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学”还是“专精”留学选专业如何看待“外热内冷”弘一

“博学”还是“专精”留学选专业如何看待“外热内冷”

留学选专业,如何看待“外热内冷”本报驻英国、德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青木 本报记者 张雪婷留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常常会注意到国内外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一些在国外(尤其欧美地区)火热的专业,回国后却不那么容易找到工作。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们的不同目也会导致其选择的侧重,是为未来就业考虑,还是计划进一步学习?《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几名留学生与教育专家,他们对于国内外热门和冷门专业的差异以及如何保证回国就职专业对口上给出了一些建议。国外热门何以国内冷门细数那些在国外热门的专业,有一部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政策不同,导致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很难在国内直接求职。“基础教育、刑事司法、护理专业,这三个专业是美国学生选择比较多,但中国留学生相对选择比较少的。”留学机构新航道首席留学专家冉维在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美国当地的热门专业时表示,这几种专业相对来说,本地化比较强。“比如小学教育,各个国家相差较大;司法制度的不同,也会导致刑事司法专业上会很难拿国外的知识直接运用到国内体系;护理专业也同样,不同国家的医疗体系也相差较大。”除了政策差异外,还有一些专业因偏向特殊技术操作或艺术设计,常被中国留学生划分为“专科”的范围,因此也出现“外热内冷”的现象。比如在英国,近些年来比较热门的专业有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汽车工业、珠宝设计以及包装艺术等。在这些专业中,英国的雷丁大学的环境艺术是强项,曼彻斯特大学擅长景观设计,坐落在传统汽车城的考文垂大学则是当仁不让的汽车工业研究名校。伯明翰城市大学虽然并不是排名一流的英国高校,但该校的珠宝设计专业一直都在行业内认可度较高。至于伦敦金史密斯学院的室内设计和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包装艺术,也是很多当地的学生积极申请的对象。上述专业很少看到中国留学生的身影,大多数中国学生会更看重学校的综合排名,有利于回国就业。中国留学生会更愿意选择金融学、贸易学、计算机科学之类覆盖面非常大的专业。回国不对口咋办在国外选择国内冷门的专业,面对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难找对口的工作。目前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就读现代农业专业的王同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农业在欧洲是非常抢手的专业,瓦赫宁根大学的农学也是欧洲最好的,他学到了许多未来农业科技相关内容。去年他硕士毕业,本希望进入国内农业科技领域的企业,但是在自己具体的专业方面,没有找到机会。最后,他决定留在大学读博士。除了客观上的专业对口职位较少外,疫情原因也阻碍了留学生回国找工作。目前就读于德国汉堡大学社会教育的柳同学对记者表示,社会教育在欧洲非常受重视,学生毕业可以在青少年机构、学校等就业。但在国内,社会教育学很难找工作,主要原因还是中欧社会体系不一样。尽管如此,她仍希望在中国找到相关的职位。不过,因为疫情原因,她无法参加国内的招聘会,假期也没法回国实习提前适应环境。现在她正在考虑,可能会先在德国社会机构就业一两年再回国。在欧洲十分发达的艺术专业是国内外不对口现象最为明显的一个专业。就读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林同学对记者说,艺术类在欧洲特别吃香,艺术家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会有国家补贴,可以通过参加艺术创作保证生活。但是到国内,纯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得不为工作发愁,很多都需要改行做商业性的艺术工作。因此,艺术留学生留在欧洲的比例也较高。要“博学”还是“专精”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毕业之后大家都要面临三个方向的选择。第一是回国就业,也是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选择,因此专业一定要跟行业相关,最好是当地具有先进优势或者国际资源优势的。第二是在国外就业,那就需要关注国外每年的就业情况和留学生工作签证政策。第三是在国外继续升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关注专业的详细信息和研究方向,导师的权威影响也很重要。英国教育专家建议,学生在做选择时,可以选择一些细分型、交叉型、实用型专业,如精算、保险、资产评估、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冉维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选择专业时,学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留学投入相对较大,也要考虑未来收入情况。”所以如果当小学老师或者护士这种专业,或许直接在国内本地接受教育更合适。在面对国内外专业就职差异时,有哪些专业可以“跨专业”,比较好地转换?学生应该走“博学”还是“专精”路线?冉维表示,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宏观的层面。偏理工类的,专业度(也就是“专精”)要求越高,如设计航天飞机运载火箭,要专业人员才能做,并不是一个学历史专业的学生能轻易转行的。另一方面,偏文科、社科、艺术类会在转专业方面稍好一些,因为其中很多技能是想通的,如管理学,不同行业都需要经济管理的技能。“当然,在自己专业基础上,有所博学,有更多涉猎,这个总是好的,因为社会在不停进步,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在不停更新,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要终身学习。”冉维强调,现在其实可以愈发清楚地看到,很少有从事一种行业只需要一种知识就足够了,越来越多问题涉及到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解决方案,“这个无论中国还是国外,从大学课程设置就能看到,如类似于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不光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柏林高校学生顾问格拉姆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全球化时代,留学越来越普遍。留学前选专业非常关键,首先一定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其次要融合自己的专业到未来求职中,要咨询一下未来你在哪里就业,到你毕业时什么职业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他认为,一些专业可以“跨专业”,比较好地转换,比如金融数学、生物医学工程、金融工程、数据科学等。近年来,许多其他领域学科也开启了大量的跨学科专业,比如食品科学、语言学、经济学等。他认为,“博学”和“专精”并不矛盾,要成为一个行业的精英,就应该“专精”,而“博学”又可以让你更加出色。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专业充满热情,每个专业里都有“金子”。

护星者

陈丹青: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出国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出国留学经验分享”“五战雅思分享5.5—7的血泪经验”网络某乎平台上关于留学的话题量多达一百二十五万…出国为什么成为国人的“执念”?而国人对外面世界的“狂热追求”又为何让知名艺术家陈丹青大批“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出国本身就是一种失败。”?一、外国教育制度让国人看到了“希望”其实外国教育制度并非处处高国内教育一等,国人追求的是外国高校悄无声息进行的“精英教育”。外国的教育更像是一种服务,有多少财富就可以得到多少教育资源,虽然也需要成绩达标,但是成绩达标的必备条件是足够的家底。这对于国人来说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何乐而不为呢?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中国近十年出国留学人数已经飙升了近十倍,同时由于“海龟”身份和在国外接受的更先进的科学技能在国内发展前景也很好。2019留学生在国内的就业率高达66%。不过也有许多留学生看中了外国提供的优越待遇,选择留在外国工作生活,这也成为外国许多面临严重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解决优质劳动力缺乏的办法。二、外国的月亮真的很圆吗?外国资本主义制度体制下资本决定一切。“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2011年8月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但是很少有人发现,在国外,一些历史悠久,资源广阔的高校名校“寒门子弟”亦是寥寥无几。原因无他,这样的“精英教育”所要求的广阔知识面和潜在的优越家庭条件是外国“寒门弟子”所达不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外国高层也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对普通群众宣传“快乐自由的教育制度”,让学生轻轻松松度过校园时光,结果大多数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去当体力劳动者,少部分较为优秀的也只是收入稀薄的职工群体。这样“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阶级固化”问题已经成为外国许多发达国家的通病,这个问题如果一直得不到解决,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家的极少一部分人掌握了整个国家的人的生死。生在这样国家的普通人将再无人权和自由可言。而国人只看到国际上的报道对外面的世界大肆夸赞,便以为国外处处是片瓦片金,人人都优雅博学。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名女子在纽约第五大街购物时跌倒并休克,之后经过她的行人数以百计,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查看情况。2004年英国心理学家展开一项调查:任选一家便利店,让工作人员假扮收银员故意在结账找零时给顾客双倍钞票,结果在调查过程中,在无人知晓这是一次实验而非“天上掉馅饼”,所有人都装着糊涂人揣着明白心把双倍的零钱收入囊中。2002年韩日世界杯,韩国使劲各种手段:黑哨,恶意对对手拳打脚踢,顶着全世界球迷的愤怒质问“勇夺桂冠”。美国作为一个经常宣扬“自由和民主”的国家,在2020年五月发生了黑人弗洛德伊遭受警察跪杀案件,引发了数次群众游行和抗议暴乱活动。而这只是美国众多种族歧视案件中的一个。现在你告诉我,外国人素质如何?三、莫走“洋务运动”的老路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外国人及媒体用有色眼镜看中国。只要抓住一点由头,就给中国扣上了“落后”“不文明”“粗俗”的帽子。对于自己国家的“丑事”就尽力遮掩,甚至挂上“自由”“民主”的字眼,可谓双标至极。之前一张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一些中国旅客在法国卢浮宫广场的水池里泡脚。外国网友纷纷现身说法,认为中国人素质实在太低。然而后来有人又抛了了一张图出来,原来之前的照片是近景,扩大镜头空间,数不清的外国游客也加入了“泡脚大军”…我们并不是在“比烂”,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公民。而不是抓住那些“闪光点”不放,对中国进行“选择性报道”。但还真有许多人被这些“选择性报道”洗脑。认为外国什么都是好的,只要把外国的方方面面家全搬到中国就可以让中国变得和外国一样发达。更有甚者认为外国样样都好,忙不迭地放弃中国国籍,投入发达国家的怀抱。也怨不得陈丹青说的那句话:“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出国本身就是一种失败。”其实并非只要我们迈出国境线就成为了一个失败的人,而是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人,我们国家的部分实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大可将低下的脊梁挺起来。以一个平等的姿态来面对世界,以一个同样水平的竞争对手身份向他国吸取经验。而不是像洋务运动时期一样,脊梁已经低下了,学也只学了了一个壳子,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况且,中国的优势显而易见:国家一带一路计划带动了沿线数十个国家经济发展,更为中国创造了不小的财富。中国教育制度近几年一直稳中求变,在保证公平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机会,提高高智商人才待遇,留住人才,留住希望。试问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又岂是那些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所谓贵族国家可比的?我们大可昂首挺胸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儒雅文明的精神气。吸取其他国家发展中适合我国的宝贵经验,返回建设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在异国他乡做低伏小,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示众。

猩猩王

海外中文古籍的情况日渐清晰、加速回流

近几年,在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大批流散在海外中文古籍正以影印出版或数字化等方式回流中国,而这些宝贵的文化资产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摸清底数,新发现层出不穷海内外仅存的宋版《文章正宗》第十四卷、最早记载钓鱼岛的中文文献《顺风相送》、南宋初期刻本《后汉书》、对中国佛教史有重大价值的《敕修百丈清规》……近年来,随着《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各分册的陆续出版,越来越多沉睡在海外图书馆中的中文古籍被唤醒,一批具有极高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贵古籍浮出水面,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路径因此更加清晰。《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是国家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点之一。从2013年开始,中华书局联合海外30多家存藏单位普查馆藏中文古籍并编纂书目。2020年初,随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目录》的出版,《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分馆目录达到了7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图书馆、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等12家海外机构的中文古籍全部著录成书。究竟有多少中文古籍被国外收藏?这个数字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约是此数目的10倍,这些文物中间包括大量的古代典籍文献。据研究,美国现存中国善本线装古籍不少于70万册,古籍总数量接近400万册;欧洲粗略估算古籍有200万册;流入日本的中国古籍更多,“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中便可检索到91万条汉籍书目。国外各大公共图书馆、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民间收藏的典籍文献至今尚无系统的明确统计数据。据了解,目前大多数藏有中文古籍的海外图书馆都没有中文研究馆员,缺少精通中文古籍和古籍编目的人才,因此不乏这种情况:中文古籍自入藏以后就一直没有整理过,有的甚至上百年躺在书库里无人问津。2006年发现的1896年刊登的中国最早的一批“时新小说”手稿,就是一所大学图书馆搬家时在两个落满灰尘的纸箱里偶然发现的。“这就是编纂海外中文古籍书目的意义,通过编辑书目、调查藏书,把馆藏整理出来,才能供学者使用。”顾青说。中外携手,推动古籍整理出版利用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史展览室里,书架上整排的“哈佛燕京图书馆文献”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书目”丛刊,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灿烂。自1998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几乎每年都派出人员赴哈佛燕京图书馆访查和整理古籍,20多年来双方携手合作,出版了三大系列逾千册珍稀古籍及善本书志等。据统计,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乾隆之前的善本约有2400部,其中宋元明善本约有1500部,有188种善本是其他图书馆所没有的。这批图书的影印出版填补了国内古籍的空白。“在传统典籍珍善本文献的影印出版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合作堪称典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说,“我非常敬佩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开放精神,他们的馆长说,这些书虽然是哈佛燕京的,但知识是世界的,学术当为天下所用。”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说,该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保持了20多年的联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动于后者的敬业精神。“为了省钱,他们每次来都住在郊区的一些小旅馆,所以他们对波士顿地铁的运行比在这里住了20年的我还熟。他们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要求,从未要求带他们到哪里去玩、看什么风景,来了就是工作。这种敬业精神让我感动。”郑炯文说。汤文辉介绍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与哈佛燕京图书馆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海外文献整理出版的一个有效模式,即哈佛燕京图书馆开放馆藏资源,邀请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学者)到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某一专题性或某一类型馆藏文献的学术整理,整理成果通过出版社完成出版。这一模式促成了一大批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献以影印图书的方式实现回流,方便了海内外学者的使用,尤其是使国内学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最为重要、宝贵的学术资源。除古籍之外,许多海外图书馆还收藏有大量甲金、简帛、石刻、写本和各类古代历史档案资料等,其中不少是国内不存或者鲜见的珍本、善本。但这些资料因缺少专业人员而长期存放在书库里,迫切需要国内专家前往帮助整理。“这些资料如果全部整理出来,将使中华文化的整体脉络更加清晰,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有重要意义。”汤文辉说。统筹规划,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们编纂《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摸清海外中国古籍的存藏情况,目的是要摸清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情况,不是要占有这些书。”顾青提醒说,目前在调查海外古籍时,有的中国学者过于重视孤本、善本,对普通古籍重视不够,其实海外中文古籍大多数是普通古籍,版本价值也许不能与孤本、善本相比,但这些古籍培养了海外的许多博学鸿儒,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不能仅仅看版本价值,也要看传播价值。因此应该站得高一些,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看待古籍。”顾青说。目前国内对海外中文古籍的整理研究及出版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出版界、图书馆界、学术界等多头出击,工作较为分散,且在开发利用海外古籍出版资源上还存在恶性竞争、重复浪费、质量不高以及版权纠纷等问题,迫切需要总体谋划、整体规划,形成工作合力。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积极推进散失海外中文古籍回归工作,结合全国古籍规划的制定,有步骤、有计划地系统推进东亚、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流散的典籍文献整理出版,编制散失海外古籍总目。同时紧密衔接研究、整理、出版三个环节,通过出版、数字化等多种方式使久佚国外的珍稀古籍化身千百,既传承文明、嘉惠学林,又切实改变“史在他邦,文归海外”的局面。温馨提示:收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果孰是邪

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 总数字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约占存世的一半,其余被海外收藏。近代以来,大批古籍流散海外,不少珍本、善本、孤本为国内罕见。近年来,在海内外有识之士的携手努力下,海外中文古籍的情况日渐清晰,大批海外中文古籍正以影印出版或数字化等方式回流中国,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摸清底数,新发现层出不穷海内外仅存的宋版《文章正宗》第十四卷、最早记载钓鱼岛的中文文献《顺风相送》、南宋初期刻本《后汉书》、对中国佛教史有重大价值的《敕修百丈清规》……近年来,随着《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各分册的陆续出版,越来越多沉睡在海外图书馆中的中文古籍被唤醒,一批具有极高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贵古籍浮出水面,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路径因此更加清晰。《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是国家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点之一。从2013年开始,中华书局联合海外30多家存藏单位普查馆藏中文古籍并编纂书目。2020年初,随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目录》的出版,《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分馆目录达到了7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图书馆、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等12家海外机构的中文古籍全部著录成书。究竟有多少中文古籍被国外收藏?这个数字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约是此数目的10倍,这些文物中间包括大量的古代典籍文献。据研究,美国现存中国善本线装古籍不少于70万册,古籍总数量接近400万册;欧洲粗略估算古籍有200万册;流入日本的中国古籍更多,“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中便可检索到91万条汉籍书目。国外各大公共图书馆、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民间收藏的典籍文献至今尚无系统的明确统计数据。“保护仍是整理中文古籍的首要任务,而要保护首先就必须摸清底数。”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说,“通过编纂《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有助于我们摸清海外中文古籍的家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中韩文部主任李国庆说,大家通常关注的重点都放在知名大馆,而对北美中小型图书馆的馆藏,一般来说不是太注意,但是通过编纂书目,发现这些中小馆里也会有一些令人意外的发现。比如像爱荷华大学,以前没人知道他们有中文古籍,调查中居然发现有229种,其中最早的书还是元代的。加州一所大学在调查中竟然发现近千种中文古籍,其中不乏宋版书和元刻本。据了解,目前大多数藏有中文古籍的海外图书馆都没有中文研究馆员,缺少精通中文古籍和古籍编目的人才,因此不乏这种情况:中文古籍自入藏以后就一直没有整理过,有的甚至上百年躺在书库里无人问津。2006年发现的1896年刊登的中国最早的一批“时新小说”手稿,就是一所大学图书馆搬家时在两个落满灰尘的纸箱里偶然发现的。“这就是编纂海外中文古籍书目的意义,通过编辑书目、调查藏书,把馆藏整理出来,才能供学者使用。”顾青说。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杨海峥教授与同事们长期从事日本中文古籍的研究和复制工作,目前她负责京都大学所藏汉籍善本的整理复制工作。杨海峥说,日本各大学汉籍收藏总数占到日本所藏汉籍总数的一半还多。除了皇室、公共图书馆、私人藏书、寺庙之外,日本各大学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关注的地方。杨海峥指出,尽管日本各大学的中文古籍编目和数字化做得比较好,但并未覆盖所有部门的馆藏,比如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图书馆、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等也有很精彩的馆藏,在调查中就发现了南宋初期的刻本《后汉书》、宋版《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元刻本《敕修百丈清规》等珍稀古籍。“很多时候需要亲自到这些图书馆去翻书,不然光凭以前听到过的一些消息,往往会有一些误导。”杨海峥说。中外携手,推动古籍整理出版利用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史展览室里,书架上整排的“哈佛燕京图书馆文献”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书目”丛刊,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灿烂。自1998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几乎每年都派出人员赴哈佛燕京图书馆访查和整理古籍,20多年来双方携手合作,出版了三大系列逾千册珍稀古籍及善本书志等。据统计,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乾隆之前的善本约有2400部,其中宋元明善本约有1500部,有188种善本是其他图书馆所没有的。这批图书的影印出版填补了国内古籍的空白。“在传统典籍珍善本文献的影印出版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合作堪称典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说,“我非常敬佩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开放精神,他们的馆长说,这些书虽然是哈佛燕京的,但知识是世界的,学术当为天下所用。”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说,该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保持了20多年的联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动于后者的敬业精神。“为了省钱,他们每次来都住在郊区的一些小旅馆,所以他们对波士顿地铁的运行比在这里住了20年的我还熟。他们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要求,从未要求带他们到哪里去玩、看什么风景,来了就是工作。这种敬业精神让我感动。”郑炯文说。汤文辉介绍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与哈佛燕京图书馆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海外文献整理出版的一个有效模式,即哈佛燕京图书馆开放馆藏资源,邀请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学者)到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某一专题性或某一类型馆藏文献的学术整理,整理成果通过出版社完成出版。这一模式促成了一大批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献以影印图书的方式实现回流,方便了海内外学者的使用,尤其是使国内学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最为重要、宝贵的学术资源。中国学者的到来,也极大推动了海外图书馆中文古籍的整理工作。郑炯文介绍,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有4万种之多,如此庞大的数量,单由本馆研究馆员编目整理是不现实的,多年来一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整理编纂。除古籍之外,许多海外图书馆还收藏有大量甲金、简帛、石刻、写本和各类古代历史档案资料等,其中不少是国内不存或者鲜见的珍本、善本。但这些资料因缺少专业人员而长期存放在书库里,迫切需要国内专家前往帮助整理。“这些资料如果全部整理出来,将使中华文化的整体脉络更加清晰,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有重要意义。”汤文辉说。统筹规划,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们编纂《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摸清海外中国古籍的存藏情况,目的是要摸清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情况,不是要占有这些书。”顾青提醒说,目前在调查海外古籍时,有的中国学者过于重视孤本、善本,对普通古籍重视不够,其实海外中文古籍大多数是普通古籍,版本价值也许不能与孤本、善本相比,但这些古籍培养了海外的许多博学鸿儒,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不能仅仅看版本价值,也要看传播价值。因此应该站得高一些,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看待古籍。”顾青说。目前国内对海外中文古籍的整理研究及出版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出版界、图书馆界、学术界等多头出击,工作较为分散,且在开发利用海外古籍出版资源上还存在恶性竞争、重复浪费、质量不高以及版权纠纷等问题,迫切需要总体谋划、整体规划,形成工作合力。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积极推进散失海外中文古籍回归工作,结合全国古籍规划的制定,有步骤、有计划地系统推进东亚、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流散的典籍文献整理出版,编制散失海外古籍总目。同时紧密衔接研究、整理、出版三个环节,通过出版、数字化等多种方式使久佚国外的珍稀古籍化身千百,既传承文明、嘉惠学林,又切实改变“史在他邦,文归海外”的局面。(来源:人民日报)

连环炮

编制书目 影印出版 数字化回归 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

编制书目 影印出版 数字化回归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约占存世的一半,其余被海外收藏。资料图片近代以来,大批古籍流散海外,不少珍本、善本、孤本为国内罕见。近年来,在海内外有识之士的携手努力下,海外中文古籍的情况日渐清晰,大批海外中文古籍正以影印出版或数字化等方式回流中国,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摸清底数,新发现层出不穷海内外仅存的宋版《文章正宗》第十四卷、最早记载钓鱼岛的中文文献《顺风相送》、南宋初期刻本《后汉书》、对中国佛教史有重大价值的《敕修百丈清规》……近年来,随着《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各分册的陆续出版,越来越多沉睡在海外图书馆中的中文古籍被唤醒,一批具有极高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贵古籍浮出水面,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路径因此更加清晰。《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是国家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点之一。从2013年开始,中华书局联合海外30多家存藏单位普查馆藏中文古籍并编纂书目。2020年初,随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目录》的出版,《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分馆目录达到了7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图书馆、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等12家海外机构的中文古籍全部著录成书。究竟有多少中文古籍被国外收藏?这个数字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约是此数目的10倍,这些文物中间包括大量的古代典籍文献。据研究,美国现存中国善本线装古籍不少于70万册,古籍总数量接近400万册;欧洲粗略估算古籍有200万册;流入日本的中国古籍更多,“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中便可检索到91万条汉籍书目。国外各大公共图书馆、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民间收藏的典籍文献至今尚无系统的明确统计数据。“保护仍是整理中文古籍的首要任务,而要保护首先就必须摸清底数。”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说,“通过编纂《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有助于我们摸清海外中文古籍的家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中韩文部主任李国庆说,大家通常关注的重点都放在知名大馆,而对北美中小型图书馆的馆藏,一般来说不是太注意,但是通过编纂书目,发现这些中小馆里也会有一些令人意外的发现。比如像爱荷华大学,以前没人知道他们有中文古籍,调查中居然发现有229种,其中最早的书还是元代的。加州一所大学在调查中竟然发现近千种中文古籍,其中不乏宋版书和元刻本。据了解,目前大多数藏有中文古籍的海外图书馆都没有中文研究馆员,缺少精通中文古籍和古籍编目的人才,因此不乏这种情况:中文古籍自入藏以后就一直没有整理过,有的甚至上百年躺在书库里无人问津。2006年发现的1896年刊登的中国最早的一批“时新小说”手稿,就是一所大学图书馆搬家时在两个落满灰尘的纸箱里偶然发现的。“这就是编纂海外中文古籍书目的意义,通过编辑书目、调查藏书,把馆藏整理出来,才能供学者使用。”顾青说。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杨海峥教授与同事们长期从事日本中文古籍的研究和复制工作,目前她负责京都大学所藏汉籍善本的整理复制工作。杨海峥说,日本各大学汉籍收藏总数占到日本所藏汉籍总数的一半还多。除了皇室、公共图书馆、私人藏书、寺庙之外,日本各大学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关注的地方。杨海峥指出,尽管日本各大学的中文古籍编目和数字化做得比较好,但并未覆盖所有部门的馆藏,比如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图书馆、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等也有很精彩的馆藏,在调查中就发现了南宋初期的刻本《后汉书》、宋版《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元刻本《敕修百丈清规》等珍稀古籍。“很多时候需要亲自到这些图书馆去翻书,不然光凭以前听到过的一些消息,往往会有一些误导。”杨海峥说。中外携手,推动古籍整理出版利用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史展览室里,书架上整排的“哈佛燕京图书馆文献”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书目”丛刊,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灿烂。自1998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几乎每年都派出人员赴哈佛燕京图书馆访查和整理古籍,20多年来双方携手合作,出版了三大系列逾千册珍稀古籍及善本书志等。据统计,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乾隆之前的善本约有2400部,其中宋元明善本约有1500部,有188种善本是其他图书馆所没有的。这批图书的影印出版填补了国内古籍的空白。“在传统典籍珍善本文献的影印出版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合作堪称典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说,“我非常敬佩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开放精神,他们的馆长说,这些书虽然是哈佛燕京的,但知识是世界的,学术当为天下所用。”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说,该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保持了20多年的联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动于后者的敬业精神。“为了省钱,他们每次来都住在郊区的一些小旅馆,所以他们对波士顿地铁的运行比在这里住了20年的我还熟。他们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要求,从未要求带他们到哪里去玩、看什么风景,来了就是工作。这种敬业精神让我感动。”郑炯文说。汤文辉介绍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与哈佛燕京图书馆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海外文献整理出版的一个有效模式,即哈佛燕京图书馆开放馆藏资源,邀请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学者)到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某一专题性或某一类型馆藏文献的学术整理,整理成果通过出版社完成出版。这一模式促成了一大批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献以影印图书的方式实现回流,方便了海内外学者的使用,尤其是使国内学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最为重要、宝贵的学术资源。中国学者的到来,也极大推动了海外图书馆中文古籍的整理工作。郑炯文介绍,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有4万种之多,如此庞大的数量,单由本馆研究馆员编目整理是不现实的,多年来一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整理编纂。除古籍之外,许多海外图书馆还收藏有大量甲金、简帛、石刻、写本和各类古代历史档案资料等,其中不少是国内不存或者鲜见的珍本、善本。但这些资料因缺少专业人员而长期存放在书库里,迫切需要国内专家前往帮助整理。“这些资料如果全部整理出来,将使中华文化的整体脉络更加清晰,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有重要意义。”汤文辉说。统筹规划,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们编纂《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摸清海外中国古籍的存藏情况,目的是要摸清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情况,不是要占有这些书。”顾青提醒说,目前在调查海外古籍时,有的中国学者过于重视孤本、善本,对普通古籍重视不够,其实海外中文古籍大多数是普通古籍,版本价值也许不能与孤本、善本相比,但这些古籍培养了海外的许多博学鸿儒,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不能仅仅看版本价值,也要看传播价值。因此应该站得高一些,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看待古籍。”顾青说。目前国内对海外中文古籍的整理研究及出版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出版界、图书馆界、学术界等多头出击,工作较为分散,且在开发利用海外古籍出版资源上还存在恶性竞争、重复浪费、质量不高以及版权纠纷等问题,迫切需要总体谋划、整体规划,形成工作合力。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积极推进散失海外中文古籍回归工作,结合全国古籍规划的制定,有步骤、有计划地系统推进东亚、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流散的典籍文献整理出版,编制散失海外古籍总目。同时紧密衔接研究、整理、出版三个环节,通过出版、数字化等多种方式使久佚国外的珍稀古籍化身千百,既传承文明、嘉惠学林,又切实改变“史在他邦,文归海外”的局面。(记者 张 贺)【来源:新华网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何塘

精通9国语言的北大教授辜鸿铭,为何爱讽刺外国人?原因鲜有人知

天才式的文学家辜鸿铭被称为“清末怪杰”,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在这“爱称”的背后,却隐藏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经历。辜鸿铭内心的“怪”,尤其是其阅历及学识对性格的塑造,鲜有人知。最“扎眼”的就是一位精通西学的大师,却对西方人极不待见,甚至讨厌,经常冷嘲热讽。很多人将它归结为时辜鸿铭盲目“守旧”,反对西学。但个人认为,这乃是辜鸿铭的经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与盲目守旧保皇是两件不同的事儿。大多数人在了解天才式的人物时,多愿听其传奇事迹,以天才的人生和奇闻异事享受自我“意淫”的快感,少有人愿意走近一步打开天才尘封已久的内心。辜鸿铭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国外留学,努力学习西学,包括后来去北大任教,也是由于外国文学特长。但是辜鸿铭一直很看不起外国人,甚至经常讽刺外国人,也讨厌外国的社会制度,就这一点来说,在众多留学归来的“海龟”中,辜鸿铭是最“怪”的一个。因为海龟派学者,几乎都崇尚西方制度,但辜鸿铭却非常相反。辜鸿铭说:中国向来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没有欧洲的宗教战争。中国的儒释道,各有各的自由。不互相侵犯,信教自由,不想干涉。中国也没有所谓的阶级斗争,如马克思,牛克思所说:中国只有土农工商,分工合作,各司其事无所谓阶级。所以中国没有什么阶级斗争和宗教战争。辜鸿铭对外国的政教制度有非常大的偏见,认为外国人的阶级战争、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现在,不如中国自由安定。客观来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白屋出公卿的例子数不胜数,不像外国出身决定命运。而且在中国传教自由,本土的儒道自由流传,即便外来的佛教,以及西方来的基督教,也都允许自由宣传。这些相比西方国家,确实少了不少流血斗争。不但如此,辜鸿铭对外国人也无好感,在北京任教的期间,对同事的外国教授毫不客气,甚至经常用自己的学识碾压嘲讽这些外国教师。辜鸿铭的做法,在众多留学归来的海龟中,无疑是最“怪”的一个。不少人在解释这一点的时候,几乎都认为这是辜鸿铭的“守旧”思想作祟,都认为辜鸿铭盲目崇拜一切传统,反对一些西方外来文化。这在我看来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辜鸿铭西学非常好,而且对自己的学问颇为自信,也喜欢教授这些学问。之所以辜鸿铭对外国人没好感,其实另有原因。这点原因就隐藏在他的出生经历中。出身:辜鸿铭是华侨,1857年出生在马来半岛槟榔屿。辜家在槟榔屿生活了四代,已经成为当地世家,颇具社会威望,也就是说辜鸿铭一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匙的。单从出身来说,就足以解释辜鸿铭对外国人的态度了。我前几篇文章有说过中国华侨在中国本土以及外国的地位,从这一点中,辜鸿铭出生的时间,正好处于中西方对华侨态度的变革阶段。华侨在大清朝的地位非常低,低到哪种地步?只要私自出海的人,回国全部就地正法,这种强硬态度直到鸦片战争后才有缓解。在鸦片战争之前,华侨的地位在清政府眼里很低,但是在外国人看来是平等的。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态度出现了大反转。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通商口岸大开,并且强制清政府允许像外国输送“华工”,也就是华侨工人,清政府被迫同意。由于向外输送的华工越来越多,清政府对华工的态度就由一开始的“叛民”,到后来的极力保护,也就是说华侨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外国列强正好相反,鸦片战争后,中国华工在外国的待遇越来越低,甚至遭到压迫和残害。因为当时西方正在努力发展现代化,提供原材料的工人不够,只能从外国找廉价劳动力。但是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法,也就是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这个时期,替代美国黑奴的就是中国华工,被称为“猪仔”。华工的主要运送地就是英国各殖民地,而辜鸿铭出生的槟榔屿,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之一。华工到外国打工时,屡受迫害和压榨,这在刚出生不久的辜鸿铭眼里,是非常“扎眼”的,给他的幼小心灵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虽然辜鸿铭含着金汤匙出生,但是天生有一颗正义的心,对这些外国列强劣迹斑斑的事迹,记忆尤为清晰,所以非常反感外国人的“人性”,认为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嘴里虽然讲着民主,却比任何人都黑暗。人性这是极其难理解的,木心曾有一句名言“长大后,我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个人”。但是辜鸿铭却不是这种人,辜鸿铭非常固执的坚持自己的见解,对外国传教士的印象极差,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用自己所学的英文投稿英国报,指责英国传教士的种种罪责。这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极大,因中国在战败后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在华横行霸道,中国人不敢惹,英国人也不愿管,所以辜鸿铭用英文向英国本土直陈英国人罪责,虽然惹英国人众怒,却也让世界“开了眼”。辜鸿铭的青少年,也是思想变革最为关键的时期,恰好赶上中国华侨被外国列强欺压最为残暴的时期,这二者一碰撞,自然对辜鸿铭的态度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辜鸿铭本就是一个固执的人,所以对外国人以及外国制度,颇有看“难入法眼”之感,尤其对外国文化的的态度,更为直观:我如不知西人之学,亦无以知周孔之道大且极矣。辜鸿铭虽博学西洋文化,对拉丁文、英文、德文、法文、现代希腊文以及研习数学,到这哲学,自然哲学,修辞学及工程学都极为擅长,但是一对比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学问都成了“铺垫”,只是他用来对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工具而已。有此可见,辜鸿铭的“怪”并不率意,也不是为了怪而怪,这其中有很多是自出生开始就注定好了的,不待见外国人,也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湖山盟

高晓松式博学,背后是中国孩子最欠缺的两项能力

其貌不扬的李诞娶了美丽的黑尾酱,这段才子配佳人的姻缘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对“有趣的灵魂”的向往。大家都说“没有高晓松,给我个李诞也很好啊”。高晓松一开口便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经他说出来的话,总是能给听众留下记忆点。从中国五千年谈到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在他的言辞间,世界是一张紧密联系的网,知识不是独立的。引经据典,博古论今,谈资张口就来——不难发现,高晓松“有趣的灵魂”,是他长久而深度的阅读建造起来的。阅读和写作是一项长期投资,聚沙成塔工作的第二年,我遇到了一个很聪明的男孩子,Jeremy。一次课上,全班头脑风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每人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文字创作。Jeremy选择的是“全球变暖”,在文章中他这样写道:……人类应该停止对树木的砍伐,保护树木,不然地球会重复复活节岛的悲剧……曾经的复活节岛并不是一片荒芜,复活节岛原本有葱郁的森林。但随着人口的增多,树木被大量砍伐用来盖房、生火、造船、制造农具,慢慢地复活节岛开始衰败……我一下子记住了这个五年级的男孩子。他生动地讲述了历史的一个片段,用一个文明的兴衰来显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并呼吁当今的人们不要重复悲剧。但是类似Jeremy这样的孩子其实不多。大多数的孩子还在“如何把事情说清楚”的阶段挣扎。孩子们的谈资太少,阅读量不够。今年年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就报告中未成年人的读书量这一块的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为11.57本;0-8岁儿童阅读量为7.23本;0-17周岁的人人均图数量为8.81本。”2016年秋季,KFRR (Kids & Family Reading Report) 对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2718位家长和孩子(0-17)岁做了一项针对阅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报告。报告中指出6-17岁的孩子平均年阅读量为23本(在这个平均值的两端,经常阅读的孩子年平均读书量为42.4本,不怎么读书的孩子为7.4本)西方教育从小注重阅读和写作的教育,西方大学的学习更是以“时间少,阅读量大”为中国学生和家长所熟知。我认识的一位留学生小孙在美国著名文理学院之一波莫纳学院就读,他跟我“抱怨”:一学期只修了4门课,但是平均每星期下来的阅读量要七八百页。在芝加哥大学念书的Amy也透露:她修了一门历史课,周中三天的时间要求完成150页的阅读,周末要再多一点,200页左右,阅读量很大……我们常说中国孩子不善于表达,除了害羞的民族性,阅读量和阅读多样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在阅读的多样性上,KFRR的报告显示,1/4的家长在阅读内容的多样性上会选择和自己的孩子的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种族的题材等等。我们可以想想身边那些会聊天、善表达的人,想想通晓古今中外的高晓松,哪个不是读了大量的文史哲书籍,经过长期的渗透和吸收,最终转化成自己口中引经据典的谈资?龙应台曾说:“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成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表达不出来,是因为读得不够——3个维度的阅读为什么要读历史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一定不是背史实。史实已经发生并摆在那里,准确地背出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了某件事情并没有什么用。学史的价值在于思考,比如“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发生在这个地方?如果前面的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后来的一切会怎样不同?……”读史练习的是推理、批判性思维。常年在中国教授批判性阅读与写作的Kelly老师给我举了个例子,她说,以美国南北战争这段历史为例,很多人不知道,林肯废除了奴隶制,是为了解放更多的人丁去参军南北战争。这件事是好是坏?在课堂上,同学们会坐在一起进行讨论,有的学生会说 “从政府的立场上来看,林肯这样做是正确的……”, 有的学生则会说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样做无非是将奴隶从一个火坑推进了另一个火坑……”首先,我们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要给予“尊重”。其次,答案没有对错,为什么这么看才重要。学生们需要从课本以及课外补充阅读中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考量两种声音,并抽出内容支撑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读文学不少读物的题材是欧美文学作品,俄国文豪,诺贝尔获奖作品,经典的童话……透过这些文字,孩子们可以学到时代背景,熟悉作者的写作手法,掌握多样的表达方式。比如,狄更斯的 A Child's Dream of A Star ,其主人公的姐姐、弟弟、妈妈和女儿相继死去,但是每一次亲人的离开文中都没有出现“死”这个字眼,作者通过隐喻(Metaphor)的写作手法,用优美的语言和一次又一次出现的 “夜空中闪亮的星” 带着读者们走向了一个美丽而哀伤的结局。大量的儿童或流离失所,或在工厂做童工,新生儿和儿童的死亡率都极其高。狄更斯在文章通过“姐姐”、“新生的弟弟“、“女儿”的离世也揭示了这一时代主题。在这样的背景分析基础上,孩子们对文章便会有更深的解读,看得到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Think about exactly how a star shines, moves, appears, disappears, etc. Describe a star in detail using strong verbs or comparison. Then, comment on what the star in “A Child's Dream of A Star” might represent within the story.——在老师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做了介绍后,班上一位孩子的回答打动了我:“星星是对工业革命时期那些过着凄惨生活的孩子们将来都可以过上更好生活的许愿。星星,代表希望。”很多中国家长在意孩子的词汇量,其实文学阅读也是拓展的好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孩子可能更愿意学。我们在写作中经常遇到的尴尬情况是,一个词在一篇文章中出现好几次。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人物形象。比如“诚实”,除了“honest”,还可以用“trustworthy”,“reliable”,“principled”,“responsible” 去展示。为什么要读文化在孩子们有能力表达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之前,首先需要文化浸染,去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文化学习在孩子与“这个世界陌生的一切”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孩子们提高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力,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力融合在表达当中,变成自己的东西。Kelly老师也跟我提到,她的课堂上也不仅仅是英文文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本背后的文化理解——在学习“远古文明文化”的时候,我们知道了有一个文明发明了时间,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1分钟有60秒这个概念也来自于这个文明;我们知道了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节日,那些节日和庆祝仪式是那么“奇怪”;我们知道了有一些久远的游戏,和我们今天玩的某些游戏很像……当我们走进这些陌生的文化,去体会和了解文化,孩子们再进行表达的时候便不会把1分钟有60秒的概念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再觉得那些“莫名其妙”的远古仪式那么“另类”和“搞笑”。他们会明白,纵然各种文化有很多不同,但我们的相同点也出乎意料地多……这些个人化的真实的感受,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想当然的空话,而是一个孩子立体的思考。孩子们在课堂上基于阅读和理解拼凑出了两河流域的地图爱读书≠会读书很多孩子的阅读量确实很大,但是真正通过阅读获取的知识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我们说,要批判性地去阅读,但是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建议将阅读分为两步走。第一遍阅读,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大概粗略的了解,读完之后会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带着这些问题,利用书边的空白处做笔记,帮助自己理解。课堂上帮助学生们更好理解文章内容的margin question比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叙述者是谁?主人公是谁?其他的还有什么人物?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哪些描述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平息、结果每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将这些问题在脑子里理顺一遍,并进行逻辑检验。拿“分析人物性格”举例,需要通过上下文对人物的性格(Characterization)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Craig is a football player training over the summer for next season. The coach demands that all players come in at 6:00AM and lift weights until 8:00 AM, when practice begins. Craig gets there at 5:00 AM to begin his training.What character trait does Craig demonstrat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同学这样回答“他喜欢看足球”。 但是从上述3句话当中,并没有办法推理出Craig喜欢看足球。很多孩子会出现这种问题,想当然地给出答案,但是并没有证据支持。同样地,将这个逻辑思维应用在写作上,我们就知道,文章的前后要注意逻辑关系是否经得起推敲。读也读了,还是写不好——中西写作审美大不同Kelly基于常年在中国教课的经验,和我总结了目前中国孩子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的四个误区:1中式思维闹笑话中式思维的句式和单调的表达方式是所有中国学生的通病。比如 “Although…but…”,错误的示范是“Although he studies hard, but he doesn’t get a good score”在英文中后面的but是不需要的,但是因为中文里 “虽然……但是……”的表现形式,同学们经常对号入座,画蛇添足。2表达方式强调精准中文看重精妙的比喻、有气势的排比,英文更倾向于精准的表达。3写作风格追求简练英文写作中讲究最高级的表达凡是就是最简单的主-谓-宾。尽量用这个结构把意思说明白,就是最好的。4学术写作真的难“同是议论文,国内高中的议论文和国外大学的学术论文完全是两码事。”这是中国留学生们的普遍心声。西方教育中学术写作类型从小论文到实验报告等有10多种,加上对论证和观点讨论的要求很高,是大部分留学生的痛处。划重点:如何通过阅读提高写作?阅读经典并涉猎广泛通过对故事结构、人物特点、逻辑推理、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的学习和训练提高阅读效率,适应英文写作风格;通过不同题材的阅读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写作的谈资。批判性阅读带着问题做阅读,善用书边的空白处。“问出一个好问题比回答出一个好问题更宝贵”。通过文章精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开放的课堂环境和专业的引导相比“我要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我的观点有什么支撑”更重要。正确引导孩子,给孩子灌输英文写作、英文学术写作的正确期待,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形成习惯。

鹅毛笔

他的发明创造比外国整整提前了700多年,为祖国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沈括,字存中,北宋时代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入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仅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医药学和工程技术等都有很精深的研究,写岛了被世界科学界称赞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坐标”的科学名著《梦溪笔谈》,同时,还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中,在氏文、化学、地理、农田水利等许多方面,作出了许多改革本新和发明创造。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似是天文学家测定天体方位不可缺少的仪器。但是在沈括以前往往是增加一个新的重要天文概念,就要在浑仪上增加一环圈来表现这个概念。沈括经过精心研究,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改进措施,克服了这个缺点。他一方面“省去月道环”,取消了用来表示月亮位白道环,把仅器固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它们之的关系联系起来,其候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他又改变了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视线。如在过去的浑仪上,用来表示太阳位置的黄道环和用来表示星位置的赤道环是平设的,因而“正当天度,掩蔽人目,不打占察”。墨是我国古代书写、绘画的色料。我国最早的制墨方法是松烟烟炱(音tal)制墨,宋代发明了用动植物油烟和烟制墨,沈括又创造性地发明了用石油的烟炱制是。沈括推想这烟一定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了墨是我国古代书写、绘画的色料。我国最早的制墨方法是松烟烟炱(音tai)制墨,宋代发明了用动植物油烟和漆烟制墨,沈括又创造性地发明了用石油的烟炱制墨。当时鄜延一带(今延安一带)出石油,石油产在水边,与沙石泉水相混杂,慢慢地冒出来。当地人用雉鸡尾羽把石油起来,收集到罐子里,然后点火烧,烧起来烟很浓,把帐篷都熏黑了。沈括看到后,推想这烟一定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了一些烟炱来作墨。结果,做出来的墨又黑又亮象漆一样,比松烟墨还好。从明代开始,油烟墨受到书法家的推重,尽管当时油烟墨只占十分之一,松烟墨占十分之九,但书法家都普遍喜欢使用油烟墨来写字。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支持者,积极推行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汴渠是当时的一条重要水道,但是,由于有关管理官员只挂空名,不务实事,治理工作松懈,长期没有疏浚,因此年年淤淀。从京城东水门往下游直到雍丘、襄邑等地,河底高出堤外平地达丈二尺多,从汴堤上往下看民房,就象它们处在深谷中。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決定改疏洛水,导入汴渠,沈括受命主持汴河治理工程。为了弄清汴渠上下流地势高低的实际情况,为治理汴渠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沈括打破了过去那种误差较大的用水平、望尺和干尺测量的老办法,创造了“分层筑堰”的水准测量方法。在汴渠堤外,到处都是过去取土后留下的旧沟,沈括就让人把旧沟中的水连接起来,筑一道堰,拦住水,等到水面已平,上流逐渐浅涸的时候,再筑一道堰。沈括实测了从开封上善门到酒州的准河岸总长八百四十一里一百三十步的坡降,测得高差为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达到了相当高的精度。在准确地弄清了汴渠上下流地势高差的情况后,沈括提出了科学的治理方案,组织民工挖出汴渠河底的大量淤泥改造周围农田,沿汴渠共淤国九予多,开封府界淤田八千七百余顷,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带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地理模型的制作,如南朝末代谢庄制作的《木方丈图》,可分可合,很为著名。沈括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把地理模型的制作大大推进了一步,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宋神宗熙宁七、八年(公元1074-1075年),沈括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曾到宋朝军事要地视察。为了掌地形,加强战备,增强防御契丹的力量,他和北方边境重镇定州的军事长官薛向一起,以打猎为名,在定州西部山区呆了二十多天时间,对当地的山脉、河流、道路、地势等进行了仔细的勘察,他一边勘察,一边即用面糊木屑和熔蜡在木板上制成地势的模型。沈括由于认真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并亲自进行了实地察,木图表示的区域又比较小,比例尺较大,所以比前人曾制作过的地理模型更为精确。而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在瑞士出现由菲费尔所作的蜡制立体地理模型,和梅耶尔、米菜尔合制的纸浆为材料的立体地理模型。它们比沈括所制作的立体地理模型,整整晚了七百多年。博学多能、多オ多艺的沈括,一生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是极为丰富的,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受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高度敬仰,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骜然不顾

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文化脉动)

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约占存世的一半,其余被海外收藏。资料图片近代以来,大批古籍流散海外,不少珍本、善本、孤本为国内罕见。近年来,在海内外有识之士的携手努力下,海外中文古籍的情况日渐清晰,大批海外中文古籍正以影印出版或数字化等方式回流中国,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摸清底数,新发现层出不穷海内外仅存的宋版《文章正宗》第十四卷、最早记载钓鱼岛的中文文献《顺风相送》、南宋初期刻本《后汉书》、对中国佛教史有重大价值的《敕修百丈清规》……近年来,随着《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各分册的陆续出版,越来越多沉睡在海外图书馆中的中文古籍被唤醒,一批具有极高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贵古籍浮出水面,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路径因此更加清晰。《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是国家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点之一。从2013年开始,中华书局联合海外30多家存藏单位普查馆藏中文古籍并编纂书目。2020年初,随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目录》的出版,《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分馆目录达到了7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图书馆、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等12家海外机构的中文古籍全部著录成书。究竟有多少中文古籍被国外收藏?这个数字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约是此数目的10倍,这些文物中间包括大量的古代典籍文献。据研究,美国现存中国善本线装古籍不少于70万册,古籍总数量接近400万册;欧洲粗略估算古籍有200万册;流入日本的中国古籍更多,“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中便可检索到91万条汉籍书目。国外各大公共图书馆、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民间收藏的典籍文献至今尚无系统的明确统计数据。“保护仍是整理中文古籍的首要任务,而要保护首先就必须摸清底数。”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说,“通过编纂《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有助于我们摸清海外中文古籍的家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中韩文部主任李国庆说,大家通常关注的重点都放在知名大馆,而对北美中小型图书馆的馆藏,一般来说不是太注意,但是通过编纂书目,发现这些中小馆里也会有一些令人意外的发现。比如像爱荷华大学,以前没人知道他们有中文古籍,调查中居然发现有229种,其中最早的书还是元代的。加州一所大学在调查中竟然发现近千种中文古籍,其中不乏宋版书和元刻本。据了解,目前大多数藏有中文古籍的海外图书馆都没有中文研究馆员,缺少精通中文古籍和古籍编目的人才,因此不乏这种情况:中文古籍自入藏以后就一直没有整理过,有的甚至上百年躺在书库里无人问津。2006年发现的1896年刊登的中国最早的一批“时新小说”手稿,就是一所大学图书馆搬家时在两个落满灰尘的纸箱里偶然发现的。“这就是编纂海外中文古籍书目的意义,通过编辑书目、调查藏书,把馆藏整理出来,才能供学者使用。”顾青说。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杨海峥教授与同事们长期从事日本中文古籍的研究和复制工作,目前她负责京都大学所藏汉籍善本的整理复制工作。杨海峥说,日本各大学汉籍收藏总数占到日本所藏汉籍总数的一半还多。除了皇室、公共图书馆、私人藏书、寺庙之外,日本各大学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关注的地方。杨海峥指出,尽管日本各大学的中文古籍编目和数字化做得比较好,但并未覆盖所有部门的馆藏,比如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图书馆、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等也有很精彩的馆藏,在调查中就发现了南宋初期的刻本《后汉书》、宋版《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元刻本《敕修百丈清规》等珍稀古籍。“很多时候需要亲自到这些图书馆去翻书,不然光凭以前听到过的一些消息,往往会有一些误导。”杨海峥说。中外携手,推动古籍整理出版利用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史展览室里,书架上整排的“哈佛燕京图书馆文献”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书目”丛刊,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灿烂。自1998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几乎每年都派出人员赴哈佛燕京图书馆访查和整理古籍,20多年来双方携手合作,出版了三大系列逾千册珍稀古籍及善本书志等。据统计,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乾隆之前的善本约有2400部,其中宋元明善本约有1500部,有188种善本是其他图书馆所没有的。这批图书的影印出版填补了国内古籍的空白。“在传统典籍珍善本文献的影印出版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合作堪称典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说,“我非常敬佩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开放精神,他们的馆长说,这些书虽然是哈佛燕京的,但知识是世界的,学术当为天下所用。”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说,该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保持了20多年的联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动于后者的敬业精神。“为了省钱,他们每次来都住在郊区的一些小旅馆,所以他们对波士顿地铁的运行比在这里住了20年的我还熟。他们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要求,从未要求带他们到哪里去玩、看什么风景,来了就是工作。这种敬业精神让我感动。”郑炯文说。汤文辉介绍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与哈佛燕京图书馆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海外文献整理出版的一个有效模式,即哈佛燕京图书馆开放馆藏资源,邀请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学者)到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某一专题性或某一类型馆藏文献的学术整理,整理成果通过出版社完成出版。这一模式促成了一大批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献以影印图书的方式实现回流,方便了海内外学者的使用,尤其是使国内学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最为重要、宝贵的学术资源。中国学者的到来,也极大推动了海外图书馆中文古籍的整理工作。郑炯文介绍,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有4万种之多,如此庞大的数量,单由本馆研究馆员编目整理是不现实的,多年来一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整理编纂。除古籍之外,许多海外图书馆还收藏有大量甲金、简帛、石刻、写本和各类古代历史档案资料等,其中不少是国内不存或者鲜见的珍本、善本。但这些资料因缺少专业人员而长期存放在书库里,迫切需要国内专家前往帮助整理。“这些资料如果全部整理出来,将使中华文化的整体脉络更加清晰,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有重要意义。”汤文辉说。统筹规划,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们编纂《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摸清海外中国古籍的存藏情况,目的是要摸清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情况,不是要占有这些书。”顾青提醒说,目前在调查海外古籍时,有的中国学者过于重视孤本、善本,对普通古籍重视不够,其实海外中文古籍大多数是普通古籍,版本价值也许不能与孤本、善本相比,但这些古籍培养了海外的许多博学鸿儒,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不能仅仅看版本价值,也要看传播价值。因此应该站得高一些,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看待古籍。”顾青说。目前国内对海外中文古籍的整理研究及出版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出版界、图书馆界、学术界等多头出击,工作较为分散,且在开发利用海外古籍出版资源上还存在恶性竞争、重复浪费、质量不高以及版权纠纷等问题,迫切需要总体谋划、整体规划,形成工作合力。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积极推进散失海外中文古籍回归工作,结合全国古籍规划的制定,有步骤、有计划地系统推进东亚、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流散的典籍文献整理出版,编制散失海外古籍总目。同时紧密衔接研究、整理、出版三个环节,通过出版、数字化等多种方式使久佚国外的珍稀古籍化身千百,既传承文明、嘉惠学林,又切实改变“史在他邦,文归海外”的局面。《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6日 05 版)

反复

终于,外国人也被网课逼疯了

大家好最近随着疫情进一步被控制网课生涯总算临近尾声了开学近在眼前了!相信好多人迫不及待要去学校了我在微博上搜索了“开学”然后收获了如下结果????????不是,之前上网课时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啊不都说网课是狗眼终结者无情放送事故机器吗?大家到底想不想上网课?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决定向海外取经首先,同样由于疫情影响而停课的日本学生一度表示:可羡慕网课了他们表示放假很无聊如果日本也能上网课就好了然而钉钉推出了国际版后立刻被狂打最低分这又是怎么回事?在博学比走访、调查了正在热火朝天水深火热的上网课的外国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后我可以说,比比知识没学多少但逃课的技巧倒是学到了很多逃课菜鸟往往会自作聪明的把电脑摄像头对准手机录像并且循环一段自己认真听讲的视频但一旦到互动环节就露馅了高级一点的逃课威龙就会释放出替身使者代替自己上网课艺高人胆大的逃课带师则把自己的形象融入名场景不仅逃脱了网课还能让老师的注意力超级加倍可谓一箭双雕啊没手机也没替身怎么办?那就假装网络不好,卡了吧只是用这招时需要注意不能在人流密集场所施放否则会收获关爱智障的眼神若干当然,电脑不可能一直卡下去一直啊吧啊吧也很累要想长时间逃课还得找个好借口比如家里着火了知识诚可贵,网课价更高若为逃生故,二者皆可抛再比如外星人来了那更是要第一时间伺候好万一得罪了三体人整个地球都面临毁灭的危机哪还有什么机会上网课呢?只能忍痛舍网课之小义,保人类之大义虽然网课让翘课更加轻松但总鸽也不是个办法啊更多学生还是老老实实上课不过虽然身体在上网课了但要认真听讲,没门所以在网络课堂上这些学生除了听课,啥都干得出来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刷牙爱护牙齿从我做起课可以不上,牙不能不刷刷牙这一出儿落幕了就可以开始恰早饭了人是铁,饭是钢,一课不吃饿得慌吃饱了还得喝点,原汤化原食打了饱嗝才有力气好好上课一个人喝没意思?拉上姐妹一起为自由干杯吃饱喝足之后,感觉有点撑于是这位同学毫不避讳的脱下裤子坐在了马桶上也算圆了儿时的梦想面对这些花式捣乱的学生此前没接触过直播的老师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有些教授一辈子没用过PPT只能用摄像头对着书念内容虽然精彩但书离得太远,学生啥也看不见就算会使用各种在线教具像传统课堂那样一本正经的讲学生不听课不说还可能把老师踢出直播间学生不在身边,想管也管不了于是外国的老师们转换思路汲取杜兰特经验,打不过就加入为了吸引学生上课在整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的老师上课二话不说上课前先给你来一段布袋戏布袋戏不够刺激,想看点硬核的我来给你表演一个信仰之跃当然,老师活整的再好学生也有看腻的时候还有办法:你不想看老师那老师的你还不想看吗?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要努力整活才能留得住学生也有老师天生丽质不但没一个学生逃课还吸引了很多外面的人来学数学不过并不是美丽就是正义了她也翻了一次车有一次她在直播的时候说“不好好学习就去学电焊”结果焊接协会表示自己有被冒犯到焊接协会会长亲自出面强烈谴责这位女老师之后女老师出面道歉才平息了这场风波当然,比比事后也去专门看了看这老师数学讲的确实不错不过在网课中最自闭的一群人其实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家长国内的家长,已经被每天一次的学生打卡逼疯了不打卡的家长也被各种各样的家庭作业搞得心态爆炸每天做梦都梦到老师来要作业这谁顶得住啊?而国外家长的日子也不好过管不住家里小孩边上网课边吃东西算是最普通的了家长被孩子嫌弃在家没有容身之处的也属于正常操作了这位有四个孩子的老妈每天被无数的APP推送弹到奔溃相信国内大部分家长都能感同身受而且,这些国外家长遇到了和国内家长一样头疼的问题那就是辅导作业谁能想到小孩的作业那么难啊?这下不光作业没辅导成甚至还暴露了夫妻智力水平多年伉俪,岌岌可危总之,这次疫情期间中国的学生的日子真不好过每天不光要起早贪黑上网课还要被家里人嫌弃是废物最惨的是我们上网课的段子传到国外后还被人家冷嘲热讽不过天有不测风云病毒可不管你是中国人外国人只要它到的地方学生基本就告别线下课堂了昨天还在嘲笑我们的老外自己也被网课安排的欲仙欲死而且照国外这种防控形势来看他们有很大几率要面临比我们还要持久的网课现在再重新瞅一眼那些逐渐临近的开学日期是不是感觉自己幸福多了??推文摘自@小声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