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她是传媒梦工坊学员,90后哈佛女博士,向梦而生,步履不停镆铘为下

她是传媒梦工坊学员,90后哈佛女博士,向梦而生,步履不停

人物 | 戴钰 活泼爱笑的女孩,严肃专注的神经学博士,热爱学习的学霸,一个自由有趣的灵魂……戴钰身上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标签,但她却始终讨厌被定义被限制。“我会走得很远,远过这些山丘,远过这些大海,直到靠近星星。”她就是那个追星星的孩子,在自己的那片热土上耕耘的同时,不断将自己置身于广阔天地间,探寻奥秘。“我从小就对生物学很感兴趣,我觉得生命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活着’本身就让我觉得非常奇妙,所以我很想知道这一切是怎样运转的。而生物学里面和我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就是神经科学。”热爱生命,渴望探寻生命活力的美好,小小的星光在戴钰的心里被悄然点亮。继而,中学两年的失眠经历进一步激起了她对神经科学的好奇。那时戴钰在上初三,升学的压力让她陷入经常失眠的苦恼中。这种长达两年的折磨,在某种程度上坚定了她研究神经科学的目标。于是,高中毕业后,戴钰便前往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开始了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本硕学习。这段求索经历其实并不顺畅。刚到美国读大学时,她便遇到了第一个困难。当时学校为英语水平欠佳的大一新生开展了名为“Gateway Program”的一个语言项目,使得戴钰不仅要比其他同学早开学一个月,第一个学期可以修的学分还比别人少。这让从小要强而且优秀的戴钰感到有些“屈辱”。心理压力大到失去了信心,她也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真的适应在美国的生活。但骨子里不认输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戴钰。当她顺利通过这第一重考验,不仅在英语方面有了很好的提升,而且也更加明白——“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没有很突出,那么你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慢慢地,一切开始步入正轨。面对“神经科学”这样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戴钰说她在大学学习期间并没有觉得很困难,反而乐在其中。热爱让她浑身充满力量,激起了她不断探索的欲望。从大二的暑期,戴钰就开始了在各个实验室的实践学习之旅。在果蝇身上研究睡眠周期和生理节律、在大鼠身上研究学习和记忆、在小鼠身上研究认知弹性……她把每一次的研究都看做一场有趣之旅,在神经学的“迷宫”里自由自在地徜徉。在2017年至2019年的两年时间里,戴钰在马萨诸塞州贝尔蒙特的麦克林医院(McLean Hospital)的实验室工作,她与导师Elif Engin博士密切合作,研究动物的认知弹性,这是情绪控制和克服焦虑障碍的必要因素,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研究——电生理学,将电极植入小鼠大脑,记录区域电信号和单细胞数据。“在很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当中,他们都有一个很类似的症状,就是环境已经变了,但是他们的思维模式会一直保持,无法改变,行为模式也无法改变。在自闭症、精神分裂、抑郁症患者当中都有这样的症状。但是在不同的病里,可能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抑郁症患者中,他们想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负面的,即使让他感到抑郁的那个诱因已经过去了,但是已经抑郁的人他很难调整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应对问题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主题。因为当你把它的基本机理研究透彻了,它有可能用来解决很多疾病的某些方面。”这次研究经历也成了她后来申请哈佛博士学位的绝佳话题。戴钰表示,当她去面试时,这是一件特别引以为豪的事情,她可以自信地谈论整个研究过程。在布兰迪斯读书期间戴钰参与了许多与医疗有关的志愿活动,布兰迪斯全球旅志愿者、波士顿儿童医院志愿者以及布兰迪斯大学无国界服务处志愿者等,同时也是布兰迪斯急诊医疗队的成员。这些经历给了她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令她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的同时,也让她更加坚定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方向。2016年,她加入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布兰代斯大学无国界服务处,在坎普希尔村(帮助发展残疾人士的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在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里,收容了许多有精神疾病或有智力缺陷的人。他们都有了一定的年纪,但是在社会中却没有办法正常找到工作,也没有办法正常成家立业。而在这个人为创造的社区当中,他们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自己从事种植养殖,生产出来的食品,既可以保证社区里面的人食用,又可以拿出一部分卖给当地的超市、集市。此外,他们还会种一些香料、茶叶,也制造一些简单的艺术品,这些同样会被拿到市场上售卖。这会让他们在劳动与收获中觉得每天活得都很有价值。“在这样一个人为创造的社区里,这些有精神障碍的人可以有像家人一样的朋友,有生活的意义,可以受到包容,也就没有在传统意义上显得那么不正常。”这是这个社区的意义。除此之外,作为医疗志愿者前往洪都拉斯的经历,也给戴钰带来了很大的触动。这份经历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国家贫穷到极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整个国家基本上全都是那种泥泞的路,但是我们志愿者住得却很好,给我们吃的也是当地能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我们住在那里过的像天堂一样。但是从我们住的窗口往外面眺望,四周什么也没有,只有泥土。这种反差,让我觉得非常痛心。”由于没有什么公共医疗健康设施,这个国家的医疗援助基本上依赖国外志愿者的输入,然而国外的医疗志愿者每六个月才会来一批。当戴钰看见当地人用西班牙语疯狂地在说他们这段时间有多么得渴望有医疗援助时,当听见他们不停地在说着谢谢、想要分享自己的事情时,戴钰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处于孤立无援之中。“这也是我做科研的一个动力,虽然我做的东西并不能直接跟这些人相关,但是通过和病人近距离的接触,就会让我觉得一定要好好努力,因为真的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戴钰从一位在波士顿大学留学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传媒梦工坊的活动之后,很快就报名了。作为一个兴趣爱好非常广泛的人,戴钰说自己特别想在读博前去体验一些以后可能很难有机会或时间去体验的事情,也想要认识一些在各自专业以及传媒方面有才华的同学。但其实,戴钰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她想借助媒体的力量,更好地向大众传播和普及精神疾病或者是医疗健康方面的知识,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我觉得媒体的力量是非常非常大的,比起一个人,一个好的媒体平台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传播媒介很重要,不同的媒介产生的感染力也很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想要来学习一下。”在微电影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的两次比赛中,戴钰所在小组做的选题都是和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有关,且两次比赛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组拍摄的微电影讲述了由于原生家庭“苛责和贬低”的畸形教育方式,父母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孩子逐渐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故事,故事反映了紧张的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产生的影响。微电影在比赛中拿下“最佳创意”“最佳视觉”等四项大奖的同时,戴钰所在小组在创新创业大赛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戴钰说,这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和努力。拍微电影时,小组成员花额外的钱集资租更好的器材、更好的场地,关注细节,带着耐心不停地拍摄修改,一小段视频都能拍上几十遍、几十条,努力做到最好。在创新创业大赛的准备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有各擅长的部分,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位置。“大家这一份对于自己每一个作品都要做到最好的信念,非常感染我。”团结加踏实才收获了最后的成功。在整个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下,戴钰宣传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初衷得以实现。“这个主题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我觉得它是有一个必然原因的,不管是在中国也好,还是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心理健康都关系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使它受到重视,如何以更好的方式给大家提供帮助,这对很多国家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通过这些比赛让我更加确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投入一辈子去奉献的事业。”不断追梦,不断探索,在梦工坊这片造梦土地上,戴钰汲取了养分,收获了果实。她从自己所专注的领域中跳出来,从传媒的视角切入,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戴钰说,梦工坊就是一个把有梦想的人召集在一起的平台,在这里,她在努力造着自己的梦,也与更多有梦想的人相遇,碰撞出更多的美好。戴钰一直是一个兴趣爱好很广泛的人,而且她始终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我不太喜欢按照学校里的一套规则走,我完全是兴趣主导。一般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我就会主动花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我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很容易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感兴趣,但它不一定是学习的事,往往比较有趣的事,更容易吸引我的注意力。”12岁时,戴钰对日语及日本文化产生了兴趣,便开始相关学习。在大学时,她又辅修了东亚研究。此外,戴钰还曾担任布兰迪斯大学日本学生协会主席。在担任主席的一年内,戴钰带领协会成员组织了许多极具创新的大型活动,寿司之夜、鬼屋、日本艺术、日本周、日本春节……并与日本驻波士顿总领事馆合作,于2017年参与举办波士顿日本节,更好地介绍了东亚文化中的日本文化。谈及对未来的打算,戴钰表示,“我下一阶段的梦想,是做一名神经学教授,但是这还要花上至少十年的时间。我希望自己不要急躁,享受现在学习的每一步、每一天。另外还是要各方面均衡发展,能够平衡生活和工作,多多交朋友,还能抽出时间来发展自己各种各样的爱好,还是像以前一样从各个领域来关心精神健康问题,使得它更好的传播出去,以及了解一些创业公司对于该领域投资的看法等等。总之,自己还是想要保持一个宽阔的视野,全面的关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向梦而生,步履不停。正如戴钰所说:“我觉得不管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样的,有梦想这件事就非常美好,它能够让你每一天都充满动力的生活下去。希望大家不管到多少岁,都依旧有梦,依旧在坚持。”-The End-

斯坦福、哈佛大学双料博士“空降”重庆,首次露面有深意

撰文 | 蔡迩一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李波已赴重庆市政府履职。重庆证监局发布消息,9月17日上午,重庆市政府党组成员李波一行到重庆证监局调研指导工作。这一消息显示,李波已任“重庆市政府党组成员”。美国归侨、70后李波,男,汉族,1972年7月生,重庆市人,2004年6月参加工作,200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美国归侨。《财经》杂志此前披露,1989年至1992年,李波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后留学美国,相继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后任纽约达维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上述媒体指出,在美国的常春藤名校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而李波在攻读经济学博士的同时,还拿到了哈佛大学的法律博士,其勤奋和意志力可见一斑。2004年,李波以“海归”身份回国,出任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四年之后的2008年,他升任央行条法司司长,在36岁就成为正司级干部,这在央行并不多见。公开资料显示,他参与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工作,并参与了《反洗钱法》、《外汇管理条例(修订)》、《征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或修改工作。之后,李波转任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在二司经历了人民币国际化和二次汇改等重要历史关头。另外,李波还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去年擢升副部2018年8月,李波离开央行体系,当选为第十届中国侨联副主席,由此跻身副部级。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侨联是由全国归侨、侨眷组成的全国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侨联是全国性的一级人民团体,是全国政协的组成单位,各级侨联与同级工会、青年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享有同等待遇。李波赴重庆的首次露面,就是去重庆证监会调研指导工作。他提了几点内容值得关注。其一,重庆正在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在推进新时代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其二,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机遇难得,重庆市前期出台了《重庆市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行动计划(2018-2022年)》,既是工作压力,也是工作动力,需要各方进一步推动落实。其三,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的配合中国证监会、重庆证监局做好各项工作。其四,希望重庆证监局在做好监管工作的同时,对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服务重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思考。一个背景。8月6日,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邀请有资格的供应商,参与磋商《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据悉,该《方案》将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行动计划,指导未来5至10年重庆金融业发展。这意味着,重庆将打造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中心。外界分析称,李波赴重庆履职是重庆金融业的一个机遇,“重庆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有望提速,从而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资料 | 重庆证监局 新华社 人民网 《财经》杂志等

犯罪学

“女神童”蔡天西:14岁上大学,28岁被聘为哈佛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被誉为“神童”的孩子有很多,这其中蔡天西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神童”了。她四岁上一年级,14岁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22岁取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8岁被聘为哈佛大学博士生导师,30岁被聘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这样小的年龄,这样高的学术身份,确实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蔡天西197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兄弟姊妹6人,上有五个哥哥。蔡天西与父母8口人居住在仅仅16平米的房子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学习氛围却非常浓厚。蔡天西家里的墙壁上贴着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画像,蔡天西的父母不仅喜欢看书,而且从小就常给孩子们讲科学家的故事。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蔡天西的五个哥哥全都考上了大学,而且有四个哥哥都是美国名校的博士。不过,蔡天西和自己的这几个哥哥比起来,更加优秀,更富有传奇色彩。由于蔡天西从小喜欢读书,四岁上一年级的时候成绩在班里就稳居第一名。9岁上五年级参加全市数学竞赛,轻松获得一等奖。蔡天西小学毕业后直接跳过初一上了初二,两年后,当多数孩子在准备考高中的时候,蔡天西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预备班录取。蔡天西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导师的建议下赴美国深造。一开始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系深造,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别人四年才能学完的课程。接着蔡天西转入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统计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蔡天西不仅两年时间完成了多数人四年才能完成的学业,而且获得了该系最高全额奖学金以及该专业最高奖罗伯特里得奖。据说,蔡天西在哈佛的第二年写了一篇论文,她的导师看了之后直接告诉她:“你不用再读博士了,你实在太优秀了,你可以直接毕业了。”蔡天西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被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研究所聘为教授。哈佛大学得知后,坚持让她回哈佛大学任教,并聘她为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副教授,当时蔡天西只有26岁,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教授。两年之后,年仅28岁的蔡天西被美国哈佛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又过了两年,年仅30岁的蔡天西被哈佛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回顾蔡天西的传奇经历,当然是和她的良好天赋分不开的。但是,她从小家庭中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父母对她进行的学前早教,对她的帮助无疑也是不可忽视的。

艳阳天

北大硕士,哈佛耶鲁双博士,妻子34岁获主持人大赛冠军,却遭质疑

国家要想强大,人才是比较关键的,近些年来中国也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但是其中一部分在去到国外深造后选择了留在外国工作生活,同时也有一些人才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许传玺就属于是这样的一个人。许传玺的求学之路可以说是堪称传奇,因为从大学开始所就读的学校基本上都是顶级学校,他1965年出生于山东日照,本科就读于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所学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继续留在北大读研,只是将专业换成了国际政治与国际组织。北大硕士毕业后的他没有停下继续深造的脚步,接着去到了耶鲁大学攻读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博士研究生,而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他读完耶鲁后又去哈佛攻读法学专业的博士,真的是太过优秀。在他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收到了美国向他抛出的橄榄枝,希望能够留住这位顶尖的人才,但是让国人感动的是在他取得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双博士学位后,放弃在美国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回国以后他进入到中国政法大学,很快创建了以中美比较法学为重点、为中国法律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中美法学院,并且建立了该学科在中国的第一个硕士点和博士点,同时也培养了许多法律相关的人才。他还于2004年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成为该院院士中第一位中国内地学者,也在2007年12月当选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还获得了其他很多具有含金量的大奖。不论是在求学的道路上,还是在之后的职业当中,许传玺都是极其优秀的,把同龄的人甩得很远,像是开挂一样的人生。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样一位高学历的海归博士,其妻子应该也同样是学术能力很强的科研人才,但是并非如大家所想的那样。但是他的妻子也同样是一位相当优秀的女子,不仅颜值在线,还很有才,完全配得上“才貌双全”这四个字,她就是主持人蔡紫。有的人可能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是提到央视主持人大赛应该有不少人是能够想起来的,没错,她就是最近播出的央视主持人大赛中夺得文艺冠军的那个蔡紫。蔡紫现如今已经34岁,当了妈妈,而她也是一位优秀的女主持人。她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本科也是这所大学毕业的,曾在2008年大四实习的时候跟随重庆电视台去到汶川灾区现场进行采访。在毕业后不久就担任北京电视台多档节目的主持人,而此次获得央视主持人大赛的冠军却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主要是因为她已经34岁了,有着很丰富的主持经验,对于技巧的把控很到位,而其他的参赛人员普遍在25岁左右。其实蔡紫也曾有过失败的经历,早先在就读大学的时候就参加过这档节目,当时止步于半决赛,她也曾失落过,但是现如今获得了大赛冠军,就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努力换来的。所以不必去质疑他人,而应该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面。对于许传玺和其妻子蔡紫,你怎么看呢?

高举爱

哈佛大学博士,985大学副教授应聘街道办,网友:这也太浪费了

清华、北大、中科大毕业应该做什么?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最近深圳某街道办发了一则任职通知。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位副主任的这位履历亮瞎了啊。她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这在国内是绝不逊于北大、清华的存在;又去哈佛大学读了物理系博士、博士后,毕业后回国担任南大物理系副教授。物理系啊,不是语言、经管这种相对大陆的人文社科学科,跟《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同一个学科,你能想象谢尔顿去街道办当副主任吗?况且都从哈佛博士后毕业了,本应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到黑,没想到走到一半画风突变啊。果然这操作惊到一大波网友,纷纷指出:这简直就是天大的浪费!当然也有为哈佛博士辩护的,深圳这个街道办副主任可不简单,今后仕途通达,成功可期。说实话这事确实是个人选择,哈佛博士愿意去街道办也好,愿意回老家种地也罢,那是人家的个人选择。更何况深圳街道办年薪平均30万(网传副主任年薪38万),待遇也不低,生活还稳定。然而到底还是意难平,毕竟这个学历代表了中国最聪明、智商最高的一群人了,抛却学术去做基层工作至少反映了2个问题。第一、学术圈为什么留不住人?学物理,都读到博士后了,突然下定决心中途易徹只有两个可能。要么物质待遇不如意,要么个人突然发现自己科研做不下去了。前段时间清华姚班毕业,又在清华读完博士的张昆玮在谷歌干了不到两年,回山西老家一所二本高校当老师去了。他直接坦言说:自己发现不喜欢科研,晋升无望。谷歌工资是不少,但是跟北京的房价一比就绝望了。打工30年,就为一套房,中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一旦被裁员,房子都保不住,想想还是回老家吧。作为最顶尖的人才,都没办法在一个城市扎根立足。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用爱发电,怎样才能让高科技人才无后顾之忧地留下,这是一个问题。生化环材作为前沿科技,却被称为四大天坑,不就是因为待遇、前景都不行,大家用脚投票,能不报这些专业就不报这些专业了嘛。至于走一半发现自己不适合做科研,能考上清华姚班、哈佛,证明这些人从智商、教育背景上应该是适合做科研的。他们都觉得自己不适合,那别人更不适合了。到底是科研环境有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初大学把他们招进来,就是想要把他们培养成搞科研的好苗子,没想到原本以为能结个硕大的西瓜,结果种着种着结出一颗豆子。要么是这个气候环境不适合种西瓜,要么说明从种子筛选这道工序上就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通过高考向高校输送的顶级人才,又经历了本科四年的深思熟虑,选了科研道路最后却走不下去了?会不会我们的选拔方式注定只能筛选高智商的人,却并不能在学术上走很远?(比如今年大获全胜的小镇做题家们,会做题的就适合做科研吗?刷题和做科研本来就是两条路,前者需要大量重复劳动,后者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前者只要勤奋,后者还需天分)第二、教育导向太功利,定义好工作的维度太单一从学术圈往街道办走,薪水提高了,工作更安定了。从何时起,高薪和稳定成了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二维度。前段时间刚填完高考志愿,无论是身边的三姑六婆也好,网上的陌生人也罢,在提志愿意见的时候都功利得可怕。“学计算机啊,程序员年薪高,你看阿里腾讯的年薪,不香吗?”“女孩子当老师不错,稳定。”“学法律将来可以考公务员,一辈子不愁”……全社会的价值观好像只剩下高薪和稳定两条了,完全不考虑个人爱好,“含梦量”太低(梦想含量太低)。之前钟芳蓉志愿填报北大考古系的时候,就有无数网友跳出来说,妹子太傻了,考古这个专业没前途,又累又不赚钱。拜托,那是人家喜欢的专业,还要强行绑架人家削尖脑袋往高薪、安稳上面凑。知乎上有一条热搜:如何看待南开大学在津招生最高分 703 分的考生,位列天津市 143 名,最终选择了南开大学化学系?这本来又是一道个人选择题。之所以能上热搜,说明这位同学的个人选择又跟普世价值观相悖了。考分那么高理应上清北,为何想不开志愿填南开?清华和北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毕业以后基本在就业市场横着走,高薪工作和安稳的工作想怎么挑就怎么跳。想要高薪就跟阿里腾讯抛个媚眼,想要安稳考虑街道办,重点中学老师随便当。为什么要填南开呢?因为人家是真心热爱化学,担心去不到北大化学系才报了南开化学系。这是真的热爱啊!什么时候起,为了高薪,为了安稳选职业选专业,没有人多看一看,反而因为爱好选择专业,却总有“热心人”试图将人“拉回正轨”了呢?这其实是挺丧的一件事。一件事情会上热搜,正是因为少见。18岁的热血少年因为热爱选择冷门专业竟然都这么少见。人不热血枉少年,少年时期正是无惧无畏,最该谈爱好,谈理想的时期。可是看看现在的少年,有几个为了爱好而学习呢?当年那个浓眉大眼的少年,丢出斩钉截铁的八个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至今想来依然觉得很燃。可是换到现在,再有年轻人这么讲,就有点让人接不上话了。青年人不热血主要还是同从小到大接受的价值观有关系。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都太微观,数学不好补数学,语文不好补语文,哪里有问题补哪里。至于孩子将来有什么理想,不管的。就像《小欢喜》里乔英子的妈妈宋倩,整天琢磨的都是让女儿读清华,至于女儿对航天专业的热爱,在她眼里简直不值一提。渐渐地,孩子们也被高薪的价值观洗脑,不再立志当科学家、消防员、考古学家了,转而梦想起当明星、网红、或者老板。小王子里说: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可怕的是:当你向一个孩子描述玫瑰色砖盖的漂亮房子有多好看,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有鸽子……这个孩子也想象不出这房子有多好,必须对他说:这房子是市中心的学区房,三房两厅值一千万。他才会惊叫道:好漂亮的房子。别把教育变得太功利。

梦工厂

他18岁已是哈佛大学博士,你敢平静地读完他的生平吗?

要说长相,他既不风流,也不倜傥,但若论科学,他若退居第二的话,那大概只有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的世外高人才敢自称第一吧!他三岁半开始读书,七岁便开始深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他9岁上高中,不满12岁便毕业了。如果你觉得这都没什么的话,那么他18岁就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师从罗素、哈代和希尔伯特等世界顶级大师,最终还因创立了《控制论》而名扬天下。照片过后,真名揭晓,他就是《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控制论是什么?控制论(cybernetics)的诞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现代社会的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都与控制论有密切联系。总之,它非常重要就是了,作为一篇科普,这样高深的问题就不深究啦。维纳能够成功,与他的天才父亲是分不开的。这个十八岁便独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天才,最终居然凭借掌握四十多门语言的惊人本领而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维纳的父亲在维纳很小的时候便发现了维纳身上的天赋,于是有意让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便对维纳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种训练使得维纳的数学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哈佛大学大师的对维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维纳跟随罗素学习数理逻辑和数学与科学哲学,他的哲学课程和数学原理课,维纳感到很新鲜,富有启发性。罗素的讲授清晰晓畅,犹如无与伦比的杰作,给了他深刻的印象。罗素还建议维纳去阅读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文,这使维纳意识到不仅数学是重要的,还要有物理概念,这无疑极大地帮助了维纳日后创立控制论,因为控制论,正是众多学科交叉碰撞的产物。维纳在希尔伯特的指导下研究了微分方程。希尔伯特代表着20世纪初期数学的伟大传统,是维纳所遇到的唯一真正样样精通的天才数学家。他视野广阔,善于把非凡的抽象能力和对物理现实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成了维纳所向往的数学家。这些都是前奏,下面来看看维纳创立控制论的日子吧。尽管维纳非常聪明,但控制论的创立却花费了维纳几乎一生的时间,维纳1894年出生,而发表《控制论》是在1948年,1964年维纳去世。维纳能发明控制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罗森勃吕特博士领导的一个关于科学方法的讨论会,罗森勃吕特博士是当时的墨西哥国立心脏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这个讨论会每个月举行一次,参加者大都是哈佛医科学校的青年科学家(这就叫科研国际化吧)。爱因斯坦也从这样的讨论中受益在这个讨论会上,大家无拘无束的发言,就像一群孩子在就着某一个有趣话题争论一样。最后,会有来自某一领域的科学家宣读一篇关于某一科学问题的论文,宣读者必须经受一通尖锐批评的夹击,批评是善意的然而毫不客气的。这对于半通不通的思想,不充分的自我批评,过分的自信和狂妄自大真是一剂泻药,受不了的人下次再也不来了,但维纳一直都参与着这个讨论会,这使得他的视野大大的开拓了,他能够站在众多科学领域的交叉处,并最终创立控制论。欢迎关注正五边形的世界@科学(这个@在名字里没法用-_-!)

空有

梁思成为什么没有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民国时期,不论高校还是科研机构或政府部门,对于学历都比较看重。学士、硕士、博士无论在就业机会还是薪酬上都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著名的陈寅恪在欧美留学十几载,学得满腹经纶。但是清华大学在招聘国学导师时,校长还是关心他的文凭和学历。当听说没有取得学历时,立即表示不能聘用。还是梁启超和吴宓再三解说,最后才进了清华任教。当然有学历不一定有实力,无文凭不一定没水平。陈寅恪凭着自己的博学,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教授中的教授”,赢得了学校师生的敬服。1927 年,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后,又去哈佛大学学习,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在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时,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必须得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梁思成决定肄业离开哈佛,从书本走进实践。1928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国后,同赴东北大学任教,创建了建筑学系。1931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加入了近代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系统研究。1930 - 1945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营造社同事考察了全国15个省,200多个市县、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并且对其中大多数建筑进行了精细测绘。他们考察测绘的古建筑,囊括了由汉至清的许多重要遗存,在此基础上廓清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的认识,并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1946 年10 月,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耶鲁大学邀请梁思成去美国讲学, 梁思成携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和图片,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他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芒乎何之

媒体:哈佛8位医学博士后集体回国!是什么吸引他们

对很多人来说,安徽合肥的科学岛是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科学岛位于安徽合肥西郊,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别称。安徽并没有海,但之所以叫它“科学岛”,是因为岛上三面环水,绿树成荫,宛如一座岛屿。科学岛全景The island, a 2.65-square kilometer peninsula surrounded by the Dongpu Reservoir in the northwest of Hefei, Anhui province, is home to 10 research institutes, dozens of key laboratories and more than 2,400 scientists of various fields from across the world.科学岛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北角,占地2.65平方公里,科学岛周围环绕董铺水库。岛上有中科院的10个研究所,十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不同领域的2400多名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是简单的。这从岛上的生活设施就可见一斑:一个菜场,一个商店,一趟通向市内的公交车。除了通勤时间,岛上几乎见不到什么人。科学岛环境这样一个看似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却有着创造世界纪录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这背后,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八位博士后集体归国的震撼故事。他第一个回国:“之前感觉自己一直在漂”王俊峰是八位博士后中第一个回国的。2009年,王俊峰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博士后,他听朋友说,中国要建立自己的强磁场实验室。之前在美国强磁场实验室工作的他知道这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非常激动。“Nineteen Nobel Prizes have been given to research related to magnetic fields since 1913,” says Wang. “It is a key to the treasure chest of new scientific discoveries.”王俊峰说:“从1913年以来,共19项与磁场有关的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对催生新的科学发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995年到2001年,王俊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那里的磁场强度是目前世界最高水平。而科学岛的强磁场中心希望打破这一记录。王俊峰博士和强磁场中心自主研制的混合磁体装置王俊峰决定亲自回国看一看。2009年的6月17日,王俊峰参加了强磁场中心的面试。而面试他的,便是现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时任党委书记的匡光力。“Kuang is a charismatic leader,” Wang recalls of his first meeting with the director. “And he values talent.”回忆起与匡院长的第一次见面,王俊峰说:“匡院长的‘磁场’才是最强的,他非常重视人才。”当天晚上,王俊峰就打电话给妻子,他说:“我觉得这个地方很不错”。After a long talk with Kuang and a tour around the peninsula, Wang called his wife in Boston that night and told her that he wanted to work on the island.在与匡院长谈、并参观了整个科学岛之后,王俊峰给在波士顿的妻子打了电话,告诉她自己想要在岛上工作。但此时,王俊峰已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他的第二个孩子也在波士顿出生,要说再见并不容易。但一个月后,他毅然带着妻子和孩子登上回国的飞机。王俊峰一家,2007年冬于波士顿但回国之后,强磁场对人才的珍视让他踏下心来,时至今日,他对回国的场景还记忆犹新。Two colleagues from the lab picked them up at the airport in Shanghai and drove six hours to Hefei. When Wang settled down in an apartment rented for them, it was past midnight.强磁场实验室两名同事到上海的机场接站,开车6小时将王俊峰一家送到合肥。当他们把一家人安顿在强磁场为他们租的房子里时,已经过了午夜。“第二天一大早,匡书记就来家里看我们了,”王俊峰说。王俊峰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他高中就离开山西读书,后来上大学去了北京,毕业后又辗转美国多个城市求学。他说,“感觉自己一直在漂”。而在强磁场经历了付出心血的这些年后,他说,自己是一名“强磁场人”。从“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到形成学术链稳态强磁场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但王俊峰刚回来,就面临设备上的困难。刚回来的前两年,强磁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设备资源极度匮乏。2009年,刚回国的王俊峰常常四处奔走,和其他科研机构借用实验设备。强磁场中心只有一栋小平房,研究员们亲切地称之为“小红楼”。最初的强磁场中心,科研人员称之为“小红楼”不过,和听似文艺的名字相比,小红楼的科研条件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刘青松说:夏天早上,小红楼“地上全是毛毛虫”,时不时还有蜈蚣这样的毒虫出没, “一咬就是一个大包”。一开始,年轻的科研人员被蜈蚣叮咬后非常紧张,马上去医院治疗,一点不敢耽搁。但到了后来,他们不但能自己处理叮咬,甚至学会苦中作乐,把蜈蚣收集到一个瓶子里,当成实验的样本。科研人员将蜈蚣等毒虫收集起来做实验样本不过,和实验条件相比,最为紧缺的是人。单枪匹马的王俊峰需要一个团队。这时,他想到了刘青松。39岁的刘青松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刘青松博士2010年,时为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CSSA)主席的刘青松组织了哈佛学者归国访问团,带领十名有志回国的哈佛学者考察了科学岛的实验环境。如果说王俊峰回国时的强磁场中心是只有蓝图,那么刘青松回国时,强磁场中心已初现雏形。建设中的强磁场中心,2010年匡光力书记接待了刘青松一行人,而刘青松也被强磁场中心的科研前景所吸引。“We also met Kuang and he told us about his return from Germany when he was 32 to build China’s own tokamak, the nuclear fusion installation,” says Liu. “He told us that they worked on it for three years but failed. But they didn’t give up and succeeded one year later.”刘青松说:“我们也和匡院长见了面,他告诉我们,32岁那年,他从德国回来,想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核聚变装置托卡马克,其中一个装置,努力了三年却失败了,但他没有放弃,又经过一年的努力才最终干成”。这一装置就是科学岛上有名的“小太阳”——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而就在今年七月,这一装置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科学岛“小太阳”: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刘青松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当时我听了之后热血沸腾,这是创业的好地方,我要来干!”很快,刘青松就把在合肥的所见告诉了妻子刘静。Liu first told his wife, Liu Jing, who was his classmate in Nankai University in Tianjin. She was also a post-doctorate researcher on chemical biology at Harvard.刘青松首先告诉妻子刘静。他们是南开大学的本科同学,而刘静也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化学生物学研究的博士后。博士毕业的刘青松(左)和刘静,于2006年妻子刘静是北京人,当听说丈夫选择了合肥,她首先感到“非常惊讶”,后来她意识到丈夫是认真的,便也开始做回国的打算。刘静博士在实验室(左)“We were apart in different cities for half of the decade in the US, so we didn’t plan to separate again,” says Liu Jing.刘静说:“在美国,我们5年都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所以我们不打算分开了。”决定回国后,刘青松开始根据学科配置,挑选人才,组建学术链。刘静(前排左6)、刘青松(前排左7),任涛(后排左二)2009年国庆节于波士顿市政广场后来回国的张欣回忆道:“我刚到哈佛就认识青松,那天自己一个人吃饭,青松就过来和我说中文,后来很多中国学生都坐过来了,他的号召力很强。”张欣博士在强磁场中心经过他的劝说,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哈佛博士后张钠、张欣、王文超、林文楚、任涛也先后来到合肥科学岛:Liu Qingsong also tracked down his Harvard friends who were all in specialized, exciting fields: Zhang Na, an expert on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o study RNA molecules; Zhang Xin and Wang Wenchao, a couple researching cell biology; Lin Wenchu, specializing in cancer research using mouse models; and Ren Tao, focusing on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for new drugs.刘青松也找回其他几位来自哈佛不同领域的朋友:以核磁共振研究核酸分子的张钠;研究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张欣、王文超夫妇;用小鼠模型进行癌症研究的林文楚;专攻高通量筛选的任涛。随着2015年底任涛的回国,一个蛋白——细胞——动物——药物研究的学术链形成了。依托强磁场大科学装置与技术,几位科学家开展以重大疾病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而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利用好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在肿瘤诊断治疗、药物研究方面做出成绩。硬件水平也不断提升。目前强磁场的水冷磁体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混合磁体暂居世界第二,正在冲击世界第一。强磁场自主研制的混合磁体装置第一个回国的王俊峰回忆起这八年,这样说:“我们亲身参与了强磁场的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这是我们共同努力才得到的结果,我们的自信就从这里来。”“抱团”海归: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人才是有聚集效应的,”刘青松说,正如他所讲,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了他们的队伍。目前在刘青松团队70余人的科研队伍中,有海外归国背景的有25人。为了使团队力量发挥到极致,刘青松为团队制定了16字方针,就贴在每个教室的墙壁上。刘青松负责的每个实验室墙上,都贴着他制定的“十六字方针”林文楚在为他的项目招聘人才时,就有不少“海归”想要前来一试。Lin Wenchu has recruited two scientists from overseas so far, one from the US and the other from Germany. “I post the jobs online and receive applicati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ays Lin.目前,林文楚已经为团队招募到两名海归,一名从美国回来,另一名从德国回来。“我把招聘信息放到网上,收到不少世界各地的简历。”林文楚博士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少海外学子选择回国科研创业。教育部今年3月数据显示,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6年年末,共有322万人在海外完成学业,其中265万归国工作。八人中最后回国的任涛对这一点感受颇深。任涛博士“When I went abroad,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was big,” says Ren Tao, who went to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to study microbiology in 1997. “But things change graally.”1997年,任涛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学习,“那时候,中美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距,但后来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他还记得2008年奥运会时,他将开幕式的现场直播投影到会议室墙上,同中国留学生们一起观看。“后来很多老外也加入我们,他们都赞叹不已,那时候心里非常骄傲。”任涛在美国生活了18年,后来回国加入刘青松团队,主要负责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任涛负责管理的公司刘青松团队2015年依托中科院和安徽省政府的支持,成立了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因在美国积累的学术经验和咨询经验,任涛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目前,药物学研究团队已研发20余种成药性良好的新型激酶抑制剂,针对包括白血病、肺癌和淋巴瘤等癌症。有的药品即将进入临床测试。公司实验室环境而任涛把产业化的成功归功于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科学院一年前就鼓励在职人员脱产创业,并且保留科研人员身份。”说起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努力,有件事让刘青松印象深刻。2013年,美国某公司想要来买刘青松团队一个潜在的新药的发明专利,但了解情况以后,国有资产的属性却让科技公司望而却步。后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给知识成果转化的“松绑”,事情有了极大的改观。公司销售团队正在进行例会刘青松说:到了2015年,科技成果的转化权下放到了基层单位,而通过合法的知识产权的转让,这些成果就可以进入市场,作为可交易的资产。这样一来,像药物的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就可以作为市场化的资产,进行融资,为后续的药物研发提供资金保障。此外,《转化法》明确规定和保障了科研人员的收益,特别是现金收益,这对广大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这样一来,研究成果便可以更好地“落地”,解决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而随着科研的进展,科学家们也调整研究的方向和进度,使之更好地适应国情。刘青松说,张欣回国前并不是做磁场生物学的,研究磁场生物学未必能发很好的文章,可社会上对磁场安全问题却很关注。本着科研“落地”的目标,他们的研究成果力求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时值深夜,刘青松有时还接到病人咨询他们研究药物的电话。刘青松博士深夜接到患者电话谈到回国,刘青松说:“中国对人才的重视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八位科学家都是通过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引进的,在和王文超一起接受采访时,张欣说:“没有百人计划,我们可能也不会回来。”赤子之情:难以割舍的爱国情结在2001年去印第安纳大学求学之前,张欣和王文超夫妇就结婚了。博士毕业后,两人来到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Working at Harvard, my path was more or less set,” says Wang. “But back in China, I saw more possibilities.”如果留在哈佛,我的发展路径多少是固定的,但回国之后,我发现了更多可能性。除此之外,两人更担心的是孩子对祖国失去认同感。张欣、王文超和女儿在美国印第安纳州At an “International Day” event at their daughter’s school, students were asked to hold their national flags, but Zhang found that her daughter could not identify China’s red, five-starred flag. And she spoke to her daughter in Chinese at home, the girl would always reply in English.在女儿学校的“国际日”活动中,学校让学生拿自己国家的国旗,但张欣发现,孩子并不认识中国的五星红旗。她在家和女儿说中文,女儿也用英文回答。“现在女儿的中文进步不少,而且还会背不少古诗,”张欣说。1996年,张钠到美国杨百翰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赴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读博士。张钠在美国大选期间,张钠经常和美国学生就中国事务进行辩论:“Presidential nominees always fight for votes by raising unfair arguments about China, so I had to speak up for my country,” says Zhang Na.总统参选人总为争取选票发表一些不利于中国的言论,我必须得为自己的国家说话。“For that reason, I always read news about China online. So when I argued, I argued with facts and evidence.”正是因为如此,我经常上网看中国相关的新闻,这样辩论的时候才能有理有据。除了科研,博士后们也是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张钠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 将来都超过我。”听他的学生说,张老师对科研非常上心,甚至有时过年 都不回家,而是母亲到合肥的家里看他。张钠每周都会固定给学生开组会走出国门,他们的爱国之心却愈发赤诚。集体回国,他们把科研做在祖国的大地上。8位博士后都不是安徽人,却都在安徽安了家,过着柴米油盐的简单生活。任涛还记得,刚回合肥那天,他买了合肥的公交卡,决定要踏下心来,做个“新合肥人”。当被问及放弃美国18年的生活,是否有不舍之后,任涛回答说:“心定了,就没有不舍。”

不累于俗

从年级垫底到哈佛大学博士,奇葩说女神詹青云的父母是如何做的?

关注奇葩说的朋友都知道女神詹青云,这一季的她被眼光独到的蔡康永选为队长。辩论中的詹青云口吐莲花,面对对手的论点反驳,她不紧不慢,条例清晰,每一个从她瘦弱身体里崩发出来的字都闪烁着知识的星光,耀眼夺目。詹青云的存在让我们重新定义了美丽,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聪慧的大脑中。现在的詹青云是个优秀的学霸,这点毋庸置疑,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本科、哈佛大学法学院博士等等都是她的标签。然而,小时候的她并不是个聪明的孩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妥妥的输在了起跑线上。詹青云出生在贵州的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转学多次的她成绩在班上常常垫底,有个老师甚至直接对詹青云妈妈说,“这孩子将来连高中都考不上,不如趁早送去上个技校吧。”换作其他家长可能都会着急、焦虑,觉得丢人。可是,詹青云的妈妈无论女儿学业如何,都会采用独特的方式鼓励詹青云,“妈妈给你算过了,到了五年级,你就会成为全校最棒的学生”,虽然结果一次次落空,但青云妈妈从未放弃鼓励詹青云,也不曾抱怨孩子不争气。终于,高二那年,詹青云实现了妈妈的预言,成为了真正的年级第一。詹青云说自己现在喜欢辩论,能信手拈来的引经据典,是因为小时候不论是否与学习相关的书籍,哪怕是小说,父母都支持她阅读。面对糟糕的成绩、老师的否定,父母也没有选择急吼吼地催她只能学习,反倒是顺应她成长的节奏,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自由,无条件的支持她喜欢的四驱车、篮球、运动。正是这一切不同于标准教育的培养方式,建构成了詹青云厚实的底蕴,然后在人生的某一刻彻底爆发。说教育立竿见影的都是神话,我们不如相信有的孩子是大器晚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花期,有的孩子绽放的早,有的孩子绽放的晚。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身心感受,不重视方式方法,一味地强迫孩子学习,那可能会适得其反。小时候的詹青云与妈妈之前,有这样一则新闻吸人眼球,八岁的男孩因太过劳累造成猝死。我们不禁疑问,一个八岁的孩子能干多少体力活呢?然而事实让大众惊掉下巴,男孩从上幼儿园起,周六周日就没休息过一天,妈妈省吃俭用,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据说,在抢救的过程中,孩子清醒过几分钟。那短短的几分钟里,孩子就说了一句话:我太累了,想睡觉。之后就陷入昏迷,再没有醒过来。医生表示,孩子已经没有求生意志,也就是说,孩子活得太累,这种情况属于劳累过度造成的猝死。父母的期盼太过着急,父母的爱太过沉重,父母的教育方式太过单一,压得这个八岁的孩子想要放弃。和生命相比,学习成绩有那么重要吗?愿我们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懂得正确引导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

笠原

他是哈佛大学博士,他出国30年,如今归来,成为西湖大学重要拼图

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重中之重,我国同样也不例外。虽然现行的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有了很高的大学录取率。但是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却一直是我国的痛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批人才流失国外。然而最近有一位顶级科学家却选择了归来,成为了西湖大学的重要拼图。西湖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从构想开始,西湖大学便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在理学院、工学院的院长到位后,学校的生命科学院院长却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不过最近西湖大学有了新的消息,将由顶尖科学家于洪涛担任首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众所周知,施一公先生对于人才的选拔,一直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能够得到施一公先生赏识的人才,往往都有着过人之处。而学校的生命科学院院长职位已经空缺了22个月,长期的空缺足见施一公先生对这个职位有着很高的期望。既然如此,那么首任生命科学院学院院长于洪涛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于洪涛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乡村,他的父母都是大学生。在父母的熏陶下,于洪涛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拔尖。拔尖的成绩让他考入了北京大学,并且在1990年顺利地完成了北京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在妻子的鼓励下,他选择了出国留学。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30年。同很多有才华的学子一样,于洪涛出国留学的地方选择了在美国。或许是因为天资出众,或许是因为勤奋好学,于洪涛的求学之路一帆风顺。1995年,于洪涛便拿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的他,又在哈佛大学开启了博士后的研究之路。走出去的人不一定都是人才,但是成为人才的人,往往都会达到很高的高度,而于洪涛属于后者。1999年,于洪涛受聘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药学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以及终身讲席教授。2008年起,于洪涛还兼任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院研究员,是其中为数不多几位华人科学家之一。2012年,于洪涛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8年,他又当选为华裔生物学家学会董事会成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华裔生物学家学会董事会成员、国际顶尖生物学家,于洪涛的履历是璀璨的,要让这样的人才归国是困难的。然而他却回了国,这又是为何了?于洪涛能够归国,与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先生有着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2002年,在温哥华的一场学术会议上,施一公和于洪涛有了相识。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俩人最先谈的是各自的学术研究,然而越谈越投机,并就此成为了好朋友。2008年施一公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全职回国。他的选择不仅轰动了中美学术圈,也让于洪涛刮目相看。后来施一公创办了西湖大学,一开始他就打起了于洪涛的主意。不过由于没有合适的时机,于洪涛一直没有心动。在今年8月的“西湖三期”博士生的开学典礼上,施一公邀请了于洪涛。看似一场简单的开学典礼,却让于洪涛久久不能平静。他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也看到了学术研究的希望。最终,他在返美的飞机上决定了全职回国。一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一位出国30年的人才,一位已是中年的于洪涛,能够全职回国真的很不容易。这里面除了他与施一公先生的个人感情外,还与国家的强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强大的祖国,如果没有好的学术氛围,如果没有学术研究的基础。这样的人才能够回国吗?以前有,但现在真的太难太难。只有我们的国家越强大,流失的人才才会越来越多的选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