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外读博与国内读博相比,哪个含金量更高?听听导师的建议乃无所陵

国外读博与国内读博相比,哪个含金量更高?听听导师的建议

明天就进入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了,考研的同学都已经整装待发了,而对于准备读博的同学来说,要么准备着各种材料迎接报考学校的审核,要么正在拼命的复习英语和专业课,希望自己在明年3月的博士研究生考试中考出好成绩来,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如果你打算明年读博士的话,现在就应该有所准备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准备读博的同学,他们会被这样一个选择所纠结住,那就是读博到底是国内读好还是出国读好呢?由于这几年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大量的优秀学子选择国外的优质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深造,同时国外的很多高校也非常欢迎中国学生来交流访问和攻读学位,再加上海归博士回国后的待遇和平台都非常的好,因此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国外攻读博士的思路几乎成为读博学长必会考虑的一个选项了。至于国内读好还是国外读好,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出国读博要好,因为相比博士期间的出国交换来说,直接去攻读一个国外优质平台的博士学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因为很多领域的顶级科研团队都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名校里,去这些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无疑是掌握了某个学术领域的最前沿研究思路和平台,再加上与研究导师和团队的良好合作关系,毕业后即使回国工作,依然可以和博士期间的团队继续开展国际合作,这是很多国内博士没有的资源。当然,也有人认为国内读博优势更大,因为国内的博士更加了解和熟悉国内科研环境和资源的分配,而且比起国外回国的博士,在自己后期的研究生涯中,导师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资源,毕竟现在的科学研究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而是团队作战,而国外博士回国后大多是单枪匹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建自己的团队。由此可见,国外读博和国内读博相比起来,各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那个好那个不好,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却是能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那么我们该怎样判断自己适合国内读还是出国读博呢?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从塔主的经验来看,博士期间的科研团队的好坏对自己影响是特别特别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团队读博,几年后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且读博期间的团队是影响你一辈子的科研道路,因此在选择时请慎之又慎,尽最大能力去一个优质的团队,如果这个团队在国外某个院校,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出国读博,如果你自己专业最优质的团队就是国内某个院校内,那么就没有必要出国镀金,因为国外的月亮更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考虑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很多准备读博的人其实年纪已经不行,还有很多人早已经结婚生子,因此出国读博的话也要考虑家庭的因素,毕竟读博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需要全家人共同支持的,同时出国读博还要考虑费用的事,如果不是公费出国读博的话,读博几年的花销要比国内高得多,因此必须兼顾和平衡这一系列的问题。以上就是塔主对国内读博好还是国外读博好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鬼爸爸

国内博士or国外博士,海外经历有多重要?

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博士似乎也成为了众多企业的用人标准。对于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说,这也是梦寐以求的学位。但要想成为一名博士生,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国内博士还是国外博士?不要小瞧这一点点的区别,真正意义上的区别可大着呢!对于很多博士生来说,不想进入企业当一个实习生,进入高校就职就成了一条最为普遍的道路。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引进博士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海外经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一点一直存在,成为了很多国内博士生一直跨不过去的坎。在我国清华、北大等众多的一流高校中,新任的教师中,拥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的教师占80%,有的甚至有多段留学经历,新任的国内博士毕业生则是少之又少。要想在高校里面任职副教授以上的职位,大多数的学校都会要求拥有3年以上的海外经历。这也就说明了海外经历有多重要!海外博士越来越受欢迎,出国读博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学校,菲律宾理工大学给出了答案:菲律宾理工大学是菲律宾排名第二的国立大学,拥有18个分校11个系,可授予46专业的学士学位和15个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菲律宾理工大学是菲律宾学生人数最多的国立大学,也是中国教育部推荐的30所大学之一。菲律宾理工大学的优势:1、 菲律宾拥有世界上顶尖的教育资源,能培养学生成为最优秀的国际化人才。2、 尊享海归待遇,学历中国教育部认可。3、 可以为在职人员提供假期集中上课4、 两年至三年获得博士学位,按时毕业,超低成本留学5、 入学手续简单,轻松毕业,帮助学生创业。6、 大专直接读硕士,单独开班,在读期间为优秀学生提供在菲律宾本地年薪8-10万人民币的实习机会。菲律宾大学博士归国待遇:1、 尊享高层次海归人员奖励和优惠创业政策,。2、 享受留学生北上广落户政策。3、 享受购买减免车价20%左右的免税车、创业免税和房租。4、 优秀毕业生可获得到机关单位和央企、国企、外企等相关单位就业的机会。入学要求:参加入学考试、面试合格者直接发录取通知书。申请程序:1、 报名申请:填写报名申请表,提交个人信息及相关资料。2、 资格审查:初审合格后,缴纳服务费。3、 发入学通知书。4、 签证赴菲:招生咨询中心协助学生办理第一次赴菲律宾签证、机票等事宜。5、 抵达注册:申请人抵达学校体检,办理注册手续和考试。6、 学生签证:去菲律宾移民局办理学生签证。

万钟之禄

和国外博士相比,国内博士含金量同样不错,出路也很好

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国内博士的培养水平越来越高,含金量也越来越足,在国内985级别的高校读博士完全值得,如果将来想进高校,可以出国做两年博后,因为有些高校进人时有海外留学经历要求。不过,如果你足够优秀,这个门槛也不存在。整体来看,博士学位是可以获得的最高学位,博士毕业后出路一般都不会太差,下面叶秋会用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和身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国内博士出路差吗?说两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华为八博士年薪百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八个人没有一个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只有秦通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非大陆高校背景,华为是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通信类企业,他们给这些博士开出这么高的年薪说明了他们对国内高校博士的认可。华为八博士学术背景还有最近很火的90后美女博导、教授李琳,博士毕业即被南方医科大聘为博导教授,本科电子科大,然后北大医学部五年直博,没有一点海外留学背景!什么待遇呢,年薪90万(税前,优秀骨干是70-90万,她拿的是最高级),安家费220万(优秀骨干180-220,她拿的也是顶级),科研启动经费400万(300-400,她拿的还是顶级),妥妥的人生大赢家,出路差,不存在啊。李琳有的人可能还停留在中国培养的博士水平距离国外有较大差距的早期印象上,其实,中国的博士早已今非昔比了,2018年SCIENCE的青年科学家奖就颁发给了万蕊雪,清华大学博士后,施一公的学生,很多人对这个奖可能不是太清楚,叶秋简单介绍一下,获得这个奖的人每年只有四个,全球范围内,颁发对象是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这个奖的含金量可想而知,颜宁30岁时博后进清华直接就是教授博导也是因为获得了这个奖项!万蕊雪获奖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九篇共同一作的顶刊,七篇science,两篇nature!万蕊雪所以,国内高校的很多博士水平很高,出路也很好!上面这些都是顶级博士,那一般博士呢?叶秋博士是西安某985高校,师兄弟姐妹博士毕业后基本上就去了高校,比如西工大、西北大学、电子科大、西电、长安大学、西安理工、西安工程、西安财经、陕西科大等高校,也有的去了研究所,例如南京十四所(待遇很不错)、洛阳612、613,石家庄四十所还有西安、绵阳等一些研究所,待遇的话,去研究所的高于高校的,研究所的刚毕业一般15万以上,二十万左右,高校老师就少多了,不过胜在稳定!所以,国内博士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出路也没有问题!

抱其天乎

中国国产博士数量居全球第一,为何引发担忧?

1983年5月23日,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博士举行隆重的学位授予大会,共有18名博士在本次大会中拿到了学位证书。授予大会后,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说了一句令人十分意外的话:“这么多博士怎么办?”数学大师苏步青这句话令许多人不解——全国一年培养出的博士仅18名,怎么就说多了呢?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看懂了苏步青这句话的真正含义。1982年,全国招收博士生的人数是302人;而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3878人。中国每年招收和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居全球首位。培养的博士多了,本应该是好事,为什么有些人会因此感到担忧呢?当前中国培养的博士,在国际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呢?首次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国内博士培养制度的建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博士培养相对滞后,直到1983年才有了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这个过程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众所周知,欧美国家通行的学位制度公有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其中,博士便是学习生涯中能够取得的最高学位,也是学术生涯中一张含金量很高的通行证。1935年4月,民国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步学位法典《学位授予法》中,就采用了这种培养制度,希望借此规范人才培养制度。遗憾的是,随着战争的爆发,这部法典最终搁浅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亲苏”的关系,国家实施的学位培养制度也是沿用苏联的学位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副博士”的称谓,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博士学位”。随后,在文革期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受打击,学位培养制度名存实亡,人才培养相当滞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慢慢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制度,其中就包括学位制度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0年2月通过,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国的学位培养制度尘埃落定。1983年,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毕业,首位博士马中骐,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就是这一年毕业的。从此,中国开启了博士培养的新征程。博士这一特殊的人群,也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一个阶层。编号为10001的博士学位证书对博士的认知随着博士数量越来越多,这类“在知识的最远边界独自钻研”的人也逐渐走下神坛。人们对博士的认知,也逐渐清晰、明了。国民对于博士的“崇拜”,可以追溯到早期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早期中国学生到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之后基本上都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但其实,当时人们对于国外博士的培养知之甚少,而在国内能读到博士的人也是凤毛麟角。1990年电视剧《围城》热播,掀起了国民对于博士乃至高知分子的热议。钱钟书在原著中展示了生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也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外毕业博士的“迷信”。主人翁方鸿渐和韩学愈都持有“克莱登大学博士”的文凭,但两个人的博士学位都是用钱买来的,回国之后却能够成为大学教授,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国外教学的认知缺失。陈道明在《围城》中饰演方鸿渐女主人翁苏文纨的博士学位则反映了另一问题。苏文纨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然而其攻读的方向是却是中国现代诗研究。研究中国文学的人还要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听起来似乎不可理解,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有其必要性的。相比起理工科,中国文学在国内是纯正的中国血统,研究观点相对一致,只有到了国外,才能接触到更多学术观点。我们究竟需不需要大量博士随着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有了国产的博士。1987年6月,北大培养的首批文学博士毕业,其中就包括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陈平原教授。陈教授说,当年拿到自己的博士学位并没有十分激动,因为相比起这个头衔,他更看重自己是否有真才实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有了完整的学位制度,但高校内部并没有举行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更没有现在盛行的穿博士袍、戴博士帽、拨流苏等习惯。如今,博士的毕业仪式越来越隆重,博士生的质量却未必有如当初那么高。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博士学位重不重要,跟专业方向也有关系。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中,文史领域的一流学者未必有博士学位,包括《围城》的作者钱钟书、“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等。但是,理工类、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则会更需要严格的训练和更专业的指导,考取博士学位就更有必要。中国博士培养现状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2007年我国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到200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许多人也开始认为,我们一味地追求数量,却不看重博士生的质量,这种说法,其实是十分主观和片面的。第一,博士数量增长是全球性现象。事实上,除了中国之外,美国等西方国家培养的博士生数量也在与日俱增,这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国际竞争等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因此,中国培养博士数量越来越多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的。第二,博士在中国依然是稀缺人群。虽然中国国产博士的数量居全球第一,但跟中国庞大的人口基础相比,博士生的比例依然不算高,与美国相比更是有较大的距离。并且,博士生培养依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短板。这个问题不容小觑。第三,博导数量严重不足。早年导师在培养博士生的时候,基本是“一对一教学”的,甚至是“多对一”的情况,导师可以有更多时间教育学生,也能采取个性化指导。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当时有一位导师和三位助教带领他,而今天,他作为博导,要带的博士生却多达60多位。第四,博士生质量确实存在存在一定问题。博士生招生数量的提升,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生培养存在一定的泡沫,甚至出现了不少的学风不严谨、学术造假的现象。类似的新闻时常见诸于新闻,已是见怪不怪。北大教授陈平原如何提升博士生水平博士生水平如何提升,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十分专业的问题,笔者不敢妄下断言。然而,笔者认为,起码有两方面是可以考虑和借鉴的。一方面,尝试从博士生招生、研读、毕业考量等方面提高要求,尤其是需要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才能准予毕业;另一方面,欧美国家都是高校对自己颁发的学位负责,经过考量,业内也很容易就知道,哪些大学的博士含金量更高。我们今天看国产的博士,并不需要带着有色眼镜,认为国产的博士就一定不如出国留学的。但客观上讲,中国的博士培养还有很长的路,我们也希望国产的博士能够有更好的质量,甚至能够与世界名校的博士站在同样的学术高度上。加油,中国博士!

国外博士有哪些种类?

博士学位持有者通常被视为其所在领域的权威,许多人指出,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提高一个人的专业信誉并提高他们的简历质量,很多想要申请国外博士学位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哲学博士是什么,是修读哲学的博士吗?哲学博士和博士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有人希望在所选领域成为专家,并希望在研究、写作、出版、教学、管理和/或私人执业方面拥有更广泛的选择,那么博士学位肯定是值得考虑的,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博士学位:哲学博士,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博士,大多数学生申请的学位。专业博士,毕业后有特殊头衔的博士。1.哲学博士,俗称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俗称博士学位或研究博士学位,旨在为人们在大学或工业领域的研究生涯做好准备,并教会学生如何在学术领域内发现新知识。哲学博士学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学术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高技术领域或工程; 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经济学; 和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中国的顶尖院校的老师及机构通常要求应聘者,至少是博士学位。除了学术界,制药行业、医学行业和政府机关人员,对于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2.专业博士专业博士,旨在为人们提供在特定行业或就业环境中成为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所必需的实用技能,如商业、心理学、教育或护理。专业博士学位的例子包括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通常称为DBA; 心理学博士学位,通常被称为Psy.D.;教育学博士,通常称为D.Ed;文学博士 D. Litt.,通常属于荣誉性质,拥有人通常是已拥有另一个博士学位的学者。两者有哪些区别呢?先说下,两者的申请难度相差不大,也都是全日制学位,学制与专业有关。申请看重点不同,哲学博士,强调学生的学术能力,如本科成绩单,标准化考试成绩和研究课程所证明,这些课程不一定需要工作经验。专业博士的学生,要具备提出系统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因此,如果想要申请专业博士学位,学生必须在所申请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培养目标不同,哲学博士,注重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理论教学多余实践性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或者高校任职。专业博士,以培养可高效解决问题的学生为基本远侧,注重某一行业或者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能够拥有该领域广泛的专业直接,及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不同,哲学博士,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专业博士,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麦德龙

“国内博士进机关,国外博士进企业?”池大为告诉你原因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都说学以致用,可毕业后真正能学以致用的却很少,即便博士毕业,很多人也无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深耕。更有博士毕业后,即便进入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院所,最后大部分慢慢进入了管理岗位,做着不需要博士学历的工作。有人说“国外博士进企业,国内博士进机关”!似乎有一定道理。池大为验证了这个道理。虽说现在很多灌水博士,但不可否认,大部分博士都是专业领域的顶尖级人才,如果好好培养,很容易做出大的创新和突破。所以,博士一直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博士,一张学历畅通天下,毫无压力。可是,待遇好的大型国企仍然是博士们青睐的对象,很多博士进入单位以后,慢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改走行政路线,进入了管理岗位。管理岗位与学术岗位的最大差别就是,不需要很深的专业知识,并非一定要博士学位。可是,这么多博士挤破头进入这些岗位,恰恰说明了人的趋利性。没有人会愿意待在一个待遇一般、没有前途的位置。就好像《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如果在上学时看这本书,一定认为情节太夸张,可工作以后再读,心境全然不同。90年代的研究生,“稀有物种”的池大为,进入机关做了一个普通员工。在本科都稀罕的年代,池大为如鹤立鸡群,成为单位仅有的一个研究生。入职时特殊的待遇、初见领导时的热情洋溢,让池大为的人生实现了开门红。初生牛犊不怕虎,基层对传染疾病的调研,让池大为看到了底层百姓的苦楚,出身底层的自己,深有感触。看到单位公费配备汽车的花费,愤然不平,在一次单位会议上,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单位可以减少开支,用在传染病治理上。会上的同事,听到池大为的发言,一个个目瞪口呆。结果,领导愤然离场,领导同事一个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纷纷对池大为的发言表示反对。即便事后有人偷偷去看望池大为,表示会上意见并非自己本意,只是出于无奈!因为此事,池大为开启了几年低迷的人生。领导的排斥、同事的疏远,让他最后不得不选择离开,进入一个下级研究单位。虽然自己喜欢读圣贤书的生活,但是,家人一次次的遭遇,让闲云野鹤生活的池大为渐渐变得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尤其是儿子烫伤住院,因为住院费四处低三下四地借钱,为了让医生尽快看病,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找关系。连自己平时最看不上的丁小槐,这个时候也成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丁小槐的一个电话,就解决了池大为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便几年发表了十几篇高水平论文,此刻的池大为再也没有任何成就感,开启了另一种人生。从一心沉迷学术,到不断揣摩领导意图,即便领导一个眼神、一个语调,池大为都要琢磨好几个晚上。最终,在晏师傅的指导下,在仕途上开启了开挂般的人生。同样的努力,池大为得到了更多。职位、权力、荣誉,如春天树头的柳絮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最终,池大为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更是春风得意。此时的池大为,回首往事,自己父亲终生信奉的好人真理,似乎不明白父亲的信仰动力从何而来。可是,如今的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那么顺利。房子、车子,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幼儿园四处找关系,也不用在医院四处打电话借钱,这些事情即便自己不做,总有人争先恐后地替自己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似乎都是如此美好。看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很过瘾。似乎池大为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国内博士或者高学历都挤破头进机关!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池大为呢?想了解池大为更多可以点开链接。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六藏

在海外的中国博士生毕业后是选择回国?还是留在美国?

《纽约时报》报道,博士生大多愿意留在美国,中国占92%。这个比例确实不低。估计这92%里面会有很多公费留学生吧。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不爱国,或者说太自私了。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国为什么要派出留学生?在中国比较早派出的公费留学生时,就有人提醒邓小平,这些人如果留在美国不回来,国家不是白白培养了吗?邓小平当时说,每年能回来1%就足够了。现在想想,邓小平还是高瞻远瞩,当年派出的留学生很多,而1%回国的人员人数也不少。明知道派出去的人员绝大多数不会回来,为什么我国还派出去呢?当时我国在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比较落后,只有派出去更多留学生带回来先进技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果不派出留学生,闭门造车肯定发展得比现在慢很多。中国博士为何愿意留在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有很多吸引优秀人才的地方。例如,简单的人事关系、高薪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等,对于搞科研的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另外,美国的实验室是很强大的,有些实验,特别在前些年,可能我国还不具备相应的实验室。因此,不能一概地评论那些留在美国的博士生都是自私自利,毕竟学术达到一定程度,有人会把学术看得更重。在选择何去何从时,即使普通人也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回国。随着中国的强大,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多,各种实验室也建设完备,国家还出台各种政策吸引海外留学的博士回国。一句话,条件好了,中国在海外的博士自然愿意回来。另外,美国特朗普上台后,排斥华人的动作频频出现,疫情后华人在美国更是举步维艰。当然,也有很多爱国人士,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例如钱学森。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当然,你也不能说人家不回国就不爱国。我最喜欢听复旦大学张维为说的那句话:“一出国就爱国”。的确,很多人在国内可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国内的问题,而出国后才感受到国内的好。这些留在美国的博士生也是如此,他们绝大多数是爱国的,在国家遭遇困境时都会伸出援手。他们也是我们建设中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各种制度的健全,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博士生回国工作。如果您认同我理性的分析,请为我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

戴晋人曰

博士扩招加海外归国潮,本土博士该何去何从?

#研究生#继2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教育部表示2020 预计硕士生扩招 18.9 万后,博士生的扩招计划也在蠢蠢欲动。2016年起,中国启动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工作,同时也在敦促高校将未来,高精尖、急缺专业的人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教育部在最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部门在《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也同样指出要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专项增量。且一些高校如河南大学、广州大学、空军军医大学等学校也都纷纷表示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指标数将有所增加。我国从1978年恢复博士招生,1983年中国第1批18个博士毕业以来到现在中国授予了博士学位人数大概在85万左右。近年来,中国博士招生逐渐呈井喷式增长,甚至招生数量接近10万,20年间翻了近十几倍。如此不断扩大的博士规模,也引来了各方面对博士市场的供需关系的担忧。目前国内毕业的博士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就业途径。据调查会有9.3%的博士生选择去国外读博后,9%的博士会选择留在国内读博士,但有一半的博士还是会选择去高效任教或者是科研院所工作,占比大约50.5%,由201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也同样显示,近几年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那每年剩下的博士毕业生都流向哪里了呢?博士身处学历的顶端,但在就业市场里却未必如此。高校需要博士,可是企业并非要博士不可。其实一般企业招收博士相对比较慎重,企业科研投入相对较大,很多企业不具有这样的体量;另一方面企业工厂,很多工作非博士学历也能做,相对性价比还低,这就造成必然的市场选择。因此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很多博士生不得被迫从事非学术职业。其中博士毕业生中会有7%选择考公务员选调生等参与到政府单位工作,21.8%去选择去企业工作,国企大约占11.3%,9.3%外企占9.3%,只有极少数约占3.1%的博士会选择创业。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2020年定将迎来大批海外学子的归国热,加之面对国内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那本土博士又该何去何从?我觉得主要可能有以下几点的担忧:首先国内近年来突然大幅增加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远超过高校教职需求数量,导致大量博士被迫从事非学术工作;其次国内学校教职偏爱由国外回来的海归博士们,加上今年的特殊情况,大批海外博士选择回国,这使得本土博士生的就业空间被大大的挤压;第三,倘若研究生扩招没有与培养质量相联系,而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容易导致学历贬值;第四,很多高校都明确表示摒弃唯论文论,却又没有明确指出博士生毕业考核的有效制度,这让博士的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衡量;最后青年教授往往并不会因为科研能力突出而占优势,这使得原本可以作为中国科研主力军的博士群体的科研能力,尚未被充分发掘。虽然据调查,本土博士和海外博士学术能力和水平差异并不大。但我想未来,海外经历”的阴影仍然会延续到本土博士的工作中,本土博士得到认可的路还很长。当然随着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有些学校,尤其是较好的学校对本土博士的偏见正在消除,海归的标签也渐渐因为归国时间长,或者科研并不特殊而被揭掉。且从高校取消事业编,以及近几个月推出高校科研改革来看,科研单位慢慢的看重的是“能不能干活”,能出优秀的科研成果,这才是硬实力,才最具有话语权。虽然国内科研院所与国外高校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本土博士在没有绝对的有优势成果之前,海归博士仍然占很大的优势,本土博士在职业上升渠道上仍存在阻碍,毕竟高校也需要看世界的窗口,也需要来自不同地方的声音。更多内容渡研公号了解哟~

夫子有乎

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真的有用吗?

对于我们在读的博士而言,出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旅行,更多的是认为出国留学可以为自己找工作增加优势和砝码求,同时也可以接触一下国外大学的科研环境。于是很多博士。都参加了学校或者留学基金委组织的研究生公派留学交换计划。申请去本专业领域水平较好的世国外高校做一年交换生,以此增加自己的留学经历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无论从长远的科研道路发展而言,还是短期的能力提升而言。似乎出国留学是一条为自己添砖加瓦的大好事。但在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是否真的有用,可能只有真正经历了人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先举个例子,塔主读博期间所在的科研团队中有2名博士生先后申请了去国外某高校交换,交换期为一年。在他们出国之前,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对就业有非常大的作用。认为在国外有更多的发表论文的机会,同时也能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理念和科研平台。等一年的交换结束后再去找工作是非常容易的事,而且可以做到多份工作摆在面前,可以去挑。可当一年的交换期结束后,两个博士却灰溜溜的回了国。其实,在这一年期间,两个人也仅仅是发表了一篇中等水平的SCI论文而已,并没有较多的科研产出,但同时因为出国交换一年,导致他们博士毕业的时间被延期一年。可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原本给自己镀金的优势,却在找工作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只看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而对于博士期间是否有出国经历并不关心。而另一些对出国经历有要求的单位,大多要求两年或三年以上的出国留学经历才认可。对一年的留学经历并不看重。最后两个人在找工作过程中并没有比土博士有多少优势。因此,有人会问:那么在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到底有没有用?塔主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如果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博士期间一年的出国经历,还是有一好处的。这一年至少会增加许多你海外生活与学习的阅历。你这一辈子出国次数不可能就这么一次,在你今后的科研发展道路上,你有过这一次留学经历,那么你在下一次出国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如果仅从博士毕业和找工作的角度来看,出国交换一年就意味着博士被迫延期一年。这是出一个时间机会上的损失。同时,从找工作的角度而言,博士期间的出国留学经历只是为你简历上添了一笔,仅仅证明你的外语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你的科研水平而言,论文还是硬指标,出国留学经历并不能给你带来这方面更多的优势。如果你真想在这方面要占有优势,那么塔主建议直接攻读留学学校的博士学位,而不是仅仅出国交换一年。所以说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到底有没有用?我想大家自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同时也谢谢大家长期对塔主的关注和支持。

孙盛

国内毕业土博士和海归洋博士有何区别?为何高校更青睐后者呢?

目前正是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春季博士招聘季,每天都能看到头条推送一些院校的人才引进待遇和福利的链接。其实,题主说到的博士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不少研究方向还处于"跟跑"国外知名院校学者的阶段。小西是在国内读的博士、做的博士后(在职),算是地地道道的"土博士"。就我个人感觉,知名院校或顶尖研究所毕业的"洋博士"(海归博士)值得肯定和学习,往往团队中同时存在"土博士"与"洋博士",彼此互助、合作更容易有好的科研产出。前提是"土博士"不嫉妒他们引进的高待遇和经费付出,"洋博士"不觉得国内同行做得比较Low。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国内的确不少985、211院校在新进博士人才引进中,"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经常出现在招聘要求中(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1月招聘公告中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等),其实不单单是博士学位,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同样认可。其实,关键还是个人能力,如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国内博士比较犹豫的是,缺少留学经历后,无法申报一些针对性的"人才计划",如青年千人、省(市)青年百人等。国内博士同样有对应的人才计划,但是符合条件的申报人选非常多(年毕业博士生5万余人),竞争非常激烈,给人的感觉就是名额稀缺。其实,国内近几年"唯海归论"的标签已稍有淡化(之前海归博士比较稀缺),毕竟引人的最终结果还是看进入新单位后能否"做事",能否有"产出",或者给引进平台带来什么。之前的"唯海归论"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吻合的,毕竟在国内让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哈佛、牛津、剑桥等顶尖院校,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的确非常优秀呢!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显著提升,就算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码不再有明显的"偏见",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样出现非常多优秀的"土博士"。工信部2019年全国博士巡回招聘会就小西个人的感觉而言,"洋博士"和"土博士"符合一定条件进入高校后,感觉到过于明显的能力差别。尤其是近几年,国内不少高校的"一流学科"走在国际前沿,其毕业的博士科研水平认可度非常高,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近2年招聘的新进教师中本土博士学历的比例约在49—52%。或者说国内不少团队通过短期的合作交流,如将博士生送到国外知名研究机构1-2年联合培养等,弥补上之前"土博士"视野"方面的短板。进入进入工作后,小西说句实话,不管是哪里毕业的博士,统一标准招聘进入新单位后,还是得靠课题、论文说话。比如高级职称评定中,就算你是国外QS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博士,认定材料中必须是工作院校一单位、自己一作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毕竟之前博士期间的成果已作为上个职称阶段的认定材料,无法进行多次使用的。好吧!其实国内高校引进人才时强调"海归学习经历优先",还有个理由不太好明说,就是尽量避免国内高校近亲繁殖。若是你有心观察的话,太多之前发展不错的行业性院校2015年之前的人才引进中80%-90%的都是本校毕业的博士。这些院校数量不多的博士生导师将自己"认可"的博士毕业生留校后,继续做之前的课题和研究内容,往往方向越做越窄,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博士招聘现场另外,也是一种人才的"保护",毕竟在国外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的确非常出色,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引回国内挺好的。之前,同样有不少人讨论过清华大学等国内院校毕业生海外求学后未归,甚至被戏称为"留美预备学校"。小西近期也做了1-2年内出国学习一年的规划,个人觉得拥有一段国外学习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朋友、研究方向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成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难道不是吗?至于是否需要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没有标准答案。想去、能去的同学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不想去的同学也许就告诉自己"英语不少,雅思过不了,算啦!"后,就选择了放弃!关键的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出国读博能得到什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