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梁思成为什么没有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时雨降矣

梁思成为什么没有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民国时期,不论高校还是科研机构或政府部门,对于学历都比较看重。学士、硕士、博士无论在就业机会还是薪酬上都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著名的陈寅恪在欧美留学十几载,学得满腹经纶。但是清华大学在招聘国学导师时,校长还是关心他的文凭和学历。当听说没有取得学历时,立即表示不能聘用。还是梁启超和吴宓再三解说,最后才进了清华任教。当然有学历不一定有实力,无文凭不一定没水平。陈寅恪凭着自己的博学,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教授中的教授”,赢得了学校师生的敬服。1927 年,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后,又去哈佛大学学习,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在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时,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必须得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梁思成决定肄业离开哈佛,从书本走进实践。1928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国后,同赴东北大学任教,创建了建筑学系。1931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加入了近代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系统研究。1930 - 1945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营造社同事考察了全国15个省,200多个市县、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并且对其中大多数建筑进行了精细测绘。他们考察测绘的古建筑,囊括了由汉至清的许多重要遗存,在此基础上廓清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的认识,并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1946 年10 月,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耶鲁大学邀请梁思成去美国讲学, 梁思成携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和图片,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他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龙之寿

哈佛大学博士,985大学副教授应聘街道办,网友:这也太浪费了

清华、北大、中科大毕业应该做什么?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最近深圳某街道办发了一则任职通知。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位副主任的这位履历亮瞎了啊。她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这在国内是绝不逊于北大、清华的存在;又去哈佛大学读了物理系博士、博士后,毕业后回国担任南大物理系副教授。物理系啊,不是语言、经管这种相对大陆的人文社科学科,跟《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同一个学科,你能想象谢尔顿去街道办当副主任吗?况且都从哈佛博士后毕业了,本应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到黑,没想到走到一半画风突变啊。果然这操作惊到一大波网友,纷纷指出:这简直就是天大的浪费!当然也有为哈佛博士辩护的,深圳这个街道办副主任可不简单,今后仕途通达,成功可期。说实话这事确实是个人选择,哈佛博士愿意去街道办也好,愿意回老家种地也罢,那是人家的个人选择。更何况深圳街道办年薪平均30万(网传副主任年薪38万),待遇也不低,生活还稳定。然而到底还是意难平,毕竟这个学历代表了中国最聪明、智商最高的一群人了,抛却学术去做基层工作至少反映了2个问题。第一、学术圈为什么留不住人?学物理,都读到博士后了,突然下定决心中途易徹只有两个可能。要么物质待遇不如意,要么个人突然发现自己科研做不下去了。前段时间清华姚班毕业,又在清华读完博士的张昆玮在谷歌干了不到两年,回山西老家一所二本高校当老师去了。他直接坦言说:自己发现不喜欢科研,晋升无望。谷歌工资是不少,但是跟北京的房价一比就绝望了。打工30年,就为一套房,中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一旦被裁员,房子都保不住,想想还是回老家吧。作为最顶尖的人才,都没办法在一个城市扎根立足。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用爱发电,怎样才能让高科技人才无后顾之忧地留下,这是一个问题。生化环材作为前沿科技,却被称为四大天坑,不就是因为待遇、前景都不行,大家用脚投票,能不报这些专业就不报这些专业了嘛。至于走一半发现自己不适合做科研,能考上清华姚班、哈佛,证明这些人从智商、教育背景上应该是适合做科研的。他们都觉得自己不适合,那别人更不适合了。到底是科研环境有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初大学把他们招进来,就是想要把他们培养成搞科研的好苗子,没想到原本以为能结个硕大的西瓜,结果种着种着结出一颗豆子。要么是这个气候环境不适合种西瓜,要么说明从种子筛选这道工序上就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通过高考向高校输送的顶级人才,又经历了本科四年的深思熟虑,选了科研道路最后却走不下去了?会不会我们的选拔方式注定只能筛选高智商的人,却并不能在学术上走很远?(比如今年大获全胜的小镇做题家们,会做题的就适合做科研吗?刷题和做科研本来就是两条路,前者需要大量重复劳动,后者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前者只要勤奋,后者还需天分)第二、教育导向太功利,定义好工作的维度太单一从学术圈往街道办走,薪水提高了,工作更安定了。从何时起,高薪和稳定成了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二维度。前段时间刚填完高考志愿,无论是身边的三姑六婆也好,网上的陌生人也罢,在提志愿意见的时候都功利得可怕。“学计算机啊,程序员年薪高,你看阿里腾讯的年薪,不香吗?”“女孩子当老师不错,稳定。”“学法律将来可以考公务员,一辈子不愁”……全社会的价值观好像只剩下高薪和稳定两条了,完全不考虑个人爱好,“含梦量”太低(梦想含量太低)。之前钟芳蓉志愿填报北大考古系的时候,就有无数网友跳出来说,妹子太傻了,考古这个专业没前途,又累又不赚钱。拜托,那是人家喜欢的专业,还要强行绑架人家削尖脑袋往高薪、安稳上面凑。知乎上有一条热搜:如何看待南开大学在津招生最高分 703 分的考生,位列天津市 143 名,最终选择了南开大学化学系?这本来又是一道个人选择题。之所以能上热搜,说明这位同学的个人选择又跟普世价值观相悖了。考分那么高理应上清北,为何想不开志愿填南开?清华和北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毕业以后基本在就业市场横着走,高薪工作和安稳的工作想怎么挑就怎么跳。想要高薪就跟阿里腾讯抛个媚眼,想要安稳考虑街道办,重点中学老师随便当。为什么要填南开呢?因为人家是真心热爱化学,担心去不到北大化学系才报了南开化学系。这是真的热爱啊!什么时候起,为了高薪,为了安稳选职业选专业,没有人多看一看,反而因为爱好选择专业,却总有“热心人”试图将人“拉回正轨”了呢?这其实是挺丧的一件事。一件事情会上热搜,正是因为少见。18岁的热血少年因为热爱选择冷门专业竟然都这么少见。人不热血枉少年,少年时期正是无惧无畏,最该谈爱好,谈理想的时期。可是看看现在的少年,有几个为了爱好而学习呢?当年那个浓眉大眼的少年,丢出斩钉截铁的八个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至今想来依然觉得很燃。可是换到现在,再有年轻人这么讲,就有点让人接不上话了。青年人不热血主要还是同从小到大接受的价值观有关系。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都太微观,数学不好补数学,语文不好补语文,哪里有问题补哪里。至于孩子将来有什么理想,不管的。就像《小欢喜》里乔英子的妈妈宋倩,整天琢磨的都是让女儿读清华,至于女儿对航天专业的热爱,在她眼里简直不值一提。渐渐地,孩子们也被高薪的价值观洗脑,不再立志当科学家、消防员、考古学家了,转而梦想起当明星、网红、或者老板。小王子里说: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可怕的是:当你向一个孩子描述玫瑰色砖盖的漂亮房子有多好看,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有鸽子……这个孩子也想象不出这房子有多好,必须对他说:这房子是市中心的学区房,三房两厅值一千万。他才会惊叫道:好漂亮的房子。别把教育变得太功利。

玄同

他18岁已是哈佛大学博士,你敢平静地读完他的生平吗?

要说长相,他既不风流,也不倜傥,但若论科学,他若退居第二的话,那大概只有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的世外高人才敢自称第一吧!他三岁半开始读书,七岁便开始深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他9岁上高中,不满12岁便毕业了。如果你觉得这都没什么的话,那么他18岁就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师从罗素、哈代和希尔伯特等世界顶级大师,最终还因创立了《控制论》而名扬天下。照片过后,真名揭晓,他就是《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控制论是什么?控制论(cybernetics)的诞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现代社会的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都与控制论有密切联系。总之,它非常重要就是了,作为一篇科普,这样高深的问题就不深究啦。维纳能够成功,与他的天才父亲是分不开的。这个十八岁便独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天才,最终居然凭借掌握四十多门语言的惊人本领而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维纳的父亲在维纳很小的时候便发现了维纳身上的天赋,于是有意让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便对维纳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种训练使得维纳的数学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哈佛大学大师的对维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维纳跟随罗素学习数理逻辑和数学与科学哲学,他的哲学课程和数学原理课,维纳感到很新鲜,富有启发性。罗素的讲授清晰晓畅,犹如无与伦比的杰作,给了他深刻的印象。罗素还建议维纳去阅读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文,这使维纳意识到不仅数学是重要的,还要有物理概念,这无疑极大地帮助了维纳日后创立控制论,因为控制论,正是众多学科交叉碰撞的产物。维纳在希尔伯特的指导下研究了微分方程。希尔伯特代表着20世纪初期数学的伟大传统,是维纳所遇到的唯一真正样样精通的天才数学家。他视野广阔,善于把非凡的抽象能力和对物理现实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成了维纳所向往的数学家。这些都是前奏,下面来看看维纳创立控制论的日子吧。尽管维纳非常聪明,但控制论的创立却花费了维纳几乎一生的时间,维纳1894年出生,而发表《控制论》是在1948年,1964年维纳去世。维纳能发明控制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罗森勃吕特博士领导的一个关于科学方法的讨论会,罗森勃吕特博士是当时的墨西哥国立心脏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这个讨论会每个月举行一次,参加者大都是哈佛医科学校的青年科学家(这就叫科研国际化吧)。爱因斯坦也从这样的讨论中受益在这个讨论会上,大家无拘无束的发言,就像一群孩子在就着某一个有趣话题争论一样。最后,会有来自某一领域的科学家宣读一篇关于某一科学问题的论文,宣读者必须经受一通尖锐批评的夹击,批评是善意的然而毫不客气的。这对于半通不通的思想,不充分的自我批评,过分的自信和狂妄自大真是一剂泻药,受不了的人下次再也不来了,但维纳一直都参与着这个讨论会,这使得他的视野大大的开拓了,他能够站在众多科学领域的交叉处,并最终创立控制论。欢迎关注正五边形的世界@科学(这个@在名字里没法用-_-!)

足躩

培养6个哈佛耶鲁博士的母亲:管好关键6年,孩子都能上顶级大学

科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全世界父母最关心的都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决定孩子一生发展的根本。家庭教育做不好,即便将孩子送到重点学校、贵族学校,孩子照样无法成才。韩国有一位妈妈,她的6个子女全都是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博士,孩子们毕业后都成为大学教授、院长等社会精英。这位伟大母亲就是“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纽约时报》对她也不吝赞美之词:“这个成功的家庭,可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关键抓好小学阶段的教育全惠星从不刻意关注学习本身,而是在小学阶段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全惠星接受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专题采访时说:“我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启发,中国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运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学’外。”所谓的“功夫在学外”就是学习时不能只关注学习,而是应该将功夫用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目标以及孩子的内心世界上,只有学习以外的事情都做到位了,学习才会好。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有人说,三流妈妈做保姆,二流妈妈做教练,一流妈妈做榜样!全惠星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用心,但她并没有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看管孩子上,相反,她有自己的事业,也有自己的爱好。全惠星波士顿大学博士毕业,曾做过耶鲁大学教授。全惠星在家时,经常会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写作。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她就在家中摆放了19个书桌,以确保家里每个孩子随时有地方舒服地读书。在她的影响下,孩子们也都在小学时即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并一直坚持下来。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饮食和营养,而孩子精神的健康成长,最需要的是阅读的滋养。优秀的孩子都是与书为伴,天天啃着书本长大的。优秀的家长,最关注的也是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坚持,养成阅读好习惯,孩子阅读都能坚持一辈子。欢迎评论、转发或关注。

不拘于俗

哈佛大学博士,牛津大学进修,《武林外传》剧组学历一个比一个高

哈佛大学博士,牛津大学进修,《武林外传》剧组学历一个比一个高《武林外传》可以说是国产情景喜剧无法超越的巅峰作品,它成了许多人心中必备的下饭剧,豆瓣高达9.3分,这口碑也是没谁了,你说它是神剧也好,说它是里程碑也好,怎么点赞都不为过。它用古装戏的包装,完完全全再说现代人尤其是70后、80后的故事,最牛的是,哪怕是90后和00后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笑点很多,惊喜连连,笑完呢还能有一点小感动,简直就是居家解压放松之必备良药,笑口常开之经典戏剧。《武林外传》这部剧不仅经典,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都还是真才实学的学霸,学历一个比一个高。佟湘玉的扮演者闫妮,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的,沙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这个学校是政治工作部直属高校,在圈内是有一定的知名度的。倪虹洁在《武林外传》中扮演祝无双这个角色,一句“放着我来!”唤起多少人的回忆?倪虹洁饰演的祝无双跑来同福客栈投靠白展堂(沙溢饰),一次次地以为自己收获爱情,却一次次地失败。编剧把人物就设定成了一个苦苦寻觅爱情而不得的人。她在戏外也是位学霸,她毕业于同济大学,这所学校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它是属于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大学,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王莎莎在剧中扮演古灵精怪的莫小贝,因为这个角色,她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童星”。生活中的王莎莎也是位学霸,她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硕士学历,在上戏学习的王莎莎,学习成绩很优秀,从王莎莎的微博上经常可以看到晒各种荣誉,绝对是真正的“实力派”。 现在王莎莎已经硕士毕业了,可以把重心放到演艺事业上来了,让我们期待她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成为闪亮的星星吧!在《武林外传》中,还有一位和小贝年龄相仿的小孩,叫邱小冬,他就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经常在成绩上让莫小贝倍受打击,却在其他方面老被莫小贝欺负。在戏中,他说话文绉绉的,也是一个长相斯文清秀的孩子。在戏外,他的真名叫做李乐衡,也算是一名星二代,在生活中同样是一名学霸,在班级中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样的重要职位。他没有一直在娱乐圈发展,只是偶尔露个面,在剧中打个酱油,还是将生活重心放在了学习上,并且他还已经硕士毕业了,目前在哈佛读博士,真的厉害了!喻恩泰在《武林外传》中扮演整天把“子曾经曰”挂在嘴边的吕轻侯吕秀才,喻恩泰在剧中是一个软弱无力的读书生,苦读多年却没中举,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恰恰相反,在娱乐圈里,他还是少之又少的明星学霸呢!他在95年就考取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只因他小时候很喜欢看电视有关,是不是很可爱呢?大学四年每一年都有拿到奖学金,2000年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总分是全院榜首,英语及专业理论均为第一名,后面获得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硕士学位,02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是很少有人能做得到的!05年,喻恩泰又以全院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上海戏剧学院专业导演博士学位!后来出国到牛津大学进修,取得了牛津大学全额奖学金,牛津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相信不用小编多说,虽然这么多年秀才一直不怎么拍戏,但是他俨然已经成为了娱乐圈的传奇人物。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剧组真的是神仙剧组了,不止演技好,学历还高,正是因为这群优秀的人才能共同创造出这样的神剧。对于这件事情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评论留言哦!

日月出矣

斯坦福、哈佛大学双料博士“空降”重庆,首次露面有深意

撰文 | 蔡迩一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李波已赴重庆市政府履职。重庆证监局发布消息,9月17日上午,重庆市政府党组成员李波一行到重庆证监局调研指导工作。这一消息显示,李波已任“重庆市政府党组成员”。美国归侨、70后李波,男,汉族,1972年7月生,重庆市人,2004年6月参加工作,200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美国归侨。《财经》杂志此前披露,1989年至1992年,李波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后留学美国,相继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后任纽约达维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上述媒体指出,在美国的常春藤名校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而李波在攻读经济学博士的同时,还拿到了哈佛大学的法律博士,其勤奋和意志力可见一斑。2004年,李波以“海归”身份回国,出任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四年之后的2008年,他升任央行条法司司长,在36岁就成为正司级干部,这在央行并不多见。公开资料显示,他参与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工作,并参与了《反洗钱法》、《外汇管理条例(修订)》、《征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或修改工作。之后,李波转任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在二司经历了人民币国际化和二次汇改等重要历史关头。另外,李波还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去年擢升副部2018年8月,李波离开央行体系,当选为第十届中国侨联副主席,由此跻身副部级。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侨联是由全国归侨、侨眷组成的全国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侨联是全国性的一级人民团体,是全国政协的组成单位,各级侨联与同级工会、青年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享有同等待遇。李波赴重庆的首次露面,就是去重庆证监会调研指导工作。他提了几点内容值得关注。其一,重庆正在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在推进新时代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其二,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机遇难得,重庆市前期出台了《重庆市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行动计划(2018-2022年)》,既是工作压力,也是工作动力,需要各方进一步推动落实。其三,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的配合中国证监会、重庆证监局做好各项工作。其四,希望重庆证监局在做好监管工作的同时,对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服务重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思考。一个背景。8月6日,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邀请有资格的供应商,参与磋商《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据悉,该《方案》将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行动计划,指导未来5至10年重庆金融业发展。这意味着,重庆将打造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中心。外界分析称,李波赴重庆履职是重庆金融业的一个机遇,“重庆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有望提速,从而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资料 | 重庆证监局 新华社 人民网 《财经》杂志等

天下不堪

国内大学博士含金量竟不如清华本科生?事实真的如此?你怎么看

还有一个月左右,高考就要到了,高三学生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期待取得好的成绩,争取能考上好的大学。对于那些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不要气馁,以后还有考研,还有考博可以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那么就本科生和硕士、博士对比来看,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其含金量要比国内一切学校的博士含金量要高,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博士毕业之所以目前社会上有这种观点,是从高考分数的角度来看的,固然从高考成绩来看,能考上清华大学肯定是分数非常高的,但是高考分数比其他硕士、博士的本科生分数高,因此认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含金量比硕士和博士含金量高。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就博士来讲,即使不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现在博士的毕业条件要比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毕业要求要高。而且经历的学术训练也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所能比较的,从毕业要求和难度来看,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再退一步讲,一个学校之所以能成为名校,是因为其专业出名和综合实力强,尤其是现在教育部双一流大学改革以后,现在教育部根据学校学科的实力来进行评估,学科评估靠前的学校才有资格成为一流学科。学科评估是根据学校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来判断的,就对学校学科和专业做出贡献来讲,博士对学校的贡献要远远超过本科生,比如这些一流大学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博士群体做出的,博士每年发表那么多论文,做出那么多科研成果。学校才有了科研成果,才能在专业领域有话语权,才能有知名度,才会得到社会和学界的认可。所以才会出现好大学和差大学的区别,一个大学之所以好不是因为高考录取的学生分数高,而是科研成果突出。否则的话清华大学的高考录取分只要超过哈佛大学就行了,还用得着费那么大劲搞科研活动、发论文来追赶吗?清华大学所以目前社会上流行国内博士含金量不如清华大学本科生的这种观点可以画上休止符了,因为脱离了本质看现象,只能是走马观花而不得要领。对于这一问题,你又是如何看待?

大一通之

“女神童”蔡天西:14岁上大学,28岁被聘为哈佛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被誉为“神童”的孩子有很多,这其中蔡天西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神童”了。她四岁上一年级,14岁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22岁取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8岁被聘为哈佛大学博士生导师,30岁被聘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这样小的年龄,这样高的学术身份,确实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蔡天西197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兄弟姊妹6人,上有五个哥哥。蔡天西与父母8口人居住在仅仅16平米的房子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学习氛围却非常浓厚。蔡天西家里的墙壁上贴着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画像,蔡天西的父母不仅喜欢看书,而且从小就常给孩子们讲科学家的故事。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蔡天西的五个哥哥全都考上了大学,而且有四个哥哥都是美国名校的博士。不过,蔡天西和自己的这几个哥哥比起来,更加优秀,更富有传奇色彩。由于蔡天西从小喜欢读书,四岁上一年级的时候成绩在班里就稳居第一名。9岁上五年级参加全市数学竞赛,轻松获得一等奖。蔡天西小学毕业后直接跳过初一上了初二,两年后,当多数孩子在准备考高中的时候,蔡天西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预备班录取。蔡天西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导师的建议下赴美国深造。一开始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系深造,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别人四年才能学完的课程。接着蔡天西转入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统计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蔡天西不仅两年时间完成了多数人四年才能完成的学业,而且获得了该系最高全额奖学金以及该专业最高奖罗伯特里得奖。据说,蔡天西在哈佛的第二年写了一篇论文,她的导师看了之后直接告诉她:“你不用再读博士了,你实在太优秀了,你可以直接毕业了。”蔡天西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被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研究所聘为教授。哈佛大学得知后,坚持让她回哈佛大学任教,并聘她为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副教授,当时蔡天西只有26岁,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教授。两年之后,年仅28岁的蔡天西被美国哈佛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又过了两年,年仅30岁的蔡天西被哈佛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回顾蔡天西的传奇经历,当然是和她的良好天赋分不开的。但是,她从小家庭中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父母对她进行的学前早教,对她的帮助无疑也是不可忽视的。

轮不辗地

13岁上北大,27岁获哈佛博士学位、嫁美国老头的天才少女现状如何

著名的革命家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大致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卓越贡献者,尽管死去,但是雁过留声;而另一类恰恰相反,尽管肉体凡胎、凭借皮囊苟活于世,但是庸庸碌碌,已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国历史五千年长河里,仗义执言、最终投入汨罗江的屈原,写下文学巨著《史记》的司马迁,誓死也要从美国归国、“两弹一星”元老钱学森都属于前者;而像弃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的汪精卫,尽管已读到博士、但是不惜发表反华言论也要加入美国国籍的赵潘书属于后者。有这样一个女孩,她是诗歌、文学界的天才,年仅13岁直升入最高学府北大学习,27岁获得哈佛博士学位,仅仅8年后被哈佛聘为教授;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却早已放弃中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并嫁给大25岁老外。人们对其是与错、是与非论断不一而足,至今有待商榷。这个女孩的名字就是田晓菲。曾经的天才少女,才华横溢1971年,田晓菲出生在我国的北部城市哈尔滨。父母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这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学艺术熏陶。4岁时,田晓菲随父母来到天津,在文学、诗作方面的天赋愈发显现出来,让人惊叹。不到十三岁,她已出版了足足有5本诗集,语言、情感细腻,让每一部作品受众都异常喜欢。正是因为有如此天赋,13岁那年,正读初中课程的田晓菲被北大看上,将其破格录取为英美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料想北大也是爱才,才做出如此决定。果不其然,田晓菲并没有成为现代“伤仲永”。16岁时,北大恰逢建校90周年,田晓菲文思泉涌,写就《十三岁的际遇》,将对母校北大的深情厚谊写入文中,后还被选入国内中学教材中。事实上,田晓菲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四年后,田晓菲在北大毕业后,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选择了去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没成想,这一去,已无归期这一年是1991年,她年仅20岁。她的第一站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第二站是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田晓菲俨然是别人家的孩子,拿到博士学位的她年仅27岁,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显然田晓菲走出了一段开挂的人生:在哈佛完成学业后,先是在康奈尔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后在2000年,在哈佛大学担任讲师,五年后升任副教授,再次年成为正教授,这一年田晓菲年仅35岁。在短短人生的旅程中,她写下了很多可圈可点的文学著作:1988年出版了诗集《爱之歌》;1993年出版了散文集《生活的单行道》;2005年写成,《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另外,田晓菲在南朝历史文化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卓有建树。到此为止,田晓菲的人生生涯就如美玉一样纯粹、洁白无瑕。然而其在个人私生活方面的作为却让人大跌眼镜。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的系主任是斯蒂芬·欧文(中文名字:宇文所安),一个大她15岁的男人。两人不期而遇,暗生情愫:一天,阳光正好,风景秀丽,宇文所安邀请田晓菲山上游玩,下山之时,对其表达爱意。令他没想到的是,田晓菲也正为他所痴迷,两人情投意合,双双坠入爱河。1999年,两人举办婚礼,一段情感终于有了果实。田晓菲也因此正式放弃中国国籍,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媳妇”。时至今日,田晓菲一直定居于此。后记单从人生轨迹来看,田晓菲无疑是个天才少女,她在小说、散文、诗歌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让人仰慕,而这也是她能够称道的地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在她的人生字典中,却少了一点像钱老那样浓厚的家国情怀、桑梓之情。在这一点上,曾对她寄予厚望的北大恐怕也没有想到吧!参考资料:《北大天才田晓菲》关于田晓菲的是与非,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留言。

菊花香

13岁上北大,27岁获哈佛博士学位、嫁美国老头的天才少女现状如何

著名的革命家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大致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卓越贡献者,尽管死去,但是雁过留声;而另一类恰恰相反,尽管肉体凡胎、凭借皮囊苟活于世,但是庸庸碌碌,已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国历史五千年长河里,仗义执言、最终投入汨罗江的屈原,写下文学巨著《史记》的司马迁,誓死也要从美国归国、“两弹一星”元老钱学森都属于前者;而像弃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的汪精卫,尽管已读到博士、但是不惜发表反华言论也要加入美国国籍的赵潘书属于后者。有这样一个女孩,她是诗歌、文学界的天才,年仅13岁直升入最高学府北大学习,27岁获得哈佛博士学位,仅仅8年后被哈佛聘为教授;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却早已放弃中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并嫁给大25岁老外。人们对其是与错、是与非论断不一而足,至今有待商榷。这个女孩的名字就是田晓菲。曾经的天才少女,才华横溢1971年,田晓菲出生在我国的北部城市哈尔滨。父母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这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学艺术熏陶。4岁时,田晓菲随父母来到天津,在文学、诗作方面的天赋愈发显现出来,让人惊叹。不到十三岁,她已出版了足足有5本诗集,语言、情感细腻,让每一部作品受众都异常喜欢。正是因为有如此天赋,13岁那年,正读初中课程的田晓菲被北大看上,将其破格录取为英美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料想北大也是爱才,才做出如此决定。果不其然,田晓菲并没有成为现代“伤仲永”。16岁时,北大恰逢建校90周年,田晓菲文思泉涌,写就《十三岁的际遇》,将对母校北大的深情厚谊写入文中,后还被选入国内中学教材中。事实上,田晓菲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四年后,田晓菲在北大毕业后,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选择了去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没成想,这一去,已无归期这一年是1991年,她年仅20岁。她的第一站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第二站是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田晓菲俨然是别人家的孩子,拿到博士学位的她年仅27岁,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显然田晓菲走出了一段开挂的人生:在哈佛完成学业后,先是在康奈尔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后在2000年,在哈佛大学担任讲师,五年后升任副教授,再次年成为正教授,这一年田晓菲年仅35岁。在短短人生的旅程中,她写下了很多可圈可点的文学著作:1988年出版了诗集《爱之歌》;1993年出版了散文集《生活的单行道》;2005年写成,《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另外,田晓菲在南朝历史文化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卓有建树。到此为止,田晓菲的人生生涯就如美玉一样纯粹、洁白无瑕。然而其在个人私生活方面的作为却让人大跌眼镜。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的系主任是斯蒂芬·欧文(中文名字:宇文所安),一个大她15岁的男人。两人不期而遇,暗生情愫:一天,阳光正好,风景秀丽,宇文所安邀请田晓菲山上游玩,下山之时,对其表达爱意。令他没想到的是,田晓菲也正为他所痴迷,两人情投意合,双双坠入爱河。1999年,两人举办婚礼,一段情感终于有了果实。田晓菲也因此正式放弃中国国籍,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媳妇”。时至今日,田晓菲一直定居于此。后记单从人生轨迹来看,田晓菲无疑是个天才少女,她在小说、散文、诗歌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让人仰慕,而这也是她能够称道的地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在她的人生字典中,却少了一点像钱老那样浓厚的家国情怀、桑梓之情。在这一点上,曾对她寄予厚望的北大恐怕也没有想到吧!参考资料:《北大天才田晓菲》关于田晓菲的是与非,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