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海外博士最快几年能毕业?主流国家博士学制大起底!番茄酱

海外博士最快几年能毕业?主流国家博士学制大起底!

有意读博深造,走科研花路的同学在决定就读国家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就是该国家博士要读几年才能毕业?小曼总结了一下主流留学国家的博士学制,快来看一下最快几年能拿到博士学位吧!欧洲英国时间:3-4年学制:英国博士为导师制,很少上课,主要是跟着导师做研究。理科学生可能会花2.5年-3年左右的时间在实验方面,然后就是论文写作。工科学生在学期中间的实习对毕业论文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实习做得不错,还可提前毕业。对于文科学生,时间一般比理工科会长一点。对毕业的要求也更强调研究的自主性、原创性和创造性,无严格的论文发表数量要求,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和最终的论文答辩就可以了(一般是1-2个外审,外加1个内审)。北欧五国时间:3-4年学制:岗位制&自费式岗位制PhD北欧PhD岗位完全取决于导师手头的项目。换言之导师手里有项目就会招生,没项目就不会招生。并且招生人数可能每次仅仅招1-2人。当你被录取后,入学便要开始你的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则要根据你和导师商量的研究计划来,或者导师的项目方向,通常学制为3-4年。自费型PhD第二种情况为自费。这里自费的概念涵盖了self-fund和external funding resource。如果有学生愿意自掏腰包开展课题,不管导师手头有没有项目,大多数情况都愿意接收你。换言之,如果你决定自费读博,可以试着尝试套磁任何你感兴趣的导师,不论他手里是否有项目。意大利时间:4-6年学制:意大利大学教育有博士研究生和专业研修两种,前者学制一般至少3年,后者一般期限同为3年。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取得有导师的推荐和讲过严格的竞争考试,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60分满分,40分及格,考分到达40-60分才可以参加口试。意大利几乎没有提供相关硕博连读课程,但可以选择本硕连读课程,其学制一般为4至6年。瑞士时间:3-5年学制:导师制&结构制瑞士读博时长通常在三到五年不等。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整个Program通常还需要修几门授课式课程要求,还要承担部分TA和带本科生和硕士生实验的工作。导师制,在特定的大学或学院里学习和做研究,有导师监督指导学生个人的独立研究。这类比较像美国的申请,每年固定时间进行招生,一般school会提供专业或研究方向以供申请人参考和选择,招生要求一般也只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大类背景。结构制,由校外的公司企业或研究所和大学共同联合培养,提供更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在大学里要修固定的学分,而研究则在校外研究所进行。这类PhD的招生要求非常详细,比如具有某种特定的学科背景或某些非常具体的操作技能。这种类型的PhD更像是“职位招聘”。北美美国时间:3-8年学制:在美国拿个博士学位,大部分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五年,一般要七八年。各个专业和学校的规定不一样。大部分学校和专业可以5年毕业。国内的学生申请美国博士大多是申请硕博连读,硕士学习两年,中间要经过一次博士的资格考试,如果学生通过这次资格考试,才可以进入博士的学习,如果不能通过只能拿到硕士学位,结束学业。虽然美国博士有四年提前读完毕业或者是延期到六年甚至更长毕业的,但是一般是五年的时间。加拿大时间:3-8年学制:加拿大的博士研究生和英国的结构类似,从入学开始就比较注重跟着导致做研究而非进行教学课程,加拿大博士的入学一般为9月至4月,读博士研究生一般是三年,但有些学生学习时间更长,通常长达五到八年,以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和通过答辩作为博士毕业的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持有硕士学位后才能进入标准的加拿大博士课程。然而,一些大学提供doctoral stream Masters,从一年或两年的硕士或理科硕士课程开始。这些课程适合直从本科毕业的学生,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大洋洲澳大利亚时间:3-5年学制:澳大利亚博士一般是3-5年,大部分都可以在四年内完成博士学位。由于实行弹性学制,不少人要经过5至6年才能拿到学位,澳洲学期开学时间是每年的2月份有两个学期,也有7月份开课的课程。新西兰时间:3-4年学制:新西兰的博士学制分Full Time(全日制)和Part Time(非全日制)两种,Full time一般在3~4年,Part time在5~6年左右,开学较灵活,每月均可以入学,具体入学时间可以跟导师商量。学生尽量选择在5月之前入学,因为通常上半年奖学金的名额会较多,而且导师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带学生。新西兰学制与国内有较大的不同。第一年修完课,并且答辩完才可以算是Ph.D。第一年答辩不过被要求改的情况也有,一般拖三个月到半年。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是修课程或者考核,第二年才开始真正做研究。亚洲新加坡时间:2-5年学制:新加坡公立博士学制: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2-5年,一般4年毕业。新加坡公立博士只有研究方向,按照院系划分,不分小专业。具体研究方向会由学生自己选择,也可能会由教授安排。香港时间:3-4年学制:香港高校一般提供3年制和4年制的博士学位项目。3年制博士学位:一般来,3年制的PhD要求申请人拥有硕士(相同研究方向)学历背景;4年制博士学位:主要提供给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或拥有授课型硕士背景的学生。注 :2年制的MPhil学位的学生有机会转成博士(获得候选资格并满足课程要求);PhD学生也有机会在项目初期有效期内转读MPhil。澳门时间:3-5年学制:在澳门,读博士一般是至少三年,大多数博士学生读到第三年时,如果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合格了就可以进行答辩,一次答辩没通过的话,三个月之后还有一次机会。以上博士学习的时间,是在一般情况下讨论。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固定的学制和学习时间,但是只要你学术科研水平超众,就能争取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下拿到博士学位。同时,如果没那么顺利,也有延毕的可能。祝大家博士学业都能顺顺利利,早日毕业!那么,在看了这些读博国家的读博时间之后,你更想去哪个国家读博呢?

去国旬月

麻省理工第一位工科女博士:科研路上,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盼望你能收到这信,并盼望你早早回家,在路上一切要自己小心,你们现在的生活又没有规律,真使我不放心。华,为我千万小心保重,多多休息……你的华”这是一封吴仲华写给李敏华的家书片段,字里行间,充满着关怀,透露着惦念,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李敏华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固体力学专家,是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庆祝她90生日的时候,将她称为“中华女杰”。她从事科研多年,取得重大成就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丈夫吴仲华陪伴身边,全面给予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夫妻伉俪情深,风雨同舟,一路相伴,几十载相濡以沫。他们怀着矢志不渝的爱国心,致力科研,开拓创新,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开明母亲 铸就非凡1917年11月,李敏华出生在江苏省吴县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思想开明,知书达理,虽然生长于封建家庭,但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曾靠着不懈的努力,获得了读书的机会,并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中学。母亲十分重视李敏华姐妹二人的学识和品德,她坚定地认为,女孩子应该求学,求得一些知识,将来好安身立命、报效祖国。当时鉴于家庭的经济条件,父亲不主张女孩子继续升学,但在母亲的努力筹划下,李敏华仍顺利完成了高等教育。母亲不仅使李敏华获得了先进教育的机会,也对李敏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李敏华在1955年写的《自传》中,这样写道:“母亲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的好学和反封建精神,她对平等的看法,她处事的公正,她对于国事的关心以及她的责任感。特别在她们那个时代的女子,有她这样看法的是不太多的。……她从我们很小的时候起,就要我们对工作人员态度好,不让我们随意使唤助理员,晚饭后要我们不给助理员任何工作。因为她说:她们早上起得早,晚上该好好休息。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逐渐地对我们思想上的影响很大……”在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李敏华在年迈之际,还资助家中保姆的儿子读完了大学,帮助儿子同学的孩子完成中学学业。巴尔扎克曾说过:真正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绝不矜持。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民主平等的思想、处事公正的原则、乐于助人的情怀,一直伴随着李敏华走过数十载的人生路。伉俪情深 携手扶将李敏华高中就读于上海市务本中学。在校期间,正赶上日本侵略我国东北三省,听老师讲述参加“五四运动”的亲身经历后,李敏华决定毕业后去北京读大学。1935年,李敏华考入清华大学。那时正赶上"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她一面积极参加示威游行,一面更加刻苦学习,决心以己之所学,报效祖国。就在这个时候,李敏华认识了机械工程系的吴仲华。因有着"理工救国"的共同奋斗目标,有着对摄影和音乐的共同爱好,他们很快成为了好友。在艰难的战争条件下,学习生活紧张而窘迫,他们一人弹琴,一人拉小提琴,交流艺术、探讨学习、也沟通人生感悟。志趣相投的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渐生情愫,并于1943年结为连理,一同奔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去美国不久,他们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正在做论文的李敏华得到了丈夫的支持,虽然吴仲华也是在读研究生,但照顾孩子吃饭、洗澡这些家务事一样也没有少做。李敏华先后于1945年和1948年,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工科女博士。这一历史性的新闻登上了波士顿当地的《波士顿先驱报(Boston Herald)》。该报纸在报道该届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典礼时,特地提到:“中国的李敏华,几个孩子的母亲,证明妇女可与男子一样,获得博士学位。”我们从他们日常的家书中,就可以看出,吴仲华对李敏华浓浓的关心和疼爱之情。结婚几十年,李敏华和吴仲华感情一直非常好,用李敏华的话讲:“我们一辈子都没有分开过,除了出差这些(事情)以外,一辈子都在一起。”“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诗经》中的这句话,完美的诠释了李敏华夫妻之间的感情。心系祖国 甘于奉献博士毕业后,为了取得科研工作的实际经验,李敏华和吴仲华一起应聘到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工作,她在强度研究室工作,进行塑性力学的研究。在美国工作期间,尽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但李敏华夫妇始终没有动摇报效祖国的信念,一心想回国参加建设。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克服重重阻扰和困难,终于回到了祖国。回想起这段经历,吴仲华说:“我这一辈子有两件事至今不后悔,一件是回国,一件是和李敏华结婚。”1955年,回国后的李敏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作为高级研究人员,她担任塑体力学组组长。之后,李敏华又在工程力学研究班,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开设了塑性力学课程,为我国塑性力学事业造就了一支中坚队伍。另外,李敏华在航空航天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如研究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强度问题,并因此获得了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研制试验航天烧蚀材料的瞬间加热加载装置;发展新减法分析航空发送机涡轮轴断轴故障;倡导学科交叉开展材料疲劳研究,并通过进行超载对圆孔铝合金薄板试件疲劳寿命影响的实验研究,使铝合金薄板得到了超载60%、疲劳寿命增加3到4倍的结果等等。前排左起:叶叔华、沈天慧、何泽慧、谢希德、黄量、高小霞、李敏华、陈茹玉;后排左起李林、郝诒纯、池际尚、王承书、蒋丽金、林兰英1980年,李敏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她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而吴仲华,也同样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科研事业。早在1957年,吴仲华就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他创立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氏通用理论”,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的总能系统理论,尤其是“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理在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推进、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有开发等领域。1992年9月19日,吴仲华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2007年,李敏华做客腾讯,漫谈人生经历时,她说:“在一生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爱人。我念书的时候,他什么事情都帮我做的。当时我准备回国做事情,他也是这样觉得。”2013年1月19年,李敏华在家中逝世,享年96岁。他们在科研路上彼此陪伴,彼此鼓励,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祖国的责任,履行了对爱人的承诺,并用累累科研成果,为彼此的爱画上了最完美的句号。七夕将至,这对科学家伉俪科研报国、相濡以沫的事迹无疑是对七夕最好的注解。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报《李敏华院士:展翅长空绽芳华》【2】 腾讯科技网《李敏华:带孩子留学 幸福的是先生支持》【3】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成果《碧空丹心:李敏华传》【4】 光明日报《吴仲华:展示工程科学之美》【5】 北晚新视觉《我国物理学家吴仲华与妻子李敏华的家书 尽显两位院士家国情怀》【6】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采集工程

来一发

我国顶尖理工科人才流失,80%留学博士滞留美国:让人非常惋惜

对于我国大多数学子而言,清北两座学府是其毕生的追求。不过对于成功迈进清华北大的学生而言,追寻更高的学府又成了其更进一步的追求。事实上,每年都会有一大批学子走出清华北大的校园,继续选择出国深造。山外青山楼外楼,在见过越来越多的人才之后,这些清华北大的学子便不再满足于本科学历,而是继续选择出国深造。据悉,美国、日本和英国都是留学生最感兴趣的国家之一。然而在这三个国家中,更多留学生选择前往美国。这么多人选择去美国留学,自然是有一定原因的。放眼世界,在QS得出的2019全球最好的大学榜单中,全球前十的高校美国就占据了5所。值得注意的是,前四所都在美国。仅这一点,就足以吸引一众想要提升自己素质,接受更好教育水平的学子。教育部曾就这一现象进行统筹,最后发现供1978年至2018年40年的时间内,我国有580多万人选择出国留学,而430多万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尽管出国留学的基数庞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愿意回国发展的仅有365万人。如果把这一数据放在留美的博士生中,愿意回国的数据更是惊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调研发现,在我国留美博士中,有79.4%的人会选择留在美国发展,这也意味着高精尖人才愿意回国的屈指可数。前文所述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人才流失十分严重,这样的现状着实令人惋惜。事实上,一直以来,留学校完成学业后是否应该回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部分人认为,这些人拿着我国的资源出国深造,最后却留在了国外,这是对国家教育的亵渎,更是对不起国家。也有人认为,在国外显然有更好的机会和待遇,如果留学生留在国外,势必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他们选择留在国外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留学生的想法各个不同,我们自然不能从中干预。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精尖人才资源依旧十分短缺。虽然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海归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这并未吸引我国远在海外的高精尖认为归华。数据显示,全球材料科学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中,十个里面有6个是美国华人。而这六个人中,有5个人是从国内的高等学府走出去的。实际上,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我国,还有许多国家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而这些人最后的选择依旧是美国。归根结底,这一切还要得益于美国强大的国力以及完备的教育体制。数据表明,仅全球各地的美国留学生就可以为美国创造几百亿元的经济价值,而留在当地的高精尖人才自然能创造更大的利益。美国可以做到今天这样,自然有可学之处。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并借鉴其精华,才可以真正留住人才。

喀土穆

国外PhD多读几年有何利弊?

延迟毕业在读博期间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利弊也因人而异。一项在pols one上发表的研究指出了一些PhD学生延迟毕业的原因,有学生自己的内在原因,也有来自导师的外在原因。排在前列的是实验进展不顺利,安排不合理等。如果是学生主动延迟毕业,有可能是研究还没有拿到满意的结果,需要继续多做一段时间,才能发表更有水平的论文,或者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和post-doc的职位,需要更多时间的筹备。在读博期间时间是非常紧迫的,理工科的博士90%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即便老板不去逼,一天至少在实验室待够10小时,一周6天才能保证在几年内做出一点像样的成果。实际去考虑就业,去接触各种人脉也就是快毕业的最后一年,把自己做的和市场需要的去match,会知道区别。博士在公司属于高端人才,公司雇佣博士的成本很高,数量也是很有限的,会选择所做的方向和公司目前的研究高度匹配,能独立运作起一个项目,拿来就能用的人才,这种职位其实并不好找。至于申请postdoc,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的,我见过申请了50+大学、实验室的博后职位的PhD,回信寥寥。这里顺便讲一讲post-doc博后和在读博士的区别。博士是一个学生的身份,而博后是一份工作,它是介于博士和正式教职之间的过渡期,学校有特定的funding资助,所以博后除了做自己的研究之外,还需要做一些实验室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工作,这个工作的期限在1-3年不等。打个形象的比方,博士生阶段还是一个学徒的身份,课题和方向都是导师定的,到了博后阶段,就是熟练工了,对于基本的试验技能都了然于心,这个阶段的任务是需要自己去独立确定你的研究方向,还需要指导别人来做实验。所以未来的方向还不很清晰,试验技能还没有打磨好的学生,选择延迟毕业,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调整,可以继续在导师这里领薪水,给系里做助教赚钱,同时还能享有医疗保险,在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的时候,这是一个短暂的过度,对未来是有利的。实际上在美国,主动延迟毕业的博士多得很,我在美国工作期间,实验室老板有一个博士,是美国人,我们都是一周6天的工作强度,他一周只工作4天,临到毕业想去公司找职位竞争力不行,去不了很好的,又继续在老板实验室老老实实的多干了一年,那一年里比他几年干的活还多,基础不牢的时候,就打牢了基础再去闯荡江湖是明智的。需要提一下的是被迫延期毕业的情况,好文章也发了,活也干完了,但因为活干得太漂亮,导师不想放人,所以迟迟不让毕业,这样的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博后或者工业界的工作是可能性较大的,被迫延期毕业至少经济上的损失是巨大的。福布斯的统计数据展示,能在企业找到工作的博士年薪都在10万左右,博后的平均年薪$45000,而在学校里,导师和系里支付博士生的补贴每年在$15,000 and $30,000不等。这种情况下就不建议延期毕业了,遇到这样的老师,首先建议要积极沟通,争取能按时毕业,如果无法沟通,则可以向系里去反应,这种问题肯定不是首次发生,系里一般都有特定的程序去处理,或者可以找到自己的第二导师去帮助协调。总的来说,如果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及达到了可以独立的程度,那早一些独立去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是合适的,行业内的优秀公司都倾向于招收有工作经历的人。如果是做博后的话,要做到Senior postdocs 也就是至少有两年以上博后经历的才有可能去申请相关的项目资助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这些都是不可绕过的路。如果能力还差一些,就老老实实在实验室再积累一段时间,至少暂时不用担心口粮问题。

金不换

c9大学工科博士,5篇一作SCI,能去什么样的高校?你怎么看?

c9大学工科博士,5篇一作SCI,能去什么样的高校?这个介绍很不完整,所以我也很难判断,如果像这样去应聘,恐怕要碰一些壁。作为一个高校HR,在看应聘者信息时一看学校、二看专业、三看成果。其中学校一般查三代,本硕博都要标出来,不怕应聘者本科是二本,就怕是三本或者专升本。专业要具体到研究方向,最好能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以及做过的课题。成果是点睛之笔,用心一点的应该注明论文影响因子和分区,甚至是他引次数,或者标一个“本领域top1期刊”之类的,大部分HR不是很懂专业,你标明白了更吸引眼球。如果不考虑专业,又假设题主本硕博都是C9,以这个条件去省属院校概率比较大,即便论文弱一点也是可以的。题主可以选择去广东那边的省属高校,待遇是真的好,我们这些211高校都眼红得不得了。如果非要进985、211高校,大概率只能从博士后做起,那我觉得不如先去国外做三年博士后,同样三年,出国做后起点会更高一些。如果考虑专业,那就比较复杂了。像材料、化学、生物之类的专业,一般的SCI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每所高校都有这些专业,但能应聘的岗位却是僧多粥少,要求自然也水涨船高,应聘难度很大。但如果是偏冷门的工科,比如船舶、水利、安全、采矿等专业,有C9学历和几篇SCI,可能有机会应聘一个中流211高校。不过总的来说,如果想有更高的追求,建议出国,如果想既稳定又有不错的待遇,华东华南地区的省属高校应该是首选。

至富

一名北大工科女博士的“风花雪月”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她是北大的工科博士,主攻机器人控制器设计,却凭借诗词一举成名。看似毫无交集的二者,谁料想会因为热爱,被紧紧地拴在了一起。新青年演讲第64期《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陈更和你聊聊读诗到底有什么用?我成长在咸阳城边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星光熠熠的夜晚,有鸟鸣清悦的早晨,有野草自然生长的土地。我喜欢那里慢悠悠的节奏,不慌不忙,适合读诗。大家好,我是新青年陈更,来自北京大学的一名工科博士生。作为一个工科人,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和文献、数据、设备、论文以及各种各样的软件打交道。然而,很多人却是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认识了我。2016年,自从第一次走上诗词大会的舞台,几乎场场不落的我,被大家戏称为诗词大会的“四朝元老”。之所以参加第四年的比赛,不是因为前三次没有拿到冠军不甘心,而是因为这是我热爱的事情。我珍惜每一刻与诗词相伴的时光,也把它看作一场过瘾的游戏:“我押了,你随意!”不过押了之后的输赢,也不是我最关注的事情,当然也不能丢人。就这样,带着参加《吐槽大会》般的勇气,我又一次回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参加比赛的时候,有一位选手让我印象深刻。比赛间隙,他没有拿着《唐诗宋词》准备比赛,而是拿着一本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谜》安静地读着。这本书显然与接下来的比赛没有什么关系。我问他:“你怎么在看这本?”他说:“因为最近一直在看这本书,不想因为比赛打乱了阅读计划。”就在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柔软地一击。这才是真正的爱诗人,只有赤子心,没有胜负心。我又一次深刻地感到《诗词大会》就是我的人间净土,让我一次次得到净化。现在,社会上常常有一个问题,读诗到底有什么用?我相信,很多人心里都有这个疑问。我只能说,一个人读多了先贤哲人的诗词后,会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常常和人笑说:“我是一个21岁才启蒙,刚学了5年的诗词小学生。”是笑谈,也是事实。诗词不仅照进历史与美学,还照进生活,让读者看到诗人的人格与灵魂对自己的引导。自那以后,我深陷在诗词的世界里,寒暑假读,吃饭读,坐地铁读,在食堂排队的时候读,坐火车读,睡前读,早上涂面霜的时候读,所有能利用的时间我都用来读诗了。诗词已经渗入我的生活,难舍难分。但其实比读诗更重要的是读人。诗人就好像是坐在我对面的朋友,我与他是手握着手的。所以,我看到李商隐有好多话都不能明说,有好多难言之隐,他把梦想藏在内心深处;我看到苏东坡这个老顽童又一次在溪水边喝醉了,正呼呼大睡;我看到那个我们以为很粗犷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竟然每一次都深情、郑重地送别那些也许只是点头之交的朋友。在这个年代,“有用”似乎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诗歌带给我们的,譬如坚定、勇气、同情心、宽容与爱,却是不能用“是否有用”来衡量的。当你敞开心扉去体会另一个人的爱与痛,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我读诗常常是在假期的时候。在那些美好悠哉的日子里,我和爷爷奶奶住在农村,就更能体会诗歌。当读到“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的时候,我正好就在我们家院子的门口。门口有一条土路,上面老是跑满了小猫小狗,到处都是村舍、柴垛、大槐树,还有农田。恰好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从诗中抬起头,看到我爷爷和另一位老爷爷坐在不远处的石碾子上。这不就是诗里的场景吗?那个诗里诗外相契合的情景,直到如今都历历在目。很多人在吃尽苦头后会变坏,会放弃一些原则。比如《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他以前遭到了一些不公的待遇,所以在当上公安厅厅长后就要牢牢握住手中的权力,为了把握这些权力甚至泯灭了自己的良心。但是写下这首诗的元结,他吃过的苦头绝对不比祁同伟少。可是,他在乱世中刚刚得到安稳的生活,却为了不搜刮百姓,宁可辞官而去。他说:“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这种气度是永远都不会消弭的响亮声音,有穿越千年的力量,所以很打动我。就是这样的诗歌,能让人觉得心不死。当你越接近它,就越被它深深地吸引,越感到其中有我们正需要的正能量。深读诗词让我的生命更宽广厚重,更能耐心坚韧地面对艰深曲折的科研工作。而从诗词中汲取的力量,让我永远不累,永远有向上的劲头。“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我能在传播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多做了那么一点点事,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给诗词的传播带来了些许影响,那就是值得的。我是新青年陈更,谢谢大家。她说,这是一场不在乎输赢的“赌博”。参加四届诗词大会,登台14次,就像是一场游戏,输也好,赢也罢,都不曾改变初心。她说,在辞藻韵律中与诗人酣畅淋漓地对话,敞开心扉去体会他们的爱与痛,从中汲取面对生活的正能量,是最惬意的时刻。她说,没有功利心,只有赤子心,诗歌带给她的力量,都是无法用“有用”来衡量的。她更愿意做一个传播者,传递文字之美。那些融入血脉的热爱,终会生根发芽,所有看似“无用”的学习,都是时机未到。青年说×诗词大会冠军陈更访谈实录 陈更 ▼问:你曾说书贯穿了你的成长,是谁影响了你?答:我们家爱文学的特别多。我小叔30岁的时候,他的孩子已经会走路了,他还依然在家里大声地背纪伯伦的散文《我的生日》。他就住在咸阳那个小城市里,甚至住在农村。周围的人都在干什么?在打麻将,在种地,但是他在家里背散文。我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很感动。他觉得纪伯伦的散文写得很美,他要把它背下来,就一遍一遍地朗读。我爷爷现在80岁了,依然每天晚上看报纸看到深夜、凌晨,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他都80岁了,不需要写文章,不需要有优雅的谈吐,不需要彰显自己的内涵。他就是爱读。所以,我们家有很多爱读书的人。问:为什么一定要进北大?答:因为从少年起就非常关注这个校园,关注这个校园里走出来的那群人。所以就会对这个园子产生很多从少年时就开始的情愫。有的时候,一些情愫其实很简单清澈,但是它经过时间的积累以后,就会变得特别深。我想,我一定要生活在季羡林老师和宗璞老师他们生活过的地方,看着他们写过的紫藤花和莲花,感受他们曾经在这里为文学、为他们的事业所挥洒的热情,从而让自己变成一个心中常有热情的人。问:为什么会回复很多陌生人的留言?答:因为我始终觉得,如果对方愿意到你这里来倾诉,虽然是在向你倾诉他的烦恼和问题,但其实也是在馈赠你。这说明你给了他信任,而且他也期待你能给他一点鼓励,这已经是一种肯定了。所以,我不能辜负这份肯定和信任。我一直以来都很想成为一个创造价值的人,有时候就可以从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开始。有很多作家,他们致力于用文字来给人力量和温暖。而我从那些文字中汲取到的东西,经过我自己的酝酿和消化再传递给他人,也是一种价值的创造。问:孩子们从小被要求背诗词,他们会觉得开心吗?答:大家都说孩子不能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能理解“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是,不能深刻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并不影响他们去感受一种朦胧的、若有若无的、若隐若现的美。而且,他们读起来会觉得朗朗上口,非常顺口又节奏铿锵、抑扬顿挫,他们一定会喜欢的。我并不觉得孩子背诗会很痛苦,因为孩子本来就有自然的上进心,又有自然的表现欲。其实对他们来说,背诗词是很好的游戏,是表现欲的释放,同时也是语言的启蒙。问:怎么会想到用短视频来解读诗词?答:因为现在短视频是最流行、最新、最热、最火、最受关注的一个传播媒体,我就想试一试。我确实受高晓松老师影响比较大,觉得他可以把很多艺术、油画、历史,尤其是希腊历史、国外历史,把很多军事、财经、财政制度这样的事情嘻嘻哈哈地就讲出来了。我开始发现,与人互动是有意义的,也是有意思的。一个人不能太闭塞,太高冷,只是待在一边做自己的事情,还自以为很厉害。如果你不能传达东西给别人,我觉得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想试一试。问:对喜欢的人表白时,说什么诗句?答:因为古人都比较含蓄,所以好像确实比较少,可以说李商隐的那句“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或者温庭筠的那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如果这些都太直白了,可以更含蓄一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等都可以。问:羞于对父母说“我爱你”时,可以用什么诗句代替?答:当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与好朋友告别时,说什么诗句?答:“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就是希望将来我们再重聚的时候,你现在所遇到的所有困境都会迎刃而解,迎来一个生命中的春天。问:吐槽生活的压力时,说什么诗句?答:我倒是想到了一句比较稍微剑走偏锋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现在的老板,都希望我们一个人可以做100万人的工作,这个要求太苛刻了。问:想送给那些努力奋斗的青年人哪首诗?答:那我就说一首李白的诗吧!“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希望大家能够像松树一样坚强、挺拔、常绿,又可以抗打击、抗挫折。

红旗谱

中国学生声称“澳洲学生签证延误”,理工科博士申请特别难!

前往澳大利亚的200多名中国学生,抱怨签证被延误!他们声称澳洲当局进行了更严格的安全检查。一些希望来澳洲学习科学、技术和工程的高学位的学生在中国媒体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已经等了一年多。 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2018年报道说,获得国家公派或者全额奖学金的10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在获得澳大利亚各高校Offer和奖学金的情况下,签证迟迟未得到批准。 2020年1月7日,网友爆料,2018年12月1日递交的签证,已经过去13个月,依然没有下签。澳洲官方给的正常审核时间是28-55天!同时延迟签证不是个案,这些学生在等待澳大利亚签证的中国学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设法维护自己的权利。群里面有165名学生,超过签证时间四个月到十八个月不等,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澳大利相关方规定的时间。网友表示,本科硕士申请都很快,就是博士申请的时间相对长。博士当中,文商科的也很快,“文科博士秒回”、“文商科一天秒回”,理工科博士申请确实很难。这些学生中,申请的学校一共涉及20多所,包括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八大高校,理工科的居多,也就是科学、技术、数学、土木工程、化学等专业居多。而这些潜在的国际学生由于对澳洲的向往,有的已经辞职,有的错过了校招,有的放弃了其他学校的offer,以期到澳大利亚学习,但面临的确是无限期拖延。如果澳洲拒绝给予学生签证的话,学生可以果断另谋出路,但拖着签证,学生不仅要担心语言成绩过期,学校奖学金也会过期,还要不断跟学校解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于这种情况,澳洲内政部发言人说,签证的处理时间受很多因素影响,从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到申请人的健康状况,性格需要符合国家安全的要求。悉尼大学的国际学生参加SRC选举发言人还说,处理签证的时候没有挑出中国申请人,将近99%的中国申请人获得了签证,这略高于整体平均水平。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学会(IEAA)和澳大利亚大学都表示,他们知道学生担心自己等待的时间过长。 澳大利亚大学代理首席执行官安妮·玛丽·兰斯当(Anne-Marie Lansdown)表示:“尽管该问题并未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但我们知道个别学生和研究项目可能受到影响,尤其是在补助金和项目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IEAA首席执行官菲尔·霍尼伍德(Phil Honeywood)表示:“鉴于人们对我们知识产权安全的关注日益增加,显然需要对国家安全机构进行更大程度的监督。”许多学生的抱怨是关于签证申请进度的信息不足。澳大利亚发布全球签证平均处理时间,但未提供国家细分。墨尔本大学表示,它正在与潜在的博士生合作,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国家,目前在很多情况下签证获得批准的时间大大延迟。 (以上内容由澳洲信为留学移民为您呈现)

雄节

博士很难毕业吗?博士:我已经延期两年毕业,你说难吗

博士这个特殊的物种,有太多的特殊之处,或许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会改变你对博士的一些认识。谈到博士,我们就不得不谈博士的毕业问题,我相信大家或许都知道博士毕业难,那到底是有多难呢???很多博士表示,我们都是延期两年毕业的,你觉得难吗?现在的博士毕业是真心不容易,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你是博士那么你绝对不可能顺利的、轻松的、简单的毕业。我在读博期间,可谓是经历真正的人间地狱,那才是冰与火的青春啊!!!我的专业是人文社科类的,相对于理工科的博士我个人觉得我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这种轻松可以安全忽略不计。我不是直博,是通过考试一关一关的筛选后顺利的成为一名博士,我记得在面试的时候有两位博导都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定力和毅力能够撑得下去吗?当时,我很肯定的说,可以的。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年少无知啊!!当开始真正的博士生活时,我导师和我的第一次谈话就是我们能够顺利毕业就是最好的教学结果,完全不指望我能够在学术界上做出什么丰功伟绩,延期一两年毕业也没关系,你的师兄已经延期两年毕业了。听到这个消息,真的是瞬间后悔读博了。更令我无奈的是,我的英语。由于读博期间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外教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是百分之一万的英语,绝对不会出现一个汉字,然后下课的时候给逼布置一个作业,仅仅一个作业就需要我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研究和完成,但是当你提交的时候得到的结果便是继续修改。此外,读了博士之后根本没有什么暑假和寒假,每次放假都是开学时拿来5篇自己写的论文,你说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如何完成两篇论文呢?但是你还必须完成,查阅各种文献,翻阅各种期刊,最后当你写了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逻辑错误还得继续再来。转眼到了博二,生活真的是没有那么复杂化了,很简单就是一件事情,你的论文写的怎么样了,C刊论文发表了吗?发了几篇了?同学之间见面没有以前的那些客套话,只会问你的论文进展怎么样了?由于我是文科,需要在CSSCI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我们学校要求必须发表两篇才能顺利毕业,但是想在这个上面发表自己的论文,真的是太难了,除非你的论文足够优秀,足够有自己的创新点。就这样,我还是没有能够顺利的正常的毕业,最后只能是延期一年毕业,发表了自己在CSSCI上的论文,当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时,真的是感叹万分啊!!!

风流债

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有何区别?为何高校都喜欢“海归”博士?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优秀的学生选择深造,我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数量很多。有人选择在国内攻读博士,也有一部分学生去国外读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建设发展,我国本土博士质量已经有所提升。但很多高校招聘博士的工作还是写明有留学经验者优先。那么本木硕士和海归硕士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呢?一、科研环境不得不承认我国在理工科专业方向上,我国科研经验比较少,很多高新科技领域没有一些外国发达,人文学科方面也存在不足。很多欧美国家的科研经验比较丰富,优秀的老师比较多,学校给博士提供了很多先进的科研设备,科研资源比较丰富。外国还有很多前沿研究项目,激励机制比较好,奖金丰富。虽然我国科研资源比较丰富,但总体科研环境还是不如一些欧美国家,外国一些名校和研究所的科研设备和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我国只有少数重点大学和科研所资源设备比较先进,剩下院校的科研环境确实一般。二、视野格局海归博士可以接触到先进前沿的科研项目,参加一些国际交流会,可以和一些优秀的外国学者交流,外国名校的老师也非常优秀,对博士的科研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这样的学术科研环境下,海归博士的学术视野比较开阔,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格局也更加高。而国内的名师数量有限,学术峰会的数量和级别也是有限的,本土博士的科研视野格局就会受到影响。三、就业发展很多优秀的留学博士可能会留在外国继续做科研,也有一些海归博士回来找工作。海归博士的就业发展还要看毕业院校、科研成果、个人能力,所以并不是所有海归博士发展前景都非常好。当然名校毕业的海归博士,科研成果还比较丰硕,回国的就业机会都比较好。如果要在高校任教,那留学经历还是挺重要的,因为高校希望老师要有科研学术能力,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新鲜的事物。四、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其实一个博士的成绩还是要看个人,很多海归博士并不是非常有优秀,科研成果和本土博士差不多,学术水平也差不多。我国本土博士的科研成果也逐渐增多,很多学术论文得到了国际认可,这也是非常可喜的,看到了我国高等人才的潜力。所以一些企业和院校确实没有必要只关注是否有留学经历,本土博士也非常优秀。根据以上四点分析看来,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享有的科研资源、国际视野等方向,海归博士的科研前景更好。而博士的就业发展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和科研成果,所以即使海归博士有一定优势,也不能过分崇拜,企业和高校要客观看待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

孔雀镇

爱尔兰科克大学理工科博士申请攻略

爱尔兰科克大学理工科博士申请攻略关于博士申请,自己联系导师是比较推荐的一种做法,如果你找的导师没有名额的话,也会知道同系里哪个导师有。在提交申请之前,务必拿着你的research topic,找到你未来的导师。网申则需要提前三个月申请。通常来说,理工科的博士是有奖学金的,就是导师给你交学费,然后每个月再给一定的生活费。Funding来源通常是各种不同的项目,比如和公司的合作,或者Science Foundation Ireland, Irish Research Council, EU等项目资金。通常是导师手里有项目,然后发广告,招学生,当然也有一种是学生有一些科研想法和导师一起申请,但申请到funding难度会高一些。博士的入学,是每年四次,一月,四月,七月,十月,赶上哪个算哪个,毕业时间则是按照完成的情况,以及导师的意见,有人三年半交的毕业论文,一般在四年至六年期间完成的比较多,个别情况下有八年才交的,还有中途quit掉的(学校一般规定要在3~6年完成学业)。读博期间,每一位博士生有一个Supervisory Team,由最少两位成员,可以是两位导师,或者一位导师一位Advisor,有的还有会再一位Monitor或Mentor。每年,博士生需要和自己的Supervisory Team安排一个review meeting来评估上一年的进度,如果实在不合格的,会降成research master毕业。反之,如果不够博士录取门槛,或者最开始导师项目资金不足,也可以research master入学,一/两年后转成博士,从博二/三继续。博士生需要修15学分,(或者更多),一般来说推荐选一部分大公选课,比如PG6001会介绍一些research的方法或者PG6009会更好地了解如何找文献,还可以选一些基础技能比如简单编程,或者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性的课程。1. 科克大学部分博士/研究型硕士专业列表&导师列表A list of academics listed under a wide range of schools/departments/disciplines(网址):http://research.ucc.ie/profiles/2. 科克大学院系一览 UCC Department/Schools(网址):https://www.ucc.ie/en/schoolsdepartments/3. 申请步骤和常见问题:https://www.ucc.ie/en/study/postgrad/faq/faq/4. 博士和研究型硕士的区别分析:https://www.ucc.ie/en/study/postgrad/currentresearchstudents/program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