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33岁海归博士就业,面对互联网工作年薪40万,选择去高校当老师若弃名利

33岁海归博士就业,面对互联网工作年薪40万,选择去高校当老师

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开始从校园走上就业之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学历”成为每个找工作的大学生必然会经历的“门槛”,羡慕只有硕士生、博士生才能应聘的高新岗位。其实,当人们羡慕硕士生、博士生的时候,他们找工作也会忧心忡忡。因为我们国家的学制普遍较长,一般情况,博士毕业时年龄往往超过30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出于人才可塑性等方面的考虑,32岁以上的博士应聘成功的几率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对于博士本身而言,前期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读书上,毕业后对于就业岗位必然有一定要求。用人单位和博士供求双方因素掺和之后,造成一些博士找工作也十分纠结。前不久,在某知名资讯平台的职场问答中就看到一位33岁海归博士,在“互联网行业就职”和“高校老师”两份工作面前异常踌躇,于是,便把忧虑发到网上寻求帮助。海归博士在网易拿到了一年40万薪资的工作,另外又有一份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年薪25万的老师的职位。对于普通人来说,两份工作薪资相差15万之多,自然选择加入网易。然而,没想到职场大家给出的建议让人大跌眼镜,几乎一面倒的支持海归博士去高校当老师。综合建议内容,可以发现为什么人们都不支持海归博士去互联网公司工作。首先,互联网行业确实容易出现高薪工作,年薪三五十万的硕士生、博士生抓抓一大把。但是,同样受到苛责的是互联网从业者的超长工作时间,加班到凌晨几乎变成家常便饭。反观大学老师,在工作和休息上明细具备优势,除去日常节假日外,寒暑假的带薪假期也是很多其他职业者羡慕不已的地方。其次,就是海归博士的年龄问题。互联网行业对于从业者的年龄十分关注,因为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因此,对于30岁以上的求职者都会慎重考虑。33岁的海归博士如果选择进入网易,那么后续必然会面临年轻人的挑战,岗位稳定性存在风险。而高校老师则不同,33岁的年龄在高校老师之中尚处青年教师阶段,属于高校着重培养的骨干力量范畴之内,未来发展值得期待。况且高校还开出25万的薪资,这在相同水平的条件下已属顶薪存在。对比之下,高校老师确实完胜互联网职位,那么,此份工作意向是否值得所有博士就业参考?这却不一定。因为,目前国内高校编制已经趋于饱和,尤其是越好的高校,招聘门槛更高。这位海归博士之所以能够拿下南理工老师的职位,也和目前国内大学青睐“留学博士”有很大关系,换作土生土长的“土鳖博士”,那可不容易。还有一点原因就是目前高校宁愿留用自己的学生做老师,也很少招聘外来的老师。因此,传统观念中“名校博士留在本校当老师不容易,去其他高校做老师总可以”的想法已经成为过去式。所以,博士找工作,高校不再是就业避风港。不仅如此,目前,企业已经从以往“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盲目冲动中趋于理智,这可以从一些大型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中的人才结构透视一二,譬如华为、中兴、腾讯等企业,他们更喜欢招聘本科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高科技应用研发不需要设计很深的基础理论,而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几乎都是以研究为导向,企业对此类模式培养出的博士并不感兴趣。话落至此,我们发现似乎博士找工作竟然还没本科生好找。实情当然不是这样,毕业于知名高校的博士依旧可以找到一份让人高山仰止的工作。本文只是想告诉大家追求高学历没有错,但是不要盲目的考研读博,应有自己的追求、目的和职业规划。单纯为了逃避就业竞争去读博,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状况依旧会毫无变化。尤其对女性而言,读博一定要慎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单位,对于女博士往往不是那么钟爱,即便条件比男博士高,用人单位也更倾向于男博士。

刘巧儿

湖州师范学院招聘博士教授海归,安家费房补100万+硕士点+编制

在波光粼粼的太湖南岸,有一所安静漂亮的高校——湖州师范学院,这所大学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学校正在筹备改名成湖州师范大学,急需各类高层次人才加盟。学校位于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湖州市。湖州邻近长三角核心城市,交通发达,乘高铁到杭州20分钟,到上海30分钟,到南京50分钟。湖州房价1.2万元左右,易于购房安家。一、人才待遇湖州师范学院按照人才类别兑现待遇。购房补贴由学校和湖州市共同支付,比如优秀博士(E1)学校支付购房补贴40-70万元,湖州市额外再给35万元,另有4万元的安家费。上述购房补贴和安家费是税前的。前三年,博士每月可得副高津贴和“浙北英才”津贴各1000元。博士到手年收入12-20万,公积金4万。二、人才类别(仅列出C类及以下)学科方向负责人(C类)1.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能够胜任本学科核心课程和前沿课程的讲授任务。2.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国外一流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优先。3.近五年内,人文社科类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或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项或省部级项目2项,自然科学类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不包括主任基金、专项基金、青年基金、执行期1年的面上小额资助)或主持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且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以上1项(第一完成人)。4.近五年内,人文社科类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级学术期刊论文和一级出版社专著等高水平代表作3篇(部),其中权威级学术期刊不少于1篇(外语、艺术类等部分专业人才一级期刊不少于1篇);或权威级学术期刊2篇;自然科学类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级学术期刊论文等高水平代表作4篇,其中SCI一区期刊和TOP期刊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或SCI二区不少于2篇;或SCI一区和TOP期刊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也可分别提供近五年内的3和4篇(部)高水平的第一作者代表作,经校外专家鉴定后认为达到学科方向负责人(C类)水平者。5.如应聘者为海外学者,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可申请学科方向负责人(C类):(1)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连续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应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连续3年以上;(2)近五年内,人文社科类发表SCI/EI /SSCI/ A&HCI收录和一级期刊的学术论文等高水平代表作4篇(其中SSCI/ A&HCI收录不少于2篇);自然科学类发表SCI二区以上期刊论文不少于4篇(其中SCI一区和TOP期刊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学术骨干(D类)1.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能够胜任本学科核心课程和前沿课程的讲授任务。2.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国外一流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优先。3.近五年内,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以上;或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且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排名前二)。4. 近五年内,人文社科类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级学术期刊论文和一级出版社专著等高水平代表作2篇(部),其中外语、艺术等部分专业的人才可为1篇(部);或权威级学术期刊论文1篇;或CSSCI来源期刊、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5篇;自然科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或一级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等高水平代表作3篇,其中SCI一区和TOP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或SCI二区期刊论文不少于2篇。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也可分别提供近五年内的2和3篇(部)高水平的第一作者代表作,经校外专家鉴定后认为达到学科方向负责人(D类)水平者。5.如应聘者为海外学者,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可申请学术骨干(D类):(1)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连续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应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连续3年以上;(2)近五年内,人文社科类发表SCI/EI /SSCI/ A&HCI和一级期刊的学术论文等高水平代表作3篇(其中SSCI/ A&HCI收录不少于1篇);自然科学类发表SCI二区期刊论文不少于4篇(SCI一区或TOP期刊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优秀博士(E类)E1类: 海内外优秀博士1.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能够胜任本学科核心课程的讲授任务。2.具有博士学位,国外一流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优先。3.近3年内,人文社科类发表CSSCI来源期刊、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等高水平代表作2篇,或一级期刊1篇或一级出版社学术专著1部;自然科学类发表SCI等一级期刊学术论文2篇或 SCI一区1篇或TOP期刊1篇。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也可提供近五年内的1-2篇(部)高水平的第一作者代表作,经校外专家鉴定后认为达到海内外优秀博士(E1类)水平者。E2类:特殊学科的优秀博士1.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能够胜任本学科核心课程的讲授任务。2.具有特殊学科、专业(艺术学、体育学、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护理学、会计学、旅游管理、思政课、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符合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师资缺口大、国内相应博士点少或因就业需求市场旺盛造成引进难度大的学科、专业)的博士学位,国外一流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优先。E3类:博士研究生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能够胜任本学科核心课程的讲授任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过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发表过本学科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具备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能力。有特殊业绩,经学校认可,A-E类人才均可不受上述条件限制,首聘期内目标任务根据实际另行约定。特殊学科人才的引进条件可适当降低。由文件可以看到,E1类门槛尚可,面向应届优秀博士,D类面向副教授,而C类面向的是教授。三、招聘岗位教师招聘142-198人,学科带头人招聘84-113人。详细岗位信息参见学校官网。四、总结如果你是博士或具有高级职称(副高、正高)或是海归博士,就可得到较高的待遇。但不论哪一类人才,对于论文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虽然国家说了不唯论文,但是找工作还是看论文啊!想了解更多高校招聘?请关注我——奔跑的青椒

佐仓

海归博士入职腾讯月薪6万,却后悔回中国工作!网友当场回怼

今天,在互联网职场社区,一名美国TOP20大学毕业的海归博士,去年毕业之后回国工作(中国),应聘进入了腾讯,主要负责算法,每个月工资是60K。但是他却抱怨说,工资才6万,只给配了点股,感觉非常憋屈。而且他还说,后悔回国(中国)工作。网友评论截图月薪6万,光基本工资一年就能赚72万,还不算股票。即便是换成美元,也是10万美元。小编去找了一份去年美国加州(包括湾区和旧金山地区)的互联网行业程序员平均年薪。0-4年的应届生平均年薪为13万美元,5-9年的平均年薪为14万美元。小创业公司的年薪更低,基本上是10万美元。也就是说,这名海归博士的年薪拿到美国湾区去,也能算平均水平。而且中国房价、生活成本更低,72万工资比美国的性价比高很多,因为13万美元,在美国就相当于13万元而已。不知道为何这名博士后悔回国工作。网友评论截图楼主的这一段话也引起了网友的不满。腾讯公司的员工说:“首先,但凡是你能够在美国找到flag research的岗位,你肯定不会回国的,不就是进不去这样的岗位才回国的?明显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来到鹅厂(腾讯)工作。有实力的美国博士完全可以在美国入职中国公司的美国分部,然后一直在国内出差。拿到手的钱还会多一截。其次,不管你是什么学历,应届生给70万已经非常不错,同样是博士,同样做算法,我工资才20K而已。而且你还有配股。”国内的72万已经相当于美国的300万年薪了,估计他在美国拿不到300万的年薪。网友评论截图也有不少腾讯员工说楼主是在吹牛,因为基本年薪72万,在腾讯至少已经是3.3级别了。T3.3在腾讯属于总监级别,再上面只有T4专家级了。网友说:“到手60多k,税前年薪起码200万人民币,按照购买力来说对标湾区60-70万刀的offer不过分吧。还是说你是业界知名大牛,在湾区能拿100万刀的?”不少网友直接回怼:“走吧,别给大家丢脸了。”对于美国海归博士抱怨工资低,后悔回国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

复于不惑

作为海归博士,我想说说待遇问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冯川】“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指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我国高校人材培养体制中的通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为什么关于“海归”的讨论会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什么近十几年来,对“海归派”的质疑之声不断?“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相比,到底还是否存在优势?在待遇方面,优秀的本土人才与海归博士应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名曾经留学日本的文科海归博士,笔者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博士毕业(资料图/清华大学官网)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归派”据笔者所知,在日本社会是不存在对应中文“海归”的专有名词的。在薪资水平上,从欧美拿到学位回到日本的归国群体,也并不会享受到与本土毕业生的差别待遇。“海归博士”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社会标记出来,反映出这一群体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意义。“海归博士”如今成为一个热门的公共话题,这一现象本身也反映出中国独特的社会心态。笔者试图将“海归博士”扩大到“海归派”这个所指范围更大的概念上开始我们的讨论。校园招聘热衷于“海归身份”,而不少批评者则称其“崇洋媚外”。这场“海归派肯定论”与“海归派否定论”的“土洋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至今仍未有效弥合的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意识在当下的投射,其历史根源可以直接上溯至对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曾国藩的历史评价问题的讨论。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具体展开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谱系及其流变的历史梳理,只根据所持观点和立场,将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意识归纳为“洋务运动否定论”与“洋务运动肯定论”之间的分裂。其中,持否定论者认为,洋务运动选择的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道路,阻碍民族资本的成长,其本质不过是“买办”。在他们看来,由被支配阶级领导的阶级斗争,以及由农民战争推进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基本历史线索,就是与革命相联系的群众斗争。在研究领域,中国的研究者也应该用又红又专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不是拜倒在西方理论或研究成果的话语霸权之下。顺着这个逻辑下去,他们反对出国留学,因为留学在他们看来是没有意义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洋务运动否定论”甚嚣尘上,此时的中国也较长时期地中断了留学生的海外派遣。与上述持否定论者不同,持肯定论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力量。他们将由被支配阶级和支配阶级共同参与的生产斗争所引起的“生产力”的上升,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定义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指出农民战争和“土”的革命只起到了对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在研究领域,他们提倡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甚至是价值观和思考范式。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展开了对洋务运动的再评价,“洋务运动肯定论”直接转化为“海归派肯定论”。从1978年开始直至80年代中期,为了缩小与欧美诸国的经济差距、培养高等人材,中国重新实施了留学生的大量派遣政策,现代中国的第一波留学潮随之兴起。1978年12月2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专门接见52名留美人员(资料图)这一时期的留学,基本属于国费留学。只有通过了严格选拔考试的学生精英,才能获得留学资格。这些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后,在国家安排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波留学潮。此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成绩优秀的学生已经有可能获得海外的奖学金。于是,充分利用海外奖学金、努力在海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自费留学生开始涌现。这些留学生将最尖端的技术带回国内,在国内的劳动市场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获得了超出一般市场价位的高报酬。至此,“海归”成为了高学力、高收入的精英阶层的代名词,然而交织在其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历史记忆并未褪去。学成归国者,既承载着国人对海外生活的好奇、对摆脱社会治理困境的追寻、对改变现状的盼望,同时也裹挟着国人对被国外势力和思想观念支配的恐惧、不安和提防,这正是中国社会一百年来“救亡图存”的话语与“现代化”的话语相互争战的延续。中国一方面承认自身“现代化”不够,一方面又强调民族的自尊、自信与自豪。两重话语的张力和冲突,赋予了留学生和学成归国者特殊的政治和历史意涵,并为他们贴上了“海归派”这样的标签。二、“海归派否定论”为何抬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型以及“海归派”为国家建设做出的实实在在的业绩,“海归派否定论”一度退后。由于国家减少了对海外留学的条件限制,第三波留学潮从2000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然而近十几年来,社会不断出现对“海归派”的质疑声。“海归派否定论”的抬头,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海归派”不再等同于高学力。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般家庭的收入上升。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孩子的海外留学也不再遥不可及,留学大众化的趋势更加显著。不少因学力不足而无法升入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凭借父母的财力而到国外大学留学。同时,许多海外教育机构为了获得学生而降低入学门槛。这些都使留学生的数量在增加的同时,总体质量更加参差不齐。又由于欧美等国经济的不景气,选择回国的留学生急剧增加。由于他们在留学期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律,并没有获得太多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回国后就只能成为无法如愿找到工作的“海待”。资料图:视觉中国其二,“海归派”从校门到校门的情况增多。第三波留学潮特征,除了大众化之外,就是年轻化倾向,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海外大学的留学生激增。不同于经历过“上山下乡”、对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富有经验质感的把握的老一辈“海归派”,第三波留学潮中的留学生在没有深入体验和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就离开了中国。对于在留学期间选择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中国学生而言,由于尚未形成基于中国经验的问题意识和对研究课题的妥当性进行专业判断的主体性,他们的研究很容易进入基于国外社会基础的议题设定中去,因而研究的课题本身有可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其三,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和日渐成熟。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达,以及国际交流机会的多样化,使得本土学生与留学生在知识量、视野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留学生的优越性越来越低。其四,“海归派”并不等同于高业绩。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据笔者的经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式倾向于不轻易下简单的结论,特别看重论证根据的明确性,以及论证过程的严密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日本研究者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查,查阅详细的资料,投入大量的时间完成一篇论文,但结论有时会很暧昧,让读者不太清楚作者究竟想说什么。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则更加重视指明结论,更重视研究的结果而非组织严密论证的过程,也更重视发表的数量。由于对待研究时注重的侧面不同,研究成果的产出效率自然存在差别。在就职方面,与留学生相比,熟知中国国内市场行情和就职生态的本土学生也表现出优势。如果按照业绩主义的学术评价标准,“海归派”往往不如积极投稿、瞄准在名门高校就职机会的本土派,而业绩不足则会被直接转换为“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这样的评价。资料图:视觉中国不过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学生培养模式,并且卓有成效。在人文社科领域,就有高校老师引导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进行跨学科的大量经典阅读训练,通过读书检查汇报会调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体性;在硕士或博士阶段,让学生通过大量集体调查扎根中国经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如今,他们已经形成在中国基层治理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和辐射性影响的研究梯队。专业基础扎实,最贴近中国经验的复杂性,可以充分发挥“母语优势”(母语思维最优论),在生计方面没有顾虑,这些都是本土博士相较于“海归派”所具有的优势。如果说曾经的“海归派肯定论”和“海归派否定论”都是以海外留学者能够扎实地掌握外国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为前提,即共同承认海外留学者的实力的话,重新抬头的“海归派否定论”则在否定的理由中加入了并非基于“救亡图存和革命传统”的新项目,即“实力不足”。这是因为不少“海归派肯定论”者对新一代的“海归派”无法引领中国更加现代化、研究业绩更加突出而感到失望,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本土高校在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乃至世界排名上的迅速崛起,于是最终加入了“海归派否定论”者的行列。三、“海归博士”的海外学习经验“海归派否定论”的抬头和对新一代“海归派”的质疑和批判,是否意味着“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相比毫无优势呢?也不尽然。以笔者在日本的留学经验,“海归博士”并不等同于新一代“海归派”。首先,大多数海归博士仍然意味着高学力。他们要最终取得博士学位,需要比本土博士经历更多的意志考验。真正欠缺研究能力的“海归派”是不会选择继续在海外读博的,他们也没有能力拿到博士学位成为“海归博士”。在日本,由于拿到博士学位对于提升就职后的薪金水平没有太大帮助,相反还使自己的就业面更加狭窄,只有真正以学术为志业的极少数学生才会选择进入博士课程。就人文社科专业而言,因本科是日语专业而缺乏社科专业基础训练的留学生一般也不会选择读博。而像笔者这样本科非日语专业的留学生,虽然也算作“海归博士”,其实也得益于在国内已经接受过的一定程度的理论阅读和经验训练。在本土高校完成基础训练,形成了基于本土社会经验的立场和问题意识之后,再到海外留学读博的群体,在研究选题和文献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保持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他们有尽量避免脱离本土经验的意识,且在日本经验的冲击和回答日本人的提问中,不断对比、反思和观照本土经验。一旦进入博士阶段,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经验调查、分析文献资料,不断推敲和完善自己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过程。笔者最终花费5年在日本拿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前后共进行了5次答辩,每一次答辩后都需要根据评审老师的意见进行仔细的修改。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沉着坚韧的意志,以及对于学术的真正热爱,才能顶着年龄增大、恋爱成家等诸多压力,走完这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因此,海归博士虽然在业绩上与本土博士相比也许暂时显得“普通”,但成为海归博士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足够努力。其次,海归博士有其独特的经历体验。大部分自费留学的海归博士在留学期间除了凭借研究计划申请奖学金之外,考虑到家里的经济压力,还需要做兼职的工作,比如进入一些大学入学考试的辅导机构担当讲师。一些发放奖学金的财团会为留学生组织与日本社会和文化接触的活动。通过兼职,海归博士在留学期间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态、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获得从文本信息中无法感受的认知体验。笔者兼职医疗翻译讲座(图/作者提供)同时,由于兼职分散了他们的研究时间,他们就需要更强的自律能力、时间支配能力、计划统筹能力和情绪调整能力,才能完成研究任务。当然也有一些博士留学生,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兼职,而最终偏离了学术研究,导致不能毕业,或放弃毕业而进入所兼职的机构工作。这也从侧面说明,海归博士本身一定同时具备了兼职中培养的教学、社交等能力,以及对时间、计划和情绪的调控能力。而只要海归博士善于转化,这些留学体验和各种能力,都能够服务于驾驭在国内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三,海归博士一定熟练掌握了至少一门外语。海归博士一定在语言习得上投入了比本土博士更多的时间,对外语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深入。对外语的熟练掌握,一方面让他们能够为国内的研究领域译介更多海外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吸收到自己的思考和研究里,另一方面也让海归博士具备了对比和统合不同思维角度的能力。语言本身就是思维,就是逻辑,就是反映人如何对作为认知对象的事物进行分类、如何组织和结构化自己的想法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规则和逻辑形式,比如印欧语系的语言重演绎和分析,东方的语言重归纳和综合,日语对客观的“状态”(state)更加敏感,而英语对事物的发生时态和过程的结果(consequence)更加在意。说不同的语言的人,即使是看待同样一件事物,他们的视角、思维的组织方式必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海归博士的思维结构就更加开放和多元。第四,海归博士多多少少从其导师那里学习到了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做研究的虚心、专心、平心、恒心。在笔者印象中,日本大部分学者治学能够做到无欲立己心、无求速效心、无好高心、无外务心、无存惊世骇俗心、无务杜撰穿凿心。与中国社会整体浮躁、争胜、急功近利的氛围相比,海归博士在治学精神上会受到海外学界的影响。与具体的知识和技术相比,海外博士在留学期间所习得的逻辑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对于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心态,以及学术鉴赏能力、对思考和学问本身之趣味的体察,都使海外博士不同于大多数本土博士。第五,海归博士一般都曾活动于海外的某个学术团体,建立了展开国际共同研究的人脉基础。海归博士在海外的人脉,将成为国内高校专业发展、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宝贵资源。结语如前文所述,第三波留学潮中的“海归派”虽然良莠不齐,但大多数海归博士这个群体仍然具有一些区别于本土博士的优势。而在“两会”中提交讨论的议题中,与海归博士进行比较的也并非一般的本土博士,而是“优秀本土人才”。“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的现状,反映的是“海归派肯定论”在不少招聘单位的延续。然而,“海归派肯定论”原本发源于中国在现代化程度上十分落后的时代,也以中国在现代化方面的落后为其合理性的根基。当中国本土也能培养出业绩突出、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本土人才”,甚至于与海归博士不相上下时,这并不说明海归博士的学力水平下降了,而是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使“海归派肯定论”已不再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基。正因为如此,“海归派肯定论”在不少招聘单位的延续,才显得不再合理。笔者也认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不合理的,因为成为“优秀的本土人才”同样需要付出超出普通本土博士的努力,其成就值得肯定,虽然努力的方向也许和海归博士不尽相同。但通过“海归派否定论”的思维来否定海外博士的价值,以达到批判“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这一现象的目的,笔者认为也是不甚公平妥当的。海归博士同样需要善待,需要用不同于本土博士的评价尺度来衡量海归博士的发展潜力和能力,给他们适应国内人际关系和学术生态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将能力转化为成果的机会和环境。根据以上分析,在待遇方面,优秀的本土人才一定不如海归博士的现状是不合理的。同时,若要将海归博士的待遇定位在普通本土博士的水平上,同样是不合理的。优秀本土人才和海归博士,都应当得到相应于他们的付出的较高待遇。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走向更加从容、自信、开放的国际化之后,仰视海归博士的“海归派肯定论”以及歧视海归博士的“海归派否定论”将自然失去其合理性根基。当“海归派肯定论”与“海归派否定论”的“土洋之争”消失之时,“海归”这一具有身份标出性的词汇也许也将成为历史了吧。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几且伪哉

各地燃起“引才大战” 海归博士为中西部“留人”支招

3月28日,由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第三站在沈阳举行。 王剑 摄中国各地燃起“引才大战” 海归博士为中西部“留人”支招(图)中新网南昌3月29日电 题:中国各地燃起“引才大战”海归博士为中西部“留人”支招中新网记者王剑气温回暖的三月末,中部省份江西加入全国越来越热的“引才大战”,首次汇集59家用人单位3393个高端岗位,连续3天在东北三省召开专场招聘会。据了解,3月26日到28日,由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在哈尔滨、长春、沈阳举行。本次活动共收到简历647份,其中80%为硕博学历,达成初步意向336人,可谓成果丰硕。中西部省份:组团走出去引得凤凰归华东交通大学在这次的引才活动中与多名重点学科博士“牵手成功”。该校副校长范勇认为,省级层面的专场招聘会比各单位“单打独斗”效率更高。“参与的学校比较多,来的学生数量大,招聘效果更好。”记者注意到,以往习惯“栽好梧桐树,坐等凤凰来”的中西部省份近年来纷纷转变思路,向东部地区学习,走出省际甚至跨出国门,“组团走出去,引得凤凰归”。公开资料显示,本月中旬,浙江现代服务业人才招聘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这是浙江第10次大规模组团赴港招才引智,规模创历年之最。此外,陕西省22所高校目前正在美国组团招聘人才,提供近千个专兼职和长短期工作岗位。2017年以来,中国各地招才揽贤的政策接连出台并不断升级,买房打折、租房补贴、落户降标、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引才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技处处长叶志忠看来,“江西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引进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反过来又助推了我省经济的发展。”据叶志忠介绍,2015年开始,该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数保持着20%的增速,今年预计刚性引进1000人。据了解,江西省这次东北引才活动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场招聘与网络招聘同步的方式,招聘会结束后,求职者仍然可以通过网络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叶志忠称,此次招聘会也把江西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双千计划”等重大人才政策,在各大高校广泛推介,让大家知道江西、热爱江西,愿意来江西创新创业。海归博士:中西部地区天地广阔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来”之后,“留得住、用得好”随即成为当地人才工作的又一考验。2013年,方玉明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被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江西,主要从事视觉大数据等方向的研究。3月28日,已经“扎根”江西5年的海归博士方玉明,首次转换身份,以江西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的身份,在东北大学招聘高层次人才。“这几年确实有国内东部一些重点大学伸出橄榄枝,但我都委婉谢绝。”方玉明坦诚,除去报效家乡等情感因素,校方给予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是其定下心来的主要因素。目前,方玉明已成为江西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之一,并获得2017年度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计划资助。谈及中国各地的“引才大战”,方玉明认为,各地一方面要正视人才流动,另一方面应当完善科研平台、薪酬待遇、后勤保障等机制建设。此外,也需要注重“精准引才”和“柔性引才”。“可以通过兼职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对在外的本省籍的青年才俊有针对性地加大引才力度。”与此同时,方玉明也结合自身经历,温馨提示有归国创新创业意愿的海外人才:不必拘泥于必须在东部发达地区工作,中西部地区天地广阔,亦有其差异竞争的优势。江西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刘寒松告诉记者,该省正在不断优化留住人才的政策,已在全国率先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设立江西人才服务银行,在落户、医疗保健、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完)

妒火线

博士来了、海归也来了……武汉中小学招聘吸引力增强,大学副教授主动要求教小学

硕士来了、博士来了、海归也来了……中小学教师岗位越来越受重视。楚天都市报记者从华中师大一附中光谷分校获悉,该校2018年教师招聘吸引了2000多人报名,最终有114人经过几轮考核成功突围,其中6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这批新聘老师中,有一位原是大学副教授,学校希望将她安排到初中或高中部,但她态度坚决,只教小学。楚天都市报记者 柯称 通讯员 魏忱 陈宇昕副教授主动要教小学35岁的吴迪是武汉人,本科和研究生均毕业于武汉大学,之前一直在武汉一所军校任教,并于2015年取得了副教授职称。这次华中师大一附中光谷分校招聘中,她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层层考核。当学校把合同递上前,她却提了一个令人意外地要求:只教小学语文。“我在大学教的都是人文领域的课程,但我发现,很多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人文方面还是有欠缺。可是,到了这个阶段再去培养人文情怀,说实话有些晚了。”吴迪说,她从刚上小学的女儿身上发现,小学生对人文教育接受特别快,书本知识真正能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形成,这让她萌生了去教小学的想法。“我自己从人文受益很多,就想着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教学,为人文也做一些贡献。”吴迪的爱人在光谷工作,她也是光谷快速崛起的见证人之一,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所在光谷起步的新学校。“光谷是高知聚集地,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一定会更先进,对我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吴迪说,她目前正在做教学准备工作,期待着九月开学。武大工科男立志从教“选老师不能只看学历,高学历不代表一定有高教学水平。”华师一附中光谷分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招聘考试设置了试讲和面试环节,淘汰了一些研究生,也招了不少名校本科毕业生。正在进行毕业实习的武汉大学大四学生李亨,就是通过一堂数学试讲课被看中的。“当时我刚把主要内容讲完,还没来得及结尾就被叫停了。”李亨说,一开始以为自己发挥得不好,后来专家组提了几个问题后,才说他很适合教小学。李亨不知道的是,专家组成员、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专家,给学校方面反馈的评语是:该老师好好培养,五年内必成大器。李亨介绍,他学的是水利专业,但一直向往从事教育工作,也做了很多准备,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大学期间,我做过两年的兼职家教,帮助一个学生明显提高了成绩,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后来我也在暑期去培训机构兼职过,发现当老师很有获得感。”这次该校新招聘老师中,还有多人具有海归背景。已经在该校初中部工作一年的英语老师王诗斯认为,今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归投身校园。“现在国内发展日新月异,我一回来就被移动支付的普及,和共享单车的便捷震撼了。”24岁的王诗斯高中和大学阶段都是在美国学习,她告诉记者,这几年国内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元化,给了海归老师巨大的发展空间。教育不存在大材小用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老师愿意选择中小学,华师一附中光谷分校的招聘结果并非个案。11日刚刚结束报名的武汉事业单位招考中,报考教育类岗位的就有大面积的硕士研究生。武汉市教育局透露,2015年,该市中小学、幼儿园新进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19.09%;2017年,这一数字提升至22.45%。2017年,该市示范性学校共招聘122名教师,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达到76%。该局相关负责人同时强调,教师招考中,只要求满足最低学历要求,更高的学历只是参考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博士、硕士来教小学,会不会大材小用,浪费人才?这些老师会不会没有动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采访中,也有家长提出了担忧。“我觉得教小学一点也不简单。让一个零基础的孩子,从一笔一划开始接受学习、爱上学习,多需要技巧啊!”吴迪副教授认为,只要是全心投入教育,就不存在大材小用的说法,“认为大学老师一定比小学老师厉害,是一种偏见。教小学和教大学所要付出的心力是完全一样的。”华师一附中光谷分校相关负责人也认为,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教书育人谈不上“浪费”。学校将从职业培养、福利待遇、科研支持、成长通道方面,保障高学历教师教得好、留得住。记者了解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已于2015年在全国范围推开,明确了在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中设置正高级职称。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获得相当于大学教授的职称,这将最大限度地打通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果不乐邪

26岁“土博”成最年轻985副教授,想进高校,海归优势正在消失

前段时间,湖南大学副教授的名单里,出现了一位年仅26岁的青年教师,她叫李生曼,当时在学术圈引发了不少的话题度,一方面,是因为年轻有为,另一方面,是因为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土博士生。按照以往高校对于人才引进或者招聘的需求,“土博”的入场机会非常渺茫,尤其是国内一流的高校,比如985高校,211高校,以及现在的双一流高校,对于人才需求,经常会加上“海外经历”的要求。26岁“土博”成最年轻985副教授,想进高校,海外经历还重要吗?“海归硕士”和“本土博士”是同一个档次?不可否认的是,“海外经历”对于想进高校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镀金”的过程,很多高校为了引进海归人才,地方政府会推出很多的“人才引进”政策,在杭州的西湖区,“海归硕士”和“本土博士”是同一个档次,这让很多国内的博士生非常的不平衡。杭州西湖区的“325"计划同时,海归引进的安家费与国内人才引进的安家费也是大相径庭,海外经历对于教师职称评定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想进高校的博士生,也不得不找机会去国外“镀金”。像北大清华这些国内顶尖的高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达到了80%。不管是政策照顾,还是社会认可度,海外经历都曾是高校人才引进的敲门砖,也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本土博士“实力加冕”,偏见逐渐消除随着国内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越来越高,学科建设的优势日渐凸显,国内高校对于“土博”的态度也在逐渐改善,在海外经历备受追捧的今天,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博士”用丰硕的学术成果打破了高校的偏见,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博士的认可度也有了质的飞跃。华南农业大学修改职称评审条件就在前段时间,华南农业大学官网公布:职称评审,取消有关出国经历要求!这无疑是一种趋势,让海归不再是一种身份,让实力成为高层次人才加冕的唯一依据。博士扩招,土博的春天真的会来吗?虽然说,本土博士的社会地位在提升,但是,现在不管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扩招的趋势非常明显,这意味着博士生的数量在未来几年会大幅增长,土博的春天真的来了吗?其实,博士本身只是一个研究阶段,它不是一个“镀金石”,作为科研人员,主要是利用好读博的机会,好好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可利用资源,从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狭路相逢勇者胜,机会只会留给有充足准备的人。关于:26岁“土博”成最年轻985副教授,想进高校,海归优势正在消失,这个话题,你怎么看?

备胎侠

深圳等地学校招聘高端硕士、博士——人才不应“大材小用”!

提起深圳,大家都会想到它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但其实深圳的教育质量也是不错的。近年来,随着深圳政府的大力投入,深圳的教育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其表现在深圳大学的发展壮大、南方科技大学的建设以及各著名高校分校区的引入。但深圳的基础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深圳在这方面也有了巨大的投入。在深圳,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是来自清华北大等著名985院校,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老师是海外著名大学的海归硕士、博士。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老师的存在使得深圳的教育质量在广东与广州有了相互匹敌的能力。就拿深圳中学来说,今年深圳中学文理考生中654人达高分优先投档线,高优率98.7%,其中文科参考82人,达线78人。高优率95.1%,理科参考581人,达线576人,高优率99.1%。5人通过学科竞赛保送北大、清华,2人被清华丘成桐数学英才班预录取,10人获得北大、清华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以上各项人数均位列全省第一。其实深圳中学的耀眼成绩并非由这些老师的学历决定的,深圳中学的耀眼成绩更多来自于其无与伦比的优质生源、老师的负责与学校科学的管理。因此,我觉得清北等本科专业与教育毫无联系的学生来应聘中小学老师简直是大材小用!从老师的这个职业上来说,老师的能力并不能与其学历相挂钩。当然,其清北、海外名校的一张文凭已经说明了这个人的能力是很高的,但老师需要的是另外一种能力。老师需要的是较为广博的知识,在这一点上,许多师范类的教师并不会比那些名校毕业的教师差,当然他们对知识的深度是不如那些清北们的。老师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在这一点上,本科师范类的教师可能更加占据优势。他们就读于师范专业,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日后教学服务,而那些名校毕业的学生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并不是专门为了当老师而装备自己。而目前我国的科研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目前,我国的高端科研人数不够多,这也进一步地遏制了中国的科研发展。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数量首超美国居世界第一 ,占全球总量25.3%,但这还是不足的。《国家创新蓝皮书》指出,虽然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均产出效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仍非常稀缺。而这高端人才有许多高端人才有许多下放到基础公务员与中小学教师,这种情况对国家科研是不利的。清北、海归硕士博士们在中小学做老师应当是大材小用了,他们更应当服务于科研,在更好的地方奉献!如果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关注关注呗。

失言

海外留学硕士想进高校任教,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学历门槛是博士

曾几何时师范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定是认定自己以后会去一名中小学任教,然而大学四年结束时很多的师范生却慢慢的发生了变化,希望自己能够去大学任教,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 是因为大学四年期间见识了或者更加了解了大学老师的真实现状,于是希望自己能够进入高校任教。可是,当我们真正的花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的研读现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的标准,相信你会觉得自己能够当一名中小学教师就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因为想进入大学当老师实在是太难了,条件太多了。所有有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有的选择海外留学,那么对于海归硕士来说,当学成归来时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能够顺利的进入高校任教呢?毕竟有着海外留学的光环,似乎相对于其他竞争者有一定的优势,可事实确实几乎不可能,或者说是想多了。没错,现在是很多高校在招聘大学老师时要求具备海外留学经历,也因此会有很多的人先去海外留学然后再回来任教,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即必须是博士研究生,也就是说只有你是应届博士毕业生时才会和你谈海外留学的问题,如果你是硕士研究生,不管你是海外硕士还是国内硕士,你都不可能进入高校。而如果想顺利地进入高校,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有更大的机会:一方面,博士学历,但分普通博士和精英博士。现在高校招聘教师的基本门槛就是应聘者必须具备博士学历,只有达到这个条件时,你才有机会投递自己的简历,才有机会呗高校所录用,因此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不要忘记考博士,当然前途是你想进高校任教。同时,在众多的博士群体中也分为普通博士和精英博士,不同的划分决定着博士最后是进入985高校还是普通高校,一般精英博士都是论文科研很多,有着自己主持的项目或者是课题,这样更多的是进入985高校任教,待遇也非常的好。另一方面,海外留学经历不是必备,但却是加分项。一般来说,211高校、985高校在招聘大学教师时会在意应聘者是否有过海外留学经历,这是一个不可少的条件,但是这样的要求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高校,有的普通大学或者是211高校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也可以,所以只要你是一名博士研究生,你也就具备了进入大学任教的最根本的条件,只是最后因为每一个博士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进入的高校档次不同罢了,但海外留学经历一定是加分项。总之,海外留学硕士相当老师真的很难,或者说几乎没有希望,毕竟现在的大环境是博士学历才可以,每年很多的博士研究生都会选择去高校任教,所以如果想成为一名高校教师,那么博士学历是必备的。

荷兰人

怎么最近海归博士流行百万年薪?

以前常听前辈说想挣钱就不要读博,而现在情况似乎在发生反转,不是想挣钱就不要读博,而是想挣大钱就要读博。上个月,财大气粗的华为为8位博士应届生开出了百万的年薪,其中最高的之一,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拿到了近两百万的丰厚待遇。不仅商业公司,就连国有政府这边,也接连放大招。广东省人社厅发出公告,全球排名前200名的海外高校博士来粤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流排名QS上,世界排名200左右的英国学校在阿伯丁大学 University of Aberdeen这个位置。相比于那些动辄G5名校的硕士,这个招聘门槛是不是对博士们太友好了!诱人的优惠政策不仅仅是北、上、广、深,各个省会甚至说是重要城市都设置了海归引进的优惠政策,如果是博士的话,在海归的基础上更升一级。1.落户优惠。不少人苦心经营如何增加积分,甚至不惜假结婚以获得一张北京、上海的户口,而对海归博士而言,北京、上海的户口就像新手礼包一样,凭着身份直接领取!北、上都这样,其它地方更不一定了。2.费用补助。一些地方会提供项目资助金,如沈阳可为软件方面的海归博士提供20万资金资助。一些地方则为海归们提供生活补助,如长沙为海归博士每月直接发放四千多的生活补助,持续两年。3.相关福利。除了以上两个,每个地方都有个性化的优惠,比如个税减免、子女上学、入职岗位挑选、提供住房等。海内外博士的差别有铁定了要读博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在海外和国内博士之间做抉择。那么都是博士,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呢?1.门槛敲门砖。如果有留意高校招聘的同学,肯定能发现国内的重点大学招聘青年教师,热门学科比如金融、管理等不仅对博士学历有要求,对海外经历也有严格设定。2.学术机会。学术论坛是领域内最前沿的教授专家交流思想的地方,海外博士能够获得参加国际论坛的机会,无疑远多于国内的博士。其次是论文期刊,专业领域顶级刊物基本都是英语版本,海归博士在语言方面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要是运气够好,申到的导师可能直接是顶刊的主编,那就有更无价的潜在收益了。3.费用方面。如果没有获得全额奖学金的话,在英国的博士学费会根据专业不同而浮动很大,每年从十几万到二三十几万不等。但博士都会有科研补助,平时跟导师项目,当授课tutor都可以获得不少的报酬来补贴生活。4.生活氛围。西方人思想坦率直白,而教授学者们又操守要比一般人高,因此海外博士的生活氛围是十分舒适简单的,没有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烦恼,可以安心做自己的学术钻研。没有考试的录取门槛博士申请的门槛方面,国内与国外的标准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对成绩的要求。很多博士申请主要看学生的本科成绩,对研究生阶段的绩点、表现等占的权重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考试要求。国外博士申请准备齐全所要求的材料就行,包括成绩单、学位证、推荐信等。不需要再进行考试,这让不少专业学霸同学避免了考马克思的烦恼。三是语言要求。海外博士的语言要求相对要比硕士要求稍微高一点。雅思是比较硬的要求,6.5或者7的要求比较多,并且对小分要求也都不低。不过,在申请的材料中,经常会要求proposal,要对研究方向有热情。因此在PS、CV上就要好好做功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