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日点击超10亿 两名中国博士生“操盘”全球最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图杜林

日点击超10亿 两名中国博士生“操盘”全球最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图

近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国传播,多国主流媒体或政府卫生部门在进行疫情更新发布时,都在引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数据更新图。而这份目前受关注度最高的疫情图,由两名中国留美博士创作和维护。一张黑底、红点,左右两侧列着各国确诊、死亡和恢复病例的地图,成为近来全球主流媒体在报道新冠疫情时普遍采用的背景图片。就连美国副总统彭斯去卫生部视察时,美国卫生部就用这张地图监测全国病例,意大利总理、德国内阁开会时,身后电子屏幕也正在依靠这张地图展示疫情实时情况。这是来自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实施检测的统计图表。而图表的创作者是这所大学两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董恩盛和杜鸿儒,他们都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土木与系统工程系博士一年级学生。△董恩盛(左)和杜鸿儒董恩盛的研究方向是疾病模型,也就是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代码来解释一些流行病学、公共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全球流行病的发展趋势做基本的判断和推测。在今年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还尚未在全世界范围流行起来时,他就和导师达成一致意见,想要做这样的一份数据地图。早在去年5、6月份的时候,董恩盛与导师劳伦·加德纳便在一个针对美国麻疹病毒风险性分析项目中做了一个类似的数据可视化地图,当时引来一些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所以,在技术思路上是比较成熟的,这份新冠肺炎疫情图表也很快就能调试上线。董恩盛说:“1月21日,我们(董恩盛和导师)大概商定了要做这样一个数据图表,当天晚上我大概花了7到8个小时时间,就做好了第一版。然后1月22日早上11点左右我的导师通过推特把这个图表发布到了全世界的平台上。”董恩盛说,他和导师做这个图表最开始的初衷只是为下一步的学术研究做数据收集和准备工作,没想到随着疫情发展,会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统计参考,这也让他和团队感到责任更重了,更需要夜以继日地保持数据严谨和准确。如今,这个网站已经成为多国政府高层、公共卫生学者和主流媒体引用最多的疫情数据来源,更新和运营这个网站成了董恩盛的“主业”。董恩盛说:“这个是我们(疫情图)大概的使用量,这个只是我们一个图层的使用量。截止到3月31日,我们在全球大概已经有155亿次的使用量了。”目前,随着这份疫情地图更新数据的持续增加,董恩盛他们的团队也从最开始的两三个人,发展到现在包括本系其他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学院志愿者,再加上合作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一共有近50人的团队在对这样一个每天点击量超过10亿次的疫情地图进行维护。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的一所研究性大学,也是全美最近连续33年来科研经费开支最高的大学,其公共卫生学院多年来排名全美第一。董恩盛、杜鸿儒及团队较高质量的数据成为诸多研究团队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是科学界了解新冠疫情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样为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杜鸿儒从2月1日加入这个团队以来,一开始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并与世卫组织数据比对;在系统可以自动更新数据后,他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自动更新代码的编写,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确保数据统一性和准确性。杜鸿儒说:“相当于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这些数据源都是不同的格式,也可能都是不同的语言,我们需要把各个数据源汇总了,再整理、再清洗成我们需要的格式,然后再上传到这个数据图表中。”除了能亲身参与这样一项引起全球关注的项目给自身带来的荣誉感,以及在短时间内掌握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对董恩盛和杜鸿儒来说,维护这一网站对两人的责任感和学术严谨性都是一种锻炼和提升;另外,当疫情在全世界持续影响下,两人也都认为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学习中国成功的防控经验,早日控制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杜鸿儒说:“从数据上来看,美国目前是全世界(疫情)最严重的。中国疫情防控对其他国家都是很好的榜样,我希望世界上各个国家可以参考中国的防控手段,希望能早日控制全球的疫情。”(央视记者 刘旭 刘雪松)

梦回头

博士生导师有了明确选聘标准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近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避免简单化地唯论文、唯科研经费确定博士生导师选聘条件。制定全面选聘标准,支持导师依规严格学业管理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博士生导师达11.5万人,其中50岁以下的占46.7%,导师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目前,博士生导师一般为教授,但近年来部分培养单位扩大了遴选范围,一部分副教授和讲师也可以招收培养博士生。《意见》要求,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博士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要严格遵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培养单位要切实保障和规范博士生导师的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增强博士生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针对目前个别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选聘制度不够严格或简单以科研经费等确定导师资格的做法,要求培养单位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严格履行选聘程序。”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意见》提出,培养单位要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避免简单化地唯论文、唯科研经费确定选聘条件;要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导师选聘办法;选聘副高级及以下职称教师为博士生导师的,应从严控制。博士生导师在独立指导博士生之前,一般应有指导硕士生或协助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对于外籍导师、兼职导师和校外导师,培养单位要提出专门的选聘要求。建立导师三级培训体系,重视评价结果使用《意见》提出,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培训体系。构建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加强对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新聘博士生导师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在岗博士生导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培养单位要制定科学的博士生导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博士生导师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年度考核为依托,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实行导师自评与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管理人员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强调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对博士生导师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重视博士生导师评价考核结果的使用,鼓励各地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成功经验,重视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意见》提出,培养单位要重视博士生导师评价考核结果的使用,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作为导师年度招生资格和招生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功能。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成功经验,重视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意见》明确要求,培养单位要明确导师变更程序,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因博士生转学、转专业、更换研究方向,或导师健康原因、调离等情况,研究生和导师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对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师德失范者和违法违纪者,要严肃处理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追责问责。对于导师退出指导岗位所涉及的博士生,应妥善安排,做好后续培养工作。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此次《意见》突出动态调整,完善变更退出程序。一方面,推动培养单位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充分尊重双方意愿确定导学关系,健全导师变更制度;另一方面,对于不适合继续指导博士生的导师,要求及时退出导师岗位,并妥善做好涉及博士生的后续培养工作。《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7日 03版)[ 责编:李伯玺 ]

侍统

不是后浪是巨浪!95后博士生一天两登《Nature》

伦敦时间5月6日,中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自然》上连发两篇石墨烯论文。  而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网站连发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论文。曹原也因此成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能在《自然》上发论文到底有多厉害《自然》(Nature)与《科学》(Science)《细胞》(Cell)并称“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能够在三大期刊上发文是无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不过单是《自然》高达90%的毙稿率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从全球范围来看有能力在三大期刊发表文章的要么是世界顶级实验室要么是世界顶级团队要么两者兼具这些顶级队伍的专家教授一边争分夺秒地做实验一边密切盯着竞争对手的动向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看三大期刊发表了相关领域的哪些论文如果没有新的,就可以松口气如果别人发表出来相关成果自己的研究差不多就前功尽弃了一次性发表两篇堪称“神之操作”当地时间5月6日曹原在最新一期《自然》上连发两篇石墨烯论文在第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对扭转角的控制将魔角特性推广到其他二维研究体系以调谐和控制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实现相似的物理行为他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魔角石墨烯体系:基于小角度扭曲的双层-双层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论文中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们以六方氮化硼(hBN)封装的MATBG为研究对象使用纳米级针尖扫描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on-tip)获得处于量子霍尔态的朗道能级的断层图像并绘制了局部θ变化图该设备的相对精度达到0.002度空间分辨率为几个莫尔周期更厉害的是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网站连发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论文并专门配发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Eugene J. Mele对这一重大突破的评述曹原也因此成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英雄出少年开挂的人生远不止这些曹原出生于1996年今年才24岁他从小就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初一只读了一个月初二读了三个多月初三还没待够半年就参加了中考他对化学和物理非常感兴趣高中学业十分繁忙他放学回家就晚上10点了但依旧要花1个多小时的时间捣鼓各种化学试剂2010年14岁的曹原以高考理科669分的成绩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学院并入选 “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天才代出的中科大少年班竞争激烈曹原在其中却如鱼得水有同校的知乎网友回忆经常在各大教授的办公室看到胸前挂着钥匙的曹原一脸认真地请教问题中科大教计算物理课的丁泽军教授因教学严谨、苛刻让许多学生“闻风丧胆”但这位“丁老怪”却对曹原赞赏有加他曾表示曹原是“很聪明的家伙”本科时仅用一个寒假的时间就完成并发表了计算机物理课程中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章曹原开挂的人生远不止这些2012年他被选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学学习2013年6月被牛津大学选中受邀做两个月的科研实践2014年获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不久他在牛津大学实践时的导师陈宇林教授推荐他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目前,曹原在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英雄出少年奔涌吧,巨浪来源:人民日报微信,综合:瞭望智库、中国科大教务、梨视频等本期编辑:胡洪江、蒋川

父子泪

全球战疫·连线|留美博士后的战疫故事:我们是中美民间大使

“美国这两天每天新增确诊人数都超过了5000例,华盛顿州、加州和纽约州的确诊人数都非常多,当然这种数据猛增的情况也可能跟增加供应检测试剂盒有关,更多患者能得到确诊。”3月22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醉与重症系博士后刘秀云说。据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发布的新冠肺炎数据实时统计系统显示,截至北京时间3月24日1时8分,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40961例,病亡485例。相较北京时间21日6时的数据,不到70个小时确诊和死亡病例分别增长了16813例和200例刘秀云向澎湃新闻讲述了从中国国内疫情暴发到世界疫情蔓延的过程中,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战疫故事。据刘秀云介绍,针对迅速蔓延的疫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防患于未然,有规划地采取了“三阶段”的防疫措施。倾尽全力援助国内,不曾考虑自留防护物资国内疫情暴发后,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都自发组织起捐款捐物,通过中国学联、校友会、老乡会等组织大力援助国内。刘秀云在美东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职之前,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及在美西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担任博士后,在英国、美西和美东的留学生群里她见证了许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驰援。“克里夫兰医学中心中国学联和我所在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中心都是美国顶尖的综合医疗机构,我们这两个学校的中国学生、学者看到国内抗疫的紧急状况后,立即自发组织起了捐款捐物。”刘秀云说。克里夫兰医学中心中国学联和约翰·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志愿者给湖北捐赠物资。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由于当时美国因本土防疫需求已开始对物资进行管控,当地华人便先筹集资金。为了购买到足够的防护物资,美国各地的华人相互沟通分享信息,一旦听闻有购买渠道就立即抢购。“后来看到湖北的确诊人数蹭一下就涨上来了,我们都很担心。”刘秀云说,国内疫情迅速蔓延加剧了大家对医护人员的担忧,“如果没有口罩,医护人员就完全像是没有穿‘盔甲’上战场打仗一样。”在刘秀云所在的各个援助群里,许多武汉的医院院长都称他们的医护人员急需口罩,希望能得到海外华人的援助。“连那些大医院的院长们都亲自开口找我们要口罩,可见那时的情况有多紧急。所以当时我们完全没有考虑美国会不会暴发疫情,更没有想过比如说买1000个口罩,是不是要给自己留10个。所有的物资,我们一件不留,全部寄回了国内。”她说。海外华人对国内的援助源源不断。据刘秀云介绍,自1月初起,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中国学联及约翰·霍普金斯的华人学生学者共同发起了“助力湖北”的捐助活动,为湖北的18家医院分批捐赠了三批物资。1月4日寄出第一批物资,含622套防护服、606副防护眼罩及2120副护脸罩。2月16日寄出第二批物资,含12842只医用口罩,376套防护服,2256副护脸罩及500套手术服。3月4日寄出第三批物资,含2700只手术口罩,4005套防护服、2500只手术帽及3092副防护眼罩。她还介绍说,旧金山艺术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加州艺术学院和旧金山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组成四校联合行动组,组织中国留学生募捐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紧缺医疗物资,并将2020年春晚赞助收益全部捐出驰援武汉,共约6800美元,购买护目镜880个及面屏530个。伯克利大学的学生也捐赠出800件防护服,1100只N95口罩及860个防护包。1月31日,重达2.5吨的驰援武汉应急医疗物资从旧金山发往武汉协和医院,包括2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2.75万双医用手套及4000件防护服。此外,中国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捐赠。“来自加州‘尔湾儿童支持武汉’(Irvine Kids Supporting Wuhan)的小朋友们为我们捐助了一些祝福武汉的画作。这些7至13岁的华裔小朋友们,很多都不怎么会写中国字,甚至还有错别字,可稚嫩的手笔下是一颗颗最真诚的心。”刘秀云说。华裔小朋友们创作的“武汉加油”画作。疫情暴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采取“三步走”防疫措施在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之时,国外疫情却突然暴发。“美国这两天每天新增确诊人数都超过了5000例,华盛顿州、加州和纽约的确诊人数都非常多,当然这种数据猛增的情况也可能跟增加供应检测试剂盒有关,更多患者能得到确诊。”刘秀云说。针对迅速蔓延的疫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防患于未然,有规划地采取了“三阶段”的防疫措施。据刘秀云介绍,3月初,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向所有师生职工发送邮件称,若疫情有暴发趋势,学校将采取三个阶段的防疫措施:第一阶段学生停课;第二阶段暂停部分实验室的实验;第三阶段关停实验室,限制医院人员通行。“每阶段措施生效前,均会提前一周左右时间通知。学校和市政府也给实验室的带头人(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科室领导开过很多次预备会议,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3月6日晚,学生们收到学校发来的邮件停止面对面授课方式,转为网络授课,防疫进入第一阶段。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全部关闭,学校也发布了防疫的医学常识和紧急情况下的联系方式等。”刘秀云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4个校区,校区之间有校车辅助通行。从3月6日开始,校车上不允许有站位。“美国这边不是很重视戴口罩,但对勤洗手非常看重。平常我们的校车经常处于爆满状态,为了避免站立的人触摸校车内部公共区域,学校规定乘车时必须坐下。”刘秀云举例说道。3月13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宣布防疫进入第二阶段。职员需要在实验室完成的重要实验可以继续进行,但要求必须在3月18日之前结束。校医院也发来了最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诊区划分、各科室职责、节约医疗资源应对疫情、推后或延迟不必要的手术、对所有进出医院的人群做体温测试等等。3月18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宣布防疫进入第三阶段,校医院开始实行人员管控,只有与健康防疫工作和诊疗相关的重要员工,如影像室、重症监护的医生,呼吸科、传染科等科室医生以及动物护理专员等员工被允许前往实验室,其他人则必须呆在家中。同时,刘秀云所在的马里兰州也采取了一系列防止疫情形势进一步恶化的措施。“马里兰州人口约600万,现在确诊人数达到150例。州长已宣布餐厅、影院等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全部关闭,并禁止50人以上的聚会。州政府启动紧急医疗储备队,有资质的医生被允许接诊病人,已关闭的荒废医院也全部重新开张,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大约6000多张床位。”刘秀云说。物资告急,海外华人求援国内“之前看到剑桥学联、牛津学联都捐了大量物资回国,现在他们又在募集物资捐往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医院也在向全社会发布紧急通告,请求物资援助。”刘秀云说。剑桥阿登布鲁克医院募捐呼吁。3月18日,剑桥阿登布鲁克慈善基金会(Addenbrooke's Charitable Trust)发起紧急募捐,呼吁民众支持阿登布鲁克医院、Rosie妇产医院和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皇家帕普沃思慈善机构(The Royal Papworth Charity)也发起募捐活动,呼吁民众在这一艰难时刻为医护人员捐款捐物。“原本我觉得学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已经步步规划得很好,也有章可循,所以没有那么紧张。但今天看到系里让大家节约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已倡议各实验室和个人捐助手上多余的医疗物资。”刘秀云说,作为美国连续23年排名第一的顶尖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都在为物资紧缺做准备,可见美国防疫局势之紧张。为防止疫情暴发,医疗物资出现紧缺情况,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已开始募集志愿者,用一周的时间, 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加班加点制作防护面屏。刘秀云及克利夫兰的华人学生学者还准备号召国内生产N95口罩的厂商支援美国,正在起草倡议书,“目前已收到九安医疗为麻醉系捐赠的N95口罩1000个,红外额温仪200个。”九安医疗捐赠海外的物资。“我们留学生的角色就像是中国在美国的民间大使,要发挥好我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现在美国疫情严重,我们也在想办法帮助美国,特别是当地华人华侨和留学人员。我们建立了网络问诊平台,也准备定期举办网上医疗讲座,希望缓解海外华人学生学者们疫情期间的心理压力。”刘秀云说,“现在国外的使领馆也对留学生非常关心,今天加州领馆发布消息说要给当地领区的中国学生每人发一个防疫包,包括20个医疗口罩和一瓶消毒酒精,其他领区的领馆也在想尽办法为留学生服务。另外,最近海外华人面临很大的压力,特朗普‘中国病毒’的错误言论激起了一些反华情绪,我们很希望两国之间的相互支援可以缓解这种紧张。”刘秀云坦言,目前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也有自己小小的“私心”,“前一段时间我们基本把美国的口罩都买断了,一件不留全部寄回国内。如今美国防护物资告急,所以很希望国内也能给予我们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人员同样的理解和支持。”

不恃其成

郑松泰:当“社会学博士”走上“港独”之路

但是,我们梳理郑松泰的经历不难发现,年轻的郑松泰从起步到发迹,得益于他的规划长远、心思缜密。他的学历及阅历,都是其在未来攫取个人政治资本的重要砝码。不得不感叹,郑松泰以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城府,将自己的丑恶面目藏得极深。下面,我们来解开郑松泰由“社会学博士”走向“港独”的谜团。出身平庸,利用“博士”光环提升身价郑松泰出身普通家庭,父母为小商贩,家庭条件一般。后来经过努力,考入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系,到北京求学前曾担任民主党湾仔区议员李继雄的助理接近一年。毕业后,郑松泰2005年到北京修读社会学硕士及博士。毕业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郑松泰坦言:在北京生活的五年,见证了中国大陆的变化,亦令他决定毕业后回香港发展,更让他体会到在中国大陆生活得越长时间,就越不想香港变成中国的普通城市。郑松泰的这一番话颇为值得玩味。乍一听,其在谈大陆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当时的这句话已是“一语双关”,他分明想要在香港掀起浪花,让香港变得“不平庸”!他选择的这朵浪花,就是“港独”的浪花。精心算计把握时机当李继雄得知郑松泰加入一个主张街头抗争的政治组织时,深感意外。后据李继雄分析,郑松泰虽然不是一个激进的人,但他博士毕业回到香港,已对社会政治深感兴趣,但却不会加入老牌政党,因为那里面不会有其位置,而加入新兴的“热血公民”组织就可以有充足的发挥空间和影响力。李继雄说得很委婉,其实不如直接说:加入“热血公民”组织可以让郑松泰有机会出头,牟取个人政治资本。这才是本质!费尽心机搏出位起初,郑松泰社运上的表现不算出众,但凭着高学历,在“热血公民”赢得了一定位置。郑松泰口才和号召力不及黄洋达,因此最初得到的关注并不多。但他的学历在“热血公民”里面几乎是最高的,很受尊敬,他凭借擅长写作的优势,一直在网络媒体“热血时报”发表文章并主持网络节目,不断宣扬“港独”思想和主张,荼毒青年人,很快便发展成为组织核心成员。2016年,郑松泰代表“热血公民”出选新界西选区的立法会选举,初时因知名度低而不被看好,但最后却高票当选,一炮而红,并接任“热血公民”主席。就这样,郑松泰通过几年经营,终于“逆袭成功”,成为立法会议员。辱骂民众“智障”后郑松泰曾在脸书上表示,重看《铿锵集》他发现:“变的不是我,原来是香港人变得太慢,又或者根本不想变。”一个曾经有着爱国情怀的青年,变成了要分裂国家的“网红”。可见,为了博得关注、牟取政治资本,郑松泰就是这么一个左右摇摆、两面三刀的“变色龙”,令人作呕。此外,2017年6月10日,香港网络名人仇思达公布一段立法会议员郑松泰的录音,内容指其辱骂大众“白痴”。郑松泰其后证实工作汇报和内部沟通被人流出,深表遗憾。11日晚,郑松泰在脸书上发文承认该段录音属实,但自认为该内部限时直播的讲话并无不妥。他表示自己有如此举动,是因为他认为有些民众属于智障,而在录音流出后郑松泰于其脸书账号发文补充,宣称在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中所有未给“热血公民”组织候选人投票的人全都有“智力问题”。教唆年轻人参与暴力参加暴乱郑松泰在加入“热血公民”组织时,仍然一直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现在参与暴力示威的学生,多来源于郑松泰这样“港独”教师的洗脑。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港独”是社会“港独”的温床。校园“港独”之所以滋长泛滥,是香港校园长期姑息放任郑松泰这样的“港独”教师给学生洗脑。郑松泰利用他的教师身份,为“热血公民”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后备力量。同时,郑松泰还无耻地欺骗香港的青少年,公然教唆年轻人参加暴乱,诋毁、攻击他们的父母,他声称:反对上街的家长是“猪”、是“港猪”,鼓吹年轻人要“与港猪划清界限”,并唆使年轻的子女们同他们的父母断绝关系,终生不相往来。其还宣称“香港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不停地向孩子索取”,“每一个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可以给予孩子什么”,“大难临头各自飞”,“有事没事都不断剥削年轻人”等等。最后,他得出的所谓“结论”是:“爱不爱年轻人,在上街这件事会表达的一清二楚。”郑松泰在暴乱中的充分表演,使其离间亲情、泯灭人性的丑恶面目彻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倒转”国旗博眼球2016年9月19日,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发新闻稿称,针对郑松泰的行为,现已致函警务处要求调查及依法作出检控。2017年4月10日,郑松泰接到通知,中区警署公众活动调查组就其2016年“倒转”国旗及区旗的行为,正式落案起诉“侮辱国旗罪”及“侮辱区旗罪”。2017年9月29日,香港东区法院对此作出裁决,认定郑松泰两项罪名成立,罚款5000元港币。虽然毋须入狱,立法会议席也不受影响,但他任教的香港理工大学随后指出,郑松泰的操守和定罪与大学承诺的优质教育、及接受国际化的目标方向不一致,做出裁决将其剔除教师队伍,合同期满后,亦将不再续约。嚣张跋扈信口雌黄成为“港独急先锋”郑松泰成为“热血公民”组织核心成员后,为不断提升地位,彻底放飞了自我。其在“占中”期间多次组织激进暴力行动,曾因冲击警察防线而被拘捕,后获准保释。自2015年1月以来,其频繁组织“反水货客”行动,期间采取辱骂、人身攻击等方式进行暴力抗争。郑曾组织“热血公民”成员前往警察总部抨击警察“滥用职权”、“以言入罪”,甚至抹黑警察为“懦夫”,反对设立“辱警罪”。今年爆发“反修例”暴乱以来,郑松泰更是网上网下左右开弓,极力表现。在网上,郑松泰在脸书上发布《致全港警察的公开信》,在信中称冲突再这样下去,绝对会有人在冲突期间死亡,并恐吓下一个死亡的可能就是香港前线警察。郑松泰还在信中引用2014年“占中”运动中被重判的七警为例,妄图恐吓、分化前线警员。7月30日晚,郑松泰与朱凯迪等议员协助大批极端分子在葵涌警署外聚集叫嚣,其间堵塞警署大闸、占据附近马路、粗口辱警、涂污警署外墙,又围攻警察,致五名警员受伤。到了凌晨,郑松泰又煽动极端分子包围天水围警署,警署因此被迫关上闸门,现场还有人施放烟花,十分混乱。最终,事件造成6人受伤。现今的郑松泰,已与之前的文弱书生判若两人。而将其变得面目全非的,正是他内心中不断膨胀的政治野心。在牟取政治资本使自己飞黄腾达的路上,他算尽套路、穷尽手段,终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然而,他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其为自己铺设的“康庄大道”,其实是“穷途末路”。30日消息:郑松泰被香港警方拘捕。

爱无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9年招生简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于2018年3月,是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由原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组建的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归口中央宣传部管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注重核心人才培养,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收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来台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携手开启融合传播新时代,共同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有关事宜公布如下:一、招收条件1.在国内外已获得博士学位,或将于2019年6月底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年龄在35周岁以下;2.能够脱产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丰富的传媒专业知识;具有媒体运营等实际工作和科研经验者优先;4.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质,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身心健康。二、申报材料凡符合条件并申请来台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请于2019年7月5日前提交如下材料:1.个人简历电子版、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或博士培养单位出具进站前能获得博士学位证明材料扫描件。2.两篇已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代表作扫描件。3. 拟报课题研究计划书(应包含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步骤,每人可选报一至两个课题)。以上申报材料电子版发送至报名邮箱rcc@cri.com.cn,文件标题注明:XX大学XX学生申请博士后,三、研究方向1. 新媒体传播2. 新闻3. 国际传播4. 传播技术5.广告经营管理四、相关待遇博士后研究人员纳入总台人事管理范围,执行专业技术岗位工资管理,具体金额协议约定。总台联合相关合作单位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博士后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五、录用程序我站根据博士后申请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身体健康状况、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提出的博士后工作计划进行考核与评价,择优选拔。整个录用过程包括初审、笔试、面试等环节。考试时间另行通知。六、进站工作期限进站时间为2019年9月,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2年,从正式进站之日起计算。根据研究工作实际需要,可提前出站或适当延长在站期限,但在站工作期限不得少于21个月或超过4年。七、出站按博士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天爵

草原上的“牛博士”

【奋斗实干在一线】草原上的“牛博士”——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控制中心主任宋仁德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今年53岁的宋仁德在玉树草原远近闻名,被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牛博士”。一是因为他是玉树仅有的有着10年留学经历的博士,二是因为他是扎根玉树34载研究牦牛的权威专家。如今,在美丽的玉树草原,因为有了他,牦牛产业发生了巨变,牧民的生活状况今非昔比。牧民桑旦松说:“是‘牛博士’手把手教会我如何种草补饲,如何引导反季节出栏,我家收入大幅提高。”牧民拉巴才仁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过去家里300亩草场养80头牦牛,每年只有七八头牛出栏,如今其中40亩变成了种草基地,草量翻番。近几年,在春季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出栏10头左右牦牛,近3年年均纯收入增加上万元。“我是土生土长的牧区人,对草原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非常想用自己的学识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宋仁德说。30多年来,宋仁德成功完成生态畜牧业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成功推广牦牛高效养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帮助牧民增产又增收。他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牧民生活如意,把三江源最好的草地留给子孙后代。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牦牛头数占到全国牦牛总数的35%,而玉树的牦牛又占了青海牦牛总数的三分之一。1986年宋仁德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毕业后,主动要求到青海最为偏远又艰苦的玉树地区工作。当时,三江源头核心区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畜牧业举步维艰,牧民的牛羊越养越多,出栏率却越来越低。在最初的10年,他几乎跑遍了玉树的山山水水、草原牧场,采集草种、记录数据、登记牦牛品种、收集牛粪样品……他用心倾听牧民心声,用脚步苦苦着力为百姓和草原寻找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他先后完成了“中国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营养状态的研究”“玉树生态畜牧业研究与示范”等重点科研项目。他还选取牦牛体系综合试验研发示范点,以减畜反而增收的事实来引导部分牧民改变传统养殖观念,通过多年的调查、测定,成功申报了“玉树牦牛”“扎什加羊”两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地方品种,并通过现场鉴定。“现在我场每年能提供1500头优良的后备种公牦牛,帮助贫困牧户增加了收入。没有宋站长多年的努力,这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这些项目而受益的曲麻莱县黄河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诺巴仁青激动地说。“要想为牧民服务,首先要知道牧民需要什么,不跟牧民打成一片,就无法理解牧民之所急。”宋仁德意识到,三江源生态畜牧业要持续发展,一定要走“上联专家引技术,下达牧民见实效”的新路子。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1年,宋仁德被遴选为“十二五”期间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试验站站长。该体系工作集动物疫病防控、畜牧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于一体,这给宋仁德直接服务牧民群众搭建了绝佳的平台。当谈及国家肉牛牦牛体系对养殖户的帮助时,杂多县莫云乡巴阳村扶贫对象扎西才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2014年冬天,玉树下大雪,我的十几头牛饿死了,加上大儿子做生意亏得厉害,也没有钱买太多的饲料,就想把牛全卖了。正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玉树牦牛站及时提供补饲料技术,帮助我家渡过难关,现在我家的牦牛生产形势喜人。”多年来,在宋仁德的带领下,玉树州创建了10多个以高原牦牛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牦牛养殖技术、补饲技术、繁殖技术为核心的高原牦牛高效配套养殖技术示范基地和上百个示范户,设置了划区轮牧、放牧强度实验围栏,辐射带动牧民万余户。“牛羊是草原的希望,仅靠苦干很难有大的变化,科技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必走的路。”宋仁德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牧民群众富裕起来,同时,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好,留给子孙后代。”《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1日 05版)

城门谣

元气满满!三位军中女博士奋战在新冠病毒检测一线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三名女博士在战“疫”一线一起加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军抽组的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前出武汉抗击疫情。在这支专家队伍中,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三名女博士,组成了一道元气满满的风景线。憔悴的面容,掩盖不住她们活力四射的神态。她们在临时党支部带领下,干劲十足地在这场战疫阻击战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来到这里,就没把自己当女生看△进入实验室之前的准备。初见三人,是2月20日的下午3点。刚从实验室里出来的她们,正在会议室里匆匆吃着盒饭和泡面。为啥这么晚才吃饭?面对记者提问,迟象阳简要介绍了她们的作息:“我们一般是早上8点进实验室作核酸检测准备,下午2点多出舱;饭后稍作休整,待结束晚间的检测,一般都到次日凌晨了。”“昨天接收的样本较多,我们轮了2个班次,一直检测到凌晨4点才结束。”董韵竹补充道。这是她们在战“疫”一线的工作状态。前出武汉的一个多月里,她们一直过得很“充实”。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至关重要,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这种检测,就是三位女博士担负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分秒必争。为此,她们和战友们一起泡在实验室,一干就是一天。按照防控要求,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须在24小时内完成。为了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救治患者,从一批近百份的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完成,她们靠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配合,硬是把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处理大量的送检样品。由于送检样品的数量和时间并不固定,她们索性在实验室旁的会议室,边待命、边做其他分析研究。记者了解到,来武汉前,这三名女同志在单位都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像迟象阳,手里就有药物研发等长线课题。课题研究,人员各有分工,往往一个萝卜一个坑。来到武汉后,原来课题的部分内容,后方同事可友情代劳,但工作思路、实验设计以及结果分析等关键节点,还必须本人主持。“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迟象阳这样解释道。电话联系、视频交流、电邮函复……后方的课题,三位女同志一个也没落下。除此之外,核酸检测结果的判断解读也是她们研讨的一个重点。据了解,检测组采用的是双靶标检测试剂盒,碰到检测的荧光曲线信号偏低或者只有单一靶标等可疑结果,就需要检测人员多方分析研判。在姜涛研究员、张晓鹏副研究员带领下,检测组经常召开“诸葛亮会”,对出现的可疑结果进行讨论,必要时还会重复实验,进行复核。三名女同志也经常见缝插针,三五分钟不嫌少地开展交流。“拿出精准结果,就是对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做贡献!多付出点时间和精力,值得!”董韵竹说。截至3月1日,检测组已完成4500多份样品检测,没有出现一起错情,这是让三位女同志最开心的事儿。收获的背后是不计辛劳的付出。少则100,多则超过500。有时,样本送的晚,数量又多,已经在实验室做了一天分析的她们,就会连夜赶工,再熬上大半个通宵。一天天下来,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习惯了在附近的会议室找个地方“眯一会”,习惯了“沾床就着”,习惯了脸上长痘、有黑眼圈、掉头发,习惯了“早上起来的身体,像是昨天被人狠狠揍过一顿”的肌肉酸痛……这不,和记者简单聊了几句,她们就军大衣一裹,到会议室旁的小房间,找个躺椅、沙发抓紧补觉。△三名女博士轮班间隙见缝插针休息片刻。透过半掩的房门,记者定格了这一让人必须致敬的照片。“我们首先是一名战士。”三名女博士话语在记者耳边久久回荡。紧要关头,是军人就该上一线△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从左至右)三名女博士在实验方舱外。春节前夕,得知疫情爆发后,迟象阳一直寝食难安。“我是军人,研究方向又是微生物,觉得自己这个时候如果不做点什么,就会很着急。”1月26日凌晨1点,接到前往武汉的命令后,闻战则喜的迟象阳几个小时之内就打包好了自己的行李和实验设备仪器。“当兵能到战‘疫’一线,打非同一般的阻击战,感到特荣光!”从初中就喜欢生物的迟象阳,一路成长为微生物学博士。当年,那个害怕非典的小女孩,这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疫最前沿。同一时间,董韵竹在家里也接到了同样的电话。“有任务要出”,心里猜到肯定是去武汉的她,马上打包行李。“军人必须听令而行。”当天晚上,她们抵达武汉,第二天便开始工作。1月28日,张梦瑶也接到了前往武汉的命令。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参加如此重大甚至有生死考验的任务。当时,整个车厢里的乘客只有她一人,可她却没有感到孤单。临行前,由于军大衣放在单位办公室来不及取,她的父亲便将自己的一件军大衣交给了她。他是一名现役老兵,曾在玉树地震救援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那件大衣,正是他参加救援时的征袍,后来当成“宝贝”珍藏起来。这次女儿出征,他才再次拿出。高铁列车上,身着迷彩的张梦瑶拿着单位的介绍信,告知列车长行程。得知她是前往武汉参加疫情防控后,当过兵的列车长马上向她敬礼致敬。“当兵十多年了,这是我对军人荣誉感触最深的一次。”张梦瑶说。△张梦瑶在列车上。那天,走出车门,穿着父亲的军大衣,独自拉着行李走在空荡的月台上,每经过一节车厢,都会有列车员自发地向她敬礼;不远处,她的战友正等着和她并肩战斗……那一刻,张梦瑶百感交集,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众志成城,大家劲往一处使△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从左至右)三名女博士在实验方舱外。来到武汉一线这些天,迟象阳对工作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齐心协力”。整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专家组人少、任务重、各种装备多,为了紧前推进工作,专家们都会亲自上阵干些体力活儿。每当这时,“三朵金花”都会主动要求和男同事们一个标准。大家一起抬东西,展撤装备,收抬妥当后,会互相相视一笑。出于任务需要,检测团队按专业特长平均分成了两个组,时间错开,轮班上阵,很难全凑在一起。2月8日是农历正月十五,专家组领导提前通知:当晚全体人员一起吃元宵。迟象阳说,那天,是专家组聚得最齐的一次。三、五个元宵,让她们在离家千里的战“疫”一线上,感受到家的温暖。午夜时分的武汉,夜色如水。△她们透过实验方舱的摄像头,向我们敬礼。检测收工后,迟象阳喜欢泡一碗方便面当晚餐,和同事们聊会天,是她每天难得休憩的时候。而房间里,董韵竹则和家里打着电话。电话那头,丈夫反复叮嘱她要吃好、睡好、保重身体。他和她之间有约定,下了班只要有空一定打个电话,无论多晚都有人接。没日没夜地战斗了一个多月,三名女同志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因为总见不到妈妈,迟象阳两岁多的女儿和她闹起了小情绪,有点不太理她了。张梦瑶好久没有跟自己的一对儿双胞胎视频过了,她生怕在屏幕里看到孩子以后,大家都止不住掉眼泪。董韵竹和丈夫在2018年初就领结婚证了,因为赴非洲执行医疗救助任务等原因,举办婚礼的日期2次推迟。今年,她计划4月份举办婚礼;可如今,她依然在疫情防控一线奋战……回家,简单的两个字总能给她们更多动力。每天被手机铃声叫醒,又是新一轮的战斗。军人、博士、女儿、妻子、母亲……多种身份交织在一起,无数个声音在呼唤她们早日凯旋。这些天,各医院送来的咽拭子样品,检测出的平均阳性率慢慢低了下来,她们回家的那一天,不远了……

访谈录

又皮又萌!中科院“奇异博士”这样直播做科普

你会想到什么?别看名头高大上,活人会被尿憋死?台风会不会停下来?....中科院物理所科研人员在网上他们直播超50小时把严肃的科学做成爆款,又皮又萌的中科院物理所超导磁悬浮实验液氮低温实验这些硬核刺激的实验内容,直播背后的制作团队,个个都是年轻人。1990年出生的博士李治林已经是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主播,网友送外号“大师兄”。2014年开了微信公众号。2019年开始玩直播。这些老师不教、爸妈不会,也能在直播中得到解答!难怪有网友称团队是:更给力的是,团队能够用最简单的讲解,击破生活中爸妈常信的谣言。比如,XX东西有“荧光”,是有害的吗?“叶绿素本身绿色的,用酒精泡一泡树叶,出来的液体就是绿色,用验钞笔一照,像荧光棒一样那样发光。有一些传闻就不一定那么靠谱了,就说生活中某些东西有荧光有害什么。叶绿素是最典型的荧光材料,你天天吃菜,你会担心叶绿素有毒吗?”“大师兄”李治林讲得很清楚了。“比如当时我们做一个记忆合金的东西,花可以用记忆合金去做。买个浴霸,在上面开灯,浴霸就像太阳一样照着这个花,花自己就盛开了。果然这么一弄,吸引了一圈小朋友围起来观看。”李治林介绍。在科普团队看来,更难的是那些与生活,与公众交集特别少的科普。科研最前沿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大家有兴趣?污水净化实验“这种问题你不知道,也并不影响生活,你知道了之后哈哈一笑,不小心就掉到物理的坑里。”成蒙说。对于大家最关心的头发问题,“大师兄”李治林表示,自己头发还挺多挺好,而他周围很多人其实头发还都不少。“好奇心是一种既珍贵又脆弱的东西。 让大家一直保持求知欲。”“人们总要去仰望星空,我们做这种科普,来源:综合江苏新闻、中国青年报等

天命

焦点访谈丨博士种田有啥不一样?带你去“大粮仓”看看

15:09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对发展智慧农业,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予以肯定,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要求。又一个丰收季节即将到来,记者再次来到建三江,用镜头全面呈现这个大粮仓里的小康生活奋斗史。在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下辖的大兴农场,胡春光是个出了名的“装备控”,所有和种地相关的黑科技,他都忍不住要去认真了解一番,一旦看准,便会果断入手。最新款的变量施肥插秧机,不仅能实现无人驾驶,还能自动测量土壤中的养分,从而使得水稻的长势趋于一致,不仅节约肥料,还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产量,为了应用这项设备,老胡此前还花了20多万元,对自家的农田进行了改造,从而满足新型机械的作业条件,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服务,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从而也让57岁的种植户胡春光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在50多年前,对第一批建三江的开拓者而言,是生活选择了他们。原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工会主席李怀存说:“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的天职,让我们到北大荒来,当时我们心里也不太清楚,后来来到这儿才知道要开发这片荒原,要把这片沼泽地开垦出来。”1966年,当26岁的转业军人李怀存来到北大荒时,地图上还没有建三江这个名字,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李怀存说:“当时是沼泽地,全是荒原,除了荒草就是水,冬天是大冰甸子,夏天是明水一片,再就是荒草,别的没什么。”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的建三江,位于黑龙江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是人们俗称的“北大荒”的一部分。取名“建三江”,还寄托着开拓者们要将它改造成江南鱼米之乡的美好愿景。新中国建立后,这里便承担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历史重任。不怕苦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第一代开荒者身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7月的建三江,正处于一年中的田间管理季节,各种机械化自动化设备在1200万亩的稻田间,进行施肥,控水,喷药等作业,等待着丰收季节的到来。第一代开荒者李怀存和他的战友们,也曾在多年前一次次守望过粮食的丰收季,因为农机设备匮乏,每一个丰收季的到来,都成为对劳动力的极限考验。李怀存说:“当时国家不太富裕,东方红拖拉机54马力的,每个连队也就有一两台,但是一个连队要种几千亩地,上万亩地,靠那两台拖拉机远远不够,所以就得靠人工上,再加上畜牧,牛也要上,马也要上。”据李怀存回忆,当初建三江七星农场3000多职工日夜奋战,每年大约能收获粮食1.6亿斤左右。如今七星农场已有职工4800多户,年均粮食总产量达14亿斤,耕地面积也由最初约30万亩扩大至122万亩,当年,田间地头依靠人工和牛马抢种抢收的景象,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伟说:“到目前为止全管局有38.3万农机具保有量,而且先进的机械化率达到99.3%,现在应用的变量施肥机,总共有81台,在全世界使用量占35%。”在建三江,水稻种植面积最大,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当属七星农场。这里既是连年丰收的大粮仓,更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转型的样板。通过数字平台对土壤数据实时分析,从而实现精准施肥;通过智能诊断系统对水稻叶子进行数字化监测,并将信息推送给种植户,种植户通过手机,就能对稻田实现一站式管理。科技化、智能化的产品和应用,在这个科技园区实验室诞生后,可以很快推广至田间地头。5G、人工智能甚至卫星遥感等前沿科技应用,已经在这里大显身手,并塑造着农业的未来。王伟说:“我们又投入了1200万元,在6个农场当中进行了无人农场整个试验项目课题的开展,包括无人机作业,包括智能化插秧,包括卫星当中的平地,包括整个无人收割。”数代人用汗水接力,让曾经一片荒芜的沼泽地变成了今天的大粮仓。自开发建设以来,建三江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1.08亿吨,新一代建三江人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不仅仅是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现代化大农业的一片热土,建三江依然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他们身上依然能看到第一代开拓者们,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基因,除此之外,还有着一颗用现代科学武装起来的大脑。38岁的赵光明每天穿梭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他是建三江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农民。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管理人员赵光明说:“我上学这两年,发现了还能够节省20%到30%的肥料,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搞课题、搞项目研究的意义。”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土壤肥料专业硕士研究生赵光明,被导师派到建三江管理局的七星农场,在田间地头开始了他的硕士生涯。下管理区,入田间,与种植户同吃同住,赵光明就这样完成了3年的硕士生涯,他所研究的水稻种植技术,更是直接帮助到了当地的农户。刘庆江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对水稻田进行科学有效的排水和施肥,产量明显提高。2009年,赵光明放弃了出国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留在了七星农场。并随后在农场的支持下,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与此同时,赵光明自己也承包了一块土地,在公关科研时做起了种植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博士农民。结合农场生产实际和课题研究结果,赵光明科研团队摸索形成了一套寒地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模式,可为种植户每亩增加水稻产量50公斤以上,应用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博士毕业后的5年间,赵光明和他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团队,走遍了七星农场的122万亩土地,培训农民超过5万人次。而放眼整个建三江,如今已经有1000多名科研工作者和大学生,分布在15个农场的研发中心和田间地头。建三江也不再只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大粮仓,更是绿色农业和优质大米的重要基地。2015年,博士农民赵光明牵头组建了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种植户中发展社员52人,入社土地面积2.4万亩,并注册了两个大米商标。把建三江绿色安全的大米推广到更大的市场,让农户们的收入进一步增长。赵光明希望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们,不仅“种得好”,也能“卖得好”。不过,对于赵光明和社员们来说,农业品牌建设之路还刚刚起步,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手段他们也需要从头学习。而放眼整个建三江,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从当年满足温饱,到今天利用科技赋能,并顺应消费升级的转型之路,已经在徐徐展开。王伟说:“建三江品牌和北大荒品牌企业生产,整个纳入物联网系统,实现产品可追溯。各个农场成立了15个产品营销中心,加大产品的营销,利用网上直播,经过网店、实体店综合运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之年,建三江1.24万平方公里的画卷上也将增添更多的亮色,那是更加智慧和集约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更绿色更优质的农产品,还有内涵越来越丰富,让人倍感珍惜的小康生活。建三江管理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由于农时抓得紧,农户之间团结互助,再加上智慧化信息化的成功应用,建三江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受到损失,预计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增长都能如期达到年度目标。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如今现代智慧农业的示范区,建三江的发展史,是全面小康从理念到现实的生动演绎。它的成功让人欣慰,而它的明天值得期待。