论是否适合自己,一律照抄照搬,美其名曰“借鉴先进经验”。在教育领域,凡是搬自外国的皆说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翻转课堂”,“深度学习”、“智慧学习”……,如果拿来做些借鉴,无可厚非,但是连实验都没做,连实际教学都没有去分析,一律以“先进理念”之名广泛宣传,甚至强行推广,那危害就很大了。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理论都必须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明等人照抄照搬,就犯了教条主义给党带来巨大损失,主席为代表的革命家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就取得革命胜利。所以在中国搞教育研究,首先就要搞清楚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那么当前我国教育最突出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一是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同一城市中的学校之间也存在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二是社会的教育需求呈现多样和多元特点。如果说过去的社会教育需求基本可以概括为对学历的追求,那么当下我国社会的教育需求除了学历需求以外,还有职业技能(如职业教育)、职业发展(如各种在职培训,个人选择的学习)、兴趣爱好(琴棋书画文体爱好)、个性发展(如适应个人特点的专门教育)、高质量生活需要(如礼仪、茶道、厨艺)等等。既有学校教育需求又有非学校教育需求。三是师资分布不均衡。既有优秀教师分布不均的问题,也有学科间的教师分布不均问题,还存在城乡教师分布不均等等问题。四是优质教育资源仍较缺乏。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在教育存在较大差异,需求多元多样,师资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较匮乏的情况下,大规模地套用“翻转课堂”显然不合适。同样,“建构主义”并不适用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虽然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机制和各种学习算法有了巨大的突破,但是把“深度学习”的概念从计算机移植人类自己身上,怎么看都是“本末倒置”,这种胡乱的运用居然还有大把的研究论文发表,真的令人难以理解。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一句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自然的搬运工”。再往下说估计就要挨骂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始觉

讲座︱王晴佳:海洋史如何成为世界史?

“太平洋论坛”是为纪念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建系95周年暨汪熙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举办的系列讲座,本文整理自2020年10月20日太平洋论坛第2期“海洋史和当代史学思潮”。主讲嘉宾王晴佳为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两位与谈嘉宾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旭鹏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庞中英教授。王晴佳教授非常荣幸得到复旦大学历史系太平洋论坛的邀请,与大家交流当代史学的动向,以海洋史的兴起作为一个视角来谈一谈。我在上海求学的时候汪熙先生还健在,对中美关系的研究做出了很多很重大的贡献,所以很荣幸在这个时刻来做一个讲座。很早我就注意到汪熙教授的论文谈到了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权论》,这是在19世纪的下半叶,应该说是对海洋研究,或者说是对人类历史影响的意义重大的著作。我的老师——华东师大的郭圣铭先生在1983年就出版了《西方史学史》,当时也提到了马汉的著作。但是我今天讲的应该是跟以前的海洋的研究,或者海洋史的研究有比较大的不同。大家都知道我对当代的史学发展一直比较关心。虽然我并不是海洋史的专家,不像庞教授,但是我想从史学史的发展或者说从历史学研究的当代发展,来谈一谈海洋史的特殊地位以及研究意义。所以我讲这个题目当然也是为了配合太平洋论坛,因为太平洋的研究、太平洋史的研究应该是海洋史研究,我待会要谈到海洋史研究中比较重要的未来的发展的领域和路径。我先想讲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海洋史的研究。海洋史研究应该是最新的史学流派之一。我先举几个例子来讲一讲,在西方,海洋是如何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的。《美国历史评论》是1895年创刊,与中国的《历史研究》一样的,是史学界的旗帜性刊物。该杂志在2006年做了一个海洋史的论坛。可能有些听众也知道,我近年也比较注重情感史的研究,美国历史评论同样也做过情感史研究论坛,可能早了两年。海洋史论坛发表在2006年,由Karen Wigen主持,她现在斯坦福大学,原来在杜克大学,本来是研究日本史的。参与者都是几个大洋的研究的专家,有大西洋史、地中海史的研究者。然后松田(Matt K. Matsuda)在罗格斯大学,研究的是太平洋史,之后我要谈到他的专著。 那么大家看一下少了哪一个海洋?可以思考一下,少了一个就是印度洋,但我其实觉得,印度洋是海洋史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领域,是一个用来突破西方中心论的重要基地。后面一个例子是2010年的美国历史年会。美国历史学会年会并不是每年都有主题,2009年的主题是全球史学,我还参与2009年的全球史学史的讨论会。而2010年的主题就是“海洋、岛屿、大陆”,策划人之一就是松田。当时你们看看到它的主要探讨的是海洋、岛屿跟大陆,所以也并不是完全专注海洋。但是应该说在初期,让历史学家注重海洋,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所以海洋史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应该是在21世纪之后的产物。 那么我稍微翻译一点他们的一些想法,“我们对我们周围的水和我们赖以生存的陆地的概念,既要归功于历史和文化,也要归功于宇宙学和地质学,不仅航线和航行技术,而且我们对环绕地球的毗连海洋部分的名称也随时间而变化”。那么这个方面的研究我待会要谈到,其实海洋史研究我们历史学从业者来说还是有很多欠缺的,我们研究的基本上还是就是当今的海洋史,跟海洋作为一个stage(舞台),人们的一些活动和创造的文化。接下来谈到海洋史研究的特点,海洋是跟大陆以大陆为视角的,以陆地为视角这个原则。海洋史可以帮助人们看到的动态及其“流动性”,我把它翻译成流动性,其实它英文叫circulation,就是一种循环。所以他谈到了不单是货物和思想的circulation,也谈到了这个人的circulation,从人的迁徙可以是资源,也可以是被迫的。那么迁徙比如讲就有一个例子,在太平洋史的研究中涉及到了华人劳工来旧金山淘金,参与当时的淘金热。同时当然有权力、信仰、粮食、资源和疾病的全球传播,这也是海洋史研究的出发点之一。还有一个例子大家比较熟悉,作者之一来过中国的,那就是大卫·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他是哈佛大学海洋史思想史的教授。也许是做思想史的关系,阿米蒂奇的表述特别生动。另外一个思想史的专家海登·怀特,我想大家肯定都知道,也是这样一个喜欢在表述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阿米蒂奇写的文章一般常有吸引眼球的题目,比如这篇题为“作为世界史的海洋史”World History as Oceanic History,副标题是“超越布罗代尔”beyong Braudel。他认为海洋史的研究是全球史或者真正世界史必须要做的研究。要超越布罗代尔,大家都知道非常难。我的观察是,当代的海洋史的研究是在扬弃布罗代尔,一方面发扬他的研究,一方面又力图超越他这样的特征。阿米蒂奇语不惊人不休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大家或许都知道的——他曾在2014年与人一起发表了《历史学宣言》。这本书已经翻译成中文,翻译者是我认识首师大的孙岳老师。孙在前言中也提到了《历史学宣言》的一个重要的意图,是为了说明历史学家看待历史,需要有一种“长时段”的观念。了解年鉴学派的都应该知道“长时段”的概念,是布罗代尔的一个有标志性的史学成就。阿米蒂奇当时在2014年主编《历史学宣言》,2017年他与人合编了《海洋史》(其内容概括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海洋),可以说是对海洋史的研究的一个比较新的概括,我认为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的话,就是试图超越布罗代尔的海洋史研究。《历史学宣言》中译本阿米蒂奇2017年与人合编的《海洋史》我上面的几个例子就是说海洋史在2000年之后开始兴起,其兴起要把它放在当代史学发展背景下来看。提到当代史学的趋势,我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越做越小”和“越做越大”。那么这个“小”和“大”的中间是什么?其实中间就是民族国家,或者简称为国别史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代史学就有这样的趋势。我这里引用了丹尼尔·沃尔夫(Daniel Woolf)的观察,他说在1960年代以来的各种历史学词汇中有一个词叫“碎片化”(Fragmentation)。他所认为的“碎片化”当时跟我们现在的理解有所不同,他认为近代的史家,特别是一些受到社会科学影响的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他们研究的就是一种所谓的整体,称作“整体史”。年鉴学派 1929年开始,大部分史家希望处理大规模的、宏观的题材。而到了六十年代,二战之后的历史学家们的整体做法则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细碎化了。而相对来说的话,18世纪的伟大史家爱德华·吉本写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他的研究绝对是包罗万象。中国的司马迁当然也是典型的包罗万象。但是沃尔夫特别强调从20年代60、90年代之后,历史学家的认同开始变得越来越细碎了。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发展,沃尔夫也注意到了,那就是“越做越大”。沃尔夫其实也特别提到了布罗代尔的史学。过去美国大学上的欧洲通史就叫“西方文明史”,但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世界史开始流行,在大学里尝试开设全球史入门这样的课程。60年代西方出现了新的、反文化的现象,标志着十分重要的文化转型期。从那个年代开始到80年代,从美国的中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开始尝试世界史这一新课程,来取代以前考察历史的维度。1980年成立世界史学会,1982年该学会办了Journal of World History杂志。最近20年这一趋势更加发展。2006年兴起了海洋史, 同年有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的创办,因而“越做越大”是很明显的趋向。在此背景下理解海洋史,不言而喻,海洋史研究就是当代史学越做越大的表现之一。还是有必要回到那个中间,因为中间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学历史的人都知道的,兰克(Leopold von Ranke)所创立的民族国家为视角的历史书写形式。我想大家基本上对兰克的生平和他的学术都有很多了解。兰克受过比较好的古典学术教育,特别是文字学或语义学(philology)的训练。我想大家如果熟悉中国近代学术的话,都应该知道著名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英文名称中就使用了philology这个词。Philology的称呼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我所使用的“文字学”是采用胡适的翻译,傅斯年则把它翻译成语言学。文字学的取径有点类似中国的训诂学,通过认识字来了解文本的意思、意义。但是在西方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philology也可以说是比较语言学;文字学家一般需要掌握很多种语言,加以对照比较。这与西方学术的发展特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之后,拉丁世界的学术衰落很严重,但是在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很多的罗马古典文化得以保存,但是他们保存的是希腊文本。古代罗马到了帝国时代,已经使用两种语言文字,西边是拉丁,东边是希腊。 那么文艺复兴的时候,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攻克,有不少拜占庭的学者就流亡到了意大利,这也是文艺复兴兴起的一个契机。这也意味着那些学者把他们的古典学问、以希腊文本为基础的知识带到了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从那时候开始,文字学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兰克在接受古典学术训练以后,去了一所叫gymnasium的文科高中教书,然后在1824年出版了《拉丁和条顿诸民族史,1494-1514》。当时,柏林大学是在1810年创建的一所新的大学,兰克出版这本书以后声誉鹊起,被聘请到柏林大学任教,一直到他去世。这本《拉丁和条顿诸民族史,1494-1514》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大家都把兰克看成是民族国家史的一个创始人。从很大意义上来说就是如此。但是从他写作第一本书的时候,兰克的志趣其实不单单是为了写作一部国别史,他写拉丁和条顿等民族,是为了早期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对比研究。后来他的研究基本上也比较侧重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所以到他晚年的时候,80岁以后的他,又开始写世界史,因为他考虑的不单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而是国家之间的竞争、互动如何推动历史的发展。兰克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贡献,就是他不满那些以前人文主义者马基雅维里等人的著作,指出历史著作需要和可以“如实直书”。这个当时看来感觉是卑之无甚高论的这么一个想法,却影响深远,因为这个想法让人产生所谓“高尚的梦想”。后人对此有所诟病,不过兰克当年提出这一设想,还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的。当然我没有时间来多谈。兰克同时还有一个影响,就是我们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大学老师在研究生这个阶段都会开设的seminar,也就是学术讨论班这样的一个做法。这个学术讨论班的形式当然不是从兰克开始的,不过兰克对之加以广泛推广。他当时主要是审定史料,与现在的做法有些不同,不过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从中世纪以来最早的大学开始,至少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当时大学的授课老师是完全是照本宣读,而且也不给教材,因为那时书本很贵,印刷术还没普及。学生就是听课记笔记,然后用此在学期末参加考试。欧洲大学到现在为止,还是有不少这样的一种课程,美国其实也有,也即大堂讲授,然后助教在其他时间带领学生就讲课内容做讨论,而老师的责任就是给一个精彩的演讲。2018年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我也用类似、大堂讲授的形式上课,一次讲差不多一个多小时,然后助教会在每周可能安排两个小时跟学生交流。所以学术讨论班的形式突破了以前大学教学的方式,有助将历史研究转变成一门科学,至少是一门学问,所以兰克的影响,因其推广讨论班的教学方式而广大和深远。兰克兰克的影响自然见于兰克学派,但我一直强调的是,兰克本人与他后来的弟子即兰克学派的成员,有着很大的不同。兰克的重要的弟子有西贝尔(Heinrich von Sybel)和特赖奇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两人。兰克退休以后,特赖奇克接替了他在柏林大学的教职,而西贝尔则创办了《历史杂志》,并长期担任主编。之后特赖奇克接任了这个杂志的主编。他们提倡或者推广兰克学派研究的模式,同时他们又把这样一个模式狭窄化。我们可以看一看他们的主要著作。西贝尔的著作《威廉一世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是多卷本的政治史的研究,而且以威廉一世的生平和成就为中心。刚才我已经提到,兰克提倡考察民族国家来检视历史的发展,但并不是把它锁定在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物。特赖奇克的著作有七卷本的《19世纪德国史》,然后他同时又写了两卷本的《政治学》,也是完全从政治角度来描述民族国家的兴起,特别是德意志的民族建国。大家知道德意志建国迟至1871年,比其他欧洲国家要晚得多。所以兰克学派如果标志着德意志史学的职业化,那么这一过程与德意志这个国家的建国同步。在历史学职业化的过程中,学会的建立和历史专业杂志的出版是重要标志。但这两位兰克的重要弟子,又推动了历史研究的狭窄化,因为他们俩的著作基本上都是以档案材料为基础的,依靠了政府所建立的档案馆,因此是纯粹的政治史。所以一方面,他们落实了兰克的所谓“如实直书”、考证史料的做法,但同时,他们又在史学观念上有些背离了兰克本人的治史理念。不过这一理念持续时间并不长,因为西贝尔和特赖奇克两人都在19世纪末期过世。 在1900年的时候,比利时的学者亨利·贝尔(Henri Berr)主编了《历史综合杂志》,一定意义上这是年鉴学派的前身,其目的是突破原来兰克学派所提倡的国别史、政治史的历史书写形式。《历史综合杂志》强调历史综合的重要性,不是以一个人为中心或以一个国家为中心。如果想用综合的手段考察历史,需要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那个时候也正好见证了诸多社会科学的兴起。比如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这些学科,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兴起。这些研究让历史学家看到,只是用一些政治人物或者军事人物的档案来写作历史已经不够了。所以年鉴学派就提出了整体史这一概念,探讨社会构造、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年鉴学派有三大“敌人”,那就是政治史、人物史和事件史。所谓的“敌人”其实主要针对的是兰克学派,并不是完全针对兰克本人的研究。年鉴学派的史家希望做一些综合的描述和分析,对历史的演化提供一个比较综合的、相对宏观的解释。如果说年鉴学派的第二代费尔南·布罗代尔代表了该学派成就的一个高峰,那么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各种时段的概念。布罗代尔的意思是,相对于传统的政治史、事件史和人物史,历史研究应该注意“长时段”的因素。由此他成为海洋史的先驱。他有这么一句话,我翻译了一下,“以一篇水域为中心的历史研究,具有所有的魅力。但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新的出发点,它也惊险无比”。他的成名作是《地中海和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有两个版本,以前的版本,包括有些论文提到年鉴学派的时候,把这本书的书名译成了《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这一译法受制于兰克学派的影响,或者不在意地受其影响,还是突出了菲利普二世的重要,与法文的原文也不对应。但其实该书的原名中,“地中海”是放在最前面的。但其实我们都知道,特别是如果读过费尔南·布罗代尔的书的话,都知道他想要突出地中海,也即地中海作为一个自然环境如何形塑了当时周围的在一个长时段的过程当中历史的演变。甚至,他认为历史最终是不变的,因为自然环境演变是非常缓慢的,或者说相对人类活动,几乎没有变动。那么这个情况下,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这种静态相比的话,历史就是静态的。布罗代尔晚年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归根结底认为,历史其实是基本不变的。这种想法或许我们很多人也会有:比如看到自然环境,去黄山、泰山,一览众山小,会感觉人的生命可以说是非常微不足道。孔子就有“逝者如斯夫”的感叹。所以布罗代尔后来有一个弟子叫勒华拉杜里,他就主张研究不动的历史、不变的历史或者静态的历史,显然深受布罗代尔的影响。有关布罗代尔的《地中海和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一书的重要意义,我想在这里稍微谈一下。大家也许都知道,我们讲到英帝国,就说到英国是日不落的帝国。但“日不落”这个词其实最早是用来形容菲利普二世时代的西班牙,指的是一个西班牙海权时代的强盛。所以,如果我们从后世的眼光看待西班牙历史的话,很显然会认为菲利普二世是西班牙整个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而布罗代尔的革命性突破也就在这里,他提到了菲利普二世,但是特意把他淡化。《地中海和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一书有三卷,第一卷就完全是讲的地中海的自然环境,在第三卷才提到了菲利普二世的政绩。所以他指出了历史研究要注意到三个时段。他把短期的事件放在了第三卷,处理了“短时段”的变化,而第二卷则是讲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人口变迁,所以是“中时段”的、几百年的变化。布罗代尔强调,在历史演变的变或不变的最终决定性的东西,不是经济也不是社会,更不是政治人物,更不是伟人的行为,而是人在自然环境当中建立的缓慢的生活方式,用此来作为历史的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所以,布罗代尔后来写了三卷本的《文明与资本主义》(已经翻译成中文),花了大约十五年的时间。第一卷的副题就是《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也有历史变或不变的意思。从那个时候起,布罗代尔已经采用了一个全球的视角。他在日常生活结构里提到了农业社会、农田耕作的形式,做了全球范围的比较,以此来突出各地生活方式的不同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布罗代尔无疑对海洋史的研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第一是他突出了海洋在历史中的地位,从海洋角度来考察历史的变和不变。第二个是他提出了“长时段”的概念。当然,在布罗代尔之前,年鉴学派创立的时候,便已经淡化了政治事件的重要性。如果去看年鉴学派论文,基本上就不谈近代国家,其做法与兰克学派反其道而行之。就布罗代尔对当代海洋史的影响来说,我想回到上面提到的《历史学宣言》。该书指出历史学研究的溯古前瞻,历史学本来就是为了溯源的,一直有一个长时间的概念,但是有一阵子“长时段”被消退,指的是在二战之后,具体就是新文化史的兴起及其上面所说的史学的“碎片化”。阿米蒂奇于是指出,当今的时代经受了短期主义的困扰,使得历史学家缺乏长程的眼光,这种短期主义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所以他们会发表《历史学宣言》,强调我们现在需要一种长时段的考察。当然这个问题的背景其实也很清晰,比如说当代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由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环境生态污染,这些现象都需要历史学做一个长程的思考。如果历史学还是注重民族国家政治军事的人物的丰功伟绩的话,我们的研究和书写就会越来越远离社会。所以从这一点来谈的话,便是说海洋史的研究,特别是太平洋史的研究,让人更注意历史演化中的环境因素。海洋史如何成为世界史?就世界史和全球史的兴起,其实我已经谈了很多了,但我特别要强调夏威夷大学的杰瑞·本特利(Jerry H. Bentley)教授。我刚才提到1980年美国成立了世界史学会。这个学会的会员里边,不仅有大学老师,也有不少中小学教师,所以有草根性。他们的会员一般来说都经历了1960年代的反文化、民权运动的洗礼,让很多中学、大学老师认为,我们必须要突破西方中心概念,从世界的、全球的观念来讲授历史。 本特利教授很早就参与了这一学会的创建,然后自1982年开始担任了Journal of World History的主编,直到2012年春天不幸辞世。杰瑞·本特利是我很好的朋友,对我个人的帮助非常大,与中国学界也多有联系。他曾经是首师大成立全球史中心之后所聘的研究顾问,经常造访北京和其他地方。为了准备这个讲座,我也再进一步看他的一些著作,觉得确实是世界史或者全球史领域的先驱人物,比以我们所知道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ardy McNeill)应该说功绩更大,因为本特利做了不少理论的探索。本特利很早就提到了海洋作为一个研究角度,在1999年的时候他发表了一篇论文Sea and Ocean Basins as Frameworks of Historical Analysis,谈到了海洋盆地概念和海洋区域的概念。这篇文章的话应该是一个比较开创性的研究。阿米蒂奇使用了“大陆主义”,指出其实地球上海洋面积大得多,而近代史学注重民族国家,就是以大陆为基地来考来。本特利则提出了“海区”(maritime regions)的概念,可以让人看到历史变动有不同的层次,有地方、区域、洲际(continental),还有一个我把它翻译成“球际”(hemispheric)、有南半球北半球西半球东半球,最后就是一个global的研究视角。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本特利比较早地就总结了海洋史的研究如何能够帮助突破近现代史学所注重的国别史模式。他举了一些例子,所以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下他的这篇文章。他在其中提到哥伦布大交换和奴隶贸易,这两者主要是大西洋史的研究。欧洲人移民美国其实也是从大西洋到美洲,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大西洋出发往南半球走,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再到亚洲和其他地方比如太平洋。所以本特利也提到在20世纪的时候,有亚洲人移民美洲,也就是淘金热等等之类,当然亚洲人中也不完全是华人。然后他又讲到最新的、在二战之后的全球范围的贸易、通讯和交流,包括卫星上天之类,如何推动了全球史的研究。本特利不幸辞世之后,大家对他有很多纪念。我刚才提到的美国世界史学会就有一个奖,以杰瑞·本特利命名。美国历史学会也有一个图书奖,也是以他命名的,奖励世界史、全球史的著作。我想大家各位如果有志于做全球史这件事的话,应该努力获得这么一个奖项。海洋史的研究跟民族国家史的研究和写作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所有的海洋都包含了几个区域和多种文化。研究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写作国别史,通常强调同质性、单一性,也即一个民族的诞生、发展和进步,而海洋史研究的话就必然会考虑各个区域。印度洋史:海洋史研究尝试突破西方中心论虽然印度洋看起来好像没有太平洋这么大,但是它包含了几个区,其中的多元性,特别是文化多元性十分明显。东边的这个部分大家都知道是南中国海,但是印度洋通过马六甲海峡,就进入到了东南亚。东南亚有两个部分,一个叫大陆东南亚,就是越南、泰国、柬埔寨,另外一个叫做岛屿东南亚,就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个部分。所以印度洋通过了马六甲海峡可以进入到南中国海和岛屿东南亚,然后也可以进入到太平洋,所以是很不一样的文化区。然后再往南半球走的话,那就是澳大利亚,也是一个不同的文化区。印度洋西边的方向应该说更加丰富,就是有阿拉伯海,有波斯湾,经过波斯湾就进入到欧洲和中东和欧洲。以当代历史来说,石油基本上都是在波斯湾地区,所以这个部分也很重要。再过去是另一条通道,就是红海。在19世纪下半叶,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后,可以进入到地中海。那么中东的整个区域也是造成大西洋贸易发展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这个区域中,有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就阻断了欧洲人通过波斯湾、通过红海进入到印度洋,然后再到印度和中国的通航。大家知道复旦大学原来有位田汝康教授,他早期就研究所谓的“香料之路”。植物香料出产地当然是在东南亚,中国也有,但是以印度为主。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商人特别喜欢香料,他们基本上都是通过红海或者通过波斯湾来到亚洲。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使得这一条路被阻断了,阻断之后才会有哥伦布发现所谓的美洲新大陆这么一个动机。当然还有一条通道,那就是通过好望角,又进入大西洋来到美洲。所以印度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它是包含了几个文化区域,从亚洲各个文化区到北非的索马里和东非的坦桑尼亚。印度洋史研究作品《在欧洲之前的亚洲》那么我具体谈一谈印度洋史研究的一些主要人物和著作。第一个人物是Kirti N. Chaudhuri。如果你们去看维基百科查他的话,他好像被一个印度的杂志评作为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之一,可能因为他不但写了不少历史著作,同时他也拍过电影,是文化上可以说非常有成就的人。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就提到在欧洲近代早期兴起之前,明代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而Chaudhuri希图指出,更早的是伊斯兰在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也有巨大的影响。同时,Chaudhuri是布罗代尔的一个崇拜者,他强调的是布罗代尔这个整体史的概念,就是说印度洋虽然也是由几个海洋组成,比如说阿拉伯海、南中国海,波斯湾之类,但是其实有一个整合体。这一观点,现在有很多人不是非常同意。不管怎么样,他是印度洋史研究一个重要的开创性人物。我刚才已经提到了,2006年《美国历史评论》海洋史论坛的时候,就缺了印度洋史。我最后还要谈到,在海洋史研究还有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不可避免,尚未完全能够突破。当然,虽然Chaudhuri沿袭了布罗代尔的研究模式,但是他的意图是要突破专注地中海世界的局限,不想突出西方文明的伟大和独特。之后Chaudhuri编了一本《在欧洲之前的亚洲》,意图更加明显。印度学者的特点是,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特别了解,一方面又努力在学术上突破西方中心的观念。印度洋史研究作品The Portuguese Empire in Asia印度洋史的研究,还有另外一位印度学者,他是在美国加州大学的任教的Sanjay Subrahmanyam。他是当代全球史研究领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也有很多理论探索,出版了许多著作,无法一一细述。我把他这本书(The Portuguese Empire in Asia)提出来的原因是其中强调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活动。因为大家谈到海权的话,会比较多讨论西班牙,然后西班牙如何被英国所取代。但是葡萄牙其实是从非洲好望角绕到亚洲的国家,因为当时他们西班牙与葡萄牙有一个协定,两国从不同的路线前往亚洲。他的研究因此从所谓的中心转到了边缘,这也是海洋史研究的一个特点。当然此书出版于1990年代,还没有特别强调如何通过印度洋的研究来突破西方中心的历史观念,但此书还是有非常大的价值,大家可以关注一下。Subrahmanyam也是剑桥大学出版社九卷本世界史的编委之一。y最新的研究印度洋史比较重要的著作,就是Edward A. Alpers写的The Indian Ocean in World History,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在海洋史的研究引起了许多重视,牛津大学出版社就有这个书系,叫做New World History。这个书系的主持人是两个人,一个是Bonnie Smith,是罗格斯大学做性别史、女性史的专家,另外一位是杨安南(Anand Yang)。后者是一个出生在印度的华人,现在是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们两人来组织新世界史的书系,就是想突破以前的世界史的写法,包括兰克,常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来考察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如何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从他们出版的几本书来看,这套书系的做法强调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把同质化的、单一性的历史研究,用多元性、多样性来取代。另一个就是我们也一直很熟悉的如何采用眼光朝下的做法,不仅仅看到几个海权的交替,比如印度洋上的阿拉伯人、中国人到葡萄牙人和印度人等等。当然这一眼光朝下、朝外的做法,最明显的或许是接下来我要讲的大西洋史研究。以前比较注重几个海权的更替,而海权的更替还是基本上从政治、军事和经济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变动,现在世界史的研究要注意到边缘化、当地的居民文化,如何被容纳到海洋区域(海区)的里边来,然后如何产生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趋向,我待会还会做进一步的总结。于是海洋史的研究,例如印度洋史的研究,体现了历史学家想突破西方中心论的一个重要的尝试。同时印度洋史的研究其实也包括了中国探索南中国海和岛屿东南亚的研究。对中国读者而言,西方学者写了一本比较重要的著作,《中国称霸海洋的时代》(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作者Louise Levathes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写了这本颇为畅销的书,以郑和下西洋作为例子来说明她的主旨。该书让西方读者看到,在欧洲人走向海洋之前,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既有当时穆斯林在印度洋的活动,还有中国人郑和的成功例子。这本书是在1990年代出版的,虽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著作,但内容详实,出版之后影响很大。The Chinese Overseas研究中国人的海洋活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我想大家可能有所知道,可是我感觉我们对他的了解,对他的重视还不够,那就是王赓武,最新一届唐奖的获得者。王赓武的研究对印度洋研究有比较大的开拓。他的重要著作The Chinese Overseas、The Nanhai Trade讲到了中国人如何移民东南亚,这也是在近代早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因为一般的看法认为,中国人并不是特别注重向海洋拓展,但其实在福建、广东两地,特别是在近代早期,由于“新世界”或者美洲农作物玉米、番薯等引进到中国以后,福建和广东的人口急剧增长,所以台湾的开发、华人移居东南亚,其中还有不少是客家人等等的信息,都使人看到与中国人相关的一种不同的对海洋、海权的认识。其实,郑和下西洋之后,大家知道明代实施了海禁的政策,但海上活动没有停止。我们所知道的倭寇活动,就是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学者不提倭寇而是提“海商集团”,因为所谓的倭寇并不都是日本人,还有不少中国人参与其中。换句话说,实施海禁之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停止,内地的商人不断地获取从南洋来的一些财物,所以海禁政策其实并不成功。当然这从官方的角度看是走私贸易,但反正海上贸易没有中断。总之,我们如果说印度洋研究里边有一个华人学者的话,那就是王赓武,非他莫属,成就卓著,应该受到更多的注意。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还有一本比较新的著作是Ronald C. Po的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他现在伦敦政经学院任教,应该出生于香港。这本书题目吸引人,观点也非常新。研究清史的学者应该知道新清史这一流派,他的论点与之有点契合或者说默契,此书是2017年出版的,当然他说的不仅仅是印度洋,而且也包括了中国的东海。他主要研究的是清帝国的海区愿景和规划。很久以来,我们通常认为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不想往海洋去拓展,与希腊文明和西方文明有明显的不同。年纪大一点的人会记得,这种中西对比在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时候特别流行。那时强调中国是一个黄土文明,对海洋没有兴趣。这本书看来是想挑战这样的观念。他指出,清帝国一直很注重如何拓展它的海权,提供了一些例子,特别注重乾隆皇帝这方面的作为。当然这个观点是否能站住脚,我感觉还是可以进一步的探讨。不过从我做史学史研究的视角来看,就是一本著作要有影响,往往要提出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观点,然后会引发别人的研究,也许比做一个集大成者的研究,更有吸引力和持久力。所以我觉得Ronald Po的这本书将来会在中文学界引起一定的反响,当然是否接受他的观点是另外一回事。上面是印度洋史的主要研究。大西洋史:当代海洋史研究的热点我想讲的第二个洋就是大西洋。大西洋跟印度洋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如果我们从海区来看待其历史的话,也由几个区域构成。大西洋连接了四大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大西洋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可能就是欧洲探险家哥伦布和麦哲伦、达伽马等,从欧洲西南部出发,跨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然后后人又由此进入到太平洋。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不过他海航的目的是到亚洲,但飘到了加勒比海地区,直到他过世都不知道这是一片新大陆;哥伦布一直以为这个地方就是中国或者印度,也就是亚洲。所以如果你们去看哥伦布航海日记的话,他经常这么写,这个可能就是杭州了,这个应该可以通往北京了。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新大陆之后,促进了欧洲的崛起,后来又有非洲黑奴贸易。大家都知道史家彭慕兰写的《大分流》,此书的研究也与大西洋史的研究有着一定的联系。欧洲人跨越大西洋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呈现出西方世界如何突破、如何发展,这是《大分流》中的重要观点。彭慕兰指出这一行为之后,欧洲人有了煤炭和殖民地,也就是英文的coal和colony。另外一个形容也是两个英文字:luck 和pluck,意思是“运气”和“掠夺”,就是说欧洲人发现美洲,找到了原材料,建立了殖民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而这个行为代表了欧洲人通过了殖民地掠夺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之后的三角(美洲、欧洲和非洲)奴隶贸易也是一例。从这个部分来看,就是上面本特利提到的一个球际的关系,是洲际也是球际,跨越了北半球和南半球。大西洋史的研究至今还是比较注重北美洲跟欧洲的联系,将来的研究应该比较注重南美洲跟非洲的联系,也即南半球之间的联系,代表了未来的发展。那么当代海洋史研究的热点,现在还是大西洋。我刚才已经提到了,就是说海洋史研究还是不免地带上了西方中心的观点,不过虽然将西方视作中心,但也可以是批判性的。第一个例子就是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的名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这本书在1973年已经出版,作者克罗斯比是一个历史地理学家。当时为了出版这本书他受到了一些挫折,也许因为内容、观点太新,最后找了一家很一般的出版社。现在许多人看到了他的开创性,他提到了两个观点,第一是哥伦布大交换之后的欧洲,向全世界殖民,带来了很糟糕的生物和文化的影响。他指出欧洲对美洲所谓的很顺利的殖民及其“成功”,主要是欧洲人把传染病带到了美洲,美洲的原住民没有抵抗力,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所以这是生物角度的一个研究。第二有关植物,我也在做这方面研究,那就是美洲的农作物,马铃薯、番薯、花生、玉米,这些高产的作物被移植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所以克劳斯比讲哥伦布大交换,是提供一个批判的角度:欧洲把疾病带到了美洲,而美洲的农作物推广到了全世界,这是他的主要的观点。另外一个开创性人物是菲利普·柯尔廷(Philip Curtin),他是纽约大学的研究非洲黑奴贸易的专家。他这本Atlantic Slave Trade是比较早的,也是在70年代后期出版,但上面已经提到,欧洲人发现美洲之后,就开始了贩奴的三角贸易,所以他的著作也是大西洋史的一个开创性的研究,之后成为其中的一个重镇。更新一点的研究,那就是伯纳德·贝林(Bernard Bailyn)的《大西洋史:概念和领域》(Atlantic History:Concept and Contours),篇幅不大,但影响深远。贝林是著名的美国史专家,他这本书可能是1995年出版的,提倡以大西洋史作为一个角度来研究美国史,而同时自然又突破了美国史的范畴。此书基本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谈到了大西洋史如何开始成为研究的对象,一直追溯到马汉,追溯到20世纪初年,这是一个史学史的回顾。然后他就提到相关的“概念”(concept)的问题,也即有关大西洋史的认识和定义如何变更、发展。而他讨论“领域”(contour)便介绍和提出了比较重要的大西洋史研究路径。这本书有些局限,因为贝林以研究早期美国史出名,即从殖民地美国史到美国建国的历史,担任过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他的这本书其实是他美国史研究的扩展,希望从大西洋的角度来看待美国的兴起。而此书的贡献与上面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有点类似,那就是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兴起采取了批评的态度。贝林认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直至后来的美国独立等整个过程,表现为对其他族裔的一种征服行为。他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很难翻译成中文,就是marchland,原意是“行军地带”,那就是欧洲殖民者把整个大西洋盆地变成了一个欧洲的marchland,是他们的“行军地带”。他也提到大西洋史的研究,以前往往注重海权的更替。但是贝林认为我们应该要注意的是当地的居民如何与那些欧洲殖民者的互动,同时看到他们如何参与这么一个过程,在其中扮演了受害者同时又作出贡献的复杂角色。这本书值得注意,是从新的立场勾勒大西洋史的一个较早的尝试。大西洋史研究作品我讨论的最新的那本书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新世界史(New Oxford World History)书系中的一本:Karen Ordahl Kupperman所著The Atlantic in World History,其基本的立场比贝林的讲得更激进一点。大西洋史的研究以往注重的是西班牙,但同时她也提到在欧洲的国家中,开发大西洋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就是荷兰,虽然荷兰没有建立殖民地,因此受到了忽略。这样她又把研究视角从海权的建立直到衰落,转移到些以前不太注意的这么一个角色,就是在欧洲国家当中对大西洋史发展也有相当大的贡献的国家荷兰。当然她也强调欧洲殖民者和美洲原住民之间的互动。总之,当代海洋史的研究特点是眼光朝下或者眼光往边缘去扩展,不把大西洋仅仅作霸权更替的舞台。那么,当代海洋史是如何扬弃和扩充布罗代尔的模式的呢?这一本书就是我刚才已经提过、阿米蒂奇跟另外两个学者一起编的这本书,叫做《海洋史》(Oceanic Histories),题目中的海洋是一个复数。这本书的架构和范围,比2006年《美国历史评论》的海洋史论坛有很大的突破,不但提到了印度洋,而且还有其它,如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红海、日本海、朝鲜东海、波罗的海、黑海、北冰洋和甚至南洋。所以这本书整体落实了阿米蒂奇的说法——海洋史就是全球史,海洋史是世界史。然后他也提到,以往的历史研究是以民族国家为主,实在是把历史学这个领域限制得十分狭隘。阿米蒂奇提出,太平洋之大,全世界所有的大陆都可以放入太平洋,而整个地球70%的面积是被水覆盖的。他说我们叫它地球(earth),而更好的称呼似乎应是水球(ocean)。所以地球的称呼本身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阿米蒂奇想要对此加以突破。因此,改进和突破布罗代尔的模式,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把原来以地中海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侧重欧洲文明的兴起和影响,扩展到对其他大洋的研究;另一个方面是突破布罗代尔将海洋史视作整体史的概念,看到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其实都是由多部分组成的。当然,当代海洋史还是以英帝国为主,但是要看到一点,就是即使研究英帝国的扩张,也还是突破了大洋的局限。让我们看一下这本书作为例子,Britain's Oceanic Empire,也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内容跨越了北半球和南半球,注意到了大西洋的南部,与以前的大西洋史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然后他又提到了印度洋,所以考察了几个海区。在几个大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是海洋史研究的一个新趋势,体现了阿米蒂奇所谓海洋史是全球史的观点。大西洋史研究作品Britain's Oceanic Empire当代海洋史研究的特点,或许可以阿米蒂奇对大西洋史的研究为例——The British Atlantic World,1500-1800。他首先将大西洋史的研究划分了几个时期。19世纪末开始展开了奴隶贸易的研究,这是第一个时期。然后20世纪上半叶是第二个时期。第三个时期是二战之后,第四个时期是从20世纪末至今。第二个是方法论上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如何整合,这个部分体现了对布罗代尔模式的继承,即如何整合政治、经济、种族、国家等因素,走出原来的“碎片化”趋向。其次是突破原来考察历史的时空维度,最后是突出海洋史作为一个史学新流派,强调有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又不能将海洋史孤立起来,自外于其他种类的研究或其他学派研究。更具体一点,阿米蒂奇提出了海洋史研究的几条取径,我把它稍微翻译了一下。他认为第一条路径是“环”大西洋(circum-Atlantic history)的视角,把四大洲都概括进来的,是宏观的大西洋史的研究。第二个叫“跨”大西洋(trans-Atlantic history)的研究,注重洲际、球际和国际的多重关系。他提到了比如三角奴隶贸易就是跨大西洋史比较好的个例。最后他提到“小”大西洋史(cis-Atlantic history), cis-这个前缀的意思是在这个区域发生的(on the spot),写作一个个别的事件或事例,但采用了海洋史的视角,将这一事件放在大西洋的背景下来考察。太平洋史:海洋史研究的未来我最后要谈一下太平洋史的研究。如果说海洋史研究的对象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多元体的话,那么太平洋应该说是最明显的。因为与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比,太平洋中的区域性更为明显。西方学术将之分成以下几个区域:Micronesia,Melanesia,Polynesia,Australasia,而将整个太平洋称作Oceania还是比较后面的做法。太平洋各区域的居民被称作Austranesians,这一称呼本身就是一个组合词。现在的研究一般认为,大约两千年之前,这些人大致从中国台湾区域,逐渐向东移民,但大约在16世纪之前,最终到达了离南美洲最近的东岛(Easter Island),跨越了整个太平洋区域。对这些居民的研究,应该是最薄弱的,所以太平洋是海洋史研究最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未来发展前景。太平洋史的多元性,为其研究者所重视。我想介绍的第一本书是罗格斯大学的松田写的,Pacific Worlds: A History of Seas, Peoples and Cultures,书名就是用的复数。在书中他提出一个概念,指出太平洋史的研究,需要注意其“微观的区域”,也即多种多样的岛屿文化。Pacific Worlds: A History of Seas, Peoples and Cultures第二本书是阿米蒂奇和Alison Bashford一起编的Pacific Histories: Ocean, Land, People。像松田一样,他们谈到太平洋史,用的是复数,强调了其中的区域性和多元性。所以可以这么说,研究太平洋史,不能照搬布罗代尔的整体史模式。太平洋史的研究,近年受到了许多关注。最后我讲的两本书不一定是学术专著,但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提到了太平洋史的研究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崛起及其影响。所以我说太平洋史代表了海洋史研究的未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思考、考察中国如何在太平洋这个区域发挥其重大的作用。与松田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这本The Great Ocean: Pacific Worlds from Captain Cook to the Gold Rush,这本书是从库克船长在1780年1770年代左右在太平洋的探险开始,然后到19世纪的“淘金热”时代为结束,其中描述了华人如何跨越太平洋,到了美国闯荡。但与松田和其他人一样,他用的是复数来形容太平洋的世界。这本Pacific:The Ocean of the Future也不是特别的学术性,但他不仅提到中国未来在太平洋的影响,也特别强调太平洋史的研究,将会结合当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所以潜力无穷。的确,太平洋洋面上已经形成了一大块地,其面积是法国的三倍,基本由塑料垃圾组成。这是严重的环境问题,迫使我们的视角,从大陆转移到海洋。太平洋史研究作品最后我就海洋史与当代史学的关系,做一个小结。第一个概括就是,海洋史的兴起,作为全球史的一个分支,有很多意义上扩充了全球史,因此海洋史与全球史在近年的流行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第二,海洋史的研究实现了两个突破,一个是突破了民族国家的视角,又走出了帝国争霸海权的视角。第三,海洋史扬弃了布罗代尔的模式,既是继承“长时段”观念然后又走出“整体史”,把一个海洋看成是有一致性的(cohesive)这样一种做法。第四是海洋史研究本身的开展,目的是为了突破西方中心论,因为西方中心论在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来考察历史,而全球史的开展,就是为了突破这一传统模式。海洋史作为全球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肯定是为了突破西方中心论。但大西洋仍然是当今海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说明对西方学者来说,他们依然受制于自身的训练,所以还是很自然地会关注与自身关系更密切的大西洋,因此虽然在观念上想要有所突破,但显然还有不足和局限。最后一点就是从关注的内容来看的话,学者从研究政治、经济和经济转向每个区域的原住民文化及其交流和互动,这是海洋史研究的一个态度,而以太平洋史研究最为突出。刚才我提到的松田就强调,我们不能把太平洋只是看成一个海洋,而要看成多个“洋”——是谁的太平洋,在哪里的太平洋。最后,我要提一下史学的未来走向,2010年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主题提到,我们对海洋的研究一定要有宇宙学、地质学、海洋学这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史学家还是有知识的局限。历史学家现在研究的海洋史,基本上局限于海洋区域、海区的人类活动,没有特别注重环境。历史学家如何跟自然科学家进行共同的研究,这是当代历史学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也会对我们历史学的自身知识的培养和训练提出了很强的挑战,但挑战正好指出了未来的努力方向。所以我想海洋史研究作为一个个案,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当代历史学发展的未来。 我想我就讲到这里,感谢各位。(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