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陈尚君:在渴望中读书方小姐

陈尚君:在渴望中读书

【编者按】近日,上海志达书店的“悦悦讲坛”邀请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主持题为“我的读书经验”系列讲座。傅杰表示,“将不定期邀请我敬佩的师友来书店,或忆一忆他们的读书经历,或聊一聊他们的买书故事,或谈一谈他们的读书心得,或向青年朋友推荐若干他们心目中的好书。”澎湃新闻经“悦悦图书”授权刊发该系列讲座稿和视频。第五讲傅杰邀请到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复旦大学任重书院院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陈尚君。陈尚君著有《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唐代文学丛考》《唐诗求是》《贞石诠唐》《行走大唐》《宋元笔记述要》《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等。陈尚君在讲座现场这次讲座不仅是“我的读书经验”系列在2021年的第一次开讲,对我还有一个更特殊的意义:这新的一年,是我看到太阳的第七十个年头了。古人称七十为古稀之年,我的心感觉还没有老,我和年轻人一样还在努力地工作。现在这个年纪,也是适合回顾人生经历的时候。我们研究古人,往往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对于自己的人生,有时只好告诉大家: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在渴望中读书回过头去看,我觉得自己人生中非常特别的一点是:我在“文革”的十多年之中是如何度过的,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一些偶然的机缘。在这里,我就稍微回顾一下那时的经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南通街道我的父母是宁波人,客居在南通。南通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清末状元张謇就是在南通办实业的。这些年回顾往事,我总会觉得,自己在南通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的,小学到中学的教育,以及南通的文化氛围,可能都曾经影响过我。我小的时候家境还可以,六七岁以前每周总有一个晚上父母都带我去看越剧,虽然唱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小学我读的是南通师范第四附属小学,那是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的附小,老师与教学应该都是很好的。关于读书,我记得二年级向任课的保老师借过一套线装的《水浒传》,后来也读过线装的《三国演义》,当时读懂了没有,也回忆不起来,就是硬看那些有趣的故事。当然更多是看连环画。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刘宝珊,以前做过海安李堡镇长,对我很有好感,觉得我考南通中学一定能考得中。可能是我没有考好,后来进的是南通市二附中,一个在南通属于中等的学校。班级学号据说按成绩排,我排第一,距离南通中学可能仅差一分。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整个社会动荡起来。那个时期毛主席有一句话——“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那时我关心国家大事的办法就是,每天晚上,或者我一个人,或者我陪着母亲,把南通市整一条街的大字报从头到尾看过去,每张都看。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南通的文化氛围也会对我有一些影响。1976年陈尚君在江心沙农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1968年底毛主席说的。1969年3月16号,我们一批中学生就去了南通海门的江心沙农场,一个长江边上冲积造成的小岛。当时很无知,去之前只知道要去一个岛,到那里之后才从顽童的心理回到了现实。那是个国营农场,最初的三年是很多老职工管我们这些“知青”,我们真的吃了很多很多苦。后来的四五年里是我们“知青”管老职工。如今,我可以跟农村的孩子吹嘘:“我当年的时候可是管几百亩土地,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开始叫人家下地,站在农场的村头上布置农活……”但实际上,在那之前我在家里做事及其他能力都很差,我是在农场的八年里才从那种很软弱、很无能、很无知的状态,逐渐经历了最艰苦的锻炼。在农场,我们其实没有生存的危机,但年轻在长身体的时候,承担最艰苦的农活,与农民做得一样多,甚至更多,生命爆发出的能量,自己也想不到,是被无限放大的。在和农民一起的生活之中,在最艰苦的农活之中,我们经历了体力上和精力上最严酷的考验。当时管理和劳动的艰辛,远远超过我们的能力。比如秋收的主体是拾棉花。现在看来学生到农村里去拾棉花,是充满浪漫情调的,但如果你是在进行记分管理,努力追求最大量的采获,这只手在采这朵,眼睛就会发现下一朵,追求最高效率,确实很辛苦。当时我自己负责一个单位,一天到晚称每一个人当天拾起了多少棉花。在这样的统计中,人的生存能量被释放到了最大。当年我作为一个“知青”,在和农民一起的劳作中没有任何的懈怠,在这方面自己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在那一段经历中,我认识了中国的农民,也了解了农村土地的耕作、作物的生长,从具体的技巧到节奏的把握,整个流程我都极其熟悉。后来在复旦的几十年中,也时常会感叹:中国农民的顽强和他们生命的放大是无限的。除了和其他人一样的劳动感受,我觉得自己在农场还有很多幸运的地方。到农场时,我还是个初中生,但我们所在的连队有一批南通中学高一的学生,明显比我要成熟许多。他们的语文老师严迪昌,也是后来在唐宋词研究方面很有名的一位前辈,当时指导他们读的书,也有带到农场,他们读到的中外名著,也在知青之间辗转,我也有幸跟着他们读。在农场的整整八年时间,既是高强度的劳动,又是在渴望中读书,而且还碰上一群很好的朋友,这是我的幸运。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回顾当时看的书,其实就是当时能够找到的书。比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三册《中国文学史》,当时我看到了第二册;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出了第四版修订的第一册,我很认真地从头到尾仔细读过;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都很仔细地阅读。我后来研究唐诗,稍微也算有一点成绩,但我看到《唐诗三百首》的时间其实非常晚,是在二十岁左右。这些书都是“知青”之间辗转借来读的。除了书,还有杂志。虽然当时我只是农场里一个很基层的“知青”,但我能看到的杂志刊物,包括复刊的《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等,我都曾经订过。在那八年时间里没有办法系统地读书,但凡是能看到的书,我都尽量去看。前几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胡适许怡荪通信集》。许怡荪是胡适少年时期的一个年长的朋友,在胡适最落魄的时候,及时提醒他说:你的前途无量,应该出去留学。我也有过这样的朋友。大家曾经一起读书,彼此之间有一种激励,虽然看不到今后如何发展,但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大家努力读了一些书,充实了自己。所以,在农场中我也是有一些成长机缘的,在去复旦之前读了相对比较多的书。这可以说是我读书的第一个阶段。初入大学 见贤思齐之前在农场是找不到书读,因此,到复旦的第一年里,我基本上是以一种“横扫”的方式在读书,把复旦图书馆里与中文有关的各方面的书,一个架子一个架子地去读,把读书当作一种有兴致的事情来做,这样也会发现自己在一段时间里进步非常迅速。我始终觉得,读书是需要靠激情的。自学的时候,对某些问题的深入、对读书的渴望,能够达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进入大学,在知识海洋里遨游,那种愉快,那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不过,虽然自学的动力是科班所不能比的,但自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精确度是很不够的。即便后来在中文系做过一段时间的系主任,我也始终知道,自己的基础并不好。比如现代汉语里最简单的“主、谓、宾、定、状、补”,我就不是很能完全说清楚,因为从来没有老师给我系统地介绍过。等到我在中文系读书以及工作以后,又没有机缘再向他人请教了——别人会觉得你不应该不知道这些。遇到一些字有时会读错音,对有些字义的理解会有出入……这些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复旦大学分校大学第二年的三月,我就报名考研究生,最终以专业分数第一、总分数第二考取了研究生。我非常清楚地记得,1977年第一次到复旦的时候,都不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不知道大学是分科系的,也不知道大学是怎么个教课法,但仅仅一年多以后却能顺利考取研究生,可以说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和蜕变。我这个人在好多事情上都是被动的,往往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别人抱着一种发现人才的热情希望我去做,在背后推动着我往前走。报考研究生时,我一听到九十个报名的人中最终只录取一个人,心里很缺乏勇气。当时在学校的路上我碰到了陈允吉老师,跟他说了这个情况,问他:“我能行吗?”陈老师告诉我:“你的实际水平已经不差于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只要好好发挥应该是会有机会的。”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考研究生,我比其他考生都要有利的一个条件就在于,我在学校里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只要有一个系统的准备,我就可以把文学史上各种基本问题都梳理清楚。后来在整个考试中我还算发挥得不错,考场上拿到考卷时,觉得题目很简单。比如有一道题是列出十个名篇,让写出其中哪一篇是哪一个朝代的哪一个人所作,其中就有《秋兴八首》。大家都知道《秋兴八首》是杜甫作的,所以我就更详细地写明是唐代的杜甫在某年某月某地所作,而且十篇都这样写。负责阅卷的是王水照先生,后来他跟我说,那道题目我发挥得很特别。研究生考试的各科目中我比较弱的是外语,但还好当时考试是可以带词典的,我的长处在于词典翻得很快,最终算是“蒙混过关”。因此我觉得,我有机会到复旦,然后及时报名考研,又顺利考上,走上了专业的道路,是很难得的机缘。1988年2月陈尚君教授(右二)与王运熙先生(左二)、王水照先生(左一)、骆玉明先生(右一)在复旦大学曦园进入研究生阶段,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实力是不行的,也清楚地知道其他同学实力之超强。我们那一届研究生,同学之间年龄差很大,最大能相差二十岁。在学术研究上,有些同学进校时的成熟程度就已经很惊人了。有一位同学进校后不久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从水稻的读音来分析亚洲栽培稻的起源》,整篇文章通过稻谷的读音在中国、东南亚、日本、印度这样一条线上的演变,来推测稻谷最早起源的地方。当时我读到这篇文章特别惊讶,因为我都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而别人已经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同时我也深深地知道“见贤思齐”,自己不如别人,但可以努力补上去。我们的研究生阶段,学校读书的气氛非常之好,或许是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大家都在意气风发地追求新的目标。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裹挟”,跟上这样一种节奏和步伐。当时复旦对大学生开放的图书馆,是在如今的理科图书馆位置,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可以到如今“外办”位置的参考阅览室读书。那时,图书馆早晨八点钟开馆,开馆之前门外早已排了很长的队,基本上一开馆马上就没有位子了。我当时用的比较多的是图书馆一楼大厅里面的一个古籍阅览室,因为基本的几套书都在那个地方。老师们的启发和熏陶专业方面的提升,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遇到了几位很好的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充分的指导。我时常觉得,老师是在发掘好的学生,学生也应该和老师互为呼应。在复旦我遇到的第一位好老师是陈允吉先生。当时有一个制度,要求老师要有固定的时间到学生宿舍解答学生的问题。作为课代表的我,会陪着陈老师到学生宿舍走一圈,结束就到我宿舍对谈,于是我相比其他同学有更多机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陈老师也会滔滔不绝地给我讲……大概有半年的时间,我把各种有兴趣的问题拿来问他,他也把知道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我。我得到了很多指点,他也更加了解了我。曾担任过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的三位老师:陈尚君(左)、陈允吉(中)、陈思和(右)我以前看杂书,实际上也获得了一些好处。比如我读鲁迅的文集,把那一小本一小本的文集基本都收集齐了。其中鲁迅有一句话是:问太浅的问题被老师看轻,问太难的问题把老师难住也不行。所以当时我在和陈老师的相处中,始终把握着这样一个度。陈老师读书是很有兴致的,懂的东西也特别多。我们往往不会就某一个问题谈很多,但古往今来什么问题都谈。现在我也跟学生们讲,学生要会提问。提问有个前提:你了解老师多少——你既不能提太浅的问题显得自己可笑,也不能提太深的问题,否则老师也解答不了。我能进入研究生考试是陈允吉老师帮我找王运熙先生推荐的,还记得是在中文系的楼梯上,王先生很和善地就答应了。研究生面试也是王运熙先生主持的,过程中问了很多东西,我的回答很老实——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还记得王先生问了一个问题是:“哲学史有没有读过什么书?”我回答:“读过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但只读了前三册,第四册没有找到。”王先生告诉我,第四册还没有出版。现在很难去还原我往日读书的面貌,但我曾经确实是怀着渴望在读书的。虽然不能说完全读懂了,但是在翻的过程中,在懂和不懂之间,不断提升自己。经过这样的过程,我就进入了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当时的专业学习,和现在的研究生不一样。研究生刚恢复招生,学校的管理还很简单,整个研究生部只有四个老师,大部分管理措施由导师说了算。我们的课程主要分两个部分,除了英语有别的授课老师外,专业基础部分由王运熙先生负责,专业课部分则是由导师朱东润先生负责。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整理完了朱先生的文集和两部遗著,我对朱先生的认识是:他的学问在当代学者中是很少见的,他所达到的宽度和深度都是惊人的,而且朱先生的学问中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把传统的学问和现代的学术结合在一起。朱先生早年是读过经学的,后来又有留学的经历,还教了十五年的英文……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中国文史研究领域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朱先生给自己的书斋取了个名字“师友琅琊馆”,取自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四的两句“九原可作吾谁与,师友琅琊邴曼容。”“师友琅琊”是对邴曼容为人态度的推崇,邴曼容的立身原则是:君子有守,不强求显达,但对自身修养要求很高。这一点在朱先生的经历中也是非常明显的。陈尚君与导师朱东润先生合影,1981年12月朱先生的授课方式是,学生每两周有一个半天到他那里去上课,他带着我们读唐宋的文学作品,也会谈他自己的感受。跟着朱先生读书最大的收获就在于,他是一个不受传统或主流观点左右的学者。他讲到对任何事情的看法,都和一般的说法不同,有他自己的体悟。在最初接触他的时候,会觉得他的体悟讲得很随意,但仔细读他的著作就越来越能够体会到,他是在把古人的书融通透彻之后再得出自己具体的认识和感受。后来在整理朱先生的著作中我才意识到,当年自己对朱先生所讲的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我觉得,整理朱先生遗著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读书和学习的过程,有特别的收获。朱先生对于学生有严格要求的一面。第一年里,他对我说:“像你这样是不应该跳级的。”朱先生认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拼命被拔高,会容易受到打击,对于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像我这样在大二上学期就考研究生,朱先生认为是不合适的。那时我想,朱先生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对我的能力缺乏信心。那么,我就应该做出一些让老师看得上的工作。第一个学年末,朱先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大历元年后之杜甫”,告诉我们要尽量自己写,又补了一句“虽然拿别人的抄来也是会给分数的。”后面这半句友善的提醒,我总觉得应该是对我的能力缺乏信心。所以,那个夏天我就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在学术上拿出一些独特的东西。把几种杜甫的传记看过后,我觉得始终无法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杜甫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五年突然离开成都草堂沿江东下,走了一个奇怪的“之”字形,究竟是什么目的?旧书的解说认为,杜甫是因为严武已死,蜀中将乱,于是避难而东下。但我总觉得不是这样。于是,我就掐天掐月地计算杜甫的行程,同时把杜甫在行程前后的所有诗歌仔细阅读、比较……最终,我分析出的看法是: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后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进京,在峡中的停留只是出于偶然改变主意。那次作业,我交给朱先生三篇文章,虽然第二、三篇文章可以说毫无新意。第一篇文章探讨杜甫离蜀的真相,第二篇是讲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后的思想变化,第三篇是讲杜甫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篇文章在交了作业的五年后,发表在了《复旦学报》1984年第一期上,改题目为《杜甫为郎离蜀考》,原稿后来收录在了复旦出版社出版的“三十年集”系列丛书之一《敬畏传统》里。我相信,朱先生看了这篇文章后会理解,我把从宋代以来对杜甫的基本论述给否定了,在这个关键点上系统地提出了新的认识。这次作业,朱先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可的。朱东润先生题字我这样做论文的方法,其实都是受老师的启发和熏陶。当时我受到的一个最直接的启发就是:发表的文章要能够让老师看得上,能够达到老师所期待的水准。现在我也会这样跟学生讲:写文章,要把读者做一个假设的推定。如果把文章的对话者定位为一个学术大师的话,你的文章就会写得很小心,而且从选题到表述都会拿捏一个合适的分寸;如果你随意写自己的感受,并不会有太多的收获。在后来做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我换了几个不同的方向。我曾经交给老师一篇关于欧阳修的《欧阳修著述考》。朱先生看到以后说了一句:“像你这样做学位论文,三年大约是不够的。”从这句话中我能体会出,朱先生还是认可我在这个题目上所花的精力的。作为研究欧阳修的第一步,把欧阳修所有著作做彻底的整理和界定,还是有意义的。朱先生为人的方式确实和别人有些不同,他不太当面表扬学生。当他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的时候,只会对我说:“问题挖得很深”,然后再加一句,“有些文句不太通顺”或者“还有些错别字”,“文章还有些夹生”。对于学生发表文章,朱先生抱持的态度是:你们写的文章,如果自己觉得合格,就投到刊物上去,我不帮你们推荐的;如果你们担心自己人微言轻,写的文章别人可能不会注意,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的推荐。因此我觉得,自己从学术的起步阶段跌跌撞撞地走过来,其中有一两篇文章还能够入老师的“法眼”,是自己的一种幸运。至于说要在学术上走出道路来,那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与朱东润先生不同,王运熙先生真的可谓是“见善必举”。当时,作为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的王先生,负责给我们古代文学专业的六个研究生上课,而且是到学生宿舍给我们上课的。王先生上课的方式是:我们六个研究生坐在桌子的中间,王先生坐在旁边床的角落里,拿出练习本,把准备的东西讲给我们。当时王先生讲的东西是最基本、最直接的。讲文献学,他主要讲《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提要》等。王先生始终认为,他在复旦也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但自己一生的学术所受影响最深的是《四库提要》。这是他的心得之言。通过读《四库提要》,可以知道学术源流以及每一本书流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学到自学的态度——“公正平允”,也就是中正折衷之论。王运熙先生历史方面,王先生主张要读《史记》和《资治通鉴》。当时我们还受到一个特别的影响,就是来自蒋天枢先生的说法:《史记》是绝不能读标点本的,要读金陵书局本。好在那时复旦图书馆的书我们都可以借,所以就借出金陵书局本的《史记》来读。每天晚上十点半灯熄了,我们就在走廊里借走廊的灯读。哲学方面,王先生主张我们读《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还要知道一点佛、道的内容,这部分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中文学习入门所需最基本的部分。王先生见到学生好的地方会表达出赞赏,也会主动地帮我们把文章投出去。我写的第一篇文章缘于看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孙望先生辑佚出来的《全唐诗补逸》选录,我当时的方法是,用上海书店《佩文韵府》索引的部分,一个词一个词地去查,查证哪些是《全唐诗》里有的,哪些是没有的……写出了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王先生看到后说:“这样的文章应该已经可以发表了”,但又说了一句:“孙望先生我是认识的,你这个文章应该寄给孙先生看一看。”孙先生很快就回信了。王先生说:“既然孙先生已经接受了你的意见,这个文章就不合适发表了。”那篇文章,我到现在也没有发表。研究生二年级上学期时读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人年谱》,我觉得对于温庭筠生平的考证还有重新斟酌的必要,仔细分析以后发现,主要是关于温庭筠生年的那首诗《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的赠送对象——“淮南李仆射”到底是谁?因为对一些基本文献的解读不同,所以同一首诗的赠送对象会出现很大的解释空间。夏承焘先生认为是李德裕,因此对温庭筠生年的考订是812年。我认为赠送的对象是李绅,由此把温庭筠的生年往前推了十二年,即801年。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长文,在研究生期间就发表了,叫《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对于这篇文章,王先生看了之后说:“这样的文章作为学位论文已经够了。”朱先生也看到了,说:“文章写得还不错”,然后又加了一句“内容还有些夹生”,夹生的意思是饭还没完全烧熟。后来,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引了我的这篇文章,同时有一些细节方面的纠订。虽然当时能够发表一篇文章还是很高兴的,但我也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学术之成熟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分寸之拿捏和把握。当年我在学生时期写的文章,确实有一点任意解释和过度阐发,这是学术不成熟的一种表现。一次,陈允吉先生在路上碰到我,对我讲了一句话:“你写东西不要老去驳别人,抠别人的问题。一个人在学术上要站得住,还是要靠自己的东西。”这个话我是听得进去的。因为我也知道,这样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写的,真正要写能“让自己站起来”的东西,会很难。自己学术空间的开拓真正我自己学术空间的开拓,应该说是在唐诗的考证方面。工作中的陈尚君,1987年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唐代文学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是以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为代表的,主要是把陈寅恪和岑仲勉两位前辈治唐史的方法援入了对唐代文学的研究和对唐诗的考订。傅先生的研究方法受法国社会学派的影响很深。根据丹纳《艺术哲学》里的观点,伟大作家的出现一定是一种群体性现象,而二、三流的艺术家常常会被人们忽略。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艺术氛围、文学氛围,对二、三流艺术家的研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傅先生的工作当年引起特别关注的点就在于,对唐代前中期一群二三流诗人生平和诗歌写作的具体考订。传统的唐诗研究主要是从唐诗里学习章法、句法以及诗的写法——读诗是为了学诗,这也是自唐宋以来一直到明清时期文学研究的主流。五六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占主流的看法受到苏联“作家作品论”的影响,比较注重思想艺术成就,对作品的解释有时会相对比较含糊。因此,傅先生当时所提倡的有些做法,我觉得是可以吸收的。一个很偶然的机缘,我发现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中还有很多诗并没有做很好的辑录和考订。在《全唐诗外编》出版之前,我给孙望先生去过信,把我发现的一些唐人佚诗的线索也告诉了他,他也愿意收进去,但并没有来得及在书出版前订补进去。那时我就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前人已经做了那么多工作,清代甚至倾皇家之力来编《全唐诗》,后续又有多位名家对《全唐诗》做了订补……为什么我手上还会有一些唐人的佚诗存在?我当时的体会是,唐人诗文亡佚的过程,正如同一颗陨石从天上掉下,分裂成无数碎块来到人间。曾经在目录学课上我受到一个最直接的启发是:通过历史上的书目了去解古人在古代曾经做过哪些书,通过《四库全书》《中国丛书综录》等书,去了解有哪些书保存到了现在,同时把这两种目录相比较,就会发现有哪些书失传了,以及失传的书有可能通过哪些途径保存了下来。唐诗最基本的阅读途径,是读唐诗的选本和唐人的文集,但我带着用目录学方法来掌握群籍的思路,做唐人诗歌的辑佚和考证,把所有存世的典籍作为考查的对象。那时年纪轻、精力好,真的翻了许多种书。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在自己1983年结婚那一个月的前后,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全唐诗〉误收诗考》,考出了六七百首《全唐诗》里收录的非唐人所作的诗,后来重新修改了一稿,于1985年发表在了《文史》第24期。这篇文章算是我独立在一个专题里从最基本的文献开始所做的研究。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做唐诗辑佚就应该对唐诗中前人的种种错误加以梳理,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做这么大的题目,单凭我自己的学术根底是不够的,也借助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比如台湾学者昌彼得、王德毅等编撰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我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后,就拿来和《全唐诗》的作者索引逐个对读,发现线索后再逐一去追踪,这样就能发现有哪些宋人的诗被误收入了《全唐诗》。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独立地做出了自己的著作《全唐诗续拾》。1985年2月第一次交稿时有2000多首诗,后来中华书局退改,让我再修订《全唐诗外编》,书出版就到了1992年。因为那个时候出书很难,何况还是这样一个会引起学术界关注的题目,所以这本书的出版让我觉得很荣幸。当然,这部书是在前数码时代做的,在当时的条件之下只有那么多方法,书中必然还会有一些问题。尤其现在古籍可以检索了,许多问题更容易发现。做这样的工作,有几点很重要。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过熟悉目录学以掌握群籍,把所有前人有的书作为文学研究可以参照的文献来阅读和利用。第二点:文史结合,在“人、事、时、地、书”这五个层面上把读过的书和已有的书的内容进行网格化,同时进行定位。在这方面,文史没有界线,是打通的。我觉得,我的考证对读过的书里涉及到的作家和作品的年代、地点、人物归属、书的定位等,和前人的考证相比都更为用气力追求精致和准确。第三点:对一切文献都持怀疑的态度,不盲目轻信。在这一点上,我也是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深刻影响。比如陈垣有一本书叫《陈垣史源学杂文》,其中就说到他的治学格言:勿信人言,人皆诳汝也。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的目验和判断,不盲从于别人所说的话。“不觉老之将至”《全唐诗补编》做完以后,我又做了《全唐文补编》。从个人心得来讲,《全唐文补编》比《全唐诗补编》的学术质量要好很多,当时反复校勘的文本,校样的改动都是密密麻麻。这之后我又做了《旧五代史新辑会证》……这样的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大概从90年代末开始,我逐渐感受到古籍数码化的实现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学术的根本性变化。因此,最近的二十年,我处于一种在彷徨中坚决跟上时代节奏的状态。陈尚君《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版现在我手上还有两部书。其中一部是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增订本,原本是我在2006至2008年做的,当时还不习惯也不放心用电脑,做的纸质文本。但因为原来还有一部分没有定稿,最近我又在做电子文本,回过头去看纸质文本,质量还算不错,问题仍然很多。所以,我准备把原来的纸质文本重新做一遍,形成新的电子文本,再交给中华书局去出版。另外一部是《全唐诗》,是我下决心在最近的十来年全心全力做的一项工作。虽然还没有完全定稿,存在的问题依然多如牛毛,但大端的东西都已经摆定了,我就先交给出版社去审读。就在昨天,一个复旦的研究生告诉我,他家的族谱中有一百多首唐诗,给我发了过来。我看了,居然还是可靠的,真的很惊人!唐人的诗歌,在我开始读书的时候就总觉得文章已经被前人做尽了,作为后生已经没有机缘作出超越前人的东西了,但几十年下来会觉得,只要开拓思路,掌握方法,同时付出代价,不畏艰辛,居然有上万篇诗文的新发现,巳经发表几百篇,仍然可以写许多内容一新的文章,真是学术天地无限开阔。这里我也要特别说明,传统的学术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现代科技,包括文本的检索、世界图书资源的公开等,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机缘;但传统学术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并没有改变——书要人来读。读的书到一定量以后,才能有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只有在读了一定量的书之后,才能判断文本,理解文本,解说文本。这几年,我在做《全唐诗》全部文本的校对,做完之后不禁深切地感慨,现在的学术环境对于一个真正要做学术的年轻人来讲,有无限可以开拓的空间。好的题目很多,问题是你自己能不能达到一定的认识和水平来掌控这样的题目。现在的电子文本所具有的可以不断修改、不断累积、不断更新的方式,对于传统学术来讲是非常之珍贵的。比如白居易诗的校勘,前人已经做过大量的工作,我就把得到的所有文本在一个文件里反复不断地去校对修改。以前要是听说某人的文章修改了八到十次,就佩服得不得了,而现在我手上这个白居易的文本已经至少改过一万次以上了。我几乎每天都会打开那个文本,发现的新东西就做改进。这就是现在的写作方式。所以,不是我能超越前人,而是我在掌握了现代手段之后能够比前人做得更好。但是在这中间,除了要靠检索,一切都还必须靠目验,这点原则并没有改变。而且,对复杂文献的判断和解读是需要自己的学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实现的。这几年,我的另外的一个变化在于尝试了一些新的东西,包括在特定场合之下的发言、纪念性的文章、悼念前辈朋友的文章、为一些专栏写的文章等。举个例子,我以前从来不写鉴赏性质的文章,2015年被华东师范大学的胡晓明教授“缠住”,不得不给《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词典》写鉴赏文章,拖了许久,总算给他写出了二十篇左右。其实,写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居然还是能够做这个事情的。这样忽然兴致盎然,尝试了给《文史知识》等报纸杂志写专栏,今年也是第五年了,已经交了大概两百篇左右的文章,居然还得到不错的反响。六十多岁还能有学术的转型,确实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也许自己还有更多的能力可以被发掘,年龄应该不是问题,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觉老之将至”吧。来源:澎湃新闻

美国心

圆梦!16份清华录取通知书飞抵南通

高考录取通知书第一次批次今天开始录取发放,今天南通就送达了16份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南通邮政EMS投递员第一时间,将这份惊喜送到考生手上。今天下午两点钟,海门邮政通源揽投部的投递员顾健,分拣到三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电话核实学生在家后,冒着酷暑,立刻驱车前往学生家中。海门邮政EMS通源揽投部投递员 顾健 (联系有人 有身份证才签收 第一时间送达)顾健带着录取通知书和一束鲜花,爬上五楼,敲开门,核实过身份证以后,把这份期待已久的喜悦送到考上手上。(恭喜 签字 谢谢) 清华大学2018级新生 杜佳宸 (谢谢 等了很久了 心也落地了)18岁的杜佳宸是海门中学高三16班的学生,今年高考考了413分,被土木类专业录取。打开录取通知书,一个立体的清华园校门跃然纸上,给新生们一个意外的惊喜。杜佳宸的妈妈 (他主要是很自律) 录取通知书还附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一封信,勉励学生求知求真,免费赠送的科学书籍《从一到无穷大》,这两天也将送达,勉励新生感受科学魅力,启迪科学梦想。这份郑重,这份期许,让杜佳宸很受鼓舞。清华大学2018级新生 杜佳宸(好好读书 以后考研) 高考录取通知书第一批次今天开始发放,南通全市共送达了16份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预计7月底投递工作将进入高潮。海门邮政通源揽投部投递员 顾健(我们的辛苦值得)来源 城市日历

医药卫生类招聘会放出“暖心礼包” 毕业生积极求职意愿强

交汇点讯 江苏省医药卫生类暨徐州医科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于11月14日举行。此次洽谈会吸引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恩华药业、正大天晴药业等约300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岗位近3万个。盐城市大丰区卫健委、南通市海门区卫健委、张家港市卫健委等13个卫生系统组团选聘毕业生,来自江苏高校医药专业毕业生5000余人前来参会应聘。 毕业生积极求职 定下“小目标”在某军区医院展位上登记信息的徐进,之前已经将10份简历投递出去了,但因为该医院的神经外科专业水平较强,还是留了求职信息,希望多给自己一次机会。药学专业毕业生郭星欣带了30份简历来参加洽谈会,其中一半都给了大型药企,“企业的医药研发工作比较有前景,也极具有挑战性,我有信心能承受。”手中拿了20多份医院、药企宣传单页的朱赛对就业选择十分谨慎,今天带的三份简历都投给了大型药企,“倾向选择大企业,它们的员工培养体系比较完善,发展空间也大。我再带些招聘材料回去研究一下,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希望能够在专业道路上更进一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更多医学生就业关注到了传染病医院,徐州市传染病医院的招聘人员说,今年收到的简历较前几年明显增多。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来校招聘的张经理表示,今天参会的感觉是毕业生们普遍积极向上,求职目标比较明确,对企业文化、员工培训、薪资待遇各方面咨询得较为详细。基层医疗单位关注度提高 “冷板凳”升温“今天洽谈会上招聘的所有岗位都有同学们前来咨询。”邳州市人民医院招聘负责人表示,不到3小时就已经收到70多份简历,登记求职信息人数也已经上百条。“今年特地同市人社局会商,编制紧缺人才目录,给予应届毕业生更多优惠政策。”面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人才的窘境,睢宁县卫健委带着满满的诚意来到洽谈会。招聘人员介绍,符合紧缺人才条件的优秀求职者可以免笔试、免面试,政审通过即可直接进编,上午陆续收到30多份简历,有50多人登记信息,“相对往年,今年很乐观。”三甲以上医院“高门槛” “心仪者”有意“再深造”“准备考研一段时间了,但还是带着简历来洽谈会上了解下就业形势和医院的用人需求。”麻醉专业毕业生韩紫芯直言,家在苏州的她希望能够回家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但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均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给心仪的单位投了简历,但还是笃定了考研的目标。”“学历提升相应待遇也会增加。”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周雪亮说,“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平台高,提升空间大,但招聘基本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我注意到盐城大丰区卫健委招聘也写明研究生优先,读研提升学历很有必要。”在招聘洽谈会进行的同时,2020徐州医科大学校地人才合作恳谈会也放出“暖心礼包”。面对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徐州市对于医药类人才极度渴求,徐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季培东向徐州医科大学2021届毕业生发出诚挚邀请。徐州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办主任王卫清,徐州市人社局副局长王翔等莅临恳谈会现场,徐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夏有兵,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海波,学生工作部及有关部门、各学院领导走进洽谈会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交汇点记者 陈彤 通讯员 汤双平编辑: 陈彤【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草佑

202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TI英语口译考研成功经验

一、关于择校与选择专业(1)考研原因及考虑因素因为本人本科就读于武汉师范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且成绩较为优秀,所以在大二时期便确定了要考研的决心。英语专业方向的考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硕三年制,一般为外国语言文学类、语言学类方向,需要考第二外语;另一种就是专硕两年制,一般为MTI笔译和口译专业,不需要考二外,考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本人本科期间二外学的是日语,因为对日语没有太大兴趣,也不想多花费时间研究日语,对翻译的兴趣较为浓厚,于是确定了考MTI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对于学校的选择,第一就是211或者985院校,第二排除师范类院校(例如武汉的华师,竞争过于激烈),于是就在综合类大学、理工科大学和外国语院校做选择。因为本人对武汉比较熟悉,决定还是考武汉的学校。一开始选择的学校是华中科技大学,985院校又偏理科性,竞争可能相对小一些,但鉴于学校师哥师姐没有考入该所学校的相关经验,于是再三斟酌决定选择中南财大的MTI专业。(2)情况介绍及考研难度分析中南财大MTI分为三种类型:口译、笔译、法商笔译这三种方向初试考试试卷相同,复试有所不同。从报名人数上看,笔译人数报考最多,录取人数也会相对多一些,口译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报名人数相对会比笔译少,法商笔译对本科专业有一定要求,本科需要为金融、法律等专业,或是双学位中有类似专业学位,英语专业考生不能申请法商笔译。从录取比例上看:口译>法商>笔译,从考试难度上看:口译>法商>笔译。 录取比例每年不同,整体上看还是笔译专业录取最多。(3)考研变化从2019级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报名法商笔译了,往年百科知识的内容以经济学和法学为主,从2019年起新增了人文常识内容。从2020年新生开始学费由8000增至12000元。据导师称,为了提高MTI学生质量,会严格控制口译招生数量,一般只会招收十几个,笔译和法商会相对多,一般为30个左右。对于武汉MTI考研211/985学校考研我的推荐顺序为:中南财大/武汉理工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如果你对你的专业十分自信,并且不怕竞争,誓要选择专业最好的学校,那就很简单不用犹豫了,武大华师二选一吧。二、考研初试经验科目一:翻译硕士英语按往年情况来看,财大的翻译硕士英语难度不大,专四水平。就是选择题加阅读题加作文,词汇选择上也不是很难,语法也是常用语法,时间也是十分充足的,只要平时基础扎实,这一块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参考书目:四六级单词专四阅读 作文 语法十二天系列之十二天突破语法黄皮书各个学校基础英语的真题华研专四词汇语语法1000题建议:单词多记多背,掌握好语法,提高做阅读的速度和能力。科目二: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这门课其实对我来说还比较轻松,因为我高中时期就是文科生,政治是我文科中最好的一门,背的很熟,一直都有印象,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部分比较熟悉。考研的时候报名了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冲刺班,从十月份开始上课一直上到考研前一个星期,一星期上一次课。其他时候主要是刷真题,改错题,背范题。前期以做选择题为主,后期以背大题目为主。临时抱佛脚是十分有用的,特别是到临考一两周前每天背记,印象会十分深刻。参考书目:肖秀荣全套(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肖四肖八)徐涛小黄书建议:有条件的可以报班,一般有经验的老师会总结出每年热点,预测押题,带领你高效复习,政治这门课不用准备的太早,十月份开始即可,前期主要把精力放到你的专业课上,政治适合突击,长久战不适合政治,其次就是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态。专业课一:英语翻译基础参考书目: 武峰十二天系列之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CATTI三级笔译真题(综合和实务)政治经济类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学人、中国日报、卢敏热词等等,可以在官网看也可在微博上关注相应博主分享的资源)英汉简明教程黄皮书韩刚二笔三笔这门课主要是考察你的翻译能力,翻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训练出来的,首先你要确保你有一颗热爱翻译的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爱好是十分关键的。初入门翻译一定要看武峰十二天系列蓝皮书的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这本书介绍的十分详细,分了12板块教会你如何处理翻译,学习翻译技巧,如何断句,例如怎么处理定语从句的翻译,遇到被动语态怎么翻译,中文与英文有什么差异等等。在学习完这本书后,就可以接触CATTI三级笔译了,并且可以参加考试,不仅可以提高翻译能力,也有机会获得相关证书。综合考试有助于你应付基础英语,实务考试帮助你提高翻译水平。这门考试以30个英汉互译词条和四段翻译为主,可能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经济、政治、文学、法律,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你都要有所涉猎。英汉互译词条主要当年的一些热点事件相关,比如2019年的中国进口博览会就有考到,不仅要写出缩写,也要写出全称。翻译四段一般每一个是一种类型,我记得我考试那年金庸先生去世,第一段翻译就是与他的武侠小说有关。所以扩大知识面是很有必要的。专业课二: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参考书目:《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及微观)《经济学原理学习指南》《法学通论》《应用文写作》黄皮书财大指定了百科会考经济学和法学内容,并且指定了书目,主要是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很多人不选择财大莫过于让人闻风丧胆的经济学和法学。几本书超级厚,我记得我大概是从5月就开始看经济学,暑假两个月每天都看,大概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把两本经济学书过了一遍,简答题也做了一遍,大概六七百页,讲解较为生动诙谐,能接受,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这里要提一下的事,一定要买那本配套的学习指南,往年考的话都是那上面的课后习题。其实对于我来说我觉得经济学还蛮有意思的,能学到不少知识,但是法学就比较让人头疼了,因为没有法学经验加上没有兴趣,老想找捷径只记忆重点,但我建议还是老老实实把整本书看完,再结合经验看看每年出的什么类型的法学题目。文学常识题主要还是看黄皮书,做做别的学校历年真题,这个没有准确范围,一般出选择题。应用文写作其实没什么难的,一般就是推荐信啊、说明文啊、诉讼信啊,了解一下格式就可以了,都是中国人,写个作文有什么难的。复试:分为笔试+面试,抽号面试,不允许透露个人信息参考书目:《上海中级口译教程》《上海高级口译教程》《英汉视译》《专八听力》相关翻译理论知识 简单的自我介绍笔试是80分的听力(20个short conversation+20个passage listening+10个gap filling)对话只听一遍,填空听两遍,常速。40分的翻译四段小文章。两篇英译汉、两篇汉译英,关键是两篇一篇文言文(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处海门,仅如银线...看到这里我已卒,完全无从下手)还有一篇文学类。我比较拿手的是政治经济类,以为会考政府工作报告,不过大家都觉得难我就放心了。30分的听译,这是我近两个月一直在练的,考试先放了一篇关于农夫山泉广告策略的中文听力(时长4分钟),接下来直接放英文听力(关于谷歌公司,时长四分钟,常速也就是正常美国人说话速度,比较快)听译放两遍,只给20分钟迅速把听到的中文翻译成英文,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速记很重要。整场下来笔就没停过。最后想用武哥的一句话,喝鸡汤不如喝热水,考研很辛苦要不就不要选择,要么选择了就不要放弃,最后祝大家考研加油,圆梦中南大!(本文为新祥旭中南财MTI英语翻硕专业课辅导老师自身考研经验,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言曰

王平专访:厉害了,南通一高校老师被985高校聘请为研究生导师!

提起“行走的活字典”,科院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英语老师王平,是科院的风云人物。该外名绝非浪得虚名。大家都知道,单词和词汇是掌握语言的基石。词汇量多少是个概念呢?英语四级词汇量大概要求在5000左右,六级在6000左右,托福、雅思在10000左右,王平词汇量达到20000多。他翻译英语单词的速度甚至快过查字典。前不久,王老师迎来了“双喜盈门”,获得“外教社杯”江苏高校教师口译大赛特等奖;被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为MTI专业研究生兼职指导教师。这既是专业实力的证明,也是兴趣爱好的回馈。俗话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老师的“老师”可是特别的特别——学习英语。在“老师”的引导下,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学渣”逆袭,成为“明星教师”“学霸”修炼历程分两种:从小就霸,后天而霸,王平属于后者。初一刚接触英语时,他遇到的男英语老师缺乏耐心,只关注学习好的同学,徘徊在英语大门之外的王平甚至因学习不佳而被打。到了初二,英语老师换成一位女老师,温柔的女老师不戴“有色眼镜”看人,鼓励所有学生,感受到温暖的王平积极发言,屡次受到鼓励后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英语成绩扶摇直上,始终拔尖。女老师带给王平的影响不止于英语成绩,更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一位好老师能够引领学生的道德品行,塑造学生的性格,足以改变学生一生。自此,“成为一名好老师”的人生理想在王平心里扎下了根。圣贤书要读,窗外事也要闻。大学阶段,王平边工边读,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等兼职减轻家庭负担,自己赚取学费、生活费。辛苦的兼职没有消减王平对学习的热情。每次兼职结束后,王平都会去学校的通宵教室,学习到深夜,时常因为学习忘了寝室关门时间而翻墙进入寝室区。特别是复习考研时期,他翻墙次数更多,越练越熟,这也算他大学学到的额外技能。2005年,王平如愿来到我校,成为一心期盼的大学老师。无论成绩好坏,只要勇于尝试,认真努力,就是好学生。这是逆袭之路留给王平的最深感悟。而今,拥有12年教龄的他,一直在身体力行“成为一名好老师”的理想。但凡上过或听过王平课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他不会照本宣科,拒绝刻板枯燥的灌输,鼓励所有学生开口说话,无论中文还是英文;习惯依据教学内容做引申拓展,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情商。例如从跟父母有关的文章谈到感恩,请学生自己聊父母;从梦想一文聊到“梦想再大都不嫌大,做梦的人再小也不嫌小”。丰富的经历与反思总结的习惯将王老师磨砺为英语课堂“王大厨”,不仅专业强,而且煲一手“好鸡汤”,偶尔加点段子做“调料”,他的课堂时而令人深思,时而欢笑不断,王老师成为校园炙手可热的“明星教师”。“翻译就是我的生命”这句话从王平嘴里说出毫不夸张。坚信“梦想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的他,对英语学习有着超乎常人的狂热,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王平学习英语有五大武器:一背单词,随身携带电子词典,抽空就翻查和背诵,喜欢把意义相近的单词连在一起背记,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自查;二构建“词义场”,将单词字母相似的单词连在一起背记,例如“The boy is playing with a toy”;三听广播,除了常见的BBC、VOA、CNN以外,他还经常收听NPI、伦敦音乐台,揣摩语感与语调;四使用APP,王老师手机里下载有“每日英语听力”、“可可听力”、“朗易思听”等APP,随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甚至学到深夜一、二点;五浸润式自学,在街上看到店铺名或广告牌;看电视和电影;甚至听到别人说话,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内心翻译。自助者,天恒助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王平先后取得了南通大学、厦门大学英语口笔译方向的双硕士学位,期间还在北京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方向接受了高强度的密集培训。热爱与执着令王平轻松获得了CATTI一级笔译、CATTI二级口译、上海高级口译证书。2016年,《史努比漫画全集》正式出版上市。有趣的对话使中国大小朋友更加喜爱呆萌的史努比。这本中文对照版本的《史努比漫画全集》正是王老师独译的。他还因为出版社要求直译,不得不删除一些创造性翻译的部分而遗憾。除此以外,他主编、编著了包括《商务英语笔译实务》等在内的近十本英语教材。“语言金领”的修炼之路《亲爱的翻译官》的热播使人们对翻译行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众人只看到同传行业的“金”,很少人了解它的“难”。该行业以“三高”——难度高、技巧高、强度高为典型特征,除了要求扎实的双语能力外,对口头表达能力、求知动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要求都非常高。仅就入门级别的“分脑”训练,启动大脑多任务处理模式,达到“一心四用”这一项技能来说,足以让许多人直接“down机”,但王平却甘之若饴。2006年,王平开始做陪同口译以及交传,很快就崭露头角。接触同传不久就成为业界明星。全国从事同传的人在500人左右,民间组织的中华同传学会截止目前仅有422人。王平是南通地区,乃至江苏省寥寥无几的同声传译员之一,也是其中最活跃的。近三年,他提供200多场口译,服务对象包括各行各业,有国家、省级、市级政府部门,有联合国UNDP、以色列、南非驻上海领事馆,有清华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等大学,有中海油、凯迪拉克、肯德基等企业,还有网易、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零失误”是王平老师保持的同传记录,从第一场同传开始,他意识到不能仅满足于“会翻”,如果技术不到位,翻译者会很累,而且用力翻译会显得不巧妙,“跟得紧”不是最高技巧,于是他不断专研同传深度技巧,比如分析、整合、归纳能力,通过一次又一次“试错”式经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水平。丰富的同传经验令王平成为许多行业的半个专家。“虽然每次做同传都烧脑,特别是不同行业的专有词汇和背景知识要花大气力去准备。但是能接触到各行业的前沿资讯,拓宽自己知识面,还能丰富教学研究,真是一举多得。”“最初的梦想,终会到达”张爱玲感叹“人生三大憾事”,王平憧憬“人生三大理想”:大学老师、同传、电台主播。前两者已顺利实现,第三个理想也在实现路上。熟悉王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思路敏捷,词汇丰富,语速特别快,无论中文还是英文,他讲起来都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这不仅成为他担任同传工作的有利条件,也铺垫了他兼职电台主播的道路。或许是久听电台练英语产生的亲切感,或许是被主播的温暖话语所鼓舞,感性的王平自幼喜欢听广播,觉得用话语温暖他人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朋友的引荐下,王平凭实力顺利通过电话面试,从同传间走入电台直播间,在海门电台试水,反响不错。近期,通州一档电台栏目也与他达成意向,王老师将再度变身为“王主播”,用语言给他人带去慰藉。免责声明:“乐居生活”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所发布的爆料不代表本号同意其观点和其真实负责。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敬请谅解。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告知我们。一线潮流情报,一线时尚资讯!编辑:乐居生活,图文综合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时光,我另存为!

遥遥相对

山晚早新闻|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2019最全考证时间表来了,考证一族收下不谢!

早安语人生苦短,何必在乎太多。把过去的伤痛抛在脑后,努力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为目标竭尽所能并相信自己会成功。你对过去无能为力,但在当下,你的未来并不那么渺茫,只要你努力,坚信自己,人生往往会柳暗花明。早安!山晚头条搜索NEWS﹀﹀﹀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国家主席习近平29日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特朗普向习近平和中国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愿。特朗普表示,美中关系很重要,全世界高度关注。我珍视同习近平主席的良好关系。很高兴两国工作团队正努力落实我同习近平主席在阿根廷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有关对话协商正取得积极进展,希望能达成对我们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利的成果。习近平向特朗普和美国人民致以新年祝福。习近平指出,我同总统先生都赞同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向前发展。当前,我们两国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本月初,我同总统先生在阿根廷举行了成功会晤,达成重要共识。这段时间以来,两国工作团队正在积极推进落实工作。希望双方团队相向而行,抓紧工作,争取尽早达成既互利双赢、又对世界有利的协议。习近平强调,明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中方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发展,赞赏美方愿发展合作和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愿同美方一道,总结40年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加强经贸、两军、执法、禁毒、地方、人文等交流合作,保持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相互尊重彼此重要利益,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让两国关系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两国元首还就朝鲜半岛形势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习近平重申,中方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并取得积极成果。转发收藏!2019最全考证时间表来了2019年要考证的人们请注意!人社部印发通知,公布2019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计划。比如教师资格(笔试)是在3月9日,会计(初级)是在5月11-19日。想要考证的,赶紧转发和收藏吧!重磅新闻搜索NEWS﹀﹀﹀缴税更便捷!山西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个税部分)上线啦12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发布公告,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个税部分)将于2018年12月31日正式上线。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向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提供税务大厅端、扣缴客户端、手机端及网页端四个渠道,业务范围涉及登记(采集)、申报、优惠、征收、证明、会统核算、查询统计。山西公布33起拖欠劳动报酬案件涉案单位和责任人12月29日,山西省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公布33起拖欠劳动报酬案件。对公布涉及的用人单位和责任人,将提请有关部门记入诚信档案,并依法依规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实施联合惩戒。陈道明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29日,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主席团。陈道明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于冬、尹力、尹红、成龙、任仲伦、苏小卫、吴京、张宏、张涵予、黄渤、喇(lǎ)培康当选副主席。新闻身边事搜索NEWS﹀﹀﹀山西两大景区入列“中国品牌旅游景区TOP20”榜单2018中国品牌旅游发展论坛日前在人民日报社举行。论坛上揭晓了“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TOP20”榜单,共有故宫博物院、北京颐和园、上海外滩、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等20个旅游景区获此殊荣。山西云冈石窟和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两大景区入列。晋城38路公交线路元旦正式开通晋城大医院开往晋城火车站的38路公交线路,将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38路为无人售票车,途经晋城大医院、晋煤集团、鉴园小区、南洋花城、市政务大厅、市交警支队、凤鸣社区、市医院、市文体馆、市中专学校、市交警一大队、晋城火车站,全程28公里,共设站点42个,营运时间每趟次约为80分钟,间隔时间为10分钟。元旦小长假,太原南站预计发送旅客17.6万余人次12月29日,太原南站发布消息,铁路2019年元旦旅客运输期限为2018年12月29日至2019年1月1日,太原南站预计发送旅客17.6万余人次,1月1日将迎来客流返程高峰。该站通过增开周末线、单组改重联运行的方式,共增加运能5700多个,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社会新闻搜索NEWS﹀﹀﹀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女子带榴莲进车站被拒,现场锯开全部吃光12月29日,浙江衢州,一女子带了一个榴莲到火车站乘车,在过安检时被告知榴莲有气味不便携带乘坐高铁。女子说,自己不了解规定,因不想麻烦家人过来取,于是借来了一把大锯子,将榴莲切开全吃了…00:54有点尴尬!深圳一自行车把轿车车头撞扁了?交警:是真的!近日,深圳一辆自行车把轿车车头撞扁的图片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图片是P的,绝对不可能。但很快深圳交警回应称 “虽然场面略显尴尬,但这是真的”。据悉,该交通事故发生在深圳龙岗区同力路,所幸自行车驾驶人仅受轻伤。虽只是轻微事故,但现场的情况连交警都大呼:能撞成这样也是比较神奇了!女子挤不上公交霸车门15分钟 民警布置“特别作业”:背诵法条近日,重庆渝北一女子在车站拉住一辆公交车车门15分钟,称有人插队导致自己挤不上去,影响了公交正常发车。民警将其带到派出所,布置了份“作业”:背诵并默写相应的法律条款。路人闯红灯怼交警:我素质低不知道红灯是什么12月21日,四川巴中,一男子想闯红灯,交警上前劝阻遭怼:没人教、素质低,不知红灯是什么。随后男子与同伴边辱骂交警边强行闯红灯。男子最终被罚款50元。江苏海门一司机闯红灯为救护车让道,民警:免罚据@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12月26日消息,江苏海门,一辆私家车正在等红灯,之后一辆拉着警报声的救护车停在该车后,私家车车主直接向前行驶,给救护车让出了通道。民警称,经核实情况属实,驾驶员有证据证明该情况,为其消除了该违章记录。 “魔性”标语现身街头:亲!闯红灯抓拍不带美颜近日,安徽阜阳十字路口出现“魔性”提示标语:“抓拍的图片没你的证件照好看”“亲!闯红灯抓拍不带美颜”“请勿超速!你的驾驶证只有12分”,来提示大家遵守交通规则。交警部门表示,想通过这种方式,将冷冰冰的交通法规,变成通俗易懂、诙谐的标语。体能测试不及格,大三学生苦练跳绳减肥60斤12月23日,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大三的欧阳同学每天在图书馆前跳绳两千下,几乎风雨无阻。他说因为大一体能测试不及格,他开始健身,如今减去了60斤,锻炼也成了每天的习惯。零下26度!消防员从浓烟中背伤者冲下7楼,瘫坐在地上全身冒“白烟”12月26日,辽宁铁岭,一楼房废弃物起火,产生大量浓烟,有3人在7楼窗口呼救。消防赶到现场,不到一分钟将3人背下楼。救出群众后消防员瘫倒在地上,汗水在零下26度的寒冬里急速蒸发,整个人像在冒白烟。皮卡丘、网红鸭、海绵宝宝……大学生把落叶变成艺术品12月26日,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一群学生在学校里就地取材,利用落叶摆了小熊维尼、海绵宝宝等卡通形象,以及各种图标和动物造型。大一学生胡旭阳说,皮卡丘造型最受大家的欢迎,这样做也是为了美化校园环境。一天内两名违法者接连送上门 民警:还没见过日前,温州泰顺警方上午抓获吸毒人员周某,中午其朋友田某到派出所送饭,被查出也是吸毒者,晚上田某朋友雷某向警方询问情况,被发现是一起寻衅滋事案的嫌疑人。民警:办案这么久,还没见过接二连三自己送上门的情况。一句话新闻搜索NEWS﹀﹀﹀28日,外逃13年的犯罪嫌疑人王清伟回国投案自首,这是第56名归案的“百名红通人员”。△王清伟,中国轻骑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原财务人员,涉嫌信用证诈骗犯罪,2005年4月外逃。经过两年多的封闭维修,南京长江大桥29日恢复通车。此次维修改造除了结构上的加固外,还提升了大桥的行车舒适度,包括更换桥梁面板、修缮附属设施、提升灯光亮化系统等。西南大学29日通报考研试题泄露事件调查情况:对两名涉事教师停职处理,取消涉事学生研究生考试资格,对负有领导责任的有关校领导,已按规定启动问责程序。29日,公安部发布《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2019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确民警依法履职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民警个人不承担法律责任。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及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6颗云海二号卫星和搭载发射的鸿雁星座首颗试验星送入预定轨道。生活提示搜索NEWS﹀﹀﹀今天白天:全省晴天间多云。最高气温:北中部及南部山区-8~-3℃,南部其余地区-3~1℃。今天夜间:全省晴天间多云。最低气温:高寒地区-23℃左右,北中部及南部山区-20~-16℃,南部其余地区-16~-7℃。每日一笑搜索NEWS﹀﹀﹀给大家推荐个桌游,玩的就是刺激山西晚报新媒体综合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薛旭杰图片、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而民不争

陈尚君:在渴望中读书

【编者按】近日,上海志达书店的“悦悦讲坛”邀请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主持题为“我的读书经验”系列讲座。傅杰表示,“将不定期邀请我敬佩的师友来书店,或忆一忆他们的读书经历,或聊一聊他们的买书故事,或谈一谈他们的读书心得,或向青年朋友推荐若干他们心目中的好书。”澎湃新闻经“悦悦图书”授权刊发该系列讲座稿和视频。第五讲傅杰邀请到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复旦大学任重书院院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陈尚君。陈尚君著有《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唐代文学丛考》《唐诗求是》《贞石诠唐》《行走大唐》《宋元笔记述要》《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等。陈尚君在讲座现场这次讲座不仅是“我的读书经验”系列在2021年的第一次开讲,对我还有一个更特殊的意义:这新的一年,是我看到太阳的第七十个年头了。古人称七十为古稀之年,我的心感觉还没有老,我和年轻人一样还在努力地工作。现在这个年纪,也是适合回顾人生经历的时候。我们研究古人,往往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对于自己的人生,有时只好告诉大家: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在渴望中读书回过头去看,我觉得自己人生中非常特别的一点是:我在“文革”的十多年之中是如何度过的,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一些偶然的机缘。在这里,我就稍微回顾一下那时的经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南通街道我的父母是宁波人,客居在南通。南通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清末状元张謇就是在南通办实业的。这些年回顾往事,我总会觉得,自己在南通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的,小学到中学的教育,以及南通的文化氛围,可能都曾经影响过我。我小的时候家境还可以,六七岁以前每周总有一个晚上父母都带我去看越剧,虽然唱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小学我读的是南通师范第四附属小学,那是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的附小,老师与教学应该都是很好的。关于读书,我记得二年级向任课的保老师借过一套线装的《水浒传》,后来也读过线装的《三国演义》,当时读懂了没有,也回忆不起来,就是硬看那些有趣的故事。当然更多是看连环画。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刘宝珊,以前做过海安李堡镇长,对我很有好感,觉得我考南通中学一定能考得中。可能是我没有考好,后来进的是南通市二附中,一个在南通属于中等的学校。班级学号据说按成绩排,我排第一,距离南通中学可能仅差一分。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整个社会动荡起来。那个时期毛主席有一句话——“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那时我关心国家大事的办法就是,每天晚上,或者我一个人,或者我陪着母亲,把南通市整一条街的大字报从头到尾看过去,每张都看。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南通的文化氛围也会对我有一些影响。1976年陈尚君在江心沙农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1968年底毛主席说的。1969年3月16号,我们一批中学生就去了南通海门的江心沙农场,一个长江边上冲积造成的小岛。当时很无知,去之前只知道要去一个岛,到那里之后才从顽童的心理回到了现实。那是个国营农场,最初的三年是很多老职工管我们这些“知青”,我们真的吃了很多很多苦。后来的四五年里是我们“知青”管老职工。如今,我可以跟农村的孩子吹嘘:“我当年的时候可是管几百亩土地,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开始叫人家下地,站在农场的村头上布置农活……”但实际上,在那之前我在家里做事及其他能力都很差,我是在农场的八年里才从那种很软弱、很无能、很无知的状态,逐渐经历了最艰苦的锻炼。在农场,我们其实没有生存的危机,但年轻在长身体的时候,承担最艰苦的农活,与农民做得一样多,甚至更多,生命爆发出的能量,自己也想不到,是被无限放大的。在和农民一起的生活之中,在最艰苦的农活之中,我们经历了体力上和精力上最严酷的考验。当时管理和劳动的艰辛,远远超过我们的能力。比如秋收的主体是拾棉花。现在看来学生到农村里去拾棉花,是充满浪漫情调的,但如果你是在进行记分管理,努力追求最大量的采获,这只手在采这朵,眼睛就会发现下一朵,追求最高效率,确实很辛苦。当时我自己负责一个单位,一天到晚称每一个人当天拾起了多少棉花。在这样的统计中,人的生存能量被释放到了最大。当年我作为一个“知青”,在和农民一起的劳作中没有任何的懈怠,在这方面自己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在那一段经历中,我认识了中国的农民,也了解了农村土地的耕作、作物的生长,从具体的技巧到节奏的把握,整个流程我都极其熟悉。后来在复旦的几十年中,也时常会感叹:中国农民的顽强和他们生命的放大是无限的。除了和其他人一样的劳动感受,我觉得自己在农场还有很多幸运的地方。到农场时,我还是个初中生,但我们所在的连队有一批南通中学高一的学生,明显比我要成熟许多。他们的语文老师严迪昌,也是后来在唐宋词研究方面很有名的一位前辈,当时指导他们读的书,也有带到农场,他们读到的中外名著,也在知青之间辗转,我也有幸跟着他们读。在农场的整整八年时间,既是高强度的劳动,又是在渴望中读书,而且还碰上一群很好的朋友,这是我的幸运。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回顾当时看的书,其实就是当时能够找到的书。比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三册《中国文学史》,当时我看到了第二册;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出了第四版修订的第一册,我很认真地从头到尾仔细读过;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都很仔细地阅读。我后来研究唐诗,稍微也算有一点成绩,但我看到《唐诗三百首》的时间其实非常晚,是在二十岁左右。这些书都是“知青”之间辗转借来读的。除了书,还有杂志。虽然当时我只是农场里一个很基层的“知青”,但我能看到的杂志刊物,包括复刊的《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等,我都曾经订过。在那八年时间里没有办法系统地读书,但凡是能看到的书,我都尽量去看。前几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胡适许怡荪通信集》。许怡荪是胡适少年时期的一个年长的朋友,在胡适最落魄的时候,及时提醒他说:你的前途无量,应该出去留学。我也有过这样的朋友。大家曾经一起读书,彼此之间有一种激励,虽然看不到今后如何发展,但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大家努力读了一些书,充实了自己。所以,在农场中我也是有一些成长机缘的,在去复旦之前读了相对比较多的书。这可以说是我读书的第一个阶段。初入大学 见贤思齐之前在农场是找不到书读,因此,到复旦的第一年里,我基本上是以一种“横扫”的方式在读书,把复旦图书馆里与中文有关的各方面的书,一个架子一个架子地去读,把读书当作一种有兴致的事情来做,这样也会发现自己在一段时间里进步非常迅速。我始终觉得,读书是需要靠激情的。自学的时候,对某些问题的深入、对读书的渴望,能够达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进入大学,在知识海洋里遨游,那种愉快,那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不过,虽然自学的动力是科班所不能比的,但自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精确度是很不够的。即便后来在中文系做过一段时间的系主任,我也始终知道,自己的基础并不好。比如现代汉语里最简单的“主、谓、宾、定、状、补”,我就不是很能完全说清楚,因为从来没有老师给我系统地介绍过。等到我在中文系读书以及工作以后,又没有机缘再向他人请教了——别人会觉得你不应该不知道这些。遇到一些字有时会读错音,对有些字义的理解会有出入……这些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复旦大学分校大学第二年的三月,我就报名考研究生,最终以专业分数第一、总分数第二考取了研究生。我非常清楚地记得,1977年第一次到复旦的时候,都不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不知道大学是分科系的,也不知道大学是怎么个教课法,但仅仅一年多以后却能顺利考取研究生,可以说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和蜕变。我这个人在好多事情上都是被动的,往往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别人抱着一种发现人才的热情希望我去做,在背后推动着我往前走。报考研究生时,我一听到九十个报名的人中最终只录取一个人,心里很缺乏勇气。当时在学校的路上我碰到了陈允吉老师,跟他说了这个情况,问他:“我能行吗?”陈老师告诉我:“你的实际水平已经不差于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只要好好发挥应该是会有机会的。”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考研究生,我比其他考生都要有利的一个条件就在于,我在学校里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只要有一个系统的准备,我就可以把文学史上各种基本问题都梳理清楚。后来在整个考试中我还算发挥得不错,考场上拿到考卷时,觉得题目很简单。比如有一道题是列出十个名篇,让写出其中哪一篇是哪一个朝代的哪一个人所作,其中就有《秋兴八首》。大家都知道《秋兴八首》是杜甫作的,所以我就更详细地写明是唐代的杜甫在某年某月某地所作,而且十篇都这样写。负责阅卷的是王水照先生,后来他跟我说,那道题目我发挥得很特别。研究生考试的各科目中我比较弱的是外语,但还好当时考试是可以带词典的,我的长处在于词典翻得很快,最终算是“蒙混过关”。因此我觉得,我有机会到复旦,然后及时报名考研,又顺利考上,走上了专业的道路,是很难得的机缘。1988年2月陈尚君教授(右二)与王运熙先生(左二)、王水照先生(左一)、骆玉明先生(右一)在复旦大学曦园进入研究生阶段,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实力是不行的,也清楚地知道其他同学实力之超强。我们那一届研究生,同学之间年龄差很大,最大能相差二十岁。在学术研究上,有些同学进校时的成熟程度就已经很惊人了。有一位同学进校后不久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从水稻的读音来分析亚洲栽培稻的起源》,整篇文章通过稻谷的读音在中国、东南亚、日本、印度这样一条线上的演变,来推测稻谷最早起源的地方。当时我读到这篇文章特别惊讶,因为我都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而别人已经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同时我也深深地知道“见贤思齐”,自己不如别人,但可以努力补上去。我们的研究生阶段,学校读书的气氛非常之好,或许是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大家都在意气风发地追求新的目标。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裹挟”,跟上这样一种节奏和步伐。当时复旦对大学生开放的图书馆,是在如今的理科图书馆位置,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可以到如今“外办”位置的参考阅览室读书。那时,图书馆早晨八点钟开馆,开馆之前门外早已排了很长的队,基本上一开馆马上就没有位子了。我当时用的比较多的是图书馆一楼大厅里面的一个古籍阅览室,因为基本的几套书都在那个地方。老师们的启发和熏陶专业方面的提升,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遇到了几位很好的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充分的指导。我时常觉得,老师是在发掘好的学生,学生也应该和老师互为呼应。在复旦我遇到的第一位好老师是陈允吉先生。当时有一个制度,要求老师要有固定的时间到学生宿舍解答学生的问题。作为课代表的我,会陪着陈老师到学生宿舍走一圈,结束就到我宿舍对谈,于是我相比其他同学有更多机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陈老师也会滔滔不绝地给我讲……大概有半年的时间,我把各种有兴趣的问题拿来问他,他也把知道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我。我得到了很多指点,他也更加了解了我。曾担任过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的三位老师:陈尚君(左)、陈允吉(中)、陈思和(右)我以前看杂书,实际上也获得了一些好处。比如我读鲁迅的文集,把那一小本一小本的文集基本都收集齐了。其中鲁迅有一句话是:问太浅的问题被老师看轻,问太难的问题把老师难住也不行。所以当时我在和陈老师的相处中,始终把握着这样一个度。陈老师读书是很有兴致的,懂的东西也特别多。我们往往不会就某一个问题谈很多,但古往今来什么问题都谈。现在我也跟学生们讲,学生要会提问。提问有个前提:你了解老师多少——你既不能提太浅的问题显得自己可笑,也不能提太深的问题,否则老师也解答不了。我能进入研究生考试是陈允吉老师帮我找王运熙先生推荐的,还记得是在中文系的楼梯上,王先生很和善地就答应了。研究生面试也是王运熙先生主持的,过程中问了很多东西,我的回答很老实——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还记得王先生问了一个问题是:“哲学史有没有读过什么书?”我回答:“读过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但只读了前三册,第四册没有找到。”王先生告诉我,第四册还没有出版。现在很难去还原我往日读书的面貌,但我曾经确实是怀着渴望在读书的。虽然不能说完全读懂了,但是在翻的过程中,在懂和不懂之间,不断提升自己。经过这样的过程,我就进入了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当时的专业学习,和现在的研究生不一样。研究生刚恢复招生,学校的管理还很简单,整个研究生部只有四个老师,大部分管理措施由导师说了算。我们的课程主要分两个部分,除了英语有别的授课老师外,专业基础部分由王运熙先生负责,专业课部分则是由导师朱东润先生负责。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整理完了朱先生的文集和两部遗著,我对朱先生的认识是:他的学问在当代学者中是很少见的,他所达到的宽度和深度都是惊人的,而且朱先生的学问中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把传统的学问和现代的学术结合在一起。朱先生早年是读过经学的,后来又有留学的经历,还教了十五年的英文……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中国文史研究领域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朱先生给自己的书斋取了个名字“师友琅琊馆”,取自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四的两句“九原可作吾谁与,师友琅琊邴曼容。”“师友琅琊”是对邴曼容为人态度的推崇,邴曼容的立身原则是:君子有守,不强求显达,但对自身修养要求很高。这一点在朱先生的经历中也是非常明显的。陈尚君与导师朱东润先生合影,1981年12月朱先生的授课方式是,学生每两周有一个半天到他那里去上课,他带着我们读唐宋的文学作品,也会谈他自己的感受。跟着朱先生读书最大的收获就在于,他是一个不受传统或主流观点左右的学者。他讲到对任何事情的看法,都和一般的说法不同,有他自己的体悟。在最初接触他的时候,会觉得他的体悟讲得很随意,但仔细读他的著作就越来越能够体会到,他是在把古人的书融通透彻之后再得出自己具体的认识和感受。后来在整理朱先生的著作中我才意识到,当年自己对朱先生所讲的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我觉得,整理朱先生遗著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读书和学习的过程,有特别的收获。朱先生对于学生有严格要求的一面。第一年里,他对我说:“像你这样是不应该跳级的。”朱先生认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拼命被拔高,会容易受到打击,对于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像我这样在大二上学期就考研究生,朱先生认为是不合适的。那时我想,朱先生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对我的能力缺乏信心。那么,我就应该做出一些让老师看得上的工作。第一个学年末,朱先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大历元年后之杜甫”,告诉我们要尽量自己写,又补了一句“虽然拿别人的抄来也是会给分数的。”后面这半句友善的提醒,我总觉得应该是对我的能力缺乏信心。所以,那个夏天我就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在学术上拿出一些独特的东西。把几种杜甫的传记看过后,我觉得始终无法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杜甫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五年突然离开成都草堂沿江东下,走了一个奇怪的“之”字形,究竟是什么目的?旧书的解说认为,杜甫是因为严武已死,蜀中将乱,于是避难而东下。但我总觉得不是这样。于是,我就掐天掐月地计算杜甫的行程,同时把杜甫在行程前后的所有诗歌仔细阅读、比较……最终,我分析出的看法是: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后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进京,在峡中的停留只是出于偶然改变主意。那次作业,我交给朱先生三篇文章,虽然第二、三篇文章可以说毫无新意。第一篇文章探讨杜甫离蜀的真相,第二篇是讲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后的思想变化,第三篇是讲杜甫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篇文章在交了作业的五年后,发表在了《复旦学报》1984年第一期上,改题目为《杜甫为郎离蜀考》,原稿后来收录在了复旦出版社出版的“三十年集”系列丛书之一《敬畏传统》里。我相信,朱先生看了这篇文章后会理解,我把从宋代以来对杜甫的基本论述给否定了,在这个关键点上系统地提出了新的认识。这次作业,朱先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可的。朱东润先生题字我这样做论文的方法,其实都是受老师的启发和熏陶。当时我受到的一个最直接的启发就是:发表的文章要能够让老师看得上,能够达到老师所期待的水准。现在我也会这样跟学生讲:写文章,要把读者做一个假设的推定。如果把文章的对话者定位为一个学术大师的话,你的文章就会写得很小心,而且从选题到表述都会拿捏一个合适的分寸;如果你随意写自己的感受,并不会有太多的收获。在后来做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我换了几个不同的方向。我曾经交给老师一篇关于欧阳修的《欧阳修著述考》。朱先生看到以后说了一句:“像你这样做学位论文,三年大约是不够的。”从这句话中我能体会出,朱先生还是认可我在这个题目上所花的精力的。作为研究欧阳修的第一步,把欧阳修所有著作做彻底的整理和界定,还是有意义的。朱先生为人的方式确实和别人有些不同,他不太当面表扬学生。当他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的时候,只会对我说:“问题挖得很深”,然后再加一句,“有些文句不太通顺”或者“还有些错别字”,“文章还有些夹生”。对于学生发表文章,朱先生抱持的态度是:你们写的文章,如果自己觉得合格,就投到刊物上去,我不帮你们推荐的;如果你们担心自己人微言轻,写的文章别人可能不会注意,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的推荐。因此我觉得,自己从学术的起步阶段跌跌撞撞地走过来,其中有一两篇文章还能够入老师的“法眼”,是自己的一种幸运。至于说要在学术上走出道路来,那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与朱东润先生不同,王运熙先生真的可谓是“见善必举”。当时,作为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的王先生,负责给我们古代文学专业的六个研究生上课,而且是到学生宿舍给我们上课的。王先生上课的方式是:我们六个研究生坐在桌子的中间,王先生坐在旁边床的角落里,拿出练习本,把准备的东西讲给我们。当时王先生讲的东西是最基本、最直接的。讲文献学,他主要讲《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提要》等。王先生始终认为,他在复旦也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但自己一生的学术所受影响最深的是《四库提要》。这是他的心得之言。通过读《四库提要》,可以知道学术源流以及每一本书流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学到自学的态度——“公正平允”,也就是中正折衷之论。王运熙先生历史方面,王先生主张要读《史记》和《资治通鉴》。当时我们还受到一个特别的影响,就是来自蒋天枢先生的说法:《史记》是绝不能读标点本的,要读金陵书局本。好在那时复旦图书馆的书我们都可以借,所以就借出金陵书局本的《史记》来读。每天晚上十点半灯熄了,我们就在走廊里借走廊的灯读。哲学方面,王先生主张我们读《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还要知道一点佛、道的内容,这部分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中文学习入门所需最基本的部分。王先生见到学生好的地方会表达出赞赏,也会主动地帮我们把文章投出去。我写的第一篇文章缘于看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孙望先生辑佚出来的《全唐诗补逸》选录,我当时的方法是,用上海书店《佩文韵府》索引的部分,一个词一个词地去查,查证哪些是《全唐诗》里有的,哪些是没有的……写出了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王先生看到后说:“这样的文章应该已经可以发表了”,但又说了一句:“孙望先生我是认识的,你这个文章应该寄给孙先生看一看。”孙先生很快就回信了。王先生说:“既然孙先生已经接受了你的意见,这个文章就不合适发表了。”那篇文章,我到现在也没有发表。研究生二年级上学期时读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人年谱》,我觉得对于温庭筠生平的考证还有重新斟酌的必要,仔细分析以后发现,主要是关于温庭筠生年的那首诗《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的赠送对象——“淮南李仆射”到底是谁?因为对一些基本文献的解读不同,所以同一首诗的赠送对象会出现很大的解释空间。夏承焘先生认为是李德裕,因此对温庭筠生年的考订是812年。我认为赠送的对象是李绅,由此把温庭筠的生年往前推了十二年,即801年。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长文,在研究生期间就发表了,叫《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对于这篇文章,王先生看了之后说:“这样的文章作为学位论文已经够了。”朱先生也看到了,说:“文章写得还不错”,然后又加了一句“内容还有些夹生”,夹生的意思是饭还没完全烧熟。后来,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引了我的这篇文章,同时有一些细节方面的纠订。虽然当时能够发表一篇文章还是很高兴的,但我也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学术之成熟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分寸之拿捏和把握。当年我在学生时期写的文章,确实有一点任意解释和过度阐发,这是学术不成熟的一种表现。一次,陈允吉先生在路上碰到我,对我讲了一句话:“你写东西不要老去驳别人,抠别人的问题。一个人在学术上要站得住,还是要靠自己的东西。”这个话我是听得进去的。因为我也知道,这样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写的,真正要写能“让自己站起来”的东西,会很难。自己学术空间的开拓真正我自己学术空间的开拓,应该说是在唐诗的考证方面。工作中的陈尚君,1987年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唐代文学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是以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为代表的,主要是把陈寅恪和岑仲勉两位前辈治唐史的方法援入了对唐代文学的研究和对唐诗的考订。傅先生的研究方法受法国社会学派的影响很深。根据丹纳《艺术哲学》里的观点,伟大作家的出现一定是一种群体性现象,而二、三流的艺术家常常会被人们忽略。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艺术氛围、文学氛围,对二、三流艺术家的研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傅先生的工作当年引起特别关注的点就在于,对唐代前中期一群二三流诗人生平和诗歌写作的具体考订。传统的唐诗研究主要是从唐诗里学习章法、句法以及诗的写法——读诗是为了学诗,这也是自唐宋以来一直到明清时期文学研究的主流。五六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占主流的看法受到苏联“作家作品论”的影响,比较注重思想艺术成就,对作品的解释有时会相对比较含糊。因此,傅先生当时所提倡的有些做法,我觉得是可以吸收的。一个很偶然的机缘,我发现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中还有很多诗并没有做很好的辑录和考订。在《全唐诗外编》出版之前,我给孙望先生去过信,把我发现的一些唐人佚诗的线索也告诉了他,他也愿意收进去,但并没有来得及在书出版前订补进去。那时我就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前人已经做了那么多工作,清代甚至倾皇家之力来编《全唐诗》,后续又有多位名家对《全唐诗》做了订补……为什么我手上还会有一些唐人的佚诗存在?我当时的体会是,唐人诗文亡佚的过程,正如同一颗陨石从天上掉下,分裂成无数碎块来到人间。曾经在目录学课上我受到一个最直接的启发是:通过历史上的书目了去解古人在古代曾经做过哪些书,通过《四库全书》《中国丛书综录》等书,去了解有哪些书保存到了现在,同时把这两种目录相比较,就会发现有哪些书失传了,以及失传的书有可能通过哪些途径保存了下来。唐诗最基本的阅读途径,是读唐诗的选本和唐人的文集,但我带着用目录学方法来掌握群籍的思路,做唐人诗歌的辑佚和考证,把所有存世的典籍作为考查的对象。那时年纪轻、精力好,真的翻了许多种书。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在自己1983年结婚那一个月的前后,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全唐诗〉误收诗考》,考出了六七百首《全唐诗》里收录的非唐人所作的诗,后来重新修改了一稿,于1985年发表在了《文史》第24期。这篇文章算是我独立在一个专题里从最基本的文献开始所做的研究。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做唐诗辑佚就应该对唐诗中前人的种种错误加以梳理,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做这么大的题目,单凭我自己的学术根底是不够的,也借助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比如台湾学者昌彼得、王德毅等编撰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我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后,就拿来和《全唐诗》的作者索引逐个对读,发现线索后再逐一去追踪,这样就能发现有哪些宋人的诗被误收入了《全唐诗》。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独立地做出了自己的著作《全唐诗续拾》。1985年2月第一次交稿时有2000多首诗,后来中华书局退改,让我再修订《全唐诗外编》,书出版就到了1992年。因为那个时候出书很难,何况还是这样一个会引起学术界关注的题目,所以这本书的出版让我觉得很荣幸。当然,这部书是在前数码时代做的,在当时的条件之下只有那么多方法,书中必然还会有一些问题。尤其现在古籍可以检索了,许多问题更容易发现。做这样的工作,有几点很重要。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过熟悉目录学以掌握群籍,把所有前人有的书作为文学研究可以参照的文献来阅读和利用。第二点:文史结合,在“人、事、时、地、书”这五个层面上把读过的书和已有的书的内容进行网格化,同时进行定位。在这方面,文史没有界线,是打通的。我觉得,我的考证对读过的书里涉及到的作家和作品的年代、地点、人物归属、书的定位等,和前人的考证相比都更为用气力追求精致和准确。第三点:对一切文献都持怀疑的态度,不盲目轻信。在这一点上,我也是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深刻影响。比如陈垣有一本书叫《陈垣史源学杂文》,其中就说到他的治学格言:勿信人言,人皆诳汝也。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的目验和判断,不盲从于别人所说的话。“不觉老之将至”《全唐诗补编》做完以后,我又做了《全唐文补编》。从个人心得来讲,《全唐文补编》比《全唐诗补编》的学术质量要好很多,当时反复校勘的文本,校样的改动都是密密麻麻。这之后我又做了《旧五代史新辑会证》……这样的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大概从90年代末开始,我逐渐感受到古籍数码化的实现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学术的根本性变化。因此,最近的二十年,我处于一种在彷徨中坚决跟上时代节奏的状态。陈尚君《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版现在我手上还有两部书。其中一部是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增订本,原本是我在2006至2008年做的,当时还不习惯也不放心用电脑,做的纸质文本。但因为原来还有一部分没有定稿,最近我又在做电子文本,回过头去看纸质文本,质量还算不错,问题仍然很多。所以,我准备把原来的纸质文本重新做一遍,形成新的电子文本,再交给中华书局去出版。另外一部是《全唐诗》,是我下决心在最近的十来年全心全力做的一项工作。虽然还没有完全定稿,存在的问题依然多如牛毛,但大端的东西都已经摆定了,我就先交给出版社去审读。就在昨天,一个复旦的研究生告诉我,他家的族谱中有一百多首唐诗,给我发了过来。我看了,居然还是可靠的,真的很惊人!唐人的诗歌,在我开始读书的时候就总觉得文章已经被前人做尽了,作为后生已经没有机缘作出超越前人的东西了,但几十年下来会觉得,只要开拓思路,掌握方法,同时付出代价,不畏艰辛,居然有上万篇诗文的新发现,巳经发表几百篇,仍然可以写许多内容一新的文章,真是学术天地无限开阔。这里我也要特别说明,传统的学术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现代科技,包括文本的检索、世界图书资源的公开等,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机缘;但传统学术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并没有改变——书要人来读。读的书到一定量以后,才能有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只有在读了一定量的书之后,才能判断文本,理解文本,解说文本。这几年,我在做《全唐诗》全部文本的校对,做完之后不禁深切地感慨,现在的学术环境对于一个真正要做学术的年轻人来讲,有无限可以开拓的空间。好的题目很多,问题是你自己能不能达到一定的认识和水平来掌控这样的题目。现在的电子文本所具有的可以不断修改、不断累积、不断更新的方式,对于传统学术来讲是非常之珍贵的。比如白居易诗的校勘,前人已经做过大量的工作,我就把得到的所有文本在一个文件里反复不断地去校对修改。以前要是听说某人的文章修改了八到十次,就佩服得不得了,而现在我手上这个白居易的文本已经至少改过一万次以上了。我几乎每天都会打开那个文本,发现的新东西就做改进。这就是现在的写作方式。所以,不是我能超越前人,而是我在掌握了现代手段之后能够比前人做得更好。但是在这中间,除了要靠检索,一切都还必须靠目验,这点原则并没有改变。而且,对复杂文献的判断和解读是需要自己的学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实现的。这几年,我的另外的一个变化在于尝试了一些新的东西,包括在特定场合之下的发言、纪念性的文章、悼念前辈朋友的文章、为一些专栏写的文章等。举个例子,我以前从来不写鉴赏性质的文章,2015年被华东师范大学的胡晓明教授“缠住”,不得不给《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词典》写鉴赏文章,拖了许久,总算给他写出了二十篇左右。其实,写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居然还是能够做这个事情的。这样忽然兴致盎然,尝试了给《文史知识》等报纸杂志写专栏,今年也是第五年了,已经交了大概两百篇左右的文章,居然还得到不错的反响。六十多岁还能有学术的转型,确实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也许自己还有更多的能力可以被发掘,年龄应该不是问题,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觉老之将至”吧。来源:澎湃新闻

大与小

圆梦!16份清华录取通知书飞抵南通

高考录取通知书第一次批次今天开始录取发放,今天南通就送达了16份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南通邮政EMS投递员第一时间,将这份惊喜送到考生手上。今天下午两点钟,海门邮政通源揽投部的投递员顾健,分拣到三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电话核实学生在家后,冒着酷暑,立刻驱车前往学生家中。海门邮政EMS通源揽投部投递员 顾健 (联系有人 有身份证才签收 第一时间送达)顾健带着录取通知书和一束鲜花,爬上五楼,敲开门,核实过身份证以后,把这份期待已久的喜悦送到考上手上。(恭喜 签字 谢谢) 清华大学2018级新生 杜佳宸 (谢谢 等了很久了 心也落地了)18岁的杜佳宸是海门中学高三16班的学生,今年高考考了413分,被土木类专业录取。打开录取通知书,一个立体的清华园校门跃然纸上,给新生们一个意外的惊喜。杜佳宸的妈妈 (他主要是很自律) 录取通知书还附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一封信,勉励学生求知求真,免费赠送的科学书籍《从一到无穷大》,这两天也将送达,勉励新生感受科学魅力,启迪科学梦想。这份郑重,这份期许,让杜佳宸很受鼓舞。清华大学2018级新生 杜佳宸(好好读书 以后考研) 高考录取通知书第一批次今天开始发放,南通全市共送达了16份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预计7月底投递工作将进入高潮。海门邮政通源揽投部投递员 顾健(我们的辛苦值得)来源 城市日历

孔子反走

医药卫生类招聘会放出“暖心礼包” 毕业生积极求职意愿强

交汇点讯 江苏省医药卫生类暨徐州医科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于11月14日举行。此次洽谈会吸引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恩华药业、正大天晴药业等约300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岗位近3万个。盐城市大丰区卫健委、南通市海门区卫健委、张家港市卫健委等13个卫生系统组团选聘毕业生,来自江苏高校医药专业毕业生5000余人前来参会应聘。 毕业生积极求职 定下“小目标”在某军区医院展位上登记信息的徐进,之前已经将10份简历投递出去了,但因为该医院的神经外科专业水平较强,还是留了求职信息,希望多给自己一次机会。药学专业毕业生郭星欣带了30份简历来参加洽谈会,其中一半都给了大型药企,“企业的医药研发工作比较有前景,也极具有挑战性,我有信心能承受。”手中拿了20多份医院、药企宣传单页的朱赛对就业选择十分谨慎,今天带的三份简历都投给了大型药企,“倾向选择大企业,它们的员工培养体系比较完善,发展空间也大。我再带些招聘材料回去研究一下,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希望能够在专业道路上更进一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更多医学生就业关注到了传染病医院,徐州市传染病医院的招聘人员说,今年收到的简历较前几年明显增多。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来校招聘的张经理表示,今天参会的感觉是毕业生们普遍积极向上,求职目标比较明确,对企业文化、员工培训、薪资待遇各方面咨询得较为详细。基层医疗单位关注度提高 “冷板凳”升温“今天洽谈会上招聘的所有岗位都有同学们前来咨询。”邳州市人民医院招聘负责人表示,不到3小时就已经收到70多份简历,登记求职信息人数也已经上百条。“今年特地同市人社局会商,编制紧缺人才目录,给予应届毕业生更多优惠政策。”面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人才的窘境,睢宁县卫健委带着满满的诚意来到洽谈会。招聘人员介绍,符合紧缺人才条件的优秀求职者可以免笔试、免面试,政审通过即可直接进编,上午陆续收到30多份简历,有50多人登记信息,“相对往年,今年很乐观。”三甲以上医院“高门槛” “心仪者”有意“再深造”“准备考研一段时间了,但还是带着简历来洽谈会上了解下就业形势和医院的用人需求。”麻醉专业毕业生韩紫芯直言,家在苏州的她希望能够回家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但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均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给心仪的单位投了简历,但还是笃定了考研的目标。”“学历提升相应待遇也会增加。”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周雪亮说,“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平台高,提升空间大,但招聘基本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我注意到盐城大丰区卫健委招聘也写明研究生优先,读研提升学历很有必要。”在招聘洽谈会进行的同时,2020徐州医科大学校地人才合作恳谈会也放出“暖心礼包”。面对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徐州市对于医药类人才极度渴求,徐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季培东向徐州医科大学2021届毕业生发出诚挚邀请。徐州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办主任王卫清,徐州市人社局副局长王翔等莅临恳谈会现场,徐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夏有兵,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海波,学生工作部及有关部门、各学院领导走进洽谈会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交汇点记者 陈彤 通讯员 汤双平编辑: 陈彤【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高诱

202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TI英语口译考研成功经验

一、关于择校与选择专业(1)考研原因及考虑因素因为本人本科就读于武汉师范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且成绩较为优秀,所以在大二时期便确定了要考研的决心。英语专业方向的考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硕三年制,一般为外国语言文学类、语言学类方向,需要考第二外语;另一种就是专硕两年制,一般为MTI笔译和口译专业,不需要考二外,考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本人本科期间二外学的是日语,因为对日语没有太大兴趣,也不想多花费时间研究日语,对翻译的兴趣较为浓厚,于是确定了考MTI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对于学校的选择,第一就是211或者985院校,第二排除师范类院校(例如武汉的华师,竞争过于激烈),于是就在综合类大学、理工科大学和外国语院校做选择。因为本人对武汉比较熟悉,决定还是考武汉的学校。一开始选择的学校是华中科技大学,985院校又偏理科性,竞争可能相对小一些,但鉴于学校师哥师姐没有考入该所学校的相关经验,于是再三斟酌决定选择中南财大的MTI专业。(2)情况介绍及考研难度分析中南财大MTI分为三种类型:口译、笔译、法商笔译这三种方向初试考试试卷相同,复试有所不同。从报名人数上看,笔译人数报考最多,录取人数也会相对多一些,口译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报名人数相对会比笔译少,法商笔译对本科专业有一定要求,本科需要为金融、法律等专业,或是双学位中有类似专业学位,英语专业考生不能申请法商笔译。从录取比例上看:口译>法商>笔译,从考试难度上看:口译>法商>笔译。 录取比例每年不同,整体上看还是笔译专业录取最多。(3)考研变化从2019级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报名法商笔译了,往年百科知识的内容以经济学和法学为主,从2019年起新增了人文常识内容。从2020年新生开始学费由8000增至12000元。据导师称,为了提高MTI学生质量,会严格控制口译招生数量,一般只会招收十几个,笔译和法商会相对多,一般为30个左右。对于武汉MTI考研211/985学校考研我的推荐顺序为:中南财大/武汉理工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如果你对你的专业十分自信,并且不怕竞争,誓要选择专业最好的学校,那就很简单不用犹豫了,武大华师二选一吧。二、考研初试经验科目一:翻译硕士英语按往年情况来看,财大的翻译硕士英语难度不大,专四水平。就是选择题加阅读题加作文,词汇选择上也不是很难,语法也是常用语法,时间也是十分充足的,只要平时基础扎实,这一块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参考书目:四六级单词专四阅读 作文 语法十二天系列之十二天突破语法黄皮书各个学校基础英语的真题华研专四词汇语语法1000题建议:单词多记多背,掌握好语法,提高做阅读的速度和能力。科目二: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这门课其实对我来说还比较轻松,因为我高中时期就是文科生,政治是我文科中最好的一门,背的很熟,一直都有印象,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部分比较熟悉。考研的时候报名了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冲刺班,从十月份开始上课一直上到考研前一个星期,一星期上一次课。其他时候主要是刷真题,改错题,背范题。前期以做选择题为主,后期以背大题目为主。临时抱佛脚是十分有用的,特别是到临考一两周前每天背记,印象会十分深刻。参考书目:肖秀荣全套(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肖四肖八)徐涛小黄书建议:有条件的可以报班,一般有经验的老师会总结出每年热点,预测押题,带领你高效复习,政治这门课不用准备的太早,十月份开始即可,前期主要把精力放到你的专业课上,政治适合突击,长久战不适合政治,其次就是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态。专业课一:英语翻译基础参考书目: 武峰十二天系列之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CATTI三级笔译真题(综合和实务)政治经济类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学人、中国日报、卢敏热词等等,可以在官网看也可在微博上关注相应博主分享的资源)英汉简明教程黄皮书韩刚二笔三笔这门课主要是考察你的翻译能力,翻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训练出来的,首先你要确保你有一颗热爱翻译的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爱好是十分关键的。初入门翻译一定要看武峰十二天系列蓝皮书的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这本书介绍的十分详细,分了12板块教会你如何处理翻译,学习翻译技巧,如何断句,例如怎么处理定语从句的翻译,遇到被动语态怎么翻译,中文与英文有什么差异等等。在学习完这本书后,就可以接触CATTI三级笔译了,并且可以参加考试,不仅可以提高翻译能力,也有机会获得相关证书。综合考试有助于你应付基础英语,实务考试帮助你提高翻译水平。这门考试以30个英汉互译词条和四段翻译为主,可能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经济、政治、文学、法律,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你都要有所涉猎。英汉互译词条主要当年的一些热点事件相关,比如2019年的中国进口博览会就有考到,不仅要写出缩写,也要写出全称。翻译四段一般每一个是一种类型,我记得我考试那年金庸先生去世,第一段翻译就是与他的武侠小说有关。所以扩大知识面是很有必要的。专业课二: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参考书目:《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及微观)《经济学原理学习指南》《法学通论》《应用文写作》黄皮书财大指定了百科会考经济学和法学内容,并且指定了书目,主要是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很多人不选择财大莫过于让人闻风丧胆的经济学和法学。几本书超级厚,我记得我大概是从5月就开始看经济学,暑假两个月每天都看,大概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把两本经济学书过了一遍,简答题也做了一遍,大概六七百页,讲解较为生动诙谐,能接受,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这里要提一下的事,一定要买那本配套的学习指南,往年考的话都是那上面的课后习题。其实对于我来说我觉得经济学还蛮有意思的,能学到不少知识,但是法学就比较让人头疼了,因为没有法学经验加上没有兴趣,老想找捷径只记忆重点,但我建议还是老老实实把整本书看完,再结合经验看看每年出的什么类型的法学题目。文学常识题主要还是看黄皮书,做做别的学校历年真题,这个没有准确范围,一般出选择题。应用文写作其实没什么难的,一般就是推荐信啊、说明文啊、诉讼信啊,了解一下格式就可以了,都是中国人,写个作文有什么难的。复试:分为笔试+面试,抽号面试,不允许透露个人信息参考书目:《上海中级口译教程》《上海高级口译教程》《英汉视译》《专八听力》相关翻译理论知识 简单的自我介绍笔试是80分的听力(20个short conversation+20个passage listening+10个gap filling)对话只听一遍,填空听两遍,常速。40分的翻译四段小文章。两篇英译汉、两篇汉译英,关键是两篇一篇文言文(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处海门,仅如银线...看到这里我已卒,完全无从下手)还有一篇文学类。我比较拿手的是政治经济类,以为会考政府工作报告,不过大家都觉得难我就放心了。30分的听译,这是我近两个月一直在练的,考试先放了一篇关于农夫山泉广告策略的中文听力(时长4分钟),接下来直接放英文听力(关于谷歌公司,时长四分钟,常速也就是正常美国人说话速度,比较快)听译放两遍,只给20分钟迅速把听到的中文翻译成英文,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速记很重要。整场下来笔就没停过。最后想用武哥的一句话,喝鸡汤不如喝热水,考研很辛苦要不就不要选择,要么选择了就不要放弃,最后祝大家考研加油,圆梦中南大!(本文为新祥旭中南财MTI英语翻硕专业课辅导老师自身考研经验,未经允许,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