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盛旖旎作品赏析红灯笼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盛旖旎作品赏析

盛旖旎,199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2017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18年公派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境外学习,参加ASA艺术学院联盟项目。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硕士研究生三年级在读。导师:施慧、阿萨杜尔·马克洛夫(Assadour Markarov)参展经历2019年12月“铸金炼课”金课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4月“平行交叉:当代织绣艺术国际交流项目”展览(寒山美术馆,苏州)3月“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展览(大屋顶美术馆,杭州)2018年12月“ASA Open Studio”展览(汉堡美术学院,德国)9月“Hours时刻”展览(中国美术学院铜场,杭州)8月“温度TEMPERATURE”展览(长沙图书馆,湖南)3月“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展览(中国美术馆,北京)1月“0:00”第二届纤维艺术新锐展(Bank画廊,上海)2017年9月“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17年度获奖与入围作品展”展览(中国雕塑博物馆,山西)8月“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展览(国家会展中心,上海)6月 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5月 “拓路踏歌行”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6年8月 “丝路江南”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1月 “一次维心”展览(中国美术学院,杭州)获奖经历2018-2019学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2018学年获浙江省学业奖学金2016-2017学年获浙江省学业奖学金2018年9月获德国汉堡美术学院ASA(艺术学院联盟)项目奖学金2017年9月获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17年度入围奖2017年6月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奖“银奖”2016年11月赴法国奥布松壁挂博物馆交流,获“壁挂、墙和建筑师”工作坊比赛二等奖导师寄语盛旖旎同学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勤奋上进,善于思考,努力探索多种艺术语言的实践和表达,注重以纤维为视角的社会与文化思考,以纤维独特的视角和手段进行当代艺术创作,作品获得好评。同时该同学具有很好的外语能力,为她进一步的研究和深造打下很好的基础。该同学认真踏实,稳重守信,善于团队合作,具有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具有优秀艺术素质和艺术学品的优秀学生。——施慧I have had the pleasure of knowing Sheng Yini for more than 4 years since 2015. She has been a tremendous student, ring her Bachelor course in Fiber Art Department, School of Sculpture and Public Art, China Academy of Art. Later in her Master course study at the same Department, Yini worked very hard and complete all tasks which we had in the curricula. At the same time, I find her as an intelligent, charming, quick study and naturally curious student. She has been attending all art projects in the Fiber Art Department from the formation stage, as preparatory drawings, ideas and concept to the completed professional work of execution and exhibition. Yini is familiar with the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of textiles, sculpture, soft sculpture and contemporary fiber art. She studie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sculpture, textiles and fiber art theory and improves a lot.In the time which we spent together, Yini shows strong creative thinking, can work independently, and we can say that she is a self-starter too. Yini has good ability of using and practicing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She is familiar with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documents and books of the relevant field, and can accomplish the research of one project independently.——阿萨杜尔·马克洛夫教授创作感悟作品最重要的是触动人心和真诚,希望能够不断突破自己,去做没有做过的尝试,去感知未曾感知过的可能性。学习生活随导师参观法国奥布松卡通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展览布展现场“0:00”展览布展现场弗朗斯奥黛丽·佩兰·克利尼耶讲座:《奥布松壁挂》翻译助理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境外学习作品欣赏 《肉系列》 PVA合成巾 尺寸可变 2018《皮肤系列1》PVA合成巾 40*40*50cm 2018《皮肤系列 2》 PVA合成巾 120*35*10cm 2018《皮肤系列 3》 PVA合成巾 尺寸可变 2018《皮肤系列 4》PVA合成巾 15*20*2cm 2018《痕系列1》合成巾、线、内衣 尺寸可变 2017《痕系列2》 合成巾、线、内衣 尺寸可变 2018《痕系列 3》PVA合成巾、胸衣、线 70*60*10cm 2018《痕系列 4》 水彩 30*40*2cm 2018《结系列 1》 泡沫球、棉绳 尺寸可变 2016《结系列 2》 泡沫球、棉绳 尺寸可变 2018《无题》羊毛、线 40*40cm 2018《无题》 羊毛、线 35*35cm 2016《无题》 羊毛、线 25*25cm 2016

其神纯粹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中国美院考研##国美创新设计学院##艺术考研##优塔教育##美术考研韩绪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视觉传达设计分支副主编、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等职。设计作品1998年获首届中国设计艺术大展银奖、1999年获第9届全国美展银奖、2000年获香港“设计2000”国际设计双年展优异奖、2003年获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金奖、2004年获第10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14年获第12届全国美展铜奖、2014年获第13届浙江省美展银奖。作品获巴黎现代历史博物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捷克布尔诺摩纳威美术馆等多家知名艺术博物馆收藏。吴小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兼),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督导,戏曲与影视方向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动画教学与创作、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与策划等。荣获“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类专家评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专家评委。教育部、文化部高等学校动漫类优秀教材评审专家。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学生原创动漫作品大赛”评委,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美猴奖”终审评委,中国国际漫画节OACC金龙奖原创漫画动画艺术大赛评委,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设计学)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连冕中国香港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专任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与理论,侧重礼经与礼制造物和传统社会治理方向,兼及历代罕传文献整理、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艺术批评,和国外设计实践成果引介等。具体承担国家及各级课题10余项,版行各类专书10余部,发表长篇学术论文50余篇,迄今累计各类刊布约600万字。先后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3层次”、“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学术骨干”、“优秀青年学者培育对象”等名单。周博中国美院外聘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的艺术与设计、现代艺术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曾在《读书》、《美术研究》、《装饰》等杂志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以及众多评论文章。出版专著《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是牛津版《20世纪的设计》和设计学名著《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的中文译者,并担任《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经典文选》的主编和《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的副主编。曾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并曾策划多次艺术展览或担任学术主持等。请点陈华沙中国美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新设计学院基础教学督导,资深设计和艺术策划人,艺术家。Ingo Offermanns(德)中国美院外聘导师。1972年出生于德国,1999年获得慕尼黑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荷兰ArtEZ艺术学院艺术创作硕士学位。2001年建立自己的工作室Ingo Offermanns,2005-2006年担任美国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起担任汉堡美术学院图像艺术专业教授。2015年起,担任Inter Graphic View调研项目发起人与主编,2016年加入AGI。合作的客户有汉堡美术学院、汉堡工艺美术博物馆、阿姆斯特丹Rijksmuseum国立博物馆、萨尔州博物馆、Winterthur美术博物馆、Waldfrieden雕塑公园、Katharina Grosse出版社、Manesse出版社、荷兰Vantilt出版社等。姜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型建筑师、文献编辑与独立策展人。《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主编,莫斯科Strelka建筑设计与媒体学院课题导师,牛津大学ESRC中心访问学者,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蛇口议事:2025”策展人等。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长期以各种方式从事城乡空间与知识结构研究以及实验创作,考察社会动态对设计现象的驱动关系,潜在秩序的显见结构以及自动生成的设计机制,行程覆盖60多个国家。并受邀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大学等国内外学府讲学。方晓风中国美院外聘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杂志主编。2002年以《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获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并入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至今。2007年任《装饰》常务副主编,2009年至今任主编。兼任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期刊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城市家具分会副会长,筑巢奖组委会主席,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主委会副主任委员、组委会秘书长。方晓风教授一直关注设计思维的教育与传播,以“超越形式的设计思维”为题受邀在全国多所重要设计院校演讲,夯实了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传统艺术形式是起点,也是终点,创作对象就是审美对象;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关系是起点,形式是终点,但不是全部,环境关系是审美对象。俞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现任中国美院国际联合联合学院院长。本硕博分别毕业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先后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从事设计与理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建筑方式设计机构主持建筑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建筑与文化》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综合营造。 段卫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12月出生,艺术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美术学院优秀青年学者;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专项,中国美术学院十佳青年教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

暴疯语

课堂秀|创新设计学院第二季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工作坊即将启动

2020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第二季YOUNG to young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工作坊2020.6.15-7.15 即 将 全 面 启 动YOUNG to young 是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设置在第三学期(又称小学期)的国际课程项目,是中国美术学院首次尝试区别于传统教学单元的跨班融合的全球联合教学实验。延续第一季的Open Call,今年我们再次向全球优秀的青年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创新者发出真挚邀请,最终共有48位青年导师入选这场活力激荡的教学行动。第一季YOUNG to young以“Playshop”作为主题,“Playshop”是“Workshop”的一种变体,中文翻译为“玩吧”(Come to Play)。我们将所有的教与学都潜藏于“玩”中,又同时以“玩”为目的,创造了一场活力激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验。第二季 YOUNG to young 国际联合设计教育工作坊,我们以“Illusion幻觉”为题,来集体发明与思考当代科技与艺术语境下的新感知体系。“幻觉”一度被定义为艺术的基本存在方式,艺术语言对可见世界的指称方式既通显又神秘,迄今仍奥妙深藏,在视觉变异的历史中,我们习得了视错觉(optical illusion)、歪像 (anamorphosis)、虚幻图景(phantom image)、刺激模式(stimulus pattern )、仿真镜像,这一切使我们置身“同一性幻觉”之中,在被模拟物包围、被幻影支配的视觉控制之下,用最彰显的“虚假”制造出了“超真实”(Hyper-Reality)的感知。更有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脑洞”观点:宇宙可能只是一个巨大的幻影,宇宙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宇宙中的事物完全只是被投影的幻象!“幻觉”让我们在知觉理论与错觉实验之间启动了可能性,使科技与艺术有机会在此碰撞与协力,共同“创造与发明”“制作与匹配”(making and matching),探索世界中的惊奇与奥秘。导师组合方案02:08Illusion — 幻觉 | 主题学术讲座 Thematic academic lecture #1讲 / 讲座名称:艺术的生物学Lecture Name :The Biology of Arts2020.06.18 14:00-16:00主讲:西湖大学 / 许田教授#2讲 / 讲座名称:主观感知的神经基础Lecture Name :Neural basis for subjective perception2020.06.19 14:00-16:00主讲:西湖大学 / 孙一教授导师介绍:2018级导师组 1课程名称:辨幻作物Course Name: Illusory and Speculative Artifacts导师组:Ayodamola Tanimowo Okunseinde、马川、程之璐助教:方绮婷学生:2-1-A+2-1-B课程简介:《辨幻作物》课程旨在质疑与确认思辨设计与参与式设计作为框架在调研和生产新奇的原型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对未来的感知往往是通过媒体、文化档案、精选读物以及既成的事实来推测的。在这个过程下,我们甚至无意识地接受了特定的观点。《辨幻作物》要求我们通过思辨设计、协同设计以及参与式研讨会来重新设想未来。这个课程将通过叙事和原型设计来重新审视过去和思考现在,通过阅读文献档案以及使用非传统的设计方法,解构虚幻的和先前持有的未来概念。主要方向:思辨设计 / 协同设计和参与式设计 /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 未来主义你将收获:1.了解思辨设计、协同设计和参与性设计2.概念化和成品化一件思辨设计人工制品3.使用Raspberry Pi和或Arnio进行数字/模拟输入和输出4.了解Python、Javascript和NodeJS的核心用法5.使用Python和NodeJS创建web服务器6.了解网络系统的要素7.在Processing library p5js中实现实时数据可视化8.了解艺术设计的原型(prototype)的重要性9.了解强大的概念性开发的重要性作品拼图:(上)/Ayodamola Okunseinde—(中)/马川 —(下)/程之璐Ayodamola OkunseindeAyodamola Tanimowo Okunseinde (ayo)是一位居住和工作在纽约的尼日利亚裔美国艺术家、设计师和时间旅行者。他的作品包括绘画和推测性设计、物理互动作品、可穿戴技术和“技术回收”的探索。Okunseinde是Dissident Display Studios的联合创始人和创意总监,该工作室和艺术画廊位于华盛顿特区,创作了多部互动表演作品,并在墨西哥、芬兰和克罗地亚等多个国家演出。他曾在第11届上海双年展、翠贝卡故事景观展、EYEO音乐节、布鲁克林博物馆、麻省理工学院的《摇篮之外》和《非洲乌托邦》等展览中展出。他的作品本身存在于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要求我们通过技术,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重新想象种族、身份、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他拥有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和技术硕士学位,目前是该学院的兼职教授。马川 MA CHUAN独立设计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本科并于2014年免试推荐为人与交流方向研究生,2016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产品设计硕士学位(Design Procts MA) 。本科期间连续三年获得学年一等奖学金, 三好学生称号,中国美术学院校级优秀毕业生,浙江省级优秀毕业生。于2017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致力于材料技术研究、产品设计研究、思辨设计研究以及感性工学研究,在学科边界探索跨领域的实验教学和设计实践的可能性。设计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各类展览中展出并获奖,连续多年参加意大利米兰设计周、Salone Satellite、英国伦敦设计周、上海设计周等并引起广泛关注。曾获中国新锐设计师、Salone Satellite一等奖等荣誉,同时受到了《Wallpaper*》《ELLE Deco》《欧洲时报》和中国设计中心(China Design Centre)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程之璐 Zhilu Cheng程之璐,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首饰专业,本科毕业于英国伯明翰珠宝学院首饰与银器专业。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珠宝首饰专业教师,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教育分会理事,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课专家。她的研究方向是探索和构建首饰与身体的深度关系。作品《由外及里》作为华人代表入选德国慕尼黑Talente国际竞赛特展以及英国百分百眼镜设计大赛,她曾参展于包括伦敦设计节、伦敦商业设计中心、伯明翰国立博物馆和美术馆以及慕尼黑首饰周等,其作品曾发表在国外杂志《Icon design》《1 Granary》《Current Obsession 》等。2018年10月中国国际时装周举行《未来身体》个人首饰作品发布会展览与演出,先后被北京电视台、 Vogue杂志、芭莎、Cosmo杂志等媒体报道。导师组 2课程名称:将来时-如何使用3D成像软件Maya来做艺术Course Name: Future Tense – Utilizing 3D Imaging Technologyfor Conceptual New Media Art Making导师组:傅韵雪、俞同舟、王志鹏学生:2-2-A+2-2-B主要方向:3D软件Maya,新媒体概念艺术你将收获:建立3D数字建模工具Maya的基本技术技能,以新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拓展和探索人类未来的影像作品拼图:(上)/Snow Fu —(中)/俞同舟—(下)/王志鹏Snow Yunxue Fu 傅韵雪国际新媒体艺术家,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承担新媒体艺术和后摄影3D成像艺术,以及视频装置艺术的教学课程。她曾任芝加哥艺术学院影视新媒体动画部和继续教育部讲师,她也曾任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助理副教授。曾应邀到国际平台ISEA、SIGGRAPH、SIGGRAPH Asia、Ammerman艺术和科技中心、芝加哥大学等做讲座。 近期在纽约办有个展并且作品被刊登在纽约时报,她的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包括均有展出,包括威尼斯建筑双年展、Current新媒体艺术馆、纽约 TRANSFER 画廊、香港艺术中心、深圳华侨城实验性动画双年展、Ammerman 艺术与技术中、芝加哥博览会、墨西哥城数字文化中心、芝加哥的周氏兄弟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家联盟、芝加哥电影制片人协会、美国当代艺术馆等等。俞同舟 Tongzhou Yu跨媒体叙事者和数字图形设计师,相继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读,获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工科学士,综合设计艺术硕士,以及数字导演文学硕士 ,形成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作美学。在2016年至2018年间,他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影像装置、表演、球幕电影等作品相继在杭州、上海、伦敦、耶拿、巴塞罗那等多地参与展览及电影节播映,现阶段创作着力于运用增强现实、影像装置的技术手段构造沉浸式超媒体叙事环境,探索未来媒介的无缝连接极限,探讨后人类的人权问题。王志鹏 Zhipeng Wang新媒体创作人,创作方向包括声音视觉现场演出,数码图像生成,多媒体剧场,实验电子声音等。目前生活于杭州。导师组 3课程名称: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Course Name: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导师组:InsPUMP、谭彬、杨可助教:涂宇嘉学生:2-3-A+2-3-B课程简介:工作坊将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方式,完成在空间中的数字化呈现,课程将在如科技馆、博物馆、商场、大学等若干被模拟的真实空间中打穿空间虫洞,通过若干性质不同的拟真空间串联起一系列事件流。正如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所说,“现实就是现实自身的最佳表象”。我们通过拟像的技术手段,来打穿真实界(the Real)、象征界(the Symbolic)、想象界(the Imaginary)的虫洞,在真幻之间往来观复,形成一个意识的真幻剧场。主要方向:空间叙事;虚拟现实;游戏;跨媒体你将收获:叙事能力——数字空间营造+数字空间叙事技术能力——1.掌握空间数字化能力课程中对UE4、C4D、ZBrush媒体呈现技术的初识。2.数字媒体在物理空间中呈现的能力:AR、VR、XR等技术在空间中的应用技术。3.空间媒介技术的底层应用逻辑:针对不同空间的技术选择逻辑。作品拼图:(上)/InsPump —(中)/谭彬 —(下)/杨可InsPump(直觉泵)专注于叙事空间设计和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研发的创作团队。团队位于上海,拥有一支丰富经验的设计与开发团队。综合运用创意科技手段,开创了多个行业第一。迄今为止,为上海自然博物馆、CCDI大数据中心、电影科技馆、阿里巴巴集团、LVMH集团、华为、欧莱雅、上海大世界、HHB等各大品牌与商业空间带来了众多成功的案例。张琛 Zhang ChenInsPUMP主理人,交互媒体设计师,展示空间设计师 。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主要致力于空间中的媒体叙事和跨界艺术装置的创作,未来商业空间中新零售空间的体验设计与互动装置的研发。实践项目:曾参与设计了阿里巴巴9号馆展示中心设计(杭州 2013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装饰性投影(上海 2014),厦门诚毅科技馆深化设计(厦门 2013),主创设计项目包括:内蒙古科技馆儿童馆(呼和浩特 2015年),贵州CCDI大数据中心 (贵阳 2015),西安电影科技特效馆 (西安 2017年),佛山科技馆科学轨道车 (佛山 2015年),超越魔方Google美国大展THE BOX互动体验空间(上海 2015),阿里巴巴20周年全息投影酒盒的智能包装设计研发(杭州 2019),阿里巴巴达沃斯论坛四季的颜色互动装置设计研发(瑞士 2019年),上海大世界魔都记忆沉浸式展演秀 (上海,2019)HHB musichouse空间及视觉展项交互设计(2020,上海)三体时空沉浸式展览交互媒体设计(2020 ,上海)王喆 Wang ZheInsPUMP空间体验设计师。现在生活工作于上海。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叙述性环境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性空间,通过空间传递故事信息,实践探索人与空间的环境关系。注重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体验,给观众营造一个难忘的空间体验感受。项目实践:Marriage Made in Heaven 空间体验设计,(伦敦 2019 ),建筑改造:伦敦Smithfield Market CSM与Arup 英国总部 合作项目 (伦敦 2018),未来城市交通系统概念设计 CSM与Volkswagen 大众汽车德国总公司 合作项目 (伦敦 2017) ,Co-Living in 2030 共享居住空间设计 CSM与宜家SPACE 10实验工作室 (伦敦 2017)谭彬 Tan Bin教师、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作为青年艺术家,其创作实践涉及到装置、摄影、绘画、现场、事件、文字等媒介领域,长期关注以“阳台”为模型的公私场域、中国空间的展演性等面向。作品曾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展区》(今日美术馆,北京,2014)、《大地备忘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追梦时空——上海雕塑艺术邀请展》(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2014)、《吴语·方言——上海艺术家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2016)、《我织我在——第二届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6)、《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2017)等展览。曾参与策划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特别项目“中山公园计划”(2012)、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中华艺术宫,上海,2014)等展览。杨可 Yang Ke教师、设计师,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与杭州。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造园方向及东京造形大学的室内建筑方向。作为教师,其教学领域主要涉及景观规划、景观装置设计、传统造园、造景、室内设计等基于空间语境下的教学实践。把中式文人造园和日式匠人造园的对比研究作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 应用到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译著《禅与禅的庭园》(枡野俊明著)。作为设计师,其设计作品涉及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展会空间、寺庙及部分公共空间等,长期关注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在造景与造园中的实际应用及在人文语境下的造景空间描述。主持并参与案例包括《嘉兴福源禅寺整体规划》、《金华武义璟园整体景观规划及灯光系统设置》、《杭州天堂E谷整体氛围改造案》、《杭州尚城1157局部规划》《上海2016届DRT国际潜水展展会设计》等。导师组 4课程名称:“活着”的幻觉:感官复活的新方法Course Name:Illusion in the Flesh: New means for resurrection of the senses导师组:Pietro Olioso、郑超、苏雅婷学生:2-4-A+2-4-B课程介绍:隔离和封锁的经历让我们正处于因缺乏真实的感官体验而导致的复杂心理危机之中。这个过程中,人们最怀念的莫过于身体的触碰,而这也是在视频通话中无法被数字化的体验。事实上,触摸可以带给我们强烈的感知和极高的满足感,从温柔的爱抚到甜甜的微风,甚至是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本课程需要学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设计和艺术可以触发的视觉刺激及其之外的所有感官刺激的不同方式。课程将以一些相同的感知片段作为起点,让每个学生释放他/她的意识流,去设计物品、装置、或借助各种媒介来唤醒我们已经休眠的感官,补全片段未知的部分,书写自己所认知的结局。“结局”呈现的形式不限,可以是一个物理模型、一个雕塑、一段影像,或者是一个表演,我们鼓励任何跨学科的方法和对不同媒介的探索。主要方向:空间设计、体验艺术你将收获: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见解、集体讨论和个人创作的方式,探讨艺术、建筑和设计之间的模糊界限。学生将学习贝尔尼尼,布兰库西,埃利亚松,布雷克威尔等大师的作品,了解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利用空间和环境去营造沉浸式感官体验的。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面对设计挑战时的跨学科学习态度2.学习关于艺术、建筑和设计之间潜在相互作用的理论知识3.获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创新的概念4.培养分析空间关系的能力5.强化学生理解和探索空间环境属性的能力6.在实现想法的过程中提升实操技能7.以用户为导向,培养体验式设计的敏感性作品拼图:(上)/Pietro Olioso —(中)/郑超—(下)/苏雅婷Pietro Olioso意大利建筑师,毕业于Politcenico di Milano建筑硕士学位。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了一年,并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参加了一个主题学习项目,专攻公共空间设计。硕士论文《天安门广场:当代中国的空间宣言》是与Stefano Boeri教授共同完成的,最近发表在IQDesign杂志上。曾在国际公司工作,如伦佐皮耶罗建筑工作室(热那亚)和仁和建筑(北京),在世界几个国家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上进行合作。一直参与跨学科研讨会,比如夏普欧洲公司(Sharp Europe) 2018年举办的“未来职场”(The workplace of The future)。其研究和实践不断跨越建筑领域,主要探索视觉和表演艺术领域。他对表演和戏剧充满激情,曾与一些意大利导演合作,如伊莎贝拉·卡瑟塔和亚历山德罗·安德洛尼。Pietro Olioso精通意大利语、英语、法语,他还是划龙舟运动选手。郑超 Zheng Chao在取得医学学士及国家注册执业医师后转学建筑学,并获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其建筑设计作品曾多次参加展览:2013年,作品参加米兰理工大学视觉语言的科学与艺术展;2014年,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000 Human environments;2015年,Ri-Formare Milano项目,在米兰城市展览中心Emanuele二世回廊展出;2016年,弹性城市-Imperia沿海区域的再生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7年,就职于意大利Stefano Boeri建筑事务所,参与南京垂直森林项目后期方案设计。同年,参与妹岛和世犬岛项目研究课程。2018年合伙创立工作室,相继完成了国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厂房规划设计、昆山乡村振兴规划展览馆等项目,具有中、意两国的设计实践经历。2018年参与苏州大学建筑学建筑设计(一)、建筑设计(二)等课程的教学。2018年至今,在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参与人文基础和造型基础的课程教学。苏雅婷 Su Yating于2014年获得利物浦大学建筑学工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其建筑设计作品曾两度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4年,“旧城区的复兴方法论的探讨”及2016年“弹性城市-Imperia沿海区域的再生”)。同时,担任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英国馆的解说员。曾任职于PTW Architects和Macalline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2018年,与合伙人共同创立工作室,相继主持设计了国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厂房规划、上汽荣威汽车体验中心以及昆山乡村振兴规划展览馆等多个项目。同年,任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客座导师,完成了建筑设计(一)、建筑设计(二)课程的独立授课及室内园林设计、设计色彩(二)等课程。曾发表《对沈阳方圆大楼的批判性思考》《新德国商馆设计中先锋派理论的思考与探讨》等文章。2018年底,受邀参加苏州国际设计周,任“青年设计师在苏州”沙龙主讲人及“Reflecting Garden”联合策展人。2019年2月至今,在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参与人文基础和造型基础的课程教学。导师组 5课程名称:镜像——幻觉与反射Course Name: Mirroring displays — Illusions and reflection.导师组:王依琳、陈雷、HugoTutor group:Wang Yilin, Chen Lei, Hugo助教:郑叶颖Teaching assistant:Zheng Yeying学生:2-5-A+2-5-BStudents: 2-5-A+2-5-B课程介绍:拉丁语中的“mirror(镜子)”一词是speculum(窥镜)的意思,这给了我们推测的意味。一开始的推测是指借助镜子观察天空和星星。通过这种精神上的思索,镜子作为反射表面,成为了知识领域中丰富而有力的象征。它反映了什么?真相,真实,诚实抑或是灵魂?本课程是围绕“镜子”概念的研究和实验课程。我们将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今年小学期的"illusion”幻觉主题,进行探讨与回应。本课程将着重于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跨学科交汇点。学生将设计实验性网站,投影装置,增强现实应用程序,仪式面具装置等。他们的创作将反映出对主题的思考,对当下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他们将会探索镜子如何作为一种物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工具。前两个星期课程的重点是集中熟悉技术和概念上的工具。学生将进行试验,并对空间,身体和面部的再现进行迭代,质疑身份和现实,同时将探索这些感知的美学和历史,通过相关教程与讲座,介绍并带领大家对图形资产,数据呈现,3D建模和图像处理进行相关实验。之后的两周课程将集中于进一步概念的拓展。从先前的实验中,学生们将聚焦于关于”镜”的某一形式和方面,并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主要方向:艺术历史,美学,数字编程(Javascript,WebGL等),3D创作(Blender,Cinema4D),数据叙事,跨媒体制作等你将收获:工作坊的最终产出可能但不仅限于实验性网站、投影装置、增强现实app等,欢迎各种教育背景的学生,但更推荐有使用Unity经验或尝试过创意编程(unity,javascript,processing,python中任一有尝试过或简易基础均可)的学生。作品拼图:(上)/Hugo Hilaire —(中)/陈雷—(下)/王依琳Hugo Hilaire居住在法国巴黎的新媒体艺术家和创意编程员,曾在巴黎和蒙特利尔学习设计和视觉艺术。从2012年起开始尝试编程,2014年在法国交互工作室Soixante获得了开发者的职位,迄今为止服务了多个品牌客户如Dior、YSL,、爱马仕等,并为蓬皮杜和Gaite Lyrique、FRAC等艺术中心进行创作。从2017年开始,他成为了自由职业的设计师,将重心放在更多个人创作上,开始与艺术家和设计师进行合作,如Anne-James Chaton或Nils Braun。同时,他创立了Lucien Prunenec,一个音乐视觉工作室,又名“Fubar”,做一些关于视觉,数据,情绪,像素的实验项目。从2017年起,他开始在Ecole Estienne对数字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进行教学。陈雷 Chen Lei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学院多媒体专业学士。从2014年至今担任香港蜂巢设计有限公司及深圳市蜂巢讯图创意有限公司合伙人兼创意总监。在香港生活工作十余年,现居深圳。曾在Yu+Co设计公司,、阳光卫视传媒集团担任资深设计师、创意总监。擅长跨媒体设计,创作领域涉及企业品牌形象,线上推广、信息设、MG动画、纪录片美术指导、交互装置等。服务过的客户包括:腾讯、阿里巴巴、中国南方电网、华大基因、中信银行、搜狗、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OMA建筑事务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中国旅行社(香港)等。王依琳 Yilin Wang工作与居住在上海,目前任教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同时是一名数字媒体艺术家与设计师。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专注于后人类相关理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等。作品包含2D及3D数字影像,增强现实、交互装置、新媒体剧场等。在英国期间,其数字媒体作品曾参与多个展览及数字媒体剧场项目,并多次尝试跨学科合作。关注未来主义领域的思考,并探索如何使用数字媒介将未来主义的情境设想通过作品进行传达。导师组 6课程名称:媒介幻象-超越知觉局限的创造性玩法Course Name:Media Illusion: Creative Play Beyond the Limits of Perception导师组:Jesse Harding 、尹娆、秦臻学生:2-6-A+2-6-B课程介绍:通过认知心理学和演化心理学等知识定义人的认知界限,学生们将能够创作出在观察客观世界和突出人的主观性感知后的幻象设计作品。在工作坊中,学生们将学习到感知和理解人的局限性的方法,并研究数字媒介如何利用我们的知觉系统的局限性,以及探索这些局限性,为我们铺设出媒介作为引导人类行为和心理幻觉的手段,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人类可理解的表象体验。主要方向:数字交互作品、可交互原型、动态影像、产品、媒介装置创作你将收获:我们将重点探索如何利用人类的感知局限来传递有趣的想法,并结合人类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如何利用综合利用多种媒介方式,将“感知”玩出全新的创造性表达,探索你喜欢的主题。作品拼图:(上)/Jesse Harding —(中)/尹娆—(下)/秦臻Jesse Harding艺术家、教师和制作者,主要从事互动创作。在纽约市新学校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设计+技术课程中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在BMCC管理着一个制造者空间,并在纽约大学的ITP训练营中担任过课程的负责人。他曾设计并教授过的课程包括表演性雕塑、维度成像、声学与仪器学、观察周期性、可记录的艺术与媒介的失败等。除了学术背景之外,他还曾是一名专业的材料制造者,从事木材、金属、塑料、机制和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等材料的制造工作。尹娆 Rao Yin本科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帝国理工联合办学的创新设计工程(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双硕士专业。她专注于结合科学、技术、工程的严谨和精确与设计的灵感和创造力,关注各领域交叉融合带来的颠覆性行业创新与新的社会生产力。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合作未来乐龄设计(Design for Future Ourselves),参加Goglobal新加坡乐龄项目设计展,与法国Arocene公司合作,探索未来空间垂直领域的发展潜力,参加法国Palais de Tokyo、Aerocene、 Marble Breeze项目展,参加伦敦 ICAH Demo Day Showcase展览。秦臻 Zhen Qin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交互设计、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媒体建筑双硕士专业。曾为中国大学MOOC等多个设计教育机构提供设计咨询和课程工作坊服务,主要设计并教授过的课程包括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智能硬件与系统开发、媒介感知、创新材料实验等。除此之外,还曾研究建筑与可交互媒介交叉背景下的Digital Interactive Environments相关项目,获国家艺术类人才培养计划奖学金,曾参加德国Go4Spring等设计展。研究领域涵盖以教育为中心的交互环境、虚拟现实、智能硬件等相关设计探索,并围绕体验创新、服务设计、交互装置等软硬件结合的设计领域展开教学和研究工作。导师组 7课程名称:艺术家作为转译者Course Name: Embedded Meaning: Artist as Translator导师组: Aarati Akkapeddi,、韩旭 Xu Han、舒怀,阳芷倩中方:Aarati Akkapeddi、Xu Han、Shu Huai、Yang Zhiqian助教:毛梦园学生:2-7-A+2-7-B课程介绍:本课程将介绍“转译”作为种艺术的思维和创作方法。我们将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创造性地将信息或概念“转译”为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形式。当新媒体艺术家们开发出的转译法时,首诗可以翻译成幅画作,一段音乐可以翻译成雕塑,组数据也可以转换成一种味道等等。学将创建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运用到艺术的创作中。学将主要借助三种不同的数字技术具,分别是p5.js的编程,增强现实(AR)以及简单的机器学习,从以执行“转译”化的作品。教学成果:1. 学将能够提出创造性的作品概念以及强有的执表达。2. 学将对Javascript(特别是p5.js)有个粗略的了解,以便进信息的可视化。3. 学将致了解增强现实(AR)作为一种媒介,并了解如何构建己的简单AR应用程序。4. 学将对机器学习的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并能够运简单的机器学习软件(如RunwayML和Playform.io)进作品制作。5. 学能够将新兴的数字工具应用于艺术实践的概念表达中。作品拼图:(上)/Aarati Akkapeddi XU HAN—(下)/舒怀 阳芷倩Aarati Akkapeddi工作于纽约,印度裔美籍,跨学科艺术家,教育者及程序创新者。获得帕森斯学院(Design & Technology)颁发的艺术硕士学位,同时也是The New School的兼职教师。她专注于诗学和政治学的数据形集。她通过不同方法收集,维护与呈现数据,私人与机构的归档法,来探索针其特性以及对历史性的描绘。在研究中结合计算机分析以及程序模拟来探索科技技术具备的连续性以及持续结构的多种可能性。目前阶段,她正在通过对家庭照片的搜集,维护以及分析法进行文化内涵的研究。她在多地都举办过展览,如:The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Foundation Conference in Montreal,Mission Cultural Center in San Francisco,The Irregulars Art Fair in New Delhi and Chinatown Soup Gallery in New York。她也有丰富的学院的讲座及工坊教学的经验,如:Eugene Lang College,Girls Who Code,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 (Theorizing the Web Conference),and Barnard University。XU HAN 韩旭新媒体艺术家,平面设计师,教育者。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先后留学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硕士MFA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技术专业,并荣获全系最高校长奖学金。现任普瑞特设计学院讲师。作品曾获2018纽约媒体实验室创新技术奖,2019现未来艺术与科技入围奖,GDUSA美国平面设计奖,Indigo设计银奖等。她一直从事艺术和技术,并有兴趣在人类的交流方式中寻找不同的语言视角,包括阅读、倾听、肢体语言和情感。舒怀 Huai Shu本科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英国AA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并在AA发表论文‘Planning of the Station District’,英国RIBA协会会员,获美国LEED AP BD+C认证。创建英国iLink建筑设计工作室及杭州创造组建筑设计工作室同时担任项目负责人。曾带领团队参与国内项目:四川广元巨石温泉酒店项目,浙江缙云石窟文化建筑空间研究项目,四川广元展览馆及规划馆项目,云南海东思睿天地综合体项目等。曾带领团队参加国外设计及竞赛项目:伦敦Peckham区域规划项目,哥伦比亚Bogota城市基础建设规划提议,Jarfalla’s Public Park in Swiden,Music Centre in Japan,Concordia Lighthouse in Italy,CoolSchool in Mongolia等。阳芷倩 Yang Zhiqian厦门大学文学学士、美术学硕士,负笈于阿姆斯特丹G·R皇家艺术学院,现美术学博士就读于澳门科技大学。她的创作以微观行动的方式探知个人与计算机算法拟态下的互为干预,并使用动态图像和多媒介装置进行呈现。作品入选慕尼黑TALENT国际竞赛特展,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Uncut项目,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优秀女性摄影师提名等。此外,她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延展至策展实践。近期策展项目:不在服务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策展研究项目第一回;喂,吸力小子!-2019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导师组 8课程名称:(人类)意识、机器与生态Course Title : Consciousness, Machines and Ecologies导师组:Michael Just, 孙姝婕,蔡文超助教:胡欣茹学生:2-8-A+2-8-B课程简介: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性的艺术、设计和建筑实践都是围绕人类个体展开的。一方面, 作为人类活动行为新纪元的人类世大规模的作用于地球;另一方面,在对人体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增强方面,机器的表现超越了人类智慧。在文化上我们需要对此新的观点和迫切的清形作出回应。课程将从幻觉的概念出发,检视与人类以及有机生命相关联的概念。比如意识、个体的统一性和身体,以及和现实结构有关的基本普遍假设,例如模拟和多世界的阐释。目的在于对历史中生命概念和它物理性表现的局限性和等级(层级)结构提出质疑,以此重新定义生命的概念。引发我们思考人类与非人类,有机与无机的关系,避免将其孤立而嵌入网络和复杂系统中。课程也将邀请国际顶尖专家分享他们各自在机器人、机器学习、信息技术、神经科学和艺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以此让学生有跨学科的独特观点来认识技术将如何增强和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的生活。在具备基础知识的架构之上,通过扩宽学生对文化实践可能性和世界观的认识,创造性的解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系统中所面临的复杂性。你将获得:1.我们将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一起从人类文明、科技发展以及文化进程中理解人类意识、机器和生态的关系。2.在课程中我们会领略到跨学科的思考方法以及工作路径。3.我们将致力于通过媒介、方法和策略,并鼓励实验与合作,以有形或无形,物理或数字的方式展示呈现一个月的集体学习和创新实践。作品拼图:(上)/Michael Just —(中)/孙姝婕—(下)/蔡文超Michael Just197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一位现居住并工作于德国柏林的跨学科艺术家。他师从Daniel Buren,2007年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位,2009年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得MFA艺术硕士学位,并于2010年至2011年参加了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的独立研究项目。他将于2020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正在进行跨学科的驻留和研究项目CASTED(奥地利美学、社会、技术和生态话语中心)。2007年及2008年,他曾获得DAAD研究生奖学金以及阿登纳基金会(Konrad-Adenauer-Foundation)的EHF基金。他曾授课于多所国际艺术院校: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意大利那不勒斯艺术学院 、美国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意大利罗马艺术学院 。孙姝婕 Shujie Sun教师,专注于视觉设计与媒体表达,现生活工作于上海。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多媒体专业。2012年曾赴荷兰格罗宁根汉兹艺术与设计学院交流学习。2007年至2014年先后工作于厦门大学出版社,现代传播集团下数字媒体杂志iWeekly。视觉设计作品《一瞥·家》获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优秀毕业设计金奖,展览于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综合材料装置系列作品《干细胞》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铜奖,参展于M50新锐艺术家群展,并巡展于艺术金融博物馆(北京、上海、苏州)。多次参与和策划美术馆大型展览视觉设计项目,书籍设计作品与绘画作品先后入围美国纽约印刷设计奖和英国约翰·摩尔绘画。教学方面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与数字媒体实践。蔡文超 Cai Wenchao独立设计师,专注于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试验性表达,曾任职于阳狮广告(Publicis China)资深美术指导和UID WORKS 创意副总监,为阿迪达斯、可口可乐和欧莱雅等品牌提供设计服务。任《百年上海设计》《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艺术设计卷》编纂负责人之一;入选“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司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参与策划“上海设计10×10”国际大奖展、2019 GDC Show 上海站等多个展览及论坛;作品参展并获奖于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纽约ADC银立方体(银奖)、第八届全国书籍艺术展、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海报展、西班牙马德里Gráfica海报展、澳门设计双年展、GDC设计奖、ASIANEXT 2015亚洲海报前卫实验设计展、2017ADCK亚洲邀请展、斯洛伐克户外海报设计展、360设计奖年度创意奖、立陶宛“汉字现象”海报邀请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40余次。2017年-2018年赴台湾交流学习,2018年起外聘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现为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生。导师介绍:2019级导师组 1课程名称:光迹迷航Course Name:Visions in Light导师组:Ziv Ze’ev Cohen 、陶然、李心夷Tutor group:Ziv Ze’ev Cohen, Ran Tao, Xinyi Li助教:陈依清 、房梓Teaching assistant:Yiqing Chen 、Zi Fang学生:1-1-A+1-1-BStudents: 1-1-A+1-1-B课程简介:卢米雷兄弟第一次放映“火车进站”的影片时,人们看到向他们开来的火车都落荒而逃。我们以为可以很容易地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然而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由机器操控的虚拟世界,另一个是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什么才是真实?答案是非绝对的。这门课程将通过对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究(包括光、色彩、光学和机械动力等),来揭示我们的感知是可以被操纵的。学生将运用多种媒介来探索“现实制造”和“感官操控”。.主要方向:多媒介感官实验设计学方向/美术学术方向你将收获:1. 学会区分视错觉的类型和它们的作用方式;2. 通过学习自然现象的科学知识,探索人类和机器的视觉系统;3. 在虚拟和现实的多维度环境中练习视错觉制作;4. 参与在线制作/自制社区;5. 从美术学和设计学的角度接触创作过程和项目开发,在结课项目中自由选择使用媒介。作品拼图:上/Ziv Ze’ev Cohen —中/李心夷 —下/陶然Ziv Ze’ev Cohen一位注重技术的视觉艺术家。在他的实践作品中,不断挑战人类和机器的感官,反思机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对具有可能性的未来进行推测。出生于以色列的Cohen现在芝加哥发展,拥有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的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任Art & Design Studios的导师。Cohen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展出,例如最近在奥地利Ars Electronica音乐节上的展出。受到创客运动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启发,Cohen认为社会蜂巢大脑是我们未来的工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Cohen的使命是引导学生自身如何适应快节奏的技术发展,将数字模拟加工、电子元件、编程和3D模型软件的基本技能,作为推动与扩展年轻头脑的工具箱。李心夷 Xinyi Li多媒体艺术家,创作涉及装置、影像、版画等多个领域,作品主要利用科技与材料的多重性、可变性来营造空间,利用感官的多重维度来探讨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的变化。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曾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金奖;芝加哥艺术学院“New Artist Society Scholarship”奖学金。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陶然 Tao Ran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前往日本千叶大学设计科学专业攻读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用户行为研究、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服务系统开发。主要关注智能家居和人的生活方式研究,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设计类教材编写,并与方太公司合作智慧厨房项目、日本富士通公司合作2020东京奥运会城市服务系统等多个设计项目。导师组 2课程名称:破解黑匣——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路径Course Name: Opening the Blackbox—— Alternative Ways of Artistic Proction导师组:Joo Vasco Paiva、张婷、张斌斌助教:濮仕珊、包乐君学生:1-2-A+1-2-B课程介绍:在当今世界,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沉浸在娱乐行业的噱头中。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个世纪以来,艺术不断用各种看似“不可能”的幻觉和效果技巧来迷惑观众的感官体验,让人们惊叹和膜拜。然而,通过拆解这些“幻觉”,发现生产和制作背后的密码,我们就有可能利用同样的媒介去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发展出批判性思维和一种对于视觉文化更广泛的理解力。从早期观念艺术中所使用的策略开始,到当今艺术家、影像制作人和游戏设计师所使用的方法,本课程将邀请学生们去重新思考创作动态影像等数字媒介的方法,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艺术媒介的使用和创作的策略,以解构我们长期习惯的格式化创作方式。课程将采用实验室方式,通过案例展示、理论和实验,学生将通过拆除大众传媒技术中惯常使用的机制,去创作挑战“错觉”的作品。透过一系列以观念为导向的工作坊,鼓励学生重新思考影像制作的现有形式和常规。他们将发现通常在最终成品中看不到的流程,以及为讲故事而开发出的方法。这些流程将通过不同的技术探索来实现,而这些技术不仅将质疑叙事的主流创作,也将促进新方法的发现和创新。受制于目前网课的现实条件,本课程将着重于数字媒介的表现,然而,学生也将被鼓励使用任何他们认为更适合工作方案的媒介。主要方向:1. 低合成动态影像:节奏、构成、场景拟态、蒙太奇。参考资源:早期电影、实验影像、先锋艺术;2. 特定媒介和在地性,即兴创作和实验创作;3. 解构“叙事性”的创新实验;4. 过程驱动的创作手法:以重复、游移、失败作为创造力催化剂。更多思考过程而非结果;5. 模仿:以既有的规则和约束,组织和规范,来生成新的艺术;6. 时间影像和运动影像。你将收获:1. 学生将能够在作品的创意和制作方面主动识别、理解、探索和应用不同的观念和方法;2. 学生将深入艺术作品的剖析,并在不同的媒介当中,使用结构技术来进行创作;3. 学生创作的作品将鼓励观众积极观看、聆听,并拓展感知能力和心智体验。作品拼图:上/Joo Vasco Paiva —中/张斌斌—下/张婷Joo Vasco Paiva 周奥1979年出生在葡萄牙科英布拉,毕业于葡萄牙波尔图艺术学院,2006年移居香港研修艺术硕士课程。2008年毕业后,周奥开始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并不断探索城市空间如何成为美学作品的催化剂。他喜欢观察大都市中复杂而显著的混乱特质。繁华街道的声音与秩序、快速行驶的地铁与密集空间,正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题。这些主题特征在经过记录与抽象化的过程后,能分解成为可被解读与具有丰富信息的事实。周奥主力探索结构复杂的都市空间,并从中创造出一组标符,以视为一种通用的都市符号。他的目标超越了对城市观察之单纯简化,实质在寻找共同语言,发掘一种多个国家可共享的语言系统,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超级现代性”时代的本质。周奥被视为香港优秀的新兴当代艺术家之一,展览遍及世界各地。最近,周奥于葡萄牙里斯本希亚多国家当代美术馆举行了个展。在第八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期间,周奥联同亚太区媒体艺术空间在澳洲布里斯本举办了个展和市内公共装置。同年获Alexie Glass-Kantor邀请,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聚空间展出装置作品。周奥曾驻留于德国柏林Lichtenberg Studios、荷兰Witte de With、南韩首尔Artsonje、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并参与群展。此外,他还在澳门东方基金会和苏黎世Counter Space举行个展。周奥曾获得香港艺术新秀奖和葡萄牙Calouste Gulbenkian基金会所授予的国际艺术家支持奖。作品被以色列耶路撒冷博物馆永久收藏。张斌斌 Zhang Binbin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现从事创意策划和导演工作,曾参与多项城市宣传片和独立电影项目策划和执行,因获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艺术学院联盟奖学金,赴德国学习。在德国的学习和工作中,她更多关注纪录影像和即兴电影的创作,多次参与了中德相关艺术项目,并在上海设计学院欧盟五国创意营担任助理工作。2017年参与中国美术学院“拓路踏歌行”主题毕业展影像部分策划和导演工作,2018年作品Na?在歌德学院法国马赛Videodrome2影像展展映,新电影项目《Beside the River》获汉堡电影促进协会资助正在制作中。张婷 Zhang Ting自2001年起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博物馆学研究方向在读博士,独立策展人。曾策划或联合策划的展览有“赛博格考古实验室”(歌德开放空间”项目)、“中国直达--新世代青年影像艺术展”(奥克兰)、“材料的后果—中挪丹加陶瓷艺术展”(卑尔根Kunstgarajsen艺术馆)、“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科隆青年艺术家双年展”(科隆)、“墙,不墙”(武汉合美术馆)、“艺术家不在场,艺术在现场”(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世纪60年代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20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表现性艺术展”/“厄瓜多尔绘画大师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画展”/ “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第三届上海国际版画展”(中华艺术宫)等。曾获邀参加各类国际研究和交流项目,如歌德学院“2015德中文化管理交流项目”;2015奥斯陆开放艺术节;2017卡塞尔文献展和明斯特雕塑项目;2019挪威当代艺术研究等。长期为《艺术当代》《典藏》《画刊》《艺术世界》《公共艺术》等媒体撰写专业文章。曾借调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活动策划部亚洲澳新片区主管,负责44个参展国文化活动,历获“上海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世博优秀工作人员”、“世博园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联合作品《龙酒》参加第六届意尼斯拉古娜艺术奖,并被威尼斯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联合作品《纸的温度》参加第九届意大利卢卡双年展。导师组 3课程名称:选择的幻觉:日常设计中的权力、选择与体验Course Name:The Illusion of Chocie :Power, Choice and Experience in Everyday Design导师组:菲比 科瓦尔斯卡、范敏、朱自瑛助教:钱欣妍、刘致良学生:1-3-A+1-3-B课程介绍:课程通过关注日常设计与用户行为,旨在激发学生从设计师、生产者和使用者等不同视角,思辨日常设计与交互行为中不同参与主体的权力关系与选择权衡,激发学生作为创意主体的批判性思考。课程围绕三个关于“日常设计”的问题展开,即设计师/制造商/用户者各拥有何种权力,设计师如何批判性地实验用户的选择以创造美好未来,设计师如何利用用户的选择以营造最佳体验,继而引导学生关注设计中不同主体的权力关系,学会使用批判设计或用户体验等不同方法开展设计实践。课程内容包括一系列与“幻觉”和“选择”相关的人类感知与认知理论、设计思维与思辨设计方法、用户研究与交互设计方法、产品评估与检验方法等,鼓励学生思考哪些“心理幻觉机制”可能影响设计师和用户在日常设计或日常交互中的感知、选择、行为与体验,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机制进行创新设计。主要方向: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概念设计你将收获:本课程适合对设计心理学与设计方法论感兴趣的学生。课程成果为数字或模似形式的概念原型设计,包括装置艺术、智能产品、移动应用、游戏、服务设计等形式。作品拼图:上/Phoebe Kowalska —中/范敏—下/朱自瑛Phoebe Kowalska英国曼彻斯特的设计师和博士学位学生。其兴趣在于消费者与设计物之间的日常交互和意识,重点关注领域包括设计策略,批判性思维和通过模拟未来创意法探索体验经济。她的博士研究由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资助。她专门研究消费者如何通过使用行为重新定义日常用品的用途,以便评估用户(消费者)与设计师(生产者)在此过程中各自的价值。她的研究探讨消费者的权力,并研究消费者是否可以通过与设计物的日常交互,从生产者/公司/制造商那里索回其部分权力。先前的作品包括:“Downfalls of Progression”,通过制作一套救生服以保护穿戴者,从而以应对社会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另一项个项目叫做“It Is What It Is”,Kowalska运用产品语义分析方法来试图回答“人类的选择是否真为随机”这一难题。作为人类,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即席想象力或随机能力感到自豪。然而,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影响力与隐性记忆一起构成了每次活动或信念的契机。通过影像记录,Kowalska旨在观察参与者在与日常设计物交互中的生理活动和道德感。范敏 Min Fan交互设计研究者和设计师,博士学位毕业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交互艺术与技术专业,后留校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研究兴趣是以儿童教育为中心的智能实体交互设计。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设计相关理论、设计思维与交互设计方法、交互产品的开发与检验等。曾多次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与国际科研项目,在人机交互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 20 余篇SSCI、SCI等高水平论文,长年担任多项国际交互设计顶会(CHII、TEI、 IDC、DIS)审稿人,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或青年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其论文在2017 获得 CHI 前 5%最佳论文提名奖。其交互作品数次在国际顶级大会上展出,并获得“最佳原型展示奖“等奖项。朱自瑛 Zhu Ziying交互研究学者,产品交互设计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她的本科与硕士毕业设计作品均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金奖。研究生期间她赴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艺术学院研修,探索人与空间的交互关系。毕业后曾在腾讯手机管家(现更名应用宝)用户体验部门负责产品视觉与交互设计工作。目前她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负责交互设计、视觉传达、服务设计、思辨设计的课程教学工作,并同时主理公众账号"交互IOODAY"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多模态交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针对多模态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与效果展开探索,对象包涵人与人、人与产品、人与空间、人与系统以及环境。导师组 4课程名称:每日幻觉剧场Course name: Illusory theatre of the everyday导师组:Suhee Kim、柳盈川、冯宇纯助教:傅春江、金鑫学生:1-4-A+1-4-B课程介绍 :我们天生对不可见之处心生窥探:想象力是知觉与幻界的通道,这条通道本身光怪陆离。从某种方面来讲,幻觉在某些情况下是可能发生的世界,也或者是另一个可能发生的世界的一部分。戈特施德提出,尽管虚构世界的环境在某些方面与真实世界的环境不同,但是故事成为谶言的概率取决于虚构的事件与真实的自然法则的一致性,尤其是人类的自然社会法则。每日幻觉剧场是一场以“屏幕”作为“舞台”,通过重构一种情境或重建一种日常现场所展现的虚拟、现实空间,本课程将围绕感官的局限与可能性展开一个动态混合了历史,哲学和经验的探索,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沉浸式学习、思辨性讨论和游戏性实验来发展学生艺术实践中的批判性和直觉性方法。最终,我们鼓励冒险、超越表象、倾听他人、敢于改变、勇于试错,并从中获得乐趣!主要方向:表演、实验、批判性思维、叙事性思维、自我反思与合作。你将收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讨论、批判性回溯和学习基本数字媒体技能(如Premiere、C4D、Audacity等)实验过程来进行尝试,并共同完成团队作品。作品拼图:上/Suhee Kim —中/柳盈川—下/冯宇纯Suhee Kim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2014年),在那里,她开始兴起了自己最初的兴趣,即对指称和指称之间的不稳定关系以及我们的情感和推理的局限性。她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暴露出我们的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的时刻,并通过她的实践在其中找到了人类的美丽。她的作品和项目曾参加个人展览和团体展览,放映和表演,包括:为我们工作,SOMA博物馆,首尔,2019年;DohwaSongdo,仁川国立大学艺术空间,2019; Germinal,新媒体画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2016年;金种子吉克吉(Jikji the Golden Seed),清州市艺术中心,韩国清州市,2016年;Suhee Kim独奏表演活动,伦敦莱顿画廊,2015年;其他地区,下古尔本基安美术馆,RCA,伦敦,2015年;音乐的发生,莱顿美术馆,伦敦,2015;Sybarite之夜,伦敦莱顿画廊,2015年;唤醒电话,英国电影学院(BFI),伦敦,2014年;合成美学,没有直线,没有真实的圆,V&A,伦敦,2014年;重生的错误,霍克尼美术馆,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14;伟大的艺术家,浦项制铁美术馆,首尔,2014年;测量发明温度,KCCUK,伦敦,2014年;展览RCA,RCA,伦敦,2014; WIP展览,上古本班美术馆,RCA,伦敦,2014年;绘画挑战,泵房画廊,伦敦,2013年;结晶:韩国和英国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伦敦老比林斯盖特,2013年;大声说出的话,特纳当代艺术公司,马盖特,2013年;开放计划:2013年,伦敦出发基金会,格雷斯教堂街55号,普通;Galleyway的作品(与Vesta Kroese合作),伦敦皇家艺术学院霍克尼美术馆,伦敦,2013年;声学图像,RCA,伦敦,2013年;《 RCA研究双年展-颠覆》,RCA,伦敦,2013年;海报艺术150,伦敦交通博物馆,伦敦,2012-2013年。柳盈川 Liu Yingchuan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她的创作以童话的叙事、综合媒介的艺术语言,探索人在寻求人性解放的进程中,面临当代社会的复杂面象所体现出的矛盾情感以及其中的美和诗意。同时专注于以艺术实践的方式参与到当地社区及特殊需求人群中开展集体性创作,探索叙事和材料媒介在艺术疗愈、心理学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语境下的多种可能性。冯宇纯 Feng Yuchun学院背景:2018-2020 MA Fine Art,一等学位,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 伦敦艺术大学;2014-2018 BA Fine Art,二等一学位、一等学术论文,伯明翰城市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BIAD;实验作品以身份认知出发,探讨艺术本体在社会中的真实性,涉及摄影、绘画、装置、影像等多个领域。近期展览经历:2019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在半个迷宫中” 执行策展人;2019 “Inter-World-View”,策展总统筹,分策展人;2019 作品“Ultimately Harmonious”,The Cookhouse Gallery,皮姆利科,伦敦;2019 作品“Untitled X”,参与并组织群展“Sympathetic Visage照面之下”,31Church St,马列波恩,伦敦 .导师组 5课程名称:通感世界 —— 声音、影像、时尚Course name: Synaesthesium – Sound, Image, Fashion导师组:Adam Hart 、亓梦婕、向逸助教:王一冰、 於涵阳、沈钰学生:1-5-A+1-5-B课程简介:情感和感知充满了全人类的生活空间。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和语汇来表达情感和对空间、社会和自身的感知。声音和音乐体现了时间、空间和情感,影像呈现了自然世界的对比与共存,时尚展现了身体的结构以及内心的意识。通过我们感知的途径和各种艺术词汇的各个方面,我们重新审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联系。音乐一直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作为观众的一部分一起创作音乐,还是分享生活中的配乐,音乐都会把我们聚集在一起,构成我们社交活动的框架。本课程将探讨社会化背景下的声音艺术和音乐创作技巧,并将这些技巧与其他创造性学科结合起来。在课程的前半部分,学生将在一系列课程中获得相应技能,并将探索如何将这些技能结合起来制作视听作品。下半部分课程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或者团队创作,在他们所选择的环境中发展这些技能,并运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专长来表达他们对社交现象的思考。主要方向:多媒体和交互音画创作你将收获:本课程的目的是制作一部以社交为主题的视听作品。我们将探索声音、视觉和音画交互的各种技术,以探讨这一主题。作品拼图:上/Adam Hart —中/向逸—下/亓梦婕Adam Hart 亚当·哈特英国索尔福德大学传媒音乐与表演学院的研究员兼教师,专业为音频编程,也可以表述为在数字化领域和声音打交道,设计音乐教育系统。其博士研究项目(2014-2018)建立于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致力于研究数字和与游戏相结合的音乐系统的开发,这种系统主要针对小学课堂。根据简单的创意活动开发了几个预定音乐系统,并在英格兰西北部的音乐课堂上投入了使用。对诸如如何将数字技术转化为视觉的或感官的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发的最新音乐程序Paynter 是一个用来编配音效并作曲的触摸屏应用程序。目前一个叫Unity的游戏制作平台正在开发,并随后在2019年会成为一个免费的App。现阶段,这个App应用于一个学校和BBC爱乐管弦乐团合作的项目中。小学生用Paynter编写的协奏曲,由这个乐团的访问团队的音乐家进行了演奏。这一进展探索了数字技术如何成为年轻学者和高级音乐活动沟通的桥梁。向逸 Yi Xiang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应用专业硕士,国家服装设计师技师。主要承担服装材料与应用、服装立体裁剪、中外服装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学习及在职期间,参与及完成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项,参编服装专业教材《服装材料与应用》《中西服装史》等书,发表专业相关论文12篇,获得服装设计外观设计专利授权5项。2009年参加上海财经频道“上班这点事”节目,获第一名。2014—2016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分获一、二等奖。2010年,参与“上海与旧金山友好城市30周年庆典服装秀”的设计与制作项目。2010年—2011年参与“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2011年元旦及贺岁形象宣传片”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2014年参与上海金枝玉叶品牌服装服饰设计项目。亓梦婕 QI Mengjie创作聚焦在交互乐和交互新媒体领域,探索多种媒体的融合,在舞台、空间、络等平台实现与科技的互动关系。她的作品在许多重要国际会议及乐节上多次演出。博毕业于中央乐学院电乐作曲专业,获国家留学基委奖学在纽约市学留学,现为中央乐学院智能乐博后研究员、中国乐派精尖创新中助理研究员。前,还担任美国学术络期刊 Intelligent Arts 副编辑,北京国际电乐节国际统筹、北京现代乐节项执,并担任教育部《实时络乐与多媒体表演》项的负责,参与的学术研究课题包括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项《中国电乐特研究》、科技部国家科技撑计划《基于版权的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及应范》、北京市教委《“交互式新媒体乐技术的创新与应研究”项》等。担任新媒体音画钢琴剧场《跳舞的巴赫》音乐总监、作曲,新媒体钢琴剧场《你和贝多芬》创意及音乐总监。导师组 6课程名称:迷宫闲逛者:诗意路径的搜索达人Course Name:Maze Flaneur: Expert in Searching for Poetic Paths导师组:牛岛大悟、内田里奈、潘子申、顾文甲助教:郑心怡 甘晨曦学生:1-6-A+1-6-B课程介绍:迷宫作为幻觉的一种呈现载体,可以形象化幻觉中的迷失与沉浸感。通过认知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建立感知互通的身体经验。从迷宫的演化论中进行媒体考古,发掘新语境下的幻觉路径。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迷宫”探索,试图完成对空间、经验和外部存在的新认知可能,更好的理解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运用SU、TouchDesigner、Arino等技术,结合感性材料完成装置、影像、声音等艺术创作,提升身体感知与科技控制的混合处理能力,加强艺术叙事与诗意表达的能力。主要方向:多媒体装置——迷宫盒子/视、听幻觉的演绎你将收获:学习独特的视角和多种技术手段,去探索与表现表象世界下可能被忽略的视觉、听觉的差异存在,扩展人与人的交流、感知的多种途径。作品拼图:上/牛岛大悟 内田里奈 —下/顾文甲 潘子申牛岛大悟 Ushi Daigo东京艺术学先端艺术表现系教师,东京艺术学艺术情報中心助理教授。1979年于日本神奈川,2004-2005年赴德国 HFG Karlsruhe大学留学,2008年东京艺术大学先端艺术表现系硕毕业,同年移居中国北京。2011-2014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外聘老师,2013年担任上海艺术设计展策展人。内田里奈 Lina Uchida当代艺术家,99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2016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纺织艺术硕士。曾举办自己的大型个人展览,例如“你和我的卫星”:浦和画廊gallery玉县拉夫,2014年;水与梦:秋叶原下城,东京,2018。她还应邀参加了一些群展,例如“邻舍项目”:日本千叶,2019年;2019年大邱中国艺术周:茨城·日本,2019年;“跨领域“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中国·苏州,2018年; 台东区补助金制度“ Pielet的婚礼3”:日本浅草[2018年11月];欺骗的快感:艺术之城MUC:慕尼黑,德国,2018年等。她于2019年获得了PARADISE AIR MATSUDO奖,作品曾被东京艺术大学博物馆收藏。潘子申 Pan Zishen空间多媒体叙事实践者和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其创作涉及装置、影像、绘画等多种媒介领域,她的长期的作品计划关注身体、治愈、内外观等面向。曾举办的个展有“根茎花实、苗皮骨肉”,“赛博格考古实验室”;作品曾参加“第11届上海双年展”的艺术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废托邦2019iArt青年艺术计划”(原美术馆,2019),“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第三届CAFAM双年展”(中央美院美术馆,2016),“林泉:书画与造园”,(西博会博物馆,2013)“绿盒子——重绘形貌:媒体现实的空间”(天鸿美和院艺术中心,2013)等展览。现阶段兼顾艺术教学。顾文甲 Gu Wenjia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跨学科艺术创作与研究,并且从事新媒体艺术教学与产品设计工作。参加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形象三部曲——存在的巨链》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 《最前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浙江省美术作品展》”(浙江美术馆,2011),“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艺术文献展”(中央美术学院,2011);2015年,参与开发MTM线下体验终端——魔幻大巴-个性化西装定制/ 城市移动平台,并于2016年荣获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智奖。导师组 7课程名称:精神-插画的想象世界Course Name: Spirit- The imagined world of illustration导师组:Karlotta Freier, 曾翔立,邬春妮助教:罗丽萍,汪晨虹学生:1-7-A+1-7-B课程介绍:插画像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它总是用图像来表现现实并且从未关注它自身。我们将会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引导学生熟悉和体验绘画的原始魅力,通过一系列交互课程的内容,逐步把学生引导入插画、设计相关领域中。在具体的专业领域中,学生将会学习到针对性的专业技巧和理论,并直接实践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去。最后他们将直接参与整个课程的推进步骤和结课展览的设计。主要方向:插画设计、印刷工艺、角色设计、视觉语言你将收获:带领学生们进行一场全新的插画探索课程,课程中的每个环节设置都会基于虚幻或自然世界里的规律和逻辑。我们将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表达,插画艺术可以挑战的视觉形式的广度,以及色彩理论,角色设计方法,连续视觉等板块内容,并在材料工作坊里用不同材料和技法来进行试验探索。作品拼图:上/Karlotta Freier —中/曾翔立—下/邬春妮Karlotta Freier出生于德国柏林的自由插画家和漫画家。在葡萄牙和汉堡接受了部分教育之后移居纽约,并在那里的视觉艺术学院修习MFA课程。她为全球各种出版物工作,包括《纽约客》《纽约时报》和《企鹅兰登书屋》。她希望在自己的叙事作品中通过虚构,新闻和自传的方式创造同理心,将对认识论的兴趣和对人们的好奇心转变为视觉上有形的东西。她的作品在国际上参与团体展览以及个展和节日展览,她的报告性漫画使她她获得了ADC青年奖。曾翔立 Reeo zerkos插画师、自由艺术家,摄影师。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广告专业;201年获伦敦艺术大学 ILLUSTRATION BA 学士学位;2015年获伦敦艺术大学 ILLUSTRATION MA硕士学位;2016年在中国杭州开始设立个人工作室,同时行走工作于各个国家。致力于结合传统的手绘工艺和现代的数码技术。在不断地跨界合作中试图把东方元素揉合进现代感的插画中,让作品保持真实的质感也拥有数码的便利。2015年起他与英国卫报等多家英国主流媒体合作,以Editorial为主要创作方向。并获得了伦敦交通博物馆的青睐,为其创作Covent Garden的官方宣传海报。2016年工作室成立以来,他专注于互联网与广告媒体的项目,为阳狮,奥美等多家4A公司提供专业插画服务。2017和2018年,他与阿里巴巴、Johnnie Walker、联合利华合作,让插画与实体产品结合,创作个人的设计师联名款产品。同年他还受邀大英图书馆为其创作宣传海报,并与高端丝巾品牌SHRMLLEN签约,把插画应用到时尚奢侈品领域,2019年受邀为F1为设计第1000场中国站大奖赛的特别款赛车。邬春妮 Katherine Wu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国美环境艺术系本科,研究生。后留校任教。2002年,留学温哥华BCIT碑诗理工学院电脑动画专业。2002-2006年就职美国电子艺术公司(EA)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师。参与期间大部分运动类游戏。2006-2008年就职加拿大蓝城堡游戏公司(BLUE CASTLE GAMES)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师。参与2K8 棒球游戏,如《2K8 Rugby》。2008-2012年就职日本嘉富康游戏公司加拿大分部(CAPCOM VANCOUVER) 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以及道具场景设计。2012-2013年就职加拿大黑剑游戏公司(BLACK SPEARS GAMES),担任美术指导,参与网络游戏《LOVE MORE》。2013-2018年就职灯塔游戏公司(LIGHT HOUSE GAMES),合作其它公司开发手机游戏,完成项目有《音乐之城》《海盗学校》。2018年至今任职中国美术学院创新学院教师。导师组 8课程名称:幻象疗愈——个人安全区Course Name:A healing illusion – your own safe place导师组:Barbara Mydlak、林印吉、严聆然助教:顾少杰、王凡学生:1-8-A课程介绍: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形势下,每个人成为了独立的个体。我们被迫在家中隔离,远离家人和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或孤独或焦虑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可以提供安全感的空间或通过艺术手段建立一种艺术幻象,使得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实现自我疗愈。学生将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通过图片、照片、视频等形式来实现作品的多种可能性,介绍有关于安全感的作品以及相关的创作方法和工艺技术。在课程中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帮助他们通过更深层次的原因去思考和创作自己的作品。主要方向:结合手工和数字作品,创造艺术体验。你将收获:1. 有关于安全感的作品介绍以及相关的创作方法和工艺技术;2. 使用现有的可回收材料,使用不同的手工技术做出的各种结构、材质和形状的作品;3. 学生将使用PS、AE、PR等视频编辑软件中的简单动画功能,创建自己的视频作品。作品拼图:上/Barbara Mydlak —中/林印吉—下/严聆然Barbara Mydlak 芭芭拉·米德拉克波兰罗兹市瓦迪斯瓦夫美术学院的校友,正在波兰波兹南美术大学绘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什切青艺术学院纺织设计工作室讲师。她从事装置艺术,纤维艺术,实验电影制作和绘画工作。参加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团体表演,举办了多次个展,并参加了世界各地的一系列国际电影节。林印吉 Yinji Lin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理论与实践方向博士毕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研究员。 专业方向:视觉艺术研究、造型艺术研究,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设计,动画电影美术设计与色彩设计,研究视觉艺术现象,作品参加过多个国际国内展览、设计周和电影节,并由多个机构与个人收藏。严聆然 Lingran Yan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实践系公共领域。以当代艺术为表达方式,探索个人与集体,空间与记忆的辩证关系。在过去的作品中以装置的形式试验物的时间性,使用非永久,可消失的材质作为媒介,寻找艺术物的剧场性与脆弱性。以行为与影像为语言,挖掘感官与感知的互动关系与不确定性。在作品展示与创作的方式上,大多以在地的形式,试图逃逸出白立方的主流叙事,在废墟,被遗忘的建筑等地,尝试更生动特别的艺术介入方式。助教团队主办 /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总顾问 / 许江 高世名总策划 / 吴小华 韩绪西湖大学学术支持 / 许田 孙一创新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吴小华、韩绪、段卫斌、俞佳迪、陈华沙、姜珺、李轶军项目总执行 / 刘益红 胡晓琛 向逸冯宇纯 张斌斌 苏雅婷 严聆然外事支持 / 金赛英 陆君霞 郦君主视觉设计 / 王骁勇视觉发布团队 / 濮仕珊 郑叶颖 涂宇嘉 刘致良 王凡图文 | “小学期”教学项目执行团队编辑|方 舟 赵雨岑 刘黄舒晨审核|徐 元 俞佳迪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CAA全媒体工作室投稿邮箱:caanews@caa.e.cn

望普

在金陵美术馆寻找“时间”

樊晖艺术展-金陵美术馆现场用生命作抵押的摄录者7月6日夜,武汉暴雨。在微信群里获悉: 南京金陵美术馆有一位艺术家以殉道者的勇气正在主办一个《时间的截面一一樊晖艺术展》。霎时决定,买动车票赴六朝古都一一南京。7月7日,南京依然暴雨,抵达南京夫子庙旁一家酒店时,雨点疯狂地砸向地面,下出租车时全身湿透,那是我第一次到达这块有着历史创伤记忆的土地。7月8日8时,寻找到位于秦淮区老门东剪子巷50号旳金陵美术馆。7月8日9时,金陵美术馆照常开馆。测试体温,填完各种表格,亮明身份后,金陵美术馆迎来了第一位参观者。当天的参观者廖若晨星,我倏然喜欢上了这种凝固、空茫旷远的感觉,仿佛在精神困顿中找到了一个渲泄的出口。流连在现代、闪亮、悲凉,弥漫着艺术的慈悲与关怀的偌大空间,我一边观摩一边在记录着一些展板上的文字。参观这次展览,巅覆了我以前对艺术世界的所有认识,把我若干年累积起来的理性和所谓艺术哲学思考击败得分崩离析,让我在现实的世界中重新被唤醒,努力去寻找一个意义的世界。若干年来,我一直秉持着这样的观念:真正的艺术家是向人间传播爱、传播光明的人。传统观念中以美和丑为二元区分的时代早己经消弥在历史的烟雨之中。现代艺术是有强大的诱惑力的,路过的人只看到烟,而樊晖却感到了一团火。然后走过来,让那团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照亮世界。他为那团火、疯狂、痴迷、般若、涅槃,来呈现个体艺术生命的孤独与孤绝。在南京金陵美术馆,我看见了那团蓝色的火焰,燃烧着,奔跑着,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视角和先锋性的存在。在这团蓝色滚动着的火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宿命。“上是天命,下是土地和血”的宿命。其实,樊晖同样只是一个体制外的零余者,一个失去了身份的人。武汉的至暗时刻,他始终在场。手持相机,走进人满为患的医院,捕捉特殊时期人间情感,普通人救助、自救的悲情和壮烈。以影像记录市民和医护在疫情无边风暴中求生的疾行的景状,真实记录着普通市民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性见证。他并没有渲染和放大苦难,只是一个用生命作抵押的记录者、摄录者。“时间截面”- 樊晖艺术展现场在展陈布置方面,金陵美术馆为此次展览也是别出心裁,将展厅空间、墙体颜色全部重新规划,有别于传统书画展。当观众走进展厅,仿佛置身于北京798或上海西岸国际艺术空间,有一种强烈的先锋性和在场感。南京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表示,樊晖是一位深刻的艺术家,他用时代情怀和艺术关照呈现大众有感情有温度的现实生活,以在场者的悲悯之心,将生死置之度外,视域开阔,言说当下。樊晖作品现场文本在场域语境中连续着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气血,具有敏锐的先锋性,不可替代。“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樊晖安置好母亲,他不顾亲朋的反对。这次艺术工作出行,如果我染病走了,约定3月在金陵美术馆的个展可作遗作展。”——摘选自策展人、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艺术为何一一我们怎样看待樊晖的作品)。我们常常扪心自问,一个艺术家和时代的关系,一个艺术家与社会和人民的关系?樊晖的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闪烁着人性温暖、悲悯、真实、淳朴、赤诚的的光亮,必将唤醒和照亮我们这个前行的时代。音乐和美术、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建构命运共同体的光明诉求,而樊晖正是为这一诉求不断努力的实验者、践行者。这些年,我参加过N多次关于所谓艺术的活动,大多数保持缄默或“精神性失忆”“精神性塌陷”,这故然同我的“孤独性的边缘人格有关”,但最重要的是没有遇到让我真正产生敬畏和致敬的艺术家。樊晖是我遇到的第一位,激活了我精神上某种叫做“纯粹”“血性”“正义”“真理”“光”“善性”等符号和秘码,这是一粒时代的“艺术舍利子”,必将呈现出时代的本色并对时代的艺术秩序有所突破和超越。场域,身份的转换与拯救从樊晖的艺术履历中显现:1971年10月出生。1989-1993年大学本科就读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版画方向。1993-2005年就职湖北省美术院“环境艺术工作室”、“雕塑工作室”,时任湖北省美术院创作研究部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5-2010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 (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Hamburg) 视觉关联系电影方向留学,师从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教授。电影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今作品在视觉关联全案的绘画 / 雕塑 / 影像等公共艺术以及故事片、纪录片导演 / 编剧 / 摄影 / 剪辑独立制作,作品涉及视觉关联策划和空间设计、品牌推广等交叉领域,曾参加中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瑞士等重要艺术展览。这份简历的意义只是东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和渗透的一个“内循环系统”的证明,从东方到西方,从西方又回到东方,这个“内循环系统”既是自闭的,又是开放的,是全息性的。当真实的人性拥有无限种可能的时候,时间的截面可能也是生命的截面,时间的停摆可能也是生命的停摆,信仰和梦想的停摆。樊晖要寻找的人叫胡晳,胡皙大约1999年计划去欧洲,2003一一2005年,樊晖在柏林纪录胡皙,直到他在欧洲失去身份,失去联系。胡暂个案折射九十年代中国现状,个体在发展的漩涡中,重构理想的困境,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通过金陵美术馆系统寻人启事,寻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和柏林之间消失的胡皙和我们曾经梦想的光辉时代。寻找失去身份的胡皙(胡先生)或者说失联的胡皙(胡先生),这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隐喻,胡皙(胡先生)既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就像是樊晖《内墙--三个头像拆解的重新组合》(德国绘画纸.综合材料350x700cm,2003一2005年),这件巨大的绘画艺术让我冥思苦想了很久很久。7月9日9时,我又一次去了金陵美术馆,就是专程去看这件绘画艺术。《内墙-三个头像拆解的重新组合》德国绘画纸 & 综合材料 7000*3500cm 2003-2005这件绘画艺术既让我看到了一片空白和茫然,也让我看到了在所有宇宙之外之上的盲洞。这种“艺术的盲能量”正在变生各种能量,各种“盲能量”再变生各不相同的电磁瓶,所谓的艺术时空这种形式,只是电磁的“瓶效应”,只是脑电波的“肓能量”。这种镜像效应也许就是各种宇宙形式,这是一种超自然,超艺术的“盲能量”,让我们重新获得科学的认知和观测,在黑洞之中不断孕育星系,而且源源不断地把星系喷出来,重新同四维宇宙获取某种链接,为重新寻找胡皙(胡先生)获取某种物理性和精神性的依据。寻找胡皙(胡先生)不是不可能的,寻找胡皙(胡先生)一切是可能的。胡皙(胡先生)作为一种“肓能量”,一种磁电波,一直就存在着,并且从来就没有消逝。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仅有艺术梦想,更重要的是他心中燃烧着灼人的艺术信仰,这正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艺术家之所以“坚挺”“伟岸”的根本性原因。时间的一瞬,是樊晖艺术静帧胶片24格图景。“复数与非复数”的视觉核心,在2000年的时间节点放大在实物击打转印的痕迹,他的画笔和长短线挑刀,影像的空间尺度和时间的器皿连通,跨越古典方式,磨砺作品的当代社会意义如闪耀的篝火,照亮观者之心,让人类那种脆弱的或者说是被遮蔽的德性有某种唤醒,从而获得救赎,这也许就是艺术对世界和人性的一种改善。2020年7月3日 樊晖艺术展 - 金陵美术馆全景时间的截面是唤醒人类大爱的场域那件米褐色的上衣,那双澄澈的闪耀着天使神韵的眼睛,仿佛是一个童话,那是在皎洁蓝色月光之下的一位艺术和精神的播种者。人不仅仅需要一个物质的世界,而更需要一个意义的世界,这个意义的世界里,人与上帝彼此依赖彼此需要,融为一体,在线条和色彩上发生了一次“褐色的革命”。樊晖在《镜像.失去身份的人》那种表达,有一种物理上称之为“湍流”的神韵,这种神韵同梵高的《星夜》有某种同质性,这种同质性就是一种涡状星系素描,是在四维空间对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翻滚的海浪画法,也可能是现代医学在脑电波、核磁共振方面物理性的艺术全息性表达。樊晖艺术展 - 电影《关系》现场樊晖在《关系》致敬默片电影时代中,共两部17分钟实验电影、28分钟纪录片。作品用20年代德国默片时期的手摇式摄影机拍摄。35mm黑白电影胶片制作完成。 作品分三幕: 第Ⅰ幕:一把椅子:平衡。第Ⅱ幕:二把椅子:失常。第Ⅲ幕:三把椅子:控制。平衡、失常、控制建构了人类与大千世界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全息性关系。《关系》旨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椅子”和“人”关联,同一空间,不同时刻,马厩作为超现实的特定社会空间,用相互需要的平衡方式选择对视,用马的无意念,人的有意识,在超时空的失常关系中,人与马亦成为选择和被选择的社会角色。椅子在普通日常生活中和欲求的角色对应成位,在占有欲和权力欲叠加中观瞻。选择照应了“位”的置换。在一定规范的社会秩序和场域之中,有限制的自由被连续复数的画面放大、循环,“关系”在时间流动中无尽变位,不知困倦、周而复始。 2007年完成于德国汉堡郊区的一处马厩,后期特效制作前后用了3年。扮演马的人套上马头看不见路径,找不到位置而困惑、迷惘,参与拍摄的全体人员毫无计划的本能的用“往前走”、“往右走”、“前方有障碍物”的标准德语词汇,全程参与了文化在东西方之间无差别的指认行为,事实上,椅子是我们每个阶段需求的位置,是角色存在的象征,马成为影响我们另一个无意识选择的真身。它好奇每个可能的位子,判断是否选择穷极我们生存的一生。在每次尊重个体的主动或被驱使中,社会无关何为马。马属于自然生态,归于它的草原,它的价值可以在悲伤和喜悦中奔跑、静立。如果无意义的奔跑和体力的挥霍是无知,为什么一定要被牵制,被马厩(社会)“圈养”成为称谓“马”的动物?于是全片“人”扮演的马以“不撞南墙心不死”的决心,让“左”偏的喊话偏去了“右”。本片实验的意义也在于此。在一个多月商讨拍摄计划和真实马匹互动的制控中,他们控制了音乐、确定了拍摄的角度,甚至不能失控于剧本。在不可控的马匹和人的关联中,马的扮演者选择了不随从,仅按此时此刻的现场判断,完成了独立行走的实验意义。 福祸复杂关系的转化,他们按社会既定次序规范中行走,似乎和成就一匹千里之马的目的并不相悖,而体验的要义是生命的原始状态,和任何规范、行为目的无关联。东方典故中喜好借马喻人,“好马配好鞍”的价值功利诉求进行叛逆性思维,寄寓予每次选择合适的地方遇到合适的环境和能沟通的合适的智者。《关系》影像保持不同人观看的方式,第一幕从正常的视角切换到维姆·文德斯饰演的智者用相机观看,椅子的重复叠加和舒服的后靠把关系带入陷井。超现实的颠倒视角,同一场景出现了非经验的幻象。如果鞭打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展现它的才能,鸣叫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扬起鞭子面对千里之马叹息:“天下无马!”那么有人干脆把握安全的方式,直接简单到仅用一根可以牵掣马的绳索。“制约和顺从”,关系到隐秘的多重身份。 递进的音效在释放中失衡,失衡的景别逐渐虚空,渐没中第三幕出现被控制的哀伤。片子从马厩开始,第三幕的结束再次回到现实场景,地铁里马耳朵最后一次聆听的影像,我们看到现实人群坐在椅子上真实的疲倦,人们在有声时代穿行,自三十年代以来,七十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在选择?马匹已被机车代步,当下关联的位置和生活扮演者将继续被新的制造关系取代和社会定位,事实上一直向前的地铁在一条绕城环线的场域闭合了起始,在不自觉选择的循环关联中挣扎制动又能如何安全的出其“左”或“右”呢? 《关系》中的喻指和能指是对实现世界的僭越和袪魅,成为现代艺术和实验电影中一种高贵、高傲、狂然、敏感的特质,这种神秘感和不确定性也许它的象征性精神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凸现,是艺术之殇还是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一种僭越和祛魅,还是一种超越时空维度的艺术波普的经典意义?呈现出一种多元的镜像,故意模糊了艺术与政治或说艺术的“”政治”与“后现代主义”的边界,让失重的肉身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中寻找自我拯救。生命体的价值判断和“时间之钤”的忧伤阿麦特.拉西姆说:美景之美,在其忧伤。约翰.高尔特的话同样震颤人心:“宇宙间只有一个基本抉择,存在或不存在一一而且它只属于单一的实体类型,即生命体。没有生命的物质,其存在是无条件的,而生命的存在却是有条件的:生命依靠特定的活动过程。物质是不可毁灭的,它会改变自己的形态,但它不能停止存在。只有生命体才面临不断的抉择:活着或死去的问题。生命是一个自立、自生的过程,如果一个有机体停止了这种活动过程,它就死了。组成有机体的化学元素还在,但是它的生命却不存在了。只有“生命“的概念才能让“价值”的概念成为可能。只有对生命体才有善恶可言。”艺术和文学也是一种生命延续的方式。虽然,梵高的一生生前只卖岀去一幅画,但对其生命价值的判断是伟大的,不朽的。大约是7月8日10时,樊晖来到展厅,二双陌生的手很自然地握在一起,仿佛心有灵犀一样。“你结婚了没有?”“有孩子吗?”我没有问所谓的抽象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等任何有关艺术现代性、后现代性、解构并置等问题,而是开门见山问人间烟火、生命的繁衍和传宗接代的问题。樊晖那些用生命作抵押换回来的镜头,刹那在我的面前高大了起来,我仿佛看见一位游侠从远古的魏晋时代走来,那位叫稽康的坦荡君子复活了,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满目传情,风华绝代。艺术是抽象的时间,人是时间的叙事。“没有婚姻,没有小孩。如果有了这些羁绊,我就做不了这件事情了。”樊晖的回答是那么的直接、干脆、随性而坚毅,掷地有声。《犹在境中》德国收藏级纸 & 艺术微喷 5250*3500cm 2020他很随和而热情友善地陪着我在展厅中浏览,粗线条地介绍了这个展览的概况:“时间截面 - 樊晖艺术展”分为《柏林内墙》《关系》《咏春计划》《犹在境中》四部章节,是关于艺术家在五个城市的视域关联,在美术馆跨越近二十年的时间访谈。艺术展以影像纪录柏林消失的人和时间,叠加于绘画的方式,排列在第一个单元的“柏林-汉堡”的空间场域,在“咏春计划”中连接“武汉封城”的现实疫情。“柏林内墙”折射九十年代中国现状,被纪录的胡暂(胡先生)和艺术家个人生活双重裹挟的精神困境和精神出口。《关系》发生的马厩的社会场景,关联空间在2005-2010年第二章节的时间之境,35毫米黑白胶片重构的欧盟东扩影像初景,二十多个成员国代表的位属,依凭“椅子”&“人”的微妙连带,由“马”的选择性出场,闭合在欧盟家族似的全景,椅位的“距离和分割”、“平衡和控制”指向重组国际关系和复杂的无主体性的存在。艺术展第三章,以2010年以后时间节点进入《咏春计划》公共艺术的宏大叙事。在冬季制造出2000米的花道,在秦岭以南的田野和大道实施多株多丛花树分点位并置,再次春夏季/夏秋季进入村落,摄录绑缚绢花的全体村民,室内定点家庭实施咏春一一静物计划,将后工业农耕时代的社会主义村落和艺术家研究的“复数与非复数”照应,持续再现,参与《咏春计划》的四联村和村民即将整体的移民和迁址,跨入的“中国现代城市化”的社会生活。《犹在境中》- 樊晖艺术展第四章“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李叔同先生的一段描述对应艺术家樊晖在父亲去世的第三年回武汉探母特殊的境遇,城封的大年初一,独自一人持续二十一天深入关注疫情风暴的病院核心,三个多月穿越疫情的隔离区、医院发热门诊、火车站等等公共区域,纪录和访谈市民。影像的细节分布候诊&急救&抢救室的发热病患和不顾感染以命相依的家眷,直抵武汉的获救。金陵美术馆特别邀请“时间截面”第四章“犹在境中”,镜像武汉封城之初最艰难的白昼与黑夜,复原诊所动态,情景再现武汉疫情风暴中心之影像,关注贫乏医疗物质的幽闭空间,单薄支撑的普通人,再现命悬一线的武汉人日夜自救奔走,互救互助,寻觅病床的全过程,发现人性承担和隐忍的原力,陪伴武汉的呼喊和细语。在第四章“犹在境中,叙事和现实层层关联,截面关联“人在社会的存在性。“犹在境中”不止于大城武汉,延展在东西方隔离之墙的病毒之景,破显形之墙,人心内墙,再现疫情的日常。《犹在境中》德国收藏级纸 & 艺术微喷 38*57cm 2020樊晖作品通达场域空间语境,脉络连接创作者和受众之间气血,依千钧之勇力,艺术展极具现场体验和张力。四十分钟后,樊晖把我引荐给策展人,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先生。我对这样的慕名拜访并不充满期待。闲谈中,刘春杰院长说,这次布展和制作开销不少,这也是金陵美术馆第一次为一个体制外艺术家这么做……刹那,我对刘春杰馆长充满敬意。樊晖接着轻声地对我说:刘院长从2月接到我在医院工作的消息,怕再无相见,为之动容。我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被感动的人,那一刻我被感动。刘春杰先生是伯乐,更是一位有血性,有悲悯情怀、跨地域和跨文化的艺术家和卓越的策展人,一位艺术的思想者、先行者。“时间截面”樊晖艺术展 五个章节现场一个艺术殉道者7月8日12时许,樊晖和我从刘春杰馆长的办公室出来,刘馆长顺便送给樊晖一盒茶叶。而樊晖一点烟火气都不沾,眼神是那么样的清澈,充满了神性,没有那么客套的世俗中浸淫的东西,这一“魏晋风度”深深地把我迷住了,我敏锐地捕捉了这一细节,就是这一细节吸引了我,震撼了我。这是一个纯粹的人,这种关系就是苦苦寻觅的一个批评论家和一个艺术家真正进入到灵魂碰撞、共振的纯净的“高级关系”,这是一种让人非常舒坦的关系,仿佛是“琴台知音”“姜子牙遇钟子期”的现代版。“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江河!”二十年前,樊晖以其精湛、锐力的版画闻名,多次获得国际双年展、全国美展大奖,踌躇满志,艺术可期。三十而立之后,他告别美术院,回避版画,以柏林城的欧洲半径,调整研学方向,游历于西方,并在著名的汉堡美术学院视觉关联系攻读电影方向研究生。之后,他深刻的综合艺术与传统绘画渐行渐远,视域关联的新艺术在公共空间、雕刻、影像的边界跨越。他是2000年历届中国版画文献展多次邀约的艺术家,1997年木版画《望乡》(之二)在“日本大阪第八届当代国际现代造型艺术三年展”获得铜奖。Richard Koshalek 洛杉矶现代美术馆馆长定义大阪三年展是具有国际视野和范围的当代艺术展览之一。1998年日本神户第一届国际版画展,日本兵库县立美术馆中岛德1998年日本神户第一届国际版画展,日本兵库县立美术馆中岛德博文字叙述“本届艺术展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艺术家樊晖的版画作品。作品人物目不转睛的凝视前方,目光的强度蕴含着压倒性的力量。”评委会委员之一日本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长内山武夫评语:“本届作品表现出独特性、准确的技法,中国樊晖的木版作品《渴望生活的人》以压倒其他的力量获得大奖。”1999年樊晖木版画《理想花园》再次在欧洲的挪威国际版画三年展获得“三年展奖”。连续三年在国际艺坛绽放中国古典雕版的精湛技法和当代精神需求。“授予大奖的《渴望生活的人》为中国木版作品,作者给传统注入新的气息,气魄的制作,特别是人物眼球中蕴藏着威力。”艺术评论家伊藤诚谈如是说。自九十年代后的二十多年,樊晖将绘画和影像扩张到当代艺术的空间,致力生活的极限体验,“我画”和“摄他”之间,樊晖的视野从自身照应到众生。《柏林内墙》、《咏春计划》是关注改革开放十年至三十年“经济全球化背景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村落”的艺术文献项目。前者寻找和纪录柏林时间人物迷失的身份,叠加2003-2005年在柏林三年的肖像并分散在综合绘画《内墙》上,在《镜像》绘画装置中显影,樊晖在跟拍和纪录时间之墙的迹象,是空间场域横贯美术馆关于绘画、影像和事件的装置二十年的视觉文本。以2020年“时间截面”的主题外拓美术馆“寻人启事”的功能,也是21世纪最初发生的“时间之钤”。《咏春计划》德国收藏级纸 & 艺术微喷 4000*2700cm 2018-2019樊晖通过2018年前期现场调研,确定《咏春》艺术计划的可行性,2019年元月定点2000米大道林间花树绑缚仿真花,在深冬完成了2000米动线的春季人造景观,现场人潮如织。4月景观花树复苏发芽开花和同株仿真花同期开放。本次“时间截面”艺术展影像记载和截取了人造丛花景观的现场,由花及人,樊晖跟拍村民,持续在四联村落纪录《绑缚绢花的人》、《咏春-静物》,他将“复数与非复数”的艺术核心与后工业农耕时代的现实并置,在自然林间实施咏春艺术行为关联的农耕日用品和村落的日常交叠,再次叠加花景之后的人群,突显人和社会的关系,纪录四联村民和《咏春计划》发生的艺术场域关联,在四联村即将整体迁入的城市生活。艺术展的现场是“2018-2020”三个年度的秦岭以南兴汉新区四联村落地貌细节在土壤、植物、农具等等影像关联的作品。《咏春计划》关注城市外扩裹挟在地缘村落的现代中国,“移民迁徙”&“城乡身份”,樊晖“在地性”的现场艺术,以十年宏大叙事汉民族生活,涉及城市外扩、农地置换,记载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和村落农耕生活的实质关联,展示现代中国经济改革后的城市与乡村风物风貌,是当代艺术文献和汉中史料的双重文本。《犹在境中》成为新时代凡人英雄的雕像。樊晖说:“大屏幕的尺寸像极了一处忧伤的泳池,大众期待模式化的叙事在泳池发生,真实故事小到蓄溢在泳池边的一盏时间纸杯,浸溶的时间杯盏流尽真实。”樊晖历经多年艺术积累,在中西方艺术丛林放牧游学,他是深入社会的观察者,在人类迁徙、震后遗症、冠状病毒、病院病人等等艺术人文、人道关怀中厚积薄发,他无数次靠近死亡边缘,在现场实施艺术转换,是端着摄像机安静在现场的纪录人、陪伴者、关怀者。“樊晖敏感在场发生的多重可能,在视觉关联的文本、影像、绘画、雕刻、实物的综合语系延长时间界面,发现时代场域大众的生活尊严和超常价值。游历艺术的山川河流,我们仅有窥见局部,全貌性难以洞察。艺术家凭勇气之身如战地般的英雄,艺术作品的“在场性”、“在地性”或许不能拯救一命,但可救赎和慰藉万千心灵,让观众在自主体验中惊叹艺术的用情,忧虑之中参与社会的共振,召唤人性本源的回塑。在金陵美术馆,樊晖既是寻找胡皙(胡先生),也是在寻找自己。大众生活哲学的复杂关系,失去身份未与时代疏离,樊晖直面时间的第一现场,热情和担当,这也许就是时代不可忽视他的唯一理由。

人犹效之

新时代的艺术,南方12省现任美协主席,十二幅绘画作品欣赏

《饲鹿图》,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蔡超绘画作品欣赏。蔡超,1944年生,上海嘉定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评委,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朝天辣》,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训德绘画作品欣赏。朱训德,又名释然,1954年生,湖南省湘乡人。青年时代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师范大学中国画研究室主任及美术系主任等。曾获得国际水墨画大展金质奖、非凡艺术奖。《秋日的私语》,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唐小禾绘画作品欣赏。唐小禾,湖北武汉人,生于四川江津德感坝,著名画家,擅长油画、壁画。《南国佳果系列之七》,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陈茂叶绘画作品欣赏。陈茂叶,1956年生,海南万宁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八、九、十、十一届美术作品展。《听泉》,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章彪绘画作品欣赏。章飚,1942年生,安徽绩溪人,196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擅长中国画、版画。作品取材多来自新安风光,善于从常见的平凡景色中探求形式美的规律,具有浓郁的乡土味及个人艺术特色。《版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郝平绘画作品欣赏。郝平,云南昆明人,擅长版画。198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多次担任全国版画展览的评委并受聘于云南艺术学院进行教学,为培养美术人才做出了贡献。《水浒人物》,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绘画作品欣赏。周京新,1959年生于南京,198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葵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许江绘画作品欣赏。许江,福建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姐妹》,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阿鸽绘画作品欣赏。阿鸽,女,彝族,1948年生,四川凉山人,196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擅长版画。作品《主人》获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三月》获全国第八届版画展优秀奖,《鸽子》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山水》,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许钦松绘画作品欣赏。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县人。197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1979年调入广东画院任专业画家至今,1992年起被评聘为一级美术师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苗女》,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昂绘画作品欣赏。李昂,原名李慧昂,1954年生,河北南宫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家。《郎当红军妹支前》,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翁振新绘画作品欣赏。翁振新,1948年生,福建莆田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并留校任教。当代著名写意人物画家,其作品融写实与象征为一体,显示了雄中寓秀、稳健豪放的新写实风格。

其有私焉

普通院校的文科专业和国美、央美的理论专业该如何选择?

选择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同学文化课一般在500分以上,很多考生都有考取综合性大学的实力,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是选择综合性大学的文科专业还是选择美院的艺术理论专业,我们从专业学习、就业以及薪酬等方面来做一个分析比较:以我国美院里艺术学理论水平最高的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为例,应该承认这二所院校的艺术学理论专业在全国不是最顶尖的,在教育部的评估报告里,中国美院是A-,中央美院只是B+。因为艺术学理论专业和很多学科门类有交叉,尤其和历史、哲学、文学的关系密切。近年来,国内很多名牌大学开始重视艺术学理论的发展,各名校投入大量的资源,重点建设该专业,比如北京大学,大力延揽各方人才从各美院挖人,在短期内,把该学科建成全国第一。我们先看看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学科情况:1、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的教学以及科研情况央美和国美是国内最早开展艺术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单位,两校的中国美术学院在除了上述的专业方向也有不错的水平外。在教学上,央美和国美都拥有完整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教学层次,两校是全国最早建立了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的院校之一。两校的教学规模大,学科门类完善。2、两校的社会影响力两校都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掌握着美术史论方面的话语权,并分别编写的《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和《美术概论》等教材,作为美术史论教学的基本教材,在国内各类美术、师范以及相关院校中被广泛选用。3、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国际交流情况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与国内外的同行有着广泛的联系,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院、斯坦福大学、堪萨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兰花指

德国表现主义的集大成者——恩斯特巴拉赫丨阿斯蒙迪推荐艺术家

恩斯特·巴拉赫(Ernst Barlach, 1870-1938)是德国著名的表现主义雕塑家、版画家和作家。他主要以木雕和青铜器闻名于世。巴拉赫在拉兹堡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的父母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并开始培养他。1888-1891年,巴拉赫在汉堡艺术学院学习,随后在德累斯顿完成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1897年起,巴拉赫成为一名独立艺术家,在巴黎学习两年后,俄罗斯之旅彻底重塑了巴拉赫的艺术风格,那里农民强壮的身体和富有表现力的面孔激发了他对雕塑的热爱,也促进了他成熟风格的发展。在俄罗斯,艺术家开始创作受早期哥特式艺术启发的具象雕塑,用硬木和青铜铸型雕塑,传递精神和情感主题。巴拉赫还尝试过平面艺术和剧本创作,他在所有媒体上的作品都以关注人类苦难而闻名。巴拉赫通过对木材的偏爱,获得了一种粗犷的质感,木材是晚期哥特式雕塑中使用的材料。甚至当他与其他更现代的材料合作时,比如1925年的《青铜之死》(bronze Death),他也经常模仿木雕的原始质量,以达到更真实、残酷的效果。巴拉赫的作品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呈现存在的悲剧性徒劳。他经常创作木刻和平版印刷来配合他的书面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拉赫的作品在他的祖国德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他曾经是德国军事化的支持者,后来应征入伍当步兵。1916年,残酷的战争现实迅速改变了他的观点。此后,巴拉赫被迫创作艺术,坚决反对战争和纳粹势力的崛起。他的寓言和和平主义艺术宣言被纳粹政府认定为“堕落的艺术”,并将巴拉赫的作品从展览馆中移走。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巴拉赫的才华被世人认可,二战之后,巴拉赫在德国Gustrow的工作室被改造成了一个博物馆,汉堡的Ernst Barlach House展出了他的大量雕塑、绘画和版画。恩斯特·巴拉赫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声名鹊起,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马格德堡和汉堡著名的战争纪念碑,以及吕贝克圣凯瑟琳教堂(Church of St. Katherine)的宗教人物雕塑、柏林国家美术馆雕塑等。今天,恩斯特·巴拉赫被誉为古典现代主义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也是了解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最重要的艺术家代表。

昙花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考研 近三年考研真题解析 弘时清华考研

1清美陶瓷艺术设计简介Department of Ceramic Design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是我院最早开设的专业系之一。陶瓷艺术设计系是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的专业系。现有陶瓷设计、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三个专业方向。陶瓷设计课程旨在培养陶瓷产品设计综合能力,提高设计水平,增强我国日用陶瓷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传统陶艺课程是在学习和继承各时期传统陶瓷特征和技艺的基础上,领会其审美与文化价值,将传统手工艺运用于日常生活;现代陶艺课程是通过对陶瓷材料语言的感知与驾驭,探索其艺术表现力的可能性,使学生在技法与观念的训练中建立起扎实的创作能力。2清美陶瓷艺术设计导师及作品Tutors and works李正安 李正安生于1954年1月12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中国美术家学会会员。从事陶瓷设计研究与实践三十余年,出饭多本著作,竭力通过理论建树和产学研结合潜心探索并推动陶瓷设计教育的发展。1996至1997年作为外教赴苏丹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97年12月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个人陶艺绘画作品展;2001至2002年赴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肯特艺术设计学院参与合作研究,并在英国比尔斯顿博物馆、肯特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个人陶艺与中国画展。个人作品:《月白钧红茶具》 2010年《多彩时空》 2011年《光芒》2013年郑宁 郑宁1958年出生于宁夏银川,1977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99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主任,200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2006至201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200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社会兼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茶道艺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学专家顾问组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ISCAEE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副会长韩国世界陶艺双年展国际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评审专家北京市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草纹方皿铁锈花草纹陶钵1,口径36cm 足径13.5cm王耀玲女,1958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陶瓷分会会员;中国工业陶瓷协会日用陶瓷设计分会理事。设计主张:在教学及设计创作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赏用结合”的设计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特别注重设计意识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紧跟时尚最前沿和生活方式的需求,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把产品设计与艺术审美的创新提供给人类最为丰富、合理、美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满足,更好地提升现代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品质。学术成活与成就:今年主要发表论文:《对茶咖具设计市场的展望》《设计贵在创新》《探寻洁具的创新与开发》《创意求新展异彩》《从异形设计看市场商机》《陶瓷设计的创新与实践》等。工作之余创作大量的现代日用陶瓷茶具作品。如:1996-1997年创作的茶咖具“和睦”“风韵”等,分获1998年全国日用陶瓷设计创新评比二、三等奖。2005年作品“因荷得藕”荣获首届中国高等院校陶瓷创新评比优秀奖。2006年创作茶具“绝配”入选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陶瓷作品展。2007年9月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人作品展。2008年创作茶具“翱翔”荣获第二届五校联展优秀奖,现韩国首尔产业大学收藏。2009年创作茶具“和韵”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设计艺术展。2010年主要创作朱泥壶“福在眼前”。2011年修改完善和韵系列茶具6件等。2012年设计组合茶杯“吉祥如意”入选中日韩三国注浆成型杯子展,以及为中国大益茶叶有限公司设计紫砂壶“大有福报”申报专利进行生产。2013年创作的茶具“嘉棉盛宴”荣获在江苏南通举办的当代陶艺设计铜奖,“福寿双全”荣获在上海举办的大师精品金奖。其他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个人收藏。2013年12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教育杰出贡献奖”茶具“合韵” 2009年福在眼前 2010年鹊知间邱耿钰 邱耿钰1962年生于甘肃兰州,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并留校任教。主要承担基础塑造、传统陶瓷雕塑和现代陶艺的教学。1995年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博士研究生,专攻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的研究。2000年或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0月);《走近陶艺家——邱耿钰》(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9月);《中国手工艺——陶瓷烧造》(大象出版社,2010年8月)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专业展览,多件陶艺作品被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馆、中国交通银行、石湾陶瓷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等学术机构以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复原”系列之七——女马也敢尥蹶子邱耿钰“复原”系列—仗剑章星 章星博士,1963年出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梦草纹钵玖型白明 白明1965年生于江西余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代陶艺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副馆长中国国家画院陶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IAC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陶艺网艺术总监《中国陶艺家》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会评审委员王辉 王辉1968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9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上下对壶《线律》,2005年 高7 长16 宽12杨帆 杨帆原籍山东省莱州,1975年12月生于北京。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担任陶瓷造型基础课、陶艺创作课、陶瓷设计课、社会实践课的教学工作。199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硕士学位。2009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博士学位,研究课题为《宜兴紫砂工艺研究》。本人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完成专著《宜兴紫砂工艺研究》一书,该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同时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出版基金资助。个人专著《紫砂陶》,于2013年8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丛书》的分册。本人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权威核心刊物,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我国陶瓷工艺文化中的造型、装饰、功能、技术、传承方式以及工艺思想等内容进行研究,其中《宜兴紫砂工艺思想探微》、《宜兴紫砂指套的技术融会》、《宜兴紫砂工艺统筹整体的工艺思想》、《宜兴紫砂工艺创造性的工具意识》几篇论文,从比较新的视角研究了宜兴紫砂工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人的陶瓷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作品展,并入选作品集,陶艺作品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展二等奖。《和合》高12.5厘米,紫砂茶具《新韵》,高7.7厘米,2012年《一泉》,高7.2厘米,2013年刘润福讲师,ISCAEE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中国事务担当。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陶瓷艺术专业)艺术学博士后。2005年4月至2009年3月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美术研究科(陶艺非遗专业)文化财博士。2001年4月至2005年3月东京学艺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研究科(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学硕士。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东京国际日语学院研究生预科。1993年9月至1997年7月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文学艺术专业)文学学士。著作:《白瓷》(中文)2013年3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论文:《中日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比较研究》(中文)博士后出站报告2012年3月发表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际陶芸教育交流学会2011论文集》2011年9月。《出光美术馆》2010年8月第152期。米白瓷茶洗 2013瓷土 1280度氧化烧 直径34厘米 高5厘米青白瓷茶洗 2013瓷土 1290度还原烧 直径33厘米 高5厘米尹航尹航出生日期:1976.11.22出生地点:中国河北省职称:讲师工作经历:2008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育状况:1995-1999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陶瓷艺术设计系 获得学士学位,2000-2007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 陶瓷艺术与设计专业、自由绘画专业 获得硕士学位参加展览:2007年德国波恩海姆“时间,空间”个人艺术展2008年德国汉堡中国年国际女艺术家联展 landscape-“偶遇”2009年韩国骊州世界陶瓷艺术双年展2010年德国汉堡中德女性陶艺家联展 Die Form ist Yin-“大器乃坤”2011年日本东京世界陶瓷艺术教育交流年会展《阿司匹林》 2012年《阿司匹林》餐桌用具3清美陶瓷艺术设计考研内容Examination content初试考试内容政治、外语中外工艺美术史及现代设计史、专业设计基础;政治 满分100分;外语 满分100分;中外工艺美术史及现代设计史满分150分;专业设计基础 满分150分复试内容及流程复试内容:笔试+面试考核内容:专业设计 满分100分;面试 满分100分复试考核内容与流程:1. 笔试:考试时间为6个小时2. 面试程序:a. 持初试成绩(上盖资审合格章)和身份证入场b. 自述5分钟左右,主要内容为学习经历、创作、或者设计经历c. 抽取面试题思考2分钟以内,答题3分钟左右d. 自由提问(含有外语听说能力考查),时间10分钟左右注:可自愿准备作品集和ppt,如准备ppt需自备笔记本电脑总成绩计算方法:初试总分(满分500分)÷5×40%+专业设计(满分100分)×45%+面试(满分100分)×15%4清美陶瓷艺术设计考研数据选择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继续深造的同学,大多数都有天资,具备可开发的潜质,因为你爱好这个专业,所以它可能在考研过程中给你很大的动力,并且直接影响到你的职业和人生。2020年清华陶瓷艺术设计录取分数线2020年清华陶瓷艺术设计复试名单5清美陶瓷艺术设计考研真题True title2019年2019专业设计基础(陶瓷)专业制陶工具试题内容:按照所提供的陶瓷造型样式,以拉坯成型的方式,制作一件陶器。答题要求:1、正确使用拉坯的各种工具。2、造型高度不低于35cm。3、造型比例合适,器壁厚度匀称。4、成型后原样放置于拉坯台之上,不要从转台上取下。评分标准:1、造型比例适度,尺寸符合要求,60分。2、拉坯技术熟练,45分。3、器壁厚度匀称45分。2020年2020年清华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依据提供的图片,以写实的手法绘制一幅朱鹮的写生作品。2.依据提供的图片,分析、提取朱鹮的形态特点,绘制不少于两幅抽象作品。3.以宣传和保护朱鹮为目的,结合报考专业的特点,完成设计策划书,要求图文并茂,文字不少于1000字。每题50分,1、2题绘制在一张A2纸上,3题单独绘制在一张A2纸上。6清美陶瓷艺术设计考研总结summary清美陶瓷艺术设计考研专业要求比较高,每年招收人数较少,导师关系搭建尤为重要,探索其艺术表现力的可能性,使学生在技法与观念的训练中建立起扎实的创作能力。立足于陶瓷艺术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人类生活及精神的密切联系,陶瓷艺术设计系正在建立更为符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专业架构与教学方式,并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懈追求,推动陶瓷艺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现代陶艺与建筑艺术、公共艺术想结合,以适应现代人生活形态和审美需求的多元化趋向。

凤凰情

《新时代油画名家典范》精品集珍藏典籍

为顺应当前国家文化发展,配合各阶层、各领域的文化艺术建设的需要,同时整理、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为大家呈现中国美术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家及艺术精品。特由中国当代美术出版社与北京世纪嘉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编辑制作大型油画精品珍藏典籍《新时代油画名家典范》,得到了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认可。《新时代油画名家典范》精品集珍藏典籍,入编艺术家:全山石、詹建俊、靳尚谊、杨林桂、罗中立、杨飞云、许江、范迪安,他们是从当代艺术界中甄选出来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巨匠,是艺术集大成者、开拓者与传播者。其宗旨是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记住曾经和现在一直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不能让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同时为广大收藏家、书画爱好者及各界人士提供一本值得收藏和鉴赏的专业书画典藏。———————————————————————————————————全山石,1930年出生,浙江宁波人,我国著名油画家。1950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54年到苏联列宁格勒列宁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60年归国回到杭州母校浙江美术学院,曾任油画系主任,教授,院教务长等职。现为浙江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油画家协会会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等。全山石擅长人物肖像油画,代表作有《英勇不屈》《井冈山上》《娄山关》《重上井冈山》等,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画展并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有《全山石油画选》《全山石油画肖像选》等专辑。2000年被俄罗斯文化部授予普希金文化奖,2007年被全国文联授予造型艺术成就奖。全山石苦心探索了油画艺术半个多世纪,在继承俄罗斯油画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象主义及西欧诸流派绘画的优点,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菲钦式”油画。写实主义是全山石一贯坚持的创作个性,他的人物肖像油画以写实主义为主轴,用笔流利奔放,用色沉着饱和,艺术语言概括洗炼,作品注重人物造型、色彩和用笔的技法,构图严谨、笔触细腻,蕴含着幽雅、清丽、真纯的东方韵味。Δ 全山石作品———————————————————————————————————詹建俊,男,满族,1931年1月生,辽宁省盖县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欧洲人文艺术科学院客座院士。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本科毕业,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系研究生毕业,1957年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由于詹建俊在油画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1985年起他被推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并于1995年中国油画家学会成立时起担任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至今。二十年来詹建俊一直担任全国油画艺术的学术领导工作,作为中国油画艺术领域的组织者和带头人,领导主持了全国多项油画艺术的展览、交流与研究活动,并担任重大美术展览油画作品的评选、评奖负责人,曾任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第六、七、八、九、十届评审委员会委员、油画评审组组长、总评奖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中国油画展》。为新时期中国油画艺术的发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詹建俊从事油画教学、创作数十年,其油画造型坚实,结构严谨,手法简练概括,用笔洒脱,色彩强烈,风格爽健豪壮,富有诗意和音乐性。代表作有《狼牙山五壮士》《高原的歌》《潮》等,出版《詹建俊画集》。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质奖章,“北京市美展”一等奖。2016年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Δ 詹建俊作品———————————————————————————————————靳尚谊,1934年生于河南焦作。1949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受教于孙宗慰、李宗津、董希文、吴作人等。主要学习素描、勾勒(白描)、水彩等。1952年毕业创作年画《互助组来帮忙》,后留校继续在绘画系油画专业攻读研究生。1955年参加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油画训练班,掌握造型和色彩的基本规律。1957年毕业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1974年中央美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恢复教学,至首钢开门办学。1978年被任命为油画系副主任和第一画室负责人。198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7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89年担任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会评委。1997年参加中国文联第五届代表大会,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1998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委,担任“98中国国际美术年展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评审委员,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99年创作《画僧髡残》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并出任第九届全国美展总评委主任。2000年在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作艺术考察参观,与著名美术博物馆及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研究院进行交流。2003年担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主席。2004年担任第十届全国美展总评委主任。2005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2008年担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2009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2013年担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担任大都美术馆馆长。Δ 靳尚谊作品———————————————————————————————————杨林桂,1941年6月出生于江苏江都县。1958年-196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绘画。1961年-196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画室学习油画专业,受教于罗工柳教授,并得到靳尚谊、林岗、李天祥、王征华等教授的指导。其作品以明亮的色彩、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神秘宁静的探索,具有广阔的胸怀和气魄,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深得观者的喜爱。杨林桂现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油画家。1967年参加《几内亚》壁画的创作 ,该画由文化部委托代表国家送往几内亚,现被收藏。1972年参加《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大幅油画创作,该画曾在全国美展中展出,并由多次在各种刊物中印刷出版。1977年油画创作《白求恩在前线》参加建军50周年展。1978年为《白求恩》、《不准出生的人》等戏剧所做的舞美设计参加首届全国首都设计展,获全军会演优秀奖。1980-1990年《清风徐徐》、《远眺》、《爽风》等多幅油画作品参加建国35周年展、北京小型油画展、三人油画写生展等展览,其中《爽风》为北京美术家协会收藏。油画创作《路在延伸》参加全国全军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廻光》、《银色的梦》、《草地》、《屋脊上的村落》、《金色的河》等多幅作品在日本、新加坡、印尼、科威特等地展出,部分作品被收藏。本人生平被录入《中国美术家》、《中国当代文艺名人》、《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多部典集,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其艺术作品被中国书画研究院评为“翰墨中国金奖”,并获得“翰墨中国艺术名家”的称号。Δ 杨林桂作品———————————————————————————————————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重庆市璧山县人,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长。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1997年被评为文化部百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金奖、四川优秀作品奖。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台湾山美术馆。出版画册有《罗中立油画集》《罗中立油画选》。奖励为艺术事业执着追求并富有创造精神的优秀青年艺术学子,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催生后备新人。1992年创建罗中立油画奖学金,用于鼓励全国艺术院校研究生、本科优秀毕业生。Δ 罗中立作品———————————————————————————————————杨飞云,1954年生于内蒙古。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1984年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84-2006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9年赴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考察、学习、参展。1995年赴瑞典、荷兰、比利时参展、考察。2004年在南京江苏美术馆举办杨飞云绘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飞云个展”。2004年10月,和艾轩、王沂东等人发起成立“北京写实画派”。2004年作品《纯洁》获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05年与陈逸飞、艾轩、王沂东等人共同成立“中国写实画派”。2011年作为杰出艺术家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华艺文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作品被国内外多种重要艺术刊物、学术杂志、画册、电视等新闻传媒广泛介绍。许多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的重要美术展览,部分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学术团体、大公司及收藏家收藏。出版的专著有《杨飞云人体艺术油画》、《杨飞云》画集(澳门)、《杨飞云素描画集》(台湾)、《名家名画·杨飞云油画作品》、《杨飞云油画艺术》等。Δ 杨飞云作品———————————————————————————————————许江,福建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去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许江是一位才华横溢,集诗人的遐思、画家的激情、理论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集于一身的优秀油画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当今艺术界的最新成果。许江作品中气势恢弘的氛围除了源于场面的宏大和深厚有力的色彩和形体,更多的是由于具有重量感的空间给观者心理上造成的历史知觉,在大跨度的时空建构中隐喻了文明和精神历程中的兴衰,包含一种强烈的悲剧式的视觉震撼力。他的作品有机的融合了传统思维与现代表现方式,那颤动疾飞的笔触,那晦涩沉厚的色块,交织成生存与殇逝之间强烈对峙着的战场,在史诗般的激越与悲怆的绝唱中,令我们体验到历史和生命的情殇。许江的作品以严谨的理性思维和超然的感觉方式,以高度的艺术创作激情和对艺术风格的勇敢挖掘,以对历史和当下的透彻审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更深层次的当代文化精神和文化批判。许江的作品既不是马远、夏圭式的寄情;也不是莫耐、塞尚的视觉印象。它已超越了艺术的界限,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中某些深刻的内涵。他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许江艺术的无穷魅力。Δ 许江作品———————————————————————————————————范迪安,男,汉族,1955年9月生,1973年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教授。曾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教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学生处副处长、团委书记、研究部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美协第七、八届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范迪安同志长期从事美术评论、美术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水平高,在中国美术界尤其是艺术评论界有较高的影响力。策划和组织大量反映中国美术创作成果的主题展览,撰写了百万字艺术名家的研究文章及当代美术评论,主编有《世界艺术史》《世界高等美术教育丛书》《中国当代美术:1979—2010》,出版有《当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20世纪中国文艺图志·美术卷》等专著,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上海双年展等展览项目策展工作,在国际艺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以来,勤奋敬业,深化综合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不同学科专业融合,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搭建更为广阔的教学平台,建立健全高端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多项主题性美术创作与展览和专题性学术活动,落实“文化走出去”战略,成功组织召开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和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形成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绩较为突出。Δ 范迪安作品

物怪

董叔我——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画家

03:35董叔我,毕业于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苏省徐州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美术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美协会员。国际王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加拿大温哥华"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居北京。1980年作品 "群鸡图" 参加“江苏省青年美术展。” 1981年作品 "瓶花" 在《江苏画刊》发表。1982年在南京主办《墨惠画展》。1984年在江苏徐州主办《綠草画展》。199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个人画展,其中 "武则天墓"、"苦行者" 等多幅作品被收藏。1992年作品 "相见时难別亦难" 被编入《海峽两岸书画家优秀作品展》。1995年作品 "稚趣" 参加首届"希望杯全国书画篆刻大赛",获优秀奖。1996年作品 "牡丹图" 入选 "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并抒予"当代书画名家"称号。1996年论文《浅析石涛一画说》在《淮海文艺》发表。1997年1月作品 "百吉图" 参加"廖氐杯全国书画大赛",获优秀奖。1997年4月江苏铜山电视台拍摄专题报导片 "董叔我的画",并被《中外贸报》转裁。1997年4月发表论文《谈中国写意画的教学误区》,在《中国羲之书画报》发表。1997年4月年被 “山东微湖书画艺术研究会” 聘为艺术顾问。1997年4月被 "中原书画研究院" 聘为高级画师。1997年5月论文《由儿童绘画引起的思考》在《中国義之书画报》发表。1997年7月作品 "美哉" 参加 "第二届洗墨泉书画展",获精品奖。1997年8月作品 "秋曲" 在《都市城报》发表。1997年8月作品 "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都市晨报》发表。1997年8月画作及简历被编入《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并授予 "当代画家称号"。1997年8月作品 "床前明月光" 入选 "全国民族团结杯书画邀请展"。1997年10月作品"秋色" 参加"龙脉杯全国书画大奖赛",获优秀奖。1997年10月作品 "小草"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70周年书画大奖赛",获优秀奖,被编入《获奖大全》。1997年10月作品 "回归图" 参加"97庆回归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大赛"。获一等奖。1997年10月作品 "秋趣" 入选 "庆香港回归社科杯全国书画展"。1997年作品 "沉思" 入选 "当代书画名人名作博览作品展"。被收藏。1998年1月作品 "层面" 被编入《世界艺术家传略》,获世纪艺术家丰碑奖。1998年作品 "村景" 参加 "汤显祖杯全国书画展"。获三等奖。1998年论文《中国写意灵性教学模式构想》,发表在"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报》第二期。1998年论文《美术基础教育应引起重视……由美术高考引起的思考》,发表在 《江苏徐州教育学院报》第四期。获三等奖。1998年5月作品 "清荷" 入选 " 腾王阁杯书画大赛",获二等奖。被收藏。1998年6月作品 "辛弃疾词意" 参加"全国首届老中青少年文学艺术作品联展",获优秀奖。1998年9月为支持 "沂蒙山区希望工程" 捐赠中国画作品两幅。1998年作品 "李清照词意" 参加"笔山杯全国书画展"。获三等奖。1998年为江苏徐卅团委举办的"希望工程书画义卖"捐赠6幅作品。1998年作品 "夏曲" 入选 "津海杯全国书画大奖赛",获优秀奖。1998年作品 "絮语" 被编入《跨世纪校园艺术人才名典》。1998年作品 "蹉跎" 入选 "当代画家作品邀请展"。1999年1月作品 "清莲" 被编入《跨世纪书画名家墨迹大观》。2000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研究生班,师从郭怡琮、张立辰、赵宁安等名家。2000年作品 "工笔花鸟" 、"版纳写生花卉" 被中央美院收藏。2001年作品 "孤寂" 被编入《中国美术词典》。2001年参加 "中国第3届艺术博览会"。2001年8月《中国艺术报》发表文章,《从传统走向泛传统……董叔我艺术初探》。2001年被聘为"江苏彭城老年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应法国卢尔瓦省法中友好协会邀请,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并举办画展。2003年再度应法国卢尔瓦省法中友好协会邀请,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个人画展。当地媒体以“空灵的艺术”报道了画展的盛况。"吉祥图"、"凌云"等多幅作品被收藏。2004年第六期《中国书画研究》发表《突破藩篱成大道》……"介绍董叔我艺术风格及作品"。2005年参加学术性 “北京之春首届花鸟画提名展”。2005年出版专著《董叔我中国画专辑》。2007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 “郭怡综花鸟画工作室” 研究生班。2007年经国家奥组委选拔,参加 “迎奥运中国画百米长卷” 创作。2010年《中国书画博览》刊登文章《述我心路——董述我艺术访谈录》,详细地介绍了董述我的艺术历程与潜心禅学时期的体悟,并发表多幅作品。2015年在德国汉堡举办画展,“石榴图” 等作品被汉堡美术学院收藏。2016年2月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参加 "迎春画展"。2016年4月被 "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 聘为常务理事。2016年6月被加拿大温哥华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 聘为院士、理事。2016年被加拿大温哥华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 聘为副院长。 2017年10月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 “新京江派中国画展"。2017年12月2日参加 "墨海神韵艺术公司" 在江苏镇江市举办的"艺术园区 开园展"。2018年1月被燕郊聘为"福成书画院"副院长。2018年4月2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墨海神韵"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8年5月22日在江苏扬卅宋夾城艺术展厅举办个人画展。2018年6月3日在江苏扬卅书局艺术展厅举办个人画展。版纳——一份不解的情缘勐伦是版纳的一个小镇,中国热带植物园就坐落于此。散淡悠闲的生活情调弥漫着整个小镇,也消解着当今社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这也是我一次次来版纳的缘由之一。冬季,这里的太阳升起得尤其的晚,早晨八点还是晨雾朦朦,潮湿的空气中飘扬着毛毛露滴,把诗意洒落在整个小镇。通往植物园的吊桥横卧在晨雾的江面上,晨曦中的雨林静谧而安详,清脆的鸟鸣声一扫尘烟的污浊,我顿感身心通透。洁白的曼陀罗垂颈曼舞,娇艳的一品红翘首婀娜,直伸天空的董棕榈舒展着她那长满图案般叶片的枝条,百竹园在沙沙吟唱,奇花异卉园里暗香浮动、百树林藤蔓缠绕……生命在这里奏起了她的交响乐章。我不仅惊叹,雨林中那些盘绕在被它绞杀的枯树之上的藤蔓,它们用弱小的生命展现着竞争生存的韧劲;我更惊叹,那些微雕般的形形色色的小植物,它们用柔韧的线条刻画出那般精致的造型,又赋予了那般纯美的色彩。这是一个用线和色交织成的生命的五线谱。我敬畏你――百年的枯树,你劈心沥胆,为那些弱小的生命奉献了你的全部。我敬畏你――宛然通天的藤,你用你的韧劲,把你柔细的身躯通向那理想的顶端。我敬畏你――小生命,你无知与你的卑微,你用你的全部展现出你生命的魅力。我敬畏所有的生命。“拥抱自然,表现自然”是我一次又一次来版纳的冲动所在,这种主体和客体互为依存的感受此时已消失殆尽,我就是那百年的枯树,我就是那通天的藤蔓,我就是那英姿勃勃的枝干,我就是那魅力醉心的小花……任伯年复笔写出藤蔓的笔法使我越过了纯自然形态的束缚,主观地通过对藤蔓的书写表现了生命中相互依附竞争的自然生态,而赵之谦的色墨相掏的写叶勾花法,为我表现版纳茂盛丛生的热带植物提供了绝好的借鉴。我感谢郭怡综老师的临摹,写生,创作的教学宗旨,感谢老师的精心教导,使我在万花纷妍,丛绿竞生的大自然中,静静的和古人对话,从容地抒发对生命的感悟。当今人类面临着诸多的忧虑:生存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天灾人祸的突然袭击…….老茎生花的无忧花树也就成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吉祥之树。当年释迦牟尼就出生在无忧树下,由是被人们封为圣树,来此的游人都会在无忧树上缠挂红色丝线许愿祈福。我祈望我无忧,天下的人们无忧。这是我创作“老茎生花无忧吾心”的初衷。历尽沧桑岁月的老树墨迹斑斑,枯涩的线条印记着苍老的面容,中锋复写的藤蔓依缠着老树直通上空,郁葱的小生命丛生在老树的四周,空中飘着几片灰绿色的菩提树叶,苍凉而肃穆,雍容而淡然。而那坚实的根部却开放着一簇一簇鲜红的无忧花,那是由无数朵小花交织而成,热情、灿烂。蓦然,我感悟到:真正的无忧来自那沧桑而肃穆的人生构建中,来自那沉默而谦卑的奉献中,来自那淡然而又充满爱的人生态度中。愿吾无忧,愿天下人无忧。从2000年到今天已是第五次来版纳写生,虽说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收获,在绘画上也解决了不同的问题,但只有这一次是从质上得到了改变,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坐标,定位了我的绘画方向。版纳,我还会来,因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已和你融为一体。2009年元月于版纳 述我写意花鸟画现场写生——意象形。唐代张璪对中国画理论性的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纵观芸芸丹青行人都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丹青途中资粮,走到今天已成为各个美术院校教学中的一环,全国各地特色区域都建有写生基地。用笔墨直接在宣纸上写生是画者运用笔墨、色彩、取舍、布局等诸多绘画元素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在这里笔者将近二十年室外写生践行心得逐步和朋友们分享。写意花鸟画现场写生的第一步就是对写意花鸟画“形”的认知。写意花鸟画所需的形是“意象形”,它区别于用严谨科学的西方素描训练来获取的具象形,也区别抛弃自然物像形而追求主观意向的抽象形。意象形虽不是用严谨理性的素描训练手段来获得的,但素描中对物象形的归纳和对物象整体的观照和掌控训练是可取的,它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缤纷的大自然时,从局部形到整体形有一个清晰的把控,避免画面的杂乱无章。“意象形“是在人的意识层面上发生的。佛教经典《成唯识论》中对人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八识,遇到外缘所产生的作用有详细深入的剖析。写意花鸟画写生就是启用了我们的眼识而归于心意识。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意象形是如何在我们的心意识层面上发生的。当我们面对大自然中的一朵花时,往往有两种境界发生:一是:什么花?形态、颜色……表述。属于理性分别所得,是由我们的眼识遇到花这个缘而引发意识上的理性分别。二是:啊!真美……表达。属于心意感应所得。是当我们的眼识遇到花这个缘时,没有启用意识上的分别执念,当下的心只是清晰的映射出了花的美丽。从写意画层面上分析:第一种境界只是画者眼中花的名相,如果是有过素描造型训练的储存,并执着于这种具象的造型手法,就会把这朵花画的象且漂亮,这只是对花的描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描摹自然。第二种境界是心感受花的美,尽管画者有过素描训练但已被他感受的美所同化,没有执念,而化为一种能力同眼前的这朵花一同开放,此时的花已不是眼中自然的花,而是上升为画者心意识层面物我同化的表达,这朵花可能不是那么象,形或不是那么周正,但展现的是一种生命力,这就是写意花鸟画的意象形。当然如果你没有最基础的素描造型训练,就没有基础来转化成那种力量,那只能是望花兴叹了。可见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是意象形的基础,但也有误入追求物体表象而屏蔽心灵感应的可能,但没有则空有无法表达的感受和才情,我们只能说不能因噎废食。所以提升对写意花鸟画形的认知才能使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两种境界的发生都和我们以往的经验有关,其中包括所积累的各种技法、理论上的认知等等,都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成唯识论里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遇缘即发。这两种境界所引发的状态则取决于我们潜意识里储存信息的质和量,由此而产生了各具风格的绘画形式。这也是古人一直告诫后辈学人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积累资粮以备用的至理所在。现场写生有助打破固化的绘画程式,使之入师造化之门,,才有机会使得意象形发生,才能中得心源。董叔我 2018.7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