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他18岁已是哈佛大学博士,你敢平静地读完他的生平吗?就舍待命

他18岁已是哈佛大学博士,你敢平静地读完他的生平吗?

要说长相,他既不风流,也不倜傥,但若论科学,他若退居第二的话,那大概只有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的世外高人才敢自称第一吧!他三岁半开始读书,七岁便开始深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他9岁上高中,不满12岁便毕业了。如果你觉得这都没什么的话,那么他18岁就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师从罗素、哈代和希尔伯特等世界顶级大师,最终还因创立了《控制论》而名扬天下。照片过后,真名揭晓,他就是《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控制论是什么?控制论(cybernetics)的诞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现代社会的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都与控制论有密切联系。总之,它非常重要就是了,作为一篇科普,这样高深的问题就不深究啦。维纳能够成功,与他的天才父亲是分不开的。这个十八岁便独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天才,最终居然凭借掌握四十多门语言的惊人本领而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维纳的父亲在维纳很小的时候便发现了维纳身上的天赋,于是有意让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便对维纳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种训练使得维纳的数学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哈佛大学大师的对维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维纳跟随罗素学习数理逻辑和数学与科学哲学,他的哲学课程和数学原理课,维纳感到很新鲜,富有启发性。罗素的讲授清晰晓畅,犹如无与伦比的杰作,给了他深刻的印象。罗素还建议维纳去阅读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文,这使维纳意识到不仅数学是重要的,还要有物理概念,这无疑极大地帮助了维纳日后创立控制论,因为控制论,正是众多学科交叉碰撞的产物。维纳在希尔伯特的指导下研究了微分方程。希尔伯特代表着20世纪初期数学的伟大传统,是维纳所遇到的唯一真正样样精通的天才数学家。他视野广阔,善于把非凡的抽象能力和对物理现实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成了维纳所向往的数学家。这些都是前奏,下面来看看维纳创立控制论的日子吧。尽管维纳非常聪明,但控制论的创立却花费了维纳几乎一生的时间,维纳1894年出生,而发表《控制论》是在1948年,1964年维纳去世。维纳能发明控制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罗森勃吕特博士领导的一个关于科学方法的讨论会,罗森勃吕特博士是当时的墨西哥国立心脏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这个讨论会每个月举行一次,参加者大都是哈佛医科学校的青年科学家(这就叫科研国际化吧)。爱因斯坦也从这样的讨论中受益在这个讨论会上,大家无拘无束的发言,就像一群孩子在就着某一个有趣话题争论一样。最后,会有来自某一领域的科学家宣读一篇关于某一科学问题的论文,宣读者必须经受一通尖锐批评的夹击,批评是善意的然而毫不客气的。这对于半通不通的思想,不充分的自我批评,过分的自信和狂妄自大真是一剂泻药,受不了的人下次再也不来了,但维纳一直都参与着这个讨论会,这使得他的视野大大的开拓了,他能够站在众多科学领域的交叉处,并最终创立控制论。欢迎关注正五边形的世界@科学(这个@在名字里没法用-_-!)

蛋黄酱

8年生5个娃,还考上哈佛大学,这个博士妈妈不简单!网友:超人?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总会出现许多令我们感到惊叹的事情发生,或许上天并不想让我们人类过于安逸的生活,所以便创造出了许多极具天赋的人才。今天小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这个人名字叫做吉田穗波,我想她的事迹可以说用传奇二字来形容也再适合不过了,这位看似平凡的女性竟然将时间管理运用的分毫不差,她几乎把生活、工作、学习,甚至是"生娃"都安排在了8年时间里。也正是这短短的8年里,吉田穗波不但完成了自己医学硕博的连读,还在这期间连续生了五个孩子,更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她竟然还抽空不断地学习,最终甚至考上了哈佛大学。不得不说,吉田穗波简直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不少网友甚至发出疑问,她是超人?其实,吉田穗波作为一名妇产科的医生,平时也是非常的忙碌,这一点我们应该是都深有体会的,医院的忙碌程度自然不言而喻。虽然吉田穗波平时的工作异常繁忙,但是她仍然坚持自己一个人去照顾的几年幼个孩子,并在大女儿两岁,二女儿两个月的时候坚持要考上哈佛大学继续深造。所以这也导致了她每天早九晚五的工作和学习,每天下班之后去接孩子,回到家中最早也得7点钟,所以她也只能利用上班的途中还晚上回来的这段时间里学习,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时间。然而聪明的吉田穗波从学习到考试仅仅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在这段期间内,她也是再一次的怀上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随后便带着自己的三个孩子和丈夫一起到外国留学,在这段漫长的留学生涯当中,吉田穗波又成功的怀上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并在这一期间成功的考入哈佛大学。留学完回到国内以后,她一边在完成自己的著作之时,一边又生育了他们的第五个孩子,不得不说吉田穗波对于时间的管理真是超乎了我们的想象。确实,如此之高的工作效率以及出色的学习能力都着实让我们惊叹不已。我们都知道女人成功的孕育一个孩子,单单的一孕育期便是长达10个月,再加上产后的恢复期最少也是需要一年的时间,然而吉田穗波却在8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这些我们不敢想象的东西,全部都变成了现实。这样的人生经历确实让我们惊叹不已,在现如今一个孩子都很难养的情况下,吉田穗波居然在8年的时间里生了5个孩子,看来这个女医生的能力超乎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啊。其实,吉田穗波的事情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良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是杜绝浪费时间最好的方式。我们一天的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24个小时睡觉起码就要达到8个小时以上,再加上一些吃喝拉撒的时间,那么在这一天当中确实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供我们学习,那么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控制自己时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夹缝中得到更多的学习时间,吉田穗波她主要事迹就是因为自己对管理时间把控得特别好,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强时间管理者:8年生5个娃,考上哈佛博士,这个妈妈不简单!你怎么看?

槐树庄

曾被国人疯狂嘲讽到破例成哈佛最年轻教授,多少人才被逼走?

“伤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讲的一神童因父亲把他当成赚钱工具,而少接受后天教育,因此最后沦落到了普通人的故事。当年中国也有一个神童,名叫“尹希”,在成名之时,国人纷纷讽刺他是现代版的“伤仲永”。于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童年就展现出了他的惊人才智,在他小学的时候,他就喜爱读大学数学课本,其内容是微积分!一开始妈妈被吓了一跳,认为这小家伙捧着本书读半天,能读懂吗?觉得是瞎胡闹。因此把书收了起来,但是经不住微积分诱惑的尹希没有听她的话,转头又埋藏在了微积分的世界里。看到这里,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很扯,现在大学生都读不懂的微积分,现在大学生都经常挂科的微积分,这小家伙竟然小学的时候就作为兴趣读物来读了。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虽然听起来很残酷。就这样,在数学兴趣陶冶下的尹希,在他9岁半的时候,就进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实验班,并于1996年,12岁时,参加高考,并通过了多层的考试,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当时在社会上这事情极为轰动,要知道,高考扩招是在99年,因此96年的高考录取率并不高,而即使是这样,尹希也考上,并且考上的还是中国科技大学!人民日报与新华社都争先报答这名“史上最小”,“572高分”的高考学生。但同时,很多人则并不看长久,并认为他是现代版的“伤仲永”,一个新一代的书呆子。但是流言蜚语并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在2001年,17岁的时候,他完成了大学学业,并申请美国前十的学府,结果是多家大学同时录取。包括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一系列的名牌学府,全都提供全额奖学金录取。最终尹希选择了哈佛大学,成为了历史上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最小的学生。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兼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弦理论领导人物安德鲁·施特罗明格评价道:“虽然尹希来的时候很年轻,但是他的那不得了的能力让我惊讶,他告诉我一些我不知道的知识。”“刻苦,聪明,强大的记忆力,他都具备。然而他最让人喜欢的还是他的大胆与创新。别人对他的抨击与评价他并不在乎,他很喜欢独立思考,并自己寻找解决方法。”就这样,尹希在200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同时在哈佛继续博士后的研究。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之后,尹希于2013年获得了美国斯隆研究将。他负责研究的黑洞熵,超对称束缚态我相信聪明如你也是一个都看不懂。2015年,身在美国的尹希再次轰动国内各大媒体,因为他成为了哈佛史上最年轻的教授。按照哈佛的规矩,为了避免流言蜚语,像这样直属学生是不会在学校当教授的,但是像尹希这样优秀的人才实在是百年都难遇一个!假若他走了,那可是后悔莫及啊!于是顶着被说闲话的风险,尹希成为了哈佛教授。当年在国内被讽刺为“书呆子”“伤仲永”的尹希,在国外却得到了如此高的赏识,如此高的认同,甚至不顾破格,也要留下人才让很多人都出乎意料。同时,由于国内一些言论上不好的风气和压力,又有多少人只能跑向国外又或者从此失去光芒呢?这里我难以统计。不管是过度吹捧的“神童”一词,还是被疯狂讽刺的“少年班书呆子”一词,尹希都不喜欢。他认为,神童这词,对他来说否定了他本身,对他来说具有诬蔑性质。而少年班则给了他更多的选择,这些选择都是现在教育环境所缺乏的。人生的成功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职位多重要和赚多少钱在生命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做你想做的东西,生活上很开心就足够了!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英语罐头。快乐英语学习,放眼全球资讯,欢迎关注英语罐头。

德拉姆

哈佛打破300多年制度,破格请这个中国留学生留校,他有何特殊?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对于普通人的一生,一般是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继续学习或工作这样的过程。但是对于天才而言,他们就是来打破这些按部就班的流程的。有这样一个小天才,他12岁就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本科毕业后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打破哈佛读完博士不能继续读博士后的300多年惯例,只为恳求他继续留在学校。后来他31岁就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正教授。他就是中国留学生尹希。中科大年纪最小的学生1983年,尹希出生在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很多家长一样为他报名补习班、兴趣班,对他的未来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出乎尹希父母的意料,尹希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其他普通孩子的不同之处,他实在是太聪明了!尹希从小超群,几乎过目不忘,学习上一点就通,尤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天赋。他在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学微积分和量子力学,这对常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尹希的父母这才真正明白,他们这个孩子是一个与普通孩子不一样的小天才,对他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1993,只有9岁多一点尹希进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实验班。听这个班级的特殊名字就知道,这个实验班是为智力水平超出常人的天才准备的。而在这个班级里,尹希是年龄第二小的,可见尹希在天才之中也显得很突出,从此他的少年天才之名也远近闻名。1996年,尹希在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实验班学习了3年,各种高中知识已经学习的差不多了,只有 12岁的尹希就去参加了当年的高考。高考成绩很不错,是572分,尹希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在那里,他选择了学习物理。他也成为当时中科大年纪最小的一名学生。在大学里,尹希凭借过人的天赋,认真的学习和钻研态度,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年年获得奖学金。2001年,尹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五年课程全部圆满完成。人才难得,哈佛为其打破300多年惯例对于天才和学霸而言,学习是无止境的。为了学习更前沿、更高层次的物理知识,尹希决定出国深造。那时候尹希想法很简单,希望出国深造以后可以回来报效祖国,为推动中国的物理学和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大学老师和学校的帮助下,尹希获得了美国多个学校的邀请。尤其是美国哈佛大学竟然以2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邀请他去留学,在当时也是十分令人羡慕。毕竟在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大部分家庭的年收入都达不到这个数额。在综合考虑之下,尹希决定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那时候他只有18岁。在齐聚世界人才的哈佛大学,尹希接触到了世界上最前沿的知识以及最顶尖的科研同行和前辈。尹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华以及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获得十分优异的成绩,成为哈佛大学令人惊叹的天才。2006年,尹希成功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接下去尹希会何去何从,这引起了大部分爱惜人才的学校和公司的目光。然而不久之后,哈佛大学的一个消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为了留住尹希这个人才,哈佛大学竟然恳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做研究。要知道,哈佛大学有一个持续了300多年的惯例,那就是博士在完成学业后不能继续读博士后研究,但是这个惯例却被尹希打破了。在哈佛大学诚恳的邀请下,尹希选择留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后。2008年,24岁的年轻物理学博士被聘为哈佛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2015年,尹希成了哈佛大学的正教授,那一年他31岁,成为了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华人正职教授。这样年轻的哈佛大学的正教授,在历史上也是极其少见的。在这个时候,也算是尹希他人生的一个高峰,他受到了无数称赞和美誉,但是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尹希31岁就成为哈佛大学的正职教授,也完美地展现了一个天才如何创造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科学无国界,尊重别人的选择很多人都称尹希为“天才”,但是尹希对这个称呼并不喜欢。尹希非常认同“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从来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尽管尹希天赋过人,但是没有平时的刻苦努力,最终也会沦落为庸人,最终成为现代的“伤仲永”。在少年班的时候,尹希就和学校里大部分学霸一样,学习十分努力。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去学校图书馆看书学习,直到很晚才会离开。一直以来,他都保持着那样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真钻研的态度。他的学习之路看起来是一帆风顺,但暗地里付出过的艰辛和汗水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今,尹希已经是一个国际著名的青年物理学家了,他在物理方面屡获奖项。他依旧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物理学的教授,为全世界培育人才,为科学做贡献。他主要研究量子引力中的黑洞熵、为弦理论等。他被寄予厚望,是国际物理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中国物理天才尹希最终加入美国国籍,这也引起一些争议。很多人认为是是中国培养了他,他这样做实在令人失望。也有很多人表示理解,认为这是尹希的自由,对他的选择表示尊重。尹希面对这些争议,只能表示“科学无国界”。在美国哈佛大学,有十分齐全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和世界上顶尖的物理学家一起研究课题,这些条件大概对于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大概是难以拒绝的吧。不过尹希也说,如果他回国,他会带着一个组的物理学家一起回来。相信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一定会回来。对于尹希的决定,我们旁人无法左右,只希望他在未来能够取得的成就,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空镜记

英国G5的一年制硕士,认可度怎样?如何打算回国读博,该如何办?

专注高考、大学、考研及读博欢迎关注:博雅燕园英国或者英联邦地区的硕士,基本都是一年制的,包括学术型和授课型。授课型“速成”的特点很明显,这不用说了;即使是实际花费的时间一般需要15~18个月的学术型,也依然脱离不了比较“速成”的特点。这一特点,就连G5的硕士,也不例外。通常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英国硕士,认可度往往明显低于同层次的其他国家的大学,即便是G5,也不例外。像牛津、剑桥的一年制硕士虽然也很好,但认可度往往还是低于美国的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同级别的大学,尤其是申请读博,即便是牛津、剑桥的硕士,申请其他国家的大学,也未必能得到高度认可。比如,我一个本科校友,在牛津读了一年制硕士,申请哈佛大学的博士成功,但哈佛并不认可他在牛津的学习经历,如果进入哈佛大学读博,必须补修硕士课程,正常情况,需要八年才能完成博士学业。不过,牛津的硕士在英国本地的大学则认可度很高。这位校友后来顺利地申请伦敦大学学院的博士成功,四年后完成学业,回国进入了一所211大学任教。虽然G5比我们的华东五校在世界大学的声誉和实力强很多,但认可度这个事儿,不能简单地与学校划等号。根据不少实际案例来看,可以粗略地说,英国G5的硕士,无论是就业还是回国读博,其认可度大致相当于内地华东五校的硕士。从现实看,去英国顶尖大学念了一年制硕士,要么继续留在英国读博,要么回国后直接就业。打算回国后再读内地大学的博士的人,其实并不太多。如果读了G5的硕士,确定回国读博,一般来说,需要是学术型硕士为佳,能走的路子,通常有两条:申请考核或者参加公开招考。申请考核,G5的硕士自然是可以的,相对比较省事,但要求较高,需要有硬件——一定量的文章,如果是人文社科类,内地985大学通常需要一两篇SSCI的文章,理工科则是SCI的文章。有较高级别的文章, 就是最关键的硬件,容易获得导师的认可甚至青睐。当然,如果能获得推荐信,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一定分量的文章,也没有其他优势,比如在G5期间的平均GPA也不高,一般来说,申请考核内地一流大学,是很难通过的。公开招考,这个就没太多值得谈论的了,要点无非两条:考试过关只是基本,获得导师认可才是关键。这种路径,自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不过这是最常见的路子。这几年,内地大学读博的路径变化比较明显,很多大学对于博士招收,越来越倾向于直博生和硕博连读,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导师和学校来说,往往都是很有效率的。然后,剩下的名额,越来越倾向于申请考核的方式,这也是有效率的路径之一。公开招考似乎越来越不被大学及导师“待见”,一些大学的不少专业方向留给公考招考的名额寥寥无几,有些方向压根就没有公考招考的名额。所以,如果走公考招考的路子,信息搜集很重要,选对学校和方向很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硕士,整体来说,在国内的认可度虽然不算很高,但其博士就不一样了,尤其是G5这样的顶尖名校的博士,回国后认可度很高,通常其认可度不会低于北大清华的博士。如果要进高校,一把来说,211的肯定没问题的,985也不是太难——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到英国读了顶尖大学的硕士后,如果还想进一步深造,多数人都愿意在英国名校念完博士再回国的重要原因。

耳之与形

哈佛留学博士撰文:为什么这么多中国留学生会抑郁?

近年来,随着海外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留学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就在几天前,一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念大四的中国留学生小田,选择在公寓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耶鲁大学(YALE)研究人员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而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国学校在内的高校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近日,一名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第八年博士学业的中国留学生海伦高(音译),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不少中国留学生在生活中都面临着强大的压力。她在文中分析了这些给大家带来焦虑和抑郁的压力来源,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惭愧、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适的心理疏导。▲不少海外留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图据《纽约时报》赴美学习第八年哈佛博士心态崩溃2015年秋天,海伦高开始了在研究生院最后一年的学习,而这一年是她赴美工作学习的第八年。正是在这一年,她发现自己的心态开始崩溃了。早晨醒来时,她能够清楚地听到自己心脏“噗噗”跳动的声音;研讨班讨论时,她支支吾吾地表述一些不连贯的观点,而同学们的声音犹如刺耳的噪音,将她的声音完全淹没殆尽......在前几年,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海伦高第一次见到哈佛校园中那些枫叶红的乔治亚风格建筑,是从父亲20多年前旅游时带回的明信片上。在其中一张哈佛风光的照片背面,父亲用蓝色墨水笔写了一行字:“希望有一天,你会亲眼看到它的美丽。”▲哈佛大学。图据网络20几年后, 海伦高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并且一度很享受在哈佛校园中的时光,但是到了她读博最后一年,事情发生了变化。“那段时间,我没有心情关注周围的任何事物。埋着头从一栋教学楼走到另一栋教学楼,眼睛盯着地,心里数着地砖的块数,强迫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海伦高写到。焦虑症的发作令她意外。毕竟,这已经是她离开北京,赴美求学工作的第八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学校感觉到孤立,用一门陌生语言阅读的沉重负担,和在北京的亲朋长久分离产生的隔膜,都开始一股脑的压在她身上。为了搞清楚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海伦高开始试图反思。她观察那段时间其他中国留学生身上发生的事情,但是,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只是小小的不顺而已:缺课,抱怨失眠,突然几个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发各种矫情长文……可事实,真的这么微不足道吗?留学生抑郁与焦虑来源分析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6年,共有54.45万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而这其中一大半的学生在美国。这些学生无不是经过了痛苦的雅思、托福等一系列考试,在课后刷了无数英语习题,才来到了梦想中的学府。然而,在这越发庞大的留学生人群背后,是不容乐观的留学生心理问题。耶鲁大学(YALE)研究人员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发现,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而美国大学生整体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比例只有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国学校在内的高校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学生的抑郁与焦虑?A、学业压力作为学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尽管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挑战令人头痛,但是,其中最严酷的问题,莫过于学业压力。虽然出国前做了巨大的努力也做了准分的准备,但多数中国留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美国高校教育模式的要求。因为在之前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中,他们更适应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而这无疑和美国强调分析过程及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相冲突。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学生们越努力,越有可能会加深他们在国外的挫败感。他们一堆堆精心整理的笔记并不能促成一篇论文提纲。历史考试问的问题往往是关于假设情景的看法,而非他们努力记住的历史事件。这一切无疑令人灰心。B、无法获取导师信任而另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在于,中国留学生很难和学术导师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而这无疑加深了他们的挫败感。在此前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针对19名中国研究生的调查中,他们都表示他们的压力来自很难取得导师的信任。甚至有人担心,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水平。而另一些人坦言,晚上有时候一宿一宿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的想自己白天和导师聊天时候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不愉快的谈话,或者给导师的邮件中是不是有措辞不当的地方......这些问题似乎非常的普遍,事实上,很多美国学生也会遭遇类似的窘境。但是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显得尤其困扰。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观念是前途与学业成绩的好坏有莫大关系。然而在出国留学之后,这样光明的幻想往往反过来给他们带来强烈的不安感。C、高额学费后的经济压力同时,对于很多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还来源于对于失败的恐惧——失败的代价是不能想象的。绝大部分中国学生是支付全额学费来美读书,每年的开销高达五六万美元,而这大约是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倍。因此,在中国留学生中,很多来自工薪阶层的孩子都是父母倾尽毕生积蓄,或者卖掉房子才送出国的。尽管在父母方面,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但是孩子的压力并不会因为慷慨而减少——那些来自深圳、长沙、北京等各个城市的孩子们,他们在努力跟上学校进度的同时,难免还在为经济上的压力而辗转反侧。此前芝加哥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达了一种留学生的普遍焦虑:她的成绩是否配得上工薪阶层的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大笔学费,而这种焦虑甚至远超出高考的焦虑。而最近一次的毕业生工资调查,似乎更加重了他们在这一层面上的焦虑: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智联招聘在2017年9月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超8成海归月薪低于1500美元——而这个数字,仅略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D、无法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共同的困惑和焦虑,让留学生们自发地结成同盟互相求助。但是,即便是对于那些最开放的学生来说,接受精神治疗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尽管,在此前多次发生的中国留学生自杀或猝死事件后,学校在发布给全校学生的信件中总会在最后提到心理咨询的热线及咨询方式等等,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似乎仍显得杯水车薪——耶鲁大学此前的调查中发现,尽管中国留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惊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学校中有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而真正咨询过的同学,只有4%。而在这些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同学们看来,它的存在似乎也是颇为鸡肋:除了等待周期的漫长和咨询时间的有限,更大的窘境是——语言障碍正是很多中国学生压力的根源,所以他们很难用英语去表述自己的困惑和情绪。而那些端坐在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们,可能和中国唯一的联系就是吃过熊猫快餐(一家经营美国化中式快餐的连锁餐厅)的外卖,所以让他们理解中国留学生对于家里美味饭菜的怀念,似乎并不现实。目前,一些学校咨询顾问领导的支持小组和外展项目,正在得到亚裔学生的支持,而海伦高也表示,希望这些项目能够扩展到中国留学生中,让大学雇佣那些适应良好的中国留学生担任社区顾问,为那些适应不好的同学提供帮助。“中国学生在大多数美国校园中都是规模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大学管理者应该更加努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至少像这些学生努力被大学录取那样的努力。”红星新闻实习记者丨翟佳琦 编译报道

花墙会

遭遇延期!清华博士去“哈佛大学”?网友:去“清北”吧!

清华博士诉苦一位清华的博士生吐槽,今年自己和另外的一些同学申请到美国了的博士后岗位,套到美国的大学教授后就主准备办手续过去,结果各种延期把他压得难受!去国外和在国内做博后的区别是美国一个月是美元的补助,北大一个月是人民币的补助。但我认为国内虽然钱少,但至少安全啊,不会去担心各种新闻!或许他可能觉得哈佛的牌子会更加响亮,然后回国发展会更加顺利吧! 哈佛大学估计国外的高校自以为尊重知识产权,害怕你们学了回去搞山寨,所以才这么办,一律拒签!但是我们其实也没有他们所谓的那种意思,哎!就有这么多理由让你“缓一缓”!这位大博士也应该提前知道了一些去做博后的签证风声,如果心理脆弱,去不成也不一定一件坏事。而且,家长的心态才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心态。一位老学霸吐槽:2001年我拿到耶鲁的录取通知,一个911,和许多在签证大使馆前一堆top10大学之内的人一起拒签,几个月内基本上没有发几个学生和J类签证。近二十年过去,这一代人的心态又如何影响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出国的机会远不如现在! 清华大学我一直关注中国学生的留学动态,三年前举家移民的朋友最近回来一聚,我也从中了解到近两年选择理工类尤其数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信息工程等前沿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即使SAT和托福成绩很好,也越来越难进入排名前五十的大学。所以,从去年开始,许多有条件的中国家长已考虑提前在高一阶段就让自己的孩子去留学,这相比在国内考SAT和托福会相对容易一些。 哈佛大学博士后就比较好了,基本都不用考语言,因为你已经需要拿对方的文凭了,而是作为工作人员去做研究。但是真的没想到,这位能够拿到哈佛offer的人就这样被扣下来了。延期有个坏处就是对方的老板可能会考虑另外的人选!到时候这位清华博士的博后机会可能就没有了!海归人员 一些家长可能不太明白,你出国干嘛呢?风口浪尖之上!家里人不能去,现在损失惨重!比如一位家长问道:留在中国好好工作学习不行吗?不是不行,是寸步难行!你清华的土著想要留在清华几乎是不可能的,基本上都要在海外工作3年以上,甚至需要一系列的高分论文来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支撑门面。没办法,现在大家都在乎排名,都在乎英文论文,都在乎海外经历!留在清华是留不下了,所以只能考虑去其他985高校或者211高校,说实在的现在的本土博士没有3篇左右的代表作业很难进入985和211院校,即使你是清北毕业的,因为高学历人才已经膨胀式增长了

浪男队

读两个博士,是种什么体验

不知不觉,我们发现,身边多了许多双博士的超级学霸。感觉他们的才华会满满地溢出手机屏幕,一个博士学位都承载不了。例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现任院长白重恩,他既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数学博士,也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白重恩1963年出生于南京的一个教师家庭,1983年获中国科技大学数学学士。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报道称,大学毕业后,白重恩考入中科院数学所读研究生。当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访问中科院时,在老师的安排下,丘成桐和白重恩进行了一番交流。后来,尽管研究生还没念完,白重恩便在丘教授的推荐下出国留学。之后,白重恩分别于198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博士,199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学院、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2004年加入清华经管学院。其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发展、公共经济学、金融、公司治理以及中国经济。还有医学、理学双博士,长江学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曾凡一,近年来荣获了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第六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等奖项。登上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谢谢了,我的家》节目的嘉宾曾凡一,也具备着“一心多用”的超凡技能。曾凡一带领的“诱导多能干细胞”项目,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她开过个人演唱会,出过唱片;她可以一连泡在实验室许多天,也能够弹琴、跳舞、作曲。一面是严谨的科学思维,一面是自由的艺术灵魂,曾凡一立体而多面,每一面都折射出她人生的五彩缤纷。卡内基-梅隆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张千帆,作为北大法学院教授和我国著名宪法学家,曾回忆道当时“弃理从文”从物理学博士转向政府学博士的原因:“以前的工作与成功只是一种自我陶醉,和中国的现实离得太远了。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或许不是这些传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尽管他从来没有否认过它们的重要性),而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新思想、新知识,至少对于像他这样身在国外的留学生是如此。因为中国从来鼓励自然科学研究,中国人也很聪明,不会缺乏这类人才;但社会科学却很不一样,国内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另外,如今作为国内第一名也是唯一图灵奖获得者,物理、计算机双博士姚期智,自2011年起担任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如果你了解他的学术造诣,也会知道这一奖项也是实至名归。姚期智生于上海,迁居香港,又移民台湾,姚期智在台湾大学完成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后,赴哈佛大学就读物理学博士,师从 1979 年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 Sheldon Glashow。随后,他只花了两年时间就拿下了伊利诺伊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双博士学位获得者,可能非音乐双博士王力宏莫属。王力宏因为他帅气的外貌、低沉的嗓音以及音乐上的创作天赋,在娱乐圈圈粉无数,堪称是娱乐圈的常青树。但其实他不仅光有颜值他还有才华,王力宏是伯利克里音乐学院和威廉姆斯大学毕业的博士,妥妥的一枚专注音乐世界的学霸。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一个博士学位都够呛了,那么这些具有双博士学位的男神和女神,可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读双博士到底值不值得?对于科研工作者和正在读博士的学子们,如果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结合实际(年龄、精力、金钱、发展)觉得没有问题的话,再读一个博士博士学位是有帮助的。特别对于硕博连读,具有很大的年龄优势。一般来说,读双博士的人才,一般是出于几种目的:其一,国内读了一个博士,再去国外同一个学科的另一个方向读第二个博士;其二,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读完一个换一个不同的专业读第二个;其三,可能想研究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有点交叉,其背景是由几个学科组成的,有了这个研究兴趣,换了学科读另一个博士。但是先要想明白的是,为什么要去读第二个博士,再权衡一下自己各方面的考量:时间、家庭、经济、职业规划等。不建议读两个相同专业的博士,不如直接申请本专业的博士后。对于当前学位转硕士同时申请下一个博士学位来说,可以放弃当前学位申请下一个博士。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能申请到好学校的博士,那说明你的成果已经足够多了,那应该也够你当前博士毕业的了。在自己精力、时间、金钱等主观与客观条件允许下,读两个博士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不过建议的是:一个博士学位为工作而读;一个博士学位为兴趣而读。读博士其实主要就是学研究方法,假如你已经有一个博士学位在手,说明你的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储备已经很完善了,那么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得心应手的。总之,要不要读两个博士学位主要还是看个人爱好与兴趣。如果是出于求职心态,可能双博士的性价比一般,除非十分有把握第二个博士学位能提前毕业,否则去读个博士后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至于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做博士后而不是做双博士学位,可能与专才比通才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应社会需求有关。即使拥有多个博士学位,但是工作也只能大概专注于一个领域,而所读的其他学位是否就是一种对自己时间精力的浪费,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呢?即使以后从事交叉领域的工作,也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做博士后是对博士专业的拓宽和延伸,可以增加专业竞争力。博士后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半年到两年一站都是有可能的。鉴于双博士和博士后本质上是不同的,要是喜欢博士期间的工作,决心以后要走科研这条路了,那就可以从博士后开始职业生涯。要是不喜欢博士期间的工作,但是以后还是想做科研,也可以从博士后开始你的职业生涯。所以,对于双博士学位的人才来说,做不做博士后,不是取决于读几个博士,而是取决于终生想要从事的职业。最后不得不说,由于国内学位法不承认副导师和双重学籍,所以双博士一般只能毕业后再申请另一个。考虑到现在年龄具有巨大的的现实机会成本风险及时间成本,除非有把握在找工作时有较大的优势,不然,在国内读双博士需要慎重选择。无论如何,双博士也好,博士后也罢,最重要的还是尊重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工作需求,以及兴趣爱好。而对于那些具有双博士的男神和女神,两个不同博士学位交织的生活,在别人眼中也许很难很累,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双博士如同DNA的双螺旋一样,是天然相合的互补,在生命中不可分割,并驾齐驱。

今则不然

26岁哈佛博士,27岁清华院长,朱镕基都敬仰不已;他用一生专注教育

说到教书这一行,熟知的人一定会知道一个人,他可以被称为一代宗师-陈岱孙,他出生于1900年10月20日,出生地是福州闽侯,是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陈岱孙家境殷实,长得还非常帅气,用现在人们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高富帅,但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却一辈子未婚,并且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教书。出生名门,励志报国在他的家族里有很多的进士举人,就出生来说他的家族还是非常“高贵”的,曾被传为一时美谈,其家族内外亲戚里都是位高权重、文才武略的英才,深厚的家学让他自幼耳濡目染,在他们那个年代能读书的人并不多,而他的父母非常明智的给他请了老师,陈岱孙也非常的上进,在15岁的时候已经可以用英语出口成章了,据资料记载,陈岱孙在读中学的时候,原本4年的课程他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在1918年的时候,成功的考上了清华留美预科班,也是因为这次考试改变了他的一生,在考试结束之后,他去黄埔滩散步,想要进入黄埔公园时,看到了一块牌子,这块牌子让他特别的震撼,上面写的“华人与狗 不许进入”。看到这块牌子的时候,他特别的震撼也感到非常的气愤,在我们中国的国土上面,竟让外国人限制了自由,这么做简直欺人太甚了,由此在他心中出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也懂得了国家为什么如此不堪。自此之后他就开始研究经济,他要让国家变得富强,要用经济来振兴自己的国家,高智商的他开始发奋的读书,立下誓言要振兴中华,在两年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了,开始进入到美国著名的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学习经济学,在美国学习的时候,他时刻都会铭记要学习有用的知识来回到自己的祖国,两年时间之后,他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并且与此同时他还获得了大学生最高荣誉-金钥匙奖。拒绝留美,学成归来入清华但是他并不认为学到的知识已经足够,接下来他又到了美国顶级的大学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哈弗大学整整4年的时间里,这位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为了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竟然住在了哈弗图书馆专用的小隔间里面,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的学习,每天基本上不与人交流,就是闭门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他26岁时获得了哈佛博士学位,他毅然弃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回国之后极富才华的他就被清华大学聘为了经济系教授与系主任,紧接着第二年,27岁的他又兼任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的院长,这可是在清华园中最为年轻的院长。大家现在一定会想到他肯定已经学成了一个书呆子,只知道读书教书连婚都没有结,但是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陈岱孙拥有着高挑的身高,并且轮廓也长得非常的清晰,在微笑的时候更让人感到有一股儒雅高度的气度;陈岱孙先生日常特别喜欢穿西装,更多了一丝中国学者的风度,而且也有了一种英美绅士的派头,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多才多艺,尤其喜欢歌剧、昆区,在任职期间还会组织学生一起创办“古音曲社”并且还会亲自粉墨登场,在休闲时间他还特别热爱运动,游泳、狩猎、高尔夫都是样样精通,总是会给人一种风度翩翩的感觉,可以说他已经成为了清华园里面最惹人注目的男神,在当时有很多的女学生女老师为之痴迷。他的课也是非常生动有趣的,几乎每堂课都是座无虚席的,并且有很多的学生都认为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他在上课的时候有三个原则。一是喜欢使用纯粹的国语来讲授,并非他英语不好,从小就学习英语的他英语也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他认为使用英语有一种殖民心态,反而他的国语更让学生为之迷恋,因为他的国语说的非常的字正腔圆,有人认为听着岱老的课就像听因为一样,会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岱老上课特别的幽默风趣,学生们都不会感到无聊。二是讲课特别的有条理,时间也掌握的特别的精准,一般上课前两分钟他就已经到了教室,而在他讲完课说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钟声也刚刚响起,时间把握的非常的好。三是在讲课的时候很注重实用性,更加贴近于生活,一般在每次学年考试的时候,他会让学生们分析学校外面的摆摊人或者是修鞋匠的经济成分,可以说一切都是会从实际出发来锻炼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们做到学以致用。战火纷飞,坚持教学再后来,抗战爆发北平迅速沦陷,清华的师生们没有办法,只能冒着战火抵达昆明,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师生们才回到了清华园,但是原本的清华园已经破烂不堪,教室宿舍都被损坏,学校的化学仪器、打字机也被搬走, 还有图书馆的书籍也全部被日本人瓜分了,这是让岱老最为痛心的,这个时候岱老带领着大家重建清华,经历了10个月的奋战终于将清华园恢复了往日的光彩,学生们终于可以如期开学了。一生未娶,桃李满天下这个时候国民党一直在邀请他去台湾,但是他毅然决定留在北京,谁都没有料到,当时会发生特殊浩劫,在这场劫难中,他的家被抄了,并且还接受了各种审查,最终特殊时期终于过去了,他也已经年过七十,而风度翩翩的他一生未娶的原因让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可惜;在一次采访中被记者问到的时候他回到首先是没有时间,其次这个事情也是需要两厢情愿的,虽然一生未娶没有子女,但是他的学生已经遍布了世界各地,这也正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品质才能做到如此的坚韧,这种只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回顾自己的一生中他总是说到“在过去的这几十年中,我只做一件事,就是教书”就连朱镕基总理都对其深深的敬仰,并且称他为一代宗师。文/林伯南

忠焉

黄永刚28岁成哈佛大学博士,是真正的中国人,也是中科院外籍院士

他是中科院外籍院士,也是世界著名的固体理学家,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让人有些惊讶,因为他竟然是迄今为止世界固体力学领域文章引用率最高的华人学者。有人可能会产生疑惑,为何中科院的外籍院士竟然是一位华人学者?但其实,这位美籍院士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就是黄永刚,出生在1962年的北京,是在1984年获得了北京大学的学士之后出国留学,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黄永刚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他创立了应变梯度理论,这一理论是在微观机制之上建立的,成功地解释了纳米压痕实验尺度效应,之后当之无愧地成了该类实验的技术标准。这一理论被全球的54个国家里的数百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所认可。黄永刚开创了作为现代信息领域革新性发展方向的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领域,他还基于力学原理,创新性地突破有机半导体材料性能瓶颈,创造出了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的分形互联导线、硅应变隔离设计等新概念,并且发明了一些先进的方法,极大促进了多种柔性健康监测产品的研发。他的成就是现代力学研究的前沿的指向标,对世界现代力学的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当然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虽然他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是为我国力学学科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黄永刚院士积极号召自己在美国培养的中国博士生和博士后回国贡献,先后有17名留学美国的博士生与博士后在黄永刚院士的带领下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其中还有一名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当然其余的十几人也都是资质出众。可以说,黄永刚院士是赴美留学生与祖国的“月老”,他借助美国先进的知识来给中国培育人才,为国内增添了许多优秀的固体力学和柔性电子科研骨干。不只是在国外,在国内,黄永刚院士在清华、浙大、哈工大等高校联合培养出了9名博士后和28名博士。清华大学的“先进力学与材料研究中心”和浙大“软物质研究中心”都是他积极筹划建立的,可以说这两所研究中心引领了国内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的发展。黄永刚院士坚持每年在国内工作三个月,先后与国内学者联合发表380余篇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论文,被其他人引用的次数达到23000次。在2017年,黄永刚院士终于众望所归当选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同年也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黄永刚院士一心为中国的进步付出,能够给国家做出贡献,值得我们去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