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60万海归毕业生的求职尴尬一弓

60万海归毕业生的求职尴尬

来源:中国经营报60万海归毕业生的求职尴尬戚梦颖/本报记者/孟庆伟/北京报道郝成 “有缘明年见。”2020年6月末,当得知身在法国巴黎的小婕无法参加国内的现场面试,这家她心仪企业的HR给了她这样的答复。小婕是今年暑期毕业的留学生,在法国高商攻读管理学硕士,然而,她也许即将“延毕”。“疫情暴发以来,我在国内外投了大概有70份简历,参加了10多次面试,再找不到工作我就只能延毕了,”小婕告诉笔者,按照学校的规定,她仍有3个月的实习时间未达成,所以她需要尽快找到可以入职的实习或者工作。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的数据,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回国寻求职业发展机会的海外应届留学生规模较2019年同期激增72.9%。另据前程无忧相关数据,2020年春季校园招聘市场中,各类归国留学生(美、英、澳为主)数量近60万,与高校毕业生数量合计达934万人。然而,国内的应届生招聘需求仍未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旅游、广告/传媒、金融等行业发展局面严峻,应届生的招聘需求下降明显。对于海外应届生而言,2020年的毕业季着实苦涩,无论是缩减的招聘岗位、抢不到的高价机票,还是各国逐渐保守化的风向,都像一粒粒滚入脚下的石子,让他们的毕业之路道阻且艰。海外求职:消失的offer小婕的漫漫求职路,始于去年秋天。小婕告诉笔者,彼时她忙于巴黎的实习工作,无法多次回国,错失了许多面试机会,1月上旬,她收到一家金融类公司的现场面试邀请,于是她抽出时间飞回北京参加面试,可不曾想到,在她飞回巴黎的几天后,国内的疫情暴发了。疫情很快波及到法国。同样在1月,小婕在学校的人才招聘会上向一家公司投递了简历,然而,在法国的疫情暴发后,小婕收到了来自这家HR暂停招聘的通知邮件。小婕从她上一份实习的继任者那里了解到,她曾经实习过的一家公司,冻结了今年所有的预计招聘岗位。到了6月,这个情况还时有发生,“我前一天才投的简历,第二天就告诉我岗位取消了”。据法国统计与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法国的私营部门减少了49.74万个工作岗位,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部长勒梅尔也曾警告,未来几个月法国将失去8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小婕也没有放弃寻找实习的机会,然而,受到“五个一政策”的影响,7到8月的回国机票依然要“抢”,价格也依然没有回落,小婕刷到了一张8月回国的单程机票。当得知小婕可能8月才能回国,北京一家公司的HR直接拒绝了她。在小婕投递的70多份简历中,有20余份投向了国内的企业,然而,进入终面的只有两家,就在前几日,小婕收到了其中一家的拒信,现在,她仍然在等待另一场7月下旬的线上面试。在大西洋彼岸,想要留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的晶晶也“突遭变故”。晶晶是美国纽约一所大学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生,今年1月毕业后,她马上就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她预感马上要被公司裁掉,于是她在积极寻求新的工作机会。“本来我在2月末就找到了一份拉斯维加斯的全职工作,公司还有项目我也很喜欢。我都准备在那边租房了。”晶晶无奈地说道,结果因为疫情,在距离她入职仅剩两日时,那家公司告知她,岗位因资金不足取消了。3月,疫情在美国全面暴发,并开始冲击美国的就业市场。“我从3月到6月初,完全没有工作机会,就是找不到,也没有新的岗位放出。” 晶晶回忆道,“不过当时疫情刚刚暴发,我心态还比较好,想到没了就没了吧,再找其他的。没想到,我到6月还没找到工作,现在就很焦虑。”当美国东部的疫情逐渐平稳,晶晶幡然醒悟,决定主动出击。她在近期投递了50多份简历,目前收到了5家公司的面试邀请。“我感觉最近机会变多了,至少比3月到5月要好很多了。”对于在美国工作的留学生而言,疫情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更糟糕的也许还在后面。截至7月初,美国已有约4800万人申请首次失业救济,失业率从年初的3.5%飙升至近15%,6月有所回落。但主打“美国优先”的特朗普,以疫情为借口,终于开始对移民政策下手,宣布从6月24日至年底暂停发放H-1B等特定非移民工作签证。回国就业:偏离的轨道特朗普希望通过“冻结签证”,释放50多万个工作岗位,“让美国人优先从疫情中复苏”。H-1B签证是美国最主要的工作签证类别,由雇主提出申请,颁发给从事特定领域的高技能专业人员,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在美国工作均持H-1B签证。有消息称,白宫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发布新的计划,美国公司或将更难通过H-1B签证。“我操心这个也没用,现在找到工作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晶晶表示,目前这项政策还未影响到她,但未来有何变数不得而知。晶晶提到,身边有些朋友,因为太久没找到工作,只好先回国。“我的一个朋友马上要回国,单程机票7万元人民币。”“在韩国没有工作还要交房租,感到很痛苦。”在韩国釜山就读广告宣传专业的小杜最近刚刚搬了家,“之前是自己租房,现在因为本来预算的生活费没了,就和别人合租了”。小杜向笔者表示,她打算毕业后回到深圳工作,但是因为“五个一政策”的影响,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国。不久前,小杜完成了学校的毕业考,自信可以顺利毕业。“但是,暑假基本上回不去。现在只有极少量航班,或者就是贵得离谱,就拿韩国飞青岛来说,平时就是几百元到一千元出头,现在要一万多元,而且近期根本就没有票可以买,好多同学预订的机票也都被取消了。”“身边许多同学都休学了,我感觉代价还挺大的。”小杜说,因为家人劝阻,不少同学在3月放弃返校,不得不休学,等待今年秋季学期再返校继续学业。目前,小杜计划在韩国找些兼职,但是因为疫情,“中国人不太好找工作。虽然大部分还是很友好,不过许多商家因为经济收入的问题,不怎么招人了。个别商铺还贴着禁止中国人或者去过中国的人进入。”虽然暂时被困在韩国,但是小杜也在为求职积极做准备,“我想进入新媒体行业工作,现在也在尝试自己拍视频、剪视频。”对于在澳大利亚求学七年的Angela来说,这场疫情不仅打乱了她的职业规划,甚至是人生选择。“是的,可以这么说,许多事情我都要重新适应。” Angela这样回复笔者。此前,Angela大概有两年时间没有回国,“很多东西对我来说都很新鲜”。Angela于去年12月完成学校的学业,拿到学前教育硕士学位,然后在今年1月中旬回国。“东西都收好放在朋友家了,本来是想回去参加毕业典礼一起回去拿,现在也都没办法回去了。”在Angela之前的计划中,她打算留在澳大利亚,找份对口的工作。Angela介绍,作为应届生,她所学专业在澳大利亚比较容易就业。“在中国当幼师我应该没办法养活自己,”Angela随即补充道,“不是说幼师工资低,是说我花销比较大”。现在,她表示应该不会再考虑出国工作了,“因为毕竟不是所有公司都承认海外或者语言不同的国家的工作经验,”Angela笑道,“签证过期了”。正如Angela所言,近些年来,海归留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东方发布的《2020中国留学白皮书》指出,随着国内高校教育理念的国际化以及对于语言教育的重视,海外留学生的语言优势正逐渐下降,“具有国际视野”逐渐成为其最主要优势,而 “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海归在国内发展的主要劣势。此外,有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很多雇主对于海外大学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也缺少一对一与海外高校进行沟通的能力,大部分企业的招聘计划是根据国内大学的毕业时间进行,而海外高校不同的毕业时间也造成了招聘的时间差。除了疫情导致的种种阻碍,曾有求职机构分析,以往海外留学生回国求职就有着水土不服、错过最佳求职时间、缺乏企业认可的实习经历这三大问题。留学生们的“理想与现实”也往往有着很大差距。BOSS直聘的研究报告显示,国内倾向于招聘海归人才的职位平均薪资为7481元,较2019年同期提升7.3%,但远低于海归人才的平均期望薪资,尤其是海归本科应届生的期望薪资较国内本科应届生高出44%,呈现虚高态势。面对海归留学生窘迫的就业形势,今年6月至8月底,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展 “2020年留学英才网络招聘季”活动,根据活动官网名单,已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投贸易、雀巢、联想等62家不同领域的企业单位报名参与此次招聘活动。多家招聘平台的海外应届生校招活动仍在进行中。Angela也未雨绸缪。疫情期间,在国内找到了一份教育相关、专业半对口的工作,“这份工作也说不上满意不满意,就是感觉差点什么,又说不上来差点什么。”目前,她打算继续在这家私企做下去。“毕竟现实问题现在还是回不去的,也要重新考虑一下规划了。”

文竹

海归求职记:“洋学历”怎么就成了鸡肋?

近日,一份关于留学生回国求职现状的调查报告走红网络。其中,针对留学生回国求职回复率低于国内学生的调查结果,引发网友热议。曾带着理想出国的他们,求学归来却面临种种困惑。有人惊讶海归简历也屡屡石沉大海,有人无奈留学的投入与回报相去甚远,也有人困惑现在的洋学历为何越发黯淡……大量求职者挤爆了求职大厅。韩章云 摄落差感留学归来,实际收入远低预期如今,已是陈玥在成都某商业协会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但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他都不愿主动提及自己“留学生”的身份,也不愿被别人这样介绍。“奔波于两点一线,挤着地铁上下班,领着几千块的薪水,我和同龄人没什么差别。”陈玥描述着自己的工作现状,但这个现状却不是他当年的梦想。过去,陈玥坚信留学能让自己前途光明。于是,2009年高中毕业的他,舍弃了西南财经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奔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就读金融工程专业。2013年,陈玥本科毕业回到老家成都。然而,这张留学毕业证却没能为他打开国内的求职局面。自6月回国后,他用了半年时间考进某银行成为柜员。可陈玥没想到,实际收入水平和自己的预期远不成正比。月薪到手3500元,这是他入职后拿到的第一笔工资。算算自己本科4年耗费的近50万学杂费,他觉得对不起父母。陈玥的收入落差感不是个例。据猎头公司猎聘网2019年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2018年有八成“海归”留学生的预期年薪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上。但事实上,半数以上受访“海归”年薪在10万元以下。留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拍照留念 受访者供图“我的收入还比不上高中时考上国内三本大学的朋友。”不甘心的陈玥在国内工作三年后,于2016年再度回到美国攻读MBA。2017年底,陈玥带着海归硕士学历回蓉,但留学光环依旧没能让现实扭转。经历了长达4个月的无业状态后,陈玥最终进入到一家商业协会,从事着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依旧领着没有过万的月薪。“没有企业会因为一张海外毕业证就出高薪。”国内一家知名市场营销公司人力资源部HR耿女士告诉记者,根据单位多年来的求职信息,总体上留学生的期望月薪的确略高于国内同学历水平的学生。Lockin China联合全球高校中国就业联盟发布的《2019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数据也显示,2019年海外人才期待薪资水平集中于6000-8000元人民币每月,占比超过35%;期待月薪8000-12000元人民币的人群占比为28%。“但企业不会为学历买单,只会为能力更高者提供高薪。”耿女士说。图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 受访者供图竞争大海归人数激增,留学不再是“杀手锏”2018年5月,拿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的方雨,就职于广州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去年还是一名新人的她,如今已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议论着今年刚送达的求职简历。“和我们去年的情况一样,多数都是留学生。”回想起自己去年的求职过程,她为今年的海归求职者捏了一把汗。据普林斯顿大学前不久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海归”回国求职时收到回复的几率,甚至还不如国内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留学生求职,其实没什么光环。”方雨回忆起自己当初找工作的遭遇:“简历投出去40多份,只有7家单位发来面试通知,最后也只收到两个offer”。实际上,方雨就读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位列全美前50名。但在招聘面试中,甚至有不少出自常青藤名校。“当初面试时,应聘者有100多人,绝大多数都是留学生,但能留下来的不到5个。”方雨说,本以为海归硕士文凭能稍具竞争力,但没曾想竞争对手很多也是留学生。这一现象同样发生在另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中。据该公司人力资源部梁熙(化名)介绍,过去4年,公司海外留学生求职人数增加了30倍。但吸纳留学生人数的总量却低于国内学生。此外,与国内同等学历的应届生相比,海外文凭也不再有过去的含金量。方雨解释:“我面试的几家单位,很多都更愿招收广州本地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之下,国内学子因为积累了更多本土实习经验,在资源和熟悉程度上都比留学生更胜一筹”。对此,梁熙也提出:海外留学生的外语水平通常较高,适应性较强。但在实习经验方面,国内学生机会较多。因此在用人上,并不会更偏向海外留学生。图为许博毕业照 受访者供图求职难校招信息跟不上 ,国外所学“水土不服”凌晨1点,许博从成都某建筑工地走出。脱下工作服,他打开电脑记录下一天的工作里,自己学到的新技能。今年是许博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第一年,本以为海归找工作能顺风顺水,但很快“没有实习经验、所学用不上”等问题就成了他求职的拦路虎。“即便入职了业务也不太熟练,和我一起入职的同事,他们都很快上手,好像只有我还在学。”许博感叹:“明明自己是国外留学回来的研究生,工作效率却赶不上国内毕业生。”这不是许博当初留学预料到的结果:“国外学的理论,回国后用不上。国内学生积累的实习经验,我又很欠缺。”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许博,于2015年9月进入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硕士专业。三年后,他来到成都找工作。然而,国内外所学的区别,很快作用于他的求职经历。他还记得自己求职时陷入的窘境:“面试官问的都是工程上的业务问题,很多名词我没有接触过。但我在国外学的知识,对方却没有问。”这不是许博一个人面临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不少“海归”回国后,所学多多少少会遭遇“水土不服”。这是因为国内外培养方向存在差异,导致留学生在国外所学,回国后很难落地。资料图 中国留学生参加毕业典礼 图文无关中新社发 赵隽 摄但更让许博感到苦闷的,是与国内学生相比,自己就业资源的稀缺:“国内研究生大多有导师推荐工作,退一步还有丰富的校招单位可供选择。”而作为一名留学生,他却没办法获得足够的国内求职机会。他回忆起曾经最遗憾的一段求职经历。一所成都设计院,是许博一直的奋斗目标。去年3月行将毕业时,他将简历投递给对方。但得到的回复是:校招已于前年9月结束。“这是大部分留学生面临的问题。国内金九银十校招季时,留学生还不确定毕业时间,所以难把握校招机会。”《2019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也表明,海外人才回国求职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远离中国就业市场,不了解求职流程、最佳求职时间以及缺少职位信息等,因而回国后很容易错失心仪职位。对此,HR耿女士提出,留学生之所以面临这样的局面,一是海内外就业渠道存在壁垒,二是学生自己没做好求职计划。她建议,留学生回国就业应多了解国内环境,熟悉国内招聘流程,切勿随大流。

缉毒队

一年制海归硕士就业缘何被低看一等

实习生 王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为完善我国的海外学历评估体系,教育部将规定国外学位修业年限不能少于2年(硕士),一年硕士和半年硕士将不予承认”。近日,网上一条教育部新规让一些一年硕士陷入恐慌。随即,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现身辟谣,声称“没有此规定”。谣言在流传,也引发了有关学制长短与学位含金量之间的讨论,这甚至成为留学生群体口中的“月经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年海归硕士面临就业难题“为什么你的硕士只有一年时间?一年时间能学到什么?”这是最让张航尴尬的面试问题。每逢此刻,他的心里都会浮现出一种“被质疑的不适感”。“去香港读一年硕士,原本是为了提升自己,现在却成了一个bug。”回首茫茫求职路,张航有些无奈。“就像我们同学总结的——HR眼中的假文凭,网申系统自动淘汰,真校招的弃儿。”即便包括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在内的主要开设一年制硕士课程的国家与地区,都已经和中国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让其文凭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通过学制判断学位含金量的“偏见”仍然根深蒂固。今年1月份,就有一位在英国读研的学生因硕士就读时间较短,被取消了事业单位的考试资格。其他一些用人单位也会在招聘期间,对海归硕士“年限”提出明确要求。学制长短是学历含金量的决定因素?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的岳红豆并不赞成用人单位的判断。岳红豆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从大三开始,她便计划去香港读一年硕士。她认为,与侧重于理论、注重学术的研究型硕士不同,一年硕士更偏向于实践方面的训练,这与自己想在短时间内提升业务能力的需求不谋而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打破了岳红豆对未来的规划。为了在毕业之前拿到offer,从入学伊始,岳红豆就多次往返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积极参加各类招聘会,试图做到学业就业两不误。但学制上的差异还是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九月份才入学,必然会影响提前一年的秋招,而次年三月的春招,也会因为人在海外、联系不便而错过机会。”岳红豆有些无奈。截止目前,这个广东女孩已赶赴北京、深圳、武汉等地,耗费大量精力,但仍然没有等来好消息。这些经历与网友hatehkust的体验近似雷同。曾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的他,早在八年前,就历数了自己在香港以及内地找工作所遭遇的种种“噩梦”,并写下一篇流传甚广的忠告帖。文中,hatehkust用“后悔”“悲哀”“歧视”“惶恐”“无奈”五个词语总结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大家,“来香港读MSc(注: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不仅不能给你镀上哪怕一层再假的金,甚至绝对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留学产业化 海归学位不再稀缺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国际生源国,仅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就达到54.45万人,其中43.25万人回国发展。留学的平民化发展以及大规模“海归潮”的到来,让学制短、选择多、花费低的一年硕士成为出国深造的首选。来自英国大使馆的一组数据佐证了它的受欢迎度,2016年持有tier4学生签证赴英留学人数为73000人,其中授课型研究生(一年制)人数上涨最为迅速,相比2015年涨幅高达82%。如此火爆的一年制留学,不免让一些学生产生了投机取巧的心理。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就有留学机构主动提供一些商业数据,明确指出哪些专业热门,哪些容易录取、性价比高。而相应的海外高校也逐年增设一些中国学生眼中的热门专业,并适时降低录取门槛,打出“直接出国,100%入学,100%毕业,双语授课,落户北京、上海”的广告。与此同时,庞大的市场红利还催生了一些非常规的服务项目。例如,不出国就能拿文凭的认证服务,以及花高价进名校的学位买卖。一个名为急救你教育的网站就光明正大地写到:免GMAT、GRE、YASI,不需本科毕业即可申请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等知名院校在内的硕士学位。在记者暗访过程中,这项服务定价10万美元。“大二挂了可以插读大三,大一挂了可以直升master,不想读了可以直接买文凭。”一位业务员直言,“多种方案,总有一种适合你”。产业化让海归学位不再稀缺,市场乱象更是让海归就业进入“青铜时代”。尤其是人数日益增多的一年硕士,则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陈果是北京一家互联金融公司的人事经理,已经连续7年参加校招工作。她透露,大多HR并不喜欢招收非名校的一年硕士,她本人也不例外。在陈果印象中,不少一年硕士“心比天高”。“一方面,时间太短,语言环境还没熟悉就回来了。另一方面,工资开得很高,工作水平却达不到预期,很少有人能将书本知识跟实操结合起来。”顺利求职还需端正心态“混文凭的学生数量不多,但劣币驱逐良币,必然会损害留学生文凭在HR心中的含金量。”曾在英国攻读商科硕士,现就职于一家知名外企的谭文从经济学角度给出答案。在他看来,用人单位因学制原因拒收授课型研究生,只会伤害一些真正优秀的学生。谭文表示,学位含金量的关键在于培养过程,一年制硕士只是减去了学生在校实习和做研究的半年或一年时间,但授课时的课程内容以及教授水平并没有“偷工减料”。此外,有限的时间,还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他们做出更清晰的职业规划。刚刚入学,谭文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Caree Fair。接下来的几个月,他更是废寝忘食,一边坚持英语学习,争取学业上的高分;一边关注行业动态,寻找可能的工作机会。充足的准备,最终让谭文踏上心仪的工作岗位,也让他在一纸文凭之外,领悟留学的真正意义。“有水的大学,也有水的专业。但客观上,留学还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如何利用它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谭文说。香港大学职业辅导与咨询博士孙竞认同这一看法。她说,尽管国内对一年制硕士的认可度不是很高,但求职具体还是看人、看专业。“如果专业能力强,个人素质高,一年时间同样可以开拓视野,收获多元化的价值观。”孙竞表示,学生签证原则上不允许打工,但正在就读的一年硕士可以在校内做研究助理,或者找份线上实习,以便在一年内时刻留意行业趋势或变化,及时抓住就业机会。“凭借能力仍然能为一年硕士正名。”陈果则从人事的角度给出建议。她表示,大多数情况下,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用人单位仍然侧重求职者的专业素养、实操能力以及面试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当然,还是要做好一年硕士文凭不能给你带来求职优势的心理准备。”陈果补充道,“不要妄想一个海归的名头就能让你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达到人生巅峰,否则定会大失所望。”(应采访人物要求,文中张航、陈果、谭文均系化名)

车城

被应届生身份逼疯的海归硕士,究竟该去校招还是去社招?

我有个朋友是海归,正经的哈佛大学硕士毕业,身上布满的光环足让我等小辈无比仰望。今年他回国来,准备在国内大干一场,走向另一个人生巅峰,可是最近他却向我吐槽烦心事说: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拒好多次了。听得我差点惊掉下巴:怎么可能?图1原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前的时候,他大学毕业之所以又申请出国读研,就是想为自己镀层金,本想着以后回国凭着“哈佛大学硕士“的身份,可以易如反掌地找个满意工作。可没曾想他投了几份简历后,被拒理由要么是说他不是应届毕业生,要么说他没有经验。怎么会这样呢?如果我的这位朋友以应届生身份应聘工作的话,那么他参加校招的机会更大些,但是他的学校是在海外,根据教育部留学中心的规定:留学回国人员是否为应届生,由用人单位界定,也就是说他算不算应届生,是用人企业说了算。而如果我的朋友参加社招的话,虽然社招里面的企业不要求是否应届生的,但是他和那些个工作几年的老油条竞聘,又显得他没经验,所以这不上不下……确实尴尬。图2我朋友的经历确实值得深思。那有人会问了 ,校招和社招的区别在那里呢,需要这么纠结的吗?是的,他们的区别确实蛮大地。校招和社招的区别,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5点:1)招聘对象不同校招,即校园招聘,是企业直接从学校招聘各类各层次应届毕业生,这是企业为学生们单独开辟的招聘渠道。社招,即社会招聘,是企业面向全社会进行人才的招揽和选拔,对于应聘者的毕业学校、毕业年限一般没有什么特殊要求。2)招聘时间不同校招的招聘时间点十分固定,每年的春招和秋招是必须的,而且大部分企业单位都是集中在这两个时间段进行招聘的。社招的招聘时间,则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人员变动设定的,随时随地进行的招聘。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如果想要应聘的话,我们只有自己多关注相关的招聘网站消息了。3)招聘企业不同国企、事业单位更喜欢“校招”,每年都会招聘一定数量的“应届生毕业生”,社会招聘则很少,因为国企和大企业都有完善的“新人培训机制”,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培训新人。而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想让他们重新认同新的企业文化,较应届生更加困难。而中小型私人企业更喜欢社招,而且招聘时更倾向于有经验的应聘者。因为企业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培养一个新人、应届生,所以他们招聘时考虑较大的因素是“有经验”,来了就直接上岗。图34)招聘流程不同校招基本都是有笔试环节,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并且主观题在招聘中占很大比分。并且大多数的校招都是人力部门统一组织安排招聘的,HR掌管各部门的名额分配,其他部门也只听从HR的安排。社招的时候,面试中则会重点考察求职者的能力和人品,如果是技术岗位,应聘者技能的熟练程度就会占很大比分,其他因素也只是作为参考,所以用人单位更多得是看重你客观题的答题情况。而企业具体招聘多少人,则是HR根据各部门人员需求来制定的。5)岗位定位不同校招更多的是为企业吸纳一些有更高知识储备、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很多企业也对校招生设置了“管培生”的岗位,目的就是先招募进高素质的人才,然后再进行细分。社招大都是以岗定人,如果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娴熟的人才,那么企业大多都是会从社招来选择技术过硬的合适人才。所以,校招的应届生往往社会经验少,但是可塑性强,工作热情、精力充沛,敢拼敢闯却又听话照做。记得我当年通过校招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公司,那感觉简直就像恋爱了一样满怀欣喜和兴奋。后来,我辞职以后,再通过社招跳槽去别的公司,这时候我对职场的各种幻想统统没有了,也看到了社会的一些情况了。面试的时候和HR聊天,我们简直就像《新龙门客栈》里面的周淮安和东厂公公对话一样,相互试探对方底线。和其他应聘者的竞争,又好似比武相亲一样,我既担忧自己赢不了别人,又唯恐入赘后公司说条件会不一致。图4说来说去,应届生的身份好处超多,比方就业、落户、社会福利、考试考证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而且应届生也可以参加社招,但是非应届毕业生参加校招却很难。其实,不管校招还是社招,对于毕业多年的我们来说,能涨薪才是硬道理啊。好了,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积极留言评论哦。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收藏吧。谢谢。

你就是那个工资连国内三本都不如的海归硕士?

近期,阿熊在知乎和后台都收到大量留学生的提问:“毕业时间尴尬,我还算应届生吗?”“现在国内的各行业现状如何?”“学了个冷门专业,国内市场怎么样“”专业竞争很强,回国求职该怎么准备?”“企业和岗位成千上万,留学生要怎么选择呢?”……毕业焦虑,同样盘踞在他们身上,再加上媒体偶尔蹦出诸如「震惊!海归硕士回国就业,工资竟比不上国内本科生!」、「哑口无言!留学一年300000,回国后就业一个月3000!」之类的标题。一个不小心,便是容易在焦虑中走丢。但是,这终究是少数,是个例。倘若都如此,便不算什么新闻,也不会人愿意这样花钱买罪受。那虽说没有这般不堪,但是几年没在国内,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才市场需求日新月异,芮然能够从亲人朋友口中了解一些,但始终没有切身体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归又该如何来应对国内校招呢?人数逐年增长的中国海归根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同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较上一年增长11.19%,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到22.74万,同比增长14.90%。2017年度,我国留学生出国学习、回国服务规模双增长,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契合度不断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留学生归国热潮的出现,一是很多远洋学子割舍不下对故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了国内各方面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人才空缺较大。然而待他们踏上祖国土地后才发现,还有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等着自己,到最后,校招季结束了,不但没有想象中的「Offer雨」,而且有人错过好些大厂网申,连面试的机会也拿不到,更心寒的是,到入职后,发现底薪也并没有比国内大学生高到哪儿去。如今的归国留学生,已不如从前那般自带光环。国际化视野、优秀的综合素质与语言能力虽可以加分,但是在职场上,更多的是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忽视了这一点,那么在校期间的方向可能就会出现偏差,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作为后盾,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也会面临重重困难。同时,国内就业形势年年在变化,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如果没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只靠自己一厢情愿,最后也很难如愿以偿。而且就很多专业来看,与国内学生相比,专业技能的优势也不明显,更有一些国外的专业在国内并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因此对海归来讲,在强化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要提前准备好PLAN B,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各行业的情况。最好的情况是,在留学第一天起,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事。提前有个大方向,列出达到这个方向需要做哪些准备,打下哪些基础。单凭道听途说而不亲身体会,也许会错过一些惊喜。阿熊建议大家还是不要沉浸在「留学到底值不值」的思考中,把心思放到「如何让留学变得有价值」之上。既然当年都已经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就一步一步继续走下去吧。职业规划真的很重要和很多HR聊起时留学生时,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很多留学生过于理想主义。其实这也并不能怪学生。不同国家国情不一样,对工作的看法不一样,时间久了,受到的影响虽不能说根深蒂固,但是也的确不太容易很快适应到另外一个状态。而且在留学期间,大部分人与职场的交集甚少,至少在本科期间是如此,在当地找到一份较为匹配的实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留学生简历在个人经历中,多是一些社团经历,或是中国城的某些兼职,稍微好一点的也不过跟着导师的项目走了一阵子。其实在校期间,如果对自己职业规划不明确,也不用太刻意地去为了丰富经历而去花费时间经历,适当的体验是可以,但是太过于深入,容易舍本逐末。尽可能地利用好大学的资源,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当然,如果有把握可以在找到一份不错的实习,并且能够收获Return Offer,也不失为上乘之选。当然,趁着假期回国,去大厂实习一两个月,不管是打杂还是Unpaid Internship,也最好抓住机会,「名企效应」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大厂实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难在「我觉得很困难」的心态上。记住一点:优秀的人不管放在哪都会是优秀的。梳理一下自己的优劣势,结合国内的就业环境、自己的专业,规划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举个栗子:专业自带光芒,像科技、互联网、医疗、能源等,这种到哪都不会愁找不到工作的,只要做好一件事: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万金油」专业,如市场、广告、经管,在国内的就业竞争可能就会相对激烈些,如果确定了要走本专业的路,那也就意味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专业偏门,或是在国内暂时不受待见,也不要慌张,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不然也不会开设这个专业,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投入到「发现和挖掘国内这种需求」之上。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后,面对每一个选择的时候,便容易很多,哪个能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帮助更多,就选哪个。别忘乎所以,注意时间节点说起时间,就不得不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应届生」的概念。很多归国求职的留学生都会被这个问题难倒,不知道自己该以怎样的身份走进庞大的人才招聘市场。其实,「应届生」指的是在当年6、7月份拿毕业证的国内大学毕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也存在部分两年半制研究生每年的3月份前后拿毕业证)。也就是说,在归国留学生中并没有「应届生」的说法。而国家为了鼓励海归回国就业创业,同时也考虑到国外不同的毕业时间,把回国办理就业报道手续的期限放宽到了两年,所以完全不需要担心回国只能社会招聘,办理好就业报到手续后一样可以享受校招待遇。也就是说毕业后这两年内前往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就业报到和落户手续等,这样在材料和相关规定上,你就等同于当年毕业的国内应届毕业生(tips:在目前,实际中有很多公司不承认,所以最好找好工作)。那这时候可能就会有小伙伴问了,「可是我毕业回国后已经错过同年校招的时间了该怎么办呢?」别急,阿熊还有招。企业补录:在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的这段时间里,很多企业会开始第一批补招,也有一些专门针对海归保留的岗位会在这个时候开放;社招招聘:到了毕业同年3-5月份的春招时期,除了正常的校招外,海归们也可以多多关注社招的岗位招聘。海归专场招聘会:回国后,可选择有针对性地多跑跑所在城市的各个大学的招聘会和针对海归的专场招聘会。如果很不幸,上面的时间段你都错过了,暂时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不妨有目的地尝试GAP一年,利用多一年时间充实自己,为日后寻找自己心仪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等到毕业同年9-12月份的秋招,也就是下一届的应届生秋招,再狩猎一波。当然了,这一年并不意味着坐在家里打机消磨时间,可以先去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找一些相关的实习机会,或者考取一些必要的资格证,以丰富自己的简历内容,在毕业同年的3月份就可以边做实习边参加春招和社招,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签约,没有机会就继续做实习或找新的实习,因为这个时间段找实习比求职容易,说不定还会有转正机会。到了9月份就提前入手准备秋招,拼4个月。大概在11月-12月间确定工作Offer。GAP一年相对而言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这意味着你的求职战线将会拖长,需要很强的耐心和抗压能力,但还是要相信自己能够收获雨后彩虹。别在信息盲区除了职业规划和时间计划,信息的获取在应聘过程当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么校招信息的获取都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一是招聘信息的获取渠道。虽然打开手机,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搜到海量信息,但是竞价广告和SEO太多,那些真正是自己需要的内容,很容易被忽视掉。阿熊在这里建议大家多去关注一些定期整合发布校招信息的公众号,比如阿熊的熊猫校招实习(ID;panffer),定期为大家搜索全国各地优质靠谱的校招实习资讯。(这个广告有点硬,大家将就一下) 除了这类公众号以外,你也可以关注自己心仪公司的招聘平台或是招聘网站。很多企业会有针对留学生的专场招聘,阿熊简单地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普华永道海外学子招聘计划大疆创新海外留学生校园招聘网易游戏国际人才招聘德勤海外留学生校园招聘京东国际管培生腾讯海外校园招聘……图:腾讯2017海外校招图:京东2017国际管培生校招在获取校招信息的过程当中,一是要注意信息是否是真实有效的。主要可以通过信息发布的平台、公司官网信息等核实,或是看看简历投递邮箱是否是公司邮箱(如腾讯@tencent.com、阿里@alibaba-inc.com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你去鉴别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二是根据企业的招聘流程,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简历成功通过筛选,不出意外HR就会通知你面试啦。如果是电话通知,这个时候一定要多问一问面试的相关信息:人在海外,是否可以申请电话面试或者视频面试?一定要回国面试的话,是否包来回机票?是否可以调整面试时间?……若只是收到需现场面试的邮件,而自己还未回国,可通过官网联系电话、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号留言、联系该公司的师兄师姐等途径,找到HR反映情况。除外,还有一些企业会在海外高校召开校园招聘宣讲会,在宣讲会的过程当中就会收集大家的简历,甚至还可以当场面试,不过具体需要看企业发布的信息了。另外,还有一个大家很容易直接忽略的问题。在国内,很多岗位的就业是一定要有相应资格证,有无这些证件已经渐渐成为部分用人单位是否会约你面试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一些银行、证券公司的岗位都需要相关从业资格证。很多同学会觉得,在国外考证周期会比较长,往往自己毕业了,证件都还没拿到手,所以干脆选择了忽略。再加上常年留学海外,不了解国内资格证考试的相关信息,等到了回国求职后才发现,没有这些证真的是寸步难行。前面的时间安排中也提到了,很多留学生归国后往往会选择GAP一年,在找实习经历丰富自己简历的同时,也会安排出时间去考取必要的资格证。当然,对于这种海归缺少资格证的普遍情况,部分证券公司也会提供一定的“宽限期”。在肯定了应聘者的能力并给予了面试通过的结果之后,这些公司会给予Offer并对其进行入职培训,此时海归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宽限期”去考取相关的资格证。最后几点建议留学生专场校招是很好的机会,相对来说竞争会少很多,如果遇上,尽量不要错过,毕竟这就是为你准备的。校招和社招的差别,只是工作经历上面的差别,如果可以证明自己「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不管是校招或是社招,都没什么关系。毕业后,继续留在海外工作三五年,可以将「海归」的优势更大化,当然这会面对更多的阻力,需要更强的个人能力,不过付出和收获始终是成正比。发扬作为留学生的优势,但也不要过于迷信其中,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同时,不同行业差异很大,所谓隔行如隔山是有一定道理的,找准合适的行业后再往里扎。最后,不管是海归或是一个普通三本,拥有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你求职过程中最大的谈资。— END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威也

报告显示四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业内称海归最难求职年已经到来

据UniCareer近日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回国求职海归数量暴增七成,达80万;近四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过半海归认为疫情严重影响求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海归最难求职年已经到来。史上最难就业年,海归求职遇多重困境眼下正值金九银十的秋招旺季,然而新鲜出炉的报告数据也显示了今年海归就业的残酷一面。在全球疫情蔓延和国际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下,海归人才就业行为、就业质量以及就业趋势都发生了变化,怎样在后疫情时代帮助海归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为了新课题。严峻的求职形势下,海归的薪资水平成为了最直观的体现。数据显示,12.8%的海归认为自己应该拿到30万以上年薪,而真正拿到这一数字的仅占5%;有接近四成海归的实际年薪不足10万,这一比例相较去年增加了足足一成。海归就业缘何遇冷?面对年薪大幅缩水的现状,30.9%的受访海归认为归国后第一份工作未达预期,薪资和平台是他们不满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海归来说,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其三大竞争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国内大学生群体竞争力快速增强,与海归的优势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另一方面,相比海归,国内毕业生对于工作预期相对较低,更容易融入就业环境,对企业的工作要求接受度也更高。而对于企业招聘来说,“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往往是求之不得,综合能力较弱的海归受欢迎程度较低,甚至有超过60%的企业并不认为海归在专业领域上比内地学生更优秀。如此一来,海归群体在今年特殊的求职环境下遇冷也在意料之中。疫情影响下的企业招聘变革疫情之下,海归就业形势严峻,企业招聘同样也备受冲击。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疫情对海归求职者的岗位申请带来影响,海归回国时间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Offer发放的难度。过去,海外落地巡讲一直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但特殊时期出海受限,多数企业只能做出相应调整。约有58%的企业将线下面试转到线上,也有18%的企业缩减了招聘流程,减少面试频次。另外,约有74%的受访企业表示愿意参加线上招聘会,这样的形式不受地域限制,更灵活,辐射范围更广,有效避开了疫情影响,这一方式或将会成为未来主流的招聘途径。在海归人才偏好方面,美国海归更受雇主欢迎,英国、澳大利亚留学生紧随其后;专业上,超五成受访企业最倾向金融、管理等商科背景的学生,但计算机、电子、数据等方向的人才需求也在激增。 能力提升或许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法宝据统计,2020年回国求职海归人数将突破80万,但海归的竞争对手却不止如此,他们还要与874万国内应届毕业生站在同一赛道,向有限的岗位发起冲击。而海归若想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保持优势,软实力和硬技能的提升是关键。在AI面试、线上面试等新形式被普遍应用的环境下,海归必须提前进行求职规划,快速适应规则,积极备战,积极调整心态,提升实力,才能在最佳求职时期,把握住应届生身份,达到最优求职效果。在困难与危机的背后,实则也充满机遇。如何让群体数量逐年增长的海归人群“学有所用,心有所依”,这不仅只是海归们自己要解决的难题,更是当前就业机构、雇主企业和全社会需要共同攻克的新难题。

北国风

数量多,求职难,留学生为何不再吃香?原因有这三点

曾几何时,留学生一直是风光的代名词,他们意味着高知群体,回国后也被冠以“海归”的名号,代表折成功的人生。他们往往见多识广条件优越,其在专业领域也很勤奋上进。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中也非常吃香,留学经历带来了隐性的优势,往往是精英的代名词,在相亲角里面也非常吃香,可以说是风光无限。然而,近几年留学生的地位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出国留学似乎不是成为最佳的选择,那么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第一点是留学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不可否认,依然有很多优秀学子在各个大学,各个工作岗位脱颖而出,获得了外出国公派的机会,可以为自己的知识更上一层楼,打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如今出国留学将会要花费高昂的费用,因此很多留学生出国只是为了镀金,他们往往出生在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同时,面对国内激烈的升学竞争,也有很多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了使孩子避免在竞争中失败,选择出国留洋这一经历来提高孩子们的学历,这就导致目前海归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上限和下限都非常高。第二点是数量问题,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参与到全世界,各个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留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珍稀物种,有大量的人员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出国交流,随着信息化的透明,大家已经意识到,很多情况下,出国只是为了获取一个头衔儿,并不是真正的能够得到知识。而且即使在国外,普通学生也是实属不易,尽管非常勤奋,仍然非常辛苦。第三点是人才市场招聘更加严谨,以前只要是海归再就业,市场上就会成为香饽饽,而如今,随着专业人力的信息识别能力更加增强,国外的一些野鸡大学很难混水摸鱼,逃过HR的眼睛。而本土培养的人才可以说是即插即用,有利于公司培养人才成本的降低与风险的降低,自然也就让海归们在国内就业市场中增加的难度没有往日的优势也逐渐降低。当然,如果有机会和能力留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感受到国外的科研水平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且还可以开阔眼界,感受不同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阅历与感受他国文化,增强自己的竞争竞争力,而如果只是单纯为了混一个头衔,那么小编认为这样的行为值得反思。

监河侯曰

“我,海归硕士,选错了第一份工作,浪费了整整3年”

说实话,留学并不意味着回国之后,就能功成名就,坐享完美人生;也不意味着你比国内的同学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它不会帮你消除焦虑。我们依然会面对找工作、房价、生活等诸多问题。而今年留学生更是悲惨,回国不易,就业更难。从职业选择到最终拿下offer,整个过程,其实和高考填志愿、留学择校面对的困难是有些相似的。1. 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等你并不了解目前国内的就业环境,也不了解所学的专业、过往经历可以对应哪些岗位,更无法预测市面上那些火热的职位,是否真的有前景;2. 对自身的了解几近空白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工作感兴趣,也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更不知道为了找工作,目前应该提升哪个部分?是求职文书,是求职技能,还是行业知识?3. 目标不明确,错失实习机会因为缺乏职业规划,所以不知道在大学期间做什么,在迷茫中荒废掉宝贵时光,1份对校招有用的实习经历也没有。因为这些知识和资源的空缺,不少留学生都会在一开始海投,觉得只要是名企都想试试。到最后一无所获的时候,再匆匆选了一份工作。但如果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没选好,失去应届生的身份,失去参加校招的机会,那失去的那几年,永远补不回来了。应届生身份有多重要 ↑你也许觉得,我先随便找一份工作,等工作几年后,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学习。可后来你会发现,自己慢慢陷入一个死循环,完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结果你的工作能力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浪费了大把的时光。毕业那年:留学期间没有含金量的实习,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工作第一年:做了1年不喜欢的工作,想重新开始薪资也想涨,怎么办?工作第三年:小公司做了几年,想去大公司无门,怎么办?职场路是由一个个关键节点组成的。第一份工作是比较重要的节点之一,选择错了,定会付出代价。有时候,拉开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你选择的行业。因为醉心纸媒,而放弃互联网offer的,也不是没有人做过。时代的风起云涌从未停止,只有把握住趋势,才能更好地择业。你需要的是专业hr的帮助,结合你的专业核心优势,锁定适合你的行业/岗位,规划专属你的求职最佳晋升路线。被同龄人甩开几条街,你只能尽力弥补,但失去的时间,你永远补不回来。但好在,以上这一切尚未发生,今年秋招才刚刚开始,你还有很多的机会!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留学价值最大化,让你的努力与优秀不被辜负,为了帮助大家成就校招中的每一个高光时刻。感谢观看,您的点赞、评论、分享和收藏是我们风雨无阻更新的最大动力~

富哉

四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2020或遇史上最难求职年

据UniCareer近日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回国求职海归数量暴增七成,达80万;近四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过半海归认为疫情严重影响求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海归最难求职年已经到来。史上最难就业年,海归求职遇多重困境眼下正值金九银十的秋招旺季,然而新鲜出炉的报告数据也显示了今年海归就业的残酷一面。在全球疫情蔓延和国际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下,海归人才就业行为、就业质量以及就业趋势都发生了变化,怎样在后疫情时代帮助海归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为了新课题。严峻的求职形势下,海归的薪资水平成为了最直观的体现。数据显示,12.8%的海归认为自己应该拿到30万以上年薪,而真正拿到这一数字的仅占5%;有接近四成海归的实际年薪不足10万,这一比例相较去年增加了足足一成。海归就业缘何遇冷?面对年薪大幅缩水的现状,30.9%的受访海归认为归国后第一份工作未达预期,薪资和平台是他们不满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海归来说,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其三大竞争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国内大学生群体竞争力快速增强,与海归的优势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另一方面,相比海归,国内毕业生对于工作预期相对较低,更容易融入就业环境,对企业的工作要求接受度也更高。而对于企业招聘来说,“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往往是求之不得,综合能力较弱的海归受欢迎程度较低,甚至有超过60%的企业并不认为海归在专业领域上比内地学生更优秀。如此一来,海归群体在今年特殊的求职环境下遇冷也在意料之中。疫情影响下的企业招聘变革疫情之下,海归就业形势严峻,企业招聘同样也备受冲击。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疫情对海归求职者的岗位申请带来影响,海归回国时间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Offer发放的难度。过去,海外落地巡讲一直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但特殊时期出海受限,多数企业只能做出相应调整。约有58%的企业将线下面试转到线上,也有18%的企业缩减了招聘流程,减少面试频次。另外,约有74%的受访企业表示愿意参加线上招聘会,这样的形式不受地域限制,更灵活,辐射范围更广,有效避开了疫情影响,这一方式或将会成为未来主流的招聘途径。在海归人才偏好方面,美国海归更受雇主欢迎,英国、澳大利亚留学生紧随其后;专业上,超五成受访企业最倾向金融、管理等商科背景的学生,但计算机、电子、数据等方向的人才需求也在激增。能力提升或许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法宝据统计,2020年回国求职海归人数将突破80万,但海归的竞争对手却不止如此,他们还要与874万国内应届毕业生站在同一赛道,向有限的岗位发起冲击。而海归若想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保持优势,软实力和硬技能的提升是关键。在AI面试、线上面试等新形式被普遍应用的环境下,海归必须提前进行求职规划,快速适应规则,积极备战,积极调整心态,提升实力,才能在最佳求职时期,把握住应届生身份,达到最优求职效果。在困难与危机的背后,实则也充满机遇。如何让群体数量逐年增长的海归人群“学有所用,心有所依”,这不仅只是海归们自己要解决的难题,更是当前就业机构、雇主企业和全社会需要共同攻克的新难题。本文来源: 金色财经 / 作者:解读区块链

黄头发

海归硕士求职半年无果,疫情下的874万应届生,可太难了……

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这档节目了,它就是《你怎么这么好看》,自称是一档治愈系生活真人秀节目。节目大概流程是,由常驻明星嘉宾到素人家里,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改造”素人的生活。继上次改造博士被吐槽后,本期素人嘉宾是一位在某音上小有名气的法国留学生阿骨打。法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毕业,因为回国不适应,毕业几个月找不到工作,逐渐对自己丧失信心,不知道未来求职方向,简直是大部分应届生的缩影。毕业=失业, 海归硕士求职屡次受挫在最新的一期节目中,女主人公阿骨打是一位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土木工程硕士,和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阿骨打的求职路一点不顺利:10月份毕业回国后,投递了很多简历,依旧找不到工作。感觉自己在法国学的东西,回国找工作时发现很多用不上,甚至很多东西自己都不会。当初本来就是因为逃避进入社会工作而选择留学的她,突然之间被时间推着不得不进入社会,最后发现依旧是求职不顺利,整个人也越发不自信。第五期的改造者阿骨打,法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毕业,因为回国不适应,找工作总是失败,导致没有自信。虽然这位小姐姐的遭遇让人同情,但是我想说:像阿骨打这样的应届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缺少对人生的规划。    首先,她上节目的目的就不纯。改造团依旧从外貌和穿着打扮上改造阿骨打,把她打造成一个“精致”的职场精英。安排人力专家进行面试培训。公平的说,这次改造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节目的后半段却有了反转。阿骨打其实想要去非洲工作,怕父母不同意,一直很犹豫。这件事,让这场改造变成了大型尴尬秀。阿骨打的问题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想去非洲。结果节目组安排阿骨打和父亲来了一次对谈。果不其然,父亲同意了阿骨打的想法,表示全力支持。改造团同样也感动的流下了眼泪。看到这些,真的有些无语,我觉得节目组压根没有慎重考虑过阿骨打上节目的诉求是什么。她希望可以去看看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遗憾自己没有陪在父母的身边,感觉有点对不起父母。说白了,节目组压根没看到阿骨打的根源问题,而是自顾自嗨,改造最表面的那一层,自我感动而已。疫情下的874万应届生,才是真正的地狱难度2020年应届毕业生874万,加上留学归国的53万人次加上2019年未就业的往届生200余万,2020年求职总人数将达1120万!除了求职人数突破新高,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选择缩招和闭招,企业提供岗相比往年大幅度减少。有资料显示应届生新增岗位规模同比降幅49%,百人以下小微企业的应届生需求同比降幅达到60%。就连近两年应届生关注度最高的五大行业: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专业服务和消费品行业,新增应届生岗位平均降幅达到35.7%。除此之外,那些可以提供实习证明的实习岗位也大幅度减少。尽管部分企业提出来线上面试的招聘方式,但是据部分HR透露,视频面试意味着难度更大,门槛也会相应提高。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像阿骨打这样毫无准备又缺少人生规划的人,在求职路上只能充当炮灰。疫情之下,应届生该如何准备求职?01对找工作,应该有个初步的规划。首先根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确定求职的行业和岗位。可以通过招聘网站了解现在企业的招聘要求,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岗位。认真制作简历,梳理一下大学四年的经历,尤其是一些实习经历、校园经历、项目经历,回顾一下当时自己具体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写好简历之后,要勇敢的去投递和面试。在简历投递和面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修改简历。02精准定位,不断积蓄势能要尽早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找到一份高含金量的实习,然后在某一细分领域持续学习并不断深耕,形成自己在某一细分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你下定决心要去券商,那你必须要尽早确定下来,要想在找工作时更胜一筹,那就提前考取FRM等金融行业类证书。举个例子,秋招时,同样面试四大,别人可能在大学考取了ACCA,有相关实习经验,在财会领域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见解,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个时候你怎么跟别人竞争?如果你没有名校背景,学历也没那么的高,只有早点确定方向,精准定位,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实习并不断深耕下去,为自己积蓄势能。所以,一开始便想好自己的人生定位,想清楚未来5年、10年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聚焦目标,不断精进,这样,才可能在职场之路上走得更快,也更安全。03持续学习,筑牢职场之基这个世界变化的时候,从来不会为谁停留。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只能出局。所以,永远不要觉得维持现状就好,要有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彭于晏每拍一部戏,就会学会一个新技能。为了拍《海豚爱上猫》,饰演好剧中一名海豚训练师,他去考了海豚训练师证书,并出版了一本《彭于晏的海豚日记》;为拍《破风》,他几乎骑遍了香港所有的山,总共累计骑了长达11万多公里,还考取了赛车手证……谈到这件事情时,他也直言不讳:“我就是没有才华,所以才用命拼。我不怕吃苦,就怕学不到东西。”TVB演员陈键锋在爆红的时候,依然坚持学习考证,考了一百多个证件。学历,代表你的过去;能力,代表你的现在;学习能力,代表你的将来。04学会投资自己这里说的投资自己,不是物质上的投资,而是在技能和专业知识上增强竞争力。比如,争取早日考下一些专业资格证书,并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价值升级。随时保持着学习力和竞争力的人,“最难就业季”可以不难。这场求职大战已经拉开序幕,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